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素的优化

2024-06-26

影响因素的优化(精选12篇)

影响因素的优化 第1篇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 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 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 任何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变革必然通过课程来实现。体育课程模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运用与改革程度直接影响着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现行的学校体育课程模式

1. 三基教学模式。

这是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出发而形成的教学模式。三基, 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 这种模式仍在我们教学中起着主要作用, 是完成体育教学的基础, 无论哪种模式都存在着三基教育的因素。

2. 增强体质教学模式。

即把体育教学视为增加体质的一种手段, 有一定片面性, 但它提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增强学生体质, 体现合理的生理负荷和运动量。

3. 三段论教学模式。

这是体育教学过程和结构产生的一种模式, 把体育课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段落, 各个段落既有明确的任务和目的, 又相互联系, 这种模式目前采用较多。

二、体育课程模式的影响因素

1. 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指导思想不明确

我国的体育教学一直沿袭前苏联传习式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虽在组织教学规范化、传授知识技术系统化方面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但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 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效能的发挥, 把学校体育简单地理解为竞技体育或单纯地从生物观点来理解体育任务, 忽视了体育教学是学生学习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一门学科。

2. 体育教师学历层次、教学科研能力无法满足课程改革要求

学历层次代表了教师接受教育层次的高低, 是教师基础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预示着师资队伍教学、训练和科研的潜在能力。一般而言, 一所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越高, 起点就越高, 发展潜力就越大, 该所学校的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水平就越高。职称结构是衡量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尺度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资队伍教学、训练和科研水平。

3. 体育教学物质资源的严重缺乏, 影响了体育课的课程设置

体育运动场地器材既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也是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场所。但是由于场地紧张, 时常发生学生争抢场地的情况, 或者在同一场地上经常出现几种活动同时进行的场面, 这既不利于学校的健康有序发展, 也不利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4. 体育课课程设置忽略体育区域性特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体育爱好等差异很大。当前体育课程设置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考虑区域特点、学校特色及学生需要, 盲目跟风, 认为多开设几种类型课或多设置一些项目就是体现“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导致课程设置定位不清晰, 对要达到的效果和完成的目标混沌不清。

5. 体育教材改革相对滞后阻碍课程模式改革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要素, 是体现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的知识载体, 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当前的体育教材存在着内容创新程度较低、学科理念落后、实用性和新颖性不强、未及时吸收新成果等问题, 严重阻碍了课程模式改革。

6.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无法满足学生需要

教法是实现教材目的的具体措施和手段, 教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主体灵活。教师在教学中应筛选最实用、最有效的教法。但很多体育教师由于受自身体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影响, 教学组织形式相对僵化, 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造成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下降, 热情减弱。

三、体育课程设置模式的优化

1. 体育课程模式优化的原则

(1)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是指体育课程设置模式的优化必须依据“健康第一,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也应该是科学的。思想性是指合理地、灵活地结合优化组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优选和组合, 选择科学的教学材料力图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科学的。同时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 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会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 全面性与健康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从事各种身体活动, 促进身体形态、机能和体能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健康性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整个教学, 同时把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各领域的能力培养、发展个性统一起来, 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全面性与健康性相结合, 既要达到全面发展又要让学生健康成长。

(3) 主体性与适量性相统一。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取决于教和学的对立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 发展身体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教师在安排体育课程模式上应注意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为主,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的运动负荷,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和主观努力来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体验运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正确态度和兴趣, 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4) 实效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在体育课程设置模式的优化中, 既要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还要达到不断增进健康、提高体能、发展身心的实际效果, 同时要面向未来, 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 培养良好的态度和习惯, 以发展的眼光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 体育课程模式优化的措施

(1) 优化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在课程项目设置上, 要以学生为中心设置合理丰富的体育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程设置能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 既考虑内容能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及学校自身的软硬件条件, 又考虑到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内容开发及优化设计上, 要强调区域性、民族性, 发掘、整理和利用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将这些资源引进课堂, 丰富课程内容。

(2) 探索开放式体育课程模式。以学生为本, 满足学生的需要, 探索开放式体育课程模式, 采用多种课程模式并存的方式, 转变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建议采用科学化、生活化、情境化、乐趣化、游戏化、媒体化、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方法, 这能有效地完善学校体育课程。

(3) 注重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自身要不断更新观念, 丰富知识, 活跃思维, 敢于探索, 打破体育教学的一贯格局, 实现体育教学改革。同时相关部门也要致力于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推进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 变革培训模式, 优化培训途径, 以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更好地为学校体育建设服务。体育教师的培养方向当前正由运动技术型转为技术理论型,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 还要具有过硬的运动技术水平、精湛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因此,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提高学历和职称层次, 尽快熟悉和掌握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 提高健康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能力, 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现有教师进行依次培训, 并纳入教师培训工作计划。

(4) 改革用人制度。我们可利用学校现有场地设施条件, 采用挂牌体育教学法, 必将极大地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体育教学实施挂牌上课, 是竞争机制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是实现三自主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众多途径中, 采用挂牌教学、竞争上岗无疑是一条捷径, 它必将激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5) 加强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从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来看, 体育教师队伍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和体育课程资源不足已经成为两大障碍。在体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 加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体育课程建设, 无疑有助于促进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华悼.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影响因素的优化 第2篇

1、处于考核期的新站

从绿萝算法之后百度对于新站的收录越来越严了,一般一个新站一周内收录首页。内页到2周以后才会持续慢慢收录,并且内页收录非常慢,可能在前面的2 个月只收录几个页面。如果是一个企业站可能需要2个月后才开始收录上几十,我的几个新站都是这样的。一个新站的考核期是3个月,3个月内收录是不会大幅度的上升的。但是如果网站做得好,这个并不会影响主关键词的排名。再说了内页也只会影响长尾词的排名,而长尾词排名在3个月内有排名是非常难的。所以出于考核期内的新站收录少不需要担心的,只要安心做好内容就没有关系的。当然如果新站的内容都是copy过来的或者质量非常的差劲,那么被K的概率就非常大了。

2、内容更新频率

这是肯定的,更新频率越大网站的收录也会越多。在行业范围内的更新量,那么更新频率大收录就会大,超过这个更新量了收录就会难以增加。比如对于一个机械行业的网站,这个行业不需要一天更新几十篇文章,3天或者5天更新就可以了,百度也会去收录这些文章。如果你去更新30篇一天,你网站会比3天更新一篇的网站收录要多,但是人家可能是一周收录一个,你的一周收录3个。这么做其实是非常浪费时间的,更何况如果我们不按照行业需求盲目的更新很容易被识别为作弊的行为。

3、内容的质量度

一个网站内容质量的好坏也会影响收录,如果是一个新站大量复制内容就很容易被K或者被降权。如果内容的可读性非常差可能三四个月也才收录几十个页面。质量度还包括页面的打开速度、相似度、可读性、附加价值,如果一个产品页面除了图片不一样以外其他的内容都是同样的调用,或者只有少量的参数不一样,那么这样的页面质量也是非常差的,肯定收录也会非常的糟糕。其次就是页面的弹窗、广告、咨询窗口这些也会影响网页的收录。

4、网站结构

对于一个企业站来说大于3层的页面就很难被收录了,因为百度认为一个企业站位于第四层或者以下的内容已经不重要了,所以我们的小型企业站尽量保持在三层以内。其次就是内链的结构,如果是企业站点那么产品图片下面一定要设置锚文字链接到内页。

5、改版或者换程序

如果网站改版或者是换程序,那么改版和换程序导致的死链接就会影响网站的收录。因为蜘蛛在爬取内容的时候遇到大量不存在的链接就会导致降低蜘蛛对于网站的信用度,那么再次来抓取内容的概率就会降低。降低损失的方法是:小型站点就一一对应的做301跳转,如果页面过多那就将其他页面跳转到首页。

6、网站的权重

我这里的意思不是说网站的权重多么的重要,而是说网站的不同的权重时期收录的最大值是不一样的,类似的不同的网站在同一权重下面收录也是不一样的。就像小孩子跟一个大人,同样只吃饭,但是小孩的饭量会少很多。同样的在一个年龄段的人跟一个矮人国的人相比,矮人国的人的饭量也会少一些。这就是为什么你的站在一个时间段不管怎么更新收录也上不去,或者你的站跟另外一个门户站权重一样,但是别人的站收录还几万但是你的才几十个页面的原因。

总结:以上6大原因是我根据这么长时间的网站分析总结所得,在关键词排名中期以前都不需要去考虑收录要多少,但是等中期以后就需要不断增加收录了,因为要做长尾关键词排名了。

