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2024-07-18

按摩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精选10篇)

按摩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来就诊, 且诊断为肱骨外上髁炎患者58例64肘, 年龄35~55岁。所有患者均以肘关节外侧疼痛, 在患肢负重或伸腕时疼痛加重就诊, 肘关节外侧均有明显压痛点。男22例24肘, 以建筑工人为主;女36例40肘, 以家庭主妇为主。

1.2 诊断标准

(1) 主诉肘关节外侧疼痛, 活动时加剧; (2) 在肱骨外上髁部位有局限性极敏锐的压痛点; (3) 伸肌腱牵拉试验 (Mills) 阳性; (4) 肘关节X线正侧位片证实无骨质病变。

2 方法

2.1 具体操作方法

2.1.1 局部注射法

在患肘半屈位肱骨外上髁部找准压痛点, 常规注射区皮肤碘伏消毒。用5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1ml加曲安奈德20mg (0.5ml) 与维生素B120.5ml混合液2ml, 6号细针头经皮肤刺至压痛点最明显处, 进针深至骨膜时推入药液1ml, 将针退至肌腱深浅层再推入药液1ml, 拔针后碘伏棉球按压后无菌敷料包扎。注意:切不可将药液注入皮下, 否则将会影响治疗效果。局部注射治疗1周疗效欠佳者, 可追加治疗1次, 但不超过3次。

2.1.2 肘部手法按摩

术者一手握紧患者屈曲的前臂, 另一手拇指在疼痛部位做上下、左右旋转按摩, 并配合肘关节屈曲、握拳、屈腕、前臂旋前、旋后活动数次, 使药液扩散范围增大, 以增加疗效。嘱咐患者3天内患肢注意休息, 禁止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 以避免疼痛加剧。

2.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肘关节外侧疼痛消失, 肱骨外上髁无压痛;好转:肘关节外侧疼痛明显减轻, 患肢负重时有轻度疼痛, 肱骨外上髁轻度压痛;无效:肘关节外侧疼痛无减轻, 肱骨外上髁压痛无改善。

3 结果

58例64肘采用局部注射加按摩治疗, 一次性治愈35肘32例 (55.2%) , 第二次治愈24肘22例 (37.9%) , 好转5肘4例 (6.9%) , 总治愈率93.1%。随访5个月, 未见复发。

4 讨论

肱骨外上髁是前臂伸肌总腱起点处, 无论是被动牵拉伸肌 (握拳、屈腕) 或主动收缩伸肌 (伸腕) 都将在该处产生应力。长期反复动作即可引起该处的慢性损伤, 特别是不协调的动作, 更易造成局部损伤。家庭妇女、砖瓦工、木工、网球和羽毛球运动员手和腕长期、频繁活动, 易患此病[1]。笔者接诊的患者就是以家庭妇女和建筑工人为主。目前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方法较多, 如口服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外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局部封闭和手术治疗等。

近几年笔者采用利多卡因、醋酸曲安奈德、维生素B12混合液局部注射加按摩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且操作简便易行, 疗效满意, 且凡具备注射条件的基层医生都可实施。利多卡因为局麻药, 穿透性、扩散性强, 局麻作用是普鲁卡因的两倍左右, 持续时间是普鲁卡因的1.5~2倍, 且过敏反应罕见[2], 止痛效果确切。醋酸曲安奈德为肾上腺皮质激素, 主要作用是抗炎, 其次是抗过敏及免疫抑制, 尚可松解粘连, 促进炎症消散吸收和损伤组织的修复。维生素B12有营养神经的作用。局部注射治疗后配合按摩、肘关节活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减少局部粘连,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但有几点需与同行们探讨: (1) 治疗前最好拍摄肘关节的正侧位X线片, 以排除其骨质破坏或关节脱位所引起的疼痛; (2) 严格掌握适应证 (病程长, 在肱骨外上髁部位有局限性敏锐的压痛点) 和禁忌证 (局部皮肤有损伤、感染, 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不宜用激素者) ; (3) 严格按无菌操作技术操作; (4) 药液一定要在痛点上注射; (5) 适当休息患肢, 限制用力握拳、伸腕动作是治疗和预防复发的基础。所以, 疗效的巩固、复发的频度与限制腕、肘关节致伤动作关系较大。

参考文献

[1]龙明, 王立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606.

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68例的体会 第2篇

河南省正阳县中医院外科(436300)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手法治疗

1一般资料

本组68例,男47例,女21例;年龄22~56岁;单侧发病9例,双侧同时发病19例,病程2~8个月。

2治疗方法

2.1舒筋活血法:患者取正坐位。医者坐于患者病侧,在肘外侧做侧滚,痛点部做指滚和揉捻法,使局部有发热感为限,然后用点按法,点按曲池、外关等穴位以达行气活血,舒通经络作用。

2.2弹拨法:将患肢前臂旋后,屈肘置于腹上,于肘下垫一软物,医者以双手食中指拿住肱桡肌与伸腕肌向外紧扳,然后嘱患者患肢前臂旋前;医者用拇指向外方推邻近桡侧腕长短肌,反复数次上下翻动弹拨。

2.3滚法:上述手法完毕后,用搓滚手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搓腕肘外侧肱骨外上髁及前臂伸肌群,反复搓动数次。手法结束。1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治愈为疼痛及压痛消失,持物无疼痛,肘部活动自如;好转为疼痛及压痛好转,肘部功能改善,无效为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3.2治疗结果:经2个疗程后,治愈51例,占75%;好转15例,占22%;无效2例,占3%;总有效率为97%。

