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解困范文

2024-07-21

经济解困范文(精选10篇)

经济解困 第1篇

一、当前面临的困境

前期各级党委政府围绕集体经济“空壳村”存在的实际问题也分别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工作,但是,其当前面临的困境仍然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有债务无积累。村内无企业,集体经济积累几乎为零,同时债权无法兑现而债务繁重。2、有产品无产业。传统农业村,其经济作物单一,传统粮食和经济作物二分天下,分散种养现象突出,加上缺乏专业农业合作组织,经济作物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因此不能给农民带来较多的经济效益。3、有资源无规划。虽然其地质遗迹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众多,但均未有效开发,盘活农村土地等集体资源还有待时机。4、政策扶持有限。客观上看,由于这些村一般不属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行列,且属于偏远山区村,区位优势不明显,获得上级政策扶持极为有限。5、基础薄弱。由于历史原因,村集体经济一片空白,农村发展长期得不到有效投入;通村公路里程很少,硬化率更低,农业灌溉基础设施不健全,村级产业仍然停留在“小而全、多而杂、松而散”的层次,缺乏发展的必要基础。6、群众素质不高。据统计“空壳村”的劳动力资源中初中以下的较低学历要占到劳动力人数的90%以上,农村发展主体的整体素质不高,实用性技能人才缺乏,农村经济能人、种养大户严重偏少,群众自我发展、自我致富的能力不强,收入难以提升。

二、需采取的必要措施

面对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已严重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进程这一不利现状,专家认为必须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条件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农民的产业发展积极性,直接决定着村级发展的水平。一是积极多方争取。要主动抓好对上争取工作,力争使更多的建设项目落户本地;要积极争取对口帮扶单位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亲缘、地缘和业缘等关系,广泛寻求社会团体和个人自主提供资金扶持;要引导群众积极主动支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破解资金难题。二是严格质量标准。要树立良好的“工程形象”,并着重抓好乡村公路硬化工程、农田水利灌溉等工程的质量管理,创优农村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强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命脉”保障。三是科学运行管护。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突出农民群众的管护主体地位,明确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做到责任到人;要积极探索设施管理维护的新措施、新方法,逐步增强基础设施为村级发展、农民增收护航的能力。

2、打造优势产业为龙头。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富裕,产业是关键,集体经济“空壳村”更是如此。立足村级实际,科学制订发展规划,调动一切因素,打造优势产业,是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要立足本村实际,选准优势产业,并强力予以推进。通过突出“三个引导”和“三个扶持”,即突出政策引导、突出规划引导、突出效益引导,抓好用地扶持、技术扶持、资金扶持,积极促成土地向大户集中,向种植养殖能人集中,走“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发展道路,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优。二是积极培育合作组织。要加快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步伐,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解决生产经营小而散的问题,解决农产品加工难和销路难的问题,推动产业迅速壮强。三是努力提高产品品质。要在产业发展上始终坚持特色优质的路子,坚定不移地把培育农业优势产品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在抓好品种规划的基础上,搞好分类管理,坚持“一手抓建园、一手抓改造”,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指导农户采用绿色环保技术进行管理,提升产品产量和品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发挥特色产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优势。

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劳务经济是农村发展的传统经济之一,要以就业培训、组织输出、创优服务为抓手,促进劳务经济的提档升级,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加强就业培训。要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各级培训网络资源,以远程教育网络为阵地,积极组织对农民工的培训。在重点培训的基础上,适当将农村实用技能纳入培训内容,并形成竞争优势。二是组织劳务输出。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劳务输出方面的作用,联合上级部门,积极探索输送劳力的新途径、新方法,大力实施“订单培训”、“委托培训”;要进一步做好与相关单位的衔接工作,全力抓好协调服务,为务工人员“牵线搭桥”;要及时提供信息,鼓励支持务工人员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实现就近就地转移。三是创新服务环境。要关注留守子女老人问题,发动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学习、成长、衣食起居等各方面的问题;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使全村劳动力普遍接受1~2次培训,掌握2-3门技术,确保每户都有一名技术明白人。

4、优化发展环境。

弃婴何以解困 第2篇

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牛汝极建议,改进家庭收养制度,让50万孤儿都有一个温暖的家。作为民进新疆区委会主委,牛汝极参与了民进中央2014年关于孤儿收养制度问题的调研。

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有54.9万孤儿无法享受家庭的温暖。而我国现有儿童福利机构529个,床位8.7万张,孤儿数量和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严重不足形成了鲜明对比。80%以上的孤儿游离在福利机构之外,散居在社会当中,他们生存、学习等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

弃婴肆虐成风

据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不孕不育患者在2012年就已达到4000万,这催生多个相关市场:试管婴儿、人工授精、“代孕”黑市和儿童收养的地下市场。同时,全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据估算,失独家庭总数在几百万到上千万之间,这也产生了庞大的收养需求。

收养条件规定过于严格、合法收养的渠道较少、收养审查手段单一和缺乏有效监督,是造成我国很多孤儿无法被收养或者进行地下收养的主要原因。

儿童收养产生黑市交易的黑市产生有两个原因。首先,儿童福利院强制垄断了儿童收养的供给,创设了垄断资金,必然会导致一部分需求得不到满足。强制垄断必然导致黑市,如城市对出租车牌照数量管制必然产生黑车,无论怎么加强执法,黑车是野火烧不尽的,会变得更机警,或者会向执法者贿赂求得庇护。其次,国内收养要求无子女的硬性条件,又让更多的需求在儿童收养强制垄断的框架内是“非法”的,得不到满足。

几乎每一起遗弃行为背后,都有着一个牵动人心的辛酸故事。多数情况下,有关部门很难找到或者说很少去找弃婴的亲生父母,而即使找到亲生父母,他们几乎都属于弱势人群,如果追究刑事责任,将面临谁抚养孩子的难题,因此公安机关常会面临情与法的“两难困局”,往往在批评教育后不了了之。

在现实中,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不少城市还设置了“安全岛”用于接收弃婴,这在某种程度上又为弃婴行为的合理化开了一个口子,以至于有的地方因弃婴大增而考虑关闭“安全岛”。法律层面的“不作为”,社会层面的“开口子”,让弃婴问题的解决似乎变得遥遥无期。

