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营造范文

2024-05-31

精神营造范文(精选12篇)

精神营造 第1篇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高中生物,情境

新课程标准中, 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 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以前的课程标准过分强调知以传授, 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 很难培养出具较高创造力的人才。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只在看科学、听科学、记科学和背科学, 而不是在做科学。绝大多数学生由于对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缺乏了解, 认为科学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 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现象非常严重, 束缚了他们今后的发展。近几年来, 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课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并成为基础教育发散的一个热点,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 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视。基于此, 我以自身教学实践为基础, 对如何营造高中探究性生物课堂进行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是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的过程, 通过设疑使学习者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 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这个过程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 在他们心理上造成悬念, 从而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创设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问题情境

用一些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事件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 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各种新闻, 有的内容就与生物学有关, 如果教师及时发现、整理采用, 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例如, 在学习无机盐的生理作用时, 笔者这样创设情境:“‘农夫山泉’公司宣布, 不再生产纯净水, 这使竞争激烈的纯净水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矿泉水与纯净水在成分上有什么区别, 这些成分对人体又有怎样的作用呢?”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对无机盐知识的渴望。也立刻使课堂“活”起来, 使学生动起来, 投入到探究的热情中。

2. 创设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的能力。设计用来以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不应该是学生通过查阅教科书和各种参考资料, 就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也就是说, 学生在面对问题情境时, 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利用。这些问题, 要求学生把各种事实和观念联系起来,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过程, 才能找到某种解决的方法, 如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节课, 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 为什么子一代表现型都是黄圆? (2) 为什么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子二代中黄:绿=3:1, 圆:皱=3:1, 而子二代性状分离比却接近9:3:3:1?子二代为什么出现了亲本之外的性状组合?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 又可以设置如: (1) 基因型为AaBbCc的生物能产生几种配子, 比例为多少? (2) 一个基因型为AaBbCc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能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对于以上问题, 学生在课本上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 学生必须在已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 展开思维进行探究, 才能作出答案。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展现科学家探究思维, 培养探究精神

1. 展示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物学史上许多重大发现, 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孟德尔的两大遗传规律的创立等, 都闪烁着科学家们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光芒。如孟德尔揭示“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过程运用“演绎法”, 在教学中笔者突出讲授“演绎法”, 然后和学生一起按照“演绎法”的推理过程来进行学习, 具体思路如表1:

学生们循着科学家的思维历程去亲身体验一番, 他们会真正明白科学家设计实验的高明处, 也给他们以后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的研究思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体会到了生物学的思维之美。

2. 展示科学家们在科研中科学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科学精神是指在研究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实事求是, 甚至冒险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与科学知识、方法, 技能与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它的培养。在重点高中, 同学们之间的竞争很激烈, 如果一味地强调竞争, 会使同学们之间的关系紧张, 而且目光短浅、心胸狭隘。所以, 必须让学生们明白, 这种竞争必须建立在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前提下, 同学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是最重要的。所以, 在课堂上笔者常利用一些科学史实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 在“DNA分子的结构”一课, 笔者先和学生们一起探究, 建立起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学生亲身体验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的曲折过程, 接着笔者针对这一事件做出评论: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三人共同完成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工作, 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同时也书写了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 在科学界传为佳话。试想一下:当时的沃森或克里克想独吞研究成果, 希望自己名垂千古, 他们各自研究, 就不会这么快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分子生物学的时代可能要推迟很多年才能到来。所以我们同学之间也应该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在我的叙述过程中, 同学们静静地听着, 神情若有所思, 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生物学史的教育, 对学生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鼓励学生参与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挑战“权威”

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产生诧异并进行探究的一种行为, 求知欲是人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是推动人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 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关键。在学“细胞衰老”特征时, 有的同学就问:细胞核体积增大与细胞衰老有关吗?在学习“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一节时, 笔者刚介绍完“21三体综合征”, 有的同学就问:书上的征字是不是印刷有误。当笔者说明理由之后, 同学们心悦诚服。在学习“生物进化”时, 我故意说错一个知识点:基因重组能够产生新基因。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学生举手, 表示我说的不对。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看着那一张张毫无惧色、大胆质疑的面孔, 我内心一阵窃喜, 这是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脸上应该有的一种表情, 大胆质疑也是探究式教学中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教师此时要不失时机地予以捕捉, 予以保护, 并使之深化, 切不可将好奇心这枝创造性思维的待放之葩扼杀在襁褓之中。

2. 实施激励评价, 营造平等、融洽的探究氛围

加涅指出:学习动机“可以通过引起学习者内部的期望来建立”, 当代中学生内心的期望是什么?这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当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当代中学生自尊心强, 逆反心理更强重, 需要别人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给予充分肯定, 即使是犯错误批评时, 也要给他们留足“面子”。所以, 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来看待他们, 有意识地捕捉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 只要在原基础上是进步的, 就应该得到表扬。所以, 在课堂提问时, 应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教师也应从片面追求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的, 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例如:有一次笔者提问一个生物学学习很差的学生“细胞呼吸的概念”, 他吱吱唔唔答不出, 其他同学看着笔者, 都很着急, 目光中流露出疑问, 提问他干什么呀, 他很差。这名同学索性拿起书读了起来, 在他读的过程中, 笔者思考:他身上有什么闪光点呢?突然, 发现他的声音洪亮, 吐字清楚, 当他回答完毕后, 笔者赞叹到:“很好!声音真洪亮, 吐字真清楚, 请坐。”下面的同学先是一愣, 接着鼓起掌来, 那名学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有点不好意思, 红着脸坐下了。从此, 他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明显提高, 再提问他的时候他可以不看书独立地回答。传统的课堂教学一直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 对学生的奖励也往往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顺从为条件。由于有创造性的学生, 其言行常较为独特且偏离常规, 这就使得一些“顽皮”的学生受到压抑甚至打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必须努力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观, 允许每位学生凭自己的直觉和生活经验来分析判断各种生物的生命现象和本质, 允许他们自由地展开讨论, 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 特别是对那些“超常规”的意见, 常人想不到的问题, 必须给予鼓励和赞扬, 从而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兵, 试析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 (5)

精神营造 第2篇

按照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硝酸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结合自身特点,以宣贯公司理念和员工职业道德规范为主线,创新工作思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践行公司理念和强化职业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在全厂范围内形成企业文化感染员工,员工的行为丰富企业文化内涵的良性循环。

一、扎实开展视觉形象展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视觉形象展示,是宣贯公司理念,并将理念转化为员工行为习惯的重要措施,也是美化企业环境,使员工产生荣耀感、树立自豪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把视觉形象展示作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从策划到实施,全力以赴,投入极大的精力。有关部门对厂内的主干道、装置区、员工主要活动场所应该设置什么内容的企业理念,创造什么样的环境氛围等问题,都做了认真考察和研究,对每个部位的展示墙、宣传栏、宣传板的尺寸、款式,制作出示意效果图,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反复斟酌、几经修改、最终敲定,从而取得比较理想的整体效果。我们在遵循公司视觉形象展示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厂办公区域和生产装置的具体情况,重点突出了“醒目、简洁、美观”的总体效

1果。比如办公楼门厅设置了公司经营思想展示墙,厂部门前左侧空旷处设置了中国石油企业精神栏,办公楼对面设置了公司理念展示墙,调度会议室、综合会议厅悬挂各种理念展示板。这种醒目、简洁的布置,与厂区环境和谐统一,突出了公司企业文化的视觉形象展示。此外,为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推动和谐企业建设,我们建立了“荣誉教育展览室”,利用文字、图片、数据、实物等形式,直观、全面地反映了几年来,经过员工不懈动力,企业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实践证明,企业文化视觉形象展示搞好了,对员工工作、学习、生活都会起到一种警示、督促、激励作用,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对外可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二、大力宣贯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理想信念、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它是企业的群体意识和精神风貌,也是企业员工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为使公司确立的企业文化能够在员工心中扎根,在宣贯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思想教育,凝心、聚力。我们首先把公司《企业文化手册》下发到每个员工手中,组织员工利用班前班后会以及副班时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公司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其次利用厂门户网页开展宣传教育,把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个员工的心目中。再次利用先进的电子屏幕,开设企业文化建设宣传专栏,把《企业文化手册》的内容向员工反复宣讲。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与此同时,我们还创办了《硝酸动态》,以积极、客观的态度反映员工思想倾向,及时为员工释疑解惑,为企业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硝酸动态》成为我们宣贯企业文化的有效载体,成为加强领导与基层沟通的桥梁,成为展示硝酸人精神风貌的平台。此外,我们借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之机,夯实基础管理,厂对各车间、科室的基础台帐、管理规定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并对人员上岗着装,员工行为和精神面貌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队伍建设,提高了员工素质。营造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鼓励员工用新的理念、新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践行自己的岗位职责。