4典型病例

患者,男,47岁,教师。初诊:自述右肘外侧疼痛4月余,并呈加重趋势。常因疼痛而致右前臂无力。握力减弱,影响工作而前来就诊。查体:右肘外侧压痛;以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明显,伸肌紧张试验阳性。网球肘试验(密耳氏试验)阳性,诊断:肱骨外上髁炎。即行舒筋活血,弹拨及搓擦手法按摩患处,1日2次,1个疗程后,患者右肘部疼痛明显减轻,局部压痛亦减轻,2个疗程后,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肘关节活动自如,恢复正常,病者痊愈。

5讨论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就其发病机而定,肱骨外上髁是前臂伸肌总腱的附着点前臂经常处于旋前做腕部活动,使前臂桡侧伸肌经常处于强力收缩状态,从而产生肱骨外上髁肌腱附着点的急性扭挫或慢性劳损,从而使局部充血、粘连,使肌肉神经、血管受压,诱发肘关节的疼痛及功能障碍。祖国医学认为:此系损伤后瘀血留滞,气血循行不畅,或陈伤瘀血未去,经络不通所致,但气血虚亏,血不养筋常为其内因,属于伤筋、筋痹范畴。故治疗原则当以舒筋通络,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主。中医认为,推拿手法是解除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因为推拿不但可直接放松肌肉,并能解除引起肌紧张的原因,即可治标也治本,做到标本兼治。运用舒通筋络的弹拨及搓滚法治疗本病,缓解了血管肌肉的痉挛,改善了血液循环状态,促进代谢产物及瘀血的吸收,从而达到疏通气血、祛瘀、行气止痛的目的。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压痛部位及穴位的选择。压痛点及穴位选择准确,即能消除肌紧张的病理基础,也为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创造了良好条件,笔者用此方法治疗本病疗效十分满意,治疗期间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王拮生主编骨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生社,1982,1083

[2]高大硕,仲维敏跌打丸贴敷剂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中国乡村医生杂志,1997,(3)4

[3]俞大方主编推拿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2

[4]陆裕朴胥少汀等主编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0)56

按摩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第3篇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80例, 男30例, 女50例, 年龄17~60岁, 病程1个月~5年余。

诊断及排除标准: (1) 一般无明显外伤史, 但常见于有经常使用前臂工作的劳损史及过度的运动损伤史, 起病缓慢, 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2) 局部不红不肿, 压痛明显, 病程长者可有肌肉萎缩, 肘关节活动基本正常, 压痛点在肘关节外侧, 作抗阻力腕关节背伸和前臂旋转动作时, 可引起肱骨外上髁处疼痛; (3) Mill's实验阳性, 即肘关节屈曲, 手握拳, 然后前臂旋前, 同时伸肘, 此时肘外侧出现疼痛; (4) 颈椎病引起的肱骨外上髁炎, 按颈椎病处理, 应排除此诊断。

针刀分型: (1) 单纯型:肱骨外上髁骨凸点有压痛同时伴有前臂功能活动受限; (2) 桡神经支型:肱骨外上髁稍外侧点有压痛同时伴有前臂功能活动受限; (3) 血管神经型:肱骨外上髁稍内侧点有压痛同时伴有前臂功能活动受限; (4) 混合型:肱骨外上髁骨凸及周围软组织压痛并伴有前臂功能活动受限。

针刀治疗:患者坐位, 将肘关节屈曲90°平放于治疗台上, 根据针刀分型, 分别选好治疗点予以标记, 皮肤常规消毒, 铺无菌巾, 0.25%盐酸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1) 单纯型:刀口线与前臂纵轴平行, 刀口与皮肤表面垂直, 刺入直达骨面。此处, 软组织较薄。行纵行疏通, 刀下有松动感出针。 (2) 桡神经支型:此处有肱桡肌、肱肌与肱三头肌内侧头肌外膜间的粘连点。刀口线与前臂纵轴平行, 刀口与皮肤表面垂直。刺入直达骨面。行纵行疏通, 横行剥离, 刀下有松动感出针。 (3) 血管神经型:刀口线与前臂纵轴平行, 刀口与皮肤表面垂直。刺入直达骨面。行纵行疏通, 横行剥离, 刀下有松动感出针。 (4) 混合型:此处疼痛范围较广, 肱骨外上髁骨凸点及周围软组织阳性点都应给予松解, 刀口线与前臂纵轴平行, 刀口与皮肤表面垂直, 刺入直达骨面。根据治疗需要可给予纵行切割或分离, 刀下有松动感出针。术毕后针口处用创可贴保护, 可根据临床情况, 给予红外线照射20 min, 治疗结束。术后24小时内针口不宜沾水, 以防感染。1周后未愈者, 行第2次针刀治疗, 一般≤3次。

结果

所有病例中, 经1次治疗后痊愈42例, 2次治疗痊愈27例, 11例因2次治疗好转后, 由于工作原因, 无法继续治疗。治愈率87.5%, 有效率达100%。

例1:患者, 女, 35岁。于2003年9月10日初诊, 主诉“右肱骨外上髁处疼痛3个月余”。诊见:舌淡苔白、脉弦、局部压痛明显, Mill's实验阳性, 纳可, 眠差, 二便正常。曾在其他医疗机构给予过封闭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口服, 膏药外贴, 无效。患者抱着试试的态度, 来本科室求治, 拟诊为“右肱骨外上髁炎-单纯型”。采用针刀松解肱骨外上髁骨凸处, 一次即愈。2周后重返工作岗位, 随访半年, 未见复发。

