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重在实效

2024-07-13

合作学习重在实效(精选5篇)

合作学习重在实效 第1篇

一、优化合作学习的小组

分好学习小组, 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 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 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 好奇心强, 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故学习小组也应该灵活组合, 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评定的情况, 搭配成若干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 通常4~6人为一小组。通常的分组方法有:

(1) 固定座位组合。根据学生的常规固定座位, 就近组成学习小组。这是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分组方法。这样, 便于组织, 小组成员相互熟悉、相互了解、便于交流, 小组长实行轮换制, 让每一位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 参与小组竞赛, 从而真正体现在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竞争。

(2) 自主群体组合。学生中自然形成的“小群体”, 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行为模式, 有较强的凝聚力, 自由宽松, 孩子的天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成员之间能互相促进。

二、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 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者是“知识的移植”, 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氛围。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 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 如何构建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氛围呢?

(1) 安全的心理氛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 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 多一些了解、鼓励、宽容,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 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 课堂就会更加生机勃勃。

(2) 热情的帮助氛围。全班10多个小组中, 免不了因各种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 教师应因组而异,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 自然地参与到有困难的小组中去, 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另外, 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 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 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3) 真诚的激励氛围。适时适当的激励,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杠杆, 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展示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氛围, 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三、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

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每一个学生都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要求教师在合作学习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不断提高教学技能, 发挥出小组合作最好的潜能。

(1) 合作学习不是优等生的“展示台”。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我们常可以看到优等生活跃的身影, 听到他们合理的分析、独到的讲解, 合作学习是他们的展示台, 他们俨然成了主角, 表现为: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 他们居于小组的权力中心和活动中心, 以“小权威”的身份掌握小组的活动权, 阻碍组内多向对话;在班级小组交流时, 代表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成果的还是这些“小权威”, 他们成了合作小组的代言人。

(2) 合作学习不是教师的“悠闲场”。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有些教师认为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学习, 让组内事情组员共同解决, 教师几乎不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合作学习时, 有的教师袖手旁观;有的盘算下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有的虽课上巡视, 但只是维持纪律而已。在小组交流时, 教师也只是依次听取汇报, 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这是不正确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 我们要切实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应担当好“指导员”“参战员”“联络员”等多种角色, 合作前, 教师应指导学生确立好合作学习的任务;合作中, 教师要能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及时调控, 密切注意学生的合作情境, 及时修正一些目的要求, 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合作;合作结束, 不仅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 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 教师要给予适当点拨, 并能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进一步深入。

合作学习重在实效 第2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重形式,轻实质,低效果”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机不当

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而盲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结果由于时机不当,造成高能耗低实效的尴尬局面。

二、分组不科学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三、分工不明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有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有的借此机会闲聊或干别的事等等。原因在于分工不明。

四、时间不足

教师往往呈现问题后即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一两分钟就叫停。这时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难以开展深度探究,难以产生碰撞的火花。这样的小组合作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五、评价不全

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这种不恰当、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难以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笔者在尝试的基础上有了下面的思考:

一、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支配性地位(或被支配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三、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1.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给予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能得到发挥。

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还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意识、荣辱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应加强研究,认真探索,不断尝试,努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合作探究 重在实效 第3篇

一、正确认识, 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 它容易养成学生盲目自信和过度自卑的心理, 弊多利少, 因而学生的意愿只能作为参考。教师要让学生懂得, 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 既知己又知彼, 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成效。要向学生说明, 合作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小组或娱乐小组, 而是一个协同共事的团队。就像到了社会上, 我们不能选择单位里的同事, 难以选择谁与谁做邻居一样, 我们要学会和不同的人相处, 尤其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 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 愿意接近他们, 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被人尊重的滋味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以求共同进步, 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合作。

二、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要给学生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内容, 多给他们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 教会学生怎样和别人交流:自己该怎样说?别人会怎样说?会有什么问题?我该怎样阐明自己的观点?遇到反驳我该怎样辩驳?遇到建议我该怎样吸收?当别人说时我该怎样倾听?怎样就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或补充?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 做一个倾听者, 做一个鉴赏者。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开阔视野, 有所感悟与创新, 从而懂得向他人学习的必要性, 并逐渐学会与人合作。

三、精心设计, 让合作确有价值

我们发现, 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也常常会成为合作学习的话题。虽然问题多多, 几乎贯穿整个课堂, 但质量却不高;学生虽忙于应付, 根本无暇思考, 被淹没在表面问题的泡沫里;整堂课虽是有问有答, 但收效甚微。教师要精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 这些问题必须少一点刚性, 多一点弹性, 要有深度, 有探究价值, 能体现课文内容的重点, 对理解和把握课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可以把那些有歧义的问题拿出来讨论, 给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 让他们放飞自由的翅膀, 在探索中发现问题, 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从而展示智慧的灵光。

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 第4篇

主,走向开放,让师生、生生多边互动,能增强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现已被多数教师所采用。但由于对合作学习的片面认识、教育倾向的习惯性,又往往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和实效呢?

