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

2024-06-06

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精选10篇)

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 第1篇

1.1 一般资料

180例患者均来我院心血管病房,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度分层的中高危组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96例, 男42例, 女54例, 年龄42~79岁, 平均年龄68.34岁, 中危险组68例, 高危险组28例;对照组84例, 男39例, 女45例, 年龄40~78岁, 平均年龄68.52岁, 中危险组61例, 高危险组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急性期患者均卧床休息7天, 吸氧, 控制血压。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 3次/d, 肠溶阿斯匹林150mg/d, 3天后改为100mg/d, 辛伐他汀20mg/每晚, 疗程为一年。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 急性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针 (根据不同厂家, 以千克体重计算皮下注射剂量) 1次/d, 皮下注射共14天, 而后每2个月注射一个疗程, 每疗程5天, 1次/d, 每次剂量根据不同厂家, 以千克体重计算皮下注射剂量, 共6个疗程。两组均以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1.3 观察项目

临床症状、心电图。

1.4 疗效判断指标

(1) 心绞痛症状标准:显效:心绞痛消失;有效:心绞痛持续时间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 但未完全消失;无效:心绞痛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无改变或增多。 (2) 心电图疗效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S-T段治疗前降低, 治疗后回升0.5m V以上, 未达正常水平;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2 结果

2.1 两组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见表1。研究组有效率为95.84%, 对照组为75%, 经统计学处理 (P<0.05) , 两组有显著差异。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见表2。研究组有效率78.02%, 对照组为52.48%, 经统计学处理 (P<0.05) , 研究组优于对照组。

2.3 副作用

两组均见消化道不适症状, 经对症处理均能耐受治疗。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症, 如得不到恰当及时的治疗, 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原因为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诱发炎症、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伴或不伴血管痉挛, 血栓形成和斑块破裂的动态不平衡过程, 导致冠状动脉发生不稳定的不完全阻塞。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心肌缺血的发作和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控制心肌缺血发作包括急性期的卧床休息, 吸氧, 硝酸酯类药物的应用。预防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包括: (1) 急性期治疗:抑制血小板集聚、抗凝血酶活性、控制血管炎症, 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2) 远期治疗:在防止血栓形成的基础上使粥样硬化斑块逐步缩小甚至消失。

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裂解制成的小分子复合物, 分子量在2500~7000, 具有以下特点:抗凝血酶作用弱于肝素, 但保持了抗凝血因子Xa的作用, 因而抗凝血因子Xa和抗凝血酶的作用更加均衡, 抗凝血酶效果可以预测, 不需要检测APTT, 皮下注射给药方便, 促进更多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生成, 更好地抑制凝血因子Ⅶ和组织因子复合物, 从而增加抗凝效果, 后遗效应长达两个月。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高危组急性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针14天, 有效地控制血栓形成, 而后根据后遗效应期间断给药, 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 肠溶阿斯匹林、辛伐他汀有效地抑制血小板集聚、减少血管炎症反应、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稳定并逐步缩小斑块, 甚至使斑块消失。也就是说, 低分子肝素的间断应用为粥样硬化斑块的缩小消失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即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治疗是粥样硬化斑块缩小消失的基础, 从而在根本上预防了血栓的形成, 达到有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高危组的目的。笔者采用上述治疗后, 患者远期疗效经回访明显优于对照组, 此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高危组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高危组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 3次/d, 辛伐他汀20mg/每晚, 肠溶阿斯匹林急性期给予150mg, 3天后改为100mg/d;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急性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针 (根据不同厂家, 以千克体重计算皮下注射剂量) , 每日一次, 连续14天, 而后每2个月皮下注射一个疗程, 每疗程5天, 一日一次, 每次剂量根据不同厂家, 以千克体重计算皮下注射剂量, 共用6个疗程。观察两组综合疗效、症状及体征改善状况。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5.84%, 对照治疗75%,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心电图检查治疗组有效率为76%, 对照治疗52.48%,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高危组疗效显著。

不稳定型心绞痛100例护理分析 第2篇

表1两组病患给予护理干预后出现焦虑不安情绪的评分结果(x±s)

注:实验组干预后的焦虑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2两组病患给予护理干预后出现胸部疼痛的评分结果(x±s)

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则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老年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6例, 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与相关《不稳定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中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相符合, 且均经过心电图等辅助检查的临床确诊[1]。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研究组、对照组和参照组, 每组32例。研究组男17例, 女15例, 年龄60~84岁, 平均 (73±5.68) 岁, 其中合并高血压12例, 高血脂9例, 糖尿病5例;对照组男18例, 女14例, 年龄60~83岁, 平均 (72±5.82) 岁, 其中合并高血压11例, 高血脂10例, 糖尿病6例;参照组男16例, 女16例, 年龄60~82岁, 平均 (72±5.93) 岁, 其中合并高血压11例, 高血脂9例, 糖尿病6例。三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者;年龄大于60岁;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知情同意书;无应用相关药物禁忌证。排除标准:3个月内消化道的溃疡史;半年之内脑血管疾病史;合并严重心律失常;严重的肝肾脏等内科疾病;精神和心理疾病者;理解和意识不清晰者;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方案者;中途退出者;资料不完整者。

