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站址范文

2024-07-03

变电站站址范文(精选8篇)

变电站站址 第1篇

关键词:电站,地基,稳定性,湿陷性

1 工程概况

魏家窑电站是引黄入晋工程北干线1号倒虹与2号倒虹之间的一座电站,位于桩号K50+831.02~K51+100.20之间,由前池、尾水池、压力管道、电站厂房等组成。

2 工程地质条件

魏家窑电站位于朔州市魏家窑村东下窑沟西侧的一条黄土冲沟(门前沟)中,地貌上属于边山构造剥蚀丘陵区。工程场地的地面高程1 235.2 m~1 172.6 m,相对高差62.6 m。下窑沟为季节性河流,河床平时水量很小或无水,雨季成溪流,暴雨天气有短时洪水。门前沟沟底狭窄,沟底宽度10 m~30 m,切割深度48 m,沟底高程1 173.0 m。沟坡陡峭,边坡坡度52.4°,切割破碎。沟坡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黄土崩积(Q4col)、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Q3eol)湿陷性黄土,下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洪积(Q2pl)低液限粘土,沟底为冲沟的第四系全新统洪积(Q4pl)土层。两岸黄土边坡陡立,在雨水的浸润作用下,易产生黄土崩塌现象,可见多处塌滑体,范围小,沿坡面分布,厚度不大。沟坡上部分地段分布因黄土湿陷而形成黄土落水洞。站址地下水位埋深6.1 m~6.4 m。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压力前池位于水电站西南侧的魏家窑村南,压力管道位于门前沟南侧的黄土陡坡上。电站跨越冲沟两侧的Q2pl土层和沟底的Q4pl土层。

电站站址位于门前沟中,沟底宽度20 m~30 m,沟底高程1 173.0 m~1 174.5 m,沟坡陡峭。

场地地层岩性沟底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洪积(Q4pl)浅红、淡黄色低液限粘土,厚6.5 m~9.6 m;下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洪积(Q2pl)浅棕红色低液限粘土层,层中含少量中细砂和小砾石,厚度11.0 m~17.7 m。下伏地层为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砂岩及泥岩,岩层的风化程度随岩性变化,砂岩全强风化带厚5 m~7 m,泥岩全强风化带厚7 m~15 m。两岸沟坡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Q3eol)淡黄色低液限粉土、低液限粘土,厚度0 m~15.0 m。土坡上局部覆盖有第四系全新统崩积(Q3col)低液限粉土、低液限粘土,厚度0 m~3.0 m。

站址地基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①Q4pl低液限粘土:含水率为12.8%~23.5%,干密度为1.41 g/cm3~1.58 g/cm3,孔隙比为0.767~0.896,压缩系数av1-2=0.16 MPa-1~0.44 MPa-1,压缩模量Es1-2=4.18 MPa~11.76 MPa,抗剪强度凝聚力c=3 kPa,内摩擦角φ=28.8°,渗透系数k=7.0×10-4 cm/s~8.6×10-6 cm/s,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为3击~7击,湿陷系数为0.004~0.032,具有轻微~中等湿陷性。

②Q2pl低液限粘土:含水率为5.8%~25.5%,干密度为1.39 g/cm3~1.73 g/cm3,孔隙比为0.572~0.943,压缩系数av1-2=0.03 MPa-1~0.12 MPa-1,压缩模量Es1-2=13.92 MPa~47.62 MPa,抗剪强度凝聚力c=6.18 kPa~49.89 kPa,内摩擦角φ=10.7°~21.5°,渗透系数k=2.0×10-4 cm/s~5.0×10-7 cm/s,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为14击~38击,该土层无湿陷性。

电站两侧边坡上Q2pl土层,最大干密度1.74 g/cm3~1.81 g/cm3,平均值1.78 g/cm3,最优含水率14.5%~15.0%,平均值14.6%。

根据场地地脉动测试成果,库区场地东西方向(E-W)卓越周期为0.259 s,南北方向(N-S)卓越周期为0.311 s,垂直方向(V-T)卓越周期为0.225 s。

3 工程地质评价

3.1 电站场地稳定性

场地位于云岗块坳南端与桑干河新裂陷南端朔县浅凹北部边缘接触地带,以担水沟断裂(F12)为分界线。担水沟断裂长度约30 km,正断层,断裂西段走向N65°~E80°,东段走向S60°~E75°,倾向SE或SW,倾角60°~85°,断层带宽大于60 m~80 m,断距260 m~300 m。在场地附近F12断裂带上覆盖土层厚度100 m~180 m,为隐伏断层。F12断层的活动性受桑干河新裂陷的影响。 电站处于F12断层上升盘一侧,距断层约500 m,故F12断层对电站场地稳定性影响不大。

3.2 地基土地震液化

电站地基为第四系全新统洪积(Q4pl),站址地下水位埋深浅。地基土岩性以低液限粘土为主,但局部夹有粉细砂及粉土层,地层不均匀。其中粒径小于0.005 mm的颗粒含量质量百分率ρc=3.2%~30.8%。

对场地0 m~20 m范围内的地基土进行液化判别,据GB 50287-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土的液化判定可以分初判和复判两个阶段。初判可能发生液化的土层,应进行复判。土的地震液化复判采用标准贯入锤击数法。有关规定为:

符合下式要求的土应判为液化土:

其中,N63.5为标准贯入点在当时地面以下ds(m)深度处的标准贯入锤击数;Ncr为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可按下式计算确定:

Νcr=Ν0[0.9+0.1(ds-dw)]3/ρcds15

Νcr=Ν0(2.4-0.1dw)3/ρc15ds20

其中, Ncr为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0为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7度时取值6;ds为标准贯入试验时,标准贯入点在当时地面以下的深度,m;dw为标准贯入试验时,地下水位在当时地面以下的深度,m;ρc为土的粘粒颗粒含量质量百分率,%,当ρc<3时,ρc取3。

当标准贯入试验资料中实测的标准贯入锤击数N63.5不小于计算的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cr时,可判为不液化土层。

经初判和复判计算,场地地基存在液化土层,液化层下限深度7.5 m,液化土层厚度1 m~2 m,液化等级为轻微。

3.3 地基土湿陷性

场地地层岩性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洪积(Q4pl)浅红、淡黄色低液限粘土,厚6.5 m~9.6 m,具有一定程度的湿陷性。按照GB 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计算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Δzs和湿陷量的计算值Δs。

湿陷性黄土场地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Δzs,应按下式计算:

Δzs=β0i=1nδzsihi

其中,δzsi为第i层土的自重湿陷系数;hi为第i层土的厚度,mm;β0为因地区土质而异的修正系数,本场地取0.50。

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Δzs,自天然地面算起,至其下非湿陷性黄土层的顶面止,其中自重湿陷系数δzs<0.015的土层不累计。

湿陷性黄土地基受水浸湿饱和,其湿陷量的计算值Δs按下式计算:

Δs=i=1nβδsihi

其中,δsi为第i层土的湿陷系数;hi为第i层土的厚度,mm;β为考虑基底下地基土的受水浸湿可能性和侧向挤出等因素的修正系数。当缺乏实测资料时,可按下列规定取值:

1)基底下0 m~5 m深度内取β=1.50;

2)基底下5 m~10 m深度内取β=1;

3)基底下10 m以下至非湿陷性黄土顶面,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可取工程所在地区的β0值。本地区取0.50。

湿陷量的计算值Δs的计算深度,应自基础底面算起,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累计至基底下10 m(或地基压缩层)深度止;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累计至非湿陷性黄土层的顶面止。其中湿陷系数δs(10 m以下为δzs)小于0.015的土层不累计。

