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生活范文

2024-08-01

市民生活范文(精选12篇)

市民生活 第1篇

一个人有人格魅力, 一座城市也有城格魅力。城格魅力则体现着在这座城市所特有的风貌、风格以及所蕴含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品位。城市魅力和特色的彰显, 有利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美感享受。苏州文化在全国占有优势, 不仅表现在较多的单个文化品牌, 也表现在文化的全方位发展及其综合实力;苏州的美, 不仅表现在整体上, 也表现在局部细微处。在营造“文化”苏州“总体形象上, 苏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尤其强调在整体上把握好城市风格、风貌的整体性与特色性。

从空间的角度看, 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由其特色区域、特色街道乃至特色建筑景观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这些特色板块, 在布局上要精心规划, 形成整体风格, 合理配置功能, 同时处理好严格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关系。城市总体规划可以通过对老城区旅游开发, 改善老城区的风貌, 完成旧城改造。苏州在城区建立了近百个“小游园”, 附近的市民有了一块宝贵的绿色空间, 至多走十分钟, 就能到达。清晨和傍晚, 人们可以在这里休闲散步、养身健体或是跳舞娱乐,

当今社会, 一方面信息化、全球化、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另一方面, 崇尚自然、回归传统、追求古朴和谐之风越趋浓厚, 充满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的环境对现代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工程做到了:河街并行的双棋盘街坊格局、序列有致的街巷河道体系、桥头河埠、水井牌坊的开敞空间、错落有致的街道河道空间和别有天地的庭院园林空间, 完整维护了城市特色。居民的生活环境没有因过度开发而遭到破坏, 相反得到了很大改善。河流重新成为了空间的主角:有人在这里荡舟, 居民在这里洗衣, 孩子在这里玩耍, 一片祥和的景象。置身在充满人情味的历史建筑和空间环境内, 人们可以从都市的喧嚣中摆脱出来, 享受到平和、安静、恬淡和淳朴的情调, 洗去疲惫、放松身心, 在审美的愉悦中得到多重满足。

文化氛围和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分一样, 时刻萦绕在市民的身边。但文化氛围不同于阳光、空气与水分的地方, 是它能浸润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性情、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 以至于他一生一世。在日常生活之中, 人们讲究的是环境, 无论是逛古街区、游博物馆, 还是听评弹与昆曲, 都一样是在找一个趣味风雅的文化品位, 觅一处闲适优雅的文叧环境。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逐年递增, 人们的需求也在发生着逐步的变化, 以良好的生态山水为重要条件的休闲、度假、健身活动开始为人们接受和喜好。苏州工业园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在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高地的同时, 商业发展的高潮也如期而至。让人欣喜的是, 园区没有走“克隆”老城区的道路, 而是利用苏州城东金鸡湖、阳澄湖、独墅湖等众多的天然湖荡, 选择发展休闲商业构筑起新型的商业高地。苏州文化之根基称“山水文化”, 苏州城西的太湖之滨更是一个生态山水与文化融合的首善之区。目前, 苏州太湖生态休闲和旅游工程, 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太湖湿地公园、湖滨风光带的建成, 展现出绮丽的自然风貌。这里是太湖岸线最曲折、山丘峰坞最密集、林木花果生长最茂盛、古村丝绸最著名、空气和水质最好的区域。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具有较大容量的湖光山色, 并融悠远的吴越文化遗址和江南文化特色花果物产于一体,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间风情三大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首屈一指。山岭、湖荡、水田、沼泽、河流与四季分明的气候, 构成了苏州青山秀水的自然生态系统, 也形成了发展休闲商业的独占鳌头的品质。长期以来, 苏州“山温水软似名姝”, 是人们心驰神往的“人间天堂”, 要做足苏州山水文章, 必将在更大程度上拉动休闲业的蓬勃兴起和快速发展。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是国务院首批批准建立的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 下辖中心景区、金庭和光福两个风景区, 面积约160平方公里, 有便捷的水陆交通。度假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和人文资源, 举目如画。其中太湖湿地公园, 东起太湖景观大道风车入口处, 西至太湖新天地, 全长约2公里。公园主要有“栈桥探幽”、“芦荡迷宫”、“悠然双亭”、“风车堞影”、“八仙过海”、“鸥鹭夕归”、“渔歌唱晚”、“落日听涛”八景组成, 是市民忘却城市喧嚣、亲近山水、体验野趣的绝佳去处。近年建成的苏州阳澄湖生态休闲度假区, 同样是苏州利用湖水资源的一大创获。它辖区面积68平方公里, 其中水域面积近50平方公里。在碧波的环抱中, “美人腿”半岛伸入湖中, 成为休闲旅游的佳境。春暖花开的日子, 黄澄澄的油菜花开遍湖的岸边, 满目金黄, 站在田头四望, 因为没有高楼厂房, 久违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湖中渔船荡漾, 岸边鹅鸭戏水。半岛上还有香草植物园。秋天时节, “美人腿”中部, 种满了橙红的菊花和黄色的向日葵, 在阳光下一片耀眼, 吸引了大批休闲观光的客人, 前来欣赏大自然的生态美。

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使人们对生活有了不同的认识, 休闲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就城市休闲而言, 对后工业社会引发的变化及其对城市休闲的影响存在着争议。社会学指出, 经济、技术与职业变化引发的各种相关变化和城镇服务业的兴起, 影响了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与休闲活动。有些情况下, 高密度的住宅区和工业区搬离市区, 老城区会改造为休闲空间, 城市又恢复了活力。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世界出现了六个明显的趋势, 即:市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出现以家庭为中心的休闲形式, 城市休闲游憩的公共供应需求, 青年文化的出现, 民族休闲游憩文化的确立, 政府加大规定城市休闲区域的力度。同时, 环境保护提到议事日程, 在“绿色城市”概念中得到了体现,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增加休闲机会, 为市民与游客提供了绿色休闲活动。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 中国休闲旅游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休闲旅游的内容也从以自然观风光旅游为主发展到与风俗风情旅游并重, “走进生活, 回归家园”成为近年世界休闲旅游的热点。苏州水乡城镇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情以及从中透出的浓浓的文化底蕴和温情的人性关怀, 深深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苏州旅游业仅门票收入就有几十亿。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资金和人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条件下,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维持基本生存、吃饱穿暖和有所归属的需要水平, 而是力图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愉悦的享受, 向着发展个性、丰富个性的方向迈进。因此, 休闲模式与市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是新世纪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摘要:城市是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的空间, 也是旅游者消遣和审美的对象, 城市优美环境的营造, 必须考虑城市居民和旅游者的生活需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我们必须在城市的人文关怀和自然审美方面做好文章。以苏州为例, 探讨休闲模式与市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休闲旅游,苏州,日常生活审美化

参考文献

[1][英]霍尔·佩奇.旅游休闲地理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7.

[2]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5.

[3]王柯平.旅游美学导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1.

