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麻痹范文

2024-08-28

动眼神经麻痹范文(精选11篇)

动眼神经麻痹 第1篇

1 资 料

患者, 男, 60岁, 主因“头痛半月, 左眼睑下垂5 d”入院。患者1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 伴恶心、呕吐, 就诊于当地医院, 给予改善循环等治疗, 头晕明显改善, 头痛症状进一步加重, 为持续性钝痛, 夜间为著, 后出现双眼视力下降伴双眼不适感, 左眼球内收受限, 5 d前出现眼睑下垂, 左眼球上、下运动受限, 伴视物重影, 眼睑下垂呈进行性加重。既往发现糖尿病10年, 曾服多种药物治疗, 未监测血糖, 高血压病5年, 口服尼莫地平片, 自诉血压控制尚可。入院查体:血压125/80 mmHg (1 mmHg=0.133 kPa) , 双侧瞳孔直径约3 mm, 对光反射灵敏, 右眼眼球活动正常, 左眼睑下垂, 左眼球向上、向下、内收受限, 外展正常, 余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初步诊断:眼睑下垂、复视原因待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痛性眼肌麻痹、脑血管意外;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2级, 极高危险组。

入院后查头颅MRI示:左侧丘脑腔隙性梗死 (亚急性期) ;双侧基底节区、丘脑、胼胝体、半卵圆中心多发腔隙性梗死, 部分软;两侧侧脑室旁白质稀疏。头颈部CTA示: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起始部开窗畸形;右侧大脑中动脉多发狭窄;双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多发钙斑。颈部大血管彩超示: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FFA示:双眼大量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显强荧光, 晚期双眼黄斑弥漫荧光漏, 印象:双眼糖网Ⅳ期。糖化血红蛋白 9.7%,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示:空腹血糖12.11 mmol/L, 餐后2 h血糖17.44 mmol/L, 餐后3 h血糖16.19 mmol/L;胰岛素释放试验示胰岛素释放高峰延迟;尿白蛋白38.19 mg/24 h。患者左侧丘脑腔隙性梗死, 双侧多发腔隙性梗死、脑室旁白质稀疏不能解释动眼神经损伤, 结合病史、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 修正诊断为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 给予饮食控制、皮下注射胰岛素并监测血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止痛等治疗, 住院10余天后, 头痛消失, 无复视, 左眼裂基本恢复正常, 左眼球上、下运动及内收明显好转, 出院。

2 讨 论

糖尿病并发动眼神经麻痹的主要临床特点:中老年人多见, 突然发病, 眼内、外肌麻痹分离, 表现为眼睑下垂、眼球上下视及内收受限, 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正常;可先于糖尿病症状而发病 (糖尿病临床症状出现前, 电生理检查可发现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或有糖尿病史;多为单侧;临床发病与糖尿病的病程及血糖水平不平行;预后较好[2]。糖尿病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多以复视为主诉, 多于动眼神经麻痹前数日出现额、颞、顶、眶部较弥散的不同程度头痛或不适感, 以单纯眼外肌受损占多数。

糖尿病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多表现为不全麻痹, 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多正常。其机制与动眼神经血管的侧支循环不丰富有关, 当出现血管闭塞时, 容易累及动眼神经, 且主要影响动眼神经的中央部分;而缩瞳纤维居于动眼神经上方周边部分, 难以被波及, 因此, 大多数患者瞳孔正常。本例患者的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即符合此特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3], 有关糖尿病合并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病机制, 目前的研究认为代谢异常和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是主要发病机制, 而血管损害起着重要作用, 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高血糖导致微血管病变, 神经内膜血管阻力增加, 造成缺血、缺氧、神经能量代谢异常, 周围神经出现缺血性传导阻滞、抵抗性增加和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这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特征性生理异常;神经内膜血管狭窄、管壁增厚、管腔闭塞、血栓形成等是临床局灶性神经病变的血管病理特征。糖尿病患者多元醇代谢途径活跃, 使醛糖还原酶激活, 葡萄糖被还原生成山梨醇, 后者再经山梨醇脱氢酶氧化为果糖;而神经组织内无果糖激酶, 不能使果糖进一步分解, 因而导致神经细胞中山梨醇和果糖积聚, 造成细胞内高渗状态, 引起神经细胞肿胀及纤维变性[4]。

本病例早期因合并有进行性加重的头痛, 曾考虑为痛性眼肌麻痹。痛性眼肌麻痹主要表现为眼球后及眶周顽固性胀痛、刺痛和撕裂样疼痛, 可放射到颞、枕部, 其后或同时出现疼痛侧眼外肌麻痹, 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光反射消失, 病变多为单侧。其可能为颈内动脉窦段及其附近硬脑膜的非特异性炎症或肉芽肿性疾病所致。治疗以皮质类固醇为主。其与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不同点在于损伤的颅神经较多, 以动眼神经最常受累, 且多有瞳孔大小的改变, 其次为滑车、外展神经受损。

糖尿病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并非不可逆,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一般预后较好, 积极治疗糖尿病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是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基础, 在急性期均应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方式以期尽快控制血糖, 同时可尽量避免小剂量激素引起的血糖波动;由于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在该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小剂量皮质激素强的松应常规应用;维生素B12 (甲钴胺) 制剂具有促进核酸、蛋白质及卵磷脂的合成, 刺激轴突的再生, 修复损伤的神经的作用, 临床研究证实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如肢体自发性疼痛、感觉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还可提高运动及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5]。

参考文献

[1]沈雅丹, 吴松华, 邵福源, 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263-265.

[2]姚阳, 俞大力.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老年糖尿病26例临床分析[J].秦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 (1) :30-31.

[3]俞丽云.糖尿病的神经系统表现[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7, 17 (5) :262.

[4]Greene DA.Perspectives in diabetes are disturbances of sorbitolphos2 phoinositidide, and NA+-K+-ATPase regulation involvedin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neuropathy[J].Diabetes, 1988, 37:688-691.

[5]丁光, 罗邦尧, 陈富伦, 等.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997, 13 (4) :197.

[6]孙贺东, 资晓宏.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二例[J].临床医学研究, 2008, 25:1344-1345.

面部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法 第2篇

⑵面神经炎验方:独活30g,白芷30g,薄荷30g。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日3丸,口含服。

(3)贝尔散: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白芷、防风各40g,甘草、香附、乌药、青皮、陈皮、明天麻、天南星、全蝎、白附子、僵蚕、蜈蚣、广地龙、白花蛇、制附子、肉桂、麻黄、苏叶、细辛、木瓜、汉防己、黄芩、桔梗各24g,共为粗末备用。每日取贝尔散80g,纱布包,加水300毫升,煎沸后,文火再煎15分钟,滤液后加水200毫升,煎沸后10

分钟滤液,两次药液兑在一起,均分两份,早、晚各温服一份。用药渣热敷患侧面部,每日数次,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可连续服用,直至痊愈。

⑷蜈蚣朱砂散:蜈蚣18条,朱砂9g。将上2味共为细末,分18包,每次1包,每日3次。每次均以防风15g煎汤送服,小儿量酌减。6天为一疗程。

⑸面瘫散:白附子、川芎、当归、钩藤、浙贝母、防风各10g,全蝎、羌活、蝉蜕、甘草、地龙各6g,天麻12g,蜈蚣5条。将上药研成细末,每次5g,日三服,开水冲服。

(6)面瘫丸:白附子30g,僵蚕30g,钩藤30g,蝉蜕30g,海风藤30g,防风30g,川芎27g,制马钱子9g。上述八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g。每日三次,每次1~2丸,温开水或黄酒送服。每10~15天为一疗程,间隔一周,再进行下一疗程。

