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池塘范文

2024-06-16

淡水池塘范文(精选11篇)

淡水池塘 第1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8×667 m2, 呈长方形, 东西走向。平均水深1.3 m, 坡比为1∶2.8, 土质均为粘壤土, 淤泥深度在20 cm左右, 水质清新无污染, 各项理化指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进排水系方便且配套完善。塘埂宽3.5 m, 并且栽种了高大的意杨树, 池塘四周采用高1 m的聚乙烯网片和毛竹建成防逃设施。

1.2 清塘消毒

3月10日-13日用水泵抽干池水, 用生石灰600 kg左右进行清塘消毒, 平均用量75 kg/667 m2, 化水后全池泼洒, 彻底杀死池塘中的各种病原体和敌害生物。

1.3 进水施肥

3月20日开始向池中注入新水, 注水时用40目网绢过滤, 防止野杂鱼及鱼卵等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养殖池中, 注水深度在0.8~1 m左右, 同时施经发酵过的鸡粪1 600 kg, 平均每667 m2施肥200 kg左右, 用于培育水质。

1.4 移栽水草与投放螺蛳

3月25日开始移栽水草, 主要移栽伊乐藻、水花生、蒲草等, 伊乐藻先进行切茎, 长度为5~10 cm, 然后与池塘底泥充分搅拌成团状移植到塘底, 间距×行距为2 m×1 m。水花生直接移栽在塘四周和塘中间, 蒲草连根茎移栽在塘中间, 使水草覆盖面积占池塘面积的60%~70%, 同时也保证了浮叶、沉水、挺水类水草在塘中的合理比例。3月28日投放螺蛳500 kg左右, 营造池塘良好的生态环境。

1.5 苗种放养

4月7日-12日开始收购从洪泽湖水域捕获的龙虾苗放养, 规格在100~160尾/kg。截止到4月10日共放养448 kg龙虾苗, 667 m2放养龙虾苗56kg。所选择放养的龙虾苗规格比较整齐, 附肢齐全, 无病无伤, 活动较为敏捷。直接从洪泽湖水域捕捉, 放养运输时间在2 h以内, 成活率达85%以上。

1.6 饲料投喂

4月10日开始投喂饲料, 主要投喂姚江龙虾颗粒饲料、小杂鱼, 豆粕、麸皮等。前期、后期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 蛋白质含量38%以上, 中期以投喂小杂鱼、豆粕、麸皮等饲料为主。保证荤素饲料的合理搭配。5月前每天下午16:00左右投喂1次, 6-9月份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 上午占饲料投喂总量的1/3, 下午占饲料投喂总量的2/3, 投饵量占虾体总重的3%~5%, 投喂方法采用沿池四周遍洒投喂, 并根据龙虾的摄食成长情况、季节和天气变化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 一般以2~3 h吃完为度, 坚持“四定”、“四看”投饵方法和原则。至9月下旬共投喂姚江龙虾饲料2 t, 小杂鱼216 kg, 豆粕1000kg, 麸皮等其他饲料560 kg, 累计共投放各种饲料3776 kg。

1.7 水质调节

一是加注新水, 6-8月份, 每15~20 d加注1次新水, 在改善水环境的同时可有效地刺激龙虾蜕壳, 促进生长。二是采用微生物制剂改底改水, 在7-9月高温季节每半个月用EM菌、益水素等生物制剂进行全池泼洒, 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含量, 增加溶氧, 以保持水质嫩爽。三是补充钙质和维生素, 用生石灰、硬壳宝等调节水体pH值, 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在饲料中拌多种维生素, 提高龙虾消化吸收能力和免疫功能, 促进龙虾快速健康生长。

2 收获

2.1 产量与收入

5月28日开始用地笼捕大留小, 至9月下旬共捕获1 926.4 kg成虾, 平均规格在20~30尾/kg。总销售收入61 644.8元, 产龙虾240.8 kg/667 m2, 667m2销售收入7 705.6元。饵料系数为1.96。

2.2 成本

投入各项成本合计28 524元。其中:塘口费2 000元, 龙虾苗种费8 960元, 颗粒饲料费6 600元, 小杂鱼864元, 豆粕3 000元, 麸皮1 000元。肥料500元, 水电费500元, 药物费300元, 人工费4 800元。

2.3 效益分析

总销售收入扣除投入成本, 共获效益3 3120.8元, 平均667 m2获效益4 140.1元。投入产出比为1∶2.16。

3 小结

3.1 生态养殖环境的设置非常重要

移栽水草与投放螺蛳营造龙虾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 保持了池塘整个环境的良性生态循环。水草的栽种为龙虾提供隐蔽脱壳栖息场所, 增加池塘中的溶氧。螺蛳的投放可有效地吸收池塘底部有机物, 降低有毒物质对龙虾养殖的影响, 防止池塘老化, 同时繁育的小螺蛳为龙虾提供了活饵。

3.2 苗种放养是龙虾养殖的基础

通过投放优质虾苗 (规格3~5 cm之间) , 保证龙虾苗种成活率在85%以上, 从而避免以往直接放养抱籽虾造成虾苗成活率低且大小规格不一的现象, 养殖产量很难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到9月下旬提前预留种虾, 让其自然交配繁殖, 实现了来年龙虾养殖所需苗种的自给自足, 降低了养殖成本, 实现了增产增效。

3.3 饲料投喂

饲料投喂是龙虾养殖的重要环节, 只有舍得投喂才能提高产量。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必须让龙虾吃饱吃好, 减少龙虾之间相互残杀而引起的缺少螯足、螯足大小不一或附肢不齐的现象, 影响龙虾上市的外观形象, 从而降低龙虾的经济附加值。

3.4 适时捕大留小

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第2篇

技术名称: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重视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降低了内源性污染带来的危害,生产出的水产品品质好,符合无公害标准。该技术严格执行水产技术标准、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操作规范,应用水质调控技术、吃食性鱼类与滤食性鱼类配养技术、配合饲料投喂技术和综合养鱼技术等,改善池塘水环境,减少应激性,为鱼类栖息、摄食和生长提供良好的场所。

增产增效情况:应用该技术,每亩可增产50~100kg,每亩增收100~300元。

技术要点:

1.水质与环境。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池塘周围无污染源、无大型的生产活动、无噪音。

2.池塘条件。面积5~10亩,池深2~2.5米。池底平坦,易干塘及拉网操作,池底淤泥厚20cm左右,保水性能好。水、电、路三通,排灌方便。根据生产需要,每池配备3千瓦增氧机和投饵机各一台。

3.渔业设备齐全。渔业设备能满足养殖生产的需要,如水泵、增氧机、投饵机、氧气瓶、网具、鱼筛和捞海等,并经常维修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放养前的准备。冬季或早春将池水排干,修整损坏部位,清除过多淤泥。让池底冰冻日晒,使塘泥疏松,减少病害。鱼种放养7~10天前,每亩用生石灰100~150kg进行干法消毒。消毒后第4天,加水至0.8~1米深时,停止加水。人工或机械搅水,使石灰与淤泥充分接触,使淤泥中的营养物释放到水中,有害物质充分氧化,晒水提高水温,达到肥水、消毒杀菌和净化水质的目的,为鱼种投放做好准备工作。