[4]吴国清.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关于株洲市民低碳生活的调查 第2篇

株洲二中G0909班彭谦周卓 “低碳减排·绿色生活”是2010年“6·5”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这表明了中国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行绿色新政的理念,实现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坚强决心。也需要人们树立“低投入、低能耗、能循环、可持续”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从我做起,节约用水、用电、用油;企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淘汰高耗、低效、高污染的产品,极力促成市场消费的低碳导向,传递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模式,通过培养低碳消费习惯、拉动低碳消费需求来引导绿色生产,是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路径的必然选择。根据就近原则,我们将从身边开始调查。

把家中灯泡换为节能灯、把空调温度调高1摄氏度、不用电脑时就选择关机……一些人在生活细节上注意节能减耗,以减低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他们是悄然兴起的“低碳一族”。“碳计算器”网上走红“如果你用了100度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一棵树;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为此,需要植三棵树……”一种特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器这样告诉人们。近来,这种计算器在国内一些网站上相当火爆。它有一套精确的计算公式,将“公众日常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碳补偿”这一链条直观而简洁地呈现出来。如果不以种树补偿,则可以根据国际一般碳汇价格水平,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补偿10美元钱。用这部分钱,可以请别人去种树。“它更多的是倡导一种责任理念。”中国社科院博士冯奎告诉记者,一项权威调查显示,1999至2002年间,每年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已占到了全国能源消费量的大约26%,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尽管目前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相对较低,但增长速度很快。所以我们个人的„低碳‟活动对于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也相当有意义。”冯奎说。减碳,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株洲中南菜市场特别受到周边居民的欢迎,因为这里的菜蔬都是当地农民种植的,新鲜。不过株洲人李军每天骑20分钟的自行车去那儿买菜,却不仅仅是为了新鲜。“我不管到哪儿,都坚持购买当地生产的食品、用品,不光支持当地经济,而且能减少因为长途运输货品带来的额外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引出了一个新词——碳足迹。它标示着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的“碳耗用量”,是一种新的用来测量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指标。碳耗用量越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就越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记者发现,参与缩减碳足迹的人群正日益增多。特别是城市中一向存在高消费倾向的高收入阶层正在逐渐转变“高碳”生活的态度。“我喜欢旅游。过去我一到节假日就呼朋引伴,每家开着一辆车,浩浩荡荡开到郊外游玩。现在不了,我们常常是打着背包,穿着便鞋,步行、爬山、野营、露宿,尽量用脚力,尽量选择公交、火车而不是飞机,因为飞机是世界上碳污染最严重的交通工具。”株洲一家投资公司的经理杨先生了解到“碳计算器”后,就开始利用这一工具计算自己和家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有意识地用各种实际行动,鼓励亲友参与缩减碳足迹的行动。“我觉得这并没有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以前不用电脑时就常常让它自行„待机‟,现在我选择关机。”在株洲一家媒体工作的徐小姐表示,现在自己还非常注意尽量少用空调,并避免把空调开整夜,在选购家具和日用品时也尽量选用再循环和节能的材料。“低碳一族”正在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1.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

2.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

3.培育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

4.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

5.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建设。

6.从雨污分流入手,治理城市污染问题。

7.从我国能源结构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

8.低碳经济之路的核心,是建立起我国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应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浇花等。干净卫生,自然滋润;

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

3.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

4.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

5.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

9.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电风扇,热时可用蒲扇或其他材质的扇子。

还有一些不容易注意的几点:

1.每天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

2.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电源;

3.一旦不用电灯、空调,随手关掉;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

4.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用在附近公园等适合跑步的空气清新的地方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45分钟锻炼;

5.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不开汽车改骑自行车,或步行;

6.在使用电脑时,尽量使用低亮度,开启程序少些等。

7.如果可以,尽量少看电视。建议多看书,既可节电,也可以增长知识。8.用剩的小块肥皂香皂,收集起来装在不能穿的小丝袜中,可以接着用。

活动感悟:

彭谦: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通过这次活动深刻意识到低碳生活的急迫性,我们为了自己未来的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的切实利益,现在是的的确确需要负责,我们要尽力,不管世界各国间为了利益的分歧有多大,我相信,从每个人做起,用小同来构建大同,是目前最好的做法。

周卓:

母亲的小市民生活 第3篇

每次去接她,我心里很是辛酸,她这样大年纪了,真不忍心让她背这么多东西。我知道,母亲这是在心疼我们呀,现在物价飞涨,我和妻子又在打工,生活清贫些,她只能用这种最朴实的方法来帮我们。

母亲向来不拘小节,在乡下生活,从不会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和邻里闹矛盾,亲戚朋友们来了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招待,从来不心疼钱。可如今到了我这里,她变得小心翼翼,惟恐伤了我的自尊。她也渐渐学会了过小市民的生活。到市场去买菜,她也开始学会讨价还价。在老家,母亲到集市上去卖菜,从来都是称杆高高的,从不和人在斤两上争执,她说,自家产东西的,又不是贩的,缺斤少两干嘛。要不,俺孙子的鼻梁也不会这么高呀(乡俗里那些给人称高,不贪图小便宜的人才有此殊荣),看来做人还是不能太过呀。她用自己朴实的言语道出了一个人生的真理。

为了节省开支,她经常一大早起来,天还没完全亮,就骑着自行车到七八里远的市场去批发蔬菜,一斤称下来也就能节省三角五角的,但她说别小看这三角五角的,量多了,就是一笔不少的费用。像山药、菜花、辣椒能放上一阵子的,她就买上半袋子驮回家;葱姜也是一买一大包,够吃上一段时间的。遇到超市开业或者节假日搞活动,什么鸡蛋、大米限时限斤低价出售,母亲就在超市没上班前,早早赶来排队,长龙一样的队伍,看着都让人心焦,但母亲还是很耐心地等下去,有时等上一上午就为了买上几斤鸡蛋、大米。更不知还要遭遇多少人鄙夷的目光,还有服务员生硬的服务态度。殊不知,那些人里很可能就有你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做人何必这样不厚道,想来就感到气愤。

市民生活 第4篇

“生活圈”一词源于日本, 最早出现在日本国《农村生活环境整备计划》法规中。[1]近年来, 我国学者围绕生活圈理论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孙德芳、沈山等人对生活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认为生活圈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域的社会系统内, 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发展与交往的需要, 从居住地到工作、教育、医疗等生产、生活服务提供地以及其他居民点之间移动的行为轨迹, 在空间上反映为圈层形态, 具有方向性与相邻领域的重叠性等属性特征。[2]张娜、袁家冬等人提出了“日常生活圈”的层次分类, 即包括基本生活圈、基础生活圈和机会生活圈三个层次。[3]李建国基于都市生活圈理论提出了构建以日常体育生活圈、周末体育生活圈、节 (长) 假体育生活圈为内容, 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都市体育生活圈发展模式。[4]卢耿华在都市体育生活圈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上对上海市民的体育行为与倾向进行了研究。[5]

通过分析有关生活圈研究的已有成果, 可知, 在城市空间结构扩大化的发展背景下, 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可以根据城市空间的圈层化结构特点进行相应的分层供给, 城市居民不同特点的生活需求可以在不同的圈层中加以实现, 基于此种认识, 本研究对沈阳市民在不同生活圈范围内的运动休闲行为现状进行研究, 旨在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运动休闲服务产品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920份, 回收率为92%, 其中有效问卷849份, 有效回收率约为84.9%。

2.2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将涉及到沈阳城市居民运动休闲行为状况的一些相关统计数据, 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 采用Excel2003对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处理。

3 不同层次生活圈内沈阳市民运动休闲行为特征

3.1 日常生活圈内沈阳市民运动休闲行为特征

3.1.1 运动休闲活动项目选择特征

调查显示, 沈阳市民日常主要参与的项目依次是, 跑步、徒步、羽毛球、健身舞等, 这些项目普遍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 从项目特征上看主要体现了健身功能, 由此可见, 技术简单、开展场地较为随意, 且在强身健体方面效果显著的传统运动项目依然是沈阳市民的主要选择。部分运动项目的参与人群显示出一定的职业特征, 如, 离退休人员对以养生为主、动作舒缓的太极拳运动有着明显高于其它人群的参与率。事业单位职工、公司职员、公务员、商业服务人员、个体经营者在游泳、羽毛球两个项目上的参与率较高, 这与参与者的工作性质和接触人群较多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3.1.2 运动休闲空间形态和距离选择特征

调查显示, 住所旁的小区空地、公园绿地等非标准化运动场所, 以及社区健身点、体育场馆等半标准化、标准化运动场所是沈阳市民日常运动休闲行为发生的主要空间环境。学校体育设施虽然比较完备, 但利用度不高, 这可能与开放性有限有关, 这很值得关注, 需要加强对学校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情况的督导检查, 提高其开放度。此外, 小区空地的利用度最高, 也从一个方面提示我们, 在审批、验收新建小区时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新建小区体育用地配套标准的相关规定, 加强对距离居民最近的运动休闲空间的建设力度。经典区位理论的相关知识告诉我们, 一般情况下, 人们在外出活动时会存在一个最近机会效应, 也就是说, 在时间相对固定的情况下, 人们总会选择相对较近的空间环境进行活动。

