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健康教育

2024-07-16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精选12篇)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 第1篇

农村贫困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普遍而又十分紧迫的社会问题。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 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新一代领导集体, 更加关心农村的民生问题, 因而如何推动农村社区发展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政界、学界都在探索农村社区发展的实践模式和道路。通过笔者在甘肃农村的走访, 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重视农村社区教育是加快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什么是农村社区教育

现代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 是社区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 社区教育的实践活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我国古代的“乡校”、“社学”等都十分类似于今天的社区教育, 起着一种教化的功能。

农村社区教育作为新型农民自我提升和发展的平台, 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它的本质内涵是以开发农村社区人力资源为本。其基本目的是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学习需求, 不断提升居民的基本素质, 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使农村社区居民素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 跟上时代步伐, 保障社区文明、和谐发展。社区教育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新亮点, 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二、为什么要重视社区教育

当讨论改变农民贫困现状、发展经济, 我们不能忽略农民自身的原因, 尤其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观念。文化素质低下和文化观念落后也是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 它们阻碍了满怀希望的农民有效地去减缓贫困。人口素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英克尔斯指出, “现代人素质在国民之中的广为散布并不是发展过程的附带产物, 而是国家发展本身的基本因素”。

笔者在甘肃工作和走访时发现, 落后地区村民普遍存在着进取不足而守成有余的心理特征, 如创业冲动微弱, 易于满足;风险承受能力低, 不愿冒险;有较重的依赖思想和听天由命的观念;安于现状, 墨守成规等。这表明落后地区的村民素质较差, 它不仅造成了目前落后地区落后的结果, 而且还可能是造成将来落后地区更加落后的原因。不可否认, 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素质, 特别是文化素质偏低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而且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教育落后致使农民文盲率很高, 而职业教育所占比例过低则致使农业新技术难以推广, 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口文化素质过低是贫困地区社会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 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因而加快甘肃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 解决好农业、农民、农村这“三农”问题, 必须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发点就是通过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而在当前的正规教育体系中又缺乏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农村社区教育问题、积极探求农村社区教育的具体模式和出路。

三、农村社区教育的困境

㈠对社区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农村社区教育在推动社区经济、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农村社区教育的意识受传统农村、农业观念的影响, 我国社会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对社区教育抱有一种偏见、甚至歧视的态度, 认为社区教育是针对穷人的教育、是正对弱势群体的教育。从领导层面上讲, 一些地方领导对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 还没有认识到发展社区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推进经济与文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标准, 有利于形成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和谐统一。从农民的角度讲, 还未形成清晰的认识, 有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社区教育。目前的农村社区无论是领导还是社区的成员, 对社区教育的认识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种对社区教育的轻视影响着社区教育资金的凑集、影响着农民对社区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影响着社区教育人才的吸引和培养。

㈡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高度集中, 灵活性不够, 地区之间缺乏良好的教育经验的交流和沟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源的配置要求按照市场规律进行。但是在社区教育方面这种资源的共享机制却不是很完善, 还存在一些资源浪费的现象。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理顺, 我国社区教育的法律、制度、体制保障还不完善。农村社区教育是“大教育”, 只有构建一个能统筹、协调社区内各种教育因素的组织机构, 才能真正开展社区教育。农村社区文化的封闭性和地域的分散性更增加了组织管理的困难, 任何单一的部门都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因而, 在当前农村, 农村社区教育很难开展开来。

㈢社区教育内容脱离农村实际, 形式单一在有些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地方, 社区教学内容反映农村建设需要的较少, 教育形式不够全面, 侧重点过多地放在提高农村经济生活水平上, 而忽视了广大农户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区教育内容没有和本地的特色相结合, 存在盲目模仿的现象。农村学校教育以向外输送高级人才为己任, 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成果的唯一尺度, 却忽略了为社区服务的功能, 很少有与农村题材相近的内容。这就使大部分农村青年在升学无望的同时, 又深感就业无门。农村的社区教育内容缺乏多样性、实用性、本地性和技术性, 还没有为农村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脱离了农村社区的发展, 没有能够很好地服务农村社区。因而, 农村社区教育难以持续下去。

㈣农村社区教育的资源缺乏在当前农村社区教育被忽视的情形下, 农村社区教育的各种资源都很匮乏。首先是教育师资的缺乏, 在某些地方社区教育被有关部门重视, 但是社区教育需要教育方面的人才资源, 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师资队伍。而当前广大的农民需要被再教育, 但是没有教师给他们提供知识。其次, 经费投入有限。众所周知, 教育需要成本。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 政府在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几乎是空白, 因而需要由村委会自筹, 收入低下的农民不会去投入资金去接受再教育。最后需要规章制度的保障, 在当前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没有相关农村社区教育的规章、规范, 就容易导致社区教育被一些别的因素所影响, 社区教育不能可持续发展。

四、改进农村社区教育现状的措施

㈠社区教育理念的改变对于农村社区所在地的党政部门而言, 要坚持的理念是:做好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是自身的工作职责, 是实现工作目标的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大投入做好农村社区教育工作不是政府的包袱, 而是政府实现工作目标的促进剂。对农民来说, 要让农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 农民所继承的传统知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知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让农民对社区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认识。

㈡社区教育方式的改变由于农民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生活习惯的特殊性, 对农民的社区教育的方式要有所改变, 不能按照传统的、正规的教育方式进行。例如以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农民广播学校、村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远程教育设施等为阵地, 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活动;送教上门可把教育教学内容编写成广播电视讲座, 由广播、电视传播到千家万户;也可把所讲的知识印在纸上, 由中小学生带给家长及邻居, 还可以通过书函或网络送至学员家中, 或在集市设咨询台, 如此等等

㈢教育内容的完善针对农民的社区教育要注重教育内容实用性, 要量体裁衣, 改进传统的培训内容。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就一定进行教育对象分类, 如分成: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外出务工人员、颐养天年人员、学龄儿童、学龄前婴幼儿等。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还可以根据具体生产项目来分类, 外出务工人员也可以根据从事工作进行细分, 针对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 了解清楚他们的教育需求, 选择适合的时间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㈣加强社区教育的组织建设开展社区教育要有一定的组织, 社区教育组织是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只有利用一定的组织才能进行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社区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 村委会等正统组织可以通过家长学校、社区学校等开展社区教育, 一些非营利组织、农民兴趣小组等也可以用专题知识讲座等形式组织社区教育, 广泛发动农村社区内各种力量开展社区教育。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 第2篇

2010— 2011学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总结

依照中心工作计划, 社区教育中心农村社区教育部精心筹划、合 理安排各项工作, 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如期开展, 并取得了预期的 效果。

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方面, 在培训工种少、培训周期 长、手续繁琐、组织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预期 的培训指标。2010年下半年以来,累计培训 24个班次,培训总人数 达到 1300多人, 参与考核人数 1069人, 合格率达到 90%以上, 就业 率达到 70%以上。

在农村初级实用人才培养方面, 2009年 11月份,与雁栖镇、宝 山镇、桥梓镇分别达成了培养意向,签订了各项培养协议,制订了培 养方案。从 2010年 1月至 10月,对上述三个镇的培养对象进行了 24期系列培训,包括生姜种植、特菜种植、民俗旅游、农业机械、林业种植等内容, 培养初级实用人才 120名。三个镇的实用人才均通 过了上级部门的检查验收,反响良好。2011年,社区教育中心拓展 实用人才培养规模,与琉璃庙镇、桥梓镇、北房镇、宝山镇、雁栖镇 五个镇达成农村初级实用人才培养意向,目前已经完成培养方向确 定、培养计划制定、培养专家与培养对象对接等工作,各项培养工作 按照计划稳步推进。

在教育帮扶新农村工作方面, 社区教育中心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 需求,确定培训内容。2010年与区疾控中心合作,以“普及养生知

识,倡导健康生活”为主题,聘请疾控中心师资对中心的对口帮扶村 进行了两轮次的健康教育培训。目前, 与社区教育中心签订帮扶协议 的村有 10个, 其中平原 3个, 山区 7个。本, 累计培训 20场次, 共计 3000余人次。

农村未成年人社区教育初探 第3篇

关键词 农村;未成年人;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74-02

1 社区教育内涵

社区教育最早由美国的杜威提出,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针对社区居民,开展的特定教育,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促进社区和谐的活动。从社区实际出发,挖掘、整合社区的各类教育资源,学校、家庭、社会人人参与,形成强大的社区合力,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 如今社区教育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2 农村未成年人社区教育现状

随着农村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改善,城乡学校教育的差别迅速缩小。但学校教育仅仅是教育的一个部分,而且当下学校教育教学以考试为中心,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少年儿童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双休日、节假日,家长无暇管教,未成年人无处可去,或沉迷于电视网络,或在村内游逛,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完整的教育应该是寓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一体。因此,应当突破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制度,探索一条新途径,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模式,让广大的农村少年儿童在课余时间能够健康成长。

3 构建农村未成年人社区教育体系

理顺关系,健全组织机构 目前农村许多地方没有社区教育机构,即使有也限于附设在成人学校,仅是挂牌,由于制度不健全、人力物力所限,形同虚设。

建设完善组织领导机构,是推进农村社区教育良好运行的首要举措。以政府为主导在人力物力财力予以支持,构建县区社区教育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村民学校为主的的组织机构,设置专门社区教育工作者,全面负责社区教育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

整合资源,打造社区教育阵地 农村现有的社区教育资源虽不如城市丰富,但只要深入挖掘合理整合,能够满足农村未成年人社区教育地开展。具体可以开拓以下阵地。1)以村民活动中心与农家书屋为基础,打造村级未成年人活动中心。目前,每个村庄都建有村民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国家投入了很多文体设施。但由于缺乏专人管理,大多处于闲置状态。如果政府主管部门出台相应政策,村委会协调,专人负责,定会成为未成年人活动的乐园。