收养制度不完善

众所周知,我国的收养条件规定过于严格,《收养法》规定,收养人必须无子女,并只能收养一名子女,这一规定是依据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户籍政策做出的,却将很多具有强烈收养意愿并且有能力的家庭阻挡在门外。同时,收养人的年龄规定的偏大,而且对于被收养人,《收养法》规定须是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但我国大量的流浪孤儿都介于14岁到18岁之间,没有经济能力又无法被收养,他们的艰难处境可想而知。

合法收养的渠道较少,通过儿童福利院收养是手续相对便捷,相对有保障的合法渠道,但福利院的孤儿大多患有残疾,这类孤儿目前还不被大多数有收养需求的家庭所接受。正常、健康的孤儿并不在福利系统内,他们大多难寻亲生父母、没有出生证明、没有户口、甚至没有合法监护人,对于法律规定的送养人需提交的证件和证明材料都无法提供。这类孤儿被收养是难上加难,这就导致在民间普遍存在“非法事实收养”。民间收养收养目的是否正当、场所硬件是否安全、儿童权益的保护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隐患。

2014年3月,媒体报道出东莞乞丐和孤残儿童乞讨事件,震惊了全国人民,弃婴可能给孩子造成多大的身心伤害则是无法估量的。据报道,在东莞专门以乞讨谋生的约有3000余人,而在东莞城区就有1000余人。仅东莞一地就有如此数量庞大的乞丐人群,很难想象全国共计有多少乞丐者和承受着同样磨难的“乞讨孩子”,这是一幕幕阳光下的“罪恶”。

“情法并用” 重在家庭收养

作为补充政府救助不足的家庭收养,其数量近年来不仅没有增长,反呈不断下降态势:2013年,全国办理家庭收养登记数比前一年下降10.4%,比2006年下降50.2%。

诸多问题暴露出儿童收养在制度建设、政策环境、实际操作方面存在缺陷。建议对收养制度进行改革,出台政策鼓励家庭收养作为弥补政府对孤儿救助不足的重要渠道,这样,政府也可以腾出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来保障难以被收养的“残疾孤儿”。

为了儿童人格的完整和协调发展,儿童应在一个充满幸福、慈爱和理解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家庭收养是政府救助不足的有力补充,但据民政部统计,我国家庭收养儿童数近年来呈不断下降态势,令人担忧。

国内外孤儿养育经验表明,福利机构养育不是最好的方式,近年来各地福利机构也在探索家庭寄养方式,有利于孤儿回归家庭、健康成长。福利院条件再好,也缺乏家庭所特有的温暖亲情,还是要鼓励孤儿回归家庭。

总之,最有效解决弃婴的一个可行的思路是“让法律的归法律,让社会的归社会”。面对情与法的“两难困局”,司法机关首先应当严格依法行事,向全社会发出清晰有力的警示信号;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亦应发挥社会保障、慈善救助等善后托底作用,协力解决婴孩的抚养问题。

(编辑:葛晓飞)

经济解困 第3篇

关键词:次级贷,金融危机,商贸,信息技术

1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概述

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 美国经济一路走低, 其复苏时间表飘忽不定。当前, 美国经济衰退, 欧洲经济不振, 日本经济严重下滑, 全世界经济放缓, 全球贸易因此极具萎缩。在此形势下, 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已经不能反映当今世界经济的现状, 不能反映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 这已经是全世界的共识。世界的经济格局改革一触即发。

2 目前经济形势下中国商贸概述

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 我国政府为了保持增长, 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 如4万亿投资计划, 家电、汽车下乡计划等。在重拳连续出击的背景下, 中国经济一季度GDP增长虽符合预期, 但也表明保增长实施的政策并未如预期般产生效果。在全球经济和贸易持续走低的背景下, 能取得6.1%的增长实属不易。随着刺激经济政策效果的显现, 中国经济总体表现有望改善, 但这些措施更大作用是缓和危机的影响, 国内经济目前仍处扩内需保增长的攻坚时期。一季度经济走低虽然符合预期, 但消费能保持稳步增长并非是居民绝对收入增加的结果, 主要是受到家电和汽车下乡计划的影响, 利用补贴手段支持农民消费, 最终的效果还难于判断。而一季度, 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了24.9%。根据支出法的核算, 外需对6.1%的GDP增长贡献为负的0.2个百分点。外部需求放缓, 导致国内企业减产甚至停产, 生产资料价格快速回落, 加快企业效益的下降幅度。1至2月份,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 191亿元, 同比下降37.3%。在39个工业大类中, 23个行业利润下降, 4个行业出现亏损。IMF此前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降1.6%, 全球界贸易量下降9%, 外需形势仍处严峻时期。中国贸易的未来前景不容乐观!

3 信息技术特征属性

3.1 高度的战略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世界各国已经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 信息技术已成为衡量一国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各国首先考虑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

3.2 巨大的渗透能力

以“四基元” (感测、通讯、智能、控制) 为主体技术, 具有多层次的分类体系结构且不断向外扩展的信息技术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极强, 涉及范围极广的技术领域。

3.3 更新速度快

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猛, 其从自身的创新性、交互

上海金融学院丁豪杰

性、兼容性、复杂性、替代性、标准化和覆盖面等方面的更新速度之快, 委实令人咋舌。

3.4 高度的竞争性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竞争, 已远远超出了企业与企业以及产业集团之间的商业竞争范围, 而成为国与国之间在军事、政治、经济竞争领域的战略制高点。

3.5 高度的风险性

信息技术具有高度的超前性和先导性, 因此其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对其他学科领域的影响同样具有不确定性, 而且往往起决定作用, 所以承担了较大风险。

4 中国商贸应该依托信息技术解困

目前的经济形势下, 中国商贸业面临着很多困局, 未来经济的通胀或通缩走势,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 贸易逆差逐渐加大, 内需难以提振等等。这些困局的解决应该依赖于什么呢?

