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谈

2024-07-2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谈(精选12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谈 第1篇

一、运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在教学实际中, 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地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时, 可在班上组织分角色表演课文, 先在每个小组练习, 然后全班学生参加, 你喜欢哪个角色, 你就演哪个角色, 一次一次进行交换, 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 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 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了。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 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 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 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多媒体课件图像清晰、色彩逼真, 展示过程、显现内容十分简便, 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巧用多媒体, 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 实现多渠道信息交流,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激发起学生听、说、读、写的兴趣。如, 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海底各种动物活动的图片,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生边眼观画面, 边陶醉于海底的五彩缤纷, 千姿百态的神奇世界中, 产生新奇感。这样, 就会很快地进入学习情境中, 内心产生探索的欲望, 情绪上受到感染, 情感上产生共鸣, 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平台为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 提供了崭新的天地。同时, 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 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合理地、巧妙地使用多媒体, 使它成为语文教学中真正有效的辅助手段, 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整合问题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提问应该有一个讨论中心, 围绕中心引出多个问题, 使课堂交流呈多向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40分钟一堂课, 如果教师不好好梳理, 把多余的东西去除, 让无效劳动占领整个课堂, 将事倍功半或一无所获。一般地说, 教师可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除无效劳动:一是丢弃繁琐的理性说教, 不要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二是整合问题设计, 删掉无价值或学生已懂的问题。有些小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设计的问题往往细小, 且一个接一个出现。这样, 不仅提问者烦, 回答者更烦。如果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会整合问题, 删掉那些无价值的问题, 那么留下来的必定是本课的重中之重。这样在问题设计上做了减法, 实质上是在解决问题上做了加法, 省时高效。一般说来, 有几类问题是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是预设的问题, 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的那些问题, 这类问题应切合学生实际, 并具有一定挑战性;二是课堂生成的问题, 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教师应该认识到这是创新精神的萌芽, 要好好加以引导, 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发现的问题加以梳理, 并组织学生各抒己见,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勤思多问, 可以说, 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 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 多反问, 不要包办代替, 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 脑子也懒, 有一点难题就想问, 总想依赖别人, 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 学生仔细一分析, 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 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 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 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 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 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三、指导实践, 培养学生能力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后记 第2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后记,是课后对实施教案过程进行的反思,是实施教学小结的教学笔记。写好教学后记,对教师教学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了教学后记的内容、教学后记内容的来源途径、语文教学后记的基本形式,最后对教学后记常见的失误进行了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后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后记,是课后对实施教案过程进行的反思,对实施教学小结的教学笔记。它主要是把课堂教学的成功和不足写在教案后边或侧面,也可用另外的纸本写成教学随笔,教学随感录。这是小学语文教师从教应重视的工作。备课是教学的设计和准备;上课是教案的实施和体现;后记则是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三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写好教学后记,对教师教学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后记的内容

语文教学后记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有关教学的什么都可记,什么都可写。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大致可从自我感觉,学生信息反馈,评课意见等方面着手,分析、记录、总结以利于我们写好教学后记。

1.语文教学的自我感受。语文教学的自我感受主要是记录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及时把每一堂课最主要的得失回顾记下来,以便抓住主要的经验教训,概括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诸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目的是否客观,重难点是否抓准,教学环节是否安排合理,预习、自学、复习、提纲、导语、结束语、板书等设计是否恰当,以及教师的教?W语言,教学手段方法,教学的应变,教学的效果等方面的感受都是教学后记的内容。

2.学生的信息反馈。主要指学生的表情变化,是否专注,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学效果是否满意。

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发言,反之,学生就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紧皱眉头,气氛沉闷。学生的这些信息反馈,课后及时记录下来,总结经验,分析原因,找出对策。

3.同行的评课意见。主要是倾听听课老师、指导老师,学生的意见,按照他们的意见,帮助自己分析归纳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二、教学后记内容的来源途径

1.教师自我回溯,进行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情况,能力及成败的感受,体验最敏感、最真切、最深刻,每次教学都会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要求教师每次课后,都有必要坐下来仔细地追忆、反思,这是教学后记来源及主要途径。

2.收集意见,分析整理。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对象、教学实际又非常了解,容易发现问题。同事、同学看问题也比较客观、实际,容易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来评价分析同伴的教学,这会更亲切,更易消化吸收。同行的意见是教师教学后记内容来源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广泛吸取,认真分析整理总结。

3.吸收信息,归类记录。吸收信息,主要从各方面吸收教学对象的反馈信息,听课学生的反馈信息,是教学后记内容来源的重要途径。因而,语文教师要全面地收集反馈信息。

教师可以找学生个别谈话或座谈会,问答调查,统计分析,既可增加丰富家访的内容,又能更广泛地吸收反馈信息,然后再结合上述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判断评价,归类整理,写出语文教学后记。

三、语文教学后记的基本形式

语文教学后记不是为检查,不是写给别人看的,它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和小结,是积累教研资料,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促使自己提高。它的形式不拘一格,便于自己掌握,方便应用。

一般可把经过分析整理,写出的综合性感受体会,经验教训,或教学批注札记,写在教案的旁边或后边,篇幅较长内容较多的教学后记,也可用另外的纸写好,附加在教案后面。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实录式后记。实录式后记,如实纪录课堂上的典型教例的教学后记。如成功教例、失败教例、或意外教例。学生突然提出的具有深度和创造性的问题,备课不周全,回答不了,或缺乏这方面的知识,都应如实纪录,待课后查资料或向别人请教,分析研究,写出研究结果。