2)以乡村中小校为基础,筹建乡村少年宫。由于政府的投入,现在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以极大改善,场地及文体设施齐全。但在双休日、寒暑假,中小学校园处于闲置状态,若业余时间开放,少年儿童虽得以发展,但教师的休息又无法保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在乡村学校开设少年宫,设置专职人员,负责开展相应活动。

3)开拓农村民办社区教育阵地。社区教育政府投入是一方面,吸收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引导社会力量承办农村社区教育。如今社会力量办学在城市已经方兴未艾,无论是文化课辅导还是音乐、美术、书法、舞蹈、体育应有尽有。教育行政部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适当降低在农村社会力量办学门槛,规范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农村社区教育,特别是在文体艺术方面,不但可以弥补农村学校艺体教育的不足,而且可以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不拘一格,打造农村社区师资队伍 没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教育便无从谈起,农村未成年人社区教育更是如此。社区教师一方面要求思想道德水平高尚,同时文化知识扎实兼具文体艺术方面特长。由于农村社区教育的特殊性,师资队伍建设更要革新理念,积极探索,力求造就一批热爱农村、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目前成功的做法主要有:

首先,构建专职教师队伍。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中心要制定选拔教师任职条件,选拔具有专业性、技能性、责任性强的中青年骨干担任社区教师,投入社区教育岗位。健全师资培训考核制度,对现有人员岗前培训、岗位考核,督促教师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来适应农村未成年人社区教育的新需求。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同时对教育活动的开展给予监督管理。

其次,选聘兼职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多方联动,选聘农村中热爱教育的党员干部、劳动模范、法律工作者、乡村医生等担任兼职教师,利用他们的闲暇时间,发挥他们的优势,弘扬他们工作生活中真善美,讲解传授与自身业务相关知识技能。有利于少年儿童全面接触到社会,也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实现双赢。

最后,组建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社区居民是社群教育的参与者,其中村两委成员、优秀中小学教师、在校大学生,这些人多数热心公益事业,不计报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组成社区志愿者队伍,发挥他们的特长,为社区教育贡献力量。

教育活动内容的开发 农村社区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内容,要根据本地实际开发适合农村未成年人特点的相应课程。既要尊重家长和未成年人自身的要求,又要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需。但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借社区教育之名为中小学生补课”的行为。目前比较成熟的有以下做法:

1)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乡土乡情教育。目前广大中小学都在大力推广国学教育,应该肯定这既弘扬了中华文化,又使广大青少年受到传统道德的教育,有益于未成年人的成长。但不容否认,不少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评估,挤占教学时间,冲淡了教学内容。不妨在社区教育中开设国学教育,让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中华优良的民族传统,培养高尚的民族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的国学村马家沟便是典范。同时可以结合家乡特点(比如文物古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乡名人、非物质文遗产等)开展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乡土乡情教育。

2)开展文体艺术活动。开设合唱队、书画组、手工制作室等社队活动,弥补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不足。除了传统音体美教育,开展剪影、舞蹈、泥塑、书法、工艺制作等活动,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开展拉丁舞、跆拳道、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游戏活动,吸引少年儿童参与健身运动,使每一个孩子至少掌握一种的体育健身活动技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3)开展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然而由于条件所限,学校开展有局限性,不妨将此项内容与未成年人社区教育相结合。通过引导未成年人科普阅读、科技制作、科学实验、技能培训等活动,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求实协作的科学态度,为孩子的成长奠定良好的科学素质基础。围绕普及生态文明知识,组织开展 “爱我家乡、美化家园”等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参与公共卫生,植树种草,培养环保意识。通过组织田园体验、乡镇企业参观、帮扶孤寡老人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村未成年人走向社会,感受幸福生活,感悟未来责任。

总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社区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未成年人教育社区化也是校外教育的一种趋势。探索农村未成年人社区教育模式,调动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满足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需求,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9(3):22-24.

[2]邵红.社区青少年教育资源开发与运用创新[J].中国社区教育,2013(4).

[3]张斌,单永贵.浅谈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EP/OL].[2013-11-18].http://www.js-study.cn/a-22191-2.html.

[4]戴建国.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营”意识与策略[J].成人教育,2013(2):86-88.

[5]吴国庆.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观察,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 第4篇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其目标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民主文明、整洁现代的新农村,即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深度挖掘农村内部的创造力和发展力,使农村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需要将社会主义的宗旨和内涵体现出来,需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维护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努力的目标。教育是提高人们综合素质和内涵的根本途径,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教育与人类文明相伴而生,与当今的社会政策及形势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各方面的不断发展,教育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愈发强烈,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社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二、农村社区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社区教育的思想是贯彻终身教育,农村社区教育是其特殊表现形式,是一种具体化的教育形式。农村社区教育旨在对新农村的农民进行全面的终身教育,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提高人的社会化为目的。终身教育的基本特征有两点:一是主张提供充足的机会,给人们提供能够终身学习的条件;二是指在一生的学习中各种教育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农村社区教育应包括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其教育对象应是该区域内的全部成员。农村社区教育是一种社会化教育,它体现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提出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区域性

农村社区教育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它必须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其区域可大可小,可以是县、乡、镇、村等,但是无论区域是大是小,其都要能够独立地进行教育。

(二)整体性

农村社区教育实质上是将教育与社会广泛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其能够相互促进,从而形成教育社会化的整体格局。

(三)全面性

农村社区教育面向的是该区域内的全体成员。在一个区域内,人们的需求不尽相同、各具特色,这就要求农村社区教育必须具有全方位的措施。

三、农村社区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农村地区总体水平低下,农民受到的教育质量偏低,且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非常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农村社区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将社会可用资源全部集结在一起进行农村社区教育,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地弥补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的不足。农村社区教育的重心在于农村社区的发展,通过不断发掘农村社区的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社区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就是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建立农村社区的过程。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人是最为活跃和关键的要素,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切措施都将“以人为本”作为行动依据,建设新农村是为了农民,但是也要依靠农民,农民既是新农村的主人,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通过农村社区教育发掘人力资源是培养有文化、有素质、有技术、有内涵的新农民的重要途径。农村社区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教育的手段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潜能,从各方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而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属于体力型,专业技能不高,没有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对他们进行农村社区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由此可见,对农民进行社区教育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育方式,更加实用有效,更加容易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社区教育是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获得巨大的发展,但是城乡差距不断加大,使得大量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向城市,这不仅给农村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还促进现代思想观念和意识等的传播,使农村得以迅速发展。在劳动力转移的队伍中,多数是在农村中受教育相对较高的人,其观念比其他人更为开放,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与其进行社会流动的倾向是成正比的。因此,如果农民都能够受到较高的技术及素质教育,则会大大增加农民转移进入城镇的几率,这也就意味着可以给农村带来更多的收益。

(三)农村社区教育将有助于进城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需要将农民市民化,即在就业、医疗、教育、保险和住房等方面实现农民与市民的同等待遇。但是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使得新农村建设进程受到严重的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从农村劳动力的输送源头上着手进行,加快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的速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不仅仅是职业和生活环境的转变,更是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由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带动再社会化的进程。在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中,农民工真正转向城市化的并不多,许多农民工面对生活的压力、思想的冲突及文化的碰撞变得非常抗拒,负面情绪非常严重,有走向极端的倾向。加强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虽然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但是却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有效减少农民工城市化的阻碍,帮助其尽快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

四、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问题

(一)农民对农村社区教育不能正确认识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政府相关部门也对其表示高度重视,有了一些政策上的支持。但是农民方面还普遍存在认识偏差的问题,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农民不知道农村社区教育,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了解,感觉农村社区教育是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或者学习一些农业技术,没有认识到其本质。除了普通农民,一些村干部也不能够正确认识农村社区教育及其相关政策。教育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先导,只有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文化教育,促使其转变固有的思想观念,这样才能使农村社会得到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不完善

1. 农村社区的管理体系残缺,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管理。

许多农村地区至今为止都没能将农村社区教育提上工作进程,更不能很好地实施。农村社区教育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几率非常小,地方政府未听到有关农村社区教育的指令或文件就不会全力实施。许多地区政府部门没有设立专门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没有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虽然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农民的社区教育有所提及,但是仍未下达明确指令,一味地纸上谈兵是不能使农村社区教育获得发展的,相关政府部门还需要将思想转化为行动。

2. 大部分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中也没有设置相应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没有设立教育管理的实体机构,没有社区教育管理平台,整个系统杂乱无章,无人管理。

虽然教育主管部门提倡农村社区教育建设实行“先上马后备鞍”的理念,但是在农村社区教育上马许久后,仍旧没有把鞍备好。

3. 在制度建设方面,大部分地区都存在制度建设不完善的问题。

农村社区教育的具体实施缺少法律的支撑和保护,许多的农村社区教育学院成立却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资金及应有的人员支持,有的教育学院没有法人,其中工作人员的薪酬也得不到保障,使教育学院成为没人关心的摆设,严重阻碍农村社区教育能力的发挥,阻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运行系统不完善

1. 监管机制不完善,在农村社区教育中,企业员工教育是极为重要的部分。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企业的转型及其产品的升级换代将会给农村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产品研发、节能减排及绿色生产都需要用到技术和知识,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更加需要进行社区教育,但是在农村社区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将企业作为教育的重点对象。

