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材范文

2024-07-15

如何选材范文(精选12篇)

如何选材 第1篇

随着保温墙体材料的越来越被重视以及技术的日渐成熟, 窗户开始成为房屋保温隔热的薄弱环节。有数据显示, 一间四周严严实实穿了保温材料的房间, 只因采用了普通单层玻璃窗, 其能量损失约可占建筑冬季保温或夏季降温能耗的50%以上, 而外窗面积一般只占建筑外墙面积的25%~30%。这也正是为什么即使墙体加了保温材料, 暖气和空调都开得很大, 屋里却还是冬天冷夏天热, 每年的空调和采暖费却要多花不少钱。

现代建筑普遍趋向于大面积采光, 如果使用普通透明玻璃, 其传热系数高, 且对太阳辐射和远红外热辐射没有有效限制, 因此其面积越大夏季进入室内的热量越多, 冬季室内散失的热量越多。而目前普遍使用的推拉式塑钢窗或铝合金窗气密性差, 从窗缝处有大量能量散失也是造成窗户大量耗能的主要原因。与发达国家对比, 我国建筑的窗户能耗为它们的2-3倍, 因此, 节能窗的选用已成为建筑节能的必然趋势。

提高窗户节能指标的技术措施主要有三方面:隔断窗框热桥;提高窗户密闭性;增加玻璃层数, 选择玻璃品种。而玻璃占整个成窗80%左右的面积, 所以玻璃的选用对窗户的节能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新建的商品房很少有使用普通单层玻璃的了, 大都选用中空玻璃。中空玻璃的节能性是通过构造玻璃的空间结构实现的, 其中干燥的不对流的空气可阻断热传导的通道, 从而有效降低传热系数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双层或三层玻璃、中空充气玻璃、中空镀膜玻璃、低辐射玻璃等, 不仅保证了室内正常的采光, 对隔音、隔热、保温、减少紫外线辐射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科学实验表明, 在夏季38℃高温里, 同一间房屋中若保持10小时25℃的室温, 一般窗户条件下需开启空调9小时, 而节能型窗户只需开启6~7小时, 节能效果十分显著。

近两年刚刚推向市场的温屏节能玻璃在隔热、隔音、无霜露以及提高房间舒适度上也有比较出色的效果。实验证明, 在相同的外界环境下, 普通单片玻璃的能耗是温屏节能玻璃能耗的4倍以上。

对于铝合金窗及玻璃幕墙来说, 由于玻璃的面积占据立面的绝大部分, 可以参与热交换的面积较大, 就决定了玻璃是窗、玻璃幕墙节能的关键。

(1) 玻璃是否镀膜及膜层材质可初步确定其节能效果, 通常情况下, 玻璃可分为以下几大类:a.浮法清玻璃;b.在线镀膜玻璃;c.离线镀膜玻璃;d.低辐射在线镀膜玻璃;e.低辐射离线镀膜玻璃。这些玻璃传热系数虽然没有明显的变化, 但由于膜层对光 (能量) 的控制能力不同, 使其节能效果依次增加。 (2) 根据玻璃结构形式, 又可分以下几类:a.单层玻璃;b.中空玻璃;c.多层中空玻璃。其传热系数依次降低, 即节能效果逐次增强。通过计算和实验数据显示, 通常单片玻璃的传热系数K=6W/m2·K左右, 中空玻璃 (普通) K=2.3~3.2W/m2·K, 而采用离线低辐射镀膜中空玻璃 (中空层充惰性气体) K=1.4~1.8W/m2·K。 (3) 对玻璃除上述方法外, 还可以采用贴节能膜方法, 提高节能效果。

根据气候和朝向选择节能窗, 针对玻璃能耗较大的情况, 要正确选择玻璃的类型。吸热玻璃、热反射镀膜玻璃、Low-E低辐射镀膜玻璃、中空玻璃、真空玻璃等, 不同玻璃有不同的性能, 在选择使用节能玻璃时, 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理位置确定玻璃品种: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的玻璃应以控制热传导为主, 尽量选择中空玻璃或Low-E低辐射中空玻璃;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尽量控制太阳能进入室内以减少空调负荷, 最好选择热反射玻璃、吸热玻璃及由热反射玻璃或吸热玻璃组成的中空玻璃和遮阳型Low-E中空玻璃。

摘要:就如何保证窗体玻璃选材节能保暖展开讨论。

半命题作文如何选材 第2篇

半命题作文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命题一部分,另一部分留空待补,一般用符号标志。学生可根据自由的生活实际及具体要求填写待补的部分。半命题作文兼顾了出题者的指引方向和学生的自由选择,对于学生来说,由于选择空间的扩大,这种题型将有利于自己思维的发散与拓展,有利于考生尽情地写出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生活的思考,有利于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因此,半命题作文比较突出地考查了学生在选材构思及立意等方面的能力。这类题型自由度较大,所以,在补充空缺部分时思维要活跃,选材要准,要新,要充分发挥自己写作的聪明才智,给自己留一块自由驰骋的天地。

综合近几年的中考作文来看,半命题作文的选材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拘于提示,选材过大。

比如:湖北黄冈作文题目:走近_______(伟人、名著、自然、科学„„)此题有很多考生选材过大,难以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来。按命题人的提示,拟文题为“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容易写得空泛、笼统,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此类文章可从自我生活实际来拟题,从自我兴趣爱好来拟题。比如拟《走近姚明》、《走近大观园》、《走近诸葛亮》等等,这就具体得多,就能用自我的生活真实细节来写活伟人、名著、科学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并可能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观感。

二、选材俗套,情感平淡。

比如:温州的作文题目:岁月匆匆,十五六岁的我们已走进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思索,少了一份盲从;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偏激;多了一份行动,少了一份幻想;还多了一份责任、理想与憧憬„„ 请以“十六岁,我多了一份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此题选材范围广泛,可写自我的成熟、思索、责任、信心等等,写作时应着重凸显自我的心灵感受,强化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可以去写自我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人情世故的看法;可以写对成长教训的总结,去探讨个性与人际交往的关系;可以写涉世之初的喜悦,从自尊自爱自强自信自立之中,选取耳目一新的素材,在与众不同之中,写出自我真情实感,让人读来回味无穷。但部分考生选材俗套,总是停留在学习生活这一层面上,没有深入自我去挖掘闪光的新素材,对自我心灵剖析不够,心理描写也不够细腻,造成空洞说教,使人读起来索然无味。

三、贪大求全,缺少细节。

比如:山东省作文题目:拥抱母亲,我们会享有亲情的温暖;拥抱成长,我们会丰富生命的内涵;拥抱梦想,我们会开创人生的辉煌;拥抱阳光,我们会感悟快乐的真谛;拥抱春天,我们会领略自然的美好。拥抱就是享有,拥抱就是开创,拥抱就是感悟„„请以“拥抱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不管拥抱什么,一定要从小处入手,以细节描写出彩,在生动描写之中来突出文章的主题。最好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写,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立意深刻。但不少考生贪大求全,用散文的笔法,写自我拥抱阳光、拥抱梦想、拥抱春天„„只要是文题所提示的,全都“拥抱”了,可是文章没写一件具体生动的事,使得文章空洞无物。作文之时,可选取生活中你最为心动的一个场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最受感动的一个细节,以此来写活拥抱它的心理感受,用自我独特情感体验,为文章增光添彩。

四、脱离自我,文题不符。

比如:作文题目:《________是一把双刃剑》(友情提示:双刃剑,两边都有刀锋。常用来比喻某个东西的利与害。)

写好此题一定要弄清题意,一定要结合“自我的经历、认识和感受”来谈对某一事物的独到的看法,比如网络、追星、时尚等等,如果写网络的利与害,就可去写自己从上网中学到的新知识,而后由于迷上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最后又深刻醒悟这一过程,以亲身经历来启迪所有的中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可有些考生没有理解题意,没有选好材料,空发议论,使得文题不符,比如写战争、酒、香烟等是一把双刃剑,那就不合适了。

那么,半命题作文怎样才能在命题允许的范围内选好材呢?

