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内注射地塞米松

2024-05-10

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精选7篇)

鞘内注射地塞米松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收治结核性脑膜共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结核病学》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标准。其中男34例, 女26例, 年龄19~74岁, 平均年龄为 (35.3±5.8) 岁。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0例, 其中实验组男17例, 女13例, 年龄19~74岁, 平均年龄为 (35.3±5.8) 岁, 对照组男36例, 女24例, 年龄18~75岁, 平均年龄为 (35.8±5.2)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等方面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 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病例采用2HRZE/4HR方案抗结核治疗, 同时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鞘内注射异烟肼联合地塞米松治疗, 首先对患者实施腰椎穿刺, 成功后测量脑脊液压力, 根据脑脊液压力状况, 适量释放脑脊液5~20mL, 将地塞米松5mg, 异烟肼100mg加0.9%生理盐水稀释后缓慢注入, 2~3次/周, 至脑脊液检测结果恢复正常。

1.3 临床疗效评价

(1) 显效:临床症状缓解, 脑脊液检查恢复正常。 (2) 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脑脊液有核细胞数。 (3)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脑脊液有核细胞数。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此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检验标准设定为a=0.05, 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为66.7%, 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脑脊液生化指标治疗前后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后脑脊液细胞计数、蛋白定量、葡萄糖、氯化物等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 , 但实验组治疗后其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2.3 疾病转归

实验组死亡1例、病死率为3.3% (1/30) , 对照组死亡2例, 病死率为6.7% (2/30) , 两组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实验组肢体运动障碍1例, 智力障碍1例, 视觉障碍1例, 觉障碍0例、残障率为10.0% (3/30) , 对照组肢体运动障碍3例, 智力障碍3例, 视觉障碍1例、听觉障碍2例、残障率为30.0% (9/30) , 实验组残障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脑膜非化脓性炎症, 因其所在部分解剖结果的重要性和脑膜炎病理变化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若不及时准备的诊断和治疗, 可导致蛛网膜粘连、椎管梗阻、脑积水、颅神经麻痹、脑梗死、肢体瘫痪、智力障碍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结核性脑膜炎使脉络丛毛细血管高通透性增高, 破坏血脑屏障, 导致炎性渗出物渗出, 进而使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 导致脑脊液生化异常, 尤其表现为脑脊液蛋白浓度的升高。

传统治疗方式是采用传统抗结核治疗方案、激素、脱水等综合治疗, 但是效果不佳, 而鞘内注射异烟肼和地塞米松为结核性脑膜炎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案, 鞘内给药迅速升高脑脊液内异烟肼浓度, 使其能达到治疗浓度, 且靶向性好, 可直接作用于结核病变部位, 有利于结核杆菌的清除。同时地塞米松鞘内注射可以较好的抑制脑膜炎症反应、减少炎性渗出、减轻脑水肿, 同时可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防止蛛网膜粘连以及椎管粘连和阻塞的发生[3,4]。另外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可以使颅内压降低、防止脑水肿、脑疝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结果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采用传统抗结核综合治疗与在此基础上加用鞘内注射异烟肼和地塞米松治疗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脑脊液细胞计数、蛋白定量、葡萄糖、氯化物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且实验组残障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说明鞘内注射异烟肼及地塞米松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牛莉, 张瑞.异烟肼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效果评价[J].河北医药, 2012, 34 (8) :1173-1174.

[2]王郁.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附48例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6) :64-65.

[3]陈永宏, 向江琳, 田冰.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观察[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6, 29 (6) :538-539.