2. 激励机制不完善,社会各组织参与力度较弱。

就目前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情况来看,社会中的各组织对于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关心力度不大,社会基金及企业提供的资金帮助更是少之又少,农村社区教育处于孤苦伶仃的状态。农村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在其发展伊始,需要社会各组织的帮助,需要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帮助,需要政府和法律的支持,需要社会中介的牵线。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参与激励机制,所以使得社会各界对于农村社区教育缺乏关注和热情,孤立无援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缓慢。

3. 协调机制不完善,造成社会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由于社区教育没有完善的协调机制,导致各种资源没有达到最优组合,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劳动力资源缺乏协调,农村劳动力仍旧处于垂直管理模式,使得劳动供求失衡;二是网络资源协调不足,农村社区教育没有利用起广泛的网络资源,没有建立相应的社区教育网络数字化平台;三是在农村社区教育的过程中衔接不紧密,农村社区老年大学培训机构的教育是孤岛式、零散式的教育。

五、农村社区教育的对策

要想促进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就要加强群众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农村社区教育是一种针对于社区全体成员的全面、全程、系统的教育,是一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的现代化教育,是一种将社会与教育相结合、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教育。农村社区教育需要将社会各界的能量聚集起来,需要与社会进行互动。社区教育实质上是对其他各种教育形式的整合和超越,只有将其中方方面面分散着的教育力量有效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教育系统,使各界教育资源得到统筹规划。

实施农村社区教育的意义重大,农村社区教育不仅能够将农村地区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还可以有效解决人多地少、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帮助待业农民就业,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民传统观念的转变,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农村社区教育是一项服务于广大农民的社会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事业,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系

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建立政府主导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统一管理比分散式管理更具有稳定性。一是建立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并由当地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管理组组长,政府相关部门的行政一把手作为管理小组成员。二是在教育主管部门内建立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农村社区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接下来需要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其职责是加强社区与社会各界教育资源的联系,若只凭借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进行管理有些力不从心,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可以将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促进各部门的参与及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三是需要建立分级的社区教育领导机构,在村、乡、镇、县分别建立级别不同的社区教育领导机构,使得农村社区教育能够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1. 完善农村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将教育重心放在企业上。

就目前来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以工业经济为主,企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顶梁柱。组织进行企业内部的知识、技能培训,将当地的经济形势与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因此,社区教育监督机制需要企业的融合,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发展状况,明确自身的发展责任。

2. 完善农村社区教育激励机制,激励社会各界组织参与到社区教育中。

社会各界组织代表社会发展的真实状况,反映社会需求,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其中有利于使教育与需求进行对接,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除此以外,社会各界组织多种多样,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使其参与其中能够大大提高整个社会对社区教育的认识,给社区教育带来更多的关注和机会。

3. 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协调机制,科学合理整合社会资源。

网络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建立互动型远程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建立能够让农民网上轻松学习的学习平台,并且完善平台的资源共享功能。

六、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只有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健全激励机制,才能协调各种教育因素,促进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

摘要: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对农民进行农村社区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农民集体。但是许多地区的农村社区教育存在非常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文章主要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社区教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赵艳龙.基于嵌入性理论的乡村农民精神文化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2]刘长民.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研究——基于对德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考察[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3]刘尧.新农村县域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社区教育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4]刘维俭,仲红俐.发展社区教育村民学校的思考——基于常州金坛市小坵村社区教育村民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调研[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

[5]张英.大都市城郊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以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宅基课堂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周明建.立足农村社区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浅谈农村社区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上,2012(12).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 第5篇

…………为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县、镇党代会精神,深化农村创先争优活动,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结合我村实际,现就开展 2021 全县农村党员、干部主题教育(即“小学教”活动)提出如下活动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xx 主题教育以“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建设美好安徽新农村”为主题,组织农村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市第十次及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使农村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镇党委的部署要求上来,准确把握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题主线,深刻理解中央和省委“三化同步”战略部署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推动“三农”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进一步强化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激发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努力发挥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切实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明确新目标、取得新突破、迈出新步伐,在“科学发展当先锋、全国百强争先进、率先建成全省城乡一体化小康模范县”的进程中作出新贡献。

二、具体安排

主题教育从 20xx 年12 月下旬开始到20xx年 2月中旬结束。分为三个阶段、九个方面进行。

(一)学习培训阶段(20xx 年 12 月下旬至 20xx 年 1 月 10 日)

1、开展集中培训。本次主题教育期间,z 社居委将围绕活动主题,举办党员培训班,对全体党员进行集中培训。

2、把握学习重点。重点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张宝顺同志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及在全省群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学习市第十次及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要抓好党员的集体学习,使广大党员深刻领会省、市、县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省、市、县党代会精神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丰富学习形式。采取集中培训、支部学习、典型示范、组织宣讲等形式,组织好党员的学习培训。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把个人自学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积极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开设的空中课堂进行学习。同时,利用流动党员春节返乡时机组织学习培训,在返乡流动党员中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召开一次流动党员座谈会、为流动党员上一次党课、集中组织一次学习培训、组织流动党员开展新一轮公开承诺;对没有返乡的流动党员,要邮寄学习资料,并提出学习要求,利用电话、手机短信等形式,督促他们学习,力求培训覆盖率 100%。

(二)走访座谈阶段(20xx 年 1 月 11 日至 20xx 年 1 月下旬)

1、进行调研走访。按照“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组织部门“三走进三服务”及乡村干部“分村包组联户”活动要求,制定调研走访方案。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要深入

农户(每人不少于 15 户),并做好访户记录。通过发放宣传提纲、夜谈交流等形式,把省、市、县党代会精神向群众宣传下去,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带上去。

2、梳理意见建议。对大走访中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梳理,并有针对性地召开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等座谈会,广泛征询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服务农民群众的“金点子”。

3、总结走访经验。及时总结大走访活动经验,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在实践中把握结合点、找准着力点,着力建立健全一套符合我村实际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运行机制。

(三)为民办事阶段(20xx 年 12 月下旬至 20xx 年 2 月中旬)

1、严格承诺践诺。结合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全面推行星级创评工作。积极推动我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 2011 承诺为民服务事项的兑现落实,并进行领导点评和群众评议,确保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同时,在走访座谈基础上,开展新一创星承诺活动,科学确定我村贯彻落实省、市、县党代会精神的主要措施和 20xx 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激发我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创星争星积极性。

2、整改落实问题。把走访座谈阶段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召开问题交办会,及时进行整改,明确整改责任人和具体办结时限,接受党员群众监督。以农民满意为目标,把为民办实事贯穿于活动全过程,引导我村党员、干部立说立行,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真心倾听群众诉求,及时了解群众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工作,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

3、关注基层民生。在我村干部中广泛开展“进一次家门、问一声温暖、办一件实事、解一个难题”的“四个一”活动。精心开展“两节”慰问活动,重点对基层老党员和困难群众进行慰问和扶贫济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努力使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开展为民办实事的过程,成为学习贯彻省、市、县党代会精神的过程,成为巩固和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的过程,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过程,进一步凝聚建设美好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三、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召开动员大会,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安排部署,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

(二)营造舆论氛围。重视做好宣传工作,充分运用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等,对活动的安排部署、工作动态以及活动成效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三)搞好统筹结合。把主题教育与开展后进村党组织整顿紧密结合起来,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与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当好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员、管理员、监督员。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 第6篇

关键词:村民参与 新农村 社区教育 发展路径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不平衡,要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全面发展的农村社区面临诸多挑战,只有把农民动员起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激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使农村社区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1]新农村建设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主要通过新农村社区教育来实现。村民参与是调整村民和社区关系的重要策略,也是新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发展路径。

一、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

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活动顺应了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要求,对于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村民参与可以使村民依法享有的自主管理的权利得以回归。农村社区教育具有公共性,村民依法享有参与社区教育事务决策和管理、获得政府提供农村社区教育服务过程中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信息、对农村社区教育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价等权利。

其次,村民参与可以增强农村社区的自组织能力。农村社区的治理需要与包括所有村民主体在内的各方协调利益并联合行动,促进社区教育目标的实现。这有利于克服政府决策和管理过程中目标和方法的局限,使农村社区教育的自组织能力和自我调适机制得到加强。

最后,村民参与有利于使农村社区教育服务更加贴近村民需求。村民参与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2]。作为一种由社会主体参与的社区教育治理形式,村民参与使社区教育管理更加开放透明,更加贴近村民需求。这也顺应了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政府要求拓展教育服务评价主体,以更好地满足对公民需求。村民参与社区教育建设,其终极目标已不再限于追求农村社区教育系统内部的平衡,而是力求实现社区教育与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

二、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村民参与虽然已经起步,但是还很弱,社区村民参与整体发展不平衡。他们的参与意识差,积极性不高,“动员式”参与是主要参与形式,非政治性参与是主要内容,参与程度有限,而且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具体而言,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参与内容看,私人利益是主要因素。实证研究表明,从社区参与内容来看,公共性程度较低、每个居民“共享”利益较大(较强分利能力)的社区项目,参与的居民较多。[3]

第二,从参与形式看,“动员式”参与是主要形式。农民主动参与意识较差,大部分农民在思想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农村社区教育建设与自己无关。

第三,从参与程度看,组织化参与水平不高。村民基本处于分散状态,在参与制度不健全,渠道不畅通,村民利益诉求受阻时,就会出现一些非制度化、非理性化参与行为。

三、 构建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

农村社区是基于村民“在生活的诸多方面相互关联为一个非行政色彩的地域性的利益共同体,并进而升华为道德共同体、信念共同体、情感共同体”[4]。因此,社区中的每一个村民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既是服务的提供者又是服务的享有者。在社区建设中,只有村民的直接参与和治理,发挥村民参与的主体意识,才能促进新农村社区教育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村民参与的组织形态

