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中小企业范文

2024-05-29

上市中小企业范文(精选12篇)

上市中小企业 第1篇

中小企业板股票(以下简称“股票”)上市首日股价的巨幅波动引起了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为防范股票上市首日交易风险,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2007年8月9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发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板股票上市首日交易监控和风险控制的通知》(以下简称“《进一步通知》”,也称“新政策”),同时废止了2006年9月14日发布实施的《关于加强中小企业板股票上市首日交易风险控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也称“旧政策”)。新政策实施后的2007年8月17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汉中精机(代码:002158)上市首日盘中最低涨幅仍低于开盘涨幅达130%。而2007年9月13日,东方锆业(代码:002167)上市首日盘中最大涨幅依然高达562%。这些资料充分表明,新政策的实施效果可能并不理想,没有达到政策层的目的。因此,本文认为对中小企业板股票上市首日的交易行为进行研究,挖掘中小企业板股票上市首日股价巨幅波动的深层原因,以及对政策的效应进行评价,为管理层制定出更加科学适用的监管政策提供依据,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很多学者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股票上市首日交易高收益率(即“高抑价”)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Baron(1982)提出,承销商比发行人拥有更多的信息。由于监督承销商是需要成本的,为了调动承销商的发行积极性,发行人有必要容忍一定的抑价。后来,Loughran&Ritter(2002)认为承销商可能从增加的佣金中获得补偿。抑价以后,承销商会把更多的股票分配给自己的关系客户,后者会选择这家承销商作为经纪人并可能支付更高的佣金;Rock(1986)认为,知情的投资者了解IPO股票的实际价值,只申购定价低于股票价值的IPO股票,从而可以得到较高的投资回报。而不知情的投资者只能较多得到定价高的IPO股票,较少得到定价低的IPO股票,这样他们投资IPO股票的回报率就会偏低,从而使其丧失申购股票的积极性。为使IPO的市场能够维持下去,它必须抑价发行才能吸引和留住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投资者。由于股票的风险和收益受制于公司的经营情况,因此真正了解IPO股票价值的是发行人而不是投资者。所以,Welch(1989)、Allen&Faulhaber(1989)、Grinblatt&Hwang(1989)提出发行人拥有的信息比投资者更多;由于新股的发行多采用询价方法,如果机构投资者想获取更高的收益,他们必然会将股票估价的真实信息隐藏起来,这样承销商就不能够充分拥有需求者的信息,就会对新股发行价定价偏低。据此,Spatt&Srivastava(1991)认为机构投资者比承销商拥有更多信息。除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外,还有一些研究从其他理论和视角对IPO抑价问题进行了解释。Mauer&Senbet(1992)从市场分割的角度对IPO的抑价进行了解释,认为投资者参与一级市场是受限制的,因此一级市场的价格是由少量投资者决定的,而二级市场的价格是由自由参与的大量投资者决定的,因而会形成较大的价差;Loughran&Ritter(2002)运用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解释了IPO高抑价发行的原因,认为发行人关注的是财富的变化,而不是财富的绝对水平。发行前的股权持有者会把抑价的损失和由于IPO导致的持有股权的财富增加综合起来考虑,只要达到总财富净增长的最终结果即可;Demers&Lewellen(2003)从产品营销的角度解释IPO的抑价现象。Cliff&Denis(2004)则从证券分析师推荐股票的视角对IPO的抑价现象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IPO抑价的目的是,承销商为了使证券分析师在后市更好地关注其承销的股票。国外学者除从理论上提供了对股票上市首日交易高收益率的解释外,还大量运用实证手段和方法对股票上市首日股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1)从市场供给(即流通股本大小)的角度。Su&Fleisher(1999)实证发现,在股票市场建立初期,中国IPO首日收益率程度最高。其原因可能是股票总供给较少造成的;Mei等(2005)发现流通股发行量的大小是影响中国投资者交易行为的重要因素;Hong等(2006)则证明了在卖空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流通股的比例越低,具有异质性信念的投资者就越会表现出过度的自信,股票价格中的泡沫成分也就会越大。(2)从证券承销商的特征角度。证券承销商的特征主要指其声誉、规模和存续时间等。Carter&Manaster(1990)认为,在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承销商集中了发行人和投资者两方面的信息优势,因而在IPO定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承销商的声望给IPO市场提供了有关企业风险的信号,高信誉的承销商承销的企业股票抑价率一般会较小。但Cooney等(2001)以及Loughran&Ritter(2004)等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网络泡沫期间,承销商声誉越高,其承销的股票IPO抑价率会越高。(3)从发行公司的特征角度。Beatty&Ritter(1986)认为发行公司的存续期越长,不确定因素越小,IPO首日收益率越高。因此发行前企业的存续年限与IPO首日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Chang等(2008)认为上市首日收益率和发行价显著负相关。(4)从市场氛围角度。Ritter(1984)、Aggarwal&Conroy(2000)都验证了IPO公司的首日收益率和市场气氛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Chang等(2008)通过研究也认为股票上市首日收益率和市场收益显著正相关,而和换手率无相关性。

(二)国内文献

可能是由于国内中小企业板开“板”时间不长,或者是认为它和主板市场特征相似等原因,使得国内学者对中小企业板股票上市首日交易行为的研究文献很少见到。但对沪深主板市场股票上市首日交易行为的研究倒有不少。(1)从发行公司特征角度。发行公司特征主要包括发行前公司的每股收益、公司的存续时间、上市发行的流通股本规模、发行价和所在的行业等方面。李博等(2000)认为,IPO的初始收益率与公司股票的发行量相关性较高。对流通股本规模比较大且属传统产业的公司,较多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不高,炒作题材不丰富,因而初始收益率较低;胡志强(2003)认为流通股本的大小与首日定价显著负相关。可能是由于发行价是按一定的市盈率水平确定,税后利润影响已经体现在发行价中,所以每股税后利润对首日定价的影响不明显。另外,首日收盘价与发行价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徐龙炳等(2008)发现,个人投资者资金有限,所以IPO股票发行价的高低可能是影响他们买卖股票的一个因素。机构投资者偏好高价大盘股,而个人投资者则偏好低价股。(2)从发行承销商声誉角度。郭泓和赵震宇(2006)通过研究也发现,不管是在自由定价还是在管制市盈率的条件下,承销商声誉对IPO定价没有影响。但是承销商声誉对IPO公司的长期回报有显著的影响,承销商声誉越高,IPO公司的长期回报也越高。徐浩萍和罗炜(2007)发现,分别考虑市场份额或执业质量时,这些变量对IPO发行折价均无显著影响。但综合考虑两者的交互作用,承销商声誉的作用就能显著表现出来。市场份额高且执业质量好的承销商可以显著降低IPO发行折价,且能够在未来获得更多数量以及更高质量的上市公司认可。(3)从发行审核制度变迁角度。蒋顺才等(2006)发现,IPO公司上市首日平均收益率高达145.87%。若将这15年来中国A股IPO发行审核制度分成四个阶段,在不同的新股发行审核制度下,我国A股IPO公司的首发数量、融资总量以及首日收益率均有显著的不同,区间首日平均收益率由试点阶段的449.62%下降到了保荐制阶段的69.36%,下降了6.5倍。首日平均收益率呈逐渐下降趋势,由此可见发行审核制度的变迁是影响我国A股IPO首日收益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刘煜辉和熊鹏(2005)研究发现,“股权分置”和“政府管制”的制度安排是导致我国证券市场IPO高抑价出现的根本原因。周孝华等(2006)发现,审批制下新股发行价仅与发行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该股票在二级市场的供求状况相关,IPO的定价效率非常有限。而核准制下新股发行价除与上述影响因素相关外,还与发行公司的规模、未来的成长性以及股票的发行方式相关。这说明核准制下IPO的定价效率更高,定价更趋于合理。(4)从股票交易市场环境角度。反映股票市场环境情况的指标主要是股票市场指数。李博等(2000)认为,IPO初始收益率与上市时间即市场指数不同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1996年以来中国股市开始摆脱多年的低迷状态,在新股赚钱效应的刺激下越来越多投资者参与新股炒作,导致初始收益率迅速提高。胡志强(2003)考察了上证综合指数与上市首日收盘价的相关关系,发现上证指数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流通盘的增大,指数对收盘价的影响越来越弱,在大盘股样本中,指数几乎没有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股票上市首日,股票流通股股本规模越大,投资者炒作的难度就越大,“触线”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散户投资者一般偏好于发行价低的股票,即股票发行价越高,对散户投资者的吸引力就越小,“触线”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股票开盘涨幅越大,盘中涨幅与开盘涨幅之差达到政策规定各种界线的可能性就越小,“触线”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据此,提出假设1:

假设1:股票上市首日,流通股股本规模、发行价、开盘涨幅与股票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呈负相关关系

股票上市首日,市场氛围对股价的表现有很大影响。市场指数变化趋势是许多投资者买卖股票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市场指数涨幅越大,个股涨幅越大的可能性就越大,发生“触线”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另外,换手率越高,说明股票交易越活跃,股价涨幅越大的可能性就越大,发生“触线”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据此,提出假设2:

假设2:股票上市首日,深证成分指数最大涨幅、换手率与股票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呈正相关关系

在旧政策实施后期,中小企业板股票上市首日“触线”行为频发,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遏制上市首日“恶炒”的势头,管理层颁布实施了新政策。因此,预期新政策的实施将会使股票上市首日“触线”行为发生的概率降低。据此,提出假设3:

假设3:股票上市的政策期间与其首日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有一定的相关性。新政策期间股票上市首日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低于旧政策期间

如果基于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的假定,那么他们必然会高度关注所购买股票的发行公司的未来是否有很强的成长性,而公司的成长性又与其所属的行业或产业是高度相关的。根据《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相关内容,认为第三产业的公司相比较而言成长性可能最强,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差。据此,提出假设4:

假设4:股票上市首日,公司所属产业与股票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即不同产业的公司,其股票上市首日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大小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本文构建模型对股票上市首日发生“触线”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监管政策效应进行检验:

(1)“触线”行为影响因素的检验模型的构建和相关变量定义。建立如下对股票上市首日发生“触线”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模型:

模型(I)中涉及的研究变量共有九个,它们的具体表示符号和解释详见(表1)。基于前述假设,对上述模型中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预期的结果是:Ln(CSS)、IP和ORR的系数显著为负,即表示公司流通股股本越大、股票发行价越高和开盘股价涨幅越高,股票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就越低;BRMI和ER的系数显著为正,即表示公司上市首日市场气氛越好(市场指数最高涨幅越大),股票换手率越高,股票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就越大;PP以及INDU的系数也应与股票发生“触线”的行为显著相关。

(2)监管政策效应的检验模型。由于二值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适用于“触线行为—政策期间”对照的研究分析。因此,为检验股票上市首日交易监管政策的效应情况,特建立如下模型:

注:对三个虚拟变量的进一步说明。若股票上市首日发生"触线"行为,TLB=1,否则TLB=0;若上市公司属于第三产业,INDU1=1,否则INDU1=0。若上市公司属于第二产业,INDU2=1,否则INDU2=0;若股票是在新政策实施期间上市的,PP=1,否则PP=0。

注:(1)两组样本的均值或中位数间的差异分别采用了t检验和Mann-Whitney(曼-惠特尼)U检验。(2)“***”为1%水平上显著(双尾检验),“**”为5%水平上显著

