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内服治疗

2024-07-05

中医药内服治疗(精选9篇)

中医药内服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 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腹泻患儿112例, 均具有大便次数增多及性质改变, 均经腹部听诊存在活跃肠鸣音, 经大便常规检查显示存在白细胞以及脂肪细胞。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56例。观察组中, 男32例, 女24例, 年龄0.5~9岁, 平均年龄 (3.45±0.53) 岁;病程1~5d, 平均病程 (2.69±0.52) d;腹泻次数4~10次/d, 平均腹泻次数 (6.52±1.23) 次/d。对照组中, 男36例, 女20例, 年龄0.5~11岁, 平均年龄 (3.62±0.61) 岁;病程1~5d, 平均病程 (2.31±0.45) d;腹泻次数5~10次/d, 平均腹泻次数 (6.73±1.26) 次/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本组患儿予以常规综合治疗, 即调整饮食结构, 积极保护胃肠道黏膜, 予以思密达口服, 0~1 岁剂量为1g/次, 3 次/d;1~2 岁剂量为2g/次, 3 次/d;≥3岁剂量为3g/次, 3次/d。对于细菌感染者, 酌情应用抗生素治疗;对于脱水患者, 予以补液, 同时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1.2.2 观察组:本组予以中医药内服外用治疗。中药内服:药用白扁豆、云茯苓、白术、党参、淮山药、谷麦芽 (炒) 及苡仁各50g, 陈皮30g, 水煎浓缩至100ml左右, 加入少许白砂糖分为2次内服。随症加减:呕吐者, 加用藿香;腹胀甚者, 加用厚朴。中药外敷:胡椒30粒、吴茱萸30g、丁香2g研磨成粉, 每次取3~5g加醋调至糊状外敷于腹部, 并以纱布及胶布适当固定, 2次/d。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并统计两组的止泻时间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标准显效:治疗3d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 大便性质与次数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治疗3d后临床症状显著减轻, 大便次数减少, 大便基本成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大便次数、性质均无明显改善, 需要改用其他方法治疗。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分析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经t检验;以率 (%) 表示计数资料, 经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的止泻时间比较观察组的止泻时间为1~7d, 平均止泻时间 (3.29±1.05) d;对照组分别为3~11d、 (5.53±2.01) d。观察组的止泻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 (t=7.392, P=0.000<0.05) 。

2.3 用药安全性评价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 患儿的耐受性与用药安全性均较好。

3 讨论

小儿由于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成熟, 容易因饮食结构不良、病原菌感染或者受凉等因素而引起腹泻。西医对于小儿腹泻多采用对症治疗, 但对于非感染性腹泻缺乏特效疗法, 且用药多为针剂, 导致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较差, 影响临床疗效[3]。

中医学认为, 小儿腹泻属于“泄泻”的范畴, 饮食内伤、脾胃虚弱、外感邪毒 (风、火、湿、燥、寒、暑) 等而致病, 病位在脾胃, 并累及肠腑。胃主腐熟水谷, 而脾主后天运化, 脾胃手病则可致水谷不化、精微不运, 加之感受外邪, 均可致脾胃运化失司而泄泻[4]。小儿脏腑娇嫩, 脾胃常不足, 极易为外邪所侵。故治疗小儿腹泻当注重健脾益胃、利水渗湿之法。拟用健脾开胃、利水渗湿中药内服, 方中, 淮山药、白术及党参具有健脾补胃、补气益气之功效, 苏藿香、白扁豆、茯苓及陈皮具有和中理气、利水化湿之功效;炒谷麦芽具有健脾开胃及消食和中之功效;泽泻善利水渗湿[5]。中药外敷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 经腹部神阙穴外敷中药, 能够直接作用于腹部, 药物有效成分可快速进入胃肠而发挥作用, 用药方便且无不良反应[6]。豆建赟等[7]对婴幼儿腹泻采用七味白术散加减内服配合吴丁散外敷神阙穴治疗, 总有效率达99%, 相比于单纯应用蒙脱石散对照组的93.7%有所提高。本文以自拟中药经神阙穴外敷, 方中胡椒具有祛寒止痛之功效, 吴茱萸具有温阳止泻之功效, 配伍丁香可起到温中行气和理气止痛等作用。结果显示, 观察组应用中药内服外敷后, 总有效率达92.86%, 相比于对照组的78.57%显著提高, 与黄伟雄等[8]报道一致。此外, 观察组止泻时间相比于对照组获得了明显缩短, 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用药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 应用中药内服联合外敷治疗小儿腹泻能够促进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 提高临床疗效,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内服外敷用于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小儿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5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 观察组应用中药内服和外敷,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7% (P<0.05) ;观察组的止泻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显著缩短 (P<0.05) 。结论:中药内服外敷用于治疗小儿腹泻可缩短止泻时间, 提高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少,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腹泻,中医药疗法,中药外敷,中药内服

参考文献

[1]朱艳屏.中医治疗小儿腹泻113例临床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24) :12-13.

