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成因及对策

2024-08-20

污染成因及对策(精选12篇)

污染成因及对策 第1篇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加大了城市和工业污染治理,但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相对较为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全国农村还有约3亿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约有1.2×108t的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阻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1 农村生活污染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原本城市中的主要生活垃圾在农村中也大量出现:如塑料制品、废旧电池、油漆桶等,农村没有完善的垃圾回收体系,这些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汞、铅、酸碱等有毒有害物质,随意堆放加剧了农村的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此外,农村每年所产生的生活污水约有80×108t,成为了农村水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村污水的处理率很低,大部分随河流直接排入地表,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

2.2 农业生产污染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每年的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直接加剧了土壤的酸化,土地板结,化肥中的氮磷随着雨水直接进入到农村周边的水系中,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维理研究指出,我国的农药使用量达130×104t,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加剧了水体、土壤的污染,农药残留也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此外,每年约有45×104t地膜残留在土壤中,农用地膜的过量使用,影响了土壤的通透性,长期下去也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被就地焚烧,燃烧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2.3 畜禽养殖污染

随着规模化养殖的越来越多,在给农村经济带来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农村环境的土壤、地下水、空气等产生相当程度的污染。据统计,全国每年产生的畜禽养殖粪便27×108t,由此产生的COD总量高达7000余万吨,超过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COD排放量之和,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抗生素、病菌、重金属等等,发酵后所产生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气体,造成空气污染。

2.4 乡镇企业污染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乡镇企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五金、化工等工业企业纷纷入驻用地成本较低的农村或城郊地区,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给农村环境污染带来影响,往往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工业“三废”常常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农村周边地区,工业废水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难处理等特点,已威胁到周边村民的生命健康。

3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要从提高环境意识、科学生产和加强监管等多方面综合施策。

3.1 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环境主管部门要会同乡镇或村委做好日常的环境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掌握基本的环境常识和科学的种养技术,自觉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农村营造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

3.2 加强监测,解决农村面源污染

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为此,环境监测部门要强化对农村土壤、大气、水等环境监测力度,及时将监测结果上报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1)鼓励农村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使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大力推广液态地膜和易降解地膜的使用。(2)要大力发展循环养殖,尤其是规模化养殖户要做好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将畜禽粪便充分利用起来,变废为宝,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3.3 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环境治理条件

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来,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以及村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环境治理机制,通过排污收费、生态补偿等经济管理手段,构建多元的环境治理激励体系。此外,要改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发展实际需要的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污水收集管网,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以中心城镇为核心的垃圾或污水处理厂,实现农村垃圾就地收集、处理,减少环境污染。

4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农村作为环境保护和治理相对薄弱的地区,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方面需要政府、企业、村民共同参与,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才能真正让农业和农村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应给与高度重视,并着力加以解决。本文在分析当前农村环境污染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具体对策,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建言献策。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国土壤污染现状严峻[N]新华日报,2012,6,12.

中国工业废水污染成因及对策 第2篇

中国44%的河流重金属超标;

中国主要工业城市地下水都不同程度发生了污染; 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

仅今年就发生了多起工业污染事件,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自然环境的恶化,污染物质的排放,地下水体的普遍污染,中国自来水的安全标准不仅没有赶上可以直接饮用的国外标准,就连最基本的水源也受到了不容小觑的污染。

一起起惊心动魄污染事件,每一个都给政府敲起了警钟,再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人民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污染了的环境威胁,这种危险是无法避免、回避和潜在的。我们在积极解决已经发生污染的同时,还要理性的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从中找出解决办法。一.污水来源

面对工业废水越来越严重地污染环境,人们突然感到怎么以前也没有感觉到这么多工业废水和废料,废料处置不当遇水也就产水了有害水。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工业生产总量增加多少,同样,工业生产废水就会相应增加多少,产生工业废水的途径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工艺反应不完全产生的废料和废水。工业生产过程中,一般的反应转化率只能达到70%~80%,未反应完的原料一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但最终有一部分因回收不完全或不可回收而在不同环节转入废水、废气或废渣中。比如生产多晶硅的副产品四氯化硅,就是工艺水平低造成多晶硅还原效率低,产生的副产品及废水数量也就增加。

2.副反应所产生的废料。工业生产在进行工艺主反应的同时,往往还伴随着一些副反应。副反应的产物数量一般较少,有些可以回收,但有些成分复杂,回收困难或回收费用很大,因此,只能将其作为废料排弃。这种情况主要在化工行业、酿造行业同时也伴有废水排放。

3.工业物料的跑冒滴漏。共用物料再储存、运输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而且也可能造成严重的污染。这是大多数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尤其是工业物料长途转移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生。

4.冷却循环水。许多生产工艺中都需要大量的冷却用水,如炼钢、炼油、发电等。冷却的方式一般有直接冷却和间接两种。直接冷却是使冷却水直接与被冷却的物料接触,很容易成为工业废水;间接冷却的冷却水虽然不与物料直接接触,但因为其中往往需要加入防腐剂、杀藻剂等化学物质,故也受到一定的污染需要定期处理或部分排放。但间接冷却水相比其他工业废水较为清洁,可通过一定的处理后循环使用。5.以水作为生产过程介质的工业废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都要全部排放;而且,成分复杂、不易净化处理。如造纸、印染、清洗、电镀等行业。二.对排污认识的误区

人们对于污水和废水的差别没有太清楚的认识,可以把两者统称为脏水,不能饮用,可以倒掉或排到河里去,这些习惯做法看起来是正确的,其实隐含着很多观念上的误区,而这些误区就是很多污染产生的潜在原因。

误区

一、水质分类不清。国标对地下水实行五级水质分类,水质优劣都是静态指标。水质好坏应以人体能否长期接受作为参照系进行总体划分,长期饮用对人体不构成危害的水叫安全水或叫净水;即便是长期饮用才能表现出来,对人体造成损害的水叫有害水;后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类,经加热沸腾成为安全水的称为无毒水,经加热沸腾不能成为安全水的称为有毒水或叫毒水。这样分类人们就很清楚自己饮用什么水安全,而对于排放有害水,尤其是毒水,排放企业就不应该只承担排污费,还要另外承担消毒净化费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误区

二、工业废水是脏水还是毒水。我国河流贯通东西南北,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都没有出现水毒害人健康问题,是因为水体的自洁能力大于排入河中的污水量。而现代很多工业废水不是脏水而是毒水,河流本身对这些废水不具有自洁能力,而下游作为饮用水时就要消毒净化。但一直以来,制度上都把工业废水当成河流可以净化的污水来对待,就造成了现在河水污染,尤其是大量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被直接排放到河水中,对河体的污染就更加严重。

误区

三、污染治理方法不科学。政府可以一声令下:未达标废水不能排放,高污染行业零排放。这样的规定发布下去,河水立刻就能变得清洁很多。但是,企业的废水没有了吗?显然是不可能地,除非生产工艺也同时改为无废水产生。废水不让排放也就只能往自家地底下排,结果造成地下水污染。治理成本难以计量,危害范围也会不断扩大,无异于向自己家的水缸里投毒。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政府既要提出减排指标,又要提供减排措施和条件。

误区

四、废水、净水那个价格高?工业排污费从八十年代才开始收取,现在排污费只是净水价的一半不到。从前面我们分析的误区中了解到,废水已经不能再靠水体本身来净化,而要净化到水体能够接受的排放水平,其吨水净化成本已经达到十几元到几十元,而排放废水的企业只承担很低的排污费,显然是不合理的。污水处理成本远高于净水获取成本。所以,排污费应该大大高于净水价,现行两者价格都很低应该提价。净水作为资源,不应按获得成本定价,而应该全国统一定价。一些流域为避免上游过度取水,上游用水价格定得高于下游用水价,也是控制上游用水的有效方法。

误区

五、废水集中治理。工业废水集中处理曾经作为工业污水处理的重要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工业区进行推广,但很多地方都由于污水处理厂的水水质复杂难以净化,成为一汪可怕的毒水。工业废水尤其是不同类型企业排出废水成分不同,应该强调源头治理,比较容易净化,处理费用也比较低。误区

六、废水资源化。一直以来人们只专注于污水净化和回收,没有把污水当做资源来看待,也就自然没有专门用于排污的管网。其实,有些企业排出的废水可以被另外的企业所利用,也有的可以进行串级使用,这就需要一定的前期规划,才能够更好的利用废水。如制碱厂的废水可以用于清洗行业废水的净化,这样双方都会大大降低净化成本。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工业废水不仅不可怕,处理得当还会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国家今年先后出台了多个重要政策,决心一定要把环境问题彻底解决。三.国家环保政策

1.《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时期纲领性文件,它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提出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求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2.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就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提出16意见。《意见》指出,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继续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深化重点领域污染综合防治等多项举措。并明确提出将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

3.7月8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国家领导人指出:兴水利,除水害,坚持人水和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高效利用水资源。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优先,量水而行,大力倡导、全面强化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强化保护,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12月20日李克强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要按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推动解决好突出环境问题。要严格饮用水水源地管理,确保群众喝上干净水、安全水。为人民群众提供水清天蓝地干净的宜居安康环境。

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要严格落实责任制度,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完善环保法规体系和激励约束并举的经济政策体系,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排污权交易。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解决“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5.12月20日受国务院委托,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与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中央企业负责人签订了“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责任书。6.《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环境保护7大主要目标,提出优先实施8项重点工程。《规划》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水质大幅提高;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得到提升;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扭转;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增强,核与辐射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体系得到健全。四.工业污水治理企业运营模式创新

