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战略范文

2024-09-17

国际经济战略范文(精选12篇)

国际经济战略 第1篇

当前,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呈现出活跃的态势。一方面, 国际新兴经济力量提升速度较快, 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作为国际经济的重要主体,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随之带来了一些社会化问题, 例如人口老龄化严重、经济增长缺乏核心等社会矛盾, 这些矛盾给发达国家带来困扰的同时也影响了发展中国家, 世界上一些新兴力量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若干年之后两方经济实力很可能会不相上下。除此之外, 国际经济贸易的开放性以及包容性的扩张,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贸易保护新萌芽, 促使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世贸组织多次进行协商会议, 多方国家由于出发点不同, 无法达成协定, 多边贸易体系谈判进展缓慢。与此同时, 双边以及区域自由贸易盛行, 进一步强化了贸易自由化, 双边区域经济合作也给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消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给我国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平台。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有助于中国大力发展外贸投资行业, 引进外来资金有助于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进程中, 促进我国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实现更好的融合, 对于我国的外贸经济来说是一股强劲的力量, 可以让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创新的模式不仅增加了我国的外国资本, 还让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实现更快更好的对接, 加快企业资金流通, 顺畅合作, 在这个环境中, 促使我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走向科学化以及合理化, 实现更高的产业转型升级, 在国际市场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另一方面,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资金问题是我国企业发展的一大缺陷, 尽管外资缓解了一定的压力, 但是仍旧是杯水车薪, 这对于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竞争力增强来说是一个主要的阻碍, 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困扰。

3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背景下我国国际经济战略制定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是一个大环境, 中国要想发展, 必须要立足于这个背景之下, 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 制定我国国际经济发展战略, 促进我国综合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1 优化我国出口贸易模式, 实现战略性贸易发展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越来越全面, 速度也越来越快, 中国应该积极的调整自身的出口战略模式, 创新对外贸易的方式, 改变过去对外贸易过程中用数量来占据市场的模式, 积极的通过提升科学技术, 通过产品质量技术优势获得胜利。针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 在税收方面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大力扶持技术产业更好更快发展。除此之外, 我国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大力扶持科研主体单位, 强化科研力度, 通过对高科技产业的培养, 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 通过各种科研补贴等方式, 加大对于科研发展的多方投入力度, 让科研产业发展态势更加强劲。

3.2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国家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这也决定了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大方向, 应该立足于国情, 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形势,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科学正向发展。除此之外, 第三产业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主流, 一个国家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的经济实力, 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有力的提升国家国际经济的竞争实力。尤其是我国, 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还明显不高, 需要集中力量, 加大各项投入, 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最终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

4 总结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尤其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经济全球化的盛行让我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平台中, 我国应该积极的抓住机遇, 不断优化国内产业, 不断创新与开拓, 多方寻求外资支持, 强化合作, 在国际贸易准则下占据主动位置, 促进我国国际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徐万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J].范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 (2) .

国际经济战略 第2篇

世界制造中心--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选择

以国际分工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提出:要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并从国际分工中获得较高的比较利益,中国应该承接各国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走世界制造中心的道路.

作 者:李慧兰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0刊 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年,卷(期):“”(12)分类号:F114关键词:世界制造中心 比较优势 制造业 就业

国际经济战略 第3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外交;南南合作;新型国际关系

一、“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中国外交转型

“一帶一路”战略是中国的大外交战略。它的基础与美国马歇尔计划不同,它既不是经济援助,也不是基于地缘政治考虑的计划,而是基于地缘经济与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利益,也有利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并将影响全球地缘政治结构与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新时期中国国家战略将助力中国进一步走出去,为世界经济尤其是亚洲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各国发展经贸关系、推进技术合作,尤其是共建基础设施的成就和经验构成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倡导和引领周边国家开展广泛务实合作,争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互协调、取得突破。通过区别周边国家的不同情况,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贯彻采取不同思路、实行不同方式,中国就可以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互联互通,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二、“一带一路”战略的贯彻实施

在2015年和2016年, “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扎实稳步推进[1]。“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世界对接的新桥梁,中国分别从陆路与水路对此战略贯彻实施。

陆路方面,中国力主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上海合作组织对接,这既使上合组织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又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安全建设保驾护航。安全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上合组织作为以应对三股势力为主要宗旨的安全组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机会,可从安全领域扩展到经济发展领域,实现安全与经济发展的互助。同时,俄罗斯对“一带一路”持积极态度,这为中俄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提供了可能[2]。

水路方面,湄公河流域各国的经济合作是连接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桥梁。湄公河流域各国的联合执法既充分实践了中国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为主要内涵的亚洲新安全观,又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内涵充分展示了亲诚惠容的中国周边外交理念。

中东欧是联系亚欧的关键纽带,也是“一带一路”从亚洲延伸到西欧的前沿区域。中国—中东欧合作给中欧合作及东西方实现互联互通提供了时代契机。中东欧在中欧道路、贸易、政策、货币、人心五通中发挥着独特的支点作用。“一带一路”战略赋予了“16+1”的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以新的活力,充实并巩固提升了中欧合作,是中欧携手开创更包容、更平衡、更可持续的国际新秩序的重要载体[3]。

三、“一带一路”战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开辟新途径

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要目的是与中国周边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解决因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而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题。通过实现该地区国家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动中国与相关国家的产能与技术合作,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经贸规模,开辟金融合作的新机制,并进一步深化沿线国家间的人文交往,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最终以中国的快速发展带动周边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

中国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是南南合作的重大创举。这一战略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认可。非洲、拉丁美洲和南太平洋群岛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与中国探讨参与“一带一路”的可行性[4]。其中许多国家甚至已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等文件。因此,南南合作将自然地以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为良机,出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广泛互动、全面推进、联通发展、利益交织、共同前进的新局面。

四、“一带一路”战略是发展新型国际关系的创举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排斥冷战思维、反对零和游戏、拒绝丛林法则,从理念上超越国家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歧、跨越资源秉赋障碍和自然地理阻碍。“一带一路”战略不会从根本上打破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也绝不是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和重建政治集团,而是顺应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道路多样化和信息化的历史潮流,引导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探索相互扶持、共担风险、共克时艰、互利共赢的新道路,最终形成更为公正合理、更为健康稳定、得到广泛认同并使各国人民普遍受益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国家间对立与冲突的土壤,打碎以国家为背景的极端主义滋生蔓延的温床。充满包容性的“一带一路”战略不仅要发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自身潜力,同时也要动员和利用发达国家的富余资源,调动国际金融机构和相关组织的潜能。这样就会带动并推进更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政策理念相互衔接,进一步夯实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使世界上不同文明类型深入展开新形式的互动与互鉴。

参考文献

[1]刘乐、刘会民.习近平2016出访成果盘点:“一带一路”扎实推进 “互联互通”辐射亚太.(央广网2016年11月26日).http://china.cnr.cn/yaowen/20161126/ t20161126_523290084.shtml

[2]张宁、张琳.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3月(02)

[3]陈婧.中东欧16国的差异性对“16+1”合作是优势不是问题.(央广网2016年11月05日). http://world.huanqiu.com/ hot/2016-11/9637654.html

[4]王卫星.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风险与挑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5月(09)

江西经济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4篇

一、江西经济国际化现状

从经济国际化应有的内涵来看, 近年来, 江西经济在国际化方面虽有较快发展, 但从总体上来说, 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 目前还属于“开放型经济”的层次以及经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和起步时期。实施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大力引进外资是它的主要特色, “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是它的主要路径, “走出去”还十分薄弱, 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单向性”特征。

(一) 对外贸易。据南昌海关统计, 2014年, 进出口总额突破400亿美元、出口突破300亿美元、进口突破100亿美元, 均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出口总值在全国和中部地区分别居第14位和第2位, 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7百分点。进口增长25.2%, 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8个百分点, 在全国排名第5位。

(二) 利用外资。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增幅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且比2013年有所提升。实际利用外资84.5亿美元, 增长11.9%, 比2013年提升1.2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428.5亿美元, 增长16.6%, 比2013年提升6.7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320亿美元, 增长13.8%, 比2013年提升1.6个百分点。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28.4亿美元, 增长25%, 比2013年提升1.6个百分点。

