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

2024-07-24

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精选12篇)

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 第1篇

一、节奏的重要性

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 而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存在, 而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存在。任何旋律如果丧失了节奏 (试吧它的每一个音改成一样长短) 就会面目全非, 甚至不称[1其]为旋律。应当说,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 是音乐的生命力的泉源。

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原本的音乐”, 在教育行为上是将语言、动作、音乐融为一体, 而能够把语言、动作、音乐融在一起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节奏。[2]综上所述, 可见节奏的重要性。

节奏构成中的基本单位称做拍子, 通过某种规则的形式加强重音, 这些有重音的一组组拍子我们称为节拍。最常见的是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和六拍子。每一种节拍的感觉也各不相同, 比如三拍子有动荡摇曳的感觉, 常用于舞曲当中;二拍子和四拍子较为活泼、欢快。节拍在每个歌曲中都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学生对歌曲或乐曲的节奏、节拍做到有效地体验, 那我想无论对于学生对歌曲的演唱, 还是对音乐风格的掌握, 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我认为学生在学习歌曲中养成关注拍号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二、有效体验节奏的方法

体验节拍的方法很多, 根据歌曲的风格、节奏特点等, 采用合适的体验方式。比如在歌曲《桔梗谣》的教学中, 学生通过舞蹈初感受、节奏强化感受使学生体验音乐、关注音乐、感受音乐的美。

示例1、歌曲《桔梗谣》

这是一首曲调优美、带有舞蹈性节奏的朝鲜族民歌。歌曲采用3/4节拍, 音乐轻快明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以体验展开, 学生在不断地音乐体验当中, 能够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从而感受朝鲜族音乐的风格。

(一) 舞蹈体验

通过亲自的实践得到的感受, 远比单凭通过聆听所得到的音乐印象或感受要深刻得多。

1、老师随《桔梗谣》伴奏音乐, 着朝鲜族服装入场, 为学生表演朝鲜舞, 引出朝鲜族。

2、学生和老师一起跳朝鲜族舞蹈, 学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感受朝鲜族舞蹈。

我认为少数民族区别于汉族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所以一开始就从朝鲜族舞蹈切入, 在视觉和听觉上抓住学生, 使他们尽快进入情境中。学生在舞动朝鲜族舞蹈时, 随着歌曲的节奏、动作带来的一呼一吸, 对音乐整体有了最初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一定清晰, 但却深入人心。奥尔夫教学法也

(二) 伴奏强化感知

1、出示歌谱, 学生寻找出歌曲的拍号是34拍, 复习了34拍的强弱规律。

2、启发孩子们用身边的小板凳代替长鼓, 强拍上击鼓, 弱拍上老师摇响铃鼓。

3、选一个学生演奏铃鼓, 其他学生拍板凳, 老师弹奏《桔梗谣》。

启发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品代替乐器, 并且敲击方式不同, 所出现的声音效果也不同。运用不同的效果来为歌曲做伴奏, 虽伴奏简单, 但学生用最简单的伴奏感受了3拍子所带来的舞曲风格。这种体验将为歌曲的学习做下很好的铺垫。

(三) 游戏使音乐更有趣

音乐本身就作为是一种游戏:常常把音乐作为游戏去从事, 而游戏也具有重复的音乐性。如果音乐教学缺乏欢乐和自由, 音乐和游戏也必然互相脱节。有时歌曲也会出现两个拍子, 而怎样让学生感受到两个拍子的不同, 在这里我用游戏让学生体验。

示例2、歌曲《小牧笛》

歌曲为一段体结构, 包含三个乐句。第一乐句第1-4小节的前两个小节是24拍, 后两个小节变为34拍;这一节拍延伸到第二乐句的4小节及第三乐句的前两个小节。第三乐句较长, 包含了7小节, 是一个扩充的乐句。节拍、节奏和句幅的变化使歌曲充满生气, 洋溢着喜悦, 真切的感情。

1、复习2/4拍和3/4拍的强弱关系, 并用手拍出节奏。

2、游戏“变变变”

以2/4拍为开始拍, 学生拍手表示, 老师每喊一次“变”, 节奏就变一次, 2拍与3拍交替进行。

这个游戏主要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拍子的速度是匀速进行的, 不因节拍的交替变化, 速度就发生了改变。

3、用脚步来感受两种节拍

2/4拍第一拍左脚向左跨一步, 第二拍右脚随左脚向左点一下, 接下来与之相反。

3/4拍第一拍左脚向左跨一步, 第二拍和第三拍右脚随左脚点地两下。

学生活动:

学生站成两个圆圈, 一个里圈, 一个外圈, 如前面所做的动作, 2/4拍第一拍左脚向左跨一步, 第二拍右脚随左脚向左点一下, 接下来与之相反。3/4拍第一拍左脚向左跨一步, 第二拍和第三拍右脚随左脚点地两下, 保持同一个方向, 使两个圆圈随音乐转动起来。

学生利用活动, 在音乐中感受、体验到了节拍的变化。无需解释, 两种节拍所带来的不同情绪, 学生从身体的律动中获得了感受。

(四) 节奏的创编体验

创编节奏给学生的体验又不相同, 当自己创编的节奏运用到音乐当中去, 与音乐相配合时, 他们感受到的是另一种成功的体验。

示例3、歌曲《卖报歌》

1、老师和学生拿出报纸, 学生探究用什么样的方法, 报纸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撕报纸、拍报纸、揉搓报纸等)

2、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将之前探究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为歌曲《卖报歌》做伴奏。

3、学生分组, 每组在报纸上找出一个标题, 将所找的标题创编节奏, 并有节奏的念出来。

4、将各小组创编的标题按照创编的节奏一起念出来, 出现几个声部的综合, 然后与歌曲配合。

学生经过探究、创编这个过程, 将音色、节奏更加丰富, 这对于培养孩子奏乐的灵活性、创造性以及合作能力, 都极其有益。

总之, 有效体验音乐的关键之处就是让学生进入真正的音乐体验中去。“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节奏体验的方法有很多, 体验节奏也只是音乐体验当中的一个方面, 这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细细的钻研、体会, 以及创造性的应用。“作为一个教师, 你的任务就是使你的学生知道要理解什么, 怎样去理解。但这并非是要告诉他们怎样去感受。怎样去感受是他们的事情。当他们对音乐的敏感性得到发展时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获得感受。”[3]“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音乐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 希望我与孩子们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缪裴言.论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年, 511页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 第2篇

学习心得

流年似水,岁月纷呈,漂流几载阴晴雨暖;蓦然回首,栀子花开,汇集几度稚嫩春秋。为开展“三下乡”和“四进四信”活动,弘扬艰苦奋斗革命精神,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组织十名优秀学生进行了暑期实践教育活动,此次活动选择延安红色景区革命圣地,学习革命精神,重温党的历史。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一名追求上进的青年,选择延安,选择延安精神,是对艰苦条件下革命先烈的追慕和敬仰,是对个人的灵魂的涤荡和精神的洗礼,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肩负起祖国和时代赋予的使命!