纵观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发展都需要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关键技术的进步。比如:铁器时代的封建社会、蒸汽机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电的使用等等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个技术能够对各个行业产生深远印象的话, 那么这个社会就会保持高速的发展, 直至这项技术在各个行业里面完全的被利用, 否则, 这个社会的发展将是缓慢的, 互联网之于当今欧美就是这样的。

而信息技术是与网络发展紧密相联的。自从网络成为当今信息化的基础后, 为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 不论是何种规模的企业几乎都建立了企业内部的网络, 结合多种IT技术的运用, 当今企业管理的触角被无限延伸和细化。可以说对目前企业的整个运营和流程管理只有想不到的, 而没有做不到的。现代企业的计算机管理模式通过IT基于网络与企业管理融合, 已经逐渐发展成对内以ERP为中心, 对外以CRM (E-CRM) 为依托的两者有机结合的系统 (ERM) 。更甚者有些企业已经做到了流水线级的管理, 完全根据客户定制要求对流水线进行控制, 如Dell等。信息技术除了在企业管理上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在贸易上同样有着巨大前景。基于Cto C架构的淘宝网以及基于Bto B架构的凤凰网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并且都以颠覆现代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为目标。这不仅仅是贸易战的宣战书, 而是对一种商业模式的自信, 即依托于信息技术之上新商业模式必将击败传统的零售业模式。中国在之前的发展中由于历史原因已经错过了很多次发展的机会。适逢此次经济危机之时, 中国商贸大可走一条依赖于信息技术道路的新型商业模式, 一举击败世界其他经济体, 重回世界经济之巅。

融合平台解困物联网 第4篇

传感器从诞生之日起就叫做传感器联网,并应用到不同的行业和领域。由于在不同的行业,传感器的大小、温湿、控压以及最关键标准完全不同。这个产业已经存在了三十年,却并没有掀起技术革命或技术浪潮。其关键原因是这些技术组成的网比较小,并基本上完全专有或私有,不能成为人人都可以分享和创新的平台。所以单单这样看,我们不会认为这是物联网产业的集合。

同理,这些分布在不同行业的零散项目和应用,不会因为都笼罩在物联网这个大概念下就成为了物联网产业。

而这就是思科大中华区副总裁殷康对物联网产业的看法。殷康认为。物联网之所以能够引领变革的浪潮,在于它有一个融合的平台。这个平台从网络开始,逐渐转变为能够提供创新条件、爆发出质变能量的产业。因此,站在智慧的角度来说,无论是物物相连还是RFID技术,都只是物联网初级阶段的一小部分,企业如果将其作为核心和目标,将会颠覆策略的重点并失去良机。

对于物联网的解困之路,殷康举了两段具有启发性的例子:

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特殊要求。以电为例,很多人认为克服了时空的约束是因为电,而实际上,是因为在电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革命性力量的网络技术。

以网络为例,最初的互联网都是一些零散的、分离的小网络,由于语言。标准等的不统一无法实现跨行业应用,也就无法达到网络应有的效果。此后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技术,从第三层开始推动产业用统一的网络语言、统一的网络协议,互联网就得益于此,最终让所有人都能使用,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因此,殷康认为,物联网产生的前提是因为人们具有“多网融合”的技术需求。多网融合能够推动一体化和产业的发展,并提供开放性的平台为人所用。

最初,IT技术是用来做信息处理的,称为数据网络,而这项技术逐渐延伸到了各个行业,在30年前开始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解决了“信息爆炸”的问题,诞生了以Google为代表的公司。如今,移动性融入了IP技术之中,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实际上也是联到了融合的平台。

由此带来的智慧就是认知,不单单是“认”和“感应”,还包括“知”,因此,物联网不仅仅依靠只具备“感”的传感器,还要依靠网络来实现“知”的部分,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拓展。

此外,殷康表示,企业在做物联网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原来的项目中哪些算作物联网,同时,下一个阶段物联网特征显现之后的提升点在哪里。只有通过融合的平台,才能更好地分享信息,提高应用的层次。

“八多”帮“学困生”解困 第5篇

多多接近———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教师应把真诚的爱给予“学困生”, 尊重他们, 关心他们, 理解、宽容他们。一般来讲, 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喜欢接近教师, 而“学困生”由于自卑等原因对教师有一种敬畏感, 总是有意无意地躲着教师。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主动去接近他们。一是在心理上接近:教师的关注对每个学生, 特别是“学困生”来说会起到激励的作用。教师课堂上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眼神, 以及会心的微笑、真诚的态度等都能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 唤回“学困生”的自尊与自信。二是距离上接近:教师在排座位时, 最好让“学困生”坐在前面, 这样教师可以直接观察到他们的学习过程, 了解他们“后进”的原因, 是不想学还是不会学, 是知识缺陷还是习惯不良等。如此, 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对症下药。

多多提问———有的教师认为, 课上让“优等生”回答问题可以省时省力, 而提问“学困生”则费时费力, 这种现象在公开课、观摩课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种想法和做法未免有失偏颇。其实, 课堂是转化“学困生”的主阵地, 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困生”发言, 启发他们质疑、答疑, 不仅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而且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困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以便在课内或课外有的放矢地补救。

多多板演———一是多让“学困生”板演, 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这样教师就能及时得到信息反馈, 及时解决“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二是教师要多板演。一般来讲, “学困生”接受新知识比较慢, 他们有的计算过程不准确, 有的书写不够规范, 有的书写格式不符合要求, 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重新板演;“学困生”通过教师的再次板演, 逐步接受新知识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提高了获取知识的能力。

多多面批——“学困生”的作业一般完成得较差, 对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当面为他们批改作业, 最好每节课留下8~10 分钟时间用于面批“学困生”的作业, 发现问题, 当面指出, 指导“学困生”订正, 直到做对为止。如果课堂上来不及批改或没有批改完, 教师也应利用当天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面批。这样做起来看似麻烦费时, 实际上却为日后“学困生”的转化节省了时间。既然如此,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多多辅导———教师应抓住讨论、练习、作业等时机, 多巡视、多关注、多指导“学困生”, 当堂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课外, 教师要专门为“学困生”“开小灶”, 及时弥补他们的知识缺漏。为了熟知每个“学困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教师最好准备一个“学困生”知识缺漏情况记录簿, 每次作业、考卷情况都应认真记录分析, 然后按知识归类, 定时进行辅导。这样就便于教师适时调控, 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补救。