尽管全国已经有很多从事水务服务的公司,但大部分是生活用水和民用污水处理方面,对于工业废水处理服务还处在初期阶段。虽然也有几个采用BOT的项目,但运行中用户与运营方矛盾较多,效益不明显,给运营方的持续发展带来很大困难。以下提出一个新模式,对运营方和用户都比较有利。

运营商服务模式IOO(investment,own and operation),即由运营商出资采购设备安装在用户企业内,运营商拥有设备的所有权,并由运营商负责设备的日常运营和维护。用户负责把节省下来的水费和排污费支付给运营商,由运营商负责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管理。

这种经营模式对于用户的好处是:用户不用出资就可以实现工业污水处理,完成企业工业企业废水减排指标,不需要专门设岗、培养专门设备操作人员、设备维修人员和管理人员。

对于运营公司的好处是:可以实现稳定的现金流,可以把维修人员当地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管理,大大节约了运行成本和设备维护费用,随着同一地区运行设备的增加,设备运维成本会不断降低,方便售后服务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我国工业污水来源和污染产生成因的分析,揭示人们平时很少注意到的废水认识问题,对于废水排放价格的定价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工业废水的综合利用提出了独特的解决方案,为工业城市废水合理利用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针对国家大力提倡的环境服务行业,本文提出了由运营商对污水处理设备采用“投资拥有运行”的新模式,这个模式不仅使工业企业省去了非主营业务投资,实现了运营公司的专业化经营,也完成了当地政府和生产企业的节水减排任务,这种模式被广泛采用必将形成一种多赢局面。

污染成因及对策 第3篇

关键词 农用地土壤;环境资源保护;工业污染源;农业生产环境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农村周围土地遭受污染的问题频频见报,严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的进步,并对农业生产与发展形成了严重阻碍。目前,尽管现行法律对于农用地土壤国土地污染防治有所规制,但其所涉范围狭隘,执行力度缺失等,加剧了农用地土壤污染情况的恶化[1]。所以,构建健全、完备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是目前法学界及政府亟待商榷与解决的议题,其形成对于人类生存及自然生态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2]。

1 农用地土壤污染的主要特征

1.1 隐蔽性

人们并不能像发现固体废物污染或是水污染一样,在污染初期就能单凭嗅觉和视觉直观发现深藏与土壤中的污染存在,而是需要经历长期污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通过对异象的察觉,加上化学仪器的分析,才能判断其中存留的可能造成隐患风险的物质对种植物的危害程度。实践中,受累于这种长期潜伏的隐蔽性,农用地土壤的污染多数时候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这种衍生的滞后性导致其治理效果难有突破[3]。

1.2 累积性

土壤的环境构成中无时无刻都是在和其他的环境要素进行能量、物质交替的,特别是重金属污染基本上是不可逆转的,污染物会不断在土壤中累积,使农用地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越来越高、污染面积越来越大,危害人畜的健康和安全[4]。污染物质在经过土壤对其一系列的化学沉淀、物理吸附以及生物吸收等程序后,在土壤中与日累积,直到达到一定峰值即形成污染,造成危害后果。

2 我国农用地土壤当前受污染情况

我国农用地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现象最为严重,根据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发布的《我国稻米质量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显示,中国境内受到工业排放或其他途径产生的重金属渗入的耕作用地高达20%,其范围更是蔓延至多个区域。耕作用地土质破坏程度及趋势不断扩增,作物出产质量与数量都在逐年呈现下降趋势[5]。慢慢积累的土质中的污染物,随着时间推移及土层种植物的交易,人类还是难逃将其吸收到体内的厄运。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先生在2011年10月召开的广东科协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有数千万公顷耕地正不断遭遇各类工业废弃排放的重金属的污染,并有逐步上升趋势。可见,这一态势的严重程度已然威胁到人类身体健康及生存繁衍,并将导致各类慢性疾病,甚至是影响人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3 造成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的主要源头

3.1 农业生产

农业耕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化肥农药的大量滥施是造成农用地地质土层的侵入性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我国肥料使用结构不合理,化肥使用量不断上升,有机肥用量逐渐减少使用。现实中,每年因不合理的应用,导致数吨氮素流失到农田外面,氮肥的挥发,对临近地表的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2 工业生产

作为工业污染源头的“三废”,其排放行为特质有二。其一,乡镇各大企业“合力”造成耕作土质受到侵害与破坏。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建设中独特的经济模式,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了地质土层的侵入性破坏问题。其二,农村农用地土壤受到城市内的工业污染转移“迫害”。部分地方政府“顶风作案”,将国家三令五申强制关闭的重污染工业企业,比如化工厂、造纸厂等转移至农村,让这些重污染工业企业产出的“三废”统一转向农村土壤排放,不断有新的农用地被污染,种植物有害物质超标问题屡见不鲜。

3.3 矿业开采

开采与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都需要对土地进行破坏与占用,且通常所占用面积相当大,参照国家统计部门数据显示,因不合理、不科学的开采挖掘行为,导致高达150 km2以上的土地被直接破坏,且该数据并以4万km2/a的速度逐年攀升。其中,最为严重的当属有色金属矿区和煤矿区。

4 导致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的根源所在

基于上述可知,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程度严重,发展形势严峻,究其主因,笔者认为主要可归结为如下几项。

一是土地开发利用的技术落后,耕作农活的方式与时代脱轨。长期以来,农民耕种都是靠沿袭历史与传统交付的所谓经验,根本不知道所谓“农业清洁生产”的先进产业理念,也没有接受相关的现代技术生产指导。为求农作物高产和经济效益高创收,开展大规模的投入化肥、农药和农用地膜等掠夺式耕作法,对化学物品的投放和技术的实践应用并没统一标准,欠缺规范与科学。

二是关于农用地土壤的预防治理立法相关方面尚存缺失。现行的法律只有在土地的权属、经济利用、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及问题上有所“交代”,关于整体农用地地质土层的侵入性破坏的预防和治理,相关立法上还是留有太多的空白,缺乏独立的、特设的法律出台将其作为一门专项来保护。现行多数针对地质土层的侵入性破坏防治的立法都只是站在了引导角度,以“义务”的形式来指引污染加害人与环境利益人防治污染,至于如何追究对农用地土壤实施了污染后果的责任所言甚少。

三是相关污染加害者及受害者整体对于生态环境意识过于淡薄。农民的环保意识较低,缺乏预防和遏制农田污染的主观能动性,既没有意识到脚下的土地正在受到污染,也没有把土地视作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须要素来保护,向农用地投入大量超过了农用地的自净能力的有毒有害外源,导致土壤“中毒”,农用地土壤污染始源陷入恶性循环。

5 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不仅是农业生产中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更是构成了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维持生态平衡核心因素,保护环境即是保护与自身相关的生存要件。因此,健全与完善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给予社会民众与国家在环境权益上保障,也能够对违法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行为人予以威慑。

参考文献

[1]毛春梅,吴东娟.我国土壤污染预防机制建立构想[J].湖南农业科学,2012(21).

[2]周春祥,刘桂英.自然农业对发展中国现代农业的借鉴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08(33).

[3]李蔷薇.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7.

[4]卿漪.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5]李建三,吴祖煜,陈彬,等.工业废弃场地再开发的环境评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6).

江苏农村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 第4篇

江苏是我国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人口多,土地少,在耕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江苏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前提下,充分依靠乡镇企业,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带动农业的路子。2010年,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18元,增幅首次高出城镇居民。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改善,农村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江苏农村水污染形势也日益严峻[1,2,3,4,5]。据2012年12月的江苏省重点水功能区通报显示,12月实测的449个重点水功能区的611个断面,优于(含)Ⅲ类水标准的断面占59.1%;实测的449个重点水功能区中274个达到省政府批复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达标率61.0%,见表一至表三。

资料来源: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http://www.jssw.gov.