通过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从而使企业外部形象及内在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不断加强,真正达到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作用。通过开展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真正把企业理念根植于全体员工心中,成为员工共同的信仰,共同遵守的准则,并转化为引导、推动员工立足岗位,努力工作的动力,为企业稳定、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三、深化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中国石油职业道德规范是所有员工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为深化员工职业道德建设活动,厂党群工作部按照公司要求,制定了详尽周密的学习计划,把学习活动与日常的干部理论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采取有步骤、分层次学习的方法,扎实有效地推进学习,在全厂形成了全员学习规范、培养职业道德的良好局面。

厂党政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学习。他们利用中心组学习时间精读原文,深刻领会手册、规范的精神实质,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同时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采用报告会的形式向员工进行宣讲。厂中层干部在熟记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围绕“立足岗位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这一主题进行专题研讨,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基层支部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职业道德规范的宣贯力度。他们按照2008年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要点的要求,组织开展《谁是最可爱的员工》读书活动,细读书目、撰写体会、交流思想。他们还召开班组座谈会,结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细致座谈、讨论,畅谈学习心得。

厂党群工作部为进一步加深员工对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的记忆,将职业道德规范的十条要点制作成电脑桌面,要求全厂所有工作电脑都要换成这一桌面,同时制作了职业道德规范卡片,全厂员工人手一份,方便广大员工熟知熟记,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为使学习活动开展得更加深入,厂党群工作部还结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编写了问卷答题挂在厂门户网页上,组织员工认真答题,开展培训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宣贯、培训,员工对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和内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树立了良好的工作理念,提升了思想业务素质。厂党群工作部根据员工对职业道德规范内容掌握程度,适时进行了测试,合格率达95%以上。

通过深入宣贯企业文化,开展员工职业道德建设,教

教师要用心营造精神的小屋 第3篇

首先,这间精神的小屋里要装着我们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热爱。

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也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和事业,一字之差,境界迥异。前者是把教师作为谋生的工具,后者是把教育作为生活的内容。如果教师仅是为稻粱谋,就会失之于庸俗和肤浅,心灵容易陷入失望和迷茫中;如果把教师作为一种事业,我们的心灵就会像鱼儿遇到了水,被滋润得舒服惬意。也许,教师对你来说,并不是最好的事业,但它可以是“够好”的事业。“够好”也是一种很流行的价值取向——虽不完美,却能够满足人的一些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如果追求所谓的完美,就会“这山望着那山高”,陷入无休止的悲观和失望中。对待教师这一工作,也应如此理解。其实,也许我们本身就不完美,凭什么要找一完美的工作呢?做了,就要热爱;不做,尽早离开。否则,人生太不划算——一生都要在痛苦和哀怨中度过了。再说,面对天真可爱、充满朝气的孩子,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热爱呢?如果我们用爱心和智慧去奏响学生的心弦,就会感受到他们的共鸣和回音,那是纯净透明的天籁之音。有了真正的理解和热爱,我们的小屋好像是阳光灿烂的花园,百花怒放,蜂蝶翩飞,芳香宜人,让人心旷神怡;也如皎洁月光下的荷塘,满池翠绿,中间簇拥着袅娜开着的或羞涩打着朵儿的荷花,微风过处,飘来屡屡清香,面对这种温馨祥和的境界,怎能不让人陶醉其中?这样的意境难道不足以让我们感动和幸福一生吗?

其次,这间精神的小屋里要装着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专业能力。

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专业能力,是教师能够幸福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从教育的“必然王国”到教育的“自由王国”的跨越的条件。它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从顺应教育生活到感受和创造幸福教育生活的过程,也是教师的社会价值得以确认的过程。

最后,这间精神的小屋里要装着我们虽稚嫩但却有个性的思想。

这好像是很奇怪而多余的言论,我们的精神小屋里,怎么会没有我们自己的思想呢?事实的确如此。在我们的小屋里更多的是别人的言论和权威们的思想,我们小屋的空间已经被填满,已经容不下我们自己的思想了。而且我们似乎也不愿意或者不屑为自己留下一点精神空间。权威们的声音尤其宏大而响亮,我们自己的声音早已被淹没了,我们也没有勇气和信心发出自己的声音了。我们的话语权被剥夺了,这正是我们最为可悲之处。

正如西方一位哲人所说:“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笛”,人虽然脆弱,但其最可贵之处在于人会思想。可以说,人的全部尊严和价值就在于思想。教师尤其如此。在信息过剩的时代,教师迫切需要一双慧眼,以披沙炼金,接纳真理,远离和拒绝虚妄。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教师面对漫天纷飞的教育理念和观点,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抉择。更重要的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别人的再好未必适合自己。盲目的崇拜和学习只会迷失了自己,淹没了自己。据说,某位教师很崇拜李镇西,痴迷于模仿他的课堂教学,最终未成功而自己却因此发了疯。笔者不反对学习和借鉴名人的东西,但反对的是食而不化并因此丧失了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小屋岂能没有自己思想的光芒?只有具有自己的精神和信念的支撑,小屋才能变得坚固,禁受得起岁月的侵蚀和风雨的洗礼,小屋才会因主人思想的照耀而展现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和魅力。最终,小屋如果有幸被改建为华美的精神殿堂,那则成就了许多教师的美好梦想。

诚如此,则是教师之幸,学生之幸,教育之幸,国家之幸。

屋顶空间体验和场所精神的营造 第4篇

屋顶, 作为一个城市的第五立面, 随着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第五立面”也愈发显得重要, 更加频繁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可人们看到最多的却是灰蒙蒙的、光秃秃的屋顶。而屋顶绿化、屋顶花园理念的出现, 使都市的水泥钢筋建筑中出现一丝绿意盎然的景象。但是, 一个空间的塑造, 没有人参与的只供游览、观赏、绿化的空间是死的。空间的互动与体验在这里没有得到一种反射、一种空间的体验。

俞孔坚教授曾说:“当设计师为了生活, 为了内在人的体验, 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 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 找回那故事的地方。所以对于屋顶空间设计之前, 首先作一个“内在者”, 找到人的需求, 体验空间的内在, 明白场所的需求。空间与场所是不克分割的两个概念。“空间”作为建筑理论一直以来青睐的对象, 后被海德格尔提出, 人们所经历的日常空间是由场所和地点决定的, 因此地点和场所才是首要和根本的。空间只有通过场所和地点才具有其生活的特性和存在的立足点。

通常情况下, 人们的生活中更关注与室内环境与地面景观等等, 屋顶空间像它所处的城市角色一般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边缘地带。直至上世纪末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而对于屋顶空间体验的理论依据一直处于朦胧状态。

一个空间的体验, 不仅包含了生活的体验, 更包含了使用者对环境的体验。安腾忠雄曾说:“通过自己的五官来体验空间, 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一个空间的最终使用群体是最具有话语权的发言者, 每个可供人群使用的空间都是为人服务的, 而设计正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因此作为屋顶空间的主角, 空间与使用者之间的交流深度便是这个空间的价值所在。在现代社会背景下, 市场经济迅猛发展、逐渐减少的城市用地、人口的急剧膨胀、人们在生活、生存压力的驱使下潺潺呼吸。面对物欲横流、人心冷漠、迷茫中生存的人们, 屋顶空间对于一个思考空间、舒缓空间、释放空间的需求缓缓从心底升起。在其安全性为前提下、生态性为基础, 从社会性、艺术性、人性化出发, 探索一个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

屋顶空间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 许多国家都开始注重屋顶花园的建造。而且近年来从公共建筑逐渐向住宅空间延伸, 同时其功能与外观、材料与技术的发展, 使屋顶空间的建设更快捷。它不仅代表着社会的繁荣, 也代表这生态的革命。然而随着人们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 屋顶空间的美化与使用在给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空间的前提下, 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而屋顶空间以其独特的城市角色, 逐渐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所谓的“体验”是使用主体用生命来验证事实, 感悟生命, 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 现实, 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它的行为下包含了对所体验事物的感官冲击、功能性、使用性、以及内容。一个空间的体验, 它不仅是检验更是一种对空间的认可度以及对未来的预期性检验。而基于这种初步的空间体验, 建立适合这个空间的场所精神, 一个空间的体验对于场所精神的营造具有决定性作用。不同的空间体验下会有不同的场所精神, 这些精神赋予这个空间以灵魂, 屋顶空间下的体验以及故事都将成为这个空间的精神。