鞘内注射地塞米松 第2篇

【关键词】鞘内注射;化疗;不良反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03—01

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白血病、淋巴瘤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由于化疗药物难于通过血脑屏障,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淋巴细胞不能被有效杀灭,因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和中枢神经淋巴瘤,常发生在缓解期。鞘注化疗药能避开血脑屏障,高浓度到达脑部各中枢神经系统部位,是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脑淋巴瘤的有效方法。我科對75例血液病患者进行了鞘内化疗,通过观察不良反应及细致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3年6月我科鞘内注射化疗75例,男44例,女31例,年龄18—65岁,其中急性白血病(缓解期)51例,恶性淋巴瘤(非原发性中枢性淋巴瘤)24例,共鞘注化疗302次,最少一次,最多14次。

1.2方法 患者清洗腰背部皮肤后,换清洁宽松衣服,取去枕侧卧,背齐床沿,屈劲抱膝。取第3—4或第4—5腰椎棘突间隙为穿刺点,严格消毒铺孔巾,以2%利多卡因1—2ml在穿刺点作皮内、皮下至韧带的浸润麻醉,然后用7—9号腰穿针沿腰椎间隙垂直进针(针头斜面向上),推进7—8厘米深度或感到阻力突然降低时,进入蛛网膜下腔,缓慢拔出针芯,见脑脊液流出后,进行测压。收集脑脊液3ml行常规及生化检查。并缓慢分次注入注射用水3ml+地塞米松5—10mg+甲氨蝶呤10—15mg或注射用水3ml+地塞米松5—10mg+甲氨蝶呤10—15mg+阿糖胞苷30—50mg,边注入药物边回抽脑脊液,使每次注入量大于回抽量,经过5-6次后全部注入。无菌粘贴外敷,按压数分钟,操作结束嘱患者去枕平卧6h,穿刺点避水3d。

2 结果 75例患者共行鞘注化疗302例次,部分例次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呕吐16(5.30%)例次,腰痛8(2.56%)例次,头痛、头晕32(10.60%)例次,下肢疼痛、麻木5(1.66%)例次,发热2(0.66%)例次。

3 护理

3.1心理支持 很多患者惧怕腰穿及鞘内化疗,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关心、安慰患者。讲解白血病、淋巴瘤疾病知识及腰穿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反应,使患者意识到鞘注化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消除其紧张情绪和恐惧、忧虑感,以取得配合。

3.2环境准备[1] 病室不留陪护,保持安静、空气流通,调节室温22—24 ℃,湿度50%-60 %。屏风遮挡患者,停止扫床、换床单等护理操作,减少飞尘,术前紫外线照射病室30min。

3.3不良反应的护理

3.3.1 呕吐 呕吐是由于鞘内注射的化疗药物在流经侧脑室时,刺激侧脑室的脉络膜丛分泌较多的脑脊液,使颅内压短暂升高而引起[2]。一般发生于鞘内注射后3-5 h,轻者仅有恶心感,重者可呕吐1-3d,常为胃内容物。嘱患者卧床休息,进清淡饮食,每餐不易过饱,呕吐严重时暂禁食。注意观察生命征、瞳孔、意识变化及呕吐物的量、颜色、性质,如为呕吐血性物或呈喷射状呕吐,应立即报告医生,必要时予降颅压治疗。恶心,呕吐也与患者的精神状态、心理因素、身体因素等密切相关,告知其此属正常的反应,大都能自行缓解,帮助患者克服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对不适的阈值;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从而降低大脑呕吐中枢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患者对恶心、呕吐的耐受力[3]。 本组呕吐患者中有7例次静脉注射格拉司琼止吐针缓解,2例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其余均自行缓解。

3.3.2头痛、头晕 32例次患者头痛、头晕为腰穿后脑脊液渗漏致低颅压引起,发生于鞘内注射后3~10 h,持续1-7 d。患者均诉坐起及抬头后发生或加重,疼痛部位为枕部或额部,程度为中度、重度、剧烈不等。嘱患者延长卧床时间,取去枕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予大量饮水及补液(生理盐水或平衡液),每日2000毫升~3000毫升,可反射性地引起脑脊液分泌增加,改善脑脊液的循环,促使脑脊液压力的恢复。