1.1 农业污染

1.1.1 化肥、农药的过量或不合理施用(见图一)

2011年,江苏省农作物播种面积7663.25×103公顷,化肥施用量(折纯量)337.21×104t,每亩耕地施用化肥(折纯量)48.83kg;农药使用量8.65×104t。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农业生产上,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进入沟、渠、河、湖,使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富集,导致水质恶化[6]。化肥的过量和不合理施用,还会增加土壤重金属与有毒元素,加重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2011年,江苏农业源氨氮排放量达3.99×104t,占全省氨氮排放总量的25.4%。

1.1.2 水产、畜禽养殖污染

农村养殖业污染水环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养殖场的废水排放和养殖场的动物遗体处理。目前,农民修建沼气池积极性不是很高,大多直接把养殖废水排放到沟渠中,造成了河流的富营养化。2011年,江苏水产养殖面积769.40×103公顷,其中,淡水养殖面积568.33×103公顷,海水养殖面积201.07×103公顷;如果鱼、虾、贝按照每年每亩平均排放COD100kg计算,江苏水产养殖区年排放COD总量达到11541t。另外,在养殖场中,死了的牲畜有时没有得到集中处理,丢弃在沟、河中,污染了大片水域。

1.1.3 灌溉用水的污染

随着江苏经济的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不断增加,相应的废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2011年,江苏全省水污染排放总量达59.18×108 t。污水用于灌溉不可避免,给农田带来了严重的水污染。由于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水质超标,造成了土壤、作物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污水灌溉已成为江苏农村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危害着污灌区的饮水及食物安全。

1.2 乡镇企业污染

江苏是乡镇企业的“摇篮”,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江苏乡镇企业的规模日益壮大。2011年底,江苏乡镇企业总数约697920个,从业人员1635余万,实现总产值100477.83亿元,涉及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电子等众多领域。其中,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由于技术及经济条件的限制,能耗大、效益低,属于污染“大户”。加之,部分乡镇企业领导和职工的环境意识淡薄,整体环境管理水平落后,工业布局不合理,防污设施不到位,使流经乡镇企业区域的河流水质变差,污染严重,直至影响周围居民饮用水安全。

1.3 农村生活污染

目前,江苏城镇化率约为61.9%,有近4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2011年,江苏生活污水排放量34.20×108 t,占全省废水排放总量的57.79%。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加上农村污水处理厂建设投入不足,难以对污水进行统一处理;而且,不少农民环保意识不高,对环境危害的源头和危害程度认识不清,较看中有形的经济利益,忽视潜在的环境危害,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依然按传统方式生活,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2 江苏省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农村水污染不仅影响农作物灌溉和养殖业发展,也直接影响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农村水污染还通过农产品输入城镇,对城镇居民产生危害。因此,农村水污染的治理,不仅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更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十二五”期间,江苏提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因此,农村水环境治理十分迫切[7,8,9]。

2.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公民素质

首先,建立完善农村水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必须尽快制定专门的农村水污染及面源污染防治法,明确“谁污染、谁治理”,“有污染、必治理”,做到有法可依,从源头上管住农村水环境。第二,提高公民的素质。由于农村居民知识水平不是很高,环保意识相对淡薄,加上苏北地区大多数农村青年人外出打工,留守人员以老幼为主,受教育水平较低,治理农村水环境难度很大。农村居民是农村环境建设维护的主体,作好农村的环境治理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农村居民,通过教育与宣传,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与意识,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保节约的生产消费方式。第三,强化责任制和监管。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制度,决不把GDP作为衡量农村发展的唯一指标,推行环境责任追究制;加强农村环境管理队伍建设,积极发挥公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强化民事责任,增加违法成本,对发生的农村水污染事件要及时处理。

2.2 加大环保投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农村水污染治理要针对实际,按照建设投入低、运行管理费用少、处理效果好的总原则。首先,加大政府投入,尤其对丰县、睢宁、灌云、灌南、涟水、淮阴、淮安、滨海、响水、沭阳、泗阳、泗洪等12个江苏省定重点帮扶县(区),设立农村水污染治理专项基金。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个人、社会多方参与的投入机制。重点投资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备,包括农村的排水网络管道以及污水集中处理的污水处理厂(站)。积极开展生态补偿试点,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加大对农业主产区和生态保护区财政支扶。第二,加大技术投入和指导。现在有许多污染治理技术是根据城市污染的现状来开发的,这些技术应用到农村,有可能“水土不服”,因此,农村污染治理要采取适合当地农村情况的技术,针对不同的污染源,设计出专用的设备、工艺、流程、方案,积极引进新技术与新科技,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工程处理与生态处理相结合,保证已建成的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提高污水处理总能力和再生水输送能力。

2.3 加强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

农村水污染防治必须把饮用水安全放在第一位,作为“红线”。首先,做好新一轮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和分年实施计划,加大区域供水建设力度,进一步普及巩固农村集中供水率,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第二,加强饮用水水源区保护与管理,根据农村镇、区调整和乡镇企业发展,对原有的水源区进行适当的调整,建立地表供水为主、地下供水互补、适当建设农村供水水库的农村饮用水供水系统,在水源区禁止各类排污活动及有可能影响水质的生产生活。强化饮用水保护区非点源污染的管控,全面清理化工集中区,关闭、搬迁区外化工生产企业,提高化工行业集中程度。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卫生户厕的改造,建立污水、垃圾、粪便收集处理系统。三是要加大水源水质监测力度。加强对供水工程水源、出厂水、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改善饮用水源水质,保证水质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建立健全县(市)级供水技术服务体系,确保饮用水工程长效和持续运行。

2.4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保护农村水环境的关键。首先,加快普及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统防统治,核定每亩土地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数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变现由政府对农业的化肥和农药的补贴为减量增效奖励,从政策、技术、经济上推动安全、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第二,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广赣榆县为代表的“猪—沼—菜”(如图二所示)、宜兴市为代表的“猪—沼—茶”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农牧配套、种养结合,菜园、茶圃、猪舍、沼气池建设成循环模式,粪便入池发酵产生沼气,净化猪舍环境,沼渣为菜园、茶圃提供有机肥料,使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形成多级利用和物质的良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环保型生产。第三,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推广建湖县“风—光—渔”互补的产业模式,做长、做粗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

2.5 统筹规划,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是加强城乡一体规划。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自然界限、行政界限,把城乡整体协调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城乡水环境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构建城乡统筹防污体系。二是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垃圾及污水处理向农村延伸和覆盖,推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均等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推进农村与城市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三是优化城镇结构体系,合理布局大、中、小城市,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型城乡关系,城市在污染处理技术、管理及资金上对农村给予支持,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既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向农村转移,也防止农村水污染直接或间接流入城市。第四,加快新农村规划建设,改变“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粗放式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全力打造美丽乡村。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已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探究农村地区水污染的成因,寻求解决污染的对策十分迫切。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在对农村水环境污染成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增加环保投入、发展生态农业、保护饮用水安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防治农村水污染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成因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1]许长新,田贵良.社会水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研究[J].财政研究,2006,32(12):16-24.

[2]田贵良,许长新.苏南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虚拟水贸易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10,(08):7-10.

[3]司言武.农村水污染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J].经济论坛,2008,(18):118-121.

[4]彭举威,汪诚文等.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28(02):44-45.

[5]周律,李秉浩等.韩国农村排水系统的建设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水污染控制的启示[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10(04):42-47.

[6]张志伟.农村水污染问题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9,(07):283.

[7]阮雪琴,高艳.农村水污染的社会原因分析[J].电力环境保护,2009,25(06):8-11.

[8]李秀芬,朱金兆等.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04):81-84.

污染成因及对策 第5篇

摘要:泸西县是云南省重要农业区域,健康、持续、稳定的农业环境对农业长足发展至关重要。为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为基础,集中整治污染较重企业,把乡镇工业污染防治作为根本,推进乡镇企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文章依据泸西县农业环境污染现状,简要分析成因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业环境;成因;对策

为达到了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和环境治理的双重目标,泸西县已建成遍及全县各乡镇的农村沼气28819口,减少化肥74923吨,每年可节约柴薪72047吨,统一筹划、系统安排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的农田、鱼塘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无公害畜禽养殖24.5万头(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地认定面积60.0689万亩,无公害水产养殖面积2.3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5.5万亩。市场趋利现象的存在,使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度时期经济盲目追求效益的不理性发展模式横行,对环境破坏大、经济利益见效快的产业日益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农业环境污染情况。农业环境污染的成因及简要分析

1.1 直接原因

农业方面内部污染逐步扩大。以农户为单元的养殖越来越少,在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的经济刺激政策影响下,集约化畜禽养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规模化养殖污染也越来越重,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加剧农业环境污染,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土壤板结和盐渍化现象严重,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农药的大量使用使自然环境受到较大程度的污染。加之泸西县目前化肥使用量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超过发达国家设置上限,化肥有效利用率很低,影响土壤自净能力,此外,泸西县农用塑料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且大部分地膜残留于土壤中,极大影响了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功能,粮食减产、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1.2 环境原因

在工业废水成分复杂,治污设施运行成本高的现实压力下,工业“三废”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势,再加上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治污设施不配套,运行难以正常,难以稳定达标排放,工业污染有增无减,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镇垃圾向农村转移越来越多,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极度膨胀,产生大量的垃圾和污水,未作任何处理直接倾倒的垃圾对环境构成了极大威胁。建城、铁路公路高速、机场水库等各类工程建设行为加剧农业污染。工程建设中,土地占用面积不断加大,河道过度采掘沙石,挖掘山体、凿山打洞、侵占河道、乱挖乱采等破坏现象严重,流自净能力下降,破坏环境来换取GDP的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为完全改善。

1.3 客观原因

区域内河流保护软弱乏力,水中含有粪大肠菌群、氨氮和高锰酸盐,生活废水排量多,废水处理站少,集镇河流水环境安全严重受制。历史上长期大面积过度砍伐和现阶段保护不力造成的森林植被保护力下降,地表水分蒸发流失快,林木偷采现象严重,林木结构不优,致使森林结构单一,蓄养水源能力差。河流流量不断减少,水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现象严重。区域性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影响环境现象频发,治理成本高,难度大,水利、公共设施、农作物及人民财产等灾害性直接经济损失较重。泸西县农业环境污染对策

2.1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

泸西县环境污染防治措施要立足于农业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型工业,拉长产业链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发展优质农作物的产业化,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保障农产品安全,施肥用药讲环保,种养走向标准化,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为工业化造就资源优势。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化学肥料、农药、农膜的使用,积极开展农村环保科普工作,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农民的环保教育和无公害生产培训,积极开展咨询、培训、示范与推广工作,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为突破口,在土地承载能力范围内还田,加强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落实在粪污相对集中的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施畜禽粪污能源利用工程的计划,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要防止土壤污染。