此外, 调查还显示, 1公里是目前沈阳市民日常选择运动休闲空间的实际选择半径, 这可能与沈阳市已经初步建成了“10分钟健身圈”, 大多数健身点的离家距离在10分钟左右的路程有一定关系。

3.2 周末生活圈内沈阳市民运动休闲行为特征

3.2.1 运动休闲活动项目选择特征

调查显示, 健身类、娱乐类运动休闲活动项目是目前沈阳市民的主要活动类型, 极限类项目的参与率很低。极限类项目参与率低可能与目前在市民中开展极限类项目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较少, 民众对这类项目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低, 项目本身具有一定危险性, 且对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等相关因素有关。工人多参加健身类、娱乐类活动项目。事业单位职员参与娱乐类运动休闲活动项目的比例最高。公司职员、公务员、个体经营者参与的主要运动休闲活动项目是健身类和娱乐类。商业服务人员、离退休人员在健身类活动项目上的参与比例很高。

3.2.2 运动休闲空间形态和距离选择特征

调查显示, 周末参加运动休闲活动的人群多选择利用免费货低收费的社区健身点、广场、公园内的运动休闲空间。此外, 进入商业性体育场馆的市民也占有相当比例, 说明沈阳市民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意识已经开始觉醒。

此外, 调查还显示, 大约80%的沈阳市民周末参与运动休闲活动的空间范围选择大约在3公里以内, 显示周末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大多数市民愿意付出一定的时间和距离成选择到更好的运动休闲环境下进行活动。

3.3 节假日生活圈内沈阳市民运动休闲行为特征

3.3.1 运动休闲活动项目选择特征

调查显示, 沈阳市民在节假日实际参加游泳、登山等亲水、亲山类运动休闲项目的比例较高, 十分注重运动休闲的自然环境, 表明在交通条件日益便利的情况下, 广大市民已经开始广泛地利用各种节假日远离城市的喧嚣到大自然环境中寻求深度的运动休闲体验效果。游泳、登山是不同职业类型人群在假日里一致参与的运动休闲活动项目。此外, 商业服务人员在假日里参加骑马活动的人数也占有相当比例。

3.2.2运动休闲空间形态和距离选择特征

调查显示, 旅游景点、远郊公园是沈阳市民节假日进行运动休闲活动的主要空间形态, 说明在节假日外出度假休闲已经成为沈阳市民的一项重要选择, 假日经济在该地区已经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规模。

此外, 调查还显示, 大多数沈阳市民节假日里进行运动休闲活动的范围集中在400公里以内这个范围, 这得益于近些年来沈阳都市圈周边建设的便利海陆空交通条件为沈阳市民在假日里进行运动休闲深度体验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4 结论

4.1 日常生活圈内沈阳市民运动休闲行为特征

以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的传统性项目为主, 住所旁的小区空地、公园绿地、社区健身点是主要活动空间, 利用半径为1公里。

4.2 周末生活圈内沈阳市民运动休闲行为特征

以健身类、娱乐类项目为主, 社区健身点、广场、公园是主要活动空间, 利用半径为3公里。

4.3 节假日生活圈内沈阳市民运动休闲行为特征

以亲水类、亲山类等与自然环境十分贴近的项目为主, 旅游景点、远郊公园是主要活动空间, 利用半径为400公里。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 对沈阳市民在日常、周末、节假日三个生活圈内的运动休闲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常生活圈, 以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的传统性项目为主, 住所旁的小区空地、公园绿地、社区健身点是主要活动空间, 利用半径为1公里;周末生活圈, 以健身类、娱乐类项目为主, 社区健身点、广场、公园是主要活动空间, 利用半径为3公里;节假日生活圈, 以与自然环境十分贴近的项目为主, 旅游景点、远郊公园是主要活动空间, 利用半径为400公里。

关键词:生活圈,运动休闲行为特征,运动休闲空间,沈阳市

参考文献

[1]朱查松, 王德, 马力.基于生活圈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仙桃为例:规划创新[C]//.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0.

[2]袁家冬, 孙振杰, 张娜, 等.基于“日常生活圈”的我国城市地域系统的重建[J].地理科学, 2005 (1) :17-22.

[3]孙德芳, 沈山, 武廷海.生活圈理论视角下的县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J].规划师, 2012 (8) :68-72.

[4]李建国, 卢耿华.都市体育生活圈建设研究[J].体育科研, 2004 (1) :5-6.

市民生活 第5篇

父亲的第一桩糗事是没让大姐报考外语学院。1980年夏,大姐参加了高考,成绩进了两家高等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一家是外语学院,一家是工商管理学院。父亲执意让大姐报考工商管理学院。父亲的理由是:“现在连大城市里

都见不到外国人的影子,学外语有什么前途?”谁知,仅仅三年的时间,不要说大都市,就连我家所在的小县城都出现了好多外资企业,来了外国人。更让父亲“上火”的是,大哥创办了一家外贸型服装加工厂,“外事活动”频繁。大哥因不会外语,洽谈生意常常受“憋”,无奈,只好高薪聘请了一位懂外语的大学生跑公关。父亲看在眼里,悔在心中:“唉,不如当初让你大姐学外语啦!”

父亲的第二桩糗事是没安宽带。村里刚刚安宽带时,弟弟提出家里也上网。父亲当时考虑上网费用很高且用处不大,便没有同意。两年后,村里便有人通过互联网做起了生意,在网上卖花销粮,一年比我家多收入好几万元,急得父亲直拍大腿:“唉,没想到这互联网有这么大的作用,农家院还真离不开呢!”于是,他急三火四地催我交钱安宽带。家里上网后,我家种出的生姜、辣椒等农副产品也通过互联网销到了新疆、河北、内蒙等地。父亲高兴地说:“卖姜不用蹲市场,鼠标一点销四方!”

父亲的第三桩糗事是弄丢了一本书。1999年的时候,父亲把一本祖传的《养生秘笈》给弄丢了。我们遍寻无着,很失望,父亲倒看得开:“啥宝贝啊?不就是一本破书嘛!现在刚刚混上温饱,就开始惦着养生?拉倒吧,养生保健那是款爷们的专利,跟咱老百姓无关!”结果几年的时间,村里便富了起来,家家建起了“小洋楼”,自来水、有线电视、柏油路入户率达100%,乡亲们在有花有草、有产有业、有情有义的环境中幸福生活。日子好过了,人们便开始把养生保健提上了“日程”,看着乡亲们纷纷把跑步机、健身机抬进家,父亲这才意识到自己又做了一件蠢事:“早知道今天这样,说啥我也不能弄丢那本秘笈啊!”

父亲的第四桩糗事是没建车库。三年前我家拆房建楼时,我提议在楼房的拐角处建个车库,以备将来之用。父亲当时就给“否”了:“咱家买轿车,那不得猴年马月啊?不现实的事,咱就别想啦!”岂料两年后,我和爱人用攒下的工资从“长春一汽”开回家一辆“捷达”。新车到家,父亲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前前后后地看、摸,随即拍上了大腿:“哎呀,没建车库啊!我做梦也没想到咱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家庭也能买得起轿车啊!”结果父亲贪黑起早,用五天时间在院子的西侧盖了一间车库。

让农民的生活环境像市民 第6篇

武冈市,一个典型丘陵地带的农业县级市成功探索出了农民集中建房节约集约用地模式,让农民的生活环境像市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2010年6月24日,国土资源部将武冈市确定为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县(市)115个试点单位之一。

这给新农村建设新的思路和启迪,也给国土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

制约因素

武冈市实行农村集中成片建房,其实是为形势所逼。

因为近年来,武冈市农民建房的要求越来越旺,建房用地管理随即成为国土资源部门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工作,但因为多种原因的影响,武冈市村民建房一直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建房用地指标与农民建房用地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多年来武冈市农村农民建房用地指标每年为45亩,其中耕地为30亩,仅够150户农民建房。

