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自学教学法

2024-07-31

引导自学教学法(精选12篇)

引导自学教学法 第1篇

一、“自学—引导”教学方法步骤

我认为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 初步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阶段。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以后习惯了传统的听讲、练习、教师校对和学生改错的教学模式。学生大都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面对问题时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过分依赖教师,学习缺乏主动性,更谈不上创新。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自学—引导”教学方法在化学新课教学中实施,高一年级上学期的前几个星期应着重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可在课前把每节的教学目标以问题的形式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并解决所提问题。

2. 简单模仿提问阶段。

高一第一学期的一个月后,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除了在课前把每节的教学目标以问题的形式给出,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并解决所提问题外,还可要求学生学习提出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做好预习,课前要求每个学生都把预习所碰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上课前交上来作为平时成绩。对于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在作业本上给予简单提示,对于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可以拿到课堂上给大家讨论。

3. 深入钻研阶段。

到了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下半期,学生已经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和提问能力,对于较简单的章节,老师可以把问题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最后老师做总结,给出正确答案。

二、“自学—引导”教学方法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初步实施

我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实施“自学—引导”教学方法已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我尝试了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1. 给出问题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在课前把每节的教学目标以问题的形式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并解决所提问题外,还可要求学生学习提出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做好预习,课前要求每个学生都把预习所碰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上课前交上来作为平时成绩。对于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在作业本上给予简单提示。

课程改革的优秀者,为新课程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坚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会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准确,实施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和经验也会与日俱增,改革出现的问题将会随着改革的深化得到有效的解决。

案例一:《化学1》第一章第一节《化学试验基本方法》,课前设计了以下预习问题。

(1)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有哪些?

(2)化学实验过程中意外事故应如何处理?

(3)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4)除去可溶性杂质的试验原理是什么?

学生通过预习,对本节的主要内容已初步掌握,基本能解决老师所提问题。这样在课堂上对老师所讲的知识可以有选择地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认真记录,提高学习效率。开始的两三个星期提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通过鼓励,提问题的同学逐渐多了起来,课堂气氛也越来越好。

2. 鼓励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提出问题。

在实施本教学方法的前几个星期,学生仍然习惯于回答问题,提问题的同学寥寥无几,为了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对部分提出问题的同学给以肯定,并把提出的问题拿到课堂上。

案例二:《化学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的预习作业中,有同学提出:课本中的“科学探究”中,为什么制Fe(OH)3胶体时要用蒸馏水,而不用自来水?能不能用自来水代替?为什么?

通过预习,学生能大胆探索、敢于质疑。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我能更清楚他们哪些不明白,哪些是他们想了解的,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深入钻研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大胆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我除了要求学习根据预习的情况提出相关问题外,还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自发站起来讨论问题。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我采取课堂记录的方式,即对提出问题的同学记A,对于自发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记B,假如有的问题还没同学回答则指定学生回答并记C,如不会回答的不予记录,期末对课堂记录进行统计,并作为总评成绩的依据。

案例三:《化学1》第一章第一节《化学试验基本方法》课本中第7页中的“思考与交流”:(1)如果要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Ca Cl2、Mg Cl2及一些硫酸盐,应加入什么试剂?(2)在实际操作中还要考虑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试剂用量及试剂过量后如何处理等。你设计的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有没有引入其他的离子?想一想可用什么方法把它们除去?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让一位学生到讲台上讲出自己的方案,并鼓励其他学生对其提出疑问,最终达成共识,得到正确的答案。

通过课堂讨论得到正确的答案,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4. 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

每上完一章,布置研究性学习议题,每位同学都选择一个议题,相同议题的同学组成小组协同研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充分发挥分工合作的精神,有的跑图书馆,有的上网,等等,然后把资料汇总,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这样能学会调查研究的方法,锻炼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当然“自学—引导”式教学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实施仍处于尝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我愿与同仁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课堂评价的理论与实践.2004.

[2]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2000.

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反思 第2篇

接手一五班刚刚一周,在这一周里我主要教会孩子们自学方法,给孩子们自学的抓手,让他们知道怎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我教给孩子们的学习方法是:一标二读三圈四记。一标是指标出自然段序号,二读又包括三个部分,一读绿色直通车,二读生字,三读课文,每个部分各读2遍,三圈指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四记又包括三个小部分,一记笔顺,二记位置(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三记方法(记住生字的方法)。每节课上课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孩子们复习学习方法。最初是我带着孩子们一起按照此学习方法逐项进行,4天训练之后我开始尝试让孩子们自己一气呵成地完成这四项内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可以独立地完成自学部分。在孩子们自学的过程中,我个别辅导一些学困生,希望这些孩子也能够独立完成自学。完成自学的孩子要用最端正的姿势告诉我,这样的孩子将会得到我的一颗星奖励。

引导自学教学法 第3篇

在高品质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一定是可爱热情的,思考一定是渐次深入的,合作一定是和谐有效的,生成一定是水到渠成的。在这一层面上,“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给了我们语文教师很多启示。

一、自学:诵读合作,多元解读

为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要调节好教与学的关系,坚持“以学定教”,坚持“教为学服务”。朗读是语文课堂中最基本、最实在、最有效果和感染力的方法,即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文本或浅显或精妙的诵读。多种方式的诵读是一种内心波澜,是一种情感起伏,也是一种审美旅程,它能协助学生完成从“他情”到“自情”的轮回。

