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二轮复习范文

2024-06-29

生物二轮复习范文(精选12篇)

生物二轮复习 第1篇

一选题策略

1. 选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二轮复习期间, 所供选用的试题往往比较多, 选题时若无明确的目的性, 往往会无从下手。明确的目的性要求教师要紧扣复习目标进行选题, 将与该阶段复习目标不吻合的练习题大胆删除;明确的目的性要求教师要紧扣考区的考试大纲进行选题, 超纲的题一律删除, 涉及非重要考点的练习题少选;明确的目的性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能分配在生物科目上的做题时间进行选题, 面对众多好题和学生有限的做题时间, 果断地进行抉择, 确定恰当的题量。

2. 选题要有综合性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 选题时要突出综合性。考查单一知识的题一般不予选择。所选练习题要尽量能够综合所复习单元的多个知识点;题中考查的相关知识点, 要做到有机整合, 不能零散;题目信息的呈现最好是将文字信息、图表信息等综合在一起。

3. 选题要有针对性

为提高选题的有效性, 选题时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在学习水平上层次不同的学生进行选题。对层次高的学生, 所选练习题综合的知识点要多些, 提供的解题信息多隐蔽些;对层次低的学生, 所选练习题综合的知识点可少些, 提供的解题信息可具体些。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选题。如识图能力差的学生应多选图形题做, 读题不细心的学生应多选题干信息复杂的题进行训练。

4. 选题要有新颖性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阶段要特别注意选题的新颖性, 老题、陈题尽量不选, 避免学生解题时出现不认真思考按惯性答题的现象。尽量选一些材料新颖, 但解决的方式、基本原理又不脱离教材、考纲的练习题。

二例题解析

例如, 某种植物花的颜色由两对基因 (A和a, B和b) 控制, 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 (AA和Aa的效应相同) , B基因为修饰基因, 淡化颜色的深度 (BB和Bb的效应不同) 。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让纯合白花植株和纯合红花植株杂交, 产生的子一代植株花色全为粉色的。请写出可能的杂交组合亲本基因型_______。 (2) 为了探究两对基因 (A和a, B和b) 是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还是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某课题小组选用基因型Aa Bb的植株进行自交实验。

实验假设: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三种类型, 已给出两种类型, 请将未给出的类型画在方框内。如图所示, 竖线表示染色体, 黑点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点。

实验步骤:第一步:粉色花植株自交。第二步:观察并统计子代植株花的颜色和比例。

实验可能的结果 (不考虑交叉互换) 及相应的结论:若________, 两对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符合第一种类型) 。若子代植株花粉色∶白色=1∶1, 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符合第二种类型) 。若________, 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符合第三种类型) 。

分析:该题是作者在进行遗传专题的二轮复习时所选的练习题。该题第 (1) 题主要考查学生知道亲本表现型、子代表现型, 求亲本基因型这类型题解题技能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能否从表现型准确判断出基因型, 能否用逆推法, 由子代的基因型推导出亲本的基因型。第 (2) 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遗传两大定律的本质是否理解透彻以及学生作图能力的强弱, 学生假如不理解两大定律的实质, 就无法推断出配子的类型、无法判断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从而无从作答。第 (1) 题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第 (2) 题重分析问题能力、综合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考查。

遗传专题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掌握遗传两大定律的实质, 例题能够很好地考查和训练学生对遗传两大定律实质的把握情况, 其设计体现了明确的目的性。例题通过花色遗传方式的判定, 有机地把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综合起来进行训练, 同时又考查了学生的作图技能, 很好地体现了选题的综合性。例题中的花色遗传由两对基因 (A和a, B和b) 控制, 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 (AA和Aa的效应相同) , B基因为修饰基因, 淡化颜色的深度 (BB和Bb的效应不同) , 这种素材超出了学生的常见范围, 较好地体现了新颖性。遗传两大定律的灵活应用是学生的学习难点, 该例题的设计着眼于遗传题这一难点的突破, 也较好地体现了选题的针对性。

摘要: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是高三生物总复习的关键阶段。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三总复习教学实践经验, 论述了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练习题的精选策略, 并附例题进行了分析。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指导 第2篇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最鲜明的特点是基础性。基础知识是高考的第一依据,高考命题所涉及的知识多是被理性抽象化了的知识在考题中借一定的情景出现,要求考生用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等做出说明,基础不扎实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准确把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要搞清楚它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和提取关键词,掌握其准确含义,对概念的提出、建立要有一定的了解,对概念内容的各种表达形式(文字和数字的)有清晰的认识,能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理解它们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具体地讲就是,以中学生物的考试大纲为依据,同时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学生做到能清楚地复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能对重点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分解和综合;能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揭示重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比较、分析同类型知识的差异之处;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今年的试题可以看出,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并没有弱化,而是要求更高了,高考不再是考查知识的再现,而是考查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有综合性质的实际问题。在以后的教与学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深刻的理解尤为重要。在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以课本为本,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弄清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和要求,基本规律的来龙去脉,以及本章节内容和前章节内容的关联。不仅要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而且还要弄清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因此要对照《考试大纲》,完整地复习基础知识,使用一些学习策略,如画概念图、框架图等构建生物学科的知识体系,不能留存知识盲点。

2.高三生物复习突出重点,加强考点的前后联系

主干知识内容不仅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内容。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内的物质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的基本定律、伴性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环境保护、基因工程、免疫、细胞工程等等。对这些主干知识内容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以此去分析和解决新情景的问题。要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薄弱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那种不分主次泛泛复习以及题海泛滥,无疑都是有害的。概括起来高中生物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在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物体的结构基础方面,重点考查蛋白质和核酸、细胞增殖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等;特异性免疫和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等内容;

在生物的新陈代谢方面,重点考查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三大类物质的代谢及微生物的代谢特点等内容;

在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方面,重点考查激素调节及与生活相关的免疫知识;

在遗传和进化方面,重点考查从基因水平上分析遗传学问题以及遗传育种和遗传谱系;

在生物与环境方面,重点考查应用生态学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三生物复习重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生物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知识来源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生物测试的特点之一是联系实际,而目前教学的薄弱点就在联系实际上,因此教学更需强调联系实际、强化实验。对实验能力的考查是当前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每一个实验,除了自己亲手做好外,还必须认真弄懂实验目的、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结论,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现象,同时还要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高考试题的变化。因此要注重挖掘教材潜在的实验与探究因素,自然科学的知识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或通过实验得到实证的,复习时要多从实验角度想一想,这一结论是怎么得出的?我们有没有办法进行验证与探究?加强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以及实验题的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训练。要掌握实验与探究的基本方法以及解答实验类试题的基本技能。训练这方面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实验都要弄清楚实验目的、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既要重视实验结果,更应该重视对结果的分析,学会探究和推论;能正确处理数据,对结果整理与计算,得出正确结论,能处理非预期现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要重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通过课题研究活动,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生物学高考实验设计题往往从研究性课题中取材,这正是渗透了大纲的具体要求,落实了命题的基本原则——依据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题在书外,理在书内。

4.高三生物复习的广度比深度更重要

从近几年的高考可以看出,今后的命题可能会无所谓传统的重点、热点、冷点之分,因此要善于构建知识的体系与网络,彼此融会贯通,并注意查漏补缺,由“深挖洞”教学向“广积粮”教学转轨,知识的广度应该得到充分展现,要培养学生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资料的能力,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在阅读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资料时,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还能读懂图示的物理意义,以及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阅读生物学方面的资料时,要能读懂模式图、示意图和图解。

5.高三生物复习关键是知识的综合应用

学习生物基础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要求准确把握、理解生物学知识,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重点在于:①用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②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③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6.高三生物复习突出图文信息转换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新教材大量使用了图像、图表和数据。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形式,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则或关系,体现了新大纲将“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目的的要求。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往往随着时间、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些规律往往通过曲线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曲线、图表为载体,可考查学生将图表转换成文字表达,或把文字转换成图表表达,甚至图表间的转换能力。这类试题能够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表达等多种能力,而且有较好的区分度,因此将会是新教材背景下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因此复习中应注意从情境中获得信息。平时要加强识读图表能力的训练,善于从图、表提供数据的处理过程中获取信息,理解题意,作出正确判断。

7.高三生物科学作答不可忽视

高中生物二轮复习备考策略研究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二轮复习;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整体目标:

根据一轮复习,学生基本掌握高考所要求掌握的考点,初步形成学科知识体系,但知识存在遗漏,知识间的联系不够清晰,知识体系不完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二轮复习是建立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因此,在二轮复习中我们确定如下的基本目标:

1.抓本固基--查漏补缺,对全部知识点进行梳理,寻找知识联结点,构建知识网络图。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弄清各章节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学科的整体认识。 二轮复习是从全面的基础复习转入到重点复习,是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掌握,因此,在抓本固基时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2.学会方法--使学生学会正确解答生物学试题的方法和解题规范。 二轮复习要使学生能把握高考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解题的方法,形成应试的技巧。

3.获取经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取应试的经验,调整好心态及理综考试的答题要求,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心理素质。

4.提升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解答综合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二、知识整合 :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分散在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即进行专题复习。如:

专题1--生命的物质基础

专题2---细胞代谢

专题3--遗传的基本定律与伴性遗传

专题4--遗传的物质基础、变异与育种、生物进化

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

专题6—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结构、能流、物循、稳定性、保护)

