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的思考与实施

2024-05-29

校本教研的思考与实施(精选12篇)

校本教研的思考与实施 第1篇

一、领导不重“教”, 校本教研难推进

目前, 许多农村学校依然为教育经费紧缺犯愁, 很多校长主要精力用在“跑项目”争取经费上, 用在应付上级的各种“安全检查”、“达标检查”上, 很少顾及校本教研的开展, 学校缺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气息”, 校本教研的推进缺乏支持和力度, 自然就难进农村学校的“门”。

二、农村骨干教师外流严重, 校本教研缺乏“领头雁”

近些年, 各地都在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实施教师进城考聘制, 农村学校的许多优秀骨干教师纷纷考进城里,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城乡教育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马太效应”。由于骨干教师的流失, 使农村学校缺少了教学研究活动的“领头雁”。不要说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 有些学校就是要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出现了危机, 导致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步履更为艰难。

三、教师缺乏“研究”意识, 校本教研成为一种形式

许多农村学校, 教师们基本上都是贩卖教科书、各类教辅资料的“小商小贩”, “日出而教, 日落而息”地手执教科书, “太平无事”地念叨着“老黄经”, 教师们缺乏“研究意识”, 在“一团和气”中各自唱着“自己的歌”, 重单干, 重封闭, 重学生单一的学科成绩的提高, 少合作, 少竞争, 少各种教育教学信息的获取、交流, 依然扮演着“井底之蛙”的角色。有的教师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认为校本教研是那些需要写论文、搞课题来评职称的人的事, 与自己关系不大, 不关注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四、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单一, 缺少有效的专业引领

许多农村学校认为教研活动就是每学期安排上几节公开课, 然后教研组进行评课。且主要是应付检查, 完成任务, 流于形式。有些学校申报、研究的课题远离学校实际, 远离教师教学问题和教学需求, 校本教研为教研而教研, 教研主体与教研分离, 缺乏实效性。多数农村中学规模小, 部分学科无法形成学科教研组, 开展教研活动专业效应不大。由于缺乏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引领, 校本教研缺乏科学引导, 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那么, 如何破解目前农村学校在校本教研中所出现的尴尬局面呢?笔者认为, 可以在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 转变领导意识, 为校本教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1、领导率先垂范, 积极深入课堂, 深入备课组、教研组调查研究, 多与老师们共同参加校本教研活动。

用赏识的眼光对待每一位教师的成长, 营造一种领导带头, 人人参与的校本教研的良好氛围。

2、落实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

城镇的优质教育资源务必要向农村学校倾斜, 把“一江春水向东流”变为“一江春水向西流”, 实行骨干教师在农村学校“走校任教”制度, 向农村学校“掺沙子”, 采取优惠政策将农村优秀骨干教师留住, 为校本教研驻入“领头雁”。

第二, 完善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 为校本教研创造宽松的环境。

1、建立领导参与研修制度。领导和教师一样参加学习、参与活动、接受考核, 利用领导威信和管理凝聚力带动校本研修的健康发展。

2、建立教研激励机制。一是对各教研组的活动情况定期进行检查、督促, 保证校本教研规范化、经常化。二是把教师个人自主读书学习、撰写学习笔记、反思日记、教育教学案例、自觉参与教研组活动、积极承担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等纳入教师的个人业务考评, 作为学校对教师年度考核、评先表优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并与绩效工资兑现打挂勾。三是对先进的教研成果和有突出成绩的教师, 应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 并及时进行宣传、交流、推广。使每个教师牢固树立教研的主体、自觉意识。

3、建立校本教研活动制度, 规范各学科的教研活动。

一是要围绕重点专题研究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沙龙、教学示范、课改经验交流活动、课题研究、课改成果展示活动等, 并制定规范, 为教师展示自身才华、共享研究成果创设良好平台。二是要求各学科组、备课组不但要有教研活动计划, 而且要认真记录每一次备课讨论活动情况、听课评课活动情况、教学反思情况。每学期要对各组的教研活动情况进行评比。三是学校要统筹协调, 建立同伴互助、经验共享的机制, 让教师更多地感受到教研的快乐。要求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教师要真心投入, 说真话, 各抒己见, 敢于摆出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虚心听取、接受别人的良好建议,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四是学校要营造一种教师研修、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倡导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指导, 要求骨干教师带一般教师, 双方互动、合作、共进, 在实践中共同不断成长。五是规模较小的农村中学可以根据实际, 联系其他学校采取联校协作、互补互动、交流研讨的校本教研形式, 共同提高。

第三、强化专家引领, 为校本教研注入重要推力。

一是建立教研与培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制度, 通过定期邀请专家讲座、专业咨询、专业对话, 使教师获得及时的理论指导, 提高理论修养。二是重视对骨干教师的培训、指导, 不断壮大本校的专业队伍。三是骨干教师、专家做示范课与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相结合, 发挥专业人士的引领作用, 丰富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四是坚持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校或教师将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难点、热点问题上升为课题, 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探索, 通过“做中学”来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 解决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

一次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第2篇

一次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李燕玲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1期

[摘要]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性研究活动。近些年来,我校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一体教研活动为主体,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从中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校本教研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89-01校本教研模式三个环节组织实施,即:问题确定、实践操作、总结反思。

一、问题确定

为了解决学生三步上篮的不稳定及投篮单手托球点低,造成奔跑中投篮动作过大,命中率较低等不足,我们根据新教材《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要求及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三步上篮为主,设计了一节趣味体育课,并在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创新,使之具有球类课的一些共同特点。

二、实践与操作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即研究者,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为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与专业技术的发展,我们确定请宋建宇老师来进行备课、开课的任务。准备工作两周,先将本节课的教案雏形拿出,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研究讨论,再用一周的时间将教案确定,一周后进行开课。

三、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1.宋建宇老师的这节“三步上篮”的课是初中《体育与健康》八年级的教材内容。教学的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男生,是一节复习课。整节课以篮球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事先由教师自己备课,认真设计,再由全体同事帮助修改,最后完成开课。这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它意在努力实践《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于体育课堂教学中,从而达成锻炼身体,乐于运动,得到体验成功的教学目标。

2.在准备活动部分的设计中,各小组长设计练习内容亲自带队练习,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根据教学目标自主设计活动内容,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评价,教师真正成为一个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赛展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感交融,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知识与技能、真情与友情得到了充分地提升。

(二)反思

1.校本教研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学校文化氛围。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理解到校本教研不仅仅是评课,它强调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更强调通过教学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校本教研制度下,我们教师都应以学习的态度来进行教学研究,那么教学研究就不仅仅是评课、挑毛病那么简单的事情,是从学习型学校的角度,从系统思考的角度出发,通过团体学习来建立共同的愿景。这样,校本教研就成了学校形成学习型文化的推动器。这样的学校才是有效的学校,这样的学校也才是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学校。

2.通过此次的教研活动,我们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的积极性。不但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而且在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教改经验,促进了教育教学问题和想法的交流讨论,使教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改变了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真实落实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成长即成果”的科研理念。教师在进行分析课题、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读过程中,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校本教研为教师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校本教研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质内涵的。在学习型的学校文化氛围中,我们教师的专业化倾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舞台,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团体的学习、交流,使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显现。同时,这种氛围是包容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正是教师所竭力改正而又很难把握住的,所以在校本教研中不排斥问题,相反是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个正视的机会。教师正是在这种正视问题的过程中使其专业化水平得到发展的。从这个意思上说,这种正视问题、问题影射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

“研训一体”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第3篇

【关键词】“研训一体”;校本教研;实践;思考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综合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课堂教学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师队伍素质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学校要通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来提升学校整体品质与实力,为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学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谓“研训一体”校本教研,是指教师培训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它立足本校实际,以教育科研作先导,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将行动研究与全员培训紧密结合,将各种培训方式有机整合,达到以训促研、以研带训、训研结合的效果,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者、探索者、思考者和研究者,走出“教而不研”的误区。

二、“研训一体”校本教研的现状

校本教研是将研究重心集中到学校内,尊重教师研究主体地位,有效探究教育发展规律,有效解决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则是需要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针对性研究,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校本培训则是结合学校需求以及教师需求,学校作为发起者,承担组织以及规划工作,培养教师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为学校更好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由于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二者之间存在着结构相同意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学校教学实践中无法实现二者在概念方面的分离,因此被称作校本教研的研训一体。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学校管理者将教研与培训孤立起来,教研还是按老套路以听课、评课为主,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使校本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广大教师较为抵触,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与继续教育学时相挂钩的在职培训、学校组织的讲座等培训,有些培训内容偏离实际需要,有些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对这些培训内容教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当成任务去应付,很难收到成效。