2.考证式后记。考证式后记,即对课文词句、或有关知识方面内容等做严密的考证,课后查资料或向别人请教,分析研究,查实论证所写出的教学后记。

3.问卷式后记。问卷式后记,即设计问题、调查内容,了解反馈信息,然后分析、综合整理而写出的教学后记。

4.意见式后记。意见式后记,即从纪录征求意见或听课者的评课意见为主的一种教学后记。教学应有一种宽广的胸怀.多听取吸收,少谈自己如何,记下批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会对自己的教学更有益,提高更快。

5.综合式后记。综合式后记,即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而写成的教学后记。这种方式能更全面,更深刻地反应教学后记的内容,这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方式。

教学后记无需形式可言,写起顺手,用来方便,只要实用即可。以上几种形式,可供初登讲台的教师,对新老师来说,这是一种严格的训练,它能使我们优选教法,捕捉灵感,积累经验,使我们尽快地成长起来,尽早地成熟起来。

四、教学后记常见的失误分析

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自己的备课上课,但对于总结自己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学后记而言,就比较淡漠了,其表现主要在如下一些方面。

1.教学后记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教学后记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于是,有人认为对于教学后记无足轻重,只要把课备好,把课讲清楚讲好就行了。至于教学后记有无都不重要,往往忽视这一环节,不重视写教学后记,认为有时间就写一写,没时间连想也不会去想,很少有完整像样的教学后记,即使有也很草率,应付了事,不愿在总结上用力气,在积累上用功夫。这样很难使教师的教学业务得到较快提高。

2.教学后记缺乏理论高度。有的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理论不够,写教学后记时又没认真温故,对自己主要的教学经验不能作重点分析,从理论的高度揭示其意义,只谈些教学现象,不能用理论来认识评价白己的教学实践。理论分析一定要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实践材料,即针对某一教学设计方法,运用教育教学理论,以具体分析,使理论真正起到指导教师教学实践的作用。缺乏理论分析总结只能就事论事、肤浅平淡,不能给人以启迪,对自己也不可能有较大提高。

3.教学后记不能全面客观。教学后记不能全面客观的评析总结自己的课,只是优点,没有不足,要么一无是处,没有一点经验值得总结的,教师评析自己的课,常常是优点多,缺点少。其原因除缺乏评课能力外,还在于初登讲台,认为自己是经过精心备课,认真试讲上课,是付出了努力和艰辛的,又是指导老师和同学都认同了的。因此,评析自己的课一定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与教材教法理论,掌握评课标准,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做到虚心学习,看到不足。

4.教学后记不善于吸收意见和建议。教学后记不注意吸收同事、同学的意见,不注意吸收教学对象学生的反馈信息。要么没有吸收到,要么吸收到了又听不进去。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最容易发现问题。他们的意见具体,针对性指导性强.会给我们许多启发,获得教益,在教学后记中应重点记录。全面地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是教师教学后记内容来源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谈小学语文识字课堂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小学生  学习  积累  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42-01

一、当前的第一学段识字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识字教学慢而低效

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先生曾说过:“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历来存在识汉字与早阅读之间的矛盾。由于识字拖了阅读的后腿,我国儿童进入阅读比拼音国家儿童晚,致使我们

的母语教育输在了起跑线上。”结合当前语文识字教学中出现“少、慢、差、费、累”的现象。为了给语文松绑,我们需要抓住识字教学,改变其现状,提高识字效率。在我们农村,孩子课外识字途径较少,加上家长缺少重视,因此识字主要集中于课堂,对于较大部分的孩子学习压力较大,加之缺少课后的复习,识字教学呈现缓慢、回生率高的情况。究其原因,最重要的还是课堂上识字效率低下,学生的自主识字未被调动,导致学生的兴趣低下。另外,在识字教学中学生常常写错别字,另外形近字、近义词也区分不清,思考这种情况,个人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忽略和淡化所造成的。

(二)教师汉字专业知识的缺乏

作为引导者,如果缺少汉字方面的专业知识,也就无从谈起以专业角度解读汉字了,曾看到一个老师教学“照“字,他是这样教学的:你能用一个顺口溜记住“照”吗?学生通过编一个顺口溜来记住,老师予以肯定,还倡导学生识记,顺口溜是这么说的:一个小日本,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滴了四滴血。其他孩子听到了只是笑笑,这个顺口溜忽视了字的内在涵义,在某种程度上错误地引导学生以随意的态度来编造顺口溜。正确地来说,在黄亢美老师的《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P367,“照”的正解是形声字,从火,本意是照耀、照射之意。引申为按照,又引申为凭证。字形可以分解为日、火、召,白天是“日”照,晚上用“火”照。而这个字也可以编成顺口溜:照字读音就读召,四点加日把义表,白天日出照大地,晚上点火把物照。同样的生字,取决于你是否从专业而生动的角度,以行动来教学生字。

(三)识字教学有浅出而少深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因此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摆出了一桌视觉和听觉的盛宴,识字教学中有多种形式的朗读环节,有小组合作交流,有字词的解析和交流识字方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记住了生字的字形、记住生字的读音,识字教学形式缤纷,但细心点便会发现,课堂中缺少对汉字本身的足够关注度,忽略汉字音形义的分析,缺少对字意的深入领悟。

识字似乎变得很冗长,学生被老师领着不断重复出现这些生字,一节课后,这个字被深深地印进脑海里。但是,下次再碰到这个字,他不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去分析它,而之前喧闹的游戏和合作环节变成低效的教学,学生的确在快乐中靠短时记忆混过去,但是从中未收获到思维的锻炼,未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识字教学就只停留在了“认识几个字,会写几个字”的层面。