⑺面瘫验方:防风、薄荷、秦艽各7.5g,白术4.5g,茯苓、甘草、菊花、羌活、钩藤各9

g,天麻、荆芥、黄芪、黑料豆、桂枝各6g,酸枣仁、?莶草、当归各15g,生姜3片。一付药煎服5次,第一天日2次,第二天日3次。隔2日服下帖,服药如前。

⑻二麻散:天麻、升麻各15g,当归28g,北细辛5g。共研细末,每次3g,1日3次,分7日服完,为一疗程。

⑼加味牵正散:黄芪100g,当归15g,僵蚕10g,全蝎10g,水煎,滤汁后加白酒10ml,一日分3次服完。

⑽蜈蚣矫正饮:蜈蚣1条(去头足),地龙12g,当归12g,赤芍12g,鸡血藤12g,羌活10g,防风10g,白芷10g,川芎9g,水煎服,每日一剂。

此外,治疗方法还有鳝鱼血涂抹法、蓖麻仁冰片外敷法、中医针灸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周围面神经麻痹的康复护理 第3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004-4949(2014)09-0282-02

周围性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腮等动作都无法完成。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造成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等使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周围性面瘫发病率有所提高,常表现为一侧面肌麻痹。治疗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治疗以及按摩、理疗等。虽然治疗方法繁多,但仍有少数患者久治不愈。因此康复治疗是面瘫恢复治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在疾病的早期、恢复期、后遗症期都非常重要。 因此周围性面瘫的康复及护理在临床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患者入院后我们要对面神经进行一个主观评价 :主要是依靠患者静态、抬眉、闭眼、示齿和下颌纹五个表情肌的动作,然后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级和判断,制定一系列康复措施和护理,(1)静态评价体系,分为20分;(2)抬眉,分为10分;(3)闭眼运动,30分;(4)示齿,30分;(4)下颌纹,10分;五个表情一共是100分。正常人是100分。按照患者每一个动作损失的百分比进行打分,按各个动作完成的情况分为30%、70%和100%,然后分别用30%或70%或100%去乘以相应的动态的打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到患者病情的细微变化,对于病人的病情转归和预后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与病人进行交流时,我们可以轻易知道该患者的病情轻重。

二、面部的康复护理

1、眼部护理:眼睑长期闭合不全、瞬目动作减少、眼球干燥日间戴太阳镜或眼罩防阳光异物夜间给予滴眼液、涂抗生素眼药膏并加眼罩覆盖。

2、口腔护理:患侧面部痛温觉减退者,注意饮食温度、以防烫伤,清洁口腔,防止食物残留发生口腔炎,过稀食物易从口角流出,一般为半流饮食比较好。

3、按摩及功能训练:它对面部表情肌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面部按摩可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以利于面部消肿,面部功能训练可延缓或阻止面部肌肉萎缩、对面肌不协调运动也有矫正作用。

4、康复方法:恢复期我们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每天做两次面部康复,每次20分钟。它一般分为四个方面:(1)在做面部康复前,首先进行面部热敷,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改善。(2)面部按摩:手法要轻柔、以微痛微热为止由轻到重,可用手掌大小鱼际环形按摩,按压同时向上提拉面肌。(3)面部康复训练:包括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是指我们护理人员用手帮助病人抬眉、闭眼、耸鼻、示齿、鼓腮等;主动运动是指病人自己对着镜子做一些面部肌肉的运动。(4)适当的咀嚼:比如嚼口香糖、吃瓜子,以协调面部表情肌,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0分钟,以免引起咀嚼肌的疲劳.

三、自我康复的注意事项:(1)自我康复指导 首先要告知患者一个好的心态,才有一个好的恢复,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加强患者的沟通,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安慰疏导,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2)饮食起居 告知患者任何治疗和康复训练都以不影响睡眠为重;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睡眠习惯,早睡、多休息、减少外出;其次注意保暖,避免汗后当风,吹风、外出时戴围巾口罩头部保暖,忌凉水洗脸;再次饮食宜多食蔬菜、水果、粗粮、豆类、鱼类等多维生素饮食。(3)指导并教会患者自我按摩及功能锻炼方法 告知患者每日2次,每次20分钟。主要包括4个方面:热敷、按摩、被动运动、主动运动。(4)自我按摩时力度要适宜:具体做法是取坐位或平卧位,思想集中排除杂念,热敷面部5分钟,按摩眼部,以食指或中指指腹,分别从眼内眦向眼外均衡缓慢推刮上下眼睑各50次,再轻揉眼皮20-30转。(5)按摩鼻部 两手食指分别按摩鼻翼两侧迎香穴1-2分钟,按压由轻到重,再沿鼻两侧擦至鼻根。(6)以同侧手之大鱼际紧贴咀嚼肌边揉边按至口角旁0.5cm,往返50次,指揉面颊内侧肌肉,找到面部硬和痛处,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提高疗效。

四、面部自我康复的优点:(1)以面部的按摩和功能锻炼为主的自我康复是本病护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疾病早期、恢复期、后遗期都是很重要的;按摩使小血管痉挛松解,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减少面神经受压。(2)手法按摩 手法对面肌的牵张、推按、揉按能使面神经肌肉得到有效训练,功能主动锻炼可增进肌力延缓面肌萎缩,对面肌不协调运动也有矫正作用。

五、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1)康复训练时每个动作重复4-5遍,每天2-3次,每天较短训练多次,比一次长时间训练好,因为长时间训练易引起肌肉疲劳,效果反而不好。(2)选择安静环境,注意力集中,安心训练。(3)每个动作要做到最大限度,有时虽然看不到肌肉的明显动度,但同样有作用。(4)每次电刺激时,根据面肌力弱情况指导训练。(5)对力弱面肌,用手助力达到相应位置并停留一段时间。

六、康复指导:患者在出院前我们护理人员要进行一系列康复指导:(1)心理疏导 患者盼望好转,更恐恢复不佳,护理人员要做好沟通工作,告知患者面瘫损伤的是面神经,要3个月至一年左右的恢复时间,需有一个恰当的心理期待。(2)康复指导 自我康复训练 自己坚持,可配以局部理疗、电刺激治疗、电刺激治疗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和预防肌肉萎缩 ,注意眼部、口腔、面部的护理。(3) 按时复诊 出院后要继续观察面神经的恢复情况和必要的用药,并指导一系列的康复训练。

莫让“音同”麻痹了神经 第4篇

然而当了编辑之后才发现, 消灭错别字虽然不太难, 但要把所编辑的稿件中的错别字高比例地清除出去 (如报纸行业规定的差错率万分之三以内) , 却非易事。尤其是2004年《河南日报》改扩版以来, 报社领导高度重视编辑质量, 对消灭错别字这个可以量化的工作, 要求从记者写稿就开始控制错别字的出现;对编辑, 要求把清除错别字作为编稿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对专门消灭错别字的校对, 更是要求要仔细清除, 严而又严, 并为此出台了严格的奖惩措施。

通过这种采、编、校全程把关, 再加之具有激励作用的奖惩措施的实施, 《河南日报》的差错率的确比改扩版以前大大降低。然而在由中国记协举办的“2008年全国省级党报文字编校质量检查”活动中, 《河南日报》位列第九。“第九名”明确告诉了我们差距所在。作为改扩版以来一直在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的一员, 笔者认为, 从技术层面来看, 这种差距还表现在我们对错别字出现的规律缺乏应有的总结和认识。

通过总结其他报纸差错出现的情况, 结合自己的编辑工作实际, 笔者发现, 在我们编辑的稿件中所出现的差错80%以上是同音字或词, 尤其是音同意近的字或词。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现在的稿件作者都是使用电脑, 手指在键盘上稍稍一偏, 就可能是一个同音字或词的错误。因而, 稿件中出现同音字、词或音同意近字、词错误的几率比较高。

