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粒子范文

2024-07-29

放射粒子范文(精选9篇)

放射粒子 第1篇

放射性粒子肿瘤内植入属于放射治疗中的内放疗, 是永久性植入组织间近距离放射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在CT或超声的引导下, 粒子可精确地植入肿瘤区域, 放射性粒子植入区域与肿瘤外形高度一致, 可让肿瘤靶区得到相当高的根治剂量, 确保最大限度杀伤肿瘤组织。目前应用放射性粒子治疗前列腺癌、肺癌、肝癌及肝转移癌、脑肿瘤、颌面部肿瘤、骨转移瘤等恶性肿瘤已经取得较好疗效, 逐渐被医生和患者接受, 不仅可延长生存期, 亦可使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生活质量提高。

1 胰腺癌

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可以在术中直视下、超声内镜下、B超或CT影像引导下进行植入治疗。由于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 手术根治性切除率低, 手术风险大, 术后并发症多, 生存期短, 可以导致相当一部分患者放弃手术治疗。近年来粒子植入治疗已逐渐成为胰腺癌患者首先考虑的治疗方法。对于胰腺癌病人也可以在胰腺手术的同时, 包括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胆肠内引流时在直视下将粒子植入肿瘤的中心。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优势在于手术时间相对较短, 安全, 高效, 术后并发症少, 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但由于胰腺属于腹膜外位器官, 周围解剖关系复杂, 血供丰富, 尤其是胰腺癌好发于胰头部, 致使穿刺路径难以选择, 粒子布源容易出现“冷区”, 增加手术难度及手术风险, 影响愈后, 因此对手术医生的穿刺水平有极高的要求。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疗效确切, 笔者[1]曾报道对早期胰腺癌病人, 传统手术治疗与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在延长生存时间上无差异, 而对中晚期胰腺癌病人,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明显优于传统治疗, 具有显著的优越性。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胰瘘、出血、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水等消化道症状, 经对症治疗后可以痊愈。

2 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

根治性切除手术是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但是多数患者发现时即为晚期, 且手术治疗对患者的一般状态、肝功能储备及凝血功能等要求较高, 导致无法施行根治性切除。另外, 还有一部分病人尽管理论上可以施行手术切除, 但是由于病人本身极差的肝功能储备而不能耐手术治疗, 此类病人施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也是一种好的治疗措施。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是在超声或CT引导下行肿瘤内粒子植入, 通过释放γ射线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吕进等[2]报道手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肝癌,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9%、47.9%、25.0%, 术后无放射相关的严重并发症;陈松旺等[3]报道超声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肝癌, 安全、微创、并发症少, 疗效肯定。

肝脏是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部位, 转移性肝癌的患者愈后多数不佳, 因此有效控制肝脏转移癌与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对于肝内多发转移瘤, 可以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控制肿瘤生长;对于直径较大或血供丰富的病灶, 可以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 (TACE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或射频消融治疗等进行综合治疗。

肝癌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难点在于精确布源的同时, 如何更好地避开血管、胆管等重要的解剖结构;对于靠近膈顶或肝门处的肿瘤, 如何确定最佳穿刺路径等。

3 复发性直肠癌

在我国直肠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是手术后常见并发症, 临床上常出现排便排尿困难、骨盆区疼痛、会阴部不适、下肢浮肿等症状,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降低生存期。即使给予积极再次手术治疗, 其复发率仍在33% 以上[4]。而化疗对肿瘤的局部控制效果不明显, 外放疗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损害较大, 因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可以作为治疗局部复发性直肠癌的手段之一。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前需常规行盆腔CT及超声检查, 明确肿瘤位置, 大小, 以及与肠管、膀胱、子宫、血管的关系, 确定穿刺路径及范围, 并避开会阴部血供丰富部位, 尽可能减少术中副损伤。

柳晨、袁慧书等[5]报道对30例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行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局部有效率70.00%, 中位局部控制时间为7.5个月, 中位生存时间9.0个月。1年局部控制率为62.7%, 2年为47.1%, 3年为47.1%。1年生存率30.9%, 2年为13.3%, 3年为6.6%。疼痛改善有效率100%。

复发性直肠癌行粒子植入治疗的难点在于如何布源, 剂量如何分布, 穿刺路径如何选择。多位作者报道粒子植入治疗直肠癌局部复发有效, 但尚无大宗病例报道, 有待进一步验证。

4 肺癌及肺转移癌

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常于CT或PET-CT引导下植入, 主要适用于无法手术切除以及无法耐受手术切除的原发性和转移性肺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及肺转移癌应加以重视的并不是穿刺及植入过程本身, 而在于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常见并发症包括气胸、咯血、粒子移位、游走及栓塞。因此, 在定位、穿刺及植入过程中, 应尽可能避开重要血管、支气管, 并随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术后及时复查胸部X线片, 必要时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郑广钧、柴树德等[6]报道82例126个肺转移灶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内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 6个月后总有效率89.7%, 近期疗效肯定。

5 前列腺癌

1972年Whitemore创立了经耻骨后开放手术将125I粒子植入前列腺的内放疗方法。1983年Holm等建立TRUS引导下经会阴穿刺植入放射性粒子的方法, 进一步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经会阴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已成为治疗T1-T2期前列腺癌的首选方法, 手术时间短, 疗效肯定,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

6 复发性妇科肿瘤

妇科肿瘤术后行化疗、外放疗后治疗效果不佳是导致肿瘤复发率高的重要因素, 复发部位多为子宫颈、外阴、盆壁, 甚至膀胱及直肠受侵。由于手术后局部解剖结构异常, 外放疗致放射性肠炎、组织纤维化, 多次化疗后患者一般状态差, 不能耐受手术, 导致再次手术难度加大。近年来多位作者报道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妇科转移瘤, 与传统外放疗相比, 具有高效、微创、对周围正常组织损害小的优点, 提高了对肿瘤杀伤的效应, 弥补了外放疗的不足之处, 可以作为复发性妇科肿瘤治疗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之一。

李常仑等[7]报道CT引导下125 I放射性粒子组织问植入治疗复发性卵巢癌25处病灶, 术后随访时间9~19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 除1例外随访期内均存活, 肿瘤控制有效率76.2%。

7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癌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系指来源于腹膜后间隙的各种软组织恶性肿瘤, 包括神经细胞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未分化肉瘤、恶性淋巴瘤等, 早期常无症状, 多数因肿瘤巨大产生压迫症状就诊, 致手术无法完整切除, 且术后极易复发。除淋巴瘤外, 对放、化疗均不敏感。因此,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腹膜后恶性肿瘤及复发性肿瘤, 间断外放疗治疗效果不佳, 而放射性粒子肿瘤内植入后, 可持续释放γ射线, 对肿瘤细胞起到持续杀伤作用, 因此其效果应优于外放疗, 且安全、对周围组织放射损伤小。有部分作者报道行粒子植入治疗后, 可延缓肿瘤生长, 减轻局部压迫症状。但由于此类疾病发病率低, 临床资料有限, 目前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仍为实验性治疗, 建议可以作为手术治疗外辅助性治疗之一。

腹腔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为胃、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妇科肿瘤等, 单纯行淋巴结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并不一定能够提高生存期, 但可作为手术、化疗外的补救性治疗。

8 脑胶质瘤

脑胶质瘤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术后容易复发, 愈后差, 术中或CT引导下行肿瘤内或瘤区粒子植入, 可以有效控制肿瘤生长, 减轻肿瘤相关并发症。术中及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脑出血、脑水肿、脑组织坏死等。一般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因此可以作为术中、术后及外放疗后的补充治疗。