事实上,综合考虑社会发展、房屋使用年限、人口增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等各项因素及对全市历年用地情况分析,全市农民建房每年应在4000~5000户之间,其中需新占用土地建房的在1000户~1500户之间,需要新占土地200~300亩(还不包含因建房而受到影响的土地)。

农村建房的实际需求远大于政策指标限制,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农民违法违规建房,政府对此难以调控和规范。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农民建房缺乏统一规划,在选址上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布局分散凌乱,既严重浪费土地,又破坏了耕地。法律政策不配套对农民建房选址有一定的诱导。《土地管理法》规定村民建房应充分利用宅基地、空闲地、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占用耕地的必须开垦相应耕地或缴纳开垦费。

但现行相关政策为减轻农民负担,不主张直接向农民个人收取开垦费,个人无法补充耕地的也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补充。这导致农民建房大量选址在交通较方便、投入较少的耕地上,很少有人选择工程投入大的荒山荒坡、空闲地。

三种模式

要打破制约因素,走出农村建房困境,武冈市国土资源局通过调查摸底选择试点村的办法,采取了多种方式同时进行,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疏和堵两种思路。

堵就是对农民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违法用地坚决予以制止。

武冈市国土资源局曾专门下文冻结单门独院选址及主要公路沿线的零星用地,从政策上进行约束,引导村民在集中成片点上建房。

同时,加强动态巡查,对违法用地行为实行“露头即打、动工就拆”,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疏就是制订政策,编修规划,宣传造势,逐步把农民杂乱无序的选址建房,引导到集中成片建房点建房,使全市农民建房用地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

2006年6月武冈市结合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制订了2006~2020年新农村建设专题规划。

全市每个村按“无地灾隐患、占用耕地少、相对集中、方便生产生活”的原则,选定2~4个集中成片建房点,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乡镇党委政府密切配合。

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武冈市形成了3种农村集中成片建房模式。

一是集中成片建新村。在各村选定新村点进行权属调配和“三通(五通、七通)一平”等开发,再统一向本村村民提供用地。建房农民对原宅基地进行腾退,由政府统一开垦为耕地或做为新的村庄建设点。

二是内部整治建新村。结合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对现有村庄进行统一规划与整治,进行中心村建设,节余的建设用地开垦为耕地,邓元泰镇渡头桥村就是这种模式。

三是整体搬迁建新村。主要是将零星村庄、地质灾害频发村庄、矿山采空区村庄等整体拆除搬迁到新选的村庄点,原村庄开垦为耕地,比如荆竹镇谢必村、秦桥乡创新村等因山体滑坡全部整体搬迁进了政府建设的新村中。

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

在2010年的国家卫法检查中,武冈市违法占地面积仅 8.49亩。

任重道远

10年来,武冈市在 1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 100余村实施了 102个集中成片建房点,共安排了符合建房条件的 3179户农民建房。

集约用地集中建房能够得到成功实施,并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这是有着深刻因素的。

首先是建立了 “市、乡、村、组”四级联动运行机制,实行一级管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其次是签订了责任状,明确了问责制度。

再次是国土资源部、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邵阳市国土资源局对武冈市的指导到位。定期将国土资源部的创建工作动态、创建最新精神及时下发武冈市创建办,出台了相关文件并及时下发到该市,为创建工作指明了方向。还通过专用电子邮箱与武冈市创建办联系,对创建工作答疑解惑,了解创建工作进展,实时指导创建工作,特别是国土资源部冷宏志副司长一行专门到武冈市调研指导创建工作,为该市创建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极大地促进了创建工作。

不过,他们也走过一些弯路。

2001年最初实施建房点时,因组织不当,在未进行实地调查和征求农民意愿的情形下就冒然推进,没有堵住零星建房,也未能统一建筑风格,引致群众的抵触情绪,使工作陷入了两难境地。

因此,“武冈模式 ”还需继续探索完善,才能够保持可持续效应。

还有就是,武冈市国土资源局打造的集中成片建房点基本上没占用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补贴资金, 集中成片建房点的收费大部分是以出让金的名义收取,除了用于建房点“三通一平 ”的基础设施外,剩余的作为财政收益,调剂到全市的其他新农村建设点。这种收费方式农民愿意接受,但跟现行法律政策还有所冲突。

市民生活 第7篇

北京举行“世界城市与精神文明建设”论坛, 将“世界城市与市民文明素质”作为主题, 是继1999年《北京宪章》定位北京城为“世界城市、国家首都、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后的深度研讨与具体实施, 是对建北京为世界城市与市民必须具备什么样素质, 如何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北京市民素质, 如何实施建北京为世界城市等问题深入探讨。因为由市民素质引发的对待城市发展的观念、态度与行为, 不仅决定着未来北京城市的走向, 决定着能否将北京建成世界城市的问题, 还决定着北京城市文化、历史记忆的命运。因此, 建北京为世界城市而提高市民素质, 已成为全体市民的迫切任务与崇高使命。这正如蔡赴朝同志所说:“北京建设世界城市, 是市委、市政府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本市发展新的阶段特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

一、市民素质与世界城市概念

(一) 市民素质

探讨市民素质, 应先理清有关基本概念, 这样利于分析与解决问题。“市民”概念比较简单, 是指生存于城市中各种层次、职业的所有人群。“素质”概念, 内容比较复杂且认识难于统一。《辞海》将“素质”界定为:“人或事物在某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 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 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 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2]《现代汉语词典》将“素质”界定为:“事物本来的性质;素养;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3]此外, 可以从“素质教育”来理解“素质”的内涵。素质教育, 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全面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

从市民人群来说, 市民素质既指普通的城市生存者素质——百姓层市民, 也指高级的城市决策者的素质——领导层市民, 还指中级的城市设计者的素质——设计层市民。从素质内容来说, 市民素质应该是一种人文的、科学的、智慧的、创造型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涉及三个方面: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造素质。科学素质, 是市民对待城建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人文素质, 是市民对待城建的价值观、文化观、历史观, 以求“善”、求“美”为特征的人文精神;创造素质, 是市民对待城建的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创新能力。

建北京为世界城市, 这三个层次市民素质的高低都是关键。因为市民素质, 决定着市民对待城市建设的思想、观念、心态以及行动。有什么样的市民文化素质, 就会有什么样的市民形象与城市形象。

(二) 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 是指世界级文明城市或文化城市。因为人类建立、建设城市的过程与结果, 是与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英文词“civilization” (文明) , 源自拉丁文的civis, 指的是“市民”或“城市中的居住者”。从人类文明史角度看, 世界文化城市就是世界文明之花, 是世界文化地图上令人瞩目的地标, 是在世界强势文明的土壤上长出的参天大树。

从当今人类文明发展看, 世界文化城市就是高度国际化的, 但又都有自己文脉、自己文化之根的城市。在探讨世界城市概念时, 学者们除了强调它们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金融、专业服务、创新等功能外, 特别注重它的历史文化内涵。所谓世界城市, 一方面是有容乃大, 能吸收世界上多元的优秀文化, 另一方面是能够让自己的文化精华为世界所了解、所喜爱。横观今天世界城市, 无一不具有多姿多彩的文化, 无不浓浓地充盈着文化感与历史感。换句话来说, 一个没有文化记忆、历史灵魂的城市, 便与世界文化城市无缘。

