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

2024-09-08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精选11篇)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 第1篇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的基本特性

1. 来源的广泛性。

旅游管理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专业特点, 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必须关注更为宽阔的社会生活, 与旅游景点、酒店、旅行社等建立密切的联系, 掌握其业务活动实际。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与普通教学档案有所不同, 呈现出来源领域广泛性的特点。它不仅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水平与业务技能的真实写照, 也蕴涵着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情况、旅游背景资料等内容。

2. 内容构成的复杂性。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来源领域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内容构成的复杂性。既包括校内的教学组织活动情况 (教师的教案、教学计划、教学总结, 学生作业与学习成绩, 学校教学管理文件等) , 也包括校外的实践组织活动情况 (实习报告、实习评语等) 。此外还包括为强化教学而收集的旅游景点、酒店、旅行社等的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业务动态等材料。

3. 载体形式的多样性。

为适应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具有载体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内容包括:传统的纸质载体的材料, 如教案、书籍、表报、挂图等;具有旅游景点风光、酒店或旅行社综合情况介绍的光盘资料、录像资料等;关于旅游学术活动的电子文献资料以及网络环境下形成的磁盘资料等。应当引起关注的是,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的载体形式多样性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进行安全保管与合理利用的难度。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的积极作用

1. 有利于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建立系统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有利于全面掌握教学的基本情况, 合理调整学科体系。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记录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利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可以对照检查教学各环节的实际进行定性分析, 合理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使教学更加贴近旅游活动实际, 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便利条件。

2. 有利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水平。

建立系统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水平、业务技能的真实记录, 是专业教师的全部教学活动精华所在, 利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 可以及时总结、发现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 有目的地进行“取长补短”式的改进, 从而全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3. 有利于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

建立系统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有利于专业教师全面、科学、合理、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也是一个师生互动、交流提高的过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不仅记录了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情况, 也记录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提高情况, 通过利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 专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要求与学习特点等, 便于有的放矢地改进专业教学内容与方法, 使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能够适应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要求, 达到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目的。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的管理措施

1. 提高档案意识。

建立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 既离不开专业教师的密切配合与协作, 又需要提高专业教师的档案意识。因而, 要大力宣传档案工作, 强调建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的重要性, 使全体师生尤其是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档案意识, 养成自觉形成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的良好习惯, 注意在日常的专业教学活动中形成、收集、积累具有保存价值的教学材料, 有目的地从事建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的工作。

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形成领域广泛、内容构成复杂、载体形式多样, 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完成, 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形成强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管理的长效机制, 以使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能够在制度建设的保障下得到科学发展与合理完善。

3. 加大保管力度。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形成周期较长, 且具有载体形式多样的特性, 载体的质地构成、规格标准、收藏技术等均难以达到统一规范的要求, 严重影响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的科学保管。因此, 必须在制度建设的框架内, 注重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的科学保管问题, 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 购置必要的保管设备, 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的保管。

4. 有效开发利用。

建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利用。必须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的利用工作, 大力开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资源, 借助校园网络平台的优势, 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档案利用活动, 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深入发展, 发挥其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 进而达到全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与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平.李士敏.旅游档案的特点、管理与利用.档案学研究, 2000.3

[2].于洁年.旅游资源档案的开发利用.理工高教研究, 2007.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研究 第2篇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问题依然很多,特别是教学方法滞后,许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严重地影响着我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使之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旅游企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改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成为提高旅游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方法现状

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旅游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旅游教学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教学方法滞后等现象。很多院校基本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上,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旅游企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这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在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是要求学生熟练地完成课后练习题并通过等级考试? 还是引导他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答案不言自明。那么,如何授人以渔? 目前的现状是:经过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起来的学生非常习惯于教师对知识定论式的讲授,缺乏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缺乏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未必都能听得进去。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教育部出台的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职高专的教育一定要摆脱传统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跳出“学科本位”的误区,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主线,构建适合高职发展规律和旅游业自身特点的“能力本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因此,改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成为迅速提高我国旅游教学水平,提高旅游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基本原则

1.先进性原则。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软件,还原真实的职业情景,模拟真实的职业任务和流程,让学生了解企业工作环境,感受职业工作氛围,加深职业体验。

借助网络平台建设师生互动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全程指导、跟踪、管理、监督,实现师生全程互动、资源共享。

2.能力本位原则。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实现从“传授知识、教师主体”转变为“培养技能、学生主体”。

3.一体化原则。按照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原则,教学中不存在完整的、单独的的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而是按照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补充“适度、够用” 的知识,将知识、理论、实践融于一体;将教学做融于一体。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教学方法上,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与学并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配合,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教学中要采用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角色互换法。根据不同课程及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旅游管理大部分的专业课和某些基础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针对某些课程中的某些教学环节,师生角色可以互换,教师将有关教学内容事先布置清楚,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行“教学”,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发挥情况,随机应变提出一些问题,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是课堂形式上的主导,教师则是幕后总导演。

2.情景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是在现有的校内教学中模拟规定情景,将学生与教师置身于虚拟情景中,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如“导游业务”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等辅助性教学手段,使学生面对相关画面进行景点、景区讲解;同时,学校与教师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将教学现场置换到真实的旅游工作环境中,按职业标准,由企业一线技术能手或专家现场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有利于调动自身潜能。