二是在剔除错别字的过程中, 引领我们去剔除错误的“主要武器”是声音, 是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记忆的声音, 尤其是工作在文字海洋中的编辑人员, 由于时间的关系, 靠字体结构来辨别已是第二位的, 第一位的是靠声音来辨别。由于声音的“误导”, 那些读音相同但字体结构相差很大的错别字就很容易从我们的眼前溜掉。我们能够不费多大力气就把字体结构相近, 但发音大相径庭的“已”或“己”分辨出来, 却被许多字体结构相差很大, 但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迷惑住我们的眼睛。如我们会一不留神就把“安装”当成了“按装”, 把“低诵”误认为“低颂”, 把“甘拜下风”当成是“甘败下风”, 把“再接再厉”当成“再接再励”, 把“宣泄”写成“渲泄”, 把“美轮美奂”写成“美仑美奂”, 并作为文章的标题与广大读者见面。令人遗憾的是, 这些音同意近的字或词总是能轻而易举地、反复地从我们的眼皮底下溜掉, 并不断地出现在报纸上;这些音同意近的字或词总是能从采、编、校等多个环节的众多人员的严格审查中逃之夭夭, 甚至赫然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上,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声音的“误导”。是声音的“误导”, 给这个错误的用法披上了“正确”的外衣;是声音的“误导”, 麻痹了我们的神经;是声音的“误导”, 使我们没有对这个错误的字或词的意义做进一步的甄别。

三是编辑稿件往往有时间限制。从记者把稿件传到编辑手里, 再到编辑将编好的稿件传到出版部门, 稿件可以停留在编辑这一环节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它不允许编辑对一篇稿件进行反复的研读和修改。能对一篇稿件认认真真地看上两遍, 从目前稿件在编辑这一环节所被允许停留的时间来看已经相当不错了。而且就这两遍, 判断错别字仅仅是编辑工作中精编细编的一个方面, 还不包括制作、修改标题、删繁去冗等方面的工作。因而时间不允许也是错别字容易出现, 尤其是同音字、词错误容易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要解决错别字, 尤其是同音字、词错误容易出现的问题, 就要求我们采、编、出等不同环节的每个成员都要高度重视清除错别字的工作。

一是把容易出现的读音相同而意义大相径庭的字或词, 做一系统的归纳和整理, 平时就要有意识地熟悉这些容易出现错误的同音字或词, 一旦遇到此类的字或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 遇到这一类的字或词, 就要给予格外的关注, 就要提醒自己, 主动地避免由于声音的“误导”而使其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掉。

二是在采访、编辑、出版等不同环节, 都要认真研究、探讨怎样高比例地清除错别字。改扩版以来, 《河南日报》的业务氛围空前浓厚, 记者研究如何写好稿, 编辑探讨怎样编出高质量的稿, 已成为报社每一位编辑记者的不懈追求。然而就编辑而言, 我们更喜欢探讨如何把标题制作得形象、具体、简洁、生动, 富有创新和创意, 以达到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这自然值得大力提倡。然而对如何减少差错, 尤其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稿件中的差错降至最低却交流不多。在我们的思想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认识, 即剔除差错技术含量低, 探讨、研究似乎还提不到议事日程, 因而在剔除差错方面投入不足。

其实剔除差错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 它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稿件中的每一个字或词, 需要牢记大量的字、词的正确用法, 运用这些正确的用法去清除那些错误的用法。况且剔除差错和制作标题、润色文字、把握文章主题、删繁去冗等编辑工作是相辅相成的。试想, 面对一篇稿件, 如果我们连错别字都没有最大限度地剔除, 还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精编细编吗?而且, 剔除错别字的过程也是加强对稿件理解和把握的过程。准确理解和把握稿件是编辑工作的基础, 无论对准确地删繁去冗, 还是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标题制作技巧, 制作出紧扣文意而又富有创意的标题, 都是大有裨益的。这些都已经被我们大量的编辑工作的实绩所证实。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 第5篇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针灸 牵正散 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45-01

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瘫,临床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其中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的“歪僻”“卒口僻”“口歪”的范畴,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疾病,各年龄段都可发病。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素体虚弱,劳倦内伤,汗出当风等造成外邪乘虚侵犯脉络,导致风痰挟瘀,流窜经脉,阳明脉络壅滞,气血痹阻,筋脉失常而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晨起一侧面部不适,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不能皱额,蹙眉,鼓腮,口眼歪斜等,有的患者还可出现舌尖味觉失常。

笔者在临床治疗中体会,本病主要为感受风寒之邪,侵袭面部脉络,致使面部筋脉失于濡养,或风寒之邪引动体内痰湿之邪,风痰湿相互搏结,痹阻面部脉络,使气血运行不畅,面部筋脉失于濡养而发病。病程日久,导致气滞血瘀,筋脉拘急,病情更易缠绵难愈。

针灸治疗面瘫为首选疗法,其具有疗效确切,简便易行的特点。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針灸配合中药辩证治疗周围性面瘫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针灸疗法

1.1 主穴。翳风、四白、迎香、地仓、颧髎、颊车、太阳。以上穴位均为病侧。

1.2 治疗方法。发病初期,翳风穴宜浅刺,垂直进针,手法宜轻柔,不宜强刺激,以免加重急性期水肿。四白平刺睛明穴,迎香和颧髎对刺,地仓和颊车对刺,太阳直刺。如颏唇沟歪斜:承浆向患侧平刺;眼睑闭合不全:四白斜刺;额纹消失:阳白透刺鱼腰;耸鼻不对称:局部阿是穴(病侧鼻梁骨中央)平刺。“面口合谷收”,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在发病初期,针刺健侧合谷穴,采取快速提插捻转强刺激,致患者感觉手酸胀眼睛湿润起针为宜。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阳明之脉为多气多血之脉,合谷穴采取强刺激可激发体内正气,促进经脉气血运行,而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

根据面部神经肌肉的解剖,面神经是第七对脑神经,主要功能是管理表情肌的运动,舌的味觉,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其从茎乳孔出颅脑后分为5支:

①颞支: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

②颧支:3-4支,支配眼轮匝肌及颧肌。

③颊支:3-4支,支配颊肌、口轮匝肌及其他口周围肌。

④下颌缘支:分布于下唇诸肌。

⑤颈支:支配颈阔肌。

而足阳明大肠经“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正对应着面神经的走行,故而足阳明大肠经上的相应穴位,对于面神经的恢复和局部面肌功能的好转有着良好的效果。

2 中药治疗

笔者临床观察到,在针灸治疗面瘫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内服,可明显加速病情的好转,减少后遗症的产生。根据病情的发展过程,主要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急性期一般为发病10天至半个月之内,这一阶段是治疗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和预后。病因是猝然感受风寒之邪,或汗出当风,面部经络为邪痹阻不通而发病。治以疏风散寒、通经活络,方用牵正散合桂枝汤加减:全蝎5g、僵蚕10g、白附子10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0g、麻黄10g、葛根25g、川芎15g、红花5g方中牵正散为治疗面瘫的主方,其中全蝎具有熄风止痉、通络止痛的作用,是祛风止搐的要药;僵蚕祛风定惊,擅祛除络中之风;白附子祛风定惊、散结止痛,擅祛头面部风痰。三药合用,力专效宏,使风去痰消,络道通畅,则诸症自除。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祛风解表;葛根解肌生津,专走颈项,上达头面,疏解经络。

如外邪不解入里,与痰湿之邪相互搏结,客于肌肤腠理之间,致脉络壅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而发病,此为恢复期。恢复期从发病半月至三月,此期病情已稳定,如果在急性期通过系统治疗,病情会逐渐好转而痊愈。此期治以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用牵正散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全蝎5g、僵蚕10g、白附子10g、川芎15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5g、水蛭5g、半夏10g、胆星10g,其中牵正散祛风通络,同时配以川芎、桃仁、红花、水蛭等活血破瘀通络之品,使风散、痰消、瘀通。如病情在急性期或恢复期治疗不及时,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则病情进一步转为后遗症期,此期病情绵绵,迁延难愈,也有伴随终生者。由于病情日久不愈,耗损正气,正亏于内,无力驱邪,致风寒夹痰瘀滞于气血经脉。治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方用牵正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50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5g、地龙10g、白附子10g、僵蚕10g、全蝎5g、党参15g,补阳还五汤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配合牵正散祛风通络,标本兼治。