1.3 方法

参照组予常规治疗, 对照组予常规剂量的替罗非班, 研究组予半剂量的替罗非班。患者治疗之前均予以血常规、凝血的检查, 且三组均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等, 以及低分子肝素钠的抗凝、硝酸酯类、他汀类等常规治疗方案[2]。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负荷量为0.2μg/ (kg·min) 的替罗非班[国药准字H20041165, 生产企业:远大医药 (中国) 有限公司]负荷量) 0.5 h以后, 再次给予0.05μg/ (kg·min) 持续48 h。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负荷量0.4μg/ (kg·min) 的替罗非班的0.5 h以后, 给予0.1μg/ (kg·min) 持续48 h。三组患者的疗程均为1个月。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分析三组治疗7 d后临床疗效, 用药1个月时心电图变化、心血管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5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相关临床标准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显效:患者心绞痛的日发作相关次数降低大于80%, 且ECG正常恢复;有效:患者心绞痛的日发作相关次数降低50%~80%, 且ECG改善明显;无效:患者心绞痛的发作减低小于50%, 且ECG没有明显改善。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包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

予以不同治疗方案后, 研究组有效率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是96.88%和93.75%, 高于参照组78.12%, 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且研究组和参照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表1。

例 (%)

2.2 三组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情况

研究组、对照组、参照组治疗前ST段的下移幅度分别为 (1.52±0.46) 、 (1.51±0.45) 、 (1.50±0.47) mm, 治疗后分别为 (0.70±0.34) 、 (0.71±0.35) 、 (0.73±0.38) mm。予以不同治疗方案后, 三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的ST段的下移幅度, 比治疗前比较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治疗后三组心电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三组心血管和不良事件情况

予以不同治疗方案后, 研究组和对照组心血管的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比参照组低,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对照组和参照组不良事件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对照组和参照组均比研究组少,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不稳定心绞痛主要因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硬化的斑块, 于某因素影响下发生不稳定斑块破裂和出血, 形成血小板的聚集, 进而造成促猝死、心肌梗死相关心血管的事件[4]。依据大量临床实践发现, 不稳定心绞痛与非ST段的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可予以血小板的糖蛋白 (GP) Ⅱb/Ⅲa的受体拮抗剂, 从而缓解患者临床症状[5,6]。本研究中主要对老年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予以半剂量的替罗非班治疗方案。其中替罗非班属于一类高效、特异和高选择性血小板的糖蛋白 (GP) Ⅱb/Ⅲa的受体拮抗剂[7]。

本研究中的主要对象为大于60岁的老年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过选取患者并分别应用不同常规、常规剂量替罗非班和半剂量替罗非班用药方案, 得出予以不同治疗方案后, 研究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是96.88%和93.75%, 高于参照组78.12%,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且研究组和参照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与冯旭霞、李小芳的研究文献的结果相符合, 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替罗非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疗效显著[8,9]。

近年来, 临床相关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研究文献比较多, 且效果良好。在本研究中,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和心血管事件进行分析, 得出予以不同治疗方案后, 三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的ST段的下移幅度, 比治疗前比较降低,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且治疗后三组心电图比较无明显差异。研究组和对照组心血管的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比参照组低,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替罗非班治疗后患者心电图稳定, 且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依据大量临床实践发现, 予以患者替罗非班会造成出血、血小板的减少相关不良事件, 用药存在一定风险, 尤其对于高龄的患者, 风险发生率会明显上升[10]。本研究中得出对照组和参照组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参照组均比研究组少,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临床实践中为了有效降低不良事件, 可予以患者半剂量的替罗非班方案。关于替罗非班在老年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疾病中的深入应用价值和科学应用, 需要以后临床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和验证。

综上所述, 对老年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予以半剂量的替罗非班治疗效果显著, 且不良反应事件较少, 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摘要:目的:探究老年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半剂量替罗非班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则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治老年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6例, 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三组, 每组32例, 参照组予常规治疗, 对照组予常规剂量的替罗非班, 研究组予半剂量的替罗非班, 分析三组疗效、心电图变化、心血管和不良事件。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有效率96.88%和93.75%, 比参照组78.12%高, 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 (P<0.05) ;且研究组和参照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研究组和对照组心血管的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和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均比参照组低,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和参照组不良事件均比研究组少,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老年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予半剂量替罗非班效果显著, 且不良反应事件较少, 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半剂量,替罗非班

参考文献

[1]王永红.替罗非班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23 (11) :264-266.

[2]王永新.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14 (10) :234-238.

[3]Amane HSBurte N P.A comparative study of dalteparin and unfractionated heparin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J].Indi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11, 34 (6) :157-159.