经计算,站址场地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为0.0 mm~32.0 mm,地基湿陷量的计算值为3.0 mm~85.5 mm,湿陷土层下限深度为3.0 m~6.0 m,湿陷土层厚度为3.0 m~6.0 m,为非自重Ⅰ级(轻微)湿陷性场地。

3.4 地基不均匀变形

电站所处的门前沟沟底场地狭窄,电站站址需要将冲沟土坡开挖扩大场地。沟底地层岩性为Q4pl低液限粘土,质地松散,压缩系数av1-2为0.16 MPa-1~0.44 MPa-1,为中等压缩性土,具湿陷性Q4pl土层的湿陷的下限深度为4.0 m~8.0 m,其土层的砂土夹层具有轻微液化性。沟侧壁土坡地层岩性为Q2pl低液限粘土层,质地密实,压缩系数av1-2为0.03 MPa-1~0.12 MPa-1,为低~中等压缩性土,不具湿陷性。可见,地基Q4pl与Q2pl土层的工程性质差异较大,存在不均匀沉降变形问题。

3.5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标准贯入试验资料,结合地区工程经验,电站地基土Q4pl低液限粘土的承载力特征值为120 kPa,Q2pl低液限粘土的承载力特征值为150 kPa~200 kPa。

3.6 开挖边坡的稳定性

电站边坡及地基为低液限粘土层,属土质边坡。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采用土质斜坡计算法,以确定临界坡角。计算参数及结果见表1。

4 结语

通过取样试验和分析计算,查清了该电站站址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地基存在轻微液化,液化层下限深度7.5 m,为非自重Ⅰ级(轻微)湿陷性场地,土层厚度3.0 m~6.0 m,Q4pl低液限粘土层作为天然地基不能满足厂房对地基的要求,存在地基不均匀变形问题。该类问题在湿陷性黄土丘陵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地基进行强夯处理,可同时有效解决以上工程地质问题。节约投资、缩短工期、质量易于控制。

参考文献

通城气象站站址变动气象要素分析 第2篇

关键词:站址 区域一致性 均一性

中图分类号:P4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010-03

1 引言

通城国家一般气象站(以下简称通城站)始建于1959年1月1日,1965年迁至于通城县隽水银城西路103号,占地面积6094.5m2,自迁站之日起,承擔观测任务已有49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现址从原来的城郊变成了城区,探测环境开始变化,气象资料“三性”受到影响[1],如:蒋国兴等研究了贺州市气象观测环境城市化造成气象要素发生跳跃性变化的影响[2],刘勇等研究了安徽省气象观测环境的变化对温度序列的影响[3],卢绮玲研究了揭阳市探测环境变化对气象记录准确性的影响[4]。但是,就通城站气象资料受探测环境变化影响特征分析还没有,为此,本文通过对通城站的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气象要素进行区域性和均一性分析,揭示与周边气象站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科学评估,为迁站提供理论依据。

2 资料及分析方法

选取通城站周边100km范围内未迁过站,现址工作时间年限长,气象探测环境属于一类的临湘、属二类的嘉鱼和崇阳站作为参考站,考虑资料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选取其三站1960~2010年的逐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2min平均)的观测资料取平均值形成资料序列,采取差值比较、趋势比较法分析该站资料与参考站资料的区域一致性;计算参考站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2min平均)与通城站的相关系数进行均一性分析。

3 观测资料序列区域一致性和均一性分析

3.1 观测资料序列区域一致性分析

3.1.1 差值比较

计算通城站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平均风速(2min平均)与参考站序列的差值,并分段计算每5年的平均差值和每10年的平均差值(差值=通城站的值-参考站序列的值),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1)气温

由(图1)可以看出,通城站与参考站的年平均气温差值自1960年以来至2010年呈波动变化,变化范围在±0.5℃以内(除1983年差值达到0.7℃),一次迁站并未对整个序列产生较大影响,与参考站数据变化的一致性较好。通城站现址从1965年1月1日开始观测,通过分析5年的平均差值和每10年的平均差值,得出5年平均差值和10年平均差值变化趋势比较一致,迁站和城市化没有带来明显异常变化。(5年的平均差值和每10年的平均差图略)

(2)降水

由(图2)可以看出,通城站与参考站的年降水量差值序列无明显异常,迁站和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均不明显,可以认为通城站与参考站的年降水变化基本一致。分析降水每5年的平均差值和每10年的平均差值发现变化趋势也是基本一致。(5年的平均差值和每10年的平均差图略)

(3)相对湿度

由(图3)可以看出,通城站与参考站的年相对湿度差值序列无明显异常,迁站和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均不明显,可以认为通城站与参考站的年相对湿度变化基本一致。

(4)风速

由(图5)可以看出,通城站与参考站的年平均风速差值存在明显的正负反相,1992年之前差值为正,表明通城站风速大于参考站,1993年以后差值为负,通城站风速小于参考站;图6的年代际变化也表明在1993年后风速随时间变化而减少。这与城市的发展和周边探测环境改变有关,结论可以认为通城站现址受城市化影响较大,与参考站的一致性较差。

3.1.2 趋势比较

对通城站和参考站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平均风速(2分钟)序列分别求取线性趋势,分析结果如下。

(1)气温

由(图7)可知,通城站与参考站气温随时间变化均为比较一致的上升趋势,增温速率分别为0.2℃/10a、0.2℃/10a。1986年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通城站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上升趋势落后于参考站,与参考站的线性趋势的一致性发生偏移,区域一致性发生了变化。

通城站和参考站年降水序列线性趋势平稳,略有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23.1mm/10a、29.8mm/10a,二者相差不大。(具体图略)

(2)相对湿度

通城站与参考站相对湿度随时间变化均为减小趋势,减小速率分别为0.6/10a(%)、0.9/10a(%),通城站相对湿度减小速率小于参考站,随着时间的变化,与参考站线性趋势偏离的程度越来越大,1977年后表现更加明显,这表明通城站现址1977年开始与参考站区域一致性差。(具体图略)

(4)风速

通城站与参考站风速随时间变化均为减小趋势,减小速率分别为0.2/10a(m/s)、0.1/10a(m/s),表明通城站受城市化影响更加明显,与参考站区域一致性较差。(具体图略)

3.2 通城站观测资料序列均一性分析

基于通城站详实的历史沿革记录,挑出了迁站、仪器变更、观测时间或统计方法变更、台站环境变化等有记录的时间点(见表1)进行针对性的t检验,其中,气温和湿度资料采用差值序列进行t检验,降水和风资料采用比值序列进行检验。

以(表1)所列可能引起序列非均一的时间点为假设的断点,应用t检验方法(显著性水平0.05)进行该时间点前后时段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1999年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检验结果显著,原因是受探测环境变化影响出现1~2不连续点;年降水量检验结果不显著,不存在不连续。

以断点个数的多少反映该站历史均一性的总体状况。对通城站最终保留的不连续点进行统计,根据《站址分析技术要求》规定,对不连续点数量进行分类,发现通城站观测资料序列均一性较好(具体结果见表2)。

4 结语

(1)4个要素中,除年降水量外,通城站现址其它3个要素与参考站差异较大,现址观测资料区域一致性较差。

(2)通城站年降水资料序列连续,未出现断点;受探测环境变化影响,1999年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出现一个断点,平均风速出现两个断点,通城站观测资料序列的均一性较好。

综上述,受城市化和探测环境的改变,通城站现址观测资料序列的区域一致性较差,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受到影响,可以考虑迁站,虽然迁站会影响地面观测资料的连续性[5],但迁移后的台站探测环境好,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为更好地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编].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气象出版社,2003.