影响因素的优化 第3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 有效教学 因素 对策

一、构建有效体育课堂的影响因素分析

体育课堂是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所以在分析影响因素的时候一定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去分析。

(一)学生与教学内容的适应程度

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都应该是互动的课堂,师生之间是建立在双向交流与沟通的基础上的。作为教师应该有效的把握教材和教学内容,虽然现有的初中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并不代表是随意性,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体育教学教参,开发校本研修,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都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考虑到学生的偏好,从长远考虑,把具体的内容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来。如果学生与学习内容出现了冲突,比如小学阶段学习过的内容,初中还要重新学习;在教学的内容、教学进度上不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进而影响到课堂的有效性,对有效课堂的构建起到直接的影响。

选择的教学策略是否适宜

在初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其中教学策略又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关于教学策略,首先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往的体育教学采取的大多是教师讲授、学生模仿。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出现不规范的动作,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当下,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广,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更希望发展自己的运动个性,希望师生地位是平等的,希望等到老师的正面评价,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也直接影响到优质课堂的构建。

运动设施是否完善

体育运动效果的好坏除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运动器材的完善与否,运动场地的规正与否等。有的学校,在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器材较为匮乏,运动场地较为糟糕,直接导致很多的学生失去了体育课的兴趣,也造成学校的体育课名存实亡,只有其形式,而无其内容。

二、构建初中体育有效课堂的策略探究

初中体育课堂作为普及基础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学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体育运动,重视体育课授课。现阶段,人们对体育课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明白了体育课的价值,也开始关注学生的体育运动。为此,作为一线的初中体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采取有效的对策来优化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革新思想,善于反思

现阶段,很多的体育老师还是没有转变以往的观念,对课程教学不够重视。所以首先体育教师应该转变思想,积极的宣传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让学生爱上体育课。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意识,教师可以举行运动赛事,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学中,要学会反思,反思学习现状和教学方法,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及时修正,确保有效课堂的实现。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运动个性,对于有条件的学生来说,还可以适当的拓展运动项目,提升运动的层次,实现专项和专业化运动,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

转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对于初中生来说,大多数人对体育运动都拥有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授课中能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那自然会让课堂如虎添翼,增加教学的厚度。新课标下,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学生资源的开发,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明白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又是课堂的参与者。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多元化,可以使小组学习、实践探究、自主练习等。这个需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面临的学生状况而定。例如在练习篮球的运球动作时,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分小组练习,小组人员之间相互切磋,相互指点,指出队员存在的不足和优点,做到优势互补,这样的教学比老师的讲授效果要好得多,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更加的精彩。

实现体育课开放教学,发挥评价的作用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不能按部就班的使用教材,因为每个学校的情况是不同的,这就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要实现体育课的开放教学。各学校应该认真的研究本校学情,强化校本体育课程的研修工作,针对学生的兴趣、特长与个性来选择适宜的体育项目。教学時不应让学生清一色地去吸取某些知识、技能和具备的某些能力,而应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的做出评价,评价应该以鼓励引导为主,让学生树立体育运动的信心。

(四)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俗话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给学生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发面包括教师的价值观念,对事物认知、态度会影响到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另一方面包括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作为体育教师来说,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得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教师的示范动作,将会对学生产生最直观的感受,这与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关,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直观的感受会比较敏感,而且这个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也是最为旺盛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同过把自己熟练的教学内容,通过轻松、优美的方式直管的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练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让他们体验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构建有效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需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兰勇.实现初中体育有效教学的方法[J].武魂,2014(01)

影响因素的优化 第4篇

我国加入WTO已经九年了,在此期间,我国的服务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只有建设高效相关产业协调和支持机制,加快对我国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产业结构升级,才能提高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1.1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自2002年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世界主要贸易服务国行列。WTO公布数据表明,2002年我国的服务进出口贸易排名仅居世界第9位和第11位,而到了2010年,出口和进口分别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三位。在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服务贸易总的目标是4000亿美元,我国的服务贸易额将进一步加大。

从2004年开始,我国的服务贸易逆差开始产生,服务贸易逆差在2009年是比较严重的,服务贸易逆差达到了296亿美元,是上一年的2.5倍,其主要的逆差体现在运输、旅游、保险服务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这些分项目上。2010年,我国服务运输进出口额为97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9%,贸易差额由上一年的逆差294亿美元缩小为逆差221亿美元,形势有所好转。自2006年以来,运输和旅游这两个分项目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9年这两个行业的比重下降为53.6%,比2006年低7.4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保险服务进出口额为175亿美元,同比增长35.7%。其中,出口17亿美元,同比增长6.2%,进口158亿美元,同比增长39.8%;逆差140亿美元,上升44.3%。金融服务项目进出口额为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5倍,其中出口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25倍;进口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倍,逆差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67%。我国其他商业服务进出口额为528亿美元,比上年上升了21.4%。其中,出口356亿美元,同比上升44.1%,进口172亿美元,同比下降8.5%;顺差1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2倍,成为我国服务贸易顺差最大的项目。

1.2 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面临严峻的形势,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服务业在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上的供给能力不足,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在国际竞争上是不占优势的。另外,服务贸易总额在我国整个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服务业中的各个行业发展是不平衡的,差距比较大,相对于发达国家和世界整体水平来说,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有待提高。

1.2.1 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传统型的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与科技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行业结构中可以看出,位居前三项的依次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这些项目属于传统型的服务贸易。这说明我国的服务贸易还处在一种比较原始的阶段,服务贸易内部结构是相当不合理的。

1.2.2 服务贸易发展不均衡

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远洋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产业和部门,而占全球服务贸易量鳌头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规模偏小,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虽然其出口增速高于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年平均增速。而且,我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依赖性较强,在货物贸易快速增长的带动下,与货物进出口密切相关的服务贸易项目,即生产者服务贸易增长很快,如远洋运输服务、国际货物保险等。这些追加国际服务贸易同时也受到区域因素的影响,这就造成了生产性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在地域上的集中,导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地域的不均衡。

1.2.3 服务贸易的核心技术含量偏低

就整体而言,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是呈上升趋势的。由于IT行业的高速发展,以高新科技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的国际服务贸易,如金融、保险、技术咨询和专利技术等项目发展迅速,发达国家在新兴服务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我国服务贸易中占据领先地位的项目主要是旅游、运输等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附加值低的项目,而金融、保险及专有权利和特许等技术密集型的、附加值高的服务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2 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的因素

影响一国的服务贸易结构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最根本的是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影响着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尤其是一些诸如人力资本、技术等影响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相关核心产业的生产要素。

2.1 要素禀赋状况

H-O要素禀赋模型表明一个国家应该出口本国相对富裕要素密集的产品或服务,进口本国相对稀缺要素密集的产品或服务。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决定着该国的贸易结构,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像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等基本要素的影响较弱,而人力资本、信息技术和资本存量的水平等高级要素的富裕与否在决定该国服务贸易结构方面的作用是很大的。

国际上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总体上是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贸易行业倾斜的,这些行业得以发展的关键在于国内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与否,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生产的效率,从而影响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然而,一国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越高,对进口中的劳动密集型服务的利用效率也就越高,高科技含量的服务的学习能力就越强,这样就越容易从服务进口中受益;此外,当国内服务企业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时,才能在与跨国服务公司的竞争与合作中学习更多的经验和技术,从而迅速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生产效率。

2.2 服务业发展水平

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服务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动必须以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动为基础,其效果才能得巩固。当前形势下,世界主要服务贸易国家的国内服务业的增加值均已经占到GDP的70%以上,正是由于这些国家国内的服务业持续繁荣和发展才促使了服务企业向国际市场的扩张,以获得规模经济,服务贸易才能得以迅速发展。

2.3 对服务的需求程度

一国居民对国内服务的需求越大,对服务的消费也就越大,那么本国服务业的发展越会受到促进,对于某项服务的供不应求将会引起该项服务的进口的增加,而一国在服务贸易发展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会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使服务贸易出口扩大,贸易进口国也会从进口服务贸易中获利。

国内对服务的需求主要受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产专业化水平这两方面的影响。如果一国的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越高,则其国内对消费性服务的需求相对就越高;另一方面,如果一国的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则该国的制造业生产需要各种服务将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衔接起来,比如物流,金融和保险等服务行业,那么国内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就越高。对不同服务的需求量的变动会引起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动,如果对知识密集型服务的需求升高,那么会促进某种或整个服务贸易结构的升级。

