中等职业教育路在何方

2024-05-25

中等职业教育路在何方(精选6篇)

中等职业教育路在何方 第1篇

“机器换人”相对集中在纺织、服装、设备制造、电气设备与器材制造业领域, 近年来平均从业人员数量呈明显减少趋势, 而这些领域正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出口, 面临“机器换人”, 职业院校将何去何从呢?

笔者认为“机器换人”产业升级虽然淘汰了很多低技能、数量型的劳动力, 但同时也催生了机器人维护员、控制软件设计员以及机器维修员等技术人员的需求, 作为工业经济发展发动机的职业教育, 只要把握制造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脉搏,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增强对产业技能型人才的服务能力, 这也是一次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提出:“到2020 年,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句话为我们指明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方向。

一、优化专业设置, 配合产业升级

“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理念, 因此, 在专业设置上, 职业教育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形成与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专业结构与布局。比如, 根据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9 月29 日正式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 (2015 版) 》, 路线图中涉及的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领域作为专业发展方向, 围绕企业“机器换人”的主要产业, 积极拓展针对“机器换人”领域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 如机器人操作管理、维修保养等, “做强骨干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

通过调研, “机器换人”产业及相关企业各类人才需求主要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急需能操纵智能制造的自动化设备的专业技能人员;二是增加了对具有电子工程、信息技术、机械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三是智能制造的多学科、跨地域和大数据特性, 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需要大量的高端服务业从业人员从事智能制造的配套工作。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 聘请相关专家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开设新的专业, 依据新的岗位需求培育人才。并且要坚持每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信息统计工作, 动态把握企业人才招聘需求的真实状况, 为优化专业设置提供有效信息, 并通过积极有效的动态管理, 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的目标和任务。

二、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终身学习机制

职业教育由于其固有的特点, 跨越了“学校”和“企业”的围墙、跨越了“学习”与“工作”的界线、跨越了“教育”与“职业”的界限, 所以职业教育不仅突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围城”, 而且超越了传统教育的“时空”, 既要遵循教育认知和职业成长的规律, 又要符合社会发展与个人职业生涯进程的规律。概括起来说, 现代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应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建立终身学习机制, 提高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服务的适用性。

“机器换人”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一要尽快出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保障产教融合的地方法规。二要引导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成立“机器换人”领域的职业教育集团, 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三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积极培育一批“校企合作共同体”, 探索实践引校入企、引企入校、共同办学等深度合作模式。

三、提升职业教育层次,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我国, 职业教育一贯来不被家长和社会所认可, 究其原因与职业教育没有上升通道是有关系的。中国传统教育一直是以念书要上大学为目标, 而进入职业学校就等于走上了“断头路”, 使职校学生抬不起头。现在我们姑且不讨论职业教育的重要与否, 我认为打通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 构建一个与普通教育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进阶”体系, 是当务之急。由国家制定并权威颁布统筹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技能证书) 的多层级的国家资格框架, 并实施行业认证制度。实现学历资格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等同,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 实现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 进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提升职业教育层次, 使技能人才得到与普通教育毕业生同等甚至更高的社会地位。

随着“机器换人”的进行, 技术技能工人的岗位进一步分化, 工作性质的变革对传统职业教育的内容提出了严峻挑战。首先, 要提升职业教育层次, 增强技能型人才服务能力, 现代工作的完成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 而更多的是依赖从业人员的智能。在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中引导支持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 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其次, 畅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通道, 鼓励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参与“机器换人”领域急需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 增强从业人员在某一岗位群中的迁移能力。再次, 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 对工人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更宽, 诸多行业企业对员工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发生了改变, 由原来的岗位技能要求转向综合职业能力需求, 而不仅仅停留在中等技术教育的层次。

北京市教委近日发布意见, 要求到2020 年前将职业学校数量从现在的116 所缩减至60 所, 在校学生控制在6 万人, 将现在以中职为主体的职教体系向高职为主中职为辅转移, 这不失为职教大形势下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的重要创举。

综上所述, 职业教育的出路就是“升级”之路。因为产业的升级拉动了职业的需求, 而职业需求又催生了职业教育的升级。所以, 现代职业教育的出路, 不是仅仅是建立第二个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体系, 它应该伴随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的升级, 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输送人才的责任, 因此, 职业教育的“升级”既包含了学历的“升格”, 又有着比学历“升格”更大的张力, 更多的空间, 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林昌华.中国实施“机器换人”战略促进产业转型研究[J].中国发展, 2015, 15 (3) :71-73.