转眼几天的延安学习就结束了,时间虽短,但让我们受益匪浅,收获颇多。虽然路途奔波劳累,但并没有削减我们对红色革命景点的兴趣。早上八点我们坐火车奔赴延安,一路上大家都讨论着此次延安学习的意义。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宝塔山等,参观于这些革命胜迹之中,众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处处浮现出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身影,重温这段历史,让我们切身感受到这片红色土地所承载的历史厚重。而听到、看到最多的却是“延安精神”这几个字,让人感触最深的依然是延安精神,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就是目的地——延安。我们在下午四点时分到达的延安并在宾馆住下,第三天早上早饭后我们就前往延安的杨家岭、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我对这几处进行了比较深一点的了解,尤其是枣园。以下分别是我对延安革命圣地以学习革命先烈精神、维护红色革命圣地文化遗产及对现今大学生信仰的教育问题进行了诠释。虽然不精,但通过考察学习和查找资料让我对历史、对党有了更多的了解。一、杨家岭

来到杨家岭,里面的标志性建筑就是中央大礼堂——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地。党的“七大”会址。这座礼堂确实有些陈旧了,白杨木的条凳已经发黑,红色的旗帜颜色变暗。灰色的砖房,饱经历史的沧桑,它见证了60 年前那段辉煌壮丽的篇章;金色的红五星镶嵌在高高的屋脊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主席台中央悬挂着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巨幅头像,讲台正中央悬挂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大旗。两旁的白墙上挂着鲜艳的党旗,置身其中,仿佛还能感受到那次大会的热烈氛围。接着,我们一行参观了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老一非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过的窑洞。窑洞里面的摆设极为简单,一张床、一把椅、一张办公桌等简陋的几件家具,便是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时工作和生活的真实环境。在毛主席居住的窑洞外有一个小石桌,毛主席就是在这里接见美国进步记者斯特朗,并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杨家岭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领导全党开展了伟大的整风运动;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并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枣园 来到枣园革命旧址,我首先想到这里肯定有不少红枣,但是进去没看到红枣看到不少绿色的枣树,长得葱葱笼笼。忘了这不是枣熟的季节,只能在特产专卖店看到大枣干,和用大枣做成的其他的美味的食品。这里有一大片长得高大的银杏树,还有几颗非常粗壮的老槐树,枣园是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春、夏、秋、冬景色秀丽,环境清幽。

三、延安革命纪念馆

我们坐车至延安革命纪念馆,一路上充满期待,到了果然不错,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距城约1公里处。建于 1950 年 1 月,整个纪念馆外观朴素大方,结构紧凑,高大宏伟,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一到那里,我们集体就兴高采烈地拍起了照,在那里我们留下了足迹。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展览主要介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同时介绍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和陕西地区陕甘宁边区革命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是一个大型广场,广场正中间巍然耸立的是毛泽东铜像(铜像名为“高瞻远瞩”),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浩气凌霄。延安革命纪念馆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最为生动的历史教材,是中国 20 世纪一个辉煌的聚光点。在陈列大厅里,展出“延安革命史”和“西北革命斗简史”运陈列手片及千塑、油原等展现了党阶级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法,以 800 余幅照件革命文物及雕画、图表、场景复品形象、生动地再中央及老一辈无产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延安新市场”,真实的再现了当年的景象,有当铺,有理发店,有祖孙同乐,还有打铁的场面等等,使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人们自力更生的场面,感觉自己也回到了那个年代,令人感触颇深。

小学音乐体验教学之我见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音乐;体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339-1

一、体验的前提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体验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的。因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让学生进行体验的前提。“要我体验”和“我要体验”效果是不同的。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努力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试着扮演“学习伙伴”的角色,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上,即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做的老师不做,变教师是演员为导演,变学生是观众为演员。

二、体验过程的四个阶段

根据心理学研究的体验的特点,我们再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提出了以下适合于音乐中体验的四个阶段:激发兴趣阶段——实践感受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反馈评价阶段。

(一)激发兴趣阶段

激发兴趣是进行体验的启动阶段。在音乐课中我们常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音乐是最富于情境性的,通过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和情感体验,能从情感受上激发学生与教材的共鸣,为下一阶段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储备。在上《拉藤》(印尼民歌)一课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熟悉的劳动场面引发学生回忆,从情绪上产生亲切感,然后迁移到印尼热带雨林藤条遍地,人们拉藤场面,产生学习兴趣。在教学《到小熊家里去》这一课时展现给学生: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憨憨的小熊。一大早,小熊就忙碌起来,扫屋、买菜,它要干什么呢?原来今天小熊请客。学生自然而然进入情境并产生悬念:小熊要请谁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有效激发了学生体验的主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1要向学生提供一个能合适进行体验的环境,既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模仿的,关键感动引发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使之产生兴趣;2 注意消除环境中的不相关因素,从而使学生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体验和探求上。

(二)实践感受阶段

实践感受阶段是导入学习的阶段,即个体亲历阶段,如上例《拉藤》中当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后,让学生在创设的“热带雨林”中亲自扮演劳动者角色(主动进入情境并担任一定角色),参与拉藤劳动实践,亲自体验拉藤劳动的感觉,产生个体真实的感受就是实践感受阶段。又如欣赏民族乐曲《黄昏》,让学生在优美乐曲声中,在柔和的富有启发的语言中进入体验的实践感受阶段:“这是一首描写黄昏美景的乐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乡村。你一定对黄昏的乡村充满遐想,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境呢?”学生在乐曲中驰骋遨游并张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落日、牧归、水车。”有的说:“我看到了乡村、小屋、炊烟。”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都表达了出来,为“黄昏”这个轮廓充进了农村生活的色彩,进行了充分的实践感受,虽然个体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但却是最真实的。

