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贯无创通气论文

2024-08-16

序贯无创通气论文(精选8篇)

序贯无创通气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序贯无创通气,氧合指数,机械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进行性的缺氧性呼吸衰竭, 以顽固性的低氧血症为主[1], 病死率高[2]。无创通气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无创伤, 能够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但疗效在临床上仍存争议。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后序贯无创通气的时机及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27例, 女性患者23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25~75岁, 患者年龄的平均值为 (50.67±12.37) 岁;其中31例患者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19例患者为急性胆囊炎。观察组中, 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24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24~76岁, 患者年龄的平均值为 (50.71±12.41) 岁;其中32例患者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18例患者为急性胆囊炎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 且经胸部X线片确诊, 氧合指数小于200mm Hg。排除心肺系统疾病、上消化道出血和严重感染患者。全部患者家属患者均知情同意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差异 (P>0.05) , 具可比性。

注:与治疗前对比, *P<0.05;与对照组相比, △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都行气管插管, 实施机械通气治疗, 连接呼吸机 (美国泰科PB840多功能呼吸机) , 呼吸机设置为间歇指令同步通气 (S I M V) +呼气末正压 (PEEP) +压力支持通气 (PSV) 模式, PEEP设置为25cm H2O, 潮气量为6~8ml/kg, 根据患者的氧合指数对吸入氧浓度进行调整, 气道峰压应保持在40cm H2O以内, 同时, 每隔6小时对患者进行1次为期10分钟的振动排痰, 每隔12小时进行1次持续2分钟的肺复张, 待血压降至90/60mm Hg即可停止肺复张。

对照组:患者满足以下条件时, 可予以撤机: (1) 意识恢复正常, 咳嗽有力且痰液稀薄; (2) 各项生命体征较为平稳, 呼吸衰竭诱因得到有效控制; (3) 自主呼吸时口唇和皮肤表面未出现紫绀, 呼吸频率增高幅度不足每分钟10次, 收缩压增高幅度不足30mm Hg, 且胸廓起伏的频率较为正常; (4) 氧浓度为0.4时进行为期2小时的自主呼吸, 动脉血液的p H值超过7.3, 动脉血氧分压值达到60mm Hg。

观察组:氧合指数达到200~250mm Hg、CT显示病变区的渗出液被部分吸收时, 拔除气管内插管, 进行序贯无创通气治疗。当患者的 (1) 氧合指数小于100mm Hg且呼吸频率升高幅度大于每分钟35次; (2) 心律出现严重失常; (3) 肺部损伤加重; (4) 在拔管后出现吻合口感染时, 应立即终止无创通气, 并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 连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当患者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时间超过30分钟、可自主呼吸时, 可脱机。

1.3 观察指标

有创机械通气、总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呼吸机性肺炎 (VAP) 发生率、死亡率, 并观察治疗前、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呼吸频率、心率以及氧合指数、平均气道压 (MAP) 、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 并对观察组二次上机病例进行统计。合指数=Pa O2/Fi O2, 即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气分率的比值。氧合指数的正常范围为400~500mm Hg。氧合指数低于300mm Hg时, 则说明患者的呼吸功能出现障碍[3]。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5.0统计数据资料, 包括病患的年龄、性别等信息, 根据数据资料类型, 可分为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 分别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 若P<0.05, 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观察组呼吸、循环指标比较

对照组比观察组治疗后的呼吸情况、心率以及氧合指数、、MAP均明显得到改善 (P<0.05) , 观察组呼吸、循环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情况对比

