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2024-07-30

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精选10篇)

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0例, 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确诊为心血管疾病, 年龄>60岁, 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20例。其中对照组, 男性57例, 女性63例;平均年龄 (70.36±8.30) 岁;体力劳动者41例, 脑力劳动者79例;冠心病45例, 高血压52例, 心律失常32例, 部分患者合并≥2种疾病。观察组, 男性62例, 女性58例;平均年龄 (69.32±9.13) 岁;体力劳动者46例, 脑力劳动者74例;冠心病48例, 高血压55例, 心律失常30例, 部分患者合并≥2种疾病。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3~5]

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均予以支持治疗, 冠心病患者予扩张冠脉、降脂, 高血压患者予降压, 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复律、抗心律失常。所有患者根据病情进行基础护理, 观察组患者则进行循证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成立循证小组, 提出循证问题, 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相关文献, 分析提出的问题危害、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便秘:

(1) 问题的提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如发生便秘会造成患者腹内压上升, 用力排便时也会造成神经紧张, 会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甚至心源性休克, 严重者可发生猝死。 (2) 循证: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发生便秘与长期卧床、饮食搭配不合理及缺乏运动等因素相关。 (3) 护理干预:指导患者建立床上排便的习惯, 每天定时排便, 排便时正确用力避免腹压突然增加。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早餐前空腹饮用蜂蜜水或温开水, 养成规律性饮水习惯, 食用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 适当摄取粗糙而多渣的杂粮, 并设计低脂肪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的食谱。对于已发生便秘患者, 适当给予缓泻剂并进行腹部按摩, 如情况严重者进行灌肠或者肛管排便。

1.2.2 失眠:

(1) 问题的提出: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睡眠不足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 影响了疾病的康复甚至加重病情。 (2) 循证:环境和心理因素都影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一方面由于患者对嘈杂陌生的住院坏境的不习惯, 无法正常入睡, 另一方患者出于对疾病的恐惧与焦虑导致了失眠、睡眠质量差。 (3) 护理干预:给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调整光线、减少探视、保持病房内安静以减少外界刺激, 改善病床舒适度, 注意保持病房的温湿度及空气清新。对于有心理问题的患者, 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缓解患者内心的不安。严重失眠患者给予镇静安眠类药物。

1.2.3 下肢静脉血栓:

(1) 问题的提出:卧床休息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 尤其是术后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但是长期卧床导致了部分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而静脉血栓脱落会导致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2) 循证:下肢静脉血栓与长期卧床患者血液流动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凝血机制异常及血管内膜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 (3) 护理干预:对于需绝对卧床休息的患者抬高其下肢, 并进行下肢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可适当活动的患者, 应协助其进行简单的床上运动, 并尽量下床进行活动;有需要者可使用加压弹力袜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或进行药物抗凝或溶栓治疗。

1.2.4 心理问题:

(1) 问题的提出:患者焦虑恐惧的不良情绪, 会导致患者无法配合治疗, 甚至影响患者的内分泌系统, 加重失眠、便秘的发生, 导致疾病的恶化。 (2) 循证:患者焦虑不安的情绪与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家庭经济情况、家人的支持及医护人员的关注度等多项因素相关。 (3) 护理干预: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 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辅导, 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配合治疗。对于有经济问题的患者, 可适当申请减免部分医药费用, 或协助申请社会救助。耐心倾听患者的需求, 不安焦虑的原因, 及时给予安慰并要求家属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关爱患者, 使患者充分感受的社会和家庭的温暖。

1.3 观察指标

采用问卷方式对2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满意度及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对疗效、医院环境、医护人员等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便秘、失眠、下肢静脉血栓、心理问题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因部分患者合并≥2种并发症, 故总并发症发生率<单项并发症发生率之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 都具有高发性、突发性、危害大等特点[6]。有报告称在发达国家, 半数以上的心血管疾病发生在≥65岁的老年人中, 然而由于老年患者对相关疾病的知识和保健常识缺乏, 外加年龄大导致的听、读、写、阅、理解能力减退,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还会表现出并发症发生率高, 临床治疗和护理困难等特点。因此临床上除了要做到及时诊断和治疗之外, 还应该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特点进行健康教育、循证护理等特殊护理干预[7、8]。

循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 科学的结合科研结论、临床经验、患者愿望, 获取证据, 作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循证护理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及并发症的特点, 对其进行分析、预测, 一方面能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职业素养能, 另一方面能有效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从而减轻患者的病痛、提高其生存质量, 最大限度的发挥护理在临床治疗中的辅助作用[9、10]。本次研究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并发症及其特点, 进行循证护理, 结果显示采用循证护理组患者的便秘、失眠、下肢静脉血栓、心理问题等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 而且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 另外满意度调查结果还显示患者对疗效、医院环境、医护人员等的满意率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 循证护理从疾病的各种不利的因素出发, 帮助患者早期预防、早期改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尤其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老年心血管疾病并发症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将医院收诊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予循证护理。比较2组间住院时间、满意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疗效、医院环境、医护人员等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便秘、失眠、下肢静脉血栓、心理问题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循证护理能有效降低老年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 缩短其住院时间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循证护理,心血管疾病,老年,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王斌全, 李洁.循证护理的发展[J].护理研究, 2007, 21 (13) :1221.

[2] 吴军, 刘泽.β-受体阻滞剂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20) :2697-2699.

[3] 李秀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18) :2162, 2216.

[4] 任新敏.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J].临床医学, 2009, 29 (4) :124-126.

[5] 陈丽萍, 吴少琼, 王丽娜.循征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7) :122-123.

[6] 陈倩.循证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患者并发症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1) :15-17.

[7] 陇文菊.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7) :975-976.

[8] 邬奇志.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预见性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9 (20) :1818-1819.

[9] 刘秋红.循证护理对心血管病患者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4) :101-102.