其中,P表示“触线”行为发生的概率。P/(1-P)表示“触线”行为的机会比率(odds ratio)。PP含义见(表1)。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中小企业板从2004年6月25日“开板”以来,截至2008年7月31日,先后共有264家公司相继上市。鉴于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股票上市首日“触线”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检验新政策相对于旧政策的运行效果。因此,2006年9月15日至2007年8月9日《通知》实施期间所有上市的81家公司是必然的研究样本。当然,2007年8月9日至2008年7月31日《进一步通知》实施期间所有上市的公司无疑也都应是研究样本。但由于:为使新、旧规则实施期间的样本数相匹配;新政策实施后,最先上市的公司反应应该最强烈、效果也应最明显。因此,就选择了新政策实施后最先上市的81家公司为匹配的研究样本。这样,本研究涉及的样本公司总数为162家。样本分布情况详见(表2)。可以发现,《进一步通知》实施期间“触线”样本的比例远高于《通知》实施期间“触线”样本的比例。由《通知》实施期间的12.35%上升到《进一步通知》实施期间的41.98%,增加了29.63%。

研究中涉及的变量共九个:TLB、PP、INDU1、INDU2、ER、CSS、IP、ORR和BRMI。按照是否为程度变量可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程度变量(哑变量或虚拟变量)。如TLB、PP、INDU1和INDU2共四个。第二类是数据变量。如CSS、IP、ORR、ER和BRMI共五个。对于第一类程度变量。首先,利用华泰证券(专业版Ⅱ)行情交易软件,分别调出所有样本公司的首日交易分时图,看其是否发生因“触线”遭致深圳证券交易所盘中临时停牌处理的行为。若发生该行为,给其TLB赋值为1,否则为0。然后,调阅所有样本公司的上市资料,查明其所属行业,再根据《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将其分别归类并赋值。最后,查阅所有样本公司的上市时间,确定其上市的政策期间,若为新政策期间上市,给其PP赋值为1,否则为0。对于第二类数据变量。首先,通过华泰证券(专业版Ⅱ)行情交易软件,分别查出每家样本公司的CSS、IP和ER,以及其上市首日的盘中最高价。然后,再查出每家样本公司上市首日深证成分指数最大涨幅BRMI。最后,利用CSS、IP和上市首日的盘中最高价分别计算出其Ln(CSS)及ORR的值。因此,从根本上说,本研究的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华泰证券(专业版Ⅱ)行情交易软件。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不同组别下各解释变量的主要统计量详细描述见(表3)。由表中“触线”样本组与非“触线”样本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可知,“触线”样本组Ln(CSS)和IP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小于非“触线”样本组,但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触线”样本ORR和ER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高于非“触线”样本组,且都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触线”样本组BRMI和INDU的平均值和中位数与非“触线”样本组无显著差异;“触线”样本组PP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高于非“触线”样本组,并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这一统计结果可能表明新政策的实施效果不理想。另外,由(表3)中旧政策样本组和新政策样本组之间的差异可知,新政策样本组TLB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高于旧政策样本组,且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这一统计结果说明新政策的实施效果可能并不理想;新政策样本组IP、ORR和ER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高于旧政策样本组,除IP的均值差异通过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外,其它均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由此可说明,新政策实施期间股票上市首日的IP、ORR和ER均有明显提高的趋势;新政策样本组Ln(CSS)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低于旧政策样本组,且均值差异还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新政策实施期间上市股票的流通股本的规模呈下降趋势;新政策样本组BRMI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低于旧政策样本组,并且均值差异也通过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市场指数最高涨幅在新政策期间明显下降,大盘走势恶化;新政策样本组INDU的平均值和中位数与旧政策样本组无显著性差别。

注:(1)矩阵右上方为Pearson相关系数,左下方为Spearman相关系数。(2)“**”为1%水平上显著(双尾检验),“*”为5%水平上显著(双尾检验)

注:(1)模型(I)二值多元Logistic和模型(II)二值多元(非条件)Logistic的回归方法均采用强迫进入法(Enter)。(2)“***”为1%水平上显著(双尾检验),“**”为5%水平上显著

(二)相关性分析

(表4)报告了各变量间的Pearson(Spearman)相关系数。据表可知,股票上市首日“触线”行为发生的概率与PP、ORR和ER均显著正相关。这都说明新政策期间上市的、开盘涨幅越高的以及换手率越高的股票,上市首日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就越大。另外,股票上市首日“触线”行为发生的概率与Ln(CSS)、IP、BRMI和INDU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明显。这些结果和前述关于“触线”样本组与非“触线”样本组之间差异分析的结果高度一致。

(三)回归分析

模型(I)和(II)的回归结果见(表5)。由表中Chi Sq值的报告可知,两个模型的拟合情况均很理想。模型(I)的回归结果显示:ORR和ER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股票上市首日开盘涨幅以及换手率均与其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显著正相关。这一回归结果证明了假设2中关于换手率与股票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呈正相关关系的假定。但却否定了假设1中关于开盘涨幅与股票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呈负相关关系的假定。对此,本文的解释是,可能是开盘涨幅高的股票吸引投资者“眼球”的效应越明显,盘中股价推升的幅度就越高,从而导致“触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大;Ln(CSS)和PP的估计系数均为正,但与“触线”行为发生概率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这一结果不能对假1的部分预期和假设3提供强有力支撑。对Ln(CSS)的估计系数为正,可能是占据交易优势的机构投资者偏爱流通盘大的股票所致,这一结果和徐龙炳等(2008)的研究结果有些类似。但其估计系数并不显著,可能是由于除个别公司外,中小企业板上的公司发行股票的流通股股本规模整体相差不大所导致的。但对PP的估计系数显著性未获通过和前述其变量统计描述的结果不一致的原因,目前还不能给出有力解释;BRMI和“触线”行为发生概率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这一结果和李博等(2000)的研究结论相一致;INDU1和INDU2和“触线”行为发生概率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可能是许多投资者都是“短线客”,他们并不在意股票所属的行业以及成长性的原因所导致的。这一结果不能对假设4提供支持。总的来看,模型的回归结果基本与变量描述统计的结果相一致。模型(II)的回归结果显示:P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股票上市的政策期间与其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显著正相关。将相应回归系数代入模型(II),然后令PP=1,即可计算出股票在新政策期间上市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P1的值(P1=0.4200128)。同样,令PP=0,即可计算出股票在旧政策期间上市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P2的值(P2=0.1235758)。由此可见,新政策期间上市的公司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远高于旧政策期间,这一结果否定了假设3。据此,可充分说明新政策的实施效果不理想。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股票上市首日交易影响因素的描述统计,发现新政策期间ORR的均值明显高于旧政策期间。可以认为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爆炒者想通过拉高开盘价,进而达到规避新政策关于股票“触线”给予临时停牌处罚规定的目的。发现ORR与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显著正相关。说明我国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不成熟,风险意识淡薄,跟风炒作的现象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还比较盛行。另外,还发现新政策期间上市的公司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显著高于旧政策期间,这充分说明为限制中小企业板股票上市首日股价巨幅波动而制定的新政策实施效果不甚理想。还有部分回归结果修正了关于IP、CSS以及BRMI和“触线”行为发生概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不恰当认识。尤其是CSS与“触线”行为发生概率存在正相关关系,BRMI与“触线”行为发生概率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些结果与本文的预期大相径庭。根据这些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增设开盘涨幅限制,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新政策期间ORR的均值显著高于旧政策期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新政策没有对股票上市首日开盘涨幅,即开盘价进行限制,这样就给爆炒者留下了政策漏洞。他们完全可通过操纵开盘竞价,抬高开盘价,进而达到高收益退出的目的。这样就使得新政策对股票上市首日股价巨幅波动的监管显得无力。为此,可以认为,深交所可借鉴2005年7月上交所制定的《关于对无涨跌幅限制的交易品种设置申报价格限制的通知》,在新政策第二条中增设对股票开盘涨幅的限制性条款。(2)加强对中小投资者投资风险意识的教育。我国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不成熟,投资风险意识淡薄,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跟风炒作的现象比较严重。建议深交所、证券承销商或上市公司事前(股票上市之前)或事中(股票交易过程中)都应及时通过合适的途径告知和提醒中小投资者,该股票的合理价格区间,以避免其跟风炒作可能带来的损失。爆炒者必然会因没有跟风者的接盘,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首日爆炒股票的行为必将从根本上得到遏制。(3)加大对重大异常交易账户的处罚力度。新政策期间上市的公司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显著高于旧政策期间。说明新政策的实施目的没有达到。有中小投资者投资理念不成熟、投资风险意识淡薄的原因,更有拥有资金优势的机构投资者违规炒作的“功劳”。应提高对交易的技术监控水平,准确甄别出重大异常交易账户,并加大对其处罚力度。如可增加“对重大异常交易的账户限制其股票交易若干个月,没收其通过异常交易获取的收益,并处以数倍的罚款”等规定。这样股票上市首日交易违规的现象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我国的证券市场也必将得到进一步健康发展。本文的研究尚存在局限,如在研究样本的选择上,仅选择了新政策实施后最先上市的81家公司作为配对样本,这可能会对本文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影响。另外,在研究模型设定过程中还可能会遗漏一些“真正”影响股票上市首日交易行为的因素,如证券承销商的声誉、规模,以及公司上市前的盈余水平等,这也可能会对本文的研究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股票上市首日发生“触线”行为为研究视角,对开盘涨幅等各种不同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新政策期间股票上市首日开盘涨幅均值明显高于旧政策期间;股票上市首日开盘涨幅与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显著正相关;新政策期间上市的公司发生“触线”行为的概率显著高于旧政策期间。据此提出了增设开盘涨幅限制,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加强中小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意识教育以及加大对重大异常交易账户的处罚力度等政策建议。

上市中小企业 第2篇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限售股份上市流通实施细则(2009年修订)

2009-9-1

5第一条为规范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以下简称“上市公司”)有限售条件股份(以下简称“限售股份”)上市流通,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有关规则,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股东持有的以下限售股份上市流通适用本细则的规定:

(一)新老划断后上市的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前已发行的股份;

(二)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有限售期规定的原非流通股股份;

(三)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股份;

(四)其他根据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则存在限售条件的股份。

第三条股东出售限售股份应当遵守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得从事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或者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在限售股份上市流通前,相关股东和上市公司不得通过提供、传播虚假或者误导性信息等任何方式操纵公司股票交易价格。

第四条股东出售限售股份应当依照本细则及其他有关规定及时、公平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并保证所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第五条股东出售限售股份应当严格遵守所作出的各项承诺,其股份出售不得影响未履行完毕的承诺的继续履行。

第六条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出售限售股份除应当遵守本细则外,还应当遵守《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业务指引》等规定。

第七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出售限售股份除应当遵守本细则外,还应当遵守《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指引》等规定。

第八条保荐机构及其保荐代表人应当督导相关股东严格履行其做出的各项承诺,规范股份上市流通行为。咨询电话***010-81132554

第九条股东申请限售股份上市流通的,应当委托上市公司办理相关手续。上市公司应当在限售股份可上市流通日五个交易日前向本所提交以下文件:

(一)限售股份上市流通申请书;

(二)保荐机构出具的核查意见(如适用);

(三)限售股份上市流通提示性公告;

(四)本所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十条限售股份上市流通申请书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相关股东持股情况说明及托管情况;

(二)相关股东履行承诺情况;

(三)相关股东是否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上市公司对其是否存在违规担保;