多多反思———调查发现, 对于“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只有2.7%的教师认为是自己教得不好;而学生自己认为, 学习困难有35%的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和管理不当。一位教师经常抱怨自己班上学生的成绩两极分化严重, 我连续听了他两天课, 并与学生座谈后, 找到了原因:他讲课速度很快, 常常是拉着学生跑, 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余地, 不少学生由于跟不上节奏, 渐渐地就落远了, 学习就困难了, 成了“学困生”。因此, 教师要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照顾到了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

多样评价———评价“学困生”的方式, 应反映其学习的进步轨迹。教师可以把“学困生”每一阶段的课堂表现、作业、测试等情况记录下来, 然后让他们进行纵向比较, 既看到自己的进步, 又找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增加“学困生”努力、上进的信心。对“学困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教师应采用期待式的激励。平时, “学困生”若在规定时间内能独立完成作业或试卷, 且答案正确, 那么, 即使少做一两道题, 教师也可照样给“优秀”;若错误率高, 教师可暂时不给等次, 画出错处, 让他们订正, 如改对, 也可给“优秀”, 这样无疑会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无论进步如何, 教师都应针对实际, 在作业本或试卷上写些鼓励性语言, 像“老师相信你能行”“坚持就能成功”“我真为你高兴, 你进步了”等。在教师的激励下, “学困生”就会加倍努力, 争取更大、更快的进步。

多样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关注“学困生”的同时, 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密切合作, 同时做好“学困生”周围同伴的工作。人人帮助他们, 人人关心他们, “优等生”与他们结对子, 让“学困生”体会到一种集体的温暖, 这样就使他们处在一个团结向上、勤奋好学的集体中, 使他们在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环境中共同进步。

行业产能过剩瓷砖企业“解困”有招 第6篇

然而, 据调查显示, 虽然楼市新政引发了装修热潮,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瓷砖产品的销量, 消费者需求也在同步增长着, 但也远远跟不上行业产量增长的速度。其中, 部分企业生产规划不合理, 没有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策略, 而一味生产产品, 导致产品产量过多。另外, 一些瓷砖企业只看到了短期利益, 为了追求产品数量和生产速度, 忽视产品质量。因而产品质量不佳和产品同质化, 无法吸引消费者购买, 导致产品严重积囤, 近一步加大了产能过剩的问题。有业内人士表示, 当前的瓷砖行业正处于相对“市场饱和”状态。产能过剩成为了行业无法避免的问题, 行业竞争也逐渐趋向白热化。

诚然, 虽然瓷砖行业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但也有少数企业, 通过合理、精细的战略规划, 积极应对产能过剩问题, 在市场中站稳了脚步。

产能过剩, 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基本都会出现的问题。而企业应对这个问题, 应该从合理生产和产品差异化两方面做好规划。瓷砖企业应该随时根据市场情况, 并结合自身发展情况, 制定生产策略, 做好生产规划, 避免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同时, 企业需要打造专业的研发设计团队, 致力于打在瓷砖产品的差异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瓷砖企业只有生产差异化产品, 做到款式、功能优于其他企业, 才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销量自然会攀升。

总之, 瓷砖行业要真正做到避免产能过剩的问题, 还需更多企业意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 并采取相关措施, 做到企业自身不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 自然能有效解决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温州鞋出口受困靠什么解困 第7篇

一、温州鞋业受困现状

2008年温州市鞋革行业经济运行态势明显放缓, 特别是8至11月出口呈现季节性回落态势, 12月工业产值还出现了负增长。但之后, 受国家相关政策鼓励和宏观调控, 以及出口退税率上调等因素影响, 12月出口量出现回升, 同比增长19%, 较上月增长32.47%。

同时,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国外购买力明显减弱, 加上银根收紧, 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人民币升值尤其是欧元贬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温州鞋企在2009年已举步维艰。欧盟反倾销对温州皮面鞋出口影响较大, 2008年10月, 欧盟又对中国皮鞋变相延长反倾销措施, 将已经征收了两年的16.5%反倾销税再延长12至15个月, 严重影响了温州鞋出口, 全市对欧盟出口鞋1.75亿双, 下降4%。

二、温州鞋业遭受反倾销现状

2004年2月12日, 俄罗斯内务部出动大量警力查抄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场华商货物, 包括温州鞋商在内的中国商人此次损失约3000万美元。2004年9月17日爆发了风靡一时的西班牙焚鞋事件。2005年6月30日和7月7日, 欧盟委员会对我国温州等地区的劳保鞋和部分皮鞋实施反倾销立案调查。2006年10月5日, 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案终裁, 否决了绝大多数涉案中国企业市场经济地位, 并从10月7日开始对包括温州在内的中国皮鞋进口征收16.5%的反倾销税。在对华出口皮鞋反倾销措施实施2年期限到期时, 决定对从我国进口的皮鞋进行为期一年的反倾销日落复审, 以决定是否延长反倾销措施。

三、温州鞋业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分析

1. 出口市场太集中。

制鞋业是温州的支柱产业, 以外销为主。而今温州地区鞋业却频繁遭受反倾销。温州鞋产品的出口过于集中在某几个国家, 并以低价为优势迅速占领进口国市场。为了保护本国的制鞋工业, 稳定本国经济, 进口国对温州鞋提起反倾销的几率大大增加。

2. 不主动申请市场经济地位。

在反倾销案件中, 中国的出口企业一直受到非市场经济待遇。根据WTO的相关规定, 此时进口国可选择某一替代国也就是第三国的价格作为可比价格, 用来证明我国产品的销售是否存在倾销以及进行倾销幅度的计算。这种赋予进口国自由选择的权利, 人为扩大了倾销被证明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倾销幅度, 从而使我企业遭受巨大损失。

3. 大部分涉案民营企业选择放弃应诉, 反倾销意识不强。

2006年欧盟对中国鞋业发起反倾销调查, 超过1000家中国鞋企放弃了最后的翻盘机会提早放弃最后争取自身利益的机会。据欧盟相关法律, 在欧盟反倾销终裁正式执行后的2个月零10天内, 中国鞋企可向欧盟法院提起诉讼。但据业内透露, 全国1200家涉案企业中, 仅有1 4家企业准备向欧盟法院提起诉讼。