[2]姜大源.大思考:是升级不是升格: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议[N].中国青年报, 2014-2-17.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散文 第2篇

今天无意当中听到了西游记的插曲,一开始那种电子鼓的声音,确实不错。相比现代流行音乐来讲,那个年代的音乐,更有时代的厚重感和历史感。清脆悠扬的曲调,不知不觉中,跟着哼唱了起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样的一句歌词,不禁触动到了我的心灵,也许,对于西游记的师徒四人有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而对于现在的我,又何尝不是在不停的去试着问自己,自己的路在何方,这条路,该怎么去走完。

自从接触文学以来,我已经很少去写感情类的文章了,不是害怕,更多的是怕自己的感情一发不可收拾,我直到现在还很清楚的记得,那一次在经常,却因为一篇感情的文章,而哭的稀里哗啦。文章是写完了,也发表了,但那颗心,每每看到那篇文章却久久不能平复。也许,是害怕了受伤,亦或者是害怕了"为情而哭"吧,总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学习上了,就算了文学创作,也很少敢去"沾染"感情。可这一次,我还是提笔了,虽显得有些陌生,但我还是决定去记录我的这一段"没有名分的感情"。

这一年的夏天,比以往更为炎热一点,这也注定了我们的工作会更为严峻一些,说到底,我们的工作并没有多少,只是,需要去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做工作,宣传自己的学校罢了。当然,这样的差事肯定不可多得,毕竟,对于我们这些单身一族来讲,是绝佳的机会。我们甚至调侃到,这岂不是又可以和小学妹"勾搭"了。当然,这样只是玩笑,不值一提。要想做到让别人信任,你的拿出信任的态度,就这样,我们布下"天罗地网"就等猎物进来。刚开始,算是广为撒网吧,可是收获并不大,并没有多少人对这个有兴趣,就在我快要重新确定的时候,突然来个一个学生。

刚开始的学生,肯定是一无所知。总是得对很多事情,要了解个透彻。老实讲,当初一看到这样的学生,在心底以为,就只是了解了解,并没有太大希望的。可我们心里就算有一百个不愿意,对人家咨询的问题,还是得一一解答,而且时间不能拖太久啊。否则,你没有好的口碑,还怎么做市场呢。就这样一来二去,我和她反倒渐渐熟悉起来,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那个时候的目的很简单,让她成为我业绩的一部分,可能是我们接触比较多的缘故,对待消息,也是及时回复,在她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好印象,就这样,我和她的故事,慢慢进入白热化的阶段了。

从渐渐的.熟悉,到一起慢慢吃饭,甚至接触到很私密的话题。这些我们都会谈到,自从她来到了我求学的这个城市,虽不在同一个地方,但我越来越发现,自己开始慢慢的对这个女孩子有感觉了,有一种莫名的喜欢。本来,有时候会告诉自己,"你呀,就是一厢情愿,别想了,还是去做自己的事情吧",但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去思念她,每每到了周末,都会迫不及待的去见到她,哪怕每次给我的回答都是不冷不热,还是愿意去看看她。后来终于明白,真的不只是为了见她,而是为了多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时间多一点。哪怕,多一分一秒,也是愿意的。

但我们之间,从来就没有一个正确的"名分"只是同学,朋友相称,虽说不情愿,但为了她,也就忍着了。每次只要她给我牵那么一下,我甚至都会像小孩子高兴好几天,哪怕,我们见面的机会很少,但是这样牵着她的手,一起走的感觉,绝对是曼妙的,有如夏日徐徐吹来的清风,滋润心田。她不愿意去曝光我们之间的情感,我也默认这样的选择。可能,我想的最多是,我们能在一起多长时间,我们能否尽力而为。其他的,也就没那么重要。

我和她的感情,因为一次工作结缘,我们现在也一直如此,每天还是会没完没了的聊上几句,哪怕都没谈什么内容,还是愿意去呆呆的看着对方,我不知道,这样的时光,会持续多久,也许很短,也许会很长。我不知道未来,我和她的路在哪里,但我会珍惜,无愧于心,等哪天,我离开她的时候,我能给她的是最美好的回忆。