专题7--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专题8—实验专题

三、答题能力培养:研究易错题 突破得分瓶颈

做错的题中错点必然是自己知识、思维、技巧等的盲点,研究错题能更快地查漏补缺、更深刻地理清思路、更直接地提高技巧和克服过失。所以纠错确实是提升解题能力的又一捷径。其实,纠正错题并不难,关键是要做好整理易错题型和强化抗错性训练。首先要认真收集错题,建立错题本。并要做几个强化:

(1)强化审题训练:审题要逐字逐句,弄懂题意,找出关键字词句(题眼),获取有效信息。针对自己的易错题型应专门训练审题能力。

(2)强化变式训练。要善于对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变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而且还可以培养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强化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与定势思维是对立的,创新的高考题,看似常规简单,其实入题容易得分难,失分往往是定势思维导致的。怎样才能强化自己的创新思维呢?除了审题细致外,还应经常把典型试题进行改编,如试一试把条件改变、把提问改变答案将怎样?把图示改变答案又会怎样?把几个问题组合又会怎样?把简答题改选择题又会如何?针对易错题,做一下这方面的创新,再错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四、高效课堂

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必须要高效课堂作为保障:

1.二轮复习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导学案的编制非常重要,在精心研究课标、大纲、考纲的要求的基础上,下大功夫,大胆整合教材,突出重点,难易适中,设计分层教学,引导学生画出知识树,构建知识网络,进行学科内的综合。

2.二轮复习的课型主要是复习课和讲评课。经过一轮的复习,学生的情况不同,要在小组内开展一对一讨论,然后组内讨论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讨论,交流学习中的收获,讨论学习中的疑惑,解答学案中的不会的题目,最后小组长将本组内同学们不会的题目汇总,写到黑板上。老师再适当点拨拓展,总结规律方法。这种兵教兵的做法会使学生理解的更深、记得更牢。最后留出5分钟时间,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回扣、小结、整理、落实。

3.重视巩固落实:巩固;落实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思路、规范。在每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定数量的要求学生去记忆的知识点,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所以应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落实,通过学生互查、教师检查的方法来督促。而题型题路的落实更需要梳理,掌握重点题型的是解题方法。

4.限时训练:搜集、整理、归纳,精选题目,按高考试题8+2+1的模式在课堂上完成,一般要求在35分钟内完成,讲评10分钟。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巩固专题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为学生在理科综合考试中提升整体成绩奠定基础。试题的讲评,主要针对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并在如何对学科内综合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方面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5.典型习题本的使用:首先要认真收集错题,写好反思及解答此题的要点:其次要深入研究错题,分析错点,找准出错的原因。是知识性失分,则及时回归教材,进行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是方法性失分,则重新审题,找准切入点,理清该题的解题思路,学会该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是过失性失分,则对自己又是一次警示,应督促自己克服粗心大意、轻视书写、过度焦虑等非智力毛病。真正达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浅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策略[OL],2013.

[2]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策略[OL],2013.

[3]二轮复习大幅增分知多少?[OL],2014.

[4]2011一模试卷分析[OL],2012.

[5]商洛商州教研网→浅谈高三生物二轮复习[OL],2011.

浅谈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策略 第4篇

一、复习目标初探

第二轮复习不同于基础知识的第一轮复习, 要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来适应高考, 因此认真学习高考纲要, 把握高考对学生的要求, 在复习中针对学生实际提高学生相应的素质能力, 让考生达到高考要求, 就是复习的总体目标。根据现行高中教材主干知识及近五年高考命题的热点目标, 我结合生物学知识作简要举例如下, 以做参考。

1. 对各章节知识的理解能力

1.1理解各章节基础概念、原理和定律, 例如: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2定量描述生命科学的现象和规律, 例如: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3了解生命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 例如:抗虫棉的培育。

2. 设计和完成探究性实验能力

2.1能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 能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实验结论, 例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为原料。

2.2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3. 能看懂和读懂各章节的图表资料

3.1能理解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例如:植物激素调节中常见的图解, 遗传系谱图等。

3.2能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 并能根据资料得出相关的知识结论, 例如:血糖的调节图解等。

4. 对各章节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4.1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如何解决“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问题。

4.2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有何意义等。

4.3能够运用生命科学的知识对有关实验方案、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

二、筹划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第一轮复习是教师拖着学生走, 指导学生把零散的科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二轮复习要突出综合能力培养。应始终以学科内的综合练习为主, 辅以少量概念等方面的基础题, 教师通过训练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来达到复习目标, 教学中要选择设计不同教学问题, 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准确, 能否灵活运用。教师选择设计的复习题要以标准型高考诊断试题来呈现, 通过诊断试题的测试, 要切实体现考查并培养学生的有关能力, 要让学生感受到“练一练、测一测, 才能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因此, 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讲、练的传统方法。在复习课堂上让学生动思考, 通过做习题主动进行思维实践, 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作答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以点拨为主, 教师绝对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想法, 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诊断演练中提高综合能力, 还要注意不要进行题海战, 要精而少。

三、确定复习专题, 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要使学生将生物知识熟记于心, 并融会贯通, 在第二轮复习阶段切不可仍按章节顺序再以“读、讲、练、评”的模式复习, 这样不仅学生感到乏味, 更显得教师黔驴技穷, 因此, 在这一阶段, 教师应事先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整理为若干专题, 专题可分为知识结构专题和针对某方面能力的专题, 这两方面的专题可以交叉, 前者以掌握某一部分知识结构为着眼点, 后者以能力提高为着眼点。

2014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计划 第5篇

马小平

一、指导思想:紧扣基础、科学训练;整合知识、完善网络;强化方法、提升能力。

复习策略: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以其他资料为辅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进行专题复习,专题划分要科学,精心组编习题,优化专题训练,适时进行学科内综合训练和理综训练,通过训练、检测、讲评、解析和补偿,大幅度地提高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目标:

1.进一步夯实基础,打牢双基。

2.综合、归纳、整理和提高,形成知识网络。

3.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加强应试训练,提高应试技巧和心理素质。三、二轮复习的时间:二月底—四月底 四、二轮复习的形式和内容及时间 专题一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专题二细胞的代谢

专题三细胞的生命历程

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

专题五生命活动的调节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专题七实验与探究 专题八现代生物科技五、二轮复习复习建议1.进一步夯实基础

强调双基,强调基础,进一步坚持以本为本,在《考试说明》的范围内组织复习,面向基础题,面向中档题;应静下心来梳理课本,加强和巩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对生物学中的一些结论性语言要读背默,对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这样遇

第1讲细胞的物质基础 第2讲细胞的结构基础 专题质量评估一 第1讲酶与ATP

第2讲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专题质量评估二

第1讲细胞增殖和受精作用

第2讲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专题质量评估三 第1讲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2讲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第3讲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质量评估四 第1讲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2讲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3讲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质量评估五3、20 3、24 3、26 4、2 4、3 4、5 4、12 4、13 4、16 4、17 4、19 4、23 4、24 4、26 4、30 4、31 5、2 5、3-

4、6 5、7-

4、12 5、13-

4、19

到具体的实验题型才能临阵不乱。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1)以本为本:

①读:首先是泛读即通读课本,在读的过程中把重要的知识用笔画下来。然后是精读: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精读各个知识点,包括文字部分、插图、小资料、实验等。

②背:重要生物学概念、生理作用、生理过程、实验原理、方法等要背熟。

③默:对生物学中的一些名词概念、结论性语句要经常默写,以确保准确无误,由此学会用生物学语言答题。

(2)形成网络:二轮复习应把三本书中的生物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归类、整理和提高,形成知识网络。知识网络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通过多维度的联系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系统。一般认为,知识网络有三个重要特点:

一是系统的整体性。在网络中的知识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相互间具有清晰逻辑关系的整体,其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特定的位置,从而使大脑对知识的提取、应用变得较为容易。

二是联系的多维性。即每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联线与其他多个知识点相联系(如由叶绿体可联想到色素的种类、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ATP、酶、细胞膜、光合作用的过程、DNA复制、转录、mRNA、生产者等),同时两个知识点之间也可以有多种联结方式(如叶绿体和线粒体,既可以通过“都含DNA和RNA”联结,也可以通过“都能产生ATP”联结,或通过“具双层膜的结构”、“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等联结)。三是网络的开放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的知识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原来的网络中,使网络中的知识点不断增加,知识点间的联系更广泛、更优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将有助于他们扎实地掌握各个知识点,有助于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并有助于他们形成学科能力。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必须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构建成知识网络。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让他们自己来梳理所学生物知识的联系并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

(3)突出主干:从近几年高考卷看,细胞、代谢、遗传变异、生物与环境、生命活动的调节、是必考点,化合物、、进化、免疫、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常考点,二轮复习中要抓住主干,突出重点。

2.提高能力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生物高考的三项能力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层次:1.表达能力———阐述学过的生物学现象;2.观察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会用多种表达形式准确描述生物学现象;3.分析综合能力———正确解释生物学问题;4.探索和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用恰当方法探索和验证生物学事实;

5.获取新知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和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以上五种能力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也体现了考试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逐级加强的。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要把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在生物学科的第二轮复习中,要通过专题复习和综合训练,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思维能力。