5.鱼种放养时间。鱼种放养时间宜早不宜迟,一般在深秋、初冬或2月下旬前放养完毕。早放养可使鱼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减少应激性。特别是从外地购买的鱼种,更应该早放养。

6.鱼种质量。体格健壮,体形正常,鳞鳍完整,健康无疫病。体色光亮,身体光滑,无创伤,溯水能力强,最好是经过驯化的鱼种。选用拉网捕获的鱼种,不放养清塘被污泥污染过的鱼种。

7. 鱼种投放规格及密度。鱼种规格整齐,同种鱼规格基本一致,一般规格为50~100g/尾。依据以下三点确定放养密度:一是确定养殖类型,是混养还是单养;二是亩产控制在750kg以内;三是预期达到的上市规格。

8.鱼种消毒。鱼种放养前必须进行消毒,一般用3%~5%的食盐水浸浴鱼种5~10分钟。浸浴时间视水温,天气和鱼种忍受度而定。

9.建立水生动植物病害测报预报应急系统。首先,建立水生动植物病害测报制度,通过定员、定点和定种测报,分析病害发生情况、流行趋势,提出病害防治措施;其次,经过多年的病害测报,为病害预报工作培训人员、积累资料、建立数据库和分析处理系统,逐步建立、完善病害预报制度和应急系统,为本地区病害防治工作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把病害预防工作做到病害发生、流行之前,真正做到水生动植物病害测报预报工作为渔业和渔民服务。

10.日常管理。(1)水质调节:鱼种放养前,水深应达到1米左右。进水要过滤,防止野杂鱼、杂物等进入。5月底至6月初,加水至1.8米,以后随着鱼类的生长逐步加满池水。7~9月,每月最好换水一次(排走下层水),每次换水量不少于池水的1/3。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cm左右、溶氧量5mg/L左右、pH7~8.5。应用水质调控技术调节水质。(2)合理使用增氧机:做到“三开、两不开”,晴天中午开机l~2小时;阴天适时开机,直到解除浮头;阴雨连绵有严重浮头危险时,要在浮头之前开机,直到解除浮头。在一般情况下,傍晚不开机、阴雨天白天不开机。鱼类生长旺季坚持晴天中午开机,池塘载鱼量大,开机时间长,反之开机时间短。(3)定期抽样测定鱼类生长情况:从5月起,每10~15天抽样测定鱼类生长情况,根据水温和天气情况,灵活掌握饲料投喂量,防止过量投喂或投喂不足,影响鱼类正常生长。(4)坚持巡塘,做好池塘日志:坚持早晚和夏秋季夜间巡塘,注意天气、水质和鱼情,发现危险信号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造成损失。做好日志,日志主要内容有:天气、水温、气温、投饵量及次数、鱼病防治、浮头起止时间、开增氧机起止时间、加、排水时间及加、排水量等。经常分析、总结,及时调整管理措施。(5)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坚持“池塘消毒、食场消毒、饲料消毒、工具消毒”的方法,定期有针对性的预防鱼病,防患未然。发现病鱼、死鱼及时捞出挖坑掩埋,防止鱼病传播蔓延。选择“三证”齐全企业生产的渔药(渔药登记证、渔药生产批准证、执行标准号)。科学诊断鱼病,正确使用渔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配制、施药;尽可能地使用中草药和生物制剂防治鱼病,不用或少用抗生素,严禁使用违禁渔药,严格遵守休药期。认真记录鱼病防治的过程,主要内容有预防和治疗鱼病的名称、渔药名称、批号、生产时间、生产商,给药方法(药饵投喂、吊袋、全池泼洒等)、时间、器皿,天气情况(水温、气温)、施药人员、治疗效果等。

11.技术类型。(1)有益微生物水质调控技术:①硝化细菌:使用时不需要经过活化处理,不能用葡萄糖、红糖等来扩大培养,只需简单地用池水溶解泼洒即可。投放硝化细菌后,一般情况需4~5天才可见明显效果,因此将投放时间提前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好方法。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硝化细菌的作用效率,硝化细菌应提前数日运用,避免繁殖速度快的活菌竞争空间。

硝化细菌不可与化学增氧剂如过碳酸钠或过氧钙同用,因为这些物质在水体中分解出的氧化性较强的氧原子,会杀死硝化细菌。所以,先使用化学增氧剂1小时后,再使用硝化细菌。

养殖池塘的酸碱度及溶解氧与硝化细菌的使用效果有较大的关系。硝化细菌对pH的最适宜范围为7.8~8.2,溶氧只要不低于2mg/升即可。②光合细菌:在养殖水体中使用和在饲料中添加光合细菌,能改善水质,减少耗氧,促进鱼虾成长,提高产量。光合细菌宜掌握在水温20℃以上时使用,低温及阴雨天不宜使用。在池塘使用时,每立方米水体2~5g光合细菌拌细碎的干肥泥土粉均匀撒入鱼池,以后每隔20天左右,每立方米水体用1~2g光合细菌兑水后全池泼洒。虾池每立方米水体用5~10g光合细菌拌细碎的干肥泥土粉均匀撒入池,以后每隔20天左右,每立方米水体用2~10g光合细菌兑水后全池泼洒。用于饲料添加投喂鱼虾时,按1%的比例拌入。用于疾病防治时,可连续使用,每立方米水体鱼池用1~2g、虾池用5~10g兑水后全池泼洒。在池塘施用粪肥或化肥时,配2~5g光合细菌效果更为明显,可避免肥料用量过大、水质难以把握的缺点,并可防止藻类老化造成水质变坏。

水瘦时要先施肥再使用光合细菌,这样有利于保持光合细菌在水体中的活力和繁殖优势,降低使用成本。此外,酸性水体不利于光合细菌生长,应先泼洒适量生石灰乳,调节水体pH为7左右后再使用光合细菌。

药物对光合细菌制剂的活体细菌有杀灭作用,因此不能与消毒杀菌剂同时使用。水体消毒需经过一周后方可使用。

③芽孢杆菌:当养殖水体底质环境恶化、藻相不佳时,应尽快应用芽孢杆菌,其迅速利用大分子有机物质,同时能将有机物质矿化生成无机盐为单细胞藻类提供营养,单细胞藻类光合作用又为有机物的氧化、微生物的呼吸、水产动物的呼吸提供氧气。循环往复,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使池塘内的菌相达到平衡,维持稳定水色,营造良好的底质环境。在泼洒该菌的同时,需尽量同时开动增氧机,使其在水体繁殖迅速形成种群优势。

使用芽孢杆菌前,活化工作为必需的措施。活化方法是加本池水和少量的红糖或蜂蜜,浸泡4~5小时后即可泼洒,这样可最大限度提高芽孢杆菌的使用效率。

(2)淡水池塘80:20养鱼技术 80∶20养鱼技术以一种吃食鱼为主(占80%),搭配鲢、鳙滤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或食腐屑性鱼类(占20%),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生态养殖模式。它充分利用了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不仅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而且增加了产量,提高了效益。投放鱼种规格及密度如下: ①主养鲤鱼:鲤鱼鱼种100~150g/尾、1200尾/亩或当年夏花1500尾/亩,鲢、鳙鱼种100g/尾、150尾/亩,两者之比为3:1。也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黄河鲤养殖技术规范》(SC/T 1081-2006)操作。