3 服务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

服务贸易出口的结构优化,指的是随着服务出口数额总量的增加,传统服务部门的出口数额增加的同时,在服务总出口中的比重相对下降,新兴服务业即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的出口数额迅速增长同时比重相对上升;同时,传统服务业(运输、旅游)的出口比重下降,而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新兴服务业(金融、保险、专利和咨询等)的比重上升;同时,服务项目更加细化,服务水平也得到提高,服务的附加值率上升等。

3.1 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

根据前文论述,本文引进服务贸易结构指数这一指标,以新兴服务产品的出口比重与传统服务产品出口比重这二者的比值来表示,比值越大,表示服务贸易出口结构越优化。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其他商业服务的出口与运输、旅游这两类传统项目出口之和的比值来近似代表这一指标,这一指标作为因变量,自变量为人力资本存量,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其中,人力资本存量选择我国大学生入学率,服务业发展水平选择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科技创新能力选择我国专利申请数。本文以1999~2010年间的年度统计数据为样本,其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和《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商务年鉴》等,分别用St,Xt,Yt,Zt代表服务贸易结构指数,我国大学生入学率,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和我国专利申请数,建立以下回归模型:

3.2 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结合表1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stepwide”分析,得出的结果如下表2和表3:

a.因变量:服务贸易结构指数。

a.模型中的预测变量:(常量),专利申请数。b.因变量:服务贸易结构指数。

结果显示,我国专利申请数与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其他两个变量即我国的大学生入学率和服务业就业人数对因变量的影响不够显著,而专利申请数量则代表着一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这说明技术创新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逐渐转化为技术创新能力。此外,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增加与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并没有必然的关联,只有增加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投入才能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从而带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4 结语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在知识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下,熟练的劳动力和强大的科研基础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我国要继续重视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积极培养这方面的研发人才,建立自己的高新科技品牌,在实现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之上,推进金融、保险和专利等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出口。

我国政府应当有针对性地出台关于服务业的出口市场导向战略,开发与我国具有互补性的新兴经济体市场、转型经济体国家和地区,以及与我国相邻的周边国家(如东盟)的服务市场,还要适当加快我国服务企业在东道国的FDI,通过设立服务企业的海外机构,拓展服务贸易发展的海外渠道,以此促进新兴服务业的出口。同时,政府要加强服务贸易的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国家级服务贸易示范区。

摘要: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取得了迅速发展,但其总体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滞后,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偏低,国际竞争力不强。本文引出服务贸易结构指数这一评价指标,运用回归模型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指出技术创新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提出政府方面需要创造使我国服务业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一系列有利于技术升级的环境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贸易,服务业,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服务业的增长、技术进步与国际竞争力[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陈宪,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M].立信会计出版社.

[3]郭克莎.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与高效发展(下)[J].财贸经济,2000.

[4]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5]彭磊.贸易结构优化三阶段论及我国所处阶段的实证检验[J].国际经贸探索,2004.

[6]曲凤杰.优化结构与协调发展——发展服务贸易与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措施[J].国际贸易,2006.

[7]杨青.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8.

[8]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index.shtml.

影响因素的优化 第5篇

2014年06月23日 16:36 来源:《探索》2013年5期 作者:张海/范斌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英文标题】The Way Government Purchasing Public Services from Social Organizations:

Influence Factor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作者简介】张海(1987-),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范斌(1961-),女,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37)。

【内容提要】 文章考察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方式的演变过程,提出了以契约化程度以及竞争程度为标准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方式的分类标准。同时,针对目前多种购买方式并存的实际情况,从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改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方式演进的结构性潜力因素与结构性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购买方式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并就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方式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 键 词】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公共服务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将原来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直接拨款或公开招标方式,交给有资质的社会服务机构来完成,最后根据择定者或者中标者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来支付服务费用[1]。随着2012年中央财政首次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政府购买服务正在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在公共服务供给中一项制度性共识。但是,在购买方式等诸多技术性问题上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鉴于购买方式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改进公共服务质量,以及形塑政社关系的重要意义[2],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历史性观察,来分析购买方式选择的核心影响因素,以及进一步优化的实践路径。

一、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方式发展的历史脉络

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发展历史几乎与我国政府推进职能转变的历史和我国社会组织兴起的历史是等长的。在这段历史中,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而每次转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我国对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定位,对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思考。鉴于此,本文在追溯这段历史时,主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典型方式作为阶段划分的依据。

(一)隐性购买时代(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为社会组织的发展释放了大量的空间,各种学会、研究会,以及协会在各级政府的支持、推动下,相继成立[3]。社会组织承接部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也由此悄然兴起。而这一承接过程以及与之伴随的公共服务经费的转移,也意味着政府购买服务的行为已经发生。但值得强调的是,在这一时期,购买的概念以及购买关系并没有得到强调,购买服务并没有明确的服务标的,购买双方主体并不完全独立,购买过程并不是以公开竞标作为一般原则。这也是我国大部分学者并没有将这一时期纳入到我国政府购买服务历史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这一时期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特点,本文将这一时期称之为政府购买服务的隐性购买时代。

所谓的隐性购买,是指由政府推动成立的社会组织,承接政府的部分服务与管理职能,政府给予其一定的经费、实物和政策资助的一种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方式。在这种购买方式之下,承接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与作为委托方的政府部门之间隐含着科层制中的上下级关系。此外,由于购买关系的建立并不是通过契约来实现的,因此,双方之间在合作过程中并不存在明确的公共服务标的。社会组织承接的公共服务并不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政府部门也往往可以利用自身的权力来影响社会组织实现自己的意图。虽然这种隐性购买由于竞争程度低,社会组织不完全独立等原因,导致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与政府原来提供的公共服务差别不大,但是其极低的交易成本,也帮助政府能够在由体制转型所引发的公共服务需求激增而传统公共服务供给体制逐步解体的现实困境下,迅速做出反应。

(二)显性购买时代之非竞争性购买(1995年至2005年)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对民生需求的现实关怀,以及隐性购买在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上的无能为力,使得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改革的迫切性日渐提高。与此同时,民间社会组织的兴起,也为这项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础。199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委托基督教青年会负责罗山市民中心(罗山会馆)的日常运营服务,标志着政府开始采用契约的形式向民间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2003年,这种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规模和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升级。上海市政法委牵头组建了新航、阳光、自强三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分别接受市矫正办、市团委和市禁毒委的委托,从事社区矫正人员、“失学、失业、失管”社区青少年和药物滥用人员的相关社会服务工作。自此之后,在深圳、广州、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这种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得以普及[4]。

这一时期,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已经进入显性购买时代,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购买的特征。显性购买与隐性购买最大的区别在于公共服务的标的,以及双方之间的购买关系是否通过契约化的形式得以确立。尽管仍有相当数量的政府购买服务,还难以严格地称之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平等互惠合作,但是,至少政府与社会组织通过契约的方式形成了形式上的分离。在这一时期,政府在购买过程中,并没有较为完整地引入竞争机制,购买方式主要是非竞争式购买,购买主体之间并非通过招投标,而是通过指定、委托、协商等方式完成购买行为。指定、委托的对象可以是官办的社会组织,也可以是真正民间意义上的社会组织[5]。值得强调的是,随着政府开始向民间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在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内,官办社会组织与民间社会组织之间,已经开始存在隐含的竞争关系。

(三)显性购买时代之竞争性购买(2005年至今)

非竞争性购买并没有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有学者就指出,依赖关系下的非竞争性购买,侵害了政府购买的内涵与原则,不符合公共服务社会化和政府改革的真正要求;而独立关系下的非竞争性购买则存在委托内容混淆、政府责任混淆的问题[6],采用竞争性购买方式的呼声也由此越来越高。2005年12月,国务院扶贫办、亚洲开发银行、江西省扶贫办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北京启动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试点项目”,是我国首次试点通过公开招标、评标等规范程序选择NGO作为项目合作伙伴的实例[7]。在这一时期,询价、竞争性谈判、招标等一系列促进竞争的购买方式相继被使用。2009年,上海市民政局使用福利彩票公益金启动了上海市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工作。随后,北京、江苏、浙江等省市也先后开始采用招投标的形式购买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项目。2012至2013年,中央财政连续两年安排2亿元财政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项目通过项目申请、专家评审等环节获得财政资金资助成为了现实,这也意味着我国的政府购买服务进入了竞争性购买时代。