(三)体验内化阶段

体验内化是体验的关键阶段,是个体通过反思,同化或顺应等方式,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觉内化为自身觀念的过程。如上例《拉藤》中通过拉藤劳动实践等,让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与个体实践刺激相互作用,从而主动将拉藤这一劳动号子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反映在情感上就是演唱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理解,自发的情感投入即二度创作,反映在认知上就是对劳动号子知识的掌握,反映在能力上就是有意识的根据劳动号子的特点创作一些简单劳动号子(如创作出不同节奏、不同衫词的劳动号子“海哟海哟”等等)。

其实这一阶段实质上是学生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一具张力场,在实际情境中,学生能过悟解、想象、神思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交融、碰撞、互汇、实现对凝固和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心灵之中被激科学研究,催化起来,赋予新的意义,产生出更强烈,深刻的生命活力。

(四)反馈评价阶段

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品尝求知之乐 第4篇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实践证明, 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 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习小数除法时, 计算“9.47÷2.7”, 竖式上商3.5后, 余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 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 我在横式上写出9.47÷2.7=3.5……2, 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 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5×2.7+2≠9.47, 得出余数应该是0.2而不是2, 在竖式上的余数2表示2个, 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

再如学完了“圆的面积”, 出示:一个圆, 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 拼成了近似长方形,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 求圆的面积。乍一看, 似乎无从下手, 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 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 也就是两条半径, 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 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 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 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 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 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 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 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 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 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 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 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 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再如教学:一张长30厘米, 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 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 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 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 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 而且掌握牢固。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 听过了, 可能就忘记;看过了, 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 才会真正理解。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 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 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 得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教师可以打破教材定势, 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 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 因为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的分子同样是1, 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 分子无论是什么数, 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 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 有这样的3份, 能化成有限小数;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 也有这样的3份, 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 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 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 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 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 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 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 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简便运算125-98, 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 买一件98元的上衣, 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 营业员找给他2元, 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再如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 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 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 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 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 随意取出一本书, 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起先一愣, 有的摇头, 有的茫然, 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X页”“有a页”“有b页”……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 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实践论文 第5篇

一、什么是音乐教育体验学习

音乐教育体验学习,顾名思义是以“体验”为教育核心,由听觉激发听众的内心感受,并从每个人的不同感受领悟音乐的内涵。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体验学习,即在课堂上的每一曲作品表现出的感觉,都由学生自己来总结。教师不会刻意地要求学生以怎样的情绪去演绎,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自由诠释;教师也不会先教授学生怎样的口腔共鸣、胸腔共鸣,而是让学生先以自己的心去和乐曲从感情上产生共鸣。

二、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情感沉淀

情感是音乐创作与表演中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从古至今,无论词牌、曲牌,音乐都将幻化成情感落于人心之上,所以在对音乐的审美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音准、不是气息,而是感觉。也许这是专业研究音乐时才需要达到的层次,但是在小学教育中,以这一观点作为教学出发点,可以让学生不受硬性知识的束缚,而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与体验中来,并更有效地通过音乐旋律活跃学生的心理情愫,以感性的手段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方向成长。

三、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意义

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意义,即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对音乐审美的品位和品味。这种教学下的体验模式,既区别于一般的音乐欣赏又区别于一般的音乐教学;它是在欣赏中教学、在教学中欣赏;或者说其欣赏的目的是为了教学,而其教学的方式又是一种欣赏。它是一种对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感受与理解、是一种对音乐美感的体悟与领会。音乐教育体验学习,对于音乐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是通过使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之中,从而通过实践与音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并以学生自己的感悟,主动地去体验、理解、感受音乐的.深邃。并通过这种音乐教学模式丰富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端正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态度,使学生在音乐审美方面有一定的素养。

四、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形式

1.情境重现式。音乐教育体验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更不如说是游戏。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会异常活跃、形式更是千变万化,很多教师愿意选择“情境重现”的方式将音乐演绎出来,像音乐剧,更像小品。例如:将儿童歌曲《小红帽》编排出一系列的场景,学生亲自充当小红帽、外婆和大灰狼、亲自设计旁白和对白、亲自编排舞蹈,甚至可以将学生分组自行导演,并进行课堂竞演……这样做的效果显而易见,它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乐于融入其中,在玩一样的课堂上轻松地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技巧。这不仅完成了教师的教学任务,更让学生对音乐课充满了期待。

2.即兴发挥式。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音乐是其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对音乐的即兴发挥,更是锻炼学生反应速度及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最有效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即时的、自由的直觉和感悟,以舞蹈、小品、朗诵、解说等不同的方式将对音乐的理解完整地表达出来。学生在音乐中游戏、在游戏中音乐,结合体验与学习将音乐孕育、创造。这种即兴发挥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使得原本在课上并不十分积极主动去表达自己的学生变得活跃起来,课堂气氛必然顺势被推向高潮,更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这种即兴发挥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也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正规的或是不正规的风格与形式的音乐,从而培养出学生更加不拘一格的艺术感觉。

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 第6篇

一、“体验学习”的具体内容

体验学习法的心理学基础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的刺激—反应论,它的核心观点就是将抽象难懂的东西转化为现实的客观事物,通过体验这种易认识现实事物让学习者更加深刻、透彻地理解原来抽象的东西并将其内化运用于生活当中,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个刺激—感知—理解—内化—运用的过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运用“体验学习”就是要求教师通过使用一些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的情绪,从而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以及个人内涵。

二、实施“体验学习”模式的方法

1.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其体验自主性

小学生一般都有随性的特点,他们只喜欢干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事情,如果教师过于强制反而会起逆反心理。而体验式学习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学生的充分配合,没有学生的参与体验学习也只是口上谈兵,毫无意义。因此,音乐教师在实施这一教学法时,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体验的欲求。如,创设学生喜爱的音乐体验情境、讲述学生关心的音乐故事或者采用赞扬、奖励等方式抓住学生的心,提高其音乐体验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2.引导学生感受,切身融入环境体验

学生进入体验的过程缺不了教师的引导,在诱起学生的体验欲望之后,教师应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及时引导学生参与到个体体验当中,让他们切身感受音乐的感情基调,初步了解所体验的音乐的样子,这样一方面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觉太突兀,降低教学的难度。

3.帮助升华体验,培养其音乐创造力

在整体体验、感知之后,教师还应进一步帮助学生吸收自己的体验,即努力将之前体验所获得的音乐感想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开放化,例如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体验的感受,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即兴创作,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等。

体验学习教学法是在教学改革中衍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并且实践证明,它对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校的教学水平有着很实质的作用。

参考文献:

黄敏青.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认识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07).