药理论文 心血管疾病 第2篇

摘要 如今市场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越来越多,而药物治疗仍是基础治疗。熟悉熟悉常用的心血管疾病用药的知识,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市场上抗心血管疾病的药主要有降血脂药、抗心律失常要、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强心药、利尿药等。关键词 抗心血管疾病 药物作用特点 1.降血脂药

1.1苯氧芳酸类:此类药物有非诺贝特、吉非罗齐、苯扎贝特等。苯氧芳酸类药物降血脂作用强,起效快,降甘油三酯的作用比降胆固醇的作用强。

1.2三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此类药物有洛伐他丁、辛伐他丁、普伐他丁等。此类药物以降胆固醇为主,降脂作用强,起效快。

1.3 烟酸类:此类药物中氧甲吡嗪较常用,降低血清甘油三脂的作用比降低胆固醇强。1.4 多不饱和脂肪酸类:包括各种植物种子油。如橡胶种子油,月见草子,水飞蓟种子的油和海鱼的制剂。这类药物有降血脂和降低血粘度的作用,但作用比较温和。

1.5 泛硫乙胺:为辅酶A的衍生物,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

1.6 藻酸双酯钠(PPS):是以海藻撮物为原料的类肝素海洋药物。有搞血长低血粘度、扩张血管和降低血脂,升高HDL水平的作用。主要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1.7 其他降血脂药物:如银杏类(天保宁)实验证明能使血清甘油三脂(TG)显著降低。2 抗心律失常药 晋江Jj 王新 10772009 邢丹丹

2.1奎尼丁适:用于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①房性和室性期前收缩;②转复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转复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③预激综合征。

国泰君安 1530397 523171 资金522706 2.2普鲁卡因胺:属广谱抗快速心律失常药。其作用与奎尼丁相似,但强度和毒性较小,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

2.3丙吡胺:丙吡胺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治疗多种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尤其适用于预防心房颤动电击复律后的复发和预防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

2.4普萘洛尔:窦性心动过速,特别是交感神经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嗜铬细胞瘤等所致者效果良好。亦可用于室上性和室性期前收缩及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及LQTS引起的心律失常。减少肥厚型心肌病所致的心律失常。

2.5维拉帕米:治疗室上性和房室结折返引起的心律失常效果好,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药。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及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早有效。3抗高血压药

3.1中枢性降压药 可乐定:过去认为其降压是通过兴奋延髓背侧孤束核突触后膜的α2受体,抑制交感神经中枢的传出冲动,使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后来研究表明其也作用于延髓腹外侧区的咪唑啉受体,使交感神经张力下降,从而降压。用于中度高血压,兼有溃疡病的高血压患者。不良反应有口干、便秘、嗜睡、抑郁等。3.2 血管平滑肌扩张药 硝普钠:在血管平滑肌内代谢产生一氧化氮,直接松弛小动脉和小静脉平滑肌。用于高血压急症的治疗,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或嗜铬细胞瘤发作引起的血压升高。

3.3 神经节阻断药 本类药物有:樟磺咪芬、美卡拉明、六甲溴铵。其对交感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节均有阻断作用,对效应器的具体效应则视两类神经对该器官的支配以何者占优势而定。

3.4 α1受体阻断药 本类药物有: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其主要通过阻断α1受体降低动脉血管阻力,增加静脉容量,增加肾素活性,不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增加。主要用于中度及重度高血压,常与利尿药和(或)β受体阻断药合用。不良反应主要有首剂现象。

3.5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 本类药物有:利血平、胍乙啶、倍他尼定、胍那决尔。其主要通过影响儿茶酚胺的贮存及释放产生降压作用。

3.6 钾通道开放药 本类药物有:米诺地尔、吡那地尔、尼可地尔。其主要作用钾通道开放,钾外流增多,细胞膜超极化,膜兴奋性降低,Ca2+内流减少,血管平滑肌舒张,血压下降。4抗心绞痛药

4.1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可用0.3~0.6mg片剂,置于舌下含化,使迅速为唾液所溶解而吸收,1~2分钟即开始起作用,约半小时后作用消失。对约92%的病人有效,其中76%在3分钟内见效。延迟见效或完全无效时提示病人并非患冠心病或患严重的冠心病,也可能所含的药物已失效或未溶解,如属后者可嘱病人轻轻嚼碎之继续含化。长期反复应用可由于产生耐药性而效力减低,停用10天以上,可恢复有效。近年还有喷雾剂和胶囊制剂可用。不良作用有头昏、头胀痛、头部跳动感、面红、心悸等,偶有血压下降,因此第一次用药时,病人宜取平卧位,必要时吸氧。4.2二硝酸异山梨醇:可用5~10mg,舌下含化,2~5分钟见效,作用维持2~3小时。或用喷雾剂喷入口腔,每次1.25mg,1分钟见效。

4.3亚硝酸异戊酯:为极易气化的液体,盛于小安瓿内,每安瓿0.2ml,用时以手帕包裹敲碎,立即盖于鼻部吸入。作用快而短,约10~15秒内开始,几分钟即消失。本药作用与硝酸甘油相同,其降低血压的作用更明显,宜慎用。同类制剂还有亚硝酸辛酯。应用上述药物的同时,可考虑用镇静药。5强心药

5.1洋地黄甙类:洋地黄甙类已应用于临床200多年,目前仍为应用最广泛的强心药,又被称为强心甙类药物。洋地黄甙类除了有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外,还有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效果。临床上常用的洋地黄甙类包括:地高辛、西地兰、洋地黄毒甙及哇巴因。5.2拟交感胺类:拟交感胺类强心药即为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拟交感胺类通过兴奋心肌细胞的β受体,激活心肌细胞内腺苦酸环化酶。在腺苷酸环化酶作用下,心肌细胞内的二磷酸腺苦(ADP)环化,并形成环磷酸腺苦(cAMP),cAMP可进一步激活细胞内的蛋白激酶,使心肌细胞外的Ca++进入心肌细胞内,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

5.3双吡啶衍生物:双吡啶衍生物是目前临床上除洋地黄甙类外唯一口服有效的强心药,它具有正性肌力及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曾被认为是一类有临床应用前途的药物。6利尿药

6.1呋塞米口服吸收迅速。(1)利尿 作用强大、迅速而短暂。(2)扩张血管 能扩张肾血管,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改变肾皮质内血流分布;还能扩张全身小静脉,降低左室充盈压,减轻肺水肿。扩张血管机制尚不完全了解,可能与该药促进前列腺素E 合成,抑制其分解有关。

6.2噻嗪类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类口服利尿药和降压药,(1)利尿 作用温和而持久。(2)抗利尿 噻嗪类药物使尿崩症患者尿量明显减少,口渴症状减轻。(3)降压 用药初期通过利尿作用减少血容量而降压,后期因排钠较多,降低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等加压物质的敏感性而降压。