讨论

肱骨外上髁是肱骨下端外侧的膨大隆起部, 该部为前臂伸肌腱的总起点。其肌腱由桡侧至尺侧排列有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总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 还有肘肌和旋后肌起始, 本病多发于经常用前臂旋转扭动工作的工人、运动员、做家务劳动的家庭妇女。由于反复同一个姿势的劳动, 不正确的运动方式, 日复一日, 导致局部充血、肿胀, 以至局部组织粘连, 前臂功能活动受到限制。针刀分型松解此处的软组织, 起到减张、减压、松解粘连的作用, 有利于此处重新建立新的血液循环。通则不痛, 粘连松解了, 血液循环丰富了, 此处自然就不痛了, 前臂也就旋转自如了。纠正不良的工作习惯, 改变生活方式, 劳逸结合, 避免风寒、潮湿的环境, 能起到根本性的治疗作用, 从而减少和降低此病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6:138.

按摩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第4篇

【关键词】复发性肱骨外上髁炎;骨减压;针刀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41-01

【Abstract】external humeral epicondylitis, also known as lateral elbow pain syndrome, commonly known as tennis elbow. It is the manual workers, athletes and housewife people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to the lateral side of the elbow joint pain, hard fist and forearm pronation elbow extension for action ( such as a towel, sweeping etc.) aggravated, local multiple tenderness, but no abnormal appearance as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he partially closed, acupuncture, massage, physical therapy and operation method of treatment, the efficacy is not ideal, and easy to relapse or trauma and treatment cost is quite big.

【Key words】of relapse of external humeral epicondylitis; decompression; acupuncture therapy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53例,男19例,女34例。年龄:21~67岁,平均49.5岁。左侧14例,右侧29例。病程:9~46个月,平均21个月。既往全部采用封闭治疗,2次~5次,平均2.9次。理疗、外敷药物治疗21例。

1.2 临床表现 肱骨外上髁压痛,部分病人有上臂及/或前臂痛,或酸胀,疼痛较剧烈。Mill征阳性,腕背伸抗阻力试验阳性,肘关节活动及手部感觉运动正常。肘关节X线片多有改变,一般出现肱骨外上髁骨质囊性变,重者出现肱骨外上髁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病理显示纤维组织玻璃样变性,灶性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

1.3 治疗方法

1.3.1 骨减压针治疗: 确诊为肱骨外上髁炎无全身和局部禁忌症者,即可做肱骨外上髁骨减压。患者患肢屈肘平放于治疗台上,铺巾用7 号针头5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5ml,局麻要充分,骨膜也要麻醉。用骨减压针在患侧上臂远端的骨隆起处或X光片显示有骨囊性变处进针,刀口线与前臂纵轴平行,快速刺入皮肤,直达骨面。旋转用力进入骨髓腔时有明显落空感即可。缓慢旋转退出,用20ml注射器刺入骨减压针减压处抽取骨内淤血,一般抽取5~20ml,加压包扎。

1.3.2 针刀松解法法 手术步骤:患肢屈肘平放于治疗台上,在肱骨外上髁最为敏感处定点,常规消毒进针刀,刀口线和伸、腕肌纤维走向平行刺入,针体与肘关节平面垂直,深达骨面后先纵行上下疏通一刀,然后横行剥离,刀口紧贴骨突面及骨突内缘,把痛点下骨突的周边软组织剥开,然后疏通一下伸腕肌,伸指总肌,旋后肌肌腱,以利于恢复骨突处的力平衡,出针。用创可贴包扎后。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①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无复发;②临床有效:症状好转,但未完全缓解;③临床无效:症状无缓解。

2.2 治疗结果 本组53例中,临床治愈47例。临床有效6例。无效0例。

3 讨论

肱骨外上髁炎首要病理变化是伸肌总腱起始部的变性,损伤,但它不是疼痛的主要原因,而经伸肌总腱的血管神经束受压才是疼痛的主要原因。非手术治疗可使局部的充血、水肿消退,微血管神经束绞窄缓解从而使疼痛减轻或消失。这也正是非手术治疗近期效果良好的病理原因。但由于微血管神經束解剖因素的存在,肱骨外上髁炎复发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封闭注射对局部损伤,引起出血、水肿、瘢痕粘连,不但加重血管神经束卡压,而且瘢痕纤维变性影响激素等药物扩散吸收,这可能是临床中复发性肱骨外上髁炎反复封闭疗效不佳的病理原因之一。久之,疼痛—封闭治疗—封闭加重瘢痕粘连血管神经束受压引起疼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疼痛顽固存在,反复发作。

本组病例来诊前全部采用局部封闭治疗,肱骨外上髁封闭治疗后肱骨外上髁处大多出现骨质囊性变,骨内静脉造影显示骨内引流障碍,骨质囊性变处骨内压增高、骨内淤血。采用骨减压针治疗,降低骨内压,抽吸骨内淤血,针刀彻底松解肱骨外上髁周围粘连相结合治疗。本组病例全部有效且治愈率高。

总之,采用骨减压、针刀治疗复发性肱骨外上髁炎,病人痛苦少,花费少,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庞继光 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 .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135-140.