9 其他

CT或超声引导下经皮纵膈内肿瘤粒子植入、甲状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灶的处理、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切缘的预防性植入、颌面部肿瘤的局部控制、椎体及椎旁肿瘤的粒子植入均已开展, 并已取得一定成绩, 近期疗效明显, 不良反应小, 患者耐受性好, 但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摘要:放射性粒子肿瘤内植入治疗属于放射治疗中的内放疗, 是永久性植入组织间近距离放射治疗。目前应用放射性粒子治疗适用于胰腺癌、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复发性直肠癌、肺癌及肺转移癌、前列腺癌、脑肿瘤、颌面部肿瘤、骨转移瘤等恶性肿瘤已经取得较好疗效, 可以明显延长生存期, 提高生活质量, 亦可使许多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放射性粒子植入是在CT或超声的导向下, 将放射性粒子精确地植入肿瘤区域, 放射性粒子植入区域与肿瘤外形高度一致, 可让肿瘤靶区得到相当高的根治剂量, 确保最大限度的杀伤肿瘤组织。

关键词:放射性粒子,放射治疗,肿瘤

参考文献

[1]盖保东, 肖中迪, 刘晶, 等.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不同分期胰腺癌[J].内分泌外科杂志, 2008, 2 (4) :246-248.

[2]吕进, 曹秀峰.手术联合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 2010, 18 (1) :107-110.

[3]陈松旺, 黄岩, 孟凡荣, 等.超声引导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晚期肝癌[J].中国医疗设备, 2011, 26 (9) :33-35.

[4]Moriya Y.Treatments trategy for locally recurrent rectal cancer[J].Jpn J Clin On clogy, 2006, 36 (3) :127-131.

[5]Liu C, Yuan HS, Wang JJ, et al.Evaluation on the effect of CT-guided brachytherapy for recurrent rectal cancer[J].Chin J Interv Imaging Ther, 2012, 9 (2) :94-97.

[6]郑广钧, 柴树德, 毛玉权, 等.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癌[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8, 8 (2) :125-127.

放射粒子 第2篇

某医院新建CT引导125I粒子源植入场所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

目的 对某医院新建CT引导125I粒子源植入场所的.辐射水平进行监测与评价,以保护操作人员和公众健康,同时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方法 按国家放射卫生防护相关监测规范, 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进行布点监测,并采用现场卫生学调查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结果 125I粒子源植入场所辐射水平平均剂量为0.3μGy・h-1,临床操作医生在植入7粒125I共2.07×108Bq时,10~50cm处剂量范围在0.4~1.0μGy・h-1.结论 该院新建CT引导125I粒子植入场所放射防护屏蔽效果经检测基本合格,所设置的放射防护管理措施及粒子源植入的临床医生纳入放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符合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之规定.

作 者:张秀莲 姚小东 董强 张雨东 张志平作者单位: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乐山,614000刊 名:中国辐射卫生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HEALTH年,卷(期):200918(3)分类号:X591关键词:粒子源 控制效果 剂量限值 评价

放射粒子 第3篇

1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肝癌的应用

1.1 放射粒子治疗中晚期肝癌

在临床上一般确诊的肝癌都为中晚期患者, 手术切除率为7%~20%, 植入放射性粒子这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一种新思路。Rieke[1]等人对植入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做了大量的深入性研究。在2012年他们研究报道了3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疗结果:21例对照组接受植入192 Ir粒子治疗, 17例治疗组直接植入放射性粒子和激光治疗, 匹配剂量 (瘤周边) 10~20 Gy。手术之后6个月, 治疗组的控制率是73%, 对照组的控制率是87%。2012年5月, 对21例植入粒子方式进行肝癌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总结, 肿瘤周边剂量平均为17 Gy, 手术后6个月的控制率为87%, 12个月的控制率为70%。罗开元[2]等国内的研究资料也证实了放射性粒子的治疗有效性。研究了42例使用植入粒子方式治疗肝癌的患者资料, 手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为0, 生存率为94.7%, 24个月的复发率为6.7%, 生存率为87.5%, 36个月的复发率为11.7%, 生存率为68.7%, 治疗效果显著优于非粒子治疗组。徐静等人[3]对使用粒子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随访8个月, 14例患者均存活, 无复发现象。

1.2 手术方式配合放射性粒子治疗大肝癌

巨块型肝癌和大肝癌通过手术的方式不能完全治愈, 治疗效果较差。手术方式配合放射性粒子治疗大肝癌, 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黄华容[5]等人对接受放射性粒子治疗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 患者肝癌直径平均为7.7cm, 肿瘤周边剂量为12~25 Gy, 手术后6个月的控制率为74%, 手术之后12个月的控制率为40%, 治疗效果非常不错。由此可见, 对大肝癌患者的局部控制放射性粒子的效果比较不错, 能够显著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2 手术并发症分析

约12%患者在植入粒子手术后的一星期, WBC显著下降, 口服生白剂之后, WBC水平恢复正常。在手术之后, 部分患者出现免疫功能不同程度的下降, 测定免疫指标低于正常水平, 使用白介素-2, 干扰素可显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粒子丢失, 在手术之后一周需要做CT检查或X线片检查, 确定放射粒子的丢失和分布情况,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放射性肝损伤, 因为放射性粒子的精确度非常高, 能够有效降低对正常组织的辐射和损伤, 只有少量患者出现轻微肝损伤症状。需要让患者卧床休息, 减少热能量和体力的消耗, 减少分解肝糖原, 合理营养膳食, 多进食低脂肪、高维生素、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肝得健有丰富的磷脂、维生素B、E、烟酰胺等等, 对于损坏的细胞膜有良好的修复功能, 降低胆红素、转氨酶含量, 肝功能正常恢复, 减轻炎症症状, 提高患者状况。相关报道证实, 植入1例粒子后, 肝脏水肿者卧床休息+6周支持治疗, 水肿可完全消失。

胆道和肝脏出血:相关资料证实, 1例患者术后出现胆道出血症状, 经过胆管穿刺引流手术之后停止。

术后感染, 一般肝癌患者的营养情况比较差, 又经过机体防御系统的破坏, 粒子植入手术和经皮穿刺都会引发患者感染。感染发生后, 应该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积极治疗。

3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肝癌的问题所在

近年来, 肝癌治疗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和进展, 但是, 从整体上看肝癌患者5年的成活率仅为5%。植入放射性粒子为治疗肝癌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以适形治疗的方式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明显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力。但是, 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1) 选择确切病例的标准; (2) 根据肿瘤的不同分期如何选择不同核素; (3) 其他方式与放射性粒子的相互结合, 这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和探讨, 充分发挥放射性粒子的治疗优势。综上所述, 放射性粒子是一种微创治疗的方式, 具有创伤小、精度高、并发症少、杀伤力强等特点,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使用, 在不远的未来, 将成为肝癌治疗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Rieke J, Wust P, Wieners G, et a1.Liver malignancies:CT·guided interstitial hrac hythempy in patients with unfavorable lesions for thermal ablation[J].J Vasc Interv Radiol, 2010, 15 (1) :1279.

[2]徐静, 梅铭惠, 陈谦, 等.术中组织间植入I粒子治疗肝恶性肿瘤[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1, 22 (3) :368-369.

[3]罗开元, 郑江华, 李波, 等.I粒子永久性植入组织间放射治疗肝癌[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2, 16 (1) :29-31.

[4]罗开元, 毛文源, 李波, 等.手术结合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大肝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24 (1) :478-479.