3.项目教学法。按照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先由教师按职业能力模块细分为若干个项目,然后将每个项目分给学生个人或小组,以规定时间或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任务,达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在项目教学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项目设计师及教练。师生在教学中充分互动,通过反复的教与练,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与理论的接受者,而是在一步步的思索探究、主动实践中理解理论,运用知识,熟练技能,形成能力。

当然,项目的选取非常重要。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选择难度适合的项目,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需要让学生有多种的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来应用所学习的知识,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资源。

4.问题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对有关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问题,通过讲解和讨论加以解答,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加强了教学过程中启发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思维。问题教学法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学到的知识深刻难忘,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生动的、典型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实例入手,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从而把学生引到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上来,让学生的思维紧跟问题的发展去想象,教会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等职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对策分析 第3篇

关键词:中等职校;旅游管理;教学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10-01

在我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管理人才十分短缺,为改善这种现状,各大职校陆续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然而,职校旅游管理专业虽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逐渐走向专业化,但相比其他学科还不成熟,今后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旅游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就专业特点而言,其应用性、操作性较为突出,与市场联系紧密,属应用性学科。但从该专业设立角度而言,由于绝大多数脱胎于基础性学科,因此仍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授课不分课型、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一律采用单纯地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对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模式为“一言堂”,即课堂上以老师讲授和学生听讲的方式进行教学。从专业特点的角度考虑,此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存在以下弊端:

第一,只有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所谓的应用性学科变得有名无实。旅游管理专业中涉及大量实际操作性内容,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才能掌握,仅仅靠听是不够的。

第二,“一言堂”式的授课方法,不利于学生管理自信心的确立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心理素质要求较高,要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足够的自信心,四年一贯制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心理素养的提高;尤其是缺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更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关意识的培养。

第三,单一的授课环境和授课模式,不利于学生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绝大多数是旅行社、饭店等旅游企业,在这种变幻无常的对客服务中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极为必要的基本素质。

第四,长期的传统授课模式使教师本身在知识更新和能力结构上存在极大的缺欠,势必影响该专业学生专业意识的确立。专业意识的尽早确立是学生对所学专业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由此学生会有意识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培养相关专业应具备的能力。传统教学方法并非一无是处,在某些传统和基础性学科中仍是较为适用和主要的教学方法,而且即使在目前极力倡导教学方法改革的形势下,传统教学方法与其它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仍能发挥积极作用,相得益彰,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的使用,关键是要“对症下药”,不同特征的学科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

二、职校旅游管理教学的改进方法

(一)加强旅游管理师资队伍建设。

整体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的水平,才能有效保证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开展,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为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可以有计划的安排相应数量的教师外出进修,将全国各地有名的旅游景点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贯穿到实践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教师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不断更新,才能跟得上旅游业发展的步伐。此外,高校还可以聘请中外知名旅游学术专家到该校开展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和专家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

(二)结合社会最新动态进行专业课堂教学。

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和旅游管理的最新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案例时,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比如,PPT展示结合情景模拟教学,充分考虑现实情况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对于不爱参与活动的学生,应尽量让其担任活动小组长。同时,对于那些爱在课堂上玩闹的学生,在进行小组分析时,应首先给他们分配好任务,避免他们玩闹,也让他们在任务中学习。

(三)重点选取必要课程与学生兴趣相结合。

旅游管理专业在开设课程时,应将主要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在保证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基本前提下,增加其他课程。学生可结合自身情况挑选课程,增加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全面建设旅游专业的实训室和学校实习基地。

旅游专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的专业,中等职校也需要重视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不断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建立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的培养学生先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然后再到实训室进行合适的情景模拟,再到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实际的操作,学校需要规定和设置好具体的实践步骤,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中情境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旅游专业就是一个对语言和表达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需要的就是学生不断的放开自己,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地域辨识能力。同时加强学校的实习基地也能有效的辅助学校的课程教学,不断的将课堂的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融会贯通,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也有利于学生不断的对旅游专业知识进行探索和实践,同时对于学生在进行校外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处理事件的能力和经验,这也可以提高学生在与其他学生竞争时的优势。同时可以积极的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机制,不断的促进学生的竞争机制,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三、结语

论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对策 第4篇

一、分析目前中职旅游管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这几年中职学校的教学取得了显著进步, 但是仍然存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等问题, 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质量水平。下面我们进行深入分析目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 专业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部分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方面没有体现地方特色, 只是盲目的模仿和照搬其他院校, 没有考虑当地的经济结构和旅游特色, 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大部分学校没有从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出发, 盲目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同时,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 部分中职院校由于定位不准确, 没有形成适合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 由于教学计划存在不确定因素, 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轨。另外, 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不能满足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的现象;

第二, 学校和企业并未实现真正意义的合作。企业和学校在合作的实际操作中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 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学校到企业去实习是目前学校和企业合作的主要形式, 而双方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的合作并不多, 这就导致学校对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认识不全面, 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为企业所用。同时, 政府对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资金投入力度不大, 再加上企业和学校的合作缺乏一个规范、健全的合作机制;