观察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3 死亡情况

治疗后, 对照组有7例患者发生死亡, 死亡率为14%, VAP发生率为18% (9例) , 观察组有1例患者发生死亡, 死亡率为2%, VAP发生率为4% (2例) , 观察组患者的VAP发生率、死亡率明较对照组均明显更低 (P<0.05) 。观察组48例患者拔管后行序贯无创通气成功, 有2例患者在施行序贯无创通气后24小时出现二次上机指征, 行二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3 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易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死亡率高[4], 目前临床治疗以辅助通气为主[5,6]。有创机械通气导管易发生堵塞, 呼吸机管道易受感染, 患者易上呼吸道感染;而机械通气会患者的肺功能造成实质性的损伤, 易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撤机的难度大, 对机械通气的依赖性增强[7]。无创通气对患者机体的创伤小, 能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但易出现呼吸急促、心律失常等症状, 对患者的治疗也极为不利[8]。

近年来, 有创机械通气联合序贯无创通气通过对患者的机械通气模式进行转换, 可以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9]。但序贯通气的时机十分重要, 气管内插管拔除过早, 可能会使患者呼吸情况恶化;气管内插管拔除过晚, 可能会使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0]。早期对ARDS患者实施无创通气治疗方法, 一方面能够减少气管的插管时间, 另外一方面能有效的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能起到缩短病程的效果, 同时还缩短患者的ICU住院时间[11]。

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进行序贯无创通气治疗, 对照组患者进行持续性的机械通气治疗, 观察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心率、氧合指数、、MAP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 P<0.05。可见有创机械通气联合序贯无创通气治疗有助于改善肺氧合, 改善呼吸窘迫症状。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供养情况、治疗时间以及死亡情况均较对照组明显更优, 当患者氧合指数达到200~250mm Hg范围时, 给予患者序贯无创通气治疗效果显著, 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 降低其死亡率, 与植荣昌[12]等报道相符。

序贯无创通气论文 第2篇

【关键词】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呼吸衰竭;有效性;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75-01

抢救呼吸衰竭患者时,为了辅助患者呼吸,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气管、应用呼吸机等[1]。然而长时间应用气管插管,会增加肺炎发生率,并且给患者脱机带来一定的难度。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做为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抢救重症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的80例都是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8例、12例,年龄为72-81岁,平均年龄(74.95±10.35)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14例,患者年龄为70-80岁,平均年龄(73.46±9.9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第一,患者年龄必须要大于70岁;第二,对呼吸系统原发病进行确定,主要包含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支气管扩张等;第三,合并呼吸衰竭,肺毛细血管楔压不小于18mmHg,氧合指数小于300mmHg;第四,对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第五,患者了解相关情况,并且同意研究[2]。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持续有创机械通气,逐步将PSV调节到6-8cmH2O,强SIMV 的通气频率调节到4-8次/分,SPO2必须大于90%,然后再脱机。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首先实施有创机械通气,当患者内环境与循环功能达到稳定状态,呼吸系统得到改善后,就对患者使用口鼻面罩,将通气频率设置在12次/分,呼气压力设置为4cmH2O,吸气压力设置为6-8cmH2O,当患者适应之后,再将其调节到患者能够承受的最高通气支持水平。

1.4 统计学的方法

汇总处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后,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其进行处理,其中用x2来检验组间率对比,用率(%)来表示计数资料;若P>0.05,那么差异就没有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都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具体可以参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对比

指标对照组观察组X2/tP

撤机成功(占比)8(20%)31(77.5%)28.657<0.0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占比)8(20%)1(2.5%)6.235<0.05

再次插管(占比)11(27.5%)4(10%)4.652<0.05

死亡(占比)15(37.5%)2(5%)16.729<0.05

氧合指数恢复时间(天)4.83±0.712.68±0.327.123<0.05

机械通气时间(天)7.20±0.864.15±0.516.052<0.05

胸片症状消失时间(天)5.63±0.643.37±0.487.018<0.05

住院时间(天)17.01±2.7311.15±1.766.993<0.05

2.2 两组患者血气及呼吸指标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都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可参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气及呼吸指标对比