因此,学校需要明确责任、提高思想认识,立足本校实际,以解决困扰学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不断创新研训形式、丰富研训内容、激活教师需求、提高研训实效,积极探索“研训一体”校本教研实践模式,不断完善“研训一体”校本教研工作机制与评价机制,实现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有效结合,为开展教师研训工作提供有效支持,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研训一体”校本教研的思考

(一)创新研训一体工作模式

1.搭建学习平台,创新研训模式

在校本教研工作中,需要创新研训一体工作模式,鼓励教师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在活动中,学校要通过搭建“读书俱乐部”、创建“学习型教研组”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等学习平台,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学习现代化教育相关理论、不断更新学科知识,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课题研究、教学研讨、课例研究等方式提升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创新反思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运用能力、激活课堂能力等综合素质。

2.调和人际关系,形成工作合力

鼓励教师通过工会组织、教代会提案、校长信箱等渠道,就校本研训活动方式、内容等提出建设性意见,鼓励他们参与活动方案的设计,允许各个教研组有个性化的研训实施方案,这样能化压力为动力,挖掘教师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从而形成左右互动、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鼓励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引导教师从学校大环境角度思考问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研文化,使不断提升自我成为“无需提醒的文化自觉”。还可以结合教师实际情况,开展插花、养生讲座、教师礼仪以及烘焙等培训,既能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又能有效缓解教师工作压力,从而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

(二)整合研训一体教育资源

1.校内教师教育资源大整合

一所优秀的基础教育学校背后,定然有一批研修品位很高的教师群体。学校要善于挖掘这些优秀资源,并重视优秀教师在“研训一体”校本教研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内在上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整合。优秀教师作为学习和模仿的标杆,学校组织优秀教師先进事迹报告会为其他教师介绍他们的相关经历、工作业绩,通过这些身边的典型事迹来感染、鞭策其他教师。同时,还利用示范课、讲座等多样化形式,鼓励优秀教师向其他教师传授个人优秀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模式,让其他教师发现差距,激发他们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学校优秀教师教育资源的整合从“形合”走向了“神合”,构成了一幅“教学研究——教师研修——教育技术”“三整合”的教师教育教学生态图。

2.区域教育科研资源双推动

高校教师教育研究成果需要在中小学实践中“落地开花结果”,中小学教师需要高校教师教育的思想引领和理论先导,推动高校教师教育创新,促进高校研究成果转化,为区域教育发展储备优质教师队伍。我校位于福州地区大学城,区域内有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福州教育研究院等师范院校。学校通过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专家讲座等方式,充分利用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研训一体的高起点研究活动。名校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引领作用更是具体。学校通过与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立帮扶共建关系,通过行政干部跟岗学习、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通过附中教学专家指导组来我校进行经常性的“专家诊断”、青年教师与附中名师结对培养、教学观摩等活动精心、精细、精准地提升了我校教育教学水平。高校与名校的双源推动,为研训资源开拓了新的局面。

(三)构建研训一体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研训一体”校本研训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亲自抓,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具体抓,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抓落实,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成人员,各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形成有效机制,把校本研训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建立教师校本研训工作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帮助优秀教师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计划,起好引领作用。对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成绩突出的学科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把此项工作列为教师晋级、评聘任用、选送学习、提拔干部的必要条件。加大校本研训工作的经费投入,结合教育教学需要,为教师购买学习资料,订阅报刊;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邀请专家学者讲学指导;选送教师到市内、外省市参加学习进修,帮助教师拓宽学习领域,不断更新知识,确保学校每学年用于校本研训的经费师均不低于300元。

2.加强队伍建设,提供多元保证

加强教研组建设,探索教研组管理和教研活动的创新,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促进教师自主学习。确立培训专题,为教师探讨课改策略搭建平台。每两周教务处要安排一次校本研训主题,每次确立一位主讲人,适时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切实提高校本研训的实效。为保证教师的有效学习和适时发展,学校实行多方法(自学和组织学习相结合)、多时段(学期内学和假期内学相结合)、多形式(教研组学习和集中业务学习相结合)、多内容(规定内容学习和自选内容学习相结合)、多渠道(校本培训和外出培训相结合)、多层面(学历培训和职后培训相结合)等校本研训机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

四、结语

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参与积极性直接影响校本研训的效果。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传统教研方式。鼓励教师以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为课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运用课题带动的策略,在实际工作中寻求突破的途径和方法,并不断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强化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养成创新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引导教师针对自己实际情况制订自我发展目标和计划并不断进行反思总结,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要研究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采取积极有效的途径与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高超的教学手段、方法与艺术激活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参考文献:

[1]薛琴,张勇卫.对研究、训一体的校本教研的实践和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08(02):17-18.

[2]卢益平.构建“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J].华人时刊:校长,2014(Z1):115-115.

[3]张诚.构建“研训一体化”教研模式的思考[J].湖南教育:综合版,2005(05):42-42.

关于学校校本教研的思考与探索 第4篇

现下的学校都在做校本教研,但教研层次普遍较低,缺少实效性和针对性。一是教学研究顶层设计目标不明确。有的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加强自身建设,对校本教研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和目标,顶层设计不到位,缺乏鲜明的研究主题,缺少具体的研究课题,缺少系统的计划和安排,导致校本教研活动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和力度不够。有些学校管理层人员只重视工作安排,不能亲自参与学习和研究,做一个业务型的管理者,引领大家一同参与。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生吞活剥,不能很好地和教学实际相结合。教师参与学科交流、课题研究的热情没有有效调动,导致教研层次、教研水平整体不高。三是听课评教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多数学校教研活动层次低,缺少研究主题。示范课、公开课、同课异构等赛课活动只是为了开展活动而进行,没有下狠心研究、解决问题的意志和魄力。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教师敬业精神不强,对学校安排的教研任务表面应付,思想上没有真正引起重视,没有认真思考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参与教研活动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导致教研教改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四是校本培训抓得不实。有些学校没有具体的校本培训实施方案,教师培训思路不清,方法单一,措施不力,抓得不实。即使开展了,也没有认真去总结,导致多数教师搞业务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教师的培养处于自由发展状态,影响了青年骨干教师群体的形成。

对此,从一个一线教师的视角感受,我认为应在今后校本教研活动中从经以下方面做出整改和努力,促使校本教研活动方向正确,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第一,课堂教学要提质增效。一要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要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转变观念和行为,实现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优化教学过程,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动力,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二要科学合理整合教材,做到简单教、扎实学、认真查,体现出自己的教学智慧。如语文一课一得,注重积累;数、理、化从难点入手,关注实验论证及逻辑性。各学科都要把教材、课后题、练习册做好整合。功在课前,效在课堂。三要研究小组学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正确理解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学习达到减轻师生负担的目的。小组学习要注意必要性、实效性、互助性、竞争性和激励性,变费时低效为省时高效。增强课堂学习的幸福感。在小组学习中特别要发挥教师的首席作用,把评价激励语言作为促进学习的催化剂。四要注意思想、方法、经验的总结提炼以及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能力的培养,实现课程的终极目的,应对新课改以来的试题变化。五要建立符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正确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既要入格又要适格更要出格,形成自己的风格。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需要精耕细作,更需田间管理。各地农时、土壤不同,耕作和管理方式不同,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课堂教学模式适合本校学生、教师才是最佳选择。

校本教研的思考与实施 第5篇

一、项目的提出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实践的研究者。校本教研是基层教师以研究为途径,以修炼进步为目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是对学校业务工作整体进行反思与改进后的行动。

实际工作中,由于对校本教研的定位、功能与实施方式缺乏系统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校本教研的计划性、针对性较差,校本教研低层次重复活动较多,实质性的质疑和讨论较少,教师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以及问题解决的习惯与能力相对缺乏;从而使校本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同时,由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评估体系,不能发挥评估对于校本教研应有的诊断、改进作用。

因此,开展校本教研的模式与评估研究,把实际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予以理论概括和提升,总结、构建一系列符合我市各层面、各区域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模式,形成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校本教研评估体系,对于保证我市校本教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取得实效,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当务之急。

二、项目的基础

1.理论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普遍认识到了作为新课程改革重点的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并在这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出版了许多专著,从理论上对校本教研进行了比较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其理论研究成果可资借鉴。例如顾绫元、王洁主编的《校本研修理论与实践丛书》、郑金洲著的《校本研究指导》等。