(四)本次申请解除限售的股份总数、各股东可解除限售股份数量及股份上市流通时间。

第十一条保荐机构应当对本次限售股份上市流通的合规性进行核查,并对本次限售股份解除限售数量、上市流通时间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有关规则和股东承诺,相关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发表结论性意见。保荐机构对有关事项存在异议的,应当对异议事项作出详细说明。

第十二条上市公司应当在本所受理限售股份上市流通申请后,及时办理完毕有关证券登记手续,并在限售股份可上市流通前三个交易日内披露提示性公告。提示性公告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本次解除限售前上市公司限售股份概况;

(二)相关股东是否严格履行承诺,是否非经营性占用上市资金,上市公司对其是否存在违规担保;

(三)本次解除限售的股份总数、各股东可解除限售股份数量及可上市流通时间;

(四)保荐机构核查的结论性意见(如适用);

(五)本所要求披露的其他内容。

第十三条在上市公司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前持有、控制上市公司股份总额5%以上的原非流通股东通过本所证券交易系统出售限售股份,每累计达到该公司股份总额的1%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两个交易日内作出公告,公告期间无须停止出售股份。公告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本次变动前持股数量和持股比例;

(二)本次出售股份的方式、数量、比例和起止日期;

(三)本次变动后的持股数量和持股比例;

(四)本所要求披露的其他内容。

第十四条股东通过本所证券交易系统出售限售股份导致其与一致行动人在上市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占上市公司股份总额的比例每减少5%时,应当按照《证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有关规则的要求,在事实发生之日起三日内向中国证监会和本所作出书面报告,抄报上市公司所在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通知上市公司并披露权益变动报告书。

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自上述情形发生之日起至披露权益变动报告书后两日内,应当停止出售公司股份。第十五条在限售股份出售情况尚未依法披露前,有关信息已在公共媒体上传播或者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及时向相关股东进行查询,相关股东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第十六条上市公司和相关股东在限售股份上市流通过程中违反本细则规定的,本所可以视情节轻重对其采取约见谈话、书面警示、限制交易等自律监管措施,给予通报批评、公开谴责等纪律处分,记入中小企业板诚信档案,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保荐机构及其保荐代表人在限售股份上市流通过程中未能履行尽职调查、持续督导义务的,本所可以视情节轻重对其采取约见谈话、书面警示等自律监管措施,给予通报批评、公开谴责等纪律处分,记入中小企业板诚信档案,并向中国证监会报告。

第十八条本细则由本所负责解释。

上市中小企业 第3篇

清科集团近日发布的《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上市研究报告》显示:在清科研究中心保持关注的境外11个市场 和境内2个市场中,2008年第一季度共有31家中国企业上市,融资额为112.73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本季度9家企业在境外各市场上市,融资34.41亿美元,上市数量同比减少35.7%;境内资本市场则吸引了22家企业上市,融资额为78.33亿美元。本季度有25家传统行业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占上市总数的80.7%,表现非常突出。

2008年第一季度上市的31家中国企业中有10家企业具有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的支持,融资总计10.56亿美元,占上市企业融资总额的9.4%。其中海外市场上市4家,融资8.16亿美元;境内市场上市6家,融资2.40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本季度VC/PE支持的中国企业境内外上市数量减少了4家,融资额下降了71.1%。

海外上市脚步放缓,市场与行业双集中

本季度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步伐明显放缓,仅有9家中国企业在海外各市场上市,融资34.41亿美元。本季度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数量为近3年来同期的最低值,比2007年同期减少了5家,比2006年同期减少了13家。一方面,在经历了2007年年末中国企业较大规模集中上市之后,第一季度的平淡是在预料之中的;另一方面,本季度海外各市场跌宕的市场状况并不是发行新股的好时机,有一定数量的中国企业因此推迟了上市计划,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年二、三季度的上市积攒了力量。

虽然上市数量减少,但本季度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额却为近3年来同期的最高值,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67.2%,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81.4%。这主要是因为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国铁建单笔融资达23.40亿美元,拉高了第一季度的整体融资水平。

本季度海外IPO的9家中国企业集中在香港主板、新加坡主板、纽约证券交易所和NASDAQ这4个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热门市场。中国企业成为香港主板和新加坡主板新股的主力军:香港主板本季度共有6家发行IPO的企业,其中内地企业就占了4家;新加坡主板的7家新上市企业中有3家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企业的行业分布则较为集中在传统行业,6家传统行业上市企业占上市总数的66.7%,融资额占比更是高达91.2%。

境内上市超越海外,传统行业一支独秀

与海外市场相比,境内市场并没有出现异常冷清的状况。本季度共有22家企业在境内两个资本市场上市,融资78.33亿美元,其中上市企业数量比海外市场多13家,融资额则高出43.92亿美元。但是本季度新上市企业的融资规模普遍较小,平均融资额比2007年同期减少了8906.97万美元。本季度境内上市企业非常集中于传统行业,22家上市企业中有19家来自传统行业的不同领域,占比高达86.4%;其他高科技、广义IT和生技/健康行业各有1家上市企业。

IPO退出略显平淡,境内海外各有千秋

2008年第一季度共有10家具有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中国企业在境内外市场上市,合计融资10.56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上市数量减少了4家,融资额减少了71.1%。虽然与在境内市场上市的6家企业相比,海外市场上市的4家企业数量略低,但融资高达8.16亿美元,平均融资额为近4年来同期的最高值。境内上市企业融资规模明显偏小,6家企业合计融资2.40亿美元,仅占22家境内上市企业融资总额的3.1%。

上市中小企业 第4篇

中小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外部竞争时, 一般通过两种途径来壮大自己:一种是依靠企业内部成长来实现自身成长;另外一种是外部成长实现企业扩张。外部成长主要是利用企业并购、控股公司或与其他企业策略联盟的方式来控制资源, 从而达到公司成长扩张的目的。很显然并购在时效上效率较高,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产生规模经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加速科技发展、增加市场份额等几方面效应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近年来,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 并购重组日益增多。在纷繁复杂的表现形式背后, 中小企业并购的实质是中小企业通过让渡控制权, 换取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有形和无形资源, 已获取自身更快发展。在我国中小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中, 并购对中小企业成长过程控制权转移是如何影响的, 以及影响的方式的因素有哪些?这正是本文试图研究的重点。

1 基于中小企业控制权转移并购研究综述

Klaus Gugle等 (2003) 分析了全世界过去15年收购的效果, 结果显示平均而言, 收购导致了利润的显著增加;大部分大公司的收购减少利润和效率, 而大部分小公司通过收购增加利润, 改善资本配置效率。Chih-Chiang Lu (2006) 对中小企业的成长战略和并购方式的选择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发现, 在成长战略方式选择上, 大部分行业的公司都把引入战略联盟作为公司成长的首选方式;中小企业并购方式选择偏好顺序为购买目标公司股票、合并、收购等。

我国学者对企业并购与企业成长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近几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对其进行了定性研究。张衡 (2003) 对并购、资源整合与企业成长进行了研究, 发现并购能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是看企业并购后资源的整合。童纪新, 孙孝科 (2004) 从产业演进的角度研究了并购与企业成长, 发现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并购代表着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演变趋势,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实施并购以实现快速扩张。李梅, 谭力文 (2005) 对企业外部成长战略的选择即并购还是联盟进行了研究, 指出动态能力理论为企业外部成长战略决策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理论框架。胡松华, 刘醒云 (2006) 以Shleifer与Vishny股市推动型并购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成长企业面临随机并购威胁的动态新模型, 不但解释了并购活动和观察到的成长型企业的红利支付行为, 还导出了关于反并购成本影响目标企业价值的可验证性推论。于红春 (2010) 指出并购交易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长及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在中小企业并购与大企业并购的异同方面, 张涛 (2009) 指出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最快捷有效方式是通过并购其他企业来扩大生产规模, 全球性近三分之一的小企业在并购中逐步成为大企业甚至跨国公司。赵燕 (2006) 指出中小企业由于资本规模较小, 创造现金流和运营能力较弱等关系, 在并购中面临比大企业更显著的风险, 主要表现为受资产规模等条件限制, 并购融资较大企业存在更大困难, 并购后整合能力不够, 多元化经营运营管理能力不足等方面。

2 实证研究

2.1 样本选取

本文选择的样本为2004~2010年深圳中小企业板机构持有者的上市公司, 虽然主板市场上也有符合中小上市公司的定义 (1) , 但是考虑到截至2010年底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已经达到202家, 完全可以满足统计的需要, 同时也考虑到样本的同质性需求, 最终选择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并购企业需要一定的时间 (理论界一般认为并购的绩效一般要2年才能显露) 进行整合管理以达到并购的预期目标, 在“并购过渡期”期间, 并购企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对新企业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经营结构等各方面进行整合。基于以上考虑, 在对企业的并购成长进行评估时, 本文选用并购发生前一年、并购当年和并购后二年反映公司成长各个方面的多个指标进行比较, 以较全面客观地捕获并购前后的成长变化。因此, 选择中小企业板2006年数据完全的上市公司发生兼并收购的企业作为样本。同时需要考察在并购前一年——2005年主并企业的绩效和并购后一年后企业的绩效。由于公司发生并购后, 具体影响公司成长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至少二年) 才能体现出来, 选择2006年中小企业板并购事件是目前所能满足条件的最近的一年。

本文研究并购事件满足以下描述性条件:2006年1月1日至12月30日之间发生主动收购兼并事件的公司;主并公司一次性收购目标企业股份50%;主并公司一次性收购目标企业股份不到50%, 但合计持有该目标企业股份已在50%以上;收购人已持目标企业股份50%以上, 已处于绝对控股或母公司地位, 再次收购目标企业其余股份, 最终达到持股100%, 目标企业成为收购人的全资子公司。关于上市公司控股、参股子公司的交易, 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持股比例超过50%的子公司收购或出售资产, 视同上市公司行为 (依据:《股票上市规则》7.2.6) ;上市公司持股比例未超过50%的参股公司收购或出售资产, 交易标的有关金额指标乘以参股比例后, 除以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计算比例 (依据:《股票上市规则》7.2.6) , 并以该比例作为确认是否统计的依据。具体的持股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

本文研究的样本财务数据来源主要为:上海万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Wind数据库; 《中国证券报》 2004年公布的相关数据;样本公司年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http://www.csrc.gov.cn) ;巨潮资讯网站 (http://www.cninfo.com.cn) ;新浪财经 (http://finance.sina.com.cn) 。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威尔科森符号秩检验 (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 研究在公司并购成长中, 样本的各年成长得分 (来自同一样本不同时点的得分情况) 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2) , 即对来自同一总体的同一试验单位, 做两个“处理”之后出现结果的对应比较。对不同时点之间的变化一般用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来衡量, 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由威尔科克森 (F.Wilcoxon) 于1945年提出的, 该方法是在成对观测数据的符号检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比传统的单独用正负号的检验更加有效。它适用于T检验中的成对比较, 但并不要求成对数据之差di服从正态分布, 只要求对称分布即可。因此, 威尔科森符号秩检验比较适用于本文要研究的中小上市企业成长得分变动情况。

本文拟采用会计研究法衡量公司并购的绩效, 即以并购前后公司财务指标的变化来判断并购是否提升了公司价值、优化了资源配置, 这一办法符合投资者和研究者的一般认知, 得到广泛认可。

2.3 变量设计

(1) 被解释变量

公司业绩变量包括反映公司业绩的各项单一财务指标和反应公司业绩的综合指标, 其中单一指标包括上文提到的八个基本财务指标和股东权益比率, 综合指标包括转移前年综合得分 (Score2005) 、转移当年综合得分 (Score2006) 、转移后年综合得分 (Score2010) 、转移当年较前年得分变动 (Score2006-2005) 、转移后年较当年得分变动 (Score2010-2006) 、转移后年较前年得分变动 (Score2010-2005) 。