(三) “走出去”。2014年, 江西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28.5亿美元, 增长25.5%, 比2013年提升2.1个百分点, 总量居全国第13位, 增幅居全国第6位, 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500万美元以上项目达91个, 同比增长18.18%, 合计24.2亿美元, 其中, 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3个, 1亿美元以上项目4个, 合同总额11.5亿美元;全省核准境外投资企业93家, 对外直接投资额6.6亿美元, 增长22.3%, 总量在全国排第15位, 比去年前移4位。对外投资地区分布方面, 非洲占比55%、亚洲占比25.5%、欧洲占比10.5%, 另外在美洲和大洋洲还有部分投资。在东盟、南亚、中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7.27亿美元, 增长55.7%, 占全省营业额的25.5%;对外直接投资额2.9亿美元, 增长605%, 占全省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8.5%。

二、江西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本土企业对外资企业的配套比例不高

江西国企改制后, 无论是经济总量、产业层次, 还是企业规模, 都没有成为江西经济的主导力量, 而民营经济主要分布在一些传统的加工制造行业中。企业的经营层次和盈利能力较差, 产业升级较为困难。由于本土企业与外企技术差距太大及跨国公司自身的战略考虑等多种原因, 目前本土企业对外资企业的配套比例并不是很高, 出口加工贸易以外资企业为主。此外, 以外资为主导的国际化模式, 决定了本土企业只能参与产品价值链中某些环节的生产, 很多出口加工品是“在本土生产”的而非“本土企业生产”的产品。从境外投资角度来看, 尽管投资规模巨大, 但是以外商的海外再投资为主。即使是合资企业, 其海外资产的控制权也主要在外商手中。

(二) 本土企业遭遇边缘化的危险

江西既存在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新兴产业部门, 如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也存在着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都较低的传统产业部门, 如食品加工。从经济主体结构上来看, 高新技术产业基本上被外商把持, 而且外资企业之间结成了共生共荣的配套关系。外资进驻江西后, 其相关配套企业也纷纷跟进, 形成紧密结合的外资群落。外资与本土企业的关联性较弱, 外资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 本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遭到挤压。据调查发现, 尽管外资企业的资金基本来自国外, 但有60%左右的外资企业的流动资金几乎全部依赖国内银行贷款, 外资企业基本上不存在现金流的问题。而相比之下, 民营企业向银行贷款则明显处于劣势。因此, 外资企业对本土企业存在巨大的挤出效应。

(三) 江西面临着产业空心化危机

江西引入外资主要是凭借工业化初期廉价的要素资源吸引外资, 而外资总在不断地寻求最佳的性价比地区以获取更高利润, 当本地资源优势丧失时, 这些外资很快就会发生迁移。如果外资撤离后, 本土企业还没发展起来, 原先想借助内向国际化来促进外向国际化即以引进来带动走出去的战略就会失败, 当地经济也面临着产业空心化的威胁。2014年, 江西在吸引外资、进出口贸易方面都有不少指标下滑, 有些甚至是多年来首次下降。尽管这是受国际大环境、国内小气候的经济环境影响所致, 但也一定程度说明江西的一些外资、台资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已经有开始撤资外迁的迹象。可以预见的是, 随着江西资源价格的进一步上升, 撤资外迁的出口加工企业将会越来越多。

三、江西经济国际化的贸易政策取向与发展战略选择

(一) 坚持对外贸易政策取向

纵观世界各国 (地区) 的工业化历程, 无论是发达国家 (地区) 还是发展中国家 (地区) , 其工业化进程都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关系。这是因为, 工业化的核心内容与突出特征是产业结构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的持续转换, 而结构演进的实现需要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的强投入。对外贸易正是从供给、需求两方面, 通过强化资本积累、加速技术进步等, 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作用于工业化进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效应:一是出口的资本积累效应, 即通过出口获得积累, 进行原有产业的扩大再生产或新兴产业的投资, 以实现长期经济增长;二是进口的技术进步效应, 即通过进口国外先进技术, 并“外溢”到省内其它产业, 加速本省的技术进步和创新, 提高本省的生产效率;三是出口的产业关联效应, 即通过出口产业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带动省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产业演进;四是贸易的制度创新效应, 即贸易可以引进制度, 也可以通过“外溢”和“边干边学”, 促进制度创新;五是要素的国际配置效应, 即通过贸易寻求新的外源性要素和发展动力源;把省内潜在的要素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六是市场的竞争激励效应, 即贸易所带来的外部竞争加速本土企业优胜劣汰, 使优势企业在竞争中成长壮大。因此, 基于新型工业化要求和江西目前的发展阶段, 面对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日益加重的人口和资源环境压力, 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尚有较大难度, 在未来若干年乃至更长的时期, 外需拉动和外部供给仍是推动江西工业化进程必不可少的动力源, 对外贸易仍将是江西经济国际化的主要路径。而不断增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不断加快的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步伐, 则增大了对外贸易的回旋余地, 有利于稳定发展并继续扩大对外贸易。

因此, 江西在对外贸易政策取向上应坚持:一是培育优势出口产业;二是改善资本产品进口结构;三是嵌入全球价值链;四是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五是培育多元化对外贸易主体;六是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七是完善外贸软硬环境。

(二) 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区域经济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扩张, 提高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因此, 把引进外资的数量、外贸出口的数量和企业走出去的数量作为区域经济国际化程度的考核标准往往会导致区域经济国际化成为政府行为, 而这些行为又往往没有顾及区域经济长期发展的目标, 甚至于会导致经济发展的非理性化。区域经济国际化要走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 “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 引进外资、商品出口和对外投资同时进行。江西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战略选择, 一是要从江西经济发展的特点出发, 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本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二是江西经济国际化是一个渐行渐近的过程, 不能指望短时间内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任何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都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 从未来的发展方向上看, 江西经济国际化发展也应该走一条由引进来带动走出去的道路, 通过从低向高的技术学习和模仿, 再慢慢走上自创品牌和自主创新的规模经济道路的。

1. 增强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产业升级。

强大的生产基地需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的支撑。因此, 江西应把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逐步提高自主技术比重, 减少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本土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此外, 在自主研发能力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并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的品牌。

2. 积极鼓励本土企业国际化。

国际化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引进来”, 还应该积极的鼓励本土企业的国际化。因此, 江西不应把引进外资的数量作为国际化的目标, 而是应积极鼓励本土企业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和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 帮助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从而实现外资出口加工企业的配套主体的转变, 即本土企业加入跨国公司的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 真正成为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 通过“干中学”, 积累大量技术和管理诀窍, 从而增强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 坚持制度创新, 走“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最早源于对计划经济的“放权让利”改革, 是一种典型的政府推动并主导型的改革。而当前包括江西在内的各区域经济的国际化, 同样是一种由政府推动并主导型的国际化, 制度的取向决定国际化的取向。因此, 江西经济国际化过程中, 必须坚持不断的制度创新, 走“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发展门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军.中国企业为什么还没有国际化[N].文汇报2007-04-07

[2]郑志国、刘明珍.中国GNP与GDP差别看经济开放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3)

中铁物资国际矿业战略 第5篇

一、资源国际矿业战略定位和简单分析

1.战略方向分析

我国铁矿的储藏量非常丰富,450多亿吨储藏量居世界第一,但由于铁矿绝大部分品位低,同时开采能力不足,装备落后,事故屡次发生,实际可供年产矿石2.5亿吨左右,仅能满足国内需求量60%~70%。其余用量要依靠进口来满足,使铁矿石进口大量上升,中国因此被称为“全球吸铁石”,预计2010年中国将进口铁矿石2.5亿吨左右,产铁量将超过全国的65%。

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参与全球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机制分享世界资源已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有100多个国家,特别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纷纷通过调整资源政策与修改矿业法,实行更开放的矿业政策。这为中国矿业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机遇。

目前,中国境外开矿的规模仍然偏小,在进口矿中所占比例只有21%左右。中国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当前外汇储备充裕、人民币币值坚挺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世界采矿业和钢铁业的整合与重组,实现原材料供应渠道的多元化。这不仅关系到钢铁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未来的经济安全。

另外,结合前阶段的分析,引入中铁物资目前要巩固和加强钢材贸易的战略考虑和寻求适当的实业型利润增长点支撑这两个因素,我们可以初步明确中铁物资资源国际化的战略方向如下:

图一:战略方向分析

2.标杆企业分析

同时,我们研究中国目前有资源国际化成功经验的企业宝钢、首钢等,发现主要的国际化途径为收购铁矿或者是合资开采。因为我国在技术、人员和其他要素上没有相对优势,所以一般是中方拿钱出来合资建厂,然后保证稳定的价格低廉的优质矿石来源。参照成功经验,可以初步确定优选的形式为控制国外的低成本富铁矿。