按摩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第5篇

关键词:局部封闭,肱骨外上髁炎,小针刀

肱骨外上髁炎是肘部最常见的慢性损伤性疾患之一, 是肱骨外上髁部伸肌总腱处的慢性损伤性肌筋膜炎。多见于前臂用力的劳动者及网球运动员, 故又称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是劳动人民、体育运动员, 特别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属祖国医学肘部伤筋范畴。主要是由于慢性劳损所致。多由体质虚弱、七血亏虚、风寒湿邪侵袭而瘀阻经脉, 致血不荣筋, 筋骨失养而发病[1]。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 我们采用小针刀配合局部封闭治疗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取得满意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符合诊断标准并进行治疗的108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局部封闭配合小针刀治疗, 其中男性58例, 女性50例;最大年龄74岁, 最小年龄18岁;病程最长2年, 最短者5d;左侧38例, 右侧69例, 双侧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肱骨外上髁炎的诊断标准[2]。

1.2 治疗方法

1.2.1 患者取肘关节屈曲90°, 首先在肱骨外上髁处用手指尖按压找

到疼痛最敏感处, 做好标记, 该点多位于肱骨外侧髁的凸起处, 并记住指尖按压方向以便确定进针方向。取碘酒、酒精局部严格消毒。

局部封闭治疗:用5m L注射器抽取醋酸曲安奈德1m L (2mg) 加2%利多卡因2m L, 配制成混合液, 按标记位置垂直刺入皮肤后, 按手指尖按压局部最痛的方向将针头刺入, 直至骨膜, 回吸无血液后注药1m L左右。注药部位应在肌腱的附着处, 注药时有阻力、患者感到胀痛明显者, 效果最佳。切忌进针过浅, 将药物注于皮下。然后少许退针均匀将药注入痛点周围肌止点处。

1.2.2 小针刀操作:

按针刀四部进针法快速刺入肱骨外上髁皮下, 深至骨面后稍提刀沿肌腱平行方向纵向疏通剥离, 感觉锐边已刮平, 再横向推移, 铲削, 再疏通一下伸腕肌, 伸指总肌, 旋后肌肌腱, 出针刀, 进行包扎。施术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针感, 患者有异常感觉, 应及时轻提针刀稍微调整, 再施行小针刀的各种方法进行操作。

多数病例可于治疗后2h, 局部出现疼痛反应, 呈灼痛、胀痛、沉重感, 严重者局部红肿热痛。此时不必惊慌, 可行一般对症处理, 服一般止痛剂, 或不做处理。数小时或一天后即可缓解。针眼处两天不能碰水, 以防感染。要求患者2-3周之内避免过量活动。1周治疗1次, 共3次。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评定标准自拟评定标准; (1) 治愈:肘部外侧局部疼痛及压痛消失, 抗阻力的腕关节背伸和前臂旋后动作疼痛反应消失, 持物无疼痛, 肘部活动自如。 (2) 显效:肘部外侧局部疼痛及压痛基本消失, 抗阻力的腕关节背伸和前臂旋后动作疼痛反应不明显, 持物无疼痛, 肘部活动不受限; (3) 有效:肘部外侧局部疼痛及压痛减轻, 抗阻力的腕关节背伸和前臂旋后动作时仍有疼痛, 肘部功能改善; (4) 无效:以上症状无改善。

2.2 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结束后按照上述标准评定, 本组痊愈70例, 好转36例, 无效2例。

3 体会

肱骨外上髁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多发于手工持物的特殊工种和职业者, 西医学认为, 本病多因前臂长期反复旋转或前臂过度剧烈旋转而致慢性劳损, 主要为前臂伸肌肌腱附着处骨膜的慢性无菌性炎性反应, 组织渗出、水肿, 从而刺激骨膜处神经而引起疼痛所致。我院采用利多卡因和醋酸曲安奈德做局部封闭, 利多卡因通过抑制钠离子通道, 从而抑制损伤神经纤维的异位放电产生镇痛, 然而利多卡因是一个短效局部麻醉药, 低剂量时却可以产生较长时间的抗疼痛作用[3]。醋酸曲安奈德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和抗过敏作用, 通过其抗炎作用, 能增加血管张力,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使局部充血减轻, 水肿消退, 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增生;可以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防止或抑制细胞中介的免疫反应, 延迟过敏反应, 并减轻原发免疫反应的扩展;组织炎性介质如缓激肽、组胺, 慢反应物质发生的反应;稳定溶酶体膜, 阻止补体参与炎症反应, 减少白细胞渗出和浸润, 从而缓解肿痛症状, 能抵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增生, 减少胶原沉积抑制肉芽组织形成, 减少炎症引起瘢痕和粘连, 能有效降低局部组织对损伤后反应性及防治组织在粘连[4]。

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筋伤、痹症”范畴, 多因肘部筋伤劳损, 经络痹阻, 气血运行不畅, 筋脉失去濡养, 加之感受风寒湿之邪气侵袭, 使气血凝滞, 血不养筋, 经络不通, 产生肌肉痉挛, 出现疼痛。《灵枢·经筋》篇说, 经筋病, 寒则筋急, 热则筋驰纵不收;病久不愈, 耗伤阴液, 筋脉失养者, 又可导致筋痿。小针刀疗法, 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其利用小针刀松解粘连的血管神经囊, 疏通局部血液循环, 分离伸肌总腱的瘢痕组织, 切断局部痛点的小血管与神经组织, 它既有中医针刺疗法的镇痛, 疏通血脉之功, 又有西医手术松解切除之功效, 是中西医有机结合的产物。小针刀疗法体现了中医“通则不痛, 不通则痛”“积者破之”“聚者散之”“挛者张之”的病理机制, 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作用。

局部封闭迅速消炎止痛治标, 小针刀切断局部痛点治本, 二者结合, 标本兼治, 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有效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钊雄.中医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 2012, 20 (6) :7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4:23.