②主养草鱼:草鱼鱼种150~250g/尾、1000尾/亩,鲢、鳙鱼种100g/尾、150尾/亩,两者之比为5∶1或8∶1。草鱼鱼种最好经过疫苗注射。

③主养团头鲂:团头鲂鱼种100g/尾、1100尾/亩,鲢、鳙鱼种50~100g/尾、200尾/亩。

(3)综合养鱼技术 综合养鱼技术是将鱼类养殖与种植、畜禽等行业有机的结合起来,构成水陆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这种有机结合,使得食物链的多极、多层次的反复利用,不仅合理利用了资源,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而且循环利用废物,避免了环境污染,保持了生态平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综合养鱼技术的类型:

①鱼—鸭结合:每亩水面配养20~40羽鸭,O.3~0.5亩饲草地。②鱼—鸡结合:每亩水面配养40~60只鸡。③鱼—猪结合:每亩水面配养2~4头猪。④鱼—草结合:每亩水面配0.5亩饲草地。

饲养畜禽要严格检疫,体色光亮、健康无疾病。畜禽舍布局要合理、建设要规整,有利于渔业生产和畜禽管理。

(4)草鱼免疫防疫技术 通过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鱼组织浆经高温灭活后制成疫苗,通过背鳍基部肌肉注射的方式,在鱼种放养时将疫苗注射到需要投放到养殖水体的健康草鱼鱼种体内,使其产生免疫效果,以提高健康鱼种的免疫力和抗病力。疫苗注射时要防强光照射,以免紫外线对疫苗产生损害。当天开完的疫苗应当天用完,剩下的丢弃,草鱼种注射疫苗后应消毒投放。

适宜区域:全省池塘。

注意事项: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 严格执行《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的规定》、水产技术标准、种质和苗种质量标准、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等,规范渔业生产行为,自觉维护水产品养殖质量安全。

东营市花鲈淡水池塘养殖关键技术 第3篇

关键词:花鲈;淡水池塘;淡化;混养

花鲈又称鲈鱼、海鲈等,隶属于鲈形目、鲈科、花鲈属,主要分布于我国、日本、朝鲜半岛沿海。花鲈因其肉质鲜美,颇受普通消费者欢迎,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传统种类和淡水养殖的优质鱼类。由于花鲈对水温、盐度适应性强,目前已成为水产养殖业备受关注的品种之一。东营市淡水池塘养殖的鱼类多为常规的普通淡水鱼,经济效益较低。通过实施花鲈淡水池塘养殖技术研究,突破淡化技术、越冬技术及混养技术,形成本地优势鱼类养殖品种,笔者在2014—2015年开展了相关试验,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池塘条件

池塘位于东营市垦利县垦利街道景明水产养殖基地,池塘面积1.3 hm2(20亩),南北走向,坡比1:2.5,最高水位可达2.5 m,为新开挖池塘。池塘设有完整的进排水系统,池塘紧靠黄河七干渠,水源充足。电力、交通方便,周围没有“三废”污染。池塘附近打深水井1口,井深60 m,口径50 cm,出水量可达30 m3/h,盐度25‰左右。有暂养车间一栋,车间进排水方便并有充氧设施,可用于苗种淡化和暂养。

1.2池塘消毒和水质培育

放养前半个月将池塘水排干,用生石灰1500kg/hm2化浆后全池泼洒,进行全池消毒。3~5 d后进水,进水时要用60目的网袋过滤,防止野杂鱼进入。放苗前5 d左右,施经发酵的鸡粪3 750kg/hm2进行肥水。在鱼苗下塘时使水色呈淡绿色或黄褐色,并使轮虫等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呈现高峰值,利于苗种摄食。

1.3鱼种淡化与培育

4月下旬,购得人工繁育苗种2.1万尾,鱼苗规格3~4 cm,在室内进行淡化和驯食。先放人车间淡化池中暂养,池水使用地下井水(盐度25‰),配成与购苗地区相同盐度(24‰),曝气后使用。鱼苗放养密度为400~500尾/m2,采用增氧流水淡化方式淡化,淡化梯度每天降低2~3千分点盐度,经过10 d左右的淡化,池水的盐度在1.0‰以下。淡化期间,鱼苗刚入池时,以投喂新鲜鱼糜为主,2 d后在鱼糜饵料中拌入粉碎的花鲈稚鱼人工配合饵料,并逐渐加大配合饵料的比例,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0%~15%;鱼苗长到5~8 cm,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 %~6%,淡化和驯化期间日投饵定时定点,投饵时注意驯食。

1.4花鲈鱼种淡化梯度试验

为确定花鲈淡化梯度对成活率的影响,开展了淡化梯度试验。在0 d、1 d、2 d、3 d、4 d、5 d、6d、7 d、8 d、9 d等10个时间段内将花鲈鱼苗淡化至盐度为淡水,留一桶不淡化作为对照,暂养一周后计数存活尾数,计算每桶的存活率加以比较,求得最佳淡化梯度。

1.5鱼种放养

5月份花鲈长至9 cm以上,转入池塘养殖。花鲈鱼种放养密度15 000尾/hm2,套养了体长15 cm以上鲤鱼,放养密度6 000尾/hm2

1.6饵料投喂

试验实施中,使用花鲈膨化饵料掺入鲤鱼膨化饵料或者黄颡鱼膨化饵料,花鲈吃食效果较好,同时生产成本较低。每天投喂3~4次,投喂量以每次至花鲈大部分不来抢食为止(投饵量占体重的2%~5%)。

1.7养成管理

1.7.1水质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保证水质清新和溶氧量充足十分重要。一是在放苗早期控制池塘水位在80 cm左右,以后逐渐加深。6月底,随着鱼体生长,池水保持在1.5 m以上,透明度30~40 cm。7月份后温度升高,每3~5 d进行换水,每次15~20 cm。每半个月使用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和改善水质;二是根据天气水质情况,科学使用增氧机增氧,晴天午后开机1~2 h,遇到天气闷热或阴雨天也及时开启增氧机以提高水体溶氧。

1.7.2病害防治 将疾病的预防贯穿于养殖的整个过程,从改善和维护池塘的生态系统人手,实施生态养殖和生态防病。在放养早期实行生物饵料培育,减少了污染,增强了苗种的体质;中后期投喂专用膨化浮性颗粒饵料,既满足了营养需要,又减少了饵料的浪费,减少了饵料对水质的污染;后期应用微生物制剂,分解水质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保持藻相的稳定,修复水体环境。

1.7.3越冬管理 花鲈越冬养殖管理是本地区花鲈养殖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花鲈池塘养殖成功的关键。受温度、环境、饵料等因素影响,越冬期,池塘养殖花鲈死亡率较高。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加强养殖管理。定期检查水质、水色、池鱼活动情况,定期测定水中溶氧量。越冬期池塘水位达到2 m以上;二是保持溶氧量,防止缺氧。

2结果

2.1鱼种淡化梯度试验

试验表明,用10种淡化速度将花鲈苗由24‰淡化到淡水,每天降低2~3个千分点盐度,成活率与对照组成活率相近,可以认为是在较长的淡化时间内,花鲈苗对盐度的变化逐渐适应。淡化速度越快的池中,鱼苗越不适应环境,鱼苗在池内狂游,部分苗种静卧水底,失去活力。