[4]Li H L, Peng.Vaspin plasma concentrations and mRNA expressions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d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J].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2011, 32 (9) :523-526.

[5]祝志云.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24 (2) :634-636.

[6]傅桂清.盐酸替罗非班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CD62P和PAC-1的影响及安全性[J].广东医学, 2013, 15 (10) :267-269.

[7]谢洪杰.替罗非班联合精制冠心颗粒治疗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21 (18) :234-236.

[8]冯旭霞.半剂量替罗非班治疗老年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 2013, 18 (14) :632-633.

[9]李小芳.白敏聪静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26 (12) :285-288.

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 第4篇

【关键词】 心绞痛;UAP;院前急救;硝酸甘油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属于介于急性稳定型心绞痛和慢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中间型的心肌缺血状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率非常高,并且病情变化较快,常常逆转成稳定型的心绞痛,也有可能会迅速发展成为AMI甚至出现猝死。所以院前的正确诊断和及时救治,能够对改善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起到关键的作用[1]。本院急救中心自2010年5月2012年4月对于院前急救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52例,通过给予及时中流量氧气吸入,舌下硝酸甘油含化,并进行静脉输注硝酸甘油和运用抗凝剂,开展心理治疗等院前急救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自2010年5月2012年4月本院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52例,其中,女性患者共17例,男性患者为35例,年龄在(61.4±8.3)岁。属于初发的严重或者加剧性心绞痛患者共35例,属于静息型的亚急性心绞痛患者共13例,属于静息型的急性心绞痛患者共3例。患者既往病史中,伴随有高血压病患者共18例,有冠心病史患者共10例,有既往心肌梗死患者共4例,有糖尿病病史患者共3例,有脑卒中病史患者共5例,经皮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共1例。

1.2 院前急救措施 迅速通过心电图对于患者进行及时评估,以确定是否不稳定型心绞痛。对于确诊患者,给予持续的中流量的氧气吸入,吸氧浓度是30%至50%,氧浓度=21+4*氧流量,因为较大的氧流量会带给患者不适,但是较小则达不到提升动脉氧分压的最低要求。给予患者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每次剂量为0.5mg。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通过缓慢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或者单硝酸异山梨酯,并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使用抗凝剂肝素钠1.25*104U或者低分子肝素钙5*103U进行静脉输注。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100mg至300mg进行口服。同时进行心理治疗,让患者减少活动,并稳定情绪,指导其服从治疗,以解除患者心理负担。待患者病情稳定以后,将其及时转送到急诊室以便于进一步的治疗,在转运途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患者的自觉症状。

1.3 病情观察 主要观察内容包含从发病到心绞痛停止的时间,从治疗开始到心绞痛停止的时间,发生心肌梗死或者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病危或者死亡者;对于院前救治的整个过程等做出详细的病程记录。

2 结 果

从患者发病到心绞痛的终止时间是(37.6±11.3)分钟;其中有21例为阵发性与发作性的心绞痛,患者病史为(36±5)小时,发作的次数为每小时2次至4次,心绞痛每次发作的时间是(8.6±3.2)分钟,共有7例患者在急救时仍然发作,从发作至急救处理以后,心绞痛终止时间是(11.8±4.6)分钟。经过本院院前救治的患者,在转入医院治疗以前共有38例心绞痛停止,有11例有明显减轻与缓解,总的有效率达94.2%,共有3例发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总发生率为5.8%。

3 讨 论

目前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诱因,普遍认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了不稳定性,其斑块很容易发生破裂,导致病变部位形成血栓,并造成冠状动脉的痉挛等[2]。此外,如果患者情绪比较激动、晨起剧烈活动或者天气寒冷以及药物变化等,造成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而使患者血压迅速升高,并且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增强。而最终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由于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不敢活动而必须进行院前急救,对于这样的患者,急救医护人员应当首先在现场要稳定患者的情绪,要在理解和重视患者的方面打消患者的思想顾虑,从而听取听从医护人员的科学安排,从而实现安全转送至医院救治的目的。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医学临床上显示,有着典型的心肌缺血症状,患者在发病期间会有着胸痛、喘气费力等症状。所以要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院前急救方案所带来不同效果,把发病时间与就诊时间中间产生的时间差作为诊治前的延误时间,尽可能的缩短延误时间,及时对患者实施准确的、早期的治疗程序、院前急救以及急诊处理,最大限度的抢救已经濒死的心肌,这些工作对预防发生猝死以及室颤等情况,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患者来说,心电图检查是急诊科以及院前急救的关键[3]。临床上对处理和评估急性缺血性胸痛患者这种病情也尤为重要,对无ST段抬高只有临床病史显示高度缺血的患者以及单有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应该立即入院,对患者实施抗缺血等一系列治疗。有观点认为:对那些肌酸激酶同工酶属于正常值,但是却有着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或者是胸痛等症状的患者,存在再梗死以及死亡等不良预后危险,需要进行血管再通[4]。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发以后,倘若同时伴有心肌损伤生化指标而改变等情况,那么将会提示在一年之内预后不佳,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上急需一种特异性与敏感性较高的治疗方式,能够尽早的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和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发以后的危险程度作出预测和评估。