[2] 蒋国兴,刘碧琴.气象观测环境城市化对气候资料准确性影响情况分析[J].广西气象,2006,27(增刊):71-77

[3] 刘勇,王东勇,田红.气象观测环境的变化对气温序列的影响分析[J].气象科学,2006,26(4):436-441

[4] 卢绮玲.气象观测环境变化对气象记录准确性的影响情况分析[J].广东气象, 2003,24(2):37-39.

变电站站址 第3篇

1.1 基本原则

太阳能光热电站的站址选择是电站建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关系到电源点布局的合理性,电站安全经济运行,而且直接影响电站建设进度和投资。应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地区自然条件、太阳能资源、交通运输、接入系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其它设施等因素全面考虑,综合规划。

必须贯彻节约用地的基本国策,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土地使用审批程序,优先利用荒地、劣地、非耕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避免大量拆迁,减少土石方工程量。

1.2 一般要求

a)站址防排洪。站址场地标高应满足与光热发电站防洪等级相应的防洪标准(见表1)。

对于站内地面低于上述高水位的区域,应有相应的防洪设施。防排洪设施宜在首期工程中按规划容量统一规划,分期实施。(a)对于滨海的光热发电站,如设防洪堤(或防浪堤),其堤顶标高应按上表防洪标准(重现期)的要求加重现期为50 a累积频率1%的浪爬高和0.5 m的安全超高确定;(b)对位于江、河、湖旁的光热发电站,其防洪堤的堤顶标高应按上表防洪标准(重现期)的要求加0.5 m的安全超高确定;当受风浪潮影响较大时,尚应再加重现期为50 a的浪爬高。在有内涝地区建光热发电站时,其防涝堤的堤顶应按50 a一遇的设计内涝水位(当难以确定时,可采用历史最高内涝水位)加0.5 m的安全超高确定。当有排涝设施时,则按设计内涝水位加0.5 m的安全超高确定。如不设防洪堤,站区设备基础顶标高和建筑物室外地坪标高应不少于上表防洪标准(重现期)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的要求;(c)对位于山区的光热发电站,应考虑防排山洪的措施,防排设施应按频率为2%的山洪设计;

b)太阳能光热发电站宜选择太阳光照时间长,直接辐射值(DNI)≥1 700 k W·h/(m2·a)(6 120 MJ/(m2·a)),且日变化小、海拔高、风速小的地区;

c)太阳能光热发电站宜选择在地势平坦开阔地区;

d)太阳能光热发电站应避开下列地区:(a)常受水汽、烟尘、沙尘及悬浮物严重污染的地区;(b)灾害易发区如:泥石流、滑坡、危岩滚石、岩溶发育地段和发震断裂地带等;(c)常年大风危害地区;(d)爆破危险的范围内;(e)水库坝下易受洪水直接危害,或防洪工程量很大、尚难确保电站运行安全的地段;(f)当光热发电站选址在采空区影响范围内,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综合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提出建设地址适宜性的评价意见,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g)光热发电站站址不应选在有开采价值的露天矿藏或地下浅层矿区上。若站址地下深层压有矿藏时,除应对站址压覆的矿藏资源量进行评估,取得国土资源部同意压覆矿藏资源的文件外,还应对站址在矿藏开挖后的安全性进行评估;(h)国家规定的风景区,森林、自然保护区和水土保持禁垦区;(i)对飞机起落、电信、电视、雷达导航以及重要军事设施等具有相互影响的地段;(j)国家及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区;

e)太阳能光热发电站应考虑备用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来源和储存;

f)太阳能光热发电站出线走廊宽度应按规划容量一次考虑。

2 太阳能光热电站总平面布置

2.1 基本原则

太阳能光热发电站的站区总平面布置,应根据电站的生产、施工和生活的需要,结合站址及其附近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建设规划,对站区供排水设施、交通运输、出线走廊等进行研究,立足近期,远近结合,统筹规划。

太阳能光热发电站的站区总平面布置,应贯彻节约用地的原则,通过优化,控制全站生产用地、生活区用地和施工用地的面积,用地范围应根据建设和施工的需要,按规划容量确定,宜分期、分批征用。

2.2 一般要求

太阳能光热发电站的总平面布置主要由定日镜区及核心发电区构成,其中,定日镜区包含定日镜、吸热器、冷热流体存储设施、热流体传导管路,核心发电区包含主厂房、水工设施、升压站、站内道路、其他防护功能设施(防洪、防火)等部分。

总平面布置一般要求:核心发电区宜位于整个电站中部;合理规划站内路网及进站道路,确保交通运输方便;协调好站内外、生产与生活、生产与施工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与城镇或工业园区规划的关系;有利生产,方便施工,利用扩建;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地质条件;竖向布置结合自然地形,尽量减少场地土石方工程量;工程造价低,运行管理费用少,经济效益高。站内建筑物的布置应考虑日照方位,力求合理紧凑、有利生产、造型协调、整体性好。

2.3 塔式槽式太阳能电站总平面布置

2.3.1 塔式太阳能电站总平面布置

塔式太阳能电站的定日镜区包含若干面定日镜、吸热塔以及若干座用于光斑误差校对的相机塔,核心发电区主要由主厂房、升压站、熔盐罐区、水处理设施、辅助生产设施及附属生活设施构成。

核心发电区位于整个电站中部,尽量靠近吸热塔布置,形成1个站区模块。该区域一般以主厂房为中心,升压站布置在主厂房A排外侧,其它辅助生产设施区临近主厂房布置,附属生活设施独立成区布置(见图1)。

定日镜区的若干面定日镜以吸热塔为中心呈扇形、类矩形放射状布置,一般分南北镜场,由于光学原理,北镜场较南镜场布置更多面的定日镜,定日镜场的布置范围主要由站址纬度、气象条件、场地条件、吸热器开口大小、开口倾斜角度、受热面高度、受热面的周向布置范围以及受热面相对吸热器开口深度这些关键参数限制,其精准布置点位需通过专用软件计算确定,使定日镜场相对规整,互不遮挡,确保发电效率。

定日镜场通常可分为大型镜面镜场和中、小型镜面镜场。大型镜面一般指定日镜面积≥100 m2(见图3),中小型镜场的定日镜面积<100 m2(见图4)。

a)大型镜面镜场。一般独立布置基础,定日镜间的安装除考虑足够的旋转空间外,还要考虑安装、检修以及清洗定日镜、更换传动箱等部件时所需的操作空间。为此定日镜的前后排之间、相邻定日镜间都应留有足够的间距(见图2);

b)中、小型镜面镜场。一般是若干镜面由机械装置连接成组布置,相邻组间、组与组前后排之间,应考虑足够的安装、检修以及清洗定日镜的通道,宽度由邻近吸热塔向镜场周边逐渐增大,以80 m塔高、德令哈地区为例,镜面组前后排轴线间距由2 m~50 m不等(见图4)。

热流体传导管路将吸热塔与核心发电区的主厂房相连,进行冷热传输介质(多为熔融盐或蒸汽)的传导,通过泵输送至换热器内,产生高压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形成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大型镜场电站以八达岭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电站为例(见图5)。

镜场含110面定日镜,东西方向最长为272.3 m,南北方向最宽处为279 m,占地约50 000 m2,以吸热塔中心为圆点呈基本扇形布置;核心发电区呈矩形布置格局,东西方向长159.6 m,南北方向宽121.4 m,占地19 200 m2,电站总用地约92 333 m2。