所谓竞争性购买是指政府在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过程中,采用公开询价、招投标等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政府根据公共利益需求,在多个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或方案进行比较和择优,并通过契约的方式与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的一种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可见,竞争性购买最大的特点在于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政府决策和选择范围的扩大。而根据决策和选择范围的大小,竞争性购买又可分为有限竞争性购买和充分竞争性购买。竞争性购买方式被视为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的一种最为理想的购买方式。在竞争性购买之下,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更为独立与平等,合约精神得以更为完整地贯彻。当然,随着选择范围的扩大,竞争性购买也意味着政府购买服务的交易成本的上升。这使得扩大竞争能否真正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最优配置成为值得思考的话题。

综上所述,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发生的主要变化有:(1)从隐性购买向显性购买的发展,即在购买过程中契约化程度得以提高,随之,政府的购买行为及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购买关系也日渐显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平等互利关系的形成。(2)从非竞争性购买向竞争性购买的发展,其本质是政府从原来指定特定社会组织完成某项公共服务,向在多家社会组织的多个公共服务方案中进行择优转变。这些变化对于政府购买服务的规范化和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方式的因素分析

尽管显性购买相较于隐性购买,竞争性购买相较于非竞争性购买存在诸多进步意义,但是,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隐性购买和非竞争性购买仍然是我国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方式之一。这说明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方式的选择上还没有形成一致性的意见,我国社会在存在推动购买方式演变的结构性潜力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强的结构性制约。

(一)刺激竞争与控制交易成本——从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改进的角度

政府购买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削减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这项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将公共服务的供给划分为“供应”与“生产”两个环节,形成公共服务的多中心供给体制[8]。V.奥斯特罗姆认为,供应与生产的分离从另一个视角,重新界定了公共服务中的经济职能。在物品供应方面,可以根据绩效标准维持公共控制,同时还允许在生产公共服务的组织机构之间发展越来越多的竞争[9]。对于供应主体和生产主体的职责,罗纳德·J.奥尔森认为供应的职责是对以下事项作出集体选择:(1)需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类型。(2)需规制的私人活动的类型,规制程度和类型。(3)需要筹措的收入数量,筹措方法。(4)需要提供的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标准。(5)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即如何将供应和生产连接在一起。供应面临的问题可分为三大类:偏好的表达、财政平衡、问责制度。与供应不同,生产关注的是将资源投入转化为价值产出的技术过程,即制造某种产品和提供某种服务。因此,它更多的是出于技术层面的考虑,而与生产的效率相关的因素是合作生产的模式、规模效益和在生产中的协调成本[10]。

根据多中心供给理论的基本理路,政府购买服务是通过公共服务供应与生产的分离,为主体间建立平等关系,使主体充分享有选择权而建立条件,从而通过刺激竞争来克服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问题,进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11]。然而,供应与生产的分离,以及刺激竞争措施的加大,使得公共服务供给的交易成本开始上升。根据E.奥斯特罗姆的研究,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供应与生产环节中的协调成本、信息成本和策略成本,以及转换成本[12]。在我国,相较于政府垄断式供给,政府购买服务使得交易成本显性化。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竞争,就需要制定更为严密和规范的购买程序,而购买程序越复杂,公共服务供给的交易成本就越高。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社会组织力量整体还很弱小的情况下,政府寻找合作伙伴过程中还面临诸多风险,这会进一步提高政府购买服务的交易成本。因此,在公共服务效率改进过程中,政府在刺激竞争与控制交易成本之间的平衡十分重要,而在这一问题上的侧重点不同,就会直接影响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选择。

(二)改革创新与路径依赖——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角度

在我国,政府购买服务是作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改革创新而提出来的。服务型政府更加强调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指导理念[13]。培育公民社会,重构国家与社会关系;建立健全法治,在既定法理制度基础上实现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因此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14]。政府不再扮演经济建设主体角色,它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还要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服务[15]。可见,服务型政府体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16]。为了践行以公民为本位,服务型政府不仅需要根据公众的意愿和偏好来提供公共服务,也要通过创新公共服务体制,通过规范和优化购买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17]。

然而,政府在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来推动职能转变的同时,政府的行为又会表现出一种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的基础在于,政府决策过程中的有限理性,他们会诉求已有的习惯、模仿或者试验来形成他们的战略。这些战略的成功最终决定于制度环境所形成的选择机制[18]。由于政府购买服务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因此,我国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面临较大的知识约束,即政府缺乏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在这样的条件下,虽然政府可以选择试验来形成他们的战略,但政府官员更多地会出于决策安全的考虑,诉求已有的习惯,即采用传统的方式和方法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这种路径依赖成为我国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演进的一个重要制约。

(三)独立自主与官民二重性——从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角度

根据多中心理论,造成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低下的最主要原因是官僚制政府组织成为了公共服务生产主体。尼斯凯南认为其弊端主要是:官僚制组织只能利用其信息优势,通过调整成本变量和组织规模扩张来获得超额预算,这使得“所有官僚机构的预算将大于使出资者的尽值最大化的预算”[19],多中心理论认为:“多中心供给模式赋予了生产主体更多的权利。具体表现在:生产主体具有项目的自主选择权,它可以不接受认为不会给自身带来利益或利益少于其他机会的项目;它可以在与供给者关于价格、质量等利益谈判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这说明供应与生产的分离反映出了供应主体与生产主体之间的一种相对平行关系。但是,在供应与生产不相分离的机制中,这种平行关系并不存在,作为生产组织只能刚性地接受任何来自于代议制政府组织的有关公共物品产出的政令。”[20]因此,在公共服务的多中心供给体制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建立起的是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21]。

然而,我国社会组织所特有的官民二重性,使得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生产中的合作,很难如多中心理论所言。所谓的官民二重性,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半官方半民间的特征。官方性是社会组织在获得现有体制的权威认可过程中,与政府形成的一种紧密联系,而这也体现了政府间接管理的需要;民间性是社会组织作为民众自发的群众性组织应具有的基本属性,它是成员自助、互益和自我管理需要的表现[22]。官民二重性使得在政府购买服务的过程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社会组织处于从属地位。它不仅表现为社会组织在交易谈判中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也使得在交易过程中,政府常常会根据社会组织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和熟悉程度来选择合作伙伴。这使得具有浓厚政府背景,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体制内社会组织更有可能成为公共服务的承包方。即便是采用招投标、竞争性谈判等竞争性购买方式,作为需求方的政府依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影响最后的中标结果。因此,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特殊性不仅为隐性购买和非竞争性购买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由,同时也成为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不断优化的一项重要阻碍。

(四)影响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方式的因素比较

上文的讨论说明在每一类影响因素中,都存在着推动政府购买方式从隐性向显性转变,从非竞争性购买向竞争性购买的结构性潜力,也存在着制约这种转变的各种结构性制约。正因如此,目前我国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表1说明,随着政府购买服务的契约化程度和竞争性程度的提高,交易成本也在不断上升,这使得政府在购买方式的选择中面临刺激竞争与控制交易成本的平衡;在契约化程度和竞争性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政府体现了较强的改革创新的意识和姿态,然而在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力量整体薄弱的情况下,改革创新的风险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政府在购买方式的选择上除了要改革创新,也需要基于传统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降低改革创新的风险。在契约化和竞争性提高的过程中,社会组织的民间性越来越强,而官方性会越来越弱。这在提高社会组织独立自主意识与能力的同时,也意味着政府面临着社会公共资源的转移,以及政府对社会组织管控能力的降低。

三、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方式优化的几点建议

实践已经证明,购买方式的选择,无疑是以政府购买服务推动社会发展这一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因此,进一步优化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方式的重要意义由此凸显。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各级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优化应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进一步加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方式的规范化

目前,我国政府服务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参照我国2002年颁布的《政府采购法》。然而,该法的很多条款并不适用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首先,虽然《政府采购法》将“服务的行为”纳入到政府采购范围,但该“服务的行为”在现实操作中被理解为是政府自身运作需要的服务,并不包括政府为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其次,《政府采购法》中的供应商是指向采购人提供货物、工程或者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从该法要求“供应商应具有良好商业信誉”和“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等内容中不难看出,社会组织的供应商地位并没有在该法中得到确认。此外,该法虽然明确了政府采购的方式,但是并没有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这种特殊的“政府采购”进行说明。

因此,为了进一步规范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行为,我国需参考近几年来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出台的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政府采购法》进行修订。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1)将公共服务明确纳入到政府采购的范围,并对纳入到政府采购的公共服务的性质及范围进行明确界定;(2)明确社会组织的供应商地位,并对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的社会组织所应具备的条件进行明确规定;(3)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及程序进行明确的规定,对在购买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的处理办法进行说明。与此同时,我国各地也需要在与上位法不相冲突的情况下,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地方性立法,从而通过提高法律效力来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的规范化。

