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

2024-06-27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精选11篇)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 第1篇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真菌类病害, 是世界性的流行性和毁灭性病害, 几乎所有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晚疫病的发生。晚疫病在温度较低, 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容易发生, 当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5%, 温度在18~25℃时, 最易流行。流行年份, 造成植株提前枯死, 损失可达20%~49%。如防治措施不当, 会造成减产70%~80%的严重损失。

一、晚疫病症状

晚疫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叶茎和薯块。首先在叶尖、叶缘出现水浸状褐色斑点, 通常在叶片病斑周围形成淡黄色退绿边缘, 干燥时病斑干枯, 空气湿度大时, 病斑扩大迅速, 可扩及叶的大半及全叶。病斑在叶柄和茎上呈黑色或褐色条斑;发病严重时, 整株枯干;茎部受害, 出现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 天气潮湿时, 表面也长出白霉, 但较稀疏。带病种薯长出的病苗, 茎部条斑与地下茎相连, 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薯块受害, 发病初形成小的褐色或稍带紫色的病斑, 以后稍凹陷病斑可扩大。切开病部可见皮下薯肉呈褐色, 渐向四周及内部发展;土壤干燥时病部发硬, 呈干腐状;在粘重多湿的土壤里, 常有杂菌从病斑部位侵入, 造成薯块软腐。薯块可在田间发病后烂在地里, 也会在贮藏期发病烂在窖里。

二、晚疫病流行规律

晚疫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 其发病与品种抗性、天气条件等关系密切。由于其易产生夹板的生理小种, 抗性品种连续多年种植也会成为感病品种。晚疫病要求高湿凉爽的气候条件。病菌孢子囊梗的形成, 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85%, 孢子囊形成的相对湿度在90%以上, 而以饱和湿度为最适。孢子囊落在叶片上后, 叶片上必须有水膜或水滴才能萌发侵入。病菌侵入后, 以20~30℃时菌丝在寄主体内蔓延最快, 潜育期最短。一般白天不超过24℃, 夜间不低于10℃, 天气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相对湿度高, 有利于晚疫病流行, 反之, 如干旱少雨、温度高, 病害发生轻。

三、晚疫病防治措施

晚疫病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病害, 一旦发生并开始蔓延, 就很难控制, 因此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要遵循“以防为主”的原则。采取以推广抗病品种、脱毒种薯为基础, 以种薯处理和化学药剂应急防控为重点, 以健身栽培为补充的全程综合防控技术。将马铃薯晚疫病为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

1. 选用良种

马铃薯块茎是晚疫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带菌块茎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 易形成中心病株, 造成蔓延的可能。健全脱毒种薯繁育体系, 建立无病留种基地。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 单打单收。因地制宜推广种植抗、耐性相对较强的品种。提倡小整薯播种。种薯切块播种时, 切刀用75%酒精、0.1%高锰酸钾液或福尔马林浸泡消毒。拌种可选用68%精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 按种薯重量的0.3%加适量草木灰或石膏粉混合均匀后拌种。

2. 高垄栽培

推广高垄栽培, 尤其在雨水多、墒情好的地区, 可采取垄上播及平播后起垄等方式, 加厚培土层, 防止晚疫病源侵染薯块, 降低薯块带菌率。

3. 科学种植

合理密植, 现蕾期控制徒长。适时播种, 合理轮作, 避免与茄科类、十字花科类作物连作或套种, 禁止与番茄连作。马铃薯种植过程中, 如果地上部植株侵染晚疫病, 应提前收割病秧并清理出地块, 地块曝晒两天后选择晴天再收获, 防止薯块与病菌接触。

4. 适时药剂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只能预防, 不能治疗, 因此在晚疫病多发季节定期喷药保护能取到显著的防病效果。马铃薯现蕾前或降水 (阴天湿度大) 时, 开展中心病株调查、定点系统调查和田间大面积普查, 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并带出田块销毁, 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喷施药剂进行封锁控制, 每隔7~10天喷施1次, 连喷3~4次。进入现蕾期后开展大田普查, 发现中心病株的田块可选用内吸性杀菌剂防治。

一是施用保护性药剂进行预防。在出苗率达95%时, 要及时喷施保护性药, 即: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每亩每次用药量175~225克;或70%安泰生, 每亩每次用药量150~200克;或75%猛杀生, 每亩每次用药量125~150克;或68.75%易保, 每亩每次用药量75~94克预防的效果很好。

二是及时施用治疗性药剂进行防治。当田间发现晚疫病中心病株, 每亩每次用25%甲霜灵或50%代森锰锌800倍液, 或64%杀毒矾500倍液喷雾, 也可用500克硫酸铜加500克生石灰加50千克水对成等量波尔多液喷雾, 10天左右喷一次, 连喷2~3次, 交替使用。应当特别注意的是, 因为晚疫病的孢子囊产生于马铃薯叶背, 因此在晚疫病已有发生, 喷施药剂时, 在喷叶面的同时, 对叶背及地面也要进行药剂喷施, 这样才能达到全面防治和控制大面积流行的效果。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 第2篇

