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精髓的交流

2024-07-23

管理思想精髓的交流(精选4篇)

管理思想精髓的交流 第1篇

一、以人为本:儒家管理思想的根本精神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说:“管理是一种有着多重目的的机制, 而在这多重机制中, 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儒家管理哲学作为一种人本主义管理哲学, 它的根本精神就是重视人、关心人、尊重人、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以人为本。

在传统儒学中, “仁”是其核心范畴, 内在精髓。《说文解字》中解释“仁”为:“仁, 亲也, 从人从二”。可见, 从本义上讲, “仁”是表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范畴。儒学创始人孔子的一生中, 讲学讲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仁”。有人曾做过统计, 《论语》中, “仁”字大约出现过109次, 其含义宽泛而多变, 但最重要的就是“爱人”。孔子曾说:“仁者, 人也” (《礼记·中庸》) , “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 ,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在孔子看来, “仁”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仁”的核心内涵就是尊重人、爱护人、以人为本。因此, “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哲学的根本精神。

孔子对人的重视体现在很多方面, 孔子曾说:“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论语·先进》) 。意思是说, 不懂得事奉人, 怎能事奉鬼。据《论语》记载, 有一次, 孔子退朝回家, 家人告诉他, 马厩刚刚着火, 孔子忙问:“伤人乎?”, 绝口不问牲口是否受到损失。在政治上, 孔子也体现了他的重民的思想特点, 他主张富民、惠民、足民、利民, 希望统治者“泛爱众”,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反对一味攻伐, 反对横征暴敛, 提倡使“老者安之”, “少者怀之”, 对“鳏寡孤独”等不幸者更要给予关怀。孔子之后,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种亲民、爱民的思想特点, 并把它发展成为激进的民本思想。孟子认为, 国家之中“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 “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 , 人民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民是国之根本, 政权的更迭, 君主的易位, 都取决于民众的态度, 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 国君应该“进贤”, 应该“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 , 应该“民悦之则取之, 民不悦则不取” (《孟子·尽心下》) , 只有这样才可“保民而王”。孟子的这种以民为本、贵民轻君的思想达到了当时认识的高峰, 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朱熹的“国以民为本, 社稷亦为民而立” (《朱熹·四书集注》) 及宋代名相范仲淹倡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孟子的“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与民同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总之,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 儒家的人本思想就是把“人”或“民”看成管理活动的首要因素, 看成是管理活动的根本, 无论是“修身”还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 管理者要关心人、爱护人, 为他人着想, 要重视人际关系的协调, 把人作为首要因素来考虑, 要帮助他人成就事业, 只有做到了这些, 才能成功地进行管理, 达到“仁者无敌”的境界。儒家的这种“人本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以和为贵: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特征

“和谐观”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论语·学而》说:“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不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意思是说, 要运用礼义教化使各种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在孔子与儒家的管理思想中, 礼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依据, 是“仁”的外在表征, 而礼之功用与礼之运用是以和为贵。“和”是儒家管理哲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是其核心的特征。

“和”是孔子毕生都在追求的理想。在孔子的管理思想中, “和”是一种管理的结果和状态, 同时也是一种管理的方法和协调的努力, 其含义和内容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首先, 孔子之“和”是指做任何事情都应恰如其分, 反对“过”与“不及”。在管理国家方面, 孔子主张“宽猛相济”, 孔子认为“宽”与“猛”这两种政策运用得好、适度, 就是“和”, “过”与“不及”都会降低管理的效果。孔子把政治上的和谐看成是管理国家的最佳状态, “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论语·季氏》) 。作为一个好的现代管理者应该深深懂得“恰当”之“和”的妙处。美国的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在对美国最优秀的43家绩优公司 (包括IBM、HP、麦当劳、杜邦、波音公司、雷氏等公司) 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之后, 总结出它们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八大要素, 其中之一就是“宽严相济, 严守原则加灵活的管理”。这与二千多年前孔子“宽”“猛”相济的管理策略是不谋而和的。其次, 孔子之“和”还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要和谐相处。在家庭里, 孔子提倡“妻子好和, 如鼓琴瑟。兄弟既翕, 和乐且湛。宜尔家室, 乐尔妻孥” (《诗经·小雅·常棣》) , 朋友之间“切切偲偲” (《论语·子路》) , 兄弟之间, “怡怡如也” (《论语·子路》) 。天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同事物之间也要和睦相处。再次, 孔子之“和”还指每一种事物不仅要各安其位, 而且其中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还要互相协调, 达成统一。在孔子看来, 每个人都应“素其位而行, 不愿乎其外。素富贵, 行乎富贵;素贫贱, 行乎贫贱” (《礼记·中庸》) , “在上位不陵下, 在下位不援上” (《礼记·中庸》) ,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论语·颜渊》) 。事物的各个不同部分、各个局部要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各守其道, 同时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部分、各个局部要构成一定的关系, 相成、相济, 只有做到了这些, 才能使事物整体保持一种稳定与和谐的状态。以企业来说, 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生产与经营的各个环节之间, 及企业与外部, 与客户、商家、与社会各方面, 以至与自然之间, 都要求做到各得其所, 同时各个不同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只有一切方面都做到各得其所、协调一致, 才算达到了“和”的境界, 才是管理的最终目的。