“中式教育”,路在何方? 第3篇

关键词: 中式教育 英式教育 教育理念 福利制度 竞争环境

1.引言

英国BBC播出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纪录片中有“严苛死板”的中国教师与“捣蛋调皮”的英国学生,他们之间的“摩擦碰撞”,引发世界各国对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异同的大讨论。中式教育素来以“勤学教育”闻名中外,而英式教育则以“欢乐教育”著称全球。对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孰好孰坏的激烈争论历时已久,与其在发扬光大哪种教育的问题上争个“你死我活”,不如冷静下来,好好地做到脚踏实地,认真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便能够更好地扬长避短。我们应该学会反思和借鉴,不断融合中英教育优势,为中式教育的推广化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从而使得中式教育的未来发展得更好。

2.相关概念的界定

2.1中式教育

中式教育,也被称为“中国传统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中国传统教育是指从中国历史上承袭下来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即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并得以流传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体系”。它总是指一种旧的教育体系,但这并不是说不好。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教育本身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教育中存在有好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也存在有不好的或者是过时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有些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的认识规律,那就是好的、优秀的教育传统,就会世代流传下来,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中式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分数。其实它是在不断地进步发展的,逐渐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纪录片中可以看出,中国课堂不仅有语文数学英语,而且有体育手工烹饪,引入中国式的教育,培养英国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2英式教育

英式教育,也被称为“英国传统教育”。英国传统教育强调“绅士教育”。“绅士教育,一方面,使英国培养了大量社会精英,并在英国社会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这种英国绅士教育成为英国经济长期衰退的主要原因”。所以,现如今的英国强调绅士教育、欢乐教育,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3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长期蕴蓄和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体现和追求,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范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征”,纪录片蕴含着此理念。

3.中英教育现状

3.1相同之处

在BBC纪录片《中式学校》中,老师都很认真地教授学生知识点,也都认为学生能弄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才是最重要的。中国式和英国式的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尤其是在制定大纲、编写教材、水平测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应该看到,中国式和英国式的教育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思想观念上的偏见还有待澄清。比如,周期长,效果差;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3.2不同之处

中式教育注重基础教育,英式教育强调创新教育。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普遍认为孩子在早期就应该认真学好基础知识,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为此,学校只好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机械地死读书,读死书。不加思考,死记硬背,因为只有背书,他们才能有机会考上重点小学、初高中及重点大学。而西方学校在教育上则主张采用“融合式”教育方法,教师从学生小时候就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培养学生把各科的基础知识简单死记硬背,牢记在心中,考完试便会忘光的、枯燥乏味的学习方法。英式教育关注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独创性。对他们来说,孩子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3.2.1原因分析

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基础与创新各有千秋。导致二者之间在教育理念上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文化传统的差异。博厄斯认为,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与其各自的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即儒教在中国根深蒂固,其核心是道德和伦理。它以人伦为出发点,以礼义为核心。在学校里,要尊师重道,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要严格遵守纪律,强调对学校教育权威和老师的绝对服从。西方的文化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以理性和科学为核心,重视个人的发展。受此文化的影响,在西方学校里,老师的角色就是一个咨询者或者顾问,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2)社会环境的差异。中国教育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前苏联教学模式影响,所以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权制。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局面有所改善,但在实践中学校的自主权仍然有限。在西方,历经文艺复兴、光荣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很多国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人们对自由、民主、人权、科技的追求十分重视,西方教育在此观念的影响下,注重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发明。同时西方的教育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权限。

3.2.2求同存异

英式教育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自主、创新精神,而中国教育重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严格、严谨、勤学精神。所以,从创新能力的角度看,中国的学生容易自我约束、迷信权威,以及因为害怕出错而会习惯于墨守成规。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我们要充分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优点,重基础,同时要吸取英式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重创新。

4.纪录片《中式学校》中教育融合问题的提出

纪录片《中式学校》的热播给中国与英国教育方式的融合带来了新思考。中式教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的有教无类,其中,孔子被后世奉为圣人,其教学思想至今仍在广为流传。儒家教学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教育,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意识,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繁荣。英式教育一直处在一个不断演变与变革的过程中,这种演变与变革伴随着对中式教育文化的引进、学习和融合,这种融合一直到现在的现代社会中还在一直潜移默化地发生。纪录片《中式学校》中,英国博航特中学大胆尝试引进了中式教育,这是中西方教育融合的典型案例。引入中式教育后,英式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对英国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所培养出来的英国学生在考试中更容易名列前茅、取得好成绩。这与传统西方教育中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初衷格格不入,纪录片中校长表现得很不满中国教师自顾自讲课的方法,学生也相当明显地表现出抵触和不理解的情绪。同时,毋庸置疑的是,中式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在对知识的掌握上有明显的进步。但是,在纪录片中,也有学生表示自己的创造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压制。他们觉得中国人喜欢死记硬背,太枯燥乏味了。所以从独立性与创造性方面,可以引发对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的优缺点及教育融合问题的探讨。