利川地处鄂西南山区,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冷凉,适宜马铃薯生长,属于马铃薯高产区.但产量年度间波动较大,受低温高湿的影响,易导致马铃薯晚疫病爆发成灾. 1 生产现状

作 者:赵乐元 赵玉兰 陈洪波 Zhao Yuanyue Zhao Leyuan Chen Hongbo  作者单位:赵乐元,Zhao Yuanyue(湖北省利川市种子管理局,利川,445400)

赵玉兰,陈洪波,Zhao Leyuan,Chen Hongbo(湖北省利川市植保站,利川,445400)

刊 名:湖北植保 英文刊名:HUBEI PLANT PROTEC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S436.32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 第3篇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18-1

马铃薯是孟连县的重要蔬菜产业之一,具有产量高,耐储藏、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长期以来,被孟连县农民作为重要的经济收入之一,年种植面积约2000亩,产量3500t,实现经济收入8000万元。然而,也有发病多等特点,尤其是以晚疫病发病情况比较普遍,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具有毁灭性,制约着孟连县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为抓好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工作,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的品质,挖掘其增产潜力,经多年实践,总结摸索了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大田生产提供参考。

1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Phyto 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五色、无隔、多核。病叶上出现的白色霉状物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囊梗从寄主的气孔伸出,五色,有1-4个分枝,分枝的顶端产生孢子囊;孢子囊五色、单胞、卵圆形。顶端有乳突,在低温、高湿条件下,萌发后能产生6-12个肾形带2条鞭毛的浮动孢子,在水中流动片刻后,萌发产生芽管;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孢子囊直接萌发产生芽管。有性世代卵孢子,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

2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

马铃薯晚疫病属真菌性病害,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该病发病快速,茎叶枯烂像被开水泼过一样,俗称泼死、瘟病。叶片被害后,先在叶尖或边缘产生水渍状绿褐色斑点,周围有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叶被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脆容易破裂。茎或叶柄受害,产生褐色条斑,发病重时叶片萎垂,卷缩,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萎,散发出腐败气味。薯块受害产生褐色或紫褐色大病斑,病斑稍向下凹陷,病斑扩大后薯块烂掉。病菌主要在病薯内越冬。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

3 传播途径及发病规律

3.1 传播途径

马铃薯晚疫病的病菌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以菌丝体形态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种薯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带病薯块成为马铃薯晚疫病的初侵染源。同时田间丢弃的废薯,自生苗和其他寄生如番茄,也是重要的初侵染源。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次年主要侵染源。

3.2 发病规律

马铃薯晚疫病病薯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流行病害。当相对湿度在90%以上,湿度为18-25℃时,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而天气温暖又有水滴存在时,利于孢子囊直接产生出芽管。在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条件下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故在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该病发病重。该病一旦发生,发病后10-14d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生产种植区如果种植感病品种,只要白天温度在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0%持续8d以上,本病即可发生。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选择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要措施,严格选用表面光滑、无病、无损伤的脱毒种薯。目前马铃薯主要抗病品种有高抗品种云薯201,中抗品种威芋3号等。

4.2 栽培管理

种薯药剂消毒处理是减少病源的重要措施。种薯消毒可用0.19%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一天后晾干,或用0.05%的福尔马林浸种5-10h后焖一天再晾干。种薯播种前可用防治真菌,细菌病害的进口药剂拌种,也可加入微肥,如72%克露或雷多米尔进行拌种,用量为750/hm2。

最好不要在低洼地种马铃薯,已种的要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要多中耕、深中耕,植株周围高培土。防止病菌渗入土内感染块茎。灌区要采用起垄沟灌,不能淹垄。病害严重地块,收获前10d左右,先将地上茎叶全部割除,以免传染块茎。

合理轮作 轮作不仅可以改善土壤,避免单一养分缺乏,而且能减轻病虫害。马铃薯忌重茬和与茄科类作物连作,而适宜与谷类、豆类,油料等作物轮作。与这些作物轮作,没有共同病害,营养类型也不相同,有利于前后茬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马铃薯与其他作物最好实行3-5年的轮作制,才能起到减病虫害和调节土壤养分的作用。

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的核心是消灭杂草,中耕培土,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为此应强化以下管理措施:适当早播,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在幼苗阶段以早铲早趟,深松垄溝,浮耥浅上土为主;发棵阶段在铲耥同时逐渐加厚培土,消灭杂草,使土松地热;结薯阶段在封垄前深松垄沟,高培土,防止块茎外露,避免外伤和晚疫病菌侵入引起腐烂。

4.3 拔出中心病株深埋,进行病穴消毒

农户可结合马铃薯中耕培土和追肥,将田间晚疫病中心病株连根拔除,带出田外深埋。在中心病株周围30-50m的范围内,用58%宝大森600倍液仔细喷施整株保护,间隔7d,连喷3次。