中型镜场电站以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德令哈50 MW太阳能热发电项目(一期)为例(见图6)。

电站由东西2个水质镜场及中部的核心发电区构成,每个水质镜场含26 162面定日镜,以吸热塔为中心,南北方向长约304 m,东西方向宽约310 m,镜场中占地面积为18.85 hm2;核心发电区呈矩形布置格局,东西方向宽约89.5 m,南北方向长约245 m,占地2.19 hm2,电站总用地约30 hm2。

2.3.2 槽式太阳能电站总平面布置

槽式太阳能电站的定日镜区由若干抛物面状的定日镜组构成,核心发电区位于镜场中部,布置格局与塔式电站相似,升压站布置在主厂房的外侧,配电装置、贮热装置、冷却设施、辅助燃料等辅助生产设施布置在主厂房附近,减少热损失,生活设施独立成块布置。

定日镜场内,镜面向南,东西向以核心发电区为中心对称布置,南北向每个回路以真空传热管道为中心对称布置,尽量缩短热管线的长度,减少热损耗,降低投资。定日镜组间应留有足够的安装、检修以及清洗定日镜的通道,东西向一般采用10 m~15 m,南北向≥20 m(见图7)。

热流体传导管路将槽形抛物面集热管内的传热工质(多为油)传输至导热油泵,通过热交换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机组发电,形成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以中广核德令哈50 MW光热发电示范电站为例(见图8)。

铁塔公司基站站址整合探讨 第4篇

一、基站站址整合流程

1.1站址整合原则

在进行站址整合前需要确定站址偏移度, 即站址允许偏离的范围。参照各制式无线网工程设计等相关通信标准以及运营商对站址偏离的要求, 基站站址宜选择在标准蜂窝结构的基站位置, 偏移范围应同时满足无线网络对容量和干扰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 基站站址的偏移范围建议如下 (D为站间距) :

新增基站初步选址范围为D/6以内。

新增基站扩展选址范围为D/6-D/4, 基站站址选定以后需要通过调整天线挂高、方向角、下倾角等参数以满足规划需求。

对现有存量站址的整合需要考虑运营商网络的实际运行情况, 如果网络指标良好不建议进行整合;如果网络指标一般并且可以通过整合站址位置改善网络指标, 可以考虑对存量站址进行整合, 建议整合范围控制在D/8以内。

对于新建基站利用存量站址资源, 基站位置的偏移范围不宜大于D/4。

基站站址选定以后, 需要通过仿真工具进行验证, 确保整合后的规划结果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1.2站址整合流程

按照规划整合原则, 整理电信企业需求, 导入站址间距对比工具;满足站址间距站址进行过滤, 转入意向存量整合站址库 (过程量) ;不同电信企业新建站址需求, 导入站址间距对比工具;新建站址整合, 转入意向新建站址库 (过程量) ;借助站址审核工具评估意向站址布局系数;根据塔桅扩展能力、机房空间, 辅助预勘察判断站址是否满足改造条件;存量站址与新建站址在Google Earth图层比对, 同时参考分析电信企业工参, 避免整合导致改变电信企业网络布局;将分析数据进行整理, 输出存量改造站址和新建站站址。

在实际确定基站站址整合方案时, 还需要统筹考虑基站所有的相关条件, 包括基站站址选取难度、基站搬迁风险、基站建设等级、运营商现网状况、基站传输资源情况、基站电力引入情况、基站电源配套情况、机房剩余空间、天面可用资源等情况, 最终确定相应的整合方案。

二、基站站址整合案例

该案例是某铁塔公司对三家运营商在市区区域的规划方案, 该区域内建筑密集、场景多样、用户密集、数据流量大, 根据无线传播环境特点, 采取一次规划、分布实施的方式进行基站建设, 以满足运营商的网络建设需求。

按照规划整合流程, 对运营商的新增站址进行整合分析, 分别从共享存量站址和共建共享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整理, 对于新建基站利用存量站址资源, 基站位置的偏移范围按照D/4以内考虑, 对于新建基站位置的偏移范围按照D/6以内考虑, 对于基站站址偏移度较大的基站还需要考虑通过调整天线挂高、方向角、下倾角等参数以满足规划需求。

站址的整合过程按照优先利用存量站址资源、三方共建、双方共建、独立新建 (需要考虑是否有共享潜力) 的顺序进行匹配整合。站址整合后还需要通过仿真软件仿真验证整合前后的网络指标变化情况, 整合后的网络指标需要满足运营商的规划目标。

根据以上基站站址整合方案, 铁塔公司需要建设的基站包括:新建基站17个 (其中三方共建基站5个, 双方共建基站12个) , 共享存量基站17个。整合后的站址共建共享情况如下表2所示。

可以看出, 经过站址整合以后, 在满足运营商网络质量的前提下, 区域内的物理站址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减少了基站建设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铁塔公司通信站址规划研究(Ⅱ) 第5篇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 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应当坚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 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不断提高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保护水平, 以需求为主导, 不断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

作为通信基础设施综合服务企业和资源统筹型企业,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始终以“有利于改革成效彰显, 有利于三家电信企业整体利益实现, 有利于铁塔公司自身持续健康发展”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紧密围绕三家电信企业的需求, 全力担负新建责任, 加快存量铁塔资源的整合共享。通过科学规划, 实现规划牵引项目、主动满足需求、提升投资效益三大目标, 引领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打造优质服务, 助力电信企业转型发展。

二、规划目标及原则

中国铁塔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电信企业需求”为导向, 坚持规划引领、主动营销, 高效推动项目启动;“以终为始, 抢先一步、集中资源、统一规划”, 全面提升共享率, 从根本上避免重复建设, 最大程度提升效率和效益。

科学合理的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深化共享, 合理配置投资;能够有效与电信企业规划相对接, 有利于铁塔公司提前启动站址储备或选址, 促进电信企业规划方案快速落地, 充分实现与电信企业的合作共赢;能够有效与城乡发展规划相衔接, 确保站址合法地位, 降低选址难度, 争取政府政策支撑, 为铁塔公司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实现铁塔公司与电信企业共赢的发展战略。

2.1规划目标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始终以“规划牵引项目、主动满足需求、提升投资效益”为目标:通过规划牵引项目, 形成规划项目库, 根据客户需求从项目库匹配生成订单, 按订单形成投资;根据科学手段和长远规划, 主动规划站址资源, 引领电信企业需求;通过整合资源、深化共享、引入新技术等手段, 提升投资效益。充分发挥铁塔公司掌握三家电信企业存量资源、三家电信企业需求和主动将规划纳入城乡发展规划三方面的优势, 力争在规划期内, 在站址规划深度、共享率、规划准确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2.2规划原则

文章《铁塔公司通信站址规划方法研究 (Ⅰ) 》中提出了, 铁塔公司在基于集团关于规划需“遵循近细远粗、统筹规划、深化共享、主动牵引、创新发展”等五大原则的前提下, 以电信企业4G网络发展为导向, 4G目标网为基础, 开展站址规划编制工作。

(1) 近细远粗原则

■第1年规划输出项目库, 精确到单个站址, 指导当年的建设计划;

■后2-3年规划制定铁塔公司建设规模与投资发展趋势;

(2) 统筹规划原则

■资源统筹:统筹存量资源与新建需求, 优先利旧;

■需求统筹:统筹三大电信企业建设需求, 优化整合;

■进度统筹:统筹客户不同步需求, 分批规划立项;