2.2成鱼养殖效果

到2015年10月,花鲈成鱼平均规格725.2g/尾,体长41.3 cm,平均单产9 750 kg/hm2,成活率89.6%,平均产值243 750元/hm2,实现总产值32.5万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3讨论分析

3.1强化培育,提高养殖成活率

花鲈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在饵料供应不足时会出现相互残杀,影响养殖产量和成活率。可以进行分级养殖,保持同一养殖池塘中的规格均匀,大幅度提高养殖的成活率。另外可行而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花鲈放养时,将其先集中在一定的小区域范围内进行强化培育,定时定点进行投喂,保证饵料充足,尽可能让养殖个体都能在区域内吃食,形成条件反射,避免拆围散养后因吃不到饵料而造成个体差异,达到减少和防止相互残杀、提高成活率的目的。

3.2利用混养模式增加养殖效益

北方池塘生态养殖淡水白鲳高产技术 第4篇

1 生产基本条件

1.1 池塘

养殖场鱼池四周为水泥板坡面, 底面为壤土。试验池塘2个, 总面积为10亩。东西走向, 光照、通风条件较好。保水性良好, 平均水深为2m, 注排水十分方便, 有独立的注水管道和排污管道。试验池塘安装自动投饵机, 每个池塘均配有3.0kw增氧机1台。

1.2 水质

养殖池水为深层地下水, 自备冷热水井, 经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检测表明, 水质偏碱, pH为6.8~8.0, 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养殖用水标准。

1.3 苗种来源

投放的淡水白鲳及罗非鱼苗种来源于海南冠海良种水产开发有限公司, 其他套养的家鱼鱼种来自本地。试验苗种规格整齐, 体表光滑, 健壮无病。热带淡水白鲳及罗非鱼苗于上一年10月中旬引进, 在温室大棚越冬, 放养前规格为100~150g。

2 技术措施

2.1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前1年秋天将试验池塘的水放尽, 经过冬天冻塘, 春天再用200kg/亩生石灰干法消毒, 杀死大量的病原体。当池塘水温达到20℃以上时放养鱼种, 避免鱼生病。每年5月10日用生石灰干法消毒, 7天后向池塘加注井水, 可根据温度情况调节冷、热水的注水量。注水的同时, 每亩水面施发酵好的牛粪或鸡粪400kg, 培育浮游生物。

2.2 苗种放养

苗种放养入池前要调节水温, 养殖试验池水温与越冬棚水温最好相差不超过2℃。在温度达到20℃以上时可以放养苗种。鱼种入塘前要用5%的食盐水浸泡15分钟。

2.3 驯化及投饵

(1) 驯化。鱼种入池2天后开始投饵驯化。采用人工投饵驯化, 每天4次。开始驯化一定要有耐心, 周围无杂音, 每次至少40分钟, 慢慢敲桶, 少撒饵料, 逐渐有鱼上来吃食, 这时只要喂七成饱即停止投喂。驯化前几天始终让鱼处于半饥饿状态, 5~6天即可形成集群抢食的习惯。

(2) 投饵。该养殖场选用通辽岳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岳泰牌罗非鱼饲料, 饲料颗粒从1.5~3.2mm逐渐增加。该饲料符合国家无公害标准, 以进口鱼粉和优质豆粕为主要原料, 同时添加鱼类生长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和预防鱼病的成分。

(3) 投喂。投喂实行“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 驯化成功后采用投饵机投喂。每天上、下午各2次, 投喂数量为:6月份投饵率为3%~4%、7~8月份为4%~6%、9月份为4%。并根据鱼的吃食情况、天气、水质和水温等灵活掌握, 投饵率的制定以鱼吃八分饱为宜。

2.4 水质调节

(1) 定期泼洒石灰水, 每隔半月每亩用20kg生石灰水全池泼洒1次。

(2) 及时施用微生物制剂。当水质不太好时, 及时施用光合细菌来改善水质。

(3) 定期排污, 及时加注新水。夏季高温时, 每半个月打开排污阀门, 将底部污水排出, 每次排出30cm的水, 然后再及时加注深井水, 水深保持在2m左右。

(4) 合理使用增氧机。为了防止因水温高、鱼密度大而出现鱼类浮头, 晴天每天中午12:00~14:00开增氧机, 效果比较好, 鱼既未发生疾病也没有出现浮头。

3 实验结果

3.1 淡水白鲳产量

2011年5月21日放养至9月28日收获, 养殖期为130天, 共收获淡水白鲳7500kg, 亩产750kg, 最大个体2kg/尾;2012年5月20日放养至10月7日捕捞, 生长期增加10天, 鱼种规格增大, 共收获淡水白鲳8500kg, 亩产平均为850kg, 最大个体2.2kg/尾。

3.2 收益

(1) 2011年淡水白鲳产量为7500kg, 产值为18万元。罗非鱼产量为1300kg, 产值3.12万元;草鱼产量为1500kg, 产值2.4万元;鲢鱼产量为2000kg, 产值2万元。总收入25.52万元, 投入饲料、人工、水电费、药物、鱼种等费用20.3万元, 亩纯利润为5220元。

(2) 2012年淡水白鲳产量为8500kg, 产值为25.5万元 (单价由2006年的24元/kg增加至30元/kg) 。

罗非鱼产量为1320kg, 产值3.696万元 (单价由24元/kg提高至28元/kg) ;草鱼、鲢鱼价格不变, 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总收入为33.6万元, 投入饲料、人工、水电费、药物、鱼种等费用27.8万元, 亩纯利润为5800元。

4 分析与讨论

(1) 淡水白鲳的亩产量、放收时间和规格直接影响产量。

(2) 2011年的鱼价上涨也是效益增加的主要原因。

(3) 两年没有鱼病发生。其原因为前一年池塘放干水经过冬天冻塘, 杀死了大量的病原体。高温季节定期排污, 加注新水, 保持水质清新。在鱼密度增多时, 中午开增氧机, 使底层水有充足的溶氧, 增加鱼体的免疫力, 减少了发病率。投喂坚持“四定”原则, 并保持投喂八分饱, 既提高了饲料利用率, 又减少了肠道疾病。

(4) 只要能够保证足够的水温, 热带淡水白鲳和罗非鱼在北方池塘能够养殖。

5 结论

淡水池塘 第5篇

1材料与方法

1.1池塘选择

选择盘锦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试验基地内2个池塘,分别为2﹟、3#,面积为0.31 hm2、0.53 hm2。2﹟池塘进行卡拉白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实验,3#池塘做为对照池塘,主养南美白对虾。

1.2池塘清淤与消毒

4月份,池塘充分曝晒后,利用机械对试验池塘进行了清淤。5月3日,2﹟、3#分别用460 kg和800 kg生石灰带水消毒,5月8日池塘加水06 m进行肥水,使透明度达到30 cm,5月15日分别投920 kg和1 600 kg大粒盐。

1.3苗种放养

5月18日放养卡拉白鱼,6月6日放养南美白对虾,放养前用3%~5%食盐水溶液浸浴。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