4.4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每亩可用72%锰锌,霜尿可湿性粉剂90-100g,或40%百菌清,硫磺可湿性粉剂380g,或72.2%霜霉威水剂90-100g,或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90-100g等,对水50-60kg喷雾。也可喷施1:1:200倍波尔多液,隔7-10d防治一次,连续防治2-3次,也可使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使用25%代森锰锌500倍液杀菌剂1800-2250g/hm2喷雾防治等。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技术 第4篇

1、发生特点

通过不同海拔田块晚疫病系统监测发现,马铃薯晚疫病均以发现中心病株后15d左右迅速扩展蔓延,20d后便流行成灾,严重发生。低温多雨的气象条件是晚疫病流行的重要条件,气温在10~15℃之间(阴雨、多雾、多露的天气),湿度90%以上,最有利于病菌的侵入、蔓延和病害的流行,尤其是马铃薯开花期及开花末期的降雨量大则病害更易发生。其次是品种本身的抗病性及栽培条件,主要表现为抗性与株型结构有关。匍伏型品种,叶片光滑易保持水分,增加田间小气候湿度,故易感病,如老品种马尔科发病明显较重。株型直立、叶具茸毛、叶肉较厚、颜色深绿的品种相对抗病,如合作88、会-2号发病较轻。地势低凹,排水不良、株间湿度过大,较易感病。偏施“氮”、徒长、土壤瘠薄、生长衰弱,发病重。中耕管理较好,培土较好的田块发病较轻。多年连作,自留种薯的田块发病较重,而前作是非茄科作物,从外地引种的田块发病较轻。

2、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推行“农业防治压基数,科学用药控为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模式,以栽培抗病丰产品种为基础,坚持“抓监测,控源头,搞示范,带统防”的防治思路,严格按照“抓监测、抓施药技术、抓防治关键时期”的“三抓”和“不漏户、不漏田、不漏死角”的“三不漏”原则,加强监测预警,强化区域治理和分类指导,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抓重点发生区示范样板,开展大面积流行控制。

1)建立无病留种地

带病种薯是陆良县马铃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建立无病留种基地,是防治马铃薯病害的根本措施。与此同时,种薯在收获时要进行严格挑选,选取表面光滑、无病斑和无损伤的薯块,单独储藏;催芽和切薯时仔细检查,最好采用小整薯播种,避免种薯带菌,确保田间无感染,减少初期菌源。

2)药剂浸种

杀死种薯内部分病菌,推迟或减轻晚疫病的发生危害。选用银法利喷洒种薯后晾干或用1%的高锰酸钾液浸种薯1h后晾干或用0.2%的福尔马林液喷洒薯堆或浸种5min后,用薄膜覆盖闷蒸2h,再摊开晾干。

3)保健栽培防病

一是合理施肥,增强抗病性。二是生长后期培土,减少病菌侵染薯块的机会。三是扩大行距,缩小株距或在花蕾期喷施多效唑控制地上部植株生长,降低田间小气候湿度,减轻病害。

4)药剂防治

几种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评价 第5篇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安泰生、银法利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两者混配用量减半比单独使用效果好,药后7天、14天、24天的防效分别为56.09%、81.66%、85.51%。品质好,产量及产值高,耐贮藏。

关键词:安泰生;银法利;马铃薯晚疫病;试验评价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46

为了进一步明确安泰生、银法利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笔者在茂港区坡心镇上吴村委会在用高巧作拌种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安泰生、银法利单独喷施及组合用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效试验,以筛选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最佳效果,供大田生产推广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作物和药剂

供试作物为马铃薯,品种为粤引8538;防治对象为马铃薯晚疫病。供试药剂为70%安泰生粉剂和银法利687.5SC,对照药剂为克露,均为德国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地点及面积

1.2.1 试验地点 广东省茂名市茂港区坡心镇上吴村委会。

1.2.2 试验地概况 面积50亩,于2013年11月10日种植,畦宽1.2米(包沟)、高25厘米,沟宽40厘米。双行植,株行距25×30厘米,亩植4000株左右。试验地属壤土,有机质较少,微酸性,前期每亩施用农家堆沤肥800~1000公斤,中期施撒可富复合肥100~150公斤,土壤干湿适中。

1.2.3 试验小区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 3次重复,共15个小区,每小区66.7平方米,小区按随机区组排列,见表1。

1.2.4 施药时期与方法 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现中心病株时(薯块澎大初期),连续3次叶面喷雾,每次间隔7天,时间分别是2014年1月7日、1月14日、1月21日,最后一次调查时间是1月31日。

配制药液时,先用少量水溶解药剂,然后按规定的施用药液对水充分混匀药液,用利农牌HD-400型手摇压缩式型喷雾器进行叶面喷雾处理。注意,在施药时,按每亩用药量60公斤均匀喷雾,使处理小区植株充分着药。

1.2.5 调查、记录和计算方法

1.2.5.1 调查时间、方法和次数 前3次调查时间在施药前,最后一次在施药后10天进行。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取5株,查全部叶片,按下列分级标准记录。全期共调查4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