村民参与的组织形态是指社区中的村民通过特定的机构或形式,按照规定程序参与社区教育管理。以组织形式参与是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组织形式参与具有组织性、目的性、规范性等特点,是一种利用组织力量的、水平较高的参与形式。依据承担的主要职能,村民参与的常设性组织机构主要对社区教育机构办学目标、发展规划、员工管理、财务预算以及人员招聘等重大问题进行集体决策。如建立类似学校内部管理的民主管理委员会、教育议事会等组织形式。

除常设性机构外,村民参与可以采取以下形式。一是具有特定任务的参与形式。社区教育机构根据发展目标和特定教育活动需要,根据自愿参与原则确定部分社区村民代表组成临时性参与社区教育管理活动的组织,任务完成后即自行解散。二是听证会。听证会是行政听证会在村民参与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是农村社区教育机构在作出影响受教育对象的权利和义务的决定前,就有关问题听取利害相关者意见的一种程序,通过村民成员间的商讨、对话,达成共识。

(二)健全村民参与的制度规范

村民参与的制度规范是农村社区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制度性重构,相关组织机构运作需要特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予以保障。通过制度规范,可以减少村民参与活动的不确定性,从而使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活动合法、有序。社区建立的基础是关怀、信任和协作,它是通过一个强有力的有效沟通和冲突解决系统结合在一起的。[5]健全村民参与的制度规范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是村民参与的法律建设。法律建设指国家以宪法、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形式对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权利作出规定。我国现行教育法律对村民参与的权利、义务、形式、程序没有配套法律规定,这是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法律建设面临的任务。

2.是村民参与的规范建设。目前我国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目标、方法、途径以及保障条件等相关程序性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还很低。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相关规章制度建设,明确村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途径、机制和基本程序,使村民通过合法的途径行使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权利。

(三)完善公民参与的其他辅助条件

在具备组织形态、制度规范等要件的基础上,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活动还有赖于其他辅助条件的成熟。首先,村民应具有一定的参与意识。村民参与意识是村民在社区教育管理活动中能动地实现其权利的前提条件。具备一定的参与意识,村民才能够基于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识而参与社区教育事务。其次,村民应具有一定的参与能力。村民参与能力主要表现为村民是否通过合法的途径、采取规范的形式参与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事务。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村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意识和能力是在参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而不可能一蹴而就。

新农村社区教育要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经验,减少不符合公共利益、不利于教育秩序维护的参与行为,在农村社区形成共同认可的规范体系与活动框架。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新农村社区教育要探索切实可行的程序、方法、手段,通过有效的实践使村民对为何参与、如何参与等获得明确认识,形成以公共性优先和规范性程序为基础的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9(3):23.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

[3]陈万灵.“社区参与”的微观机制研究[J].学术研究,2004(4):77-81.

[4]沈君彬.社区建设中参与主体角色问题的反思[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6):14.

[5][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夫妇.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4.

高血压健康教育在农村社区应用体会 第7篇

关键词:农村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血压控制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1], 老年人占的比例比较大。只要预防与控制管理到位, 就可以大大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2]。因高血压患者门诊就诊率高, 内科医生对就诊患者简单的血压测量就开降压药, 达不到综合防治的要求。因此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 要求基层社区广大医护人员来开展扎实的高血压预防和管理工作。我中心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农村这个特殊环境中应用健康教育进行社区高血压管理, 效果明显,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我镇有20个村, 共有在上级医院明确诊断的高血压患者7 788例, 其中男4 185例, 女3 603例;年龄35岁~95岁, 35岁~60岁5 176例, 61岁~70岁1 448例, 71岁~80岁788例, 8l岁~90岁356例, >90岁20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3 480人, 初中及以下4 308人。我中心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多种方式对社区7 78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包括语言教育、文字和图像教育、组织心内科专家来社区进行讲课、培训高血压患者或家属组成建康宣教小组进行宣教等管理模式。

2结果

7 788例患者中接受高血压规范管理者有7 012例, 规范管理率为90.0%。血压达到控制标准以下 (140/90 mm Hg) 6 198例, 血压控制率为88.4%。规律服药率, 也就是按照医嘱规则服药的患者为5 980例, 占高血压规范管理人数85.3%。自测血压率是指按要求接受自测血压的患者, 为5 690例, 占高血压规范管理人数的81.2%。各项主要指标已达项目要求。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心身疾病, 与遗传因素、社会因素、个性行为、生活事件等多种因素相互关联;另外精神压力、暴饮暴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亦是其发生严重并发症高危因素。人们生活水平近年来大幅提高, 生活方式也千变万化, 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上升[3]。我们对农村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让患者自己主动防病治病和相互之间进行交流, 认真地控制自己的血压, 对控制高血压和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起到明显效果。

我中心协同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对7 788例高血压患者全部建立了健康档案, 其中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症状、病史、病程、用药情况、生活习惯、运动情况、并发症等。对每名患者都有详细的档案记录, 随时都可进行查询, 对每名患者都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 同时进行干预管理。我们非常重视随访工作, 基层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对每名患者基本上每2周上门或电话随访1次, 随时随地掌握患者病情变化, 并根据随访的结果调整健康教育方案。我们采用多种方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包括语言教育、文字和图像教育, 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三甲医院心内科专家进行讲课, 培训高血压患者或家属组成宣教小组进行宣教等管理模式。

在农村社区这个特殊环境中, 和城市相比人群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进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首先是采用语言教育, 就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邀请三甲医院心内科专家每季度进行1次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举办健康教育大会;还有就是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和高血压患者进行语言交流进行互动;形式采取形式多样的, 文字和图像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包括发放宣传小册子, 出黑板报, 播放小电影等等。大力宣传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监测, 采用一对一地进行示范, 要求每名患者每周至少检测血压1次, 推荐他们使用便捷式血压计。指导其控制体重、合理膳食、增加及保持适量有氧运动。通过这一系列的健康教育工作, 引导患者自愿服从健康教育指导而防治高血压。

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高血压的基本概念、有哪些严重的并发症、诊断标准血压具体数值、临床有哪些症状等常识。进一步要讲明高血压的发病原因, 大力宣传健康饮食, 要求患者必须管住嘴, 这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最关键的措施。高血压病患者主食应多样性, 以谷类为主, 多食含优质蛋白质的禽类和鱼类, 不食动物内脏, 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原则上要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清淡, 避免强烈刺激性食物, 进食量以七成饱为佳, 腌菜和油炸食品尽量不吃, 搭配营养要平衡, 控制总热量和脂肪量, 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量吸烟、饮酒的患者要指导他们戒烟, 可少量饮酒, 并注意控制体重不能超标, 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戒烟、戒酒及控制体重的合理计划, 并监督他们实施。遵医行为的教育, 就是要让患者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服药, 不能随意间断, 做好终生服药的心理准备。督促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肝、肾功能, 了解病情变化, 以便调整药物和药量。高血压患者要了解所服药物有哪些不良反应, 当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与医生沟通。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不要自行增减药物, 告知患者正确的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并使其了解常见的不良反应症状, 以便出现不良反应时能及时进行调整。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 不同年龄和体质采取不同的运动方式, 一定要进行有氧运动, 运动强度要适当。适量运动对于高血压病患者可以达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 产生良好的协同作用。但是坚决避免剧烈运动, 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要因人而异, 制定个体化的锻炼方案;要长期坚持, 每天1 h。嘱患者避免情绪激动, 不能过度劳累, 不能熬夜,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坚持乐观和平和的心态。心理健康的作用往往超过其他的一系列保健方法。

在高血压患者人数众多、医护人员相对不足状的现实情况下, 我们充分发挥患者及家属的作用, 成立了40个群众健康宣教小组, 共200人。他们就相当于一个个家庭保健员[4], 活动在各个家庭之间, 群众健康宣教小组成员本人或家属有高血压并且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上、有能力胜任健康指导的群众组成。由他们到各个患者的家庭进行健康教育、服药指导、健康生活指导、测量血压等。对于群众宣教小组的培训, 由农村社区村委会负责组织宣传发动, 三甲医院的心内科专家定期、分批次进行培训, 从而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质量。群众健康宣教小组负责把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变化不定期地向我们汇报, 我们再把这些变化输入到患者健康档案中, 然后在门诊将对其降压药物应用做进一步调整。临床实践证明, 群众健康宣教小组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 效果非常明显。高血压病程长, 病情相对稳定时, 到门诊取药后在家中按时服药就可以。群众健康宣教小组通过对各个家庭进行健康宣教, 患者更容易接受健康、防病知识, 教育效果更好。其经过系统培训的, 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健康教育技巧, 能够负担起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生活指导的重担, 同时起到医患互动联络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杨美荣, 杨美芹.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34) :253-254.

[2]Chobanian AV, Bakis GL, Black HR, et al.Th4 seventhreport of the jiont national committee 0n preven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J].JAMA, 2003, 289 (19) :2560-2572.

[3]周薇, 周琦, 李道逸, 等.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 2010, 17 (6) :71-73.