踏社区资源之浪, 扬体验教育之帆 第7篇

关键词:社区资源,体验教育,实践

一、背景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当今家庭教育大多重视文化知识教育, 孩子大多业余时间在校外补习班度过, 学习压力大, 而生活技能的缺少, 户外活动时间的不得保证使大多数孩子厌学、懒惰、孤僻。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节假日的调整, 孩子们一年中生活在家庭、社区的时间已达到160天。如何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成了学校、社区面临的一项新任务。

二、设计创意

1.成立社区小队锻炼人

我们在社区成立了服务、宣传、环保三个小队, 充分调动了队长的领导才能, 通过定期开展丰富的活动, 让队员树立我是社区的一分子的主人翁意识, 努力为社区作出自己的贡献。

2.开展主题活动磨练人

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我们开展了“劳动最光荣”主题实践活动。用摘星卡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 以一系列的活动多层次、多角度地将劳动最光荣的活动深入地开展出去。

3.活动宗旨

学会生活, 学会劳动, 学会做人, 学会助人。

三、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

首先, 通过校园广播发出招募社区小分队队长的号召, 由大队总辅导员带领的评审团评选出了三位同学, 分别担任服务、宣传、环保三个小分队队长。三个队长招兵买马, 在校园里张贴了自己做的宣传海报, 在广播中向全校学生发出招队员的邀请以及录用要求。队长们对应聘的队员进行现场面试, 确定三个小队的队员名单。

其次, 我们开展了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挂牌仪式, 把大学新村一社区作为首批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最后, 少先队大队部联合大学新村一社区开展了“社区活动摘星卡”的发放仪式。活动宣布了本学期将要开展的活动内容及要求, 接着学生代表的发言, 最后由大队辅导员和大学新村一社区的工作人员共同为队员们发放了活动摘星卡。同学们每参加一次社区主题活动都会得到一颗星星, 学期结束时评选出摘星之王。

2.实施阶段

(1) 社区小分队在行动

①社区中的小喇叭——宣传小队

宣传小队以3~4人为一组轮流为社区出黑板报、布置橱窗, 并做好详细记录。队员们利用双休日对社区居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 (包括口头宣传、标语宣传、张贴倡议书等) , 宣传内容还包括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用语、市民道德建设规范等, 通过这样的宣传, 对社区居民生活环境的优化和居民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较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②社区中的小雷锋——服务小队

服务小队通过向社区了解社区内的贫困户以及孤寡老人, 定期开展送温暖活动, 慰问社区内的孤老和离退休干部, 为老人提供体力劳动服务或与老人谈心聊天, 消除老人的寂寞感, 同时还为他们带去喜闻乐见的节目。服务小队还开展了“环保工人你们辛苦了”慰问社区内环卫工人的活动, 让环卫工人感受到他们同样是被受尊敬的。

③社区中的小绿叶——环保小队

环保小队对社区内绿地实行分片分区包干责任的办法, 要求队员每月至少两次对责任区内绿地中的垃圾进行集中捡拾与清扫。队员们不怕脏, 不怕累, 体验社会劳动的乐趣, 树立起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环保小队还利用空余时间为社区的环境美化服务, 如清理黑色广告行动、回收废电池行动等。环保小队还开展了“变废为宝”改装废品比赛, 制作了环保卡片并分发给社区居民。

社区小分队的活动始终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 在小队长的带领下, 在辅导员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越搞越有特色, 越来越有意义。

(2) 社区主题活动入人心

学校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利用社区提供的一方天地建立了“劳动最光荣活动中心”。如今同学们每周都要到社区“劳动最光荣活动中心”参加活动。在进行劳动教育过程中, 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特点, 每个星期都坚持开展丰富多采的“趣味型”、“知识型”和“艰苦型”相结合的劳动竞赛。每次活动我们都及时做好活动通知, 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社区宣传栏布置好活动要求。

开展包书皮、系鞋带、叠被子、洗衣服、钉纽扣、做沙包等生活自理技能比赛。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 我们对于低年级学生开展了包书皮、系鞋带、叠被子比赛, 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开展了洗衣服、钉纽扣、做沙包比赛。进行剥豆、拣菜、削水果皮、包水饺等家务劳动比赛。低年级开展了剥豆、拣菜比赛, 中高年级开展了削苹果和包水饺的比赛。此项活动同样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

每次活动过后, 我们都会让同学们谈谈活动感受, 指导学生自制“我在社区中成长”的社区活动档案, 记载学生每次参加社区活动的时间、地点、体验、感受等。

四、效果与反思

1.来自孩子们的心声

“今天过得真有意义, 我学会了包水饺, 以后可以和妈妈一起包了。”

“这次的钉纽扣比赛虽然我没有得奖, 但我回家还会练习的, 争取成为一个钉纽扣高手。”

“作为服务小队的队长, 我感觉到责任重大, 正是有了这样的压力, 我的交往能力提高了, 领导水平提高了。”

这样的发自肺腑的心声还有很多很多, 从中我们坚信了一点, 我们的社区活动搞对了, 我们的形式更好了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我们活动的内容贴切孩子们的生活, 是他们急需想要提高的。

2.来自家长们的反响

“现在每当孩子知道周末社区有活动, 就高兴得不得了, 每次活动都会参加, 积极性很高。”

“自从学了削苹果后, 孩子在家一有空就练习削苹果, 也不看电视了, 这样的活动很好。”

“学校和社区联合开展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 孩子双休日就有事可做了, 生活更加充实了。”

像这样的话, 说也说不完, 家长们对活动的肯定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继续深入开展这样的活动的信心。