另外, 孔子所说的“和”并不是盲目追求一致、同一, 没有自我。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 意思是说, 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 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这就是说, 在处理差异、矛盾时, 在不放弃原则的同时, 通过各种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方法。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和谐观”, 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人和”即组织内部的团结、和睦。从管理的角度看, 一个企业中全体人员的和谐与团结是这个企业的巨大力量所在。如果一个企业内部不团结, 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 部门与部门之间互不合作, 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 组织涣散, 内耗严重, 那么这个企业是绝没有生命力的。管理学家法约尔曾说:“团结就是力量, 企业领导人员必须好好地想想这句话。”

我们知道, 协调是现代管理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管理职能, 是管理的五大职能之一, 一些当代管理学家甚至把协调视为管理的本质。一些优秀企业之所以具有较高的效率, 在世界市场上一直保持经久不衰的竞争力, 是得益于他们具有“和”的团队精神的。儒家把“和”看作是社会管理中最宝贵的东西, 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协调看作是有效管理的基本标准, 充分显示了儒家对协调这一管理功能的深刻认识与极端重视。

三、人性可塑: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Douglas Mcgregor) 认为, 任何一种管理活动或每一种管理决策、措施的背后, 都必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设, 而对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假设的不同决定着人们的管理理念及管理中所采取的行动不同。1960年麦格雷戈在他的《企业的人事方面》一书中, 提出了管理学上的X理论和Y理论。这些理论是关于人性假设方面的, 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哲学。X理论认为, 人类本性是好逸恶劳的, 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避免承担责任, 个人目标往往与组织目标相矛盾, 因此必须采取强迫、控制、指挥并运用惩罚等手段, 使员工做出适当的努力来实现组织目标。与此相反, Y理论认为, 人, 按其本性而言, 是受激励的组织中的人, 不是机器中的齿轮, 而是活生生的、有个性追求的人。人员对于组织的需要既不会消极也不会抵抗, 人类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如同休息和游戏一样, 都是人的天性, 外力的控制和处罚并不是促进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做出努力的唯一手段, 承诺目标的程度, 是与他们成绩相联系的报酬大小成比例的。如果给员工创造适当的环境, 就能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统一, 工作就能成为人们取得满足的源泉。X理论是把人作为“经济人”来看待的, 并以此为出发点, 片面强调人追求物质利益与好逸恶劳的天性, 认为在管理中应对员工严加管束并强制他们完成工作。这是一种传统的管理理论。Y理论把人作为一种“社会人”来看待, 认为人是有感情、有社会需要的, 应该对员工采取鼓励和诱导的方法, 这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法。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来, X理论认为“人性本恶”, Y理论认为“人性本善”, 人性假设不同建立于其上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法自然就不同。建立在X理论基础上的管理策略自然是“棍棒式”的管理, 而建立在Y理论基础上的管理策略和方法则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管理。近百年来许多国际大公司持续成功的经验无疑都验证了Y理论的正确性。对比麦式的管理思想, 我们发现与我国儒家的管理理论有许多共通之处。我国儒家的管理理论也可以看成是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儒家的人性假设, 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 主要有三种观点, 即孔子的“性相近, 习相远”、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

1.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认为人性本相接近, 习俗使人遥远。人作为类, 当其刚降生而未受到社会的影响时, 个性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别, 人性的差别主要源起于社会的习染熏陶和后天人为的活动, 若值善友则相效为善, 若逢恶友则相效为恶。在孔子这里, “性”并无明显的善恶之分, 是中性, 而且, 人性是可以塑染、改造的, 可以通过后天不同的教育, 形成不同的人性。

2.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是本善的。他说:“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 , “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 “今人乍见孺子入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 。人的不忍人之心, 说明人性善良, 后来人之所以为恶, “非才之罪也” (《孟子·告子上》) , 不善的症结在于人, 而不在于“性”。孟子强调, 人之所以不能发挥自己天生的善良本性, 完全是受了外界物欲的影响, 恢复人善良本性的途径是通过道德教化的力量, 使其彰显出来。孟子的“性善论”对后世儒家人性理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3.性恶论。