2.2 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

积极宣传农业环境安全知识,明确环保就是保自己,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报纸、标语、宣传车等加强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建成长期、持续、普及的宣传活动,深入田间地头、百姓人家。建立健全长效的建设管理和监督机制,落实环保责任,整合监督资源,建立权责明确的目标考核和协调,着力开展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和区域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农村生态环保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把环境看作是价值的中心,避免某些领导牺牲其他地区的环境谋求本地区的利益,肆意排放污水,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这就需要领导责任的落实,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责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2.3 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建成

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法制化建设是从源头上的重要制度保障措施。法律监督机关要常态化监督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相关法律规定的严格执行,着力从政策源头上把好关,改变过去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做法,及时修订完善农村生态环保有关法规,建立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开展地方建设与生态环境损坏、绿色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损耗的评价,建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生态环保专项规划,开展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控制住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大产出效益、利用资源利用、培植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规划生产示范区,同时要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农业环保监测机构要抓好农业环境保护和监测工作,检测对农业造成污染的其他因素,全方位多角度解决农业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覃主明;青海高原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逆转战略[A];青海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2]冯晔;陈仁忠;谢晓丽;骆伟尧;张文志;;广州市蔬菜产区环境质量评价与开展无公害生产对策[A];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开发与管理论文集[C];2000年

[3]杜守建;王启田;水资源优化调度方法浅析[A];山东水利学会第九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年

南北货涨跌成因及对策 第6篇

目前南北货经营商品种类繁多,有干果类(如红枣、莲心、桂圆等);干菜类(如笋干、香椿芽、粉丝等);食用菌类(如木耳、香菇等);香辛调料(如茴香、桂皮、八角等);炒货类、蜜饯类、糟醉类(如黄泥螺、糟蛋等);腌腊类(如火腿、风鸡、风鸭等)、海味类(如鱼翅、海参、虾米等)、休闲食品类(如膨化食品、鸭制品等)十大类,上千种品种以日常生活消费为主,下面就其中与民生关系较紧密的,市场中影响较大的部分商品经市场调研后进行分析与预测,下面谈到的商品价格主要以市场批发价为主,单位重量以习惯上500克为基准来进行对比。

2011年炒货价格普涨

现在,我们盘点一下2011年的南北货价格波动状况。红枣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干果商品。据传,红枣是佛教禅宗达摩祖师面壁九年不食人间烟火时(即烧煮过的食品),仅以红枣为食的佳品,可见红枣的营养价值极高,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是广大消费者食补的主要材料。

红枣分大枣、小枣,从营养角度讲几乎没有差别。但从食用功能来讲,小枣适宜煮汤烧粥,而国家标准中金丝小枣仅指沧州小枣与乐陵小枣,习惯上将沧州小枣称为天津小红枣,是上海人一贯推崇食用的红枣。2011年沧州小枣是收成较好的大年,刚上市的价格在12元左右,基本与2010年持平,而目前价格有所松动已降至10元左右,比2010年同期下降了20%。

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大枣价格普遍被炒得很高,包括新疆大枣,而历史上大枣价格始终仅是小枣的60%左右,现在大枣价格已达40-50元甚至更高,而且居高不下,这是个特例,原因将在后面分析。

2010年核桃仁新货未上市时,即10月份前价格一直在45元左右徘徊,一反往常惯例,直到2011年6、7月份价格也没波动。但随着10月份新货上市,价格比2010年有所下降,最低时仅36元,跌幅达20%,一反常态。目前虽有回升也仅38元。而2011年江西产的白玉莲(带芯皮)刚上市即被炒得相当离谱,比2010年同期上涨了70%,2010年价格约在20元,2011年刚上市时达35元,而目前已回落至15元,从中可以看出人为炒作痕迹。

再举个例子,薏仁2011年初新货未上市被炒到16元左右。而进入南北货旺季后,价格仅10元左右,下降幅度也较可观。但继续下跌余地已没有。2011年上涨幅度较大的干果产品主要为莆田桂圆,芡实米等。莆田大三元桂圆今年价格达35元,较2010年上涨30%。干菜中笋干是传统产品,一般在春节前后需求量较大,目前价格比较平稳,青笋干今年价格比去年上涨了大约30%。

粉丝是消费者喜爱的食品之一,超市卖场许多粉丝都标注为绿豆粉丝。传统生产工艺绿豆粉丝基本上是1.5公斤绿豆加工成半公斤粉丝。然而2011年绿豆价格比去年下降了40%左右,从2010年8元到目前的5.5元报价,生产绿豆粉丝主料成本则从24元下降至16元左右,再加上各种成本:加工成本、销售成本,那么绿豆粉丝的价格应在25元左右。由此判断,市场上销售的价格低于25元的粉丝基本都是豌豆或蚕豆粉丝。

同时,2011年蚕豆价格比2010年上涨了40%左右,价格从上一年的3.5元左右上涨到2011年的5元左右。蚕豆粉丝价格也应在20元以上。

综上所述,2011年出现普遍价格上涨的是炒货(除了糖炒栗子),上涨幅度超过100%的有香榧子,2011年零售价高达300元,2009年仅140元左右,其中开口松子、琥珀桃仁、开心果等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原因是产品主要原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如蚕豆、花生,花生价格从2010年的5元到2011年的7元。再加上人工成本运输成本上涨,炒货成本价格上涨也是顺利理章的。

保质期直接影响价格波动

影响2011年南北货商品波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商品属性限制及科学发展是价格下降的因素。虽然生产成本有所上涨,但经过政府近年来对通货膨胀的一些有力调控措施,使总的上涨趋势有所回暖,土地价格、种子、肥料、农用材料等基本生产资料上涨受到抑制。虽然人工费用、运输费用仍在不断攀升,但攀升有限。

其二,南北货商品还受到市场供求关系调节影响,价格过高必然会压抑消费,势必影响销售,南北货商品另一个最大限制就是保质期。许多商品都是一季商品,当年供应。传统习惯上隔年生产的,过了当年生产期就被称为陈货,质量基本都打折扣,价格也势必受到影响。所以如核桃仁、莲心、红枣等价格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归。

另外,莆田桂圆主要是受收成大小年规律影响,2011年是小年,加上栽种面积由于耕地城镇化建设而有所减少。价格适当调整,当属正常。

游资炒作有所收敛

2011年总体来讲,天气条件较好。南北货商品生产基地大都是风调雨顺。再加上中央在关注民生前提下,对农副产品价格也格外关切。发改委、商务部等政府部门一再出政策、出措施,使引发“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的炒作游资也有所收敛。一些干的南北货商品涨跌幅度基本以市场供求关系自然调节。产量上变化不大,基本上能满足市场需求。价格波动也就不会太大。

但是,也有部分吃货价格的波动是受其本身性质所决定。比如,薏仁虽然价格操作因素消除了,但其价格要继续回落可能性也较低。原因有三:一是亩产量低,亩产仅不足100公斤。二是药用价值高,不仅食用而且制药量也较大。三是种植产区均是传统的福建、贵州山区,运输等成本较高。

当然,也有特例。比如新疆大枣在2007年就被炒高至30—40元。大红枣(包括新郑大枣、灵宝大枣、大荔圆枣等)无论从本身质地、用途、还是历史发展成因都略逊于小枣,历史上一直是小枣价格高于大枣,因此存在炒作之嫌。

但从几年经营来看,大枣炒作还是成功的,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发展已进入到第三阶段:就是产品与时尚、经营与艺术相结合的阶段,企业销售的不仅是产品、还有附加在产品之上的各种时尚元素。新疆大枣就是利用红枣的营养价值特性,及新疆地域环境加入了健康、绿色、环保等时尚元素,对象定位以白领一族为主,价格一下子就超过了小枣的3—4倍。

如何稳定南北货的价格

不可否认,有些吃货的价格上涨太离谱,不排除人工炒作的因素。香榧子就是典型的例子,香榧子是榧子品种中质量最好的一种,产地仅集中于浙江诸暨,以山上野生为主,采摘时必须要人工上树一颗颗地采摘,否则会影响第二年产量,人工采摘成本很高,再加上产量有限。2011年又恰逢小年,产量更少,价格如果适当上涨2至3成尚可理解,但现在上涨了100%以上、零售价格炒作到300元,人工炒作因素太明显。这种无理由不正常的涨价对消费者、农民、生产企业、行业来讲都是有害的。

如何稳定南北货商品价格,这不仅是消费者关心的话题,也是涉及到南北货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针对上述造成价格波动的因素。笔者认为是否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首先要区别南北货商品价格波动是属正常成本推动型的,还是游资恶意炒作型的,如不分青红皂白,一概以炒作农产品价格来对待,采取严厉打击手段,是不可行的。还可能对整个行业起到负面影响,这是有历史教训的。

其次,对一些诚信度高的企业,不论何种业态还是不同所有制,可由行业所在协会推荐,政府在政策上加以鼓励扶持,这也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促进消费政策要求。同时,法制上加强对恶意囤积、哄抬价格、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垄断货源、阻断流通渠道等违法违纪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建议对现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作一些适当修改与补充。

结合南北货商品源头追溯制度建立,加强对南北货商品生产基地培育。针对一些产地集中,产量较大的生产基地,上海可以在经济上、技术上、经营上、销售上加以支持与帮助。大力扶持农商对接经营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遏制价格大幅度波动。