第三, 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缺乏完善的考核制度。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但是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 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 课堂氛围缺乏活力。学校开设的课堂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 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却视而不见,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逐渐下降。部分中职学校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 缺乏完善的考核制度,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 学校缺乏强有力的教师队伍。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学校教师也应该主动参加社会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学校教师肩负很大的压力, 教师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对学生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改善也有重要的影响。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从上文可知, 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需要我们进行逐步改善, 下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教学改革。众所周知, 旅游活动的发生具有区域性, 因此, 旅游景点具有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 因此, 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和课程设置应该从其所处的地理区域出发, 突出旅游特色。由于目前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因此, 学校应该坚持以市场需求和满足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为导向, 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对于教师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注意与旅游企业合作, 收集目前旅游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从而更好的实现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第二,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不能有效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因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各方面需求,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进一步提升教学课堂效率, 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舒适、宽松的学习氛围。同时, 还要求教师必须扮演好“引导着”重要角色,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 教会他们科学的自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 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学校应该根据当地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 制定实践教学大大纲, 完善学生的实习管理体系。教师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把握好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结合点, 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训联系, 从而提高学生的旅游实践操作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另外, 学校还要处理好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关系, 不仅可以弥补学校办学条件的不足和资金投入, 同时也可以为旅游企业提供专业的管理顾问。通过加强学校和旅游企业的合作, 不仅可以了解企业对旅游人才的具体要求, 还可以满足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要求;

第四, 加大对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由于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对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文化结构要求比较高, 学校必须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培训或自我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更好的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误区及矫正 第5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幅员辽阔,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但是,现在的旅游业竞争日益突出,逐渐形成了以旅游管理人才为核心的竞争趋势。

文章将以校企合作为背景,积极探讨中职旅游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旅游;校企合作;旅游管理;人才竞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行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

因此,旅游行业以强劲的势头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的旅游管理人才十分匮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

因此,培养旅游管理技能型人才,为旅游业输送优秀人才是现在社会赋予中职教育的历史使命。

传统教育以课本知识的教学为主,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为主,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许多学校纷纷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而校企合作既避免了人才培养资源的浪费,也从更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技能。

但是,现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校企合作的大环境。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中职旅游管理教学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校企脱节

校企脱节是中职旅游管理教学较突出的问题,也是阻碍校企合作的一个主要因素。

虽然校企合作是未来中职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受多种原因的束缚与困扰,现在的中职教育,特别是在旅游管理教学中还没有真正做到“校企合作”。

校方与企业在合作上脱节,造成许多旅游管理人才的流失。

导致这一问题,学校和企业都有责任。

本文主要从校方原因进行分析:

1. 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联系不紧密。

人才培养是针对社会的需求而言,每个学生都要进入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于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调整发展方向及发展目标,而学校的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两者的不同步必然造成学生无法在校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

陈旧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创新存在矛盾,给顺利合作设置了障碍,也增加了培养学生的难度。

2. 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本专业没有关联。

中职教育的宗旨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本领,为他们以后在社会中的发展提供途径。

但是,在现在的许多中职教学中,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没有紧密联系。

其实,文化课的设置就是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这在现有的中职旅游管理中没能得到体现。

中职旅游管理中的文化课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及课程安排等方面偏向于高中的教育方式,模糊了中职旅游管理的教学目的。

3. 实习课程的设置与企业要求明显偏离,影响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降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不管是校内实习,还是校外实习,其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真正掌握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同时通过一定的环境模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

在中职旅游管理的实习中,实际操作与这一目的相距甚远。

对于校内实习而言,往往由指导老师通过教学指导来完成,而这一方式已经偏离实习的意义,更像是将课堂搬到了校内实习场地中,整个过程对学生的能力锻炼不够。

校外实习是学生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十分重要。

然而,现在的中职旅游管理学生在校外实习时更像是廉价的劳动力,在企业中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十分少。

二、忽视技能的培养

校企合作是未来中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那么中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宗旨与发展方向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探讨现在的学生教学方案,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特别是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还强化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技能及专业技能。

但是,现在的校企合作还没有形成很好的气候,尚需要更多力量的加入及磨合。

作为中职学校,在促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校方的学生培养方案是现在企业十分看重的要素,这一点也是两者之间进行合作的促进因素。

就目前的中职旅游管理教学来说,校方对人才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

因此,校方对人才技能培养的忽视是阻碍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没有积极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造成有关资源的浪费。

我国对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并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

由于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导致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没有得到体现。

另外,学校制定课程时没有从企业需求的角度思考,对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既浪费了国家提供的资金,又浪费了许多学生的精力。

2. 课程设置没有充分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职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学科,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及临场的发挥,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但是,现有的中职旅游管理没有体现这一点。

实习时,缺乏较为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及与旅游企业的良好合作体制;教学上,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以及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

中职教育应该紧密结合现在的企业需求和人才发展要求,制定较为完善的教学内容,并及时更新教学模式,为与企业的良好沟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题会议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丁正荣.高职旅游专业技能课程的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11).