在临床中,有些医生认为急性期不适合针灸治疗,认为急性期面神经受卡压后出现炎性水肿,针灸的刺激会加重水肿。但本人在治疗中体会到,早期针灸对稳定病情,加速病情好转至关重要,只要采取适宜的穴位和手法,刺激强度适中(如翳风穴,进针不宜过深),非但不会加重病情,反而对控制病情有明显效果。

由疱疹病毒侵犯膝状神经节引起的面瘫,西医称为亨特氏综合征,其除具有面瘫的症状外,还可以出现前庭神经的症状,如走路不稳等,在治疗早期应采用抗病毒治疗,同时配合糖皮质激素,可加速炎症的消除,水肿的吸收,避免炎性渗出物引起面神经与周围组织的黏连。

动眼神经麻痹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8例, 均为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在门诊治疗的患者。治疗组40例, 男18例, 女22例, 年龄41~74岁;病程最短14d, 最长41d。脾气不足型10例, 肝肾亏损型19例, 外感风邪型11例;对照组40例, 男19例, 女21例, 年龄43~71岁;病程最短16d, 最长50d。脾气不足型12例, 肝肾亏损型17例, 外感风邪型9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控制血糖指数处置, 肌肉注射维生素B1、B12营养神经, 静脉点滴维脑路通氯化钠注射液。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针灸睛明、太阳、百会、足三里、丰隆、光明、三阴交等穴, 两组治疗15d后观察疗效。主穴取视区、风池、阳白、鱼腰、丝竹空、太阳。脾气不足型配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脾俞;肝肾亏损型配太溪、太冲、光明、照海、肝俞、肾俞;外感风邪型配风池、四白、合谷、阳谷、外关[3]。

1.2.2 嘱患者取坐位, 穴位常规消毒, 选长15mm针灸针, 先针刺视区及风池, 得气后, 快速捻针5min;

再嘱患者仰卧, 选取病灶近端阳白、鱼腰、丝竹空、太阳, 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接通电脉冲选用断续波, 电流强度以见眼睑肌肉轻度抽动为度, 依辨证分型远端选取配穴, 得气后近端与远端腧穴均留针。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 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

糖尿病可伴发全身多种并发症, 其中糖尿病并发神经系统病变虽不会威胁生命, 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系统损害是糖尿病患者的三大病变之一[3], 糖尿病性颅神经病变中主要是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受累引起的眼肌麻痹, 其中以动眼神经最常见, 且易反复发作。

糖尿病并发动眼神经麻痹多发生于老年人, 属于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单神经病变, 此病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并无关联。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但不排除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引起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管壁内脂肪发生沉积, 导致管腔狭窄, 而致神经缺血、缺氧。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和果糖增多, 促使细胞内渗透压增高, 引起神经肿胀和脱髓鞘改变。高血糖时组织神经生长因子合成及受体亲和力降低造成神经病变。

祖国医学鼗动眼神经麻痹称为“上胞下垂”、“睑废”、“风牵偏视”等, 其发生的病理基础是由“虚”而来。《诸病源候论》曰“目是脏腑血气之精华, 若血气虚, 其皮缓纵, 垂复于目, 则不能开, 此呼睢目。”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病机是肝肾阴虚, 脾胃虚弱。眼睑为肉轮, 归属脾脏主宰, 脾气虚弱便失于固摄, 则眼睑开始下垂, 升举也无力;肝开窍于目, 目受血养才能视, 肝又藏血, 肝阴血不足时, 目就失于濡润, 使眼球涩滞无滑, 视物双影;瞳仁属肾, 肾阴虚时, 肾精不能上注养目, 便可导致瞳孔散大, 视物倾斜[5]。阴虚燥热和脾失健运时, 则导致痰浊阻内, 加之肝肾阴虎, 阳风上亢, 痰湿上扰, 阻闭经络, 使眼部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 筋肉失养又弛缓, 最终眼球运动失灵。本病的发生与阴虚、痰浊、血瘀、精损等有关。治则应滋阴补肾、填精祛痰、活血通络。

针灸所取的睛明穴位于面部, 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太阳穴膀胱经之第一穴, 膀胱经之血由本穴提供于眼睛, 眼睛受血而能视, 变得明亮清澈, 故名睛明。针此穴可疏通头目之血络, 降温除浊。促进目睛之气血运行, 使眼目得养;太阳穴可疏调局部气血。百会穴可补益气血、升阳举陷;足三里穴能健运脾胃, 生发胃气、燥化脾湿;丰隆为胃经之络穴, 通于脾, 可沉降胃浊, 为治痰之要穴[6];三阴交穴为足三阴经之会穴, 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 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 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 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 故名三阴交穴。是强肾补脾的必选之主穴;太冲是肝经的原穴, 可滋阴补肾、平肝潜阳;诸穴相配则可充阴精、补气血、祛痰浊、通血脉。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 长期的治疗造成患者的经济状况不好, 有些糖尿病眼病患者拿不起昂贵的医疗费, 而该方法简单易行, 费用低廉, 能够被普通糖尿病患者接受, 将会给糖尿病性眼病的患者带来光明, 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时适用人群广泛, 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值得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波, 陈红涛, 刘金兰.针刺治疗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08, 35 (10) :1579-1580.

[2]李丽英.针刺治疗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一例[J].环球中医药, 2008 (5) :30.

[3]刘靖, 汤艳娟, 王春丽, 等.电针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33例[J].中国针灸, 2007, 27 (6) :470.

[4]许正月, 于静.电针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32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2 (6) :484-485.

[5]赵琴, 段安明.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误诊误治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07, 20 (11) :84-85.

动眼神经麻痹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共106例, 124只眼, 男66例, 女40例。年龄48~80岁, 平均年龄56.8岁, 病程3d~6个月不等。其中炎症为12例, 糖尿病性脑病49例, 多发性硬化45例。所有病例均有复视及轻重不等的患眼偏斜、活动受限或活动不能、头晕、患侧上睑下垂、瞳孔散大等。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原发病

糖尿病患者给予降糖药物治疗, 控制调节血糖, 高血压高血脂患者给予降压降脂药物治疗, 控制调节血压血脂, 炎症引起者给予抗生素及激素治疗。

1.2.2 药物治疗

给予扩血管药物 (如银杏叶、丹红、红花黄色素、大株红景天等) 和营养视神经的药物 (如神经节苷脂、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乙酰谷酰胺、甲钴胺、脑蛋白提取物) 常规药量一日一次静点, 眼氨肽1ml一日二次肌注。

1.2.3 针灸治疗

1.2.3. 1 取穴

主穴:球后、睛明、瞳子髎、攒竹、丝竹空、太阳、四白治疗, 配穴:炎症配外关、合谷;脑动脉硬化、高血脂配足三里、百会;糖尿病配足三里、太溪。

1.2.3. 2 操作方法

针刺穴位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针刺球后于眶下缘外侧四分之一处, 即下睑板下缘外下方与眶缘之间, 用左手手指固定眼球稍向上方, 使皮肤紧绷, 右手直刺, 快速进针破皮后, 刺手握住针柄, 将针体朝内上方即视神经孔方向缓慢刺入25~30mm。进针过程中注意询问患者的针感, 同时细心体会手下的感觉;睛明穴用左手拇指将眼球推向外方, 沿近拇指甲缘直刺0.8~1.0寸, 其它穴位则分别采用直刺或斜刺[1]。出针后按压针孔30s, 防止内出血。每次留针30min, 每日一次, 10d为一个疗程, 一般治疗3个疗程。

2 结果

患者共106例124只眼, 24例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病情基本痊愈, 复视消失, 眼位正, 头晕消失, 眼球运动自如, 斜视消失, 瞳孔正常, 上睑抬起有力睑裂正常;62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复视症状减轻, 眼球运动比较灵活, 斜视有所改善, 上睑抬起稍有力, 睑裂较前增大;20例患者病情稍好转, 自觉眼球较前运动灵活, 头晕减轻, 眼睑稍能抬起, 继续3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病因比较复杂, 多为血管疾病、炎症、外伤、肿瘤、糖尿病等所致[2], 保守治疗通常针对其病因治疗及营养神经等治疗, 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但疗效不理想。祖国医学认为眼病的病因复杂, 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精津气血均有密切关系。传统的针灸疗法根据经络循行及针灸的方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可收到良好地治疗效果[3],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既运用了西医疗法扩血管、营养视神经、改善眼部血管和神经功能的药物, 又采用了中医的针灸疗法, 于眼周穴为主穴, 直接兴奋受损的眼神经, 提高麻痹眼肌的肌张力, 使受损的眼神经和麻痹的眼肌恢复到正常功能, 从而使患侧眼球运动迅速的恢复正常, 复视及斜视也随之消失[4]。综合上述, 动眼神经麻痹在发病早期及时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及血管扩张剂配合针刺治疗, 绝大多数患者是能够治愈的。

参考文献

[1]李雪莹, 孙河, 葛煜.针灸结合药物治疗眼肌麻痹39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06, 22 (11) :13.