二、建北京为世界城市, 市民文化素质是重要基础

如果说国民素质决定着国家前途的话, 那么, 市民素质必将决定着城市发展方向与城市品质。建北京为世界城市, 市民文化素质显然是重要的基础。

(一) 建北京为世界城市, 市民视野素质是前提

建北京为世界城市, 全体市民需要有高瞻远瞩的视野。视野素质, 是指市民的文化眼光与眼界。视野, 有短见与远见之分, 有局部与整体之别, 有战略与战术之异, 这些都是视野素质的直接表现。建北京为世界城市, 是经济眼光还是文化眼光, 是政治眼光还是功能眼光, 是急功近利还是高瞻远瞩, 这是决定着能否建北京为世界城市的重要前提。20世纪初的张謇就曾高瞻远瞩地说:“一个人办一县事, 要有一省的眼光, 办一省事, 要有一国的眼光, 办一国事, 要有世界眼光”, “今日我国处于列强竞争之时代, 无论何种政策, 皆需有观察世界之眼光、旗鼓相当之手段, 然后得与于竞争之会。”[5]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 从更高层面强调城市建设的“文化眼光”, 指出“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 文化便无所不在, 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 它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一般人没有这种眼光, 所以, 当这些环境与器物由‘活着的状态’转变为‘历史的状态’时, 常常被当作无用的东西丢弃了, 昔日器物被当作破盆破罐, 旧时房舍被当作危房陋室”, “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 一种文化意识, 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6]笔者认为, 具有远见的市民视野, 对待世界城市建设上, 必然是文化与历史兼融、前瞻与后顾兼备、国际与民族兼顾的视野。

建北京为世界城市, 全体市民需要有文化眼光。只有具备人类文化的意识和素养, 具有一种文化和历史远见, 即一种超越时空、物质层面的高度、深度与广度的眼光, 在建北京世界城市时, 才能以人们需求与城市文脉为基础, 设计出美的城市自然环境与浓郁的人文意境:既有高楼、蓝天、碧水、绿树, 还有历史文脉、文化个性。反之, 没有文化眼光的市民, 必会视北京旧建筑、四合院为危房陋屋或愚昧落后, 必然会错误认为城市是“新比旧好”、“外比中好”、“高大比矮小好”、“破其旧立其新更好”。

(二) 建北京为世界城市, 市民价值观素质是根基

建北京为世界城市, 市民需要有正确的城建价值观。首先, 市民需要有宏观的、长远的、综合的城建价值观, 即需要有文化价值观、历史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功能价值观的一种科学的综合。既要考虑城市的功能、经济、发展, 还要考虑城市的文脉、历史、传承。价值观上若有偏颇或失误, 必会给城建在思维模式、决策定位、行为方式上带来无法挽救的严重后果。这方面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失误随处可见:上世纪中期, 我们曾视城市的历史建筑与古迹为封、资、修;上世纪后期至今, 也曾视老城旧屋为落后。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为阻止北京拆除古城墙, 曾经声泪俱下地告诉决策者:“建筑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话说到了这个程度仍然没有能够阻止住拆除北京的古城墙。而且, 认识与价值观问题至今并没有完全解决, 否则, 就无法解释今天仍有重点文物、建筑、环境被占用、被毁坏的现象存在。价值观上的偏颇, 还造成了重视城市经济发展而轻视城市人文建设;重视有形的城市功能而轻视无形的城市文脉;重视城市规模而轻视城市品位;重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思而问之:为什么北京城的人文精神越来越缺失?为什么当代中国城市价值观越来越走向迷失?这不仅直接关涉到中国城市建设的体制性弊端, 更重要在于城市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严重变异。从根本上讲, 城建体制仅仅是一个结果性因素, 最为根本的是市民的城市价值观的变异和扭曲。有什么样的城市价值观, 就有什么样的城建体制、城建制度, 有什么样的城建制度, 就有什么样的城建措施、城建行为和城建结果。

建北京为世界城市, 市民的文化价值观素质是根基。一个民族, 如果缺乏民族文化自信心, 必会动摇或破坏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 在城建上的认知与判断必然是思想上迷茫、情绪上浮躁、行为上盲动。当今中国崇“新”破“旧”、崇“洋”破“土”、崇“现代”破“传统”的城建价值观, 带来的城建是模仿跟风与“千城一面”, 这就是民族文化价值观迷茫的具体表征。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丧失, 不仅造成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迷茫, 且造成对中西城市文化价值判断只有“差距观”并使之绝对化。即中西城市文化价值的差距是先进与落后, 中国古今城市文化差距是新与旧。以这种“差距观”看待中国古今城市文化, 只有新与旧、糟粕与精华的判断, 只有先进文化、落后文化的判断。当我们将中国城市文化视为落后、西方城市文化视为先进之时, 那么, 选新弃旧、破旧立新、先进取代落后的观念必然形成, 必将中西城市文化视为对立关系、取代关系而不是融会关系, 必会使本民族城市文化价值观彻底地丧失。所带来的今否定昨、明否定今, 必将会使博大丰富的中国城市文化变得单一或遭到破坏。城市随之失去记忆与历史, 也就失去了自己独有的面貌与灵魂。

三、建北京为世界城市, 市民必备综合的文明素质

(一) 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多元的素质

文化上自信心态与宽容胸怀是相为表里的。在建北京为世界城市时, 如果市民没有文化自信, 就很难有宽容豁达的胸怀。因为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的自信, 必然失去文化的自觉和价值判断。丧失文化自尊与自信的民族是最危险的。联合国科教文的代表卡拉在谈到中国城市在无度地模仿西方时说:“你们的文明问题只有你们自己来解决, 别人是无法帮助的。”[7]对于城建来说, 丧失文化自信, 只会给原有城市文化生态带来破坏。上世纪50年代主宰北京建筑景观的, 是莫斯科派来的苏联人, 中央否定中国的“梁陈方案”。现在主宰北京建筑的, 还是请外国人, 致使今天中国最重要、最奢华的建筑设计全部由西方建筑家主宰。“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城建中看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似乎荡然无存!请洋人设计、仿洋人建筑, 甚至用洋人文化价值观“破除”中国传统“落后城市”的比比皆是!如北京新建小区冠以美国地名:橘县、上东城、曼哈顿等[8]。

文化自信心态与发展多元文化是形影相随的。充满自信的城市文化无一例外都是由市民的自信、宽容而建构出文化多元。城市文化的多元, 是城市文化发展和创新的策源地。一个物种从基因的多样性中汲取力量, 人类则从文化的多样性中汲取力量。每一种文化都具有解释世界和处理与世界关系的独特方式, 这些文化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城市文化创造力的强弱, 与城市多元文化的频繁交流、密切互动紧紧相连,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 不可能产生伟大的城市创造。文化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群体适应和改变生活境况的能力, 文化包容性则体现了多种文化和文化观念多元共存的要求和可能性, 这都是培育人类创造力的最好温床。世界文化城市, 作为最具有文化多样性、各种文化相互作用最频繁最充分的地方, 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文化创造力的中心。

(二) 全方位提升不同层次的市民综合素质

关于市民综合素质, 前文做了宏观论述, 在此, 笔者将市民综合素质以一分为三的层面, 具体解析决策、设计、使用层面的市民综合素质的提升问题。

对于三个层面的市民素质问题, 一是要全方位提升不同层次的综合素质;二是要打破三者间各行其是的封闭孤立状态, 使三个层面市民素质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反馈的循环机制。对于城建, 行政决策者不当的决策, 开发设计者不当的开发, 管理维护者不当的管理, 使用者不当的使用, 既会破坏原有城市的自然环境、景观文化与历史, 也会破坏城市、市民与自然的伙伴关系, 同时, 城市形象也反衬出市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在这方面, 过去城建中已经显现出许多致命错误:如行政单位的第一思维是利益, 行政领导的第一思维是政绩, 开发商的第一思维是利润, 使用者的第一思维是自己。它们均各行其是, 置城市文化、历史、记忆于不顾, 形成了“我国在大型公共建设中由于各部门各专业的分头筹划建设, 一般与相关专业协调配合不够, 建成后矛盾暴露, 需要长期的调整。这方面现象甚多, 举不胜举。”“部门的、分散的行为越来越厉害, 城市发展缺乏应有的整体的战略和总体协调。”[9]