[2]赖光禄.探讨57例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9) :50.

[3]罗璟.小儿腹泻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天津药学, 2010, 22 (3) :58-61.

[4]林少云.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腹泻40例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9 (5) :88-89.

[5]黄远军.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腹泻48例〔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3) :100.

[6]张丽华.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 2013, 28 (9) :1417-1418.

[7]豆建赟, 李安明.中药内外合治婴幼儿腹泻180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7) :136.

内服外用治疗过敏性鼻炎 第2篇

1.青龙屏风合剂。

取麻黄、桂枝各6克,黄芪、白术各15克,辛夷花、防风、黄芩各10克,生姜12克,细辛、甘草各3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1剂,分2次服完,连续用药7天为1个疗程。此方具有解表散寒、益气宣肺的功效。

2.辛夷橄榄油。

取辛夷花、苍耳子、细辛、鹅不食草、黄芩各5克,橄榄油20毫升。将辛夷花去掉外壳。将苍耳子放入烤箱内烤干,去掉外壳,与辛夷花、细辛、鹅不食草、黄芩一起用电动粉碎机粉碎成药末,过细筛取其细粉。将此药粉调入到橄榄油内,连续浸泡一周后即成,可每次用棉签蘸此药油涂抹鼻腔或直接用此药油滴鼻,每日用药6次,连续用药7天为1个疗程。此方具有宣肺通窍、祛风除湿的功效。

中医药内服治疗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由临床医师采用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本研究患者均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为颈痛、后枕部痛、颈部活动受限等。其中观察组中男24例, 女11例, 年龄25~48 岁, 平均年龄 (39.21±2.06) 岁, 病程7个月至5年, 平均病程 (3.12±0.34) 年;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4例, 年龄24~49岁, 平均年龄 (38.74±3.01) 岁, 病程6个月至5年, 平均病程 (3.07±0.76)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颈部牵拉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常规颈部牵拉操作步骤:首先使用4kg左右的牵引重力对患者耐受力进行调整, 单次牵引重量为8~9kg, 牵引时间为30~35min/次, 1次/天, 连续治疗15天。中医骨伤手法操作步骤:使用拇指按揉法对患者进行按摩, 按摩部位为患者背部肌肉和肩颈部两侧肌肉, 持续按压10~15min, 同时使用点穴手法对患者双侧风池穴按揉1~2min。借助患者自身重力对其颈部进行牵引, 使患者保持身体前倾的体位, 使用手肘对患者下颚进行固定, 随后引导患者进行单侧旋转, 旋转角度维持在45°左右。中药内服:药物组成为山栀、茯苓、牛膝、竹茹各10g, 石决明、珍珠母各30g, 半夏、陈皮、钩藤、天麻、枳实各15g,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用生龙骨、生牡蛎、桑植、野菊花等, 以水煎服, 持续治疗15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消失, 颈部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可进行自主的工作和生活;有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颈部及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可进行简单的工作及生活;无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 颈部及肢体功能未恢复。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x珚±s) 表示, 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2。

[n (%) ]

3 讨论

临床上将颈椎病分为颈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等[1]。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最为常见, 由于患者椎动脉长期受到压迫, 可诱发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等现象。

中医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归属为“眩晕”范畴, 通过八纲辨证将其分为肝阳上亢、湿邪内阻、痰湿阻滞、肝损肾虚四种类型[2]。采用中医骨伤手法对患者肩颈部肌肉进行按摩, 可有效缓解患者肌肉酸痛症状, 配合穴位按摩舒经活络, 可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 达到消炎祛肿的效果。内服中药山栀、茯苓、牛膝、竹茹等具有消肿祛瘀、通经活络的功效[3]。各种疗法综合作用, 可有效缓解患者颈痛、眩晕症状。

本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颈椎疼痛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小东.中医骨伤手法及中药内服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 2015, 4 (1) :112-113.

[2]王江.探讨中医骨伤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12 (7) :105-106.