[4]陈洁, 杜雪平.家庭保健员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及其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1) :3553-3555.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 第8篇

1 国外社区教育的不同模式

各国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 使国外社区教育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同的社区教育模式。下面仅就国外社区教育的几种典型的成功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1.1 美国的社区教育模式

美国的社区教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非常发达和完善, 尤其以社区学院和生计教育计划最为典型。美国的社区学院是美国实施社区教育的主要机构, 其作为一种二年制的高等教育机构, 类似于我国上海各区的业余大学。社区学院在管理上主要由本社区农民推选知名人士组成董事会进行管理, 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主要根据本社区的经济结构、职业结构设置系科、专业。同时学院还积极与企业共同商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 并从有关企业聘请顾问教师, 在为社区培养人才的同时, 还解决了本社区成员的就业问题。美国的生计教育是一种普教与职教结合, 厂校共同办学的一种工读学校, 在美国有校内校外两种。主要通过学校途径、家庭—社区途径、农村—住宅区三种主要途径分别对在校生、离校生和低收入群体等不同教育对象根据其学习、生活、就业的实际需要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 在满足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改善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 提高社区成员的就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1.2 英国的社区教育模式

英国社区教育开展较早, 尤其以其最早开展的“大学推广运动”最具代表性, 英国从19世纪下半期起即实施了具有社区教育性质的大学开放政策, 其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 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当前英国的社区教育以继续教育为主, 主要教育对象是本社区完成义务教育后16岁以上的青年, 教育的形式和载体主要有讲座、夜校、寄宿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和乡村学院等, 教育内容主要是进行文化教育和职业训练, 为社区青年开始职业生涯提供教育服务。继续教育水平分两个层次。高层次的继续教育由社区商学院、技术学院和农学院等学院组织开展, 主要是根据本社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向社区待业青年提供仅次于大学水平的部分定时教育。低层次的继续教育则由社区中学开办, 仅具有中等技校水平。这两种层次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旨在帮助社区青年待业者获得技术资格, 做好就业准备, 促进就业。此外, 英国由地方教育当局、民间团体以及大学推广部单独举办或联办的社区休闲教育搞得也是有声有色, 其课程领域广泛, 活动极为丰富, 形式多样, 在帮助社区成员提高文化修养, 扩大交往范围, 合理安排休闲时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日本社区教育模式

日本的社区教育模式以非职业性继续教育最为典型, 其社区教育体系完善, 内容庞杂, 是一种极其注重社区成员的一般知识修养、精神陶冶和情感教育的社区休闲教育。具体来说, 日本的社区教育分为两个系统:一是面向所有年龄层成员开放的社区教育系统。其教育对象包括社区内各个年龄段成员, 内容从日常生产生活到较深层次的学术研究等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层次, 非常丰富。形式从个人读书到小组座谈讨论, 多种多样。形成了一种“社区是学校, 人人是学生”的全民学习的教育局面。二是社区青少年教育系统。教育对象主要是社区青少年, 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团体活动、学校讲座两类。团体活动主要有地区儿童会、地区青年团、社团等, 学校讲座主要有青年学校、劳动青年学校、青少年教室等。为保证社区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社区的青少年教育设施也比较完备, 主要有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劳动青少年之家、儿童文化中心、儿童馆等。

1.4 韩国的新乡村运动

韩国社区教育运动首先从农村开始, 重点也在农村。韩国始终把改造农村地区作为推进社区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和突破口, 再由农村推向城市, 成为全国范围的新社区运动。韩国具有社区教育性质的著名的“新乡村运动”, 通过以对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行为变革为目标的思想建设与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物质建设的互动, 推动农村社会不断发展。新乡村运动大大推进了韩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在一个资源贫乏、农村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建立一个高福利的农村社会, 进而缩小城乡差别的成功经验, 这对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具有极重要的借鉴意义。

2 对我国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启示

综合分析国外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 对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有益借鉴主要有:

2.1 要充分重视发展社区教育尤其是农村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区教育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是现代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和巨大动力。一方面, 社区教育是现代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社区教育每前进一步都是缘于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新的、强烈的教育需求。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的不断改善等, 迫切需要创建能够满足各种社会角色、各个年龄层次、各类求学目标的教育, 那就是现代的社区教育。另一方面, 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决定性意义。教育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基础、最本质的因素, 也是最关键的因素。教育先行是社区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区域性、整体性的提供教育培训活动的社会机制, 在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参与社区教育活动, 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的教育需求, 多方位的提高社区居民素质, 构建灵活多样性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等方面, 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 对农村社区农民进行广泛的社区教育, 对于促进农村教育文化发展, 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2.2 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要体现中国特色和地区特色

纵观国外社区教育的成功模式, 除了遵循社区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共同规律之外, 还充分体现出了各国的特色, 是各不相同的。如美国的社区教育主要以社区学院和生计教育计划为主, 英国则主要以大学开放、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和社区休闲教育为主, 日本则以非职业性继续教育最为典型, 而韩国的新乡村运动则开展的有声有色等。正是因为各国的社区教育从本国的经济文化、人文风情以及社区居民的不同教育需求等特点出发制定相应的社区教育方针和策略, 采取不同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符合各国国情, 居有鲜明的国家特色, 才取得了成功。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 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国情不同于其他国家, 各地的经济文化、自然环境、人文风情等也差异很大。因此, 我国应在积极学习国外成功的社区教育模式的同时,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 同时每一个县、乡镇或村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教育基础等也都是不同的, 因此, 各地的社区教育也要从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立足于本地社区, 服务于社区, 选择和设计适合本社区发展的教育模式, 体现地域特色。

2.3 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是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

纵观国外社区教育, 其发展的重要动力之源和成功的关键是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因此, 当前, 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 也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具体来说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主要体现在思想上重视、政策上重视和经济上重视三个方面。首先, 在思想上, 各级政府要转变重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理念,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改变农民精神风貌的重要性。各级政府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高度, 强化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其次, 在政策上, 各级政府要通过统筹规划, 积极出台和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具体实施策略和评估体系;再次, 从经济上, 各级政府要不断扩大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 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各方面 (诸如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 捐资支持农村社区教育, 从而增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资金和物质设施保障。

2.4 专职的教育机构和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的重要支柱

专职的教育机构和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的重要支柱。首先, 组建专职的农村社区教育机构是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执行机构保证。农村社区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社区农民广泛开展的一种“大教育”, 是一个复杂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过程,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 教学目标、工作计划的制定, 师资力量的配备,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经费的筹措, 物质设施的配备, 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需要专职的教育机构去负责和实施。其次, 专业化师资队伍是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人力支撑。社区教育要有效发展, 不仅需要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 而且还需要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这支专业化师资队伍不仅要专业技能好, 而且要业务能力强, 要非常热爱农村社区教育事业, 熟悉农村社区教育的特点和基本规律, 善于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和不断捕捉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 能够积极探索农村社区教育的新形式和新载体, 长于组织各种社区教育活动, 积极进行农村社区教育改革。从而保障社区各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推动农村社区教育不断发展。

2.5 完备的教育设施是农村社区教育活动实施的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

完备的农村社区教育设施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是对社区农民进行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农村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与社区教育设施的完善程度、水平 (数量和质量) 是密切相关的。因此, 农村社区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 要充分重视社区教育设施的建设工 (下转P145) (上接P152) 作。诸如在经济发展较好、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发展较快的农村地区, 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一切力量和资源, 建立、发展、完善各种形式的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活动设施;而在一些设施缺乏、无力建造社区教育专用设施的经济落后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 则可以农村学校作为向社区农民进行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 充分发挥社区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 采取“学校开放”的形式, 利用学校相对完备的教育设施和师资、文化优势, 向社区农民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使社区教育能在固定的据点内实施, 从而保障落后农村社区教育的实施。

摘要:美国的社区学院和生计教育计划, 英国具有社区教育性质的“大学推广运动”、继续教育和社区休闲教育, 日本以非职业性继续教育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 韩国的新乡村运动等国外农村社区教育的成功模式为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国外,农村社区教育,成功模式,启示

参考文献

[1]赵苏阳, 社区教育创新与美国社区教育经验的借鉴[J].求索, 2009 (8) :154-156.

[2]李磊, 终身教育背景下社区教育模式选择[D].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17-22.

[3]关宏、胡圣红, 美国社区学院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J].成人教育, 2007 (10) :91-92.

农村社区教育的问题及建议 第9篇

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提供的教育服务。社区是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 聚集在某同一区域中的人具有趋同的文化、习俗和心理归属感, 从而形成社区, 社区是由地域和人这两个因素组成的。社区教育就是为这种社会生活共同体中各个年龄段、各种职业或者退休无业人员提供的教育服务。农村社区教育是社区教育中的一个方面, 将地域放在农村, 面向农村群体。

1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意义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 有效的开展社区教育, 提高社区成员素质, 既有助于全面提高公民素质水平, 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1.1 有助于推进教育公平

社区教育面向社区里的所有居民, 且没有年龄、层次、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因此社区教育的有效推广, 有助于更多的主体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从整体层面上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平台。尤其是我国很多农村地区人口稠密, 城镇化进程快, 发展差异较大,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做好社区教育, 尤其加强对教育资源较弱地区的社区教育建设, 有助于弥补学校教学资源上的不足。

1.2 有助于提升公民素质

当前, 社区功能不断加强, 社区不但要承担起社区民政工作, 还要承担起文化体育、精神文明建设等任务。因此, 社区教育工作也应在社区建设的规划之内。通过社区教育的开展, 使村民普遍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 提供进行终身教育的条件, 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同时, 受传统思想、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 部分农村地区人口较早结束了在校教育走向社会, 社区教育的推广也有助于这些没能在学校进一步完成学业的人获得所需知识的补给。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公民整体素质。

2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区教育起步发展较晚, 自2000年才开始社区教育试验区建设,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步伐就更加缓慢。目前, 农村社区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2.1 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欠缺

有相当数量的村民对于参与社区教育, 提升技能素质缺乏积极性。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很多农村地区的生活状况是农忙时忙于农务, 闲暇时外出打工, 由于时间问题, 很多人无心顾及再学习的问题。二是年轻群体忙于打工挣钱, 社区教育又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表现出其对于年轻群体提高收入的影响, 因而相当数量的年轻群体对于再学习缺乏动力, 认为其可有可无。第三, 鉴于前两个原因, 许多参与地方组织的学习的人员多为中老年村民, 甚至老年群体占主要, 年龄大及基础文化知识欠缺, 容易使其产生应付学习或难以接受的情况。