药前各处理区的平均病指在0.61~0.85之间,表明晚疫病在本试验地的发生及分布基本均匀。

安泰山与银法利混配用量各减半喷施防治效果最好,比安泰山、银法利单独使用防效显著提高,药后7天、14天、24天的防效分别为56.09%、81.66%、85.51%;安泰山、银法利单独喷施防治效果相当,药后7天、14天、24天的防效分别为44.71%、75.58%、73.09%和44.84%、72.13%、75.74%,比对照药剂处理的防效略高,详见表2 。

2.2 质量和产量

收获时,不同处理区按东、南、西、北、中五个点各抽取10平方米(缺穴补株及去除边缘植株行)称其产量,并按每个薯块大于或等于150克、小于150克的标准分成两级,然后换算成每公顷的产量。安泰山与银法利混配用量减半处理区每公顷的产量为36480公斤,≥150克/个的占92.5%,安泰山、银法利单独喷施每公顷的产量为33225公斤和33198公斤,≥150克/个的占88%和86.5%,克露药剂对照区每公顷的产量为31140公斤,≥150克/个的占80%,清水对照区的产量为20970公斤,≥150克/个的占50%,详见表3。

2.3 经济效益评估

在茂名地区,一般种植马铃薯每公顷投入成本为28000元,包括薯种、人工、化肥、农药等费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安泰山、银法利混配用量减半喷施,每公顷产值为63803.5元,比安泰山、银法利单独喷施多投入成本700元,多增产值7188.1和7931.3元,多增纯利润7488.1和8231.3元,比对照药剂处理产值多增12733.9元,多增纯利润12783.9元,比清水对照区产值多增21711.6元,多增纯利润19661.6元(详见表3)。因此,安泰山、银法利混配用量减半喷施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值得在本地区推广使用。

2.4 对马铃薯生产期间的影响

试验期间调查,未发现示范药剂对马铃薯产生药害。

2.5 对马铃薯贮藏期间的影响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第6篇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引起, 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1]。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马铃薯产地都有发生, 西南地区较为严重, 东北、华北与西北地区多雨潮湿的年份危害较重。目前, 晚疫病已成限制马铃薯生产的第一大障碍。田间发生造成马铃薯减产20%~60%, 窖藏损失一般在5%~10%, 重者达30%以上。

1 病害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可发生于叶、茎及块茎等部分。叶部病斑大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 初为水浸状褪绿斑, 后渐扩大, 在空气湿度大时, 病斑迅速扩大, 可扩及叶的大半以至全叶, 病斑边缘不明显。可沿叶脉浸入叶柄及茎部, 形成褐色条斑, 茎上病斑很脆弱, 茎杆经常从病斑处折断[2]。最后植株叶片萎垂, 发黑, 全株枯死。空气潮湿时, 病斑边缘处长出一圈白霉 (孢囊梗) , 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晨, 叶背上最明显, 湿度特别大时, 正面也能产生。天气干旱时, 病斑干枯呈褐色, 叶背无霉层。在感染晚疫病的块茎上, 可以看出稍凹陷的病斑, 手摸有硬的感觉。斑点的颜色为褐色或铅灰色, 取决于种皮的颜色。切开块茎时, 可以看见浅褐色的斑点或斑带。软腐病未介入前, 褐色斑点组织变硬, 切开后内部薯肉呈锈褐色。一旦软腐病菌侵入块茎, 块茎即腐烂。感染晚疫病的块茎在贮藏期会开始腐烂, 导致种皮表面的斑点软化, 块茎肉变黑, 并由此难以确定病害的初始原因。

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晚疫病流行的温度在10~24℃。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4℃, 最高温度为30℃, 最低温度为10℃。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3℃, 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9~22℃。在低温10~13℃下形成游动孢子, 在温度超过24℃时, 孢子囊多直接萌发成芽管。孢子囊形成要有97%的相对湿度, 萌发与侵染都要有水滴。因此, 晚疫病多在阴雨、潮湿、气温偏低的地区与年份发生。晚疫病的初侵染源为发病而不严重的薯块, 当将其播种到地里, 病菌随气温转暖而活动, 沿着幼苗的茎杆长到地面。气候温暖潮湿时, 在地上或地下的病斑上长出孢子囊侵染叶片与邻近的健康苗, 经过几次再侵染, 形成一定数量的病株病叶后成为发病中心株才被发现, 由中心病株再扩大传播。此时若气候继续潮湿, 短期内全田发病。降雨、灌溉时又把病菌孢子带到块茎上, 使块茎感病, 或在收获时块茎表皮被擦伤, 土壤和茎叶上的病菌孢子趁机侵入块茎[3]。晚疫病致病疫霉寄主范围窄, 除马铃薯外只侵染番茄。河北省张家口市分为坝上和坝下2个自然类型区, 坝上地区气候凉爽, 降雨少,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较轻。坝下地区相对来说降雨多、气温适宜, 晚疫病发生较重。2010年张家口市降雨较多, 据坝下万全县于7、8月调查, 一般病株率4%~7%, 最高病株率15%。

3 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1) 选用抗病品种。在张家口地区适宜的品种有大西洋、坝薯10号、春薯1号、克新2号、晋薯5号等。