中医药内服治疗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观察组男16例, 女14例, 年龄22~42岁, 平均 (31.13±3.1) 岁;对照组男18例, 女12例;年龄28~43岁, 平均 (38.02±3.5) 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比结果有意义。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只通过口服中药进行治疗, 药方为天麻钩藤饮合温胆汤, 方以生姜、炙甘草、大枣各6 g, 当归、牛膝、红花、山栀、川芎、赤芍、钩藤各10 g, 鸡血藤、葛根、珍珠母、葛根各20 g。日1剂, 水煎服, 早晚温服。 (2) 观察组:在口服上述中药的基础上, 加以中医骨伤疗法, 对颈椎两侧的肩颈部肌肉进行按摩, 按摩方法为拇指按揉, 每次按揉10 min, 此外, 可在风池穴通过点穴式手法进行按摩, 按摩1 min/次。以4周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疗效判断标准: (1) 显效:患者眩晕等各种不适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肩颈部肌肉功能恢复正常, 正常的工作和休息完全不受影响; (2) 有效:患者眩晕等各种不适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显著好转, 肩颈部肌肉功能恢复良好, 基本的生活能力不受影响; (3) 无效:患者眩晕等各种不适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无显著好转, 甚至有所加重, 日常的活动明显受限[3]。根据眩晕评定量表对眩晕的程度进行评分, 评价的内容包括:站立时平衡失调、行走时平衡失调、现在有眩晕、医生对病情总体印象、患者对病情的总体印象, 总分6分, 分数越高, 程度越重。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全部患者经4周的治疗, 症状均得到显著缓解, 未见死亡患者,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 优于对照组的7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眩晕评分比较:治疗前, 两组眩晕评分无显著差别;经治疗后, 观察组的眩晕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除具有明显的眩晕、头痛症状外, 还有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等, 还可能出现自主神经症状, 如恶心、呕吐、心悸等。头颅旋转引发眩晕, 甚至猝倒是本病的特点。该疾病的发病因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根据吴玉峰有关于此的研究[4], 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动静力学失衡、机械性压迫和椎动脉本身病变。

椎动脉型颈椎病除部分明显机械压迫 (横突孔狭窄、钩锥关节增生) 需手术减压外, 大多数采取保守治疗。西药治疗:目前尚无颈椎病的特效药物, 所用非甾体抗炎药、肌松弛剂、血管活性药物及镇静剂均属对症治疗。颈椎病系慢性疾病, 如长期使用上述药物, 可产生一定不良反应, 故宜在症状剧烈、严重影响生活及睡眠时才短期、交替使用。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对祖国传统医学越来越重视, 患有颈椎病的患者, 开始寻求中医治疗方法, 根据张仲华等有关于此的研究[5,6], 中医相对于西医手术治疗, 通过手法按摩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 口服药在按摩治疗期间, 也有助于改善眩晕、头痛等症状。

本文中天麻钩藤饮合温胆汤能平肝降逆、活血化瘀、降压缓痛、清热化痰, 止眩晕。能有效缓解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眼花等。颈项部按摩可改善颈项部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 缓解动力失衡所致眩晕。点按风池穴可改善颈部僵硬、疼痛, 缓解头晕、头痛、眼部不适。

本研究中,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 对照组76.68%, 说明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更好地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病情;观察组眩晕评分 (1.33±0.5) 分, 对照组 (2.89±0.8) 分, 说明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对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更显著, 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综上所述, 结合高致云有关于此的研究[7], 可以得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实施综合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的疗效显著, 眩晕缓解明显, 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实施口服中药治疗, 观察组实施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及眩晕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眩晕缓解得明显。

关键词:中医,骨伤手法,中药内服,椎动脉型颈椎病

参考文献

[1]严志国.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 (22) :73-74.

[2]向德平.不同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29) :12-13.

[3]吴会平.中医骨伤手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2013, 26 (30) :207.

[4]吴玉峰.中医骨伤手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 (4) :37-38.

[5]张仲华.运用中医骨伤手法及中药内服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9) :66-66.

[6]荣红亮, 申宪军, 王晓琼, 等.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 2015, 12 (10) :171.

中医药内服治疗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接受治疗,符合纳入条件的小儿湿疹的患者,总计120例。患者年龄0.3~7岁,平均(2.47±1.42)岁。观察组患者90例,对照组患者30例,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一般中药内服疗法。采用甘草、银花、菊花、赤小豆、土茯苓、黄芩、白鲜皮、蒲公英、茵陈、生薏等,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1周为一个疗程,使用2个疗程。

1.2.2 观察组除内服中药外,加用药浴,采用金银花、生蒡子、白鲜皮、薄荷、茯苓、生地、蛇床子、苦参、地肤子、黄柏、黄连等中药,煎制,浓度为20%~25%,每日1剂,分2次洗浴,每次25分钟,1周为一个疗程,使用2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小儿湿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痊愈:患者皮肤瘙痒、皮疹、皮损等症状完全消失,且停药后连续8周及以上无复发;显效:患者皮肤瘙痒、皮疹、皮损等症状明显减少,病情有明显改善;好转:患者皮肤瘙痒、皮疹、皮损等症状有所减少:无效:患者皮肤瘙痒、皮疹、皮损等症状均没有改善。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相较于西药治疗方法,我院自拟中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 讨论