而第一学段的老师能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深入每个汉字,触摸它的内涵,以深入浅出的姿态教学识字。

二、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春风化雨之识字“乐学、善学、趣学”

汉字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是非常有趣味性的,但是如果学生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所以,老师在学生的起步阶段,营造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学生不断体验了识字的乐趣,就会更乐于主动识字。比如会意字和形声字,可以通过出示汉字的图片和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将汉字生动成一个个画面,学生也能有效地记住它。另外,可以利用多种趣味形式或借助一些学习实践活动,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依据这点,可以利用实物、活动等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通过动手、动脑以及与家人一起行动,设计比如:家里设施贴一贴、逛超市等识字活动,将学生的识字延伸到它的生活中。

(二)春风化雨之解读“字音、字形、字义、字源”

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在黄亢美老师的字理教学中,我们可与看到,学生依据字形分析字义,学生透过汉字的笔画重新在心里勾画出美丽的画面,从而也能够形象地、快速地、牢固地记住汉字。只有感受到汉字的美,你才会迸发出能量去了解它直至爱上它。为了更牢固的记住它,我们首先要强化偏旁教学,汉字大多是形声字,掌握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偏旁,能帮助学生记住更多的识字。接着用演示法、形近字比较法等等方法理解字义。

(三)春风化雨之教师“自学、自悟、反思”

黄亢美老师呼吁:语文老师要留住语文的根。那么在识字教学中,作为教师,更要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文字学水平,做一个耕别人的园也荒不了自家的园的语文老师。

三、结语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第4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制订学习计划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 而且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清晰的评价, 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方方面面有更全面的认识, 为以后在学习中改进奠定了基础。在按照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时, 学习计划可以使学生克服自己思想上的松懈和倦怠, 努力坚持完成最终的目标。目标的完成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快感, 从而促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习的任务。

作业自查也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业自查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业的时候, 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 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做好一道题目一般需要三个基本的步骤, 审题、书写和自查。通过自查,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而且作业的出错率也会大大降低, 还可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另外, 要想让学生愿意自觉地对作业进行自查, 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自查作业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 使用一些鼓励性和表扬性的话语或者给学生一定的奖励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各种各样好的学习习惯, 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二、重视后进生的转化

之所以被称为后进生, 是因为这些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和障碍, 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 作为教师, 绝对不能用歧视的眼光看待后进生,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 我们应该正视由于学生年龄、性格和受教育背景等因素不同而导致的学习上的差异, 并且根据后进生的具体情况, 制订合适的措施,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和发展。

作为教师, 要付出自己百分百的真心, 在和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 我发现很多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只是因为别人经常说他们笨或者不行造成的, 长时间下来, 他们自己的内心就形成了思维定式, 真地认为自己很差, 因此, 我们要完成后进生的转化, 首先就是要完成他们思想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一些适合后进生层次的问题让他们进行回答, 然后用鼓励和表扬性的语言对他们进行肯定, 这样长时间下去, 学生自卑的情绪必然会逐步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强大的自信心,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也就很容易完成了。

三、备好要教的课

在每一堂课前, 教师都要进行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 并且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对所要教学的内容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使自己对课堂的时间, 空间安排上会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要想备好课, 引领学生更好地进入文学的殿堂, 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层研究和反复阅读, 这将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必修功课。

素质教育的理念不仅要求教师要把教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重新建构, 以便于发掘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具体到小学语文的备课中, 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要进行精读, 不仅掌握教材中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作思路、写作手法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还要能够挖掘出一些和作者不同的情怀和思绪。教师要把自己完全融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只有教师和文章之间有了精神层面的互动, 教师才能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和作者之间完成了交流, 还不等于备课完成了, 教师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阅读文本并感悟文本, 预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 并以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为基础, 找到最合适的突破点, 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 完成教学的任务。

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刚刚步入学校, 思想上还没有从孩童时期的游戏为主转变过来, 对于学习, 常常感到厌烦和畏惧, 担不起兴趣, 因此,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就必须努力改变学生的这种状态,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游戏教学法, 让学生在快乐生动的游戏活动中掌握知识。还可以把多媒体引进课堂, 以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 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轻松自如地完成教学活动。像这样的方式和方法还有很多, 只要教师用心钻研, 肯定会使小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谈小学语文分层教学 第5篇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在这一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效的。以下是我对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几点感受。

一、以人为本,合理分层

学生受到“先天的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等都各自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把他们以分层方式区分开来,根据他们各自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并结合教材的要求把他们分成若干组、若干层面分别指导,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分层教学;一是按学生现有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二是按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三是按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课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不可能一致的,还有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的综合素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注意这些变化,及时地进行调整。这里必须着重说明的一点,就是在分层教学中,为了课堂教学的方便,简单地把学生分成一、二、三层,而忽视了每个学生的差异,忽视了每个层次中又有多种层面的存在,这种分层教学势必无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是“换汤不换药”,还是老一套。我们必须要提高对分层教育、教学的认识,把它作为一种理念,并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使每个层次,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因材施教,分层备课