(1)解题能力训练:主要是进行各种题型训练,主要有:单选题、非选题、图表题、曲线题、材料题、计算题、实验题的训练等。

①图表题:

包括图象题、图解题、表格题及综合题。图像题要能识别各部分名称,并联想其结构和功能;图解题要学会剖析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把大块分成小块,看清图解中每一个过程;表格题要看清横格和纵格的含义,把握数据规律。正确理解、分析生物学中以图表、图解等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并能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

②曲线题

曲线的一般解法:看清横轴和纵轴的含义,把握曲线变化规律,特别是变化点如上升、下降的点要弄清原因;几条曲线在一个坐标中,要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③实验题训练:

从近三年高考卷看,实验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实验题不仅占分比例大,而且不但出现新的题型。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学生的失分点。

④应用题训练:

联系生产生活实践,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生产生活,关注热点,并能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思维能力训练:主要是进行变式题训练和一题多解训练。

①加强变式题训练:

②一题多解的训练

(3)应试能力训练: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必须穿插综合训练,教师可选择各地一模、二模卷、近几年高考卷等进行训练,按高考要求进行考试,认真评讲,提高学生应试技巧和心理素质。

3.加强实验教学:

从高考卷看,实验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实验题不仅占分比例大,而且经常出现新的题型。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学生的失分点。一是要把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验逐一复习;二是强化实验题高考趋势方面的训练。如实验设计题、设计表格题、结果预测讨论题等。实验题考核不仅要学生搞清书中实验步骤中的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还要告诉学生不按这个步骤做会出现什么现象?特别是实验中药品的剂量、时间,剂量正常用多少?多点少点实验结果怎样?换成其他药品会出现什么变化?时间长短会引起现象出现哪些变化?

强化实验题型的训练。如实验设计题、设计表格题、结果预测讨论题等。实验设计题一定要学会对照实验设计的三大原则,即:对比(或对照)、等量和单一变量。实验结果预测题有二种: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指事前不知结果,结果讨论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组合一定要全,回答的基本格式是“如果(若)„„,则„„;”。验证性实验是指已知实验结果,讨论时就是要验证的结论,不能分几种情况讨论。

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材料用具,实验仪器使用,实验安全问题,是近几年高考模考的方向,要加强训练。

4.用生物学观点指导复习

贯穿于中学生物学教材的生物学观点主要有:1.生物的物质性观点;2.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3.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4.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5.生物进化的观点;6.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大家在总复习的过程中,要把知识点归纳、整合起来放在相应的观点下,再加以整理,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复习提纲。从历年高考生物试题来看,一般都体现了这些重要的生物学观点。

5.关注生物科技发展、生产和生活实际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更加适用化,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而高考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则是其真实体现。近几年生物高考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技应用类试题比例不断增大。热点信息题的出现是高考改革的必然产物,在未来的高考中这一点会继续体现。

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遇到的、了解到的各类问题。高考生物试题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的,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的模拟现实。复习时,要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生命科学发展中的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的问题,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

6.收集信息,研究信息

一是要进一步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大纲、研究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卷。二是要收集高考信息。随着时间推移,高考信息越来越多,教师要注意收集、整理和筛选。对有些信息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三是注意高考方向,如课改方向、高考方向。

7.分类要求,分层推进

实验班学生的教学要求是:基础题、中档题人人过关,难题大多过关。

重点班学生的教学要求是:基础题人人过关,中档题大多过关,难题有人过关。

8.克服四种偏向:

(1)克服难题过多,起点过高.二轮复习切忌丢开课本,做难题、偏题、怪题。

(2)克服速度过快.内容多,时间短,一知半解.

(3)克服照抄照搬.对外来资料、试题,不加选择,整套搬用,题目重复,针对性不强.

(4)克服题海战,生物题很多,题海无边,要以质取胜,做一题会一题。

回归教材,生物二轮复习的有效方略 第6篇

一、改变教材知识呈现方式,突破复习的基点和难点

高中生物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主要是以文字叙述为主。学生在长时间的阅读中容易产生疲劳,并且在泛读教材时抓不住知识的基点和难点,阅读效率较低。因此,引导学生回归教材的方法应该做一些改变,可以尝试改变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如对教材中的某些基础知识,可设计成层层递进的问题组,对教材中的某些难点知识,可设计成类似试题形式的问题组,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可有效地突破教材的基点和难点。

[案例1] 胚胎工程

在复习胚胎工程时,首先简介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试管婴儿”体外授精疗法研究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胚胎工程等相关知识,并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①什么是“试管婴儿”?试管婴儿培育中包括哪些胚胎工程技术?简要写出培育步骤。②正常情况下,人的精子和卵细胞在何处怎样产生的?③精子和卵细胞如何采集?它们在何处受精?受精前要做好哪些准备?④受精作用过程包括哪些步骤?防止多精入卵有哪些屏障?⑤精卵体外受精后,能否直接移植?一般培养到什么阶段才能进行移植?⑥胚胎移植的基本过程怎样?⑦为确保适龄妇女优生,最好进行产前诊断,常用的产前诊断方法有哪些?……

评注: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识记的内容较多,若二轮复习时还是按照教材中的知识顺序再讲一遍,则学生定会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收效也甚微。本案例以“试管婴儿”(教材为“试管山羊”)为教学切入点复习胚胎工程,设计以问题组为载体的学习方案,不仅可以提高教材知识呈现方式的新颖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在阅读时有效地把握教材的基点和难点,做到真正去阅读教材,并在阅读教材中找到成就感。

[案例2] 遗传信息的表达

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所表示的过程分别是 ,需要的酶分别是 。

(2)RNA病毒(如劳氏肉瘤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途径有 。

(3)作为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基因从本质上讲,就是一段包含一个完整的遗传信息单位的有功能的 片段。

(4)在真核细胞中,进行过程①②③的场所分别是 ;参与过程③的RNA有 种。

(5)能特异性识别m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 ,共有 种,功能是 。

(6)已知甲硫氨酸和酪氨酸的密码子是AUG、UAC,某tRNA一端的三个碱基是UAC,该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是 ,该DNA分子作为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是 。

(7)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遗传密码决定,这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8)科学研究表明,一个mRNA上连接着多个核糖体叫作多聚核糖体,多聚核糖体的形成的意义是 。在原核细胞中分离的多聚核糖体常与DNA结合在一起,这说明 。

(9)若该过程合成的蛋白质是抗利尿激素,则需经 加工后才能发挥作用,这种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 。

(10)(2011年浙江理综卷)B基因可编码瘦素蛋白。转录时,首先与B基因启动部位结合的是 。B基因刚转录出来的RNA全长有4500个碱基,而翻译成的瘦素蛋白仅由167个氨基酸组成,说明_______。翻译时,一个核糖体从起始密码子到达终止密码子约需4秒钟,实际上合成100个瘦素蛋白分子所需的时间约为1分钟,其原因是______。若B基因中编码第105位精氨酸的GCT突变成ACT,翻译就此终止,由此推断,mRNA上的_____为终止密码子。

(11)(2012年安徽理综卷)图1是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 )

A. 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B. 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

C. 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D. 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12)(2013年浙江理综卷)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 RNA 聚合酶作用下 DNA 双螺旋解开

B. DNA-RNA 杂交区域中 A 应与 T 配对

C. mRNA 翻译只能得到一条肽链

D. 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评注:“遗传信息的表达”这一内容包括转录、翻译、遗传密码、中心法则、基因概念等知识,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中叙述较为简单,但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这一类试题灵活性较大,有一定难度,尤其是涉及转录和翻译等知识的考题,难度就更大。为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深刻领悟教材中的每一句话,并且就其基础知识和难点知识,联系最近几年的生物高考命题规律和特点,结合相关高考试题,设计成考题形式的问题组,让学生边阅读教材边寻求答案,真正掌握教材的基点和难点。同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明了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怎样准确作答,由此学生会提振信心,增强斗志,真正提高二轮复习的实效性。

二、整合教材分散知识,切实加强学科内综合

高考题的新和难在于多点综合,而在一轮复习时多关注的是单元过关,学科内综合的要求不是很强。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针对高三学生的思维特点及高考强调学科内综合的要求,整合分散知识,通过整合复习,打破原来的单元和模块界限,帮助学生建构生物知识的整体性,进一步强化学科内综合。为此,二轮复习时力求做到立足眼前、务实基础,前后联系、多元综合,优化思维、提升能力。同时,也可以避免复习内容的重复性,提高二轮复习的效率。endprint

[案例3] 常见酶及其作用

评注:“酶”在高中生物必修1、必修2、选修3等教材中均有涉及,有些酶(如DNA聚合酶与DNA连接酶、解旋酶与RNA聚合酶等)的作用容易混淆,学生时常出错,若将分散在教材中的常见酶作一归纳总结,定能帮助学生少犯错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生物育种”是生物变异在生产上应用的具体体现,主要在必修2和选修3教材中作了重点描述,但其与细胞分裂、遗传定律、遗传的分子基础、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知识联系紧密,故成为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理综试卷生物试题中的压轴题。在二轮复习时,非常有必要整合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有关育种内容(包括无子番茄、无子葡萄培育等),帮助学生理清和掌握育种方法及相关知识,并精选习题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挖掘教材隐性知识,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浙江省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的编制虽然紧扣《考试说明》和生物教材,但浙科版教材中不少内容的表述学生难以理解,不能领悟教材图示和文本中的一些“隐性知识”,以致经常听学生说:“一读教材似乎都明白,一做考题就易犯错误。”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是对教材中的这些“隐性知识”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或挖掘。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教材、掌握教材和利用教材。