参考文献

1.现代心血管药物与临床, 作者: 陈灏珠,杨新春,李延辉 2.心血管药物治疗学(原书第7版)_M.Gabriel Khan编著

3.药理学-第2版-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杨世杰(作者), 杨宝峰(译者), 颜光美(译者), 臧伟进(译者)4.心血管药物临床应用新进展

5心血管用药指南(第7版)》:(美)朗尼

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第3篇

【关键词】 糖尿病;尿酸;心脑血管病

近年来,临床心脑血管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多有血糖、血脂增高,还常常合并血尿酸增高。为了解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现将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20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血尿酸水平进行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例糖尿病患者为我院2010年~2012年住院患者,经专科确诊为糖尿病。年龄38~79岁,平均年龄63岁;男性110例,女性90例。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两组,高尿酸血症组:血尿酸≥416mmol/L,38例;正常尿酸组:血尿酸≤416 mmol/L,162例。所有患者在烟酒嗜好、工作压力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采用1998年WHO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8.7kPa,舒张压≥12kPa。冠心病按Minnseota方案诊断。脑梗死、脑血栓、脑出血均经临床表现及头颅CT做出诊断。

1.3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晨起空腹抽血,测血糖(GLU)、血尿酸(UA)、血肌酐(Cr)、血脂、HBA1C,试剂由上海长征公司生产,均用日立717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2 结 果

2.1 两组的GLU、HBA1C、血脂、Cr测定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甘油三酯(TG)、Cr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P<0.01;GLU、HBA1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正常尿酸组,P<0.01。两组患者的血总胆固醇差异无显著性。

2.2 两组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发生率 高尿酸血症组、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的患者数(比率)分别为28例(86.7%)、25例(76.7%)、21例(60%);正常尿酸组患者数(比率)分别为66例(40.7%)、34例(21.0%)、16例(10.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糖尿病发病,主要是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脂肪摄入太多,营养过剩,肥胖,高胰岛素,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是体内核中嘌呤分解代谢紊乱所致。有报告[1]称在超重和肥胖人群中高尿酸发生率为39.6%,明显较正常体重组(9.9%)及减重和消瘦组(6.04%)显著增多。高尿酸血症常伴发糖尿病、高TG血症等代谢疾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为15.1%,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4%)[2],本组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为15.56%,与文献报道相符。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增高可能与糖尿病患者内分泌紊乱或酮体生成过多抑制尿酸排泄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高尿酸血症较多伴高血压病和冠心病,提示高尿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本组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与血TG、Cr相关,与GLU、HBA1C无关。提示脂代谢紊乱可使UA水平升高,高血糖不是尿酸升高的主要原因。早在1975年Bansal就证实UA水平和脂蛋白异常有关,高尿酸血症多见于血管造影不正常者[3]。冠心病、脑卒中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本组资料发现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患病率为86.7%、76.7%、60%,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可能由于UA过高形成酸结石沉积于小动脉壁,损伤血管内膜,与高血糖的损害作用叠加,从而提高了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率。研究表明[4]脑卒中的发生率随UA浓度升高而增加,高尿酸血症者中风危险比低尿酸血症者高1.93倍,UA是糖尿病患者预测中风的强指标。这提示临床医生在治疗糖尿病时,除纠正高血糖外,还应控制高尿酸血症。患者必须注意饮食,减少过多脂肪的摄入,少食富含嘌呤的肝脏、肾脏和海鲜等,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郑泽辉,林金华,倪敏,等.高尿酸血症与X综合征[J].医师进修杂志,2000,23(5):41.

[2] 骆毅,刘文仲,崔志刚,等.保定地区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7(3):159.

[3] Bansal BC,Gupta RR,Bansal MR,et al. Serum lipids and uric acid relationship in ischemic thrombot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Stroke,1975,6:304-307.

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双向转诊到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收治的72例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观察组(联合社区综合干预组)36例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58~70岁,平均64岁,糖尿病病程2~6年,平均4年,体重指数平均27.82 kg/m2,所有患者均合并冠心病,有视网膜病变4例;对照组(常规诊治护理随访组)36例中,男18例,女18例,年龄54~70岁,平均62岁,糖尿病病程2~8年,平均5年,体重指数平均28.82 kg/m2,所有患者均合并冠心病,有视网膜病变5例;所有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符合WHO及国内糖尿病诊断标准.

1.2临床概述

糖尿病总体患病率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时,除血糖及脂代谢异常,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率增快、痛觉不敏感及其它冠心病症状。彩色多普勒、CT、血管超声、血流图检查可证实有动脉狭窄或闭塞,部分患者血管有迂曲现象。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其中主要的致残和致死原因是心血管疾病,伴发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出无血压、血脂异常的糖尿病患者2~4倍。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时由于糖尿病早期累及心脏自主神经,心率常有增快倾向。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较多,常呈无痛性,症状不典型,易被漏诊或误诊。

1.3方法

1.3.1对照组采取常规诊治护理措施,主要是进行基础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对患者进行检测血糖、尿糖、电解质、糖化血红蛋白,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注意用药安全,避免低血糖及其它并发症反应(具体略)

1.3.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患者移至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社区综合干预管理,具体为:1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疾病防治知识,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明白并发冠心病的病理过程和防治措施,让其积极参与。2病情与用药观察:进行社区并发症干预,进行四肢活动障碍体验,让患者体验糖尿病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时四肢活动障碍所带来的行动和日常生活不便,更加坚定信心配合治疗。3社区药物治疗干预:嘱患者正确服用降糖药,选择药物种类,吩咐药物服用方法、用量,注意血压和冠心病类型,合并用药,合并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力争将血压控制在低于80/130 mm Hg内范围,选择合理药物组合使血压达标。如ACEI具扩张血管、降低周围阻力,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可延缓糖尿病病情进展,能有效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特别是心肌梗死的发生。治疗上,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仍然要服用硝酸甘油、心痛定、速效救心丸等。有心脏自主神经病变者应用硝酸甘油时,要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4社区饮食生活干预。指导糖心病患者进行合理饮食,严禁进食高盐、高脂肪类食物;进行适当身体锻炼,控制体重,定期入户指导,根据病情制定出个体计划,进行有效血糖监测,及时做好记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心理特征,相应做好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和恐惧心理。

1.4疗效判定

进行社区干预诊治12周后,对患者血糖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痊愈:糖尿病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糖尿病症状有明显改善;有效:糖尿病症状症状有所改善,但仍对患者生活有影响;无效:糖尿病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