2.已有研究和工作基础:我市已经出台《关于校本提高工作“研修一体”实施意见》《哈尔滨市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我市曾在全市范围内举行校本研修成果汇报展示月活动,并进行了校本研修方面的评估检查工作。项目负责人曾主持对全市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包括校本教研)的大规模调研,掌握我市小学校本教研的第一手资料;各区、县(市)和一批学校,在校本教研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很多做法富有特色。

3.人员基础:项目负责人、项目核心组成员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经验和较高的理论、科研水平,曾主持、参与国家、省、市重点课题的研究;项目负责人中有三位区县教研室主任,熟悉本地区校本教研工作的总体情况,能够保证项目研究和实施的质量。

三、项目的内容

1.校本教研模式研究

2.校本教研评估研究

四、项目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项目研究分两条线进行,一是组织教研员、学校领导、骨干教师三结合的队伍进行专题研究;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以点带面开展研究,两条线的研究互相配合和补充,使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更好地结合,并取得实效。

1.调查法:在项目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访谈、座谈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项目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3.行动研究法:在项目研究中要使参与项目研究的学校和教师树立“为改善实际教学行为而研究”的观念,在实践中研究项目,在项目研究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五、项目的实施

(一)项目分工

1.校本教研模式研究(负责人: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刘颖姣、双城市教师进修学校刘正生 项目基地:南岗区继红小学、复华小学、花园小学、铁岭小学、文昌小学、马家沟小学,双城市实验小学、新兴中心校、双城镇建功村小学、香坊启迪学校)

2.校本教研评估研究(负责人: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 杨修宝、哈尔滨市兆麟小学孟春焕 项目基地:香坊区公滨小学、东风小学、工农兵小学,哈市兆麟小学,道外曙光学校)

(二)项目阶段

1.准备启动阶段(2011年7-11月)

成立项目组,撰写项目具体研究方案,讨论研究项目实施策略;搜集校本教研研究成果,确定项目组核心成员。

召开项目实施启动会议,会议内容:宣布项目实施方案,部署项目实施工作。

项目启动会议准备工作及分工:

(1)拟定项目实施方案,落实项目任务分工(负责人: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于志强 王玲)

(2)撰写《校本教研模式研究》实施方案(包括:校本教研模式构建的原则、具体研究内容、研究分工、研究阶段、预期成果及形式,下同 负责人:刘正生)

(3)撰写《校本教研评估研究》实施方案(负责人:杨修宝)

2.实践研究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6月)

(1)项目组每学期召开一次项目推进展示汇报或研讨交流活动。

(2)围绕项目研究前沿性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讨活动。

(3)各区县、学校以校本研究、团队研究等活动为载体推进项目的深入研究。

(4)做好项目研究的资料积累和整理工作。

3.总结推广阶段(2012年6-12月)

(1)在项目总结的基础上,通过经验交流、现场汇报、现场会等形式,对项目研究进行总结、提升,形成项目研究成果。

(2)将项目研究成果向全市推广。

五、项目的预期成果

文本类

1.《哈尔滨市小学校本教研模式研究与实践》;

2.《哈尔滨市小学校本教研评估体系研究》。

六、项目实施推进表

时 间

任务

基础分析

方法步骤

项目与工作

互动

负责人

核心

成员

基地学校

2011年

7-11月

1.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2.确定项目负责人、核心成员及基地

3.项目启动预备会

1.形成项目实施方案

2.确定项目负责人、核心成员及基地学校名单

3.落实各子项目具体分工,布置各子项目负责人制定具体实施推进表

于志强

刘颖姣

刘正生

杨修宝

孟春焕

南岗区继红小学、复华小学、花园小学、铁岭小学、文昌小学、马家沟小学,香坊区公滨小学、东风小学、工农兵小学,双城市实验小学、新兴中心校、双城镇建功村小学,哈市兆麟小学

2011年

11月

1.宣布项目实施方案

2.各子项目负责人宣布具体实施推进表

落实项目具体任务和分工,正式启动项目

2011年11月-2012年6月

1.校本教研模式研究

南岗区、双城市在校本教研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具有一批校本教研的典型学校,各级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在一些学校召开过校本教研现场会;项目负责人为进修学校教研室主任,熟悉本地区校本教研总体情况,且具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很高的业务能力、组织能力和研究能力

1.2011年9-11月:搜集、研读有关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典型经验等);搜集、整理南岗、香坊、双城校本教研开展较好学校的做法和经验;举行专题研讨会,探讨、明确构建校本教研模式的基本要素

2.2011年11月-2012年1月:根据基地学校校本教研基础和特点,初步构建各种校本教研模式,并在基地学校进行实验

3.2012年1-6月:修改、完善各种校本教研模式;举行研讨会、展示会,在实验区范围内实验、推广

几年来,校本教研一直作为小学教研部的工作重点,在工作思路中明确提出:坚持教研创新,切实提高校本教研的工作力度;增强教研部门的课程领导力、教研指导力和教育政策执行力;强化教学策略研究力度,增强教研内涵,服务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教研部制定了比较详尽的评估标准,开展了全市研究型团队评选,对于校本教研也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

形成适应不同类型、区域小学校本教研的各种模式

刘颖姣

刘正生

南岗区继红小学李东伟、复华小学苑丽红、花园小学王丽华、铁岭小学孙欣、文昌小学赵文哲、马家沟小学孙艳,双城市实验小学许玉芹、新兴中心校李刚、双城镇建功村小学张庆辉,香坊区启迪学校廉春梅,道外区曙光学校郭英明

南岗区继红小学、复华小学、花园小学、铁岭小学、文昌小学、马家沟小学,双城市实验小学、新兴中心校、双城镇建功村小学,2.校本教研评估研究

1.2011年9-11月:搜集、研读有关校本教研评估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典型经验等);

2.2011年11月-2012年1月:举行专题研讨会,初步形成校本教研评估体系的评估原则、内容、标准结构框架

3.2012年3-6月:拟定校本教研评估的基本内容

形成校本教研评估实施方案(包括评估原则、内容、程序、方法、标准等)

杨修宝

孟春焕

香坊区公滨小学王丽艳、东风小学关彦红、工农兵小学陈辉,哈市兆麟小学崔凤、车艳滨、黄海容

香坊区公滨小学、东风小学、工农兵小学,哈市兆麟小学

2012年

6-9月

成果整理

各子项目总结、提升项目研究成果

按照预期形成研究成果

于志强

刘颖姣

刘正生

杨修宝

孟春焕

南岗区继红小学、复华小学、花园小学、铁岭小学、文昌小学、马家沟小学,香坊区公滨小学、东风小学、工农兵小学,双城市实验小学、新兴中心校、双城镇建功村小学,哈市兆麟小学

2012年

9-12月

成果汇报推广

9月或10月,召开项目研究总结、推广会

1.在项目研究总结、推广会上印发研究成果;2.校本研修典型模式展示

校本教研的思考与实施 第6篇

搞好高中语文校本教研,对解决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语文校本教研是对多年来实践经验的自我扬弃、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校本教研的内容不仅仅是统一教学进度、研究怎样教高中语文教材等。更多的应是研究如何创造性地应用高中语文教材、开发高中语文教材;如何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其主动建构知识;如何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等等。

下面,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高中语文校本教研的内容加以阐述。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校本研究要“研什么”

(一)高中语文校本教研要研“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高中语文教材”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首先是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理解。

新课改实施中,必须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必须认真地、反复地研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真正从整体上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不仅要真正掌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体现的新理念,而且应该准确理解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来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目的性与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与被动性。避免随意增加超标准的内容,更要坚决杜绝以个人好恶来对待高中语文教材的现象。教学中要紧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化“双基”教学和训练,注重“通性通法”的教学,尽量去掉那些人为的技巧性的东西,避免不分轻重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尽量突出学科的本质内容,让学生达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其次,创造性地使用高中语文教材。新高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体系、编选内容以及习题设计方面较旧高中语文教材有很大不同,总体趋势是理念新、起点高、视角广,体现了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不是让国家高中语文教材来适应你,也不是通过试验单一地让你去“验收”与“通过”高中语文教材,而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语文教材。因此,我们要树立全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观——“高中语文教材是范例”,高中语文教材是引导学生发展认知、提高能力、完善人格的一种范例,而不是学生必须完全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一方面我们要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基本上遵循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来安排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我们要用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眼来看待高中语文教材,学校要加强“校本研究”,根据校情、教情和学情,对高中语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课后习题进行适当地筛选、增补、创新。

研究高中語文教材,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切入:①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是不是达成教学目标所必须的,是否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必要的补充或删减;②站在学生的角度,高中语文教材的重难点怎样定位、突破比较合适;③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渗透;④练习的设计如何体现分层教学,促进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⑤高中语文教材呈现顺序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如何调整。

(二)高中语文校本教研要研“教师”

高中语文校本教研要研“教师”,即教师主动的反思。在校本教学研究中,教师主动地、持续不断地反思,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反思是对教学实践的积极回顾与思考,是确定研究的方向、研究的问题的依据,也是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必要条件,具有明确的研究性质。反思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是高中语文校本教研中最经常、最普遍的活动形式。

首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从下面几方面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对自身教育教学观念进行反思与评价:

(1)对学生观的反思。是否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是否真正把这一思想付诸实践?