小儿湿疹是一种多见于幼龄儿童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一般多发于额部、眉毛、两颊、头皮、耳廓、颈、肩、背、四肢等处,后期会蔓延全身,发病时瘙痒难忍,且发生皮损、溃烂,主要分为湿型、干型和脂溢型三种。目前西医对湿疹尚无特效疗法,多以内服抗组胺药物、外用治疗激素类药物,如苯海拉明、非那根、扑尔敏、赛庚啶等[2],但是西药含有大量激素,长期外用将会导致患儿皮肤发黄发黑,严重损害患儿的身体机能,而且西药治疗通常治标不治本,在短期使用上有一定效果,但是容易复发。因此,医护人员多建议患者采用中医的疗法,在中医理论上小儿湿疹称“胎潋疮”、“奶癣”、“胎癣”等,是由于小儿受到风湿影响,内毒无法排出,导致毒素在皮肤上表现出来,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会因为热毒产生皮肤瘙痒、起疹、化脓[3]。目前中医治疗小儿湿疹多采用内服中药的方法,治疗时间较长,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我院采用中药内服配合药浴的方法,有效缓解患儿症状,使患儿得到根本上的治疗,减少复发的可能。

针对小儿湿疹的症状,我院自拟的药浴中含有金银花、牛蒡子、白鲜皮、薄荷、茯苓、生地、蛇床子、苦参、地肤子、黄柏、黄连等中药,有利于缓解患儿皮肤瘙痒、疼痛的症状,促进血液循环,修复受损的皮肤。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我院自拟的药浴能够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疏通淤阻在体内的湿气,促使气血流通,排出身体毒素,达到清热解毒、收湿泻火的效果。内服中药的主要成份为甘草、银花、菊花、赤小豆、土茯苓、黄芩、白鲜皮、蒲公英、茵陈、生薏等,该配方能对内服和外浴起到综合调节的作用,疏通经络,使患儿从皮肤、大小便等多种渠道排出体内淤积的热毒,从调理身体的角度出发,内外合用,从根本上治疗小儿湿疹,在临床治疗上效果显著。

此外,由于本次实验中药配方为我院自拟,因此不能确认配方的用量对患者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建议医护人员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合理调节配方用量,积极分析治疗效果,达到改善配方的目的,使中药内服配合药浴在治疗小儿湿疹上收效更为明显,进一步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率。

综上所述,在分析共120例患者的实验结果后,可以得出结论,使用中药内服配合药浴疗法比单纯服用中药的治疗临床效果更为显著,该疗法不仅对患儿皮肤刺激作用小,而目.内外结合,达到治根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建议医护人员在治疗小儿湿疹上不仅采用中药内服的方法,还需要增加药浴,使患儿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针对小儿湿疹炎采用中药内服配合药浴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小儿紫癜性肾炎患儿中随机选取90例做为观察组,30例做为对照组,为观察组患儿采用一般中医内服疗法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儿采用中药内服配合药浴疗法,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80.0%,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小儿湿疹采用中药内服配合药浴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湿疹,中药治疗,药浴

参考文献

[1]刘月勤.中药内服配合外用敷脐法治疗小儿遗尿症6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24(9):8-9.

[2]郭堃,张瀚文.中医药治疗小儿湿疹临床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4,22(4):28-30.

中药内服兼灌肠治疗痢疾的体会 第6篇

许多疾病都适宜使用保留灌肠法治疗, 如便秘、痢疾、肠炎等可使用自我保留灌肠法在家治疗, 既经济简便又能及时治疗。经过临床实验, 笔者创造一套自我保留灌肠法, 方便实用,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 40岁, 2011年10月16日初诊。主诉:腹痛腹泻1天。现病史:因不洁饮食起病, 致腹痛腹泻, 泻下赤白脓血, 赤多白少, 日十余次, 伴里急后重, 脘胀不欲食,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体征:左下腹压痛 (+) , 肠鸣音亢进。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示白细胞 (3+) 、红细胞 (3+) 。西医诊断:细菌性痢疾 (急性) 。中医诊断:痢疾, 证属湿热蕴结型。治以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止痢。处方:芍药汤合白头翁汤加减, 黄连、黄芩、黄柏、牡丹皮、白头翁、金银花、山药、藿香、苍术、白术、木香各10g, 赤芍、鸡内金各15g, 马齿苋、败酱草、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30g, 甘草6g, 七剂, 日一剂, 分三次服, 药渣加水煎取汁120ml, 配合自我保留灌肠疗法治疗, 日一次 (严重时可日二次) 。嘱饮食宜清淡, 易消化, 忌生冷瓜果、荤腥油腻等, 注意休息, 避免受凉。10月23日复诊, 诉偶腹部胀痛不适, 无里急后重, 大便正常, 日1~2次, 纳食增加, 舌质红, 苔白微腻, 脉滑。守前方去苍术、金银花, 继服7剂巩固善后, 不用灌肠。随访4月余, 病愈未复发。