3.3.3下肢疼痛、麻木 常发生于腰椎穿刺及推注化疗药的过程中,患者主诉单侧下肢或双下肢酸痛、刺痛、麻木,此时,可适当减慢推药速度,将甲氨蝶呤放在第二管注射,对患者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告知一般在注射后2 h内下肢疼痛、麻木会自行消失,鞘内注射结束后予周林频谱仪照射下肢,严重者遵医嘱给予口服止痛药。本组5例次患者经频谱仪照射自行缓解者4例次,另1例次口服奇曼丁及维生素B12营养神经治疗后缓解。

3.3.4发热 据推测,发生发热的原因是由于鞘内注射的化疗药物通过脑脊液循环,在流经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时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特别是对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影响而引起;另外甲氨蝶呤具有半抗原性,可与白蛋白结合成致热原,亦可能引起发热[4]。2例患者体温在38.5℃以上,按医嘱予泰诺林退热处理,并给予冰袋物理降温。嘱患者多饮水,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时更换汗湿衣物。经对症处理后体温降至正常。

3.3.5腰痛 8例次出现腰部酸痛,活动时显著,这些患者均行多次腰穿鞘注,考虑为多次穿刺损伤所致。以后我们根据病人体重、年龄及性别,尽量选用小号针,并更换腰椎棘突间隙穿刺,避免副反应的发生。

4.讨论

由于化疗药物难以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并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成为白血病细胞、淋巴细胞的“庇护所”及复发根源。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三联或二联鞘内注射治疗,对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枢神经淋巴瘤有肯定的疗效[5] ,但鞘内注射化疗药可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呕吐、发热、下肢疼痛、麻木等),增加了患者痛苦及心理负担。不良反应发生既可能是患者个体原因,也可能与药物浓度、推注速度和操作不当等因素有关。我们通过鞘注前心理护理及采取预防感染措施;鞘注过程中注意用药顺序,减慢注射速度,边注入药物边回抽脑脊液,稀释药物溶度,减少药物对脊神经刺激;鞘注后认真观察及细心护理,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各种不良反应,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保证鞘注化疗的顺利进行及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玉华.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治疗白血病62例配合[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2):82—83

[2] 朱永生,葛 娟,郭祥.小儿急性白血病鞘内注射的副反应观察[J].江苏医药杂志,200l,27(6):471

[3] 梁小辉,邹玲,李毅,等.癌症化疗中恶心、呕吐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8):619

[4] 王晓丹.鞘内注射甲氨蝶呤致发热等不良事件分析[J].天津药学,2005,17(6);35—36.

鞘内注射地塞米松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近三年住院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30例为治疗组, 并选择2009年~2012年3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为对照组。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 (1) 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 糖、氯化物降低, 细胞数增高。 (2) 胸片显示典型的栗粒性及浸润性病灶。 (3) 有典型的结核中毒症状:头痛、呕吐、发热、盗汗。 (4) 有典型的颅内高压症及脑膜刺激征。治疗组30例, 男性患者19例, 女性患者11例。年龄12~40岁, 平均年龄26岁。对照组30例, 男性患者22例, 性患者女18例, 年龄15~28岁, 平均年龄21.5岁。治疗组病程0.51年, 平均0.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及病程方面均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住院患者化疗方案均为利福平0.45 g, 雷米封0.3 g, 乙胺丁醇0.75 g, 1次/天, 口服, PZA 0.5 g, 3次/天。辅以抗炎、降颅压、糖皮质激素、营养、支持等治疗。小儿用药以体质量计算。治疗组在强化抗捞基础上对所有病例进行鞘内注射雷米封0.05~0.1 g, 地塞米松2.5~5 mg, 2次/周, 疗程2~3周。

1.3 观察项目及疗效判定。

观察项目: (1) 脑脊液改变:观察鞘内注射后CSF生化检查的变化。 (2)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头疼呕吐、昏迷变化。 (3) 体征:观察脑膜刺激征及脑神经受损情况以及脑水肿, 脑疝变化。 (4) 治疗期间定期化验钾、钠、氯、二氧化碳结合力、肝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及胸片。疗效判定: (1) 脑脊液改变:根据糖、氯化物、蛋白、细胞数动态变化分为正常、好转、无变化、恶化4级。 (2) 症状、体征:消失为有效, 减轻为好转, 无改变为无效, 加重为恶化。