(2) 播前严格淘汰病薯。一是在种薯出窖进行催芽前剔除病薯;二是催芽期间, 凡不发芽或发芽慢、出现病症的全部剔除;三是切块播种或整薯播种时严格检查, 剔除病薯。

(3) 合理轮作换茬, 可采取马铃薯与玉米、小麦、蔬菜等作物轮作换茬, 以减少晚疫病的发生。

(4) 加强栽培管理, 适期早播, 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 促进植株健壮成长, 增强抗病力, 早春及时清除杂草, 重视农肥底施, 尽量避免偏施氮肥或以氮肥作追肥。

(5) 合理密植, 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及时排除雨后田间积水, 规避发病条件。

(6) 厚培土。田间晚疫病孢子侵入块茎, 主要是由雨水或灌溉水把植株上落下的病菌孢子随水带到块茎上造成的[4]。在种植不抗晚疫病的品种时, 尤其是块茎不抗病时, 要加厚培土, 使病菌不易进入土壤深处, 以减少块茎发病率。

(7) 割秧防病。在该病开始流行时, 对种植密度大、行距小、不能厚培土的地块, 要在未发病前把薯秧割掉, 运出田间。作为留种的地块应及早割秧, 防止病菌孢子侵入块茎。

3.2 化学药剂防治

根据气象条件和发病中心株的情况, 进行晚疫病流行的预测预报, 并及时对发病中心株附近及低洼地进行化学防治, 逐步扩大范围。喷药次数因药剂种类、病害发生情况和气象条件而定。苗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全田喷防。发病期可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 隔10 d左右喷1次, 连喷2~3次可控制病害的发展。还可用波尔多液, 即用500 g硫酸铜加500 g生石灰加50 L水配制, 在发病时喷施也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延江.马铃薯晚疫病及其综合防治[J].中国马铃薯, 2002, 16 (5) :302.

[2]毕士云, 毛彦芝, 邱广伟, 等.4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效试验[J].中国马铃薯, 2006, 20 (2) :90-91.

[3]曾会芬, 蒋育昌.天生桥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与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 1981 (4) :35-36.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第7篇

全面贯彻执行“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治原则。

2 为害症状

马铃薯植株叶、叶柄、茎及块茎均能被侵染受害。叶片发病初期, 叶尖或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点, 天气潮湿时, 病斑迅速扩大, 边缘生出一圈白色稀疏的霉轮, 叶背尤为明显。严重时病斑扩展到主脉和叶柄, 致使叶片萎蔫下垂。气候干燥时, 病斑干枯变褐。茎部受害, 初呈稍凹陷的条斑, 气候潮湿时, 表面也产生白霉。块茎受害形成淡褐色或灰紫色不规则形病斑, 稍下陷, 下层薯肉变为褐色。土壤干燥时, 病部发硬于缩, 潮湿时也可长出白霉。该病害主要为害叶、茎和块茎。发病后叶部病斑面积和数量增长迅速, 使植株以致全田马铃薯成片早期死亡, 并引起块茎腐烂, 严重影响产量。

3 病原

马铃薯晚疫病真菌病原属于鞭毛菌亚们卵菌纲疫霉属。

4 发病条件

根据近年来本人的多年观察和综合分析、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是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品种的抗病性、生育阶段的病菌致病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特别是在马铃薯开花期前后的气候条件, 相对来看, 在日暖夜凉, 阴雨连绵或多露多雾, 相对湿度大时, 晚疫病病菌容易侵入, 传染并流行。反之, 如雨极少、温度低, 气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 则病害发生轻。该病害最适宜的温度是10℃~25℃, 同时有较大的露水或降雨, 通过雨水从茎、叶上淋洗到土壤里的分生孢子而感染的块茎有褐色的表皮脱色将块茎切开后, 可看到褐色的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不明显, 以后次生致腐生物将在坏死组织上发育, 并在贮藏期间发生普遍的腐烂。

5 防治技术

5.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实行轮作倒茬与非茄科植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建立无病留种田, 消灭初侵染源由于带病种薯是唯一的初侵染源, 建立无病留种地, 可以极大的减少初侵染源, 从而有效的防止晚疫病的发生。留种地应采取更为严格的防治措施。有条件的地方, 留种地应与大田相距2.5km以上, 以便减少病原菌传染的机会;此外, 挑选无病种薯也可以减少初侵染源;精选种薯, 淘汰病薯入窖贮藏、出窖、春化处理、切块、催芽等每个环节都要精选种薯, 淘汰病薯, 以切断病源;加厚培土, 防止病菌孢子囊落入土壤中侵染薯块。地上茎叶发病枯死后, 要及时将秧子割去, 暴晒2~3 d后收获;加强田间管理整地、选地势高, 排水良好种植, 采取中耕管理培土、清除烟根、开沟排水等措施, 增施钾肥, 提高抗病性;播种前精选种薯, 淘汰带菌薯块, 可减少田间中心病株的数量。在马铃薯生长后期培土可减少游动孢子囊侵染薯块机会。在病害流行年份, 适当提早刹秧, 2周后再收获, 可避免薯块与病株接触机会, 降低薯怀带菌率。