教师要在课堂分层教学中,驾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课前必须分层备课。教者除了要把握好“教材”,还要把握好“人材”,即要对本班的第一个学生有深入的了解,采取什么教学手段,如何应对和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并如何加以引导,这都需要教师所必须精心准备的。那么,在备课时,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要处处为学生着想,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基础;要最大限度地设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的过程,还要备好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生动、愉快,这对教师上好一堂课是十分重要的。要彻底废除设置“线路”,给学生“划圈子”,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的“填鸭式”的备课方式。有一次,我看到一位老师的教案,他可谓颇费一番苦心,教案写得“十分详细”,尤其是教学过程写得更入微――“一行师问,一行生答”老师如何问,学生如何答,都一字不漏地写在教案里。看完这位老师的教案,我不禁为这位老师的“苦心”深感叹息!心想这样满堂问,到底能把学生问出什么来呢?再想,这位老师面对着那么多的学生,他又如何知道学生对他提出的问题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呢?这个班级的学生会有一个按照他的答案回答吗?我想这样的教案再也不能再存在下去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不管他们如何想象,我们都要认真的去面对,让他们充分地表现,即使他们说错了,也要耐心地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来。因此,备课一定要充分考虑每一个教学环节,了解每一位学生,切忌扼杀或抑制学生的创造性。

三、分层教学,多层互动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里都能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面对着的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差异,这是绝大多数老师所认可的,对他们实行分层教学也是大家认为比较合适的。可是课堂分层教学的模式是什么呢?这是每位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我想分层教学不可能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如果教学有什么模式,那么教育教学又有什么可研究的呢?所谓“教学模式”其实是某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而教育、教学方法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把某种教育、教学方法当作一种模式硬套在一堂课上,我想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的。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是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完成的。要使一堂课获得成功,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不可能不分层次、不分层面进行教学。在分层教学中还要注意层次互动、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例如,在朗读方面,先请阅读能力较差的同学朗读,让同学们进行评议,再请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同学朗读,还可以请同学边朗读边表演。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多层的教学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使教学目标都能逐一得到落实。

四、因人而异,分层评价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第6篇

关键词:识字教学阅读兴趣写作能力

一、扎根“识字与写字”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3号建议中有这样几句话:“书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技能,而且是一种将个人风格最完美地融入其中的表达手段。识字与写字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识字能力与写字能力又是小学生一项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据此认识识字与写字的意义十分重要。

1)写字是传承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有生命的符号,蕴含着智慧和文明,蕴含着图画和节奏,蕴含着做人的道理,而这些人文东西的传达,也是蕴含在老师和学生个体一笔一画的训练中的,蕴含在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中。

2)识字教学要符合字理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要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解释字的结构,不应一味地为了好记,不顾字理乱解汉字。汉字构字有一定的规律性,要把字写规范端正,必须通过观察、比较、辨析、联想、想象、动脑、动手等活动,还要把符合儿童心理与符合字理结合起来,探索提高识字效率的新路子。

3)识字教学应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

4)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汉字的特点灵活施教

小学阶段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优于抽象思维,具像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接受,应优先把一些表示具像事物的汉字教给他们。小学生分析综合和辨认字形的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字兴趣,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新鲜感,灵活处理教材,保持儿童识字的兴趣。

二、扎根“阅读教学”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世界,教师带领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之中与文本展开对话。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发展其语文能力,提升素养,而且能陶冶自己的情操性灵。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既立足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本身。

1)把课堂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

胡东芳先生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在加拿大学习期间,我有意识到不同的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听了许多课,并仔细观察了他们的课堂教学。他们给我留下的一個基本印象是,在课堂上老师对孩子们不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想方设法使孩子的大脑充满疑问,并让孩子知道,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他们不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煞费苦心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以及面对问题如何去寻找答案。他们懂得并广泛实践这一重要原则,即对对于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是能否提出独特的问题并知道到哪去寻找答案的本领;另一种是他否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进行新的创造力的能力。

2)搞清楚几组关系很重要

①思维开放与思维控制的关系

②语文教学与认识事物的关系

3)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①考虑不同年段小学生阅读兴趣的一般特点,推荐学生喜欢读、应该读的内容

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理论认为,阅读内容的推荐与指导必须体现层次性,符合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结构,才能取得最大综合效益,因此,给小学生推荐读物,要考虑各年段学生的兴趣特点,使读物内容与学生发展协调起来。

②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家校联合,振兴阅读

课外的阅读、写作等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必须进行的,并非可有可无。(吕叔湘语)

我们可以多开展阅读教学课并邀请家长参加,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有效课外阅读与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的作用的了解,了解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的阅读状况,并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何老师共同制定一些针对学生个体的阅读方法。

三、扎根“写话与习作”

1)写作思想上:把生活与训练当成一回事

应该确立这样的作文教学思想:生活不单单是写作的源头,还是写作的归宿,再进一步说,写作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叶圣陶说的:“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

2)写作目的上:为了考试走向为了生活

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目的意识和读者意识。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的目的意识和读者意识,如办板报、手抄报、搞展览、出期刊、编集子、投稿、模拟出版、互批互改、网上交流等。通过创设学作情境、拓宽发表途径等手段,是学生对写作意义的认识逐步加深,写作动机不断加强,写作热情不断提高。

3)写作实践中:由训练向生活的回归

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储备达到了比较丰富的程度,心中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再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时刻,收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机会不可揭抑的产生通过文字倾吐心绪的冲动。顾习作训练不要急于用问题的框架去束缚学生,不要急于叫他们审题立意、开头结尾、谋篇布局之类的习作套路,而首先要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观察,领悟思考,获得认识。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第7篇

一、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最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的学段, 给我们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我们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三维目标去设定我们一堂课的标准。

教师应研读课程标准,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目标, 选择教学方法, 提出适合的要求。教师要不断追求教育的合理性, 常常追问自己“我这样安排教学符合课程标准吗”、“这样安排教学符合学生掌握知识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吗”、“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吗”、“我为什么要达到这一目标”等问题, 并将这些观念运用到教学中去。