[案例5] 教材图示中的“隐性知识”

例1:必修1第30页图2-8中细胞外被含有糖蛋白和糖脂,有细胞外被一侧的是细胞膜外侧。除了细胞膜外侧含有细胞外被,其他生物膜外侧一般无细胞外被。植物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很少或没有。

例2:必修1第87页图3-18中光反应产生的氧气是发生在类囊体膜内。

例3:必修1第95~96页图3-24、3-25、3-26纵坐标中的光合速率是指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同时是指整株植物的光合速率。若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则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就要大于细胞的呼吸速率。

例4:必修2第15页图1-9中F1产生F2为什么要采用自交而不是杂交?原因除了探究控制绿色和皱粒这两个隐性形状的基因存在于F1还是F2中外,还能避免其他基因对该实验的干扰。

例5:必修2第50页图3-2中加热杀死S型菌的原因是高温使酶等蛋白质变性失活,但DNA由于具有双螺旋结构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活力。

例6:必修2第66页图3-13中RNA聚合酶既兼有DNA解旋功能,又能使单个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上去;模板链是DNA用于转录和形成稳定双螺旋结构的基础,而编码链则起到编码和储存遗传信息的作用;随着RNA聚合酶向右移动,右侧的DNA 双螺旋解开,而左侧的DNA双螺旋结构重新形成。

例7:必修2第68页图3-14中,翻译时核糖体从左向右移动;核糖体中mRNA的两个遗传密码分别是“UUA”“AGA”,tRNA的反密码子则是“UAA”“UCU”,通常识读顺序是“AAU”“UCU”。

例8:必修3 第22页图2-7中动作电位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右侧上升的曲线是去极化与反极化过程,左侧下降的曲线是复极化过程;右侧去极化与反极化过程的曲线下方对应的轴突中主要发生钠离子电压门通道打开,使钠离子大量内流,左侧复极化过程的曲线下方对应的轴突中主要发生钾离子电压门通道打开,使钾离子大量外流。

例9:必修3第23页图2-8中一个骨骼肌细胞有多个细胞核;突触小泡内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当突触后膜去极化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才能引起肌肉的收缩。

例10:必修3第25页图2-9中包含着两个反射弧结构,一个是含有2种神经元的膝反射弧,另一个是含有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屈反射弧。灰质内画出了6个突触示意图;传入神经元突触小泡内释放的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的递质,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突触小泡内释放的是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的递质。这两个反射弧的感受器均在肌梭内。

例11:必修3第52~54页图3-2、3-3中那些小黑点各表示什么物质?巨噬细胞分泌的是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6(IL-6)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辅助性T细胞(Th)被活化,然后选择性地分化为Th1和Th2等,Th1主要参与细胞免疫,Th2主要参与体液免疫,活化的Th分泌的多种蛋白质主要是指IL-2。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的是一些穿孔素、颗粒酶等。图3-2应补画上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出记忆T细胞。

例12:必修3第54页图3-3中B细胞膜上的受体分子即膜结合型抗体,因而抗体分子可以分为B细胞膜上膜结合型抗体和效应B细胞产生的分泌型抗体两种。成熟的B淋巴细胞遇到相应的抗原后被致敏了,致敏B淋巴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还需要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的促进。

例13:必修3第110页图6-9中“取食”“捕食”指的是“同化量”,此能量流动过程中未考虑动物的粪便量。

例14:选修3第6页图1-4中目的基因是人胰岛素原基因,由于含有内含子,所以表达产生的人胰岛素原无活性,需要经过加工和修饰后才具有活性。

例15:选修3第42页图3-2中囊胚期外没有滋养层,滋养层为哺乳动物早期囊胚外表的一层扁平细胞,是将来发育成胚胎的附属结构或胚外结构。

……

评注: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从必修到选修,其图示和文本中都存在“隐性知识”,而这些“隐性知识”常常被师生忽视,相反这些“隐性知识”常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一旦将之作为命题素材时,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备考复习时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弄懂、研透教材中的每一幅图和每一句话,充分挖掘图示和文本中的“隐性知识”,并将之编成试题供学生训练,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总之,高考复习是高三学生对中学生物知识的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再整合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根据最近几年浙江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的命题特点,回归教材、提高能力是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的有效方略之一。endprint

[案例3] 常见酶及其作用

评注:“酶”在高中生物必修1、必修2、选修3等教材中均有涉及,有些酶(如DNA聚合酶与DNA连接酶、解旋酶与RNA聚合酶等)的作用容易混淆,学生时常出错,若将分散在教材中的常见酶作一归纳总结,定能帮助学生少犯错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生物育种”是生物变异在生产上应用的具体体现,主要在必修2和选修3教材中作了重点描述,但其与细胞分裂、遗传定律、遗传的分子基础、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知识联系紧密,故成为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理综试卷生物试题中的压轴题。在二轮复习时,非常有必要整合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有关育种内容(包括无子番茄、无子葡萄培育等),帮助学生理清和掌握育种方法及相关知识,并精选习题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挖掘教材隐性知识,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浙江省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的编制虽然紧扣《考试说明》和生物教材,但浙科版教材中不少内容的表述学生难以理解,不能领悟教材图示和文本中的一些“隐性知识”,以致经常听学生说:“一读教材似乎都明白,一做考题就易犯错误。”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是对教材中的这些“隐性知识”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或挖掘。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教材、掌握教材和利用教材。

[案例5] 教材图示中的“隐性知识”

例1:必修1第30页图2-8中细胞外被含有糖蛋白和糖脂,有细胞外被一侧的是细胞膜外侧。除了细胞膜外侧含有细胞外被,其他生物膜外侧一般无细胞外被。植物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很少或没有。

例2:必修1第87页图3-18中光反应产生的氧气是发生在类囊体膜内。

例3:必修1第95~96页图3-24、3-25、3-26纵坐标中的光合速率是指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同时是指整株植物的光合速率。若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则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就要大于细胞的呼吸速率。

例4:必修2第15页图1-9中F1产生F2为什么要采用自交而不是杂交?原因除了探究控制绿色和皱粒这两个隐性形状的基因存在于F1还是F2中外,还能避免其他基因对该实验的干扰。

例5:必修2第50页图3-2中加热杀死S型菌的原因是高温使酶等蛋白质变性失活,但DNA由于具有双螺旋结构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活力。

例6:必修2第66页图3-13中RNA聚合酶既兼有DNA解旋功能,又能使单个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上去;模板链是DNA用于转录和形成稳定双螺旋结构的基础,而编码链则起到编码和储存遗传信息的作用;随着RNA聚合酶向右移动,右侧的DNA 双螺旋解开,而左侧的DNA双螺旋结构重新形成。

例7:必修2第68页图3-14中,翻译时核糖体从左向右移动;核糖体中mRNA的两个遗传密码分别是“UUA”“AGA”,tRNA的反密码子则是“UAA”“UCU”,通常识读顺序是“AAU”“UCU”。

例8:必修3 第22页图2-7中动作电位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右侧上升的曲线是去极化与反极化过程,左侧下降的曲线是复极化过程;右侧去极化与反极化过程的曲线下方对应的轴突中主要发生钠离子电压门通道打开,使钠离子大量内流,左侧复极化过程的曲线下方对应的轴突中主要发生钾离子电压门通道打开,使钾离子大量外流。

例9:必修3第23页图2-8中一个骨骼肌细胞有多个细胞核;突触小泡内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当突触后膜去极化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才能引起肌肉的收缩。

例10:必修3第25页图2-9中包含着两个反射弧结构,一个是含有2种神经元的膝反射弧,另一个是含有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屈反射弧。灰质内画出了6个突触示意图;传入神经元突触小泡内释放的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的递质,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突触小泡内释放的是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的递质。这两个反射弧的感受器均在肌梭内。

例11:必修3第52~54页图3-2、3-3中那些小黑点各表示什么物质?巨噬细胞分泌的是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6(IL-6)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辅助性T细胞(Th)被活化,然后选择性地分化为Th1和Th2等,Th1主要参与细胞免疫,Th2主要参与体液免疫,活化的Th分泌的多种蛋白质主要是指IL-2。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的是一些穿孔素、颗粒酶等。图3-2应补画上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出记忆T细胞。

例12:必修3第54页图3-3中B细胞膜上的受体分子即膜结合型抗体,因而抗体分子可以分为B细胞膜上膜结合型抗体和效应B细胞产生的分泌型抗体两种。成熟的B淋巴细胞遇到相应的抗原后被致敏了,致敏B淋巴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还需要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的促进。