■技术统筹:统筹不同频率、制式、技术特点提出的不同要求。

(3) 深化共享原则

■透明开放现网存量资源进行共享;

■整合各方可融合的新建需求, 实现新建共享;

(4) 主动牵引原则

■主动预判客户需求, 进行前瞻性布局;

■研究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通信行业的动态变化, 增加主动规划的准确性;

■积极推进将铁塔等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纳入城乡发展规划。

(5) 创新发展原则

■适应城市基站小型化、美观化、隐蔽化的发展趋势, 与环境协调匹配;

■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 采用多频天线等创新手段节省投资、提高共享率;

■增加行业拓展与其它客户开发。

三、规划方法

文章《铁塔公司通信站址规划方法研究 (Ⅰ) 》中介绍了铁塔公司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遵循“先存量后新建, 需求+预判相结合”的原则, 将站址规划工作分为电信企业需求收集与整合、铁塔公司主动预判两部分, 并详细介绍了电信企业需求收集与整合和铁塔公司主动预判的方法。由于三家电信企业在市场发展策略、网络建设周期、网络制式及频段等方面的差异性, 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共建共享考核力度逐年加强, 各电信企业在基站建设过程中, 会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在掌握各家电信企业现有存量和未来需求的基础上, 不同区域、不同场景下各家电信企业铁塔站址建设会有不同的取定标准和方法, 文中以下章节将会考虑相应内容。

3.1站址匹配

规划编制中, 掌握完整准确的资源现状信息是铁塔公司规划工作的基础, 是进行保证规划准确性的前提。电信企业现有存量数据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规划的成败, 因此, 需要进一步核实存量站址资源信息, 构建存量站址资源库, 以铁塔公司清产核资现场勘查表和电信企业网优信息表中的站址资源信息为基础进行站址信息匹配, 存量梳理流程如图3.1所示。具体站址匹配步骤如下:

(1) 站距匹配:将清产核资站址位置信息和网优平台站址位置信息进行最近站配对, 当配对后的最近站距小于100米时 (该门限在工具中可自行调整) , 认为该配对站址可能为同一站址。

(2) 词频计算:将配对后的站址的站名进行易重复关键词的替换, 如地市名称、区县名称等, 关键词字典在工具中可自行编辑。

(3) 站名匹配:在完成站名中易重复关键词替换之后, 对配对站址进行站名匹配, 当匹配度为60%时 (该门限在工具中可自行调整) , 可认为该站址为同一站址, 清产核资信息和网优平台信息可进行合并。

3.2区域分级

区域分级是目标网站间距判断的基础。区域分级主要从各区域面积、人口、经济以及站址密度等方面综合考虑。一般而言, 经济指标好、人口多的区域, 城市建设水平较高, 新兴城区, 产业集聚区及各类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立项建设较多, 此类区域站址密度高, 对通信基站建设需求较大。规划编制过程中, 对不同区域的经济、人口等指标得分及其综合站址密度进行加权计算, 便可以得出相应区域的综合排名, 从而对得分相近的区域进行分类, 统一站址规划标准。

3.3网格划分

网格化划分是指把区域预规划区按照一定规则划分为多个网格, 从而实现站址规划的精细化。网格化规划可以解决采用区域统一规划平面过大, 无法具体定位以及难以找到小区间覆盖不足点等问题。

实际操作时需要将本地电子地图根据一定规则划分为多个无间隙的网格, 通过经纬度将站址在网格中显示出来, 在规划时站址均需体现其所属的网格编号。

网格划分为物理网格和逻辑网格, 以行政区划颗粒划分出物理网格, 以交通线划分出逻辑网格。物理网格分为主网格和子网格:主网格是按照各本地网行政区域划分的区县分公司或营销中心;子网格是在主网格范围内根据某一连片区域的场景属性、基站数量划分, 网格划分示意图如图2所示。

3.4站址标签化

规划工作编制完成后, 针对规划输出的站址, 全部进行标签化定义, 规划站址标签分为策略类、结构类及政策类三种, 站址标签分类如表3.1所示。

策略类是结合运营商网络发展策略提出的近几年运营商急待解决的覆盖目标。策略类需求紧密契合运营商发展方向, 是运营商急待解决的目标, 能为运营商带来丰厚效益, 转化为项目可能性最高。

结构类是基于网络差异性分析预判的存量共享站址和新增站址。结合运营商路测、投诉、MR、仿真、其他运营商站址资源等数据补充网络差异性, 完善网络结构类站址。

政策类主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交通干线规划输出的站址需求。政策类站址与城市发展高度契合, 运营商可根据需求适时转化为项目, 缩短建设周期, 提高建设效率。

四、规划问题分析

铁塔公司始终以“投资省、建设快、网络保障水平高”为目标, 同时各政府部门把铁塔、基站等通信设施提升到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高度, 出台诸多利好政策推进铁塔、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 铁塔规划得到了诸多政策支持, 但由于电信企业网络发展策略、通信技术革新等不确定因素, 在站址规划编制过程中仍会遇到一些问题。

4.1小基站问题

无线网络架构正逐渐由传统蜂窝覆盖向“分层化”方向发展, 需要更多不同类型基站和解决方案来进行网络建设。相比宏基站, 小基站的建设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不仅能够作为室外覆盖的补盲补热方式, 也是深度覆盖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小基站安装方式灵活, 部署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公共基础设施, 如路灯杆、监控杆、楼宇外墙、公共建筑外墙等, 能够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 获取更多公共基础资源。小基站规划过程中可以尝试“三个阶段”, 即尝试性承接阶段, 小规模承接阶段, 规模性承接阶段。

由于小基站具有需求精确、部署灵活、场景复杂、承载形式多样等特点, 与传统宏站相比支撑物类型、场地获取费用、建设需求承接方式、建设流程、定价模式等均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需要铁塔公司探索更加灵活的建设方式、商务定价模式, 小基站分类如表2所示。

4.2竞合问题

联通与电信进行站址资源竞合, 可使两家电信企业站址、传输、无线主设备均只需建设一套, 能够节约建设投资, 快速布网, 提高两家市场影响力。

首先两家企业会根据其网络流量, 确定各自的高流量区域, 进行区域内合作;然后根据各自4G站址去判断是否竞合区域内另外一家电信企业的存量站址和规划站址;最后省公司组织地市会审讨论并确定站址必要性, 划分建设区域。

从铁塔公司与各家电信企业近期的对接可知, 电信企业规划方案仍在一直调整, 铁塔公司一直密切关注电信企业的网络规划策略, 尤其联通和电信竞合后的资源部署方案、电信800M的规划思路调整, 对规划方案都会造成一定影响。

4.3室分问题

为保证室分业务高效发展, 促进各分公司以更低成本、更高品质、更快速度满足电信企业覆盖需要, 需加大室分业务拓展, 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 为电信企业创造价值, 促进行业共赢发展。

室分承接范围包括8类重点场所 (地铁、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车站等公共交通类重点场所和大型场馆、多业主共同使用的商住楼、党政机关等建筑楼宇类重点场所) , 以及8类重点场景之外的住宅楼宇等其他新建室分需求。

基于铁塔公司室分定价模式下的投资效益测算结果, 共享需求投资收益较好, 一家独享室分站址投资收益相对较差。因此可以制定“重要场景, 全量承接;共享需求, 全量承接;独享需求, 市场化承接”的承接原则, 同时积极与电信企业协商进行承接。