[3]江晓云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调查及创新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

旅游管理专业会计教学刍议 第6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会计教学,教学方法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需要改革。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体系的会计课程进行改革, 是为了适应旅游业界培养综合专业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形势的需要。据统计, 在管理所用的信息总量中, 会计信息占到70%左右。正因如此, 会计课程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经济学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 也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具有实务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对非会计专业学生 (如旅游管理专业) 来讲, 学习会计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树立会计思想和思维方式, 做到“懂会计”而不是“做会计”。因此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都应与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区别开来。

一、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思考与定位

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是具体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管理工作, 培养目标主要是会记账、算账、报账以及用账的会计专业人才, 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各组织的会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 将来一般从事非会计专业的其他管理工作, 就业方向是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交通等旅游组织各职能管理部门。

从就业方向上,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目标主要是各类旅游单位的管理部门, 由于这些岗位的工作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 因而他们需要懂得会计信息的产生程序和会计信息的基本经济含义, 但不需要他们记账、算账。从学习能力上看,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旅游管理专业知识, 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并不全面, 加之学习本专业知识需耗用大量的精力, 他们并无足够的能力来系统学习会计知识。

因此, 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 能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及实务, 即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会计信息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 还要学会如何进行财务分析, 如何为组织决策获取必要的会计信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特有的思维方式, 注重会计信息的获取、会计知识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 学会如何把会计作为一种经营工具, 运用会计信息做出生产、营销、投资、融资或其他商业决策, 从而改善和推进旅游组织的管理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及专业方向本科教育开设了《会计学基础》课程, 一般每周3~4学时, 授课16~l8周, 总课时48~72学时, 教材种类较多, 但目前全国基础会计同类教材多以工商业经营业务为背景, 缺少以旅游行业经营业务为背景来阐述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教材, 能使基础课程与后续的旅游企业财务管理课程密切衔接的优秀教材更少。主要代表有赵锦爱主编的《旅游企业会计基础教程》 (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 和李亚利主编的《旅游会计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等。教学内容涉及会计学的基本问题, 阐明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其主要内容包括填制和审核凭证、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其特点是以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为解析对象, 注重旅游行业会计教材内容与旅游企业财会工作实务相结合。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实验、习题等方式组织教学, 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建有会计模拟实验室及多媒体教学设施, 实验课及部分理论课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教材上没有实践教学部分, 但大多数学校都有实训内容, 对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大有益处。旅游管理专业会计教学中更应该注意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结合, 对会计概念原理的教学要紧密地联系旅游行业的特点,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与专业相联系。

三、旅游管理专业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 由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不同特色及侧重点考虑不够, 直接硬性嫁接会计专业的课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 讲授内容偏理论、轻实践。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虽然包括旅游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等内容, 但由于专业教学学时的限制, 许多教师把旅游基础会计讲得过多过细, 对财务会计按现有内容体系讲也很难讲得清楚明白, 基本没有涉及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相关内容。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 由于课时有限, 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业务的账务处理技术, 不采用案例教学或偶尔采用小的、单一的独立案例, 案例的综合性不强,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会计基础教学内容类比为旅游行业一系列相关实务, 以会计专业术语来表达旅游行业组织对会计交易或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缺乏会计循环各步骤间的紧密衔接。会计业务处理的方法, 理论性较强, 学生学完后知道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处理。会计理论教学与旅游行业会计实务内在逻辑性差, 前后衔接、融会贯通关注不够。

(二) 教学方法单一。

会计教学中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师注重知识传授, 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大多高等教师虽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的教案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而是要利用多媒体能够处理图、文、声、像的优点, 营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通过各种感官刺激, 加深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印象。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还不充分。

四、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讲授方法

(一)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要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 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 根据不同的内容将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训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图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会取得满意的效果。多媒体手段能形象直观地表达相关的教学, 例如将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呈现在屏幕上, 形象直观, 图文声并茂能让学生记忆更深刻。

(二) 实训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案例来实现的, 好的案例在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讲授———案例分析与讨论———讲授”, 即首先由老师讲述当次课的相关知识和重点内容, 其次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最后在案例讨论后由老师总结案例, 并结合案例系统讲授有关知识。结合身边实例及旅游管理的专业特色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练习题以旅游管理专业的行业为背景, 学生能比较好的入题, 能更好地感受专业与会计学的相接点, 也可以以旅游社的一个会计事件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训, 能让学生真正弄清会计程序在旅行社等相关领域的运行。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 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国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供, 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 并且保持着持续发展的活力。中国能够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旅游市场之一, 首先需要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做支撑, 旅游产业的发展运行需要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专业人才来支撑, 对现代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旅游管理人员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教育已成为旅游管理教学和会计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限于篇幅和能力, 很多问题尚未涉及, 比如旅游会计基础教学内容体系、会计实验室建设、会计教学效果评估等。笔者旨在抛砖引玉, 借此引起对旅游管理专业会计教学方法的探讨, 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雷莉萍, 古力, 杨厚学.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思考[J].读与写杂志, 2007

[2].李刚.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J].会计之友, 2008

[3].纪金莲.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8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 第7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见习,教学设计

专业见习是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一个有机部分, 是大学学习阶段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有针对性的、指导性较强的专业见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结合实践, 强化专业知识, 深入理解教育、教学的目标和策略, 还可以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中的摸索与探讨, 专业教师的协助与指导, 使学生逐步获得实践工作的能力。因此专业见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专业见习的教学设计上,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旅游管理专业见习教学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见习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一、专业见习目的和意义

各院校对专业见习目的意义的理解及确立大致相似, 在前文已有描述。但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和学生情况, 笔者单位在教学设计开始之前, 对旅游管理专业46名大一新生进行的调查显示, 这46名学生中, 无一人有过随团旅游经验、无一人在宾馆住宿过、无一人曾走进过旅行社、有3人曾在景区旁听过一小段导游讲解、5人能列举出几种黑龙江省任意旅游地销售旅游纪念品的名称、所有人都认为导游是负责讲解的人、“吃的是青春饭”。