另外,建议将南北货商品价格列入“民生商品价格信息发布系统”范围,由于南北货商品质量与产地,收获时期,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很大关系,反映在价格上也有很大差别。有关部门可会同相关协会,对南北货商品价格进行监测,及时预报。对价格波动过大的商品,要本着为消费者负责的理念,以人性化管理的态度,及时向消费者公布,警示提醒。

污染成因及对策 第7篇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农业面源污染是农业生产活动中, 生产资料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产生的污染。广东人多地少, 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等依赖程度较高。由于大量农业生产新技术的不断介入, 使昔日优美的农村环境、田园风光已不复存在。广东省地处东南红壤丘陵区, 土壤富含铁、铝等氧化物, 极易固定磷素, 化肥污染主要来自氮素。如近年来广东省近岸海域发生频次日益增多的赤潮, 除了与大量未处理排放的生活污水有关外, 农业化肥的施用也具有重大干系。另外, 据研究目前我国化学农药利用率不到30%, 大量农药通过各种方式进入环境, 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水体、土壤、大气、作物的污染, 并由食物链富集作用最终进入人体, 危害人体健康。与此同时, 也增强了病虫害的抗药性, 使病虫天敌削弱甚至灭绝, 最终使农田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逐渐丧失自我调节能力。李勇等学者认为, 南方水稻种植区两季水稻一年推荐农药施用总量为15kg/亩。而有关资料表明, 广东省自1991年以来单位面积施用量均超出该值的2倍以上。

2. 生活污染严重, 农村环境恶化

随着广东经济的发展, 城镇规模日益扩大, 人口逐渐增多, 生活污水随之日趋增加, 城镇生活垃圾发生量逐年增加。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大部分没有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 在梅州市, 只有23.08%的城镇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 61.54%的城镇有垃圾转运处理站, 25.30%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 18.46%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在佛山, 每年产生的乡村垃圾约为65万t, 占佛山生活垃圾总量的31%, 但其农村垃圾却是随意丢弃, 基本上没有进行任何处理。有资料表明:至2006年, 广东已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29座, 日处理能力达2.8万t, 城镇污水处理厂88座, 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t, 其中珠三角各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72座, 日处理能力达到605万t, 占总量的90.4%。由此可见,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 主要是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东西两翼和山区所占比例甚少, 而且基本上没有触及农村。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就近直接排放, 造成农村内河水质恶化, 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家庭门前屋后和村前村后的河塘或低洼地, 造成河道淤积和水体污染, 严重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 对农作物的生长及农产品的安全也造成潜在威胁。

3. 产业转移、乡镇企业发展, 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以后, 凭借政府优惠政策、毗邻港澳的地缘、本地资源等优势, 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和国际范围内产业转移的推动下, 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最先成为国际、港澳等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一大批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成长, 一个个产业相对集中、产供销一体化、营销网络覆盖面广、所有制形式以非公有经济占主要成分为特征的乡镇企业群落, 迅速在省内落地开花并发展壮大。乡镇企业群落成了广东镇一级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和提高地区国际竞争力不竭的源泉。乡镇企业在为广东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 不可否认的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 这是由于乡镇企业因自身管理水平、技术落后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因, 使未经处理的大量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 (工业固体废物) 直接排放到周围农村地区, 给农村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的影响之一是造成水质性缺水, 加剧了水源性缺水的矛盾, 部分农村地区不得不用污水灌溉。长期污灌已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和农产品污染。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

1. 现行农地制度的缺陷和农村相应的社会福利政策不配套

广东省与全国一样农地产权不稳定, 随时有被他人征用的可能性。因此对农民而言, 在可预见的时间内, 尽可能地攫取土地肥力以换取可见的经济利益是无奈的选择。因此在对土地长期投入方面必然减少, 代之以能够在短期内发挥最大作用的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生产资料的投入, 从而降低土壤肥力, 污染土壤环境, 严重威胁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按人头平均分配耕地的家庭联产承包制, 使得有限的农地小而分散, 现行的政策在形式上鼓励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但由于农村一系列相应的社会福利政策不配套, 村民缺乏社会保障, 导致土地成为村民的一种重要的生存保障形式, 结果造成土地这种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难以根据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行重新组合, 进而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在这种小块土地制度的背景下, 当农民的利益受到诸如乡镇企业等各种厂商因粗放生产而污染环境造成农民的严重损失时, 每个农民因经营规模小, 遭受损失相对于索赔成本而言较小, 因此基本不会积极为自己的利益抗争。这也是导致基层政府为了GDP而不把引进企业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列入考察和一些企业无所顾忌地向耕地及其生态环境排污的制度原因。因此, 要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且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延长产权的时间, 还要建立配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以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 从而不断扩大农户的产权规模。

2. 城乡二元体制, 经济增长方式引导缺失, 是农村环境污染的深层原因

广东农民收入水平较之全国并不低, 但与本省城市居民收入相比, 仍然偏低。农民生存环境尚无法达到基本保障状态, 对环境保护的需求亦不可能予以更高的重视。广东城乡二元化的矛盾尚未消除, 200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906.9元, 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目前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 农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远远低于对经济增长的欲望。因此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农民的经营缺乏必要的制约, 致使不少农民在经营决策时优先考虑提高收入, 而忽略了对农村环境的重视。加之目前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迫使地方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兴办企业、招商引资上, 特别是东莞镇村办工业的成功经验辐射到广东的各个角落, 促使地方政府将发展经济片面理解为发展工业, 造成农村的经营管理缺失, 从而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

3. 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缺位, 环保法治薄弱, 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以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环境法律法规都涉及了农业环境保护, 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未把农村、农民、农业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关注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由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的缺位, 导致环保法治薄弱, 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 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的水平, 但目前除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外, 也未完全建立起适应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体系, 致使绝大多数乡镇没有环境保护机构, 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县级环保部门较少在其所辖村镇设立派出机构, 农村环境管理人员的配备、经费的落实等严重不足, 因此农村的环境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即使在其较为发达的地区, 政府开始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化管理逐渐重视, 例如东莞, 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对引资的权限, 但这种权限往往被基层的对策所化解, 农村的环境仍旧存在被污染所蚕食的危险。

4. 珠三角产业无严格的约束性转移带来的副作用

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主观上是帮助广东东西两翼和山区实现工业化, 而且在实施过程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但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向这些地区的转移。一方面在欠发达地区优惠政策的包容下, 转移的企业即使具备治污技术, 但在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驱使下仍然继续释放污染;另一方面在广东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布局, 缺乏合理的整体产业结构规划, 工业无控制地向农村蔓延, 而村镇的发展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因素, 进而给农村环境留下了隐患, 给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5. 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在“十一五”规划之前, 农村环保尚未能提到议事日程。而在“十一五”规划中, 农村的环境建设也并未在广东各地市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 环境保护资金缺乏是问题结症。广东农村人口比例大的地区, 通常也是经济欠发达的区域, 在这些地区, 环境保护面广, 而资金却相当缺乏。“十一五”期间, 广东多数城市的发展规划中环保投入都是力争做到占GDP的2.5%左右, 此比重对于城市环境建设尚且不够, 所以很难惠及农村。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必须以一定量的资金作为支持。由于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挥, 多渠道农村环保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等因素, 目前广东省主要是以政府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投资主体, 但政府财政投入农村环保的资金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

三、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对策建议

1. 适度调整现行农地制度, 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 完善农村社会福利政策, 促进土地流转

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广东仍然应坚持先行先试的原则。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 对现行农地制度进行适度调整, 无限期的延长土地承包经营权, 实施承包经营权继承制度, 探索“增人不增地”的政策, 让农民对土地产生稳定的预期, 激励他们进入长远投资领域, 加强农地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地的肥力。在无限期延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 实行土地有偿使用, 对集体收回的农转非、弃耕撂荒的土地以及农转非和新农村建设集中安置后的宅基地整理土地不再平均分配, 一律实行招标发包。“增人不增地”的政策能够切断新增人口与土地之间的链条, 刺激一些农户不再依恋有限的土地, 而去开发非农业资源或从事非农产业。另外, 为了在公平与效率、稳定与流动间建立一种均衡。根据广东的实际, 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社会福利政策,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的比例, 引导商业保险向农村延伸, 一方面可以促进农地使用权的流转, 使得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组合配置, 另一方面能使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2. 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 弥补城乡社会断裂, 控制农村环境污染

广东省城市化率达63.4%, 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仍然存在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山区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相对于广东人多地少的农村, 仍还需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 要富裕农民, 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 借以减少农村人口, 以此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占有农业资源和利用资源的数量及规模, 使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逐步解决因城乡社会断裂造成的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

3. 强化地方政府环保责任, 建立绿色GDP的政绩考核体系

绿色GDP是指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损失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它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之中, 能够更加客观科学地衡量地方政府的政绩。广东一直坚持GDP的经济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评价制度, GDP核算方法最大的缺陷在于它没有计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成本, 这样的评价体系往往会导致地方政府官员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重数量而轻质量, 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 一旦出现经济与环保发生冲突时, 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宁舍“青山绿水”, 也要“金山银山”的选择。广东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要强化地方政府环保责任, 建立和推行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真正做到省长、市长、县长、乡长等行政一把手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负责, 建立绿色GDP的政绩考核体系。