四、应对欧盟对温州鞋业反倾销受困对策研究

1. 保持鞋类出口比较优势。

目前温州市虽已形成配套生产体系:乐清白石鞋底生产基地、永嘉黄田鞋饰生产基地、年销售额达30亿元的河通桥鞋料市场、年销售额达20亿元的生皮市场、皮革机械市场和皮革化工市场。但温州市还应建立专业的设计机构、信息机构和展览机构, 保持鞋类出口比较优势。

2. 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温州市目前只拥有4个中国名牌、9个中国驰名商标, 获得真皮标志佩挂商标的皮鞋企业仅20多家, 约占全国皮鞋企业的30%。所以温州皮鞋应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 通过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进入国际市场。

3. 推动鞋类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温州的制鞋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缺乏灵活、市场适应力不强、劳动生产率低, 使温州制鞋出口受困。所以推动鞋类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迫在眉睫。

4. 建立多元化的国际市场体系。

温州鞋类出口高度依赖美国、欧盟、日本、香港和俄罗斯等传统市场, 易于引发国外反倾销等贸易限制。所以温州制鞋行业要逐步调整鞋类出口市场结构, 在保持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份额的基础上, 积极开拓非传统出口市场, 推进市场多元化。

5. 优化产业结构, 细化产业分工。

温州是我国的制鞋基地, 有“中国鞋都”之称, 现有制鞋企业4000多家, 制革企业1000多家, 生产企业多且集中。温州鞋应大力发展大规模流水线生产。企业与企业之间才能转变为品牌、形象和实力的竞争。

摘要:欧盟频频对中国提起反倾销指控, 数量不断增多, 反倾销产品范围也不断扩大, 温州鞋类产品出口比重较大, 并成为反倾销的目标。随着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在我国与世界各国依赖关系加深的同时, 温州鞋遭他国排斥的事件几乎年年都有。本文分析了温州鞋出口受困原因, 最后提出了措施。

关键词:反倾销,出口市场多元化,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明聪:《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反倾销的法律问题》.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

[2]沈四宝刘彤:《WTO反倾销协议解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6月第1版

[3]杨仕辉:《反倾销的国际比较、博弈与我国对策研究》.科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第1版

[4]张和平陶维洲蔡国兆:温州鞋革行业制定应对危机战略.中国现代企业报, 2008年12月18日

[5]王世春:名家论坛——反倾销应对之道.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第1版

[6]李圣敬:国际反倾销应诉和申诉操作指南.法律出版社, 2006年6月第1版

高职学生扶贫解困机制建设研究 第8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扶贫解困,机制建设

在党和国家致力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急需大批实用型、专业技能型劳动大军的当前形势下,我国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凸显,高职教育发展势头强劲。发展高职教育包括发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就教育资助体系来说,虽然在高职人的积极努力下正在日趋完善,但就扶贫解困体系来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尽快完善。目前高职院校主要采用“奖、助、贷、勤、补、减、免”的方式对贫困学生予以助学,同时也还有一些虽然不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能够对贫困学生起到一定帮助作用的途径。但是,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贫困学生的价值观不稳定,心理复杂,使得高职学生扶贫解困机制在某些方面遭遇挑战,必须予以新的认识和新的调适。

一、高职院校学生扶贫解困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学生的来源较之普通高校和重点高校学生的来源来说,处于我国居民生活最低生活水平线家庭的学生比例要大的多,尤其是来自于农村低层次生活水平家庭的学生比例大。因为多数高职学生是在家长和本人衡量家庭经济承受能力,难能付出高标准的学费和生活费,希望能够学得一技之长,在毕业后尽快谋得就业岗位,改变个人和家庭生存现状的现实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学生较之普通高校和重点高校的学生来说,其家庭为生活贫困家庭的人数要多得多。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在积极谋求发展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扶贫解困工作,逐渐形成了对于贫困学生的以“奖、助、贷、勤、补、减、免”为主要形式的扶贫解困机制,这种扶贫解困机制对于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的合理成分是主要的,不容否定,当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但经过实践的检验和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考验,也明显感受到这种扶贫解困机制中的不足和必须予以调适的问题。毋庸置疑,学校的扶贫解困机制是面向贫困学生的,是为贫困学生乃至他们的家庭送去党和国家的温暖,送去学校的关爱的人文关怀的举动,这种机制不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高职学校办学中的长期采用的运行机制。因此,存在的问题必须加以分析和认识,一起从中看到问题的症结,针对于破解症结制定出新的更为有效的更能够达到目的的对策。

那么,从实践中感受到的高职学校对于高职学生扶贫解困机制运行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

其一对于贫困学生的认定问题。由于每一名家庭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收入来源、成员组成、成员现状以及当地政府所采取的政策会有所不同,且家庭贫困因素会出现动态性变化,所以,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造成了很大的阻力,认定不准,扶助就会有偏差,效果上就难于体现出在学生心理感受上的公平公正,在学生扶贫解困程度上的最大受益。其二国家助学金是高职院校学生扶贫解困的主要途径,发放金额大、发放范围广,很受学生的关注,但国家助学金评审机制和监控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到评审流程、评审办法、操作部门、发放、监控监督等环节,都需要进一步研完善。其三扶贫解困机制“输血”性,缺乏“造血”性,给予贫困学生以物质上的辅助是必需的,是在解决燃眉之急,但是,在“授之以鱼”的同时,忽视了“授之以渔”,也是高职学生扶贫解困机制的不足所在。

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扶贫解困机制建设的对策

1. 借鉴相关经验,解放思想

对贫困大学生助学在各个国家都实行了这种政策,高职学校相关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应关注这方面的动态,善于学习、解放思想,引以为戒。从西方国家对于贫困打大学生的资助方法看,主要有:无偿性资助、有偿性资助、推迟付费性资助等。以美国为例,经过长期演变,美国形成了多层次、多目标的混合资助制度,其资助资金来源具有多元化特点,助学金、奖学金、半工半读和贷学金是构成美国资助体系的四大支柱。美国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具有期限长、安排灵活、约束力强的特点,而且服务体系和信用体系完备。但从总体上看,西方国家的高校扶贫解困机制主要侧重于资助,而对于资助的育人机制体现不足。