5.2 化学防治

5.2.1药剂浸种用25%甲霜灵100g, 加少量水浸沾或喷施100kg芽块, 可以杀死种薯内部病菌, 推迟晚疫病发生20d, 降低病情指数约50%。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 第8篇

在富锦示范县长安镇开展面积为50亩的“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示范试验”示范试验, 试验为大区对比试验, 面积为50亩, 不设重复。示范区基本情况见附表1内容。

二、试验的具体操作

1. 选地整地

该试验在长安镇, 试验地块土质为黑壤土, 土层深厚、肥力较高、保水、保肥及排水良好, 土壤p H值在5.8左右。前茬为玉米茬, 前茬没有使用残效期长的除草剂。整地方式为秋整地, 深度为25厘米以上, 做到地平、地暄, 无漏耕、无立垈、无坷垃, 垄距80厘米的大垄栽培模式, 播种方式为机播, 垄宽为80厘米, 行距为80厘米, 株距为15厘米。

2. 品种选择

选择克新13原种二代脱毒种薯。

3. 种薯处理

播前20~25天出窖, 置于15~20℃催芽, 并淘汰病烂薯, 切块时注意将切刀消毒, 避免切刀传播病菌, 并用5%福尔马林将切刀消毒处理, 薯块重量为30~50克。

4. 施肥

亩施磷酸二胺15千克, 复合肥20千克, 硫酸钾15千克。施肥方法为播种时一次性施入做底肥, 做到种、肥分离, 避免烧苗。

5. 播种

播种时期为5月15日, 播种方法为机播, 施肥、点籽、合垄、镇压连续作业, 覆土厚度8~10厘米。密度为垄距80厘米×株距15厘米, 亩保苗数在5500株左右。

6. 田间管理

在马铃薯播种后立即镇压一次, 在出苗前耢垄台一遍, 消灭杂草, 提高地温, 除草采用封闭播后苗前除草与人工除草相结合, 药剂选用乙草胺、仲丁灵进行除草。中耕二遍。

7. 处理用药种类及时间

见表1。

8. 产量、品质调查

收获时调查产量结果, 随机选择十个测产点, 每点选8平方米, 同时记录早疫病病薯重量, 计算病薯率。填写表2内容。

9. 结论

马铃薯早疫病田间药剂防治处理的试验区产量较高, 亩产为2800千克, 当地防治措施亩产为2242千克, 空白对照区亩产为2075千克, 马铃薯早疫病田间药剂防治处理试验区与当地防治措施相比增产22.6%, 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34.9%, 马铃薯早疫病田间药剂防治处理的试验区早疫病病薯率为2.3%, 当地防治措施早疫病病薯率为5.2%, 空白对照早疫病病薯率为7.6%, 差异显著。

马铃薯晚疫病及防治 第9篇

1. 病害识别

马铃薯地上部茎叶和块茎均可发病, 叶尖或边缘出现淡褐色病斑, 外围有晕圈, 湿度大时向外扩展, 叶片如同开水烫过一样, 黑色发软, 叶背有白霉。严重的全叶变黑褐色, 空气干燥就枯萎, 空气湿润就腐烂;叶柄和茎上出现黑褐色病斑和白霉。块茎感病表皮出现褐色病斑, 向下凹陷变硬, 空气干燥、温度较低时变褐干腐, 温湿度高时病变组织扩大并引起杂菌感染, 块茎腐烂发臭。

2. 发病规律

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是一种卵菌, 称为致病疫霉真菌。菌丝无色无隔, 病叶上的白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 借风雨传播。孢子囊可直接产生芽管萌发侵入寄生, 酿成晚疫病的大发生。感病种薯是晚疫病主要初侵染源, 病菌以菌丝在块茎内越冬, 感病种薯多数失去发芽能力或出芽前腐烂。病菌随幼苗生长侵入块茎或病芽, 所形成孢子囊借空气、风、雨传播侵染。空气湿度连续在75%以上、气温在10℃以上时植株开始发病, 形成中心病株, 再扩大传播。收获时块茎表皮擦伤, 病菌孢子会趁机侵入。这样循环往复, 不断传播。

3. 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 第10篇

关键词: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马铃薯晚疫病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077-2

黑龙江省土质肥沃,耕层深厚,适合发展马铃薯种植,是国家重要的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2011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28.3万亩。马铃薯晚疫病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的头号病害,每年发生和流行的程度均不同,但一般年份都会使马铃薯产量减少20%左右,因此亟需筛选新型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1]。河北双吉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WG)是具有国内自主专利的新型杀菌剂,加水后能迅速崩解并分散成高悬浮分散体系, 具有无粉尘无有机溶剂,环境友好,流动性好,水中分散性好悬浮虑高,稳定性好,使用方便等特点[2]。2009年7月,笔者进行了75%代森锰锌WG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农药 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WG),由河北双吉化工有限公司生产。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WP),由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