4.1从纪录片《中式学校》看英式欢乐教育

“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欢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且在未来不断地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所以,BBC纪录片中的英国博航特中学的学生总是笑意盈盈地在上课,很少见英国学生在课上是眉头紧锁、满脸严肃的,他们都是在享受上课的过程的。中国老师觉得他们是在嬉皮笑脸、嘻嘻哈哈的,一点儿也没有在认真上课,可是其实他们也是在专心学习,只是看起来似乎是不用心而已。但是,他们确实会容易在碰到不懂的知识点就直接放弃不听老师讲课,纪录片中有一位学生(卢卡)就很直白地说,他要是觉得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或者是遇到什么不会做的题目,就会分散注意力,然后就会分散别的同学的注意力,虽然他自己也觉得这样很不好,但是他好像控制不住。要想他们放弃学习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啊。其中,有一位中国老师犀利地评论道,要是没有英国的福利制度,或许英国学生会比中国学生更“拼命”学习。在这部纪录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英国学生上体育课时的情景。首先,英国学生在听到体育课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的时候,倍感惊讶;其次,当他们听到体育课成绩是要算入考试总成绩这个消息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已经是在迅速抓狂和崩溃中了,他们说,自己完全是无法想象中国的学生到底是怎么“熬过来”的,而且无法相信这在中国是事实情况,并且早已是司空见惯、小巫见大巫了。由于体育课成绩是要算入总成绩的,因此要测试学生的运动能力。在体育测试课上,一位小男孩(乔)因为跑步能力不行,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坐在操场上伤心地哭了。让中国老师惊讶的是,英国体育老师的鼓励方法与中式教育理念完全不同,形成鲜明对比。她鼓励乔说,他应该为自己坚持跑完了全程而骄傲,记住自己并没有放弃就好了。如果在体育上不出色,你一定会在别的领域表现得很出彩。她认为,中式教育的体育与英式教育的体育的主要区别在于,英国体育课上是鼓励学生要战胜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而在中国的体育课上,由于要达到规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就会感受到压力,开始拿自己和他人比,成绩很不理想的学生就会感到很伤心。中国老师则只会站在一旁,“冷漠地”拿着计时表,说两句象征性鼓励话语:“加油!你行的!”可是,有些同学就是天生的运动细胞不发达,即使是给他们加上“几千吨油”也照样跑不及格。中国的学生,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号啕大哭,会被视为是丢脸、软弱、没有能力的表现,会被同学瞧不起。然而在英国,情况有所不同,他的同学并没有看不起他。在纪录片中有个女孩“霸气地”说,就算是史蒂芬·霍金的体育能力也不行啊。这充分说明,英式教育认为,拥有才华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某人某方面不“牛”,就完全抹杀了某人的别的方面的天赋才能。刚谈到的那位跑步不及格的小男孩,乔就在接下来的纪录片中就表现得相当优异,比别的同学在“中国九连环”方面都学得快。他还很热心地教别的同学怎样学会它,片中体现英式欢乐教育。

4.2从纪录片《中式学校》看中式勤学教育

中式教育,也可以说是“勤学教育”。中国式教育一向倡导学生勤奋学习,坚信“勤能补拙”。纪录片中的中国学生都是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面前也是堆满了一叠厚厚的课本。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而且没有福利制度保障,就业形势严峻,竞争环境异常激烈。学生从小就非常清楚要好好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纪录片中,虽然最终考试结果证明是中国教师胜出。可是,这意味着中国式教育的胜利吗?我们应该思考:中国式教育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如果不能,应该如何改进?从哪里突破?要心中牢记:千万不能盲目乐观。

5.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首先,完善培养体制。从单单重视基础教育向注重基础和创新转变。其次,深化办学体制的改革,落实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最后,要加大教育领域投入。

6.结语

中式教育也好,英式教育也罢,最终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教育理念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模式。“欢乐教育”与“勤学教育”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英式教育重视启蒙,发掘潜力,倡导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关注人文精神,培养创新精神,但是基础知识非常薄弱。中式教育注重基础,埋头苦干,勤奋学习。但是可能会过于机械化,被西方讽刺为“工业化教育”。不过,凡事有利弊。中英教育理念还是存在调和的空间。二者各有所长,应该相互借鉴。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得教育改革最终以学生为本,在做中学。研究中西方教育差异,有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劳伦斯.纪晓林,译.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37-52.