4. 完善地方环保立法,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第10条第2款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 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 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必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因此, 广东省应在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环保要求的不同情况后, 在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的同时, 有针对性地制定地方性法规, 制订诸如农村清洁生产促进条例、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防治条例、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农药污染防治条例等, 从而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5.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加大政府从各方面扶持力度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公益事业, 必须强调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对外部性突出的项目, 必须以政府出资为主。但鉴于我国普遍存在的财政资金约束, 也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广东作为发达地区, 人口密度、人均收入和污染强度都较高, 通过市场化机制进行污染治理条件较好。只要在贷款、税费减免、土地使用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 就能够通过市场力量对多类污染进行治理。例如, 对于污染治理设施建设, 在建设用地方面原则上应按照社会事业性质建设用地, 以成本价格进行划拨;农村聚居点和工业园区在新建污水集中处理工程时, 政府应减免相应的建设规费等。

6. 抓好规划, 集中治理

吉林省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第8篇

1 吉林省农业面源污染成因

许多研究表明,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是造成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的最主要来源[2]。吉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 主产大豆、玉米、水稻等, 在整个国计民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全国形势相近, 吉林省近年由于农业生产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呈日益加剧趋势,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的年增长率为6.2%[3]。

1.1 过度施用化肥

从2007年开始, 吉林省启动了计划年增产1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 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肥料和农药来提高产量。2009年数据显示, 全省化肥用量接近400万标吨。玉米种植普遍采用“一炮轰”施肥的方式[4]。化肥除被作物及土壤吸收和部分残留外, 约30%~40%进入地面水、地下水等水体而造成污染, 同时也会造成土壤板结、酸化、营养成分供应不协调, 致使土地生产力下降, 会影响到农作物及蔬菜的品质。

1.2 大量使用农药

吉林省的大田作物以玉米为主, 其病害和虫害较轻, 施用的农药主要是玉米田除草剂, 其产生的面源污染是吉林省主要的农药污染, 其中以阿特拉津投入量最大, 其次是乙草胺等品种[5]。近年国内生产的农药尤其是有机农药, 毒性剧烈、易留难解、易对环境造成持久性污染。农药喷洒过程中, 作物表面会附着30%, 其余70%则侵入土壤, 造成难以恢复的污染, 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畜体内, 诱发各种疾病, 因此农药使用已成为吉林省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成因和重大隐患。

1.3 畜禽养殖

吉林省农村污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畜禽养殖。养殖户分布在全省各个村落, 每天产生大量的畜禽粪便, 由于粪便的还田率只20%~30%, 散置的粪便随意排放, 产生氨、硫化氢、二甲硫醇等恶臭气体污染、重金属污染、病原菌污染等, 造成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污染[6]。随着畜禽业的发展, 养殖大户不断涌现, 但畜禽粪便资源利用率不足50%, 剩余部分粪便随着冲洗水、径流水和渗透水会进入水体构成污染。另外, 少数养殖户将畜禽圈舍建在池塘边, 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出, 也会造成水体的污染。

1.4 生活垃圾

吉林省农村人口分散, 无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及处理系统, 有的垃圾点和简易厕所就设在河边、路旁, 不仅影响到村容村貌, 而且对水体、土壤和空气极易造成污染[7]。同时, 对人、畜禽的健康也造成威胁。

1.5 农用薄膜

农膜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助剂, 会向土壤和水中渗透、迁移而造成污染, 尤其是含Pb、Cd等重金属的有毒添加剂, 富集于蔬菜、粮食及动物体中, 人食用后会直接影响健康[8]。吉林省近年农用薄膜的用量逐年上升, 而回收率只有70%, 尚有30%的薄膜散落到田间地头并残留在土壤中, 约需要60a的时间才能完全降解, 在降解过程中一些有害物质的渗透也会对水体造成一定的影响。

1.6 农作物废弃物

作物收获后, 其废弃物主要是秸秆。吉林省仅有极少量的秸秆被应用到沼气池发酵。另有约1/4用于家庭燃用, 其余大部分得不到及时处理, 而在田间焚烧, 焚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 污染大气环境的同时也危害群众的健康。还有部分秸秆未得到及时处理, 长期在农田中堆放或推入河沟, 日晒、雨淋、浸泡腐烂, 造成水体污染。

1.7 地形特点

吉林省东部以坡耕地为主, 中西部地势较为平坦, 地形多为波状起伏平原和台地低丘, 坡度多在3°~7°之间。表层土壤中的N、P等养分在天然降水的作用下, 必然产生水土流失, 引发了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问题[7]。以松花湖流域为例, 松花湖流域水土流失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加重的趋势。最轻的为松花江源头区, 强度侵蚀集中在辉发河入湖口的中部地区。全流域大部分为微度侵蚀, 强度侵蚀面积小且集中, 年平均侵蚀模数为1570.70t/km2, 年最大侵蚀模数为7754.52t/km2, 年侵蚀总量为6268万t[9]。

2 对策

2.1 科学施肥用药

合理施肥, 提高化肥利用率, 改善施肥结构。研究证明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是最科学的。氮磷钾肥混合施用能降低营养元素的渗漏损失, 有机肥料经过氧化分解处理后也能降低营养元素的流失, 从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不仅能够提高作物产量, 同时也能有效减缓由施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

大力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产品。同时, 多采用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 如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 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松毛虫, 用赤眼蜂防治豆头鹅、松毛虫、稻纵卷叶螟等[10]。

2.2 防止畜禽养殖污染

根据环境容量, 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 科学划定禁养区, 对新建的畜禽养殖户实行科学选址和统一规划, 推进畜禽养殖业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可推广畜禽粪便资源化应用技术, 将畜禽废渣还田、制有机肥料, 利用其中的植物养分和其他微量元素, 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利用[11]。

2.3 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

各乡镇、村屯要制定合理的垃圾与污水分类收集及处理方案, 设立指定的回收点及排放点, 由专人负责管理。根据本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及经济发展水平, 以资源化和无害化作为处理原则, 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如采用“村级收集—乡镇集中—县级处理”[8], 堆肥处理, 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 可在指定地点简易填埋。

2.4 农膜污染防治

现在普遍使用的农膜为聚乙烯薄膜, 在自然环境中很难降解, 易造成白色污染。因此, 要研发新型易降解的农用薄膜材料替代现有农膜, 减少其在农田中的残留, 并及时推广应用, 有效减缓污染。要加强对残膜的回收, 提高残膜回收率。尽量少用或不用厚度太小、易碎而不易回收的薄膜, 采用新技术或新设备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农膜的适期揭膜与回收。

2.5 提高作物废弃物的利用率

推广秸秆的回收与利用, 禁止肆意焚烧或随意堆放, 控制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的同时又可降低或消除火灾隐患。为秸秆综合利用寻找新的出路, 大力发展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秸秆堆肥等综合利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吉林省的沼气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且由于气候特点又十分可行, 大力发展沼气事业, 不仅可以高效回收秸秆, 还将废弃秸秆变成清洁卫生的燃气, 节约了能源, 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 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2.6 加强科教宣传与执法力度

针对吉林省农业面源污染的具体成因, 深入进行环保科学研究, 通过研究利用新技术、设备或手段, 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防控。同时, 各市、州、区要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 通过学校、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对各级领导和群众进行宣教, 使其认识到污染带来的危害及治理的难度, 从而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另外, 要依据《农药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及时向社会公布禁用、限用农药品种, 规范农药的生产和使用, 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的违法行为, 依法处置各类污染农业环境的行为, 保证农产品安全。

2.7 政策扶持

通过政策扶持, 加大农业环保的投入和补贴。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创新研究与科技攻关。大力推广实用技术, 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污染防治生产力。给予农民环保农业财政补贴, 以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 把该补贴纳入各级政府每年的工作计划, 并建立科学可行的考核程序, 使其既利于农业增产、增收, 又利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3 结语

吉林省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较多, 地区差异显著, 在防治上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对于多数成因而言, 应从源头着手, 实现资源化、无害化的良性循环, 从而做到科学发展可持续。

参考文献

[1]宋家永, 李英涛, 宋宇, 等.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11) :362-365.

[2]United State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GAO) .Animal waste management and water quality issues[R].Briefing Report Agriculture, Nutritionand Foresty, U.S.Senate, Gaithersburg, Maryland agriculture:information on to the Committee on, 1995.

[3]曹宁, 曲东, 陈新平, 等.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氮、磷平衡及其对面源污染的贡献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7 (34) :127-133.

[4]杨喜俊, 李铁民, 李忠.对玉米一次性施肥的肥效调查与分析[J].吉林农业, 2010 (8) :94, 99.

[5]Xiyun Cai, Guangyao Sheng, Weiping Liu.Degradation and detoxification of acetochlor in soils treated by organic and thiosulfate amendments[J].Chemosphere, 2007, 66 (2) :286-292.

[6]吴兵, 刘艳君, 包丽艳.吉林省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及治理措施[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 12 (34) :133-135.

[7]谷庆华, 李业东, 孙家山.吉林省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分析[J].科技信息, 2011 (11) :6, 11.

[8]陈火君,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9) :205-207.

[9]孙立新, 汤洁, 李娜, 等.吉林松花湖流域水土流失评价[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3 (2) :199-203, 209.

[10]张青, 周国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0 (3) :4-7, 48.