诵读时可以注重字音、叠词,又可以兼顾重点句子和语段;可以注意文本内容,又可以兼顾学生独特体验。诵读形式的多样化也会给学生新奇的体验,让学生真正受到唯美的熏陶。如教学《阿里山纪行》,让学生充分朗读,个别诵读、小组诵读、全班诵读,让学生尝试读出情感,读出深意,读出精神,读出内涵。读完后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也会让学生有一个对阅读的衡量标准。多种形式结合,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于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有针对性地运用创设情境、心理换位、再造想象、评议分析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地让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使他们心为之牵,神为之动。这样,课堂由教师的精心设计变为学生“充满激情”的“探路”过程,学生大胆尝试,把语文知识与生活常识重新组合,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仅拓宽思维,更让学生有了满满的自信,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课堂的第一重境界是构建有效教学的课堂框架。追寻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就必须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对文章的多元解读。倾向于赏析感悟,让学生在悟中思,悟中得。从不同层面解读,思考会更有深度。在教学《蓝蓝的威尼斯》时,既引导学生品悟,又尽量从单纯的悟中跳出,总结概括出写作方法,提醒促使学生更多关注文本行文的布局,不仅懂得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懂得怎样的选材布局才能成就优美的值得读思的好文章。

二、议论:自主表达,深层思考

要达到生动的效果,就要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语文教师要清楚自己在课堂上只是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和调控者,不忘记把学习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乐于学习。

如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时,课堂开始就由宣传短片导入。唯美的画面、悠扬的乐曲,学生先入为主,西双版纳如此神奇,如此美丽,迫切想到文中看一看,一下子进入了情境。这就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相机引导。在课堂中间再适时展示西双版纳的画面,学生渴望沟通,渴望交流,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提高了认同感,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文本在无形中又拉近了,自然就表现为课堂上的畅所欲言,课堂一下子就灵动了。

课堂讨论提问的艺术比任何讲课技巧都要重要。对于易懂的和不易懂的知识,教师要仔细考虑问题的提出,有思考深度的问题能让学生品出“平淡语句中的非同寻常之处”。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由阅读,讨论思考,根据文本设计出有梯度有难度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使深层思考,勾起学生强烈的征服欲望,产生质疑心理,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如教《马说》,学生经过讨论提出如下疑惑:马怎么会有如此的遭遇? “食马者”是如何对待马的?作者韩愈只是为了告诉我们马的遭遇吗?又如教学《小石潭记》,作者为什么开始快乐,后来又凄清?作者有怎样的心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内容来写?这一系列的问题会使学生思考探索,进而理解作者的真实用意。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积极讨论,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愿意思考探索,在品读、分析、体验中品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进而获得全新的体验。

三、引导:鼓励探索,激发潜能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呼唤、鼓舞。”正是激励、唤醒学生的这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使学生将学习活动视为自己的需求,渴望倾诉,渴望交流,这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世界知名教育专家兰本达在她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中多次指出“耐心是一种品德,是取得教学成功的理所当然的必备条件”。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也告诉我们,对学生倾注期待,就能唤醒、激活,转化为自信,获得向上的内驱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的引导本着鼓励探索的宗旨,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多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有效迁移,引导学生探寻选择,引导学生激发潜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注重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具备一定感悟能力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完成学生小组之间或个人对文本的诠释。教师要深入领会引导学生探索的意义,课上尽量少说,让学生多说,耐心等待,让他们说出独特体验。如教学《义犬救主》时,已经分析了周氏的“出、推、举”可以看出她的机智、勇敢、对狗友善,人物的性格精神跃然纸上,可以总结全文了。此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的等待尤其重要,可以问有没有学生补充,于是,一位学生指出豪贼的“曰、窥、胁、谢”可以反衬出周氏聪明机智的性格。一次耐心的等待,会给予我们一份惊喜。

促进学生的学力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探索尝试多种方法使课堂创新,真正融会贯通理解“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理念的内涵,理解教学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唤醒,语文教学更是一种无痕教育,把表扬和欣赏播撒到每个学生心间,在教学中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多倾听,多信任,完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

“独立自学”、“群体讨论”、“相机引导”突破时空界限,闪烁着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火花,对学生学法形成的影响是经常的、深刻的。从思维规律来看,人的思维具有多向性,教材中往往只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我们不妨利用反向思维,为学生提供另一种拓宽思维的方式,让学生去感知、想象、发挥。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就如同绘画讲究留白,讲究“言外之意”“意外之象”。从这个角度出发,运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理念的语文课堂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想象力,在揣摩作者写作目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感知分析能力。教师会教、善教,学生会学、乐学,让初中语文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诗意。

引导自学教学法 第4篇

一、情境创设,建立学生合作的氛围

合作情境是指在合作过程中创设的有利于合作的情境。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及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及教师优势,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发掘教材中具有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启动学生思维的激活点,进而引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和动机,营造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

我利用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化学史、经典化学实验等,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例如,在“空气的成分”一节教学中,我尝试介绍空气成分测定的历史以及著名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带领学生回到那个思维大解放、科学大发展的18世纪。然后解析拉瓦锡实验,模仿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感受伟人的探究精神。接下来,学生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探究实验小组合作中,一直充满着激情,能够主动合作、相互交流,圆满完成了探究任务。

我在教学中发现:合作情境中隐含的问题,往往有多个信息通道或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挖掘和交流。例如,学生在对“干燥剂生石灰变质”问题探究过程中,思路往往局限于对生成物的探究上,而忽视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因此,我设置了相关情境,展示了“石灰池煮鸡蛋”的视频,除了放置药品外还添加了温度计,以此激发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的兴趣。最后,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案,合作探究的角度多元化了。

二、合理搭配,构建学生合作的基础

在“自学议论引导”的议论环节中,小组成员以四人为宜,人数太多,易造成责任分散;人数太少,则缺乏互动氛围。同一个小组中最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组内学生都在一个层次上,有可能相互间缺乏合作的动力,相对也不够公平。在学生水平差别较大的小组里,学生有可能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有利于促进彼此间的深入思考、加深知识理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从而树立前进的目标。另外,还要注意男女生搭配,一般男生好动,女生好静;男生擅长逻辑思维,女生擅长形象思维。男女学生分在一组,在交流中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达到互补的目的。