全球共50多个国家拥有铁矿,其中中国、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美国七个国家占全球产量的3/4左右,矿质最好的是巴西和澳大利亚两国,两国控制全球铁矿石出口的2/3以上。巴西的CVRD、澳大利亚的BHP Billion和RioTinto三大公司占全球铁矿砂出口贸易的70%以上,也是中国最主要的三大铁矿进口商。其中,澳大利亚铁矿对中国的出口量一直占我国铁矿进口总量的40%左右。从地理距离来看,中国至西澳铁矿出口地为3,300英哩,巴西至中国为7,700哩,因此,我们可以初步确定重点考虑对

象为澳大利亚。

根据现在我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介入铁矿开采的实践经验来看,首钢、宝钢等先行者的经验可以借用。

首钢是最早走国际化道路的,早在1992年就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秘鲁铁矿公司,基本能解决铁矿石的原料来源问题。

做得最规范和最大的是宝钢,宝钢现在已经在巴西和澳大利亚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宝钢国际矿业的目标是力争在3-5年时间内,通过资源投资、矿业贸易、物流优化配置,发展成为在中国矿业贸易领域中具有领导地位并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矿业贸易流通体系。宝钢国际矿业的经营情况如下:

另外,在今年三月,4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公司和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的BHP公司及其战略合作伙伴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和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共同出资成立“威拉拉”合资企业,BHP占51%的股份,4家中国企业各占10%,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所属的澳大利亚CI矿产公司和三井物产株式会社铁矿公司分别占4.8%和4.2%。这家合资企业将以分租的形式,拥有BHP在澳大利亚的西澳州纽曼市附近Jimblebar矿山的开采、经营权。在未来25年内,这4家中国钢铁集团可以相当优惠的价格,每年从Jimblebar矿山进口1200万吨铁矿砂。其中武钢350万吨、唐钢350万吨、马钢250万吨、沙钢250万吨。

二、国际矿业战略目标

参照对国内相关企业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将中铁物资海外矿产资源业务的战略目标提出如下:

 海外矿产资源业务的目标是力争在3-5年时间内,通过资源投资、矿业贸易,结合总公

司物流优势,发展成为在中国矿业贸易领域中具有竞争力的主要参与者,与总公司相关业务密切配合,形成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运销一体化的现代矿业贸易流通体系。

 财务目标:在投资进入稳定回报期(2-3年以后)后,投资回报率高于等于国内同类海外投资平均水平,投资回报率达到10%左右 市场目标: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份额,销售收入2006年达到10亿人民币,总业务量

达到300万吨,2010年达到40亿人民币,总业务量达到1250万吨以上(注:宝钢国际1999年业务量为3100万吨,我国铁矿石进口现在为2亿吨,2010年有望达到2.5亿吨。中铁矿业2010年的业务量争取达到5%的国内进口量)

 客户目标:争取与钢材贸易形成客户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与国内主要的钢铁企业客户建立紧密的战略联盟关系,同时巩固铁矿石用户和钢材供应商两大资源 战略管理目标: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公司经营业务组合的协调发展;

b.投资业务和公司业务及总公司整体业务的协同效应;

c.其他战略协同效应的培育

管理目标:决策机制科学,管理界面清晰,管理流程流畅,人力资源良性循环,公司资源配置合理,运作高效,有健全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形成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

三、国际矿业战略目标措施

1.对公司现有资源和能力的简单分析

图二:对现有业务资源和能力的分析

2.国际矿产业务措施建议:

1)资源方面:因为我国铁矿的政策限制和铁矿本身的质量问题,我们必须考虑向海外拓展。从以往成功案例来看,在澳大利亚似乎更加有可行性,因此重点关注的目标确定为澳大利亚。

控制资源主要有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两类方式。在直接控制资源方面,中铁物资开展业务的步骤应该是:筛选世界可选矿藏---对比潜在投资收益水平和可行性---和潜在目标进行接触---深度可研---实质性谈判---确定投资意向---进行投资。

目前我国主要海外投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见图三)

图三:投资方式

绿地投资型是指投入资金设立独资或合资子公司,是目前中国企业矿产资源国际化实践最成功的方式,而且一般是合资成立公司后共同开采铁矿。原因是我国在技术、管理和其他要素上国际相对优势不明显,要获取资源,必须付出资金的代价,而且用合资的形式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公司的资源降低管理和经营成本,也能够取得比较宽松的采矿许可和其他优惠政策。

在间接控制资源方面,中铁物资应通过各种可能途径与国内外主要矿业生产和经营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中包括签定长期包销合同,资源共享或与其进行优势互补等。

另外,在前期调研和谈判的过程中(应有一年左右),一个有效的辅助措施是积极拓展铁矿石贸易业务,为加强对行业的了解和将来的产运销一体化奠定基础。

2)资金方面:根据业务量的目标,前期主要依靠总公司的支持,在业务进入正轨之后,应

形成自身的融资渠道和资本积累;同时应该在业务筹建之时就要尽可能按照上市的要求规范公司股权和治理结构,引入外部资本,最终引入股市资本,成为公共企业。

3)市场方面:首先要对铁矿石主要客户进行分析,主要客户应立足于国内产能和需求逐渐

增大的钢铁企业,基本分析应包括钢铁企业对铁矿石需求的品质与公司掌握的资源配比情况、公司目前与这些钢铁企业的关系、将来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可能性等方面,最终确定潜在目标客户,并采取积极措施来巩固和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另外要尽量与公司的钢材贸易业务形成客户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寻求和产品匹配、互补优势强的重点钢铁冶炼厂商建立紧密的战略联盟关系,同时巩固铁矿石大用户和钢材供应商两大资源。在积极拓展国内客户的同时,也可以参照同样的办法在可赢利的范围内开拓国际用户资源。

另外,在积极开拓市场的同时,可以加强和世界主要矿石生产企业如澳大利亚的BHP铁矿有限公司和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CVRD)的接触,在保障自己控制的铁矿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新的上游供应,为扩大铁矿石的交易量创造条件。

4)运输方面:争取与行业内国际海运巨头形成战略联盟关系,打通海运和铁路两大运输体

系,并积极寻求和世界海运巨头合作的可能性,逐渐培养自身的海上运输能力,形成一体化优势。另外,要充分发挥公司在铁路建设、运输管理方面的优势,在海内外积极参与建设和控制铁路运输,创造运输方面的附加优势。

5)人才方面:a.根据公司本身的人才结构,尽可能优选懂业务、有素质的员工队伍,同时

根据业务需要及时招聘优秀人才;b.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c.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和激励体系;d.其他人力资源方面的系统措施。

6)技术方面: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研究开发矿业资源的开采

国际经济战略 第6篇

关键词:珠三角地区;高职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9-0016-03

一、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高职教育

珠三角地区是“珠江三角洲”的简称,包括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区、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区、四会市等地区。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城市状况报告》称,以广州和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都市区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都会区。珠三角经济已形成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体系, 高标准、大规模的第三产业以及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业群。此外,在交通、通讯、金融、信息咨询、高科技、旅游、文化和对外交流等方面,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综合优势。

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长期、高速的增长,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历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珠三角经济中第一产业占GDP的比例稳定下降,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明显上升。第二,经济类型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外贸出口总额大幅增加,且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于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推动,珠三角的产业模式不断调整和升级,由最初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逐渐转变到依靠资金和技术的优势来获取更快的发展。目前,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第四,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渐增加,这是珠三角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对保持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珠三角地区经济结构的演变,也对人力资源的结构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的转型,可以预见,未来对未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需求将逐步减少,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高技能人才缺口将不断增大。人才资源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在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大量新增岗位中,高素质技能型岗位需求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只有受过专业教育及专业技能训练的劳动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高职教育一方面既要满足人们希望通过接受职业教育以期获得较好就业机会的愿望,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培养大批系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以满足珠三角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因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是现阶段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对促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珠三角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2 0多年来,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其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根据统计数据看,在学校数和在校生数两方面,珠三角地区的职业教育都在广东全省占有相当的比重。珠江三角洲职业教育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合理的层次和灵活的机制,各项指标在广东省内都处于较高水平。但是从全国来看,珠三角的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与其经济所处的地位还不相称。

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珠三角地区专门人才的存量不足。从总量上看,珠江三角洲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不及长江三角洲的一半;从相对指标看,每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前者明显不如后者。高等教育的发展差距说明,珠三角的专门人才存量与其经济地位相比是不相称的。其次,专门人才增量亦存在交大缺口。除了各级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外,多年来,虽然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人才,但珠三角经济发展不能严重依赖外地人才的输入,而是要更多地发掘本地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此外,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珠三角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随着经济特区的淡化、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以及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崛起等一系列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变,珠三角经济的发展更多地需要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等内部因素来实现,而不能仅仅依靠政策与区位的优势。