五、未来展望

铁塔公司开展规划编制工作能够更好的引领铁塔公司由被动满足需求走向主动营销, 最终达到需求与规划的平衡, 有效衔接国家“十三五规划”, 积极将铁塔等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纳入城乡发展规划, 确立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公共基础设施地位。因此, 铁塔公司应始终以效率高、服务优、成本低为目标, 积极与电信企业做好沟通对接, 确保站址规划工作顺利进行, 开创铁塔公司与电信企业之间互利共赢新局面。

摘要:中国铁塔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电信企业需求”为导向, 坚持规划引领、主动营销, 高效推动项目启动。科学合理的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深化共享, 合理配置投资;能够有效与电信企业规划相对接, 有利于铁塔公司提前启动站址储备或选址, 促进电信企业规划方案快速落地;能够有效与城乡发展规划相衔接, 争取政府政策支撑, 实现铁塔公司与电信企业共赢发展战略。通过科学规划, 实现规划牵引项目、主动满足需求、提升投资效益三大目标, 引领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助力电信企业转型发展。

大连LNG接收站站址比选 第6篇

LNG接收站是对船运LNG进行接收(含码头卸船)、储存、气化和外输(含槽船装车)等作业的场站,是LNG产业链(见图1)中至关重要的一环。LNG接收站的主要功能是将海上船舶运送的低温LNG(约-160℃)储存到LNG储罐中,再根据下游用户的需求进行加压,经过特制的气化器将LNG气化到0℃以上,再经输气首站进入输气干线输送给下游用户[1]为LNG接收站建设的第一步,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

1 LNG接收站选址考虑因素

1.1 效益与规划

1.1.1 接近用户的中心位置

LNG接收站应尽量选择靠近大宗用气区域的中心地带,缩短天然气管输距离,降低管输过程中产生的损耗及费用。此外,LNG接收站外输管线还应考虑充分利用已建成投产的输气管网,以此减少铺设新管线产生的费用,在稳定气价的前提下,使天然气的外输能力最大化。

1.1.2 与LNG港口统筹布置

LNG接收站站址应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沿海经济开发的需要为前提,同时与全国港口发展规划和当地城市建设总体设计相协调。站址应综合考虑LNG港口建设、用户位置布局和天然气外输方式等因素,对多方案进行比较,以交通便利,易于人群疏散的站址为宜[2]。

1.2 环境与安全

1.2.1 海域满足码头建设要求

LNG接收站港口适合建设在天然掩护较好、波浪和水流影响较小、泥沙淤积较轻、天然水深较大,能满足大型LNG船舶不乘潮通航要求的水域,应综合分析LNG船舶进出港航道航行、靠泊、装卸、在港系泊和离泊全过程的有关气象、流域概况、水文条件等资料,码头最长连续一次不可作业时间不宜超过5 d,全年可作业时间应不少于290 d。

1.2.2 陆域满足储罐建设要求

大型低温常压储罐是LNG接收终端的核心部分,其建造位置需满足接收站内设施安全运行所需的工程地质条件,严禁选择在地质构造复杂、抗震性能较差、易受自然灾害侵袭的危险地段上建设LNG储罐。此外,还应考虑储罐建成后是否对接收站周边的重要军事设施、重点文物保护区、飞机起落、雷达导航、天文观察等设施产生影响。

1.2.3 接收站远离人口密集区域

LNG的泄露和溢出会导致重大安全事故、人员伤亡和大规模的火灾、爆炸,这不仅对LNG接收站站场的安全造成威胁,而且也影响到周边地区的安全。因此,LNG接收站应远离海滨浴场、居民区、商业区、客运码头和工业园区,与上述人口密集区域的距离应根据安全评估的结果来确定,但最近距离不得小于500 m[3]。

2 大连LNG接收站站址选择分析

2.1 大连LNG工程概况

中石油大连LNG项目设计年接收能力为600×104 t,最大接收能力为800×104 t,年设计供气能力为84×108 m3,最大供气能力为110×108 m3。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设计年接收能力为300×104 t,年设计供气能力为42×108 m3。一期计划于2011年初建成投产,二期投产时间由中俄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进度和市场需求而定。大连LNG工程包括码头工程、LNG接收站工程和陆地输气管道工程三大部分,它对海外船运进口的LNG进行接收、储存和再气化,通过长输管道向辽宁省内各下游用户供气(见图2)。

经现场勘查和理论验证,大连LNG接收站最终选定新港和长兴岛两处位置作为接收站站址的备选方案。

2.2 备选方案对比

新港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的大孤山东北麓,黄海岸边的大窑湾西南侧,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水位最深的现代化深水油港。新港不仅海域宽阔,航道畅通,而且水深浪小,不淤不冻,是我国少有的天然良港;长兴岛位于辽东半岛中西部,大连瓦房店市西侧,西面环渤海。长兴岛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0 ℃,平均风速4.5 m/s,无霜期180 d左右,年降雨量600 mm左右,年均雾日18.3 d(能见度≤1 000 m)。长新岛、新港地理位置如图3所示。

3 备选方案对比研究

根据上节所述LNG选址考虑因素,对两处备选位置进行港址建设条件和外输管线方案比较并总结,如表1—表3所示。

4 结论

新港港区水、电、信、消防、港务配套设施完善,码头建设条件及接收站的建设场地地质条件较好,外输管线距大连用户市场近,工程总体建设投资新港方案比长兴岛方案节省99 600万元;长兴岛港区尚未开发建设,工程建设所需的水、电、信、消防、港务等配套设施均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基础资料短缺,不确定因素多,施工工期长、建设投资高。因此,本工程最终选定大连新港作为大连LNG接收站站址。

摘要: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是LNG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LNG接收站建设的第一步,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是至关重要的。LNG接收站站址的选择应重点考虑效益与规划、环境与安全之间的协调关系。大连LNG工程包括码头工程、LNG接收站工程和陆地输气管道工程三大部分。经过现场勘查和理论验证,最终选定新港和长兴岛两处位置作为备选方案。通过对比两处位置的港址建设条件(包括水陆域条件、与规划的关系、自然条件、外配套条件、工期和投资估算)以及外输管线方案的优缺点,最终选定大连新港为最优方案。

关键词:大连,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站址,对比

参考文献

[1]顾安忠.液化天然气技术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SYT 6711—2008,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安全技术规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无线宏基站站址的选择方法研究 第7篇

1 基站选址中的物理位置

在基站选址前的仿真规划中, 仿真规划人员会利用仿真软件将工程中的各个基站的理想位置标出, 并提供各位置的经纬度。选址人员在收到这些资料后, 在选址过程中就必须以基站的理想位置为基础, 尽可能的在规划的理想位置附近选择基站站址。

在选择基站的站址时, 其物理位置对基站投入使用后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通常, 选址基站站址时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新基站的高度是否和所选区域内已有的基站的平均高度一致。例如, 在某个区域内的基站的天线高度大约为25m~45m, 而若是新基站高于60m, 那么最好不选用该站址。因此, 在选择基站站址的时候应该将所建设基站的实际高度考虑进去。例如, 所选择的站址为一片空地, 那么就需要考虑该处是否具备建设30m左右高度的铁塔的条件, 而且还必须保证空地的可用性;若是选择站址是两三层的建筑, 那么就需要考虑其上方是否能够建设十几米的桅杆;若是所选择的站址处正好有三十多层的高楼, 若是业主同意将天线固定在楼体的外侧, 则可确定该站址, 若是业主不同意固定于楼体外侧只愿放置在楼顶, 那么则不适合将该处作为基站站址, 需考虑更换位置。