我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把学生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学生为优秀生,乙类学生为合格生,丙类学生称为待合格生。组成甲乙、乙丙这样的组内成员结构,以实现甲带乙、乙带丙的目的。但由于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与以上分类依据并不一定相匹配,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优化组合。各组内还可以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实验员、汇报员等,并不定期互换角色,以保证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应要求各小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由此使各小组成员间的能力均衡,无明显差异。

三、任务定位,确立学生合作的坐标

合作过程必须围绕一定的任务展开,因此,合作任务的设计便成为合作教学的一个关键。从团体任务类型来看,可以分为相加型任务、分离型任务、连接型任务。三种类型任务可以以课外合作调查、课内合作实验、后续完成家庭实验、小组制作模型等形式完成。

我对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的实验探究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系列合作任务。例如“金属材料”一节,学生在预习后,我向他们提出了以下几项合作任务:(1)查阅资料,联系生活,交流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属材料的信息;(2)调查当地金属生产及利用情况,提出有关建议;(3)收集有关金属锈蚀的原因和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调查家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回收利用的可能和价值;(4)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合作完成一系列探究实验,如金属的硬度、熔点比较等;(5)根据一系列信息,各小组汇报各种金属的不同用途。前三个任务是为最后一个任务服务的。如此设计,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将具有引导作用,能避免其行动的盲目性,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与教学目标有关的事情上,尽量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

教师一定要注意:布置的任务应是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努力能够完成的,否则问题太难,就会使他们失去信心;问题过于简单,如个体能解决的,也就失去合作的意义了。

四、适时指导,点拨学生合作的进程

从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环节来看,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引发学生提出对探究目的的理解、目前的困惑等,通过组内、组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集思广益,让学生进行自我纠错,排除掉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猜想和假设环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敢猜敢想,为学生创造适于思索的环境,引导学生结合经验与事实来猜想。在设计实验方案环节,教师要引导并协调学生参与讨论,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问题,探讨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该做什么,而应指导小组成员将总实验方案分割成几个部分,让每名组员根据自己特点来领取一部分任务,或者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来共同完成同一部分。在收集证据环节,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利用多种感官,多角度地观察实验现象与结果。在解释、检验与评价环节,教师应指导组内成员使用化学用语、表格或线图来处理有关的实验事实和证据,还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评。组员对自己的参与情况十分了解,清楚自己在小组中的责任,都应为小组的成功贡献力量。因此,这种责任和贡献应得到确认和评价。

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教学中,我安排了“鉴别真假黄金”的探究实验,提供了合金项链,供学生实验。学生在设计实验环节一般都会联系到金属的化学性质,如加酸或加盐的溶液与合金项链反应,而较少会想到灼烧这一方法。我于是提示了一句“真金不怕火炼”,学生便恍然大悟,思路开阔了许多。在学生做合金与酸反应实验时,很难观察到现象,我便把砂纸提供给学生,指导学生将合金表面的涂层去掉,再放入酸中,现象就非常明显了,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涂层是一种不和酸反应的物质。

总之,我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践行着“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模式,探索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努力为初中生学会探究与合作提供帮助,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陈木兰.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评价的探讨[J].教学管理与评价,2005(3).

引导自学教学法 第5篇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研修与推广工作实施方案

为发挥国家级教学成果对推进教育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辐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对我校区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根据上级领导部门和学校要求,我校区制定了2018-2021年研修推广工作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指南,加强“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学习,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认识水平;加强“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实验,切实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加强“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合作研究,发挥优秀教学成果在推进教育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惠及更多师生,为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一学年的首轮推广,形成“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推广的有效开展,使“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理念得到有效传播,使“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实验得到有效应用,使“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价值得到更大发挥。在我校区产生优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实验成果。通过理论学习、专业引领、实践教学、理论提升,发挥“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提升我校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丰富我校教师教育内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主体在探索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发展学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重点工作

(一)组建专家指导团队

聘请我市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有深入研究的专家担任导师,对我校区的数学教师进行培训,做到绝我校区的所有数学老师接受培训,使之成为“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推广的生力军。

(二)加强理论学习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合理搭配→相机引导三个教学环节,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其团队协作意识,帮助他们开展自主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最终能够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是李庾南老师历经数十年的丰富教学实践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理论体系完整、内涵丰富。所以,我校区数学老师要通过“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理论和经验专著的学习、专家宣讲“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课堂教学观摩、信息技术与“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深入融合等研修推广途径。

(三)开发“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研修与推广课程

在自学为基础,议论为枢纽,引导为关键三个方面,设计初中数学的专题培训课程,阐释成果的核心价值、主要内容。先期开发一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理论体系课程、“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实践操作课程、教学案例课程。教材可使用李庾南老师主编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以及一批数字化研修资源。

(四)组织开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组织开展有关“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类型的教学实践,以校内公开课为主要平台,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扎实开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日常教学,通过提前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环节进一步感受和理解“自学议论引导”法在教学全过程中的实施方法,总结得失,不断改进。

(五)发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教学实践的应用论文

鼓励本校区的数学老师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以及外出听课学习之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写出并发表数篇高质量的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研究和应用论文,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研究与发展推向深入。

四、工作步骤

(一)第一阶段:启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研修与推广工作(2018年8月-12月)

(二)第二阶段:理论学习阶段。(2019年2月-2020年1月)

(三)第三阶段:开发“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研修与推广课程(2020年2月-2020年7月)

(四)第四阶段:组织开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教学实践(2020年9月-2021年1月)

(五)第五阶段:提升阶段。发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教学实践的应用论文(2021年3月-2021年7月)