放射粒子 第4篇

【关键词】内镜;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食道癌;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60-01

食管癌是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典型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癌肿堵塞食管,侵蚀邻近气管形成食管—气管瘘,病人因此不能进食甚至饮水,严重影响营养的摄入和生活质量。内镜下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植入解决患者的进食问题,可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我院于2011年6月至今对5例食道癌患者在内镜下行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植入术,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治疗方法、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5例食管癌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0岁~8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吞咽困难按如下标准进行分级,0级:完全不能进食2例;1级:仅能进流质2例;2级:能进半流质1例;3级:能正常进食0例。病变部位:食管中段2例,下段3例,长度平均5 cm。

1.2 方法

电子胃十二指肠镜 、选择食管球囊扩张导管、导丝、食管扩张导管、125I粒子支架、心电监护仪。

术前经胃镜了解狭窄的部位、长度、病变性质及程度,选择相应长度的球囊扩张导管和支架,采取防护措施后安装125I粒子支架入支架离子壳内。进镜观:距门齿34—38cm可见肿瘤环形腔内生长,狭窄段约4cm,进镜阻力较大,有接触性出血,于胃留置导丝退镜,沿导丝插入支架植入器,内镜直视下缓慢释放8.0cmx2.0cm支架一枚,上口完全开放,距门齿31cm,最上排粒子位于最狭窄处开放良好,退镜。

2 结果

本组5例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均得到改善,,术后1周吞咽困难分别均达3级;分别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均无食道破裂穿孔、大出血、感染、支架移位等并发症。

3 护理

3.1术前护理

术前患者食入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食物。禁食12小时,并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刷牙。向患者和家属作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讲解治疗的方法,手术的目的以及优越性:不开刀、痛苦小、改善效果好,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讲明手术步骤及术中配合方法,术后的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消除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状态接受治疗。术前半小时肌注地西泮5mg,间苯三酚40 mg,咽喉部麻醉。

3.2 术中配合及护理

患者取左侧卧位,全身放松,双下肢屈曲,咬住牙垫,下颌部放置弯盘,用鼻呼吸,避免吞咽引起呛咳和导致吸入性肺炎。护士协助医生经胃镜插入导丝至狭窄部位以下,内镜退出时护士将导丝缓慢向里推送,保证导丝在狭窄以下,沿导丝插入带有支架的支架植入器。在操作中如患者恶心时,防止牙垫脱出。严密观察患者面色、意识、并心电检测血压、 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如有异常立即停止进行抢救。

3.3 术后护理

3.3.1 饮食指导

食管癌患者放置食管支架后,病人需禁食1-2天,如有唾液分泌尽量吐出不要咽下,一般第三天可给予营养丰富的豆浆、牛奶、肉汁、米汤等流质饮食,每次量宜少,约200-300ml,少食多餐,进食时最好取坐位或半卧位,利用重力的作用,减少食物停留在食管腔的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如无出现梗噎感或呛咳现象,一般4-5天后可进食半流食,但仍须少食多餐,每次进食后饮少许水,起到冲洗食管内食物残渣作用,防止食物在瘘口处淤积发炎。观察一段时间,逐步过渡到软饭和普通饮食,同时注意食物须少渣、少纤维,避免过多煎炸及腌制类食物。最后须提醒病人终生禁吃冷冻食物,否则会造成食管支架脱落的危险。

3.3.2 体位 食管下段支架置入后,为防止胃食管反流,睡眠时需抬高床头,餐后1~2小时不宜平卧。此外应避免弯腰、抬取重物等动作。术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3.3.3 并发症的观察

(1)胸骨后疼痛不适及异物感:症状轻者无须特殊处理,一般能忍受,症状可在1周内缓解。 症状明显者可对症处理,可肌注镇痛药和解痉药,症状一般可在1周内缓解。护士要给予耐心解释。

(2)穿孔:术后病人发生高热,血象升高。颈部及锁骨上部发现皮下气肿。X线检查可发现纵隔内有游离气体,严重者可有脓气胸。表现一旦诊断穿孔,应及时进行处理,对小的穿孔可采取禁食、禁水、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 可采用经内镜下组织胶粘合治疗;对大的穿孔,患者情况允许时应积极手术治疗,亦可尝试重新放置支架。

(3)支架移位:术后当患者有剧烈的恶心、呕吐、食物的下坠推力、食管的自身蠕动、吞咽运动等。

(4)出血:扩张与输送器机械损伤食管粘膜,致局部组织撕裂;支架与粘膜摩擦;压迫食管及肿瘤组织使局部缺血坏死,溃疡形成;均可引起出血。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呕血及黑便、血压不稳定等。术后常规给予抑酸、胃粘膜保护剂,如有出血给予止血类药物。

(5)感染:术后输入抗生素3天, 测量体温每日四次,如正常改为一天一次。

4 小结

内镜下食管癌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植入术是我院治疗食道癌致吞咽困难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短期内可迅速缓解症状。而网状支架在人体内保持良好的支撑弹力,使其内通道仍然通畅,具有随食管蠕动性,放射粒子起到杀灭残存癌细胞,抑制肿癌生长,防止食管再次阻塞的目的,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术前护理、术中配合以及术后的护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做好内镜下放射粒子支架植入术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吕富春,汪应章,吕娜,张万凯,许软成,内镜下置入支架治疗食道喷门狭窄疗效随访, 消化内科杂志 2001;18:241

[2] 朱素芬.内镜下运用食道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的护理[J].上海护理学出版社,2003:235-236.

[3] 谢大业,刘忠,胡国平,肝 胆 胰肿瘤组织内放射治疗,中国肿瘤 2002; 11:646-647.

放射粒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肿瘤科所收治的实体瘤患者94例, 所有入选患者均经个人病史调查, CT、MRI影像学检查或病理穿刺活检等各项辅助性检查而确定诊断为实体肿瘤, 且预计生存期均在6个月以上。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 治疗组患者中男25例, 女22例;年龄24~75岁, 平均年龄 (45.22±10.14) 岁;肺癌12例, 肝癌11例, 乳腺癌6例, 食道癌5例, 胃癌6例, 胰腺癌4例, 喉癌2例, 结肠癌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 女23例;年龄25~76岁, 平均年龄 (45.83±10.65) 岁;肺癌14例, 肝癌9例, 乳腺癌8例, 食道癌6例, 胃癌4例, 胰腺癌3例, 喉癌2例, 结肠癌1例。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方案, 具体方法包括:真空垫固定后以5 mm层距螺旋CT机 (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 Spe-ed Pro32排64层螺旋CT) 行连续扫描, 并将所得到的CT扫描图象传入至三维治疗计划系统逐层勾画放疗靶区, 合理设计放射野, 且将机体正常组织控制在允许耐受的剂量范围之内, 单次放射剂量为250~400 c Gy之间, 总放射剂量为40~57 Gy之间。治疗组患者采用放射性碘125粒子治疗方案 (和佳放射性碘125粒子计划系统HGGR-2000, 规格型号HGGR-2000注册号:国食药监械 (试) 字2004第3060288号) , 具体方法包括:首先应采用三维图象内放射治疗计划软件系统 (TPS) 对实体肿瘤患者病灶的CT或磁共振 (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 Hde 1.5T磁共振) 分层扫描片等影像学资料予以精确的计算, 并有效利用中文版面绘制出立体图标以及微型放射源的实际放置剂量, 精确完成具体的治疗计划和实施方案, 从而尽可能的保障放射性粒子能够最大限度将肿瘤组织杀伤, 而又不会损伤和破坏病灶周围的其他正常组织及相关敏感器官。瘤体边缘处方放射剂量为60.00 Gy, 初始放射剂量率为2.916 7 Gy/h。然后采用装有射性碘125粒子 (长4.5 mm, 直径0.8 mm;主要发射27.4~31.5 Ke V的X射线和35.5 Ke V的γ射线;剂量率为0.05~0.10 Gy/h;半衰期为59.8 d;放射活度0.8~1.0 m Ci/粒;组织穿透距离为1.7 cm) 的全封闭防辐射植入器, 并在B超 (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HD11XE彩色B超) 或CT等影像学设备的辅助和引导下逐步完成经皮穿刺到肿瘤内准确植入微型放射源, 确保各放射源在瘤体内完全依照治疗计划实现最佳的排布, 并使每颗放射性粒子的空间间距控制在2.0 cm左右。在放射性粒子的植入过程中应始终遵循外周密集, 中心稀疏的原则, 并应严格避开大血管及神经区域, 从而使剂量的分布更加合理化、均匀化, 有效减少中心高剂量区, 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在植入放射性粒子时应利用影像设备的引导以确保植入针在瘤体内, 务必在确认后才能将射性碘125粒子导入其中, 严格避免射性碘125粒子穿刺入机体内的其他脏器或组织, 从而造成总体剂量的减少, 并形成冷区。当完成全部植入后, 还应再次对整个瘤体进行全面的超声定位, 对发现的冷区予以补种。