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高职教育也存在着与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院校同样的问题:

1.认同感的缺失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因历史短暂而且尚未成熟,政府给予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上的支持尽管在逐渐增加,但依然有明显不足,还没有形成很好的保障体系。与之相关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政策往往不具备配套性。同时,由于投入不够,机制僵化,定位不准,高职院校亦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再者,在传统观念里,重学术轻技术,社会用人单位看学历,学历是找工作的敲门砖,人们将学历看得比能力还重,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2.办学条件有限

在硬实力方面,虽然经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后,相当多的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办学条件,但仍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办学经费短缺,致使办学质量及培养目标难以达到要求。这些学校办学条件差,所需的硬件设备不足,缺少合格及稳定的实习基地,实训及实验设施陈旧落后,教学过程仍沿袭老一套,无法真正实现实践教学部分。这使得高职教育偏离了方向。在软实力方面,仍有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及发展方向,办学特色不鲜明,校园学习及文化气氛不浓,管理方式落后。

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3.生源严重不足

我国教育政策不断宽松化,促使更多的中国学生向海外发展,导致国内学生人数进一步减少,造成了生源持续不足或流失的危机。同时,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院校人满为患,而缺乏相应资源的院校则生源不足的问题也愈发严重。在这两种不利条件的影响之下,高职教育的生源问题也极大地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

三、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及标准

高职教育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其发展,是把跨文化的、全球的教育观念融合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就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国际化人才。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具体内容包括:

1.教育目标国际化,旨在培养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化意识、掌握国际职业标准的技术技能人才。

2.教育内容国际化,主要是增设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的专业和课程,通过将符合国际职业标准的课程嵌入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同时强调信息化的时代特征。

3.教育手段现代化,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和仿真模拟技术,教育技术、设施等资源实现国际共享,通过MOOC慕课、WE微课等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4.职业资格国际化,具有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质量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在世界范围内的就业资格。

高职教育国际化应当包含以下标准:

1.先进开放的理念是高职院校国际化的根本。首先是理念,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层、专任教师以及学生的国际化理念。从学校领导层角度来说,思考如何利用好国际资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从一线专任教师的角度来说,应该努力把握本专业国际领域中的最新动态和学术成果,并把这些成果融人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必须具备国际化的就业观,努力认识到如今的就业竞争是国际性的。

2.高效运作的机构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保证。高职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国际化事务办公室,组织得力人员,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保证组织机构的科学高效运转。在系(部)层面,要有专门的国际化事务负责人,负责贯彻落实学校的国际化政策。在合作办学发展条件成熟时,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国际交流学院,吸引国外留学生。

3.国际标准的课程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载体。要开展国际化教育需要教师队伍国际化以及课程标准的国际化。教师结构国际化,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从本校教师中外籍教师、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在国外高校交流学习以及参加培训中选拔来实施国际化课程的讲授。课程国际化,可以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教材建设等多个方面来实施。

四、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21世纪以来,高职院校经历了如浪潮般的发展态势,目前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国家高职教育建设形成了以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明确了高职教育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中外合作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影响。”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肩负着实现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任,任重而道远。

随着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逐步全面,高职教育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也愈加明显。然而,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今社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让高职教育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发展,发展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是高职教育当前的必然选择。珠三角的高职教育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已是迫在眉睫,最根本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经济的迅速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直接驱动力。珠三角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加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这也成为了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的直接动因。有强有力的经济实习支持,珠三角地区的高职教育有了更为广阔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其次,高职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在国际上广受关注。高职教育致力于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懂理论又具有实践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珠三角地区高职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如职业教育的中、高、本对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现代学徒制模式等,吸引了国际视野,引起了广泛的国际讨论与研究。这是珠三角地区高职教育国际化得以发展的外部动力。

最后,高职教育内涵化发展是高职院校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而国家化的发展战略能高效地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为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是当今高职教育发展的目标。针对如何针对现实状况、打破瓶颈,从真正意义上更新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和教育资源的重整优化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优秀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不可否认的是,得益于长期的经验和积累,美国、德国、澳洲等发达国家形成了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相比之下,我国的高职教育亟待进一步地发展。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来看,扮演的主要是跟随者和消费者的角色。在我国,高职教育的模式主要源于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的借鉴。我们主要是将优秀的师资、学生输出到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充当的是消费者的角色。再者,我们合作对象没有针对性,即不一定是具有高职特色的院校,这就导致了我们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获益有限,往往不能系统地了解国外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职教育通过“走出去”的人才输出方式从发达国家学习到了一定的经验,在更新教育理念、专业培养模式、教学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单一的消费者角色以及由人才输出引起的人才外流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我国的经济利益。高职院校应采取相应措施改善这一不利局面。

五、珠三角地区高职教育国际化推进策略

对于珠三角地区高职教育国际化来说,以上问题同样存在。为了更好地推进珠三角地区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扭转在国际化进程中不利的局面,同时为珠三角地区多层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注入强劲推动力,应当着重强调以下措施的落实: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的鼓励引导与推进,有效面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支持和鼓励各高职院校积极开拓对外交流合作渠道的同时,积极发挥服务与指导职能,有效地推进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一是可以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牵线搭桥,提供交流合作信息资源和平台,有针对性地引进职业技术培训项目。二是可以整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联合同所院校统一开展项目合作,通过协调促进国际项目开展起来。

其次,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从国际化角度出发,在课程结构上作较大的调整,选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嵌入涵盖国际职业标准的国际课程;与国外合作大学共同开设采用网络、MOOC、视频等方式学习课程,在公共选修课方面开设国际政治、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文化以及介绍外国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课程;要求教学内容适量吸收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最新成果,使学生意识到国家间的相互联系;与合作院校之间开展课程互换、学分互认等方式,进行课程的交流。

第三,加大国际合作办学力度。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逐步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形式。为了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跨国界的职业教育科研合作,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联合努力探索,扩大跨国办学的规模,打破地域的限制,建立健全的规章政策,提供合作办学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国外优秀的职业教育课程资源,优秀的师资,并结合区域实际施教,从而实现外国先进办学理念、专业课程设置、师资管理与培训等有利的办学经验在本国的实践。各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四,加快信息网络教育发展。在人类已经步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的各个方面,信息网络教育在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卫星网络,世界各地的高校可以共享教学资源。这一教育手段可以有效地助力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平台建设。各高职院校应完善电子课堂的建设,创新远程教育体系,加快信息网络的构建,加强与国际知名学校的联系,让学生可以进入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的网络平台,接受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崔奎勇.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评估标准研究[J].职业时空,2013(03).

[2]黄乐览,黄伟萍.适应珠三角经济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5).

[3]姜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05).

[4]李龙根,张晓东.形成珠三角高职特色,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10).

[5]刘海蓉.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6]刘晓玲.发展有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1).

[7]阮艺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的职业教育:经验、趋势与前瞻[J].职教论坛,2014(02).

[8]汪诚强.高职教育国际化新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

国际经济战略 第7篇

经济危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国际市场中主观性、随意性的因素, 使得我国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与更多国家的企业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外贸企业必须敏锐地把握市场契机, 抓住市场发展趋势, 立足本身管理、技术等优势, 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创造物有所值的顾客价值。

经济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 全球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我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对外贸易大国, 所受的冲击尤为明显。外贸企业作为我国参与国际贸易市场的主导产业, 其经营与管理中潜在的各类风险不仅来自国内市场, 同时也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从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而言, 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首先, 许多国外企业选择降低进口量, 有的企业甚至倒闭, 导致我国外贸企业外部需求的大幅萎缩, 订单量急剧下降。其次, 经济危机致使部分中小企业难以在有效时间内筹措到必要的流转资金, 一旦出现融资困难, 会出现倒闭或破产的危险。再次, 许多国家在遭受金融风暴的重创以后,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纷纷出台政策限制或者限量进口国外产品, 有20多个国家都为此提高了进口税, 让国民选择购买本国生产的产品, 这样来抵御一部分经济危机的影响。另外, 由于受到人民币不断升值, 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大部分处于略有贬值的状态, 这就客观造成我国外贸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处境, 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和阻力。汇率风险的加剧也增加了我国外贸企业出口量的不确定性, 由于外贸企业难以准确把握汇率的升降, 而对于国际贸易中的盈亏性缺乏信心, 进而导致外贸企业不敢接合同期较长的订单。