而场所精神的营造, 必须先由体验作为“先行官”和“中介”。屋顶体验是人类感知屋顶空间从而建立场所感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学者认为:空间体验不仅是人类感知场所的一种途径, 而且也是营造空间结构关系的一种方式。

而屋顶空间带着时代性、社会性、特殊性来到人们的视野, 它不但凝聚了安全性、技术性、社会性、艺术性为一身, 时到今日, 更蕴含着了人们的思想与灵魂, 对场所精神的关注是屋顶空间设计一个走向未来的重要趋势。

如何建立场所精神呢?人、生活及其空间秩序的建立是综合效果。在屋顶空间下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 不只是对空间规划、结构、形态等方面的单纯实现, 对于这一空间下使用者的体验结果, 包括其感官感受及心理感受, 两者相融合所产生的空间意向即场所精神。而要分析这个空间的场所精神, 不可避免的要较为清晰的了解这个特定空间的场所及其精神内涵。

屋顶的空间特性也是其重要一部分, 四周的腾空性它不论是对于借景景观还是使用者心理都是一个很特殊的部分。对于使用者既是安全方面的隐患又是心灵释放的一个空间。而在屋顶中最直观的景观除了城市背景建筑景观之外。天空与阳光也是屋顶空间下自然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天空的光线、色彩、云块连同随季节变化都会赋予屋顶个空间特有的气氛和情调。气候也会随着维度、经度、海拔、日照强度、植被条件等因素影响。例如有些城市阴雨多雾天气较多, 整个城市色调受到影响, 可见度大大降低, 城市轮廓变得朦胧。在这种场所中使人感觉的总是神秘、与多愁善感而且有点压抑低沉的环境气氛;而对于气候干燥、阳光充沛的城市, 强烈的光线和明朗的天空使城市和建筑的色彩及结构分明, 一天中不断变化的光影效果和随风而动的云朵给城市赋予开阔、明朗、强烈的自然气氛。而且屋顶在远离地面远离土地的的现实因素也更增添了使用者远离城市喧嚣、远离社会压力的一个庇护场所及发泄场所。

精神营造 第5篇

22、凝心聚力提精神,争创业绩促跨越。

23、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员工的忠诚度。

24、以发展凝聚力量,以实干形成合力,以和谐开创未来。

25、有能力:思路清晰,执行到位。

26、敢担当:重视错误,勇于承担。

27、你思考、我动脑产量提升难不倒。

28、争取每一个客户不容易,失去每一个客户很简单。

29、顾客满意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宗旨。提供一流的服务,让顾客完全满意。

30、抱怨事件速处理,客户满意又欢喜。

31、追求品质卓越,尽显企业精华。

32、团结一条心。

33、有计划:策划周详,准备充分。

34、责任心就是竞争力,责任感就是凝聚力。

35、以持续改进寻求企业发展。

36、顾客反馈勤分析,品质改善有主意。

37、急用户所急,想用户所想。

38、拓展中提升凝聚力,工作中加强协作力。

39、守信用:说到做到、信守承诺。

努力营造精神的高地,温馨的家园 第6篇

关键词:宿舍文化 建设 实践和思考

文化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一方文化养一方人,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文化影响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影响着人的交往方式,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高中学生宿舍是住宿学生社会交往、思想交流、情感表达最为集中、活跃、真实的场所,也是住宿学生消除心理戒备,减轻心理压力,接受各种教育影响的场所。集中住舍环境和氛围下形成的宿舍文化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行为养成及人生价值观的易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把文化引入宿舍,让文化占领宿舍,其实质就是让学生从“做”中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主动发展。

就宿舍文化而言,宿舍文化涵盖了更多内容,如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审美文化、思想道德文化、心理文化建设和人际交往文化等。宿舍作为学校的一个细胞,宿舍文化建设是学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使学生的进步和创建性得到强化,从而推动其健康的良性发展。

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在办学实践中,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依托学校文化建设活动,我们以“高中宿舍文化建设”展开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通过高中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娱乐、学会交往,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心理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宿舍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宿舍文化建设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了解现状,准确定位。

我校现有住宿学生一千六百多人,占全校学生的40%,学生住宿实行公寓化管理。

住宿学生至少有1/3时间生活在学生宿舍,其教育引导和管理质量对學校的育人质量的提升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我校宿舍文化定位为由公寓区全体成员共同营造的学习、生活环境的文化氛围。它由公寓区整体布局、规章制度、室内设施、内务、卫生状况和公寓区全体工作人员素质,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产品和渗透其价值观念的物质产品等构成。

由于高中学校要面对来自社会和学生家长对高考的期待,教育中重学业指导,轻道德培养的现象仍比较突出;住宿学生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升学期望,承受着学业带来的巨大压力,焦虑、孤僻、自卑、自私、自闭等心理问题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也发现,在住校生出现了整体素质偏失,文明素养欠缺、荣辱是非判断能力弱化、人际关系不和谐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宿舍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对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在宿舍管理中注入文化因素,才能提高管理质量。同时通过宿舍文化建设,使学生与不同性格舍友间的合作互助能力得到加强,使学生在生活中自然平等、和谐地进行交流,有利于拉近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亲情化、人文化。也便于充分发挥学生宿舍的德育功能、社会功能和美育功能,使学校的育人环境得到优化,育人质量得到提高,文化特色得到彰显。

二、深刻理解“宿舍文化”内涵,明确宿舍文化建设目标

我校的宿舍文化建设以宿舍为依托,以住宿学生为主体,以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完善人格、培养能力、促进发展为主要目标,逐步形成“温馨、和谐、简朴、勤奋”的宿舍文化特色。

学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利用三年时间,通过对住校生的规范化管理和公寓区人文环境的建设,形成环境优雅清新、仪表端庄大方、情趣健康向上、生活丰富多彩、彼此团结友爱、个个勤俭朴实、学习积极进取的宿舍文化。

三、多种途径构建宿舍文化

1.构建环境文化,营造教育氛围

(1)精心设计、做好公寓区环境文化建设

在公寓门口,东侧大理石贴面书写“甘肃省张掖中学学生公寓”,西侧大理石贴面书写张中精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进入公寓的大门,马路东侧是制作精美的通知通报栏、宿舍分布布图和温馨提示板,让学生每一天都怀着好心情进出,也让来探视孩子的家长们了解公寓工作,产生共鸣。西侧是由住宿学生布置的文化橱窗。各公寓楼门口挂体现我校深厚文化底蕴的对联,如:杏坛精品聚张中、学海名流遍华夏等,同时提高征集活动给各公寓楼命名,如一号公寓是乐群公寓(寓意:敬业乐群,专心学习,与同学愉快相处。《礼•学记》:“三年视敬业乐群。”)

(2)精心布置宿舍楼楼道。

各公寓一楼设宿舍内务、卫生、宿舍文化检查综合评比栏,门口处挂仪表镜,门厅内设置《住校生守则》、《学生住宿分布表》和《宿舍纪律和宿舍安全规范》。管理人员值班室挂《公寓区工作人员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每层楼的楼道口悬挂“静、净、洁、雅”或“和、美、礼、善”等字牌;每层楼道内挂4幅喷绘名言警句宣传语,如“用爱心呵护家的温暖,用真诚营造家的温馨;优美环境你我创,温馨宿舍齐共享”等;每组楼梯侧面,粘贴标语字,内容如“张中公寓是我家,和谐文明靠大家”等。

(3)设立“优秀住校生”(考入重点大学、获得校级以上表彰奖励及模范遵守宿舍管理规定品学兼优的住校生)专栏,发挥榜样的力量,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2.构建宿舍制度文化,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公寓区制订和完善宿舍管理规章制度,在管理中抓好制度建设,落实“精细化管理”要求,突出细节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建立学生回宿舍检查和晨报告制度、安全巡查制度、文明宿舍评比制度,抓好文明宿舍、星级宿舍的评比。从学生宿舍活动、内务管理、宿舍用具及生活用品摆放,内务检查评比、奖励和处罚等方面进行规范。定期学习规章制度,每天进行温馨提醒,宿舍之间定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构建自主管理文化,提升学生自我服务意识

(1)开展系列活动,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开展以“优化环境卫生”为主题的宿舍卫生整治系列活动;建立宿舍卫生值日和每周大扫除制度,开展卫生流动红旗评比活动;开展以“物品整齐摆放”为主题的整理内务系列活动。做到物品摆放整齐,不随意带杂物进宿舍,零碎物品隐蔽存放,努力营造“宿舍就是我的家”的浓厚氛围;开展以“遵守宿舍公约”为主题的自我管理系列活动。组织宿舍全体成员集体酝酿讨论制定宿舍公约,民主推选舍长,制定舍长职责,做好宿舍日志,实行民主管理、自我管理;开展以“建设文化阵地”为主题的自我教育系列活动。