2 结果

2.1 两组脑脊液变化情况, 见表1。

治疗组经治疗后脑脊液转正常者占70.00%, 好转占26.67%, 无变化和恶化占3.33%, 对照组分别为40.00%、3.33%、56.67%。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正常, 好转比较) , χ2=20.32 (P=0.001) 。

2.2 两组症状体征消失率比较。

治疗组 (3 0例) :症状分别为发热、头疼、呕吐、昏迷。其中发热33.90% (28/30) , 头疼33.90% (28/30) , 呕吐100% (30/30) , 昏迷94.12% (17/19) ;体征分别为脑膜刺激征、脑水肿及脑疝, 其中脑膜刺激征100% (30/30) , 脑水肿100% (11/11) , 脑疝80% (4/5) ;对照组 (30例) :症状分别为发热、头疼、呕吐、昏迷。其中发热60.00% (18/30) , 头疼60.00% (18/30) , 呕吐70% (21/30) , 昏迷57.89% (11/19) ;体征分别为脑膜刺激征、脑水肿及脑疝, 其中脑膜刺激征70% (21/30) , 脑水肿66.67% (10/15) , 脑疝14.29% (1/7) ;两组症状体征消失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值均<0.05。由此可见, 治疗组症状和体征的消失率均高于对照组。

2.3 并发症与不良反应:

鞘内注射时部分患者因有脑水肿, 在鞘内注射前应予甘露醇降颅压, 以防放脑脊液时因脑水肿突发脑疝危机生命。此外重复鞘注可引起颅内医源性感染, 因此应在严密的消毒下进行操作。如鞘注局部水肿, 应适当休息几日, 待水肿吸收继续鞘注。3年来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现。

3 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约占全身性结核病的6%, 结核杆菌经血播散后在软脑膜下种植, 形成结核结节, 结核结节破溃后大量结核杆菌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结核性脑膜炎[1]。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从脑脊液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 但是培育耗时长, 且阳性率低, 抗酸染色阳性率不高。故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基本方法。脑脊液蛋白量多数在0.45~3 g/L, 蛋白持续上升提示预后不良[2]。细胞数大多在 (30~500) ×106/L, 以单核细胞为主[3]。糖和氯化物降低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故对疑似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应尽早行腰穿检查送检脑脊液。对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高度提示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 即使脑脊液正常, 也应该进行抗结核治疗,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非常重要。因为一期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程只有短短的3周, 错过机会病死率大大提高[4]。

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 取决于是否早期治疗及治疗方法正确与否。不规则治疗可发生蛛网膜下腔广泛粘连及梗阻。在本文对照组因耐药性发生等因素, 病情恶化者占66.67%, 而治疗组仅占3.33%。且脑脊液正常占7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0%。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体会到, 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仅采用静脉及口服抗涝药物, 效果甚差。发生脑膜粘连, 梗阻, 使病情迁延者甚多, 病死率较高。经我们3年来实践中观察, 认为鞘内注射抗痨药物, 糖皮质激素可大大提高好转治愈率, 降低并发症, 鞘内注射对浆液渗出物的吸收, 改善中毒症状, 防止脑膜粘连, 甚至梗死脑脊液循环孔道具有非常好的疗效, 在严密的消毒下进行也是鞘注成功不可缺少的。

综合上述, 结核性脑膜炎病情重, 疗程长, 病死率高, 后遗症多, 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合理用药, 提高治愈率, 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雷米封,地塞米松

参考文献

[1]贾建平, 翠丽英, 王伟.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40.

[2]李继江, 俞有来.结核性脑膜炎不同时期脑脊液细胞学的特点观察及意义[J].江西医学, 2001, 19 (2) :84.

[3]侯熙得, 周仁.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4, 10 (4) :218-220.