(2)对质量观的反思。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吗?是否仍把考试分数作为当前评价教育质量的惟一标准?

(3)对课程观的反思。是否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类型观,以及新型的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形态观?

(4)对全面发展观的反思。是否树立了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得到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的思想?是否认为“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5)对教学民主观的反思。是否树立了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的思想?你愿意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相互信赖、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吗?

(6)创新创造观的反思。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否用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去培育和挖掘学生的无限的创造潜能?

(7)教学评价观的反思。是否树立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思想?你还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格外关注吗?

(8)对知识观的反思。你对知识的内涵、性质有了新的认识吗?对学校教育的重点要从传授知识转变为着重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了新的理解吗?

(9)对学习观的反思。你是否理解了新的学习观的特点?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有关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有了多少理解?你是否在教学中完全摈弃了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与低效率的被动学习?

其次,教师的教学离不开课堂,要注重课堂的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反思。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同时,认真进行反思记载,主要记录三点:

(1)总结成功的经验。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查找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臻完善。

(3)记录学生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提倡反思性的研究学习,也就是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实践活动的成功与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三)高中语文校本教研要研“学生”

学生的经验与需求是教学的基础。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的掌握不是通过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复制知识。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并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校本教研的思考与实施 第7篇

一、校本教研的内涵

校本教研, 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 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 它也是以学校为基地, 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 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 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

校本教研强调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以解决本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研究出发点, 其根本目的应在于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二是要以本校的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和骨干, “寓研于教, 寓教于研”,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研究过程之中;三是要选用适合于本校实际情况的研究课题、方法以及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 能在本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系统的改革实践;四是要有实用价值, 应及时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促进本校教育教学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二、校本教研的意义

校本教研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 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校本教研是新课程的呼唤。它在新课程理念与千变万化的教育实践之间建立沟通桥梁。在校本教研过程中, 研究者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 或验证于自己的实践, 或反思自己的实践, 或提升自己的实践, 进而丰富和发展先进的教学理念, 从而指导和改进自己的实践。

校本教研是对专业教研机构教研工作的补充与调整。长期以来, 承担着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管理等传统职能的教学研究机构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学科组织建设、教师培养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和对办学个性追求的日益强烈, 它的弊端日益凸现:没有以学校为主体, 不能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 无法对学校的教学及发展产生持久的张力……在这一形势下, 作为专业教研机构教研工作补充与调整的校本教研制度, 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被时代呼之欲出。

校本教研是构建学校文化, 办个性化、特色化学校的需要。创办学校特色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也是时代的呼唤, 并已成为当代中小学的办学方向与追求。在校本教研中, 学校可以通过与科研部门合作、校长与专家对话、教师与研究人员交流, 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 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 培养教师的科学素养和创造力, 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逐渐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使学校成为一个文化教育实体,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机构, 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细胞。

校本教研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校本教研以问题为中心, 将教师置于研究者的位置上, 使其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它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 把教学研究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和在职学习培训融为一体, 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 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三、校本教研的现状分析

1.教师的主体精神、研究能力、合作行为彰显不足。

在校本教研中, 教师最重要、最合适的研究方式就是自我反思, 也就是说, 教师借助于先进的教育理论, 审视自身的实践及其背后隐含的信念和理论, 积极探索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从而提升自己实践的合理性, 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但在实际工作中, 教师往往依赖于“专家指导”和“骨干教师示范”, 把自己专业成长的希望寄托在专家、骨干身上, 忽视自己的学习研究;教研内容也往往是共同探讨教研组提出的问题, 而非教师主动探求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的反思常常只是针对自己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浅层次的回顾与思考, 而不是在某种困惑和疑难问题的驱动下, 为了消除困惑和解决问题而进行的行动研究, “校本教研”只是学校一部分人在“作秀”。同时, 教师的科研知识及科研能力还不尽完善, 这势必影响课题研究的选题、进度、研究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推广的范围与转化速度, 甚至消磨教师持续开展校本教研的信心与意志。在目前教师“自主研究”的信心和能力不足的情况下, “合作研究”是最好的研究方式。然而, 教师积极参与发言的情况其实是很少见的, 在集体说课、评课活动中能够真诚指出别人不足的也是凤毛麟角, 相互交流、合作意识的欠缺必将影响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因此, 如何在校本教研的理念下, 激发教师主体精神、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群体互动的实效、营造良好的教师文化, 成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关键。

2.校本教研内容、形式单一、封闭。

现行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仍以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讨论疑难问题为主, 解决的是表面的、浅层次的问题, 学校在引导教师对校本教研核心精神的理解上, 差距还很大, 研究的问题以教材教法为主, 而不是“基于学校”自己的问题;学校过于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其作用的发挥, 在激发全体教师的活力方面做得还不够;多数教师不能在研讨中畅所欲言, 在营造民主宽松教研氛围、形成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 学校作为学习型组织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3.校本教研的专业扶持有待加强。

在当前, 教研员“自上而下”组织教研的形式, 已显现出许多不足:其检查工作的身份, 已不被许多教师认可, 他们很少直接接触一线教学, 对教师的指导脱离实际, 不少教研员只是依托课题对学校进行指导, 对学校的实际问题没有直接关注和关心;具有专家身份的骨干教师, 主要是通过上示范课和“对应帮带”的形式参与学校教研, 指导其他教师, 而在帮助教师解决个体的问题上, 认可度仍显不足;现实中, 高校专家对教研的参与程度和范围还未达到教师们的期待。因此, 从制度和机制上为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构建更通畅的渠道, 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现实问题。

4.校本教研保障机制尚待改进。

校本教研的有效推进, 需要一系列相应保障机制的建设, 主管领导的重视、教研机制的规范与完善、相应的督促检查制度、时间经费资料的支持、研修机会的创造……都将是校本教研深入开展的必要保证。然而, 现实的状况却并不乐观。中高考的指挥棒, 在极大程度上导向着学校的聚焦点;教师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及升学压力, 直接挤占了教学研究的时间;经费、技术、设备准备的不足, 也制约了教师研究的深入进行……校本教研制度在重重现实困顿面前, 举步维艰,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缓解, 将严重挫伤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从而阻碍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

5.学科、学段、地域差别明显。

从教师群体文化视角来考察, 学科的局限还将相当多的教师分割在各个领域, 教研中的偏科现象是非常明显的, 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几个主学科上, 显示了各地偏向考试科目的现象,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办学理念问题。从学段上看, 初中校本教研的受重视度、教研情况和效果都远低于小学, 原因可能是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轻, 学校和教师可以有相对比较大的空间投入课程与教学改革, 从事课程教学方面的学习与研究活动。从聘请专家、提供经费、领导重视几个指标来看, 西部地区的校本教研都处于最低位置, 而中部和东部地区在这些指标方面互有上下, 呈现出比较好的态势。

四、校本教研的对策思考

第一,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研的主体, 教研是教师的责任和权利, 教师只有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实践, 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促进自我发展。学校应该引导教师深入理解校本教研的精神实质, 让教师研究基于学校和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加强自我反思的力度, 积极开展与同伴的对话与互助, 自觉学习理论, 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专业素养以及教学、教研的能力,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水平, 要把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 成为新课程开发者、创生者, 促使教师研究新课程、创造性地开展新课程。