第一招: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下手

把熟知的材料选出来。回避陌生、首选熟悉,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应该是选材的一个原则。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亲耳所闻的,深切感悟的,才是了然于心的,才是真实动人的。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对于自己不熟悉、不大熟悉的材料,选用时很容易出现漏洞,因此,一定要慎重选用。

半命题作文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便于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中选择,更好地发挥创造性,充分展示出自己的综合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在构思时一定要把自己最擅长的方面表现出来。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按照“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自身”这个思维体系去拓展思维,从而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

比如安徽省2004年中考作文题目是“珍惜所拥有的_____________”,从家庭考虑,可选择亲情、母爱、温馨等;从学校考虑,可选择朋友、师爱等;从社会考虑,可选择爱心、宽容等;从自身考虑,可选择思考、信心、忍耐等。同时可选自己材料积累丰富的写,比如你占有丰富的有关珍惜时间方面的材料,就可以写“珍惜所拥有的时间”;可选自己感悟最深的写,比如你平时对亲情就有一定的感受和思考,就可以写“珍惜所拥有的贫穷经历”,就更能让人耳目一新了。

第二招:从与众不同的视角下手

把独特的材料筛出来。我们的生活看似相似,但是,个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历程,不同的生活圈子,所以,个人都会有独特的可写材料。

当你拿笔构思时,不假思索马上就想到的内容,千万不能写!因为别人也可能一下子就想到了。稍加思索所能想到的内容,最好也不要写!保证选材的独特性,有个很简单的操作方法,那就是将你接到题目后最先想到的两个材料抛弃不用(因为这些材料也会是别人容易想到的),启用第三次想到的材料。考场上,你花上3—5分钟,定下心来,自我掂量、估测一下,自己要写的题材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发明。

比如“我真想____________”是个开放性的文题,就是让考生写自己心底最大的渴望,让考生尽可能随意地、自由地抒发心中的愿望。有些考生马上想到的就是“我真想睡觉”“我真想哭”“我真想和老师好好说说”“我真想去NBA”“我真想成为总统”等;最后想到“我真想说考试真好”,反弹琵琶,明显就会超出别人。一位小作者在做“别了,____________”这个半命题作文时,其题补为《别了,庙公》。他避开了一般学生的选材范围,没去写《别了,童年》、《别了,哥哥》、《别了,20世纪》等常见题材,而是选取了一个他人未想、未写而又易于展开笔墨的角度去选材。文章通过写家乡的“神庙”之事,反映中国农民思想上发生的重大变化的大主题。其选材独特、立意新颖,能以小见大。

第三招:从小巧的切入点下手

切入点越小越好,小中见大,深处开掘。刚刚已经举过湖北黄冈市2005年中考作文的例子,题目是“走近__________(伟人、名著、自然、科学„„)”,“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等,那样就很容易写得空泛、笼统,不能写出真情实感。而“走近刘翔”,“走近辛弃疾”“走近‘神六’”等等,这就具体得多,就能通过自我的生活细节来写活伟

人、名著、科学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而且可以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感悟。

第四招:从众人关注的热点下手

把时代的影子照下来。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平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时事新闻,这样,就能为文章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我们不大可能从宏观上去表现这个时代,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折射时代的变迁。

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关注时事,观看“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东方时空”“今日说法”“新闻调查”“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如果把这些“热点”引入自己的作文,文章肯定能够出彩。

比如,2005金华中考半命题作文“想起了___________”,有的考生积累了2004年感动中国的人物的材料,以“想起了任长霞”为题目,谈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这篇文章抓住了热点,因而获得了满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文选材如果紧跟时代的步伐,唱响时代的主旋律,一定能吸引阅卷老师的视线,获得高分。

第五招:从超常反常的立意下手

要在众多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有时候还得妙用逆向思维,人家这样说,我偏那样讲,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更容易受到瞩目。在选材上从反面切入,从别人未想到的或不敢涉及的领域切入,这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以“最需要____________”为题,有一位考生以“最需要的不是呵护”为题,故意唱反调,说我们最需要的是独立、坚强、不怕困难的品格,我们一定要走出父母过多的呵护,这样的见解自然高人一筹。如陕西省以“____________助跑线”为题的佳作《你为我情思的高飞铺设了助跑线》,选择潘金莲给西门庆写信直抒胸臆的方式,从潘金莲大胆追求爱情的角度,来歌颂她的所作所为,构思奇巧,选材引人入胜。再如“_________的滋味”这一文题,如果填上“牛排”“辣椒”“喝茶”,就滋味写滋味,就缺乏新意;如能把握好题目的引申含义,扣紧“滋味”进行深处开掘,那么“登山的滋味”“下雪的滋味”“采访的滋味”等,则有了一定的新意;再进一步拓展思维,选择“作弊的滋味”“说谎的滋味”“出走的滋味”等,就更为新颖了。

当然,求新是好的,但不能为求新而求新,否则容易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令人生厌。总之,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尤其是面对“开放型”的半命题作文,谁最有创新意识,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谁就能取胜。我们要想写出闪烁着个性光彩、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文,就需要打破框框,争取“自由”。古人云:“良桐方能斫美琴”,材料不新鲜不富于个性化特征,是不能创意出新的。因而作文的选材要着眼当代,紧贴现实,坚持只选新的,不选旧的;只选亲身经历的,不选道听途说的;只选小材料,不选大材料;只选深刻的,不选肤浅的;只选具体的,不选空泛的;只选有趣的,不选平淡的;只选罕见的,不选常见的。总之,要尽量避开常人之所选,慧眼独运,以新制胜。

【训练题目】

选择下列一道题目,先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0字右。

1、面对

2、渴望

作文教学如何选材 第3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阅读主题;励志主题;传统文化主题;爱国感恩主题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086

作文教学是令小学语文老师最不喜欢的,也是令学生最畏惧的。作文教学为什么这么难呢!原因就是作文教学涉及到的知识非常多,一篇作文的教学量足足够一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量,效果却并不理想。所以,学生必须弄明白组成作文的各个要素,根据不同主题选择不同材料,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一、阅读主题的作文如何选材

阅读是每个学生必备的技能,一定程度上说,阅读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学生学习的好与差。就作文方面来讲,阅读能力是学生作文成败的关键,阅读量宽、广、大的学生,他的写作水平一定高。一个没有阅读积累的学生,其写作水平可想而知。那么,与作文的主题选材有什么关系呢?语文教师都知道,读后感就是跟阅读有关系的作文,课文的续写,或者是课文内容的改写也是作文的内容。训练这方面能力的机会很多。阅读了《拔苗助长》后,我让学生续写,没有提任何条件。学生都叫苦连天。然而一周左右,我收集作文查看,发现有的学生写得很好。“那个农夫拔苗的时候,发现旁边的邻居没有拔苗,在地里除草!就去劝说邻居也来拔苗助长。邻居听到后大笑不止,给他讲了为什么不能拔苗的原因,农夫听后恍然大悟,明白了禾苗是不能拔的,要自然生长才对!”这个学生悟出了自然万物的生长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的学生写道:“农夫饿了一年的肚子,发现以前的做法不对,第二年再也不敢拔苗助长了!”这个学生悟出了饥饿的根源是自己的无知造成的,得出了投机取巧是不行的,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才是正道。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至少说明学生的作文是读书读出来的,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对小学生而言这点很是重要。

二、传统文化主题的作文如何选材

传统文化主题的作文,看起来非常好写,但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易事。传统文化的范围太大,小学生反而不知从何下手,觉得写哪个都能行,可是哪个都写不好。传统的主题,从节日上说,每月都有一个;从文学上说,古代文学浩如烟海;从饮食起居上说,天南地北各不相同;从名胜古迹上说,大江南北景色各异等,面对这么多的内容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就可以了。就以高台本地来说,自然景观有祁连晴岚,梧桐泉寺,北凉古都骆驼城遗址,台子寺遗址,正义狭风光等,加上目前正在建设的黑河流域湿地公园,月牙湖,大湖湾等,都是所写的范围之内,当地的风俗文化也是所写的内容,可写的东西多如牛毛,那么如何选材,是小学生作文的必选题。假如要表达热爱祖国家乡的主题,就选取所熟悉的热爱的题材,热爱旅游就选名胜古迹的内容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热爱饮食,就选当地的特色小吃或者是名菜来描写,将它的颜色味道等一一写出来,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就是好作文。一般情况下,教师布置的作文,大多是歌颂祖国的,那么就很好选材了,借助其他科目,如历史课本里的内容,包含得就非常全了。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所需要的题材。如果想详细地写,就找专业课本里选择材料。这块材料的选择是好选的也是很难取舍的,要让学生选取的时候注意作文的要求。

三、励志主题的作文如何选材

励志教育,是学生必受的教育,只有树立雄心壮志,才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吃苦耐劳奋发有为,才能有足够的动力,促使自己不断进取,更上一层楼。励志主题的作文,在选材上,可以说遍地皆是。仅中国古代的励志故事举不胜举,语文课本里凡是成名的作家名人,哪个不是刻苦学习取得佳绩的!我认为在励志作文主题的选材上,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比较有说服力,如同村的经过努力考取大学走出农村的学生,就是最好的题材,因为这是学生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他们更有素材;同校的同学也是最好的题材,一般学校都会把出类拔萃的学生公布到光荣榜上,以此激励后来的学子勤奋努力。我布置了一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的作文,很常见的题目,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把榜样的精神内涵写出来。有个男生写到:“清晨醒来,妈妈说看看邻居家的叶文辉去,人家在干什么,你在干什么!我想周末嘛!不就睡个懒觉嘛!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等我起来到村头去找伙伴玩,突然发现叶文辉在田间小路上背课文呢!哦!我明白了为什么我学习不好的原因了,原来是没有叶文辉的刻苦啊!……”我把这话抄录到教案本里,作为励志作文的题材,讲给后来的学生听,效果非常好!