对急性胸痛的诊断和治疗工作,首先要明确是否不稳定型心绞痛。处于急性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应该卧床休息1天到3天,持续吸氧和心电监测。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与诊断的建议:在临床中,对于高危或者是中危的患者,住院的时间会比其他患者要长些,同时应强化内科的诊疗方式[5]。低危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病情进行住院治疗或者是短期内留观,如果在留观期间,无左心衰竭的临床证据,心电图无缺血改变,也未再次发生心绞痛,对患者进行床旁监测,在留观24小时至48小时之后可出院。就我国目前的医学临床上,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还没有很好的早期预警方法与风险评估方式[6]。分流救治模式的选择对患者短期预后以及生存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院前急诊干预治疗观察以及急救工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疗效判断、病情监测以及早期识别等问题上有着积极的作用,最大程度的改善了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

参考文献

[1] 周俊杰,付昆,张瑞丰.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J].宜春学院学报,2011,23(06):266.

[2] 黄芳,李迎,张宪南,吕爱莲,李科宇,魏小红.硝酸甘油与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对比研究[J].海南医学,2011(13):139.

[3] 王苏.院前急救干预对心绞痛预后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0,52(21):176-177.

[4] 郝静.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和转运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3(11):178.

[5] 赵云霞,刘倩,吉世军.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9,12(19):202-203.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观察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 神经系统严重疾病者, 心源性休克患者。将患者按就诊时间平均分为A、B 2组, A组男39例, 女21例, 年龄46岁~77岁, 平均年龄 (60.1±11.6) 岁;低危度13例, 中危度23例, 高危度24例;混合性心绞痛31例, 梗死后心绞痛3例, 静息型心绞痛16例, 恶化型心绞痛10例。B组男37例, 女23例, 年龄44岁~76岁, 平均年龄 (59.9±11.5) 岁;低危度11例, 中危度24例, 高危度25例;混合性心绞痛30例, 梗死后心绞痛4例, 静息型心绞痛15例, 恶化型心绞痛11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2组患者阿司匹林、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A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 给予欣奥星静脉滴注治疗, 即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溶入欣奥星25 mg, 实施静脉滴注治疗;在A组治疗基础之上, 再给予B组患者250 m L的齐铭雷奥治疗。2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治疗期间对2组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等进行全面观察。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胸痛、胸闷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治疗期间患者没有出现心绞痛现象。有效:胸痛、胸闷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治疗期间患者偶尔出现心绞痛现象。无效:胸痛、胸闷等临床症状没有消失, 治疗期间患者时常出现心绞痛现象, 甚至出现恶化现象。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总例数×100%[1]。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00%, 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

2.2 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均未出现明显障碍, 生命体征正常。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绞痛、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症状, 是一种介于急性心肌梗死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临床综合症状。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在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之上, 患者冠状动脉内膜出现斑块破裂, 进而出血, 造成破损处血小板聚集, 形成血栓, 导致冠状动脉受到严重阻塞[2]。由于该病症具有病情变化迅速、多样等特点, 或成为稳定型心绞痛, 或成为急性心肌梗死, 严重者甚至造成患者猝死现象, 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根本原则是迅速缓解患者胸闷、胸痛等病症, 改善心肌缺血现象, 降低威胁, 提高患者生存率。一般对于中、高危患者来说, 应及时对患者采取吸氧、止痛等处理, 并对患者实施心电图检测以及生命体征观察, 避免出现突发现象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

阿司匹林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基本治疗药物之一, 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欣奥星属于有机硝酸酯类, 通过释放NO, 刺激鸟苷酸环化酶, 增加环鸟苷酸, 促进血管平滑肌松弛, 进而使静脉血管充分扩张, 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回心血量, 大大降低心脏所承受的负荷。心绞痛患者服用后, 可促使心室升高的充盈压最大限度地降低, 降低室壁张力、心室直径, 有效降低心理所耗氧量。通过静脉给药后, 可迅速分布全身, 并在脑组织、心脏、胰腺等部位含量较高, 在肝脏可完全代谢, 不会出现积蓄现象, 安全性较高[3]。

齐铭雷奥是一种选择性强的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 不仅能对血栓烷的产生起到明显抑制作用, 同时还能对前列环素的产生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进而显著改善两者失调现象, 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时, 起到高效的扩张血管作用。在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基础之上, 联合欣奥星与齐铭雷奥, 可有效增强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栓形成, 扩张静脉血管, 充分舒缓心绞痛、胸闷、胸痛的不良症状。

本文结果显示, 经过欣奥星联合齐铭雷奥治疗, 不仅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 使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期间心绞痛发生率大大降低, 同时还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按就诊时间平均分为A、B 2组。给予2组患者常规治疗, 并在此基础之上给予A组患者欣奥星静脉滴注治疗, 给予B组患者欣奥星联合齐铭雷奥静脉滴注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00%, 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34%。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均未出现明显障碍, 生命体征正常。结论 欣奥星联合齐铭雷奥静脉滴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欣奥星,齐铭雷奥,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常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连续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减速力的关系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26) :3121.