2 自我保留灌肠法

2.1 自制灌肠工具

(1) 一次性输液器一具, 将两端有药液过滤器及进气管空气过滤器的部分剪掉, 留下中间的软管及流速调节器。 (2) 将静脉针的前2/3部分 (含静脉针) 剪掉, 留下后1/3部分。 (3) 将 (2) 部分套在 (1) 上, 以备连接注射器。 (4) 一次性注射器 (20ml或50ml) 1支。 (5) 干净面盆一个。

2.2 准备灌肠溶液

将上方药渣加水煎取汁120ml, 待药液温度为39~41℃时灌肠。关闭门窗, 避免受寒。将床铺上垫单, 面盆 (防止药液渗漏到地下) 及灌肠液放到床边。先排尿、排便, 清洁双手, 将插入端软管用肥皂水润滑, 备齐用物至床边。将流速调节器置于插入端约25cm处, 将灌肠溶液用注射器注满输液器软管, 夹紧流速调节器。左侧卧位, 双膝屈曲暴露肛门, 轻轻插入软管15~20cm, 打开流速调节器, 用注射器缓慢注入药液, 注意尽量避免空气进入;如遇阻力推不动时可将软管稍稍向外拉出1~2cm。拔出软管, 至少保留药液30min以上。

3 体会

痢疾系因感受湿热疫毒或内伤饮食, 积滞肠腑, 肠道传导失司, 脂膜血络受伤, 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大便赤白粘冻或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1]。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多发于夏秋之季, 常因误进被污染的腐败变质的不洁食物或饮用为疫毒之邪所污染的饮水, 或感触疫毒之邪而发病。其发病较急, 若疫毒内客不除, 留连体内, 迁延不愈, 可反复发作。此患者2011年8月曾患痢疾治愈, 此次不洁饮食致痢疾复发, 所以治疗痢疾疗程一定要到位, 即使无症状也要巩固治疗5~7d, 防止痢疾复发, 同时注意饮食清洁。

本例患者治疗以芍药汤合白头翁汤加减方中黄连、黄芩、黄柏清热燥湿, 金银花、牡丹皮清热解毒, 白头翁、马齿苋、赤芍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藿香、苍术化湿和中, 鸡内金、山药健脾和胃, 防止药苦寒败胃, 木香理气导滞、除后重, 土茯苓、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解毒除湿, 甘草调和诸药[2]。药渣煎水灌肠, 使药液直达病所, 清热止痢。配合自我保留灌肠法操作简单, 临床治疗有效, 此法适宜于治疗便秘、痢疾、肠炎等疾患, 便秘宜用0.1~0.2%肥皂水或生理盐水, 痢疾宜用中药煎液 (如白头翁汤等) , 肠道感染宜用庆大霉素16万单位加入温水中。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后患者及排便失禁者不宜用。灌肠日1次, 灌肠液量不超过200ml, 病情严重者日2次。亦适宜于养生排毒疗法 (可用0.1~0.2%肥皂水或生理盐水) , 每月1~2次, 能排出体内积滞。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382-383.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糖尿病足120例 第7篇

120例糖尿病患者均为近年来笔者经治的糖尿病患者, 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为2型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足特征的病例。男71例, 女49例;年龄在45~75岁之间, 年龄在50岁以上者居多;糖尿病足平均病程为6年, 最长11年, 最短3年。

2治疗方法

(1) 控制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控制感染。 (2) 中药内服:黄芪30g、党参25g、玄参20g、丹参20g、白芍20g、黄精20g、地龙20g、赤芍15g、牛膝15g、当归15g、延胡索10g, 1剂/天, 水煎服, 20天为1疗程。肾阳虚去赤芍加桂枝、仙灵脾;脾阳虚重用党参, 去赤芍加茯苓、白术、砂仁、寸冬;阴虚毒盛, 加双花、蒲公英、寸冬、山栀子、枣仁。 (3) 中药外用:鸡血藤30g、丹参30g、赤芍30g、米壳10g, 1剂/天, 煎汤温度适宜泡脚2次。冷痛甚者加生姜50g、附子30g、胡椒20g、荆芥15g、葱白10个;有溃疡者清创后外用自拟拔毒膏以活血解毒、敛疮生肌, 药用血竭30g、松香20g、乳香15g、没药15g、珍珠10g、冰片5g、朱砂5g, 共为细末, 大麻仁50g捣碎后与上药末混合为膏, 每次5g疮面外敷, 每日换药1次。20天为1个疗程。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足部溃疡愈合, 颜色、温度正常。显效:足部感觉恢复, 痛觉、温度觉基本恢复, 麻木程度减轻或转为偶发。有效:足部疼痛减轻。无效:诸症无明显改善, 坏疽不愈, 疮面不减小。