另外, 除了在选择站址时不能让其周围有高大的建筑物之外, 还必须考虑到所选站址周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是否会出现高大建筑物。天线的主瓣方向所处位置必须场景开阔, 原则上, 主瓣方向的40m~50m内是不能有明显的反射物的。在实际的工作中, 基站建成后一段时间出现了其他的高大建筑物的情况是有的, 其在建设阶段, 所选站址周围的无线环境良好, 但是在基站建成后的1~2年内, 周围的高层建筑物纷纷拔地而起, 这对信号的覆盖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最后该基站只得搬迁。因此, 进行基站站址选择的人员, 在选址过程中必须对所选站址周围在未来的建设情况有一定的预见性, 尽量避免出现站址搬迁的情况。除此之外, 基站的辐射问题对选址也有很大的影响。现在, 人们对辐射问题越来越敏感, 实际建设中有很多基站因为遭到周围人的滋扰而停工, 最后只得搬迁、重建。因此, 在基站选址中应尽量远离民用建筑。

2 基站选址中的天面要求

若是所选站址处基站为地面建设, 那么就需要利用地勘来确定建设铁塔的条件;若是所选站址是已有的建筑物, 基站依附于建筑物进行建设, 那么就需要对建筑物的天面进行判断, 看其是否可用。判断建筑物天面是否可用的条件主要就是看其是否能够放置天支。

楼顶宏基站天支的采用的一些形式主要包括有楼顶塔、拉线桅杆、配重支撑杆以及附墙抱杆等。其中的楼顶塔对楼顶的要求是极高的, 因此, 目前在现有的楼体上采用楼顶塔的情况是较少的, 若是确实需要新增楼顶塔, 那么则需要土建专业的勘察设计人员进行现场勘查, 并且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论证, 再制定方案。

附墙抱杆与配重支撑杆的高度一般为3m~6m, 且比较容易实现。在选址过程中则需要考虑空余的面积和空间是否能放下该天支。通常, 附墙抱杆与配重支撑杆用于基站中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 天面本身不能进行建设拉线桅杆;第二, 楼体本身的高度已经满足要求或是已经超出了理想的范围, 不需要利用天支增加天线的高度。

对于市区的基站建设而言, 常用的天支形式是拉线桅杆, 而采用该天支形式时需要注意的主要是承重与拉线的位置。在基站的选址阶段即要确定桅杆的位置, 必须确保其位于楼体的承重墙或承重梁上。另外, 采用拉线桅杆作为天支, 那么必须确保有固定的拉线位置。拉线一般是固定在楼体的承重墙上, 而工程中大多数是固定在楼体的外墙上。而且还需要注意拉线的长度不能过短, 一般是根据拉线的垂直投影等于桅杆本身的高度来进行考虑的。

3 基站选址中的机房要求

3.1 对机房承重以及环境的要求

根据YD5003-94《电信专用房屋建设规范》中规定移动通信机房的均布活荷载为6KN/m2。但是现在的民用建筑的布活荷载通常为2~3KN/m2, 很难达到上述规定。而且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基站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民用建筑, 因此在进行基站机房的选址时应尽量选用公共建筑、商用建筑或是生产企业的车间作为通信机房。对某些承重力存在问题的建筑可以进行加固处理, 一般采用的加固方法为槽钢加固, 而且主加固槽钢必须位于承重墙上。

在选择基站站址时, 有的地方仅仅只有承重有问题, 而其他的条件良好, 而对于这类区域不应直接否定, 因为移动通信机房内的设备重量不是均匀分布的, 对于只有承重有问题的站址可以让土建专业的勘察设计人员进行现场勘查, 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加固方案, 若是勘查后确定无法使用再更换站址。另外, 选择机房时应该确定机房不漏水、不渗水且没有潮湿的现象, 而且机房还需要具备安装空调的相应条件。机房与天馈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地近。

3.2 对机房面积的要求

一般基站机房中需要放置1套GSM系统、1套DCS系统以及1套TD系统, 因此, 机房的面积标准一般为20m2~25m2。若是所选机房的面积不能满足要求, 那么勘查设计人员则需要再对机房进行勘查, 判定其可用性。

3.3 基站的用电负荷要求

基站用电主要是基站设备、电池、空调以及传输、照明等。下面我们将对这几个方面的用电负荷进行探讨。

(1) 基站设备的用电负荷。

基站设备的用电负荷主要是按照满配进行考虑的。例如某一基站的最大配置是GSM为S888, 一共24载波;DCS为S888, 一共24载波;TD是S444, 一共12载波。在计算过程中, 对基站中2G设备的计算是按照每载波3.5A电流进行计算的, TD设备是按照每载波3A电流进行计算的, 因此, 基站设备的总功率为:

设备总功率=载波数×每载波电流×工作电压

(2) 空调的用电负荷。

对于20m2~30m2的无线通信机房而言, 其空调的用电负荷一般在2KW以内。

(3) 电池充电的用电负荷。

电池充电功率的计算公式为:P=6.37×Q, 其中Q表示两组电池的容量。若是电池的容量为500AH, 两组电池的容量则为500AH×2, 。根据电池充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P=6.37× (500AH×2) =6.37KW。

(4) 传输及照明的用电负荷。

传输及照明的用电负荷是较小的, 一般为1W左右。

综上所述, 无线宏基站的用电总负荷应为9.792KW+2KW+6.37KW+1KW=19.162KW, 因此, 无线宏基站的用电总负荷可取20KW。这也说明, 在进行基站选址时, 必须确保业主能够为通信机房提供至少20KW负荷的支路。

4 需要注意的其它问题

在进行无线宏基站选址的时候, 除了需要考虑到上述三个方面主要因素之外, 还需要注意很多的细节问题。例如, 基站的选址必须避开易燃、易爆、易塌方以及污染严重的地区, 还不应与大功率的无线发射台、大功率电视台等相距过近等。总之, 在无线宏基站的选址中, 只有尽量将所有的因素考虑进去才能够确保基站在投入使用后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宋士虓.无线宏基站站址选择的经验总结[J].电子世界, 2011 (8) :29-30.

TD-LTE新建站站址规划研究 第8篇

关键词:TD-LTE,站址规划,链路预算,覆盖半径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快速地发展, 移动视频和高带宽数据业务呈现出爆炸式增长, 市场对移动通信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TD-LTE网络是融合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特点而开展的创新业务网络, 主要满足高流量地区的中高速率数据服务。要部署建设TD-LTE网络, 站址规划是LTE建网的必需环节, 覆盖与容量的分析是站址规划的核心, 链路预算是覆盖需求分析的基础, 仿真优化是站址规划的补充, 链路预算的准确性关系到TD-LTE网络的覆盖性能和建设成本。

二、TD-LTE站址规划流程

总体流程图:

2.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主要以业务需求为出发点, 影响需求的关键因素主要包含业务发展、现网资源布局、经济和人口等方面。

以业务需求为导向, 可将建设TD-LTE的城市宏站覆盖场景分为主城区、一般城区和郊区, 主城区主要包括中心商务区、商业区、政务区、密集居民区等, 一般城区包括普通商务区、商业区、低矮居民区、高校园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等, 郊区包括景区、高速公路、隧道等。不同场景下TD-LTE基站的覆盖和容量的指标不尽相同, 在规划初期, 可以参考覆盖场景对规划区域进行划分。

2.2覆盖与容量估算

在确定了规划区域后, 我们需要计算出满足覆盖需求的站点数量。根据覆盖估算的基站扇区数, 采用仿真工具进行蒙特卡洛仿真, 看是否存在容量受限, 如果容量满足要求, 则按照覆盖估算的结果进行规划, 否则按照容量要求进行规划。