兰州市十九中教育集团木塔巷校区教科室

引导自学教学法 第6篇

[关键词]小说 整体阅读教学 实践 自学 议论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01

一、 小说整体阅读教学

整体阅读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在课改背景下,刘守立的《“大而化之”阅读教学观刍议》、贾荣固的《整体阅读教学模式初探》提出了“整体阅读”的概念,继而引起众多教育专家、学者的关注、讨论与实践。教育家袁哲吸收了日本国语教育权威垣内松三先生的“全文法”阅读原理,采取“微观—探究—综合—开展”的教学步骤,钱梦龙“阅读训练目标体系”中的五个阅读步骤“初步感知—辩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欧阳代娜构建的“预习—质疑—点拨答疑—课后综合练习”教学流程,其实都是一个整体阅读的教学过程。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魏书生提出的“语文知识树”也体现了整体序列的特色。首倡“青春之语文”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君,是整体阅读教学的实践者,其典型方式就是“专题教学”。

小说整体阅读教学是以整体教育为指导思想的阅读教学,包括文本的整体化阅读、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化培养、教师教学的整体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每篇课文一方面是个独立的整体,它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是由知识、思维、情感、审美等各方面教育内容组成的综合体;另一方面,每个文本又不是孤立的,它是一单元、一本书乃至整个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编者选文编写有其目的性,在教学过程中文本间存在整体性。同时就一个文本可辐射开去,文本的精读与泛读、课内与课外阅读、阅读与写作同样具有整体性。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文本的整体意识。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还包括语文情意、语文审美以及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意志、价值观等。语文课堂只有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可能整体性提高。教师教学的整体观就是要让教学真正实践文本、学生、教师的“三位一体”。

笔者立足于最容易使学生沉浸的文体——小说的阅读教学,立足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整体化理念,尝试实践小说整体阅读教学。

二、小说整体阅读教学实践案例

从小说整体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笔者执教《变色龙》时,发现可以用变色龙的“变”统摄全文,以几大问题组织了教案:

1.变色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随环境而变)

2.哪些人是变色龙?

3.他们随什么样的环境变成了什么样?

4.作品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变”的?

5.你如何看待“变”?

虽然是相同的教学内容(问题1导入,问题2、3品析人物、环境、情节,问题4、5体味手法、主题),但有了一个“变”字的提领,教学再也不是几个独立的部分,问题引发思考、讨论、交流,在整体化思维的引导下,学生也更易理解本文的主题,根本不用多讲。学生主体性得以体现,自然参与意识增强,课堂还愁“活”不起来吗?初尝课堂成功喜悦,后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又一次让笔者想到了“变”。整合两篇文章,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该教案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确立教学目标三点。从整体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将教学目标2作为教学重点。整体阅读教学思维充分融入了教学过程中,因而教学步骤分别从文本、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设计,尝试体现文本阅读的整体化、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整体化与教师教学的整体化的整体阅读教学理念。

文本教学在“变”的统领下成为一个整体,从步骤(一)到步骤(五)实际上就是“整体感知—具体品析—整体感悟”的过程,步骤(一)和步骤(五)也是对应的,既体现思维的深化,也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在问题与辩论的推动下,必然参与进课堂,其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也是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知识与能力”有所增强,更是体现了对“过程与方法”的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小说整体阅读教学中的“自学—议论—引导”实践分析

(一)小说整体阅读教学中的“自学”与“议论”

自学是课堂的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走进文本的,没有自学学生就无从评价人物。问题式的设计,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热情。实践证明,学生不是没有学小说的热情,而是长期的“教”,使他们被动化、懒惰化了,或者说有了疲倦感。一旦课堂给了他们空间,平时爱阅读,真正有阅读品位、有自我想法的人就会脱颖而出,《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就给了他们这个平台,自然这一课给了这些学生很强的阅读成功感或喜悦感,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的阅读。同时,也让其他学生有了加强阅读的愿望,平时的阅读就不会仅局限于娱乐休闲或应试类的了。学会有思考的阅读,即深度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一步。当然,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学生初步阅读的感受未必全面、深刻,甚至会是错误的。因而,《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堂被整体设计成了一个学生不断修正、完善自我观点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不是通过教师的教,硬性告诉他们“你的观点是错的”“你的看法是不全面的”,而是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师生交流,辩论式的否定或接纳等方式,逐步完成磨合到提升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实践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

这节课笔者更多的是让学生谈,让学生辩,逼着他们动起来。要说,就得有据,有据就得研读文本,学生与文本的不断碰撞,与文本作者的心灵沟通,就是学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在语文审美能力提升的同时,他们也学会了接纳与否定,学会了更全面辩证地看待人或事。学生(特别是处于很“自我”阶段的初中生)实际上是很有想法的,当然也有错误或偏激的地方,通过辩论,相互指正,实际上是他们自我观点的修正、完善过程,也是价值观的培养过程。有了学生的参与,有了学生的喜欢,小说阅读课堂怎么还会沉寂呢?