一、独立思考是前提

合作学习是一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人人都要贡献思维成果,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合作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我在教学33-8这道例题时,先让学生拿出33根小棒(三捆加3根),动手摆一摆怎样从33根里拿走8根?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33-8可以怎样算?最后集体反馈。结果讨论气氛异常热烈,反馈时“我们组还有不同看法”的声音不绝于耳,他们共说出了6种计算方法:①30-8=22,22+3=25;②33-10=23,23+2=25;③10-8=2,23+2=25;④33-3=30,30-5=25;⑤13-8=5,20+5=25;⑥做減法想加法,因为25+8=33,所以33-8=25。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呢?我想与我在组织讨论前先让每个学生动手摆小棒分不开。由于学生在动手摆小棒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大部分学生对怎样计算33-8已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者产生了“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的心理状态,为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准备,使每个成员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特别是发挥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资源,让中、下生也能插手、插口,从而真正实现了生生间的互动。

二、精选内容是基础

合作学习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学习,有的内容则适合于实践体验,或者适合于自主探索、教师讲解等。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1.选择教学的重、难点

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让学生对“如何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讨论。

2.选择总结规律、法则、公式的关键点

如教学“平行四边行的面积计算”,在学生将平行四边行转化成长方形后,可组织学生讨论:“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

3.选择学生认知上的“模糊”点

如教学“循环小数”,当有学生提出用“循环小数”表示商应该用“约等号”时,就可对“用循环小数表示商到底该用等号还是约等号”展开

讨论。

4.选择学生思维上的分歧点

如教学“把一底面周长为12.56分米、高为4米的圆柱形木料截成三段,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分米?”这道习题时有学生认为应把底面积乘6,而有的学生认为应把底面积乘4。这时可组织学生对两种想法的对错展开讨论。

三、组织、引导是关键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合作学习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要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应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1.在小组合作前,教师应发挥“组织者”的作用,明确提出合作的

要求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让学生合作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时,我提出了以下要求:(1)每组三个成员各画出一种三角形,量出三个角的度数,标在图上。(2)小组长协作完成测量,并把三个成员量出的角的度数填在记录单上。(3)四个人共同算出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这样教学使合作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方向,不流于形式。

2.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当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在小组合作时,教师不应“袖手旁观”,应当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出现,走到学生中间去,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3.小组合作后,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例如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体、圆锥体等规则形体的体积后的一节活动课,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等积变换的方法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方法都不尽相同,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有个别组没把整个石头浸没在水中等。合作后我让学生充分展示各个小组的转化、操作方法,暴露各小组在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纠正错误的认识,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点,让学生认识到在转化过程中虽然方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形体变了可体积不变,让学生体会到这里使用的方法与探究圆柱体、圆锥体的方法是一致的。这样通过生生、师生的多边互动,不仅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也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的快乐。

四、恰当评价是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师的赞扬、同伴的认可、方法的获得都能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要参与到小组中去,认真观察、倾听,及时了解学生在合作所运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合作的态度。当小组表现出和谐的“合作—分工”现象或通过合作得出正确的回答、奇特的设想、大胆的创新时,教师应及时作出肯定性的评价,并辅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多样的手势,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同时为其他小组如何有效合作提供典范。当小组表现出不合作现象或在组际交流时出现重复表达同一观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自评与互评,使学生看到自身和他人在合作中的表现,学会从中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有益的经验,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增强彼此合作的自律能力,寻找提高合作成效的最佳途径,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第5篇

一、重视独立思考,促进合作学习

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疑难目的。但是,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否则,合作学习便是优生在唱独角戏,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如果在合作学习之前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就会给予那些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智慧都发挥出来,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优生“一言堂”要高得多。

二、根据学生实际,优化小组结构

课堂活动应该是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的过程。组别的划分,组员的搭配也是一个需要精心设计的步骤。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分为四人一个小组。这样,缩小了组际差别,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真正体验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除了组别的划分,组员的搭配更为重要。我按照1:2:1的比例对班内40名学生进行了编组,即一名优生、两名中等生、一名中下生。这样做到优势互补,三类学生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与反作用。这种编排法定主旨就是:将学生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劣势发挥到最小化。

三、明确学习目标,具体责任分工。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学生要清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这样才能使小组的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

四、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語文教师,更应利用好语文学科本身的特色,想办法使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逐渐浓厚,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师生共同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方向有序地进展,提高同伴之间的合作效率。当然,思考题、讨论题要力求富有科学性、故事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另外,合理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或教具,充分运用现代教学设备进行辅助学习,创造学习的科学氛围,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创新意识。

五、建立评价机制,合理评价小组。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成员为了达到互相督促、互相帮助的目的,进行评价也是必要的,可以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对合作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参加小组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更加注重合作过程的行为表现,评价还可以使教师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对活动的组织以及对活动目标的设计,以便做出及时的调整,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1、即时性评价

即时性评价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当场进行评价,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口头表扬、体态语言等方式进行即时鼓励评价。如翘一下大拇指;经常说“很好!”、“你真棒!”等表扬的话;全体学生鼓掌;摸摸学生的头;送上一张贴画;奖励一朵小红花等等。这些奖励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发展的机会。一次认可也是一次成功,成功可使学生产生自信、自我肯定等一系列良好情绪情感体验。实现这种良好的体验,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2、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各组学习行为和效果,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它包括组内成员自评、组内成员互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及师生合作评价等形式。

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要做好对评价的指导工作,设计好各项评价表格,使学生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中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

3、结果性评价

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更能促使小组成员间相互团结,使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要定期对任务完成好合作表现好的小组评选“优秀小组”,以给其他小组树立榜样,形成相互赶超,在竞争中提高的局面。如在教室后面设置每次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的总分表,并将平时各种合作评价表的总分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期总成绩。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我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以及一定的社交能力,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和价值。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种学习方式,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但在我校科研课题的引领之下,以及自己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它依然闪耀着独特而璀璨的光芒,同时也希望能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主动、互动、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上一篇:模具零件下一篇:立足课堂进行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