四、感恩爱国主题的作文如何选材

此类题材的作文,写不好就会流于表面。例如感恩主题的作文。一个知道感恩父母的孩子,他一定是爱国的,不论身处何地心依然是中国心。我认为大道理不需要讲那么多,空洞的说教无济于事。就以身边的父母为感恩的对象,营造一个和谐美满幸福的家庭。现在的学生,顶撞老师父母是家常便饭,传统美德荡然无存了!鉴于此加强作文训练,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一箭双雕,学习和育人同步。

其实,作文主题的选取和材料的选取是同步的,什么样的材料就体现什么样的主题。选材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有一定的代表性。作文写出来后让人看了久久难忘,就达到了选材的目的了,在作文训练的方法上,路子很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浅谈小戏小品创作如何选材 第4篇

第一, 要选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迪的题材。小戏之“小”是指其艺术形式小, 而不是其思想内容小。小戏有足够的力度表现重要尖锐的主题, 或者反映深邃的、有哲理性的思想或问题,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像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获奖作品话剧小品《救》《给我一个微笑》、锡剧小戏《丫丫考零分》等, 抓取的都是生活中的某一个很小的片断, 但剧中事件和一个时期的整个社会面貌有着密切的联系, 主题开掘得十分深刻, 对人性向善给予了积极的引导, 反映了目前我们现实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不仅是深刻的有思想性的作品会受到百姓欢迎, 像那些描绘日常生活的轻松、有情趣的作品也应该在小戏小品创作中得到反映。剧作家丁西林在谈到独幕剧创作时曾说:“有时, 一个独幕剧的艺术使命, 甚至只是为了突出地描写某种气氛、某种情调, 或是抓住一两个人物的个性表现出来某些生动的生活情趣和感受。”群星奖获奖作品淮剧小戏《公鸡作媒》以主人公生动的唱腔、细腻丰富的想像、情绪的多变起伏, 表现了独身的中年女性对于爱情的美好憧憬与向往。传统戏中类似的名段还有很多, 如京剧《拾玉镯》、黄梅戏《夫妻观灯》、石家庄丝弦《小二姐作梦》等, 剧本中并不揭示生活中的重大矛盾, 也不追求思想认识的深刻, 但其生活气息浓郁, 富有诗情画意, 传达的是人类共通的对于美好事物的愉悦感。

第二, 要选择作者真正熟悉并有独特感受的生活为题材。编剧者大多遇到过这种情况, 一个题材、一些人物在脑子里转了两三年都写不出像样的东西, 但突然因为某件事情的触动而瞬间“灵感”爆发, 挥笔一蹴而得。“灵感”是偶然的, 但生活的积累是长期的, 没有长期生活积累就不会有“灵感”迸发。体验生活不够细致入微就很难有瞬间的灵感触动和情感迸发, 写出的作品也就难以打动人。

第三, 要选择当前百姓最关心、最欢迎的题材。戏剧历来是最群众化的艺术形式, 它最能迅速反映群众的思想感情。现场观众是戏剧创造的参与者, 他们不单单是被动地观看, 往往会与舞台上的演员进行有益有效的互动。因此, 创作者必须要时刻把观众放在心上, 编剧过程中要重视观众心理与情感的需要。

第四, 选材要符合小戏小品的艺术表达方式。戏剧的表达没有小说、电影、诗歌那样广阔的天地任其自由驰骋, 有的题材适合写成小戏小品, 有的题材可能更适合以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文学形式呈现。如跨越多个时间、多重空间、太多人物的题材都不适于小戏小品来表现, 即使勉强运用可能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此外, 一个好的小戏题材还需注意:一是避免“大而全”, 事件忌大不忌小。小戏因为小, 它的时间、地点、人物相对集中, 创作者在选取生活片断时要从“小处着手”, 以小求深。赶一场会、观一次花、走一段路, 都可以成为编织一部小戏小品作品的好素材。二是力求新奇, 忌落窠臼。“有奇事, 方有奇文。”新颖奇特的故事易于抓住观众, 戏剧选择描写的生活内容要具有独特性, 平淡无奇的生活难以大放异彩而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李渔曾说:“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 因其事甚奇特, 未经人见而传之, 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艺术贵在创新, 人家写过的题材要考虑自己是否能写得新, 开掘过程中能否赋予它新的思想和内涵, 写出人人心中所有, 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

摘要:小戏小品是最受百姓欢迎的现场演出形式之一, 因其具有创作周期短、演出人员少、资金投入低等优势, 是能够生动形象、与时俱进地反映现实生活, 引发大众思考和觉悟的一门戏剧艺术, 也成为各种主题性活动与专题晚会节目构成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小戏小品,选材

参考文献

[1]冯双明.浅议小戏创作[J].当代戏剧, 2011.05 (15) :26-27.

[2]郝荫柏.小戏创作的选材与结构[J].戏曲艺术, 2007.01.30.

[3]刘继鹏.把视角对准现实生活——以安康小戏创作为例[J].当代戏剧, 1995, 10 (15) :39-40.

[4]王一亮.短小精悍以小见大——浅谈戏剧小品创作[J].当代戏剧, 1995, 10 (15) :41-44.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选材 第5篇

素材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时,能否选准新颖恰当的素材是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蚂蚁之所以能够安然过冬,是因为它们有储备丰富的食物;蜂蜜之所以香甜,是因为蜜蜂采集好多的花朵。我想在写作时就要像它们一样,在占有一定数量的材料中,善于精选,撷取那些感受最多、感触最大、感悟最深的材料,从而写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味佳肴须用材料来烹饪,锦衣绣服须用材料来制作,亭台楼阁须用材料来筑造,同样,佳作华章须用材料来构建。作文需要材料,尤其是质地美好的材料。有了质地美好的材料才可能拥有好质量的作文,因此材料必须经过遴选,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从平时积累的写作素材中,挑出作文所需的一则或几则材料。

一般来说,选材有如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一、选材的原则

1.真实性。

所谓真实,就是要合乎实际,是客观存在的。它包括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指,虽然材料是虚构的,但它来源于生活,能够解释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生活真实,就是指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是客观存在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事信而不诞”,说的正是此理。材料要以真实为基础,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作文写的感情真挚动人,材料就要感人。作文的材料真实不是指材料的原始再现,而是指经过提炼,比现实生活更加鲜明,更加强烈,更加集中。比如事情的完整性、材料的理想性人物典型性等方面,要适当的进行加工。我们可将几个人的事情加在一个人身上,几个人的品质加在一个人身上,来深化人物和主题。

真实可信,是写一切记叙文的基础,只有事真,才能情真。编造的故事,虚假的人物,无论怎样写,总不自然,总会露出破绽,而且根本不可能动真情。好的文章无不是人们传情表意、激情感慨之作。从目前情况看,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无话可说,无病呻吟,写出的文章胡编乱造。千人一面的“新八股”。究其原因:其一,生活内容单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学习几乎成了他们的全部;其二,缺少真切而深刻的感受,优越的物质生活,百般的家庭呵护使他们很难品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其三,枯燥、呆板、毫无活力的作文指导使他们缺少兴趣,甚至于产生厌恶、惧怕心理。针对这些情况,应鼓励学生多写见闻感受。

2.新颖性。

选材要新颖而生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有的时间,换个角度想问题,可以老材料出新意。比如:“让座”是老掉了牙的材料,有一考生把“让座”写成“谢座”,使材料新颖了。有一位中学生让座给一位带小孩的妇女,这位妇女教小孩“谢谢大哥哥”,借孩子之口表达感激之情,到站了,这位妇女让孩子再次说“谢谢大哥哥”,“大哥哥再见”,再一次借孩子之口表示谢意。作者从中感悟,做了一点“好事”,得到的回报是一谢再谢。

在选择材料时要做到新颖妥贴,避免陈旧乏味。据说在宋代,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怎样表现这个主题呢?怎样把这个古寺“藏得”更好更妙呢?有的人在崇山峻岭间画上一座古庙,有的人在茂密丛林中伸出庙的一个角,或露出一段残垣断壁,但主考大人都不甚满意。另有一位画家则独辟蹊径:画面上画有崇山、清泉,还有一个老和尚正一瓢一瓢地将泉水舀进桶里。画和尚而不画庙,有和尚则必有庙,这就把这座古寺深深地“藏”起来了,真是别出心裁,令主考官拍案 称绝。选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主题往往可能用这样的题材来表现,也可以用那样的材料来说明,但要选择最新颖的。