(2)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工作人员人员素质。一方面利用名言警句、自创书画作品等,营造温馨优雅文化的氛围;一方面加强对生活老师的培训。要求生活老师除了根据职责作好本职工作以外,更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要关爱学生,会作学生思想工作。每周召开公寓区工作人员例会,组织生活老师学习。采取讨论、交流、总结等形式,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要求公寓区工作人员仪态端庄,关爱学生语言亲切,日日有温馨提示。

四、确立长效机制,营造温馨港湾

1.完善宿舍管理,形成宿舍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1)以检查、反馈为手段,重视学生共性规范的养成和个体健康成长氛围的构建。做好一日常规日常检查、评分、反馈。反馈分为周反馈和月总结,在日常的反馈单上设计了这样几个板块:(1)日常规范,(2)群体氛围,(3)值得表扬的人和事,(4)友情提醒。月总结时,先由宿舍长牵头,对自己所在的宿舍作自我鉴定,再由生活老师综合日常检查的情况写出每一个宿舍的评价,然后反馈给各班。

(2)完善、细化宿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學生宿舍一日常规制度》,《学生宿舍内务卫生管理制度》,《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办法》,《文明宿舍评比章程》及工作人员管理考核制度等。引导确立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建设价值取向,通过规范的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

(3)建立学生自治组织,实现学生宿舍自我管理。宿舍以班级为单位设立宿舍长,通过竞聘、评议选出各楼层、各楼的楼层长、楼长,这样就形成了有宿舍长、楼层长、楼长组成的网络化、系统化自治组织。在宿舍管理员的指导下,定期开展各种检查、评比活动。及时反馈各类信息和学生的要求。定期推介优秀宿舍,推介本宿舍、本楼层、本楼栋的好人好事。参与制定宿舍的各项管理措施,每月、每学期对所在宿舍进行评议等。

(4)开展“三级建家”活动。按照宿舍文化建设的要求,在学生宿舍内开展“三级建家”活动。即经检查评比,分别对各宿舍授予“合格学生之家”(达标宿舍),“优秀学生之家”(文明宿舍)和“模范学生之家”(最佳文明示范宿舍)称号,宿舍文化建设有突出特点的,还可评选“特色学生之家”。以上评选每年评选一次,并在全校公开表彰挂牌奖励,同时将评选结果作为其它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2.以活动为载体,提升宿舍文化建设水平

(1)进行宿舍软、硬环境净化、美化的评比,要求室内物品摆放整齐,床铺整洁、平展、被子叠放有形,地面干净等。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倡导礼貌用语、行为文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友爱,保持内、外美的和谐统一。

(2)创建特色文化与普及推广相结合。一是根据不同年级、公寓楼学生的特点,开展评比、挂牌等活动。通过示范效应,结合评比等手段,推动宿舍文化的规范化。二是通过舍风评比等活动,促进宿舍文化氛围的形成;三是通过“温馨之家”宿舍设计美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通过羽毛球、乒乓球挑战赛、棋类比赛等宿舍间的竞赛活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五是利用公寓橱窗,黑板报等宣传舆论工具宣传表彰宿舍内的好人好事,通过“木塔之星”优秀住校生的宣传,文明宿舍光荣榜,住校生文化生活剪影等,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真正把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使宿舍文化健康发展

(3)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突出宿舍文化建设特色。围绕“建文明宿舍、做文明学生”,“我生活、我守纪”,“励志勤奋”、“感恩——让微笑挂在你脸上”等主题主题教育活动,以内务整齐,卫生干净、文明安全为主要内容,重点营造宿舍幽雅的环境、多彩的生活、团结的风气、求知的氛围、进取的精神等,以此解决实际问题并最终形成我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特色。

五、取得的基本成效

在公寓区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宿舍文化成为学校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1.宿舍环境焕然一新。宿舍里整洁明亮,空气清新;被褥衣物叠放整齐,洗漱和生活学习用品摆放井然有序;励志的画和悬挂在公寓楼各处的温馨话语及哲理名句,折射出学生高尚的思想和情操。

2.宿舍成员关系融洽,人与人友善相处,宿舍成员责任意识、集体荣誉感倍增,己形成良好的文明素养和习惯。不少高一同学来自农村,一开始不太适应集体生活,但经过短短两个多月的训练熏陶,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已逐渐养成。

3.培养了住宿学生热爱生活、勤奋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审美意识。同时,他们的自主能力、协作能力、动手能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上仅是我们对宿舍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和实践,其中不少想法都来源于与学生、管理员、班主任的交流。宿舍文化建设虽然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其影响力却在日渐提高,对宿舍文化建设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探究,也就成为日趋迫切的要求。希望我们的探索能真正将我校宿舍文化建设水平推进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3.《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

4.郑金洲.教育文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

5.赵中建.学校文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9

7.叶澜.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教育发展研究.2006.15

谈景观节点空间的场所精神营造 第7篇

凯文·林奇认为“节点是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1,1]从最早对城市空间意象构成的描述,发展到更多关注空间场所精神的追求,景观节点概念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空间含义,并在不同的空间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表现形式。本文所讨论的节点空间概念是针对大众易于感知的微观空间层面;作为组成景观环境最基本的空间单位,是指环境中设置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能、路线以及视觉的集中点。

二、从空间到场所

从空间构成角度来看,节点概念易于掌握,是组织物质空间形态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能够形成空间重点,强化空间秩序。但对景观节点空间的营造不仅是物质形态的操作,还应包括对空间中人的关注,探讨人与空间的相互关系;正如芦原义信所讲“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2]在此意义上,空间就具备了场所的特征,节点空间的含义也变的更为复杂。

场所概念由诺伯格·舒尔茨提出,指出静态的实体设施、人的活动以及空间含义是场所构成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空间是场所形成的基础:场所通过具有三维度量的相互关联的空间实体呈现,并且包含人的参与性,承载着人的活动和空间意义。追求节点空间的场所精神是现阶段景观营造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场所精神是指场所所表现出的特性和氛围。空间场所精神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观者对空间形式和空间意义的感知,通过感知获取对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以场所意象的形式反映在观者意识中。从空间到场所,是外部实体空间转变为人的意象空间的过程。

三、景观节点空间的设计弊端

(一)空间形式缺乏可识别性。

可识别是感知空间的基础条件。一处具有良好可识别性的环境易于促成空间记忆,也有利于形成场所意象。节点空间是获取空间感受的重要来源,其个性特征会加深观者的空间体验,促成深刻的空间印象。现阶段对于节点空间的设计存在盲目追求形式新潮、不求甚解的现象,没有从场地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缺乏根基,而这种模式化的形式主义必然导致空间形式雷同,致使各种了无生趣、矫揉造作的景观形态充斥城市空间。这些缺乏辨识性的空间形态与追求空间场所精神背道而驰。

(二)空间形式空洞,缺乏场所感。

环境心理学对人的空间体验进行研究,指出“环境刺激过少对人的心理产生有害的影响,但过多同样也会造成不良后果,这就意味着中等程度的刺激最符合人的理想。”[3]节点空间作为景观空间组织的重点.其形态应具有一定的丰富度和围合度,以满足人偏爱复杂形态的心理需求。现阶段对于景观节点的设置随意,空间形式单调,没有有效地组织各类景观要素,缺乏景物形态的介入和限定,难以形成空间“场”的氛围。

(三)节点空间功能意义的忽视。

节点空间作为人参与空间的平台,具有功能意义是最基本要求:其为开展各种活动提供可能性。因此,节点空间应具有相对明确的功能设定。现阶段的景观节点通常过于追求空间形式构成,而忽略空间营造的本质意义,缺乏可促成环境行为的要素设定,或者要素设定没有切实考虑环境中人的需求,致使很多节点空间缺乏活力而形同虚设。

(四)节点空间文化意义的滥用。

节点空间作为空间感知的重要内容,其恰当的文化表达形式可以唤起观者的情感反映,促成观者对于环境的文化认同。当下景观节点空间营造缺乏对地域文化的考量,涌现出大量“国际式”景观形态;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不当的文化表达形式;文化符号式的拼贴、滥用屡见不鲜,制造出很多不合时宜的景观形态。其不仅不能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也不利于空间场所精神的形成。

四、对景观节点空间场所精神营造的思考

分析对场所精神营造产生影响的因素,涉及空间形式和空间意蕴两方面。空间形式是指具有三维度量的并相互关联的实体形态:属于空间显性因素。空间意蕴是指实体形态在时空中形成的气氛,传达的意义;属于空间隐性因素。