第二, 学校要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 以校本培训配合校本教研, 在观念上引导, 在方法上治理, 培训、教研两者相互促进。重视教师的发展性评价, 站在有益于教师教研能力提高的角度, 全面、科学地了解和评价教师的教学研究, 重视考察校本教研的实际效果, 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 全面关注教师的发展过程, 使教师成为自觉的学习者、思考者、评价者, 强化教师研究的效能感和认同感。同时, 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 打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校本教研环境, 切实为教师搭建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 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让持不同学术观点的教师畅所欲言, 互相碰撞, 相互激励, 破除学科界限, 建立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第三, 教研员以及各层次的专家应以解决学校实际问题和推进课程改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进和转变自己研究和指导的范式, 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 以新课程为导向, 通过提供咨询、平等对话、研究指导、理论引领等方式, 更多地关注实践, 把教研中心下移到学校, 深入到教师校本教研的过程之中, 对教师的指导既要到位又不越位, 相互学习, 共同成长, 使有组织的区域性的教研活动植根于、服务于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之中。

第四, 以创新管理体制保障校本教研稳步推进。校长要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 将校本教研列入学校重点工作, 在内部机制上进行创新, 围绕新课程, 制定校本教研的实施计划, 突出研究主体, 挖掘研究潜力, 提供支持条件, 优化激励机制, 创造良好的环境, 实现校本教研的全员参与及共同发展。教研的各项活动要有专人负责, 时间地点要有保障, 教研内容和主题要切合实际。学校和教育行政等部门应注意减轻教师过重的负担, 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为其校本教研的开展提供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 积极进行资料建设, 尽可能地提供经费支持, 努力创造与各层次专家、校际间交流对话的机会。

第五, 全方位开展教研活动。重塑教育理念, 完善中高考配套改革, 减轻教师压力, 努力打破学科局限性, 改变初中阶段校本教研薄弱的状况, 加强对西部地区校本教研人力、物力、财力的扶持, 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推进全国校本教研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3.

[2]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吴刚平.校本教学研究的意义和理念[J].人民教育, 2003 (5) .

校本教研的思考与实施 第8篇

由于学校要推荐教师参加区级优质课比赛, 学校教研处根据往年的做法准备这样筛选:先让35周岁以下的教师进行说课比赛, 前50%的教师再进行上课比赛, 根据成绩推荐参加区级比赛。在讨论这个方案是否可行时, 有的教师说:这个方案比较公平, 也能选出优秀的教师代表学校参赛!有的教师说:这个方案容易操作, 面上铺开, 择优上课。而我在想:我们开展说课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一次比赛?仅仅是为了选拔教师吗?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开展说课不仅是一次比赛, 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加油站, 实现赛研结合, 以赛促研。这才是我们应追求的校本教研的目的。

二、实践:且思且行有序推进

1. 前期准备

基于以上的认识, 学校教研处召集35周岁以下的教师, 开了一个关于说课比赛的交流会。一方面倾听教师们的想法, 另一方面对活动内容、过程进行讨论, 让大家统一认识。在交流中, 有的教师说:工作好几年了, 还真不知道如何说课!有的说:以前参加过说课比赛, 比赛结束了, 也没有反馈。有的说:不管怎样, 参加了总要有所收获。其实, 教师们也希望通过活动, 让自己能有所提高。我们逐步形成了共识:先全员参与说课活动, 再挑选几位会说课的教师进行展示, 让教师们了解怎么说课, 并开展研讨:为什么这么说课。让每个人带着思考来, 让每个人都有收获。对说课还没过关的教师, 跟着师傅学习, 再练习、考核, 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会说课。我们分成语文、数学、综合三个组分头开展, 并联系了市教研室相关专家来校进行指导。

2. 展示现场

“各位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狮子和鹿》……”面对着讲台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 滕老师的一声亲热的问好, 拉开了本次语文组青年教师说课展示活动的序幕。全体语文组教师早已齐刷刷地在会议室坐定, 仔细聆听, 不断思考……

在语文组的43位教师中, 有的刚踏出师范院校的大门, 有的已是驰骋教坛几十年的老将, 有的是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的骨干教师。今天的教研组活动是在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的基础上进行, 其他学科组的教师也前来学习。

四位教师大方的仪态、流利的表达、对教材独到的见解深深吸引了大家。在互动交流的环节, 现场气氛达到高潮。大家各抒己见, 围绕着如何把课说好的话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多角度的讨论。

朱老师第一个站起来, 他旗帜鲜明地指出, 说课能帮助自己在专业领域更快地成长。他指出以前对于说课的流程与重点都不太把握得牢, 对于说课的框架都是比较生疏的。经过这次专业研讨, 他对于说课的形式与内容的把握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二年级的项老师迫不及待地表示, 她对滕老师《狮子和鹿》一文的说课特别有收获, 比如教师的教态特别亲切, 笑容令人如沐春风, 语气语调上抑扬顿挫, 娓娓动听;目标制定层层深入, 最后一层“读活课文, 辩证认识事物本质”更见功力;将一个大的理念细化为一个个小的观点, 恰当引用教育家的名言;教学流程既有板块的粗略展示, 又能结合精彩问题, 具体细节的呈现, 等等。最后项老师感叹说:说课能让我们的思考更清晰, 更能看清自己教学的本质性问题, 能让年轻教师成长得更好。

市教研员毛老师作为本次活动的嘉宾, 结合文本对说课内容和基本框架及校本教研的方法进行了引领, 这更是令大家豁然开朗:原来说课的学问大着呢!在实践中思考, 思考后继续实践, 只有经历这样的历练和沉淀, 才能实现真正的提升。

3. 组队培训

各组根据前期的说课情况, 结合专家的意见, 一共有20位教师没有达标, 学校从优秀教师库里挑选几位教师担任师傅, 一位师傅带2~3名徒弟, 定期、有主题进行说课培训, 学期末进行达标考核。

首先, 规范说课内容, 虽说前期有讨论, 中期有展示, 但为了将培训落实到位, 我们对说课作进一步规范。一是说课说三方面: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要求教师必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等教育教学理论, 努力提高理论水平, 经常注意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以及实践寻求理论的支持, 养成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习惯,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是说课的基本框架。包括报题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设定、课时安排、教学流程、板书设计, 教学理念、教法和学法, 可以结合教学流程展开说, 也可在教学流程前强化说明, 但要与教学流程相一致。其次, 细化培训要求。每一位师傅至少对徒弟进行4次以上的指导, 并记录在校本培训记载册上。记载内容包括:培训内容、时间、目的、过程和体会。

三、启示:真“研”才有实效

1. 关注需求, 让教师主动参与其中

校本教研从实际出发, 以解决教师工作中的难点、困惑为重点, 将研究的需要融入教师的需求之中, 以教师不断增长的需要为研究的“突破口”。由于一部分语文教师说:自己不知道怎么说课。我们通过比赛, 挑选几位说课优秀的教师进行展示, 让教师们了解怎么说课, 并开展研讨:为什么这么说课。接着, 让说课还没过关的教师, 每人跟着师傅学习, 再练习、考核, 使每一位教师都会说课。

2. 同伴互助, 让教师之间相互促进

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为了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茁壮成长, 学校要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相互学习的平台。这次说课活动, 通过展示说课, 让教师们了解怎么说课, 并开展互动研讨:让大家把教育教学研究看作自己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通过开展听“同课异构课”“推门课”等活动, 学习他人先进的教学理念、独到的教学经验。

3. 及时反思, 让教师在思考中发展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每开展一次活动, 我们提倡教师积极反思, 及时记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如夏老师听完课后这样写道:由说课之前的忐忑, 之后满满的幸福到听他人说课展示的恍然大悟, 深感参加一次活动让自己成长得更快。说课教师对理论解读的高度, 对文本吃透的深度, 对环节设置的细化都让我收获颇丰, 特别是把学生放心里的人本思想, 让我深受感染。

4. 专业引领, 使校本教研更上一层楼

校本教研的思考与实施 第9篇

一、立足校本, 制订规划, 让教师在目标中成长

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 大量的实验证明:当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 并且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 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进行速度和与目标相距的距离时, 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根据人的心理特征及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 我校首先引导教师认真分析自身特点, 拟定专业发展规划。

1. 交底子

为了让教师们能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发展目标, 我校首先要求教师把自己置于新课改背景之下摸清自己的家底, 不管是参加工作不久的、还是已经工作多年的教师, 都要根据基础、潜力和发展意愿, 进行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从而以目标驱动来动摇教师的“职业满足”。学校教研室与教师签订了专业成长责任书, 对教师的专业规划实现情况督促检查, 对青年教师则要求加强研修, 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成为一专多能的骨干教师。思想有多远, 行动就会有多远, 在目标的驱使下, 我校的老师们积极向上。例:以下为我校《教师个人学期规划表》