3.2 治疗结果

治愈46例 (38.33%) 、显效51例 (42.5%) 、有效21 (17.5%) 、无效2例 (1.67) , 总有效率为98.33%。

4体会

糖尿病足是因为足部的血管神经病变, 局部持续受压、组织缺血缺氧, 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 发生溃疡或坏疽, 所以病变多发生在足尖部甚至整个足部。此类患者由于早期疼痛较轻而没引起患者足够重视, 失治误治, 病情很快加重, 糖尿病的周围血管损害很难逆转, 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尤为重要。治疗时应首先注重原发病的治疗, 其次要注意消除危险因素 (高血糖、高血压、高血黏) , 同时要注意整体护理, 指导患者对足部进行护理, 注意保暖、防止挤压、烫伤等。

中医药内服治疗 第8篇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腰椎;中医药疗法;独活寄生汤;熏蒸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为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引起腰腿疼痛的常见疾病之一;该病是由于椎间盘的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从裂口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痛或坐骨神经痛为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疾病[1]。中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外伤、感受风寒湿邪、肝肾亏虚等引起气滞血瘀、痹阻经络、经脉不通所致,属于“腰痛”“痹证”范围,其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一。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采用牵引配合中药内服、熏蒸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本组78例,男33例,女45例。年龄35~69岁,平均42岁。病程3个月至5年,平均6个月。均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影象学检查,参照下列标准确诊。突出部位以L4~5和L5S1节段为多,共57例,占73 %。单节段突出者51例,两或多节段突出者27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以及胡有谷主编《腰椎间盘突出症》[3]拟定: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②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③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活动受限;④下肢受神经支配区的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X线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⑤与临床检查一致水平的影像学检查,包括椎管造影、CT、MRI等,排除腰椎结核、腰椎骨折、脊柱肿瘤、椎体滑脱、严重感染等。

2 治疗方法

2.1 牵引疗法 行仰卧位骨盆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6~1/8。每天1~2次,每次30 min,7天为1个疗程。

2.2 中药内服 给予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用桑寄生30 g、独活30 g、羌活15 g、秦艽15 g、防风15 g、细辛3 g、当归15 g、白芍药30 g、川芎6 g、熟地黄15 g、杜仲15 g、党参30 g、茯苓20 g、肉桂10 g、甘草6 g。痛甚者加川乌、地龙、延胡索、吴茱萸等;下肢麻木重者加白花蛇、乌梢蛇等;下肢酸困沉重明显者加防己、木瓜、白芷、苍术、川牛膝等。每天1剂,水煎分2次口服,7天为1个疗程。

2.3 中药熏蒸 药用伸筋草、透骨草、鸡血藤、红花、骨碎补、桑寄生、五加皮、木瓜、海桐皮、络石藤、川牛膝各30 g,水煎后用腰椎熏蒸床进行熏蒸,每天1次,每次30~40 min,7天为1个疗程。每次熏蒸后清洁局部皮肤,安置舒适体位。

2.4 针灸治疗 对有明显压痛点的患者行针灸治疗,主穴取肾俞、大肠俞、委中、承山等穴位及压痛点(阿是穴)。直刺,针感要强,进针后根据“补虚泻实”原则,依据患者的不同状况,采用补法或泻法,使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3 结 果

本组78例,采用上述方法治疗2个疗程,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治愈23例,好转36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 %;患者疼痛程度VAS评分由治疗前的平均(6.4±1.1)分改善到平均(1.0±0.2)分。

4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证”或“腰痛”范畴,该病的发生发展与先天肾气不足、外力损伤、风寒湿邪侵袭及年高体弱,肝肾不足有直接关系;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精不足、肾气虚弱不能充养筋骨或风寒湿邪乘虚侵入,或瘀血阻滞,邪着经络,以致筋脉不和,气血运行失调而发病。故治应采用补益肝肾、散寒祛湿、温经通络、舒筋止痛、活血化瘀等方法,改善微循环,消除神经水肿及肌痉挛,进而达到治疗目的[5]。

独活寄生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是临床上治疗腰腿痛的常用方,方中以独活为君,取其善祛下焦与筋骨间之风寒湿邪;伍以细辛发散阴经风寒,搜剔筋骨风寒而止痛;防风为治风之通剂且善行可通达身,可祛风以胜湿;秦艽除风湿而舒筋;桑寄生、杜仲、牛膝祛风湿兼补肝肾;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养血活血;人参、茯苓补气健脾;肉桂温通血脉;甘草调和诸药。综合全方,祛邪扶正、标本兼顾,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独活寄生汤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并能够明显增加毛细血管管径,增加毛细血管开放数,延长肾上腺素引起血管的潜伏期,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毛细血管闭合。方中秦艽有抗组织胺作用,能使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熟地黄对关节炎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和抗渗出作用;甘草有抗5羟色胺作用。这3味药皆能抑制炎性致痛物质渗出,防止组织变性和粘连。川芎、川牛膝、当归等活血化瘀药具有减轻炎性反应程度、缩短炎症期和减轻结缔组织形成的作用[6]。傅超文等[7]的药理研究发现,活血化瘀药、补益药、祛风除湿药具有减轻或消除神经根局部充血、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根周围炎症介质和致痛物质清除,促进神经根结构及功能恢复的作用。