(一)节点空间显性因素的建设

1. 明确的边界感

边界是不同区域之间的分界,是形态变化或形态介入的结果。边界所表现的具体形态和产生的空间效果复杂多样。具有清晰的边界可以使节点空间易于被感知,有利于观者获得领域感,形成安全、易识别的空间印象。加强节点空间的边界感,通常利用实体限定的方法;限定观者的视线和流线,限定感越强其边界则越明显。实体限定物的形态特征对空间的边界感有重要影响,可以通过色彩、肌理、造型的处理来强化或削弱空间的边界效果(图1)。

2. 适宜的复杂度

景观节点空间通常担当环境中的视觉焦点,构成主要的景致内容,其空间形态需要具有丰富的层次和景物构成,以增加空间的视觉效果和吸引力,满足人对复杂形态偏爱的喜好。节点空间中丰富的人工或自然形态也将促进空间参与行为产生.诱发诸多活动和事件:这些行为活动是场所形成的重要特征。营造丰富的节点空间形态主要通过空间组织,要素造型以及界面处理予以实现;同时考虑实用性要求,做到空间层次张弛有度。

3. 和谐的尺度关系

节点空间的尺度涉及本身规模的大小以及组成节点空间的各要素形态的尺度。节点空间的规模由空间功能决定,并受到区域景观面积的限制。空间要素形态的尺度设定需要考虑视点、视距等因素的影响。根据观者视点位置以及视距大小设定合适规模的景物尺度,并处理好景物尺度的层级过渡关系。考虑视点移动所带来的视距变化,掌握视距大小和形态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建立和谐的视觉尺度系统,有利于环境场所感的形成。

4. 鲜明的空间标识物

标识物作为节点空间的参照物是空间辨识的重要线索,可以加强空间的个性特征,增强空间的可识别性,帮助观者快速获取空间印象。标识物需要在造型、尺度、色彩等方面具有区别于周围环境的鲜明视觉特征,并通过占据空间形成场所领域感,促进观者场所意象的形成(图2)。空间标识物的设置除了考虑视觉因素外,也可融入一定的情感因素,设定相应的功能意义或文化寓意,以丰富节点空间的空间意蕴。

(二)节点空间隐性因素的营造

1. 功能的适应性

场所营造除了关注静态的实体形态,人与空间以及人与人的空间互动也是考虑的重要内容。节点空间应具有相对明确的功能,通过各种空间要素以及设施的设置实现特定的功能意义,满足人的空间需求。并且应表现出一定的功能适应性,使空间功能具有一定的扩展能力.满足人多元的空间行为需求,以提高空间互动的可能性,增加空间活力。对于节点空间功能的设定要考虑环境中人的普遍需求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功能关系,设定最为适合的功能内容对于人性化场所的形成至关重要。

2. 合适的意蕴表达

具有强烈、可感知的空间意蕴是节点空间场所精神形成的必要条件。空间意蕴的营造需要考虑观者的情感体验过程和以往的感知经验.通过特定空间形态来隐喻地域文化.表现民俗风情,渲染空间气氛,以唤起观者的情感反应。这将促使特定的空间形式以主观场所意象的形式反映在主体意识中.形成属于特定区域的场所精神。对于空间意蕴的表达需要从地域特征中进行挖掘提炼,寻找能够体现地域精神的空间元素或组织形式,通过空间手法使其适应新的空间需求,并表现出新的空间形式(图3)。

五、结语

节点空间作为环境中功能、路线以及视觉的集中点,对环境景观的营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追求节点空间的场所精神是景观营造的重要任务,其主要涉及节点空间的形式组织和空间意蕴表达两方面的内容,关系到人的定向和认同问题。具有场所精神的节点空间应具有可识别性、可参与性和可意向性的特征。首先,空间形式应清晰、易感知,表现为边界明确、主体突出、尺度协调、具有领域感等空间特征,这可以帮助人确定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获取安全感。另外,空间要强调人的参与性.加强空间的功能意义,注重空间的文化表达,这有利于形成对地域环境的文化认同,获取归属感。营造具有鲜明空间特征,并充满地域特色的交流空间是场所精神营造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第36页.

[2](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第1页.

[3]林玉莲.胡正凡编著.《环境心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第144页.

建筑的精神营造和物质建构的探讨 第8篇

关键词:比较分析,精神营造,物质建构

1 差异性的解读

1.1 库哈斯对新建筑的理解

库哈斯在新大楼的设计中传达一种激进的建筑理念, 通过一种反传统的物质建构手法营造一种新的场所精神。在央视新大楼中, 他从城市角度进行分析, 认为城市的本质是永久性的可读性序列, 通过网格、切除、分裂三元素来界定城市中的摩天大楼。他消除了水平和垂直的界限, 由两个上部向内倾斜6度的Z字组成的扭曲方环状摩天大楼, 在相互交融的功能流线中, 通过地上平台拔起两座塔楼在空中相连接, 形成一个巨大的“扭曲的门”, 新的结构形式三维建筑营造新的反传统精神空间。在艺术形式上, 库哈斯回避了仅仅把高层的美限定在它的尖峰和挺拔的体量上的一般做法, 最小的占用地面面积, 使之成为一个更开放的媒体公园, 最大限度的使用天空, 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标志性建筑。

库哈斯认为传统观念上的建筑在这个时代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他关注城市的各种行为现象, 甚至建筑在各种城市条件下的表现, 他试图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等物质建构的手段, 来强调他所关注的城市之间关联的要素。通过营造一种新形式的精神空间, 来传达他对建筑设计的理解。发挥钢结构扭曲力这种大胆新颖的建造手段来营造空间, 这就形成了一个城市广场, 人们在这个广场中旅游参观、休憩交流, 这已经发挥场所的意义。

库哈斯带给我们一种新的认知方式, 他从城市的角度来组织这场建筑群的功能形式。所以他贯穿于精神营造的线路, 物质建构都是为其而服务的。然而, 这又导致了另外一种极端, 夸张的结构, 高昂的造价, 与历史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建筑师只是以自我的思维贯穿整个设计, 必会引来人们的争议。

1.2 新总部大楼的批判

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从中标开始起, 就一直备受争议。清华大学秦佑国教授曾在库哈斯访问之际问, 北京央视新大楼是否会成为另外一个悉尼歌剧院, 众所周知, 悉尼歌剧院预算超十倍, 耗时十四年, 为此搞垮两个政府。库哈斯回答说新央视大楼不可能成为悉尼歌剧院, 北京有故宫足已。

中国建筑师秦佑国教授尖锐的质疑库哈斯的方案, 虽然别具一格的央视新大楼扭曲门的形态, 但不可能成为北京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古城的新地标。北京文化是经历千年沉淀下来的, 一个突兀毫无延续地方历史文脉的建筑, 不足以跟故宫相比。库哈斯只关注营造城市空间的意向精神, 历史文脉的物质建构成为了摒弃的对象。

在施工建造和经济上, 同样成为批判的重要话题。秦佑国教授拿悉尼歌剧院做比较, 也是对新央视大楼在设计和施工上耗资巨大、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 只是为了追求形态上的特异而最终导致付出巨大的代价和牺牲实在不认同。但是库哈斯先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基础的结构材料施工这些物质建构是服务于他的建筑设计营造的, 物质建构并不是同等于精神营造考虑在建筑设计之中。往往都是付出耗费巨大的资金设计一个新奇怪异的方案, 打破人们原有的文化意识与审美, 也正是因为了解到人们对在传统中猎取造型的造型建筑的新奇, 库哈斯在中国找到了大展身手的舞台。

建筑精神空间的营造是建筑设计中一条贯穿整个建筑方案的思维方法, 提倡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思维, 分析和营造建筑。中央电视台新大楼通过门的形式来营造建筑空间, 但是建筑师脱离了实际。门成为了扭曲变异的门, 与当地的历史文脉毫不保留的相抵触, 增加了结构难度, 耗费资金和工期时间, 物质建构成为了建筑设计无限的消耗品。

2 中国文化背景下建筑的异化与发展

现在的北京城是自元朝定都金中都后, 便一直在不断的异化与发展。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统治, 文化与思想早已渗透到建筑的角角落落。随着近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 市场及思维的开放, 促使着人们向高楼林立的现代社会奔跑。中央电视台新大楼运用一个新的体系新的形式, 引人注目的方式诠释了库哈斯追求城市化的激进思想。库哈斯认为可识别性来自历史和文化特征, 而现在社会极度膨胀, 历史文化因素日趋淡化, 这种地表性的可识别性将不复存在。在他看来, 追求可识别性就会被大量可识别的东西同化。库哈斯正是了解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在全北京, 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文化、政治方面的特殊地位, 在中国这块古老文明的土地上, 并没有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 而是通过一个象征性的建筑“门”, 引起人们对新的艺术形态的追求和认同。虽然很多人拍手称好, 但这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 毫无承载文化历史, 也不会被历史所尊重。