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 荀子提出了“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 又说:“今人之性, 生有好利焉, 顺是, 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 顺是, 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有耳目之欲, 有好声色焉, 顺是, 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子·性恶》) , 荀子认为, 人生来就是追求生理满足和感官快乐的, 从人之性, 必起争夺, 就是恶, 因此, 要“化性起伪”, 在后天的努力下“涂之人可以为禹” (《荀子·性恶》) 。

综上, 我们可以看出来, 不管是孔子的“性相近论”、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 儒家认为, 人性是可以塑造的, 人对于人性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人可以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 或使被后天环境蒙蔽的“善性”彰显出来, 或使先天的“恶性”发生改变。这就是说, 人性的最终形成是由人的社会行为所决定的, 在这里, 后天的管理行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儒家认为只有通过存心养性、格物致知的修身管理和德礼政刑的社会管理, 人们才能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 成就自己的道德属性。因此, 儒家管理就是通过修身自律管理和安人他律管理, 成就善性仁德, 达致修己安人, 实现内圣外王的社会实践过程。这也就是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人性理论与现代管理学中各种人性理论的略作区别之处。

总之, “以人为本”的根本精神、“以和为贵”的核心特征及其“人性可塑”的人性假设基础构成了儒家管理思想的精髓, 始终贯穿于儒家管理思想的始终。此外, 儒家管理思想还包括有“明分使群”的管理组织智慧、“德礼之治”的管理控制思想、“人安己安”的管理目标思想等等。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 学习西方现代科学管理理念, 对儒家管理文化进行回望、拾粹、提炼及现代整合, 使其转活于现代, 服务于现代, 无论对于中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还是对我们古老文化的结合创新无疑都是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的。

摘要:儒家管理思想博大精深, 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精髓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人为本”的根本精神;“以和为贵”的核心特征;“人性可塑”的人性假设基础。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 引入现代西方科学管理理念重新回望、拾粹、提炼、整合儒家管理文化, 使其转活于现代, 服务于现代, 无论是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还是对实现我们古老文化的结合创新无疑都将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精髓,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人性可塑

参考文献

[1]商聚德.孔子的智慧[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23-46.

[2]李振纲.智慧的叮咛[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67-98.

[3]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15-36.

[4]封新建, 肖云.世界管理学名著[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1.145-8.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 第2篇

道枢说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道家认为为人处事应取道枢之理,将大道比为圆的圆心,像是转动着的车轮的车轴,所有阴阳的道理像车的辐条一样,与车轴相连;因此所有的车条都有道理,是轮流沉重的,那就该阴则阴,该阳则阳,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自然人”与“社会人”

庄子用大鹏和蜩、学鸠的比喻来说明“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区别。“自然人”,就是肯定人性、解放人性、反对任何对人性的束缚。按马克思主义观点:“自然人”就是没有受社会异化的人。而“社会人”奉行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礼说”,即每个人都要学会克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以达到君子的标准。

管理思想精髓的交流 第3篇

一、人本管理的实质

要透彻理解人本管理, 首先要完整地认识管理中的人, 掌握人性的实质。管理不是按图索骥, 管理也不是以依葫芦画瓢。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不管管理学理论多么浩如烟海, 传统的和现代的, 门派各异, 五花八门。我们首先得搞清楚我们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会说话、会思考、有思想意识、有人格尊严、有目标追求的人。我个人坚持认为, 离开了人性的管理, 肯定是失败的管理和不值得提倡的管理。

20世纪30年代, 管理学家霍桑实验证明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和“士气”, 从而产生了“以人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这是管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人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以后形成的行为科学中, 则始终把人放在管理工作的重要的、乃至中心的位置上。

人本管理的精髓应该是: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 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 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这里面有几个前提:1) 人并非天生就对组织的要求采取消极或抵制的态度。2) 人们并不是天生就厌恶工作。工作和娱乐一样, 都是人类的活动, 人们是否喜欢工作要看工作条件如何, 人们在工作中受到尊重时, 工作效率最高。3) 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唯一方法, 人们对自己所参与制订的目标能够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 人们在自我管理的情况下工作成绩最好。4) 大多数人都具有相当高度的解决组织方面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5) 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没有根本冲突, 若条件具备, 个人会自觉地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 并不断形成新的目标;目标是潜伏或活跃在个体内心的自我的未来状态或其它心理图式的可能运动, 它们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选择性地建构起来的, 代表着个体潜在的理想、愿望或愿景, 并规定着具体的行为策略;在一定的情景中, 某些目标被激活之后成为个体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 形成人的行为动机, 动机是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内在原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 存在三种层次的目标, 即与生存有关的目标、与社会关系有关的目标和与自我发展有关的目标, 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构成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 即目标结构;不同的个体之间在其个性特征 (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和目标结构上存在广泛的差异。