熏蒸方中伸筋草、透骨草祛风散寒止痛;鸡血藤、红花补血活血通经,且能改善微循环,加快血液流速;海桐皮、络石藤、木瓜、秦艽祛风除湿止痛; 骨碎补、桑寄生、五加皮补益肝肾,强筋止痛;佐以川牛膝以加强活血、补肝肾、强筋骨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散寒祛风、补益肝肾、活血止痛、舒筋通络之功。加热后熏蒸患部,其温热作用可降低神经和肌肉的张力,有缓解痉挛和镇痛作用,而且药理作用和热效应能改善局部的血循环,减少炎性渗出并促进渗出的吸收,加快病理产物的排泄。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熏蒸,内外兼治,从而缓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和症状,起到有效治疗效果[8]。

5 参考文献

[1] 李立新,周英杰,史相钦,等.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J].中医正骨,2010,22(1):25-2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3]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47.

[4] 项意火,钟叙春.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4):618.

[5] 杨中传,李明芬,熊志举,等.中药湿热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J].西南军医,2009,11(1):72-73.

[6] 王爱武,刘娅,锥琪,等.独活寄生汤抗炎、镇痛作用的药效学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12):61-64.

[7] 傅超文,吕一,王龙剑,等.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PLDD 术后腰腿痛[J].中医正骨,2009,21(3):47-48.

中药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研究概述 第9篇

1 肝肾亏虚

《素问痹经》云:痹在骨则重, 在于膝则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则屈不伸, 在于肉则不仁, 膝痛无不因肝肾虚者。肝主筋脉, 肝血虚则筋失濡养, 肾生髓主骨, 肾精亏则骨髓生化不足骨失所养, 加之劳损外伤及风寒湿邪侵袭筋脉, 气血不畅筋脉痹阻瘀则不通, 不通则痛瘀血不祛则新血不生, 日久筋骨失于濡养筋挛肉萎骨质增生变形, 膝关节屈伸活动功能受限。《张氏医通》则曰:“膝为筋之府…膝病无有不因肝肾虚者”。吕永涛[2]补益肝肾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无花果12g, 熟地黄20g, 怀牛膝12g, 海螵蛸10g, 狗脊15g, 续断9g, 山茱萸12g, 杜仲10g, 山药15g, 海风藤10g。本组患者94例, 治疗时间6~16周, 其中治愈52例 (55.3%) , 好转34例 (36.2%) , 无效8例 (8.5%) , 总有效率91.5%。

2 肾虚血瘀

《素问·肾气通天论》云:肾气乃伤, 高骨乃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复内余……股胫足膝中痛。肾气亏虚, 风寒湿邪侵袭膝关节, 痹阻经脉气血, 导致关节失养, 瘀血阻滞经络痹阻关节, 不通则痛。肾虚是本, 瘀血是标。余超刚[3]应用补肾化瘀法治疗膝骨关节炎, 方以用身痛逐瘀汤及六味地黄丸加减, 对照组以芬必得胶囊口服, 结果示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严重性指数积分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气虚血瘀

《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运血者, 即是气。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导致瘀血停滞, 经络阻滞发为骨痹。刘存根[4]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膝骨关节炎, 对照组口服尼美舒利片, 治疗组显效9例, 有效33例, 无效5例, 89.36%, 对照组显效8例, 有效29例, 无效8例, 有效率82.22%。

4 气滞血瘀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劳所伤,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说明久立久行劳损或外伤直接损伤筋骨血瘀气滞不通则痛而形成本病。朱兰妃[5]等桃用红四物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桃红四物汤内服, 治疗后两组比较, 试验组对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5 血虚寒凝

《伤寒论》:手足厥寒, 脉细欲绝者, 当归四逆汤主之。血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病属素体营血不足, 外感寒邪, 气血为寒邪所郁不通而致关节疼痛, 曲伸不利。治以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 养血通脉。赵风歧[6]用当归四逆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对照组以口服追风透骨丸, 治疗后两组药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总疗效分析显示P<0.01, 有显著差异, 说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6 肾虚髓亏

《素问》:肾主身之骨髓, 其充在骨。肾精不足, 骨髓生化无源。黄柏强[7]用自拟补肾壮骨方治疗膝骨关节炎, 治疗组以补肾壮骨方, 方由威灵仙、淫羊藿、狗脊、牛膝、仙茅、锁阳、龟板、白芍、橘络、桑寄生、木瓜、黄柏、乳香、熟地、没药等药物组成, 对照组口服美洛昔康片。治疗组32例, 显效4例, 有效12例, 好转3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0.6%, 对照组28例, 显效5例, 有效9例, 好转6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71.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7 风湿痹阻