要选择新颖的材料,首先,要求我们对于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要独具慧眼,有伯乐相马之才,并能迅速地判断、和表现;其次,我们一定要留心观察、体验生活,从众多的表现角度中选择一个新奇的,给一些本来并不新鲜的材料赋予新的生命;第三,要做到材料新颖,必须注意扩大阅读视野,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勤摘录、善整理鲜活材料。要指导学生观看“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东方时空”、“今日说法”、“新闻调查”、“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这些都不失为积累新颖材料的好途径。

如何在选材上出奇制胜,言他人所未言,选他人所未选,必须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思维活动过程。要放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抛弃“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的构思,精心选择刻骨铭心的人和事,尽情抒发震撼心灵的感情,细致描写令人回味的故事,勤奋点击精彩多样的生活。

要避免作文选材“撞车”现象,很简单:当你拿起作文题来,不假思索,马上就想到的那个“题材”,千万不能写!稍加思索所能想到的那个“题材”,最好不要写!正确的做法是:你花上3-5分钟,定下心来,自我掂量一下,自我估测一下,自己要写的“题材”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发明。

3.典型性。

选材要典型有意义。所谓的典型,就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能够起到以一带万之效。典型材料是指能够深刻反映事物本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材料。写一个人,要能够说明某一类现象;写一件事情,要能够体现他人的一贯作风;写一句话,要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典型是指所选的材料有代表性,有意义。因为有代表性的材料能以一当

十、以个别反映一般,从而深刻而全面的反映事物本质。典型可以是整个事件,当然也可以是典型的局部。鲁迅先生在《祝福》中通过外貌描写刻画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刚到鲁镇的时候:“头上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第二次见她的时候:“„„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最后一次见她的时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岁上下的人了,脸上削瘦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如此典型的脸部表情描写,入木三分,祥林嫂在封建社会中逐渐麻木的形象呼之欲出。

4.感动性。

在选材时,我们要首选“打动自己”的材料,如果所选材料“一提起来自己就很感动”,“亏他想得出来”的事件,是写出来一定能打动人,只有先“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他人,这样的材料行之以文,感情真挚,得分一定会高。凡是考场上的满分作文,首先得力于选材的成功。材料感染了阅卷老师。

5.时代性

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信息、现象、问题充斥着生活,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理想的素材。而且,大凡好的文学作品总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揭露社会丑恶,歌颂时代新风。

比如去年5.12汶川地震,牵动多少中国人的心,多少作家,多少学生,多少爱心人士纷纷在用自己的笔表达着殷殷祝福与无尽关怀。我想,此题材下的作文,定能特别温暖人心,令人倍感亲切,受人亲睐。

二、选材的方法

1.从熟悉处寻真。在平时,大家头脑中一定储存了大量的资料,这些素材应该作为首选材料入文。因为只有自己熟悉的材料,才有可能写得真切感人。只有自己熟悉的材料才有可能对其产生深刻的领悟,发掘其价值意义。只有自己熟悉的材料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真实是文章的根本,好文章的材料对作者来说应该是最真切,最熟悉,最独特的。

2.从感悟点引发。在作文时,审题之后会有所感悟,这时要紧紧抓住自己的感悟点,在记忆的仓库中搜寻;以这一点为契机,向四周辐射,就会打开思路,找到理想的材料。在搜寻的过程中不仅要正向思维,而且要学会逆向思维,这样选择材料的路径就会开拓若干倍。如在清明节这天,一位学生去扫墓,他被围绕在花圈旁欢蹦乱跳的孩子所吸引,并且感受到这些孩子正生活在幸福中。于是他从这一点出发,联想到这正是先烈的心愿,由此取材构思,写出了新颖别致的好文章。

3.从动情处着手。文章要想感动别人,首先必须感动自己。因此在选择材料时,应该首先选择打动过自己,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材料,并且要注意围绕这一情感点向纵深开掘,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围绕“父亲为我过铁道买橘子,使我感动得流泪”这一情感点,组织材料,构思成文的典范。感动了自己,也就容易让别人动情,动情了,也就产生了共鸣。

4.从联想点开掘。在选材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些材料特别能够引起你的想象和联想,抓住这类材料,将它与联想材料进行巧妙组接,会写出内容丰富,思路开阔的好文章。我们学过的许多文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如《荔枝蜜》,作者就是从蜜蜂的勤劳、无私,创造甜美的生活联想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幸福生活,农民的辛勤劳动„„抓住联想点,深入开掘,这是选材的一大技巧。

5.从新颖中探索。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这话道出了选材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材时,注意优先选择新颖别致的材料。在取材时,遇到大家都很熟悉的材料要尽量避开,以免落入俗套。如果非选不可,也要尽量变换角度使用这些材料,或者用与之相对的材料衬托,以求出新。

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必须首先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方式,教师作前指导,定下写作思路,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创新。多数学生虽然平时积累了不少素材。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思维方法,作文时感到无从下手,写出来的作文人云亦云、老一套,“旧事重提”。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教会学生变换角度看问题,注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写出鲜活的作文来。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呢?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

(1)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引导学生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老师一布置作文,他们常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秽,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 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如,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让学习小组讨论:你是如何理解“爱”的?有的学生说,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比如:《有一种爱叫伤害》。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其实,这种逆向思维,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这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的方法。

(2)纵横驰骋,丰富想象和联想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技能。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一般要经过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表达修改等阶段,都有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像力等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就这一点来说,进行作文创新指导,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想像力等这方面的思维力尤为重要。因为作文的思想也好,思路也好,思绪也好,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思维的问题。在日常作文指导中,学生要想写出别具一格的作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觉审察,关键在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培养联想力;要引导学生有意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学生的联想力强化了,想像力丰富了,作文创新的心胸也就开阔了,学生在作文中就能思路独创,文思敏捷,写出创新作文来。

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如,今年是牛年,开学之初,布置了一篇以“牛”为话题的作文。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1)、从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再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由此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2)、从牛耕地时奋力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3)、从牛的“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4)、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的本领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像牛那样耕田、运输、提供牛奶„„全心全意为人民做贡献;(5)、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神,要有温故而知新的良好习惯;(6)、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7)、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的观点,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写出具有“奇、新、美”的境界的文章。所以,我们在创新作文指导时,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学生才能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

6.从自身出发寻找。选材贵在独特。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你的经历,你的思想,你的发现都是独特的。如果你多从自身出发,挖掘宝藏,就会发现许多别人没有的珍宝。去年冬天下雪,我布置了一篇以“雪”为话题的作文,大家都在赞雪,有一个学生却写“雪中恨”。写自己父亲在雪中丧生,写自己对雪的怨恨。这种经历,这种情感是这位同学独 有的。这种选材就是独特的,新颖的,深刻的。

7.要选“点”,忌写“线”。“写线”,犹如聆听一位老太太不停地唠叨“那过去的故事”,波澜不惊而绵绵不绝,有谁愿意听呢?这种选材思路因其“历时”过长,用笔过“粗”,而往往很难出彩。“选点”,更容易去粗取精、去旧取新,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

下面是以“成长”为话题的两篇考场作文,以此为例,具体说明。

甲文:

我是这样成长的

“哇”的一声,我来到了这个世上。

我降生后,首先“被迫”认识了自己的父母,还“被迫”认了个姐姐。聪明的我,六个月就学会了说话,9个月大时就会走路了。

过了婴儿时期,就进入了童年,童年的生活过得“了无生趣”。4岁“被迫”进了幼儿园,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喊了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老师,学了最基本的“火、土、水、木”和“1+1=2”„„一切都在进行着。

读完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分别了熟悉的同学们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和老师,成绩平平,没有一点起色,但当我懂事时,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我为海的女儿而哭泣,为玫瑰仙子的幸运而赞叹,为白雪公主的美妙奇遇而陶醉。

可直到六年级,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成绩如梦幻中那样上升到前几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六年级时,我们必须进行小升初的考试,面对人生的第一战,我放弃了自己的最爱——课外书,但同时也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

升入初中后,我告别了自己低幼的童年,逐渐迎来成熟,同时又告别与自己相处六年的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初中阶段比我想象中辛苦一些,并且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自然提高了不少。

这就是我目前的成长历程,以后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这些成长历程中,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不信,自己去瞧瞧吧!

乙文:

点击成长

打开青春的电脑,点击成长的图标:

“哇!怎么搞的,是不是我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定眼一看,我鼻子下面一丁点小绒毛在向我招手。“怎么一惊一咋的。”妈妈走进屋里。“妈,你瞧,”我指了指。

“唉哟,长胡子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现在可14岁了!” “好啊,多吃点饭,身体长得壮壮的,为咱们家又添一名男子汉。”爸爸附和着。

一张画满“红灯笼”的试卷飘到我手里,居然这么差,真笨真蠢!我拧了一把大腿„„“怎么搞的,饭白吃了,这么差。”试卷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我捡起来,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我的小巢,真想哭,可又哭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呀?