因此, 在设计专业见习教学目标时在原有的基础上, 更强调下列要素:使学生获得旅游体验, 了解旅游企业、旅游纪念品市场和旅游从业者情况, 了解基本职业发展规划路径, 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课堂的基础理论知识, 提升职业信心和学习兴趣, 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进行初步的就业方向选择和职业规划。

据此, 设计了具体的见习目标, 见表1。

二、专业见习时间的选择

基于专业见习的教学目标, 笔者单位的专业见习安排在大一新生开学后的第三周进行, 为期一周 (共计30学时) 。选择此时间段的原因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

一是从学生心理反面来看, 此时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是一志愿专业感觉沮丧, 在这个时间段安排专业见习能够及时向学生们形象生动地展示旅游行业情况, 通过专业见习中亲身做游客所体会到的旅游体验、参观和观摩所见到的行业情况、听取业内成功人士对于专业、行业、职业的讲座, 正视行业、认识专业, 扭转之前对行业的一些片面或错误认知, 明确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加强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忠诚度。

二是从知识层面来看, 此时学生们已经接受过专业教育、完成《旅游学概论》《导游原理》等课程的绪论部分学习, 对旅游业具备了一些基本知识, 同时存在一些新鲜感和困惑, 能够思考并提出一些问题。此时安排专业见习与开学之初就外出见习相比可以避免造成学生们头脑中没有相关知识储备, 对见习内容毫无概念, 走马观花。当做是游山玩水看不出门道、提不出问题、得不到收获;与在学习很久之后和实习之前才专业见习相比, 又能够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见习再带着问题回到课堂找理论, 从实践中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点, 避免在学习中始终是理论学习的抽象与困惑,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专业见习内容与实施要求

(一) 专业见习内容的确定

基于专业见习内容的教学目标, 选择以下见习内容, 见表2。

(二) 专业见习内容的特点

因为要让学生作为旁观者, 跟着导游员的脚步在观摩旅游企业的同时, 观摩整个旅游过程中导游员与见习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情况, 为学生完成旅游的模拟体验, 因此, 专业见习内容之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是基于导游员带团基本工作流程而串联的。有利于学生们更加理解各个旅游企业之间的关联, 更加了解导游工作程序, 更加了解行业。

(三) 专业见习的实施要求

专业见习的实施采取模拟旅游体验、参观、专业讲座和讲座后座谈答疑的方式展开, 因此对旅游企业和校内外指导教师的选择、学生们的学习要求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 企业的选择

本专业见习的旅游企业应具有很大规模, 拥有行业美誉度, 具有较为先进的企业管理体制, 具备完善的设施条件, 有足够的接纳能力和培训经验, 有负责见习指导管理人员。

2. 对指导教师的选择

一是校内见习指导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 见习前做好思想动员, 见习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并在见习期间保持与所指导学生的联系和沟通, 及时解决学生在见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及问题。

二是校内指导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能够出色完成地陪导游工作, 尤其是具备较强的讲解能力, 为学生做示范。能够与旅游企业做好沟通与配合, 组织见习活动, 进行相关理论的扩展,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指导学生做好见习笔记和见习报告。对见习期间的考核指标严格把关, 并给出实事求是的见习成绩评定。

三是企业指导教师应具有正确的行业认知, 思想品德高尚, 个人素质高、形象好。具备一定的行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具备扎实的行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组织能力;能配合学院的教学设计理念和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解答学生困惑。

3. 对学生的要求

一是分组见习, 选派组长;

二是明确见习任务, 认真学习见习大纲,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三是认真完成见习内容, 收集相关资料, 在记录见习笔记的基础上, 培养和发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虚心向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学习, 尊重他人, 自觉遵守学校和见习企业的有关规章制度, 维持见习企业的正常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和交通秩序, 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 服从指导教师的领导, 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五是保证出勤, 因病、因故不能参加见习者, 应在见习前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医院证明等相关材料, 办理请假手续;见习期间请假, 按有关请假制度执行;

六是撰写见习日志、见习报告, 制作PPT进行汇报, 按时按要求完成考核。

四、教学评价

专业见习的教学评价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院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具体的专业见习考核方式为:

专业见习日志+见习出勤及表现+见习报告+小组汇报=最终成绩

专业见习成绩评定标准:

专业见习日志成绩占总成绩的20% (校内指导教师评定) ;2.专业见习出勤10% (校内指导教师评定;缺勤率超过30%者不得参与考核) ;3.专业见习表现占总成绩的40% (四位校外指导教师每人10%) ;4.专业见习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 (校内指导教师评定) ;5.专业见习小组汇报占总成绩的10% (校内指导教师5%;各组互评5%) ;6.见习成绩的综合评定:按见习成绩的综合得分折算成相应档次, 即优秀 (90分以上) ;良好 (80~89分) ;中等 (70~79分) ;及格 (60~69分) ;不及格 (60分以下) 五级评定。

专业见习是学生们来校学习的第一次实践, 学生们对此期待极高, 对于学生们今后的专业认知、专业学习、就业以及长期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对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展专业见习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希望对如何开展旅游管理专业见习起到一些借鉴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田里, 马勇, 杜江.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祁颖.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规范与实效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06 (1) .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 第8篇