(二)应积极推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方式的平台化

目前,我国的各级政府都在尝试通过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来改善公共服务效率与质量的需求。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的出现是这一需求的产物。然而若想使政府购买服务对改善公共服务效率与质量有效,就必须不断促进生产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之间形成越来越强的竞争,这具体会转化为政府在选择合作伙伴过程中选择范围的扩大。然而,在刺激竞争的过程中,往往面临交易成本的提高。这也成为影响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演进中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因此,优化购买方式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如何在有效刺激竞争的同时,尽量控制交易成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需在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层面搭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平台。

所谓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就是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搭建,委托相关部门或机构负责日常运作,对同级或下级政府部门提出的公共服务购买需求向全社会公开招标,社会组织根据招标程序设计公共服务方案进行投标,通过一系列招投标程序,来最终确定公共服务的承包方。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实践经验表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更有利于政府采用招投标等充分竞争性购买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1)购买平台的搭建将原来政府部门自行的个别式购买转变成为集中式购买,大大降低了各政府部门在购买过程中的交易成本;(2)购买平台的搭建有助于各政府部门利用平台的信息优势,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公开招投标,从而实现刺激竞争的目的;(3)购买平台的搭建也有利于社会组织及时掌握政府公共服务购买的需求信息,并通过平台实现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对接;(4)以政府为依托的购买平台具有较强的公信力,为今后吸引市场、社会资源,实现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奠定了基础。

(三)应实现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方式的科学化

从公共服务的性质来看,目前,我国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有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从公共服务的内容来看,有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等;从公共服务所满足的福利需求来看,有一些公共服务需求的标准化程度较高,而有一些公共服务需求的个性化程度较高。鉴于我国政府供给的公共服务的多样性特征,我们首先应该讨论究竟在目前哪些公共服务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给社会组织,其次,我们需要澄清是否所有向社会组织购买的公共服务都需要采取招投标等充分竞争性购买的方式。本文认为,这两个问题是目前提高我国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科学化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践来看,为提高购买方式的科学化,首先需建立较为统一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目录。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已经开始进行相关尝试,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各地的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的差异性较大,因此有必要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来形成较为统一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目录。其次,我国应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绩效表现,较为科学地选择购买方式。对于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公共服务,我们应通过尽最大可能地刺激竞争的方式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而对于规模较大、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公共服务,我们则可以采取有限竞争式购买。对于公共服务绩效表现优良的社会组织,我们可以在科学评估之后通过延续购买或资助的方式,简化购买程序。只有这样,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才能最终实现科学化。

【参考文献】

影响因素的优化 第6篇

关键词: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几何误差;定位误差

在我国现代机械装备及其工件制造企业中,数控机床设备拥有充足的技术应用空间,为我国机械生产加工技术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收益。在应用数控车床设备,开展机械设备工件生产加工活动过程中,数控车床设备自身所具备加工技术的精度水平,对机械设备工件的实际技术质量和性能表现状态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提升数控车床设备在机械工件生产加工活动过程中的精度,对提高我国机电工件生产加工活动的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由此围绕数控车床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策略展开论述。

一、数控车床设备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

1.数控机床加工中的位置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位置误差是指加工后零件的实际表面、轴线或对称平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相对于其理想位置的变动量或偏离程度,如垂直度、位置度、对称度等。数控机床加工中的位置误差通常指死区误差,产生位置误差的原因主要在机床零件加工时由于传动时产生的间隙和弹性变形导致加工误差,以及在加工中,机床的刀头需要克服摩擦力等因素导致产生位置误差。在应用现代化数控车床设备开展机械工件加工作业活动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如果加工技术人员想要实现对机械工件空间运动位置的精确控制,必须借助伺服电机设备对数控车床加工系统中的滚珠丝杠技术部件施加驱动作用,如果滚珠丝杠部件发生传动误差,将直接对机械工件加工作业的精度水平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而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是客观上引致数控车床设备出现定位精度误差现象的主要原因。

2.数控机床加工中由于几何误差导致的加工精度误差

数控机床加工中,因为刀具和夹具在受外力和加工中产生的热量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机床的几何精度会受到一定影响,机床上加工的零部件会产生几何变形,从而产生几何误差。据相关研究分析,数控机床产生几何误差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造成的。内部因素指机床本身的因素导致的几何误差,如机床的工作台面的水平度、机床导轨的水平程度和直线度、机床刀具和夹具的几何准确程度等。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在外部环境和加工过程中的热变形等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几何误差,如刀具或零部件在切削过程中,由于受热膨胀、变形,从而产生几何误差,影响了机床的加工精度和零部件的加工精度。

3.数控机床加工中由于机床定位导致的加工精度误差

通过分析长期的零部件加工数据和实践操作可知,机床定位对于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会产生较大影响。数控机床的加工误差,从结构上看,大多由定位精度引起,其中,机床的进给系统是影响定位精度的主要环节。数控机床的进给系统通常是由机械传动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两部分组成,定位精度与结构设计中的机械传动系统有关。在闭环系统中,数控机床通常可以通过定位检测装置防止进给系统中的主要部件产生位置偏差,如滚珠丝杠等部件。而对于开环系统,由于影响因素较多、情况比较复杂,很难进行定位监控,因此对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影响较大。

二、数控车床设备加工精度的优化策略

1.通过控制数控机床的原始误差提高加工精度

要提高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控制數控机床的原始误差是重要对策。针对产生原始误差的可能性要进行系统的分析,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和误差类型要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在加工过程中,数控机床的位置精度、几何精度对零部件的加工精度有重要影响,要通过位置控制和几何精度控制来减少位置误差和几何误差对零件的影响。同时对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变形误差,要用风冷、水冷等方法控制加工过程中的热变形,减少热变形误差带来的加工精度影响。

2.合理设计机床核心部件避免定位误差

机床的定位精度对零部件的精度有重要影响,影响机床定位精度的核心部件如进给系统、导轨、工作台面等的直线度、水平度等。在设计数控机床时,要合理选择核心部件,例如选择目前在机床中广泛使用的滚珠丝杠时,应当充分考虑滚珠丝杠的精度,应当选取和安装比较成熟的滚珠丝杠技术。滚珠丝杠的支撑同样不可忽视,滚珠丝杠的支撑与系统的传动精度密切相关,滚珠丝杠的支撑主要由轴向载荷和回转速度决定,对数控车床的加工精度有重要影响,通常选用高精度的固定和支撑方式。

参考文献:

[1]钱灿荣.影响数控机床加工精度的因素与优化策略分析[J].中国机械,2015(19).

[2]贺红晓.数控车床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9).

影响因素的优化 第7篇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1. 社会阶层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计划经济时期决定人们社会经济状态的政治性、制度性或行政性标准(如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档案身份等)逐渐为一些新的因素所取代,职业分化、收入差距扩大和资产私有形式的出现促使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晰。文献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量决定着人们的综合性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着他人对某一个人的社会性评价,同时也决定着个人对自己的社会性评价。三种资源拥有量在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是社会经济分化的表层现象。然而,阶级阶层理论家们最关注的问题,并不是资源配置的表层现象,而是导致资源分配差异的原因以及这种差异可能产生的社会政治后果。据此划分出十大社会阶层: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2)经理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3)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5)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6)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经济资源);(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8)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9)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

由于人的社会阶层会直接决定人的生活水平、社会地位等,因此对于自身准确定位是人们幸福与否的关键所在。为了迎合社会阶层变化这一社会现象,高等教育也随之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以前分类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时,高等教育资源主要围绕这一特定分类而确定。随着社会阶层结构的日益丰富化,高等教育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多彩,那么其资源结构必然要发生一些变化。

2. 经济的发展。

首先,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间不平衡。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王善迈先生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全国30多个省(市)区分为四类:一类地区为京、津、沪经济最发达地区;二类地区为辽、苏、浙、鲁、粤等发达地区;三类地区为冀、晋、吉、黑、皖、闽、豫、湘、鄂、川、新等不发达地区;四类地区为其余省区等最不发达地区。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致使人均教育经费及教育资源配置地区之间的差距相当显著。据统计,一类地区人均教育经费始终是三四类地区教育经费的2—3倍,二类地区的人均教育经费要高出三类地区的44%。这种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直接造成了我国不同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在质量、水平、数量及发展速度上的差距。