[2]黄震华.2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8, 27 (8) :266.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观察 第6篇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不良反应,满意度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常见急性心脏综合征, 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逆转为稳定性心绞痛, 病情逐渐好转, 而部分患者病情则迅速进展, 并出现猝死等,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 因此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有临床研究者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护理时发现通过优质护理干预, 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同时治疗效果明显改善。笔者对我院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男46例, 女44例;年龄50岁~82岁, 平均年龄 (68.32±5.14) 岁;患者均符合WHO (1997年) 制定的心绞痛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5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规护理, 对其心电活动进行持续监护, 同时了解患者的心率、血压及心律变化情况, 详细观察患者疼痛性质、程度、部位及持续时间等;告知患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识别方法、疼痛时间、疼痛加重程度等, 告知其硝酸甘油的正确使用方法, 避免出现心肌梗死现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加强对患者病情及药物使用观察, 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后可能出现头痛、心悸及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 同时部分患者可出现低血压等现象, 因此医护人员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加强对患者治疗期间的观察, 对于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及时处理。 (2) 患者生活、工作及社交等均受到较大的影响, 同时病症反复发作, 患者常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 加重心绞痛, 出现恶性循环。因此医护人员要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 使其能够保持良好放松的情绪, 减少疾病的诱发因素。 (3) 饮食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饮食尽量以维生素、纤维素含量丰富、蛋白质较低、脂肪较低的饮食为主, 指导患者适当放慢进食速度, 避免暴饮暴食导致的代谢耗氧量的增加, 降低心脏负荷。

1.3 疗效判定

显效:胸闷、心前区疼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患者ST段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胸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 患者ST段出现一定程度改善, 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胸闷、心前区疼痛等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ST段无改善, 出现心脏事件[2]。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患者与参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 71.1%,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观察组患者护理期间出现4例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8.9%;参考组患者护理期间出现14例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3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14, P<0.05) 。

2.3观察组43例患者对护理满意, 满意度为95.6%;参考组33例患者对护理满意, 满意度为73.3%,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1, P<0.05) 。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心脏疾病, 发生较为突然, 患者多无心理准备, 常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 加重心脏负担, 导致疾病进展,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在患者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告知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维持好的心理状态, 促进患者身体良好康复。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血栓、心血管管腔阻塞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情况进行观察, 从而更好地给予针对性治疗及护理, 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促进患者的康复[3]。不稳定型心绞痛采用的甘油硝酸可能导致头痛、面部颈部皮肤潮红、直立性低血压等较为常见, 而当剂量过大时, 患者血压出现下降, 并导致心率加快、交感神经兴奋及心肌收缩力加强等现象, 加剧心绞痛。因此在治疗时, 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用药的观察, 对于其出现的不良反应立即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避免药物意外现象的发生, 促进患者的康复。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要加强营养护理等, 保证患者机体损耗能够被及时补充, 促进其机体抵抗力的提高, 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的康复。在患者住院期间, 医护人员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尽量以安静舒适为主, 提高患者心理舒适度, 促进其疾病的好转。本次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经优质护理后, 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参考组 (P<0.05) ,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考组, 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参考组 (P<0.05) 。由此可知, 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优质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改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陈一坚.前列腺素E1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2 (10) :1101.

[2]黄燕萍.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1例[J].中医杂志, 2012, 53 (10) :877.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观察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0例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的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 观察组:男49例, 女26例, 年龄45岁~78岁, 平均年龄 (59.76±12.63) 岁;其中45例患者为高危度, 19例患者为中危度, 11例患者为低危度;8例患者为恶化型心绞痛, 15例患者为静息型心绞痛, 5例患者为梗死后心绞痛, 47例患者为混合性心绞痛。对照组男48例, 女27例, 年龄46岁~79岁, 平均年龄 (60.35±13.28) 岁;其中46例患者为高危度, 18例患者为中危度, 11例患者为低危度;9例患者为恶化型心绞痛, 13例患者为静息型心绞痛, 7例患者为梗死后心绞痛, 46例患者为混合性心绞痛。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分型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发病;患者的心绞痛经过卧床休息和对症治疗无法得到控制;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此项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伴有严重低血压的患者;排除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排除伴有肝、肾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排除伴有内分泌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排除伴有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排除伴有严重感染的患者。