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将不断提高;而这必将导致世界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可以预见, 21世纪旅游业的竞争也将愈加激烈。而旅游业的竞争, 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旅游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心态、观念、价值等方面也与实际要求存在着差距。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必须加快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

(一) 人才的需求现状是根本驱动力。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20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业大国。由此, 我国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调查结果表明, 旅游企业岗位管理类人才中, 高级管理类别的需求占10%, 中级管理类别占20%, 初级管理类别占70%;操作岗位高级操作员工占75%, 中级占20%, 初级占5%;营销人才高级占50%, 中级占40%, 初级占20%。总的来说, 目前的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已呈现一定的特征: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随着旅游企业竞争的加剧, 营销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针对此种情况,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立足企业需求, 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基础, 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也要横向拓展学生的其他技能。

(二) 人才的培养滞后于行业的发展。

一是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形成了涵盖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培养层次的较为完善的旅游高等教育体系。截至2010年年底, 全国旅游院校 (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 共计1968所, 其中高等院校967所, 中等职业学校1001所。2010年全国旅游院校在校生首次突破100万人, 达到108.6万人。二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竞争力并未与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成正比。一方面, 企业招聘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后发现, 招聘来的大学生在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 完全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企业还需要在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上花费较大的代价;另一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旅游企业内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不适应, 认为岗位不能体现自己的所学、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和人生价值, 因而选择“跳槽”去其他行业, 致使旅游企业的大学生员工流动率极高。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案与实施

为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近年来对旅游专业教学进行了多次改革, 在借鉴国内外大学旅游类本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 学院提出了“明确培养目标、整合课程内容、不同专业特长互通、强化基础技能、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力度”的教学改革思路。经过6年的改革与实施探索, 最后形成一套规范化的实践教学方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案的改革分两部分, 一部分是修订完善实习指导手册, 另一部分加强对综合实习的规范化管理, 确保实施效果。

(一) 修订完善实习指导手册。

实践指导手册的科学制定不仅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实习目标, 也是对综合实习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保障。修订后的实习指导手册内容包括:

1.习的基本要求。实习生必须严格遵守《综合实习守则》等有关教学实习的规定, 并按要求认真完成实习任务及内容, 如实完成综合实习应完成的内容, 按时保质完成综合实习, 从而达到实习目的。

2.确实习的目的和任务。综合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 培养学生适应和独立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从而使之得到全面锻炼, 为毕业后快速成长为高级专业人才奠定基础。综合实习的任务是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了解所在实习单位各职能部门运作的情况, 结合理论知识之所学, 获得相关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 并查阅相关管理方面的资料, 分析目前实习单位在运营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对可行的解决方案。

3.内容。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 在企业某个部门具体岗位的生产劳动和实际工作。在学习掌握实习岗位的基本要求、操作技能和作业规范的同时, 学生应该了解实习所在组织的有关情况和经营管理运作, 如单位沿革、组织形式和人员构成, 有关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程序, 有关部门、岗位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客户构成及市场营销方式, 经营管理现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等等, 了解宏观政治经济形势企业发展的影响, 锻炼实习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并通过实习周记和实习报告的撰写培养业务写作能力。

4.实习时间、地点、单位及部门。传统的旅游教育实践环节过少, 理论与实践往往脱节, 因而实习效果不明显。我院经过多年探索采取了“3+1”的集中实践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四年本科理论教学压缩在三年内完成。因此,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期为6个月较合适, 综合实习的时间原则上可以安排在第七学期。该模式在解决实践环节过少、学时安排偏低的问题上具有积极意义, 可以实现旅游人才培养与就业的平稳过渡, 为从学校顺利走向社会就业奠定基础, 受到旅游企业的欢迎。

5.实习成绩考评。按照要求学生要在实习结束前半个月填写实习鉴定表, 实习结束后完成实习报告。由实习管理和指导小组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交流心得体会, 并同步进行成绩考评。综合教师实习过程的管理和指导、实习单位的意见以及学生的交流心得体会, 撰写综合实习总结, 总结经验和不足, 完善综合实习环节, 并作为教学材料归档。成绩的考评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实习成绩的评定由综合实习鉴定表 (30%) 、综合实习报告 (30%) 、实习成果交流 (10%) 和实习日志 (30%) 四部分构成。每部分的评定采用分项打分, 评分主体包括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管理和指导小组, 做到了公平、公正、全面、客观、合理、规范, 学生反应良好。

(二) 加强对综合实习的规范化管理, 确保实施效果。

我院实习指导与管理小组和实习合作基地经协商后形成如下较详细的综合实习管理与指导方案。

1.学院方实习指导与管理方案。

配备强有力的工作班子, 院系领导、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共同参与, 明确职责, 并且进行充分的动员和安全教育, 提出具体要求。实习中, 领导及老师勤于检查, 配合实习、实践有关单位共同搞好管理控制。实习结束后, 进行有效的评估、总结, 坚持实行实习交流制度。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过程如图1所示。

2.实习合作基地的指导与管理方案。

学生到达实习基地后, 基地合作方负责安排实习生的住宿、保险、体检等工作, 并与实习单位做好入职沟通。实习过程中, 实习基地教师每周至少两次到实习单位和住宿点巡视, 及时掌握并反馈实习生情况;关心实习生的思想和生活, 稳定和调整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经常与实习单位联系, 了解实习生工作情况, 维护实习生合法权益;及时与我院实习指导小组及实习生家长联系与沟通, 保证实习生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三、成就与展望