[2]夏蔚, 沈伟, 李龙标.眼肌麻痹的病因及治疗[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6, 24 (1) :89-91.

[3]张淑杰, 李淑荣, 李俊松, 等.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 2009, 29 (10) :802.

动眼神经麻痹 第8篇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艾滋病) [1]大约45%~75%[3]患者可并发眼病, 眼的各部分均可受累;常见的有带状疱疹感染累及眼睑、角膜, 单疱病毒感染引起角膜炎、虹膜炎、葡萄膜炎, 各种机会性感染;眼表组织、结膜、角膜的鳞状上皮细胞癌, 眼眶淋巴瘤[4], 卡波氏肉瘤;玻璃体浑浊、视网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青光眼、白内障等。本文所述4例4眼单侧动眼神经麻痹可能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所致。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笔者于2011年12月~2012年6月在利文斯顿总医院眼科门诊接诊的4例4眼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 其中2例是初诊患者, 男2例、女2例, 年龄42~71岁, 平均54.7岁;病程6天~2年, 就诊时视力6/9~6/36;血清HIV抗体检测均为阳性, 表现单眼动眼神经麻痹, CD4+T淋巴细胞计数1例为200个/ul, 其余3例均为100~200个/ul。其中1例男性, 62岁, 患高血压病8年, 现口服降压药物血压已控制于正常范围;4例患者的AIDS临床分期均为C3, 即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ul, AIDS诊断依据参照Bangui及中华医学会制定的HIV/AIDS的诊断标准[5,6]。

1.2 眼部临床表现

患者主诉多为复视、头晕、头疼、眼痛、患眼睁不开;患眼:视力:2例6/9, 1例6/18, 1例6/36;色觉检查:正常;瞳孔直经5~7mm, 固定;眼球运动和眼睑情况:眼球处于外转位, 外转正、上、下、内转受限;上睑下垂3例重度、1例中度;4例患者均表现为单侧动眼神经麻痹, 其中2例为完全性、2例为不完全性;眼底中央区视网膜血管旁可见少量红色出血点和/或黄白色渗出斑点。另眼:视力与患眼接近, 瞳孔:直经3mm, 光反射灵敏, 双眼眼眶、视野、眼压正常。遗憾的是因条件所限, 未能作CT、MRI检查。

1.3 治疗观察和结果

本组4例均给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2]联合全身抗病毒药物 (Gamciclovir、Acyclovir、Famciclovir) 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随诊观察2~6个月, 动眼神经麻痹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但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上升到300个/ul以上, 其中1例上升到876个/ul。

2 讨论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是一种细胞免疫系统功能缺陷的疾病。AIDS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 其基因中仅含有RNA, 为一种逆转录病毒, 该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位于免疫应答中心的CD4+T淋巴细胞 (靶细胞) 内, 攻击人体CD4+T淋巴细胞, 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即通过母婴传播、性接触、体液传播;当患者感染HIV后1个月左右, 会出现l~2周的如发热、乏力、上呼吸道急性病毒感染的症状;以后, HIV进入侵犯和破坏CD4+T淋巴细胞, 经过9~11年 (平均10年) 的发展, 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ul, 将导致肌体免疫功能降低或缺失, 此时常常出现包括眼部机会性感染在内的全身多系统、多类型的条件致病微生物所致的机会性感染, 及包括眼部恶性肿瘤在内的全身恶性肿瘤, 亦即发展为AIDS。本组4例患者就诊时血清HIV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ul, 结合临床表现结果符合AIDS临床诊断标准[5,6]。

本研究4例AIDS患者并发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的病例在国内报道不多, 通常动眼神经从中脑腹侧发出, 沿小脑幕边缘走行, 进入海绵窦, 副交感神经纤维与动眼神经伴行, 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与海绵窦动眼神经与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第1支和交感神经相比邻, 然后经眶上裂入眶, 支配四条眼外肌和提上睑肌。单纯动眼神经受损麻痹常见原因为缺血和动脉瘤压迫[7]。

HIV病毒侵入颅内若累及动眼神经的神经核或神经纤维, 或病毒感染引起微血管狭窄与阻塞造成动眼神经缺血、变性、梗阻, 均可导致临床出现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症状;由于HIV病毒对抗病毒药物不敏感, 虽然药物治疗能使疾病发展减缓或得到控制, 但不能根除。本组4例HIV感染合并动眼神经完全或不全麻痹患者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HAART) [2]观察两个月至半年动眼神经麻痹症状一直未见好转;但CD4淋巴细胞计数均上升到300个/ul以上, 其中1例上升到876个/ul。

摘要:目的 观察就诊于眼科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的眼部表现、系统特征和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4例4眼艾滋病并发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眼部表现、视敏度、色觉检查、上睑下垂程度、瞳孔及眼外肌受累、复视情况;CD4+T淋巴细胞计数, 给予口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 随诊观察2~6个月。结果 初诊时检查, 视敏度2眼为6/9, 1眼为6/18, 1眼为6/36;色觉检查均正常;上睑下垂3例为重度, 1例为中度;瞳孔扩大固定, 直径为5~7mm;水平性复视, 眼球处于外转位, 外转正常、不能向上、下、内转动, CD4+T淋巴细胞计数1例为200个/ul, 3例介于100~200个/ul之间;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到≥300个/ul。结论 排除颅内、眶内占位, 其他因素所致脑梗塞, 对不明原因的单眼动眼神经麻痹患者, 建议作血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抗体检测, 避免漏诊误诊。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动眼神经麻痹,眼部特征,HIV,HAART

参考文献

[1]李太生, 邱志峰, 王爱霞, 等.T淋巴细胞激活亚群在HIV感染中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2, (20) :199-202.

[2]王伟伟, 叶俊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药物治疗现状和进展[J].中华眼科杂志, 2010, 46:1148-1152.

[3]Gharai S, Venkatesh P, Garg S, et a1.Ophthalmic manifestationsof HIV infections in India in the era of HAART:analysis of100consecutive patients evaluated at a tertiary eye care center in India[J].Ophthalmic Epidemiol, 2008, 15:264-271.

[4]Goldbcrg DE, SmiIhen IM, AngelilliA, et a1.HIV associated related microangiopathy in the HAART era[J].Retina, 2005, 25:633-649.

[5]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艾滋病诊疗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6, 24:133-144.

[6]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Workshop on AIDS in central[J].Bangui, 1985:81-85.