3.来自辅导员老师的反思

利用社区的资源开展这样的活动还是深入人心、富有成效的, 活动的报道多次在媒体上发表。在摸索社区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亟待改进的方面。

为了让活动留下深刻的脚印, 我们还设想制作一个专题网站, 这样活动的通知、过程、报道等都能在网站上展现出来, 增强活动的影响力。

通过评选明星小队、摘星之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其实这样的方式还是太单一了, 因此我们要设置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多层次感的评价体制, 配合活动的顺利展开。

体验式养成教育之途径ABC 第8篇

我校遵循“大目标、小切入、求长效”的育人原则, 打破传统养成教育的格局, 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逐步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 从口头说教转向活动体验,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实践能力和感悟能力, 总结出了体验式养成教育的崭新途径。

一、视频直观体验

视频直观体验是指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根据特定的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 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视频等资料, 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强烈的刺激, 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 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所体验, 有所感悟。感出情、悟出理, 是其追求的目标。视频内容主要围绕“卫生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三个方面进行筛选。如当学生看到湖南省常德市育英小学学生彬彬有礼, 上下楼梯轻声慢步行走, 放学路队整齐、安静, 课间活动文明有序, 学生目不转睛, 看得津津有味, 内心很有触动。直观体验就是间接体验, 当学生进入间接体验时, 内心被某一种情境唤醒, 间接体验就变得真实而有效。

二、岗位角色体验

为学生创设体验情境, 设岗位、创环境、演角色、多体验, 对其养成教育体验提供了机会, 像绵绵春雨润物无声, 使学生动情践行、渐成修养、内化品格。在设定特定角色时, 越接近真实, 越能让学生感受到更深刻的生命体验。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 角色越丰富, 体验越丰富, 养成教育的效果就越大。学校以班级为单位, 以班级活动为载体, 加强学生的组织建设, 制定了班干部轮流上岗机制。每学期初, 由学生自我申报, 班内竞选演说, 通过学生民主评议, 产生若干个班干部, 在班主任的带领下, 形成三支班干部队伍, 分管礼仪、卫生、学习等。做到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轮流上岗, 一周一个时间表。每周一班干部宣读本周工作计划, 周五做离岗小结。让学生通过参与、观察和感悟, 进行角色体验, 表达自己参与管理的心得体会, 剖析自己的管理行为, 从无意认知转化为有意认知。学生在管理中、在体验下, 无痕地修正了自己的不良习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做干部, 营造体验场, 让更多的学生参加班级各项管理体验, 组织各项活动, 形成自理自省自控的能力, 增强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不失为角色岗位体验的好办法。

三、班会课堂体验

班会课是学生养成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之一, 同时又是学生自我参与、自我体验、自我提高、自我内省的一个重要舞台。班会课有足够的弹性空间, 它依据特定的养成教育主题内容, 可小品、可情景剧、可朗诵、可辩论等, 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 体验养成教育, 感悟养成教育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开学初, 学校制定出养成教育工作方案, 详实的活动计划, 各班围绕学校工作方案, 结合本班实际, 在班主任的带领下, 制定班会课的主题系列。班主任和班干部出想法、给点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承办某一主题的班会课。如在教师节前夕, 学校举行了“老师, 您辛苦了”主题班会课, 全班学生用歌声、舞蹈、朗诵、自制的“祝福卡”等不同的表现方式, 表达了对老师的热爱。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 以活动为媒介, 以体验为手段的理念引领下, 班会课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教育效果扎实有效。

四、主题活动体验

主题活动是学生养成教育体验的最好途径。巧设各种体验活动, 精心营造体验情境, 搭建育人平台, 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和感受, 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学生在活动中、在氛围中、在浸染中, 沐浴着情感和感性的光芒。如一年一度的全校性养成教育演讲比赛活动。学校首先拿出活动方案, 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 最后每班确定三名选手参加校级比赛。全校学生通过规模空前的演讲比赛, 置身演讲活动中, 得到情感的熏陶, 明白了养成教育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每年的“三八”妇女节, 学校举行“鲜花献给母亲”的大型活动。要求学生回家给母亲倒一杯茶, 盛一碗饭, 送一幅画等, 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体验了“礼仪”二字的真谛。

五、深刻反思体验

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 不仅要通过个体的体验, 还要通过个体的深刻反思。反思不是简单的梳理和分析, 而是要从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层面、新的角度来分析和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学生主动地、自觉地进行常态下反思, 进行心灵自省体验, 实现自我教育, 养成教育才能真正见到实效。

每周下午第六节课, 我校要求班主任拿出5分钟时间, 进行心灵“暮省”。班干部轮流值班发言, 总结一天全班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 指出班级在行为习惯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当班干部“诊断”过后, 大部分同学神情严肃, 能反观自己的行为表现, 进行心灵自省。学生在自省表达后, 班干部做最后总结, 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此以往, 养成教育的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 第9篇

学生是英语教学主体, 也是教师关注的对象。为学生提供适合多元发展的教学模式, 帮助他们激活自身学习潜能动力, 更利于体现课程的生本主义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 满足他们全面发展需要。建立在和谐情境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优化, 不仅能使得学生的认知体验更为深刻, 还能够让他们在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学习思维方法。

1、以生活化情境课堂为引导, 激活学生积极情感

英语课堂应该是学生生活的延伸, 体现出交际性和情趣化。从学生生活认知体验出发, 创设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堂, 不仅能使得他们更好识记英语, 还能够让他们在富有情趣化的课堂上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围绕生活化创设情境课堂, 能使得学生的思维情感更为积极活跃。在建构生活化情境课堂中, 一方面, 找准学生的学习认知兴奋点和兴趣点, 从他们感兴趣和熟悉的环境背景中设计与学习相关内容, 能更好吸引学生眼球和注意力;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自主、自由、自信融入课堂, 让他们在课堂展现真实的自我, 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和畅所欲言, 激活学习内生动力。建构生活化课堂, 能使得学生的认知感悟更具有深度和广泛性, 满足他们学习发展需要。

在建构富有情趣化和生活化的情境课堂中, 应多考虑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和需求。例如, 在《牛津初中英语》 (Fun with English) 8A Unit 1 Friend的“ReadingBest friends”教学中, 可建议学生就“Who is your bestfriend?”和“What’re characters about your good friend?”进行主动表述, 让他们从现实生活中描述知己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 可要求学生围绕“My best friend’sinteresting stories”运用讲故事形式予以呈现, 不断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