(2) 解释变量

关于并购与企业成长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 设定的变量定义如下。

①不同的支付方式对公司并购成长的影响分析

转让方式划分为2类:第一类是通过交易双方磋商协议而进行现金转让;第二类是通过行政管理方式, 国有股权在不同的部门通过划拨方式进行无偿转让以及其他的由于经营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的带有一定被动成分的抵债或其他的转让方式。在变量设定中设定为哑圆变量, 其中是现金交易并购设为1, 不是现金交易并购设为0。以CASH表示这一变量。

②是否关联交易对公司并购成长的影响分析

关联交易问题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广泛存在, 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问题更加突出。对关联交易变量设定为哑圆变量, 其中不是关联交易方并购设为1, 是关联交易方并购设为设为0。以DEAL表示这一变量。

③股权流动性对公司并购成长的影响分析

根据股权是否流通将其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类。流通股指社会公众股, 非流通股包括国有股和法人股。根据收购公司流通股占比的不同, 将131个样本公司分为两组 (分类过多将会导致各子类样本过少, 研究结论可靠性降低, 因此综合考虑将样本分为两类) :流通股比例>35% (样本平均比例为45.35%) , 流通股比例<35% (样本平均比例28.08%) 。在变量设定中设定为哑圆变量, 其中流通股比例>35%设为1, 流通股比例<35%设为0。以LIQUID表示这一变量。

④股东性质对公司并购成长的影响分析

采用《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国有股的界定, 按照收购方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的不同将样本分为两类:国有股和非国有股。在变量设定中设定为哑圆变量, 1表示是国有股, 0代表非国有股。以NATURE表示这一变量。

⑤股权转让比例

指通过主并购公司在并购过程中如多大的股权比例获得对被并购公司的控制权, 以SHARE来表示股权转让比例。

(3) 控制变量

为了排除非控制权转移因素对并购业绩的影响, 考虑设置以下控制变量:①公司规模变量, 用股本规模表示, 变量为SIZE; ②行业相关性, 变量Indt- if, 1表示相关, 否则为0。

2.4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综合得分

在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时首先需要检验样本数据是否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只有原始数据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 对原始数据进行探索性分析, 剔除探索性分析中所确定的特异值, 并将这些数据作为缺失值处理。然后, 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 对主成分分析方法的适应性进行检验。SPSS检验中反映相关矩阵中多数数值都小于0.3, 巴特利球体检验也表明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阵, 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且KMO检验的为0.656>0.5, 这说明14个指标之间并非独立, 取值是有关系的, 可以认为较适合做因子分析。

2.5 并购综合得分模型的确定

本文选择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估计因子和最大方差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对应每个样本的4个公共因子及其对应的因子方差解释率和旋转载荷矩阵。结果见表2。

为了明确因子的意义, 使各个因子得到合理的解释, 往往要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 本文采用方差最大化法, 它使每个因子上的具有最高载荷的变量数最小, 因此可以简化对因子的解释。

同样, 将并购前期、并购当期、并购后期三期的所选指标体系中并购成长增量利用因子分析方法, 可以得到各年的综合得分模型。

G2007=32.667f1+24.831f2+14.427f3+12.189f484.114G2006=39.73f1+22.233f2+10.836f3+7.564f480.363G2005=28.934f1+24.927f2+15.56f3+9.699f479.119

2.6 实证结果及分析

对回归方程共线性检测发现, 这些变量的容忍度较大, 不存在显著的共线性。运用White检验方法对变量同方差的假设做了检验, 结果拒绝了同方差假设, 因此, 需要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 (WLS) 对参数进行估计, 以修正异方差的影响。在具体的统计分析中, 首先运用OLS方法对原模型做出检验, 得到随机误差项的近似估计量eit, 之后建立数据序列|1/ei|、将将该数据序列作为权重对模型进行WLS估计。

注: ***在0.01水平上双尾检验显著 (2-tailed) , **在0.05水平上双尾检验显著 (2-tailed) , *在0.1水平上双尾检验显著 (2-tailed) 。

从以上的回归结果分析如下:

①在并购方式上大部分中小上市公司都选择横向并购

这可能是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小上市公司有关,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主要是希望通过并购来实现公司的规模经济, 扩大企业规模, 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通过并购快速实现企业的外部扩张战略。

②虽然短时期关联交易促进并购后上市公司成长, 但从长期来看不明显

收购公司与目标企业之间存在关联交易的, 在并购后短期内可以大幅促进中小上市公司的成长, 由检验结果可知, 主并购公司在并购后可以获得超出行业平均增长水平较多的收益, 大大促进公司的成长, 但长期来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不存在关联交易的公司, 对公司并购成长影响为中性, 检验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 并购后公司成长先小幅下降后缓慢上升。

③流通股占比较大的公司的并购成长要明显好于流通股占比较小的公司

流通股占比较大的公司并购当期成长略有下降, 但并购后公司成长提高较快, 分别在5%、10%的水平上显著, 得到了超过行业整体表现的增长;而流通股占比较小的公司并购后公司成长特征与流通股占比较大的公司相似, 同样也获得了超过行业整体表现的增长, 只是显著性水平没有那么高。

④国有股并购与企业的成长性呈负相关关系

当收购公司股权性质为国有股时, 并购当期公司性相比前一年略有提高, 但在统计上不显著, 而并购后一期公司成长相对前两期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说明, 国有股比重随着并购整合的深入, 与其成长呈反向变动。其原因在于, 国有股作为第一大股东, 对公司的并购活动和财务报表容易进行控制和操纵, 一些政府机构出于某种目的, 把本地区或本行业一些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或资产出售给上市公司, 但由于上市公司的经营机制没有根本转变, 所以只能缓解暂时之痛,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司的长远发展问题, 因而这类上市公司的并购效应往往也是短期的。中小上市公司中则表现为:总股本中国有股比例越高, 越不利于主并购公司的成长。

⑤所转让的股权比例只对后年较前年的业绩改进有正面影响, 说明股权转让比例对业绩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这种影响在转移当年是不显著的, 即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3 结论

近些年来, 我国中小企业并购活动越来越活跃, 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2006年的中小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从多角度对并够成长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得到了一些富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①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控制权转移方式对促进中小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对样本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从并购前后三期来看, 中小上市公司并购成长总体呈现先略有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大部分的主并购公司通过并购促进了公司成长, 得到了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成长表现。说明并购对企业成长的提高是有效的。虽然由于样本的局限性等因素, 但是回归结果仍然得出了并购作为一种外源增长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小上市公司的成长。

②中小上市公司并购后的整合问题是决定并购效率的重要因素

通过考察中小上市公司并购市场整体绩效的水平上, 发现就整个并购市场而言, 在并购行为发生的当年、或并购后的一年和两年里, 尽管并购行为导致上市公司综合业绩提高的公司比重显著高于业绩降低的公司比重, 但是, 实际中小上市公司并购后的综合业绩并未得到真正改善, 这主要因为并购后资源、资产、人员以及文化等的整合是决定并购成否与否的关键因素。

③中小上市公司并购还具有外部控制权治理的功能

基于并购的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移具有改善经营绩效的作用。 接管作为纠正经理层治理失败和改善公司治理的最后一种外部制约手段, 主要通过收购使外部管理者战胜现有管理者和董事会, 从而取得对目标企业的决策控制权。所以, 在一定程度上, 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市场, 具有西方发达市场的基本功能。公司并购市场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缓解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外部套利对经营绩效损害的作用。公司控制权转移后, 尽管新控股方同样具有外部逐利的动机, 但维持上市以及配股资格的基本要求, 会使它不得不对公司绩效改善“负起相应的责任”。

参考文献

[1]Jensen M, et al.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The scientific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3, 11:5~50.

[2]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J].经济研究, 2003, 6:20~29.

[3]吕巍, 蒋青云.企业成长上限及其突破[J].中国工业经济, 1997, (3) :30.

[4]Porter M E.Fro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corporate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7, 65 (3) :43~60.

[5]Larsson R, Finkelstein S.Integrating strategic, or-ganizational, and human resource perspectives onmergers and acquisitions:A case survey of synergyrealiz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9, 10 (1) :1~26.

[6]陈信元, 张田余.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J].经济研究, 1999, 9:47~55.

[7]洪锡熙, 沈艺峰.公司收购与目标公司股东收益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 2001, (3) :26~33.

[8]冯根福, 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1, (1) :54~61.

[9]李善民, 朱滔, 陈玉罡, 曾昭灶, 王彩萍.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配对组合绩效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4, (6) :96~104.

[10]陈晓红, 尹哲.“金字塔结构、家族控制与企业价值——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 2010, (5) .

中小企业上市培训报道稿 第5篇

在福建会堂开班

11月28日-29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福建省企业上市办、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福建农林大学海峡创业育成中心和中国中小企业上市服务联盟联合承办的“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中国中小企业大讲堂〃 推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走进福建”在福建会堂泉州厅举行。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农林大学、中国中小企业上市服务联盟、世纪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及50多家中小型企业的代表1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福建农林大学校党委陈永正书记致辞、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股份制改革与证券管理处处长刘义云、中国中小企业上市服务联盟理事长张光禄做了重要发言。

“中国中小企业上市服务联盟”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

促进中心联合一批致力于为中小企业上市服务的国内优秀机构发起成立的,专业为广大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优质的综合性服务,旨在打造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一站式服务平台。此次培训班由中国中小企业上市服务联盟资深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的著名专家团队进行授课。由中国中小企业上市服务联盟理事长张光禄会计师、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璇律师、世纪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保存代表人艾民、深圳蓝色大禹成长投资基金执行合伙人陈华等亲自到会授课。为福建省中小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政府上市办、金融办等高层管理人员创造了难得的学习机会。采用广受学员欢迎的企业上市实战课程、深入解剖上市企业的成功模式,让学员清晰地认识资本市场要求,掌握上市方法与路径,同时通过对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设计、团队股权激励、人力资源管理、财税规划管理和企业卓越领导力等系列培训,帮助中小企业设计整套内容卓越管理模式。

会上海峡创业育成中心的入驻企业,福建安溪岐山魏荫名茶有限公司介绍了入驻及与联盟合作的成功体会;培训班结束后,海峡创业育成中心入驻的2家企业与联盟签订了IPO诊断协议。

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的利弊探讨 第6篇

关键词:新三板;挂盘;中小企业利与弊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小型企业想要谋求发展的机会,在竞争中生存,就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解放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经济效益。选用新三板上市的方式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新三板上市模式的推行,是我国金融界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双面性的。下文介绍了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市场中上市的好处和不利之处。

一、关于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市场上市的有利之处

(一)可以提高中小企业股权的价值

中小型企业单位在新三板上市之后,和其他企业相同。新三板市场为中小企业资产的证券化发展同样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流动。由于挂盘上市,中小型企业的隐藏价值可以更好的被投资者所发现,使得更多的投资者愿意把资金投入到中小型企业中去,中小型企业的自身股价也随之被提高。与此同时,中小型企业的股东也可以随时将自己手中所持有的股票予以套现。