人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动力,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的目标, 人工作的意义也正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 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 实际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个体的自我概念具有社会性, 其自我概念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根据上述分析, 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 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 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

二、现代西方成功企业的人本管理

对人本管理本质的上述认识在摩托罗拉、惠普等成功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较好地得到体现。

尊重个人是摩托罗拉文化的重要特点。为了尊重个人, 公司一方面不断致力于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 , 另一方面, 也竭力促进员工的发展。公司总裁和高级管理人员都十分重视与员工对话, 要求员工要有长远的打算, 并实施“尊重员工权力计划”, 不断切实提高员工的就业能力, 帮助员工成为他们所能成为的最优者。

惠普公司也以其对人的重视、尊重和信任的企业精神闻名于世, 作为大公司, 惠普对员工有着很强的凝聚力。著名的“惠普之道”的精髓就是关怀和尊重每个人和承认他们每个人的成就, 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GE公司也是非常重视关怀和发展员工。

关怀和尊重每个人和他们每个人的成就, 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是人本管理的实质和精髓所在。人都会有做主人翁的欲望, 谁也不愿意自己被操纵, 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说, 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 对组织作出一定的贡献, 会让个体有得到社会认可的心理满足感, 因此, 让组织员工共同参与管理, 实不失为良策。

正因为西方许多成功大公司的CEO们深得人本管理其中三昧, 他们的公司才有可能荣登世界五百强, 长盛不衰。

三、防止对人本管理的曲解和误读

在实际管理实践中, 可能因为急功近利或者认识不到位等原因, 有人对以人为本理解得比较肤浅。片面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或资本, 即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 强调管理中人相对于物的优先重要性。

还有一种学说, 叫能本管理, 就是以人的能力作为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的核心, 提倡能力本位, 建立起以能力为核心的价值观。能本管理要求以能力价值观来支撑和统摄其它价值观, 其他价值观如利益、效率、个性、主体性、自由、平等、民主、创新等, 都被置身于能力价值观这把大砍刀之下, 坚持以人的能力为实施管理的根本立足点和根本依靠力量。这种理论, 无论如何高明, 无论效果是否真正特别好, 我都不敢苟同。原因是, 它忽略了我们的管理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能本管理的出发点是物化了人的本质, 把人看作是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能力资源。

马斯洛认为, 生活的富足和社会的繁荣,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普及, 民主政治的形成和真诚美好的愿望, 都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真正的和平、友谊、宁静和幸福, 这主要是因为物质财富的追求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 而对精神价值的渴望却一直未能获得满足。人们普遍认为, 这个社会值得信仰和为之终身奉献的东西太少了, 人人都为物质财富的目标而奋斗, 一旦得到了, 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种追求的虚幻性, 进而陷入了精神崩溃的绝望。马斯洛德的话无疑给那些物化人的本质, 忽视人的精神追求的错误的管理观念敲响了警钟。

所以人本管理所理解的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不是将管理中的人视为一种物, 视为组织发展的一种资源, 即能力资源, 不是将人看作社会组织实现其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现代化”的手段, 说得“不文明点”, 人不能成为一种创造财富的高级工具。人本管理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必然, 也是现代成功企业管理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

四、人本管理在陕西有色金属矿山公司管理中的成功实践

陕西有色金属矿山公司是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旗下经营铅、锌采选、冶炼的一个子公司。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袭来, 加上公司新投资的冶炼厂很不景气, 致使企业雪上加霜, 职工工资一段时间呈下降趋势, 给企业和广大职工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情绪。危难时刻, 2010年, 秦宁昌总经理临危受命, 带领公司领导层, 认真分析公司形势, 充分汲取前车之鉴, 以非常人的胆略和气魄, 确立并实施了人本管理的经营理念, 取得了通常提干、经济奖励刺激和思想政治工作等难以企及的巨大成效。