2、以平等对话交流为载体, 增强学生探究激情

英语课堂应该是学生彼此对话交流和互动探究的乐园。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情境, 尝试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交流中发现问题, 能使得学生的激情更为高涨。以平等对话为载体, 能更好激活学生的探究激情。

在平等对话交流中, 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多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让学生在与教师平等对话中主动表达自己的心声, 增强认知感悟。在教学中, 一方面, 教师要满怀激情投入到课堂教学, 以真情实感来带领学生主动融入课堂, 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激情;另一方面, 多设计探究性学习话题, 运用商讨的口吻和学生进行对话, 引导学生主动表达, 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探究思维情感。以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话交流, 能更好丰富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释放学习激情和活力。

通过平等对话来丰富教学过程, 能使得学生的思维情感更具有多样化。例如, 在8A Unit 4 Wild animals的“Reading Giant pandas”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感知情况, 就“What do you know about giant pan-da?”和“What do we should do for wild giant panda?”引导学生主动和教师进行对话, 帮助他们打开表达思维。在此基础上, 可建议学生就“What do you readfrom the article?”来引导学生主动和教师表述自己的学习感知, 从而达到亲师信道的教学效果。

3、以激励性形成评价为补充, 提高学生内驱动力

运用形成评价方式来了解学生学习过程, 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运用激励原则来鼓励学生发现自身闪光点和进步, 不仅能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 还能够让他们在受到肯定和激励的过程中激活自身学习潜能动力。

以形成激励评价为指导, 能使得学生的学习激情得以充分激活。在教学中, 一方面, 多运用表扬话语、鼓掌示意、小奖品等形式来肯定学生进步, 让他们在收到教师和同学关注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理解感知;另一方面, 多为他们创设展示的平台, 让他们在受到肯定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习动力, 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学习认知需求。通过这样的激励肯定学生, 能在增强他们学习自我效能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英语学习综合运用能力, 帮助他们形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品质。

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 第10篇

一、“体验学习”的具体内容

体验学习法的心理学基础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的刺激—反应论, 它的核心观点就是将抽象难懂的东西转化为现实的客观事物, 通过体验这种易认识现实事物让学习者更加深刻、透彻地理解原来抽象的东西并将其内化运用于生活当中, 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简单来说, 它就是一个刺激—感知—理解—内化—运用的过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运用“体验学习”就是要求教师通过使用一些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刺激学生的感官, 调动他们的情绪, 从而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以及个人内涵。

二、实施“体验学习”模式的方法

1.培养学生兴趣, 提高其体验自主性

小学生一般都有随性的特点, 他们只喜欢干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事情, 如果教师过于强制反而会起逆反心理。而体验式学习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学生的充分配合, 没有学生的参与体验学习也只是口上谈兵, 毫无意义。因此, 音乐教师在实施这一教学法时, 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其体验的欲求。如, 创设学生喜爱的音乐体验情境、讲述学生关心的音乐故事或者采用赞扬、奖励等方式抓住学生的心, 提高其音乐体验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2.引导学生感受, 切身融入环境体验

学生进入体验的过程缺不了教师的引导, 在诱起学生的体验欲望之后, 教师应抓住时机, 趁热打铁, 及时引导学生参与到个体体验当中, 让他们切身感受音乐的感情基调, 初步了解所体验的音乐的样子, 这样一方面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觉太突兀, 降低教学的难度。

3.帮助升华体验, 培养其音乐创造力

在整体体验、感知之后, 教师还应进一步帮助学生吸收自己的体验, 即努力将之前体验所获得的音乐感想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开放化, 例如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体验的感受,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即兴创作,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等。

体验学习教学法是在教学改革中衍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法, 并且实践证明, 它对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校的教学水平有着很实质的作用。

参考文献

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 第11篇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实行“体验式学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措施和方法

为了保证研究的实效性,老师们经过共同探讨,决定在实验中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和方法:

激趣——引学生入境,唤起体验欲望。新课标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体验式学习”效果。因此,要唤起学生体验欲望,首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参与——创设多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多种体验的机会。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只有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研究者与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中,教师应把学习实践的权利交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情境,通过表演、探究、对比聆听、实践操作、参与创造等一系列体验式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真正做艺术活动的主人,在主动感知、体验、表现和创造音乐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位学生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信任——尊重学生的体验。在整合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回答问题,充分发挥他们已有的经验、感受和想法。在每课教学中,教师都要做到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独特感受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用他们最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独特的感觉、感受、感情和感悟。

拓展——师生进行深层次交流,体验进一步升华。高中学生思维敏捷、情感充溢、想像丰富,单纯的课本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现实”。高中教学必须体现让学生“获得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因此,教学中,既要用好教材,又要依据教材内容做必要的深入、挖掘,积极开发利用相关课程资源,整合成学生乐于接受、利于发展的学习内容,以满足学生需求。教学中,教师可用音乐体验来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通过深层次的交流,使学生思维充分展开,体验进一步升华。

实验验证

针对研讨的结果,我们决定找出一些典型案例,通过行动研究法来进行验证。实验教材为人教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研究对象为高一6个班级的学生。通过运用典型课例进行实验,对比前后效果,找出存在问题,调整教法,进行再实验,不断积累成功经验。

以《生活中的节奏与音乐中的节奏》一课为例,课题组老师经过反复实验、研讨,以“体验”为主线,课中通过多种体验式活动的创设,引领学生感受节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表演体验——感受生活中的节奏。师引:“生活中的节奏有哪些?”——学生活动:学生上台表演四个生活节奏场景。——教师总结。

2探究体验——找寻音乐节奏与生活节奏的关系。欣赏本地渔民《打桴号子》片断,问:“画面上的人劳动时嘴里哼的是什么?哼的曲调节奏与劳动节奏有关系吗?”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音乐的节奏是从生活节奏和语言节奏中概括、创造出来的,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活动体验一感受不同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活动一:对比聆听两段音乐(一段迪斯科;一段轻音乐),感受不同节奏对乐曲情绪的影响。活动二:节奏练习。感受节奏与力度、速度之间的关系。结论:音乐的节奏与音的长短有关,力度、速度变化会影响节奏……