(二)小说整体阅读教学中的“导”

教师教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其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如步骤(一),学生答案未必一致,这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阶段,更是个性化阅读、独立思考的阶段。但学生答案未必很准确,他们可能只着眼于文本的某一部分,或过多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先入为主,给于勒“定性”。教师“于勒形象在文中是一成不变的吗?”一问,既是提醒,也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为接下来的“变”做准备。步骤(二)指导研读,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变”背后的东西,即为什么“变”,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不让学生浅尝辄止。步骤(四)教师及时的引导、发问将步骤(三)的辩论纳入到课堂中来,否则无论学生的参与热情多高涨,无休止的争论只能让课堂演变成一场辩论赛,偏离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此外,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允许不同见解的存在,但要言之成理。

同时,教师在课堂中,也不是旁观者,而是问题的提出者,即学生思考的“引路人”,是讨论、交流的组织者,是学生“迷途”时的点拨者,是整个课堂得以正常进行的引导者。教师的整体化教学实现了文本、学生、教师的“三位一体”。

引导自学教学法 第7篇

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 教给学生一些自学的程序与方法。

一、明示学生课堂学习目标

在学生自学之前, 教师通过小黑板或投影仪或导学案, 准确、清楚地向学生明示学习目标, 以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参与教学过程。这里“目标明确”是最为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 学习目标应该设计得具体, 不要出现抽象的词句。如教师在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一课时, 学习目标应是“会做与课本类似的习题, 记住解题格式”。这里类似“会做”、“记住”等词语学生学习时容易把握。

二、学生自学前的指导

学生自学前的指导分三方面。首先, 明确自学的内容, 即知道自学什么内容。有的教材内容单一, 一般可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 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 但每一次自学前都要交代清楚从哪一页哪一段学到哪一页哪一段。其次, 指导自学的方法。一读文, 整体感知。二思考, 结合学习目标, 在文中找到且画出答案。三批注, 训练学生在阅读时圈圈点点画出重要的语句, 且记下疑难问题。四答疑,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只有在必要的时候, 教师才进行讲解、示范、指导。五整理笔记, 加强知识和方法的记忆, 写完就开始出声背。六练习巩固, 迁移应用。七教会学生如何解答选择题、填空题, 知道步骤是什么。最后, 自学反馈。当堂进行小测验, 保证学习质量。

三、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 (约8分钟)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阅读体验、解决问题或提出质疑。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口、动脑, 成为学习的主体, 自学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 教学在“自学”阶段, 指导帮助学生时话不宜多, 切忌喋喋不休;教师不得在黑板上抄检测练习或做其他与教学无关的事, 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去, 不得只顾辅导一个学生, 而放弃督促大多数学生。

四、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约8分钟)

通过口答、默写、板演等形式, 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并将自学中学生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 以确定后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即“二次备课”。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板演时, 教师要认真巡视, 把典型的错误用彩色粉笔写在黑板的对应位置上, 供讲评时使用。

五、引导学生更正错误, 指导学生运用 (约7分钟)

具体步骤是:首先, 学生观察板演, 找错误或比较自己的方法、结果与板演的是否相同。其次, 鼓励学生, 如果认为有错误可以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更正, 若方法不同, 也可以到前面板演。最后, 引导学生讨论, 说出错误原因以及更正的道理。学生更正后, 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1) 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自学后还不能掌握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 坚决不教;对于教了也不会的内容, 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进发展区理论”, 笔者认为也不用教。例如, 化学方程式计算时, 学生只在设未知数X和已知数带单位这两个步骤易错, 那么, 就只讲这两步, 其余几步就不讲。 (2) 明确教的方式。教的方式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 即“生教生”。也就是先让会的学生讲, 如学生讲对了, 教师表示肯定, 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的, 达不到深度的, 教师要补充。讲得不对的, 教师要及时更正。 (3) 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 只找出答案, 而是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六、有效练习 (约15分钟)

“冰球皇帝”格雷兹基小时候问父亲可不可以到外面去滑冰, 他父亲的准许是有条件的:不准随意滑冰, 要练习特定的动作和射门。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要有效练习, 不浪费时间。而这个早年养成的习惯也助他成为史上最伟大的曲棍球运动员。

可见, 有效练习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多么的重要。通过有效练习可巩固当堂课所学内容, 而且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及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具体步骤: (1) 布置练习内容。 (2) 明确练习要求:独立完成, 明确时间。 (3) 学生独立完成时, 教师巡视, 教师不作辅导, 学生不得相互讨论, 更不得抄袭。 (4) 当学生开始做练习时, 教师就走到学生中间拿红笔开始做批阅的准备, 发现共性问题当堂指导, 不得将问题留到下节课, 这就是“堂堂清”。要勤于巡视, 尤其关注后进的学生, 若发现他们有困难, 课后要主动找来“开小灶”, 做到“日日清”。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所谓“教学做合一”。“引导自学, 有效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序列安排原则是“以学为中心, 学先于教”。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 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 有学有教, 不学则不教, 以学定教。

引导自学教学法 第8篇

一、教师的“教”须在充分研究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 对教材进行调整与整合, 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参与发现, 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正比例函数”概念的建立及图像性质的生成.教科书上的呈现方式是:从实例中抽象出正比例函数的模型并概括出此概念.我在设计这节课时, 采用了新的整合呈现方式:

(一) 从小学的知识基础“成正比例关系的数”出发, 用变量与函数的观点认识成正比例关系的数, 建构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1. 给出两组数

这两组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成正比例关系)

1.如果我们把第一组数看作一个变量x, 第二组数看作一个变量y, 那么y与x之间是否成函数关系?能否给出函数关系式?

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y与x成函数关系, 函数关系式为y=2x.

2. 再给出两组数:

(1) 这两组数之间是否也成正比例关系呢?

(2) 如果也把第一组数看作变量x, 第二组数看作一个变量y, 那么y与x之间是否成函数关系?函数关系式又是什么?

类似地, 可以得出, y与x成函数关系, 函数关系式为y=2x, y=-2x.

3. 观察函数y=2x与y=-2x, 它们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点?

通过个人思考, 小组交流可以得出:它们的解析式都是常数与自变量的积的形式.

4. 如果把这个非零常数记为k, 那么这类函数的一般形式就为y=kx (k是常数, k≠0) .这种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

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生成没有照搬教材上的呈现方式, 而是抓住了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知识生长点:成正比例关系的数及函数的概念, 设计了以上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建构了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教师的“教”应充分关注并利用学生的思考过程, 即认知结构的建构或重组过程, 来设计教学.