[3]熊源长, 毛艳.利多卡因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C].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 2006.

按摩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 男4例, 女33例, 年龄20-74岁, 平均年龄47岁, 病程为2月-3年。

1.2 方法

令患者屈肘关节90度, 平放在治疗台上, 在肱骨外上髁处常规消毒后, 取小号扁圆水针刀, 使刀口方向和伸腕肌纤维走向平衡刺入肱骨外上髁压痛点最明显处, 按垂直进针刀法使针刀体和治疗台面垂直, 待患者有酸、麻、胀、沉感时, 且抽吸无回血, 注入2%利多卡因、曲安奈德10mg、维生素B12500μg配好的松解液2ml, 然后行割拉摇摆松解术2-3下, 再推铲刮2-3下, 最后将剩余的药物向左、右、中3个方向注射, 出针刀, 针眼贴创可贴。每周1次, 1-3次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及结果

临床治愈:患处疼痛消失, 局部无压痛点, 局部肿胀消失, 肢体活动正常, Mills征阴性;有效:患肢活动功能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 局部压痛点尚存在, 但明显减轻, Mills征阳性;无效:患肢疼痛症状时轻时重, 或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无改善, Mills征阳性。

2 结果

37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经1-3次治疗后, 1次治愈30例, 占总数的81.1%, 2次治愈5例, 占13.5%, 3次治愈2例, 占5.4%, 且病程越短治疗效果越好。随访1-6个月, 无复发。

3 讨论

肱骨外上髁为桡侧腕屈肌和伸肌腱的起点, 由于肘关节长期反复活动, 以及外伤、风寒等因素, 导致附着点处肌腱轻度撕裂、轻度出血、渗血、水肿, 在修复的过程中, 局部产生瘢痕、粘连, 积压该处的血管、神经, 并使局部神经感觉器产生刺激性反应, 局部出现血液循环及供氧障碍, 代谢产物积聚, 引起无菌性炎症、疼痛, 由此看来, 肱骨外上髁炎的病因是: (1) 前臂伸肌群起点慢性损伤, 引起局部疤痕粘连, 伸肌总腱血管、神经受压; (2) 局部出现无菌性炎症。当活动肘关节时, 粘连被前拉而产生疼痛。但局部筋膜劳损, 体质虚寒, 气血亏虚, 血不养筋为其内因。

水针刀剥离, 既能解决软组织的疤痕粘连及血管、神经的卡压, 解决患处的无菌性炎症, 重新达到动态和静态平衡, 同时粘连松解, 血运改善, 降低局部致痛物质浓度, 提高新陈代谢能力, 促进病变修复。曲安奈德产生强而持久的消炎和抑制免疫的作用, 起稳定细胞膜, 恢复细胞正常通透性的作用, 维生素B12可营养组织细胞, 二者合用从而抑制炎症的水肿、渗出、粘连、结疤, 达到通络、消炎、止痛作用。从本组治疗效果看, 此疗法疗效非常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操作时注意选择肱骨外上髁压痛点一定要准确, 治疗期间或治愈后应除去病因, 避免前臂伸肌联合肌腱的劳损, 以防复发。

摘要:目的探讨水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体会。方法自2008年5月-2008年11月间采用水针刀技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7例。结果37例患者都获得随访, 经1-3次治疗后, 1次治愈30例, 占总数的81.1%, 2次治愈5例, 占13.5%, 3次治愈2例, 占5.4%。结论该方法效果好, 简单, 实用, 创伤小, 价格低, 患者易于接受。

按摩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第7篇

本组62例, 男性26例, 女性36例;年龄26~63岁, 平均41.5岁;病程最长5年, 最短2个月, 平均8.1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 对照组30例,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比较无显著差异性 (P>0.05) 。诊断标准:根据蒋位庄主编的《骨伤科手册》中的诊断标准。 (1) 肘外侧疼痛, 前臂旋转受限; (2) 肱骨外上髁有明显压痛点, 密耳氏 (Mill) 征阳性; (3) 前臂伸肌紧张试验阳性。

2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威灵芎桂蜈蚣汤:威灵仙30g、桂枝10g、川芎10g、蜈蚣2条,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2次温服, 再煎汁熏洗患处20分钟, 然后将药渣打成细末以纱布包裹温敷痛处, 夜敷日除。治疗14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75mg, 每日1次, 在肱骨外上髁压痛最明显处注射确炎舒松1ml、1%利多卡因0.5~1ml、维生素B120.5mg的混合液2~3ml, 每周1次, 2次为1个疗程。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进行χ2检验。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用药后疼痛完全缓解;有效:用药后疼痛减轻;无效:用药后疼痛没有缓解。

3.2 结果

见表1。

按摩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02例, 全部来源于本院中医骨伤科门诊患者, 男45例, 女57例;年龄34~68岁, 中位年龄50.2岁;病程1个月~1年, 平均3.4个月。

1.2 纳入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肘外侧疼痛, 不敢拧毛巾, 提物时有突然“失力”的现象, 在肱骨外上髁部有局限性压痛点, 压痛可向桡侧伸肌腱总腱方向扩散, 局部无红肿现象, 肘关节屈伸活动一般不受影响, 前臂旋前或旋后时局部疼痛。晨起时肘关节有僵硬感, 大部分患者处于屈肘、前臂旋后位。 (2) Mill′s试验阳性, 即肘、腕、指屈曲, 前臂被动旋前并逐渐伸直时, 肱骨外上髁部出现疼痛。 (3) 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药物:

风湿烫疗散主要成分:艾叶、桂枝、五指枫、五加皮、痛必灵、寻骨风、乳香、没药、海桐皮、威灵仙等。功能主治:温通经络、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健筋骨、利关节。用于风湿痹痛、瘀血寒凝、跌打损伤、陈旧伤、筋骨痛、关节不利等症。

1.3.2 操作方法:

将中草药置于布袋内, 缝扎袋口后放入锅中, 加清水适量先浸泡15min后煎沸, 改文火煮约10min;安排好患者体位, 暴露烫疗的部位, 必要时做好保温, 屏风遮挡。应用胶单垫于患者身下左右, 避免弄脏床单衣服。烫疗部位皮肤用数块干小方巾覆盖后, 趁热将中药包敷放在方巾上, 使药力及热度逐渐地透入患处肌肤, 每次治疗为30~40min, 也可在药包上敷盖胶单, 减慢药包的冷却, 药包凉时要及时更换。每天敷1~2次, 10d为1个疗程。烫疗的温度应以患者能忍受为限, 烫疗致皮肤潮红功效最佳。

1.4 护理干预

1.4.1 一般护理:

网球肘在多数患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2]。精心的护理可使其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活动中去。不管网球肘真正的病因是什么, 告诉患者该病的情况和良好预后十分重要。患肢休息, 停止患肢过度使用, 减少运动和持重物, 停止引起疼痛的活动, 如避免前臂旋前位的抓握动作, 代之以旋后位提举动作, 使用双手提重物。

1.4.2 烫疗前护理:

应先以自己的手试热度是否适宜。如温度过高, 患者感到皮肤灼烫时, 应立即翻动药包和方巾, 散热后继续烫疗。在烫疗前, 使用时要将袋口缝扎紧, 防止在烫疗时布包散开, 或漏出包内热物, 引起烫伤。

1.4.3 烫疗时护理:

应采取合理的体位, 即仰卧位或坐位, 患肢置外展屈肘位, 腕关节取中立位。外侧网球肘时, 患部朝上, 烫疗药包在上;内侧网球肘时, 患部朝下, 烫疗药包在下;后侧网球肘时, 烫疗药包置于肘后;混合型网球肘时, 烫疗药包置于上下, 以充分暴露患病部位, 且又能使患者舒适为宜。并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防止烫疗中患者因出汗过多而引起的虚脱。再者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情况, 如局部出现苍白、红斑、水泡、痒痛、破溃或过敏等症状时, 应立即停止烫疗, 向医师报告, 并作相应处理。

1.4.4 功能康复锻炼:

压痛逐渐消失后即可行恢复肘关节活动度, 恢复肌肉力量、耐力和柔韧性。逐渐恢复运动:需要2~3周, 逐渐增加运动量。

1.4.5 饮食护理:

多食用一些含钙量高的食物, 如牛奶、奶制品、虾皮、海带、芝麻酱、豆制品, 并注意营养结构。

1.5 疗效标准

1.5.1 疼痛改善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 分10个等级测量疼痛, 治疗前患者疼痛均视为10级, 治疗后让患者按照与治疗前疼痛程度相比, 自诉疼痛度下降程度, 以疼痛度改善程度评定疗效。显效:疼痛改善>60%;有效:疼痛改善30%~60%;无效:疼痛改善<30%。

1.5.2 综合疗效:

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疗效标准。痊愈:肘关节外侧疼痛及压痛消失, 关节活动功能正常, 且随访3个月未反复;有效:肘关节外侧疼痛减轻, 仍有压痛, 关节活动好转;无效:肘关节外侧疼痛和关节活动无改善。

2结果

本组患者疼痛改善疗效:显效81例, 有效15例, 无效6例, 显效率为79.4%。为综合疗效:痊愈78例, 有效18例, 无效6例, 痊愈率为76.5%。

3讨论

网球肘又称为“肘劳”、“筋痹”、属中医“伤筋”“痹症”范畴, 多由肘部长期劳累、损伤气血、脉络空虚、寒湿之邪积聚肘节;或长期从事旋前、伸腕等活动, 使筋脉损伤、瘀血内停、筋经络脉失和而致。外感寒湿之邪与肘关节局部劳损是网球肘的2个重要病因, 故常规治疗均以烫疗为主。中医认为烫疗治疗具有直接作用于患部、驱风散寒、活血化瘀、舒经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现代医学认为烫疗治疗有提升患部温度、使皮下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局部组织新陈代谢等作用, 利于疾病恢复。烫疗还能提高组织的抗菌、抗炎能力, 使炎症消退;还可促进药物吸收, 增强药效。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 网球肘在实施烫疗治疗过程中实施正确的护理干预, 其临床疗效往往更加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立军, 裴国献.网球肘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8) :771.