1. 行政领导的市民素质

提高行政领导的决策素质能力, 是建北京为世界城市的重中之重。城市的行政领导素质, 是决策层面的市民素质, 更是决定城市方向、命运的高层次人群。建设北京为世界城市, 是决策者的政绩第一、城市的形象第一、城市的功能第一, 还是城市的经济第一、发展第一、规模第一:所有“第一”, 均有决策者素质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因此, 城市行政领导的素质, 不仅要高于普通市民与专家市民, 而且还不能有所失误。建国以来, 在城建上曾有过很多的失败教训。如急功近利地进行“旧城改造”与改善百姓居住条件, 盲目追求大马路、大广场、高层建筑, 追求城市形象工程与为民造福的为官政绩等。由此造成城建上无视城市的文化特征与历史文脉, 不尊重设计师的设计规划, 不能全方位地科学论证城市整体规划。吴良镛曾说过:“中国现在不是没有规划!”“规划多得是, 不是领导不重视规划, 有些人口口声声要加强规划, 但是地方意志、部门意志、长官意志影响太大。”[10]使城建决策、整体规划与城建设计每每缺乏科学论证。我们知道, 百姓犯点错误并不可怕, 因为一个普通人错误对于城建及社会不会形成严重后果。然而, 当行政领导在城建决策上出现错误, 并将错误想法变成政府的决策时, 其影响力或破坏力的加速度就会变得难以控制。故行政领导的决策素质, 必须摆脱长官意志, 尊重城建设计师的设计及各方面建议, 摆脱政绩观念干扰, 消除急功近利心态, 这样才能集众人之智, 使北京世界城市的理想变为现实。

建北京为世界城市, 行政领导的综合素质需要全面提高。由于城市建设承载着人口压力、民生改善、国家形象、城市文脉、居住功能、政府政绩、诸方面利益的复杂压力, 这就需要行政领导能够综合解决所有问题。其次, 为官一任, 在城建上都想有政绩, 城建上的经济政绩指标和数字易见, 容易作到可圈可点;但城建上的文化政绩指标很难见, 见仁见智难以明确, 而且在城建文化上所用功力, 不能立竿见影, 因城市文化的受益者多半在后代身上, 这就形成城市文化建设受到极大漠视。要知道, 在城建方面, 领导政绩不仅是经济数据上的含金量, 还需要有城市文化上的含金量。

2. 专家设计师的市民素质

专家设计师的责任与使命素质需要提高。如果说行政领导的素质, 抽象地决定城市发展的决策、理念、方向的话, 那么, 专家设计师的市民素质, 就是具体实施着城市发展的文化、形态、风格。有人说, 中国城建设计师的真实身份是“行政文化”的“技术性工具”。因为中国城建设计师, 不具有西方建筑师那样至尊至上的文化地位与文化权力, 因此, 在中国建筑设计师听命于权力, 至多分享部分权力;在西方, 则权力相对地听命于建筑设计师, 至少, 他们支配着部分权力[11]。“规划规划, 墙上挂挂, 不如领导一句话”的俗语[12], 说明城建设计师的创造性直接受制于“行政权力”的影响, 使城市设计的科学规划、文化传承难以实施。如北京“50年代确立的以旧城改建、扩建为中心的‘破坏性建设’的思路一直延续至今。吴良镛总结为‘好的拆了, 滥的更滥, 古城毁损, 新建凌乱’。北京仍以‘铺大饼’的方式迅速扩张。我们已经建设了相当于十个北京城, 而那个世界上独一无二、具有高度历史文化价值的北京明清古城, 却日新月异地消失了。”[13]“一位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早已说过:我们正在毁灭这座伟大的古城, 不是因为战争、革命, 而是因为建设。”[14]中国正在以“世界上55%水泥倒在中国”的建设规模速度达到世界的至极[15], 为城市“旧”貌“美容”而“毁其旧容”, 因城市“危”房“改造”而“破坏其老屋、老街”, “面目一新”带来的是“满面雷同”。为了眼前生活、经济发展, 人们在崭新的城建中快乐地迷失了城市文化和历史记忆。

专家设计师的自主创造素质急需提高。由于百年来我们民族一直在自卑与自尊、崇洋与排外之间徘徊, 其城建样式、方法、理念, 一是自卑而崇洋:崇尚现代化的西方。在城建上采用大量引进或横向移植, 唯独缺乏自主创新, 故形成“仿西式”建筑的大潮。二是自尊而固守, 力求传承民族传统, 但也唯独缺乏推陈出新, 故形成“仿古式”建筑的流行。随着北京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城市扩建, 使北京城与西方城市雷同的东西越来越多, 追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使我国城市“千城一面”现象日益严重, 城市越来越像伦敦、巴黎, 北京却越来越不像北京、上海也不像上海。北京城的历史文化特色与个性逐渐失去光泽。“20年来, 中国都市的城市建设索性好好模仿香港、日本, 甚至欧美, 也罢, 然而我们如今置身其间的城市建筑景观, 是几度转手的、失真的、假想的、虚拟的、急就章的、不恰当地奢华、极度夸张的, 最后至多弄成是三流的‘湾仔地区’、‘欧陆风情’或‘曼哈顿’式建筑群, 正如民工穿西装打领带那副模样:他所仿效的不是真的香港人或西方人, 而是本村第一个穿西装打领带的人。”[16]

此外, 专家设计师的城市设计与规划, 需要具备解决传承与发展、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平衡关系的能力。“由于城市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不平衡而产生的城市记忆消失、城市面貌趋同、城市建设失调、城市形象低俗、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精神衰弱、城市管理错位、城市文化沉沦等八个方面问题。”[17]这些既需要设计师的科学解决, 还需要设计师具备解决好“诸多冲突与矛盾”的能力。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 城市更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一个没有新建筑的城市是死的城市, 但是没有老建筑的城市, 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这需要城建设计师具有解决民族化与国际化的“文化冲突”与“风格冲突”能力;解决新与老建筑间的“历史冲突”能力, 这是老问题也是新难题。按照中国传统哲学观点, 老生新, 新老建筑、新老城市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生成与被生成、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继承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制、堆砌, 而是在老建筑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探寻适合时代需要的规划设计, 确保城市整体、协调、有序发展与有效传承。

3. 市民百姓的市民素质

建北京为世界城市, 百姓的文化认识与历史认同素质需要提高。北京是中国古代都城文化的集大成者, 她具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 历史久远与连续性, 都是世界上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很难比拟的。北京不但是一部历史, 也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从传统的儒家学说到佛、道的文化观, 从天文到地理, 从文学丹青到百工技艺, 都尽情地融入那气象万千的建筑中。北京整体营造手法、蕴涵的深邃文化与美学理念, 被丹麦学者拉斯马森赞誉为“北京城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 它的布局匀称而明朗, 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 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美国建筑学家培根称“在地球表面上, 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 可能就是北京了”, 她“为今天的城市提供了最丰富的思想宝库”[18]。工程院院士吴良镛说, 北京城是东方建筑文化最集中的代表, 也是世界城市史上的优秀杰作, 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北京人民的自豪, 更是建北京为世界城市的文化基础。

建北京为世界城市, 市民百姓的文化思想、精神文明、艺术审美与行为规范素质不仅需要提高, 而且需要有世界影响力、各个方面的名人、名师、名艺。“世界文化城市”, 就是说这些城市是政治、思想、艺术、文化名人的集聚之地, 是世界上一批最有思想、最有创造力的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的集聚之地。正是由于这些名家的存在, 使这些城市大名如雷贯耳, 使城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尚和文化精神, 从而确立城市自身在世界上不可动摇的文化地位。建北京为世界城市, 市民百姓要从自己做起, 爱护人文建筑, 保护自然环境, 树立起文化自豪感与责任感, 为建北京世界城市而尽心、尽智、尽力、尽行。

摘要:时代瞬息万变, 审美观念日新月异。只有站在前沿的观察, 才能感受时代新潮;只有动脑思考, 才能借古鉴今, 领悟和把握变化的来龙去脉。“观察与思考”将助您聚焦于前沿问题, 更好地设计世界与人生。

参考文献

[1]刘欢.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成立.北京日报, 2010-7-16

[2]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0.1378页

[3][4]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1302页、1302页

[5][17]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321页、136页

[6][7]冯骥才.思想者独行.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5.85页、92页

[8][11][14][16][18]陈丹青.退步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63页、241页、208页、238页、266页