[2]韩延明.大学理念探析[M].厦门大学高教所2000届博士研究生论文集,2000.

[3]黄培昭.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J].基础教育论坛,2015(08).

[4]田铁杰,赵士谦.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大学理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5).

高职计算机教育路在何方 第4篇

1 深入分析,探究原因

概括来说,目前存在于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市场需求的脱节。目前的IT行业正在持续的高速发展,并且今后也将继续不断发展,人才的需求量大且很紧迫,但企业为了降低培训员工的成本或缩短员工适应岗位的时间,招聘时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很高,通常是希望新员工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或实践经历,这样新进员工也可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胜任工作。另外,由于目前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更新快,特别表现为IT业,如果一个毕业生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将会受到企业的青睐。但目前的就业状况表明高职计算机教学确实存在一些自身的问题而不能适应市场对应届生的这些素质要求。具体分析如下:

1)专业定位失衡。专业定位的失衡,一方面表现为职业学校照搬本科学校的课程设置或学生培养模式,这在职业教育中是行不通的。本科教育是属于普通高等教育,是以提高整体素质为基础,而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技术的劳动力为主要前提,本科教学注重理论教学,而职业教育必须要偏重于动手能力,如果不能认清这至关重要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那么在课程设置方面极易导致将职业教育看成普通教育来实施,结果只能是丧失了职业教育自身的优势,在就业竞争中败于本科生之手。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课程标准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如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践课内容居然还是一些简单的拆装机器等,这些工作只需要中等教育水平再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以胜任,而高职教育只是注重这类的动手能力,无疑是降低了自身的价值,等同于中等教育,毫无优势可言了。

2)教学方法落后。像高职计算机教育这类应用性很强,目的在于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的教学,必须准确把握市场动向,跟上市场需求的步伐,以就业为向导,及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修改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但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并没有做到与市场需求的统一,严重落后于市场需求,教材及所授知识太过于陈旧。再者,计算机行业涉及的知识领域较广泛,企业在用人时却比较偏向于具有某方面专长的人,计算机行业分工精细,能有一技之长依然够用。但学校却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依然课程繁杂,多而不专,一些不实用科目的设置偏向于本科教育,专业设置上没有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技之长,自然就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

3)师资不够强,缺少双师型教师。目前高职类的教师好多都是些本科院校刚毕业的研究生,这些研究生虽然具备了足够的理论知识,但对于实际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却还有很大的欠缺,因此课程讲授偏重理论,缺少实际训练训,自然很难培养出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这也是教学质量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4)学生整体素质下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扩招已是一个大趋势,从以前的高等教育精英化教育到现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各学校生源的素质比以往呈下滑趋势是不容置疑的。此外,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应试教育也没有得到改善,家长和社会过于看重孩子的成绩,学生承受的压力大,趋向于被动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只会是件痛苦的事。学生的自制能力差,缺乏毅力和耐心,在和人相处方面也比较自我,沟通能力比较差。教师如果不能发现这些特点并且在教学中及时进行调整教学,就很难把这些学生培养好。

2 针对问题,找对出路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能够正确认清自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市场的需求,就可以对症下药,扭转趋势,赢得市场的认可。“知己”就是要求我们要清楚认识到教学及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原因做出适当调整,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制定客观可行的培养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知彼”则要求我们要以市场需求为准则,充分了解市场的动向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现实表明,IT业的就业前景好,市场空缺大,需要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进行实际操作的人才。只要我们能够培养出这样的人才,那么就业问题将不再成为一个问题,无论是学生的发展,还是行业和社会的发展,都将会更上一层。因此,教学中要能够合理分配学时,理论与实践并重,互相补充。

在教学中要如何实践,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理想人才呢?笔者认为,在目前高职计算机教育上进行一些改动和调整已势在必行,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