第一, 从人本管理的本质出发, 关注职工的生存环境。公司再困难, 也要保证职工的正常工资;公司再困难, 也要把给职工住宅楼抗震加固的工程进行下去;公司工作再忙, 也要腾出手来为没有住房的职工在宝鸡基地修建5#、6#住宅楼。职工感动了, 干部感动了, 整个矿山被感动了, 矿山公司广大职工干部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和劳动激情。第二, 从人本管理的理念出发, 改善职工的生活环境。公司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 给职工修建或改建了两个较大的业余文体活动中心, 设立羽毛球场地和乒乓球场地, 帮助职工健身, 培养职工良好的工作生活情绪。第三, 把人本管理的思想不断延伸, 给职工创造成长、成才、成功的生长环境。2010年10月, 公司成功地举办了职工技术比武大赛, 让在平凡岗位上辛勤工作的普通技术工人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 鼓舞了他们学技术、钻业务的热情与信心。

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本管理在陕西有色金属矿山公司管理实践中是成功的, 证明了人本管理的正确性和先进性。

摘要:在日常管理实践中, 见物不见人的现象非常突出,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虽然许多领导以及班刊杂志经常提到“以人为本”“、人本管理”, 但很多人并没有深究其中“人”与“本”的真正内涵。似乎人本管理就是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开发人力资源。似乎“人本管理”成为了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手段, 组织中的人并没有摆脱仅仅作为一种资源或人力资本存在的地位。人本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需要从概念上加以澄清。

关键词:人本管理,人力资源,“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人本管理[M].马良诚, 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6.

[2]高贤峰.人本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影像出版社, 2007,

[3]杨晓明.中国企业人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7, (2) .

[4]赵继新.人本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5]淳伟德.论我国现在企业的人本管理[J].软科学, 2004.

谈谈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第4篇

2012-05-19 16:24:14

百度“精髓”一词,有如下解释:

精髓的基本解释: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探源:

精髓出自中医学说,中医讲肾藏精,精化气。精气足而生髓。其出处:

1.精气真髓。

五代 齐己《祈真坛》诗:“何当断欲便飞去,不要九转神丹换精髓。”《金瓶梅词话》第十七回:“妇人自此梦境随邪,夜夜有狐狸假名抵姓,来摄其精髓。”

2.比喻事物的精要部分。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然读古人文字,以心入古文中,则得其精髓。” 清谭嗣同《仁学》三二:“卷东南数省之精髓,悉数入於湘军。”

因此,一个主义、一个思想、一个理论的精髓也即精华,应是其“精气真髓”。“精气真髓”绝对不是什么方法、方式问提,而是为什么、为了谁的目标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理论,其斗争的方法是阶级斗争,其斗争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因此,为共产主义奋斗成为了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剥削的社会,所以说,共产党是消灭剥削的。因此说,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第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第五:关于无产阶级人民民主专政和继续革命的理论。第六,关于党的建设。第七,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如果把毛泽东思想的这几个方面进行通俗的理解,那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就是为劳动人民争得政治权力与经济地位的理论,是为劳动人民打天下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理论就是确定与确保劳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就是确定人民军队为人民、为劳动人民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保驾护航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人民民主专政和继续革命的理论是保障无产阶级政权如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也即“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及为保证无产阶级政权永不变色而进行“反修、防修”“继续革命”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党的建设就是共产党要实现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必须注意的方式、方法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是歌颂劳动人民、歌颂社会主义,努力创建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这样通俗的讲来,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整个毛泽东思想是由“为人民谋幸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核心精华与宗旨的。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其他的一切具体论述与理论都是为这个宗旨服务的具体的方法与策略。因此,“为人民谋幸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的世界观,其他的只是毛泽东思想的方法论,也即毛泽东思想的精气真髓。因此,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思想总是把绝大多数人民看做是共产党的衣食父母,也当做衣食父母对待的。因此,毛主席才深情的喊出“人民万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千古绝唱。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毛主席这史无前例的千古吟诵,但这却是毛主席真正的整个内心世界,在毛主席的心中,人民就是上帝,人民就是共产党的上帝!人民群众在他老人家的心中具有无上崇高的地位,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能够代替这种地位。因此,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共产党及人民军队才有“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惜一切”的勇气与壮举,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共产党才是有别于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政党与集团,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才有别于人类历史上的其他任何军队与武装力量。

目前大力宣传的“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也是被修正主义修正了的所谓的毛泽东思想的需要,是为了复辟而忽悠人民的需要。实事求是是一种方法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都应实事求是,否则就会一样犯错误,不利于政权的攻固。实事求是就象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工作法宝一样是一种工作的方法、方式,而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脱离了为人民服务这个精髓,就丢了毛泽东思想,就丢了社会主义到路道路,就会走向剥削、压迫人民的道路。只要为人民服务还在,丢了实是求是则不一定丢了社会主义道路,而只会犯工作错误,也不一定走向剥削、压迫人民的道路。

上一篇:设计阶段工程造价论文下一篇:实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