二、适合学生的个体发展最重要

教师要深钻教材, 把教材放到学生的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去看,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要知道,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鼓励学生大胆置疑

传统的教学设计, 追求清一色的标准答案。衡量教学成功的标准, 是将有问题的教学变成没问题, 让学生“没问题”地走出教室。其实知识的价值就在于问题的存在, 过去的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问题”。

对于学生的置疑, 老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 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 使学生做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课堂上还要注意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新课程提倡改变学习方式,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适当的方法, 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课堂上既要有动, 还要有静, 要动静结合, 放收适度。

3.实施多元化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应是多元化的, 而不要仅限于某一方面的评价上。要通过评价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评价时不仅是评优劣, 还应该评对事物是非观念的认识。仅停留在“你真棒”、“你不错”、“你真聪明”的层次上是不行的, 应分层次, 重引导,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可采用生评生、生评师、师评生、竞赛评等。

三、合适的教学方法最高效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无论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还是简单的教具, 都应以学生最大程度地受益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有效利用了时间, 提高了学习效率, 这是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的设计, 也必然会在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等方面收到高效。

总之, 要明确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求真、求实、求高效。要创建一个“绿色课堂”“动感语文”, 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育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让我们为追求教育的更好努力奋斗。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第8篇

读、写、思的训练, 让学生要用心。其次是步骤环节要到位。

2. 要注重课堂上的细节

我们的评价语言要真实、不做作, 要充满“语文味”, 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解读, 即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偏差, 也不可直接给予否定, 而是让学生继续探究文本, 在文本中主动获得答案。我们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辅导、帮助孩子们学习, 语气、语调要儿童化, 让孩子们觉得非常亲切,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教学中,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 语言充满童趣, 能贴近儿童的心理。在此过程中, 我们要注重情感的渲染, 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一定的境界, 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另外, 我们要注重个人形象, 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 甚至是一个表情, 都应赏心悦目。我想, 在我们的农村小学教育中, 也应该追求这样一种端庄的教态。对于我们的学生, 尤其是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弱势群体, 我们的一个抚摸、一个握手、一个鼓励的眼神, 对他们是一个多么大的呵护!教师们不仅仅领悟到了“以生为本”“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理念, 并且他们已将这种理念化为了一种实际的行动。

三、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将课文教给学生, 还要思索

如何让课堂生成更多的东西?在这个问题上, 有人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求发展”, 这个简单, 是指教学内容要简约, 教学环节要简化, 教学方法要简便, 教学态度要亲和, 教学语言要质朴, 教学鼓励语言要灵活多变、百花齐放。同时, 语文教学要依托语文教材, 落实语言训练, 讲究诵读感悟, 丰富语言积累, 加强语言运用, 关注语言形式。

我想, 引导学生开展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 从中获得阅读知识, 培养阅读能力, 把重心放在阅读能力培养上, 让学生能够运用课堂上掌握的学习方法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 学会如何去阅读, 这才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的终极奋斗目标。

总之, 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教学, 心中时刻装着学生的成长和求知, 努力地加强业务素养, 不断地充实自己, 一定会探索出更新的教学方法来。

学习和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

众所周知的学习和人生, 中扮演着重要英语在一个人四川学的角色。在我看来, 它是挑战广习一名学的开始, 生也, 我们都知道是挑战本身。, 在我作为元的们整个学习过程中, 英语期末张●技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英语竞赛、六、级考试英语征文, 都, 莉巧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它不仅初条件是我, 也是我们英语水平最基们能否顺利毕业的重要探本的证明。而英语这一技之

长, 长久而言, 将使我们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更多的机会, 所以我们要及早提高英语的重视, 改进方法。

当今, 很多家长和同学们都已经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了, 但是怎么学好英语, 是大家一直关心和谈论的话题。作为一名大专院校的一线英语教师, 我就近十年的英语教学经验, 整理了一些英语语言学习方面的技巧, 希望对想学好英语的学生有一定的帮助。

我们自己平时在英语教与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十个方面, 从而学好英语这门语言。

1.减少抑制

什么是减少抑制呢?就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要一味死板, 而应该用多种学习方法来激发我们的英语学习兴趣。例如猜谜游戏、交谈游戏、角色扮演、讲幽默故事、唱英语歌曲等。

2.鼓励冒险

什么是鼓励冒险呢?就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 特别是英语交流中要敢于张口, 在课堂外的各种场合利用各种机会多练习英语口语。

3. 建立自信心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一定要明确地告知 (口头的或非口头的) 学生, 你相信他能学好英语, 并要学生列出一个他们长项的清单, 列出那些他们已经知道的和在最近的课堂中弄懂的项目, 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4. 建立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英语教师应明确提醒学生学习英语会带来的回报或奖励, 使学生看到除了期末考试以外, 学习英语对他们自身而言还会带来其他的好处。如向学生描述需要英语技能的职位, 或带学生去应聘需要英语技能的职位。

5. 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式的学习

英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分享他们的知识,

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第9篇

一、引入问题情境, 体验学习乐趣

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可以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积极思考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问题作为出发点, 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 从而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录音、录像或语言等手段, 将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 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学中玩、玩中学, 从而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春笋》一课时, 我运用课件播放春雷的响声, 把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天, 然后问大家, 你的耳边听到了什么?小朋友们想象一下雷公公是怎样叫醒小春笋的呢?请你来做雷公公一起来叫醒春笋娃娃吧!学生学习兴趣一下调动了, 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 学生的表演欲得到充分的满足, 学生在老师的问题情境中自由发挥他们的天性。这样在说说演演中, 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学生从中获得了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乐趣。