拼 “你连续这几次考试都不理想,真不知你这阵子在干什么。下去认真反思一下,好好抓一下学习。”

我带着班主任那恳切的教诲灰着脸从办公室走了出来。回到教室,我重重地拍打着书——拼了,看谁与谁争锋。埋头于题海书丛中„„

“哈!我就知道能行的,果然不出所料。”

我接过那布满红勾勾的试卷,一吐晦气,抬着头,向春光灿烂中走去„„ 成长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可见,有惊,有奇,有忧,有喜„„ 我明白自己会走得更稳更坚定„„

这两篇文章的作者语言功底都不错,可是因为选材的原因,前者成了低分作文,后者成了高分作文。前者从出生落笔,婴儿幼儿小学初中全不放过,所选材料呈线条状。后者撷取成长路上的几朵浪花,精彩呈现,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

三、选材应注意的问题

1.不涉禁区,积极健康。

“文以载道”,文章要表达思想。思想健康的文章才能给人积极的影响。作文的思想内容必须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认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思想健康”,作文只要思想不健康就不及格。那些不健康的内容绝不能写,不能越雷池半步,选材就绝不能进入禁区。

2.避生就熟,得心应手。

中学生不可能是“百科全书”似的人,什么都懂。人们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千差万别,知识积累自然就不完全相同。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如果不懂装懂糊弄读者,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如果出现错误,则更是画虎类犬弄巧成拙。

3.弃故纳新,与时俱进。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隔夜好茶不好喝,干花不如鲜花美,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至今已觉不新鲜”,怎能激起人们的兴趣?“听唱新翻杨柳枝”,才会给人带来惊喜!

4.避同求异,独特出众

有些材料人人皆知,当学生就同一题目写作文时,许多人往往会不约而同的想到这些材料。用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少新意。因此,选材时要尽量避开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够想到的材料。材料新颖独特,文章才能引人入胜。

一下子就想到的材料,往往是别人也容易想到的,不要轻易选用;稍加思考就能想到的材料,也别急着使用;再三思考之后才想到的材料,往往才是独特的。

5.去粗取精,以一当十。

围绕文章的主题选材,这是必须坚持的原则。要根据立意精心选取精当的材料。典型的材料才有代表性,更有说服力,更有表现力,更有感染力,更有震撼力,能以一当

十、以少胜多。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从一百多个材料中精选出三个典型材料,充分反映了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德。

选材需要慧眼识珠的高见,不能以“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态度来敷衍,否则,就不可能选出典型的材料。6.推陈出新,旧材新用。

有些材料内涵丰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的材料,即使不是新的,但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

如何培养学生选材的能力 第6篇

文章是思想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思想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许多名家能够写出名著来,往往与本人的经历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其认识生活、观察生活、取材叙事的能力有关,中国文豪鲁迅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抓好学生选材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写作水平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不教给学生写作中材料的积累的方法,不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生活,仅在写作技巧上作指导,很难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

培养学生选材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我的做法有两个主要方面。

一、教给学生观察的基本方法

观察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也是认识事物、认识生活的途径。作文是观察的整理与提高。观察既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又可以为学生的作文积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我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是:

1.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有一节观察课,我在学生面前放了一个较大的南方蜜梨,让他们说说观察所得,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是一个南方蜜梨,表皮橘黄,看上去真诱人。”观察是不是就到此为止了呢?远远没有。我请一位学生拿一拿这南方蜜梨,他拿后补充说:“摸上去它有一点粗糙,掂掂分量,还挺沉的,估计有半斤吧!”我又请一位同学闻了闻南方蜜梨,他又补充了几句:“把它放在鼻子边,我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我忍不住咽下了口水。”最后我还请一个同学咬了一口南方蜜梨,他又加上这样几句话:“咬一口果肉,软硬适中,水分充足,细细咀嚼,开始觉得有点甜,稍后便感到像蜜一样香甜,味道可真不错!”通过这种形式的观察课,学生明白了,不仅可以用眼睛去看,也可以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摸,用舌头去舔。总之,只要能帮助我们达到认识和了解事物的目的,全身无论那一个感觉器官都可以利用。

2.选择合适的角度,广泛观察。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去寻找校园的秋天。一个学生说他找到了秋天,那就是香气袭人的桂花。我问:“只有这一种景物能代表秋天吗?”于是学生们继续寻找,直到找全了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为止。他们在校园大道上找到了飘在地上的落叶,在草坪上找到了枯黄的小草,在花坛上找到了盛开的菊花。回到教室后,我请学生谈谈自己是用什么办法找到校园的秋天的,他们有的说:“边走边看。”有的说:“还可抬头看!”有的说:“还可以低头瞧!”我又稍作点拨,告诉学生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静态事物。先看整体,大略了解事物的外部轮廓和形态,对事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对事物做具体观察,也可以按“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对事态进行观察,还可以按时间推移顺序,空间位置转换顺序进行观察。观察的顺序还有由表及里,有主到次,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局部到整体……只有观察有序,才能对事物有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很快领悟到应该怎样观察才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3.抓住事物的特征,分清层次。在对事物的全貌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之后,我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并把重点部分“局部放大”,抓住事物的特征,分清层次。抓特征,就是要留心观察对象与别的同类事物的区别点;分层次,就是要一个部分一个部分,仔细地、多角度地进行观察,使观察趋向精细化、具体化。比如,观察一个人,就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以及言谈、举止和内心活动特点。阿累在《一面》中对鲁迅外貌的描写就是仔细地、多角度地由远及近、从粗到细、逐步深入、具体化的。重点展示了鲁迅很瘦,但很精神,头发直竖,胡须很打眼的特征。这样写是为了突出鲁迅的精神,突出他那种斗志。怎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呢?特点,是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其特点。这样,才会使写出的文章生动,防止千人一面的现象。例如写雨,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白“小雨细无声”“大雨似珠帘”“暴雨倾盆下”,这些雨的不同特征。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特点观察事物,提高了学生辨别事物、区别异同的能力,使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事物的个性来。

4.观察要从表象到本质领悟事物的深刻含义。作文指导时,我向学生明确指出,有些事物的含义不易领会,往往需要深入考虑、挖掘。也就是说,看待事物不能单看它的表象,更重要的是考虑它的实质。只有观察得深入,思考得透彻,才能写出思想深刻、富有新意的作文来。

二、引导学生在现实中选材

新一轮课程改革再次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多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相关的教育资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

教师除了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外,还要引导学生在选材上“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每次作文事先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写作目的、任务和方法等。然后指导学生切切实实地去实践,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选材和写作训练。本学期,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五四青年节期间,我校举行了班级篮球比赛活动。借此机会,我有意识地安排了一次写作训练。比赛前,我预先布置了任务,并讲明了要求,让同学们重点搜集场景、场面、篮球队员的表现及比赛过程的材料。由于我认真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搜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材料,所以,大多数同学此次作文内容比较充实,描写具体而真实,写得较成功。

进行作文教学,教师应当要指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引导他们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抓住各种事物的特征,运用准确的语言,写出它们各自的表象与本质。在训练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选择材料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五一黄金假期间,我布置学生利用这个黄金假期写见闻日记,要求他们深入实际,认真观察社会生活,寻觅题材。结果不少同学写出了内容丰富而思想深刻的日记。

引导学生走出作文选材的误区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要问题是要行动起来。当然,解决的途径是不胜枚举,以上笔者所谈只是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不过,只要我们执著地去探究,去追求,一定会为问题的解决作出自己的贡献。

如何选材 第7篇

文章是思想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思想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许多名家能够写出名著来, 往往与本人的经历有关, 更重要的是与其认识生活、观察生活、取材叙事的能力有关, 中国文豪鲁迅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 抓好学生选材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写作水平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不教给学生写作中材料的积累的方法, 不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生活, 仅在写作技巧上作指导, 很难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

培养学生选材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 我的做法有两个主要方面。

一、教给学生观察的基本方法

观察是学生作文的源泉, 也是认识事物、认识生活的途径。作文是观察的整理与提高。观察既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 提高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 又可以为学生的作文积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素材。我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是:

1. 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有一节观察课, 我在学生面前放了一个较大的南方蜜梨, 让他们说说观察所得,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是一个南方蜜梨, 表皮橘黄, 看上去真诱人。”观察是不是就到此为止了呢?远远没有。我请一位学生拿一拿这南方蜜梨, 他拿后补充说:“摸上去它有一点粗糙, 掂掂分量, 还挺沉的, 估计有半斤吧!”我又请一位同学闻了闻南方蜜梨, 他又补充了几句:“把它放在鼻子边, 我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 我忍不住咽下了口水。”最后我还请一个同学咬了一口南方蜜梨, 他又加上这样几句话:“咬一口果肉, 软硬适中, 水分充足, 细细咀嚼, 开始觉得有点甜, 稍后便感到像蜜一样香甜, 味道可真不错!”通过这种形式的观察课, 学生明白了, 不仅可以用眼睛去看, 也可以用耳朵去听, 用鼻子去闻, 用手去摸, 用舌头去舔。总之, 只要能帮助我们达到认识和了解事物的目的, 全身无论那一个感觉器官都可以利用。