按摩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第9篇

肱骨外上髁炎又名肘外侧疼痛综合症,俗称网球肘,是肘外侧部疼痛,伴有握拳、伸腕和前臂旋转屈伸功能障碍的慢性劳损性疾病。多见于乒乓球、网球运动员、泥瓦工、理发员以及偶然从事单纯收缩臂工作的人等,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现代医学主要采用封闭和手术等疗法,创伤大,痛苦大,副作用大,远期疗效不是很理想。我科采用穴位埋人中药线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将2009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附属医院门诊治疗的78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24-66岁,平均36岁;病程3月到7年。对照组男19例,女1l例,年龄23-63岁,平均34岁;病程3月到8年。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设立诊断标准:1肘关节外侧疼痛、压痛,疼痛呈持续进行性加重,可向前臂外侧放射;2握拳、伸腕及旋转动作可引起肱骨外髁处疼痛加重。3前臂抗阻力旋后试验(Mills征)阳性;4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变化,有时可见钙化阴影、肱骨外上髁粗糙、骨膜反应等。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穴位埋人中药线治疗:1中药线制备:用无菌操作将“00”号羊肠线剪成2cm长小段放入无菌磨口瓶中,用复方风湿宁注射液(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7146)浸泡1周,备用。2器材及材料:灭菌埋线包1个(弯盘1只,手术剪1把,镊子1把,洞巾1块,磨平针芯尖部的9号腰穿针1支)、无菌纱布若干、胶布、碘伏等。3选穴:主穴选阿是穴、曲池、手三里、肘谬;肘中痛配尺泽、肘内侧痛配少海,肘尖痛配天井、小海,每次选取4-6穴。4操作:打开埋线包,戴乳胶手套,将中药线剪成1-2cm若干段,将中药线从腰穿针前端穿入,后接针芯;助手将穴位消毒,把洞巾铺在埋线处,暴露穴位;将装有中药线的腰穿针头迅速刺人穴位(阿是穴在刺入后,向周围散刺),稍作提插,得气后,将针芯向内推,针管缓慢退出,将中药线留在体内,助手用无菌纱布压住针眼,胶布固定,24h后撤去固定的纱布。嘱患者3日内针孔部位勿接触水,忌食辛辣发物酒食之品。10天1次,3次为1个疗程。

2.1.2康复训练:1反复重复Mills征的动作训练:握拳、去腕屈肘、前臂旋前再将肘伸直。10次为一组,每日2组。2伸腕肌等长训练:全屈、中立位和背伸位用力并停10秒。30次为一组,每日2组。完全不痛后训练时加负重0,5kg。3腕屈一腕伸负重训练:手抓1-2kg哑铃做腕的肌肉向心和离心收缩运动(练习时前臂用弹力绷带裹缠保护)。10次一组,每日2组。

2.2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治疗:选穴同治疗组,毫针针刺30分钟后,雀啄灸主穴。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Verhaar网球肘疗效评估判断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痊愈:外上髁疼痛完全缓解,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没有感到握力下降,腕关节背伸时不诱发疼痛;显效:外上髁疼痛偶尔发生,用力活动以后出现疼痛,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没有或感到握力上有轻微下降,腕关节背伸时不诱发疼痛;有效:用力活动后外上髁感到不舒服,但是与治疗以前相比要好得多;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或中等满意,感到握力轻微或中度下降,腕关节背伸时诱发轻度或中度疼痛;无效:外上髁的疼痛没有减轻,患者对治疗结果不满意,感觉明显握力下降。

4治疗结果

4.1临床疗效两组治疗30天后疗效统计比较f见表1),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2随访观察治疗后6个月对两组病例进行随访,观察其复发情况(见表2),表明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治疗组。

5讨论

按摩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共70例,均为2012至2014年内江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患者。按收治顺序编号,按病情、病程分层,每2个随机,将各层内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男11例,女24例;年龄29~76岁,平均(49.48±8.98)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年;治疗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值为5~8分,平均为6.7分。对照组男14例,女21例;年龄30~74岁,平均(48.43±8.78)岁;病程最长2.4年,最短3周;治疗前VAS值为5~8,平均6.6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VAS值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参照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专业教材《中医筋伤学》拟定[1]:

1)肘外侧疼痛症状往往逐渐出现,初始为做某一动作是肘外侧疼痛,休息后缓解,以后疼痛转为持续性,轻者不敢拧毛巾,重者提物时有突然“失力”现象;

2)查体一般在肱骨外上髁部有局限性压痛点,压痛可向桡侧伸肌腱总腱方向扩散;局部无红肿现象,肘关节屈伸活动一般不受影响;Mills试验阳性,即患肢肘、腕、指屈曲,前臂被动旋前并逐渐伸直各关节时,肱骨外上髁部出现疼痛症状

3)X线片显示肘部一般无异常表现,病程长者可见骨膜反应,在肱骨外上髁附近有钙化沉积;

4)排除骨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肱桡滑膜囊炎、骨结核、骨感染、骨肿瘤引起的肘关节病变。

2 治疗方法

2.1 小针刀联合穴位注药治疗组

1)穴位注药。药物组成:曲安奈德注射液(规格为40mg/1ml)1ml+2%利多卡因注射液(规格为100mg/5m L)2ml+维生素B12注射液(规格为0.5mg/1ml)1ml+0.9%氯化钠注射液1ml,配成溶液5ml;用5ml一次性注射器吸取备用。取穴:阿是穴,患肘屈曲90o于治疗桌上,局部反复按压并找准确切的压痛点,标记。用2%碘酊和75%酒精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巾。用准备好的装有药物的一次性注射器由标记点垂直进针直达骨膜,针刺至有坚硬骨骼感并回抽无血后,注药约1ml后将针头稍后退3~4mm,将针尖到达伸肌腱浅、深部,缓慢注药2ml再稍退,向四周局部肌肉作小扇形浸润注射,出针。