二、利用电教手段, 增强课堂吸引力

电教手段是现代化教育教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 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 更加形象、直观地再现原本生活中的场景, 增强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开阔眼界, 增长见识, 使他们好学、乐学、会学。

如我在教学《九寨沟》这课时就有切身体会, 课件以大量的图片和生动的视频资料展现了九寨沟迷人的自然风光, 学生被其中的图片和画面深深吸引。当图片与文字同时出现在屏幕上时, 学生学习的激情一下子调动起来, 教师再结合直观的画面,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朗读, 学生既能深入地学习课文, 对本课精美的语言文字有感情地朗读, 又能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培养自主意识, 鼓励合作探究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既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又提倡相互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显得尤其重要。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通过语言文字渲染学习氛围, 为学生创造积极相互交流与交往的机会, 这样为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及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

如教学口语交际《学会指路》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能力, 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我说, 现在老师就是一位学生家长, 第一次到我们学校来, 要找一年级 (3) 班的数学老师, 正巧遇到了你, 你会怎样指路呢?这时我就与学生合作表演, 引导学生怎样给家长指路和带路。在教学过程中我提醒学生使用 “请, 您, 再见, 不用谢”等文明礼貌用语, 并提醒学生讲清方向、有特征的物体, 一步步引领学生如何指路, 如何带路。在师生合作表演后, 再及时反馈让学生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学生在评价中进一步明白了如何与人交际, 为他人服务。最后让小组相互合作, 扩大训练的面, 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四、联系生活实际, 组织教学内容

语文离不开生活, 生活离不开语文。现行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场景与相关经历, 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内心感悟, 从而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 化抽象为具体, 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谈 第10篇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够准确,教学中普遍出现这样几种现象:

现象一:目标定位面面俱到。有些老师备课,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语文学习的目标全面化、复杂化。要知道:“课标”里面提出的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学目标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滴勿漏是不可能的。就一堂课而言,所有目标都实现是不可能的,即使都兼顾,效果也未必好。

现象二:文本视域盲目拓展。困扰语文老师的还有一个认识:课程开发。教学一篇课文,不拓展好象就不是好课,若就本教本,会被人视为因循守旧,视野狭窄。于是,一些老师在教学时盲目地拓展文本的视野,在课前要花很多时间去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他们小心翼翼调控,为的是让出时间给课外资料,在教学时他们心里还在不住念叨“精彩不容错过”!结果往往是因教学时间掌控不当,“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现象三:过程安排头绪繁杂。一位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教学《雨点》时,安排了这样几个流程:第一,唱《小雨沙沙》;第二,读文;第三,画小雨点;第四,表演小雨点;第五,教师介绍小雨点是怎么来的;第六,展开想象,说说小雨点还会落到什么地方。这堂语文课,集音乐、美术、自然于一堂。很多老师的潜意识中,认为这才是新课改下的语文课。于是,一篇本不复杂的课文,经这位老师这么一折腾,反倒变得复杂起来了。这么多的整合,结果是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给浪费了,冲淡了对语言的学习和感悟,捡了芝麻丢西瓜,得不偿失。

现象四:教学形式花样翻新。现如今,“秀”出精彩的语文课已不再是新鲜事了。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真是绞尽脑汁进行花样翻新:精彩的音像资料、热闹的合作探究、逼真的师生表演、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课堂看似热闹,但实效甚微。甚至有些老师常常会把现成的课本丢弃在一边,课文未读熟,就匆匆借助多种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演与辩。殊不知,这恰恰丢掉了语文课堂中最本真的东西——语言的诵读、感悟、背诵与习练应用。

(二)呼唤语文教学回归简单

庄子曰“文灭质,博溺心。”意思为花样名堂过多,反而会掩盖掉事物的本质,事物过于驳杂就会让人糊里糊涂。庄子说的本意是对写文章而言的,对于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而言,何尝不是如此。语言大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说法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认真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行为:很多的时候,教师就好象带着学生在闯迷宫。

其实语文教学的最大技巧是无技巧,语文教学最高境界就是简简单单的听、说、读、写。语文最本质的属性是工具性,听说读写,这是语文教学之本,追求简单,就是回归语文最本真的教学。

简单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这样三个指向:其一,是最为扎实的教学。诸如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作文之类。其二,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教师的教,应该力求用最简单的语言引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应该力求用最短的时间读出背后的深刻。其三,是最为和谐的教学。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一厢情愿,更加追求教学的情趣和灵动;课堂上没有刻意的花样翻新,更加追求教学的自然和朴实。

(三)“简单”的语文教学是什么

1. 简单的语文教学是大量的读与写。

简单的语文教学强调底气,语文的底气来源于大量阅读。经典的诗文要大量背诵、大量阅读,不需要疲惫不堪的设计,但要有一个简约地阅读指导,要有一批必读书籍。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大规模畅读名篇名著,与学生一起写读后想到的、观后看到的,与学生一起分享交流读与写、观察与习作的成功快乐!只要抓住“读与写”这两条教学主线不放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都会学好语文!

2. 简单的语文教学是学生真正的自主参与。

我们呼唤在课堂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对话中教师注意倾听,听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听出学生内心的需求,听出学生的“弦外之音”。前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听了一位老师上《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课中教师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学生说“为什么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这个问题在听课者看来并没有什么价值,可是这位老师在瞬间的沉思后说:“我听出来了,你是想问为什么花儿活了?”此刻的学生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提了多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这正是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与尊重,学生才那么投入地参与课堂。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学生生命的唤发,智慧的生成。用生命点燃生命,课堂因学生的参与而变得和谐、自然而又精彩!