1.5统计方法

2结果

联合社区综合干预组的患者在血糖控制、症状改善等方面好于常规诊治护理随访组,见表1、表2。

3讨论

近年来65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超过12%,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3]。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时冠心病发病早、发展快,患者大多没有心绞痛症状,即使发生了心肌梗死,患者可表现为恶心、呕吐、心力衰竭等,却没有心前区疼痛。并发冠心病,尤其是心力衰竭时,容易产生酮症酸中毒;严重的低血糖可以诱发心肌梗死;由于心肌存在病变,使抗心率失常的药物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由于糖尿病早期累及心脏自主神经,心率常有增快倾向,无痛性心肌梗塞发生率较高,加上由于一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的痛觉不敏感,发生心肌梗塞常呈无痛性[4]。该组实践中,我们对患者进行联合社区干预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社区干预不仅是坚持治疗的关键,对提高患者遵医率、控制血糖有重要作用。我们对患者进行档案管理,以社区为基础,对个人、家庭提供服务,将常规护理没有或者不能实施的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尽可能的利用社区医院和社区条件为患者服务,将健康教育、饮食、运动、监测血糖、药物指导等内容有序结合起来,控制糖尿病及冠心病的发展。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很好的影响大血管病变,对于微血管、血压、血糖和血黏均有着较好的预后影响,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积极开展除药物治疗之外的其他生活方式干预措施,能够切实地提升疾病的预防、治疗和管理水平。

综上,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社区干预能很好的控制血糖值,减轻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危害,使患者的损害降到最低限度,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社区干预措施与临床意义。方法 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通过双向转诊到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的72例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依据临床诊治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联合社区综合干预组)和对照组(常规诊治护理随访组)各36例,观察社区诊治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法、临床效果,指导临床对于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社区干预实践。结果 联合社区综合干预组的患者在血糖控制、症状改善等方面好于常规诊治护理随访组,两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社区干预能很好的控制血糖值,减轻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危害,使患者的损害降到最低限度,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社区干预,观察

参考文献

[1]黄红宇,韩思坚.社区慢性疾病并发症危险因素干预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8):985-986.

[2]徐幽琼,郑能雄,王春兰,等.社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1):1-4.

[3]王会奇,何松明,李东升,等.社区糖尿病综合干预效果研究[J].安徽医学,2013,34(4):493-496.

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0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中有27例男性,23例女性,患者年龄段是45-76岁,平均年龄是(60.7±6.0)岁;观察组中有29例男性,21例女性,患者年龄段是46-78岁,平均年龄是(61.4±5.6)岁,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进行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可比性。100例患者均享有知情权,同意参与此次探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2],例如营养支持、补液、降颅压以及血压控制等,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输血,但是不使用其他类型的止血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法莫替丁制剂(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8114)进行治疗,剂量为40mg/次,静脉注射,2次/d;观察组患者则使用奥美拉唑(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086)进行治疗,剂量为40mg/次,将奥美拉唑与5%的葡萄糖进行混合后[3],静脉滴注,一天两次。

1.3 观察项目

对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进行观察。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上消化道出现停止标准:①患者的黑便转黄或者是黑便消失;②胃管引流逐渐变清,不存在咖啡样或者是血性液体;③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且血红蛋白呈上升趋势,脉率、血压平稳;④大便隐血。

在接受治疗24h内,患者的出血停止,为显效;接受治疗24-72h患者的出血停止,为有效;患者接受治疗72h后,出血仍为停止,为无效。

1.5 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分析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时需要使用到SPSS16.0软件,计量资料使用(±s)的形式进行表示,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进行检验,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对我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患者为60%,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常见并发症是脑出血,因此患者的颅内压增加,会对患者的神经中枢造成压迫,导致患者出现血管痉挛[4]、胃壁肌紧张的现象,导致患者毛细血管出血、淤血。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丘脑下部受到刺激,造成胃黏膜血管收缩[5],形成溃疡与出血。

奥美拉唑在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能够对患者胃酸的分泌产生抑制作用[6],且不受周围中枢性泌酸的影响,能够刺激患者的胃窦位置C细胞胃泌素的释放,增加患者血清中的泌素水平,提高胃黏膜中的血流量,以满足胃肠细胞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需求。奥美拉唑还为患者胃肠的修复、止血依旧愈合等提供便利,抑制患者胃蛋白酶[7]所具备的活性,形成血凝块,从而稳定细胞膜,实现止血的目的。因此,奥美拉唑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止血措施。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笔者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0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法莫替丁制剂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使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与分析。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患者为60%,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方丽萍等人发表的文献资料中指出奥美拉唑在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应用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与笔者的探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种:①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②医护人员的用药量的准确性等。

综上所述,奥美拉唑在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而且用药极为简单,止血迅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且用药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对奥美拉唑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0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法莫替丁制剂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使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患者为60%,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美拉唑在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而且用药极为简单,止血迅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且用药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奥美拉唑,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疗效

参考文献

[1]梁晓东.奥美拉唑治疗急性农药中毒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3,13(20):20-20,23.

[2]林克旭.不同剂量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老年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08(20):4608-4610.

[3]马淑杰,孙景志.醋酸奥曲肽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25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23(34):169-169.

[4]强华琼.奥美拉唑治疗老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06(09):25-26.

[5]路胜昔.奥美拉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17(05):595-596.

[6]黄涛.云南白药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胃黏膜病变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34(05):435-436.

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第6篇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收集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老年患者200例,其中男性患者100例,女性患者100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6.5±6.1)岁。200例患者中有60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后,70例为PCI术后,40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为稳定型心绞痛。根据患者服药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质子泵抑制剂(PPI)、麦滋林+PPI、单纯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作为对照组)。

排除标准:1年龄<60岁;2既往有胃溃疡等消化性溃疡者;3既往有肝硬化等疾病病史;4既往有消化道出血史;5同时联合使用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类固醇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者;6重要脏器衰竭者,如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肺部疾病及肿瘤患者。