城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物质体现, 人们可以通过城市建筑, 读到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北大教授张祥龙先生曾说过:“我们现在丢掉的已不是那些让中国人蒙受耻辱、遭逢危难的东西, 而是那使我们是一个中国人的东西, 那些让我们活的有意思的东西。”中国不仅需要自身的发展, 展示出自己的现代与文明, 更重要的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和思想来展示自己的文明自信, 营造一个可识别性有文化性的精神建筑, 既能考虑到新世纪文明的资金节约绿色环保的物质建构, 才能真正的屹立在世界建筑之林, 才能不会被大环境下外来思潮的涌进所淹没。中国本土建筑的文化, 才是中国自身建筑发展中的根本。如果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的设计者深入认识当地文化和气候, 而不只是关注城市的这个层面, 多角度的营造建筑精神空间, 对结构造价的争议通过自身影响力和建筑服务所带来的收益来弥补, 中国的城市建设需要这样的设计者。

3 结束语

西方建筑师追求城市化的激进的思想, 只关注城市设计层面, 淡化了历史文化因素。因此, 在中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下, 库哈斯并没有带来深刻的设计理论, 或许对于新建筑通过城市设计的要素的关注是我们建筑师应该值得借鉴的一方面, 剩下的就是我们自身本土建筑师的反思, 建筑精神的营造包涵着建筑周边环境和自身文化的汲取与象征, 物质建构的手段同样是文化地域特色、建筑经济与施工结构, 新形势下, 将精神营造与物质建构统一起来, 创造出一个中国当代自身的建筑之路。

参考文献

[1]毕建军.探讨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J].住宅与房地产, 2015, (28) :31.

精神营造 第9篇

一、积极实践班级共同愿景

班级共同愿景是指学生在班级建立之后, 依据一定的精神文化建设, 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的班级奋斗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的精神导向。班级共同奋斗愿景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说为理论基础, 努力营造“需要在场”氛围, 而初中学生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 需要强度是比较均衡的, 其中初中生普遍有交诚实正直的朋友、信任与理解的需要, 对父母和老师的爱的需要等, 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形成健康、向上、正能量的追寻寄望。

1.营造愿景合一氛围。我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办学历史。加强学生的知校、爱校教育是我班建立之初的首件大事。依据我校由“重庆市十四中”更名为“重庆市诚善中学校”的契机, 和我校生源的特殊性, 将我校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学校发展愿景通俗化、故事化、常态化到每节德育课、班会课, 通过个人理解、小组交流、班级分享等形式, 力求每个学生“人人知晓”、“人人能说”“人人宣讲”。引导学生修为“诚善文化”的过程中, 浸润“诚善满园桃李天下”班级期许。

对学校发展的期许与祝福中, 让学生对学校和班级形成归属感, 让学生充满自信, 让人人向往自主, 让人人乐于自立。让班级充满积极、健康、向上、拼搏的精神导向, 让班级成为“诚善修身, 自主立人”的实践乐园。在“诚善文化”大背景下, 我班营造系列的班级共同愿景:

班级共同愿景照应学校发展愿景, 二者和谐统一, 浸润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与肯定, 内化为对自我发展的要求与努力方向。

学生个人愿景应以至真思想、至诚人格、至美情操、行为至善为主流导向, 形成个人发展的主流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勤勉乐学的学风精神, 求善求美的道德精神, 互帮互助的民主精神, 和谐向上的师生关系, 争先创优的拼搏精神, 让学生乐于学习, 自信创新, 全面发展。

学校愿景是纲领, 班级愿景是归属, 个人愿景是方向。三者和谐统一,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稳步推进阶段愿景。班级愿景和个人愿景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实现愿景是有阶段意识。所有愿景要依据班级发展实际, 比如生源组成特点、学生家庭文化程度、学生发展需求等。切记空谈, 形而上学, 描绘的愿景要有可操作性。依据这一标准, 我班描绘的远期愿景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中期愿景是:自信生活——自主生命——自立生存;近期愿景是活力六三, 幸福诚善。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远期愿景、中期愿景、近期愿景。

二、群策设计班级文化形象

班级文化形象是指班级整体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 在学校、教师、其它班级、家长、自己等心目中形成的整体印象。一个班级要想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就必须展示自己的班级形象, 使他人了解你、认可你, 进而接受你。关注学校、班级、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中的总体印象, 不能一味只追求班级学习分数, 更不能以班级成绩的好坏来展示班级的水平。每个班级都应具有个性化的班级精神, 具体借助班歌、班训、班徽等形式加以形象的表达。当学生唱响班歌、铭记班徽和每天以班训来要求自己的行动的同时就会在无形中形成一种积极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

(一) 制定《君子约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自我约束的成长才会不走弯路, 不仅印证了向上的奋进, 还呼应了班级口号:一步两步三步步步高升, 一天两天三天天天向上。“你我约定”最大的亮点是摈弃了生硬教条的加减分考核, 以优美、含蓄、柔软的美言美句, 温和的学生以导示: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我们要时刻想起:今天我做到了吗?每个孩子都有一种思想:学社是我家, 美好靠大家。我的未来不是梦, 创造辉煌靠行动。

(二) 拟定班级文化名

班级精神要内化到学生的心里真正起到导向作用, 拟定班级文化名是基础。我班班级文化名是“六三学社”。意思是:“六”是指我们将在2016年初中毕业, 契合我班的共同愿景;“三”是本班名;“学”是我们在诚善中学增长知识、见识、学识;“社”是指引领学生明白“在校学习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还要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影响社会, 让自己成长、成才、成人。

(三) 设计班徽

班徽构思、创作蕴含了班级成员的精神风貌, 体现了班级精神的文化内涵和追求方向, 如我们班级设计的奔跑图案的班徽。

具体形象意义:一个奔跑的“六”, 一个追逐的“六”。“六”的头上为太阳, 象征着我们的希望, 我们的梦想。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无穷, 三笔构建的潇洒和飘逸身体, 呈现我们是奔跑与永不放弃的三班, 表达我们将坚持不懈的追逐梦想, 追逐希望。整体一个“六”和一个“三”, 一个追逐太阳的人, 表现出我们2016级3班的无畏与坚强。

具体文化寓意:美丽之徽是我们的内心表白, 黄色着底绿色着干, 头顶骄阳, 追逐光明与希望, 它将印证:“想”壮志凌云, “干”脚踏实地。它将跑向:青春的赛场, 梦想的国度。奔跑的“六”, 潇洒的“六”, 做最真的我, 做最真的你。成长伴随梦想, 六三学社中49位同学的梦想已经汇聚在此, 只有那些永不放弃, 努力拼搏的人, 才会与梦想前行。耀眼的红色, 如火焰在燃烧, 如血液在流淌, 如太阳在散发光芒。预示着六三学社的每个成员带着理想在奔跑。

(四) 自选班服

服装是一种语言和符号。班服代表一个班级文化价值取向与班级努力方向。班服的选定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身份特点。既要照顾当代学生的发展需求, 又要力求体现学校办学理念。我班自选班服事宜全由六三学社家委会亲手操办, 自选班服经历征求意见、发动宣传、投票、合计、选材、定款式、量尺寸等环节, 最终确定以学院风为主的五件套。男生五件套包括白衬衣、黄背心、藏青色外衣、卡其色外裤、黑浅红相间的领带。女生五件套包括白衬衣、黄背心、藏青色外衣、卡其色褶裙、浅黑红相间领结。这套班服整体给人以时尚、个性、向上、朝气的青春美。

(五) 建立班级QQ群

QQ群是班级学生交流学习、展示自我的平台。以班级文化名作为QQ群名:六三学社。并将班训“天道酬勤, 宁静致远”发布在公告栏内, 让大家勤于学习、勤于生活。意思是, 老天总会眷顾给勤劳的人, 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每临大事, 必有静气, 要心静和神静, 只有静下心来, 才会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真正做到致远;其实“致”与“志向高远”的“志”为谐音, 比喻我们六三学社的全体成员都具有远大的抱负和高远的志向。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交流学习、分享信息、凝聚友谊、传达祝福、展示自我等。