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护理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科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9例, 男11例, 女8例;年龄15~56岁;均符合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标准, 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颅高压、脑膜刺激征或意识障碍;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示:脑脊液清亮或浑浊呈毛玻璃状;急性起病8例, 亚急性起病6例, 慢性起病5例。

1.2 治疗方法

嘱患者卧床休息, 保持大小便通畅, 同时给予脱水剂、抗纤溶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在抗结核、抗炎和降颅压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异烟肼和地塞米松连续鞘内注射。

2 结 果

本组患者经6~12次鞘内注射, 其中10例患者症状消失、体征明显好转, 脑脊液检查恢复正常, 康复出院;6例患者略有头痛;2例遗留脑积水后遗症;死亡1例。

3 护理措施

3.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鞘内注射的目的、方法、预期目标及以往成功经验, 消除家属及患者的焦虑不安和紧张情绪, 使患者保持平静心态, 积极配合手术。 (2) 术前准备:给予20%甘露醇125ml, 快速静脉滴注, 保留静脉输液通道。首次穿刺应询问患者有无利多卡因过敏史, 必要时做利多卡因过敏试验。备消毒治疗盘、穿刺包。清理陪护, 关闭门窗, 减少空气流通。 (3) 体位:协助患者取侧卧位, 背部与床边垂直, 头颈向胸前弯曲, 双膝向腹部屈曲。

3.2 术中配合

注意观察患者面色、表情、呼吸、脉搏。必要时协助患者保持手术位, 给予心电监护。保持输液通畅。

3.3 术后护理

3.3.1 体位:

嘱患者去枕平卧6h, 为防止穿刺处脑脊液渗出, 按压局部2~5min, 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

3.3.2 病情观察:

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即T、P、R、BP等, 密切注意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如发现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两侧瞳孔不等大, 头痛、呕吐加重, 呼吸不规则等症状, 则提示有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 应及时报告医师, 及时处理, 并记录24h出入量。应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室内安静。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减少对患者的刺激。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脱水剂、利尿剂和呼吸兴奋剂。配合医师为患者做腰椎穿刺, 颅压高时腰椎穿刺应在应用脱水剂0.5h后进行, 腰穿后要去枕平卧4~6h, 以防脑疝发生。对急性或慢性脑积水急性发作者, 如用药物降颅压无效, 护士应随时做好侧脑室穿刺术前的准备。注意观察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出现视物不清、中毒性肝损害症状等, 均应及时报告医师, 采取相应措施。

3.3.3 药物观察:

异烟肼有肝毒性, 严重者可致精神异常和变态反应;透明质酸酶易致感染全身扩散;糜蛋白酶可引起恶心、呕吐及凝血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等[2]。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 皮肤黏膜有无出血, 有无精神行为异常, 定期测肝功能, 加强护肝治疗。抗结核治疗疗程长, 多为联合用药, 为保证预期效果, 给药时加强护理极为重要。

3.4 饮食护理

注意增加营养, 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蛋类、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 多饮水, 忌食辛辣、坚硬、油炸、酸类食物。丰富的营养对疾病的恢复很重要, 有利于提高抵抗力, 促进病灶愈合, 增加机体抗病能力。对昏迷不能吞咽者, 可鼻饲或由静脉补液。

3.5 对症护理

对呼吸困难、紫绀者给予氧气吸入, 以改善脑组织缺氧。注意大小便的护理, 导尿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以防尿路感染, 留置导尿者应做好尿道护理。合理有效的护理是提高结核性脑膜炎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积极主动配合医师抢救治疗。