1.4饵料投喂

2﹟池塘投喂鲤鱼苗种料,日投喂量占鱼体重的3%~5%,每天投喂2~3次;3#池塘投喂南美白对虾专用饵料,根据南美白对虾的摄食习性,投喂量占虾体重的5%~8%,每天投喂4~6次。

1.5水质管理

根据水质情况每周加水1~2次,每次加水5~10 cm,定期用碘制剂或二氧化氯进行消毒,穿插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使pH 7.5~8.5、非离子氨≤0.02 mg/L、硫化氢≤0.2 mg/L、透明度为30 cm,每周定期检测水质理化指标。

1.6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鱼、虾摄食和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7病害防治

坚持“有病早治、无病先防”原则,夏季高温季节每半个月使用微生态制剂等调节水质。

2试验结果

9月中旬,当池塘水温下降至15 ℃左右时拉网捕获,然后干池捕捞,本试验于9月17日起捕验收。产量见表2。

3讨论分析

卡拉白鱼属于小型上层鱼类,南美白对虾生活在水体底层,两者无论在淡水、半咸水中均能生长,食性均为杂食性。卡拉白鱼与南美白对虾池塘混养,可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南美白对虾摄食卡拉白鱼剩余的饵料,减少水质污染,卡拉白鱼能吃掉野生鲫鱼卵,抑制野生鲫鱼的繁殖,清除南美白对虾的敌害。因此,卡拉白鱼与南美白对虾池塘混养是可行的。

卡拉白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对南美白对虾的成活率没有影响,养殖过程中试验池水质良好,没有发病,未使用任何药物,证明卡拉白与南美白对虾混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体,提高饵料利用率,还能净化水质、降低病害、节约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本试验中卡拉白鱼主要摄食鲤鱼苗种颗粒饵料,没有卡拉白鱼专用全价配合饵料,不同饵料质量对其产量及生长速度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试验。

卡拉白鱼与南美白对虾池塘混养虽已成功,但有关两者之间的放养密度、放养规格、放养模式以及营养需求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

尼科里斯基L B.分门鱼类学——卡拉白属Chal calburnus[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177-178

[2] 蔺玉华,耿龙武,吴文化,等.池塘驯养咸海卡拉白鱼某些生物学特性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0-33

[3] 丁辰龙.卡拉白鱼套养泥鳅试验[J].科学养鱼,2014(11):34-35.

(收稿日期:2015-03-19)

淡水池塘养殖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第6篇

池塘淡水养殖是我国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我国水产业的发展。 淡水养殖主要集中在华中和华东地区,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从事水产养殖的人们更加追求节能减排, 在淡水养殖中运用节能减排技术是我国水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众所周知, 池塘水质的保持需要氧气的维持, 在保持水体含氧量的情况下, 才能增强水体的抗污染能力, 新型增氧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水体含氧量的问题, 从而减少药品的使用, 保证养殖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 池塘养殖节能减排技术

(1) 新型增氧技术简介。 新型增氧技术以水体为作用对象, 因为水体是鱼虾等生物生活的根本, 水中溶氧量和水生生物的存活密切相关, 传统的供氧技术只能实现池塘上层供氧, 对于池底及深层水的供氧难以实现, 新型的增氧技术则采用池塘底部供氧的方法, 自上而下做到全方位供氧, 这种新型供氧措施有效地保证了池塘底部水体含氧量, 从而提升水质, 抑制水底有害微生物繁殖, 提高鱼类的存活率。 池塘水质提升后, 水体的相关农药用量大大减少, 这样既能降低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又能促进鱼类的存活率, 进而提升养殖的经济效益。

新型增氧系统由主机、主管道, 以及充气管道等部分组成, 在主机选择过程中要突出其稳定性, 要确保主机能够在外界环境中稳定运行, 从而保证整个供氧系统能够持续供氧。 其次, 要注重其送风压力, 如果送风压力不够, 就会严重影响水体氧气的供给, 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再者, 与系统相配套的管理技术也是新型增氧技术的关键, 相对于供氧系统而言, 管理技术更加注重实际, 主要是解决新系统维持下的有效管理问题, 在池塘水质水位管理方面, 加强定期检测, 保障池塘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 另外, 饲料供给是很关键的因素, 过多地投放饲料, 不但起不到促进生长的作用, 还会消耗掉池塘大量的氧气, 降低水体系统的含氧量。 另外, 供氧和增氧要根据天气情况适当掌握, 例如遇到阴雨天气要保持全天供氧的状态。

(2) 供氧系统注意事项。 新型供氧系统在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 下面就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系统和池塘不匹配。 要知道供氧系统的供氧量是一定的, 如果选择时与实际情况不匹配, 大池塘选择小型系统就难以保证池塘水体中的含氧量, 如果主机工作时间过长, 会引起主机发热烧坏等事故;假如小池塘选择大型系统就会“大材小用”, 起不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同时水中含氧量过高又会带来其他方面的负作用。

管道铺设问题。 在管道铺设时, 以“均匀”为主要参考标准, 同时还要保证其牢固性。 如果管道脱离了水底浮上水面, 就会大大降低其增氧效果, 供氧系统一旦投入使用, 再维护和修理会很困难, 所以实际安装时一般间隔5m左右, 同时加固措施要全面, 切实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养殖密度问题。 水中含氧量的多少应与养殖密度相适应, 只有保证适宜的养殖密度才能发挥出增氧系统的最大效果, 所以对于一些养殖密度大的池塘, 为了提高含氧量, 还必须和传统的水车式增氧系统配合使用, 通过水体的流动, 促进水中氧气的均匀溶解, 这是提高养殖密度的主要措施。

3 总结

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我国水产业的发展影响很大, 所以有必要加强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 在明确淡水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方向后, 从水体污染的根源着手, 做好水资源保护治理方面的工作, 只有保证水资源不被污染才能确保节能减排技术充分发挥作用, 因为节能减排技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 它只是淡水池塘养殖的一项技术措施。 因此要注重淡水池塘养殖环境的友好性和资源节约性, 提升淡水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淡水池塘养殖节能减排技术A池塘高效增氧技术[J].中国水产, 2014, 02:42-44.

[2]淡水池塘养殖节能减排技术[J].中国水产, 2014, 03:45-51.

梭鱼淡水池塘主养密度对比试验 第7篇

目前梭鱼的人工养殖主要局限于沿海滩涂地区, 2009年在溧水县水产良种场人工试养梭鱼获得了成功, 产量达到485 kg/667 m2。2010年为了进一步探讨在内陆地区梭鱼养殖的结构模式, 笔者进行了不同放养密度池塘主养对比试验, 对其养成的规格、产量、产值、效益进行比较分析, 以寻求在内陆纯淡水区域梭鱼池塘主养的最佳模式。

1 池塘条件及配套设施

试验塘口3只, 1号池面积11.5×667 m2, 2号池10.0×667 m2, 3号池10.5×667 m2。鱼池均呈长方形, 最高水位1.8 m, 底质淤泥厚30 cm, 试验塘水源充足, 水质清新, 排灌方便。每池配置3 kW的增氧机1~2台, 自动投饵机1台。