1.2 观察方法

对该类患者在心血管内科门诊进行随访观察,确保患者发生消化道不适症状时能够及时就诊,记录第一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时间、应用药物的种类。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比较式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跟踪1年后,200例患者中共有15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7.5%。PPI组共有4名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前6个月发生2例,后6个月发生2例,总发生率为5.70%;麦滋林加PPI组共有1例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为后6个月发生的,总发生率为1.43%;对照组共有9例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其中前6个月发生5例,后6个月发生4例,总发生率为15.0%。3组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相比,麦滋林+PPI组明显低于PPI组(P=0.02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明显高于PPI组(P=0.01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所示。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老龄化等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这些疾病不仅可以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更为患者家庭增加经济负担。为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目前临床上主要对高危人群采取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随着相关研究报道的增多,广大临床医师越来越认可此疗法。循证医学证明双联抗血小板疗法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于是更多的患者也开始接受此疗法,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以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但是,在看到此疗法的种种优点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副作用,据临床统计,目前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出血,以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尤其对于那些本来就有消化道溃疡的患者,更要注意此种情况的发生。一旦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时,要立即来医院就诊。

本研究显示,PPI组共有4名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前6个月发生2例,后6个月发生2例,总发生率为5.70%;麦滋林加PPI组共有1例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为后6个月发生的,总发生率为1.43%;对照组共有9例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其中前6个月发生5例,后6个月发生4例,总发生率为15.0%。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单纯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1年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是最高的,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组,可见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出血风险性还是很高的,临床医师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对于出院患者,多数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消化道出血易于被临床医师发现并采取及时的处理措施,一旦出院,由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抑或是对消化道出血的症状不够熟悉和敏感,即使出现黑便也不能及时就诊,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最后酿成严重后果。因此,临床医师在患者出院时一定要仔细交待服药的注意事项,按时复查,出现呕血黑便及时来院就诊。本研究还显示,在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同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或麦滋林类胃粘膜保护剂等药物可以有效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质子泵抑制剂属于高效治疗消化道溃疡的药物,对消化道出血也有明显的治疗和预防作用。麦滋林是一种胃粘膜保护剂,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抑制多种炎性物质引起的炎症,并可有效抑制炎症细胞释放组胺,从而增加胃黏膜内前列腺素E3合成;促进肉芽形成和上皮细胞新生;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有利于溃疡组织的修复、再生,并形成保护因子,该药优点在于主要在局部发挥作用。本研究中质子泵抑制剂加麦滋林组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质子泵抑制剂和(或)胃粘膜保护剂,可以有效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本研究还显示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在服药后1年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最高,因此,出院患者在1年内要注意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摘要:目的 通过跟踪随访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以及预防上消化道初学的有效措施。方法 选取接受长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00例,其中男性患者100例,女性100例,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出血发生时间)和治疗情况。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1年的随访时间,共有14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麦滋林+PPI、单纯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作为对照组)治疗的患者人数分别为70、80、50例,三组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人数分别为4、1、9例。结论 接受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在1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年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7%,若联合应用麦滋林等胃粘膜保护剂与PPI可以最大程度的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抗血小板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元化.西罗莫司洗脱支架与金属支架植入的临床效果及血管再狭窄比较[J].中围基层医药.2011,18(9):1254.

[2]谢阳,除名伟,吴强,等.药物洗脱支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5):2047-2049.

[3]徐琪,单黎丽,宁彬,等.应用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药物.2010,17(12):1621-1622.

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06例, 男258例, 女148例, 年龄 (60.2±11.1) 岁。疾病分类:心绞痛203例, 急性心肌梗死96例, 可疑冠心病89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

1.2 手术方法

分为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术、经冠状动脉内球囊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导管射频消融术。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单纯冠状动脉造影126例, 经冠状动脉内球囊成形术+冠状动脉造影+冠脉内支架置入术262例, 导管射频消融术18例。其中并发低血压10例, 迷走神经反射3例, 皮肤大面积瘀斑4例, 局部血肿5例, 假性动脉瘤1例, 动静脉瘘1例, 张力性水疱2例。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1) 术后安置患者于CCU病房, 24 h严密进行心电血压监护, 术后前1 h每15 min测量生命体征1次, 如血压稳定可2 h~4 h测血压1次。严密观察心电变化, 提供给医生有价值的临床变化, 这就要求监护室护士具备全面的护理专业知识及心电图基本知识, 从而能对危险性心律失常做到及早识别, 预防心律失常危险并发症的发生。

(2) 术后伤口局部沙袋压迫, 动脉穿刺伤口压迫6 h~8 h, 静脉压迫2 h, 术侧肢体制动8 h, 绝对卧床24 h, 卧床休息48 h, 72 h后下床。

(3) 密切观察患者新出现的症状是否加剧, 密切关注患者意识、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并做好记录, 观察胸痛变化性质、起止时间, 血管穿刺处的渗血、出血, 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 提示左心衰, 出现面色苍白, 出冷汗, 四肢湿冷, 心率加快, 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 提示心源性休克, 应及时抢救。

(4) 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出血在冠状动脉诊治术后常见, 与抗凝药的应用关系密切。尤其肝素的应用为大多数患者出血的主要原因, 可表现为注射局部皮肤大片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 轻者无需特殊处理, 重者需调整肝素用量, 如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波立维。

(5) 鼓励患者术后多饮水, 补充液体, 从而促进造影剂的排出以减少造影剂对肾脏的损害。应做到术后前4 h内尿量达800 ml。

3.2 并发症的防治

(1) 低血压:本组发生率2.46%, 与心力衰竭、低血容量、静脉点滴扩血管药物后腹膜出血、口服降压药、造影剂降低血压作用等有关。术后严密观察血压变化, 对不明原因的低血压在排除血容量不足后, 如患者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时, 要检查有无腹膜后出血, 穿刺部位有无出血, 冠状动脉有无破裂或穿孔, 若出现出血并发症, 应立即调整抗凝药剂量。如患者在注射造影剂后未用力咳嗽, 可引起造影剂消除减慢, 增加了造影剂的不良反应。若持续低血压不仅会影响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冠脉灌注, 严重者可致死亡, 因此需及时查明原因给予相应处理。针对患者精神紧张行心理护理, 给补充血容量, 应用多巴胺升压治疗, 针对造影剂排泄问题可指导有效咳嗽、屏气、少量多次饮水。

(2) 迷走反射:本组发生率0.74%, 多见于术后拔管过程中, 拔管后也可出现, 并可反复发生, 部分可能与血容量不足, 局部压迫过紧、疼痛、精神紧张有关。患者可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出冷汗, 甚至低血压休克。严重时可有生命危险, 可于拔管前给伤口局部追加局麻药, 减轻按压力度。如已发生迷走反射则应及时发现给予多巴胺阿托品治疗, 同时补充血容量, 放松过紧的绷带, 行止痛治疗。