1.3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心绞痛常规治疗, 包括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和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给予齐铭雷奥和欣奥星静脉滴注治疗, 将250 m L齐铭雷奥和25 mg欣奥星+250 m L 5%的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欣奥星静脉滴注治疗, 将25 mg欣奥星加入250 m L 5%的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2组患者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以及心电图疗效等。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心绞痛症状的改善情况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3级。显效:胸闷、胸痛等心绞痛表现基本消失, 2周内无心绞痛发生, ST段恢复程度≥50%, T波恢复为正常的直立;有效:胸闷、胸痛等心绞痛表现明显缓解, 2周内心绞痛偶有发生, ST段恢复程度≥50%, T波变浅或者变为双向;无效:胸闷、胸痛等心绞痛表现无明显变化, 2周内心绞痛反复发作, ST段无改变, 甚至症状和体征加重, 严重者会发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发生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见表1、表2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临床上是十分常见的循环科疾病, 不仅有高发病率, 同时还具有高病死率,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程相对较长, 并且病情比较严重, 如果病情反复发作并且持续较长时间, 往往会演变为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临床上稳定型心绞痛的所有特征, 但是疼痛程度明显重于稳定型心绞痛, 疼痛时间明显长于稳定型心绞痛, 并且在患者静息的状态下也可发病, 轻微的运动即可导致患者发病[2]。

一旦患者被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则需要立即给予积极治疗, 以控制临床症状, 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治疗上主要包括以下措施: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 给予抗心肌缺血治疗、抗血栓治疗以及血流动力学支持治疗。同时, 在患者住院过程中, 要求严格卧床休息, 并且在必要时给予患者吸氧治疗, 并对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进行观察[3]。齐铭雷奥与欣奥星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恢复心肌功能, 减轻心肌梗死的程度, 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 齐铭雷奥与欣奥星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心绞痛常规治疗,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给予齐铭雷奥和欣奥星静脉滴注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欣奥星静脉滴注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症状疗效和心电图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齐铭雷奥与欣奥星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恢复心肌功能, 减轻心肌梗死的程度,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齐铭雷奥,欣奥星,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徐敬.地尔硫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 2010, 39 (9) :859-860.

[2]陈素霞.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4) :121-122.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体会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60例, 女40例, 年龄40岁~70岁, 平均年龄 (54.5±11.4) 岁。其中, 18例自发性心绞痛, 23例复发劳力性心绞痛, 24例变异性心绞痛, 35例初发劳力性心绞痛。利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5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护理, 试验组患者接受系统的临床护理。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 病情观察。2组患者均行连续心电监护, 以了解其血压、心率和心律变化情况;对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行观察;指导患者掌握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识别方法, 包括疼痛程度的加重和时间的延长, 以及服用硝酸甘油无效, 心绞痛发作频率提高等, 以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 (2) 药物护理。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后可能会发生心悸、头痛、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 其主要原因在于药物作用所导致的头面部血管扩张。为了避免患者用药后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可嘱其服药后尽量卧床休息。如果患者为硝酸甘油静脉滴注, 需通过输液泵对输液速度进行控制, 以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输液速度通常控制在8~10 mg/min之间。患者输液过程中和输液前需行定时血压监测。 (3) 心理护理。受到社交、工作、生活压力的影响, 患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易反复发作, 加之其发病较为突然, 因而患者常易出现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 而不良心理状态的存在又会加重心绞痛症状, 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 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 适时进行心理疏导, 使其保持稳定、轻松的心理, 并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1]。 (4) 饮食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宜进富含纤维素、维生素、优质蛋白的低脂、低盐、低糖饮食, 且应放慢进食速度, 其主要原因在于饮食过饱会增加人体代谢耗氧量, 进而提高心脏负荷, 影响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同时, 患者应戒烟戒酒, 限制甜食摄入量[2]。 (5)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基本知识, 嘱其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排便;依据病情变化适当进行身体锻炼, 以增加机体耐受量。发病初期适当休息是该病临床治疗和护理的关键环节, 有助于提高心肌耗氧量, 缓解心脏负担, 防止过度劳累增加身体负荷。同时, 嘱患者遵医嘱用药, 避免随意换药、停药, 定期到院复查[3]。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ST段恢复正常, 心前区疼痛和胸闷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ST段改变有所改善, 心前区疼痛和胸闷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且发作频率显著降低;无效:患者ST段改变未见任何变化, 甚至有所加重, 心前区疼痛和胸闷等临床症状无改善, 心脏事件发生次数增加。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病例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 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76%, 2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 (P<0.05) 。见表1。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一种心脏疾病, 通常发病较为突然, 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 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 以促进其身体的康复。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中, 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心血管管腔阻塞、血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情况, 加强患者的药物护理、营养护理、病情监测以及心理护理等措施, 避免病情出现恶化。在此基础上改善患者的医疗护理卫生情况,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从而巩固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

本组结果表明,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系统的临床护理, 有助于改善其心绞痛症状, 降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同时, 在患者出院前进行有效的出院指导, 有助于患者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 保持心情舒畅, 从而巩固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需要关注其病情发展、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 以达到巩固和提高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的目的, 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周景霞.1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6) :318-319.