一例耕牛挠神经麻痹的综合治疗 第9篇

1 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

2014年4月27日, 我院接诊一例患牛, 据牛主说, 这头牛在前一天拉车时, 被一辆小四轮撞倒了, 起来后发现有点瘸, 没当回事, 回家后发现越来越重, 故来院就诊。现症检查:患牛站立时左肩关节伸展过度, 肘关节向下沉, 腕、指关节屈曲, 掌部伸向后方倾斜, 球节呈掌曲状态, 而用蹄尖壁着地。患肢拉长, 负重时除肩关节外, 其它关节都呈屈曲状态, 整个患肢呈弓形姿势向前突出。被动地固定腕指关节, 将对侧健肢抬起, 患肢尚能负重, 但撤去外力或患肢重心改变时, 又恢复原状。运动时, 患肢各关节伸展不充分或者不能伸展, 用蹄尖壁拖地前进, 前方短步, 但后退运动比较容易。触诊臂三头肌和腕、指的伸肌均驰缓无力。根据肘腕指关节过度屈曲、蹄前壁拖地前行等症状诊断为左前肢挠神经完全麻痹。

2 治疗

2.1 按摩

将牛牵进六柱栏内站立保定, 术者坐在患肢旁, 按摩患侧挠神经循行的部位。挠神经是由臂神经丛出发, 开始是和腋神经并行向下行走, 入臂三头肌内侧头与长头间继续前行至臂三头肌外头深面、臂肌后缘时, 分成深浅两条支路。深支顺臂肌沟向下延伸至前臂, 分布于指总伸肌、腕尺侧伸肌、腕挠侧伸肌、腕斜伸肌、指外侧伸肌、拇长伸肌等一些支配腕、指关节的伸肌上。而浅支顺臂肌后向前下方延伸, 穿过臂三头肌外侧头下缘, 一直到前臂近端背侧部的皮下分出前臂外侧皮神经。在这些挠神经通路的部位先涂擦红花油, 然后手拿草把搓擦这些部位, 时间大约10 min, 力量由轻逐渐加重, 然后用拇指交替点按抢风、肘俞、冲天、天宗、肩井、肩外俞、乘重、前三里等穴10 min。再一次用草把反复搓擦神经通路, 力量由弱渐强, 以牛能耐受为度。3次/d, 每次30 min, 7 d为一个疗程, 间隔2 d, 如有需要可再进行一个疗程, 用以活血化瘀、缓解麻痹。

2.2 TDP照射

按摩结束后可采用TDP照射, 用重庆市蜀水仪器厂生产, 输出功率220 W的特定电磁波治疗器 (TDP) , 照射患肢挠神经的循行通路, 灯距患部约20 cm, 热度以牛能承受的最大热度为宜, 每天一次, 每次30 min, 7 d为一个疗程, 间隔2 d, 如有需要可再进行一个疗程。

2.3 电针

选患侧肩井、肘俞为施针穴位。

穴位定位:肘俞穴在臂骨外上髁与肘突之间的凹陷中, 用圆利针向内下方斜刺3 cm。肩井穴在冈上肌与冈下肌的肌间隙内, 肩关节前上缘, 臂骨大结节外上缘的凹陷中, 用圆利针向内下方斜刺4 cm。

针法:刺入患肢这两个穴位并达要求的深度后, 用平补平泻的手法, 直到患牛出现弓腰、摆尾、提肢、肌肉收缩等针感反应后, 把电针治疗仪的导线分别联接在刺入两个穴位圆利针的针柄上, 然后打开电针治疗仪, 由小到大地逐渐调整输出电流和频率, 以牛患侧肌肉出现节律性颤抖, 再稍加大使牛能承受的最大耐受量为好。每次持续通电30 min, 为防止产生耐受性, 间隔5 min需调节输出和频率。治疗结束时, 先将电流输出和频率开关慢慢调至零位, 再关闭电源, 除去导线夹, 起针消毒。每天一次, 7 d为一疗程, 间隔2 d, 可进行下一个疗程。

2.4 内服中药

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元亨疗马集》中定痛散加味。

方剂的组成及用法:全当归60 g、鹤虱30 g、乳香30 g、没药30 g、红花30 g、桃仁30 g、血竭30 g、木香30 g, 共为末, 开水冲调, 候温, 加白酒100 m L, 再入童便100 m L灌服, 或水煎服。1剂/d, 7 d为一个疗程, 间隔2 d, 如有需要可再进行一个疗程。

随证加减:瘀痛重者加三七;气滞重者加香附、青皮;粪便干燥者加芒硝。

2.5 治疗结果

患牛经上述方法治疗5 d后, 症状大为减轻, 食欲较前好转, 患肢稍能负重, 一个疗程后, 精神食欲大为好转, 基本能正常负重, 只是行走时呈轻微跛行状。间隔2 d后按此法继续治疗一个疗程, 痊愈, 拉车行走及食欲等均已正常。一个月后回访未见复发。

3 讨论

祖国传统兽医学认为, 神经麻痹外因多属创伤所致气滞血瘀, 气血在患部凝滞, 不通则痛。

内因是由于机体的正气不足、抵御外邪的能力降低, 脉络空虚, 以致外邪乘虚侵袭, 故现疼痛。实践证明, 用中药定痛散加味配合电针、TDP照射及按摩治疗耕牛挠神经麻痹疗效确实。

定痛散取自于《元亨疗马集》, 是在原方基础上适当调整, 功效在于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适合跌打损伤所致气滞血瘀、筋骨疼痛之证。方中用红花、当归活血祛瘀止痛为君药;没药、乳香、桃仁、血竭、木香行气通络, 散瘀定痛为臣药;鹤虱能增强止痛的效果为佐药;加入白酒, 以行药势, 直达病所, 童便消瘀降火, 助通经脉为使药。诸药相合, 共奏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功, 对耕牛挠神经麻痹疗效确实。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 电针能通过改善血循环等作用来改善局部供氧需要, 促进肌力恢复, 加速神经水肿吸收。耕牛的肘俞和肩井两穴, 是治疗挠神经麻痹的常用穴位。通过电针即可调节局部筋络气血, 快速消除局部变性坏死及崩解产物, 使得局部微循环得到很好的改善, 神经细胞的氧利用率得到提高, 促进损伤局部炎性水肿的消退。而且还可激发全身经络之气以调益气血, 濡润经脉肌肉组织, 增强神经组织的新陈代谢, 使受损的神经得以恢复。

按摩患肢部肌肉, 特别是挠神经经路的部位, 使患部肌肉出现节律性收缩, 能有效地改善局部微循环, 维持其正常代谢和功能, 延缓肌肉萎缩, 为肌肉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再者, 患部神经的营养来源于肌肉的血液循环, 按摩的同时也加速了神经周围血液微循环, 从而可加速神经组织周边病变产物及水肿的吸收, 以加快肌肉运动的恢复进程, 使疗程缩短。红花油是常用的外用药, 具有活血驱风, 舒筋止痛之效。按摩的同时涂抹红花油, 可通过按摩揉搓, 增强药物的直接吸收渗透, 以缩短治疗时间, 从而达到活血化瘀、舒通经络、行气止痛、利湿消肿的作用。对耕牛挠神经麻痹疗效确实。

TDP就是“特定电磁波治疗仪”, 其治疗板是由含多种元素的物质构成的, 按不同的比例和层次, 特殊烧结而成。当其加热达到一定热度, 可发出有效光谱范围为2~25µm的电磁波, 这种电磁波照射患部, 能促进局部微循环, 减轻挠神经水肿, 利于抗菌, 解除压迫, 促进神经机能恢复, 提高神经的兴奋性, 以减轻或缓解患部症状。

外展神经麻痹病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10篇

【摘 要】 造成外展神经麻痹的原因复杂多样,如颅脑外伤、肿瘤、炎症、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等。目前临床常见治疗方法有眼肌手术、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等。近年来,国内有学者应用针刺治疗外展神经麻痹也取得较好疗效,但其机制仍不清楚。本文旨在对外展神经麻痹的病因、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外展神经麻痹;病因;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7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049-02

外展神经损伤引起的麻痹性斜视在临床上常见,发病率为11.3/10万[1],患者常以复视、斜视为主诉至眼科或神经内科就诊。外展神经麻痹分为核性、束性、周围性损害[2],是由于外伤、肿瘤、炎症等原因导致的第六对颅神经一侧或双侧同时受累,从而造成所支配的眼肌功能障碍。临床表现有复试、斜视、代偿性头位、头晕、头痛等,有些患者甚至需要蒙上一只眼睛才能正常走路,严重的影响生活。如何促进外展神经、外直肌功能恢复,找到最佳治疗方法,一直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1 发病原因