2.2 进行社区教育的资源不足

社区教育资源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程体系不完整, 课程内容单一。社区教育内容的选择一般根据各地的情况自发选取, 或者直接将其他地方开展的内容借鉴过来, 因此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 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课程加之农民投入时间有限, 效果甚微, 也很难进一步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同时, 课程的内容较为单一, 一般为技术辅导, 不能达到开展社区教育的目标。二是社区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教师多为兼职从事该项工作, 因而在课程重点安排上常以教师擅长点来布局;同时, 相应教师也缺乏对社区教育的专门研究, 不利于结合社区教育特点提高教学质量。还有一些地方教师资源本身匮乏, 能够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师在数量和水平上难以满足需求。三是经费投入有限。目前, 我国的社区教育主要依靠政府主导、政府投入, 资金渠道单一, 资金投入的数量不足, 教育基础设施薄弱。

3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对策

3.1 重新定位农村社区教育

产生以上问题, 首先源于思想观念上, 对于社区教育认识不全面, 定位不准确。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 这是一种大教育的概念。社区教育不同于现在我国在广大农村地区, 对农民、农民工群体开展的各类培训。这些培训在提升农民文化素养、职业素养方面发挥了作用, 但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培训内容一般由组织培训的行政主管部门来制定;二是培训通常由各村镇选派人员参加, 有人可能参加过多次培训, 但有人因为各种原因从未参加过, 这使培训的覆盖面实际上较为有限;三是培训是一种实用性、临时性的教育方式, 而社区教育的目标是要构建学习化的社会。需要建立社区教育的大局观, 完善的社区教育是社会一体化的、大众化、普及化的教育, 应该以社区为依托, 逐渐达到全员参与的目标。社区教育的体系内容应当全面, 应能够适应各个阶段的人群。社区教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内容应包括公民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教育、家政生活教育及具有发展兴趣爱好作用的教育活动等。同时, 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 可以通过社区学校的方式亦可以通过分组结对、图书馆活动和博物馆活动等方式展开。使不同的群体都能够在不同内容方式的社区教育中满足个人的需求, 这也有助于大大提高农民参加社区教育的积极性, 避免教育流于形式。

3.2 优化农村社区教育资源

首先, 社区教育需要结合当地的社区特色、经济人文等条件展开, 为社区服务, 但应从国家层面形成一个整体的规划和体系, 组织专门的人员对课程体系进行研究, 在内容上细分门类, 形成一个方向指导, 一个基本体系。各地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一些内容上结合自身需要开展或开发相应课程内容。其次, 课程内容要结合课程特点, 注重课程实践性, 也具备必要的理论性, 各地在开展时也需要形成灵活的机制, 保证课程能够根据本地经济文化生活发展及农民需求进行调整。第三, 社区教育开展的方式灵活多样化。具体组织方式上, 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 当地的教育条件开展。例如, 与企业、优秀的专业合作社等结合, 提供现实的学习环境及实际的经验借鉴。帮助各社区配置基本的幻灯电脑设施, 在师资缺乏的地方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或视频课件完成相应教学, 这也有助于缩小不同地区因师资带来的教学差异。第四, 开源节流, 完善管理体系。除了政府投入, 还可以吸引企业或团体投入或建立社区教育基金, 这为开源。节流则是要明确投入资金的用途, 加强资金使用的审计, 提高资金的合理运用, 对涉及社区教育的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 防止不当毁损、重置带来的资金浪费。

摘要: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下, 发展终身教育的需求越来越明显, 并且已逐渐具备了发展终身教育的条件。建立、完善社区教育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 对于广大农村地区,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当前, 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在主客观方面都存在欠缺, 主观方面参与主体积极性不高, 客观上各种教育资源不同程度的缺乏。对此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从重新定位社区教育、优化农村社区教育资源方面展开分析。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 第10篇

1 工作内容

1.1 开展基础调研, 摸清区域健康教育服务需求

2008年8月-10月, 富阳市卫生局及疾控中心深入基层对农村健康需求和服务状况进行调研。一方面征询省市专家意见, 特别是对开展健康服务规范化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反复论证;另一方面与相关基层政府进行沟通协调, 争取理解与工作支持。

同时, 组织40余名医务人员历时半月, 对1 181名农村居民开展随机问卷调查, 就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心理健康状况、卫生资源分布情况、健康教育需求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 掌握了第一手量化数据。市卫生局还多方组织了基层群众开展座谈, 广泛征求群众建议, 了解目前健康服务满意度, 以及群众最迫切的健康需求。最终确立了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重点传染病、健康生活方式为主要服务内容, 通过综合健康促进手段开展干预的中长期策略。

1.2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一套有效工作机制

1.2.1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为了加强农村社区健康服务的组织领导, 富阳市在原有市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的基础上, 延伸基层组织, 成立各乡镇、街道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分管镇长兼任副组长, 各行政村、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为组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地点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由中心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各行政村也都成立了相应的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并将责任落实到人, 做到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处处有人管, 事事有人做。

1.2.2 出台政策文件

将健康教育纳入乡镇、街道爱国卫生年度考核内容, 并要求各行政成员单位明确工作任务, 落实经费投入。为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相继出台了《富阳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三年实施规划 (2008-2011) 》、《富阳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关于创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校的通知》等文件, 使工作开展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以考核促进工作的开展。

1.3 内外结合全民互动, 组建社区健康服务网络

1.3.1 组建健康教育核心队伍

将各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社区责任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整合成该镇健康教育服务队伍的核心力量, 每年通过集中培训和定期现场督导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核心队伍健康教育工作技能。同时, 编撰《工作指南》, 帮助基层工作人员了解工作内容, 掌握工作要求, 并明确各自职责, 确保工作有序的开展。

1.3.2 充分发挥外围健康辅助力量的作用

积极动员行政村基层力量, 将各村党委委员、大学生村官、妇女主任、老年协会会长、公共卫生联络员等纳入外围健康教育服务队伍, 辅助全镇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发挥群众团体在组织、协调方面的优势。

1.4 构建全方位宣传体系, 建立一批平面宣教阵地

1.4.1 健康教育硬件网络

通过申请财政项目的形式, 投入50余万元, 在全市每个行政村设置一个健康教育宣传橱窗、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置一套健康视频播放系统、每个乡镇 (街道) 建立一个健康短信平台, 共计设置宣传橱窗299个、健康视频系统151套、短信平台25个, 有效地覆盖了全市绝大部分地区和人群。此外, 市疾控中心根据前期需求调查, 制作了《健康教育宣教资料库》, 内容涉及健康素养、常见病保健、疾病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健康图板、健康视频、短信汇编等形式上传到中心网站, 各基层单位通过登录网站根据需要自由下载, 有效解决了基层单位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受经费、阵地、内容等方面制约的问题。

1.4.2 多种媒介开展宣传

在各行政村活动室、人居比较集中的地方、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制作了一批健康墙绘, 内容涉及慢性病防治、手足口病防治、健康素养99条等内容, 通过图文并茂、活泼生动、浅显易懂的宣教形式, 提高群众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帮助群众加强对疾病防治措施的掌握。同时, 印制15种重点疾病的健康教育处方, 放置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输液室和服务站, 供就医患者自取阅读。丰富了健康教育的形式, 增强了百姓自我保健能力。

1.5 巧借各方力量, 每村创建一所农民健康学校

1.5.1 成立健康学校组织体系

以镇政府文件形式在各村组建农民健康学校, 由各村村委领导担任校长, 老年协会会长担任副校长, 卫生服务站医师担任教导主任, 制定了健康学校规章制度和人员职责分工, 并根据当地群众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 制定年度学习计划。同时, 各地积极结合当地实际, 通过结合市民学校、老年大学、社区学院甚至教堂活动等形式积极借助成熟平台, 建设农民健康学校。截止目前, 全市成立农民健康学校 所, 覆盖率。

1.5.2 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

市健康教育所统一编制《健康知识讲座课件汇编》光盘, 内容包括健康素养、健康保健、常见病防治等三大类18个课件。根据考核内容, 社区责任医师每年到农民健康学校开展健康讲座不少于6次。同时, 讲座中间穿插互动, 并在课后留适当时间回答居民相关提问, 改变原来一纸宣读的枯燥方式, 显著提高了知识讲座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1.5.3 积极组织动员群众参与

为了使更多的人员参加, 各基层单位结合行政村每月给老年人和相关人员发放补贴的契机, 通过村委有效地组织健康讲座。同时增加健康讲座的趣味性, 在健康讲座后, 利用有奖竞答的方式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1.6 加强医师责任意识, 落实一对一健康宣教

1.6.1 落实门诊健康宣教

利用患者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就诊的机会, 由责任医师根据患者疾病类别、年龄、身体状况等, 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保健和康复建议, 通过医生言传身教, 提高患者自我保健的依从性。

1.6.2 开展随访健康宣教

利用慢病责任医师每月下乡随访的机会, 向管理辖区的慢病患者开展慢性病防治健康宣教, 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处方, 便于患者平时阅读、学习。

2 思考与体会

2.1 细作调查掌握需求是规范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的必要前提

健康教育服务目的在于促进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 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健康需求、消除群众的潜在健康危险因素、改善影响群众的健康环境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因而, 细致的了解、掌握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 不仅可以使我们明确工作方向、提高针对性, 也可以以此来时刻检验我们的工作效果, 及时改变工作策略, 达到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目的。