(1) 覆盖估算

通过链路预算和校正后的传输模型, 可以计算出每种覆盖场景下的小区覆盖半径。如表1所示:

比较上下行半径, 取较小值作为实际小区的半径 (链路预算完成) , 然后根据小区半径计算站点覆盖面积。

最后, 所需站点数=规划目标区域面积/单基站覆盖面积。

(2) 容量估算 (此步在规划仿真中实施)

容量估算过程需要仿真工具的参与, 通过系统仿真, 得到小区边缘吞吐量和小区平均吞吐量。在同频网络、20MHz带宽、邻小区50%负载情况下:

F频段网络小区边缘单用户上下行速率达到256kbps/4Mbps, 单小区上下行平均吞吐量达到4Mbps/22Mbps (业务子帧配比1:3, 特殊子帧配比3:9:2) ;

D频段网络小区边缘单用户上下行速率达到512kbps/4Mbps, 单小区上下行平均吞吐量达到8Mbps/20Mbps (业务子帧配比2:2, 特殊子帧配比10:2:2) 。

根据容量仿真结果, 若小区边缘吞吐量和小区平均吞吐量不达标, 则通过增加站点或者调整基站工参的方式对容量仿真进行优化, 直至达到理想的效果。

2.3站址布局

在确定了站点规模后, 由于TD-SCDMA网络CS64业务覆盖能力略强于LTE试验网要求的覆盖能力, 因此可在TD-SCDMA现网站点的基础上进行TD-LTE站点规划。对初步确定的站点, 需通过现场勘察的方式进行可用性分析, 确定覆盖区域内可用的共址站点和需新址新建的站点。对于初步选择的站址,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评估是否满足建站的要求:

(1) 建站环境。1、天馈建设原则:原则上应尽可能采用独立天线系统, 对于天面特别紧张或不具备实施条件的站点, 可考虑更换为共TD-S天线方式, 最好支持TDS/TDL两系统独立电子下倾角调整。2、覆盖区域合理性:根据现场查勘结果, 确定主覆盖区域的覆盖必要性, 核实天线主瓣是否受到阻挡等3、天线隔离度要求:TD-LTE与异系统干扰是影响网络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通话质量、掉话、切换、拥塞以及网络的覆盖、容量等均有显著影响。在实际工程中, 消除干扰的主要解决方式是保证天线安装位置满足隔离度要求。4、天面建设可行性:需要确认是否具有足够的天面安装空间, 承重是否满足要求。

(2) 网络拓扑结构。1、站间距。站间距必须保证在合理的范围内, 站间距过小会造成重叠覆盖的干扰, 站间距过大会影响信号的切换以及边缘覆盖的强度。2、下倾角。按照原则, 电子下倾角和机械下倾角之和不能超过15度。3、站高。站高对覆盖影响很大, 也很难整治, 控制好初始站高, 避免网络不断建设后出现过多高站, 网络规划阶段理想站高建议在20~40米之间。

综上所述, 站点是否可用, 需根据建站环境和网络拓扑结构等方面综合确定。尤其需要控制好合适的站间距和站高, 避免出现重叠覆盖和强干扰。

2.4仿真调整

此步骤在于优化网络规划的站址结构, 确保合理站高、站间距、下倾角、方向角等。针对特定地市的不同覆盖场景, 我们首先采用校正后的传播模型对初步筛选的站点进行仿真, 通过闭环优化调整, 直到规划结果满足各项指标要求。TD-LTE覆盖指标如下: (1) RSRP。大于95%的面积内, 主城区达到-100d Bm以上, 一般城区达到-103d Bm以上。 (2) SINR。50%加载条件下, 大于-3d B的面积比例大于95%。 (3) 蒙特卡洛仿真。具体指标参考容量估算部分。

三、TD-LTE站址规划案例

本文以绵阳移动TD-LTE一期站址规划为案例, 详细分析TD-LTE的站址规划流程。

3.1城市概况

绵阳市是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 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 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 而且是全国“三网融合”首批试点城市。绵阳市总面积20249.45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约461万, 城镇人口184万。

3.2本期基站布站思路

通过链路预算和校正后的传输模型, 可以得到主城区和一般城区的参考链路预算半径, 然后采用三扇区站址覆盖思路, 计算单站覆盖面积, 进一步得出初步规划的基站数。通过计算, 主城区链路预算半径为354米, 一般城区链路预算半径为409米, 初步规划主城区建设591个站点, 一般城区建设70个站点。然后选取合适的室外宏站布点, 优先考虑与规划区内现有TD基站共址建设。为了使后期TD-LTE网络拓扑结构合理, 需要通过现场查勘和干扰排查等手段来修正规划区内现有TD网络拓扑结构, 过滤不合理TD站点;通过采用规划区内独立GSM物理站址来补充现有网络覆盖的共址需求;若通过初步仿真等手段分析, 网络覆盖仍不能达到要求时, 将考虑新建站址来满足网络覆盖需求。

3.3仿真软件配置

仿真软件主要参数设置如下:

(1) 时隙配比:D频段时隙配比:2:2。 (2) CFI配置:CFI表示PDCCH在单RB内占用的OFDMA符号数, 可配置为0, 1, 2, 3。目前配置为3, 即占用3个OFDMA符号。 (3) 小区下行总功率:单天线功率:5W;小区下行总功率:40W;EPRE发射功率为:12.2d Bm。 (4) IOT配置 (上行低噪抬升) :设置为25d B, 若优化规划仿真后, 上行吞吐量依然不达标, 可适当提高该指标至30或者35d B。 (5) 特殊子帧配比:D频段特殊子帧配比:10:2:2。 (6) 小区负荷:小区上行负荷:50%;小区下行负荷:50%。 (7) 噪声系数:基站噪声系数3d B。 (8) 频率配置:20M, 2590MHz-2610MHz。

3.4覆盖和容量仿真

本次绵阳市规划区内初步规划661个基站, 仿真面积为74.5297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规划591个站点, 覆盖面积64.3398平方公里;一般城区规划70个站点, 覆盖面积10.1899平方公里, 这些站点都是通过实地勘察筛选出来的站点。仿真结果截图如下 (仿真指标不达标) , 如图表1所示。

由仿真截图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很多地方存在弱覆盖。通过对工参调整和新增站点后的数据进行仿真 (其中主城区新增站点25个站点, 一般城区新增7个站点) , 我们得到如下仿真结果截图 (仿真指标达标) , 如图表2所示。

通常情况下, 如果SINR指标达标, 则蒙特卡洛容量仿真也同样达标。站址调整之后的蒙特卡洛仿真结果截图 (达标) , 如图表3所示。因此本次绵阳移动TD-LTE一期站址规划达到要求, 能够指导后续工程建设。

四、总结

TD-LTE是中国提出的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TD-LTE无线网新建站站址规划直接影响着无线网络的质量以及后期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通过本次TD-LTE站址规划流程的研究, 在仿真软件的辅助下, 可以很好反映各个覆盖场景下TD-LTE无线信号的传播特性, 对后期无线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TD-LTE无线网络规划关键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2012

[2]LTE系统链路预算分析[J].广东通信技术, 20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变电站站址】相关文章:

变电站变电运维管理论文01-16

变电站选址05-21

绝缘变电站06-23

变电站安全07-03

变电站土建07-13

配电变电站07-21

变电站施工07-31

变电站短路07-31

变电站勘察08-04

隧道变电站08-08

上一篇:日语程度副词下一篇:特殊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