经济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应对战略

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风暴, 使我国大量中小型外贸企业无法独善其身, 纷纷“感冒”。海外市场萎缩造成的订单减少甚至零订单, 让很多出口企业面临亏损, 苦不堪言, 而受累于出口趋缓, 很多企业的进口也出现了迅速萎缩。迫于生计, 很多进出口企业的经营策略己经由过去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调整为勉强维持生存, 我国外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新形势下, 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应抓住国家刺激国内需求的机会, 采取新的应对措施。

在近期操作上, 一是企业要用好流动资金, 忌盲目扩张, 收缩远期投入、慎接远期定单尤其是欠款定单。二是企业需要管理好应收帐款, 紧密监控那些货款不能及时回笼的客户, 忌形成呆、坏、烂账。三是企业需做好客户服务, 最好做到全程跟踪反馈, 确保客服的及时到位。四是要严把质量关, 加强产品的创新, 积极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五是在内部团队建设方面, 企业要将企业内部员工进行合理的筛选及调配, 让人员优势发挥到最大, 同时安抚好被裁员或减薪的员工, 避免因人心不安而降低生产效率, 影响公司稳定性。

在长远战略上, 一是企业市场开拓要分层次、分结构、分区域逐步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认识到多格局、多元化的市场是降低经济危机影响的主要方式, 新型市场出口业务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原市场下降带来的损失, 摆脱长期对出口过分的依赖, 还能走出一条“内外结合”的健康发展道路。二是企业需要进行产业升级, 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链上游的市场竞争, 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三是对于企业市值被低估、营销网络与研发实力成熟的国外知名企业, 可开展跨国收购。危机使得美国政府以及当地的民众不像以前那样排斥外资的并购, 从政治风险来讲也得到了降低。此外, 加上人民币的升值, 这都是并购比较好的条件和机会。四是对企业经营策略进行调整, 实现了由外到内市场的转换。五是通过企业需建设起自主运营的电子商务平台, 结合先进的网络营销理念, 整合资源将产品乃至整个企业进行海外推广, 帮助企业更好的树立品牌形象, 赢得竞争优势。六是企业需建立完善的财务监控体系, 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重视对于出口结算方式的合理选择。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 企业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 规避信用及汇率风险, 应尽量采用全额或部分资金的即期信用证和即期托收, 保证在收取对方付款后, 采取银行保函或国际保理等现代化的结算方式。为了有效缓解我国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问题, 必须实施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制度及逾期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七是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注重对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财务管理人员需全面学习新企业所得税法、增值税转型及中央支持外经贸发展的各项政策, 加强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提前预测、分析, 建立科学、灵敏的反应机制, 有针对性地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平台, 把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八是在企业风险防范中要坚持综合防控与专项防控相结合的原则, 特别是要注意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基本职能, 其中主要包括对于经营、管理、财务、汇率、信用风险的全面控制, 并且深刻认识到各类风险综合防控的重要性。

结论

国际经济战略 第8篇

如今世界经济贸易的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 这使得参加国际经济贸易的每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的协作会得到加强, 运用彼此的优缺点进行各方面的互补, 彼此也产生了依赖性, 这其中, 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可是现实却是, 伴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大部分的资源都在发达国家手里, 资金与技术密集型等优质的企业还在不断向发达国家靠拢, 而像重度污染以及效益低下的企业却大部分还留在发展中国家。全球经融危机一旦爆发, 发展中国家的加工产业出口将会受到阻碍, 从而出现经济的一蹶不振。我国是世界第一的贸易出口大国, 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在这样紧张的形势下, 必须要深入的思考以往所执行的经济贸易战略, 改变原有战略的方向, 利用政策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要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优势, 从只知道盲目追求扩大出口到通过科技创新、加强自主研发创造更高价值的产品方向转变, 利用科技加快产业的升级, 重新部署国际经济贸易战略。

二、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的概念

1. 国际经济

国际经济, 名词解释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 各个国家为了达到自己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还有全球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所进行的资本、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互换, 最后形成国际化的关联。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国际经济贸易能够出现, 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国际经济的发展。目前, 全世界由于资本的组合改变, 还有生产要素的改变, 国际经济贸易出现了新的形势。 (1)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调整, 出现了发达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发展中国家只能相互协作。 (2) 金融工具在不断创新, 加快了全世界金融的一体进程。资源是有限的, 然而经济的全球化让国际之间的经济资源分配不均, 加大了国际经济的风险性, 也使得有些国家有空子可钻, 投机现象越来越严重。 (3) 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愈加成熟化, 经济发展快速, 潜力巨大, 是将来的主要经济体, 同时还可以促进国际经济更加的活跃。

2.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指的就是进出口贸易, 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互换优势技术和资源的一个过程。对外贸易主要分为两块, 即进口与出口贸易。由于全球的资源分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也给经济全球化找到了存在的可能性, 几乎每个国家都要去到别的国家进行资源互换交易。发达国家卖脑子里的东西, 发展中的国家卖手里做出来的东西, 而落后国家只能卖土里种出来的东西, 比如, 发达国家的劳动人口少, 这就必须要到发展中国家寻找廉价的劳动力, 而发展中和落后国家需要发达国家科技与资本上的扶持。还有石油国家的石油资源丰富, 别的缺石油的国家就都不得不来这里进行贸易交换等。各个国家之间所进行的贸易, 使得每个国家都参与了市场的分工, 在全世界分配有限的资源, 最后每个国家都得到了自己国家所缺的资源, 生产与经济效率都得到了提升。

3. 贸易战略

贸易战略就是指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中所涉及到的对外贸易策略。贸易战略可以非常明显的体现出政府对于未来国家贸易发展的计划, 在适当的时候也许还会对对外贸易进行有效的政策性的干预, 达到最终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目的, 这对国家将来的产业型经济会起到指导作用。正确的国家经济贸易战略, 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的整体经济的发展。所以, 必须要严格关注。

三、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目前, 在新的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下, 社会的发展对经济贸易的方方面面都产生着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 每个时间段都会出现新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新方向。

1. 国际经济贸易高级化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国际贸易向着更高级化靠近, 还有国际贸易当中的商品结构也在改变, 变得越来越高级。各个国家实现科技化, 国内的制造业的产量与质量会得到快速的提高, 最后是每个国家都在不断的完善着自己的不足, 并会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从而促使国际间的资源与技术上的贸易越来越多。

2. 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不均衡

从古自今,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国际的大舞台上, 不管是哪方面都没有太多话语权, 地位上的悬殊差距最终会导致有限的资源出现分配不均衡的现象。而放眼当前的全球经济贸易形势, 不难看出资源依然存在的分配不均衡的现象。正是由于国际贸易存在分配不均衡,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占有率上才会出现这样两极分化的现象。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地位上处于垄断地位, 发展中国家就只能是尴尬地存在于国际经济贸易当中, 处于被动地位。

四、新形势下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应对策略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对于像我国这种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家来讲, 劳动力资源的丰富绝对是以个优势, 这也是我国长时间以来为何会实行出口导向型贸易策略的原因。可是, 什么都在发生改变, 时代在进步, 科技在发展, 经济产业结构也在改变, 靠纯人工劳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大量的人工智能机器代替了人工, 劳动力的价值在下降。现在是知识经济在主导着整个经济体的发展, 所以我国必须要加强产业结构的提升, 结合国际上新的经济形势调整出一个新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1.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竞争力, 从而达到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利益平衡。与此同时, 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 在人家经验的基础之上, 利用科技的力量发展国家的经济, 加强自主创新与研发, 从而开拓出一个全新的国际市场。

2. 充分挖掘国内市场

在继续以出口为导向的前提下, 加大挖掘国内市场的力度。我国人口大概占世界人口的20.9%。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我国进口产品的数量可以看出, 这么大的人口基数的消费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因此, 在加强国内产品质量监管的同时, 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刺激国内需求, 比如, 增加人均收入的提高, 改变消费观念, 从而达到刺激消费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目的。

3. 完善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相关法律

目前, 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法律还不是很健全, 还有在国际上国际贸易权利得不到保障。所以, 我国应加快完善国际经济贸易相关法律, 防止一些不怀好意的国家损害我国正当国际经济贸易利益的贸易伙伴国。

4. 产业结构的调整

当前的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下, 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 加大在国际经济贸易上的竞争力, 提升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 形成一个新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去开拓一个全新的市场领域, 从而达到进出口贸易利益的平衡。

五、结语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 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不断的加快, 各个国家之间因为经济利益的关系联系得更加紧密。我国在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的时候一定要加强与别国的友好关系, 寻求合作, 共谋发展。发展国际贸易伙伴不能只关注着发达国家, 要积极地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经济贸易上的往来。同时, 还要顺应国际经济贸易的新的形势变化, 并快速地调整国内产业结构, 不断地向知识经济产业结构靠拢, 密切注意资源消耗的问题, 还有环境污染情况, 从而达到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汪晓红.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研究[J].中国市场, 2013, (46) :132.