3.6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 脑疝:密切观察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 每班对意识障碍患者予格拉斯哥评分, 并观察头痛情况, 每4小时观察瞳孔变化, 如患者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加重、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等脑疝前驱症状时, 应立即通知医师进行抢救。 (2) 类赫氏反应:是驱梅治疗 (用青霉素等药物治疗梅毒) 中病灶暂时性恶化反应[3]。部分结核患者在应用抗结核药物时亦可发生类赫氏反应, 主要表现为原发结核病灶增大或出现新病灶, 轻微者高热、呕吐, 重者突然昏迷、抽搐等。 (3) 穿刺部位感染:反复腰椎穿刺易引起穿刺部位感染, 重者可致脊髓膜炎和颅内感染。因此, 穿刺后可用灭菌透气薄膜保护穿刺点, 24h后去除薄膜, 进行消毒;每天检查穿刺处皮肤有无红、肿、痛、硬结等。本组患者均未发生穿刺部位感染。

关键词:鞘内注射,结核性脑膜炎,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77-179.

[2]牛风珍, 薛焦妹, 李春香, 等.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 12 (7) :1146-1147.

鞘内注射地塞米松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鼠由河南科技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18~22 g。在实验前1d让其熟悉环境,自由取食之后,每天下午13:00开始实验。

1.2 药品与仪器

药品:异氟烷(美国雅培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5626Z8),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al spinal fluid,aCSF,Sigma公司),冰醋酸(上海建信化工有限公司试剂厂,批号:XK13-2010942);仪器:YLS-6B智能热板仪(淮北正华生物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微量进样器(上海医用激光仪器厂)。

1.3 实验方法

1.3.1 鞘内注射

用厚棉布盖于鼠身(自腰间至头部方向,将整个头部盖住,防止进针时小鼠抓咬),将左手掌心压住小鼠前半身,以拇、中指指尖按住骶骨两侧(有凹槽感),食指按住双骶骨前缘连线正中点,作为进针指示点,右手持微量进样器与鼠脊柱上方连线成20°角,自L5~L6间隙进针,进针后夹脚减至10°,鼠尾侧向甩动为成功进针标志。缓慢注射,注射容积5μl,注射持续5 s,留针10 s[7]。

1.3.2 醋酸扭体法

小鼠40只,雌雄各半,按体重、性别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Ⅰ(人工脑脊液组aCSFⅠ组,aCSF0.04μl/g),Iso1Ⅰ(Iso0.02μl/g)、Iso2Ⅰ(Iso0.04μl/,g)、Iso3 I (Iso 0.08μl/g)。鞘内注射Iso(或aCSF)5 min后腹腔注射1.0%冰醋酸0.1 ml/10 g致痛,观察各组小鼠15 min内出现腹部内凹、躯干与后肢伸张、臀部高抬等行为的扭体次数(writhing times,WTs)[8]。

1.3.3 热板法

YLS-6B智能热板仪调至55℃,将未作任何药物处理的小鼠放到热板上,计算小鼠自触及热板到舔后足的时间,挑选时间在10~20 s之间的小鼠,间隔10 min做第二次,取两次均值作为小鼠基础热板痛阈(basal pain threshold in hot-plate test,基础HPPT)。将挑选的40只小鼠按体重、BHPPT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Ⅱ(人工脑脊液组a CSFⅡ组,aCSFⅡ0.04μl/g),Iso1Ⅱ(Iso0.02μl/g)、Iso2Ⅱ(Iso0.04μl/,g)、Iso3Ⅱ(Iso 0.08μl/g)。给药后测定5、15、25、35 min的热板痛阈(HPPT)。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剂量依赖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醋酸扭体实验

与aCSFⅠ组相比,除Iso1Ⅰ组外,其他两组均与之有差别,组间比较F=949.4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热板实验

aCSF组中,各时间点HPPT与基础(Base)HPPT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Iso1Ⅱ、Iso2Ⅱ、Iso3Ⅱ各时点与aCSF相对应时点比,HPPT都有增加,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Iso1Ⅱ、Iso2Ⅱ、Iso3Ⅱ各时点HPPT与各自基在10 min时,随着Iso剂量的增大,HPPT增大,差异有统计学础值相比,亦有增加,且改变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aCSF组比较,*P<0.05,△P<0.01;与BHPPT相比,#P<0.05,*△P<0.01