3. 简单的语文教学是头绪清晰的智慧交锋。

语文教学的简单,不是刻意追求的简单,这儿的简单是一种境界。有位哲人说: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简单的语文课拒绝平庸,简单的语文必然是美丽的精彩的语文。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语文其实并不简单。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点燃智慧的火焰。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与文本、生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不是苍白的一问一答式,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并鼓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与感悟,让对话的过程焕发智慧的光彩。教学柳宗元《江雪》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天,这位老人仅仅是在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老人是在欣赏风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美!”有的说:“我觉得老人是在锻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课堂上学生思维是那么深刻,那么活跃,那么独特,课堂也因智慧的生成而精彩!

4. 简单的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情感交融。

简单的语文教学就是“读读、讲讲、写写”,但是,怎么读,怎么讲,怎么写却是大有学问的,是不简单的。读不是枯燥地读,写不是机械地写,讲也不是乏味地讲。语文教学需要反复而严格的训练,语文教学更需要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练习。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请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文时,为了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再上一个层面,营造了一种情意融融的课堂氛围,在课的结束部分,带领学生开展模拟“实话实说”节目的活动,他问这期节目得邀请哪些嘉宾?学生兴趣盎然说,要有环保局长、天文学家、生物学家……老师不住地点头微笑,邀请了几位学生上台当嘉宾,他自己则当起了主持人,其余学生则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随时可以拨打热线进行交流。在这特定的情感驱动下,学生妙语如珠,令人赞叹!

5. 简单的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灵光闪现。

简单的语文教学不是平淡如水、味同嚼蜡,而是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且看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卧薪尝胆》一课的片断:教师先板书“王”字的象形图案,问学生像什么?学生有的说像鱼骨头,有的说像鱼钩,教师说道:“这幅画其实在古代是一种兵器,这件兵器叫‘钺’,在战场上谁拿着‘钺’这种兵器,谁就是指挥官,它有权力。后来,这个真就成了权力的象征。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权力的人被称为‘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个王?(吴王和越王)。”薛老师对象形文字“王”的讲解与谈话恰到好处,既使学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又使课堂上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设计可谓自然而巧妙,意味无穷。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第11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存在的问题

1.重答案,轻技巧。现在很多语文课堂虽然有阅读这个环节,但很多是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已经养成了一种既定的模式,注意力根本不在自己阅读的内容上他们也就不会进行独立的思考,只是期待着教师给的答案。而教师所注重的也只是学生能否掌握这些答案,能否做出满意的答卷。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对于学生最基本的阅读培养,从而不能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更不会积极能动地收集相关的资料。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学习习惯养成的时期,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2.重标准,轻个性。阅读教学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这样才能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方式。但是在目前很多学校进行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靠参考资料来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在考试时能够答出相对准确的答案,教师们都力求一致,所以重点都是按照标准答案的形式和过程进行分析和讲解,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阅读和引导思考。语文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有独特的见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不同的含义和感受。而这种教学的标准一致性却忽视了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发展。

3.重结果,轻过程。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极为丰富的学习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否坚持到最后,甚至是领悟到阅读的真谛都和过程有关。但是在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会对学生做出的最终答案进行点评,却忽视了在阅读课程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引导。一些好的评价能够完全改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一些教师仅仅使用一些单一的词,例如“不错啊”、“可以”等来评价学生的阅读和理解,从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技巧

1.理解文章大意。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囫囵吞枣,是需要技巧的,我们在阅读一篇还没有接触过的文章时,首先吸引我们的就是文章的标题,所以我们需要对文章的题目进行理解和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题目文章的大意基本也就差不多了。一般来说文章的题目不外乎以人命题、以事命题或者是以物命题的等,我们在阅读文章内容的时候需要准确抓住这个中心点,从而帮助我们更好了解文章内涵。另外就是对文章思路的了解,思路表现在对文章的结构分析及中心思想的表达,能够准确分辨出文章的框架。有的文章很明显,按时间先后顺序能够让我们摸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方向。例如《做风车的故事》,我们就能够引导学生利用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了解整个文章的脉络、连贯、衔接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从开始的喜欢做手工,到做风车,再到被人赞扬,又从被人嘲笑到难受再到最后的发愤学习,是一个连接的过程。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好掌握整篇文章的含义。

2.读懂每一句话。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一句话都是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含义的,我们需要抓住每一句话中的关键词,理解它的含义以及所带的感情色彩,从而弄懂整句话的意思。另外还需要将每一句话的上下文进行分析,联系上下文领略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有的话语的分析甚至还需要对文章所处的背景或者是作者的写作环境进行分析,才能更加深刻理解作者表达出的思想和情感。最后是对于一些比较长的句子我们可以使用“缩句法”将长句子进行人为的缩短,提炼出句子的中心词或者是主干进行分析,抓住最重要的东西然后再逐步进行句子含义的分析,这种方式更加简单和明了。文章的内容就是通过一句句的话语拼接起来的,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铸就了一篇成功的文章。小学生在分析它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阅读技巧和解题的方法,更加快捷地了解文章的含义。

3.读懂每一段话。一个段落之间看似没有联系却又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在读懂每一句话的基础之上,还要对每段话的含义进行剖析。一般是对整段话的中心思想进行了解,一段话语的描述总归是要围绕一个点来进行的,所以找出整段话的关键词语很重要。另外就是理清楚段落间的层次感即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层次,才能够准确进行段落的划分,从而了解整篇文章的立意和思想。