其次,市场经济追求效率优先的原则在短期内也加强了高等教育资源结构的不合理。我们目前选择的是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主要目标是效率。因此,十五大报告就明确了我国现阶段的总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教育方面,为了追求教育的效率,我们还将公益性的教育事业产业化、市场化。甚至还试图通过刺激教育消费来拉动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学习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采取产学合作、校企联系、教学科研统一、创建科学园区、高等教育私营化、高等教育产业化、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等措施,旨在提高高等教育效率。目前,我国的教育市场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教育的市场公平与教育的社会公平在内涵上存在显著差距,使得教育在追求效率时,忽略了社会公平。这是因为,教育的社会公平,以平等为其内核,目标是实现教育的机会均等,而从市场的角度看教育的市场公平,则以不平等为其内核,目标是实现教育效率,这必然会对教育机会实行有差别的分配。当教育走向市场,教育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买卖时,就会出现谁花钱谁受教育的局面,教育的社会公平就成为一种理想。

3. 政治因素。

与经济因素影响高等教育发展一样,政治因素的影响作用更大。国家的法律、政策等政治倾向对其资源建设起主要的影响作用。例如,对某区域的扶持、对某一产业建设的加强或削弱等等,都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高等教育资源结构的不合理。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其经济足以支撑当地的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与以前比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盘活了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的运行同经济发展呈现出良性循环的局面,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经济落后的老工业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情形却不容乐观,甚至令人担忧。以老工业基地为例,由于老工业基地经济的转型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撑,因而经济的转型很困难。地方政府在应对经济上的关停并转方面已经是捉襟见肘了,就更谈不上对教育的投入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数量也就成为了问题。

进一步而言,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于资源量的大小、结构和质量,这也解释了社会政治因素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结构变化的决定性作用。

二、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复制模式的影响

在上个世纪末,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些比较奇怪的现象:不考虑自己的特色,基本上追求大而全的模式,试图打造一流的国际综合高等学校。在这种思想之下,由浙江大学开始进行了高等学校合并的时代。然而,合并成功的案例与预期的理想目标相比却不是很多。到本世纪初期,仍然还有一些高等学校在某些力量的制约下进行同样的事情。这种复制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学校的建立与发展同重点高等学校以及已经采用新模式获得成功的高等学校模式如出一辙,正是由于这种同向、盲目的竞争,造成高等学校之间的内耗增大,严重地影响高等教育产业健康、正常的发展,妨碍了各个高等学校、各个学科之间所产生的“共鸣”效应,阻碍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如果某些高等学校新建立的某些学科(专业)突然得到成功,那么这个学科(专业)在一定范围内被迅速模仿。如计算机热、生物工程热、经济管理热、物流热、金融工程热等等。建立这些学科(专业)的高等学校并没有考虑自身的性质、资源约束、特色,只是一味的模仿,这样使得某些学科迅速热起来,然而,由于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又迅速降温。原因很简单,不适合自己特点的专业,最终不会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由于这种复制模式的存在,造成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着一定的内耗。

三、高等学校资源流动障碍的影响

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资源的配备,不是在宏观上进行有效地调控,而是根据各微观主体对资源的需求来进行。教育资源一旦分配下去,资源就落户在一家、“静止”在一家,教育行政部门很少去考虑怎样使资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为更多的需求者服务。比如说,对大型教学、科研贵重仪器设备等的购置,往往是从一个学校而不是从几所学校的共同需求、发展来全面综合考虑。尽管政府大力提倡资源共享,《高等教育法》中也有相关条款,但大部分高等学校多年来所形成的“为我所有”的资源占有观和使用观,再加上没有具体措施作保证,使得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在高等学校扩招的形势下,谁拥有足够的办学空间,谁就可以吸纳足够的生源。从某种意义上讲,谁不主动拓展办学空间,谁就等于主动把“蛋糕”让给别人。由此可见,高等学校的扩建,是学校现实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在大学新校区、大学城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盲目跟风、贪大求高的现象。有的学校在校园规划和建设的标准上一味求高,学校本身规模并不大,却利用国家对教育用地的优惠政策圈起了大量用地,给学校带来了沉重包袱,导致教育投资浪费,银行贷款风险加大。政府出面将高等学校集中起来建大学城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重复建设,园区实现资源共享,如教师互相聘用,图书馆、大型体育馆等设施共用。但实际上资源共享难以实现。有的大学城里,各高等学校新校区自成一体,“五脏俱全”。如此一来,各个高等学校均不愿意与其他兄弟院校平分蛋糕,而是绝大多数处于敌对的竞争中,那么,造成的影响只有一个:资源浪费,包括成果。“资源共享”在中国高等教育产业中实属罕见。很少有实验室、大型科研或教学器具得到共享。近年来,教师在高等学校之间的共享有所缓解,但这仅仅是一个较好的开端,希望有更多的资源得到共享,各个高等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频率、方式、程度不断加深,只有这样,高等教育资源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可以看出,我们应当建立合适、有效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而其中一个最为恰当的方法就是将类似性质的高等学校视为同一个区域,对于同一区域采取同一种管理模式。即从高等教育区域的角度对其进行指导性的宏观调控,从微观层次上建议各个高等学校建立合理的交流,加强同一区域内部的资源尤其是知识资源的流动速度。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各种教育资源的结构性优化,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高等教育资源结构优化的意义显得更加重要。

摘要:高等教育资源结构优化是一个涉及目标、环境、动力和运行机制等多种因素在内的动态变化过程。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高等教育资源结构的优化程度、方向和最终实现的效果。高等教育资源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阶层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因素,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复制模式的影响和高等学校资源流动障碍的影响。建立合适、有效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其核心在于各种教育资源的结构性优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颜莉冰.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公平性研究[J].高教探索,2005,(5):33-36.

[3]傅毓维,邵争艳.基于DEA的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191-193.

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因素及优化方法 第8篇

1 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营造林的规划设计

在我国, 营造林的种植和培育工作一般都是大面积开展的。所以, 必须做好前期的规划设计工作, 这样才能有效保证营造林的整体种植质量。营造林的规划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整体设计、局部调整、品种选择、林木培育及施工分配五方面。在前期规划中, 必须做到面面俱到, 不能在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 否则会对后期的栽培管理等带来不利的影响, 甚至会降低营造林整体的种植质量。

1.2 栽培过程

营造林的栽培管理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 其中不仅有种苗的选择、土壤的翻整, 还包括种植的密度以及种苗生长期间的田间管理。所以, 在营造林的栽培管理方面, 必须要结合种植地区的土壤环境、气候因素等, 提前做好栽培管理计划, 并且要求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栽培管理制度开展工作, 做到种苗筛选、秒地政治、培土到位、适地种树, 全面保证营造林的栽培管理质量, 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营造林的质量。

1.3 检查验收

营造林的种苗种植完成后, 并不意味着工作就完成了, 田间管理种植人员还要加强营造林种苗的检查验收, 做好质量把关。检查过程中, 对于田间出现弱苗、死苗的情况, 要及时补种。在验收的过程中, 也要做到严谨对待, 仔细验收, 使营造林的质量有所保障。

1.4 后续管护

当种苗栽培种植成功之后, 就可以开始大面积栽种, 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严格的后续管护。具体来说, 就是在树木生长发育阶段, 田间管理人员要做好田间养护工作, 及时修正树木枝叶, 调整种植比例, 还要做好田间病虫害防治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营造林的质量, 促进营造林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 营造林质量的优化方法

2.1 前期规划需科学合理

对于营造林前期的规划设计, 要求必须做到科学合理。所以, 在进行营造林苗木种植之前, 设计人员应提前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全面了解种植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及土壤条件等, 从而选择适合的树种, 并做好整体到局部的规划设计, 保证营造林种植工程的正常开展, 保证种植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 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 首先保证造林队伍的质量, 然后安排专业的调查人员做好前期的调查咨询工作, 之后结合实际做出具体的规划设计, 为之后的营造林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栽培环节严把质量关

在营造林种苗栽培管理的环节中, 要把好质量关。可以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种苗的培育, 在田间栽培管理地区, 也要安排有专门的林业管理人员。同时, 还要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种苗的具体栽培情况, 做好严格的监督工作。另外, 要提升种苗栽培质量, 还要制定专业的管理方案, 要求基层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管理方案进行管理, 并且及时回馈管理进度及种植情况, 做好对种苗栽培质量的严格把关。

2.3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实行检查验收

在我国, 针对营造林质量的检查验收是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 如国家林业局发布的《造林质量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 其中对于实际的营造林种植检查验收程序与标准都有相关的规定。所以, 必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实行检查验收。在检查验收过程中, 要依照法律法规计算具体的考核标准, 并且按照相关制度检查验收营造林种苗的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等, 做好营造林工程建设的质检工作。