[2]王玉红.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4) :143-144.

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 第9篇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通心络胶囊

【中图分类号】R25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67-2

68 cases of unstable angina and treatment

Lv Yongshe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de City,18 Wards Hunan 415003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unstable angina and treatment. Methods:68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hyperlipidem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34 patients,34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herapy,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on the basis of oral Tongxinluo capsule. Results: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two groups have no significant adverse reactions. Conclusion:Tong Xin Luo Capsule o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gina,can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 and relieve pain in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unstable angina pectoris;treatment;Tong Xin Luo Capsule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1]近年临床上较为广泛地应用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一词,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临床症状,包括了初发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和各型自发性心绞痛在内,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当,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其病理基础是在原有病变上发生冠状动脉内膜下出血、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或纤维蛋白凝集、冠状动脉痉挛等。[2]笔者观察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的患者,我们采用多种药物结合疗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对老年患者口服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符合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的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排除合并肝、肾等严重疾病,精神病,变异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重度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平均年龄59.5岁;对照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1岁,所选病例均行血生化,血常规,尿和粪便常规,心电图,胸片等常规检查,以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临床症状三项作为观察指标。两组年龄、心绞痛类型、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入选后,2组常规使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硝酸脂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硝酸甘油注射液5~10ml,静滴,1次/天,通心络胶囊一次3粒,3次/日,口服,连续10天。硝酸甘油注射液宜从小剂量开始,并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两组病例除外严重心力衰竭,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及肝肾功能不全及有特殊过敏体质者。用药期间记录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ST段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症状明显缓解后在7~10d内逐步撤除药物。

1.3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测得治疗前后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等数据,动态心电图观察ST段压低总次数,ST段压低总时间等参数;同时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及综合评分,以心慌,胸闷,气短及心绞痛等作为评分依据,按每一症状轻重和发作频率记分,严重而频发者记分3分,轻而频发或重而不频发者记分2分,轻度而间歇者记分1分。

1.4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大致正常或正常;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轻,心电图s-T段降低,或回升0.5mV以上而未达正常水平;无效:疼痛变化不明显或加重,心电图无变化。

1.5计量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检验,计数数据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心脏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见表1,治疗组均显着增加0.01,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

表1 心脏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级别CO(L/min)CIEF(%)

治疗组前3.0±0.43.1±1.154±11

治疗组后4.7±0.93.6±6.057±13

对照组前3.6±1.03.2±1.153±12

对照组后3.7±1.33.5±1.055±9

2.2两组治疗前后的ST段变化程度见表2,治疗组ST段压低总次数、ST段压低总时间均较治疗前显着减少(P<0.01),对照组变化不明显。

2.3统计学分析 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临床疗效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2%;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3.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

2.5不良反应治疗组中有1例于服药期间有上腹不适、隐痛及轻度恶心感,改饭后服用后症状消失,无淤斑及出血皮疹。两组都无肝肾功能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病人常多为50~80岁的老年人,多有高血压(并伴有睡眠差)、高胆固醇血症(表现为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等疾病的病史;也与家族史有关。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本病多见于男性,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其病情可因病程的时间、发作的时间、发作间隔的时间呈进行性加重,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发作反复、频繁。心电图常见ST段压低0.1mV(1mm)出现暂时性的心肌缺血。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诱发因素有:疲劳、情绪激动、紧张、环境吵杂或寒冷、体位突然改变、进食过饱、饮食习惯过甜过咸等;发病机制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继发血小板黏附、聚集及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血管不完全阻塞或血管痉挛,使心肌血供减少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此机制已被许多临床医学研究所证实。因此,对UAP病人的内科治疗目标是迅速抗血小板、抗血栓,并应用抗心绞痛药物缓解心绞痛。[3]对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体力活动可增加心脏负担,增加心肌耗氧量,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随心肌的需要增加而增加。发病初期休息是治疗的关键。患有鼾症,甚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老年人应及时通过使用nCPAP治疗或外科治疗矫治鼾症,预防因鼾症引起的内皮素合成增加所致收缩血管物质释放,心脏负荷加重,同时冠状动脉收缩,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绞痛的发作。

本组研究显示,68例患者经通心络胶囊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明显减轻,总有效率可达82.3%,患者心脏功能指标即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射血分数均有显着增加,并且治疗组观察有促进心电图缺血性ST段压低的恢复及缩短持续时间。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通心络胶囊治疗的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说明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较好,口服方便,经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解除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心络胶囊治疗心绞痛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颖,常延平,张运.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7,38(6):39.

[2] 华先平.丹红注射液对动脉硬化家兔血管壁炎症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06,4(10):28.