首先通过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改变了旅游类本科生偏重理论教育而轻实践能力的局面;其次, 形成了3年校内学习、1年综合实习与毕业设计 (论文) 实践教学的“3+1”教学改革模式;使得综合实习与毕业设计 (论文) 有机结合。在实习过程所取得第一手资料为毕业课题提供了基础材料。再次, 通过近半年与企业的接触与磨合加深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了解, 为学生就业提供提供了就业机会。与此同时, 通过社会磨练, 也改变了学生的择 (就) 业观;最后, 推动教学改革, 提高了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并针对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为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素材。

通过近些年的实践, 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明显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是, 面对21世纪旅游业对旅游专业人才要具备全球化、数字化、创新性与专业化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还需要经历不断的探索, 只要不懈努力, 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宗旨, 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较高能力、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为国家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21世纪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市场不断扩大的同时, 行业竞争也日趋白热化。而谁能独占鳌头, 往往取决于人才的竞争。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正是各类旅游人才培养的发源地。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我院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性与实用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管理方案, 对促进国内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司http://info.meadin.com/Train/2011-9-29/1192932406.shtml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 第9篇

一、尝试采用与旅游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探索出有意义的实践教学方法

教育部提出了高职教育要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我们多年来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尝试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改革。

1.为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要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创新的导游实践教学模式。为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对突出技能培养的特点,可以由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和旅游企业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旅游职业技能的培训。在高职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学中,在《导游实务》、《旅行社经营管理》等课程中增加旅游景点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和旅行社派来的的兼职教师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导游技能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通过旅行社专业讲座、专家指导委员会等方式与旅游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为了更好地完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该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及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在旅游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来进行旅游专业课程的导游实践教学环节,与旅游企业合作来完成对高职旅游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在旅游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来进行旅游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结合校内实习基地的实践技能训练来完成对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在旅游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根据旅游专业课程的内容,不定期让学生去旅行社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

二、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建立了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1.支持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导游服务技能大赛,通过比赛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校内技能大赛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校内模拟及校外实践的平台。注重将职业素养及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贯穿于专业教学始终,并利用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为学生适应日后旅游服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内大赛可以邀请旅行社的专家评委到场为选手评判,选手们通过优异的表现获得了旅行社的实习和工作机会。通过导游大赛的的竞赛环节,展现了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

2.为了更好的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旅游管理专业采用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和旅行社共同制定导游人才的培养方案,根据旅游专业技能大赛的要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旅游专业课程实训教学。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大赛成绩和国家导游员资格考试的成绩纳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学分管理,形成导游职业资格认证的管理模式。将校内外技能竞赛的成绩纳入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的学分管理体系中,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校内外的各项导游服务技能大赛,考取旅游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三、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尝试创立全新的教学模式

1.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为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旅游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在《辽宁导游实务》、《旅游英语》、《导游服务规范》和《旅行社经营管理》等课程的专业教学中,可以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建立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旅游专业教师与旅行社共同编写以实践为主的导游培训教材,在学生掌握导游服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导游讲解技巧和导游带团技巧。

2.尝试与旅游企业共同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三年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的资深导游员为外聘专业教师,承担旅游管理专业的导游实践教学任务。同时旅游教研室与合作旅行社的专家和兼职教师共同合作,制定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实践形成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均衡,形成科学合理的导游人才培养模式。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创新的导游实践教学模式,由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和旅游企业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旅游职业技能的培训。

参考文献

[1]代玉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辽宁轻工职业学院为例.价值工程,2014(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21-01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培养既具有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又能熟练掌握现代旅游行业的服务与管理技能,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具备良好旅游职业道德修养、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能适应旅游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总体而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实践性强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就业方向: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管理部门及其它。专业本身实践性强,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操经验和很强的服务意识。

2、专业理论体系较完整

旅游管理专业因为建立时间较早,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完整的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给实操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带来了一定的瓶颈,很多院校局限于理论体系中而忽略了实操教学或者是偏向于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3、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行业,不管是酒店管理还是旅行社经营都需要有很广泛的知识面,本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

二、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自创办以来就以其与工作岗位相结合著称,各个院校都在实践环节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工作,但是因为各个学校师资条件的不同,实践环节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师资雄厚的学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创建了自己的旅行社和酒店,为学生实践建立了完整的实践体系,为旅游管理实践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是大多数院校都存在实训基地不完善,实训环节不完整的问题。

实践教学在现代高职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旅游专业教学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其中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包括:课程见习、阶段岗位实习、旅游旺季实训、毕业实习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以达到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目标。高职教育应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主线,构建适合高职发展规律和旅游业自身特点的“能力本位”教学体系。各个学校根据实践的要求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改革方案,但是实际操作中方案与实际执行错位,实践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脱节现象严重:大部分院校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理论教学是理论教学,实践统一被安排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感觉在学校学习的内容空洞与实际工作联系少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上心不在焉的状况。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因为没有系统的锻炼而不能就任其任职的岗位,需要单位重新培训的现状。

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尽管有高学历,但缺乏与学生就业岗位相关的工作经验。很多院校不注意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在讲课的过程无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只能将空洞的理论,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现在很多学校注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是着力与解决现有的问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注意不能陷入证书的迷障,而不注重考查教师真正的实操能力。评估方式比较单一:学校对学生进行评估往往是通过理论考试进行评分,这样的评估方式单一,也扼杀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只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读课本的书呆子。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估单靠考试是无法判断的。