《备急千金要方》认为本病因卧冷湿地当风所得, 不时速治, 喜流入脚膝, 日久累及肝肾, 耗伤气血所致, 治以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蒋尧传[8]观察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 对照组108例予口服消炎痛, 治疗组108例独活寄生汤, 治疗60天后治疗组痊愈69例, 有效34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95.37%。对照组痊愈55例, 有效40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87.9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

8 寒湿痹阻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复内余, 则腰尻痛, 屈伸不利, 股胫足膝中痛。叶天士对痹久不愈者, 有搜剔络遂之瘀, 莫如虫类之说, 并认识到:久则邪已混处其间, 草木不能见效, 当以虫蚁疏泄, 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孙有松[9]用虫药五味乌头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对照组386例采用复方南星止痛膏治疗, 观察组395例采用虫药五味乌头汤内服外敷治疗, 治疗1月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63%, 对照组有效率为69.95%,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9 痰湿阻滞

《石室秘录》载:肥人多痰。膝骨关节炎患者多体型偏胖, 多属痰湿体质, 故关节肿胀畸形明显。李西海[10]治疗组50例口服化痰祛湿中药, 处方:制半夏12g, 制胆南星12g, 川芎9g, 当归9g, 巴戟天12g, 杭白芍9g, 苍术6g, 羌活6g, 独活6g, 延胡索6g, 黄芪6g, 怀牛膝9g;对照组50例口服扶他林及维生素C, 治疗2周后, 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P<0.01, P<0.05) , X线分级Ⅰ级、Ⅱ级患者治疗后总积分下降治疗组比对照组更为明显 (P<0.05) , 治疗组治疗后Ⅰ级、Ⅱ级患者优良率亦高于对照组 (P<0.05) 。

1 0 脾肾亏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生骨髓。《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 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禀水谷气, 气日以衰, 脉道不利, 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 故不用焉。肾主骨, 脾主四肢肌肉, 脾肾亏虚, 风寒湿侵袭, 则经络闭阻、筋骨失荣从而发为本病。何军[11]等应用健膝蠲痹汤治疗单纯性膝骨性关节炎69例, 治疗后显效13例, 有效54例, 无效2例。总有效率97.1%。

1 1 湿热壅盛

《医略六书》:湿热下注, 腰膂不能转枢, 故机关不利。由此推知湿热下注于膝可致关节屈伸不利。赫军[12]等应用柳豆叶合四妙汤加味治疗本病, 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 1月后, 治疗组30例中, 总有效率96.7%。对照组30例中, 总有效率73.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1 2 讨论

目前在临床治疗上膝骨性关节炎尚无特效方法, 现有方法虽然不能逆转它的自然病理演变, 但通过积极治疗, 能改善关节功能, 抑制或延缓病情发展。西医采用保守和手术方法治疗本病, 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硫酸氨基葡萄糖、抗氧化剂、关节腔内注射药物、臭氧注射、小针刀治疗、软骨下钻孔、关节镜清理术、胫骨高位截骨术、人工膝关节置换、关节成形术。这些方式具有较大副作用或者有创, 患者多不愿接受。中药内服具有副作用相对较少, 患者易于接受, 可长期使用的优势。

由以上论述可见, 现中药内服治疗本病未有统一标准。临床有以下分型:肝肾亏虚、肾虚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阳虚寒凝、肾虚髓亏、风湿痹阻、寒湿痹阻、脾肾亏虚、湿热壅盛。内经有云:风寒湿三邪合而为痹。综合以上证型, 可推测本病多由肝脾肾三脏亏损, 风寒湿三邪乘虚侵袭, 至痰浊血瘀而致病。治疗上根据患者体质不同, 证型亦不同, 加之临床医生经验及用药习惯不同, 内服中药形式多种多样, 难以形成统一、规范、最佳的治疗方案, 临床的小量本、非中心对照研究报道也无法充分证明中药内服治疗的优势。故中药内服治疗本病有待进一步研究、统一、规范, 以期提高本病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

[2]吕永涛, 尚智.补益肝肾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15 (22) :74-75.

[3]余超刚.补肾化瘀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3) :33-34.

[4]刘存根, 彭再如.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9, (6) :94-94.

[5]朱兰妃, 韩平, 黄秀锦.桃红四物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 (11) :2702-2704.

[6]赵风歧.当归四逆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0) :76-77.

[7]黄柏强.补肾壮骨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09, 31 (11) :38-39.

[8]蒋尧传.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关节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 27 (11) :27-29.

[9]孙有松, 周爱芹, 张涛.虫药五味乌头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95例[J].河南中医, 2011, 31 (10) :68.

[10]李西海, 梁文娜, 刘献祥.从痰瘀论治膝骨性关节炎5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 2009, (2) :136-138.

[11]何军, 宋海瑞.健膝蠲痹汤治疗单纯性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17) :52-52.

上一篇:调查和研究分析下一篇:《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