例如, 《整式的除法》一节的主干知识是同底数幂的除法, 这一知识的教学是要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 从逆运算的角度研究同底数幂的除法.我是这样来设计并实施的:学生已有了同底数幂乘法的认知结构, 可以利用他们的知识迁移及调整的能力, 重构他们的认知结构.

1. 计算:a5÷a3 (a≠0) .

学生展示他的计算方法并说出依据:

生2:不用这么麻烦, 我是这样做的:a5÷a3=a5-3=a2

教师又问:“那么请告诉大家, 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做的呢?”

生2:“我想到在同底数幂的乘法中是底数不变, 指数相加, 所以我就想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应该是底数不变, 指数相减.”

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知识的同化过程, 是一种再认性同化, 即基于学生辨别事物间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反应的能力.

2. 教师引导:

“很好, 你观察到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的共同点:都是同底数幂的同级运算, 将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类比到了同底数幂的除法当中, 并且根据问题的不同点作了调整,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但是这种类比调整是否是正确的呢?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生2:可以用生1的运算来验证.

教师:有没有其他验证方法呢? (个人思考, 小组交流)

生3:可以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说明.计算a5÷a3所得的商, 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得它与除数a3的积等于被除数a5, 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a2·a3=a5, 所以a5÷a3=a2.

教师:非常好.你从逆运算的角度说明了生2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那么a2中的指数2是怎么得到的呢?

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5-3!

教师:那么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应该怎样进行?

学生自己概括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 底数不变, 指数相减.

最后引导学生把指数推广到一般的情形来证明这个法则.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认为:“有成效的学习, 是学习主体利用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 与新知识进行相互作用, 通过自主的思维活动, 领悟和理解新知识, 将其同化到已有知识结构中, 丰富充实原有知识结构, 或者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 顺应新的知识, 形成新知识结构的智力劳动过程.”简言之,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平衡过程.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的这种认知规律, 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亲历“同化”的过程, 通过恰当引导, 让学生顺利完成“顺应”的平衡过程.

三、教师的“教”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 确定教什么, 怎么教, 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如习题讲评中, 有这样一个问题:

已知:如图1, BC∥OA, ∠B=∠A=100°, 试回答以下问题:

(1) 如图1, 求证OB∥AC.

(2) 如图2, 若点E、F在线段BC上, 且满足∠FOC=∠AOC, 并且OE平分∠BOF.则∠EOC的度数等于____.

(3) 在 (2) 的条件下, 若平行移动AC, 如图3, 那么∠OCB∶∠OFB的值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变化, 试说明理由;若不变, 求出这个比值.

(4) 在 (3) 的条件下, 如果平行移动AC的过程中, 若使∠OEB=∠OCA, 此时∠OCA的度数等于____.

讲评前, 通过批改我了解到 (1) (2) 两问大部分学生都能解决, 因此讲评的重点放在 (3) (4) 两问上, 而这两问解决的思路则是相通的, 都要用到“转化”的思想, 即利用相关知识 (平行线的性质) 将要研究的两个角的位置“转化”到同一个顶点处.所以讲评的重中之重又在第 (3) 问上, 要通过这一问的讲评让学生获得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而去解决第 (4) 问.我是这样来实施教学活动的:

教师:第 (3) 问, 哪些同学有困难的请举手, 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析和思考这个问题的.

生1:“在 (2) 的条件下”说明 (2) 中的条件和结论都可以作为这一问的条件;“平行移动AC”, 说明第一问的结论OB∥AC仍然成立.我的困难是问题求∠OCB∶∠OFB的值不知道怎么入手.

教师:无从下手的原因是什么? (生1答不出来)

生2:因为这两个角的位置上没有关系.

教师:很好.我们在研究相交线和平行线是了解到:几何图形中特殊的位置关系通常蕴含了特殊的数量关系, 所以要研究数量关系, 首先要让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的位置关系.有没有办法达到这个目的呢?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后得出:

生3:∵BC∥OA, ∴∠OCB=∠COA, ∠OFB=∠FOA.

∵由第 (2) 问知, ∠FOA=2∠COA, ∴∠OFB=2∠OCB,

即∠OCB∶∠OFB=1∶2.

教师进一步引导:很好.善于思考的同学能否告诉大家, 他的第一步推理的目的是什么?

生4:是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将要研究的这两个角转化到同一个顶点处.

至此, 这一问的讲评就结束了.

引导学生预习 培养自学能力 第9篇

一、揭题设问, 激发预习兴趣

一篇文章的题目可以说是一扇窗户, 透过这扇窗户, 往往可以窥视到文章的大概内容, 重点所在, 甚至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揭题, 对启发学生预习, 培养自学能力, 很有帮助。如教学《飞夺泸定桥》,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每个词的含义。“飞”在课文中是指抢时间和敌人赛跑;“夺”在课文中是指攻天险, 夺取。泸定桥是大渡河上的一座桥, 红军只有夺取了泸定桥, 才能渡过大渡河北上抗日。再揭示文章思路, 从题目可知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 先写“飞”, 再写“夺”。最后从整体入手, 指导学生按文章的思路进行学习。先讲“飞”:时间短, 距离远, 战士和敌军冒雨赛跑;再讲“夺”:桥险, 敌凶, 战士冒着枪林弹雨, 奋不顾身去夺取泸定桥。这样通过具体字词的教学, 揭示文章思路, 既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课文, 又掌握了单元的训练重点———“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这样, 从课题的重点词语入手, 用“制造悬念”, 抓住文章关键, 直奔中心, 以主带次, 进行揭题, 无疑能起“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作用,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学会自读, 教给预习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此, 我们就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这基本方法主要有:读、画、查、思、写、问六点。读:读单元提示, 了解单元的主题;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预习应以读为核心, 读是搜索疑难, 回答问题的前奏。画:就是画出生字、词, 重点句或不懂的字、词、句等。查:查字典、词典、工具书、电脑, 了解有关课文的资料。思:思考课后思考题;思词、句、段的意思;思考预习题;思考写作方法等。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 要善于思考, 思考、再思考。”多思才能为高效课堂打好基础。写:就是写出自己的体会, 感悟, 或做笔记。问, 就是学会从字、词、句、主要内容、写作方法处质疑;从插图中质疑;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处质疑。当然, 每一篇课文在布置预习时, 侧重点又不相同。比如:预习《文言文二则》注重“查”: (1) 查有关资料, 了解作者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2) 查字典, 词典, 理解不懂的字词。 (3) 查相关的道理。预习《匆匆》时则重“读”:1、读通、读顺。2、读出感情。3、读出感悟, 明白道理。4、读出写法, 学会仿写。通过这样的预习, 学生掌握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也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还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培养了自学能力, 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检查评价, 培养预习习惯