2. 拟路子

根据教师专业成长需要, 我校明确校本教研的具体内容和途径, 在共性上突出教学基本功的基本内容, 在个性上突出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引导教师研读教育理论专著, 及时吸收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 研究专业成长相关的实际问题, 提高教学水平。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个硬指标要求:每人每学期要交优秀教案一份;每人每年要写教育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一篇;每位教师要写业务学习笔记;每位教师每学期要听16节以上的课, 有听课笔记, 并写两份详细的评课稿;每位教师每学年在校级或校级以上范围上一节公开课。

3. 搭对子

根据教师的发展需求, 我校每学期开学后校内自主申请师徒结对, 制定详细活动计划, 并及时地做好活动记录与反思, 期末还要上交结对总结。与其他教师培训方式“一对多”的特征相反, “师徒结对”实现了教师培训中的“一对一”或“多对一”。这让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能得到更多具体而又有针对性的指导, 其他同事也能受到启发和促进, 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经过“师徒结对”的有效合作, 我校的教师, 尤其是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 已初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专业优势, 一个有梯度的教师发展群体正在形成。

二、关注常态, 聚焦有效, 让教师在修炼中成长

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那一堂堂体现教师教育理念、体现教师教学水平、体现教师学习程度的课, 就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历程。我校十分关注那些研讨课、公开课, 那是经过反复研究和推敲的课, 代表着教师教学的较高水准。但我校更关注常态课, 始终把“家常课”的研究作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修炼。

我校以“集体备课”为依托, 重点在备课、上课两个环节上下工夫。

1. 备课讲究实效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 是教学的必有过程, 任何老师都离不开备课。备课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主要途径, 对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为了让备课成为教师成长的阶梯, 我们提供了选择性的备课形式:个性化备课、手写备课或电子备课。我校还专门设计了个性化备课方案, 选择个性化备课的老师期末还需进行“个性化备课”经验交流会。非个性化备课是按照普通的备课程序, 需要制订计划, 课时教案。备课提倡原创设计, 也可参考名师、优质课、公开课等优秀教案。原则上一学期原创教案不少于50%, 参考名师、优质课、公开课等优秀教案的则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在“改进与反思”一栏进行教案改进达三分之一以上。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尽心尽力去做, 着重从以下几点出发:

(1) 备出一双“慧眼”

一节课教材的内容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 而且对于教材处理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以要备好课, 笔者首先独立地充分地阅读教材, 正确解读教材, 吃透教材, 然后, 要广泛地去搜集和阅读与教材相关的内容, 把握好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在做选择的时候根据年级特点和在教材中的位置, 对文本的知识点和阅读理解的重点进行梳理和整合, 筛选整篇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都需要用一双多情的、发现的眼睛去看透文本, 看中资料。久而久之, 积累多了就会有所领悟, 有所创造, 渐渐地就能跳出备课的“框”, 走入大教育的境界去, 备出一双“关注文本”、“关注知识整合”的大慧眼, 逐渐形成一种适合学生的、属于自己的教学理念。

(2) 备出一双“巧手”

笔者个人比较喜欢动动手, 喜欢剪剪贴贴, 以前个人比较喜欢简报, 从教后便把这喜好用到了备课上, 在一些杂志上、报纸上等, 看到一些好的素材, 就顺手剪来贴在备课本上, 为了让备课本显得美观, 给收集的资料剪些不一样的花样边框。另外, 还会收集一些学生典型作品, 英语小练笔, 或课堂练习, 订在备课本上等等。动作虽小, 但是一学期累积下来备课的内容显得很“丰满”, 总能给自己留下许多珍贵的一手材料。长此以往, 个人那笨拙的小手也变得灵活了, 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

(3) 备出一颗“耐心”

“标、增、改、删、调”的二度备课, 笔者也较常用。一次设计上完后, 总能带来很多的“不适”。二度、三度、四度备课, 总能给我带来不同的感想, 一步一个“脚印”, 课堂效益大大提高。要上好一堂课, 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无止境的, 而要使课堂永远洋溢着活动, 就需要我们老师有一颗钻研的耐心, 需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考, 改进, 然后再思考, 再改进, 如此循环, 我们的备课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2. 上课追求有效

教师在课堂里实施自己的教学思想, 实践自己的教学理念, 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才华, 与学生共成长。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 课堂无疑是主阵地, 是教师锻炼成长的舞台。精彩课堂应该是教师成长的课堂, 是教师发展的课堂, 更是教师生命的课堂。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凤凰涅槃, 很多老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理念并不能满足现在学生们的需求。无疑重新审视课堂、关注课堂、磨炼课堂, 成为新时代的新课题、新焦点。为了追求有效的课堂, 我校的老师们做了很多的尝试与实践, 有两点做得非常突出, 也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1) 让创新伴随课堂

教师的专业成长最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我校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案, 而是再创造、再提升。富有个性化地实施, 使正确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 成为针对性较强的思想精华。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仅关注集体备课话题的再现, 更重视个性思维的展示。再者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 新鲜的物体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为了让孩子们更喜欢自己的课堂, 老师们会时不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设计有创意的教学活动, 如英语的创意游戏、作业等等, 并合理地结合自己身边的教学资源, 给学生创设乐学、易学的课堂。做到真正让“家常课”迸射出生命的火花, 教师有修炼才有实效。

(2) 让反思引领课堂

“经验+反思=成长”, 这是教育家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成长公式。为了让反思推动自我的成长, 在课堂实践中, 每上完一节课, 我们都会针对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随时会停下来进行“检修”与“整顿”。着重记录教学的感受, 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之后, 经常记录活动过程中、课堂教学中令自己感到困惑、舒畅、愉快、激愤和兴奋的情景, 并进行必要的梳理与思考, 寻找相应的原因与对策。我校的大部分老师都喜欢通过写教学日志、教后感、案例等进行反思, 经常阅读自己记录的内容, 还把所写的材料印发给学生和同事, 让他们谈谈看法, 提提建议。

“家常课”的研修, 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近几年, 我校先后有50多名教师在省县区级以上各项业务竞赛中获奖。他们的成功, 为全体老师的成长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

三、搭建平台, 促进交流, 让教师在学习中成长

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上课时的相对独立, 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有交流和展示的舞台。通过交流和展示, 将“单兵作战”变为“集体攻关”不仅培养了教师团队协作的精神, 而且让教师对自己和别人的发展状况有更真切的定位, 让大家对自己的发展进行较深入的反思, 让发展和学习的效益最大化。

1. 观摩课堂教学——切磋课堂, 取长补短

有人把教学观摩活动称为“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也有人说这是教学研究的“零距离活动”。诚然, 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观摩活动燃起了我们一线教师的施教热情, 激发了教师们的教研欲望, 从而使得教研活动更有效。我校对教学观摩这一形势也比较推崇, 所以, 每学期都会安排各学科老师外出听课。同时, 校内各教研组内会组织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上课、评课等进行交流, 各种思想碰撞产生的思维火花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 取长补短, 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 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 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 书海寻宝。

2. 创建网络专题贴吧——交流思想, 排忧解难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 网络专题贴吧也得到了我校的推广。网络专题贴吧可以对定时定点聚集的教研活动得到全时空的延伸, 只要有网络, 老师们随时随地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按照学校的规定, 我校各学科一学期需开展至少要开展4次网络专题贴吧, 内容主要是基于学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疑难, 有教研组长向各位组员询问后抛出一个“问题帖”, 其他组员跟帖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做不仅能让老师们更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展示个人的思想火花, 而且能让我们集思广益, 更快得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策略, 为各位老师排忧解难。

3. 搭建博客交流平台——共享资源, 共同成长

近几年我校也积极开展了博客交流平台, 我们每位老师都拥有了自己的教育博客。博客——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 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 超越传统时空局限, 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 让全社会可以共享自己的知识和思想。通过访问其他教师的博客, 看到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 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 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与困惑。同时, 可以有效实现同行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 借鉴和效仿新鲜的教育教学信息, 减少许多重复性的工作。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 博客的积极利用能促进教师不断地前进。