污染成因及对策 第9篇

关键词:大气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对策

随着城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效益的同时, 也带来了工业污染, 城市空气质量受到了较大影响, 酸雨、温室效应、PM2.5以及臭氧层破坏等等, 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 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根据《2015年度台州市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市7个城市空气质量只有玉环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PM2.5超标情况最为严重, 平均超标率为6.4%。

1 台州市城市大气环境主要指标现状

台州位于浙江中部, 依山面海, 属中亚热带季风区, 四季分明。近年来, 全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市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但大气主要污染物不同程度的超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PM2.5

全市PM2.5年均浓度为39μg/m3, 最低为玉环, 最高为台州市区和临海。各城市日均浓度均出现超标, 平均超标率为6.4%。

1.2 PM10

全市年均浓度为66μg/m3, 最低为临海, 最高为仙居。日均浓度平均超标率为3.0%。

1.3 NO2

全市年均浓度平均为23μg/m3, 最低为仙居, 最高为临海。全市日均浓度平均超标率为0.1%。

1.4 SO2

全市年均浓度为9μg/m3, 最低为仙居, 最高为三门。全市日均浓度无超标。

1.5 CO

全市年均浓度范围为0.8mg/m3, 最低为温岭、玉环和三门, 最高为临海、市区、天台和仙居。7个城市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1.6 O3

全市日最大8h平均浓度为88μg/m3, 年均浓度最低为天台, 最高为三门。除温岭、仙居外, 其余5个城市O3日最大8h平均浓度均出现超标, 平均超标率为2.6%。

从上述情况来看, 虽然全市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局部区域有所改善, 但全市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物超标不容乐观, 需要加大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2 台州市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1 交通运输因素

2015年全市汽车保有量达到了116.08万辆, 较上一年度增加了12.13万辆, 增长了11.7%。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CO, 对人体的危害极大。此外, 一些柴油动力货车尾气中夹杂大量可吸入颗粒物;城市建设中车辆运输建材引发的扬尘污染等等。

2.2 燃料燃烧因素

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交通运输, 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燃料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有害有毒气体, 产生的CO、SO2、氮氧化物以及烟尘等, 加剧了城市大气的污染。台州市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 需要消费大量的汽油、煤炭等。

3 对策

3.1 推进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统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1]。要制定实施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 深化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创建, 逐步淘汰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在全市范围内实施集中供热和煤改气。严格落实清洁生产, 加快推进水泥、化工、涂装、合成革、纺织印染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 严格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及其它大气污染严重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

3.2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制定全市落后产能淘汰计划, 实施城区内大气重污染企业整体搬迁和关停工作, 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措施,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临海医化园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工作。

3.3 深化工业企业废气污染防治

开展工业烟粉尘治理, 强化火电机组烟尘治理, 加强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烟尘污染治理。推进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技术改造, 做好医化、汽摩配涂装、制鞋、橡胶、塑料等等重点行业VOCs整治规范编制, 启动涂装、家具、合成革、印刷等重点行业VOCs污染整治。大力发展清洁交通, 加强黄标车淘汰, 实施黄标车区域限行, 加快城区主干道路和支路建设, 治理改造城市拥堵节点。机动车污染排放具有流动性、分散性、治理难度大, 改进燃料是最佳选择[2]。

3.4 积极开展城市扬尘污染治理

强化施工扬尘控制, 建立健全扬尘监管机制, 积极推进绿色工地创建, 将施工企业扬尘污染控制情况纳入建筑企业信用管理系统, 加强现场执法检查。强化道路扬尘治理, 增加城市道路冲洗保洁频次, 降低道路积尘负荷。加强渣土运输车辆监督管理, 所有城市渣土运输车辆实施密闭运输, 实施资质管理与备案制度。加强餐饮油烟治理。大力开展城市餐饮业油烟废气污染治理。

参考文献

[1]徐畅成.宁波市大气污染成因与防治对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 31 (12) :107-108.

污染成因及对策 第10篇

1 核心水源区面源污染成因分析

导致核心水源区水质富营养化和有毒物质进入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化肥、农药过量使用,水土流失(其中矿石开采),重大建设项目对原有环境改变行为,畜禽粪便排泄物,农家乐或山庄次生垃圾,内安后靠移民居住地建设,移土培肥工程土、石搬运,国道、省道复建等活动影响。

1.1 水土流失因素

汉江流域郧县段总长136 km2,占汉江干流总长度的63%,境内直接入汉江的支流域有两条,即滔河流域、堵河流域,若干小支流20余条,是核心水源区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影响因素之一,由于米黄玉开采,滑石粉开采,铁矿石开采、碳酸岩开采,沙石开采,金砂开采等造成大量地表破坏,导致大量泥沙废料流入水源区,流失面积占整个流域的56.7%,水中浓度,悬浮物浓度陡增,最终导致淤积河床升高,库容减少。尤其是滔河流域因矿石开采加工地表破坏、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带走大量的活土层和养分,造成一定范围的石漠化,贫瘠化,加重面源污染。

1.2 后靠移民安置点,交通复建,集镇迁建因素

郧县作为核心水源区,2010~2012年内安后靠移民涉及10个乡镇,99个行政村,58个安置点,28 817人,7 229户,建房面积80余万m2,调整生产用地2 000余hm2,集镇迁建2个,209国道复建长度21.3 km2,移土培肥取土规模1 000 hm2,覆土规模1 333 hm2,十运高速、十天高速、银武高速、十运铁路等重点建设活动采石采土行为所造成水土流失占整个流域流失面积的41%,是核心水源区富营养化的第二影响因素。

1.3 农药化肥使用因素

核心水源区的郧县有60余万人,人均耕地面积虽只有0.08 hm2,但复种指数高,区域内各类肥料、农药使用量大,其中化肥的利用率为35%~40%,除草剂大量使用,利用率达37.8%,化肥和除草剂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水体中,其主要成分氮、磷、氯、钠等随农业灌溉用水和降雨地表径流及淋洗进入支流河道,进入汉江,是核心水源区面源污染第三影响因素。

1.4 皂素半成品生产

2002~2008年郧县滔河流域和汉江沿岸大面积种植黄姜,一时间部分人恶意炒作,加工皂素半成品其废液造成流域大面积污染,虽2008年以后县委、县政府出台强硬措施关停皂素加工企业,近年黄姜价格上扬,仍有少部分作坊无视法规偷偷加工半成品,废液污染不可小视,是造成面源污染另一隐患因素。

1.5 农家乐或山庄生活垃圾

核心水源区由于水资源环境的优势,加上地方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农家乐、农家山庄在临水临江地带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据不完统计,已发展到上千家,乡村旅游、水上游等活动拉动了消费,增加了农家的收入,但不可忽视的生活垃圾,游人的不自觉行为,作物残体处理是污染新问题,由于相关的治污措施没跟上,是影响水质的第五因素。

1.6 畜禽粪便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畜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全县牲猪、牛、羊及鸡、鸭、鹅养殖实体上千家,水源区城畜禽粪便排放量大,加大了水体的污染负荷。虽然畜禽粪便作为有机农家肥发酵还田,但营养物的转化率低,施入农田、菜地和果园,由降雨淋溶到土壤环境中,最终在地表径流,浸蚀泥沙的携带下进入到地表水中,是核心水源区影响水质引起污染的第六因素。

2 核心水源区污染治理的对策

2.1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大环保投资力度

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博士李佐军教授对环核心水源区的总体定位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经济功能定位为“我国中部生态经济发展区”,资源环境功能定位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安全保障区”,制度创新定位为“绿色转型发展创新区”。2011年国务院正式确定,核心水源区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限制开发区”。有鉴于此,郧县提出生态立县战略,夯实生态农业基础,“十二五”期间综合治理小流域80 km2,人工造林4 000 hm2,封山育林6 400 hm2,使森林覆盖率达到68%,培优以柑橘为主的特色产业20 000 hm2,木瓜小水果250 hm2,新发展沼气池4 000口,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重点村镇,指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宣讲培训,配备垃圾车20余辆,城镇公共厕所5 000 m2,行道绿化280 km2,不断完善农村环境管理基础体系建设。全面关停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其中水泥厂2家,皂素生产加工企业15家),投资6 000余万元建污水处理厂两个,乡镇垃圾填埋场9座,加大对补偿替代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清洁处理(国道、省道复建工程、移土培肥工程、内安后靠移民安置点建设过程中沙石搬运,库堤护岸工程建设中土石沙运输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工程建设带来的尘暴污染,地表径流对水质的侵蚀营养化。

2.2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减少水土流失

加强环核心水源区植被保护与恢复,水位线172 m以上3 km2生态适宜性经济树种优质宽皮柑桔为主,城郊以小水果为主,支流域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巩固退耕还林等生态项目建设,扩大退耕面积,柑桔主产区积极推广免耕生草栽培,低山、二高山地区大力发展落叶果树和中药材、高香绿茶及植桑养蚕,小流域治理积极开展水土流失修复,生态恢复工作,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养护青山绿水,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区,激活发展要素实现资源节约、产业生态环境友好良性目标。

2.3 发展沼气和节水农业,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

水资源区目前已达到沼气普及率60%,但节水农业尚不到30%,应在环心水源区全面普及沼气发酵技术和集雨节灌技术,改善农村卫生状况,使生活污水、垃圾、人畜粪便、植物残体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新能源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使自然降水有效收集,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