注:与对照组相比*表示P<0.05

1.3 评价指标

分别对两组实体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其中临床治疗改善情况的评定标准: (1) 完全缓解 (CR) :病灶完全消失, 至少维持4周; (2) 部分缓解 (PR) :肿瘤缩小30%以上, 至少维持4周; (3) 无变化 (NC) :肿瘤缩小不及30%或增大未超过20%; (4) 进展 (PD) :病变增大20%以上或出现新病变;总有效率为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之和;疾病控制率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变化之和。其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的考察项目主要包括出血、气胸、感染、疼痛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改善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患者部分缓解率、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均显著提高, 分别为59.57%、76.59%、97.87%, 而进展率则显著降低, 为2.13%,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患者发生出血12.76%、气胸6.38%、感染4.25%、疼痛44.68%, 其发生比率均有所降低, 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表示P<0.05

3 讨论

肿瘤往往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之下, 其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 从而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异常病变[3]。肿瘤在临床上主要分为实体肿瘤和非实体肿瘤, 实体肿瘤即有形肿瘤, 能够通过临床检查如X线摄片、CT扫描, B超、或触诊扪及到的有形肿块[4]。

目前, 对于实体肿瘤临床上常采用放射治疗, 其主要是利用放射线如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α、β、γ射线和各类X射线治疗机或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电子线、质子束以及其他粒子束等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5]。据不完全统计, 大约有70%左右的恶性肿瘤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采用放射治疗, 并且大约有40%的恶性肿瘤患者能够通过放疗而达到根治的目的[6]。也正是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日益显现的作用和突出的地位, 而使其迅速成为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目前, 随着医学影像学和放射物理学技术的日益进步, 以及新的微型低剂量率粒子源的不断研制和治疗计划软件系统的进一步开发, 其粒子治疗又引起了国内外医学肿瘤界的广泛关注[7]。而放射性碘125粒子疗法作为一种新技术, 其在CT和超声的引导下, 将发出低能量γ射线的放射性碘125粒子直接植入肿瘤组织内部, 对肿瘤组织进行持续性的、最大程度的毁灭性杀伤[8]。

该研究特对该院所收治的实体瘤患者进行了不同模式的临床治疗, 其结果表明, 采用放射性碘125粒子治疗患者的部分缓解率、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均显著提高, 分别为59.57%、76.59%、97.87%, 而进展率则显著降低, 为2.13%;同时, 患者发生出血、气胸、感染、疼痛的比率均有所降低。目前临床上已经开始逐步应用该项新型肿瘤治疗技术, 崔朝阳在颈部肿瘤、肺癌、肝癌、胃癌患者中应用了放射性碘125粒子的临床治疗, 其肿瘤控制率高达88.57%。程刚等对36例恶性肿瘤患者行腹盆腔植入放射性碘125粒子治疗, 且未发现放射中毒现象, 无严重即发并发症发生, 经复查和随诊发现局部复发率为零。由此可见, 采用放射性碘125粒子治疗实体肿瘤, 其疗效确切效果显著,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可作为实体肿瘤的理想治疗方案予以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峰, 王文献, 廖建伟, 等.125I粒子CT靶向治疗实体肿瘤[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3, 11 (5) :104-106.

[2]俞荷芳, 岳庆红, 刘吉昌, 等.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20 (11) :1754-1756.

[3]任小银, 王志峥, 刘思源, 等.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44例疗效观察[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2, 40 (6) :588-590.

[4]程刚, 张华鹏, 蒋祥德.碘125放射性粒子腹盆腔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3) :193-194.

[5]崔朝阳, 张桂新.125碘放射性粒子植入内放疗治疗肿瘤及对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9) :1510-1511.

[6]魏宁, 徐浩, 祖茂衡, 等.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 26 (5) :461-463.

[7]欧阳育树, 杨志刚, 吴万垠, 等.影像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24) :5-7.

放射粒子 第6篇

1125I放射性粒子的物理生物学特性

1.1放射性粒子活度

放射性粒子活度是放射性粒子所具有的放射性强度,是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量。放射活度的国际单位是居里(Ci)和贝卡(Bq)(1mCi=3.7×107Bq),125I放射性粒子活度为0.3~0.8毫居里(mCi)。

1.2 125I放射性粒子物理生物学特性

125I粒子自发衰变产生低能量γ射线,半衰期为60.1d可持续长时间低剂量照射肿瘤组织,不断杀伤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失去繁殖能力。其释放的γ射线穿透力弱,辐射距离仅为1.7cm,组织间植入后,靶区内剂量很高,而周围正常组织由于射线迅速衰减而很低[6],可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组织,同时降低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有效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及敏感器官,实现精确放射治疗。由内置标记125I核素的银丝和外壳为医用高密度钛合金组成,钛合金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好,无排异现象,不参与机体代谢,不被人体吸收[7]。

2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用于临床治疗始于1901年,Pirre特制镭管用于治疗肿瘤。1909年Pasleau和Degrais在巴黎镭生物学实验室给前列腺癌患者经尿道导管植入镭囊。1932年谢志光教授用镭针治疗舌癌,在国内率先开展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但由于当时的生产技术落后,防护条件差,其发展大受限制。20世纪中期,IOWQ大学用198Au注入治疗前列腺癌。1965年纽约纪念医院首创用125I治疗前列腺癌。1968年Hllaris描述了I粒子永久性组织间插植法治疗复发肿瘤,主要为鼻咽癌的治疗。1983年Holm用直肠超声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前列腺癌。20世纪,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患者在世界范围内呈增长趋势[8]。至80年代中期,医用125放射粒子获美国FDA认证,成为国外近距离放射治疗中最常应用的标准核素[9]。2001年通过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正式进入临床使用[9]。目前125不I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的治疗,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有安全、微创、并发症少、局部控制率高、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和疗效肯定等优势[10]。

3 放射防护的概述

3.1 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正当化:即人体接受任何来源的照射都必须有正当的理由。(2)最优化: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使任何辐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在付出的代价与所得的净利益之间进行权衡,求得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净利益。(3)个人剂量限值:是指放射性职业人员和广大居民个人所受的当量剂量的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所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限值为25微希沃特(μSv)/小时(h),50豪希沃特(mSv)/年(Y)。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公众限值为2.5μSv/h,5mSv/Y[11]。