(二)可以提高中小型企业的市场价值

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关键就是将企业的品牌让更多的人所认知,中小型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挂盘上市可以满足企业的这一愿望。原因在于中小型企业在市场中挂盘交易,从一定角度来讲就是证监部门对中小型企业的认可,这对中小型企业来讲,无疑是一个创造品牌知名度的有效途径。中小型企业每天证券的涨跌情况直接表明了企业的经营状态,这是投资者最需要的有价值信息,有助于帮助投资者及早发现自身企业潜能。

(三)可以使中小型企业在公司整体结构,管理更加完善

企业在新三板市场中进行挂盘交易,表明了中小型企业关于纳税,企业产权关系的明确以及公司结构框架的调整,创设适合中小型企业的管理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型企业在新三板市场进行挂盘交易的工作重点是找准企业在市场中所处位置,明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并把自己在市场中优势和劣势加以详细的分析,找适合的专业财务分析机构为企业出谋划策,更好的帮助企业实现调整公司结构,创设适合企业自身发展制度的宏观目标。为了防止中小型企业在新三板市场上市后被合并的风险,各中小型企业在规范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要做到尽职尽责。完善企业内部的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以便吸引优秀员工。

(四)可以使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及优惠政策增加

由于中小型企业在新三板市场中的挂盘交易,这代表了中小型市场在融资渠道以及优惠政策有了打大幅度的提高,股东的利益也随之增加[1]。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三板市场中,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是不需要支付利息的。这从一定角度上证明了中小型企业在新三板市场中上市的优势。中小型企业在新三板市场中上市,相关部门还对其给予了诸多优惠政策。例如,某地对中小型企业在新三板市场上市中制定了如下优惠政策:

(1)将中小型企业的所得税率调整为14.9%,期限为36个月,到期复审。通过以后可以在延续36个月。

(2)应聘于中小型企业中的技术人才可以办理该地的常住户口。国家给予专项拨款,用于技术人才的安置费用。

(3)在新三板上市的中小型企业和其他企业相比,更加容易得到国家的专项拨款。

(五)中小企业在新三板上市之后可以转板交易

由于中小企业在新版上市的原因,中小企业的竞争也更为激烈。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小型企业逐渐会趋于成熟化。最终达到具备上市的条件。在这个时候,中小型企业可以考虑转板,以获得更多的资金,使企业的发展迈向一个新的阶梯。

二、关于中小型企业在新三板市场上市的不利之处

(一)增加中小型企业的相关费用支出额度

中小型企业在新三板市场中挂盘交易的相关费用大约在75万到100万之间,支付给相关财务机构的费用高达25万到55万之间[2]。在中小型企业上市之后,每年还要向新三板市场中的主办商和交易部门支付一系列的相关费用,这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讲,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财务包袱。

(二)由于财务信息的公开,对中小型企业经营方面存在影响

由于中小型企业在新三板市场中上市,这就意味着中小型企业的财务信息要对外进行披露,相关的企业财务信息的过分披露,会给企业在中小板上市方面造成影响。原因在于中小型企业在数据调控方面不会做出太大的调整。

(三)中小企业在出售股份后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

由于中小企业在转让企业股份以后,会造成企业与股票持有者利益不相同的局面出现。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中小企业中人才流失的现象出现[3]。即使在这个特殊时期,有少部分优秀人才留了下来,但由于中小企业不能给他们带来以往的利益,中小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不能很好的被调动起来。甚至有的员工因为上述原因的出现,出现了心理失衡的现象,时间久了就很容易使中小企业陷入困顿的状态。

(四)中小企业在中小板或者创业板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活性被降低

因为中小企业上市挂盘的原因,要求中小企业的财务情况必须对外公开。这种规定就直接造成了中小企业的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募捐股)的活性降低。如果企业不在新三板市场进行挂盘上市,那么中小型企业就会听从注册会计师的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中小企业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募捐股)的灵活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三板上市方案是否采用,完全取决于中小企业的自身财务情况以及实现何种目的,如果中小企业想在短期内达到凑集资金的目的,选用新三板上市交易的好处就大于坏处,如果企业向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采用转板的方法,那么选用新三板上市的方式就不太合适了。所以说中小企业是否采用新三板的方式的策略,完全取决于是何种经营目的。基于此,企业应当以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灵活运用新三板上市方案,才能更好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真正的实惠。

参考文献:

[1]卢文浩,李红梅,王金芳.抢占新三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09)131-137

[2]齐飞.新三板 IPO“学前班”[J].中国企业家,2009(03).144-150

企业上市决策探讨 第7篇

关键词:企业上市,决策,探讨

截至2012年11月, 我国已有A股上市公司2453家, 在中国证监会排队企业479家, 我国企业上市热潮可谓是一浪热过一浪, 未来我国企业上市将更加络绎不绝。但我国仍有相当多的企业对企业上市认识不清, 有的企业坚决不上市以致错失发展良机, 有的企业在券商的怂恿之下盲目上市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有的企业上市意愿强烈却苦于不知如何决策, 笔者作为一次港股上退市的深度参与者和一次A股上市的主持者, 试图利用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 从企业作为上市运作主体的这个角度来探讨一下企业上市的决策问题, 以资其他企业借鉴。

企业上市既是一次重大的融资活动, 更是一个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步骤, 一般由企业董事会研究报股东会审批通过。这一研究和审批过程就是企业上市的决策过程, 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上市与否

1.1 必要性分析

IPO理论认为, 公司上市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 融资效应。上市使企业得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融资, 并利用证券市场丰富的金融工具再融资, 有助于企业通过并购做大做强。上市融资可以享受权益融资的好处, 即企业不用还本付息, 且不存在到期不能偿还债务引发的财务风险, 同时通过牺牲可控的所有者权益可以控制更多的资产实现以小博大的杠杆效果。同时企业上市之后, 企业可以交替使用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 既保持资本结构稳健和财务风险可控, 又能利用更加宽敞的渠道, 更加多样的品种, 更加灵活的方式, 来持续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2) 财富效应。资本市场使股东财富产生杠杆效应并具有明确价格。世界500强, 没有一家不是上市公司。以微软为例, 微软创立于1975年, 上市前的1985年, 其总收入为1.62亿美元。1986年3月, 股票发行上市为其增值扩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现今, 微软已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 其市值一度突破5000亿美元。

(3) 广告效应。企业能上市本身就是质量和实力的体现, 成为公众公司, 知名度提高, 积聚无形资产 (广泛的投资者、吸引人才、易于信贷) , 有利于消费者、供应商及合作者的品牌认同, 有利于当地政府的支持, 有利于异地扩张。

(4) 竞争效应。企业上市有利于在行业内取得领先于竞争对手的时机和条件, 从而异军突起。

(5) 治理结构改善效应。通过上市建立规范的治理体系、引入独立董事和职业经理人、实施股权开放和股权激励, 不断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有助于公司更加健康更加长远的发展, 特别是对于家族制的民营企业来说, 意义更加非同寻常, 不仅能够实现去家族化, 而且有助于解决接班人问题。

上市融资适用于盈利性较好或成长性较好的企业, 只要企业的发展战略有与上述五个效应有不谋而合之处, 企业就可以选择上市, 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2 可行性分析

企业除了考虑应不应上市之外, 还应考量自身情况是否符合上市条件。上市的基本条件一般包括营业历史、盈利、资产、最低市值、公众持股比例、独立性等方面, 如中国A股主板上市要求最近3年累计盈利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 公众持股比例占25%以上, 若股本总额超过4亿股, 则占10%以上, 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 具有持续盈利能力, 财务状况良好, 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 无其他重大违法行为等。不同国家和地区, 不同市场的上市条件不同。如果企业确定了上市目标却不符合上市条件, 就应想方设法通过发展的手段使企业达成上市的条件。

2 在哪上市

上市地点的选择, 不是简单的选择一个交易所, 而是选择股东和市场, 使企业的产业发展与资本市场发展相得益彰。企业无论是选择境内上市还是境外上市, 一般应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1) 拟上市地政府政策的支持、投资者对中国及中国企业的认同度;

(2) 上市条件的差异, 包括企业对公司治理的适应, 充分了解上市地的游戏规则并符合其要求;

(3) 一级市场的融资和再融资能力 (估值水平) 、二级市场的流通性和市场活跃程度;

(4) 上市发行成本和上市后维持成本, 还有上市后法律监管的严厉程度是否能够承受;

(5) 上市程序和时间的差异, 主要是简便和快捷程度。

按照上述标准, A股相对于香港、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市场有着对国内企业认同度高得、发行成本和维护成本低, 发行时间长, 估值水平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

3 何时上市

一般而言, 上市和融资是连在一起的, 因此同样的股票发行量能够达到最大融资规模的时间就是最佳上市时机, 达到最佳上市时机的条件取决于外部市场的估值水平和企业本身的发展阶段。

从外部看, 如果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市场疲软, 再好的商品也卖不出好价, 同样股票市场低迷的时候, 上市筹集资金就会相对较少, 此时发行股票上市的公司自然会少;相反在宏观经济向好、投资者热情高涨、股票市场行情火爆的时候, 市场整体估值水平提高, 尤其是热点行业更是如此, 所以选择在此时上市融资, 股票会卖一个好价钱, 企业会融到更多的资金。

从内部看, 上市时机取决于企业发展的阶段和外部融资需求的紧迫程度。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发展一般经历种子期、发展期、扩张期和成熟期。除了企业自有资金投入外, 在种子期, 企业资金一般来源于天使投资、政府补助和民间借贷, 进入发展期, 可以引入风险投资和银行借贷, 到了扩张期, 企业就可以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及再融资, 一旦进入成熟期, 通常要考虑资本退出, 融资也选倾向于负债方式。

能够在内外部因素都匹配时融资固然最佳, 如若不能, 为了争取早日上市, 牺牲一点股价或少发行一些股份都是在所难免的, 同时也是非常值得的。

4 上市方式

企业上市方式多种多样, 归纳起来包括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两类。直接上市主要是指IPO上市, 这一方式程序比较复杂, 需要经过监管机构审批、成本较高、需要聘请的中介机构较多、花费的时间较长, 但有三大好处:公司能够按照尽可能高的价格发行股票、公司可以获得较大的声誉、股票发行的范围更广。因此, 大多数企业上市通常选择这一方式。间接方式则主要包括买壳上市、重大资产重组等。所谓“壳”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买壳上市又称“后门上市”或“逆向收购”, 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购买一家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来取得上市的地位, 然后注入自己的有关业务和资产, 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买壳上市的优势在于: (1) 相对条件宽松, 历时较短, 审核相对比较简单; (2) 中介费用较低, 只需向证券公司支付财务顾问费, 没有承销费支出, 在审计、评估、法律顾问费方面也较直接上市低。但买壳上市也有劣势: (1) 不能立即募集资金; (2) 资产重组过程可能造成潜在损失; (3) 可能被壳公司历史遗留问题拖累。其他上市方式如存托凭证、可转换债券实际应用较少, 而且往往是已上市公司再融资时采取的方式。

5 发行方案

股票发行方案是指股票向投资者发售的具体安排。严格意义上看, 发行方案由企业和保荐人协商制定, 经证监会或交易所核准后方可实施, 但企业通常应在上市决策阶段就应有一个周全的考虑, 这主要包括发行股票数量和比例、发行价格、承销方式等。因为这涉及控制权的稀释、改制时股权结构的安排、与募投项目的配合、经营业绩的计划等诸多方面, 如果不经事先的周密计划, 恐影响后续环节的推进。比如发行股票的数量, 其上限取决于丧失控制权的对应比例, 其下限取决于法定最低发行比例, 而发行股票的价格则与公司的经营业绩密切相关。