2.2 切合实际精心规划是规范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

健康服务的规划要达到切实有效, 关键在于能否对不健康现状有所改变。而一系列新的规划措施能否持续实施, 基层单位能否切实执行, 群众能够否不断地参与, 关键也在于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不能只求方法的先进和创新, 而忽视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违背市场需求, 再好、再先进的理论和方法都无法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甚至导致工作的退步。所以, 根据实际、精心规划是规范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

2.3 多方协作政府主导是规范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的根本保障

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政府重视、多方合作、持续投入的工作。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离不开业务指导部门及当地政府的重视, 离不开基层单位的配合, 单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力量过于单薄, 范围也过于局限。所以, 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前必须要做好与各级部门以及基层成员单位的沟通和协调。无论是卫生行政部门的技术支持, 还是当地行政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对于工作开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者缺一不可。尤其要积极借助爱国卫生、清洁城乡、卫生城市创建等平台, 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政府部门考核内容, 增强政府部门的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

2.4 规范制度认真落实是规范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的重要手段

一项工作的落实必须有一种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没有规范的约束, 工作开展和推进过程中就会失去一致性和协同性。为了增强工作的操作实效, 富阳市健康教育所特意编印了《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服务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南》, 对健康讲座、健康短信、宣教活动、健康视屏等工作项目的组织实施、日常开展、目标考核、阶段评估等方面做了程序化、系统化的要求, 使基层工作人员对照指南能按图索骥、统一推进。

2.5 持之以恒不断完善是规范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的必经途径

由于当前群众健康意识还不够高, 对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全面, 在开展健康服务工作的起始阶段, 难免会有不配合和不理解的情况, 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之所以群众对健康教育认知程度相对较低, 恰恰是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健康服务的意义所在。健康服务规范化工作应该在努力中寻求配合, 在坚持中寻求理解, 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 工作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不断总结、发现问题, 及时调整、修改不适宜的工作项目和内容, 通过良性的循环, 让群众切实受益。一旦群众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得到了切实的益处, 就会积极配合、参与进来。

摘要:在探索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服务规范化工作的实践中, 富阳市以农村居民需求为向导, 通过规范组织体系、服务网络、工作内容、工作载体, 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文章就此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健康促进,农村社区,规范化,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1]王萍, 毛群安, 陶茂萱, 等.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10, 26 (4) :243-246.

农村社区教育供给及其有效性的调查 第11篇

关键词: 农村社区教育 供给 有效性

1.调查样本的选择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社区教育在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把握农村社区教育的现状,项目组于2014年和2015年暑期分别选取了南昌市新建县、九江市永修县、抚州市东乡县、樟树市、吉安市永丰县,吉安市青原区等地作为样本,以调查问卷为主要形式开展了相关的调查研究。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6份。调查地点集中在江西省内,问卷数量具有一定的限制,虽然并不能完全反映农村社区教育的真实情况,但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调查问卷共设计30个选择题,涉及农民的基本情况、农民对社区教育的认知、农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农村社区教育供给主体和农村社区教育培训形式、培训目的等方面,希望从多个角度考察农村社区教育的需求和实际供给状况。

2.受调查者基本情况

2.1年龄结构。

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在接受调查的566人中,60岁以上43人,占总人数的7.6%;51-60岁有243人,占总人数的42.93%;41-50岁有197人,占总人数的34.81%;31-40岁有61人,占总人数的10.78%;21-30岁有15人,占总人数的2.65%;20岁以下的有7人,占总人数的1.24%。可以看出,受调查者的年龄结构明显趋于老龄化。

2.2学历结构。

受调查者中,初中及以下文凭者有407人,占总人数的71.91%;高中(含中专、中技、职高)学历者124人,占总人数的21.91%;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有35人,占总人数的6.18%。可见,在江西省农村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这一方面决定了农村社区教育可以大有作为,但另一方面影响了社区教育的实施效果。

3.调查结论

3.1受调查者对社区教育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不高。

受访者在回答“是否关注农村社区教育信息”时,有257人表示不怎么关注,占45.41%;有198人表示比较关注,占34.98%;有111人表示很关注,仅占19.61%。在问及“是否了解政府开展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时,对农村社区教育较为关注的那部分人基本还是比较了解,其他人则表示不了解。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农村社区教育已经开展多年,但农民对其却知之甚少。而且,在这些不了解社区教育的受访者中,绝大多数人在被问到是否有必要性开展社区教育时,都选择了无所谓;在被问到“你是否参加过相关农村社区教育培训”时,有高达75.44%的人回答“没有”,仅24.56%人参加过。这些数据都有充分说明,大多数农民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认知程度较差。

3.2对受教育的渴望程度较高。

据调查,在对“您认为农村社区教育是否必要”和“您是否愿意参与农村社区教育”的回答中,分别有72.38%和69.51%的人给予了肯定回答。在被问到“您希望经常参加各类培训班吗?”时,有68.19%的人表示希望。在“近期您有没有参加培训的想法”的回答中,有58.66%的人认为有,有26.33%的人认为“如果有合适的内容也可以考虑”,仅有15.02%的人认为“没有”想法。这些数据都充分表明,农民对社区教育的潜在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虽然大多数受调查者对社区教育的认知度不高,曾经参加类似的培训也少,但这些并未影响他们想要接受教育的渴望。

3.3农村社区教育供给仍以政府供给为主。

根据调查统计,在“您知道哪些部门提供过农村社区教育培训?”的回答中,52.39%的人选择了农技部门,28.36%的人选择了科技部门,12.57%的人选择了司法公安部门,3.46%的人选择了妇联,18.33%的人选择了教育部门,还有15.82%选择了其他。在对“培训机构是否开展过教育培训”的选择中,37.63%的人表示“没有”,46.25%的人表示“不清楚”,仅有16.12%的人认为“有一些”。由此可见,当前的农村社区教育供给中,政府供给仍然是处于主体地位,市场供给和第三方供给的数量非常少。

3.4农村社区教育供给与需求匹配度不高。

从需求角度看,“您最愿意参加培训是什么?”,77.28%认为是“农业生产技术”,10.16%认为是“职业证书培训”,10.63%选择了“工业技能培训”,28.37%选择了“营销技巧”,34.57%选择了“法律知识等文化素质培训”,2.55%选择了“其他”。“您认为参加农村社区教育培训能收获什么?”,有56.68%的人认为“能提高耕种水平”,29.62%的人认为是“能提高销售技巧”,24.31%的人认为是可以“拓展副业增加收入”,31.89%的人认为是“掌握法律知识”,12.53%的人认为通过培训可以“跳出农门”。从供给角度来看,如前所述,有49.62%认为农村社区教育培训由“农技部门”供给,34.48%认为是“科技部门”,这个数据表明供给方式过于单一。此外,对于培训的内容,在参加过培训的受访者中,有53.64%的人表示培训内容是供给方直接确定好了通知大家参加,并没有征求农民的意见;仅46.36%的人表示征求过,这也是导致社区教育供给的内容与需求之间出现偏差的原因之一。可见,除了农业管理部门提供的涉农技术培训与农民的需求匹配度较高外,其他供给与农民的需求匹配度并不太高。

3.5农村社区教育的效果一般,影响供给有效性的原因多样化。

在所有参加过农村社区教育的受访者中,有41人对教育的效果评价为“满意”,占29.5%;有82人评价为“一般”,占58.99%;有9人认为“不太满意”,占6.47%;有7人认为“较差”,占5.04%。由此可见,农村社区教育的效果一般。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影响农村社区教育供给有效性的因素有许多,如农民获取教育培训消息的渠道;农民反映教育培训诉求的途径;教育培训的内容;教育培训的费用等。数据显示,农民没有参加农村社区教育的原因中,有27.83%人是“没有时间参加”,19.97%的人是因为“不知道有培训”,有28.18%的人认为“培训内容不合适”,还有13.21%的人是因为“估计(听说)效果不好”,也有9.62%的人“因为要交部分学费”而放弃参加。

数据表明,农村社区教育信息的获取渠道不够通畅,主要以“村干部口头通知”为主,占参加人数的55.61%。“邻里间口口相传”和“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占13.47%和12.15%。此外,对于培训费用的承担问题,也是导致农村社区教育供给效果一般的因素之一。从调查来看,66.61%的人认为相关培训费用应该由“政府部门”承担,仅有4.06%的人认为应该由农民自费,还有29.13%人认为可以由“政府部门和农民共同承担”。即便如此,在现场访谈时,赞成“政府部门和农民共同承担”这部分农民还是认为政府部门应该承担至少70%以上的费用。而在问到“如果收取部分费用,你会参加吗?”的时候,只有31.27%的人表示“参加”,而58.66%人则表示“要考虑一下”,10.07%的人则明确表示“不参加”。可见,农民对于自费参加农村社区教育的积极性是非常低的。

综合调查结果来看,虽然近些年江西省的农村社区教育总体开展情况良好,但在教育供给上与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匹配现象,教育供给的有效性还有些不尽如人意,这需要今后不断对供给制度进行完善与创新,提高农村社区教育供给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鲍冬和,瞿蔚.免费培训农民工为啥“不买账”[N].工人日报,2006-07-1.