例13:必修3第110页图6-9中“取食”“捕食”指的是“同化量”,此能量流动过程中未考虑动物的粪便量。

例14:选修3第6页图1-4中目的基因是人胰岛素原基因,由于含有内含子,所以表达产生的人胰岛素原无活性,需要经过加工和修饰后才具有活性。

例15:选修3第42页图3-2中囊胚期外没有滋养层,滋养层为哺乳动物早期囊胚外表的一层扁平细胞,是将来发育成胚胎的附属结构或胚外结构。

……

评注: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从必修到选修,其图示和文本中都存在“隐性知识”,而这些“隐性知识”常常被师生忽视,相反这些“隐性知识”常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一旦将之作为命题素材时,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备考复习时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弄懂、研透教材中的每一幅图和每一句话,充分挖掘图示和文本中的“隐性知识”,并将之编成试题供学生训练,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总之,高考复习是高三学生对中学生物知识的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再整合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根据最近几年浙江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的命题特点,回归教材、提高能力是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的有效方略之一。endprint

[案例3] 常见酶及其作用

评注:“酶”在高中生物必修1、必修2、选修3等教材中均有涉及,有些酶(如DNA聚合酶与DNA连接酶、解旋酶与RNA聚合酶等)的作用容易混淆,学生时常出错,若将分散在教材中的常见酶作一归纳总结,定能帮助学生少犯错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生物育种”是生物变异在生产上应用的具体体现,主要在必修2和选修3教材中作了重点描述,但其与细胞分裂、遗传定律、遗传的分子基础、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知识联系紧密,故成为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理综试卷生物试题中的压轴题。在二轮复习时,非常有必要整合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有关育种内容(包括无子番茄、无子葡萄培育等),帮助学生理清和掌握育种方法及相关知识,并精选习题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挖掘教材隐性知识,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浙江省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的编制虽然紧扣《考试说明》和生物教材,但浙科版教材中不少内容的表述学生难以理解,不能领悟教材图示和文本中的一些“隐性知识”,以致经常听学生说:“一读教材似乎都明白,一做考题就易犯错误。”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是对教材中的这些“隐性知识”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或挖掘。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教材、掌握教材和利用教材。

[案例5] 教材图示中的“隐性知识”

例1:必修1第30页图2-8中细胞外被含有糖蛋白和糖脂,有细胞外被一侧的是细胞膜外侧。除了细胞膜外侧含有细胞外被,其他生物膜外侧一般无细胞外被。植物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很少或没有。

例2:必修1第87页图3-18中光反应产生的氧气是发生在类囊体膜内。

例3:必修1第95~96页图3-24、3-25、3-26纵坐标中的光合速率是指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同时是指整株植物的光合速率。若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则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就要大于细胞的呼吸速率。

例4:必修2第15页图1-9中F1产生F2为什么要采用自交而不是杂交?原因除了探究控制绿色和皱粒这两个隐性形状的基因存在于F1还是F2中外,还能避免其他基因对该实验的干扰。

例5:必修2第50页图3-2中加热杀死S型菌的原因是高温使酶等蛋白质变性失活,但DNA由于具有双螺旋结构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活力。

例6:必修2第66页图3-13中RNA聚合酶既兼有DNA解旋功能,又能使单个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上去;模板链是DNA用于转录和形成稳定双螺旋结构的基础,而编码链则起到编码和储存遗传信息的作用;随着RNA聚合酶向右移动,右侧的DNA 双螺旋解开,而左侧的DNA双螺旋结构重新形成。

例7:必修2第68页图3-14中,翻译时核糖体从左向右移动;核糖体中mRNA的两个遗传密码分别是“UUA”“AGA”,tRNA的反密码子则是“UAA”“UCU”,通常识读顺序是“AAU”“UCU”。

例8:必修3 第22页图2-7中动作电位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右侧上升的曲线是去极化与反极化过程,左侧下降的曲线是复极化过程;右侧去极化与反极化过程的曲线下方对应的轴突中主要发生钠离子电压门通道打开,使钠离子大量内流,左侧复极化过程的曲线下方对应的轴突中主要发生钾离子电压门通道打开,使钾离子大量外流。

例9:必修3第23页图2-8中一个骨骼肌细胞有多个细胞核;突触小泡内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当突触后膜去极化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才能引起肌肉的收缩。

例10:必修3第25页图2-9中包含着两个反射弧结构,一个是含有2种神经元的膝反射弧,另一个是含有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屈反射弧。灰质内画出了6个突触示意图;传入神经元突触小泡内释放的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的递质,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突触小泡内释放的是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的递质。这两个反射弧的感受器均在肌梭内。

例11:必修3第52~54页图3-2、3-3中那些小黑点各表示什么物质?巨噬细胞分泌的是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6(IL-6)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辅助性T细胞(Th)被活化,然后选择性地分化为Th1和Th2等,Th1主要参与细胞免疫,Th2主要参与体液免疫,活化的Th分泌的多种蛋白质主要是指IL-2。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的是一些穿孔素、颗粒酶等。图3-2应补画上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出记忆T细胞。

例12:必修3第54页图3-3中B细胞膜上的受体分子即膜结合型抗体,因而抗体分子可以分为B细胞膜上膜结合型抗体和效应B细胞产生的分泌型抗体两种。成熟的B淋巴细胞遇到相应的抗原后被致敏了,致敏B淋巴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还需要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的促进。

例13:必修3第110页图6-9中“取食”“捕食”指的是“同化量”,此能量流动过程中未考虑动物的粪便量。

例14:选修3第6页图1-4中目的基因是人胰岛素原基因,由于含有内含子,所以表达产生的人胰岛素原无活性,需要经过加工和修饰后才具有活性。

例15:选修3第42页图3-2中囊胚期外没有滋养层,滋养层为哺乳动物早期囊胚外表的一层扁平细胞,是将来发育成胚胎的附属结构或胚外结构。

……

评注: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从必修到选修,其图示和文本中都存在“隐性知识”,而这些“隐性知识”常常被师生忽视,相反这些“隐性知识”常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一旦将之作为命题素材时,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备考复习时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弄懂、研透教材中的每一幅图和每一句话,充分挖掘图示和文本中的“隐性知识”,并将之编成试题供学生训练,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生物二轮复习的有效性 第7篇

一、提高基础知识复习的有效性

进入二轮复习很多学生为了能迅速提高成绩, 开始采用题海战术, 希望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增加知识面, 而忽略了阅读课本巩固基础知识的环节。实际上题目有很多, 任何一个地方进行改动都可以形成一道新题, 通过题海战术进行基础知识复习是不可取的, 关键是要掌握题目中包含的知识点。不管题目怎么改变, 知识点是不变的。因此,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二轮复习时, 仍然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 不能忽略看书的环节。值得注意的是, 二轮复习基础知识要讲究方法, 不能像一轮复习时每个知识点都面面俱到, 这样学生会没有新鲜感, 复习失去动力, 课堂效率很难保证。为了提高基础知识复习的效率, 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 充分利用概念图构建知识网络

概念图是指将一组相关概念用线条和文字连接成图形, 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 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在新课标教材中几乎每一章的自我检测都有一道画概念图的题目, 足以说明概念图在复习时的重要性。但是教材中的概念图也有不足的地方, 它只是每一章知识的小结, 并没有体现出不同章节相关知识的联系。因此, 在二轮复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跨章节的概念图, 形成相关知识网络, 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课上教师可用学案或课件的形式给出不完整的概念图, 由学生补充完整;或者给出几个相关的概念, 由学生分析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再绘制成图。例如, 教师带领学生构建以细胞为中心的概念图, 组建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网络;构建以神经调节为中心的概念图, 组建人和动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知识网络;构建以蛋白质为中心的概念图, 组建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网络等等。

2. 精心设计问题解决重难点知识

二轮基础知识复习的重中之重是突破重点、分解难点, 很多教师在处理重难点时采取的方法是直白地讲授、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但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并不好。实际上高考题中涉及的重难点知识的考察并不是简单的识记或对过程的描述, 更多的是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如果在复习时教师能设计与之相应的有梯度的问题串, 将难点知识分解为许多小问题, 引导学生从基础题出发层层深入, 步步逼近, 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例如, 在二轮复习基因工程这部分内容时, 我将一道高考题进行改编, 设置了九个问题, 将基因工程的四步骤融入到题目中, 并将其中比较难理解的酶切过程和重组质粒的筛选过程配以图形进行解析, 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课上利用一题多问的方法, 让学生参与进来, 有效地完成了这部分重点知识的复习。

3. 认真分析教材完成专题归纳

除按照教材进行基础知识复习之外, 教师还可以打破教材的顺序, 就某一相关知识进行专题复习。例如, 教材在不同的章节介绍了几种育种方法, 这些育种方法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联系, 但也有一些区别。在课上我指导学生从原理、方法步骤、实例、优缺点、应用等方面进行归纳, 完成生物育种专题的复习。类似的方法还可以归纳出蛋白质专题、遗传相关计算专题、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专题等等。在二轮复习中要加强归纳和总结, 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使学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 能够准确快捷地调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提高模拟试卷讲评的有效性

在二轮复习阶段学生会经历多次的模拟考试, 测试后教师及时带领学生分析试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因此试卷讲评课也成为二轮复习十分重要的一种课型。试卷讲评课应该怎么讲?讲什么?是不是只要及时更正答案, 把学生做错的题讲一遍就达到目的了呢?实际上一堂高效的试卷讲评课应该是教师针对学生试卷出现的问题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的一节课。通过教师的讲评帮助学生解决考试时出现的问题, 达到学生能力的提升。怎样才能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呢?在试卷讲评课上, 我通常是这样处理的:

1. 整体分析试卷

上课前我会对学生的试卷进行评阅和研究, 分析学生在本次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并将问题进行归类。了解哪些题目是学生的知识性错误, 哪些是马虎性失分, 哪些是规范性失分。在课上, 我将阅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告诉学生, 让学生知道自己失分的原因。另外, 我还会告诉学生试卷的难易程度, 这次考试年级的平均成绩, 让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做到心中有数。

2. 归类讲解重点题目

在阅卷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经常会在一些重难点知识上出现差错, 有时是某一道题, 有时是某一类型的题目, 这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就是试卷讲评的重点。通常我会将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 帮助学生发现题目的本质, 并通过举一反三进行强化训练, 真正达到掌握知识的目标。例如, 有一次模拟考试要求学生写出红绿色盲伴性遗传的遗传图解, 在阅卷时我发现很少有学生能正确规范地写出。于是, 在讲评课上我将教材涉及的几类遗传图解作为重点知识进行了归类复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采用由几位学生扮演其他学生挑错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的方法。通过发现并更正错误的演练, 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 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3. 总结方法技巧

授之与鱼, 不如授之与渔。试卷讲评课除了让学生听懂题目解除疑惑,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解答某类题目的方法和技巧。例如, 学生在拿到试卷后首先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读题、审题, 经常有学生向我反映某道题根本没看懂、没读懂, 这就需要教师在试卷讲评课上教会学生审题的方法, 怎样去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如何找到题眼排除干扰条件。另外分析不同的题型, 教师也应适当地总结方法技巧。比如, 怎样做图表题, 怎样做简答题, 怎样做实验设计题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只泛泛地讲理论, 而应结合题目来分析引导, 并配以习题进行强化训练。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技巧, 当类似的题目出现时, 他们就能迅速判断出题者意图, 把握答题的方向, 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答案。

生物二轮复习 第8篇

关键词:知识树,问题串,生物复习

在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中, 部分教师的做法是精选1~2套复习题, 进行精练精评, 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成绩, 但是实际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在高中生物二轮复习中, 要求教师在复习角度的选择、重难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都要有所创新。本文以实例来谈谈在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的一些做法。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生物学第一轮复习后, 笔者在班上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生物的变异可以分为哪些?”“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班上的学生很自然地回答道。虽然经过第一轮的复习, 但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 仅是某一个知识的局部, 甚至是一个“死”的知识, 凭借这样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经常出现“瞎子摸象”、以偏概全的笑话。造成学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 总的来说, 教师往往忙于进行对本节课的整理, 上课时写了满满一黑板, 而没时间引导学生对主干知识进行系统掌握;学生则是按部就班地背各种知识点, 依靠背诵以及反复看教材, 自然形成知识结构。因此, 教师如何激活学生认知结构, 重视主干、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 才有最重要的意义。

二、“知识树”的构建

1. 构建原理及目标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 要整体掌握生物学科知识应建构知识体系, 尤其要牢固掌握生物学科主干知识、基础知识, 应建构好学科整体框架结构。从总体到局部, 把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就不能仅仅要求学生复制知识, 而应该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 整体感知教材和知识, 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思维, 学会找到知识内在的规律, 实现自主学习。

2. 怎样构建“知识树”

要构建完整、实用的“知识树”, 一般情况下有三种可行的模式: (1) 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树”, 优点: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能很好地得到发挥,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缺点:由于全班学生知识认知水平参差不齐, 基础知识不全面, 对知识中的重点、考点把握不好, 建构体系的思路有些混乱, 在知识归类上也存在非常大的困惑。操作起来难度大, 可行性较差。 (2) 由教师构建“知识树”, 优点:教师能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很好地构建完整、实用、清晰的“知识树”, 缺点:将知识打包给学生,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3) 学生先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以一名学生构建的“知识树”为参考, 在全班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下一同构建完整、实用的“知识树”。优点: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能较好地得到发挥, 也能相对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互动强。缺点:课内时间要把握恰当, 由于以学生的思路为主线展开构建, 要注意适时引导, 课堂调度要好。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第三种模式相对能更好地指导高中生物二轮复习, 能在复习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构建“知识树”实例

下面笔者以高中生物必修2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为例来具体谈谈如何利用“知识树”指导生物二轮复习。

1. 前期准备

虽说是以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为主, 教师引导为辅, 但并不是说让学生天马行空乱发挥, 因为学生毕竟知识水平有限, 要在短时间内整理出高质量的知识结构, 还是很困难的, 可行性不高。所以, 在学生思考前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 使学生的思路能沿着考试大纲的要求展开。因此, 教师在此之前要给予必要的引导。

2. 引导过程

先告知学生“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中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及可能用到的一些概念性名词:如可遗传的变异、DNA基因水平、染色体水平、染色体结构变异、整倍体、21-三体、单倍体、染色体数目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人类遗传病优生、基因遗传病、染色体遗传病、染色体数目变异, 等等, 这些概念性名词可以通过班级的生物科代表转达给全班学生作为构建的资料。

3. 课堂过程

下图内容是教师自己构建的“知识树”, 但并不是直接给学生的, 只是教师引导学生的蓝本。具体的课堂过程为:让一名学生做代表构建出他的“知识树”内容, 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每一步构建内容进行思考, 寻找有无更好的构建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4.“知识树”的完善

有了“知识树”的主干知识, 学生能对本章的知识体系进行全面的掌握, 复习起来也有目的性。但是, “知识树”就好比一棵树的主干, 没有树叶, 还是不完整。那么, 如何来构建“树叶”呢, 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 发现“问题串”的提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做法具体如下:要求学生根据“知识树”的主干知识, 分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 整合意见, 共同做出“问题串”的提纲内容, 以供学生日后复习。以“染色体变异”为例关于“问题串”是如何提问的: (1) 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区别; (2) 染色体变异的类型; (3)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4) 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 (5) 易位与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区别; (6) 染色体组的概念、判断方法、与人类基因组的区别; (7) 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理解、判断方法; (8) 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四倍体吗?单倍体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吗? (9) 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两者的原理、常用方法、优缺点比较; (10) 秋水仙素作用原理?等等。

有了“知识树”的主干知识和“问题串”的相互配合, 不仅使学生构建起了已有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实现对知识的宏观网络构建和灵活运用的目标, 达到了学习目标, 对学生的一生都是非常有益的, 而且也能为学生节省出宝贵的时间。通过合理利用“知识树”的内容, 使学生脱离了高考复习时只会把书本的内容从头看到尾, 根本把握不住重点、难点的困局。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知识树”建构方法的运用, 有利于培养思考型、创造型人才。从模糊到清晰, 从部分到整体, 师生在合作中对话交流。一棵棵“知识树”, 好比生态“教学林”, 不断促进和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张万明.把握核心概念提高教学有效性[J].生物学教学, 2011 (1) :12-13.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建议 第9篇

一、紧扣双基、划分专题、网络构建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 可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就应考能力而言, 三类知识所起的作用不同。陈述性知识是应考能力的依附和能力表达的基本元素;程序性知识是应考能力的养成和提升的基础, 二者构成了所谓的“双基”。纵观近年高考文综试题特点, 学科主干和“双基”类知识占较大比重。因此, 二轮复习期要重视“回扣双基”。

“双基”教学要回归课本, 对照考试说明和考纲要求, 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地理原理规律的分析。基本的地理概念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但不一定要一字不漏背下来。可采用对比、比较方法来区分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理解的前提下, 采用分类、整理、比较、推理的方法, 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地理原理、规律, 理清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抓好主干知识, 构成知识网络, 使基础知识系统化、专题化、网络化,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使地理知识在头脑中有序存储, 同时找出薄弱环节, 查漏补缺。如我们把三本必修两本选修共划成十四个专题, 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 分成三个专题:1.人口、城市与交通问题, 2.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和我国的农业生产, 3.2主要工业地域和我国的工业发展。以第一个专题“人口、城市、交通”为例, 可以形成以下网络构建:

二、科学选题、导练为线、训练反思

在二轮复习中, 专题复习过程中的试题要体现教材的特点, 要符合考纲要求和训练思想, 要体现新颖性、准确性与导向性, 有助于梳理、归纳训练。

由于现有高考模式的限制, 也不可能有大量时间去训练, 所以在训练量方面, 应该注意“度”的把握和质的提高, 要求我们给学生做的题必须是经典题, 检查学生在复习中的薄弱点, 培养其认真、仔细的审题习惯, 训练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答题的规范、严谨等应考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每周的综合训练外,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教学时段的不同需要, 将近三年的高考试题, 各省区的部分模拟试题进行必要的选择变形, 较好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深度和广度, 力求在变化中求深化、细化, 把这些题目有效地结合到课堂训练, 做到做题必有目的, 做题必有“收获”的做题意识。

三、培养读图、析图、用图能力

地图被誉为地理的第二语言, 它与文字是相辅相成的。地图知识的讲授, 也就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 掌握了地理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 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建立空间概念。在复习的过程中, 要建议学生和指导学生多看地图, 做到图不离手, 学会从地图中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 从而提高学生析图和用图的能力, 同时也能解决区域定位不准的问题。除了区域图外, 还要重视对坐标图、经纬网图、统计图、等值线图、景观图、模式图等的判读, 在复习中必须加强技能型题目的训练, 逐个落实各种图表的判读方法。对部分原理性图表要能够默写出来, 如洋流模式图就是解决洋流相关题目的关键, 画出洋流模式图题目也就会做了。