3 讨论

鞘内注射地塞米松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发生不良反应患者5例, 男4例, 女1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2例。既往均有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史, 但未曾发生过不良反应。用药前脑脊液检查结果均正常。5例患者均在鞘内注射甲氨蝶呤12h内出现异常反应, 表现为头痛、呕吐、下肢无力等, 脑膜刺激征阳性。

1.2 方法

对5例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同时复查脑脊液。此外, 以“甲氨蝶呤;鞘内注射;不良反应”为关键词, 通过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查找相关文献, 对国内出现的相关病例报道进行分析研究, 结合我院5例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 分析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导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机制。

2 结 果

本组5例患者均在用药2~6h内发生不同程度的头痛, 并伴有呕吐, 脑膜刺激征为阳性。其中2例 (例3、例5) 患者有轻微的皮肤感觉障碍。通过复查5例患者脑脊液后发现, 与用药前相比, 患者用药后脑脊液中白细胞和蛋白质明显增多。其中对5例进行对症治疗1周后复查, 患者脑脊液水平恢复正常, 1例患者改用另外批号的甲氨蝶呤鞘内注射后, 未发生不良反应。具体见表1。

3 讨 论

从20世纪70年代起, 鞘内注射甲氨蝶呤的治疗方式逐渐开始应用到临床中, 尤其是在治疗和预防急性白血病方面, 甲氨蝶呤联合地塞米松、阿糖胞苷鞘内注射方案已得到广大临床医师的认可。然而, 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小觑。近年来, 随着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技术的不断提高, 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导致的神经毒性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有文献报道, 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导致神经毒性, 严重者导致死亡[1]。因此, 在应用甲氨蝶呤治疗疾病的同时, 也应充分注意到其显著的神经毒性。

本资料显示, 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发生不良反应后, 患者脑脊液中的白细胞和蛋白质较用药前明显增多, 而涂片和细菌培养显示阴性, 经过相应的对症治疗后, 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蛋白质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由此笔者认为, 鞘内注射甲氨蝶呤治疗过程中, 应周期性地对患者脑脊液水平进行监测, 以预防严重的神经毒性反应发生。

根据大量文献报道, 笔者就甲氨蝶呤鞘内注射引发神经毒性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归纳。 (1) 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的患者对甲氨蝶呤神经毒性的敏感性不同; (2) 暴露在脑脊液中的甲氨蝶呤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直接的毒性作用[2]; (3) 甲氨蝶呤诱导的脑脊液生化水平的改变是导致神经毒性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3]; (4) 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可能与临床应用有直接的关系, 如药品的质量问题、医师操作手法及用药方式等; (5) 药物的辅剂:有文献报道认为部分不明原因的不良反应可能与药物中所含的防腐剂有关。

关键词:甲氨蝶呤,鞘内注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危晴岚, 王友芳.大剂量甲氨蝶呤不良反应分析及防治[J].海峡药学, 2007, 19 (11) :117-119.

[2]Rolf N, Boehm H, Kaindl AM, et al.Acute ascending meteoric paraplegia following intrathecal chemo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acute lymphoblast leukemia in children:case report 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Klin Padiatr, 2006, 218 (6) :350-354.

鞘内注射地塞米松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2 月-2014 年2 月收治的72 例多发性硬化患者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31 例, 女41 例, 年龄20~60 岁, 平均 (35.1±6.6) 岁, 病程时间平均 (4.6±0.5) 年, 排除严重全身脏器性疾病、结核、不能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等。将72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36 例, 对照组36 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通过鞘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进行治疗, 为患者实施经腰穿、脑脊液生化检查全部正常之后, 鞘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40 mg+ 生理盐水5 ml, 间隔2 d注射1 次, 注射3 次之后将注射改为口服强的松, 60 mg/d。