1)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充分调查市场,根据市场的特征和需求正确的设置课程,而不是一直使用已过时的往年的教材和陈旧的课程计划。比如根据市场需要增加一些目前需求旺盛的新知识体系(如ASP.NET程序设计,软件测试等);还要加大能力实训课的比重,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2)明确人才目标,突出一技之长。很多学生毕业后都觉得学了很多知识,但每一门都只懂些皮毛,没有哪门是精通的。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过于宽泛,并且没有好好引导学生按兴趣选择一两门专业课有针对性的学习。因此,高职教育应综合考虑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引入方向性教学,在大的专业背景下再细化精化,课程设置除了必备的基础专业知识之外,深入一点的专业课程可以适当进行方向性的调整,将学生分成相应的方向性学习小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3)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一些互动性强的课程,可以采用发现、讨论、练习、实验等利于交互的教学方法,设置一些问题或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自行去探索解答,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这对于学习的效果和知识的巩固是极其有利的,并鼓励学生从其他的多种渠道获取知识。

4)改革考核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动手能力。改革传统的唯笔试定成绩的方法,在一些操作性强的科目上实行机试或课程设计,实验测试等考核方法。唤醒学生的主体评价意识,变教师对学生的垂直单向评价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水平多向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科学、高效、多方位的教学评价能促进计算机专业课有效教学的全面实现。有效的教学评价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教学信息的多向交流,强调教学过程的多维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

5)教材与讲义相结合。很多教师为了贪图方便,通常会在网上下载一些教学课件或讲义,但目前高职教育并没有同一专业设置,没有统一教材,很多时候在网上下载下来的课件或讲义与使用的教材会有一些出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时俱进,根据学生和学科特点自编或改进讲义,让课程内容更加完整一致,另外,还可以结合当下时事,编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和课程有关的知识加以分析讲解,做到课程与实际应用同步,增强学生的兴趣。

6)引进双师型教室,调整师资结构。西安交大著名教师任汝芬说过:“没有学生学不好,只要教师教不好。”虽然这句话有过于偏激之嫌,但还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水平的总要性。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双师型人才来壮大教师队伍,如聘请一些企业一线的工程师来学校开讲座,或兼职一些实践课,引导学生做课程设计之类的能发展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也引导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7)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积极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学校要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并号召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或竞赛中增强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在活动中还可以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合作,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职业素质,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和工作中。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途径。一个理论与实践俱备,并拥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的毕业生是社会和市场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急需我们尽快调整当前高职计算机教育的模式,不断改变自身积极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确保高职计算机教育与社会需求同步,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摘要:该文针对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就业状况不理想,就业率偏低,并且呈下降趋势的大背景,主要从学校和社会,教师和学生等多角度探究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并试图为目前的高职计算机教育寻找出路。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范一鸣.谈岗位群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

[2]吴建平.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实施策略[J].职教论坛,2009(14).

路在何方作文 第5篇

思索……

大复习已经逐渐拉开帷幕,充满整个复习阶段的是紧张、激烈。今天,又一次站在青春起跑线上的我已经感觉到军号已经吹响,钢枪正在擦亮和那被期待的分量。中考正向我走来,东方已露出曙光。

然而,我却感到学习真得很苦。初三的复习生活让我切实感受到累的滋味,我很无奈。每天面对着一张张试卷、一道道难题、一篇篇文言文,我感到窒息。有时我会迷失方向,想放弃,因为我找不到前方的路,但每次一想到曾经自己那么努力,付出那么多的汗水和泪水,心中就会有一种坚定的声音告诉我:“不可以放弃,坚持就是胜利。”既然中考不可避免,为什么不全力以赴拼一下呢?时间,不允许我再犹豫;空间,不允许我再逃避。面对中考,我只有充满自信和乐观,决不能留下遗憾和叹息;面对挑战,无论是输是赢,我都须全身心地投入,向着既定的目标冲刺。

回眸身后,是希冀与心愿交织的目光;遥望远方,是拼搏与汗水铸就的辉煌!背负着青春成长的使命,我已经准备好了展翅翱翔。就让激情再次涨潮,让奋斗点燃梦想。

路已延伸,心更坚强。

面对中考我不再畏缩,我会勇敢自信地迎接它的到来。困难和挫折算什么,那只不过是生命中的过路者,并不是主宰者,困难只会让我变得更加坚强。

困难的前方就是路的方向。

现在的汗水终将会换来辉煌。当精灵的羽翼滑过花瓣,当蝴蝶的触角轻叩花蕊,蓓蕾的双眸欣然睁开,破茧般发出清脆的声响。听,这是花朵幸福的微笑,是艰辛的努力后迸发的力量。百回千次的跌倒,雄鹰终于历炼出征服天空的翅膀;千山万水的跋涉,小溪终于汇入浩瀚的海洋。