鱼种放养前注水15 cm, 用150 kg/667 m2生石灰带水全池泼洒, 清塘消毒。

消毒后1星期, 注水至100 cm, 注水时用60目的筛绢网过滤, 防止其他鱼虾及敌害生物进入。

2 鱼种放养

放养的梭鱼鱼种采购自大丰县水产良种场, 鱼种经过长途运输后, 受伤比较严重, 经过暂养、消毒后于2010年1月20日进行放养, 放养密度分别为1号池1 400尾/667 m2, 2号池1 200尾/667 m2, 3号池1 000尾/667 m2。放养鱼种为同一批繁育, 平均规格为0.25 g/尾, 共放养1 930 kg, 同时搭配放养规格150~250 g/尾的鲢、鳙鱼, 放养密度150尾/667 m2。

3 饵料投喂

3月底天气好水温回升时投喂少量菜饼, 每隔2~3 d投饵1次, 每次投饵量为0.5%~1.0%。从4月25日开始每天投喂1次, 投喂量增加到2%, 投喂时间为10:00。5月初用自动投饵机投喂蛋白含量30%的颗粒饲料, 投喂量增加到2%~3%, 每天投喂2次。5月25日始投喂量为3%~5%, 并根据检查的吃食情况增减投喂量。根据鱼体生长情况确定所用饲料蛋白的含量, 当个体小于150 g/尾, 投喂颗粒饲料的蛋白含量不低于30%。当个体大于150 g/尾, 投喂颗粒饲料的蛋白含量在28%~30%。当水温超过28℃时, 适当减少饲料的投喂量, 水质恶化或早晨鱼类浮头时上午1次不投喂饵。

4 水质管理

定期进行溶氧、氨氮、pH值等水质指标的测定, 并根据测定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养殖梭鱼的关键之一是调节好水质, 严防浮头泛塘。勤换水:一般7~10 d加水 (或换水) 1次, 每次池水增高20cm以上。如池水过肥就抽去老水加入新水, 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 cm以上, 使水色呈黄绿色、黄褐色或油绿色。5月底以后加池水至1.8 m最高水位。定时开增氧机:每天24:00开增氧机至次日8:00, 如天气不好、水质恶化要提早开机。在6—9月份的晴天, 中午增开增氧机1~2 h。

5 鱼病防治

主要是在饵料中添加大蒜素, 从5月份开始, 每15 d预防1次, 每次连喂3 d, 在7~8月高温季节, 每半个月用1次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进行全池杀菌消毒, 净化水质。梭鱼性躁易受惊, 在进行拉网、打水等活动时易受伤, 因此在塘边走动、开机时尽量少惊动池内的鱼, 尽量少拉网, 如发现有游动不正常或死亡的梭鱼, 要及时诊断是否有细菌或寄生虫病发生, 对症下药。

6 适时起捕

养殖效益的提高, 适时起捕销售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 试验起捕销售的第一网是10月20日, 起捕前1~2 d停食, 拉网锻炼2次以上。拉网锻炼时控制好拉网时间与速度, 在晴天的上午进行, 第一次拉网速度要慢, 不能让梭鱼跳跃、窜动太激烈, 否则会撞伤和擦伤。正式拉网时速度也要慢, 拉至池塘1/3面积时要停30 min。同时开增氧机, 网箱暂养时一定要用泵冲水增氧, 可减少梭鱼的死亡, 一般过秤上车时梭鱼成活率能达90%以上。

7 试验结果

试验至2010年11月10日结束, 分3批次将养殖的梭鱼全部起捕上市。各试验池梭鱼收获情况见下表1。

对比试验总面积32×667 m2, 共上市梭鱼19 546 kg, 总产值344 802元, 总投入230 695元, 总利润114 107元, 梭鱼平均产量610.8 kg/667 m2, 平均效益3 565.8元/667 m2, 整个试验投入产出比为1.0∶1.49。

8 讨论

试验采用3个不同放养密度进行梭鱼的主养, 都取得了成功, 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表明在内陆纯淡水区域开展梭鱼的高密度规模化养殖是可行的。试验中可以看出在内陆纯淡水区域放养密度1 000~1 200尾/667 m2为宜, 梭鱼上市规格能达到600 g/尾以上, 成活率能达到80%以上。

目前养殖梭鱼有一定的地区限制, 主要是利用沿海一带的咸淡水池塘和海水池塘进行养殖, 而且梭鱼长途运输成活率较低, 这就造成沿海的成鱼只有在冬春季节集中上市, 降低了上市价格, 影响养殖效益。对内陆淡水养殖地区来说, 可以就近上市, 获取较大经济效益, 试验中梭鱼成鱼价格能达18元/kg, 把握了销售的有利时机, 认为引进梭鱼夏花就近就地培育, 解决梭鱼苗种经长途运输成活率较低的问题, 在内陆淡水养殖梭鱼, 具有发展优势。

淡水池塘 第8篇

1 池塘条件

龙虾生态养殖池塘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侍庄乡常荡村叮当河东1#、2#、3#、4#塘,面积分别为15×667 m2、16.5×667 m2、17×667 m2、17×667 m2,均为南北走向,池水平均1.6 m,池底淤泥约50 cm,池塘中间有2~5条深沟,供小龙虾夏季遮阴,池塘四周水草丰富,有少量低矮树木,排灌方便,养殖用水来至叮当河,水质符合《NY5051-2002》标准。2006年4月8日,虾苗放养前20 d, 4口池塘均排干池水,曝晒5 d后,清除过多的淤泥,保留20~30 cm,使用150 kg/667 m2生石灰干法清塘,并除去过多杂草,1#、2#池塘周围用木桩支撑铁丝固定硬型塑料膜,做成60 cm的围墙为防逃墙,3#、4#池塘周围用毛竹支撑1.5 m高聚乙烯网片(离村庄近),做成100 cm高的防逃防盗网。

2 移植水草

放养龙虾苗前10 d,池塘周围浅水域移植部分尹乐藻、水葫芦、水花生,再加上原有的苦草、芦苇等水草面积约占池塘面积的1/4~1/3。

移植龙虾适口水草既可以作为龙虾的天然饵料,又能够为龙虾提供栖息和生长蜕壳的场所,减少龙虾自相残杀,提高成活率。

3 饵料生物培养

放养虾苗前6~8 d每667 m2施发酵后的鸡鸭粪150~200 kg,一周后,有益藻类等龙虾适口饵料生物培植完成,水色呈褐绿色。

4 苗种放养

2006年4月28日放养来自北京中农创新公司水产养殖基地人工繁育的“龙王811”小龙虾苗,平均规格3.5 g/尾,4口池塘65.5×667 m2共放养262万尾,放养4万尾/667 m2,同时放养“龙王811”亲本33 kg/667 m2(雌雄比为2∶1~3∶1)平均规格40~60 g/尾,让其自繁增加在塘苗数量。4月19日4口池塘共套养花白鲢鱼种6 550尾,平均规格50~100g/尾,放养100尾/667 m2。

5 饲养管理

5.1 投饵

淡水小龙虾属杂食性动物,虾苗阶段主要以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以及水生昆虫幼体为食物,为弥补水生生物饵料的不足,放养虾苗第2天,即投喂用熟杂鱼拌少量畜禽内脏作成的鱼糜,前期每天投喂量占虾苗总量的8%~10%,中期占总量的4%~6%,后期占总量的4%。每天投喂2次,一般10:00、17:00,上午占30%,下午占70%,投喂点选择在岸边和浅水滩草丛处。投喂饵料遵循“四定”和“四看”原则,并根据天气、水温及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龙虾苗放养前施足基肥,保证虾苗肥水下塘,提供充足适口的饵料,是龙虾苗前期高成活率的关键。