[9][10]吴良镛.建议设立城市总规划师.科学时报, 2008-7-15

[12]徐怀谦.智慧的星空.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5.38页

[13]杨东平:老北京哪去了?新北京你是谁?.天涯.2000 (05)

市民生活 第8篇

1.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

“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范畴, 该概念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 具体指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合法界定的法律体系之下结成的伦理政治共同体。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受到了17、18世纪“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法权”思想的影响, 而且还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影响。

黑格尔认为, “市民社会是处在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差别的阶段, 虽然它的形成比国家晚。其实, 作为差别的阶段, 它必须以国家为前提, 而为了巩固地存在, 它必须有一个国家作为独立的东西在它前面。”

在黑格尔看来, 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是伦理发展的三个环节。市民社会是中间环节, 既存在于家庭的界域之外, 又未达到国家;既与家庭和国家相联系, 又独立于它们。黑格尔把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概念进行了严格的区分, 扭转了黑格尔以前的“市民社会就是国家”的错误观点。市民社会被黑格尔称为“外部的国家”, 即需要和理智的国家;国家则被认为是理性的领域, 它才是“真正的国家。”

2.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的概念进行了批判和继承, 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完善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继承, 首先在于他对黑格尔这一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继承。

马克思认为, 在市民社会含义下包含的意思是, 处在由一经济方式所产生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下的圈子, 其成员通过某些经济所决定的生活关系而彼此发生关系。由此看来, 社会生活不是任意一种共同生活, 而是为了满足一般的经济需要并在一定经济条件下的共同生活和协作。在马克思看来, 经济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并决定社会生活的性质。

马克思把市民社会规定为“物质交往”的关系, 这比黑格尔将其规定为“需要的体系”更为深刻。“物质交往”关系概念, 不仅把握了“需要体系”的本质, 而且揭示了人们在“需要体系“中实现需要的方式即通过物质的交往实现自己的需要;并且“物质交往”关系概念, 更为全面地把握了市民社会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它指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包含了那些直接由物质需要决定的关系, 也包含了那些不是直接由物质需要决定的关系。

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

1. 黑格尔的“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黑格尔认为, 市民社会是介于家庭和国家之间的重要环节, 家庭是直接或自然的伦理精神, 家庭成员由自然形式的爱结合在一起, 个人从属家庭, 分享着生命和生活的快乐, 但家庭却压抑了人的特性;市民社会是伦理精神的分裂和特殊化, 它高于家庭, 它用利己的原则弥补了爱的不足, 使个人的目的、人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但是, 一个无约束的、过分发育的市民社会却逐渐陷入了自我为中心;国家是伦理精神的实现, 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市民社会最终必须整合到国家中, 国家在伦理上既包含了家庭和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的存在又必须以国家为前提。

黑格尔认为, 国家是实现了的伦理理念与伦理精神, 国家本身就是绝对目的, 因为国家是客观精神发展的最高环节, 从而使特殊的个人目的达到了自我满足。国家对个人具有最高权利, 同时个人的最高义务就是成为国家公民。正如黑格尔在国家一章中指出:“正如这个最终目的对单个人具有最高权利一样, 成为国家成员是单个人的最高义务。”作为国家成员的个人因为具有客观性, 伦理性, 所以他们的任何欲望、思想和行动都要以国家这一客观、普遍的精神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充分认识到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与家庭和国家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市民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彼此需要与交换的基础上形成了相互依赖与对立的关系, 并且以其他人为手段和中介达到自己需要的目的, 这样也成为他人的目的, 实现了对方的私人利益和社会的共同利益。

2.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在马克思的一些著作中就有了鲜明的表述。他认为黑格尔的伦理实体的概念演进是一种“逻辑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另外,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从存在到思维、从物质到精神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启示下, 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这种“头足倒置”的论断。

马克思认为, 市民社会对政治国家起决定作用。首先, 政治国家产生于市民社会。他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由于私有制摆脱了共同体, 国家获得了和市民社会并列并且在市民社会之外的独立存在;实际上, 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须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其次, 政治国家的性质是由市民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马克思指出:“因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 是整个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一切共同的规章都是以国家为中介的, 都获得了政治形式。”这就说明了, 法产生于市民社会的规章通过国家获得的政治形式。表面看来, 法是由国家制度和认可的, 而法所反映的实际上是市民社会的要求和意志。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研究, 找到了解决有关物质利益争议的突破口:“要获得理解人力历史过程中的锁钥, 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 而应当到黑格尔所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科学论断。

参考文献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李秋霖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第22-23页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第197页

市民生活 第9篇

广州市医保局档案影像化系统可实现对111种类目的业务档案、资料, 300余种表单的影像化处理和归档, 其中的四项新功能尤其值得称道。

零星报销费用预警

系统针对参保人申请零星报销的医保支付金额及特定时间段内的报销次数等业务敏感信息设定预警标准, 在扫描加工表单资料的同时, 对超过标准的资料生成预警提示, 并传递至监督处等指定的职能部门。预警信息被获取后, 相关人员可以通过点击预警信息, 直接调阅出参保人办理相关业务的全部档案影像数据。

资料数字化交接

针对“市医保局—直属分局”的垂直二级管理模式, 业务部门相互交接前会在系统生成交接清单, 同时打印清单并签名随档案一并移交至市医保局, 实现纸质和系统双轨制移交。系统可自动比对移交清单, 并将遗漏、错误的交接信息自动反馈至分局, 提示分局补交、重交相应资料。

公众自助查询

公众可利用个人身份证号等有效凭证到该局服务厅, 通过触摸屏查询机自助查询本人办理过的相应业务信息 (表单影像) 。目前, 该局的档案查询窗口可以免费为参保人提供社保医疗业务档案信息的查询服务, 与每个参保人息息相关的社保档案详细内容基本都能查询得到, 具体内容包括医保零星报销信息、生育凭证办理信息、异地就医办理信息等。

影像数字化质量控制体系严密

整个质量控制体系覆盖纸质安全、影像数据安全两方面。纸质安全方面, 通过加工前系统的数字化交接模块, 对纸质交接材料的包数、页码、类型, 是否符合交接要求等信息完成清点登记;加工中则由“暂存岗位”维护这些登记信息并保管纸质材料;加工后由“入库交接岗位”针对这些信息进行无线库房的入库登记和系统信息更新。如此设计保障了纸质资料的流程安全。影像数据方面, 该系统特别定制了影像质检岗位的统计功能, 可自动统计扫描的影像张数, 并实现与纸质页码数的自动匹配、自动反馈, 从而排除漏扫、重张、错页码、误删除影像等错误, 也可对影像类型、索引等工作进行复查, 保障最终载入服务器的影像数据完整正确。针对加工后的影像数据, 系统定制了分局抽检、用户在线错误监督功能来保障质量。

留洋女博士的“市民农园” 第10篇

石嫣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女博士, 跑到美国当了一年“洋插队”。美国人的健康观念、有机蔬菜配送经营方式深深影响了她。回国后, 她再次“插队”, 自办农园。

2009年, 石嫣在海淀区凤凰岭开辟了20亩耕地, 办起了“小毛驴”农园。她采用瑞士和日本的农业生产模式——由农场直接把新鲜蔬菜送上餐桌。消费者按年度预付菜钱, 农民保证蔬菜为绿色生态产品。最终, 农民收益增多, 消费者吃上了健康菜, 土地也因为没用化肥而涵养了地力。

第一季种植时, 有54户北京市民入会“小毛驴”。5个月内, 农场配送了15000斤新鲜的有机蔬菜。

石嫣发现, 更多的中国人希望有一块自己的土地, 自由耕种。为此, 她推出了两种入会模式:一是普通份额制。农场每7天送货一次, 种类和数量由农场搭配。二是劳动份额制。客户租一块30平方米的土地, 亲自耕种, 自由采摘。