6 募投项目

募投项目的核心是上市募集资金的使用, 在招股说明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是发审委关注的核心之一, 其效果与拟上市企业能否顺利过会密切相关, 同时确定募投项目就是描绘上市故事, 彰显发展前景, 只有一个好的上市故事才能赢得较高的发行价, 因此企业从决策开始就应高度重视。选择募投项目应把握以下几点: (1) 原则上应当用于主营业务, 不支持财务性投资、新业务领域投资和参股其他企业。 (2) 应与自身现有生产规模、财务状况、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相适应, 不宜拼凑项目进行融资。 (3) 应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盈利能力。 (4) 要和细分行业研究结合起来, 应与行业的格局和未来发展趋势相一致。 (5) 要符合产业政策并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不存在项目执行受阻的情形。

7 股权激励

上市前实施股权激励, 其意义不止在于稳定和激励管理层, 还能吸引外部投资者并增强信心, 另外, 如果没有股权激励, 恐怕连合适的董事会秘书和财务总监都吸引不到, 还可能有不胜任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在上市进程中捣乱。因此, 必须在上市之前把员工的利益都照顾到、协调好。在实施时, 一定要考虑周全: (1) 激励范围, 除了常规的董事、高管和核心人员外, 还要考虑到创业元老、职工持股、职工安置等问题, 以免伤害士气; (2) 激励价格, 既要处理好激励价格和引进外部投资价格的关系, 也要处理好股权支付成本和未来经营业绩的关系; (3) 实施程序和条件, 一定要比照《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办法》执行, 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 尽可能维持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对稳定, 同时产权持有人一定要清晰, 不能搞代持。

8 引进投资

由于引进外部投资可以解决资金短缺、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实现股权变现、引进先进技术、加速国际化进程, 提升企业价值等, 因此广受拟上市企业青睐。在引进投资过程中要注意: (1) 股权结构要进行科学的设计, 在绝不丧失控制权的前提下, 引进更知名更专业的投资机构, 既保持股权结构的相对稳定, 也保持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对稳定; (2) 股份定价是焦点, 溢价可以低一点, 但决不能贱卖; (3) 决不能签署对赌协议, 这样既不符合上市条件, 也不符合企业利益; (4) 投资机构的身份一定要合法, 不能有信托、代持等产权不明晰的情形。把握好这四点, 旨在保障引进投资起到应有的作用。

由于自身的利益需要, 通常保荐人都会劝导企业进行上市, 以此来赚取辅导保荐费和承销费用。因此, 企业在征求保荐人意见的同时, 也应保持必要的独立性, 企业可参照上述六个方面做出科学审慎的决策。

参考文献

[1]石建勋, 陆军荣.中国企业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路径案例与操作方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刘建华, 温元凯.融资:奔向香港资本市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

[3]徐春立.企业资本结构战略规划[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10.

[4]杰伊.巴尼 (Jay B.Barney) , 威廉.赫斯特里 (WilliamS.Hesterly) , 李新春.战略管理 (中国版) (原书第3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企业上市执行探讨 第8篇

企业上市执行的过程, 实质就是一个战略性项目的管理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核心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市团队

一般情况, 上市团队核心成员至少应包括董事长、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和财务总监。董事长和总经理最重要的是具有对上市工作坚定的决心和信心, 具有解决复杂疑难问题的强大推动力。由于董事长和总经理常常对上市工作不熟悉, 此时, 专业水平高和实务经历强的董事会秘书或财务总监就特别重要, 他们的地位和受信任程度越高, 就越容易高效率低成本的来协调上市的执行工作。企业还应专门设立上市办公室, 专门推进上市执行工作, 由董事长或总经理兼任主任, 董事会秘书或财务总监兼任副主任, 下设财务组、法律组、业务组和后勤组, 组长由分管领导领衔, 既独立分工, 又相互协作。团队成员的配置要足够忠、足够多、足够强和足够精, 同时与团队的培养计划相结合, 利用好上市过程历练团队这一战略性培养人才的机会。

二、中介机构

(一) 选择

企业上市必须聘请有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保荐辅导工作并发表独立意见。中介机构一般由保荐人、会计师、律师、评估师组成。

1、保荐人

保荐人, 也称投资银行或券商。保荐人是上市规则和流程极其熟悉的专业人员, 也是企业与证监会和交易所沟通的桥梁, 其上市准备阶段的职能主要是负责全面筹划上市架构, 编制招股文件、协调其他中介机构按照时间表推进上市筹备工作。保荐人至关重要, 考察的关键是看其协调各方资源的能力和专业能力, 具体来说, 包括 (1) 是否与审批机关和监管机构保持紧密的关系? (2) 在证券市场的工作经验是否丰富, 具体的成功案例如何? (3) 是否具备本公司行业领域的上市经验? (4) 在同类保荐人行业内的声誉如何? (5) 是否拥有成熟完善的发行渠道和承销网络? (6) 与会计师、律师等是否存在良好的合作关系? (7) 保荐人是否存在项目冲突或对项目不够重视?

2、会计师

会计师的工作主要有:出具会计师报告并在招股说明书里适当披露、为盈利预测提供审核意见、向审核机构解答有关财务会计信息问题等。在企业成功上市之后, 会计师在每个报告期还要出具审计报告。选择会计师的关键不只是其出具审计报告的真实性, 更要在意其知名度和可信度, 还要考虑更换会计师的风险, 若无故更换会计师, 既要向交易所和广大投资者交代, 又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来选择新的会计师, 对企业维护资本市场形象极为不利。

3、律师

律师主要出具法律意见书, 解答有关法律问题等。律师的核查过程比保荐人更苛刻, 对重大问题的把握也更到位, 选择律师除了考察其是否具有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资格外, 还要考察其职业经验、背景资源和客户评价。如果聘请的保荐人较弱, 那么聘请的会计师和律师就应较强。

4、评估师

评估师负责审阅公司的物业或设备的所有权、进行现场观察和评估、出具评估报告。选择评估师较为简单, 一般具备证券业务从业资格有一定声誉即可。

通常确定了保荐人, 其他中介机构可以从保荐人推荐的名单中择优聘用。除了上述法定的中介机构外, 还建议选择一家财经公关公司。在证监会强化信息披露之后, 有相当一部分媒体不负责任地借机对拟上市企业进行舆论敲诈, 因此建议选择财经公关公司来维护媒体关系。选择的关键是判断其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和相当的规范, 以免进入陷阱, 因为有的财经公关公司与媒体形成了利益链。

(二) 配合

在工作上, 要深刻理解中介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努力促成公司上市的立场, 要统一公司项目组成员与中介机构配合的方法, 注意沟通的一致性, 避免牛头不对马嘴、前言不搭后语, 在遇到不明问题时, 积极充分沟通后再予以应对。在调动积极性上, 要为中介机构成员提供优质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把握工作与休闲的节奏, 安排好休闲活动, 使大家在受尊重和愉快的状态下为公司努力工作。在利用其专业能力和特殊资源上, 要讲究发挥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不只是停留在发现问题上, 遇事要与企业一起想办法, 不能只讲不行, 还要讲怎么才行。

三、自查整改

自查整改, 是指在中介机构进场之前, 对公司自身状况进行重点检查, 并根据检查情况有效解决存在的重大问题, 通常包括:同业竞争问题、关联交易问题、独立性问题、产权和资质不全问题、财务不规范和业绩还原问题、违法违规问题等。这一工作必不可少, 且必须在中介机构进场之前进行, 可由董事会秘书或财务总监来主持完成, 因为如果把重大问题留给中介机构协助解决的话, 可能导致中介机构无法与企业同心同德推进上市工作, 毕竟中介机构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四、周密安排

这里的周密安排, 强调两点。第一、要制定明确的时间表, 安排好责任人、分工、时间节点和任务标准。尽管上市的时间表经常是一推再推, 但是券商作为中介机构的总协调人, 必须担负这一责任, 因为各中介机构承接的项目繁多, 如果没有统一的时间表来协调, 根本无法把上市团队聚集起来完成阶段性工作。同时在落实时间表上要设专人跟踪和协调, 否则工作方向和进度均无从把握。第二、处理好上市进程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长期看, 上市是服务于发展的, 有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但短期看, 因为企业上市要占用管理层相当大的精力, 有的企业甚至无暇顾及自身的经营管理, 从而导致企业上市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的冲突。实际上, 这并不矛盾, 而是相互依存, 经营管理工作做不好, 企业业绩不能提升, 同样影响上市募集资金规模, 因此在强调企业上市工作的战略性时, 也不能忽视其服务性, 统筹兼顾, 把上市进程和经营管理工作匹配起来。

五、工作机制

科学的工作机制有利于调度团队工作积极性, 确保上市执行工作高效完成。第一、分工上, 上市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负责整体协调和重大事项的决策, 财务组负责对接会计师审计、评估师评估及招股说明书财务部分等, 法律组负责对接律师验证、律师法律意见书、关联交易、招股说明书法律部分等, 业务组负责对接招股说明书业务描述、发展目标及募投项目部分等、后勤组负责档案管理、会议筹备及为上市中介及工作团队提供后勤服务等, 涉及对外协调的重大问题时, 则由各小组抽调对口人员在上市办公室的领导下逐项攻坚克难。第二、纪律上, 在强调明快严实的工作作风的同时还要建立保密制度, 防止因泄密导致耽误公司上市进程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形发生。第三、流程上, 建立“资料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审批-资料外报”程序, 防止重要信息不当外漏, 确保信息处理的一致性。第四、协调上, 建立规范的会议制度, 确保中介机构协调会和日常工作协调照常进行并取得实效, 同时因上市工作涉及大量的文件流转, 确定Email为统一的沟通工具, 培养团队实时处理Email的习惯。第五、态度上, 必须坚持求真务实, 克服一丝一毫的侥幸心理, 以免留下后患。第六、激励上, 除了实施股权激励外, 还应为上市团队安排过程中的即时激励和成功之后的特别嘉奖, 因为上市过程团队的辛苦程度和付出与平常是有天壤之别的。

六、营造氛围

上市筹备过程纷繁复杂, 异常艰辛, 对公司和管理团队都是巨大的考验, 1) 上市时间表已经修订了很多遍了, 怎么还是推迟, 究竟什么时候能够上市?2) 上市究竟要投入多少资源, 投入多少精力, 公司的经营已经快顾不上了, 如果上市失败了怎么办?3) 尽职调查怎么那么详细, 我们究竟要提供多少材料, 解释多少遍, 中介机构才能满意?4) 没有了晚上, 没有了周末, 没有了节假日, 我们究竟还要加班多久?5) 上市筹备那么多难题, 这么熬人, 上市之后还有什么等着我们?这一系列的问号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情绪和耐心, 因此, 公司高层要持续地做广泛的深入的动员工作, 营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氛围, 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 尤其是鼓舞上市团队用坚定的信心, 坚韧的毅力, 不怕困难没有借口地来推进上市。