1.2.2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通过甲基强的松龙冲击进行治疗, 为患者静脉滴注1000 mg甲基强的松龙+ 生理盐水250 ml, 连续用药5 d之后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剂量调整。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入院时神经功能评分以及出院时神经功能评分。按照Kurtzke神经功能量表为患者进行评价, 显效:患者出院时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大于等于2分;有效:神经功能评分减少在0.5~1.5 分;无效:神经功能评分没有出现改变[3]。总有效率= (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 对照组为77.7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比较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2.4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 观察组复发3 例, 复发率为8.33%, 对照组复发12 例, 复发率为33.33%, 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多发性硬化属于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的临床表现比较多样, 一般早期表现为发作- 缓解, 倘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 随着时间的延长, 患者的病情发展为不可逆阶段, 导致多发性硬化症急性发作, 此病的发病机制现在还不是十分明确, 主要认为和免疫调节障碍相关[4]。多发性硬化患者主要在20~40 岁起病, 10 岁以下以及50 岁以上患者比较少见, 女性比男性患者多发, 起病形式主要为亚急性起病, 隐匿起病以及急性起病比较少见[5]。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特征表现为时间多发性和空间多发性, 时间多发性指的是缓解到复发的病程, 空间多发性指的是病变部位多发, 少数患者在病程中显示为单病灶征象。因为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小脑、大脑、脊髓以及脑干同时或相继受累, 所以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比较多样化,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体征一般多于临床症状, 例如患者主诉下肢无力、麻木刺痛, 在进行检查的时候一般可见双侧皮质脊髓束受累体征,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总结为:肢体无力、眼部症状、感觉异常、共济失调、发作性症状、精神症状以及其他症状[6]。最近几年以来, 我国多发性硬化发病率不断上升, 但是对多发性硬化的治疗方面还没有特效手段[7]。临床中针对急性期多发性硬化患者一般进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但是, 因为冲击治疗方式属于对患者全身用药的方法, 针对激素不敏感患者, 血药浓度比较低, 药效作用出现延迟, 并且长时间全身用药容易引起严重不良反应[8]。为了深入研究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治疗效果, 本文选取72 例多发性硬化患者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 观察组患者通过甲基强的松龙鞘内注射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通过甲基强的松龙冲击进行治疗,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住院情况、神经功能评分以及复发情况,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44%, 对照组为77.78%, 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8.33%, 对照组为33.33%,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16.3±2.7) d, 平均住院费用 (5229.1±1326.2) 元, 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 (31.4±3.1) d, 平均住院费用 (9655.7±1617.6) 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都有所改善, 但是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也证实了通过鞘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 多发性硬化通过鞘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进行治疗, 起效速度快, 复发率低, 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得到有效的改善, 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喷飓, 张星虎, 周衡, 等.干扰素-β-1b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 :225-227.

[2]屈新辉, 张昆南, 龚凌云, 等.大剂量甲泼尼龙与免疫球蛋白治疗多发性硬化急性期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 :165-171.

[3]陈跃鸿, 林传成, 张梅芳, 等.鞘内注入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脊髓型多发性硬化5例[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1) :S35-S41.

[4]董艳玲, 李吕力, 李瑶宣, 等.甲基强的松龙鞘内注射治疗多发性硬化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09, 8 (6) :519-529.

[5]谢江文, 赵菊芳, 杨俊彦, 等.多发性硬化患者病情活动与血清尿酸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7 (5) :1027-1029.

[6]叶心国, 李翔, 谭来勋, 等.胚胎胸腺细胞悬液输注治疗多发性硬化30例[J].中外医学研究, 2009, 8 (22) :1842-1848.

[7]张奉春, 田新平, 赵岩, 等.甲氨蝶呤和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狼疮中枢受累的临床观察[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1, 16 (1) :227-22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相关文章:

静脉及持续腰池引流加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12-28

临床路径在结脑患者鞘内注射治疗中的应用09-13

宫腔注射05-19

注射美容05-21

高压注射05-22

注射用水06-20

注射药物07-13

混合注射07-29

临床注射09-02

内镜下注射06-28

上一篇:发展问题与设计改进下一篇:实施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