一年后, “小毛驴”有了110户的劳动份额和160户的普通份额的会员。在20亩农田的基础上, 石嫣去年又增加了60亩。她招募的实习生和农民也都增加了一倍。“即使是这样, 还有很多家庭要报名参加, 可是我们无力承接。”石嫣说。

实习生被带成为农场主

“小毛驴”的团队里, 有一些实习生。他们并不一定需要有农业的专业背景, 但都热爱大自然, 热爱这种新兴的农场模式。实习生除了管吃、住, 只有600元的补贴, 虽然钱不多, 还是有80多人报名。

石嫣自己还在读博士, 但已经成了毕业生的“创业导师”。陈楠进农场前, 刚毕业, 是位白领。这个北京胡同里长大的孩子, 无意间发现了石嫣的博客, 他辞去工作, 跑到农场当了一年的实习生。“虽然农活比较累, 但是没大家想的那么夸张, 而且团队还是非常不错的。”一年后, 陈楠另起炉灶, 在顺义承包了一片土地, 自己干起了农场。陈楠说:“我觉得这是个很有前景的行业, 给自己几年时间, 会有更多人爱上这种农园。”

在陈楠的朋友圈子里, 他已然成为了一个“潮”人, 农场主的身份很酷。

扩大营业范围

“小毛驴”的客户大部分是中高收入家庭。在今年招募的110户劳动份额的家庭中, 石嫣发现, 大部分的家庭都有学龄前的孩子。他们在农场里教孩子只有自己劳作才有收获的道理, 让孩子亲自动手知道生命的成长, 甚至脱下他们的鞋子, 让他们赤脚感受土地的温度, 在土地中奔跑。家长们把农场作为让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课堂。

为此, 石嫣特地为孩子们准备了手工坊, 教他们做手工肥皂, 还提供了画板让孩子们自由涂鸦。“小毛驴现在不仅仅是一个农场, 已经变得越来越综合。”为了影响孩子们, 今年, 石嫣还联系了儿童教育机构, 在周末, 为孩子们开设幼儿环境教育课程, 在大自然中教孩子们动手, 让他们融入大自然。

此外, “小毛驴”还成为中国人大的有机农业示范教育基地, 大三的学生都要来农场实习期12天。他们上午下地干农活, 下午学习和讨论, 石嫣特地准备了纪录片、讨论话题等。

坚持农场特点就是最有效的竞争

在北京郊区, 类似农场的越来越多, 石嫣坚持自己的方式:可以坐下休闲, 但不允许成员带软饮, 车要停在农场外, 不能遗留垃圾, 自带环保袋。她还坚持, 凡是劳动份额的成员, 必须亲手劳作, 农场不会托管。她认为, 农场要盈利, 更要推广健康生活理念。劳动份额制, 就是要让大家充分体验农耕。

石嫣明年即将博士毕业, 她的论文研究方向是:研究食品体系中的信任体系如何产生。这个城市姑娘, 选择了一条“非主流”的道路。

相关链接:

北京郊区部分认领菜地果园

圣泉山风景区自留地

可认领果树, 每棵产值不低于88元;大众种子可免费提供, 如:黄瓜、豆角、白菜等;特殊种子自行购买;租种土地费用:租期一年, 10元/平方米;藤类蔬菜认养:每株每年10元。

密云“市民认领一分田”活动

可与民俗户结对子, 吃住在农家院, 也可以直接委托农户代管, 您自己采收。

每个菜园子一分地, 租种期可租1—10年。可以自种、自管、自采;全年委托管理费用为300元;还可以半包, 每月70元。通州永乐店“咱家菜园”

果园总共50亩地, 分成若干小畦, 每畦每月只收50元租金。认领人可随意耕种自己喜爱的果蔬, 可以托管, 自备种子、肥料, 果实都归认领人。

帮手总结

网络的开心农场火, 印证了一点: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希望亲近土地, 拥有自己的一块菜地。

农场可以如此提醒自己的会员:

1.签订正规的协议, 保护自己的权益。

2.选择合适的种子, 多跟当地农户虚心请教。

市民生活 第11篇

重庆建“千步走”健康走道,引领市民健康生活

2月16日,重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正式启动,该行动第一阶段将以“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健康一二一”行动为切入点,开展“健康出行,步行上下班”、“多走楼梯,少乘电梯”等活动,逐步将所有生活方式和行为涵盖到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中。为此,该市40个区县将各建设一条“千步走”健康走道,以推动当地市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据悉,每年的9月1日将被作为重庆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以促使当地民众不断强化健康意识,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针灸减肥宜用一次性毫针

时下,针灸减肥成为瘦身族的新时尚。专家提醒,针灸减肥效果虽好,但针灸时应当注意卫生,一定要使用一次性毫针。

针灸时,毫针要刺入体内,如反复使用,极易传染疾病。目前,一些小型诊所不使用一次性毫针,而是通过沸水蒸煮等方式进行消毒,然后反复使用。但简易的消毒方式很难杀死病毒,“减肥神针”也就容易变成“传毒媒介”。

“山寨版”颈椎疗法不科学

最近,一种“山寨版”颈椎疗法正在网上广泛流传。这类疗法清一色的将文字以侧转90度的方式“躺倒”,并以顺时针或者逆时针隔行穿插排列。想要全部读下来,必须把头左歪歪、右歪歪。一些经常脖子酸痛的白领在工作之余,对着这“山寨秘笈”摇头晃脑好一阵子,且自我感觉有效。对此,骨科专家却表示,这种“山寨版”颈椎疗法根本不对症,起不到有效治疗颈椎的作用。

专家指出,仅仅靠活动颈部对于治疗颈椎病起不了什么作用,过多的侧屈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头晕、恶心。

“性格婚检”悄然登陆武汉

最近,一种名为“性格婚检”的咨询项目正在武汉悄然兴起。

据介绍,“性格婚检”是让心理专家对来访者进行面谈和问卷测试,了解其性格特征,看婚恋双方“性格上合不合得来”,从而给出建议。

考题从日常生活习惯、对不同词语的熟悉程度和对人情、道理的敏感度等3方面,判断被测者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否理想主义以及原则性如何。面谈主要了解被测者对婚姻的价值取向(指爱情、婚姻和性)、社会角色等。

据了解,前来咨询者主要有未婚男女、已婚男女、有离婚意向男女、欲复婚男女和再婚男女5类。其中,以年轻的职场白领居多。

英国将在社区设痴呆门诊

英国现有痴呆患者70万人,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预计未来30年内将翻一番,达到140万。而英国政府每年用于治疗痴呆的支出高达170亿英镑,预计20年后将增至350亿英镑。

近日,英国卫生部专门出台《应对痴呆国家战略》。根据这一战略,未来5年内英国将加大对痴呆的早期诊治,在社区设立专门的痴呆门诊,以便患者在家庭和社区得到更好的服务。门诊团队由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护士及社会工作者组成,并配备先进的扫描仪器。他们主要提供早期诊断及干预,“通过问卷测试、大脑检测,就可以很快确诊,并进行及时治疗。”

□声音

1.“可以说,现代人许多疾病都是坐出来的。”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有将近六成人每天坐6小时以上;更让人吃惊的是,28.75%的人每天有8小时以上的时间是坐着度过的!久坐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对此,本刊编委、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深表担忧。

2.“盲目保胎可能生下畸形儿。”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主任许争峰认为,从优生优育和遗传角度来说,多数流产也是一种自然淘汰,勉强保胎并没有多大意义,保胎也较难成功。

3.“运动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最好的药。”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科主任魏来教授近日指出,脂肪肝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因此改变生活习惯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坚持运动是治疗最基本的方法。

4.“户外行走学学小狗。”

接听市长热线倾听市民心声 第12篇

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彭立煌,接听了第一个市民热线。对来电人反映的问题,他热情、耐心地给予了答复。自2013年停运后,给前往大兴塔陵园祭扫的市民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建议尽快恢复507路正常营运。

集团副总经理张正锋、纪委书记林梅,虽是首次接听12345市长热线,但凭借娴熟的公交业务知识,详实解答了市民提出的问题。

上一篇:围护结构监测下一篇:火星变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