就业方向不明确: 有一部分学校没有专业方向,以为宽就业口径会帮助学生在找工作的时间多一些选择。很多学生盲目选择专业,对于未来从业方向不确定,在进行一段时间学习后发现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也是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改革建议:

1、课程体系模块化

模块教学是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较好地克服了传统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产生的弊端。很多专业有多年模块教学的试点,这种新模式的教学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引进者以教学模式,在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模块的划分、模块教学评估量化细分、教师教学与学生互动。

课程设置要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相互融合,注重突出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教学要精练,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划分为市场营销模块、口才。

2、实训教育体系化

许多院校在实训这一环节上一直采用固定的“在校学习两年,出去实习一年”的机械做法,的确是减少了许多麻烦,但也使得许多学生完全的丢弃了前两年所学的理论在幼儿园网站中社区家长享受与在园家长同等的待遇,可以随时进入“家园互动区”交流探讨育儿经验和亲子活动方式。我们还利用周日办起了亲子园,以满足1~3岁社区幼儿早期教育的需求,使亲子效应由幼儿园外延到社会。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 第11篇

1.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案例教学

1.1 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先进而高效的教学方法, 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创新思维并增强其实践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 照本宣科很难达到预定的目的, 不利于学生以后在旅行社的工作。而案例教学可以把课堂时间用于学生对案例的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实施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教学使课堂不再以老师为主体, 而是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活跃课堂气氛。同一个案例, 因为个人经验和认识的不同, 学生会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讨论结束的时候, 大家会从众多答案中挑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教学摆脱了标准答案的束缚, 有助于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并使学生记忆深刻,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

1.3 如何实施案例教学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案例, 将选定的典型案例发给学生, 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认真学习阅读, 掌握案例的事实细节。所用的材料要有普遍性、实践性, 符合学生所具备的实际水平, 必须满足他们今后从事实际工作的需要。案例的质量越高, 就越能使学生达到掌握理论基本知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科学地设计案例教学环节, 尽可能地做到案例是对真实情景的分析。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不仅知识性强, 而且实践性十分突出, 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理论知识, 而且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应结合本校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 从双师型建设、名师工程等多个环节进行尝试与努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鼓励教师从事一定的旅游实践活动, 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 又能使教师了解到旅游业发展的最新状况, 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对于青年教师, 在教学上要充分利用集体备课、观摩教学、教学评估、教学法研讨及公开课等方式, 不断提高其授课艺术、教学方法。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 要加入教师学术梯队, 给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教授当助手, 边学习边提高, 加强实际工作锻炼, 在短期内突破教学关。

3. 健全实习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一方面要完善或按需要新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另一方面要积极联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为教学提供全真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落到实处, 实现教学与实训、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教学与培训的有效统一, 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3.1 建设校内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实践性非常强, 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与本科院校学生进行竞争, 学校就必须培养出具有竞争性的行业人才, 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模拟客房实训室、模拟餐厅实训室、模拟酒吧实训室、模拟旅行社、模拟导游微格实训室、模拟旅游策划和研发、茶艺茶道室、形体训练室等专业实验室,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素养、基本技能及服务与管理技能。

3.2 进行顶岗实习

虽然校内实训室的建立能够让学生通过实施模拟性极强的训练, 逐步熟悉将来的就业岗位, 但完全凭借模拟实训室开展实践教学对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 高校要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与酒店、旅行社及旅游景区等签订合作协议, 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旅游管理实际工作中。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 学校要开展多方探索, 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 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2]。学生通过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亲身体验、处理、解决服务与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从而提高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一批充满活力、易于管理且相对比较稳定的实习生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 促进企业发展。

4. 理论知识结构全面化

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是教学的纲领与指南。要提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 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 就必须改善培养模式, 合理课程设置。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 培养出既具有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 又能熟练掌握现代旅游行业的服务与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培养出这种旅游人才, 高校应确定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职业能力和实践课程模块。

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考虑选择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潜力、理论较强的课程, 大体可以开设经济学数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经济法、旅游学、旅游资源学、饭店管理学、旅游经济学等。

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 学生通过学习后, 入职技能会提高, 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高的平台。可以开设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法规、旅游英语、旅游规划与开发、客源国概况、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项目投资与评估、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礼仪礼节、形体训练、商务谈判与技巧、公共关系学等。

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侧重于实际操作,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的技能, 学校应该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 可开设饭店管理和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 饭店管理方向有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饭店英语等四门, 景区与会展管理开设景区项目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管理、会展概论、会展经营与管理, 强调动手能力[3]。

实践课程模块可根据旅游季节的淡旺情况具体而定, 在旅游淡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到企业内部了解企业文化、公司章程, 在旺季接纳学生一线岗位实习, 并在实习结束后严格考核, 由实习基地对每个学生出具实习鉴定、实习证明, 召开实习总结大会并撰写毕业论文等。

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 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 只有逐渐加强、不断探索、创新思路、勇于改革, 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 从而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丽梅.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与应用[J].黑龙江商教研究, 2007 (1) .

[2]龚艳.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经济, 2009 (10) .

上一篇: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下一篇:单元习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