国内学术界对于普通高校扶贫解困和资助机制的研究正在广泛开展,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就国内学术界的普遍观点看,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下,我国大学生扶贫解困机制尚处于完善机制的状态,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的前提下,确实存在一定的缺失和不足。所以,目前从本科高校到高等职业院校,对于扶贫解困机制的完善都需要解放思想,采取更适宜的对策。

2. 认真摸底、动态确认需要帮扶的困难学生

要认真做好对困难学生的摸底调查工作,在调查摸底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确保应当得到帮扶的困难学生获取机会。为此,需要避免发生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避免发生“形象工程”式的做法,也就是考虑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虑较少,而以此来为领导“脸上贴金”的想法很多的现象,使我们本真的扶贫解困成为了“有心人”获取政治资本的途径,既把解困扶贫工作变了味,又使困难学生寒了心;另一方面是要避免“顺手人情”的情况出现,就是把一些有关系的且并不困难的学生,当做了扶贫解困的对象,把扶贫救困的政策当做了人情而随手相送,不仅“儿戏”严肃的解困扶贫工作,也滋长了不正之风。

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动态式认定办法,即改变一经确认,一管贯底的认定办法,将学生能够提供到学校的相关证明材料作为评定学生贫困程度的基本材料,同时,校方要建立与学生家庭、学生居住地主管单位的联系,定期了解贫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同时,在学生中坚持经常性的访谈做法,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了解来佐证学生的贫困状态,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地了解每一名贫困学生的贫困状态。

3. 注入资金,积极解决贫困学生的燃眉之急

一应拓宽扶贫解困资金的来源,确保这项工作成为“有源之水”。如果解困资金仅靠学校一方从“牙缝里”挤出,那么显然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的,这需要政府的投入,更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有力支援。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向政府反映面临的实际问题,力争在政府的资金拨付上能够加大力度,使得困难学生的扶贫解困工作获取足够的滋养。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当积极引进社会的力量来帮扶对困难学生的解困扶贫,比如说,向大企业介绍面临的实际情况,争取能够以公益赞助的形式,向学校贴补一些扶贫解困的资金。再比如,与福利部门联系,争取将学校扶贫解困问题纳入社会的福利范畴,使学校的扶贫资金能够得到另一种合法来源。我们还可以用学校担保的形式,来向银行为学生征求助学贷款,以学生的毕业证书为抵押(在学生招聘岗位时,由校方出具情况说明,这样的做法应当得到社会的支持),在学生就业后予以偿还,为困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应采用合理的资金发放方式。对于已经筹措到的扶贫款项,还需要以一种适当合理的方式发放给困难学生,为此,可以采取直接给予和鼓励给予的两种办法。所谓直接给予,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以直接给付的形式发放到困难学生的手中。所谓鼓励给予,就是用争取到的扶贫资金专门设立困难学生奖学金,在每个学期开学之际,将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作为奖励对象,既为这样的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又可以在学校培育出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良好风气。

4. 授之以渔,为困难学生创造能够获取经济收益的机会

一要在学校范围内为困难学生提供劳动创收岗位。经过通盘的研究和考虑,困难学生所在的学校应当把一些劳动强度不大、技术能力要求不高、适合学生课余时间开展的劳动岗位拿出来,交给困难学生来承担,使困难学生获得凭自身的劳动来获取收益的机会。在此方面应当注意如下两个问题。一个是为困难学生提供劳动岗位的问题,也就是拿出什么样的岗位以及拿出多少个岗位的问题,为此,一方面需要做好学校解困扶贫年度规划,以确保学校对困难学生的解困扶贫工作能够按部就班得到有序开展,避免因为考虑不周而导致手忙脚乱情况的发生,杜绝用学生勤工俭学的办法来减少学校雇工的问题发生,也就是名义上是为困难学生解决困难,实际上却减少应有的雇工,以此来减少学校的劳务支出。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就需要对在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困难学生实行与社会同工同酬的待遇,甚至需要把雇工应当给予的“五险一金”的支出,折算成工资额度,发放给勤工俭学的学生。

二要为困难学生积极争取社会上的勤工俭学的岗位。在鼓励困难学生走出去到社会上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的同时,学校还应当做到这样的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来做,比如说,与学校开办专业有关联的企事业部门开展共建单位式的关系,商请共建单位拿出一些实习性的岗位,让已经掌握一定技能或从业知识的困难学生走上这样的岗位,使他们既能够提前得到工作岗位的锻炼,又可以因此获得劳动收益;另一方面是在学校设立有专人负责的勤工俭学学生权利保护部门,专门为学生提供应有的法律政策知识咨询,同时帮助有劳务纠纷的勤工俭学的学生,来维护正当合法的权利。

5. 强化职能监督,确保扶贫解困工作合法开展

我们需要强化多种形式的监督机制建设,以确保对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有序开展合法进行,同时也要避免因此而产生腐败问题。所以,应当在学校方面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的基础上,在定期开展有效工作的情况下,既要适时向有关部门公布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又要公布扶贫资金的发放情况,确保扶贫工作在阳光下运行。更为关键的是,应当积极科学合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成立巡查组织,定期对学校的扶贫工作开展巡查,帮助学校查找问题,对于存在的严重问题,就需要采取应有的手段,以此大力阻断腐败的根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2):11-13.

[2]曾晨.做好“心理扶贫”工作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对高职院校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问题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1(12):153.

[3]吴斌,赵兰英.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完善高职院校助困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1):105-108.