参与体验——感受存在于不同艺术表演形式中的节奏。歌唱中的节奏——Rap(学生简介、表演,欣赏片段)。舞蹈中的节奏——踢踏舞(简介、欣赏《大河之舞》片段、欣赏藏族穿靴子踢踏舞片段、学做一些简单动作)。器乐中的节奏——鼓乐(欣赏片段、参与体验实践)。戏曲中的节奏——锣鼓经

欣赏体验——节奏成为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片段浏览:节日欢庆锣鼓片段、傈僳族庆丰收歌舞片段、非溯鼓语等。

实践体验——创造节奏。师导:“生活中,我们如能做个有心人,可以把我们身边的物品都创造出美妙的节奏来。——欣赏英国STOMP乐队《敲铜打铁之乐》片段。——创编节奏:教师创设校运动会场景,让学生创编出四二拍、三小节节奏,给班级运动员加油助威(可以用生活中物品做道具)。

在以上课中,课题组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结合课题拓展了大量课外素材。由于选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满足了学生需求,唤起了学生体验的欲望。学生在亲身体验、领悟、探寻中,充分感受了节奏的魅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实验的效果

两年多来,通过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体验式学习”研究,课堂教学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学生学习地位发生了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变了,学生学的方式变了,师生角色发生转变,教学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通过体验式学习,喜欢音乐课的人数由81%上升到95%;满意程度也由55%上升到84%;学习被动性由34%下降到8%。

学生学习地位发生转变。课题实施前的课堂,教师无视学生感受,由于缺乏活动空间,学生学习很被动,没有积极性。课题实施后的课堂,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很多的体验机会,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体验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地位发生转变,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他们自己成为设计、选择教学活动形式、活动过程和检验活动效果的主人。课上。通过自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充分感受了学习的快乐,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教师教学方式发生转变。课题实施后,音乐课堂由传统灌输式讲解的教学模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主交流、主动参与体验的能动的课堂。教师教学观念发生轉变。教师课中设计的所有活动,都围绕着“体验”进行,力求通过多种活动的参与,让学生在“体验”中充分感受音乐的美。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音乐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互相探讨中,师生得到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师生关系融洽。在备课环节也有较大变化。教师改变了过去“死扣教材”的传统做法,课余注意研究教材,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精心思考学生的活动;能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问题: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课题实施后,学生由原来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课前,他们通过书籍或互联网收集学习相关资料,课堂中,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他们相互交流,积极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种方式的体验,提高了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愿望与能力。音乐课堂成了情感化的课堂、能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一种新的情感体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运动觉甚至直觉等心灵参与体会到的。

师生角色发生转变。在实施“体验式学习”的课堂中,音乐教师不再是教学内容和活动的“主宰”,而是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设计师、导航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在这种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体验式学习”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学生通过老师精心组织、安排的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活动。

体验式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符合教改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成长的规律,应用这一理论进行的教学探索将是新世纪课堂教学的重要实践活动。

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 第12篇

一、因材施教, 促进教学的成功

新东方学校俞敏洪校长在谈及办学成功经验的时侯说, “新东方没有什么神奇之处, 我们只是要求教师更加理解学生, ……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实所有的能量都在学生身上, 只有学生自己想学, 才能够真正学好。”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也强调,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主动了解和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可见,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在教学中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 灵活地处理教材

在不影响学生日常学习的前提下, 教师可以灵活地调整授课顺序, 穿插一些容易的、实用的、直观的、有趣的实验到课堂教学中去 (如常用仪表的使用、照明电路的安装、电动机控制电路安装等) ;有条件的情况下, 还可以到工厂、车间等地方去进行现场教学 (如保护接零、保护接地的理解等内容的教学) , 以提高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二) 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 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 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学法进行学习, 在下表中例举了几章内容予以说明。

(三) 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

作为科任教师, 要承认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技能水平是有差别的, 要对那些基础知识较好的, 操作规范、技能熟练的学生和那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要顾全大局, 不能只顾一头, 要鼓励进步学生帮助后进生, 调动全体学生做好实训的积极性。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 在实训难度相同的情况下, 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规定不同的操作时间考试用A、B两个难度不同的试卷进行测试。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表明,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正如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 (Benjamin Bloom) 所说, “教学中只要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大多数学生还是可以达到规定的要求, 其差异在于掌握的快慢, 而不在于能否学会。”

二、在分组实训中体验教学成功

实训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学习并不断提高安全意识, 以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在实训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置情境,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 允许他们有标新立异的想法, 多鼓励, 少批评, 不能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培养且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他们就会主动去学习。

实训时要严肃纪律, 杜绝打闹现象, 要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言行。当然, 在保持实训过程井然有序的前提下, 应该允许同组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 鼓励学生对实训进行探究, 欢迎学生对实训提出改进的方案, 创设一种边实训边研讨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常规工作:

(一) 优化组合, 科学分组

学生分组实验顾名思义, 就是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而进行的实验。同一个班学生们的状况不同, 有的学生协调能力强、有的学生善于动手、有的学生马虎、有的学生细心, 有的学生则思想活跃, 合理的分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合作的积极作用。分组实验中实验项目不同需要也不同, 人员构成也不一样。一般3-4人一组, 便于学生讨论, 设计实验。不同类型学生分在一起, 会有不同的分工:实验前要明确谁来控制、布局整个实验, 谁来挑选实验器材, 谁来装配器材, 谁来准备导线, 谁来连接导线, 谁来检查接线的正确性, 谁来应急处理实验中的异常情况, 以保证实验有序进行。

(二) 认真准备, 胸有成竹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分组实验成功的保证。每节分组实验前教师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实验, 实验前应让学生复习好有关的课本内容, 预习实验报告, 明确实验内容, 知道每次实训的目的、原理, 熟悉实验步骤, 复习各种器材和实验仪器的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做到进实验室时心中有数, 确保实验的快速、准确。

(三) 细心指导, 传授方法

教师的作用是及时巡视, 掌控实训进程情况, 规范操作程序。教师发现问题或看到不良的实验习惯, 一定要及时指正;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不时要巡视检查, 时刻注意学生实验中的不规范操作, 及时加以纠正;对于实验中的困难, 尽量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克服;对于有恐惧心理的学生, 教师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 鼓励学生大胆实验, 甚至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基本的实训操作。实训中要力争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手来。