4. 引导与名师对话——专家引领, 点石成金

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 是理念对实践的指导, 是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对话, 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为了使全新的课程理念真正深入到老师内心, 成为老师理念建构的基础和准绳, 从而指导老师的教育实践, 我校采用“请进来, 走出去”的培训活动, 为教师牵线搭桥, 与教育专家进行面对面“零距离”的对话交流, 在引领中成长。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 具体实施如下: (1) 分期分批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 (2) 请专家到校上示范课、作学术讲座或组织教师观看特级教师录像课; (3) 要求本校参加省级、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师及学校名教师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 每人作半小时左右的培训汇报或“学术小讲座”, 再面对面探讨、交流。这样, 与专家对话交流, 既是理念的学习, 更是实践的研究;这种对话, 能让理念真正走进教师的心中, 呈现在教师的面前, 老师既有感性的认识, 又有理性的思考;这种对话交流, 能使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快速地成长, 尽早地成为“闪闪发光”的金子。

四、科学考核, 多元评价, 让教师在励志中成长

在校本培训工作中, 我校打破了单一“以分定绩”评价教师的模式, 以自评、组评与校评的方式, 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发挥评价激励功能, 建立了开放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激励教师自我发展, 实现自我提升, 让每一位教师真正体会到自己是校本教研中的获益者, 由被动培训“走向”主动培训。

1. 尊重差异, 点燃激情

由于年龄与业务水平的差异, 教师的专业发展参差不齐, “一刀切”的教研评价往往导致不同阶段的老师们怨言四起, 挫败积极性, 为了让老师们能乐于参加活动, 我校把教师分为三类:A类即新教师 (3年以内) 、B类即中青年教师 (45周岁以下) 与C类老年教师 (45周岁以上) , 分学科分组, 按照不同的类别要求予以评价, 评出校本教研先进个人予以奖励。这种考核尊重不同年龄层老师们的差异, 公平、公正, 点燃教师教研激情, 能促使老师们积极参与校本教研, 提高了教研的有效性。例:以下为我校非个性备课评价方法

2.凸显主权, 激发活力

为了进一步激发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我校推出了“星级教师评价”, 以达到“能上能下”“自主激励”的培养目的, 从而使校本教研对教师的发展发挥最大的功效。我校根据老师的工作情况, 设计了以下《星级教师评定表》:

(注:本制度中的七项考核内容机动一项, 最终评价的等级按机动后期中最低一项的等级别来定级。)

“星级教师评定表”制度能使一部分能力突出的年轻教师可以凭借自身能力评上高一级的星级, 以达到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而且能使那些已“荣誉后”的教师再次树立奋斗目标, 激发他们活力, 大家全员参与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3. 倡导开放, 促进反思

除了校内专业人员的评价, 我校还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校长信箱等形式和途径, 让社会和学生家庭都加入到教师发展的评价中来。一方面我校始终坚持每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 让家长、校外老师走进学校, 走进课堂, 了解和评价教师的工作;另一方面, 不定期地开展“千名家长评教师”活动, 通过意见箱、电子信箱和热线电话, 征求家长意见, 以多角度的评价帮助教师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工作, 加速专业成长。

校本教研的思考与实施 第10篇

一、教研主题不明

每一个活动都应该有一个主旨,如果主旨不明,活动就缺少方向性,效果难以保证。教研活动亦是如此,没有鲜明的主题,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做什么,只能跟着感觉走,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如,X校教导主任带领该校所有的数学老师到S县某校搞教研活动,阶梯教室前面挂出的横幅为“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研讨”。从这个标语不难看出,教研主题不明晰,范围过于宽泛,任何一个数学教研活动都可以打出这样一个标语,况且数学课堂有效性涉及的因素太多,仅凭一两节课无法说清楚,讲透彻。据了解,这次活动就是两个学校各派一位教师上了一节数学常规课,课后听课教师随便发表了一些个人观课感受,无非是溢美之词居多,再就是不痛不痒地提点意见。如,“L老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真正体现了愉快学习的理念。”“Y老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L老师的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语言简洁些就好了,Y老师的练习设计有层次,难点突破得好。”……从上述评课可以看出,教师的发言内容大同小异,只是泛泛而谈,可以说每一节数学课都可以用上这些评价话语。

上述教研活动缺乏明确的主题,活动指向不具体,导致教研浮于浅表。“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题太过于笼统空泛,导致教师观课时指向性不明,思考也就只能在常规性的课堂教学上打转。如果我们把主题定得明朗些,指向性更具体点,那么教师观课就会有的放矢,议课的中心更聚焦,教师思维含金量就会更高。我们可以针对小学数学某个知识点组织教研活动,如,小学数学中的估算、平移和旋转、数形结合在应用题中的运用等。这样的教学研讨目标具体,指向更明确,研究更集中,参与者观摩教学时目光更聚焦,思考更具系统性。这样的教研活动才有可能提高实效性,教师会受益匪浅。

二、研究切口过大

教研活动需要找准切口,如果切口不当或过大,就可能会事倍功半。X校开展了“古诗教学研究”的教研活动,教科室要求全体语文教师都要上1节古诗教学公开课。接到上课任务的教师蒙着头备课,开课时其他语文教师就去听课。一学年下来,展示了二三十节古诗公开课,内容涉及小学低、中、高段。从观课情况来看,无论是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水平,还是课堂教学智慧,提升不明显,进步不大,不少教师始终在同一水平线上徘徊。

按理说,从第一节课开始,教师不断观摩同伴的课,不断学习借鉴“他山之石”,不断反思,规避同伴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和瑕疵,用以提醒或改进自己的教学,后面上课教师的教学应该有所提升或改善,遗憾的是,前面教师课堂上暴露出来的教学问题依然在后面教师的课堂出现了,甚至更为严重了。从每节课后教师评课的内容来看,大家发言的针对性不强,常常是东一锤子,西一榔头,思考零乱分散,毫无系统性可言。笔者曾听到过有教师这样议论:“只是让我们上古诗,没有具体的指向和要求,我们就只能跟着感觉走,随便上一节”。

如果“古诗教学研究”切口小一些,从具体环节着手,效果肯定会有所改观。譬如,教科室布置公开课前,可以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就古诗教学阶段目标、基本的教学环节、常用的教学策略,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内容进行交流研讨,让大家眼里有方向,心里有数。然后分配研究内容,可以从古诗教学的导入和拓展;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学习要求;情境创设、诵读、背景音乐、回还复沓引读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上构思,教师围绕上述内容进行扎实备课、上课,而听课教师也会更有针对性地观课,思考的内容更集中,发言更具针对性。这样,参加者在“古诗教学”这一板块,所获得的教学经验和启示更集中,思考容易形成系统的经验,对于提升教师的古诗教学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三、内容不接地气

当前,很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多是“应景之作”或“迎上之作”,具体表现为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或者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而教研。如,别人搞“教学案”,我们也搞“教学案”;别人搞“导学案”,我们也搞“导学案”;别人搞“先学后教”,我们也跟着搞“先学后教”;甲校“群文阅读”,乙校也“群文阅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下达一个教研任务或课题,下面的学校就按部就班地开展。这样一来,学校教师只是被动地被赶着去教研,研究的问题不是教师发自内心关注的问题,教研活动脱离了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教师始终置身事外,毫无积极主动性,只是迫不得已完成学校或上级部门布置的任务而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有效教研活动在内容上应该“接地气”,着眼于学校和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可以事先发放一份调查问卷,了解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哪些具体的问题或困难,梳理出一些具有共性或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主题。这种基于学校和教师实际的教研,由于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能真正解决教师面临的实际困难,让教育教学与研究无缝对接,水乳交融,且教且研,以教促研,颇具现实意义,自然能激发教师积极性,为教师全身心投入和专注于活动做了良好的铺垫。

如,X校发现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上存在问题,于是把“文本解读”作为一学期专题,首先开展关于“文本解读”的讲座,然后据此开展集体备课,就某一篇具体课文,让广大语文教师自主阅读,自我解读,再集中讨论交流,修改完善自己的文本解读思考,最后敲定一份凝聚集体智慧结晶的教案,付诸课堂教学实践,大家观课评课,再反馈意见,达到提升文本解读的能力以及课堂教学的执行力的目的。经过一整学期的思考、打磨、切磋,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功夫大有提升,这样的教研活动无疑具有实效性。

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及实施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13-2一、课题研究模式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核心与龙头,也是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形式。校本教研是在学校的层面上展开的,教师研究的问题通常也是其他教师遇到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应该借助集体的力量,也只有教师的集体参与,才能使教师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灵感,在信息交流中获得启示,在争辩探讨中廓清认识,才能形成研究的氛围、研究的文化,真正提升整个学校的教研能力,因而交流与协作被视为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课题研究无疑为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最佳的平台。课题研究有利于形成稳定、全面和大规模的协作,有利于整合全校教师的力量。