5.2 水质调控

5月-6月每半月注水1次,每次20 cm左右,透明度保持在20~30 cm, 7-9月(中后期)每周注水一次,每次40~50 cm左右,透明度保持在30~40cm,同时每半个月泼洒生石灰1次,用量15~30 kg/667 m2,提高pH值,促进龙虾蜕壳生长。

套养适量花、白鲢,加强日常巡视,定期进注新水和泼洒生石灰乳,可保持水质清新提高池水pH值,可保证龙虾顺利蜕壳生长快;定期采用药物预防,可有效减少病害损失,提倡使用中草药和微生物制剂,能减少使用化学药物带来的上市龙虾药物残留,确保质量安全。

5.3 病害防治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一是定期泼洒生石灰,二是定期在饵料中加入虾蟹脱壳素和三黄粉(按说明书使用),三是定期泼洒EM原露和芽孢杆菌,培植有益生物饵料,保持良好水质,用量500 m L667 m2。

5.4 日常管理

每天坚持早晚巡视池塘2次,观察小龙虾摄食、蜕壳、生长和水质变化情况,特别注意在蜕壳期间保持安静,严禁干扰惊吓,定期检查水质理化指标(p H值、溶氧量、亚硝酸盐、氨氮和硫化氢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 产量与效益

6.1 产量

从2006年7月份开始,用地笼网进行捕大留小,至2006年年底,共收获小龙虾51 333.9kg,产虾783.8 kg/667 m2,平均规格28 g/尾,成活率85%;共收获花白鲢6 065.3 kg,产套养鱼92.6kg/667 m2,平均规格990 g/尾,成活率92.6%。

6.2 经济效益

养殖淡水小龙虾实现产值1 026 678元、平均产值15 676元/667 m2(均价20元/kg),套养花白鲢实现产值21 228.55元、平均产值324.1元/667 m2(均价3.5元/kg),项目区4口池塘65.5×667 m2共创产值104.79万元,平均效益1.6万元/667 m2;扣除每667 m2成本(苗种6 320元、饲料肥料700元、水电200元、药物150元)费用7370元,获利8630元/667 m2,总利润56.52万元,投入(48.27万元)产出(104.79万元)比1∶2.17,超额完成了项目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了高产高效目的。

7 小结

项目实施一年来效果表明,常规养殖池塘主养龙虾套养花白鲢生态混养产量高、病害少、效益好;用地笼捕捞龙虾,灵活机动,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及时捕捞捕大留小,高价上市。

淡水池塘养殖肥水难的原因及对策 第9篇

1 淡水池塘养殖肥水难的原因

1.1 池塘为新开池塘或池底为沙质土壤

由于是新开的池塘或池塘沙质的底质较瘦, 即使给池塘施肥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其底质保肥和蓄肥的能力非常弱, 已经不能够再有效地保肥和蓄肥。对于这样的底质来说, 即便施过肥的池塘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原貌, 造成肥料的大量流失与浪费。

1.2 水体中大量青苔滋生

一旦池塘中有大量的青苔滋生, 水体就会变得清瘦或变得清澈见底, 这样的情况对于淡水养殖业十分不利。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水中的青苔与单细胞藻在竞争水中养分的时候, 抑制了单细胞藻类的繁殖, 而肥水主要依靠的就是单细胞藻类的繁殖, 因此单细胞藻类如果得到抑制便无法实现水质的培肥。青苔通过抑制单细胞藻类的繁殖, 促进自身生长, 给淡水池塘养殖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青苔的快速生长导致水体清瘦, 从而无法保肥和蓄肥。

1.3 水体中浮游动物过度繁殖

水中浮游动物的过度繁殖也会给淡水池塘的养殖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养殖水体中一般存在大量的浮游动物, 比如轮虫、枝角类等, 都是常见的浮游动物。这些生物如果大量集中在淡水池塘中, 会食用消耗大量的浮游单细胞藻类, 这样便无法使淡水变成肥水。更重要的是, 一旦未繁殖的藻类大量减少, 就会造成水质清瘦。这种情况严重的时候会使得池塘的水变成白色或者红色, 甚至是“清澈见底”, 这也是淡水池塘肥水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和制约因素[1,2]。

2 淡水池塘养殖水质培肥对策

2.1 施足底肥

针对淡水池塘为新塘或者池底是沙质土壤, 解决的办法是施足底肥,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施底肥的时候, 应以充分发酵的鸡粪、猪粪为主, 其对于淡水池塘的养殖都是很好的底肥。为了能够提高底肥的肥力, 还可以配合施用磷肥、尿素等可以提高肥力的其他肥料, 这样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得池塘的淡水变为肥水。为了维持水色, 在施肥的时候可以加一些有机肥料。在施有机肥的时候, 应该按1 m水深施用15~30 kg/hm2的标准来使用满水活生物肥, 否则施过的肥料便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另外, 还要用适量生物肥+多乐福-菌蛋白营养素, 对水全池泼洒, 这样才能够保持良好的水色。应该注意的是使用生物肥前1周不宜使用其他消毒药物, 禁止与抗生素、杀菌药或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同时使用;池塘要求有一定比例的滤食性鱼类;清瘦水体不宜使用;用药后3 d内密切观察鱼类行为, 防止由于缺氧带来损失。

2.2 加深水位并捞出青苔

淡水池塘中青苔疯长对于淡水池塘有着不利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在淡水池塘边的浅水处洒下一些石灰和瑞福-长效安底片, 需要注意的是, 应该按1 m水深7.5~15.0 kg/hm2来使用瑞福-长效安底片。为了更好地控制青苔的繁殖和生长, 还应按1 m水深15~30 kg/hm2全池洒泼满水活, 这样可以有效地培育单细胞藻类。针对那些已经生长起来的藻类, 如果无法用药物来进行有效的控制, 可以采用尽可能地捞出青苔, 并且加深水位的方式, 这样可以让青苔自然死亡消失。

2.3 不宜使用“生粪”

一些养殖户在淡水池塘里使用了未经腐熟的禽畜粪便, 使得淡水池塘内产生大量的浮游动物, 这些浮游动物的产生给淡水池塘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 在肥水的时候, 一定要等到粪便腐熟以后再使用, 而不宜使用“生粪”。另外, 在浮游动物较多的时候使用药剂杀虫, 也是不适宜的。因为这些浮游动物一旦缺乏食物便会自行死亡, 这样既省力, 又节省了购买杀虫药的费用。待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时, 便可及时加强增氧以及改底, 这样可为单细胞的藻类提供氧气, 以供它们生长。待浮游动物减少后, 应间隔3~5 d后按1 m水深施多福可乐-菌蛋白营养素7.5~15.0 L/hm2+满水活生物肥追肥45~75 kg/hm2。

2.4 培育优良的藻类

培育优良的藻类对于淡水池塘养殖业非常重要, 因此可以采取增加水中溶解氧来培育优良的藻类。还要稳定水质使得水中拥有丰富的藻类, 以此来促进水体的自净能力, 如果水中的藻类不够多, 水体的自净能力将会大大降低, 进而影响生态平衡。在进行淡水养殖前, 一定要实施测水施肥, 这样便可有针对性地对淡水进行施肥, 防止因为水体营养不足而影响藻类的繁殖。还要使淡水池塘的水保持一定的温度, 不能过低, 这样才利于藻类的快速繁殖和生长[3,4]。

3 结语

通过对淡水池塘养殖肥水难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为了促进淡水池塘水质的培肥, 可以采取施足底肥、加深水位并捞出青苔、不使用“生粪”等措施, 这样才能够使得池塘的淡水变成肥水。这类措施的推广和应用, 对改善池塘养殖环境, 提高池塘立体综合高效利用, 控制病害发生, 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推进水产养殖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针对目前淡水池塘养殖肥水难的问题, 分析了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淡水池塘养殖肥水难问题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淡水池塘养殖,肥水,原因,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邵建明, 彭刚, 李佳佳, 等.江苏池塘循环水养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水产养殖, 2011 (8) :29-31.