2)针刀松解术。体位同上。从注药针孔进针,刀口线与腕背伸肌纤维方向一致,针体垂直于皮肤,刺达骨面,退针刀至病变组织(病灶处),行纵向切割、摆动各3~5刀。行纵向推切2~3刀。如遇有变性软组织硬结者,可稍提针刀,根据损伤范围大小散切几刀,将腱膜和深筋膜切开,然后于骨面施用旋针法,松解数点即可。再疏通一下伸腕肌,伸指总肌、旋后肌肌腱,出针。压迫针孔片刻,待不出血为止[2],用创可贴覆盖伤口,如有渗血及时更换。

2.2 对照组

不使用穴位注药治疗,直接给予小针刀治疗。

2.3 疗程

治疗期间,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均减少患肢用力及活动;穴位注药治疗2周1次,共2次,小针刀治疗1次,1月后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及工作。

3 临床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后1、2、6、12、18月随访患者肘部疼痛缓解和活动情况,以患肘疼痛症状缓解及活动功能为评价指标,并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有关标准结合临床症状判断。1)痊愈:肘关节疼痛体征全部消失,活动正常。2)显效:肘关节疼痛体征全部消失,活动正常,但握紧拳头时肘关节肌肉起点部尚有酸胀感。3)有效:肘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前臂活动灵活,劳动时感乏力酸痛。4)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

3.2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数据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及随访结果

所有治疗患者均获得随访,以治疗结束后1月开始计算,分别在治疗后1、2、6、12、18月统计优良率,见表1。

通过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2、6、12、18月优良率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病例较少。

4 讨论

肱骨外上髁炎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肘部伤筋”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为反复局部劳损引发的经脉瘀阻,络脉失和,血不养筋,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或外感风寒湿邪,流注肘部经络关节,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筋脉失养所致。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治疗上建议“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以行气血”。肱骨外上髁为桡侧腕屈肌和伸肌总腱的起点,由于肘腕关节长期反复的不正确活动。外伤及风寒等因素,导致附着点处肌腱轻度撕裂和局部轻微出血、充血、渗出、水肿、机化,在自我修复过程中,产生疤痕,粘连挤压该处的血管神经束,使分布于肱骨外上髁部的神经感受器产生刺激性反应,以局部血液循环与供氧障碍为其主要病理变化,从而引起疼痛,久而产生无菌性炎症,导致肘关节外侧疼病,肱骨外上髁及肱桡关节间隙处压痛,Mills征阳性及肘关节功能障碍[4]。

运用小针刀直接刺激患处,可以破坏局部病变组织,激发自身对坏死组织的吸收,使粘连板滞的组织得以疏通松解,加快局部循环,旺盛代谢,局部血液循环状态随之改善,受损组织得以修复[5];更能提升软组织痛阈,增强肘关节附近的肌肉力量,改善局部软组织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收缩和舒展功能,松解滑膜、韧带、关节囊、肌腱的紧张程度,促进组织修复,恢复肘关节的活动范围。

穴位注药对于小针刀治疗是一种协同作用。穴位中所注射的药物,利多卡因起局麻作用,以减轻病人针刀治疗的痛苦,通过抑制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损伤神经纤维的异位放电产生镇痛,然而利多卡因是一个短效局部麻醉药,低剂量时却可以产生较长时间的抗疼痛作用[6]。醋酸曲安奈德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和抗过敏作用,通过其抗炎作用,能增加血管张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局部充血减轻,水肿消退,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增生;可以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防止或抑制细胞中介的免疫反应,延迟过敏反应,并减轻原发免疫反应的扩展;组织炎性介质如缓激肽、组胺,慢反应物质发生的反应;稳定溶酶体膜,阻止补体参与炎症反应,减少白细胞渗出和浸润,从而缓解肿痛症状,能抵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增生,减少胶原沉积抑制肉芽组织形成,减少炎症引起瘢痕和粘连,能有效降低局部组织对损伤后反应性及防治组织在粘连[7]。维生素B12则能营养肌腱、神经,促进切口愈合。三种药物共同为机体修复陈旧病灶的更新过程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起到关键的辅助功效。

综上所述,采用小针刀联合穴位注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通过小针刀的局部组织松解和多种药物的消炎、镇痛、营养神经,极大的改善了患处的血管壁通透性,改善血液循环,使局部炎症、水肿吸收,使局部粘连、肥厚、瘢痕组织等得到松解,从而达到缓解症状,从根本上治愈本病目的,并且治疗效果满意,不易复发。

小针刀联合穴位注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是中医外治技术与西医治疗方法有效结合,具有创伤小、痛苦少、起效快、疗效确切,患者依从性好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小针刀联合穴位注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给予小针刀联合穴位注药治疗;对照组35例,只给予小针刀治疗,穴位注药治疗2周1次,共2次,小针刀治疗1次。结果:通过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2、6、12、18月优良率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病例较少。结果:小针刀联合穴位注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具有创伤小、痛苦少、起效快、疗效确切,患者依从性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针刀,穴位注药,肱骨外上髁炎

参考文献

[1]韦贵康.中医筋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0-82.

[2]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民卫生出版社,2002:63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张德清,壬刚,段晓文,等.小针刀加封闭治疗肱骨外上髁炎68例体会[J].现代康复,2000,4(7):109.

[5]刘春山.新铍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6例[J].中国针灸,2002,22(11):725.

[6]熊源长,毛艳.利多卡因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C].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2006.

上一篇:现代流通下一篇:档案后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