四、注重细节、应试技巧训练

1. 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准确审题、确当提炼、学会解题

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是考纲的要求。为了达到考试的能力目标, 首先, 在平时练习中要做到养成仔细认真的习惯, 考试时有意识地对重要关键词作出记号, 以提醒自己, 能对每一个错误选项做出正确的修改, 选什么要有合理的解释, 而不是像现在有些学生试卷做完了, 卷面上还什么也没有留下。其次, 读题时要能对关键词做相应的延伸, 即使对本题没有帮助, 时间长了也能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

2. 要善于建立知识联系, 确定答题的思考范围

如气候成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资源问题解决措施 (开源、节流)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节能、减排)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 、地理现象原因分析 (自然原因与人文原因) 、地理事物分布规律 (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 等。总之, 答题要有根有据, 切不可意识流, 想到什么答什么。

五、渗透热点、看清本质

高考政治第二轮复习建议 第10篇

一、加强高考研究, 提升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1.潜心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认真研究、解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是复习备考不容忽视的环节。第一, 要研究“考核目标与要求”。“考核目标”即考查学生的能力目标, 包括四个方面: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又分别分为三个层次的要求。一定要下大力气研究“考核目标与要求”, 研究它在高考题中的体现, 针对四种能力精选试题进行训练。第二, 要研究考试内容与范围, 以此构建知识体系。要着重研究《考试大纲》内容的增加点和删除点, 调整复习内容。第三, 要研究《考试说明》中的样题, 搞好题型专题复习。要对照近几年《考试说明》中的样题与对应的高考试题, 研究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 总结高考命题方向, 密切关注2016年高考动态, 努力做到科学备考。

2.多渠道搜集和研究高考信息

我们可从报纸、杂志、网络、各种高考研讨会、先进地区学校的试题中获取高考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认真的研究、筛选, 从中把握高考的动向和命题角度, 把有效的信息用于指导我们的备考复习, 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高考命题应该坚持以下几条原则:第一, 主题性原则。题目的设置要有利于考查某个模块、某个单元的主题, 题目所提供的情境材料是有利于考查该题的材料, 在此基础上整合《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基础知识, 来解决问题。第二, “三贴近”原则。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设置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以“校训的故事”引起的反响, 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第三, 注重对情境问题的考查。题目依据情境材料中的问题而设置, 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情境中的问题, 是具体的、实际的问题, 而不是 “大而空”的问题, 不是材料和问题 “两张皮”。 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8题设问 (1) “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 此设问不是单一地问“政府应该如何做”, 而是限定了一个具体的信息“强化预算管理”。第四, 命题设置的内容注重考查重要观点和价值标准。试题考查的内容和考查的目的侧重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或某一模块中重要的观点和价值标准, 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第五, 时代性原则。命题应该体现最新的时代风貌和时代特点, 体现最新的国家意志和舆论导向, 体现最新的社会热点和大众关注。

3.认真钻研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一是研究近三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政治试题的特点, 增强命题、选题、做题的针对性。例如, 近三年高考政治非选择题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宏观背景, 提供具体的热点材料, 创设新情境, 提出情境问题, 要求学生回答。这种“小切口”设问, 以小的视角、具体的事例体现大的时代精神和要求的形式, 就是高考试题的一个典型特点。二是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各种题型、设问方式、组织答案的逻辑思维方式, 加强对审题与解题方法的指导。我们要结合参考答案, 认真研究命题者的思维方式, 把握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 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政治试题的参考答案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课本知识, 二是材料信息, 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材料要用足, 用得越充分越好, 特别应当注意的是, 材料中的信息有时就是答案的组成部分。可以说, 材料的运用率与得分率成正比关系, 这是做非选择题能得高分的一条经验。要学会把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 (关键性的句子和词语) 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 找出相关知识点, 组织答案要点。

二、搞好知识专题复习, 提升复习备考的实效性

1.夯实基础, 整合知识, 构建体系

第二轮复习不是第二遍复习, 决不能搞简单重复。第一轮复习的重点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要达到熟练掌握。第二轮复习的重点是对基础知识的体系性和综合性总结, 要会整合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一轮复习后, 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体系性、综合性是不够的, 第二轮复习要重点解决这些问题。知识体系分为大体系和小体系, 大体系是整合教材内容构建的知识体系, 主要按单元和课的结构形成, 小体系按考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形成。我们在复习中应多构建小体系, 再由众多小体系整合为大体系。要把每一个知识点都放在知识系统中来把握, 做到“宏观在胸、微观在握、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根据题目的设问, 正确运用知识, 多角度、多层面地整合知识, 灵活地迁移知识, 在试题规定的情境问题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基础, 抓好主干, 立体复习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第一轮复习的重点是抓基础知识, 第二轮复习的重点仍然是抓基础知识, 这是高考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第二轮复习要突出主干知识, 高考试题主要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一是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 (包括记忆和理解) , 二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主干知识的能力。主干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教材角度来看的主干知识, 即教材的重要概念、基本理论观点和重要原理;另一方面是从社会热点角度来看的主干知识, 凡是能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相结合的基础知识都是应着重掌握的主干知识。要结合《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 以课本为依据, 把教材的主干知识以及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的主干知识分别找出来, 确定每课的主干知识, 在此基础上明确主干知识的层次要求。对于主干知识,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于心, 背诵如流。在基本熟悉课本知识的情况下, 有必要围绕新问题、新情境重新整合课本知识, 本着理解热点、解决问题的目的, 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 结合热点专题归纳课本理论, 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 优化组合教材知识, 选择最有利于该知识运用的角度, 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进行知识梳理, 结合热点专题对主干知识开展“立体式”的复习。

3.抓纲务本, 重视教材, 在教材中“寻根”

所谓“抓纲”, 就是要“吃透”《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所谓 “务本”, 就是要重视课本。从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来看, 无论内容多新、形式多活, 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知识的支点, 这就是说“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 一切试题都是课本知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第二轮复习不要抛开课本, 再好的学案、再好的复习提纲也代替不了课本。探究问题和解析题目时, 所运用的知识都要回归教材, 都要往教材上靠, 在教材中“寻根”。联系社会热点时, 要明确课本知识是认识和理解现实热点问题的“工具”, 也要在课本中为热点问题“寻根”, 找出与教材的结合点, 运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说明热点问题。总之, 熟悉教材, 把握教材, 以牢靠熟练的基础知识适应高考的千变万化, 才是复习中最基本的策略, 尤其是后期复习更应回归教材。

三、搞好热点专题复习, 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1.找准社会热点, 构建热点专题

热点专题的复习要注意选取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典型性的专题, 不能多而杂。社会热点问题有的适合于非选择题, 有的仅适用于选择题, 要有所选择和侧重。适合非选择题的要加大力度复习, 构建时政专题;适合选择题的要适度用时, 点到为止即可。选择热点专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党和国家当前的重大方针政策或者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热点问题;二是与教材基础知识能够结合并有密切联系的问题。

2.精炼热点专题, 注重规范实效

热点专题不要太多, 对热点的分析不宜讲得过多、过细。对热点背景材料, 要进行整体理解, 掌握重要意义、大致梗概、典型案例、关键词语, 在短时间内以简单的方式了解热点的全貌。热点专题材料要简明扼要、脉络清晰、设置问题、落实要点, 这样有利于记忆和掌握, 如果内容庞杂、太多太细, 我们就会产生畏难情绪, 影响学习效果。

3.落实强化关键词, 形成答案亮点

非选择题的解答主要是把教材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结合来组织答案要点。对于中央文献或国家领导人讲话中的一些权威性、经典性、核心性、代表性的关键词语, 要重点掌握, 强化记忆。在高考答题中, 考生如果用上这些关键词语, 就会成为答案的亮点, 得到较高的分数。

四、重视课堂学习, 提升复习备考的有效性

1.落实到试题, 提高应试能力

第二轮复习课要坚持“五主”原则, 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其中, 前两个是形式, 第三个和第四个是内容, 最后一个是方法。而要落实“问题为主轴, 思维为主攻”, 就要做到课堂问题化, 实质上也就是课堂试题化。

第二轮复习课主要有三种类型, 即知识专题复习课、热点专题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为了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提高应试能力, 这三种类型的复习课都要落实到试题上, 把问题的探究与知识的复习融为一体。

知识专题课要落实到试题。知识专题复习课的过程一般是: (1) 明确考点。 (2) 依据考点把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3) 检查对主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4) 每个主干知识落实到1~3个高考题或经典题上。通过对例题进行探究分析, 以巩固知识, 熟悉高考试题的特点, 学会审题和答题的方法与技巧, 提高审题和答题的能力。 (5) 课后巩固训练。

热点专题课也要落实到试题上。热点专题课的过程一般是: (1) 介绍热点专题的宏观背景。 (2) 列出反映热点专题内容的几个案例或情境材料, 提出情境问题。 (3) 讨论解决问题的知识建构。 (4) 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答案要点。 (5)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回答问题。

试卷讲评课也要落实到试题。试卷讲评课要以处理做错的题为主。每个错题都要思考选错或答错的理由, 从做错的理由中了解知识或能力缺陷, 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最后, 再选择一部分和错题相似的题目进行训练, 让每次考试或训练都成为“高分卷”。讲评课决不能简单地对对答案、改改错, 而是要对典型错误进行重点剖析, 总结答题思路和方法, 做到“纠错一道题, 解决一类题”。