农业IPO如何解困 第9篇

农业企业规范运作难是老生常谈,业已成为IPO的主要障碍。规范运作包含的内容广泛,主要是指企业运作的各方面应合法合规,内控体系健全有效,财务报告真实可靠,会计基础工作良好,企业内部的文档记录能够验证经营成果、财务状况。限于行业背景,农业企业要做到规范运作难度不小。

第一,应具备规范运作的意识。农业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意识到,由于农业上市公司近年财务舞弊频发及财务核查工作的常态化,IPO的游戏规则较前两年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完备的制度建设、良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已经成为企业上市的必要基础,同时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充分保障。企业管理者应明白规范成本的内涵和实现形式,愿意承担规范成本。只有领导下定坚强的决心,企业才有规范运作的可能,真正做到表里一致。

第二,遵照内控法规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内控体系。登陆资本市场,仅凭良好的业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相对健全的内控体系,以证明过往业绩的真实可信,提高未来业绩可持续性。内控体系的健全有效与否,已成为衡量企业是否规范运作的核心指标。同时,IPO过程中企业运作情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事项要经历严格的核查,而核查主要基于内部记录的检查,没有完善的记录就没有通过核查的基础。“没有记录就没有内控”,运行有效的内控体系可使企业运行时形成完备的记录。

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等内控法规,已经成为衡量上市公司乃至IPO企业的内控体系是否健全有效的法定标准。这些内控法规提出的风险管理理念、重要风险领域、具体控制措施,可以为农业企业建立、健全内控体系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农业企业若能遵循这些内控法规的原则和要求,建立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的内控体系,一定会为规范运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若以满足IPO申报需求作为标准,内控体系至少应保证满足证监会2012年14号文《关于进一步提高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有关问题的意见》中关于内控要求,包括:组织机构健全、职责明确、权限清晰、不相容职责分离、业务各环节的操作留痕可验证(即业务单据完整合规)、报销凭证合法有效、业务信息传递顺畅准确、财务人员足够且胜任、账务处理与报表编制及时准确、内审机构建立且运行有效等。

第三,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难点问题。规范农业企业运作时,一些共性的难点问题往往会成为IPO的绊脚石。其中,如何降低现金销售的比例、农产品收购凭证如何合规开具等老大难问题,解决时可参考以下方法。

(1)现金销售的规范方案

现金销售是重点,农业企业大多存在现金销售比例过高的情况,规范的难点主要是与自然人的现金销售行为。

农业企业一般先要求客户自己的银行账户转账至企业账户,但由于目前个人转账到企业账户有时不能实时到账,无法满足即时交易,存在此种情形时,企业可尝试以下方案。

客户自行提货,企业可安装POS机,货款通过刷卡直接转入企业的银行账户。

客户委托承运方提货或由企业送货,以及不方便使用POS机等情形,对于较固定的客户,可要求客户提供一张银行卡存放于企业,与银行约定,该卡仅具备转账功能且只能转入规定账户,卡内预存对应货款后,由企业代为刷卡转账。

对于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农业企业,要加强内控及业务信息化的建设,通过依托信息化系统,建立完善的现金收款流程,确保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相匹配,业务链上各环节的信息可相互验证。业务信息及财务核算足够细致,业务交易的时点、类型、金额能够及时准确地统计和查询,信息化系统的数据不具备篡改的可能或必须留下改动的痕迹。

(2)农产品收购凭证的规范方案

农产品收购凭证不规范的症结在于:只有直接向农业生产者采购的农产品,才能开具农产品收购凭证,用于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实务中,大量采购农产品的农业企业往往是通过中间商采购。此种情形下,农业企业难以开具合法农产品收购凭证,可考虑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在农产品主产地组织或协助中间商组织农业生产者成立农民经济合作社,由农民经济合作社申领开具普通发票;中间商办理工商登记或成立公司,由其申领发票或代开发票,但会增加中间商的税务成本;中间商以中介的身份出现,仅收取佣金,负责组织货源,收集实际农户的身份证明、银行账户、产地证明,农业企业向实际农户开具农产品收购凭证、将货款转给实际农户。

建立风险防控体系,严格质量管理

农业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因素较多,既有天灾又有人祸,有企业自身可控的风险,更有来自外界的风险。尤其养殖、种植企业,从投入到产出存在较长的周期,行业发生波动时,难以快速地调整经营策略。这就对农业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农业企业对经营的风险因素应进行全面识别,制定应对预案。对行业景气的周期性波动要有一定的预期,前瞻性地调整经营节奏,以平滑行业周期波动。

农业企业应懂得运用风险对冲手段,利用农产品的期货合约或电子交易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锁定经营利润,但不应追求投机收益,否则会令企业陷入更大的风险中。

IPO过程中的农业企业须做好资金筹划,不应将解决资金问题寄托于IPO成功,应留有余地,否则可能不成功便成仁。农业企业可以引入适当的PE资金,增加资金储备,应对不时之需的同时,还可增加把握逆周期扩张机会的能力。

农业企业的产品大多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企业一旦涉入食品安全事件,不仅IPO无望,连生存都成问题。完善且真正得到落实的质量管控体系无疑是农业企业的生命线、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石。

税收优惠政策运用得当

农业企业可享受较多的税收优惠,但存在限定条件,农业企业要熟知税法的相关规定,合理利用规则,才能充分获益。

比如“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农业企业普遍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形式为:公司提供种子(苗)、饲料、药物和技术指导,由农户负责种植或养殖,农产品由公司包销,销售所得扣除公司提供的生产物资等价款后的一定收益归农户所有。

农业企业处理此类业务时,通常存在两种方法,一是公司与农户签订销售+回购合同,即公司提供种子(苗)、饲料、药物时,确认为对农户的销售;回购农产品时,作为公司对农户的采购。二是公司与农户签订委托种植或养殖协议,向农户租赁场地(也可不租赁),向农户提供种子(苗)、饲料、药物时确认为公司的生产成本,支付给合作农户的差价款作为“联营成本”或“劳务成本”确认为公司的生产成本。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号《关于“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公告》规定:一些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从事牲畜、家禽的饲养,即公司与农户签订委托养殖合同,向农户提供畜禽苗、饲料、兽药及疫苗等(所有权〈产权〉仍属于公司),农户将畜禽养大成为成品后交付公司回收。对此类以“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生产的企业,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2013年2月,国家税务总局明确类似业务免征增值税。法规的核心要点是,公司向农户提供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不能发生转移,不能确认为销售。很明显,采用上述第二种处理方法才能够使“公司+农户”业务享受税务优惠。企业要据此设计合同条款,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才能充分享受税收优惠。