3.2 外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

(1)时间防护:人体的辐射剂量随接触射线的时间延长而增加。因此在保证治疗任务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与射线接触的时间,故应提高放射治疗操作的熟练程度、缩短治疗时间。(2)距离防护:人体离放射源越远,受照射的剂量越少,与距放射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因此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远离放射源,有效使用镊子、机械手等辅助工具进行操作。(3)屏蔽防护:人体接受照射的面积越大,受照射剂量越高。因此,在人体与放射源之间设置屏蔽,如防护屏、铅衣、铅眼镜、铅手套等,可减少人体受到过多的照射。

3.3 125I放射性粒子的植入原则和方式

3.3.1 植入原则放射性粒子植入应按照巴黎剂量学布源原则。60年代初期由Pierquin、Dutreix创建,并由Henschke进一步完善。在美国以外的地区,它是近距离治疗应用最广泛的剂量系统。巴黎系统正确处理了既要求计量分布均匀,同时又控制正常组织受量在耐受限内的关系。具体原则:放射源呈直线排列,相互平行;各放射源之间等距离(15~20mm),与过中心点的平面垂直,断面排列为等边三角型或正方形。所有放射源的线比释动能率必须相等,在中心平面上,各放射源之间的中点剂量率之和的平均值为基础剂量[12]。

3.3.2 植入方式与开放性手术同时植入和经皮穿刺或经内镜植入。

4 手术全程放射防护的研究进展

4.1 术前防护

建立健全各种辐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参加手术的外科医生及洗手护士必须获得省级放射卫生防护部门颁发的放射卫生防护培训合格证,技术熟练,持证上岗。合理轮流安排护理人员参加手术,使再接处放射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延长。

依据放射性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的原则,吴秀红[13]等认为应设立尽量远离中心区域的手术间,且在其附近有一独立的粒子装枪操作间,因粒子在从铅罐中取出放进植入枪内瞬间的辐射污染最大,故装枪操作不得在手术间内进行。

由放疗科医生负责粒子的装枪,距离手术植入时间最近时从密闭的铅罐中取出粒子。在空气介质中近距离操作粒子放射源,辐射量较大(见表1),操作者应在铅玻璃防护屏后操作,或穿防护衣及戴防护镜,用1 0cm以上的镊子夹取粒子。操作镊子时用力不能太大,以免粒子源破损。准确记录粒子的数量。粒子装枪后用灭菌锅消毒。装枪及消毒完毕后用放射线表面污染检测仪检测环境及消毒锅。

注:放射源活度均为3.7×108Bq(1mCi=3.7×107Bq,相当于13粒粒子)

4.2 术中防护

遵照防护最优化原则,近距离接触放射源的手术医生、洗手护士行屏蔽防护,术中均穿0.18~0.25mm铅当量防护衣,术者、第一助手同时戴防护眼镜、铅围脖、铅手套。监测显示,0.18~0.25mm铅当量橡胶防护衣,可屏蔽约90%~99%的125I粒子辐射剂量[14]。

无屏蔽情况下,距离粒子源1m时,辐射剂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所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限值25μSv/h(见表1),故参加手术不能离开手术间的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距离手术野至少1m。同时控制人员出入,与手术无关者禁止入内。

植入过程中准确记录粒子的实际植入数量和剩余数量。植入后再次核对。医护人员注意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缩短手术时间。贯彻洁污分明、随时做出标记的原则。污染的用具和清洁的用具分开,放射性废物和一般性废物分开,标记清楚[15]。操作时佩带个人剂量监测计,并定期检测。

4.3 术后防护

手术结束后用放射线表面污染检测仪对粒子植入所用穿刺针、植入枪、纱布垫、手术野及周围区域全部手术环境进行细致的探测,确保无粒子丢失。同时填写辐射监测表。剩余粒子由放疗科医生和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后放入铅罐中,由放疗科医生保管。废弃的粒子或被污染而不能使用的粒子应放进铅罐内,标出粒子名称、活度和日期,由放疗科医生交给制造商处理。

人体受到照射的剂量随着接触放射源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故病房中的各种治疗和护理工作应相对集中进行。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尽可能与患者保持1m以上的距离。在近距离护理时,需在患者粒子植入部位遮盖0.18~0.25mm铅当量橡胶布或工作人员穿铅防护橡胶衣。

4.4 患者及家属的防护

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住在单一病房或者集中在同一病房统一管理。由表2可见,无屏蔽情况下,距患者体表1m时,辐射剂量率在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公众限值2.5μSv/h以下。陪护患者家属与患者采用1m距离防护即可。家属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可在患者的粒子植入部位遮盖0.18~0.25mm铅当量橡胶布。梁虹[16]等认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1~2个月,孕妇、儿童应与患者保持2m以上距离。6个月后无需防护。岳瑶[17]等通过进行剂量监测得到的数据建议增加与患者的距离和减少密切接触时间,尤其是植入后前几周;植入患者一定要知道他可以密切接触孩子,但是不允许超过几分钟;患者和家庭成员睡觉时应至少保持50cm的距离[18]。

注:放射源活度均为3.7×108Bq(1mCi=3.7×107Bq,相当于13粒粒子);水介质为模拟的人体组织

患者出院后如有粒子源脱落的情况,蒋桂花[19]认为不可徒手捡起,使用长镊子或不锈钢汤匙拾起放在带盖的不锈钢小瓶或铅质小罐中,立即送到医院处理,不可随意丢弃。术后定期检查粒子源有无移位,对易脱落部位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丢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6360-1996《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规定[20],无需特殊防护而处理含放射性核素尸体的上限值:125I的标准为死后防腐40MBq,掩埋400MBq,火化4000MBq。故植人125I的放射性在3.7×109Bq(MBq=107Bq)以下时,早期死亡火化的尸体无需特殊防护[14]。

5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存在的问题

在手术过程中,植入的粒子有可能随负压吸引装置移动而丢失[21]。一旦发现粒子丢失,应封锁环境,限制人员走动。同时第一时间使用专门仪器进行污染检测去污。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实体后,有时会有粒子丢失或移位现象的发生[22],粒子移位后可能出现局部肿瘤照射剂量变化,如剂量减少或分布不均匀使疗效受到影响;对移位所至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丢失到体外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亦可随血流迁移引起肺栓塞。植入后当发生粒子移位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发展,及时处理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定期检查行X光片或CT检查,了解放射性粒子有无移位及丢失[10]。

6 小结

建立健全各种辐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医务人员增强安全防护意识,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持证上岗。通过125I粒子植入手术全过程的管理,把握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措施,每个环节严格控制放射源的外露时间并对所接触的物品进行监测,有效地预防放射性污染,避免对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的放射性伤害。

放射粒子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3例病人, 其中男31例, 女12例;年龄35岁~82岁, 平均51岁;其中原发性肝癌5例, 结直肠癌肝转移12例, 直肠癌骶前复发6例, 肺癌7例, 肺转移瘤11例, 胰腺癌2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相关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

1.2 仪器设备

CT扫描设备使用Marconi CT-Twin flash, 扫描条件为层厚5 mm~10 mm, 螺距 (pitch) 为1。放射性粒子计算机立体定位治疗计划系统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 TPS) 由珠海禾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放射性125 I粒子主要射线能量27.4 keV, 外形为圆柱钛合金封装体, 长4.5 mm, 直径0.8 mm, 内有3.0 mm×0.5 mm的银柱吸附125 I, 其外是壁厚0.05 mm的钛壳。125 I粒子平均能量27 keV~35 keV, 半衰期59.43 d, 半价层0.025 mm铅, 组织穿透能力1.7 cm, 初始剂量率7 cGy/h。单个粒子的活性0.63 mCi~0.81 mCi。穿刺植入针采用日本产18 G×200 mm Dr.J粒子植入针。