七、处理关系

处理关系就是处理好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用“和”“合”的办法, 争取支持, 防止添乱。利益相关方包括当地政府、监管机构、媒体、股东、债权人、客户、供应商、员工和竞争对手等, 上市若得不到其中任何一方的支持, 都可能功亏一篑。政府方面, 在公司重组及募投项目上需要政府相关主管机构尽快批准, 在尽职调查上对中介机构予以配合和支持, 为公司出具工商、税务、社会保障、环保等方面的守法证明, 给公司上市提供财政补贴和关键经营资源。监管机构方面, 要保持密切沟通, 耐心解释和有效处理在审核过程中反馈的问题, 争取监管机构最大程度的支持。媒体方面, 可以笼络, 也可以远离, 唯独不能得罪, 大小媒体区别对待, 善恶媒体区别对待, 利用财经公关公司与其周旋。股东方面, 企业上市过程中的重大决策, 一定要争取各方股东的大力支持, 以免耽误上市进程。债权人、客户和供应商方面, 需要配合中介机构完成尽职调查, 确认询证函等。员工方面, 一是要鼓舞士气, 增强干劲, 二是要防止恶劣员工给公司上市添乱。竞争对手方面, 一定要化敌对为和平, 化竞争为合作, 严守商业秘密, 防止竞争对手恶意举报、恶意诉讼、恶意竞争等情形发生。只有处理好了与上述关系, 才能为公司上市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

企业上市是企业迈向资本市场的必由之路, 同时也是异常艰辛之路, 企业上下唯有高度重视, 高度投入, 同心同德, 充满信心, 不怕困难, 不怕挑战, 坚决有力, 讲策略, 讲方法, 有效率, 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才能让企业更快更顺的实现上市大计。

摘要:本文试图从企业作为上市运作主体这个角度, 来阐述企业应当如何实施上市执行, 其项目管理的实务性是本文最大的创新和借鉴之处。企业上市执行的过程, 实质就是一个战略性项目的管理过程。

关键词:企业上市,执行,探讨

参考文献

[1]石建勋, 陆军荣.中国企业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路径案例与操作方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刘建华, 温元凯.融资:奔向香港资本市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

[3]杰伊·巴尼 (Jay B.Barney) , 威廉·赫斯特里 (William S.Hesterly) , 李新春.战略管理 (中国版) (原书第3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4]吴建斌.财务智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

我国上市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研究综述 第9篇

自从1978年打开国门以后,尤其是迈入21世纪后, 中国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当前已是中国社会经济与社会前进的生力军,在推动发展、促进就业、促进改革、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到2012年秋季,据有关部门统计,依照当前使用的中小企业分类依据计算,中小企业有将近1800万家,占到我国在有关部门登记注册所有企业数量的百分之九十九。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在所有企业数量中占到百分之九十九,创造的效益大概占到GDP的百分之六十五,占到国家税务收益的六成,提供了八成以上的工作岗位。中小单位以便捷的经营体制与较高的市场灵敏度,变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可替代的力量。另外,中国有关部门在持续增大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伴随第12个五年规划的实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已经划入《工业与信息化部“十二五” 规划体系》。立足于当前苏北五市的信贷筹资现状的角度, 资金市场的资本资源分配偏向于大规模与特大规模的单位,中小企业大多面临资本不足,融资需要无法得以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研究综述

纵观已有的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相关文献,国外学者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效率问题的研究凤毛麟角,国外学者很少涉及这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关于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整体的配置效率对融资效率的影响角度。目前在我国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研究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定义学者们各抒己见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和定论,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评价标准基本上都是从理论研究或者实证研究角度展开的,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认知体系。

关于融资效率定义的研究,从国外的研究成果看,由Fama(1970)最早提出金融市场效率问题,由此国外金融市场效率问题的研究才正式开始。Fama提出了较完整的研究方法,并且对弱有效性,半强有效性和强有效性三种不同的市场效率进行了定义。此后国外对于融资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融资效率以及实证研究上面。Levine与Kunt(1996)筛选45个不同收入水平国家作为研究主题, 展开了股权市场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研究显示:股票市场不仅是股权融资数量的递增,也对提高企业资本配置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在我国,经济学家曾康霖(1993)最早开始研究融资效率。他的主要成果是分析了影响融资效率的7个重要因素,不过并没有给出融资效率的具体定义。随后,我国其他经济学家先后从不同角度对融资效率的定义给出了不同解释,概括起来可以从已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融资的成本,效率和对企业的不同影响的角度进行定义

宋文冰(1997)通过比较股权和银行贷款两种不同融资渠道,得到:企业的配置效率与交易效率合起来可看做融资效率,其中配置效率指将最稀缺资源分配给生产能力最优的投资者,而交易效率是指以最低廉成本向投资者提供资金的能力。周浩文,赵德志和李国江(1999)对宋文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认为:融资效率应分成配置效率和筹资效率。其中配置效率是把最稀缺资源使用在效率最高的投资途径上,筹资效率是给投资者以最低成本提供资金。黄连琴,聂心兰(2007)对企业融资效率进行了更深一步的定义,两位学者认为融资效率指资金使用的效率和交易效率,因此融资效率是企业运用融集的资金为企业制造更大价值的一种能力。

2、从企业融资风险,成本和融资能力三个角度进行定义

叶汪春(1999)认为一个企业融资效率如果提高了,那么可以带动整个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使得分散的资金进入生产领域进行流通。他将金融效率划分为以下几种:商行效率,企业融资的效率,金融市场的效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效率等方面。熊楚楚,干升道(2000)通过研究融资结构中的债务成本以及风险成本,认为应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融资效率,还进一步阐明投入和产出的具体指代,投入指的是总的资本成本在融资中的体现,产出指的是投资的报酬率。曾辉和方芳(2005)从三方面—融资的成本,融资后资金的自由度以及融资的利用率研究融资效率问题。研究表明所谓融资效率就是指企业的一种同时兼顾最小风险和最高效益的能力。

3、从宏微观的角度进行定义

卢旺财(2001)从融资方式,融资制度以及金融融资效率角度出发,提出所谓融资效率就是指企业在实现从储蓄到投资的过程里选择的某种融资制度的能力。高友才 (2003) 认为融资效率指企业融资给金融市场带来的作用以及影响大小,应从宏微观角度划分成宏微观两种效率。宏观效率是企业融资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大小,微观效率是融资对企业自身经济发展以及对提高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程度。尚欣荣(2011)通过把企业治理结构考虑进去, 综合企业融资的成本,风险以及融资机构等方面,得到结论:企业融资效率指企业以低成本以及风险融入资金,并且通过对资金的合理运作给企业带来利益,提高企业的自身价值的能力。

通过对以上融资效率定义的分析,本文认为对融资效率的定义的界定应以融资的含义为积淀,通过归纳各个角度定义,把影响企业融资效率的各因素都考虑进来,这样才能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本文认为从宏观微观角度进行定义融资效率比较科学,因此把企业的融资效率定义为:不同组织模式的企业用尽可能低的风险以及成本筹集资金,并且以尽可能高的效率运用资金的能力。

三、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评价标准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评价标准的著作较少,Merton(1987)设计出了资本市场平衡模型,得出结论: 资本市场平衡模型需要以市场的不对称信息为前提,并且投资者仅能接触到企业的债券相关信息,无法触及其他企业发展经营状况。Zervos(1998)通过对47个国家在28年间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一套实证模型检验经济增长,股票市场和银行三者之间的联系。

郑伯良(2002),邓红征和周长信(2003)等都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首先确定了影响融资效率的五个因素,针对不同的融资方式,确定这些影响因素对融资效率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即隶属度),根据模糊系统方法进行计算,中小企业融资效率高低的排序。胡竹枝和李明月(2005)通过分析影响融资效率的六个因素并运用模糊系统法,研究显示内部积累融资效率最高。申景奇(2006)通过实证分析法对各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效率进行测算,研究结果显示融资效率最高的是内部融资,最低的是股权融资。朱冰心(2006) 以浙江省的中小企业为样本,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线性回归方法对其融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重点比较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效率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浙江省中小企业债权融资效率要高于股权融资效率。方芳和曾辉(2008) 以将最新在深圳中小企业板的24家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线性回归)对其融资效率进行研究,研究结论显示债权融资效率高于股权融资效率。肖科、谢婷 (2010)选取最能影响企业融资效率的6个因素,以湖北省的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融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得到了几种融资方式融资效率的高低。曹晓军、胡达沙和吴杰(2012)梳理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现状,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比重较高,但是股权融资的效率较低,并具体分析了股权融资中的配置效率和筹资效率。

四、总结

综合分析上述文献发现,对于融资效率的定义,国内研究的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企业融资效率体现为企业融资成本与资金使用效率的关系,是指企业以某种方式以最低的成本融入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同时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资金使用效率。对于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学者们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大都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线性回归和数据包络分析法,从微观角度入手研究企业融资效率的却少之又少,宏观角度分析可以从整体上得出企业融资效率高低,微观角度分析可以具体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到影响企业融资效率的具体因素,因此这两种分析方法应该结合起来,共同作为探究中小企业融资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手段。

在今后的研究中,会在宏观分析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以数学上严密的定理形式,证明与经济学的帕累托有效性等价,并显示出比生产函数更加优越的性能,通过设立的线性规划模型,得出的是一个相对有效的结论。从最有利于决策单元的角度进行评价,注重对每一个决策单元的优化,能够指出有关指标的调整方向。

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融资效率的研究成果总结以及分析,得到了目前国际领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为今后探讨提高苏北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途径打下基础。

摘要:在国内,中小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在提供就业岗位、繁荣经济与促进社会安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全球正在实行新一轮的产业架构改革与企业深化,伴随该轮调整,很多大规模公司与跨国集团的规模与经营能力持续加强。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我国中小企业的运行背景产生了很大的改变,迎来了更大的经营困难。比如我国首都,改进该市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已变为推动经济健康增长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笔者选择此题目的价值。

中小企业新三板挂牌上市意义分析 第10篇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在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税收创造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也是创新发展的首要拉动力,每年我国大部分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专利发明均来自中小企业。因此,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其解决好资金的短缺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资金融通以及股份转让的平台,是中小企业一个快捷便利的资金渠道。每年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数量都在逐年增加,新三板不断扩容至全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挂牌到新三板,融通到了资金,从而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了企业本身股份的流动性。新三板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融资平台,从而增加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而一些上市热情不减的企业也可以等待机会继续寻求在主板或者中小企业板、创业板转板的机会。新三板扩容至全国之后,给众多中小企业带来了解决其资金短缺问题的机遇,为探索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带来了一个新的路径。

二、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意义

1、能够扩展其融资渠道

新三板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能够为其提供更广泛的融资的平台和股份流通的平台,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因此,新三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另外,新三板并没有设立过高的进入门槛,使得较多难以进入到其他资本市场板块的企业先进入到新三板,实现投资者对其价值的投资,也实现了企业的成长。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扩展了融资渠道,主要原因在于新三板的入场门槛相对较低、能够吸引潜在投资者以及为中小企业增加资金来源。

(1)入场的门槛相对较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了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和产权市场,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前三个板块的进入门槛比较高,这就直接阻碍了中小企业进入到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活动,使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于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而言,难以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有时甚至难以从银行取得贷款,这使得新三板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融资平台,所以2013年新三板开始全国扩容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在新三板挂牌并没有太高的入场门槛,这些企业基本不需要达到某些财务指标的要求,新三板对中小企业挂牌的要求比较低,比如规定企业只要依法存续两年并具有持续经营的能力,总股本不少于500万,同时有合法的经营业务且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等,满足这些要求就可以在新三板上挂牌。因此,新三板较低的门槛使更多的中小企业有了进入到资本市场取得融资的机会。

(2)吸引潜在投资者。因为有了新三板的保障,所以更多的机构投资者以及股权投资基金愿意投资于这些挂牌的中小企业。到目前为止,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在新三板发行的股数和融资的数量也是每年增长。随着新三板融资功能的加强,投融资管理制度的逐渐完善,吸引了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加入进来,主动投资于这些挂牌的中小企业。挂牌新三板的企业是非上市公司,因此其募集资金的方式通常都是向特定投资者定向增发,只有当更多的投资者愿意参与到新三板市场中来,才能为这些挂牌的中小企业顺利地筹集到资金。