2.4 加强科学管理, 提高造林质量

在营造林的后期管理与养护方面, 要强化管理, 加大科学技术的利用, 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提升营造林的整体建设质量。具体来说, 可以在管理中推广应用“3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 , 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提高管理效率, 提升营造林管理水平。同时, 在田间养护、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也要做到规范化管理, 提高基层林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保证造林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3 结语

影响因素的优化 第9篇

1 核电工程调试工期概述

核电工程中的调试工期是指在核电工程施工完成后, 从冷态功能试验后期到整个机组满功率性能试验完成之间的时间, 是整个核电工程最后的性能测试和调试, 对整个核电工程的顺利、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影响核电工程项目调试工期的因素

2.1 核电工程设计

核电工程设计对调试工期的影响主要是设计文件发布延误对调试准备工作造成的影响。由于设计工作中所出现的调试导则、调试大纲、调试程序导则、系统安装原则等是调试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引领文件, 所以, 设计文件发布的延误是导致调试工期延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核电工程施工方面

2.2.1 核电工程系统完整性的影响

核电工程施工是核电工程调试前的重要建设工作, 因此, 只有在完成核电工程施工, 确保核电工程完整性的情况下, 才能对核电工程进行调试工作。从另一方面来说, 保证核电工程系统的完整性是进入调试工作的重要前提。同时, 核电工程施工中的安装实验报告、试车报告等也是编制调试程序的重要依据。

2.2.2 施工质量的影响

核电工程施工对调试工期的影响还表现在施工质量对调试进度的影响, 如果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和标准, 就会使调试工作出现各种差错, 从而阻碍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延长调试工期。由此可见, 核电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调试工期的长短。

2.2.3 施工滞后的影响

施工进度滞后对调试工期的影响主要是施工完成的不确定性给调试工期的控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调试工期的控制工作主要是指在工程未完工前, 提前对整个工程的调试工作做好计划和安排。但是, 工程施工的不确定性会造成调试工作和计划不能按照预期的安排进行, 由此延长整个核电工程的调试工期。

2.3 监管的影响

监管对核电工程调试工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电力监管、核安全监督、环境监管等对调试进度的影响。例如, 在对核电工程进行调试时, 需要与我国的电力主管部门沟通协调, 以测试核电工程与电网的兼容程度和使用可行性, 并找出核电机组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等。而对核电安全的监督主要是指我国核电安全管理部门对核电在运行和维护中的安全性能、措施的评估与审定, 并发放核安全执照。环境监管是指我国环境监管部门对整个核电工程环境安全性的评测。监管对核电工程的调试工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为核电工程对周围的环境和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对核电工程的监管与审查比较严格,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试工期的长短。

2.4 设备的影响

设备对核电工程调试工期的影响, 除了设备是系统功能调试工作的重要对象外, 还有设备的技术规格书和开箱资料是编制调试程序的重要依据。设备对调试工期的影响还表现在对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配合性的影响, 如果设备之间能够顺利地配合使用, 那么就会大大缩短调试工期的时间。

2.5 调试工作的管理效率

调试工作的管理效率主要分为调试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调试工作的合理分配。

2.5.1 调试人员的工作效率

对于核电工程的调试来说, 影响其工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工程调试人员的工作效率。它对调试人员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 如果调试人员经验丰富, 那么将会大大提高核电工程调试工作的效率, 从而缩短调试工期。由此可见, 调试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经验会对调试工期产生较大的影响。

2.5.2 调试工作的合理分配

核电工程调试是一个大的工程项目, 有很多组成部分和组成部件, 所以, 调试工作的合理分配影响着调试工期的安全、有序进行。如果能够合理地安排调试工作, 使各项调试工作都能按照一定的先后次序衔接进行, 从而提高调试工作的效率, 缩短调试工期。

3 核电工程调试工期的优化措施

3.1 加强对施工进度的控制

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 主要是从影响调试工期的设计着手进行管理和把控, 从而使调试准备工作和计划有具体的实施依据。

3.2 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

施工质量和安全对调试工期有着重要的影响。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 可以缩短监管部门的审查周期, 还有利于调试的顺利进行, 从而大大缩短调试工期。

3.3 提高调试管理水平和人员的技术水平

优化调试工期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提高调试的管理水平和调试人员的技术水平。调试管理的水平是核电工程安全运行的关键——只有合理地安排和调度, 才能使核电工程的调试工作安全、有序地进行;同时, 提高调试人员的技术水平, 对优化调试方案、提高调试的准确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4 结束语

影响核电工程调试工期的因素主要分为工程因素和人员因素, 因此, 要想优化工程的调试工期, 就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提高核电工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缩短调试周期。

摘要:调试启动工作是核电工程项目进度控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整个工程的顺利投入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调试工期过长, 则会导致核电工程不能按期交付使用, 从而对整个核电工程的进度造成影响。主要探讨了核电工程项目调试工期的影响因素和优化措施。

关键词:核电工程,调试工期,管理水平,环境监管

参考文献

[1]李华, 泰山核电厂物理启动实验的改进与优化[J].核电工程与技术, 2008 (03) :1-8.

影响因素的优化 第10篇

(一) 资本结构的概念。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在企业筹资管理活动中, 资本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价值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包括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狭义的资本结构仅指企业各种长期资本价值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尤其指长期的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通常提到资本结构特指的是狭义的资本结构。

(二) 资本结构的类别。

资本结构作为当代财务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 由此形成各种资本结构类别。

1. 资本的属性结构。

资本的属性结构是指企业不同属性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企业的所有资本, 从属性上来看只有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 这两种资本构成的资本结构就是资本的属性结构。

2. 资本的期限结构。

资本的期限结构是指不同期限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企业的所有资本, 从期限上划分, 分为短期资本和长期资本。这两种资本构成的资本结构就是资本的期限结构。

资本结构虽然有上述两个不同的类别, 但通常说到资本结构时主要指的是资本的期限结构, 即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在企业全部资本中的比例关系。

二、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

(一) 国别因素。

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 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公司的债务融资能力和负债筹资的成本, 从而使不同国家的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 存在资本结构国际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各国金融市场的相对分离、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同、运行规则和状态差异造成的。正是因为这种差异, 从而形成了各国企业面临的融资环境的不同, 导致处于不同国家的企业之间资本结构的明显差异。

(二) 股东和经理的态度。

股东和经理作为企业决策的拟定者和最终的确定者, 他们的态度对资本结构特征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股东比较重视企业控制权问题, 如果企业为了保证少数股东的绝对控制权, 应该尽量避免普通股筹资, 较多地采用负债或优先股的方式筹资。经理的态度会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形成, 原因是每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冒险型的经理人员可能会安排较高的负债比例;稳健型的经理人员为了防止企业背负沉重的财务负担, 则会使用较低的负债。经理人员对风险的态度差异, 一方面是自身文化背景的差异, 其次还受到企业经理约束机制的严重影响。

(三) 债权人的态度。

一般来说, 企业的债权人都不希望企业的负债比例太高。原因在于过高的负债预示着债权人的资金没有还本付息的保障, 同时也意味着企业的经营风险将更多地由股东转移给债权人承担。

(四) 企业综合财务状况。

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分为短期流动性、长期安全性和获利性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特征, 但如果只是单独片面地去看财务状况的每一个方面, 就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一个企业如果具备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 就应该采用负债筹资的方式, 既能发挥财务杠杆效应, 又有利于提高对债券投资者和信贷机构的吸引力。

(五) 税率和利率。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 利用负债筹资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能获得节税利益, 节税利益与所得税税率的高低成正比。所以,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 所得税税率越高, 企业就越倾向于高负债;反之则倾向于低负债。利率水平的大小也是影响企业资本结构安排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率越大, 企业负债的债务成本越高, 所以企业为了降低筹资成本, 只能将负债比例安排的低一点;反之则安排的高一点。

三、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 资产负债率较低。

资产负债率是企业的负债资本总额与企业的权益资本总额的比值。如果一个企业资产负债率较低, 就说明企业在筹资时, 加大了权益资本比重, 而对于负债筹资则持谨慎态度。很多人认为, 权益资本是企业永久性资本, 企业无需归还, 能保证公司对资本的最低需要, 对维持公司长期稳定发展极为有益, 它能反映公司的实力, 尤其可为债权人提供保障, 增强公司的举债能力。而债务资本有固定的到期日, 到期时必须按期还本付息, 增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所以, 企业的相关决策者从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角度出发, 在筹资时往往采用权益资本筹资方式。然而, 这种做法忽略了债务资本的财务杠杆效应。企业在筹资过程中, 只要合理利用债务资本, 就会发挥财务杠杆作用, 从而使权益资本所有者获得额外好处。