(3) 局部血肿:本组发生率1.23%, 多与穿刺不当有关, 如多次穿刺或穿刺角度过大, 也可与拔管时压迫不当、肢体活动过早、沙袋移位、动脉鞘打折等因素有关。血肿小者可无症状, 可应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理疗, 大者可伴局部疼痛, 严重时可影响肢体活动, 从而延迟恢复, 可采用再次局部压迫止血。

(4) 假性动脉瘤:本组发生率0.25%, 多在穿刺后3 d~5 d发现局部有搏动性肿块, 伴有局部血管杂音, 可先用血管压迫器或手压迫60 min, 然后加压包扎24 h~48 h, 经压迫后血管杂音消失, 成功率可达80%。如上述处理无效可在彩超下局部注射凝血酶, 可迅速闭合瘤腔, 从而防止动脉瘤进一步扩大, 但应小心勿将其注入动脉内。必要时可行外科手术切除, 并行动脉修补术。

(5) 动静脉瘘:本组发生率0.25%, 多由穿刺点过低, 穿刺股浅动脉或股深动脉时穿通了小的静脉分支所致。早期可发现可试行局部加压治疗, 若动静脉瘘在2周~4周不闭合应考虑手术修补。

(6) 张力性水疱:本组发生率0.49%, 多在桡动脉穿刺时局部压迫止血, 加压包扎24 h~48 h出现, 包扎处有不规则透亮水疱出现, 多由压迫致局部缺血缺氧所致。为此我们应该严格把握按压及加压包扎时的力度, 减少加压时间。当水疱小时, 可不做处理, 水疱大时, 可在无菌操作下, 刺破水疱放液减压, 保持局部干燥, 待自行愈合。

4 健康教育

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第8篇

关键词:介入治疗,心血管,并发症,护理对策

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指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一种新兴治疗手段,换而言之,介入治疗意指在不开刀将病灶暴露的情况下,经血管、皮肤或者是人体原有通道,在现代化诊疗设备引导下对病灶进行治疗的微创治疗方案[1]。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介入治疗已经同外科、内科并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2]。然而,尽管该种治疗方案创伤小,但毕竟尚未脱离有创治疗范畴,术后不可避免的需要面对并发症的威胁与挑战。所以,如何降低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成为临床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鉴于上述内容,本次研究围绕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展开深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月20例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38岁~65岁,平均年龄(52.5±1.5)岁;病程时间:3个月~1.5年,平均病程(10.5±1.0)个月;入路方式:桡动脉入路12例、肱动脉入路8例;临床表现:胸痛、心前区不适、心悸、乏力。纳入标准:①均行心血管介入术治疗者;②无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③临床依从性好者。排除标准:①心血管介入术禁忌者;②免疫系统缺陷或疾病者;③合并肝肾功能衰竭者;④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1.2 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20例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临床资料展开深入分析,着重搜集并发症类型、致病原因、相应的护理措施等资料,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各自占比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20例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并发症类型以穿刺口渗血及血肿、拔管综合症为主,详见表1所示。

3 讨论

3.1 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类型及成因

本次研究中20例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并发症类型及占比分别为穿刺口渗血及血肿例(40%)、拔管综合症7例(35%)、假性动脉瘤5例(25%)。由此结果可见,穿刺口渗血及血肿、拔管综合症为目前心血管介入术后临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类型,提示临床在手术治疗后应着重对上述两种并发症类型加以重点关注。而在血管并发症的成因上,本次研究总结如下:穿刺口渗血及血肿主要是由于心血管介入术实施过程中导管以及相应的导丝置入时对周围组织或者是血管内膜造成损伤所致。同时,围术期由于中老年患者年龄偏大,机体生理功能普遍处于衰退状态,特别是凝血机制(clotting mechanism)无法正常发挥出相应的功能,以及抗凝剂的广泛使用,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穿刺口渗血及血肿的形成及发展[3]。此外,血肿的发生与临床医护人员反复对静脉同一部位进行穿刺以及术后不规范的压迫止血具有密切关联性。拔管综合症的发生与心血管介入术前禁食时间较长以及拔管过程中患者感受到明显疼痛具有直接关联性。当患者手术完毕后拔管时,在剧烈疼痛的刺激下使得患者机体反射性的引起迷走神经兴奋,继而致使其血压、心率出现非正常波动。而如果禁食时间过长,则患者容易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口渴、饥饿、烦躁、头痛、脱水等情形,此时全身麻醉或者是持续硬膜外麻醉患者麻醉平面之下的血管剧烈扩张,使得血压大幅降低,影响手术的顺利开展以及加重应激反应[4]。假性动脉瘤的发生则是由于肢体活动时间较早,内部动脉尚未完全修复完备所致。此外,穿刺表浅股动脉以及压迫止血不到位、抗凝药物的使用具有密切关联性。

3.2 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护理对策

针对上述三种并发症,本次研究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临床工作经验后提出以下具有实践性的护理对策以供临床借鉴参考。

(1)强化围术期抗凝治疗并对机体实施凝血功能动态监测。抗凝治疗是心血管介入术后常规用药方案之一,通过抗凝药物的使用能够提高患者机体内部血液流动速度,使得血液循环能够维持在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可以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所以,针对穿刺口渗血及血肿患者,实施个性化的抗凝药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此种情形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此外针对机体实施凝血功能动态监测以明确患者血流指标变化情况,可以起到良好的穿刺口渗血及血肿预防作用。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强日常巡视,准确记录患者凝血功能监测指标,有助于该病症的预防与治疗。

(2)合理进食与使用局麻药。并非所有患者术前均需要禁食8h~12h,禁食时间的掌握应因人而异、因手术而异。如果患者于上午10时之后实施手术,则其可以在清晨时分进食少量的米粥,以此来降低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几率。拔管之前,临床医护人员可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向患者解释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处置预案,从而缓解患者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视患者疼痛程度在与医师及患者沟通后可给予局部麻醉药物的应用以降低迷走反射反应的发生。拔管时动作应轻柔、干脆,手指迅速按压在穿刺点上方约1.5cm处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

(3)实施良好的股动脉压迫止血。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的发生与股动脉压迫止血效果具有直接关联性,所以应对重点关注人群,如:高血压、肥胖、穿刺失败着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穿刺点周围是否存在着出血或者是皮下淤血情形,一旦出现则应立即告知医师重新给予包扎和压迫止血。此外,在加压包扎解除之后,护理人员因注重穿刺侧肢远端部位的血液循环状况,仔细核实其是否存在肿块以及搏动感并持续心电监测[5]。

综上所述,强化围术期抗凝治疗并对机体实施凝血功能动态监测、合理进食与使用局麻药以及实施良好的股动脉压迫止血能够显著提高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俊英.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25(22):118-121.