(3)为中小企业增加资金来源。正是因为新三板的存在,使得更多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不再仅限于银行贷款、政府补贴以及自有资金等。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有限,初创期的中小企业不容易从银行得到贷款,这时候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创业投资、风投,资金筹集能力受企业管理者的融资能力影响较大。中小企业发展一段时期之后,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利润留存部分也会成为发展的资金来源之一。对中小企业来说,一些外部融资渠道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较高,难以从中获得贷款,但新三板的出现,为企业新增加了一个融资渠道,扩展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因此,新三板是一个能够有效为中小企业提供成长环境的融资平台,让较多满足条件的中小企业挂牌上市。通过新三板自身的制度完善和管理规范,为中小企业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者,让投资者参与到这些中小企业的价值挖掘中来,促进企业的成长,为中小企业实现其价值发展。

2、能够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

在企业挂牌新三板以后,新三板对企业的治理水平、股权结构、财务状况企业经营状况以及信息披露等均会有相关的要求和规定,这会提高企业的管理规范性和治理水平。

(1)挂牌新三板的企业需要在专业机构的协助下进行股权改制,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股权治理结构,所以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其公司的治理结构会进行相应的完善。这些企业会在证券市场中介机构,如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的协助下,建立起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内部控制体系等。同时也会对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和制定,对企业的机构部门设置进行完善,如明确管理层的决策权责和部门之间的信息通达,加强执行部门的行动执行力和决策约束力。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完善健全的现代管理体系,来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资金安全和操作规范等。

(2)新三板对挂牌中小企业相关信息的披露的要求,也会提高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规范性。在准备挂牌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在券商的尽职调查中,提供足够的详细资料,来证明企业所具有挂牌的资格。此外,在企业成功挂牌新三板之后,板块也会对企业今后的经营情况进行持续的考察,会要求企业按照规定继续披露相关信息,新三板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是参照上市公司的披露要求来设置的。因此,挂牌新三板的中小企业能够通过对企业自身管理体系的完善以及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来提高企业的治理水平。

3、为转板其他板块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部分有志于在主板、中小企业板或者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来说,新三板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增强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实力,让这些企业继续等待时机准备在其他板块去上市。新三板自扩容以来,市场的火爆程度已经有目共睹,同时转板机制的开通,使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有了更多的通道,不仅增加了新三板市场挂牌企业股份估值流动性,也让更多机构加入到新三板的投资交易中来。因此,对于挂牌新三板的中小企业来说,可以在新三板融得资金、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同时,也可以继续为登陆其他板块进行准备。新三板作为这些企业的一个准备和成长的平台,使中小企业在这里提升自己的实力、完善自身的管理,等到中小企业成长起来,满足了其他板块的上市条件之后,便可以寻找时机转板到其他市场去。因此,在新三板挂牌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平台,为其之后转板其他板块奠定了良好基础。

4、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

(1)价值发现功能。中小企业一旦成功在新三板中挂牌上市,凭借股份的交易流通,能够促进公司价值的发现。因为在一个可流通并且能够公开交易的市场上,公司股权的流动性折价程度会被大大缩小,这十分有助于企业恢复估值,并为后续股东退出、企业并购等商业行为提供相对公允的价格。针对目前的一些新兴行业,诸如信息公司、软件开发公司、互联网公司等等,由于还不符合登陆主板、中小板乃至创业板的上市要求,就可以战略性选择先在新三板上挂牌交易,力争在市场化的运作下,最后促成对公司的合理估值。

(2)员工激励机制。由于中小企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前景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存在严重的招人难、留人难问题,尤其以骨干员工离职率高为主要特点。过去,一些中小企业也意识到了人才问题,于是采用期权作为激励机制,但是由于非上市公司股权没有公允价值,因此实际操作困难,难以实现真正的激励目的。随着中小企业陆续登陆新三板市场,股权激励、期权激励都不再仅仅是“水中月,镜中花”,而是真正具有市场价值并且可以自由流通的财富。股权激励不再是简单知识数字游戏,而是同每一名中小企业员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对完善公司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归属感和忠诚度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能够扩展其融资渠道。对于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新三板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这给中小企业进入到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活动提供了一个渠道,使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新三板为中小企业吸引到更多的机构投资者以及股权投资基金来投资,使中小企业有限的融资渠道得以拓展。同时,中小企业在新三板上市能够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通过对企业自身管理体系的完善以及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在新三板挂牌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平台,为其之后转板其他板块奠定了良好基础。

摘要:新三板是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为中小企业的融资上市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途径。尤其是中小企业现在面临的市场竞争比较大,企业的扩大再生产需要从外部途径获得大量资金,来支持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被广泛关注和讨论,而新三板能够为中小企业带来新的融资渠道。

关键词:中小企业,新三板挂牌,融资,意义

参考文献

[1]付珍珠:“新三板”市场的形成、现状及作用[J].中国市场,2014(14).

印刷上市企业概况分析 第11篇

在全部14家印刷上市企业中,除北人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印刷机械生产的企业外,其他13家企业业务范围都涉及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印刷管理条例》所管理的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三大类别。《印刷管理条例》中的出版物包括报纸、期刊、书籍、地图、年画、图片、挂历、画册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装帧封面等;包装装潢印刷品包括商标标识、广告宣传品及作为产品包装装潢的纸、金属、塑料等的印刷品;其他印刷品包括文件、资料、图表、票证、证件、名片等。

在这13家印刷上市企业中,主要从事出版物印刷的只有1家,即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的有9家,即涉及纸质及木质包装印刷的上海界龙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合兴包装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和汕头东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等;涉及烟标印刷及相关材料的生产的陕西金叶科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劲嘉彩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等;涉及瓶坯及瓶盖的制作与印刷的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珠海中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丽鹏股份有限公司等。主要从事其他印刷品印刷的有2家,即东港安全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建鸿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另外还有生产纸制品文具的浙江广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司编写的《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共有各类印刷企业法人单位约97000家,印刷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在全行业中所占比重为63.37%。相形之下,印刷企业上市数量少得可怜。这样由于出版物印刷企业规模和赢利能力普遍强于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的印刷企业,而大多出版物印刷企业纳入出版传媒集团,与出版乃至出版、发行单位一起上市。如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成都博瑞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都将旗下的印刷企业一起打包上市。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的印刷企业规模不大,赢利能力不强,致使印刷上市企业数量不多。

印刷企业上市一览表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投资行为探讨 第12篇

1 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投资资金不足,经营风险大

从静态上分析,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而且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水平较高,从动态上分析,资产负债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中的债务融资比率在逐渐下降,整体上负债类资金的利用效率在逐年降低,从侧面反映出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情况依然存在[2]。而相对于一般非上市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所增加的发行普通股融资方式也无法解决公司的投资需求,因为相对于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的融资规模还是会受中小企业的自身劣势的影响。

1.2 投资决策水平相对不高

(1)投资决策者决策水平不高。投资决策需要充分的市场调研、专业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实践经验等等方面的支持。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多为民营控股、家族式控股,最初的创业家族基本包揽所有的领导岗位,在发展初期有利于形成凝聚力,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会由于缺乏更为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而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样也会影响投资决策的质量。

(2)投资结构不合理。从整体来看,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总投资增加额差异较大,绝大部分企业进行了扩大生产,但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建设与投入仍不够重视,偏重固定资产的投入而轻研发投入。这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中小企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经济特征及我国现阶段转型时期经济现状有关。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走知识产业结构才能更大的发挥中小企业的灵活性、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1.3 投资环境不完善

(1)政府的导向与监督不足。从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贷款投向报告来看,虽然信贷配给的总额较往年增长,但是分配的投向却是不同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所占的比例依然很低。而在投资领域面临的是进入门槛和审批等问题的不公平待遇。同时,在监管方面,虽然国家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与投资活动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执行力度与效果还不尽人意。

(2)中介机构服务质量低。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和全社会经济组织共同建立的一个市场体系。许多中介服务机构正处于转型期和制度创新时期,拥有政府背景的中介服务机构因垄断地位而缺乏质量提高的危机感和意识[3]。

2 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1 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相关机制的有效运行可以促使投资决策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股权结构,他包括持股股东属性和股权集中度两个层面,从持股股东角度分析,相对而言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决策的动力和能力相对较强。从股权集中度角度分析,股权过于集中,会使大股东控制公司的投资决策,有可能会损害广大小股东的权益,而股权过于分散,又会形成内部人控制,经理层就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得失决定投资行为,因此,股权的适度集中,几个大股东的相互制衡会有利于投资决策的制定。二是,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相关机制的运行,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常设决策机构,经理层是公司战略制定与执行层,这几方积极有效的运行,才能确保投资行为代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并基于一定的专业水平之上。

2.2 金融体系

企业投资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筹资的能力,金融体系的现状可以反映中小企业的筹资现状,金融体系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两方面。从金融机构角度分析,多层次的金融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中小上市企业的融资渠道,也为投资活动的进行提供资金保障。而从金融市场角度分析,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度对企业的融资行为影响比较大,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度与规范化还有所欠缺,必然会影响资金的筹集与使用。

2.3 政府的引导与监管

虽然市场经济下主要靠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的尚不规范的资本市场决定了我国企业受政府行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与经营的劣势就更需要国家的引导与扶植。引导的同时还要加强监管,我国颁布了专门针对企业筹资与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但从现实执行来看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募集资金的使用,很多上市中小企业就没有按照招股说明来使用资金,资金闲置与挪作他用现象还是占有很大的比例。

3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投资问题的建议

3.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多为民营控股、家族式控股,一股独大是其典型的股权结构形式,而且管理层持股比例大,这就说明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利益冲突主要来自于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从完善股权结构角度分析,就应该积极引进新股东以分散股权的集中度,但作为新股东的基本资质条件要求是:拥有比较雄厚的资金、核心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等,同时要有较好的实业基础和较强的投融资能力,这种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一方面稀释了股权,另一方面增强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相关机制的建设方面,应该着重于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代表性和决策能力,同时以市场为基础,以经理人的企业家才能和综合素质为标准,形成一种公平、竞争性的企业经理人员的筛选、淘汰机制,促进优秀企业经理人员的迅速形成和健康成长。

3.2 多层次金融体系的构建

首先,强化现有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增加对中小上市公司的扶植力度,同时,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和完善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多层次、多元化和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其次,完善中小企业板的建设,增强资本市场的自由度与有效性,同时,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功能。最后,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与方式,发挥融资对投资行为的积极效用,例如积极探讨发展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债券融资方式。

3.3 加强政府的积极引导与监督

首先,加强政府的财政援助,实施有效政策引导,政府政策虽然不能替代市场本身的资源配置功能,但合理的引导加上必要的资金扶持,引导商业性资金的介入,能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其次,在投资领域方面,政府应逐渐放宽中小上市企业所能涉及的领域,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革升级,增强企业的内在竞争力。最后,为了使监管措施更加符合市场运行规律,必须将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置于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之下,并着重于监督控股股东的行为,同时,加强激励与惩罚机制的力度以增强监管的有效性。S

参考文献

[1]吴继明,张炳才.我国中小企业投资效率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0,1:31-33.

[2]张安伶,王永,王颖琦.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5:16.

上一篇:负荷功率因数下一篇:过程性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