1.3 治疗方法

1.3.1 术前准备

术前行常规检查确认无手术禁忌, 并行肿瘤相关抗原浓度测定以便术后对比;手术前以CT扫描确定肿瘤部位、数目、大小。

1.3.2 制订粒子植入计划及策略

根据术前CT扫描获得肿瘤情况, 将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TPS进行治疗计划设计, 根据TPS计划系统结果确定植入放射性粒子剂量以及放置部位, 计划靶体积定为大体肿瘤体积外扩1.5 cm。

1.3.3 粒子植入

根据病灶位置, 病人取仰卧位或俯卧位, CT扫描确定病灶部位, 选择穿刺点及进针方向。在进针部位用针帽做好标记, 常规消毒铺巾, 在穿刺点及进针路径行局部浸润麻醉, 进针时尽量避开临近重要器官。在CT导向下以粒子植入针穿刺肿瘤组织远侧边缘, 穿刺到位后应回抽无血液回流后, 根据术前TPS计划每隔1.0 cm~1.5 cm放置一颗125 I粒子, 术中给予心电监护, 实时监测病人生命体征改变, 术后行CT扫描观察有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及观察粒子分布情况。

2 结果

本组43例病人均顺利按计划完成了放射性粒子植入。病人分别在2 d或3 d行X线及CT检查, 未发现粒子移位。其中37例病人术后出现轻中度疼痛;有2例出现了少量气胸 (1例为鼻咽癌肺转移瘤病人, 1例为支气管肺癌病人) , 经保守治疗好转;2例出现痰中带血 (均为支气管肺癌病人) , 术后3 d连用止血药后缓解;肝脏转氨酶一过性升高6例 (2例原发性肝癌病人, 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病人) , 经保肝治疗3 d~5 d后恢复。2例病人2周后白细胞轻度下降, 未作特殊处理。其他病人无毒副反应及其他并发症发生。36例病人病情明显缓解, 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或者稳定, 有效率达83.7%。粒子植入治疗,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延长了病人生命。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在我国是一项新技术, 绝大多数病人对此比较陌生, 有一定的恐惧及焦虑。因此, 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疏导, 向病人及家属说明125 I 放射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原理及术后的防护等。

有研究证实, 术前是提供疼痛教育的最佳时机, 术前心理应激水平与术后疼痛呈明显正相关[2] 。因此, 在术前常规教育基础上增加疼痛教育, 使病人对术后疼痛有了认识, 术后疼痛程度可降低[3]。

3.1.2 常规护理

手术区域常规备皮, 并指导病人床上练习排尿、排便。肺部肿瘤病人进行深呼吸、屏气练习, 同时进行咳嗽咳痰训练。

3.2 术中防护措施

正确使用防护物品和个人剂量仪;②进行粒子植入时, 手术医生为最强辐射位, 虽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辐射剂量限值25 μSv/h[4], 但工作人员仍应注意防护, 据监测, 0.18 mm~0.25 mm铅当量含铅防护衣可屏蔽90%~99%的125I粒子放射源辐射剂量[5];③注意检测废弃的粒子, 需将其放入放射性废物桶内, 术后需用射线监测仪仔细检测工作台面及地面有无遗撒的粒子, 发现后即时处理, 以免放射性污染。

3.3 术后护理

3.3.1 常规护理

经粒子植入病人术后可能出现短期内疼痛感加剧、烦躁等。从术后开始, 为其摆好舒适体位, 避免过多地打扰病人。转移病人消极情绪, 使病人平稳度过术后烦躁期。125 I 粒子植入一般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术后可采取自主体位, 但对于疼痛或穿刺后引起胸闷、气急等病人可采取相应的体位。125 I粒子植入后饮食不需控制, 但对于消化道治疗病人出现腹痛、出血时可暂时禁食。同时, 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有无呼吸困难、气促等气胸症状, 穿刺点有无渗血及血肿、皮肤愈合及伤口敷料情况, 注意有无放射反应, 出现乏力、头晕、恶心、呕吐时立即给予对症处理, 术后2 d~3 d复查粒子位置情况。1个月后复查CT 或X 线了解肿块大小, 评价临床疗效。

3.3.2 术后射线防护的护理

由于125 I粒子能量低, 半衰期长, 穿透距离短, 因此对正常组织损伤小, 较容易防护, 安全性高。所有病人尽量安排单人房间, 并均用铅围裙覆盖粒子植入部位, 可明显降低放射性污染。

3.3.2.1 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防护

在给病人做检查及相关治疗时, 尽量与病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操作时动作要快, 避免受照射时间过长, 必要时佩戴防护设备。

3.3.2.2 病人之间防护

粒子植入病人如住多人房间, 病人床间距1 m以上, 并嘱病人尽量不要随意走动,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预防的重要性。

3.3.2.3 病人及家属之间防护

粒子植入部位较深病人, 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然而植入粒子靠近体表病人, 周围放射剂量较大, 嘱陪护人员尤其孕妇及儿童应距离病人1 m以上, 并尽量不要站在粒子植入一侧, 缩短与之接触的时间, 防止长期接受照射, 影响身体健康。

3.4 出院指导

嘱病人生活有规律, 合理饮食, 保证充足的睡眠, 进行适量体育锻炼。出院病人无需特殊防护, 半年内病人家属应控制与病人接触的时间、距离 (应保持至少1 m距离) , 重视屏蔽防护。术后按医嘱定期复查, 检查粒子有无移位, 防止粒子丢失。

4 讨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是应用计算机立体计划系统设计方案, 在现代影像引导下将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 通过微型放射源发出持续、短距离的放射线, 使肿瘤组织遭受最大程度的杀伤, 而正常组织不损伤或仅有微小损伤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优势在于能量低、穿透距离短、易于防护、半衰期长, 适用于生长缓慢的肿瘤永久性植入治疗。国内学者不断尝试放射性粒子在其他实体肿瘤中的运用, 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6,7,8,9]。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原理:①直接作用, γ射线使肿瘤细胞核DNA双链断裂、单链断裂, 造成肿瘤细胞不可修复性损伤。②间接作用, 射线使水分子电离, 产生自由基 (H· 、OH·) 自由基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 再作用于DNA链, 引起DNA的损伤。125I组织间内放疗的优点:①125I粒子辐射距离只有1.7 cm, 组织剂量遵循距离反平方定律, 随距离增加组织剂量迅速下降, 靶区与正常组织剂量比增加, 从而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组织和保护正常组织;②125I粒子半衰期长, 因此能不间断杀伤肿瘤细胞;③125I粒子释放的射线能量较低, 易于防护, 植入后不易产生过热点而损伤主要脏器;④近距离放疗时, 乏氧细胞放射护抗性降低, 同时在持续低剂量照射条件下乏氧细胞再氧合, 增加了放射损伤的敏感性;⑤经CT导引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治疗肿瘤方法简便、微创、毒副反应小, 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125I放射粒子护理重点是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取得病人配合;术中积极配合医生, 保证在受照射损伤最小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重视手术常规护理及辐射防护, 做好出院指导, 以提高125I粒子植入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卓水清, 陈林, 张福君, 等.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病人周围辐射剂量的监测[J].癌症, 2007, 26 (6) :666668.

[2]黄东, 王安明, 闫雪彬, 等.术前心理健康水平与术后疼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0 (1) :8889.

[3]陈维娅.疼痛教育对门诊手术病人疼痛感受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 2007, 6 (9) :581.

[4]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国国家标准汇编[M].北京:中国国家标准出版社, 2003:458658.

[5]马旺扣, 许运龙, 山常起, 等.125I粒子源治疗前后周围辐射剂量监测[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3, 23 (1) :5253.