[2]索毅.浅析当前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5) :172.

[3]郑重.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新趋势——可持续化、生态化[J].国际贸易, 2013, (17) :40.

国际经济战略 第9篇

一、金融危机传染的概念特征

19世纪80年代 , 世界各国相继发生了金融危机 , 学术界对金融危机国际传染的研究也非常重视。

(一) 金融危机传染的概念

在国际金融危机传染背景下, 世界银行确定了金融危机国际传染的定义:狭义上是世界各国之间的相关性或者金融危机跨国界向其他各国丛集或传递超过了国家之间基本的关联性;广义上是指一般的跨国性溢出或者说是金融危机跨国界的传递。严格来说就是世界各国的关联性会在金融危机时期显著增加。 许多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金融危机传染的定义。笔者对金融危机传染的定义为:金融危机期间各国之间贸易、金融等行为以及政策相关等原因的存在, 通过各种渠道在跨国市场间传播, 使各国之间依赖性变化的现象, 称为金融危机传染。

(二) 金融危机传染的特征

1990年后的金融危机在国家之间相互传染 , 我们可以发现, 在金融危机传染的过程中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 多样化的传染渠道。金融危机传染有以纯金融传染、季风效应或通过第三国间接传染为渠道的非接触性传染和以国家间直接贸易联系为渠道的接触性传染。 在金融危机传染的过程中, 主要有以银行为主载体, 其他渠道为辅载体的多路径、多样化特征。

2. 传染机制复杂。金融危机的传染渠道多种多样, 并且在传染的过程中, 起作用的不仅是单一渠道, 而是贸易、金融等多渠道共同发生作用, 而且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经常伴随而生, 各种不同类型的危机会共同作用于传染过程, 多种危机相互交织, 导致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复杂性。

3. 传染速度快。从之前的几次金融危机来看, 金融危机几乎在一夜之间就传染到了世界各国, 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金融危机已经由传统的实体经济间的传染, 延伸到了对各国人民心理预期与信息传递的传染。

4. 传染范围广。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 危机传染范围非常广, 基本全世界都受到了波及。

二、金融危机传染的理论分析

(一) 金融危机传染的环境条件

1. 全球化经济。这些年来, 随着金融全球化、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服务、技术、资金以及商品大规模的在世界各国之间流动, 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关系越来越明显, 各国的金融市场逐一开放, 各国之间的金融市场融为一体, 在这种情况下, 投机资金可以瞬间转移到任何一个国家或任何一个角落, 在世界大经济环境下, 各国之间会形成小经济云团, 这种小经济云团之间的影响与变动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

2.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当代社会生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信用货币, 货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分离, 没有价值基础, 以银行或者政府作为信用担保的货币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这种风险最终表现为通货膨胀。当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时, 会导致国家货币支付系统瘫痪, 企业运营资金短缺, 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借款, 为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也会受到影响。银行与企业关系变坏, 影响资金链, 进而产生传染效应, 引发货币危机, 动摇国家制度, 国家经济发展倒退, 银行出现挤兑风波, 会进一步加剧金融危机。

其次就是投资银行对金融衍生品的滥用。金融衍生工具被巴菲特称为“金融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为了追逐利益, 投资银行对原始的金融产品进行加工, 在整个加工过程中, 金融产品的价值被不断放大, 风险不断分散并且越来越隐蔽。假如滥用金融衍生工具, 一个原始价格最微小的波动, 都会引起巨大的金融海啸。一旦爆发金融危机, 在杠杆效应的作用下, 会极大扩张金融危机的深度与广度, 从而产生严重的金融危机传染。

3. 国家政策因素。经济、政治与文化背景与一个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也密不可分。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决 定了本国货币的稳定性。金融危机虽然和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没有直接关系, 但是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科技水平与国家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二) 金融危机传染的渠道

1. 实体部门传染。在金融危机进行传递的过程中, 实体部门非常弱小, 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金融市场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实体部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金融部门的资产也和所在国家的实体部门紧密相连, 进而影响进出口来影响该国经济。

2. 金融部门传染。金融市场是金融危机传染的主要路 径, 在理想状态下, 不存在金融中介, 证券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 但现实并非如此, 必须存在银行、证券交易商、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 它们在市场流动性以及转移风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银行在金融危机传染中是一个关键部门。其次, 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非常频繁, 形成一个巨大的资金链, 银行之间都有足够的现金来应付日常需求, 如果其中一家银行发生流动性需求不足, 就会以同业拆借的形式向其他银行借款来降低取款风险。如果整个市场流动性不足, 银行日常经营需求的资金不够, 那么银行就会存在风险, 通过溢出效应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短期流动性不足, 进而导致金融危机的传染。

三、金融危机传染对中国的影响分析

(一) 金融危机传染对中国的影响

1.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金融危机对中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股票市场。2008年, 中国股市受到美国金融危机影响, 股价一路下跌, 股票市场低迷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中国金融市场也出现了恐慌情绪, 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产生较大影响。

2. 实体经济。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出口贸易, 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是中国商品最重要的出口国。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大幅缩水, 对经济发展失去信心, 消费需求与能力不断下降, 影响对外国产品的需求, 导致以出口为主导的中国经济遭受重创。正是中美实体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经济结构, 使得中国实体经济成为金融危机传染的直接受冲击对象, 其次, 美国金融危机导致欧洲各国以及其他经济体的经济衰退, 这也间接影响到中国对其他各国的贸易出口。此外, 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民币升值与美元贬值, 严重削弱了以出口为主的中国商品价格优势, 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

(二) 原因分析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式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 资本市场规模方面中国整体偏小, 与欧美国家差距很大, 与股票市场相比, 债券市场规模仅为26.7%, 低于欧美各国, 甚至低于中亚一些新兴市场。此外, 中国金融市场体系主要以政府监管、国家控股银行为主, 金融市场始终保持着谨慎服务的态势, 尽量回避风险过高的市场。监管部门对于金融机构要求严格, 由于长期被动积累的结果, 中国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存在分离现象。总体而言, 授之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体制改革的特点, 中国金融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 谨慎的金融体制改革, 使中国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受到了保护。

四、金融危机传染下中国经济结构战略选择与政策启示

(一) 优化宏观经济基础

中国应从优化宏观基础的途径上防范金融危机的蔓延。应通过建立良好的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环境, 促进社会发展, 剔除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和不合理的成分。在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传染中, 正是由于中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导致中国实体经济成为金融危机传染中直接冲击的对象。客观来看, 中国急需调整经济结构,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刺激投资等方式提高内需, 减小经济增长对出口型贸易的依赖性。同时, 应改变粗放型的外贸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经济转型, 着力改变经济增长。

(二) 审慎有序开放金融市场, 逐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项目创新与监管一直比较落后, 虽然因此使我国对美国金融危机传染起到了有效的隔离作用, 但是金融全球化过快等诸多因素, 却导致我国金融机构更容易出现追逐利益的非审慎行为。政府必须以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 以保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和维持虚拟经济稳定为前提, 审慎有序的开放金融市场, 加强金融监管并完善风险防范制度, 既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 又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效率。

(三) 健全市场化机制

我国当前市场化不够, 导致信息与价格不透明, 市场行为法规不完善, 诚信机制不健全, 不能有效实现公正化的交易。因此, 为了加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资源配置, 提高市场化水平, 必须健全市场化机制。应根据中国市场的特殊化, 推进市场行为的法制化, 建立市场行为相关法律制度与健全市场监督体系, 规范和保护市场秩序, 制定能够参考的合理的市场行为标准。加强政府的干预性, 加快政府政策和行为的规范化, 避免行业垄断与不利于公平竞争的政策行为, 建立公共服务与公共资源的分权化决策模式, 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保证高效化的执行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以法律为依据来约束社会信用体系, 企业间的商业信用行为也必须以法律为引导, 加强交易双方的道德约束, 以此激励有效的市场信用行为, 提高市场信用准则, 实现真正的有信用的市场环境。

(四) 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式不容乐观, 我国加强了对银行贷款的控制, 收紧银根, 这将会限制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恢复与发展。政府应引导企业有效的回避风险, 培育理性的风险抵御思想, 提高风险意识, 杜绝以风险控制为代价的盲目扩张行为,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最大化企业经营的利润。帮助企业根据自身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判断与评估, 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模型。政府应在产业政策与调整经济结构的指导下,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积极促进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 帮助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扩大生产和快速发展。创造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积极促进各企业多元化发展, 为创新型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 最终促进经济结构的良性发展, 降低我国总体风险防御能力。

参考文献

[1]Brunermeier, M, A.Crockett.C.A.E.Goodhart, A.D.Persaud, andH.Shin.TheFundamentalPrinciplesofFinancialRegulation (R) .GenevaReportontheWorldEconomy, 2009

[2]白钦先, 谭庆华.政策性金融功能研究一兼论中国政策性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3]徐宏才.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和方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4]金洪飞.关于货币危机传染文献综述[J].经济学动态, 2001.