二、课例分析模式

课例分析模式实际上就是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所做的一系列反思和研讨活动。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进行第一轮反思,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更新理念,并与同科教师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探讨(第一次研讨),在此基础上形成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然后对新设计进行研讨分析,通过深入访谈,讨论教学行为如何改进,这就是第二次研讨。在此基础上,按照新的教学设计实施新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听课人员举行会议,比较分析三个阶段课的差异和变化,进行第三次研讨。施教者在新教学行为完成后进行第二轮反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肯定成果并写出教育反思与体会。课例分析模式的运作过程包括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期间有两轮在寻找差距中的反思与调整。课例分析模式具有简捷、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因此,它应该成为校本教研活动中最常见的模式。

三、案例生成模式

所谓教育案例,是对教育实践中发生的一个包含有疑难情境或某些决策行为的真实描述,它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生动故事,向大家提供具体的背景、人物、场合、事件和后果,引发人们的反思。在形式上,案例可以是学生学习的有趣故事,也可以是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发事件或困惑的记录,还可以是师生交往中的曲折经历。一个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事件,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能,有利于促使教师的分析与反思。案例还包括每个教师成长的经历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成功的事例,这些都可以讲述教师的成才过程,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成功的案例不仅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不仅包括教法,也包括学法,还包括学生成长变化的过程等等。

四、活动与交流模式

活动与交流的模式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下面仅从教学比武活动、经验交流活动、教改沙龙以及教学开放日方面进行说明。

教学比武活动。教学比武活动包括各种优质课比武和各种形式的公开课。不论哪一种形式的活动,都应该体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三个基本要素,都应该自觉地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确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难点,选择教学方法。

经验交流活动。包括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德育经验交流活动和教育科研经验交流活动等方面。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经验交流活动,都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要从学校实际工作出发,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教改沙龙。教改沙龙形式活泼,方式灵活。既可以是同一学科内的老师的交流,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教师的聚会。从内容来说,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展开探讨,也可以从教育体制改革和学校发展规划上进行交流。教改沙龙形式新颖、生动、有效,是校本教研的前卫模式。

教学开放日。校本教研并不是封闭式的,只有让社会了解学校,使学校融入社会,才能真正促进办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开放日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的自我反思,也为同伴互助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使专家引题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它成为了校本教研不可或缺的模式。

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主要策略有:

1.树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新理念

学校校长、教师应该树立以校为本、以发展为本的理念,并把这些理念融入到校本教研的开发中去,并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以此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2.建立校本教研的组织保障体系

学校应明确校本教研的组织机构和各部门职责,使校本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有人抓,要整合教导处、教科室的力量,发挥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的作用,鼓励教师参与到具体实践工作中去;联系并确定定期参与或提供咨询的专家或教研员,组织校本教研专业引领小组,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研氛围,确保每一学科、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校本教研中来。

3.制定校本教研的制度保障体系

校本教研的制度主要包括:教研组长活动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研奖励制度、学科课题申报制度、专业引领制度、全校教研经验总结交流制度、校本教研专刊和“家长开放、接待日”制度、图书资源服务制度、网上信息平台制度、档案服务制度等。

4.提升广大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力

行动研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基于教育教学,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以解决教师的实际工作问题。可以通过培养教师感知问题的敏感度、熟悉研究基本技巧、把握研究的特点、扩充参与研究的渠道等方面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5.营造校本教研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特别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为校本教研提供制度保证,使校本教研合理化、规范化;通过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特别是教师自觉的反思行为、群体合作行为的塑造,为校本教研提供行为范式;通过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凝聚力,培养广大教师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为校本教研的开展提供人文环境和支撑。

6.构筑校本教研的评价激励机制

教师实施个人校本教研的点滴体会 第12篇

通过研究和行动的双重活动, 教师不仅是研究成果的应用者, 也是研究成果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应用的效果则取决于我们学习、研究、实践的程度和我们的悟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优秀经验, 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学习别人的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是一种创造。”

二、立足于课堂教学, 开展小课题研究

教师不是专门的研究人员, 不能完全套用正规科研的方法严格规范教师的研究。教师的研究, 主要是针对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 进行反思性的实践研究, 重在解决实际问题, 它不排除使用科学研究的方法, 但更多的是学习、讨论、总结、实践, 成果应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案例:通过新课程的学习, 我在新课程设计方面有了自己的体会。即:数学教学设计可以按“知识线、问题线、教线、学线”展开。以知识线、学线为主, 问题线为核心 (问题分一、二、三级问题) , 教线通过问题线为学线服务。四线合一, 并行有序、清晰明白, 学生的理性认识建立在生活体验、自主感悟的基础之上, 通过“四线”落实三维目标, 贯彻“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的教学原则。力争使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

三、个人反思、同伴交流

课程改革最终要在课堂上实施, 教师是实施、体验课程改革的第一人。所以, 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 增强研究意识,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 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 (个人反思) 。以校为本的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 要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 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 互相学习, 彼此支持, 共同分享经验 (同伴交流) 。

1. 个人反思

反思什么?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课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应该反思下列内容:在教育思想方面, 我们应该反思: (1) 自己的知识量到底有多少?应该怎样获得知识? (2) 在课改中, 我为什么不会教学了?我的课与录像片中的课改课有什么不同?比我好吗?好在哪里? (3) 我头脑中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与新的标准有哪些区别? (4) 我头脑中的教学质量是什么?新理念中的教育质量包括哪些内容?应该怎样理解? (5) “精讲 (讲知识) 多练 (做习题) ”和“多索 (探索) 精练 (精选习题练习) ”哪一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中应该怎样灵活运用? (6) 题海战术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怎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 你对学生的课余时间是如何安排的?下面8个方面对人的成长起怎样的作用?你是否只注重最后一项?体育活动--身体素质、灵敏性;文娱活动---心理素质、表现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调查研究---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实践探索---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阅读、看电视—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充足的睡眠----精力充沛、心情舒畅;玩---调节神经、享受快乐;做习题---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8) 你的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如何分配的?是否只注重第一项?学生时间的分配:听课、做习题 (有利于学习知识、有利于应试, 不利于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课外阅读 (有利于学习知识、扩大知识面) 、自主、探索 (培养兴趣、能力、创新意识, 对终身的发展有利) 。在个人素质与教学改革方面: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我们自己有能力应对学生的提出的各类问题吗?如果没有, 我们就不会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我们有调控课堂的能力吗?如果没有, 我们就不会给学生交流的机会;我们有学习、借鉴的能力吗?如果没有, 我们观摩别人的课也很难学到什么;我们有分析、判断的意识和能力吗?如果没有, 我们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我们有独立研究教学的愿望和能力吗?如果没有, 我们就很难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的能力;我们有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胆识和能力吗?如果没有, 我们的学生就很难产生和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有调查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吗?如果没有, 我们就不会改进教学;我们有总结和成文的能力吗?如果没有, 我们就不会进行教学总结, 学生也很难学会论述、表达。

通过反思可以正确认识自我, 找到差距, 产生危机感, 产生要求进步的愿望, 各类教师培训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2. 合作交流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没有遗憾才是真的遗憾, 没有遗憾是不正常现象, 因为每个人考虑的角度不同, 自然会有不同的观点。所以, 在同伴交流中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上交流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听好话, 而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次研讨的机会, 使大家都有所收获。

交流课上, 既使是失败课, 对我们也是一次“贡献”, 他给了我们思考的素材:课上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反映出学生方面的哪些问题?反映出教师的哪些问题?是理念上的问题, 还是方法、技术、操作上的问题?还是教师心理、基本功、综合素质上的问题?

知识是必要的, 但决定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效果的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内容以外的东西。我们交流既要交流教学内容本身, 更要交流教学内容以外的东西。既要关注不足, 也要关注长处。要学术与感情分开, 要对事不对人;如果关注感情, 那么别人的奉承你就会感动, 别人的坦率你就会抱怨。结果是在奉承中止步, 在坦率中内耗;如果关注学术, 那么别人的奉承你就会失望, 别人的坦率你就会激动。就会在肯定中探索, 在坦率中改进。要多关注自己的收获, 少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肯定是人进步的动力, 批评是人进步的阶梯。

芦咏莉博士的三个倡议:1.真诚、坦率;2.开放、包容;3.做有思想、有灵魂、能独立判断的个体, 应该成为我们合作交流的基本原则。

上一篇:老年人合理用药策略下一篇:中西礼貌用语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