(二) 企业筹资方式单一。

企业的资金,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 使用多种方式来进行筹集。不同来源渠道与方式的资金, 其使用的时间不同, 在筹集过程中所花费的成本也有高低之分, 财务风险的大小也不同。企业的筹资方式按性质划分为权益性筹资和债务性筹资。企业筹集权益性资本的方式主要有内部的留存收益、投入资本筹资和发行股票筹资。而发行股票筹资和利用内部留存收益筹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限制和企业自身情况, 对企业的资金筹集贡献非常有限。因此, 企业权益资本的筹集就陷入了困境。企业筹集债务资本的方式主要有银行借款和发行债券, 因为发行债券有很多的限制条件, 大多数的企业都无法达到债券发行所具备的条件, 所以银行借款就成了企业筹集债务资本的主要方式。由此看出, 无论是筹集权益资本还是债务资本, 企业的筹资方式都是很单一的。

四、优化资本结构的措施

(一) 调整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比例, 改善资本结构。

要使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化, 达到最优资本结构 (即适度财务风险的条件下, 企业总价值最大, 综合资本成本率最低) , 就从两种情况下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一种情况是不改变企业的资本总额, 只是将企业内部的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进行调整, 以达到优化资本结构的目标。通常的做法是通过负债的方式回购部分股票, 一方面增加了负债资本, 同时降低了权益资本的比重, 还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达到了优化。另外一种情况是改变企业的资本总额, 同时将企业内部的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进行调整。这又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使企业资本总额增加的情况下改善企业现有的资本结构, 主要采取的措施是追加负债筹资, 从而提高债务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的比重;另一种是减少企业资本总额的情况下改善企业现有的资本结构, 主要采用“减资“措施, 即企业通过减少注册资本金的方法, 使权益资本比例下降, 负债资本比例上升, 达到调整资本结构的目的。

(二)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争取筹资方式多样化。

在我国, 由于债券市场发展滞后, 导致了债券筹资这种方式没有被充分利用。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上, 债券市场的规模要远远大于股票市场的规模, 这就要求我国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要推动我国债券市场的良性发展, 就应该对现有制度作以下三方面调整:一是在发行制度层面上, 尝试市场化改革。建议债券发行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过渡;放宽对债券发行主体资格的限制, 在债券的发行审核方面, 要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 消除对非国有企业发行债券的歧视。二是政府要减少行政干预, 让市场来决定债券利率。债券利率的高低既决定了筹资者筹资成本的高低, 又反映了投资者所冒风险的大小和收益的高低。只有将利率市场化后, 债券市场上才有不同利率水平的债券品种, 进而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三是丰富债券发行品种, 满足不同投资者投资需求。除了采用债券筹资方式外, 企业还应普遍使用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这些筹资方式, 从而使筹资方式多样化。

综上所述, 企业要优化资本结构需要根据宏观经济环境与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并需要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争取使资本结构达到最佳, 从而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 给企业带来更多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陆正飞.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

[2] .陈玲.资本结构、资本成本理论与资本市场[J].福州大学学报, 2006

影响因素的优化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从系统的角度讲,任何一门课堂教学,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当中,教师的教学往往会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协调好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当前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革和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影响因素

1、教师的因素

教师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更应该是塑造学生个性的引导者。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不断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然而,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能否卓有成效地开展,最为关键的因素在教师。因此,发挥语文教师的积极主导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关键。

2.学生因素

学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实际上,无论在何种教学活动中,学生都处在极为重要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同时又是受教育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有利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激情。此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使每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并尽量使他们乐于参与、善于思考和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学习发展的主体地位。

3.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科学合理地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是进一步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从整体上来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都有着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科学有效地完成一些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就必须要深入地研究分析教材内容,找出突破口,认真把握教学活动的重点,深入挖掘教材以外较深层次的东西,并切实做到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科学设计,重点把握,着力优化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率。

4.教学方法

认真组织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要求我们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此外,教师还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善于把握教学重点。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尽量做到全面理解与掌握。但是,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启发性等特征,一般都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可见,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地进行创新思维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1.积极指导学生复习

指导学生复习是小学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也是有效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不断的复习,才能使学生积极做好学习有关知识的准备。此外,复习作为教师传授知识过程中极为关键与重要的环节,不仅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点上下联接,融为一体。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认真地指導学生进行复习。还要认真创设一些问题情景,着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进而追求新知,始终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积极的现状。

2.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思维现状,结合教材内容,不断创设新的情景与问题,着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开拓创新,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探索与创新中。此外,在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科学合理地引导,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

3.认真搞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必须在弄清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并认真搞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此外,教师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达到教学效果最佳的目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听读的训练培养。这样,不仅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听、读、写的能力。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时,要具备针对性、多元性、发展性与创新性。要善于把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分类施教,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小学语文是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不断创新及小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当前,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客观地评价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众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难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影响因素入手,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苗银校《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J ] . 《现代教育探索》.2009(13).

影响因素的优化 第12篇

1 调频广播覆盖的影响因素

调频广播有着很多优点,其传播的距离较远,且可以进行立体声广播,对周围的干扰强度小等优点,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调频广播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周围的环境及其他一些信息传输接受设备的干扰等。

1.1 发射源因素

1.1.1 多途径传播方式的因素

一些电台在使用调频广播时,会经常利用多途径传播方式。但这种多途径传播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其点电波很容易产生干扰,在遇到比较密集的建筑群时,传播信号质量会受到影响。

1.1.2 发射机因素

发射机对调频广播信号传播的影响作用是最大的,一般来说,发射机的总频如果被调的较大,就会使传输的载波能量受到严重的减弱和分散。发射机的一些技术参数指标,在使用时,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校正,其传输信号的强度会受到相关指标参数的影响。

1.1.3 天线因素

一般情况下,天线的增益对调频广播的覆盖面积有着成比例的影响关系,在增加天线增益的同时,其层数也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密集的水平波束分布很可能会产生点位缺位,即“阴影区”,天线的极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移动信号的接收。

1.2 电磁因素

在很多地区,尤其是城市中心,广播电台数量很多,信号的传输通道会比较拥挤,传输信号彼此之间会受到电磁场的干扰。电磁干扰对调频广播信号的影响比较严重,因此,要做到合理的规避和防范。

1.3 地理因素

地理位置的不同,会对调频广播传输信号产生较大影响。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乡村中的山川、沟壑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调频广播信号的传输强度。因此,在不同的地区,调频广播的覆盖信号强度,要对发射机、天线进行合理调整,确保信号传输的质量稳定。

2 调频广播覆盖的优化技术分析

2.1 选择功率合适的发射机

对于调频广播信号的传输来说,并不是发射机的功率越大越好,在选择发射机的功率时,一定要注意接收场达到相关的技术标准要求;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天线的使用情况,对其损耗和增益进行合理评估。原则上,选择发射机的功率,要注意做到既要实现传输信号的稳定清晰,又不浪费能源。

2.2 发射天线的选择和安装

2.2.1 天线极化方向

要根据调频广播发射信号的实际需求,合理选择天线的极化方向,在城市中心区域,适合使用垂直极化天线,而在信号收到干扰强度较大时,要使用水平极化天线。

2.2.2 提高天线的增益

从实际情况来看,提高天线的增益,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提高发射天线的增益,具体来说,可以使用4层以上多层极化天线作为发射天线,通过这种方式,基本上可以用保障调频信号在传输范围内的场强和信号的稳定,用户的信号接收强度和质量也会得到保障。

2.2.3 确定好天线的安装方位

第一,通过对天线发射下倾角进行小幅度的调整,可以起到补偿信号零点的作用,从而降低直射波与反射波产生的波动性;第二,以不同条件下调频广播所形成的有效覆盖作为指标,选定合适的方向匹配的发射天线;第三,通过将天线挂高的方式也可以增加广播的信息覆盖范围,同时应该辅之以低损耗馈线来完成天馈线和发射机的之间有机融合。

3 结语

通过上述论述,比较清晰地梳理了调频广播的覆盖的影响因素,包括发射源因素、电磁因素和地理因素。在分析调频广播覆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调频广播的覆盖问题进行了优化分析,提出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发射机功率、合理地选择和安装发射天线、利用调频同步广播技术等方式来提高调频广播的覆盖效果。

参考文献

[1]唐俊,范红,严杰,倪林,等.AD9361在无线通信数字中继器中的应用[J].微型机与应用,2016(4).

[2]李宏,陈海.利用调频附加信道广播实现数据通信[J].新闻研究导刊,2016(3).

上一篇:应用构造法解题下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