(六) 改编班歌

我班班歌由学生共同选定为《我的未来不是梦》。学生由不会唱这首歌到记背唱这首歌。最后还在歌曲副歌结束部分加入班级和学生真实心声:我的未来不是梦, 奋斗拼搏靠行动。

总之, 班级形象是班级整体素质与文明程度的总和表现, 也是班级文化最直接的外在体现方式。班主任应该组织学生围绕班级精神开展活动, 通过经常唱班歌, 铭记班徽, 学习班级文化、穿校服, 使班级精神深刻的烙印于师生心中, 内化为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于初中生而言, 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 有助于学生形成集体自豪感, 进而产生愿意融入集体的意愿和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 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班集体的建设当中。

三、培养注重班级舆论引导

(一) 德育引领, 声音一致

班级文化的引领功能, 实质是对进入班级的各种精神层面的观念、思想进行整合的过程。具体来说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价值观都可以启动班级价值观的形成。我班与学校、德育处呼声保持高度一致。遵从学校德育处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要求与任务, 及时按质按量完成学校交办任务。从不私自乱定小团伙、乱发与学校不一致的声音。这样的德育引领模式既可以让学生与班级发出的声音高度一致, 并站在一定高度形成共同价值观。

(二) 表彰先进, 树立榜样

学生对班级发展和学校建设起到贡献或者综合表现能力有进步的学生, 教师不要吝啬表彰技巧, 及时对学生进行表彰, 不仅有利于激励学生, 还可以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教师采用言语鼓励与姿态语鼓励相结合;采用精神表扬与物质鼓励相结合;采用教师颁奖与家长、学生、社会有识之士颁奖相结合;采用新媒体颁奖与传统媒体颁奖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充分肯定学生。

对学生表彰的方式要多样、语气要真诚, 不要有虚假或应付性的感觉。表彰反馈的语言应简洁, 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感染力。

(三) 建立生生评价体系

建立生生评价体系, 既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 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不管哪种体系, 都要遵从班级主流精神, 即指那些被绝大多数学生认可的, 对师生们的思想、心理与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班级精神。

六三学社生生评价体系内容包含报恩、惜时、读书、锻炼、自主、环保、尊师、素养、友爱、责任等十大版块, 由评价团队对被评价人提出建议, 针对被评价人的不足, 提出改进方向。

四、营造和谐聚心的人际关系

(一) 和谐的师生关系

孔子云:“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韩愈曰:“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一个班级的制度文化的形成, 要经过“树立——服从——同化——内化”过程, 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认识——磨合——冲击——影响——和谐。新时期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聆听者、倾诉者等综合型角色, 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 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 唤醒学生、解放自己、给学生展示自我提供舞台与平台, 建立健康、聚心、和谐的相互尊重、相互吸引、相互成长的师生关系。

(二) 友爱的生生关系

初中生在这一年龄段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机是生活的无目的、无方向性。尤其是在初二这一学年, 接受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刺激时, 会有相应的反应:顺从或反对。从学习实践来看:反应以反对居多, 而且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我校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或者离异家庭子女, 他们对外界、他人的认知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 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封闭或者自我张扬较为多见。我班通过班级精神文化的引领, 即和同学交谈耐心倾听, 与同学交往热情大方、谦虚谨慎, 多角度欣赏同学, 主动关心和帮助同学, 打造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生生关系。

(三) 双赢的家校关系

加强与家长联系, 通过《诚善之桥》、校信通、电访、家访、家长会等多种形式, 有效地与家长沟通、交流, 研究教育学生的意见、措施,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了提升教育合力,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和沟通, 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实现班级建设发展新跨越, 在家长自愿与支持下, 我班家委会由五名成员组成。让家长参与班级建设与发展、管理中来, 请家长为班级发展建言献策。例如, 为了高质量完成我班班级文化建设, 家委会派出家长代表何雨琦妈妈、杨欣怡爸爸到朝天门批发市场、小什字商贸城、溉澜溪等地, 不顾高达40度的高温, 给我们买来班级文化建设所需材料;如为了让家长更好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 我班邀请了谢安妮妈妈、张晓敏爸爸等10位家长走进课堂, 参加“班级开放日”活动;如家委会建言开展的“亲子共读名著”活动, 不仅让学生走进经典, 远离低俗, 让家长为孩子做好读书带头榜样作用;如家委会成员根据家长反应的学生不良姿态导致视力下降的现象, 马上请学生彭梁欢妈妈给家长朋友和全班学生做了关于《远离近视健康成长》的报告, 取得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又如, 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 邬玉凤爸爸给全班同学做了一场《关注社会快乐学习》的讲座, 让孩子们明白不仅要认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更要关注社会, 成为一个真正的与社会接轨的健全人;再如, 结合我班发展实际, 孩子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李霞爸爸、胡黎亮爸爸、罗允琪妈妈、陈秋灵爸爸等家长共同做了《习惯决定命运》、《找准方法缩小差距》、《认识自己做最棒的自己》等报告, 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为了配合学校“诚善善为”课程改革成果汇报活动, 谢安妮爸爸、王显燕妈妈、尹康平爸爸、邬玉凤爸爸、刘雨露妈妈、胡瑶妈妈、何玉琦爸爸就“孩子在六三学社成长”主题拍摄了微视频, 为此次活动丰富了内容, 提升了素养。

总之, 从长期建设班级文化实践来看, 重视班级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 更容易让学生对班级产生归属感。用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来凝聚、引导、激励班级, 这样会使班级更具有可持续发展功能。

摘要:本文探讨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文化, 反思其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用, 以六三学社在重庆市诚善中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持续发展为案例, 聚焦探讨精神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营造学生成长的乐园,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精神文化,成长乐园,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思维理论教育, 2012, 4 (下) :56-60.

精神营造 第10篇

如今的企业世界是这样的:

客户的忠诚度越来越低, 见异思迁, 喜新不厌旧, 而且对产品与服务越来越挑剔和苛刻;

员工越来越难以捉摸, 似乎有种疏离感, 软硬不吃, 不知道他们真正想要什么, 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追求什么;

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一件很小的事情, 经由网络会出其不意地引爆关注, 从而给组织品牌、组织管理乃至管理者带来动荡, 甚至引起品牌、公关或社会责任方面的危机。

正是如此, 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管理需要针对乱象而采取返璞归真、关注根本、坚守正善的做法。如《大学》所提示的——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让成员的心灵有依靠, 让员工的精神有归属。

我们看到许多企业做的努力, 比如舒适的食堂、文体活动室、健身房、休息间、茶水间等环境建设, 甚至还有类似发泄情绪的空间。然而, 基本上员工很少去利用这些设施。去问员工, 大多数回答就是“累了一天, 赶紧回家”, 即使那些住在单位的人也常在宿舍窝着。企业花了钱, 员工不领情。为什么呢?

这就让我联想到一些影视剧里的故事, 家庭的温暖不在于房间大小、装修如何, 而是家人的关系, 是家庭的氛围, 是成员的心在不在家里。反观我们的企业文化管理, 症结也在于此。

所以, 我们需要调整企业文化管理的思路, 重新定位企业文化管理的根本。

常规的企业文化建设只是一些表面的工作, 希望通过“入眼、入口、入耳”达到“入心”。这有其意义, 只是很容易流于形式。大家对企业文化理念能背能说, 可就是做不到, 这自然不是治本之道。

文化的建设方法, “教化”一词足矣。最有效的教化不是文字、仪式和环境, 而是管理者身体力行的示范。这种作用在中国尤其突出, 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员工学习的组织生存规则绝不是《员工手册》里的文化倡导与制度规则, 而是对各级上司琢磨后的结果。二是新时代的员工根本不是凭借宣传就能够忽悠得了的。他们可以被感动、打动, 但很快会回归他们自以为是的理性。所以, 企业文化管理需要回归到本质的方法上。虽说是回归, 然而在实际上, 却需要管理者付出巨大的努力, 尤其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由于篇幅所限, 这里我只重点说一下中国企业文化管理最普遍, 也最需要改变的错误, 即传统文化中统御之道的消极影响。统御之道的基点是“不平等”, 这与现代文明所倡导的平等是格格不入的。运用在企业管理中, 就会发生“管理者官员化”、“职场文化官场化”、“缺乏契约精神”等情况。这对于中国企业真正做到基业长青是非常有害的。

这些年宫斗戏、谍战戏受到职场的推崇, 种种勾心斗角阴谋诡计被奉为职场生存的法则, “潜伏在职场”、“职场如战场”等概念甚嚣尘上, 这正是不良的传统管理文化的折射。

与之对应的是, 随着国学热潮, 有些管理者要求员工诵读《弟子规》, 以为这样能提高员工素质, 改善企业文化。可实际上往往成为让员工无奈接受的笑话。企业文化是将心比心的平等的管理, 从来不是单向的要求与命令——这也是管理者领导思维需要注意的。