1.1.2 供试药械 3W-400型喷杆式喷雾机,由北京丰茂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药箱容积400 kg,喷杆长度6.7m,安装10个美国喷雾系统公司生产的Teejet喷头体,喷头为TJ-60-8002VS双扇形喷头,喷头间距为67cm,作业喷幅6.7m。

1.2 方法

1.2.1 药械喷雾数据的测定 对3W-400型喷杆式喷雾机在机车静止状态下测定1min内喷头流量、作业速度等数据,根据相关数据计算hm2喷液量。喷头流量测试选择喷杆中部和两端部共3个喷头,测试重复3次。喷头距垄台高度40-45cm,工作压力预设为0.3 Mpa,机车行走速度预设定为100m•min-1[3],反复调整几次后按实际测定的接近值行走。

1.2.2 马铃薯晚疫病防效的测定 2009年7月,在讷河市长发镇丰收村二屯纪昆久家马铃薯田内进行试验,马铃薯品种为克新13。试验共设4个处理,处理1:75%代森锰锌WG1950g•hm-2,面积2000.1m2;处理2:75%代森锰锌WG 1500 g•hm-2,面积2000.1 m2,;处理3:80%代森锰锌WP1950 g•hm-2,面积2000.1m2;处理4:空白对照处理,面积为50m2。于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初期施药,施药2次,间隔期10天。第1次、第2次施药后10d分别进行防效调查,调查方法为每处理区随机取5点,每点2株,调查每株的全部叶片,以每一片叶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并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4]。收获时实收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械喷雾数据的测定结果

3W-400型喷杆式喷雾机速度保持84.6m•min-1,喷头距垄台高度40-45cm,喷雾压力0.33 Mpa,喷液量150L•hm-2,作业效率为17.6min•hm-2。

2.2 马铃薯晚疫病防效及产量对比

由表2可以看出,第一施药后10d,75%代森锰锌WG1950 g•hm-2和1500g•hm-2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分别为95.73 %和89.68%,比80%代森锰锌WP1950g•hm-2处理株防效分别高5.39 %和-0.66%;第二施药后10d,75%代森锰锌WG1950g•hm-2和1500 g•hm-2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分别为95.68%和89.34%,比80%代森锰锌WP 1950 g•hm-2处理株防效分别高6.44%和0.10%。

从测产结果可以看出,75%代森锰锌WG1950g•hm-2和1500g•hm-2处理区产量分别为23520.15kg•hm-2和20275.05 kg•hm-2,分别比空白对照区增产63.56%和40.99%,对照药剂80%代森锰锌WP处理区比空白对照区增产46.07%。

3 结论与讨论

从上述结果可知:75%代森锰锌WG与对照药剂80%代森锰锌WP在施药机械、用药量(商品剂量)相同条件下,前者在对马铃薯的防效和增产方面均明显好于后者;而在75%代森锰锌WG减量20多个百分点,80%代森锰锌WP常规药量条件下,两者在对马铃薯的防效和增产方面基本相当。这说明,75%代森锰锌WG适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具有防效高、增产效果明显的优点。

代森锰锌是一种杀菌范围广、不易产生抗性的保护性杀菌剂,国内市场上主要有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两种剂型。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是传统的固态剂型,由于其粒度细,生产和使用中都会出现含药剂粉尘飞扬现象,不仅直接危害人畜健康,而且造成环境污染。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产生,经改进形成了代森锰锌悬浮剂。就是说将固态剂型再加工成水中可分散的液态制剂,其平均粒径仅几个µm,悬浮率高、药效好。但在使用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代森锰锌悬浮剂存放久了,便会出现分层、沉淀和结块现象,且包装材料不易处理。再加上包装量大,给贮藏、运输带来不方便。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是新一代剂型,是21世纪最具生命力的剂型之一,但经储存一段时间后的悬浮率下降的问题一直未能彻底解决,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时,植株生长茂盛、封垄,采用人工背负喷雾器施药十分困难。使用拖拉机悬挂喷杆式喷雾机施药方便、快捷、节水,但在使用前要选择适当的优质喷头、喷雾压力及喷雾高度,测试喷头流量并确保喷头间流量误差≤5%,校正机车行走速度,计算喷液量,最后再进行标准喷雾作业。

参考文献

[1] 关红颖.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马铃薯.2011,(03):173-174.

[2] 李建辉.69%烯酰吗啉•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的研究[J].山东农药信息.2008,(10):17-19.

[3] 曲金平,郑宏伟,李艳辉.3W-400型悬挂式喷杆喷雾机玉米田化学除草示范初探[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12):55-57.