组别例数PaO2(mmHg)PaCO2(mmHg)SaO2(%)HR(次/分)RR(次/分)pH值

对照组4060.03±7.3959.01±6.3386.99±6.35113.21±7.3828.38±4.467.52±0.09

觀察组4084.21±8.2543.87±7.5496.11±3.3184.40±6.2421.02±2.277.13±0.07

t-7.1236.3125.4376.0235.8644.943

P-<0.05<0.05<0.05<0.05<0.05<0.05

2.3 两组患者的应激反应

如表3,所示,对照组的各项应激反应指标都要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表3 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对比

组别例数R(pg/ml)E(pg/ml)NE(pg/ml)AT(pg/ml)

对照组404.17±0.66168.69±19.48217.45±27.5156.26±7.33

观察组402.24±0.3592.38±10.389123.09±15.2130.48±4.46

t-5.7237.9458.2467.843

P-<0.05<0.05<0.05<0.05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大面积烧伤、中毒、外伤、大量出血、肺部严重感染等都有可能影响患者换气、通气功能,进而出现呼吸衰竭的症状。呼吸衰竭会严重损害靶器官功能,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救治患者。在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救治措施就是利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来辅助患者呼吸。然而长时间气管插管会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出现,加重患者呼吸衰竭现象,因而诞生了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该治疗方法不但减少了外界病菌侵入的机会,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病率,而且还能够促进患者逐步恢复自主呼吸功能,为患者脱机奠定基础。

本院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老年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后,机械通气时间大幅度缩短,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不断降低,是有效、安全的救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唐丽玲.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抢救重症呼吸衰竭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01):76-77.

序贯无创通气论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 我院相关科室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400例, 患者均存在严重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气道分泌物过多等症状, 且符合气管插管的标准以及机械通气治疗的条件。患者中男女各200例, 年龄在35~85岁之间, 平均为 (57.6±12.3) 岁。将4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20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的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前期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炎、抗病毒、气道分泌物引流、纠正电解质的紊乱、扩张支气管、营养支持等治疗。 (2) 治疗组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法:采用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首先, 利用鼻罩和面罩连接呼吸机 (德国德尔格EVATA 4型呼吸机) 对治疗组的200例患者进行无创通气治疗, 采用CPAP (持续正压通气) 联合PSV (压力支持通气) 模式进行治疗, 分析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病情加重, 则改用有创通气进行治疗, 治疗模式为SIMV (同步间歇式指令通气) +PSV+PEEP (呼气末正压) , 或者采用BiPAP (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 进行治疗。然后进行参数设定, 将VT (潮气量) 设置为6~8mL/kg, PIP (平台压) 设置在300mmH2O以下, PEEP设置为50~120mmH2O, FiO2设置为30%~50%, PSV设置为50~300mmH2O。治疗后, 有186例患者的肺部感染得到了明显的控制, 改用无创通气, 仍采用CPAP+PSV模式, 均能够成功脱机, 有5例患者由于病情进展得过于迅速而导致死亡。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机械通气后直接拔管吸氧。

1.3 肺炎诊断标准

(1) 重症肺炎诊断标准: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 (IDSA) /美国胸科学会 (ATS) 定义凡符合2项主要诊断标准之一 (需要有创机械通气或感染性休克需要血管收缩剂治疗) 或9项次要诊断标准中三项[呼吸频率≥30次/分, 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 (Arterial oxygen pressure fraction inspired oxygen, PaO2/FiO2≤250 mmHg, 多肺叶浸润, 意识障碍/定向障碍, 血尿素氮≥7 mmol/L, 白细胞<4.0×109/L, 血小板<100×109/L, 体温<36℃和低血压且需强力液体复苏者。 (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X线胸片显示原有的肺部浸润阴影逐渐扩大, 或者出现了新的浸润阴影;患者的痰性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且有脓性痰液出现;痰培养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病原菌;体温上升, 高于38℃;外周血白细胞的计数在10×10 9/L以上。