没检查就没落实, 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 并作出评价。检查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作提问式检查;可抽看学生的预习笔记;可以在讲课的进程中随机抽查读等。同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恰当的评价, 以评价促预习, 以评价增效果, 以评价导习惯。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 但不完全等于自学能力。契诃夫说:“方法是才能的一半。”如果学生善于运用预习方法, 养成预习习惯, 由不自觉到自觉, 由“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 认真预习, 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 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再说, 预习习惯的养成和预习方法的掌握, 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小学生自制力差, 反复性强, 兴趣转移快。仅靠他们的意志力是很难养成预习习惯的, 要避免学生的预习情绪时高时低, 这就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督促。预习习惯一旦养成, 学生学得主动, 学得扎实, 上课时就会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维, 大胆发言, 敢于争论, 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活跃有趣, 效果良好, 孩子将受益终身!

四、引导释疑, 培养自学能力

有效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10篇

一、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导趣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教材特点, 创设合乎教学的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满足他们好奇、好胜、好学的心理.

1. 创设问题情境, 设疑生趣

创设情境, 制造悬念, 让学生因好奇而产生求知欲. 如在教学“一亿有多大”之前, 我提出问题: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 全国13亿人一天大约能节约多少粮食? 面对这样的问题, 学生立刻情绪高涨, 在急于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 主动地获取新知.

2. 联系生活实际, 唤起兴趣

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 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就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通过“年、月、日”的学习, 让学生自己制作生活作息表, 并适时进行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3. 注重及时反馈, 保持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 而且反馈越及时效果越好.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恰当地运用评价手段, 对学生的良好表现应该用点头微笑予以肯定, 使之迅速体验成功, 建立自信,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保持学习兴趣.

二、组织务实学习活动, 导探

学生思考的深入、精彩纷呈的回答, 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 教学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实践证明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而长期以来数学课的课前预习实效性不是很强, 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因为学生不知道应该预习什么, 该怎样预习. 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 我设计了这样一套预习提纲: (1) 自读课本, 理解书中内容. (2) 搜索和本课内容有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或你了解的相关知识. (3) 试着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本课新知. (4) 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惑?

对于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困惑, 教师可以将它视为课堂教学的难点;对于学生预习时产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教师要为他们创造交流的时空; 对于学生课堂中随时迸发的灵感, 教师要作出合理的引导. 由此可见, 教学时, 如果能让学生更多地去进行一种探究型的预习, 并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自己的预设, 那么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教学一定能够在课堂上和谐共存.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 应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 学会学习;教师则要善于调控教学的双边活动,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 我设计了“折角”的教学活动:每名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纸, 让学生先找一找这张纸上有几个角, 各是几度, 接着让学生用这张纸折一个45度角, 学生很快折出来了. “你还能用这张纸折出哪些角? ”这时所有学生都忙碌开了, 他们有的折, 有的用三角尺量. 在随后的交流中得知, 学生从最初的45度、90度、135度, 到后来的30度、60度、120度等等. 在折30度角时, 好多学生其实已经知道要把90度的角平均分成三份, 但是他们又在为平均分成三份感到为难, 于是有人想到用三角尺的30度角去量, 然后再折.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够积极地思考, 进行各种尝试, 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进步和成功. 同时, 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锻炼数学能力和培养数学情感都是大有益处的.

3. 鼓励学生应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中, 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 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教学“可能性”后, 我创设了以下情景:某商场要举行抽奖活动, 设一等奖 (红球) 1名, 二等奖 (黄球) 3名, 三等奖 (白球) 6名. 先要求学生替商家设计抽奖箱内球的摆放方案, 然后再进行抽奖活动. 在学习“统计”后, 让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 然后统计一个班的学生其家庭一周、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 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带来的乐趣.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导思

学生思维的源头, 就是在教师鼓励和引导下, 对教学设计的题材提出问题, 展开思维, 并力求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思维方法.