让人信赖的是人, 是团队的手足, 是直接的上司, 是组织的领导。因此, 建设员工精神家园的基石就是一位位管理者的口碑。人值得信赖, 家园就值得珍惜与捍卫。

因此, 企业文化管理需要与时俱进地确立以下几个价值观基点:

人不是设备, 设备在保质期内可以不出故障, 而人有情绪, 有性格的优点和缺点;

人的情感是不易控制的, 不可能把上下班变成一个开关, 然后随时进入新的状态, 上班的状态可以影响家庭, 反之亦然;

人可以追求成为贤达, 但不意味着企业以“贤达”来要求他, 这些标准毫无必要放在墙上, 优秀的文化管理是激发员工自己去见贤思齐;

情感是敬业的源泉, 最起码, 在员工选择跳槽之前, 和同事与上司的情感也是成本之一, 具有经济价值;

开放的世界, 员工受到的影响更多, 从而出现思想波动是正常的, 问题不是防止波动, 而是帮助员工自己处理好波动不影响工作。

一句话就是“爱他就爱他的全部”, 或者功利点说“用他就用他的全部”。任人唯贤、举贤用能都不是本领, 知人善任才是功夫。成功的企业文化管理就是让员工去追求真善美与人生的美好, 去欣赏自己的企业、事业与同事, 在精神上有依靠, 在心灵上有依托。

其实每一位管理者都在做企业文化管理的工作, 只是由于职能分工使之在认识上感觉被割裂了, 似乎这只是企业文化部门的工作。这不仅违背了客观的管理实际, 也造成了企业文化工作仅仅是做做文字、形象与宣传工作的误解。这是企业文化管理必须推倒的思维之墙。

企业文化管理是对“心”、对“精气神”的管理, 它需要建立一个涉及全组织运作的体系, 集宣传、品牌、政工、人力资源管理的力量为一体, 形成多部门合作机制, 统筹一盘棋, 方可有所作为。

而企业文化管理的绩效标准, 将不应再局限在文化体系手册、故事集、企业传记、宣传刊物、荣誉得奖方面, 至少要增加两个大类——心理健康与家庭生活, 去建立一个客观科学的企业和谐指数体系, 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指标:职业病发病率;亚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水平;婚姻稳定情况;家庭生活情况。

这也就需要在企业文化管理中引入心理管理与健康管理的方法手段, 从全方位做好“人与心”的管理。

精神营造 第11篇

会议学习贯彻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全国工商联十一届十一次主席会议、全国工商联十一届六次常委会议、十届市委九次全会、市委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谋划部署2015年下半年重点工作,进一步推动上海非公经济走出去,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王志雄出席会议,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赵福禧主持会议。

会上,王志雄传达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全哲洙在全国工商联十一届十一次主席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赵福禧传达全国工商联十一届六次常委会议以及十届市委九次全会、市委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会议还审议通过了有关人事事项。

王志雄结合中央、全国工商联和市委、市政府有关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对市工商联(总商会)进一步发挥作用,提出工作要求。赵福禧结合下半年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围绕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提出意见。

精神营造 第12篇

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工作平台

近年来,龙马潭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特别是对乡镇(街道)、社区(村)等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呈现刚性化趋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的建设,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改善群众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等的当务之急。

自2003年以来,龙马潭区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逐步向基层延伸,建立了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等机构,承担劳动力资源管理、就业政策落实、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等工作。 2008年《就业促进法》颁布实施, 龙马潭区设立了包括乡镇(街道)、社区(村)机构在内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明确了“政策咨询、信息发布、 职业介绍、就业援助、就业登记”5项就业服务功能,社会保险由覆盖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为主,扩展到城镇居民、被征地农民以及村民。2012年, 全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都享有了养老保险,基层服务平台成为群众参加社会保险的重要承办机构。

历经近10年的建设,龙马潭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已初具规模。全区12个乡镇(街道) 已全部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 2012年建成了4个规范化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2013年, 龙马潭还将对全区所有基层服务平台的网络和设备设施进行升级,保障各基层平台有地方办事、有人办事、能为老百姓办事、在家门口办成事。

2012年,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513人, 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1778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86人,提升了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产生十分明显的社会效益,对周边的区县形成辐射和带动作用。

▲龙马潭区胡市镇劳动就业服务大厅

龙马潭形成就业、社保、劳动监察“三位一体”的基层平台,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

2013年的4月25日,龙马潭区召开2013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暨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指出,2012年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成绩喜人。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突破,社保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着力提升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稳定。

走访印象:胡市镇与双加镇

记者此行重点接触了龙马潭的两个基层服务中心。

一个是位于泸州市西北大门,沱江与濑溪河汇合处的胡市镇。这里在明朝初年就已形成胡市渡,素有黄金水渡之称。

胡市镇受土地等多种因素制约, 一直没有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形象差,管理不规范,不方便群众办事。2012年,镇党委、政府下决心将原来的机关食堂改建为 “一站式” 服务中心,于当年5月投入运行。

“一站式”服务中心背靠胡市镇人民政府,设有办事大厅、调解室、 办公室、档案室;购置了电脑、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厅内一字排开劳动保障、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及综合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就失业登记、创业指导、新农合报账、大病申报、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服务。招聘信息、就业信息及相关政策输全都在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显示。

服务大厅自2012年5月至今, 接待群众3056人次,办结便民服务事项3128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100%,达到了零投诉。

胡市镇还成立了劳动监察中队和劳动调解委员会,配合区劳动局、劳动监察大队深入企业、社区,宣传法律法规,对镇里的主要企业开展检查, 督促依法用工。

还有个双加镇,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大镇,龙马潭区最大的松滩桥水库坐落境内,是四川省确定的万亩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

双加镇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中心于2011年底投入使用,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和就业全覆盖。在镇服务中心下面,还有2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全镇8个村社区都配备了劳动保障工作协理员。

服务中心落实一把手负总责,实行一站式管理。把增加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视为重中之重,把净增就业岗位、落实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服务、 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和帮助困难人员就业,作为具体工作目标,层层分解, 督促落实。

2012年,双加镇的城镇新增就业:持证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实现再就业:“4050”等困难对象再就业;农民工培训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全都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

双加镇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中心被归纳成四句话:政务环境改善,行政效能加速。就业渠道更广, 民生保障更强。服务水平提高,群众满意度高。党群关系融洽,政府形象提升。

“中国梦”里的幸福龙马潭

龙马潭区委书记郑蓉、区长曾平撰文表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龙马潭区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用开放的思维、开放的思路、开放的措施奋力推进“商贸物流兴区、新型工业强区、统筹城乡富民”三大战略, 加快建设和谐幸福龙马潭。

这其中包括要推进产城互动—— 建设“全域龙马潭”;加快产业转型——建设“实力龙马潭”;强化社会管理创新——建设“和谐龙马潭”; 抓好新村建设——建设“幸福龙马潭”;深化区权公开——建设“阳光龙马潭”;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美丽龙马潭”。

龙马潭的书记、区长认为,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要将社区建设作为抓好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 切实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社区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打造“全省一流, 全国先进”城市社区。在软件建设上, 一是构建社区公益服务机制;二是构建文明公益体系;三是推进特色文化发展。把企业的手、市场的手和政府的投入结合起来。

在新农村建设上要进一步促进城乡统筹,探索和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帮助农民更有效抵御市场风险, 让农民真正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 更能有效地融入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来。同时,要加大水利、交通、保障救助等投入,逐步偿还水利设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欠账,努力改善农村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泸州市龙马潭区就业服务大厅

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让龙马潭区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让龙马潭真正成为城在园中、园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美丽城市,让更多群众享受绿色生活。龙马潭区的总体规划,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拓展出广阔天地。所有从业的干部职工,无不感到任重道远,激发出“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情操。

龙马潭得名于古老的传说。《四川通志》记载,唐朝的王昌在泸州遇到仙人,授以道术。仙人将一匹马送给王昌,“马化龙入潭,(王)昌后遂仙去。”故事虽然虚幻,但站在碧波粼粼的龙马潭前,却不禁让人联想起中华民族所真实拥有的龙马精神: 为了万家欢乐而自强不息,奋不顾身……

龙马潭区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逐步向基层延伸, 建立了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 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等机构, 承担劳动力资源管理、 就业政策落实、 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等工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精神营造】相关文章:

营造研究05-10

场所营造06-05

营造手法08-06

和谐氛围营造05-05

氛围营造策略05-25

空间氛围营造05-28

营造创业氛围06-03

平安营造和谐06-16

营造课堂新氛围05-31

教学环境的营造06-14

上一篇:生活是作文教学的源泉下一篇:实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