总之,农业企业要做到以上几点实属不易。企业应审慎评估自己的上市前景,不勉强、不作假,没有上市的可能,就安心过自己的小日子,以免陷入“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尴尬境地。

房地产市场开发困局及其解困思路 第10篇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开拓分析,需求分析,解决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 我国的房地产产业逐渐扩大, 房地产投资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林立在城市当中。面对越来越大的住房问题, 虽然房产市场是一个巨大的蛋糕, 但是房产结构类型供应不合理, 有效的供应不足以及房地产市场泡沫越大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利进行,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逐渐发生了变革, 由原来的粗放型的管理逐渐向集约化方向迈进。

二、我国房产市场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 房地长的开发商对市场的供需关系缺乏客观的、准确的、有效的分析判断, 导致开发出来的产品与市场供需不一致等问题。房地产的投资者和开发商进行项目投资行为或者房地产开发都是依据国家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以及地方的行政规划为导向的进行房地产项目的立项和建设, 对市场的需求缺乏相应的分析和判断, 常常采取一种盲目乐观的态度, 开展相关的活动都是依据经验而非科学合理的分析进行决策, 缺乏对所开发区域市场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和调查, 使得开发出来的楼盘和户型有的过大, 有的过小, 建设的质量和档次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的楼盘远离城市交通不便, 且价钱过高, 形成了消费群体和潜在消费者与房产空置的现象。因此, 如果房产市场缺少全面而又细致的分析和判断的话, 就会使房产市场的结构不合理, 导致供需失衡, 加剧了房产市场的不平衡发展。

其次, 房地产商在进行项目开发过程中只注重能够供应多少套的住房, 而忽视了对消费者的需求方面的分析和判断。房地产项目确定之后的市场分析阶段, 由于房地产商只注重对供给数量分析研究, 如整个楼盘的建筑面积、施工的面积、完工后的整体建筑物的面积、投资回报比率以及销售面积等, 而对楼盘的市场定位、价格定位以及其他重要的需求和消费者的偏好缺乏系统的研究, 如楼盘的可以入住的户数、入住的规模大小、住户的消费能力、住户的收支情况和类型以及购买的消费动机等, 造成了开发定位的错误。由于房地产市场与消费者的收入情况、财产的组合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且住房的价格和地理位置等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 因此房地产的市场与其他市场的有着明显的区别。

最后, 开发商在进行市场分析时, 过于重视对数据的定量的研究分析, 缺乏对数据的定性分析, 使得市场分析对于市场开发指导的作用大大降低。对房地产产品的定量分析是开发商对最终的收益的大致预测, 他是所有定量分析的基础。而潜在消费者和产品的准确定位是市场分析的重要目的, 一旦有任何闪失不仅会严重阻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而且会对开发商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损害。而对房地产产品的供应方式、建设的类型、使用的技术、工艺和材料等方面的定性分析不够, 就会导致开发商对所消费者关心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分析不准确, 最终就会影响房产产品和潜在消费者市场进行定位和定性研究时存在各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在进行房产市场的分析时一定要注重对房地产市场专业而又细致的定性分析,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强化市场的实际指导效果。

三、房地产市场开拓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首先, 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特殊物业市场的供需关系, 通过分析和判断对房产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位, 确定出消费者目标市场, 房产市场的供需关系分析要从研究开发宏观区域的整体方面着手研究, 分析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当地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比例、家庭数量、当地的经济变化情况、经济生产总值的变化以及就业与失业的比例范围。然后将分析得到的结果与本地区的市场供需能力进行整合, 分析地区发展的情况、经济的增长类型、家庭的平均收入、家庭的储蓄情况等因素, 从而能够确定出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通过与现在供需关系进行分析, 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最终确定供应的数量和开发的规模, 通过计算各类住宅的供需关系, 分析可以进一步开发的层面, 定位开发市场的目标。

其次, 进行市场开发分析要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彻底的分析和研究, 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上市场的定性研究与分析上, 而不是简单的将数据进行相加减, 重点突出市场分析的重要作用。对房产市场进行供求关系分析, 不但要获得与市场相关的供求数据和相关的信息, 而且还要对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 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加强对数据信息的研究和判断。定量分析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确定是市场的区域内可销售的数量、空置率和消费率的数据信息趋势, 对这些数据进行预测, 使其成为财务预算的基础。

随着市场分工越来越细化, 采用定性分析分方法对市场进行分析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在具有特色的小区内什么类型的物业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越来越成为开发商关注的重点, 尤其是在对产品进行市场地位、消费者需求偏好分析时, 通过运用各种调查研究的方法来分析相关产品的供需情况, 从而能够体现出市场定性分析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最后, 房产市场分析应该贯穿于物业开发与管理的整个过程, 通过不同的分析和研究准确的发现到市场未来的变化过程, 将产品的信息向更广的范围内覆盖。对市场分析研究应该贯穿于项目立项到最后项目完工的全部过程, 即使在项目完工之后, 还需要对项目后期的销售情况、入住业主的满意度以及本地区与之竞争的物业的空置率、销售的价格和品质进行分析。根据市场分析的变化情况合理的调整销售目标, 不断的适应市场最新的变化, 利用业主的信息反馈对产品进行重新的定位, 继续挖掘没有开发的内容, 为以后的销售和继续开发奠定有利的基础, 从而能够达到数据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业主的入住满意度与高感度, 促进销售业绩的进一步提升。

随着房地产事业不断向着集约化方法发展, 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把握市场的变化, 将涵盖越来越广泛的供求信息、购买者心理需求充分的掌握和研究, 从而提升整个项目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对市场信息的探求应该包括本地以及周边市场的发展情况, 了解不同区域市场房产事业的发展趋势, 为自己找准定位目标。

四、结语

房产市场的开拓需要投资者和开发者结合实际的情况和消费者的供需要求, 重视消费群体的实际要求, 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全面的分析。因此, 房产市场开拓分析必须有效的结合市场客观的供给关系, 融合客观的数据, 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研究分析, 同时不断分析住宅市场的开发机会, 在满足消费群体心理需求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柯佳.房产市场研究述评[J].经济师, 2012, (2) :280-282.

上一篇:中央空调系统设计下一篇:集体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