2.4 普及推广清洁农业生产

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为追求产量和季节差,大量投入和不合理使用化学品,直接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和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为确保核心水源区绿色生态环境,寻求可持续发展,全面普及推广清洁生产,同时确保畜禽粪便集中发酵,转化成有机肥,供水果、蔬菜、绿茶逐步推广以农家有机肥为主,全面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实施绿色有机栽培,绿色防控,全面提升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安全质量。

2.5 加强农家乐、农家山庄环保意识的提高

对尤其是座落核心水源区周围的农家乐、农家山庄业主进行环保意识教育,规范农家乐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减少生活垃圾对水质的污染和排放,达到集中收集处理。

2.6 加强对矿石开采监查、监管力度

矿资源开采地方政府、国土资源、环保局、农业环境监测、林业等部门联合监查,监管矿石开采企业,确保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并确保开采后对地貌生态的修复,种草植树,降低次生灾害和污染。

2.7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升民众环保意识

国家南水北调,确定2014年10月向京津冀准时输送供水,要确保目前的国家饮用水二级标准,任重而道远,环保部门和农业环境监测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密切关注环核心水源区可能出现的不和谐因素再度萌生,抓长效机制, 加强政府与民众互动全面提高环核心水源区民众环保生态意识,坚决杜绝可能造成污染的企业入驻,确保不辱一江清水送京津冀的使命。

摘要:通过对后靠移民新居建设,集镇、道路、企业迁移复建,农药、化肥使用,水土流失及畜禽类便排放,农家山庄生活垃圾处理对核心水源区水质影响的分析,提出环境核心水源区综合治理,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核心水源区,迁移复建,水土保持,农业清洁生产,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春生,李贺.赵树茂,等.库区农业污染成因分析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4):78-79.

[2]王中奎.重庆市永川区农村面源污染调研报告[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4):72-74.

[3]刘荣斌.建设生态文明试点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中国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2012(3):391.

[4]章力健,胡育骄.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1(5):60-63.

国企腐败成因及防范对策 第11篇

国有企业的腐败主要是指某些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进行权钱交易,满足个人私利,损害国有企业利益和广大员工的基本利益。要想解决国有企业的腐败问题,首先要了解国有企业腐败现象的成因,并针对成因采取反腐倡廉的防范对策。

国有企业腐败成因

国有企业的腐败问题严重,这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企业文化落后。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只重视企业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员工素质良莠不齐,甚至,少部分员工产生了扭曲的价值观,崇尚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把个人利益作为最高利益。国有企业部分员工思想道德腐败是国有企业腐败产生的重要原因。

企业目标不明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涉及较多,导致政企不分,一些国有企业甚至成为行政部门的下属。很多国有企业只注重完成行政指标,而不是注重企业的长久发展,对企业目标不明确,忽略了国有企业的根本。国有企业首先是一个企业,应以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同时根据市场来合理分配企业资源,保障企业良好运行和快速发展。但是,目前许多国有企业还是通过行政部门来分配资源,导致资源与行政挂钩,助长了国有企业的权钱交易。

管理制度混乱。制度是约束人行为的规则。国有企业的法规制度同样对企业员工起着约束作用,而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会导致国有企业对员工的约束不力,这是国有企业腐败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有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却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较为滞后。许多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切合企业实际情况,不利于企业的深远发展。

缺乏有效监督。国有企业虽然设立了专门的监督部门,但由于国有企业公共权利较为集中,导致监督部门很难真正行使监督权利。

防范国有企业腐败对策

建设廉洁文化。国有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员工的素养情操,保障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对企业的职业感,杜绝员工的思想道德腐败,从而杜绝国有企业腐败的源头。企业要建设廉洁文化,通过文化对员工的潜移默化作用,促进员工职业素养的逐步形成。

明确企业目标。国有企业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并根据市场来调整和配置资源,以保证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国有企业资源较为丰富,如何配置好这些资源,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行效率和企业利益,进而将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保障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可以避免资源浪费,避免少部分人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交易以获得私利,以此防止企业腐败产生。

健全管理制度。法规制度是国有企业支架,没有完善的法规制度,将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员工工作懈怠和懒散,从而导致腐败产生。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国有企业必须建立权责分明、政企界限清晰的现代法规制度。

强化监督机制。国有企业想要遏制腐败现象,就必须实现权利制衡,健全监督机制。国有企业要杜绝绝对权力的存在,不能让权力凌驾于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之上,对上层管理人员的权力要进行约束,防止权力过大或过于集中。同时,企业内监督部门要发挥作用,真正行使起监督的权利,担负起监督的职责。

(作者单位:新疆油田公司白碱滩物业管理公司)

(责任编辑:邱 月)

畜牧业污染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 第12篇

在当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中,必须掌握生态平衡原理,加强畜牧业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环保型畜牧经济,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空间,提高畜产品的品质和产品的附加值,全面提高畜牧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保护、畜牧业生产、农牧民增收的协调发展。畜牧环保是畜牧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也是一个新的产业。它主要解决畜牧场自身污染和外部环境污染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问题。因此畜牧环保产业具有双重任务,既要防止畜牧场本身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同时又要避免周围环境对畜牧业生产的危害,以保证畜牧业生产健康持续的发展。

1、畜牧业环境污染成因

1.1 畜牧业由分散经营转为集约经营

我国传统畜牧业规模小,仅作为一种家庭副业来经营,所以污染影响不大。近年来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饲养方式由自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经营方式要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畜牧业逐渐转为集约化,饲养规模较大。产生的粪尿等排泄物数量大,如不及时处理,随时都能对人类和畜禽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1.2 畜牧场地由农牧区向城郊区转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蛋、奶、肉等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多,为了便于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的配套,畜牧业由农区、牧区逐渐向城镇郊区转移,造成了农牧脱节,家畜粪肥大量积压,不能及时施用于农田而造成污染。

1.3 农业有机肥逐渐转向化肥

农业上有机肥逐渐转向化肥,有机肥使用减少,造成大量畜禽粪便等有机肥积压浪费、形成公害。

1.4 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

由于规模化、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使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金属微量元素已成为畜禽防病治病、保健促长的需要,经济利益驱动和科学知识的不足,滥用上述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畜产品的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

2、畜牧业生态保护的对策

2.1 点源性污染

为了防治养殖业造成的污染问题,规定了点源污染的具体要求,点源污染养殖业的具体标准如下。

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办理有关审批手续。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中,应规定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方案和措施;畜禽养殖场必须按有关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际准。在依法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区域内,畜禽养殖场必须按规定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养殖场的标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中规定,对于无相应消纳土地的养殖场,必须配套建立具有相应加工(处理)能力的粪便污水处理设施或处理(置)机制;畜禽养殖场的设置应符合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排污口应设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规定的排污口标志。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中的畜禽养殖场,是指常年存栏量为500头以上的猪、3万羽以上的鸡和100头以上的牛的畜禽养殖场,以及达到规定规模标准的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的规模标准,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参照上述标准作出规定。地方法规或规章对畜禽养殖场的规模标准规定严于第一款确定的规模标准的,从其规定。

综上所述,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养殖场管理规范,对养殖场的建场,废弃物堆放、处理和排放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但存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现象。据浙江省报道,全省只有2%的养殖场建有污水和废弃物处理设备,大多数养殖场的废弃物都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水体和周围环境。养殖业必须尽快实行严格的环境管理措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2 非点源污染

虽然没有对养殖场以外的非点源污染提出明确规定,但要求县级以上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拟定本辖区的环境保护规划时,应根据本地实际,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并将其污染防治纳入环境保护规划中。农业部、科技部和部分省(市)都开展了相关科学研究,建立控制示范区,制定地区或流域防治规划,推广成熟、可行的技术。为保护湖库及其流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遏制湖库富营养化发展,指导湖库富营养化防治并提供技术支持,为湖库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批准的太湖、巢湖、滇池水污染防治计划,以及国家关于湖库环境保护的法规、政策和标准。

3、畜牧业环境保护的建议

3.1 有关法律和标准的完善

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养殖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防治规划,但养殖场污染(点源污染)的定义不明确,点源性和非点源性污染混淆,不利于有关政策、防治规划的制定,并造成管理混乱。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养殖场必须达到国家有关污染排放标准,建立相关的制度,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养殖场是一个明确的污染源,是养殖业的点源污染,但定义有待完善。《管理办法》和《排放标准》中规定的养殖场只是对养殖规模的规定,二者的规模(猪)相差6倍(前者是2001年颁布,而后者是2004年颁布的),应该统一。《排放标准》中规定集约化畜禽养殖区的适用规模是养殖场的2倍。

定义不准确不利于管理,除对规模进行规定外,建议增加以下规定:作为点源(养殖场)应该有排放途径或管道和时间规定,除特大降雨(如25年一遇)不得向环境中排放;若养殖场有属于自己的农场或土地,不直接河流和湖泊,不属于点源污染。以便有关管理部门认定。

3.2

规定每公顷动物单位(载畜量)标准、畜禽粪便废水用于农用的限量标准和动物福利(圈养家畜和家禽密度标准),鼓励进行粗放式畜牧养殖,限制养殖规模的扩大,凡是遵守规定的牧民和养殖户都可获得养殖补贴。根据农场的耕作面积安装粪便处理设备,通过减少载畜量,选择适当的作物品种,减少无机肥料的使用,合理施肥等良好的农业实践减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上一篇:离子液晶下一篇:市场竞争孕育营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