实践证明, 只要在教学上取得了成功, 就能给职校生带来学习的活力, 就能使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实训习惯、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 就会为他们的未来带来新的希望。

三、成功的模板教学实训方式

进到实训室, 学生们刚接触实验器材, 对实验仪器、器材的使用没有经验, 加上好奇心强, 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又差, 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在实验仪器及器材上, 不注意听讲。在实训过程中不认真操作, 观察实验、实训现象不细致。根据这一特点, 教师可以采取模板教学实训方式进行。如开展电动机自动往返控制电路实训时, 先讲解实验器材结构、作用和使用方法。制作电路时, 教师边讲要点, 边示范, 学生也是一步步跟着教师做。学生在实训时看到自己的电路做得和教师的几乎一样时, 就会有成就感, 再指导优秀的学生先操作, 最后, 让学生在优生的带领下自己独自操作, 一个接着一个独立完成实训, 做到一个比一个好。这个过程, 教师始终要巡查辅导, 对他们的实验成果进行打分。如此, 学生的学习兴致就会更高涨, 从而促进学生实训的成功。

电动机自动往返控制电路实训过程归纳如下:阶段一, 教师演示 (制作模板) , 辅导、帮助学生成功 (教师帮助、触发学生感知,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阶段二, 指导学生观察、理解, 让学生尝试成功 (减少教师帮助, 让学生自己尝试成功,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阶段三, 学生分组安装实验, 让学生自己争取成功 (学生自我开发, 教师继续给予帮助指导, 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实训教学的三个阶段, 体现了学生掌握知识全过程, 其核心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四、实践教学成功的几点感悟

(一) 创新是成功的不懈动力

有创新才有生命力。中职学校专业教学创新, 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和学法指导。实践中, 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 成功的标准可不同, 不同的教学内容可用不同的教法、学法, 关键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兴趣的培养、信心的建立。二是要注重课程改革, 使课程适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在《维修电工》课程中做了三方面的改革: (1) 调整了教材的教学顺序, 如把实训课按兴趣作了均衡安排。 (2) 补充了一些小实验, 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应用, 如把家用电器接地、接零和三相电机的接地、接零做了对比实验;在电子元器件教学完成后, 增加收音机、电视机等废旧电路板的元器件查找、识别训练。 (3) 实验课的延伸, 如制作实验模板, 通过放大、颜色搭配, 实现图物结合, 并把它长期展览于教室, 使实验效果大增。可见, 分析现有课程和自身存在的问题, 并对此有所作为, 这是与时俱进, 引领学生不断成功的内在动力。

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奇思妙想, 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训设计能力。在教学中还要重视开发和调动非智力因素, 来提高教学效率。试想, 如果我们一发现学生损坏了器材就严厉地指责他们, 那么学生还有什么创新可言。

(二)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把职业学校办成成功的乐园

社会心理学认为,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勾通, 只有在很好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就显得十分重要。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就要热爱生活、底蕴深厚、睿智豁达、幽默风趣、平易近人, 乐于献身教育事业。老师关心学生, 学生才会尊敬老师, 此所谓以心换心, 具体地说教师就要记住学生的名字、探视生病的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 指导他们的为人处世等, 看似小事, 样样马虎不得。人格形成、习惯养成、品质塑造等,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所以让学生见面问声好、上课敬个礼看似可有可无的行为, 但却意义重大。这样做, 教师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会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知识的传递也会变得更为自然而有效。成功教育学家杨光曾说过:“成功等于知识加人脉”。

职业教育应该是创造自由与幸福的教育,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更要为职业教育构建健康和谐的管理体制, 把职业学校办成成功的乐园, 帮助那些曾经彷徨过的中职学生找回他们应有的快乐和幸福。

(三) 用激情激发学生学习活力

激情是老师对学生爱的流露, 是老师智慧的闪耀, 是满腔热情的投入, 是催人奋进的号角。著名诗人泰戈尔 (Tagore) 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课堂中的激情彭湃一定会唤起学生们生机勃勃的学习活力。

1. 创设情境孕育激情

例如, 教师发下了试电笔, 只讲安全事项, 不讲使用方法, 让学生自己判别火线与零线。结果, 四十多个人中, 只有七个完成了任务。此时教师再声情并茂地讲解使用方法和判别原理, 学生们激动不已, 深感技术无儿戏。再如, 教师问到, “同学们, 你们看了熔断丝的实物, 它们为什么用安培来标称?请用初中物理知识来回答。”短暂的沉默过后, 大家面面相觑, 当教师说出电流的热效应这个熟悉的名词时, 学生还疑惑不解, 直至Q=IIRt的出现, 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在教学中, 教师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 用智慧来启迪学生, 用真情来打动学生, 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

2. 善用言语传递激情

我们无不折服语言的力量:同样的专业, 同样的课程, 同样的条件, 会因为不同教师的不同语言表达而产生天壤之别的教学效果。我们所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 他们的内心世界像广阔的海洋, 我们的教学可以让它波澜壮阔, 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语言上要有吸引力, 要丰富、精准、逻辑性强。专业课还要在富有幽默感的同时注重科学表达, 融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与时俱进的品质。

(四) 用成功激励学生成功

教师的每一个提问, 每一次鼓励, 都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召唤。因此, 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不断发现成功, 在学生成功时, 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例如, 有一个学生实验做成功了, 教师便组织其他学生一同欣赏他的劳动成果, 当学生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时, 这位学生高兴不已, 以后的实验课明显变得更主动积极。还有一些学生把原本已坏的楼梯照明灯的电路接好了, 全班学生都不甘于落伍, 积极学习和参与实践。

除了学习之外, 学生平日里在学校的优秀表现、家里的闪光点、性格特征、不同能力或特长都可以作为成功教育的素材, 教师要及时地给予鼓励性评价, 并提出积极的期望要求,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再现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EB/OL].[2005-10-28].http://www.gov.cn/zwgk/2005-11/09/ content_94296.htm.

[2]王义智.实用教学艺术[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4]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

[5]Dianne E.Papalia, Sally Wendkos Olds & Ruth Dukin Feldman.HumanDevelopment[M].Beijing:Pots&TelecomPress, 2005.

[6]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人文素质教育下一篇:异常反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