[6]罗开元毛文源李波, 等.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J].中华外科杂志, 2003, 41 (2) :122124.

[7]张福君, 吴沛宏, 赵明, 等.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J].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223227.

[8]张福君, 吴沛宏, 顾仰葵, 等.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瘤[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38:906909.

放射粒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至2013年共有36例恶性肿瘤患者经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患者中有膀胱癌、前列腺癌、腹腔内转移癌各12例。腹腔内转移癌患者有胰腺癌6例、肝癌4例、肺部2例, 本组腹腔内转移癌以胰腺癌作为研究。患者年龄最小为27岁, 最大者76岁。36例恶性肿瘤患者共45个病灶分别分布于膀胱癌转移病灶14个, 前列腺癌转移病灶16个, 胰腺癌8个, 肝癌4个, 肺部3个。以上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 有病灶远处大面积转移的、急性感染症状的、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体能评分<60分的或预计生存期少于3个月的患者不在本组研究范围内。

1.2 方法

1.2.1 采用的仪器植入的材料

本次研究采用的碘125放射性粒子选自宁波君安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配套的粒子植入枪、弹夹及型号为18Gx6.35cm穿刺用PTC针;CT选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PLUS 4排螺旋CT。

1.2.2 治疗方法

①治疗原则:治疗原则以应使植入的粒子覆盖全部肿瘤, 植入前临床医师应针对每位患者病灶特点与病灶周边关系来制定植入方案, 如进针路径及次数等。在植入碘125放射性粒子时, 应距肿瘤边界至少5mm, 在同一针道上粒子间距为1cm。②植入步骤。具体步骤为:首先根据患者的肿瘤病灶位置选择体位, 在CT及B超定位后采用常规消毒、2%的利多卡对需进针点位进行局部麻醉, 在超声引导下避开重要血管, 用消毒后的PTC穿刺针将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在特殊解剖部位残余的肿瘤组织、肿瘤切除部位及周围组织、肿瘤可能残存或复发的部位、淋巴结可能转移的部位, 并以植入粒子间距为1cm行后退式植入, 植入术中监测患者体征, 植入术后取出PTC穿刺针, 局部按压后用无菌纱布包扎。术后连续使用抗生素3d以防感染, 术后2个月复查增强对比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变化。

1.3 疗效评价

本次研究以WHO肿瘤疗效评价为标准, 完全缓解指肿瘤完全消失, 影像学检查不出肿瘤或仅有条索状影像;部分缓解指肿瘤面积缩小超过50%;无变化指肿瘤面积缩小于不足50%或肿瘤面积增大不足25%;进展指肿瘤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的病灶。

2 结果

本组恶性肿瘤患者经CT引导进行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 实体瘤病灶完全缓解率17.78%%, 部分缓解率57.78%, 总有效率为75.56%。患者于术后去未发现放射中毒现象, 无严重即发并发症发生。术后经复查、随诊发现局部复发率为0%。

3 讨论

用放射线治疗肿瘤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因早期射线能量低、穿透力差, 在疗效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年来, 由于影像学及放射物理学的发展, 粒子治疗引起了大量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并有大量文献报道放射性粒子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取得成功的例子[2]。

常规治疗肿瘤的方法主要有3种, 手术切除、化疗及放射治疗, 但这3种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使有些患者因手术禁忌证而失去手术的机会。常规放射性治疗的特点是辐射面积大、放射性射线剂量大、对人体正常组织损伤大。与其相比, 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如内照射射线剂量小、持续时间长、治疗定位准确、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等, 对于肿瘤治疗是一种非常好的局部治疗手段。

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它是通过微创方式将封装好的具有一定规格、活度的放射性粒子, 在CT或B超引导下将其植入肿瘤中, 具有传统外照射没有的优势, 传统外照射因放射范围大、同时受到照射的正常组织耐受力低, 使疗效受到一定的影响, 而放射性粒子植入通过粒子发出持续、短距离的放射线, 使肿瘤组织遭受最大程度的杀伤, 而正常组织损伤较小, 最终达到治疗目的[3]。

目前,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不仅可以做为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 还可以做为一些对常规放射治疗不敏感的肿瘤的首选治疗手段。如前列腺癌的治疗应用常规的治疗方法效果不明显, 如今可选择不手术, 实施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的治疗, 治疗时间不仅短且疗效明显, 对性功能影响也小;对于已发生的肿瘤转移患者, 选择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也可以有效控制转移病灶, 减轻患者疼痛[4];对于身体状况不好、肿瘤位置不适合做手术切除的肿瘤患者, 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也是很好的选择。

综上所述, 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具有操作便捷、疗效好、并发率低、创伤小、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旺扣, 许运龙, 弄兴富, 等.开展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J].中华放射杂志, 2004, 38 (9) :901-902

[2]杨文彬, 王磊, 刘娜, 等.局部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疗效评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2 (4) :481-483.

[3]崔朝阳.碘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放疗肿瘤的临床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7) :133-135.

放射粒子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30例均为肿瘤科住院并经病理诊断确诊的患者,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31~71岁,平均(54±6)岁。术后复发4例。病灶位于左叶7例,右叶22例,尾叶1例。肿块直径<5 cm 19例,>5 cm 7例,>10 cm 4例。单发26例,多发<3个病灶4例。

1.2仪器设备

使用Siemens Volume Zoom Plus 4全身CT机。粒子植入器械:植入枪、18G穿刺针、探针及防护设备(防护衣、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125I粒子为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制造,粒子长4.5 mm,直径0.8 mm,外壳用钛金属封闭,每颗粒子活度为18.5~27.6MBq,半衰期59.6 d,组织穿透能力1.7 cm。

1.3术前准备

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血常规及心电图;术前应用少许镇静剂及镇咳药物;术前告知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手术时均腹带包扎,减少呼吸移动。

1.4制定粒子用量及最佳分布

先行CT扫描获得肿瘤情况,将图像传送至TPS行三维立体数字化影像重组,勾画靶区。根据肿瘤靶体积3个互相垂直的直径,计算肿瘤所需粒子数、粒子的空间分布及植入粒子的数目。结合海拉尔公式算出需要125I粒子的总数,粒子总数=(瘤体长+宽+高)×185/3×(18.5~27.6 MBq),粒子间距以1.0~1.5 cm布源。

1.5 CT导引定位

根据术前CT所示确定病变所处体表方位。将自制1 cm等距呈栅状排列标签放置病灶体表部位,病灶区行5~10 mm层厚扫描,如体表定位和扫描所示图像相符,则标注床的位置,避开肋骨、胆管及重要血管,测出皮肤进针点与病灶的最大距离及角度,并予以记录,于体表作标记,退床。

常规无菌操作,局部浸润麻醉,嘱患者屏气。按事先测得的深度和角度将穿刺针刺入预定部位,重复扫描,层厚间隔5~10 mm,观察针尖的位置,若进针位置有偏差不理想时,可适当调整角度及深度。当CT扫描证实针尖到术前所定位置,退出针芯,回吸无血后,经针鞘边退边植入125I粒子1~10颗至病灶内,粒子间相距1.0~1.5 cm。重复同样的步骤,分次分批植入。粒子植入完毕后,CT逐层扫描观察各层面粒子的分布情况。并与术前治疗计划对比,如有粒子分布稀疏或遗漏,应尽可能进行补植。操作完成后,退穿刺针,局部包扎,返回病房,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6疗效评价

客观疗效的评价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实体肿瘤评价标准进行影像学评价[4]。把治疗前后影像学上2个相互垂直的肿瘤最大直径的乘积进行比较。疗效评价标准为:(1)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不能显示肿瘤或仅有聚集的金属粒子影;(2)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乘积比治疗前减小≥50%;(3)无变化(NC):乘积比治疗前减小<50%或增大<25%;(4)进展(PD):乘积比治疗前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定期复查甲胎蛋白(AFP)、肝功能作为预后判断及术后随访指标。