2. 选择合适的角度, 广泛观察。

有一次, 我带领学生去寻找校园的秋天。一个学生说他找到了秋天, 那就是香气袭人的桂花。我问:“只有这一种景物能代表秋天吗?”于是学生们继续寻找, 直到找全了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为止。他们在校园大道上找到了飘在地上的落叶, 在草坪上找到了枯黄的小草, 在花坛上找到了盛开的菊花。回到教室后, 我请学生谈谈自己是用什么办法找到校园的秋天的, 他们有的说:“边走边看。”有的说:“还可抬头看!”有的说:“还可以低头瞧!”我又稍作点拨, 告诉学生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 可以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静态事物。先看整体, 大略了解事物的外部轮廓和形态, 对事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对事物做具体观察, 也可以按“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对事态进行观察, 还可以按时间推移顺序, 空间位置转换顺序进行观察。观察的顺序还有由表及里, 有主到次, 由上到下, 由远及近, 由局部到整体……只有观察有序, 才能对事物有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很快领悟到应该怎样观察才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3. 抓住事物的特征, 分清层次。

在对事物的全貌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之后, 我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目的, 有重点地进行观察, 并把重点部分“局部放大”, 抓住事物的特征, 分清层次。抓特征, 就是要留心观察对象与别的同类事物的区别点;分层次, 就是要一个部分一个部分, 仔细地、多角度地进行观察, 使观察趋向精细化、具体化。比如, 观察一个人, 就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以及言谈、举止和内心活动特点。阿累在《一面》中对鲁迅外貌的描写就是仔细地、多角度地由远及近、从粗到细、逐步深入、具体化的。重点展示了鲁迅很瘦, 但很精神, 头发直竖, 胡须很打眼的特征。这样写是为了突出鲁迅的精神, 突出他那种斗志。怎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呢?特点, 是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因此, 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 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 捕捉其特点。这样, 才会使写出的文章生动, 防止千人一面的现象。例如写雨, 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白“小雨细无声”“大雨似珠帘”“暴雨倾盆下”, 这些雨的不同特征。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特点观察事物, 提高了学生辨别事物、区别异同的能力, 使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事物的个性来。

4. 观察要从表象到本质领悟事物的深刻含义。

作文指导时, 我向学生明确指出, 有些事物的含义不易领会, 往往需要深入考虑、挖掘。也就是说, 看待事物不能单看它的表象, 更重要的是考虑它的实质。只有观察得深入, 思考得透彻, 才能写出思想深刻、富有新意的作文来。

二、引导学生在现实中选材

新一轮课程改革再次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多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相关的教育资源, 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

教师除了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外, 还要引导学生在选材上“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每次作文事先提出要求, 使学生明确写作目的、任务和方法等。然后指导学生切切实实地去实践, 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选材和写作训练。本学期, 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在五四青年节期间, 我校举行了班级篮球比赛活动。借此机会, 我有意识地安排了一次写作训练。比赛前, 我预先布置了任务, 并讲明了要求, 让同学们重点搜集场景、场面、篮球队员的表现及比赛过程的材料。由于我认真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搜集“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的材料, 所以, 大多数同学此次作文内容比较充实, 描写具体而真实, 写得较成功。

进行作文教学, 教师应当要指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引导他们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抓住各种事物的特征, 运用准确的语言, 写出它们各自的表象与本质。在训练过程中, 要不断培养学生选择材料的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五一黄金假期间, 我布置学生利用这个黄金假期写见闻日记, 要求他们深入实际, 认真观察社会生活, 寻觅题材。结果不少同学写出了内容丰富而思想深刻的日记。

精斟细酌选好材——作文中如何选材 第8篇

一是真实, 也就是要选择准确、真实的材料。文贵真实。只有用真实的材料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篇失真的文章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二是典型, 也就是精选与中心密切相关的最能深刻表现主题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作文不是普通的堆砌材料。著名作家魏巍说:“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 给人最清楚明白的。”我们在选材时应该注意甄别和优中选优, 不能是材料就用上, 把作文写成流水账。

例如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 把本来要用的二十多个故事只保留了三个, 一个是松谷峰战役, 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对敌人的仇恨;第二个是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儿童, 表现了志愿军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三个例子是防空洞谈话, 表现了志愿军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三个故事各有侧重, 从不同角度突出了“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

三是鲜明, 也就是要选择新近发生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材料。“文贵于新”。选材时注意将目光移到大家所关注的最新热点上, 从生活的海洋捕捉那些闪烁着时代风貌的浪花, 可以让作文新颖独到, 让读者耳目一新。

2008年可谓多难兴邦之年, 从元月起, 雪灾、地震、洪涝等灾害频繁。中考中不少考生就抓住这个选材。例如广东中山市2008年中考作文题《脚步》, 不少考生就都用了救灾救难的故事, 有写医疗队的脚步的, 有写解放军的脚步的。其中有个考生写了总理温家宝的脚步, 文中联系温家宝奔赴灾区的行为, 讴歌了温家宝总理伟大的感人的形象。这样的选材就让人印象深刻。

四是有情, 也就是要选你最熟悉、最动情的材料。白居易说:“感人心着, 莫先乎情。”所以选材时要尽量挖掘真正打动过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 让故事中渗透浓厚的感情, 让景物里饱含着浓郁朴实的感情。只有充满感情的生动地描绘, 做到以事感人, 以情动人, 才能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以上是我们作文选材所要遵循的四条基本方法。不过在实际写作中还要灵活运用, 做到:严格选材, 浮材必须删掉。就像契诃夫所说的:“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 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剔出来罢了。”

如何选材 第9篇

目前国内外在过滤器的设计上大多都是为了满足某个系统的污染度或清洁度而特定研发一种过滤器, 但是这种特定研发的过滤器是否满足此系统, 需要用多次通过试验来检验, 而在过滤器设计者眼里如果此过滤器不满足这个试验系统, 那么这个过滤器就是不合格的, 那么他就需要重新选材, 重新加工一个过滤器来满足这个特定的系统, 如何根据试验结果重新选材呢?这是第一个问题;然而这个不合格的过滤器如果改变一下使用参数那么它也将适用那个系统呢?这是第二个问题。以上两个问题如何对待?这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重点。

2 案例分析

目前对于过滤器的过滤性能参数的检测, 主要技术指标为流量阻力、纳污容量、过滤效率等三大参数, 过滤效率的技术指标尤为重要。从过滤器的过滤效率试验来看, 过滤器的过滤效率 (过滤比) 在模拟实际使用工况中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类型一:先升后降型;类型二:逐渐上升型;类型三:逐渐下降型;类型四:平稳过渡型。下面本文将对这四种类型的过滤器进行逐一分析。

类型一:先升后降型

根据某试验产品的检测数据如表1所示:

根据试验产品的检测数据我们可以画出其过滤比的和压差的时间的曲线, 见图1:

通过数据和曲线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过滤器在试验的初始阶段其过滤比不是特别高, 随着污染物的添加和滤芯的逐渐堵塞, 过滤比会逐渐升高, 但是随着污染物的添加和滤芯的逐渐堵塞, 其自身的压力降也会不断的升高, 这时滤材本身的挺度不是特别高, 耐压程度不够好, 滤芯会产生一些细微的形变, 其自身的颗粒开始被高压力挤压到过滤器的下游, 导致过滤器的过滤比又开始下降。

根据这一组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想过滤比继续保持在比较高的状态, 那就要在不改变滤材的过滤精度情况下, 适当提高滤材的强度 (挺度) , 或者可以适当的保证滤材在目前的强度 (挺度) 下, 适当的提高滤材的精度。

我们还可以换个思维看这组数据, 先计算得出这个被试过滤器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的平均过滤比。

整个试验过程中的平均过滤比:

β5μm (平均) =21.3

如果这个过滤器即将应用到一个5μm过滤比要求达到25的系统中, 那么这个过滤器就是不合格的。但是如果我们换角度来看这个过滤器, 我们只取前80%时间内的数据在算一下其过滤比将得到一个什么结果呢?