2.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拿出一定的时间, 检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是第二轮复习的重要任务。第二轮复习中, 对主干知识的基本内容, 一定要熟练掌握, 尽量达到回答问题不翻教材。对于热点问题中的关键句子, 也要着重掌握。不仅要检查对知识的记忆, 还要检查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可以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举例说明, 只要能举出恰当的例子, 就说明已经理解。对于基础知识, 要多记忆、多思考、多运用。

3.勤于思考, 善于讨论

要勤于思考, 通过各种方式动脑、动手、动口, 在课堂上要主动向老师提出质疑, 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 要多对问题展开讨论, 成为学习的主体, 避免被动式学习。

4.做好课堂笔记

学习笔记是复习的重要资料, 作用非常突出。对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中的规范性表述, 对增补的新知识的表述, 对老师讲课的亮点, 对教材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关键词、经典语言, 对精心设计知识体系的板书, 对题目的答案要点和审题解题的方法技巧等内容, 都要落实到笔记本上, 并经常复习, 最终记在脑子里。

五、强化针对性训练, 提升解题做题能力

1.精选试题, 精心设问

对试题的选择要注意两点:一是典型, 二是新。“典型”, 主要是要引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进行练习, 熟悉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式和答案要求。“新”, 就是选取反映最新社会热点的题目进行练习, 最有效地实现教材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 提高复习效果。我们可以及时引用最新的热点材料, 创设情境, 从多角度提出设问, 自编题目。

2.限时训练, 定量训练

阅读和答题速度慢, 题目做不完, 是许多学生高考丢分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课堂做题, 还是考试训练, 一定要限时, 严格把关, 在高强度的思考和快速书写中提高答题速度, 适应高考的紧张气氛。要严格按规定的时间训练, 到时交卷, 决不拖延。

3.规范答题, 书写工整

语言不规范、书写太潦草、字迹不清晰是高考丢分的重要因素。要牢记“细节决定成败, 规范就是分数”, 严格要求自己, 做到答案布局合理、字体工整、要点条理化、层次清楚、运用政治术语、规范涂卡等。

4.训练到位, 举一反三

近几年高考试卷均重理解、考应用, 突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思维品质的考查, 真正做到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尤其是非选择题, 突出以能力立意为主, 要求学生提炼试题提供的材料 (文字、图片、图表、数据等) 的有效信息, 并对其进行分析整合, 进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相关问题。相当多的题目切入容易深入难, 好做不好得分, 要回答准确、全面、深刻不容易。因此, 要结合例题掌握题型特点、答题方法和技巧。要学会审题, 从情境材料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 把试题信息与教材知识挂钩, 运用社会热点、经典语言, 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述, 以熟中生巧, 触类旁通。

5.用“错题本”, 答“高分卷”

每个学生都要拥有自己的错题本, 并找出错因缺陷, 明确标准规范, 经常记、经常看, 考后记、考前看, 熟记在心。对月考、周考中做错的题, 要重新做一遍, 让老师再改一遍, 以提高考试成绩。

6.进行变式练习, 培养思维能力

对于好的题目, 不能练过就放在一边, 不再过问, 要换新的情境材料, 或者换考查角度, 变换设问, 予以改造创新, 重新练习, 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从而培养思维的周密性、逻辑性和完整性。

生物概念图在二轮复习中的应用 第11篇

高三二轮复习主要是进行专题复习与训练。在专题复习中,概念、原理和观点仍然是复习的重点,但更加强调重点,侧重加强考点的前后联系,争取二轮复习过后不留知识盲点。概念图能够明晰知识的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概念图的应用在二轮复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

实际教学中,生物概念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

应用。部分学生的目光仅放在把单个题目的做对上,对于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及其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没有时间也没有意识去理会。部分意识到概念图重要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会抓重点,主次不分,把许多细微的不重要的知识点跟重点知识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还有就是,概念图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知识点,好些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是固执地寻找着每节课的概念图。

鉴于生物二轮复习过程中生物概念图应用时出现的种种问题,现提出以下策略。

一、突出重点知识内容的复习

对于重点知识内容的理解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穿插相应的练习题,跟生活实践相联系,创设一定的情境,在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重点知识、自身薄弱知识、考试考查的知识心中有数,千万不能主次不分,只知道进行题海战术。

二、构建生物概念图时,将生物概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及时把教材中的原理、原则、规律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整理清晰,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情境与学到的生物知识联系起来,让生物知识为生活服务。

三、概念图的更新要及时

学习是不断深入的,经过第一轮概念图的初步构建后,学习者随着自身知识的增长,概念图也应及时地修改和完善。例如上图中,随着进一步的学习,还应补充染色体组、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等知识。

四、对于那些不适于应用概念图策略进行复习的知识,一定要寻找恰当的策略来解决

例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动手鉴定的能力,掌握鉴定的方法和步骤。若采用概念图策略进行复习,不仅不会使复习过程事半功倍,还会浪费时间。

五、教给学生构建概念图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把整理好的概念图呈现给学生,还要“授之以渔”,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概念图,相互之间展示交流。学生掌握了方法,在其他的复习中也可以直接使用这个方法,这样学习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

六、合理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

例如,概念图在绘制过程中可以使用Freemind等软件进行处理,十分清晰,操作也很方便。

高考抓基础,它只不过是借助一定的情境来进行考查,所以,考生首先要有能力识别考的是哪部分知识,然后再用相应的概念等进行回答。因此复习中,一定要准确把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内涵和外延、成立条件和使用范围等。概念图策略的合理运用将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目标的达成。

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策略 第12篇

一、突出主干, 框图为优

一轮复习中我们重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重建, 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但学生在知识关联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解决框图题时, 对知识的检出存在缺陷, 不能将框图中的转化关系与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解决学生这一缺陷的有效方法是重视知识框架的构建, 关注知识网络的构建。

二、紧贴真题, 变式强化

一轮复习中需解决的是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缺陷, 那二轮复习就更应重视知识应用上的强化。二轮复习临近高考, 应更重视学生的实战训练。在习题的选择上不能只用历年的真题, 那就起不到贴近高考和强化提高的目标。应重视变式训练, 这样既可将历年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再现, 又可避免学生因已做过真题而使训练失真。

三、针对薄弱, 补偿为要

二轮复习不应再将教材中的知识点重新进行一遍地毯式的梳理, 应针对历年高考的考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和补偿。从知识点的角度分析, 历年的高考主要有如下的考点:微粒的结构、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钠镁铝、铁铜、卤素、氧硫、氮磷、碳硅、元素周期表、化学键与晶体结构、化学平衡原理、电解质溶液、盐类的水解、电化学、有机反应基本类型、同分异构、有机物组成的确定、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气体的制备、化学实验常见事故的处理、化学仪器的清洗、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等。如果从高考试卷的试题结构上来看, 主要有如下类型:环境保护、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离子共存、氧化还原反应、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的设计与评价、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无机框图题的解法、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简单计算、有机合成、化学计算技能等。针对不同的专题, 把握住学生的缺陷点, 进行针对性地归纳和总结, 并进行强化训练, 弥补一轮复习存在的缺陷。

四、及时检测, 精选讲评

1.抓住重点, 突出针对性

在二轮复习的习题讲评课中, 重点问题要舍得花时间, 非重点问题则要敢于舍弃, 要集中精力解决学生的困惑疑难问题。对于重要而学生得分率低的题目, 教师要精心设计, 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通过开拓外延、分析归纳等, 让零碎的知识得以升华。积少成多, 结串成网, 要“做一题, 学一法, 会一类, 通一片”。通过对练习的分析、讲解, 引导学生归纳要点、梳理解此类题的思路。如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重点, 在对几个例题进行分析讲解之后, 引导学生得出解这类题的一般思路: (1) 分析该题要考虑是弱电解质的电离还是盐类的水解; (2) 如果上述两者同时共存, 则考虑哪个程度大; (3) 掌握三个守恒, 即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

2.强化审解指导, 培养良好习惯

二轮复习应强抓解题规范训练, 注重提高解题规范训练与准确率, 要突出完整的解题训练, 包括审题关、步骤关和反思关。许多学生在审题时往往存在下列几种情况: (1) 粗心大意, 将名称写成化学用语, 将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或未注意到题中关键词等。 (2) 不能全面捕捉题给信息, 特别是对隐性信息的挖掘。 (3) 基础不过关, 不能理解题目中的句子含义, 如化学平衡题中出现的诸如“反应后容器内压强是反应前压强的几倍”, “反应后气体的密度是反应前的几倍”等等。为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应引导学生审题三读, 具体包括:泛读, 指明确有几个条件以及求解问题;细读, 指把握关键字、词, 数量关系等;精读, 指要深入思考, 注意挖掘隐含信息等。书面表达的训练主要包括化学用语、解题格式、文字表达等几个方面, 力求规范、详略得当、准确无误。解题后的反思应包括:反思知识点, 通过做题, 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知识网;反思解题方法, 力求发现更简捷、更合理的解题途径。通过上述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引导学生“向细心要分、向整洁规范要分”, 减少解题的失误率, 解决“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的老大难问题。

上一篇:建筑业发展问题下一篇:大脑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