1.1 颅脑外伤 外展神经非常细弱,在颅底走行较长,在颅底接近颞骨岩部尖端,经海绵窦从眶上裂进入眼眶,在外直肌下方前行并止于该肌,故颅底、颞骨岩突、眶尖骨折时极容易侵犯外展神经,造成外展神经损伤。另外颅脑外伤时易并发颅内压增高,增高的颅内压将导致脑干下移,外展神经受到牵拉、压迫,出现复视、斜视等症状,症状出现的早期若积极降颅压,解除神经压迫、牵拉,复视等症状可以得到改善。

1.2 肿瘤 鼻咽部的解剖位置隐蔽,结构上又与颅底、眼眶相毗邻。发生于咽隐窝的鼻咽癌,可破坏颅底骨质或通过破裂孔和颈内动脉侵犯岩骨尖引起外展神经损害。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外展神经麻痹的患者,须常规行鼻咽部检查或活检,排除鼻咽部病变的可能,以免误诊而耽误病情[3]。外展神经起自脑桥的展神经核,自脑桥延沟出脑,贴脑桥的腹侧面,斜向前外上方走行,横过脑脊液腔到达斜坡,在后床突下方穿硬脑膜进入Dorello小管,出Dorello小管后进入海绵窦。脑桥肿瘤是外展神经核性麻痹的主要原因[4]。外展神经在颅内所经过部位的病变,都可能侵犯外展神经。另外,在海绵窦后方外展神经纤维与交感神经纤维只相隔5mm,肿瘤的转移灶或动脉瘤等海绵窦内病变,若侵犯到上述两神经纤维,可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症状,同时合并同侧瞳孔缩小、眼球下陷、眼裂缩小及同侧面部无汗的Horner综合征。当外展神经麻痹合并Horner综合征时要重点考虑位于海绵窦的病变[5]。

1.3 炎症 中耳炎或合并慢性乳突炎向颅内发展破坏岩骨尖时,引起患者第五、六对颅神经功能障碍,称为岩骨尖综合征。神经本身炎症、颅底脑膜炎、脑炎等同样可侵犯外展神经。颅底的炎症侵犯外展神经的同时常合并其他颅神经的损害,合并其他颅神经损害的表现。除了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对外展神经也能造成损害。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外展神经麻痹极为罕见,Shivanthan曾报道1例登革热患者并发外展神经麻痹,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炎症及免疫介导的脱髓鞘病变。在热带国家登革热发病率较高,在以复视、斜视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中,登革病毒感染后的外展神经麻痹可作为一个重要的鉴别诊断,供医生鉴别[6]。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外展神经麻痹也有文献报道,Shin 报道1例眼部带状疱疹的患者合并患侧眼球外展受限、水平复视,该患者脑脊液分析提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IgM抗体阳性,排除其他原因,诊断为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外展神经麻痹,经抗病毒治疗后带状疱疹痊愈,在未给予其他治疗措施的情况下,外展神经麻痹也在6至7周得到明显改善[7]。

1.4 脑血管病及糖尿病 随着糖尿病在疾病谱中逐年增加并倾向年轻化,微血管病变及代谢障碍对神经营养的损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作为其并发症之一也呈上升的趋势。查阅文献,糖尿病引起单侧颅神经损害中,最常见的是动眼神经,其次是外展神经[8]。外展神经麻痹患者,无论有没有糖尿病史,应常规测血糖,进行糖尿病筛查。临床上这类患者经过调节血糖、营养神经等治疗,通常可获得较好的预后[9]。

有文献指出[10],高血压脑出血、脑梗塞等脑血管意外可造成外展神经麻痹,此外颈动脉延长扩张综合征、动脉瘤等脑血管疾病也会成为该病的致病原因,临床工作中需要充分了解此类患者的血压、颅内情况及颅内血管的情况。

1.5 其他因素 先天性病变如Mobius综合征(先天性外展神经面神经麻痹综合征)和duane回缩综合征Ⅰ型,均可表现为眼球外展受限、复视、斜视、代偿性头位等。近年来国外有文献报道[11],腰椎穿刺或硬膜外麻醉可导致脑脊液漏、颅内压突然降低,继而脑干向下移位,这造成了对外展神经的牵拉和神经脱髓鞘,多表现为低颅压头痛,伴有眼部症状如复视、斜视等,症状可在腰椎穿刺后的1天至3周出现。使用细针穿刺,在颅内压较高的时候应不放或少放脑脊液,或在穿刺前予积极脱水降颅内压,可避免这类不良后果。腰穿或硬膜外麻醉后,当出现眼部症状时,除了去枕平卧休息、大量补液等一般治疗,主张早期予硬膜外血帖疗法,就是用自体血15~20ml缓慢注入硬膜外间隙,压迫硬膜囊和阻塞脑脊液漏出口,可以降低外展神经麻痹发病率及防治眼部症状的进展。

2 临床诊断

国内文献报道,从发病年龄分析,年老者多见于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儿童则多为先天性疾病、肿瘤,多见小脑胶质瘤、后颅窝的星形细胞瘤[12],而年轻患者以颅脑外伤为主[2]。对斜视病人诊断,首先确定斜视类型,是麻痹性斜视还是共同性内斜视,需积极寻找发病病因。外展麻痹的病因很复杂,故应仔细询问病史、详细认真行眼部、鼻咽部及神经系统检查,如红玻璃试验、HESS屏检查方法等。同时应监测血糖,通过头颅CT或头颅MRI充分了解颅内情况,必要时行相关检查了解脑血管情况。请相关科室医生会诊,积极寻找病因,以便正确诊断及进行针对性治疗。但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患者发病原因不明。

3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包括基础药物治疗,如营养神经药物的应用、扩血管、调节血糖、控制血压等。但在外展神经麻痹的病因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等方面尚没有统一的认识,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案。

3.1 手术治疗 外展神经麻痹的患者通过病因治疗、针灸、营养神经等治疗后,症状没有改善且病情稳定6个月以上的,可以考虑行手术治疗[13]。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有:①单纯直肌后徙联合直肌截除术;②直肌联结术,即Jensen术;③各种改良的Hummelsheim's术式联合拮抗肌后徙或拮抗肌肉毒杆菌的局部注射。至于哪种手术的效果更好,目前国内外的学者主张不一。Jensen 直肌联结术操作简单被应用较广,但其术后复发率较高[14],国内学者采用Jensen 直肌联结术加拮抗肌减弱术治疗斜视,取得较好疗效[15]。上下直肌移位术加内直肌后徙术也被应用于临床,许静等[16]认为先行上下直肌移位术,3个月后再行内直肌后徙术,能根据眼位及时调整手术量,保证手术质量,提高手术成功率。手术治疗虽可以得到较好的疗效,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并且创伤相对较大。

3.2 肉毒杆菌毒素A 1981年Scoot提出在临床应用肉毒杆菌毒素A治疗本病以来[17],对麻痹性内斜视的治疗有了较大的进展。通过在患侧眼內直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削弱内直肌的肌力,从而达到矫正眼位、纠正眼球内斜视之目的,同时能避免拮抗肌挛缩。国外有文献指出,在症状出现的早期使用效果更好,尤其在糖尿病引起的外展神经麻痹。国内有学者使用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联合肌肉联结术或肌肉转位术,治疗病程大于6个月的外展麻痹患者[18],有效防止内直肌挛缩、促进外直肌肌力恢复,为手术治疗外展麻痹性斜视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针刺治疗 随着物理治疗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临床上有应用针刺治疗外展神经麻痹的案例报道,肯定了针刺治疗帮助外展神经麻痹的患者恢复眼肌功能的作用[19-20]。尹勇[21]对40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单纯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行针刺治疗,选取2组主穴①肾俞、瞳子髎、翳明、外关、太溪;②膈腧、丝竹空、翳明、后溪、太冲。2组主穴交替使用,外伤配血海,感染配曲池、合谷,动脉硬化配百会、足三里,代谢障碍配脾俞,病因不足配足三里、光明。结果,痊愈32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97.5%,无效1例为颅内肿瘤,其中外伤型的效果最佳。针刺治疗对神经的修复有促进作用早有文献报道,但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仍不清楚。针刺治疗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对神经康复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总之,外展神经麻痹是常见疾病,由于病因复杂,必须仔细全面检查,要考虑颅内病变及脑血管疾病,也不可忽视全身因素,要多思考、多分析,仔细全面的询问了解病史,获得更多鉴别诊断的信息。治疗方法较多、各有利弊。但针对各种病因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没有统一定论,尚需积累临床资料,进一步研究探索各种病因引起的外展神经麻痹的最佳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Patel SV, Mutyala S, Leske DA,et al.Incidence,associations, and evaluation of sixth nerve palsyusing population-based method[J]. Ophthalmology 2004,111(2):369-375.