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不是单单的依靠教师的讲述就能实现的,重点还是需要对学生的自主能力进行培养。随着新课标的实现,学校和社会更加需要全面发现的学生,更加需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模式。文章从小学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以及小学语文阅读的技巧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旨在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小学语文阅读的认知和重视,以期不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长胜中心小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第12篇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 可以用来跑马, 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教学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 对非重点的内容, 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 则或放手自学, 或以读代讲, 是教学上的粗线条, 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 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 则必须是“工笔画”, 浓墨重彩, 认真描画。同时, 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如《挑山工》一文, “爬山途中,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这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可靠学生自学解决, 第二问对理解挑山工的话有帮助, 可在检查自学效果时多花一点时间, 以上是“疏”, 而且是“疏中有密”。而挑山工一番含有哲理的话是教学重点, 则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深入理解。可通过下列问题引导思考:“我们”怎么走?挑山工怎么走?对此挑山工是怎么说的?作者是怎么写的?从挑山工的话里你体会到什么道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这段话背下来。以上是“密”, 而且“密中有疏”。

二、教学节奏的张与弛

“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 “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 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 教学内容简单的, 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 或课文内容比较有趣的, 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 文字比较枯燥的, 道理比较抽象的, 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则要“慢动作”, 提问后要腾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 老师的讲解也要适当放慢些, 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如《草船借箭》的教学, 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神机妙算”理解课文内容, 对诸葛亮“算”准“借”的时间这部分内容, 教学节奏要慢, 让学生学懂内容后小结学法。有了这一基础, 诸葛亮算准曹操、鲁肃、周瑜的性格特点和采取的策略等内容, 则可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在教学中, 应张弛有度, “张”, 时间不可太长, 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 也不可过度, 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三、教学方法的巧与拙

“拙”, 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 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 就是要遵循大纲提出的基本教法;“巧”, 指不循常规,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 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教学中, 我们既要遵循常规, 又要突破常规, 两者结合运用, 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围绕重点部分读思议是突出教学重点的常规教法, 这是“拙”;把重点的突破渗透到预习或专门性的练习中, 这是“巧”。抒情性浓的课文, 读读议议是“拙”, 以读代讲是“巧”;意境优美的课文, 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 (言传) , 是“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意会) , 是“巧”。常识性课文的教学, 引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 逐一概括出常识性知识要点, 是“拙”;提供相关资料, 让学生参照阅读, 加深对常识性知识的理解, 是“巧”。教中应根据课文特点, 确定是守拙还是用巧, 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程序的顺与逆

“顺”是按课文顺序安排教学程序, “逆”是不按顺序, 而是或从结尾段导入, 或从重点段教起。同时, 教学中也常是顺中有逆, 逆中有顺。如逐段讲读课文, 这是“顺”, 但在有的段落的讲读中, 经常抓住结句理解段落内容, 这是“逆”, 是“顺中有逆”;抓住篇末的中心句来讲读课文, 这是“逆”, 但抓住中心句后, 却又是按课文顺序来理解, 这是“顺”, 是“逆中有顺”。教学程序是“顺”是“逆”, 应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阅读基础确定。学生基础较差的, 可以逆教的课文也应“顺”教, 以利学生理解;学生基础较好的, 可以逆教的课文就“逆”教。还可以“逆”中有“逆”, 以利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教学形态的动与静

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 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 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 是无声世界。教学中的“动”, 活跃课堂气氛, 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教学中, “动”多“静”少, 表面上热热闹闹, 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 学习效果肯定不好;“静”多“动”少, 则学生容易疲劳, 不能有效利用“静”的时间。因此, 应考虑年级特点, “动”“静”合理搭配, 低年级以“动”为主, 随着年级的升高, 要增加“静”的次数, 延长“静”的时间。

六、教学语言的庄与谐

教学语言的“庄”, 指用词准确, 逻辑性强;“谐”, 是有趣, 有幽默感。理解教材, 主要靠符合逻辑的讲述, 但用词准确的逻辑性的讲述时间一长, 容易引起身心的疲劳, 因此讲课应该是亦庄亦谐, 寓庄于谐。导入时宜谐, 能激发兴趣和诱导注意力的定向;在集中精力突破难点后宜谐, 能使学生大脑有所放松, 较快地消除疲劳。低年级宜谐多于庄, 高年级则可庄谐并用。

在教学中, 创设情境的语言是“谐”, 设置悬念的语言是“谐”, 形象化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想象的也是“谐”, 借用其他行业的语言或流行语于教学的也是“谐”。另外, 调侃学生也是“谐”, 它容易激发争强好胜学生的竞争心理, 但自卑心理较重的学生容易受到伤害, 因此须慎用。

七、教学风格的情与理

在教学风格中, 有的擅长于“情”, 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爱学、乐学;有的擅长于“理”, 通过符合逻辑性的教学程序的安排和有很强逻辑性的讲述, 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会学习。据心理学研究, 上述两种风格都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有两个心理系统在起作用:一是动力系统, 如兴趣、情感、动机, 一是认识系统在起作用, 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擅于煽情的, 促使学生动力系统起作用;长于说理的, 则促使学生认知系统起作用。在教学中, 应力求把两者结合起来, 形成混合性的风格。擅于“煽情”的要学习有条理的讲述, 靠逻辑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擅于“说理”的要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爱学、乐学。

上一篇:网络广告树品牌下一篇:出口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