国际经济战略 第10篇

一、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发达经济体止步不前, 新型经济体不断崛起。在上世纪的经济体体, 主要以美国、日本为首, 其经济总量占了世界经济的半壁江山。但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走低, 日本经济几乎进入了一个停滞状态, 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很多传统的强劲经济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之后本国成功的超过了日本的经济总量, 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并且还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经济增长。发达经济体逐渐的走向了金融化、空心化、国内内需不足、人口老年化、福利需求不断提升的一种困难局面, 最终造成世界经济难以在短时间内复苏, 其经济的内部拉动力和外需拉动力都严重不足。与此同时, 整个世界经济发生了诸多的变化, 比如:金砖国家经济体正在不断的崛起。当前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预计在未来几年, 新型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还将继续上升。

二、本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在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强, 其贸易体制也在不断的完善, 国内的贸易自由化趋势也在不断的推进, 对外贸易的规模在持续的扩大, 贸易战略也紧跟国家形式不断的变化。到了上世纪末期, 国内基本实现了贸易的混合化, 也清楚的认识到了选择好贸易战略对国内的对外贸易的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 需要选择好对外贸易的策略, 才能提升本国的对外贸易水平和质量, 提升本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

1. 转变出口贸易方式与结构。

国内的对外贸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其贸易战略已经经过了多次的调整, 但是, 从政策导向上看, 本国的对外贸易依然坚持着一种以出口导向为主的贸易战略。在改革开放之后, 推行的对外贸易战略策略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的贡献, 但是, 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需要改进, 比如:整个出口依然是坚持规模为取胜之道, 出口的产品大多数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高新技术产品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较少, 在整个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强。针对这种情况, 国家相关的外贸部门应该注重对国际贸易的新趋势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的调整本国的对外贸易战略, 加快对外贸易的技术升级, 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 从传统的坚持以数量为主转变到未来的以质量为主, 对高新技术产品采取政策扶植等, 进而充分的发挥国内企业的技术升级。

2. 重视进口。

在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组成部分中, 进口贸易的比重是非常高的, 同时进口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健康稳定和长远发展。进口一方面可以满足本国自身对国外产品的需求, 同时也能切实有效的提升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 提升本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 进口战略应该考虑到技术等因素, 尽量为国内企业实现技术升级, 进而保障本国的经济安全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三、总结

综上所述,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 贸易战略日益重要的社会环境当中, 对外贸易的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应该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认识, 根据国内的产业结构等情况, 及时有效的调整本国的对外贸易战略, 让对外贸易继续拉动本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为人民带来更多的福利。

参考文献

[1]董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研究[J].青年文学家, 2013, 10:209-210.

[2]朱玉荣.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发展研究, 2013, 01:19-23.

[3]姜巍.宏观经济内外均衡与我国外贸发展战略调整分析[D].西北大学, 2007.

韩国高校国际化战略 第11篇

关键词:韩国高校;浦项工业大学;国际化战略;问题

20世纪80年代,韩国制定了《面向2000年国家长期发展构想——教育部门报告书》,其中提出“培养主导信息化、开放化和国际化的韩国人目标”[1]。此举意味着韩国正式确立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导下,韩国的大学纷纷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签订交流协议,以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为主要特征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步成为促进韩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进入21世纪后,韩国政府加大了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力度,先后实施了“留学韩国计划”(Study Korea Project)和“世界一流大学计划”(World—Class University Program)等一系列措施,旨在扩大韩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提高韩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韩国各大学普遍实施国际化战略,推动以学生国际流动、课程国际化建设、招收外国留学生、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在韩国各大院校全面展开,韩国大学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

浦项工业大学(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成立于1986年,是一所十分年轻的大学。该校目前拥有10个本科系,1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包括系、学科、研究生院等),2012年在校本科生1422名,研究生2190名。浦项工业大学规模虽小,但科研实力却不容小觑。该校拥有多个一流的研究中心,如韩国唯一的同步辐射光源——浦项光源、韩国最大的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浦项生物技术中心、韩国唯一的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浦项智能机器人技术院,以及世界唯一的钢铁技术研究院等。[2]

近年来,浦项工大发展势头迅猛,已一跃成为亚洲最优秀的工科大学。在2011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发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浦项工大名列第53位,全亚洲排名第6位。在2012年QS亚洲大学排名中,浦项工大名列第9位。年轻的浦项工大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一、浦项工业大学国际化办学举措

浦项工大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快的发展,除了有比较清晰的办学思路、不断的改革创新以及雄厚的资金支持外,还归功于其开放性。为了实现在2020年之前进入世界研究型大学前20强的目标,浦项工大在各方面都努力与国际接轨,向世界名校看齐。[3]

浦项工大在国际化办学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广泛建立校际合作伙伴关系

浦项工大积极与外国高水平大学建立校际合作伙伴关系,至今已与24个国家的92所大学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在开展校际合作交流过程中,浦项工大逐步形成了分层次、有重点的校际合作架构。在学生交流方面,浦项工大主要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的一流大学开展合作,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华盛顿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科研方面,主要与具有世界高水平工程教育的德国、法国名校开展合作,如德国马克斯·布朗克学院(Max Planck Institute)、法国巴黎高等理工学院(?魪cole Polytechnique)等。在留学生招生方面,主要与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大学开展合作。在教育培训方面,主要与巴西和智利等南美州国家的大学合作。在教育援外方面,则与非洲埃塞俄比亚和坦桑尼亚的大学开展合作。[4]

(二)全面实施学生海外学习计划

浦项工大始终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作为办学宗旨。为了实现这一宗旨,浦项工大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去海外交流学习,获取海外学习经历。目前由学校组织实施的学生海外学习项目有: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East Asian Research Universities,AEARU)夏令营项目,该夏令营每年在协会成员校间轮流举办,浦项工大的学生可自由报名参加;夏季课程项目(Summer Session),学生可申请赴海外名牌大学参加夏季专业课程或语言课程学习;学生交换项目(Exchange Program),该项目针对已经完成两年学业的学生,为其提供赴海外合作院校学习和体验的机会;海外学习项目(Study Abroad Program),该项目于2007年设立,学生可通过此项目申请赴英国和北美等地的海外学习基金成员学校进行学习和体验;海外实习项目(Internship Program),浦项工大与爱因斯特国际大学生实习交流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xchange of Student for Technical Experience,IAESTE)合作,选派学生赴IAESTE成员国家的知名大学或知名企业实习。[5]

目前,全校有80%以上的学生能够获得赴海外学习交流的各类资助。

(三)大力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

浦项工大提出的留学生教育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校留学生比例占学生总数的15%。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浦项工大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措施。

首先,为外国留学生设立了多种奖学金。如为新入学的研究生留学生设立了新生入学奖学金;为经POSCO青岩财团(POSCO TJ Park Foundation)推荐的来自亚洲国家的研究生提供浦项亚洲友谊奖学金;为经韩国驻外国使领馆推荐的优秀留学生提供优秀学生奖学金(Global Korea Scholarship)等[6]。此外,学校还为外国留学生提供了许多助教和助研岗位,留学生既可以得到工作的机会,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其次,广开留学生招生渠道。近年来,浦项工大先后参加了由韩国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国际教育展赴海外招生活动;学校单独组团赴蒙古、土耳其等国家开展招生宣传;开辟赴美国洛杉矶、西雅图、芝加哥、波士顿等城市的招生之旅等。学校还在越南河内设立了海外办公室,作为面向越南及周边国家招生的重要窗口。除学校统一组织的对外招生活动外,学校还鼓励各院系自行开展对外招生活动。

最后,浦项工大还通过与国外大学开展学生交换的形式,接收世界8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前往该校学习。近年来,浦项工大依靠其强大的学科优势、先进的研究设施以及灵活的招生策略,每年吸引大批外国学生前往该校学习或从事科研活动。浦项工大外国留学生中攻读硕、博士学位的高层次留学生比例相当高。