80%时间内过滤比β5μm (80%) =29.0

如果这个过滤器还将被应用到这个5μm过滤比要求达到25的系统中, 那么这个过滤器就是合格的。也就是说这个过滤器损失掉了20%的使用时间却换回了过滤比提高了近1/3。这个代价是否合算还请设计者和使用者考虑。

类型二:逐渐上升型

根据某试验产品的检测数据如表2所示:

根据试验产品的检测数据我们可以画出其过滤比的和压差的时间的曲线, 见图2:

通过数据和曲线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过滤器在试验的初始阶段的过滤比并不是很高, 但随着过滤试验的进行和污染粉尘的添加, 过滤材料的被逐渐堵塞, 其孔径尺寸越来越小, 导致过滤器的过滤比逐渐上升。这说明过滤器的选材是十分合适的。至少在目前的压差下是十分合适的, 也许压差继续升高的话过滤比还会继续升高, 但是终究会升高到一定的指标后形成下降趋势。

类型三:逐渐下降型

根据某试验产品的检测数据如表3所示:

根据试验产品的检测数据我们可以画出其过滤比的和压差的时间的曲线, 见图3:

通过数据和曲线我们可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过滤效率下降的原因呢?大多这种过滤器的选材都比较粗, 滤芯本身的过滤精度都不是很高, 而且过滤器的形状尺寸、或者说它的体积都比较小, 但是其使用的流量却很大, 所以这种过滤器就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滤材耐压强度差、体积小、流量大, 滤材单位面积对应的流量一旦很大的话, 本来被拦截的颗粒被逐渐冲击到过滤器的下游特别是随着压力的逐渐升高其拦截效率就会越来越差。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得出:滤材的选择不够好, 应该选择单位面积对应流量较大的滤材, 或者选择一些精度偏高的滤材对试验结果也会适当提高一些。

如果我们计算整个试验过程中的平均过滤比:

β20μm (平均) =29.8

50%时间内的平均过滤比:β20μm (50%) =63.7

假设这个过滤器的设计要求是:β20μm>50的话, 那么它在整个过程中是不合适的, 而在前50%过程内是合适的, 所以它适用于压差不超过50%时间对应的压差。

类型四:平稳过渡型

根据某试验产品的检测数据如表4所示:

根据试验产品的检测数据我们可以画出其过滤比的和压差的时间的曲线见图4。

通过平稳过渡型的试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过滤效率在缓慢的变化, 压力降变化也比较缓慢。这种过滤器一般体积大, 流量小, 试验时间长, 滤材的稳定性比较好。以上多种原因才产生了以上的试验数据。在检测人员看来这种类型的过滤器有可能是上述三种类型过滤器的“加长版”。

3 结束语

不同的试验产品得到的试验结果都是不同类型的, 至于这个检测结果或检测指标是否满足我们的设计要求, 我们不能仅仅用一个“是”或“否”来评价一下这个试验产品就完了, 我们应该详细的分析数据后, 对应其在试验过程中的数据变化来确定下一步的选材方向,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原因, 以便能更好提高过滤器的质量。即使这个过滤器是不满足当前的设计要求, 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它适用于那个要求的系统呢?这都是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可以找到答案的。所以每一份真实、可靠的检测数据都是过滤器设计者的宝贵资源。

摘要:本文介绍了通过试验的试验数据来判断过滤器的选材是否合适, 如果过滤器的选材不合适, 可以根据分析试验数据得出下一步选材的方向。同时如果适当的改变一下过滤器的使用参数, 也许可以使过滤器能够更合理、更高效的应用到其他系统当中, 那么这也许会得到另外一种意想不到收获。

如何选材 第10篇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写真实的生活。尽管学生的生活面比较窄, 但他们还是有所见, 有所闻, 有所感, 有所经历的。作文时之所以感到没有东西可写,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平时没有养成积累生活并把它记录下来的习惯, 只有到了作文课, 教师布置几次就写几次, 因此, 课堂中的作文就存在着选材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二是由于选材方面的欠缺, 学生的作文写得并不是很好。不会选材并不是说学生掌握的材料少, 而是太多了, 多得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于是就东拼西凑, 使文章杂乱繁琐。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灵活地选择材料, 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步骤。

因此, 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 “教”作文的做法, 把解决作文题材作为突破口, 把克服畏难情绪作为前提, 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主线, 全面提高作文水平。因此, 培养学生的选材能力, 是当前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

材料是文章的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 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从教几年来, 我就如何选材进行了探讨, 现总结如下:

一是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当今小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接触面是宽广的。学生不缺少生活, 不缺少材料, 而是缺少对生活的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大胆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1、培养“眼睛”。

指导学生写作就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眼睛”。学会用全面的“眼光”多方位、多角度去观察生活。

2、“运用脑髓”。

有了善于发现的“眼睛”, 还要有独立思考的头脑, 即在观察的同时还要开动脑认真思考, 善于从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中, 从纷繁芜杂的事物中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 发掘出事物的本质, 找出事物的各种原因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3、勇于创新。

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一次写作都是创作或创新的过程, 它需要加工提炼, 把观察所得的感性材料加以扬弃, 分解出生活的精华和糟粕。它需要想象, 通过“这一个”反映出“这一类”, 把强烈的感情、理智的思辨、热情的讴歌和冷静的批判融入生动形象的创作中, 写出富有鲜明生活气息、形象生动、见解深刻的文章。

二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开写作材料之源, 就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引导他们关心热爱身边的事物, 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和体验。生活是学生写作的主要源泉, 而每个人的爱好兴趣又是他们写作的主渠道, 学生只要热爱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留心观察, 用心思考, 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是引导学生把思维钻入课文。除了从学生的生活、兴趣爱好中帮助学生开写作材料之源外, 还引导学生把思维钻入课文, 钻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所反映的生活中, 发掘出社会、人生更深层的东西来。教材上的文章大多选自贴近学生生活的精辟作品,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到文化科学知识, 提高思想认识, 塑造理想人格, 还可以让学生从书本中获取许多写作素材, 掌握写作之道。

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选材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独立;选材;学生

一、学习做选材记录

通过举例讲解,我要求用一句话写日记,这句话需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讲清楚。一个月最少写十天。请看:

三月五日放学回家,我看了动画片《熊出没》受到了环保教育。

三月七日课上,小测验我得了98分,于老师表扬了我。

三月十日,四年级举行了跳绳比赛,我获得了第一名。

这样的选材记录,简单易行,真实有用。做这样的作业,几乎不费什么时间。只要学生坚持一段时间,效果自现。

二、学习写选材摘记

这项工作是在前项工作的基础上,辅导学生将一句话的选材记录写成一个片段。片段的写作要求是用一组连贯的句子简要的将这件事写清楚。

如,周末我们学校放假,妈妈也休息,我们商量好帮赵奶奶干点活。赵奶奶是军属,儿子在部队工作,赵奶奶年纪太大因此身体弱多病。进屋后,妈妈洗床单、衣服,我整理屋子,然后擦玻璃,等妈妈把衣服洗完,我也把玻璃擦完了。做完这此事,赵奶奶还拿出糖果给我们吃。

这样的片段,当然还不是作文,但已经是半成品了。每周能写这样一个选材片段,一学期下来,不是会有许多材料可写吗?

三、选材时的小组碰头会

培养学生的独立选材能力,方法之一是指导课上进行几分钟的小组碰头会。如,题目《我喜爱的一盆花》要求:繼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尽量写得具体;独立选材,所写花草,不能和老师的范文相同,小组内也要各不相同;突出喜爱,字里行间写出情感。

小组讨论情况:

组长:现在我们讨论第二条要求,选材问题。咱们还是老办法,每人想想,说出三种花名吧。有的说我家有茉莉花,月季花,有的说我家有水仙花、石榴等。最后,组长组织相互参谋,七个组员都说出自己的花名。这样三五分钟之后,各组都结束了选材讨论。尽管六个组内,可能有四五个人写月季花、君子兰花,但从四十几个学生的整体来看,这次全班同学共选了三十多种花草,千篇一律的现象不存在了。在此基础上,再叮嘱一下其他要求,这次作文就丰收在望了。用小组碰头会的方法选材,有几个鲜明的特点:(1)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便于学习互助。(3)养成习惯后,学生会懂得选材的重要性。

精心选材巧妙运用 第12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要建造一座议论文的大厦。我们大家一块儿学做建筑师, 看看议论文这座大厦的材料的选择和运用问题。首先看2005四川高考满分作文《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略)

师:这篇满分作文之所以得了满分, 材料运用得好是重要原因。我们首先看看文章选用了哪些材料?

生:选用了苏东坡、陶潜、易安居士、海子、三毛、凡·高等6人的材料。

师:除此之外还用到了什么材料?

生:另外用了席慕蓉的名句, 暗用庄子典故、李商隐的诗句。

师:选材有什么特点?

生:材料比较丰富。

生:还有代表性。

师:能结合材料说吗?

生:苏东坡、陶潜、易安居士代表了古代, 海子、三毛、凡·高代表了近代, 而梵高又是外国人, 因此古今中外的材料都有了。

师:结合这篇优秀作文, 谁能总结一下, 议论文材料选用的要求。

生:1、丰富 (材料多, 积累丰厚、知识渊博) ;2、典型 (古今中外, 代表性强) 。

师:议论文材料用得好, 还可以体现在哪里?