[2]柯玲.农村社区教育供给体系实证研究——以四川郫县为个案[J].教育探索,2010(10)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 第12篇

为配合浙江省控制抗生素滥用健康促进试点项目的开展, 探讨浙江省控制抗生素滥用的有效方法, 浙江省疾控中心对城乡社区居民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系列健康教育试点工作, 以提高普通民众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认识, 降低其使用误区, 降低群众盲目迷信抗生素效果的错误观念, 为全省全面控制抗生素滥用工作提供有力补充。干预前后对目标人群抽样进行问卷调查, 并对试点医院的处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以考察干预效果。现将农村社区的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分别将绍兴县和新昌县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两地均为浙江省内经济较发达地区。对居民和试点医院处方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根据居民通常出现的抗生素使用误区, 在临床专家的帮助下, 总结居民应该掌握的15条核心信息, 并以此为基础编制《浙江省居民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对15~65周岁的常住居民 (在试点地区居住时间累计超过6个月) 进行自填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家庭常住人口数、个人一般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基本知识知晓及行为情况。调查问卷在使用前进行了小样本预试验。

抽样方法前后保持一致。在两地各选择3个村开展调查。各点内分别以门牌号或户主名形成抽样框, 采用组群抽样方法, 将样本分成30个组群, 每组群中抽样7户进行调查, 每户人家只选择1人填写调查问卷。

方便抽样调查两地区2~3所试点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个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06年和2007年3、4、5月份的医院所有科室 (中医科除外) 的处方, 以处方为单位, 凡一张处方中出现有抗生素计为一次, 不计算同一张处方中抗生素的使用种类及次数, 如果同一张处方中出现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抗生素, 也计为一次, 累计处方中抗生素使用次数。

基线调查于2006年9月进行, 终末调查于2007年5月进行, 每次调查都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

1.3 干预方法

针对居民应该掌握的15条核心信息, 开发健康教育传播材料, 通过讲座、健康咨询、医院内摆放宣传资料及院内电子导航屏播放、社区内各类健康教育分类材料的使用、控制抗生素滥用宣传周活动、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 对干预组地区的居民进行健康干预, 同时配合对试点医院的医生进行《医护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手册》的培训。对照组地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1.4 资料的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经复核后, Epidata双录入, 经清理核查后, 转入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了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 α取0.05。

2 结果

2.1 居民调查

2.1.1 一般情况

共获得848份有效问卷。其中基线问卷420份, 终末问卷428份。其中男性517 (61.0%) , 女性331人 (38.3%) 。年龄中位数为48岁。主要是汉族, 占98.2%。文化程度以初中和高中、中专为主, 占76.7%。调查对象在婚者1 425人 (84.6%) , 未婚者134人 (8.0%) 。干预前后组间和组内在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上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2 干预后对抗生素及细菌具有耐药性的知晓率变化情况

预调查中, 发现很多居民都使用过抗生素, 并对抗生素类的药物有一定认识, 但是对抗生素这一名词并不了解。因此在“你是否知道抗生素?”一题后给予提示——“青霉素、头孢等药物都是属于抗生素类的”, 知道这两种药物的也计为“知道”。干预前, 干预组和对照组对抗生素的知晓率和对细菌耐药性的知晓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干预后, 干预组对抗生素的知晓率由64.76%提高到96.30% (χ2=68.121, P<0.001) , 对细菌耐药性的知晓率由48.51%提高到75.69% (χ2=39.274, P<0.001) 。干预后, 对照组对抗生素的知晓率由56.25%提高到82.13% (χ2=32.566, P<0.001) , 对细菌耐药性的知晓率改变无统计学意义 (χ2=0.869, P=0.351) 。对照组和干预组对抗生素和细菌耐药性的知晓率在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表1。

2.1.3 干预后合理使用抗生素基本知识和行为改变情况

问卷设置了10个条目考察被调查者对抗生素基本知识的知晓情况, 这10个条目分别为:①是否有发炎症状就要用抗生素;②“非处方药”的意思;③抗生素要凭医生处方购买;④耐药菌产生的后果;⑤抗生素是否能有效地治疗病毒性感冒;⑥抗生素是否越贵越好;⑦几种抗生素合用是否比单用一种好;⑧新的抗生素是否比老的好;⑨能吃药就不打针, 能打针就不要挂盐水; (10) 病症轻时可服用量小一些, 次数少一些。将被调查者抗生素基本知识知晓情况进行量化, 知晓1个条目记1分, 答错或不知道记0分。干预前, 干预组和对照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 干预组居民得分从干预前的3.73±2.55分提高到7.06±2.29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238, P<0.001) , 而对照组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 (t=1.388, P=0.166) , 干预效果明显 (见表2) 。

问卷设置了7个条目考察被调查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将被调查者抗生素正确使用情况进行量化, 一种正确行为记1分, 答错或不知道记0分。干预前, 干预组和对照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可比性较差 (见表2) 。为考察干预是否有效果, 本研究将居民的行为形成率逐条进行分析, 发现对照组和干预组7个条目 (①日常生活中是否会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②如果出现感冒发烧症状, 使用感冒药后没有好转会怎么办;③如果觉得自己病情重是否会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④是否会在家储备抗生素;⑤如果生病后使用抗生素效果仍不理想怎么办;⑥以前生病时医生配的抗生素药物, 下次生病如果有相同症状, 是否会拿以前剩下的药来服用;⑦医生给你开了5天疗程的抗生素, 如果你的症状在二、三天内已经消失, 是否还会吃够5天。) 中有5个条目 (第1、2、3、5、7条目) 在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且干预效果明显;第6个条目基线时对照组的行为形成率高于干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终末时对照组与干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3) 。

注:①:干预前 (基线) ;②:干预后 (终末) 。

2.2 干预前后抗生素处方情况

共收集到干预地区1个卫生服务中心、5个卫生服务站, 对照地区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卫生服务站符合要求处方174 900张。干预地区含抗生素处方在卫生服务中心由干预前的71.19%下降至干预后的48.69%, 在卫生服务站由干预前的82.52%下降至干预后的73.45%;对照地区含抗生素处方在卫生服务中心由干预前的70.60%下降至干预后的70.35%, 在卫生服务站由干预前的78.26%下降至干预后的77.24%。见表4。

3 讨论

3.1 抗生素合理使用基本常识普及的重要性

大量研究证实了耐药菌感染与抗生素使用的相关性。研究表明, 被肺炎链球菌感染并在近期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孩子, 其被耐药株感染的可能性是那些最近没有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孩子的2~7倍[4]。此外, 个人抗生素的使用不仅对个人有影响, 同时也会影响整个社区。如果社区中大量使用抗生素, 很有可能导致肺炎链球菌耐药株在社区中传播, 社区中的人被耐药菌感染可能性是那些没有大量使用抗生素的社区的两倍[1]。控制抗生素滥用不仅仅应从个体用药着手, 更应强化群体行为的改变。抗生素滥用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医务人员的原因外, 个人的认识和行为在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国外有调查表明, 来自病人的压力是导致他们过度使用抗生素的原因之一[5]。病人一旦有咳痰、流鼻涕等症状, 便认为应该使用抗生素或使用抗生素后能尽快恢复的错误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医生过多地使用抗生素。此外, 由于我国医药供应的特殊性及抗生素药物的可得性, 大众对抗生素的自主用药较普遍,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在所难免[6]。因此, 使普通居民了解抗生素的基本常识, 以避免非医疗行为下的滥用, 是控制抗生素滥用行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3.2 医疗机构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

有效的干预说明在社区人群中开展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健康教育工作是可以纠正人群的用药误区, 改善人群用药行为, 降低抗生素滥用的现状的。值得一提的是, 本研究涉及的7种行为都从不同侧面强调了遵医嘱的重要性, 因此, 医疗机构的抗生素合理使用以及医生在门诊对病人开展的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导应同时不断加强, 否则将弱化居民逐渐建立起来的遵医嘱用药的意识。英国国际发展部资助开展的山西左权县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激素的控制项目中, 在对农村居民进行教育的基础上, 着重加强了对基层卫生人员的服务能力的培训和考核, 其处方的不合格率由项目前的98.3%降低到38.1%[7]。说明对居民开展的抗生素合理使用健康教育应与控制抗生素滥用健康促进全面行动相辅相承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3.3 研究本身存在的不足

由于尚未有文献报道普通居民应该掌握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知识和行为要点, 本研究邀请了临床抗生素应用方面的专家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医生共同对现已掌握的居民的错误观念和行为进行了筛选。但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核心信息尚有待进一步分人群简化, 以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

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 组内和组间的性别构成比可比性较差, 但考虑到个人的对抗生素的认识及使用习惯通常代表整个家庭的情况, 因此未对性别进行调整。性别可能对其造成的具体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说明。

摘要:目的:评价农村社区开展“社区居民抗生素滥用健康教育项目”的效果。方法:在农村选择一个对照社区和一个干预社区, 用群组抽样的方法, 通过干预前后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价干预前后居民知识和行为变化。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抗生素合理使用知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居民知识得分从干预前的3.73±2.55分提高到7.06±2.29分, 行为得分从干预前的3.41±1.50分提高到4.93±1.47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效果明显。

关键词:农村社区,抗生素,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Casey L.Emmer, Richard E.Besser, MD.AntibioticResistance Combat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Intervention Programs to Promote Appropriate AntibioticUse[J].Infect Med 2002, 19 (4) :160-173.

[2]彭芳辰, 史双来, 温红平, 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与管理措施[J].山西医药杂志, 2005, 34 (74) :561-563.

[3]张天栋, 于志英, 刘世峰.我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3, 3 (1) :61-62.

[4]Dowell SF, Schwartz B.Resistant pneumococci:protectingpatients through judicious use of antibiotics[J].Am FamPhysician.1997, 55:1647-1654.

[5]Barden LS, Dowell SF, Schwartz B, Lackey C.Currentattitudes regarding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resultsfrom physician's and parents'focus group discussions[J].Clin Pediatr, 1998, 37:665-671.

[6]叶利贞.大学生抗生素应用认知及行为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 (2) :96.

上一篇:精密工程测量及应用下一篇:电话查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