[2]冷冰霞,陈祥荣.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10(05):71-72.

[3]刘娟.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25(21):350-351.

[4]王玉娟,帕丽旦·肉孜.心血管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10(09):122-123.

心血管疾病与铬 第9篇

美国人体内平均铬含量低于亚洲、非洲人,美国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亚洲和非洲人。芬兰西南部地区铬含量高于东部地区,其冠心病死亡率显著低于东部地区。我国也有资料报道: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的地区,其人群头发铬含量都明显偏低。医学科研人员在解剖因缺铬而死亡的动物时发现,其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多。

研究表明,铬可参与调节脂肪和胆固醇的代谢,加速脂肪氧化和胆固醇分解代谢,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还可以使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因此,微量铬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恢复血管壁弹性,减小外周阻力。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是产生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的根源,因而,铬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成人每日铬的需求量为20微克~50微克(美国营养标准推荐委员会建议:每人每天应摄入铬50微克~200微克);儿童、孕妇、老年人铬的摄入量稍多一些。

含铬丰富的食品很多,但最为丰富的是啤酒酵母。其所含铬主要以葡萄糖耐受因子的形式存在,故较易被人体吸收。另外,谷类、核桃、栗子、松子、榛子、豆类、植物油、肉类、奶制品、动物肝脏、葡萄、豌豆、胡萝卜、蚧壳、螃蟹、可可粉、红辣椒、黑胡椒等也含有较多的铬。值得注意的是,铬在粗制粮中(普通面粉、糙米等)含量很高,而食品在精制加工过程中会丢失大量的铬,故认为这也是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

补充铬的最好方法是食用含铬丰富的食物,但必要时也可使用醋酸铬、氯化铬等。补铬时一定要根据医院的检查结果,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切不可过量。过量的铬会引起呼吸道和消化道中毒,使鼻、口腔、胃肠道出现烧伤、出血、溃疡,有时还可并发其他症状。

另外,中药助阳药(巴戟天、杜仲、肉苁蓉、菟丝子、附子等)和补气药(人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等)也富含铬,缺铬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这些药物。

小贴士

保健佳品啤酒酵母

啤酒酵母也叫营养酵母,取自一种可作啤酒原料的苦味草药蛇麻籽,是两餐之间的好补品,营养吸收率高达90%以上。含有近50种营养素,是含维生维B族最丰富的天然食品,且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核酸和多酵素,含有约50%人体易吸收的完全植物蛋白,均衡比例的八种必需氨基酸、核蛋白等,且无胆固醇,无饱和脂肪。含丰富的有机铬、硒元素。啤酒酵母每100克含营养物质:蛋白质47.5克;维生素B11.2毫克;维生素B6.75毫克;锌38.5毫克;钙38.75毫克;镁30毫克。

服用方法:

可加入各种果汁、豆浆、汤、面、粥中或单独冲泡饮用均可。水温不能超过45度。成人每天约15克,幼童减半,每天2~4次。

适用人群:

长期素食者。

减肥或控制饮食的人士。

疲劳易怒,胃功能紊乱,口腔溃疡,脚气病。

长期服用抗生素的人 。

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采集于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736例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 其中有136例出现了心血管并发症, 占了总透析患者的16.7%, 其中女性并发症患者为51例, 男性并发症患者为85例。年龄都在45~75岁。平均年龄57岁左右;其中高血压病患者83例, 脑梗死34例, 脑动脉硬化症、脑供血不全19例, 做相应的检查, 排除出血性疾病严重心、肺、肾功能衰竭、肿瘤患者、紫外线过敏、红斑狼疮及近期使用强心药等患者。

1.2 方法

把患者分为2组, 2组都应用正常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 但是观察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要用血液净化疗法。血液净化疗法的治疗器械可以用冷光亮子血疗仪或者是透析机, 也可以用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机。

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坚持到底, 如果半途而废不会有任何效果。具体的要求如下:每次治疗需要4h, 每周需要治疗3次, 每次要求脱水1~3.5kg, 透析用水需要用反渗水, 透析液用碳酸氢溶液具体的治疗方法为:降血压, 用倍他乐克, 心痛定或者洛丁新;升血压, 用输注生理盐水、碳酸氢钠、林格液、血液或静注葡萄糖;手术切除假性血管瘤。

血液透析中的抗凝, 为了防止血液透析中凝血阻塞空纤维管道, 影响透析的进行和降低透析治疗的效果, 需行抗凝措施。常用方法为给予肝素进行治疗。

2 结果

2.1 血液净化后原发病好转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透析以后, 维持的有75例, 脱离的6例, 放弃的有28例, 进行肾移植手术的11例, 死亡病例为22例 (其中猝死为4例, 心里衰竭致死为12例) 。A组第1个月在透析时共发生以上心血管并发症64次, 发生次数占总共透析次数的59, 第2个月发生17次, 发生次数占总透析次数的16次, 2个月比较, 发生率由原来的59%下降至16%。B组第1个月发生13次, 发生率为60%, 第2个月发生10次, 发生率为6%, 发生率由原来的60%下降到6% (P<0.05) 。

我们发现经过血液净化治疗以后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都有明显的好转, 病情发生次数减少, 也就是说血液净化治疗效果还是相当明显。

2.2 心血管合并症发生情况

由于病人的身体状况不同, 所以在血液净化治疗期间不同病人有不同症状发生, 其中有46例出现了高血压, 1例出现了血肿, 64例出现了低血压, 10例出现了心力衰竭, 3例出现了假性血管瘤, 6例出现了心律失常, 3例出现了瘘闭塞, 3例还出现了心脏骤停的症状。