生:新颖, 发生的时间近、材料新奇。

生:视角独特也是新颖的表现。

师:选好了材料, 为议论文用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会选材毕竟不等于会用材。议论文对用材有什么要求?

生:首先是要围绕观点。

生:语言还要精练、概括。

师:答得好, 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材料, 看看怎样进行加工。

以“宽容”为话题, 以“名人往往具有宽容的美德”为观点, 对下面的材料进行加工。

例:李斯特义收学员

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 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 李斯特碰巧来到了这个城市, 姑娘听说后惊恐万状, 跑到李斯特的住处, 抽泣着请求李斯特的宽恕, 并说冒称他的学生是出于生计。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 并加以指点, 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 你现在已是我的学生。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 晚会最后一个节目, 由老师为学生演奏。”第二天, 李斯特在音乐会上为她弹了最后一曲。

师:这是一则人物故事性的材料, 这类材料特征通常是有故事情节、具体情景, 文字量大。能不能直接引用作为议论文的材料呢?

生:不能, 议论文中援引事实的目的是为了直接证明论点的正确可信, 不像记叙文以具体生动的描述事情取胜。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具有概括性, 因此运用事实论据时应对材料加以概括和提炼, 表述的文字务必精练。

师:答得真好, 可是为什么要处理得这么精练呢?那主要的笔墨用来干什么呢:

生:放在说理分析上。

师:那好, 我们来具体修改一下。

学生修改, 示例如下:有个姑娘迫于生计, 冒称是李斯特的学生要开音乐会, 李斯特得知真相后, 不但没有责怪她, 反而收他为徒, 对她的演奏细心地加以指点, 并为她的音乐会演奏了最后一曲。唯宽可以容人, 唯厚可以载物。李斯特的宽容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技艺精湛的钢琴家的大度, 一个名人的涵养。

师:课堂练习:以“宽容”为话题, 应如何加工下边的材料?

春秋时期, 楚庄王在一天晚上携爱妃举办烛光晚会, 大宴群臣。酒至半酣, 忽然一阵大风把蜡烛吹灭。一名武将喝醉了, 乘黑调戏妃子, 拉了妃子的衣襟, 不想反被妃子一把扯下盔上红缨, 爱妃十分恼怒, 建议楚王即刻点灯, 看看哪个家伙盔上红缨已失, 严加惩办。朋友妻不可欺呀, 何况是领导之妻呢?武将非常紧张, 心想死罪难逃, 但他没有逃走。岂料庄王没有听妃子的话, 而是下令众将全都摘去盔上红缨, 然后方可点灯。那位武将非常震惊, 心中十分感激楚庄王。不久, 楚王御驾亲征与敌国开战, 被困重围, 手下兵将四散奔逃, 楚王命悬一线, 忽然窜出一将拼死力战, 保楚王杀出重围, 捡回一条性命。楚王激动地说:“别人都自逃性命, 唯有爱卿肯舍命救驾, 你叫什么?”该将答曰:“我就是那日烛光晚会上调戏大王妃子的人啊!”

(学生修改)

师:结合学生修改, 示例:楚庄王邀众大臣共饮, 请嫔妃助兴, 风把烛火吹灭时, 一武将醉酒失态拉了妃子的衣襟, 但楚庄王以一颗宽容的心饶恕了他, 巧妙解围。这位武将于是感激不已, 在一次战役中奋勇杀敌, 力救庄王于危急之时。宽容使楚庄王赢得了信任、赢得了部下、赢得了民心。

师:阅读下面一篇学生作文, 结合我们学到的议论文材料的要求看看其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有什么不足, 尝试修改使其升格。

不要轻易说“不”

什么是“不”?那是对事物可能性的一种否定。当你说出“不”的时候, 那也就认为某件事不可能发生, 没有希望。然而, 世事无绝对。世上几乎没有事情是绝对可能或绝对不可能的。所以, 朋友, 请不要不加思索, 就轻易说“不”。

不轻易说“不”, 表现出一种智慧。

十几年前, 一个外国记者采访某外资企业老板时问:“你认为互联网在中国有市场吗?”那位老板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中国技术太落后, 经济也不行, 发展互联网, 简直是天方夜谭吧!”但这句话却启发了当时正从事翻译工作的马云, 他认为互联网在我国有很大的市场, 于是他大胆探索, 刻苦研究, 不怕困难, 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成为了著名网站“阿里巴巴”的总裁, 他的智慧也为人称道。马云不轻易说“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有智慧的人啊。

不轻易说“不”, 折射出一种信念。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不对命运轻易说“不”的人:勾践面对国破家亡, 没有放弃复国的梦想, 而是卧薪尝胆, 奋发图强, 终于“三千越甲可吞吴”;浪漫诗仙李白, 遭遇仕途不顺, 毅然地拂袖离开朝廷, 遍访名山, 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面对“时运不济, 命运多舛”, 却能达人知命, 笑看人生, 吟唱着“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面对人生的苦难, 他们都没有轻易说“不”, 用希望、豪迈和乐观演绎着心中的信念。

不轻易说“不”, 彰显出一种力量。

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导致山崩地裂, 房屋倒塌, 数万人在生命的边缘挣扎。倾盆的大雨, 受阻的道路, 源源不断的余震更是让救援的工作难上加难!但是, 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 人民解放军等救援人员没有轻易说“不”。路断了, 汽车进不去, 解放军战士背着物资, 日夜兼程, 用双脚跨过千里障碍。空降部队, 即使是在五千里高空, 即使下面白雾茫茫, 即使生死难算, 也毫无畏惧地纵身一跃, 首探闭绝之地;就算设备不足, 危险重重, 人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舍身救人。用手挖, 用棍撬, 只要有一线希望, 就要用百倍努力!人民解放军没有对灾民说“不”, 不正彰显出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吗?

让我们不要轻易说出“不”!

生:“智慧”一段叙述过多, 缺乏分析, 喧宾夺主。

生:“信念”一段, 材料陈旧, 也不丰富。

生:“力量”一段论据比较单一, 论证没有力量。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 看来基本知识掌握得不错。那怎样修改能使文章升格呢。

综合学生意见修改:

(1) “智慧”段修改:

不轻易说“不”, 表现出一种智慧。

十几年前, 互联网在中国还没有普及。一个外国记者采访某外资企业老板时问:“你认为互联网在中国有市场吗?”那位老板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不, 那不可能, 中国技术太落后, 经济也不行。”但这句话却启发了当时正从事翻译工作的马云, 他仔细分析, 认为中国有十几亿人口, 且随着改革开放, 经济也逐渐发展, 如果利用互联网发展贸易, 不是有很大的市场吗?于是他敏锐地从别人说“不”的事业里看到了商机。马云也成为了著名网站“阿里巴巴”的总裁, 他的智慧也为人称道。

如果当时马云只看到困难, 就轻易说“不”, 那么现在还哪有功成名就可言?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 请不要轻易说“不”, 这不仅仅是勇气, 更是一种智慧。

师生评述修改效果:材料分析紧扣“不”“智慧”中心词, 进行多种方式的分析论证, 做到说理为主。格式:事例+分析。

(2) “信念”段修改:

不轻易说“不”, 折射出一种信念。

生活中, 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不对命运轻易说“不”的人:王勃壮志难酬, 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 依然用青春吟唱, 每一组句都昭示着生命的信念与顽强;贝多芬不能聆听, 但没有丧失对生活的热爱, 当激情在全身荡漾, 每一个音符都展现着生活的信念与坚韧;李丽不能行走, 却用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 每一个苏醒的心灵都述说着信念的可贵。面对人生的苦难, 他们都没有轻易说“不”, 让信念展现出豁达、坚强和美丽。

师生评述修改效果:王勃、贝多芬、李丽三个事例, 兼顾古今中外, 达到材料丰富的效果。论据要求:三个以上, 不同国别, 不同时代, 不同职业的人物代表性更强。

(3) “力量”段修改:

不轻易说“不”, 彰显出一种力量。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 我们埋在废墟下的灾民没有对生命说不, 人民子弟兵没有在困难面前说不, 我们的领导没有在生死挑战面前说不, “我们决不放弃, 只要有一线希望, 我们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党和政府这坚定的话语, 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废墟中创造生命的奇迹;不轻易说“不”, 这是一种坚强, 是一种责任, 是一种在困难面前挺直脊梁的民族力量。

师生评述修改效果:灾民、子弟兵、领导、党和政府等事例丰富, 材料新鲜。方法:同类论据排举略写, 彰显文彩, 推动说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如何选材】相关文章:

高考作文如何选材08-06

四作文如何选材范文06-26

记叙文选材如何新颖08-28

优化选材08-31

综合选材09-02

审题选材09-14

作文选材六原则06-20

作文专题--文章选材09-15

江苏高考作文选材07-19

武术运动员选材09-14

上一篇: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下一篇:施工监理工作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