[2]童绎.单侧外展神经麻痹病因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05):519-520.

[3] 刘晓静,路艳军. 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鼻咽癌2例[J]. 临床眼科杂志,2013,21(4):312.

[4] 李静,燕飞,鲜军舫.后天性外展神经麻痹的MRI病因学分析[J].眼科,2013,22(05):305-308.

[5] Kang NH,Lim KH,Sung SH.horner's syndrome with abducens nerve palsy[J].Korean J Ophthalmol,2011,25(6):459-462.

[6] Shivanthan MC,Ratnayake EC,Wijesiriwardena BC,et al.paralytic squint due to abducens nerve palsy: a rare consequence of dengue fever[J].BMC Infect Dis,2012,12:156.

[7] Shin MK,Choi CP,Lee MH.a case of herpes zoster with abducens palsy[J].J Korean Med Sci,2007,22(5):905-907.

[8] 周欢粉,魏世辉. 外展神经麻痹住院患者47例的相关因素分析[J]. 国际眼科杂志,2008,08(09):1940-1942.

[9] 李养军,严宏,王为农,等.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眼外肌麻痹病因分析及治疗[J].国际眼科杂志,2004,4(06):1140-1142.

[10] Ayberk G,Ozveren MF,Yildirim T,et al.review of a series with abducens nerve palsy[J].Turk Neurosurg,2008,18(4):366-373.

[11] Hofer JE,Scavone BM.Cranial nerve VI palsy after dural-arachnoid puncture[J].Anesth Analg,2015,120(3):644-646.

[12] 梁剑虹.单侧外展神经麻痹病因分析[J].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7,15(1):36-37.

[13] 甫拉提·阿布都热衣木,刘黎明,陈星. 外展神经麻痹非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J]. 临床眼科杂志,2012,20(01):50-51.

[14] 戴淑真,张黎,王莉红,等.后天性外展神经全麻痹的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10):20-21.

[15] 武正清.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5,27(08):612-613.

[16] 许静,尹洁. 外展神经麻痹性斜视的手术治疗[J].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2):2232-2233.

[17] Scoot AB.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of eye muscles to correct Strabismus[J].Trans Am Ophthalmol Soc,1981,79:734-770.

[18]吴晓,王昆明,王京辉.A型肉毒杆菌毒素联合手术治疗晚期第六颅神经麻痹[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9,07(03):21-24.

[19] 盛国滨,陈剑,王静.针刺眼部经筋治疗外展神经麻痹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2,40(01):112-113.

[20] 李红丽,邢德利.针刺治疗外展神经麻痹30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06):67.

[21] 尹 勇,欧阳应颐,张锡芳,等.针刺治疗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2,34(05):41-42.

面神经麻痹综合治疗的疗效观察 第11篇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综合治疗,疗效观察

面部神经麻痹又叫做面瘫,中医称之为中风,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其起病时间急骤,临床表现有口角流涎、言语不清、口眼歪斜等,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脑血管阻塞、面部血液循环不畅以及面神经血管缺血、痉挛、水肿、患部神经传导失调,从而使面部营养供给缺乏、面部神经受压、甚至诱发神经变性,有时也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发病时经常是口眼歪斜,一般是一边症状较重,面痉挛较甚,对侧面较轻,那么治疗的重点肯定是在症状重的一边,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方法虽然比较多,但大多数都不够理想,比如物理因子治疗、药物这些办法,为研究面神经魔兽综合治疗的疗效观察,该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联合采用针刺、按摩来治疗面神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选取在该院治疗的2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成两组,一组为治疗组,一组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病情见表1。通过数据经济学比较法,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次选取的患者诊断标准列举如下:(1)一侧的面部表情肌部分麻痹或者全部麻痹,并且伴有味觉障碍,少数伴有耳孢疹;(2)突然发病,病前伴有病毒感染、吹风、疲劳、受寒史。排除以下标准患者:(1)不能够配合或者坚持治疗者;(2)导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因素为其它原因。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患均采用了常规治疗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种:(1)患者的自我康复训练,比如鼓腮训练、努嘴训练、示齿训练、闭眼训练、怂鼻训练、抬眉训练等表情肌的康复训练;(2)把电极置于患侧额支部位(耳前区)-耳后神经根部位(乳突区)的短超波治疗,电极与皮肤间隙为2 cm,采用微热量,治疗1次/d,治疗15 min/次;(3)采用中药、B族维生素、神经营养药物、糖皮质激素的药物治疗。

针对治疗组的患者,除了采取和对照组一样的治疗以外,还要配以针刺(配合超短波)和推拿治疗。针刺:针刺的同时配合超短波治疗间隔时间为2 d,得气留针时间30 min,5次为1个疗程,行针10 min/次。推拿:具体的推拿手法这里不再详述,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标准,待推拿结束后以局部感觉微热为恰当。

1.3 疗效的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根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来定,在治疗30 d以后进行效果评定,面神经评定<50分者为无效;面神经评分在50~75分之间为好转;面神经评分>75分者为显效(患者笑时可见口角会稍微不对称,吃食物时齿颊间不会滞留食物残渣,鼓腮时候口角稍微会有漏气,皱眉时略微显得无力,眼睛闭合后稍微欠紧实,颧肌的力量大约为4级);面神经评分为100分者为痊愈(面部表情正常,谈笑时分口角不会歪斜,吃食物时齿颊间不会滞留食物残渣,鼓腮时候口角不会有漏气,皱眉毛和闭眼时均正常,鼻唇沟和双侧额文均恢复了对称)。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面神经情况评分结果

两组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过3个疗程治疗以后,发现两组的患者面神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的提高,且治疗组的治疗改善幅度更加显著,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相对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比较

笔者可以看出总有效率情况,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早期使用超短波治疗方法可以达到消肿、消炎的目的,归功于超短波可以抑制炎性反应、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和神经循环以及扩张血管的作用。针刺辅助配合超短波治疗的话则能提高周围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从而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病情。面肌功能训练中的按摩面部肌肉步骤,可以减轻水肿、改善面部肌肉的局部供氧,有助于重新开放面部肌肉中闭塞的毛细血管;其它的面部肌肉训练可以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提高肌肉的力量,减轻和预防肌肉的萎缩,维持肌肉的营养,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另外面神经麻痹的早期还可以给予激素等其它药物的治疗,综上,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症的方法还是比较多的,关键点都是控制面神经的轴和髓鞘的突变性、水肿和面神经的缺血。

参考文献

[1]杨万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05,3(9):786-787.

[2]耿宏,张艳明,胡美华,等.物理疗法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2):923-924.

[3]马跃文,董继超,杜宝琮,等.面肌运动训练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6):543-546.

[4]崔丽,郑惠民,倪灿荣,等.七叶皂苷钠对大鼠脑缺血损伤中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2(1):34-36.

[5]陈世益,腱病,一种常见疼痛性运动创伤——从刘翔伤退奥运会谈起[C]//第三届浙江省疼痛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杭州: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2010.

[6]毛德文,龙富立,韦艾凌,等.浅谈治未病在慢乙肝重症化倾向期防治中的运用[C]//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2010.

上一篇:国产设备退税下一篇:工学结合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