不要怕苦,不要怕累。有梦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不要放弃。未来是美好的,只要找准路的方向。

山区中小学教育路在何方 第6篇

[摘要]广东省教育创强全面推进,而山区的中小学教育由于其特殊性陷入瓶颈。本文从师资队伍建设、办学规模、生源及素质教育难开展等方面入手分析广东山区教育存在问题,并对广东山区教育的发展给出了建议性的方向。

[关键词]山区教育;中小学;师资队伍;素质教育

早在1994年,广东省就作出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在省教育厅统一部署下,各市区根据本地条件先后开始教育创强工作,河源市也于2009年提出全面创强的要求,并要求在今明两年内各县各乡镇全面通过验收工作。时至今日,河源市的教育创强已进入收尾阶段。那么,几年来教育创强大量资金的投入给山区教育带来了什么?

一、教育创强后的山区教育现状

笔者在2014年对河源市一些乡镇的中心学校和教学点进行了一些走访和调研,深深体会到教育创强给山区学校所带来的巨大改观——漂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师生宿舍及食堂也按照既定的要求满足配套,标准化的操场铺上塑胶跑道,逐渐齐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逐渐符合国家要求的校车配备,为山区学生营造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让师生们耳目一新,精神为之振奋。但是,在激动兴奋之余,众多学校、众多老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这些新的、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该如何使用?在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为了创强配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被锁了起来,教室里配备的电教化设备紧紧作为一个投影的工具,在改进、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那么,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教育创强后山区中小学教育如何发展?这是值得众人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二、山区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基础教育的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但是山区由于其偏远不便及分散性较大的特点,在教育建设过程中存在种种先天的困难及由此引发的其他问题。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山区中小学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的困难和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严重不足

由于条件和待遇问题,大多数教师都不愿意留在山区,所以山区师资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1)教师素质整体偏低

山区教学点的教师一般是年老的和代课的,大多数是拿起课本是老师,放下课本是农民,甚至有些是因为师资紧缺,学校食堂人员或是教师家属被“抓壮丁”,久而久之就成了“老师”。

(2)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

高职称、高学历及年轻教师都想方设法跑到镇上或是县城教书,呆在山里学校的都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笔者走访过的几个乡镇的教学点,教师基本上都在45岁以上,真可谓是“爷爷奶奶教小孩”。

(3)专业结构不合理

根据调查数据及与教师的沟通结果,图音体教师在教学点基本上都处空白状态,甚至在完全小学中英语老师也是短缺的,只能由其他科目教师勉为其难来应付,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基础和综合素质低下。

(4)教师短缺、超编现象并存

教学点按照最远学生距离教学点不超过6公里的要求设置,但是由于山区居民居住分散,加之外出打工孩子被带到城里念书,大多教学点(设置学前班至二年级)的学生数量在30个左右,有的甚至只有3~5个学生,而且不是一个年级。这样配备教师至少两个,要负担2~3个年级的所有课程,显得教师资源严重短缺,但是师生比却远远高于广东省规定的1:23。

2.办学规模小,经费短缺

由于山区教学条件和城里相比差距较大,许多外出打工的家长将孩子带到城里就读,加剧了山区教学点办学规模的萎缩。同时,为了集中资源,广东河源市山区三年级及以上学生集中在镇中心小学就读,教学点只开设学前班、一至二年级,每班人数多则二三十个,少则两三个,不少教学点学生人数在50人以下。由于公用经费拨付是以学生人数为依据核算,所以很多教学点仅靠公用经费举步维艰,难以进行校园建设,甚至有些连校园硬化及维修门窗的资金都没有,更别提什么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了。

3.留守儿童多,生源流失严重

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山区孩子留守儿童居多,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而老人文化水平低,只能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对孩子的思想变化及学习力所不能及,也无暇顾及。家庭管教的缺失致使许多中小学生沉溺于网吧,经常逃学,甚至夜不归宿,长此以往,只好退学。

另外,由于近年来教育成本的快速攀升,加上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些人认为读完大学后还不如农民工挣得多,所以在部分学生家长身上,读书无用论开始回潮。也有一些家长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为了给孩子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不惜花大价钱将孩子带进城里借读。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山区学校在校生人数大大减少。