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护理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6年2月—2008年2月共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56例, 其中男85例, 女71例;年龄62岁~93岁, 平均73岁;多伴有吸烟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 (或糖耐量异常) 等危险因素, 临床症状主要以心前区疼痛为主, 也有表现为胸憋、气紧、上腹部疼痛或胸前部不适感, 可以费力为诱因, 也有的病人无任何诱因发作上述症状, 可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尺侧达无名或小指或颈、咽、下颌部甚至头部。新近1月内发作上述症状或上述症状反复频繁发作, 较前加重, 持续时间延长, 不易缓解, 心电图短暂性缺血性ST-T改变。

2 治疗方法

①吸氧;②心绞痛发作疼痛剧烈时含服硝酸甘油0.6 mg。缓解后再给予5%葡萄糖液250 mL加硝酸甘油5 mg静脉输注7 d, 直至症状得到控制;③抗栓 (凝) :应用阿司匹林及肝素是控制心绞痛的重要治疗措施, 其目的在于防止血栓形成及发展、阻止不稳定型心绞痛向心肌梗死发展;④积极强化降脂治疗;⑤积极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治疗。

3 结果

收治的156例病人, 有8例在入住1 d~6 d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其余的经过吸氧、静脉输注硝酸甘油、抗凝、调脂、控制危险因素等治疗8 d~10 d好转出院。随访6个月至1年, 仅2例高龄病人发展为心肌梗死出现并发症死亡。

4 护理

4.1 病情观察

了解病人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诱因、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缓解方式、有无放射性疼痛、发作频率及伴随症状。发作前有无诱因存在, 是评估疼痛性质的重点并作及时准确的记录和处理, 询问有无体力劳动或活动过量、情绪激动、紧张、环境嘈杂或寒冷、体位突然改变、进食过饱, 饮食习惯。

4.2 使用硝酸甘油的护理

在用药前应向病人家属解释用药后可能出现颜面潮红、头痛、头晕、心悸、恶心、腹胀等症状, 是因为药物扩血管作用引起的。为防止用药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可嘱病人用药后卧床休息;尽可能使用微量输液泵, 输注硝酸甘油严格控制速度, 以防发生低血压等。根据病人适应情况控制滴速在10 gtt/min~30 gtt/min, 输液过程中嘱病人在床上大小便, 避免体位突然改变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头晕、冷汗、心悸等症状。输液前及输液期间, 严密监测血压变化。

4.3 静脉输注的护理

输液速度宜慢不宜快, 由于输液时间长, 应在治疗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鼓励和安慰病人耐心地坚持输液治疗, 观察期间有无不适。记录24 h出入量, 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以及时调整输液量及观察肾脏代谢功能。

4.4 治疗中对血管的保护

老年病人大多血管弯曲、弹性差、细小、脆性大、不易固定, 在进行输液、抽血等治疗时应注意对血管的保护。使用带有肝素帽的留置针输液, 以减轻病人因反复穿刺而带来的痛苦。

4.5 饮食护理

宜进食清淡、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质及纤维素的食物。饮食不宜过快、过饱, 宜少食多餐, 不宜过咸, 限制甜食及高脂饮食, 戒酒戒烟。

4.6 日常生活护理

①发病初期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劳累、情绪波动, 因为可增加心脏负担, 增加心肌耗氧量, 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随心肌的需要增加而增加。②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性给予润肠通便药物, 若大便干燥可给予开塞露20 mL塞肛, 严禁用力排便, 也可口服导泻药或肥皂水灌肠等, 以免出现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发生。病情稳定后, 可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有氧活动, 如太极拳、散步, 有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提高体力活动的耐受量, 改善症状。③改变体位时应缓慢, 如起床时应做到“3个1 min”, 即睁眼1 min后在原处坐起, 坐起1 min后移动至床边, 1 min后下地。

4.7 心理护理

关心询问病人, 掌握其心理变化,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告知病人情绪变化对本病的影响, 消除紧张心理, 保持心态平衡, 乐观积极的心态对稳定病情、保持身体健康十分重要。情绪波动可使交感-肾上腺素系统活性增加, 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血压增高, 心率增加, 心肌氧耗量增加而易诱发心绞痛。无论是在住院治疗还是出院后, 都应关心病人心理及情绪变化, 与其谈心, 分担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 稳定病人情绪, 避免心绞痛的发生。

4.8 出院指导

向病人介绍该病的常识, 给病人发送有关冠心病的科普知识读本, 嘱病人坚持遵医嘱按时服药, 定期回院复查, 切忌随意停药及换服药物, 有不适感或其他疑问时与原主管护士 (师) 、医师取得联系。老年病人记忆力减退, 要帮助病人制作一张个人健康联系卡, 联系卡上注明病人姓名、年龄、所患疾病、家人及联系电话、医院联系电话及医生、护士 (师) 姓名及联系方式, 同时附简单的急救要领, 并嘱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 以便发作时备用。

上一篇:儿童安全教育下一篇:运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