(四)积极实施国际领导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浦项工大建立了导师制,邀请全球性企业的CEO、知名学者、科学家和外国驻韩国大使等人士及社会名流来校与学生交流,并聘请他们担任学生的导师,让学生在与他们的接触和交流中学习他们的个人品德,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

浦项工大还定期举办赴全球性企业的访学活动,组织学生赴波音、微软、谷歌、宝马等全球性企业以及欧盟总部等地参观访学。这些访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全球意识,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五)主动参与教育援外项目

浦项工大积极参与教育援外,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教育及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提供支持。如通过开设培训课程、帮助建设实验室、指导开展科技研发、合作举办科技研讨会和工作坊等形式,为巴西和智利培养青年科学家。

2012年浦项工大申请了韩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项目,帮助埃塞俄比亚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Ada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ASTU),为该学院提供了课程及教学计划、选派教授赴埃塞任教、建设基础实验室、培养师资等援助。

(六)深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

浦项工大每年主办20余次重大国际学术会议,经常邀请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

浦项工大利用其一流的研究团队和一流的研究设施与全球最大的石油天然气企业——埃克森美孚公司开展产学研全面合作。学校与埃克森美孚公司签订了自2009年至2019年的合作协议,双方在石油、石化、能源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同时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

(七)不断完善对国际学生、学者的服务

为了帮助国际学生和学者解决生活、学习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或学术研究计划,浦项工大设立了国际学生、学者服务中心(International Student and Scholar Services,ISSS)。该中心为国际学生、学者提供的服务包括:安排机场接送、印发介绍学校设施和留学生学习生活指南的小册子、为新生举办入学说明会、带领新生参观校园、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咨询、为新生提供韩国语培训课程、为国际学生学者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学生参观韩国历史文化古迹、举办国际学生学者之夜等。总之,外国学生、学者无论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得到一站式服务。

目前,浦项工大的外国留学生只占本国学生总数的2.2%,外国教师占全部教师数量的7.2%。学校希望通过为国际学生、学者提供良好服务的途径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校学习和工作,并在未来3年内,使留学生规模达到全部学生的10%,外籍教师的规模达到全部教师的26%。[7]

(八)着力建设双语校园

为了营造浓厚的国际化校园氛围,全面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自2010年开始,浦项工大成为韩国第二所向全英语系统转型的大学。

从2010年春季学期开始,浦项工大的大部分本科生课程和全部研究生课程都采用英语授课。学校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讲英语并用英语撰写报告和论文。除教学环节外,学校在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也尽量使用英语。如学校的网页、海报、通知、宣传印刷品都用英语发布;学校召开的学术会、报告会、行政会议及各种典礼等都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学校印发的所有文件都用英文和韩文两种文字打印;学校还要求师生用英语开展日常交流。

二、韩国大学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韩国各大学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力度都很大,以上介绍的浦项工大的国际化办学举措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然而,韩国各大学在推进国际化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生国际流动数量不平衡

韩国每年赴国外大学的留学生数量远远大于其接收的外国留学生数量。2010年,韩国赴海外留学的人数超过25万人,而韩国接收的外国留学生总数还不到10万人。

(二)生源国较集中,留学生质量总体不高

韩国的外国留学生大都来自中国、日本、蒙古、泰国、越南等亚洲国家,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数量很少。一些大学为了摆脱国内生源不足的困境,努力向国外招生,但由于降低了入学门槛,导致留学生的质量总体偏低。由于一些大学对留学生缺乏必要的管理,致使留学生非法居留、非法打工等事件频频发生。

(三)英语教学的能力和效果有待提高

教师使用英语授课的能力不强,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学生英语水平不高,则影响了其学习成绩。韩国大学的英语辅导教师(助教)数量普遍不足。部分学校片面强调英语授课,有些根本不需要用英语授课的课程也被要求使用英语,而有些所谓的英语教学课程则大都仍使用韩语。

(四)外国学者在韩国居留的时间不长

据统计,外国学者在韩国居留的时间平均不超过4个月,因而他们对韩国大学教学和研究的贡献度不高。韩国为外国学者家属提供的国际学校及国际化设施不足,很难吸引外国学者长期居留。另外,韩国为外国学者举办的文化娱乐活动也不够丰富。

对外国留学生来说,语言障碍及文化习俗差异使得他们不易与韩国本国学生融为一体,也很难融入同一实验室或课题组。由于语言障碍,外国学生毕业后也很难在韩国企业就业。

参考文献:

[1]余玉娴.韩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2][3]王康,苏红.韩国浦项工业大学迈向世界名校的成功之路[J].科学时报,2011(3).

[4]Moo Hwan Kim.The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Korean Universities—A Presentation at 2012 Forum on University Globalization of Korea, March 28,2012.

[5][6][7]浦项工业大学网页[EB/OL].http:// www. postech.ac.kr,2012—05—15.

国际经济战略 第12篇

一、国际经济贸易

通常所说的国际经济贸易, 主要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 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了经济合作, 实现了国家经济的共同发展, 有效促进了全球经济贸易圈的形成。而我国经过近些年的发展, 已经逐步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 在国际经济贸易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国际经济贸易中, 对外经济贸易作为主体, 国家之间实现资料的交换, 提高对外经济贸易的效率。

二、新时期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

1. 国际经济贸易利益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有所差别, 导致国际经济贸易利益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作为国际经济贸易的主要操作者, 并获取了全球经济贸易80%左右的利润,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润不断缩小, 这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公平。

2. 自由贸易越来越活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各国为了快速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就相继开展国际经济贸易, 各个国家之间都加强了双边区域经济合作, 这就有效缓解了国际局势, 减少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 实现了国际经济贸易的自由化。

3. 国际经济贸易交易高级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升级, 国际经济贸易交易产品中大多都是高科技产品, 有效提高了经济贸易的交易水平, 促进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提高了生产力, 因此说国际经济贸易交易呈现高级化发展趋势。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 发达国家国际经济贸易活动逐渐减少, 所遭受的损失十分巨大, 尤其是经济危机之后, 发达国家开始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投入, 严格管控发达国家的技术产权, 这样就将经济危机转嫁到发展中国家。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也受到了全球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 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人工费用也逐步提高、人民币升值导致国内通货膨胀, 这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十分不利。

此外,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完成改革, 国际经济贸易体系尚未健全, 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这样就容易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 直接导致企业经济损失, 国家劳动力增多, 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而且发达国家减少了对我国的技术和资金投入, 这样就使得我国经济贸易产量降低。当前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贸易体系的健全, 要构建国际经济贸易战略。

四、国际经济贸易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1. 有利影响

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主要是对外贸易经济投资, 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是发达国家的重点投资对象, 大量外国资本的投入, 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而且我国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差距较大,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空间也较大, 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其次, 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的优化组合。我国政府可以对市场进行明确分工, 优化生产力,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开放程度的提升, 加速了我国资本流动, 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呈现多元化趋势, 逐渐向国际标准靠拢。

2. 不利影响

在国际经济贸易中主要是依靠资金进行交易, 而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资金短缺情况较为严重, 许多企业无法支撑跨国发展。而且我国企业经济实力较为薄弱, 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 这样就容易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如果我国政府和企业对国际经济贸易处理不当, 那就容易引发国内经济危机, 而我国又有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样将导致大量失业人员的出现, 逐渐加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五、新形势下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的构建

1. 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

我国政府要针对进出口方式进行相应调整, 要转变对外经济贸易方式, 注重对产品质量的审查, 政府也要针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调整税收政策, 要从战略性角度去制定对外经济贸易政策, 有效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2.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主要产业之一, 其中服务贸易所占比例较重。因此, 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强服务产业的发展, 要将服务贸易作为国际经济贸易的重点, 充分体现我国现代化生活水平。政府要加强对服务产业的资金投入, 要加强服务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加强对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快速提高服务质量, 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外贸发展。

3. 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当今国际形势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国政府要积极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要充分发展我国资源优势, 吸引国外资本, 加强对中外合资企业的政策扶持, 要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有效提高我国的科技生产力。同时, 我国也要充分利用资本输出效应发展国外市场, 要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 制定各项政策, 保护我国本土产品的发展。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 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 这样也就加速了国家与国家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 快速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国际经济贸易总额正在不断增加, 就目前形势来看, 我国政府必须要对国际经济贸易形式进行调整, 部署国际经济贸易战略, 充分发挥国际经济贸易的有利之处。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趋势,影响,战略构建

参考文献

[1]任梳元.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向以及对我国的影响[J].中国对外贸易, 2013 (07) .

[2]余元明.贸易利益与中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调整[D].华中科技大学, 2012.

上一篇:自主性小学语文下一篇:商检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