[4] GB/T 17980.34-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S].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第11篇

1 发生特点

晚疫病多发生在马铃薯的叶、茎和块茎上。最早的症状常出现在下部叶片, 多从叶尖和叶缘开始, 初为水渍状褪绿斑, 淡至深绿色, 后成为暗褐色至黑褐色大型病斑, 并常有一淡绿色或黄色边缘把病变组织与健康组织分开。在冷凉和高湿条件下, 病斑扩展很快, 边缘有一白色稀疏的霉轮。严重受侵染的叶片萎蔫下垂, 最后整个植株呈焦黑湿腐状, 有恶臭。天气干燥时, 病斑干枯成褐色, 叶背无白霉, 质地脆, 易裂, 扩展慢, 不产生霉轮。茎部可直接侵染发病, 也可从叶或叶柄的病斑扩展到茎部。受侵染部位组织坏死、软化, 造成病斑以上的茎叶死亡。薯块受害时, 初为淡褐色或灰紫色不规则病斑, 以后稍凹陷, 病斑可扩大。病斑下面的薯肉呈深度不同的褐色坏死, 且逐渐向四周及内部扩展。薯块会在田间发病并烂在田里, 也会在贮藏期发病变成烂薯。

天镇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 (1) 发生时间早, 7月10日左右平川区开始发病; (2) 波及面广, 从南到北, 由东至西, 陆续发生, 条件适宜, 各乡镇均可发生; (3) 流行速度快, 为害重, 损失是毁灭性的。

2 发生规律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以带菌种薯为初侵染源。带病的种薯是马铃薯晚疫病来年发生的主要病源, 病薯播种后, 少数感病轻微的病苗可以成长并在茎基部形成不明显的茎斑, 在潮湿的环境下茎斑产生病菌, 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在苗期遇低温高湿气候, 块茎上或同穴病芽上所形成的病菌借风雨传播而侵染。始花期进入雨季, 病斑扩展较快, 开花20%~30%时病害进入始盛期, 若盛花期内连续降雨, 病害迅速扩展, 为发病盛期。开始谢花以后病害发展缓慢。

3 影响发病的因素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生育期和栽培技术有密切关系。天气暖湿而阴沉, 早晚多雾、多露, 或经常阴雨连绵, 有利于病害发生;匍匐型、叶片平滑的品种, 在雨后保存水分较多, 使小气候的湿度增高, 比株型直立、叶片具有茸毛的品种易感病;马铃薯在不同生育期对晚疫病的抗病力不同, 生长前期抗病力强, 生长后期, 特别是开花末期最易感病;栽培技术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地势低湿、排水不良、株丛间湿度大, 有利于病害发生;偏施氮肥、植株徒长, 或土壤瘠薄、营养不良、植株衰弱, 均会降低马铃薯的抗病性, 诱发病害。

4 防治技术

4.1 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

使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措施。目前天镇县多采用克新一号脱毒种薯, 抗病效果较好。

4.2 建立无病留种地

由于病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 建立无病菌种地, 可以减少初期菌源。留种地应采取更为严格的防治措施, 有条件的地方, 留种地应与大田相距3 km以上。

4.3 种薯处理

4.3.1 精选种薯

选择健全完好、大小一致、表面光滑、芽眼匀称、无凹陷皱缩、无病斑和损伤的种薯, 最好是整薯播种, 如用切块繁殖的, 应将薯肉变色的块茎剔除, 刀具要用火焰消毒, 防止传播细菌性环腐病;有条件的地方要用脱毒种薯, 可预防马铃薯病毒病和退化。

4.3.2 晒种催芽

播前晒种催芽也是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一种有效途径。晒种催芽的具体做法是:种薯在播前20 d左右出库, 出库后进行严格的挑选, 种薯置于具有散射光的15℃~20℃的温暖向阳的室内, 3~5 d翻动一次, 10 d左右长出0.5~1.0 cm左右粗状紫色芽。小整薯 (微型薯) 出二三个短壮芽且变绿时即可播种。催芽前先将种薯放在15℃~25℃有散射光的地方晒15~20 d, 通过晒种, 薯块的呼吸和生理代谢作用增强, 能促使幼芽萌动而形成幼根。然后切块催芽, 催芽的薯块要放在温度能保持20℃左右的地方, 在地面上铺一层10 cm的细土, 其上放一层薯块, 用细土盖没后再放第二层, 一般可放二三层, 最后在土上盖草帘、塑料 (冷床上盖玻璃) 等防寒保暖, 经10~15 d后, 芽长1 cm就可播种。

4.4 加强田间管理

马铃薯开花期正是天镇雨水较多时节, 要加强田间管理来防治晚疫病。主要措施包括开沟排渍, 降低田间湿度, 控制氮肥施用量, 增加磷、钾肥施用量, 以及中耕培土, 减少病菌与块茎接触。

4.5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是控制病害扩展的重要措施, 在晚疫病出现中心病株时, 要层层包围, 严密封锁, 及时消灭中心病株。 (1) 加强病情监测, 发现中心病株要立即拔除, 将病株、病叶就地销毁, 并用质量分数为1%~2%的硫酸铜溶液喷射地面或将石灰撒于地面消毒。 (2) 在距中心病株距30~50 m, 喷施质量分数为58%的甲霜灵锰锌500倍液, 每间隔1周喷1次, 共喷二三次, 两种药剂可交替使用。

摘要:马铃薯是山西省天镇县第二大粮菜兼用作物, 马铃薯晚疫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针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和规律, 分析影响发病的因素, 提出了防治措施。

上一篇:构建中职班级文化论文下一篇:干部选拔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