3 讨论

3.1 血液净化后出现的心血管并发症原因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心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很高。血透病人中大约50%死于心血管疾病,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长期血透患者多有动脉硬化, 贫血, 甲亢, 动静脉瘘, 尿毒症毒素, 低蛋白血症, 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透析过晚也是重要因素。本组资料显示血液透析病人合并症中低血压发生率最高达47%, 心力衰竭是血液透析患者最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常见原因: (1) 摄入液量过多:尿毒症患者因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血浆渗透压较高, 易口渴, 加之自制力差, 多饮、多食, 体重突然增加, 导致容量负荷增加, 引起心衰; (2) 干体重掌握不准确;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 透析时超滤总量及超滤率过大, 超过干体重5%, 患者心血管调节功能差, 不能耐受脱水, 长期累积, 或者对干体重估计不准。导致透后体重大于干体重, 容量负荷过大, 发生心力衰竭; (3) 高血压:老年血透患者血压普遍较高, 且透析前多已存在, 服用降压药效果不佳, 且部分患者不配合治疗, 未按时服药, 使血压长时问处于较高水平, 引起心脏后负荷增加, 导致心衰; (4) 肺部感染:尿毒症患者因毒素作用, 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 抵抗力差, 易患呼吸道感染, 治疗不及时可能并发肺部感染致肺水肿诱发心衰。当患者出现胸闷, 不能平卧时给予半卧位吸氧, 严重时立即吸氧、强心、扩血管、镇静治疗, 同时做好透析准备, 立即透析, 同时针对诱因进行治疗, 如应用降血压药物。快速超滤脱水, 减轻心脏负荷。

3.2 血液净化后出现的心血管并发症种类与治疗

3.2.1 失衡综合征

常见于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很高, 尿毒症症状很明显的患者, 尤其多见于初次透析及透析诱导期。其原因主要是透后以尿素为主的一些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分布不均匀, 加上PH值不均衡引起脑水肿及脑缺氧, 表现为透中及透后头痛、乏力、倦怠、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睡眠障碍, 重症者可有精神异常、癫痫样发作、昏迷甚至死亡。

3.2.2 低血压

血透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包括有效血容量减少, 超滤过多过快, 自主神经病变, 血管收缩降低, 心钠素水平过高以及降压药物影响等。表现为头晕、胸闷、面色苍白、出汗、黑朦、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甚至意识丧失。治疗主要是迅速补充血容量, 同时减慢血流量, 减少或暂停超滤。预防措施包括透析器预充, 血流量由小渐大, 采用序贯透析或高钠透析, 并嘱患者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以减少超滤量。

3.2.3 低氧血症

多见于醋酸盐透析, 其原因与醋酸盐在体内的代谢及其降低血中CO2和HCO3-浓度有关。透析膜生物相容性差可导致肺毛细血管内白细胞聚集影响换气功能, 也是产生低氧血症的一个重要原因。临床表现多不明显, 原有心肺疾病的患者或老年人可能出现缺氧症状, 甚至诱发心绞痛及心梗。治疗上予鼻导管吸氧即可。预防措施包括:使用碳酸氢盐透析液并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

3.2.4 心律失常

常由低钾血症引起, 低钾原因多为反复使用低钾或无钾透析液。溶血时可产生高钾血症从而诱发心律失常, 但相当罕见。透前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由于透析中血钾浓度下降及酸碱度变化, 可发生洋地黄中毒诱发心律失常。防治措施有:饮食控制含钾食物以防透前高血钾, 严格限制透析患者洋地黄类药物的使用, 以及使用含钾>3.0mmol/L的透析液。发生心律失常时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但需根据药物代谢情况调整剂量。

3.2.5 心包填塞

血透中及透后短时间内发生的心包填塞多为出血性, 常在原有尿毒症性心包炎基础上由于应用肝素引起心包出血。临床表现为: (1) 血压进行性下降, 伴休克征象; (2) 颈静脉怒张、肝大、奇脉、中心静脉压升高; (3) 心界扩大, 心音遥远; (4) B超见心包大量积液等。治疗措施:透析中发生者应立即停止透析, 以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填塞症状严重者可予心包穿刺引流减压或直接行外科引流减压。预防措施主要是对疑有尿毒症心包炎患者, 尤其是心前区闻及心包摩擦音的患者, 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无肝素透析。

3.2.6 溶血

多由透析液失常及透析机故障引起, 如果透析液低渗、温度过高、氯和氯胺或硝酸盐含量过高等, 其它还见于异型输血, 消毒剂残留等。急性溶血时患者出现回血静脉疼痛、胸闷、心悸、气促、烦燥, 可伴严重腰痛及腹部痉挛, 严重者有发冷、寒战、血压下降、心律失常、血红蛋白尿甚至昏迷。透析液低渗引起者还可同时出现水中毒或脑水肿。少而缓慢的溶血则仅表现为贫血加重。

3.2.7 脑出血

维持性血透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主要由高血压及抗凝引起, 临床表现与非透析患者脑出血类似, 治疗亦相同。

本文对136例心、脑血管的患者进行血液净化疗法, 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充分证明了血液净化疗法不仅去除了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诸多因素, 杜绝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还对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度能起到一定的临床效果, 而且对于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度所致的冠心病、脑动脉化、脑梗死、脂肪肝、糖尿病及相关病症有明显的预防治疗作用。同时用于防止冠心病、脑梗死的复发疗效也非常可靠。因此, 血液净化疗法在治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值得普遍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对血液净化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治疗的临床表现和效果分析。方法 将136例心、脑血管的患者分成2组, 对其进行血液净化疗法。结果 血液净化治疗期间发生高血压46例, 低血压64例, 心力衰竭10例, 心律失常6例, 假性血管瘤3例, 血肿1例, 内瘘闭塞3例, 心脏骤停3例, 占2.2。结论 高血压, 低血压, 心律失常, 心血管病和心力衰竭是患者出现的主要症状。

关键词:血液净化,心血管并发症,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李亚雄.血液净化心血管并发症的分析[J].中国保健, 2005 (16) .

[2]王建刚.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原因分析以及对策[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 .

[3]李一谨.血液透析过程中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7 (11) .

[4]冯宇军, 冯毅, 田树军, 等.心血管循环系统建模和仿真研究中的功率键合图方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1999 (3) .

[5]冯宇军, 杭晓明, 田树军.多分支心血管循环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0 (2) .

[6]孙冬梅, 罗志昌, 张松, 等.人体心血管双弹性腔模型参数估计及其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1996 (1) .

[7]冯忠刚, 吴望一, 孙东宁.心血管系统体循环后负荷的集中参数模型[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1997 (3) .

上一篇:网络综艺的黄金时代下一篇: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