2结果

本组共植入125I粒子1 448颗,每个病灶l0~109颗,平均为54颗,粒子分布满意,操作技术成功率100%。30例术后复查CT显示,近期疗效CR 8例(见图1),PR 13例(见图2,3),NC 7例,PD 2例,2例PD患者为肿瘤内植入粒子后,复查周围出现子灶,近期有效率70%。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

3讨论

3.1 放射性粒子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原理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到中晚期,能手术切除者仅为10%左右。因此,各种非手术治疗方法成为目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重要手段。在放射治疗方面,由于肝癌必须有超过40 Gy的吸收剂量才能得到较好的局部控制,而肝脏的耐受剂量仅30 Gy,超过30 Gy会产生严重的放射性肝损伤[5,6],因此,常规的放射治疗在肝癌的应用受到限制[7,8]。

每颗125I粒子活度为18.5~27.6 MBq,半衰期59.6 d。既便于保存又易于防护。进行组织间永久植入近距离治疗,其剂量随距离的增加迅速衰减[9],可使治疗靶点附近肿瘤组织获得较高吸收剂量,而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较低。在125I半衰期内,局部组织吸收剂量可达160~180 Gy,从而杀灭肿瘤[7]。与常规体外放疗相比,可减少射线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近年来,随着释放低能量射线125I粒子的研制成功和B超、CT引导下精确定位系统TPS的出现,125I粒子永久插植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应用日渐广泛。因此,125I粒子低剂量率持续照射与外照射比较具有独特放射生物学优势。

3.2 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的关键

目前粒子植入的方式主要为手术中植入、CT或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临床上根据不同的解剖部位选择不同的植入方式[10]。随着CT扫描技术及重建处理功能的发展,CT导向穿刺能够实现穿刺定位的高度准确性以及粒子植入后的空间排布与治疗计划高度一致性。首先,治疗前利用TPS系统给出预期的剂量分布,以确定选用粒子的活度及数量,导针数量及布源方式等参数。粒子数量一定要保证,实际的应用中,按标准增加20%粒子数准备。治疗时,还需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及周边情况,结合体表栅样定位,避开肋骨及大血管,计划进针路径和角度。其次,术者必须熟练掌握CT介入穿刺技术,穿刺成功率要高,反复穿刺并发症多,因此要求术者具有较好的CT介入技术基础。穿刺时采用18 G穿刺针植入,损伤很小,安全性高,术后无需特殊处理,适应证多,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进针的路径一定要避开大的血管、胆管和重要脏器,尽量不要经过肺,避免气胸、出血。本组30例原发性肝癌中晚期患者均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术前腹带固定,减少呼吸移动,实时体表标志,穿刺进针时令患者屏气,立即快速进针至预定深度后,再令患者正常呼吸。这种方法能克服肋骨遮盖进针通道和肿瘤随呼吸上下移动而影响进针精确度,本组技术成功率100%。

CT引导下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肝癌过程中,还需要医患之间的一些沟通,包括呼吸锻炼,虽患者已作腹带固定,还要嘱其每次呼吸屏气幅度一致,最大程度减小呼吸移动。另外,操作中要根据患者病灶所在部位而采用所需的体位,大部分患者采用仰卧位,如病灶位于右后叶,可适当垫高患者右侧,有时可采用俯卧位。对于较大病灶,定位及操作时间较长,此时一定要嘱患者不要移动,否则就要重新定位。

肝癌中晚期患者中有些体质较弱者,不能忍受长时间制动,特别是双手发麻,此时注意与患者沟通,进行心理安慰,在不影响定位的情况下,可让患者轻微活度手臂。

3.3 影响疗效的因素

本组患者中有30%疗效欠佳(NC+PD),笔者分析原因认为,首先,肿瘤周围的浸润及小的子灶,在影像上表现为阴性,实际的边缘可能超出粒子治疗范围,因此粒子要求周边排布,距离病灶边缘≤1cm,影像上有明显活性部分,粒子排布紧密些。其次,肿瘤的大小是影响疗效的因素之一。肿瘤体积大,需要植入粒子量多,穿刺次数多,肿瘤若得不到充分剂量射线照射,必然出现坏死不彻底或继续生长现象。同时,穿刺次数过多,出血等并发症的概率大大增加。肿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肿瘤进展快慢、肝内子灶及有无远处转移也是影响疗效的因素之一。肿瘤进展快,远处转移概率增加,虽然肿瘤本身得到抑制,但其他脏器出现转移同样严重影响预后。另外,术者的穿刺水平也影响疗效,因为技术原因及患者呼吸移动,不能完全按TPS计划排布粒子,必然出现治疗盲区,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加以改善,但肿瘤边缘不规则与直的针道间距离超过有效照射范围,势必影响疗效。

3.4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原发性肝癌粒子植入只是一种局部治疗方式及相应补充,因此相对适应证较多,只要是临床上无法手术治疗的较大肿瘤,手术后复发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局部病灶残留活性,均可行放射性粒子植入。主要禁忌证包括肿瘤位于肝脏边缘,或突出于肝脏表面,这种肿瘤穿刺过程中容易发生肝破裂;还有弥漫性肝癌患者不适宜植入粒子;出、凝血时间延长在穿刺过程中引起肝内血肿、针道出血,影响粒子分布,严重者会使粒子随穿刺针反流出体外;另外患者体质较差、肝功能衰竭、严重的黄疸以及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患者。

总之,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可直观地了解粒子植入针的位置,保证粒子的正确植入,具有安全、微创、治疗时间短和可重复治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原发性中晚期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均取原发性肝癌中晚期患者30例,在CT引导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随访130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30例均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技术成功率100%;30例患者近期疗效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13例,无变化7例,进展2例,21例(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患者肿瘤局部均无明显进展,近期总有效率70%。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能有效控制病灶。

关键词:肝肿瘤,放射疗法,碘放射性同位素

参考文献

[1]廖凯兵,韩琼,梁惠民.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评价[J].放射学实践,2005,20(6):555-574.

[2]王恺,王刚,黄明文,等.大肝癌规则性肝段切除与不规则肝切除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07,34(6):330-333.

[3]张辉,莫日根.TACE联合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9):702.

[4]WHO.Handbook for reporting resultsof cancer treatment[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ng Offset Publication,1979:640.

[5]立秋芳,党红芳,谢小卫,等.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观察[J].陕西肿瘤医学,2002,10(4):263-265.

[6]黄尚飞,卢振盛.普通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附25例报告)[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18(7):518-519.

[7]宋金龙,邵文博,唐宪民.I粒子近距离照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实验研究[J].肿瘤防治杂志,2005,12(10):750-752.

[8]董志伟,谷铣之.临床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12-1023.

[9]Williamson JF,Coursey BM,Dewerd LA,et al.Guidance to usersof Nycomed Amersham and North American Scientific,Inc,I-125interstitial sources:dosimetry and calibration changes:recommen-dation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in MedcineRadiation Therapy Committee and Hoc Subcommittee on Low-Energy Seed Dosimetry[J].Med Phys,1999,26(4):570-57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放射粒子】相关文章:

放射性125粒子论文05-20

碘125放射性粒子07-25

计算粒子05-08

粒子浓度05-24

粒子植入06-08

纳米粒子06-16

特征粒子07-21

粒子分析论文06-02

铂纳米粒子07-13

粒子浓度关系07-30

上一篇: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下一篇:多点定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