如在“找规律”中, 可以让学生看图找出“两端都植树, 树的棵数就比段数多1”的规律, 紧接着让学生尝试猜想“两端都不植树, 树的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 再鼓励学生用图形验证他们的结论. 这样可以形成认知冲突, 锻炼学生的思维, 随后的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也可以让学生先猜测再证明. 从而更好地形成知识体系,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导阅读自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第11篇

一、引导阅读自学法重在引导启发,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了避免中学生阅读中走马观花肤浅应付的现象,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阅读自学使学生掌握知识又培养学生科学用脑,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诱发学生开发智力,提高学生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引导的任务是: 1.引发兴趣,激励乐学,增强求知欲。2.善于诱导质疑,启迪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抓矛盾,设悬念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循循善诱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善于质疑,力求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3.精心设计预习阅读提纲,疑难问题索引,阅读后的知识小结,课堂巩固训练,课后思考题。4.注意教会学生科学的阅读,指导学生学会找重点,做记号,理解知识层次和结构,围绕问题让学生分段阅读,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对类似问题加以比较,注意插图与课文内容的对照与转换,通过阅读掌握实验方法及操作要求。

二、调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如何使学生学会主动的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学会阅读是学习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学会阅读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使帮助学生懂得阅读的重要性,明确阅读目的。“当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意义,并使之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方法时,这种学习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利的动机”。让学生明白预习阅读可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使自己思维与教师授课的思维同步,有的放矢;课中阅读抓重点,析难点,辩是非,正确理解有关概念、原理和规律;课后阅读,帮助我们梳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结构层次,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和迁移。当学生认识到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并在阅读中尝试成功的乐趣和感受之后,才能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产生良好的阅读效应。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纵览全文抓梗概找线索;重点阅读做记号;对比阅读重异同;质疑阅读提问题等。

三、几种阅读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1.通读归纳法 。对知识内容较简单易于理解和掌握的教材可用此法。首先使学生通读全文,领悟要点,归纳知识结构。总结的形式根据内容可用条文、表格或线索结构式。这种方法既使学生学会提纲挈领的归纳方法,又训练学生养成动手的好习惯。在阅读学习后教师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提高阅读效率,增强求知欲。也可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的精神。

2.填表比较阅读法。教师针对教材先列出知识线索或比较表,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找出关键词和重点内容填表并进行分析讨论的阅读方法。如:绪论;新陈代谢的概述;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的比较。此阅读法能够帮助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较,加强记忆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3.疑问阅读法。先出示阅读索引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知识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相互间可讨论,对较难理解的问题筛选出来,由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模型、挂图、录像等手段讲解得出结论。此法有助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摘要精读法。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采取摘要精读法,先让学生对重点句群精读细读,重点落实,使其明确听课目的,提高学习效率。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找规律,由教师适时引导,师生一起归纳总结,经过多方思维、多角度探求、全方位总结、精练提纯、深入加工、高度概括,培养了学生主动思维能力。

5.引导联想阅读法。针对课文中无明确文字说明,而隐含在插图中的未显内容。这些隐含内容是学生理解问题,完成习题的障碍,经教师正确启发性的点拨,引导阅读释疑解难,使学生产生联想从中找到知识内容。要求教师要形象科学准确通俗地阐述,使学生悟出书中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不但促进了学生对图形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

6.图文对应阅读法。教材中附的插图和图解,往往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这些插图和图解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却常被学生忽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识图读图,图文结合、以图促文、图文并重,运用图文对应阅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文字上的叙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题能力。

7.专题阅读法。在总复习时运用,可针对教材中不同章节在空间时间上连续、行式上类同、知识上关联的内容,可进行专题阅读然后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此法可使学生对相关内容掌握的更全面、更深入,更系统,同时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综合运用和融汇贯通能力。

8.并列对比阅读 。对比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对比认识事物间的异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认识得到深化。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辨析异同,探求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综合思维、归纳概括能力、求异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识记。

“引导阅读自学法”的运用,首先应注意教师要熟悉大纲教材能灵活驾驭教材,在教学中要因材选法,学生的阅读与教师要求同步,有目的性 ,阅读的知识内容要循序渐进的积累,阅读的结果力求问题有一个科学的结论。其次引导阅读学习要结合灵活多样的巩固训练,把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注意训练题型多样化:填图、绘图、选择、判断、分析、识图等。训练形式多样化:笔答、口答、竞赛式、接力式、抢答式、互测互判式、互问互答等多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在愉快地气氛中掌握巩固拓展知识,使苦学变乐学使被动接受变主动汲取,既掌握知识又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使其成为高素质人才。

引导学生“自学互帮”的几点思考 第12篇

一、创设情景, 激发动机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亲其师, 信其道”。一般说来, 学生对某位老师产生恐惧, 那么对其所教的课也不会产生兴趣。反之, 学生喜欢的老师一走进教室, 课堂的气氛就显得活跃,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被调动起来。因此,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 注重沟通师生间的情感, 及时进行角色转换,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

2.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培养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 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 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 学习的效果越好。但如果能把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成一种学习的需要, 就能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逐渐养成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学生在初学英语时都会感到新奇, 希望了解它, 因而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兴趣, 但中学生缺乏意志和毅力, 兴趣容易因困难和乏味而转移或中断, 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才能维持他们学习的动机。所以,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特点,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适时激励, 体验成功

在教学中,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 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 还需要教师在不同时机, 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生一旦有了新的兴趣, 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常采用这样的激励措施: (1) 老师们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一个学生, 表达自己对每一位学生的期望。在与学生的个别交流时, 常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你能够……”的语气表露出对学生的希望, 使学生受到鼓舞。 (2)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注意多表扬, 少批评。尤其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很强的学生, 教师要尽力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 多表扬鼓励, 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注重自学互帮、合作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 再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对掌握教材、提高思想品德素质有益的探究性情境, 让学生思考, 让学生观察, 充分展示小组合作、交流的魅力。这样, 就把教学过程变成了“质疑—探究—合作—创新”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自主交流学习中体验获取成功的快乐。例如教学《跳水》一文, 导入新课后, 就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小组合作讨论。不少学生自己能确定阅读计划与目标, 解读生字词, 读懂课文;弄清谁跳水, 为什么跳水, 结果怎样等。老师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见解或体验, 不管多少, 不管水平高低, 能谈即可, 这样, 自学互帮就落到了实处。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敢于和老师、同学展开讨论。

上一篇:改良椎管成形术下一篇:预见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