[2]陶玲, 李谷, 李晓丽, 等.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生态足迹分析[J].渔业现代化, 2010 (4) :10-15.

[3]孙传敏.几种不同底质池塘肥水及肥水管理技术探讨[J].齐鲁渔业, 2009 (11) :19-21.

淡水池塘 第10篇

28日上午,衡水市农牧局副局长赵志广首先介绍了近两年来衡水的工作并致欢迎词。

接着衡水市介绍了今年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情况。今年南美白对虾在全市推广养殖面积2000多亩,增加经济效益200多万元,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唐山市介绍了今年南美白对虾养殖情况和南美白对虾养殖经验;保定市介绍了青虾和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情况;朱会杰研究员介绍了天津市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情况,传授了南美白虾养殖技术;衡水学院的三位教授对南美白虾的养殖从生物学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曹首席作了总结发言,提出了南美白虾养殖的发展方向和2015年创新团队的工作计划。

10月28日下午,曹站长和与会的各位同志,对冀州市南美白虾养殖的几个养殖示范点进行了现场观摩。

大宗淡水鱼池塘养殖新模式观摩研讨会在衡水市冀州的成功举办,对衡水水产业的发展定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黄金义衡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053000)

淡水池塘 第11篇

关键词:水华问题,理化因子,SPSS分析,神经网络模型,生态养殖

1 水华问题的背景

目前,我国池塘养殖水产品占总淡水养殖的70%,所以,池塘养殖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水产品品质及消费者安全。

对于长期进行传统养殖模式的池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蓝藻、轮虫等引起的水华问题尤为突出,水华的大面积长时间存在对鱼类的生长极为不利,严重时还会引发含氧量大大降低,水质恶化,鱼类中毒等事故。并由此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及水体污染,对养殖业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因此,分析水华产生的原因,进而有效预测水华的发生,从而提出控制、预防水华的方法,保证池塘养殖业高效健康发展。

2 水华问题的原因分析

根据查阅资料[1]我们发现水华的发生和池塘中理化因子(池水中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含量及环境因素)有着很大的因果关系,理化因子的不正常变动会引起浮游植物和生物的数量的剧增,进而导致水华,所以理化因子的量值关系就成为了水华问题分析的关键。于是,我们用SPSS软件对池塘中主要理化因子进行回归和相关性分析,从而得到池塘水中理化因子(总氮、总磷、磷酸盐磷,硝态氮、亚硝态氮)含量的回归关系。

结果显示总氮含量与总磷、磷酸盐磷含量为正相关,与硝态氮、亚硝态氮含量为负相关。总氮与总磷之间为三角函数与多项式的复合关系,总氮含量随总磷含量上升总体趋势为上升,但过程中出现周期性变化。总磷与无机磷(即磷酸盐磷)为正相关的线性关系。

3 池塘水华问题的预测

3.1 预测水华问题所需的理化因子

我们利用SPSS对池塘中理化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此来选择对于整个系统影响较大的理化因子并对它们进行后续分析。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维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这样在研究复杂问题时容易抓住主要矛盾,揭示其规律性,同时使问题得到简化,提高效率[2]。综合分析相关系数和主成分系数的可得水华问题的主要理化因子为水温、铵态氮、盐度、透明度、总碱度、总磷、磷酸盐磷。

3.2 水华问题预测所涉及的模型

本题中牵涉到的影响理化因子较多,因此建立一般的模型将会比较复杂。而神经网络,作为当下热门的信息处理结构,通过调整所包含的神经元节点之间的复杂连接来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适合于本问题的数学建模。

3.3 模型建立

对于某池塘1~15周数据,我们选取主要的理化因子为模型输入端,以水华发生时的浮游生物总量作为模型的输出端,整合数据后加以时间轴并归一化作为神经网络的数据集。每次训练神经网络,我们在数据集中随机选取70%的数据作为训练集,15%作为测试集,15%作为验证集,采用包含延迟为2~10个隐藏神经元的时间序列神经网络,使用Levenberg-Marquardt训练算法进行训练,直到获得比较理想的神经网络。

3.4 预测结果

由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增长,浮游生物的含量出现很大波动,但总体趋势仍是下降的。这表明我们的池塘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在这一期间我们要严格控制以上主要理化因子的排放量,保证水华问题的有效预防。

4 水华问题的治理——生态养殖模式

到目前为止,我国池塘养殖面积超过300万h㎡,养殖的水产品是市场上水产品供应的主要来源,池塘的生态养殖技术意义重大,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及国家国民经济发展。但在大规模养殖的背景下,出现了传统粗放型养殖的很多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溶氧量低、有害物质含量多等,严重危及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综合附件信息及相关专业资料,我们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生态养殖模式,最大化利用资源,最小化减少排放,保证淡水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及环境友好。[4]

到目前为止,我国池塘养殖面积超过300万h㎡,养殖的水产品是市场上水产品供应的主要来源,池塘的生态养殖技术意义重大,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及国家国民经济发展。但在大规模养殖的背景下,出现了传统粗放型养殖的很多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溶氧量低、有害物质含量多等,严重危及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综合附件信息及相关专业资料,我们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生态养殖模式,最大化利用资源,最小化减少排放,保证淡水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及环境友好。

“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泥。”由于鱼代谢物、水生动物植物尸体的都会沉积在底泥中腐烂,氮和磷含量高,耗氧量高。是污染物的汇集地和营养元素的发源地[3]。

具体做法:

1)养殖之前先将底泥消毒处理,并种植适量的水草供鱼类食用,以利用高含量的氮和磷。

2)根据不同鱼类各自生活习性,采取混合搭养的方式,充分利用而饵料,并减少残余饵料在底泥中分解消耗氧气。

3)根据不同物种生活习性,采用多池塘并行养殖的方式,综合利用池塘中富营养物质,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排放污染[4]。

参考文献

[1]张克鑫.2种不同内陆水体浮游藻类发生动态及预测模型构建[D].宁波:宁波大学,2011.

[2]何亮.主成分分析在SPSS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S1):20-22.

[3]姚雁鸿,何文辉,余来宁.池塘蓝藻水华的产生及对养殖的危害[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4):98-100.

上一篇:中非合作下一篇:西藏高校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