4.素质教育举步维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笔者走访的河源市和平县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取消升学率,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转变为及格率、低分率、平均分和优秀率,推行文化育人等,但是素质教育还需要良好的师资和教学条件来支撑。虽然国家包括广东省已经强调多年,要严格按照新课标进行排课上课,在调查走访中也看到各教学点按照要求进行排课,但是在与学生及教师的沟通中发现,美、音、体基本上只是写在课程表上的课,实际中难以开设起来。这固然是因为学校硬件建设不足,更重要的是教师素质偏低,很多课程只能是走走过场,就是应试课程也只注重应考内容,忽略非应试能力的培养:语文、外语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发挥语言交际功能;数、理、化学科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操作,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这种教育显然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改善和提高广东省山区教育的对策建议

在教育创强过程中,广东省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已经在学校的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学校的硬件建设基本上达标。同时,为了保证规模小的学校的运行经费和边远山区教师的待遇,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也提出并实施了规模小的学校的经费补贴方案和边远山区教师补贴方案。但是,广东省想成为教育强省,山区学校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创强,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山区中小学在教育创强中的发展和发展中及当下所面临的困境,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发展广东省山区教育。

1.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目前,广东省在奔向教育强省的路上前进,“有学上”的问题已经解决,而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要求日益凸显,提高山区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到,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要打造一支数量满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队伍,必须从以下几点人手。

(1)严把教师入口,提高教师入职门槛

必须要从人口抓起,确保教师基本素质和后期的可塑性。为此,可制定优惠政策、对山区教师给予特殊照顾,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到山区学校支教,吸引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山区学校工作。

(2)配备专业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确保教师专业结构合理,确保学校能按新课标要求开设课程、上课,避免出现两张皮的情况,给学生提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配备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形成老中青结合,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帮助指导新教师,新教师在思想和对现代化教学设备及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上影响老教师,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

(3)加大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和培训力度

重视山区教师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更应逐时代要求,从网络资源获取。2014年,广东省教育厅牵头和中国电信有限公司签订了教育视频网协议,为广大教师接收外部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

(4)推行城乡教师轮岗制度

城乡教师交流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健康成长搭建了锻炼、交流、提高、发展的平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跨出校门找差距,新的环境求发展,正视现实求提高。面对教育对象、管理体制和条件的差异,对口交流活动使他们升华了教育理念,开阔了工作视野,活跃了教育思想,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与管理水平,共同锤炼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是建设作风优良、素质过硬、技能扎实、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的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广东江门市蓬江区的城乡教师轮岗工作已于2014年9月份全面实施。

2.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简单来说可概括为三点,第一个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面向少数学生;第二个是要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视智育;第三个是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广东省教育厅对中小学素质教育一再强调,但是就如学生吐槽所言:“减负就和女生喊减肥差不多——不靠谱。”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全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追求高分率、升学率的目标,而把注意力转到全体学生上面来,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开朗的意志性格,转移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及创造精神的培养上来。

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生活日新月异,中小学生周围的一切都在急剧变化,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因为物质逐渐丰裕条件下的难以满足、隔代教育、家长过高的期望等而日益增长,从而使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条途径来实现。作为主体的学校教育,要从课堂和课外两个角度人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首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其次,课堂外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与学生加强交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创造环境、多样教育,积极沟通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等。

3.合并教学点,集中优势资源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就提出了教学点合并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点合并,集中优势资源搞教育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优劣不等。优点是:能更好地利用教师资源,减轻对教育方面的开支,利于教师的配备,促进教育教学的竞争,使之具有规模性;撤并后学校便于管理,便于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能更好地落实教师责任制,发挥教师更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便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缺点是:部分山村路途遥远,路上安全隐患较多,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

2012年8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指导意见》,要求严格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程序,确因生源减少需要撤并学校的,必须严格履行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自治组织和乡镇政府的意见,保障群众充分参与并监督决策过程。据对广东省河源市山区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还是有相当部分教学点分布在大路边,合并相近的教学点,相应配备校车及食堂实现早接晚送的模式不失为一条出路。

总之,山区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各地情况又有所不同,广东省作为经济大省,要进行教育创强,需要解决的重点在山区教育。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校舍改建、配置教学设备只是教育创强的基础条件,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才是教育创强的关键所在。

上一篇:头皮静脉置管下一篇:半非司酮米索前列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