1.4 进行重新插管的标准

患者的病情加重, 且PaCO2在70mmHg以上, 或者PaCO2平均上升约5~10mmHg;患者出现神志不清、神志障碍等;PaO2在45mmHg以下。如患者出现了上述其中任意一项症状, 则需要重新插管。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χ—±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χ2进行检验, 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

治疗组200例患者采用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后, 患者的心率、呼吸、氧分压以及氧合指数等均较治疗前有了明显的改善 (P<0.05) , 具体见表1。

注:治疗前后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VAP、再插管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死亡情况的比较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后发现, 治疗组的VAP发生率以及再插管的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 (P<0.05) , 而住院死亡人数差异不大 (P>0.05) , 具体见表2。

3 讨论

重症肺炎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病症, 病情危急, 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近年来, 重症肺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1]。重症肺炎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肺内的炎症细胞等导致肺泡内毛细血管的内膜损伤, 毛细血管内膜的通透性增高, 从而导致肺组织出现水肿和炎性渗出等症状, 造成肺泡部分实变和陷闭[2]。大大降低了肺的顺应性, 且肺的通气与血流的比例严重失调, 从而导致顽固性的低氧血症。患者的呼吸功也大大增加, 如果不及时予以治疗, 将迅速出现多个脏器缺血缺氧性损伤[3]。

随着无创呼吸理论及其设备快速发展, 只要选择合适的患者以及合适的时机, 也可以将无创机械通气用于抢救急性呼吸衰竭[4]。近年来, 许多医疗机构采用有创和无创序贯的机械通气进行重症呼吸衰竭的治疗, 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这种治疗策略充分利用了无创与有创机械通气的优势, 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5]。但这种治疗方式在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并发症上并无明显的优势。为保护脏器的功能,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 选择一种有效、合理的机械通气治疗方案至关重要[6]。

本研究将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患者进行治疗, 200例患者中有186例均成功脱机, 且VAP发生率以及再插管率均显著降低, 有创通气时间以及总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缩短。

总之, 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用于治疗重症肺炎临床疗效确切, 呼吸道的损伤能够迅速地恢复, 有效地减少了相关并发症, 且有创通气时间明显缩短。采用该治疗策略应把握好治疗时机, 控制好肺部感染窗, 适当应用呼气末正压, 这是成功治疗重症肺炎的关键。

摘要:目的 分析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的可行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于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40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使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条件。将4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各200例。治疗组采用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机械通气后直接拔管吸氧进行治疗。结果 观察组的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 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率以及病死率均明显比对照组低 (P<0.05) 。结论 采用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临床疗效显著, 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 且有创机械通气以及总机械通气的时间均显著缩短, 再插管率降低, 对提高重症肺炎的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症肺炎,机械通气,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余荣环, 陈弘群, 黄运平, 等.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抢救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9, 21 (7) :436-437.

[2]李君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儿撤机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2) :22-23.

[3]何佩华.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2, 24 (1) :15-17.

[4]李佳峰.BiPAP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5) :803-804.

[5]马爱君, 郭凌云, 李有亮, 等.成人重症肺炎有创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管理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35) :4558-4560.

序贯无创通气论文 第4篇

对气管进行内部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伴有呼吸衰竭的常用方法,但对患者进行长时间的有创通气易导致细菌滋长、并发症及预后不良等情况的发生。因此,对患者进行有创之后的无创机械通气,将有创、无创二者有效的结合已逐步成为广大医护人员关注的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6年3月在本院确诊为AECOPD的患者100例,年龄在45~70(54.25±12.31)岁。通过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分别为序贯组(50例)和传统治疗组(50例)。贯序组包括男32例,女18例;传统治疗组包括男33例,女17例。两组患者年龄及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注:贯序组与传统治疗组比较,*P<0.05

注:无创2h与拔管时比较,△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国家医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AECOPD纳入标准[6];②治疗前未及受过相关治疗;③患者或其家属对本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者在进行气管插管前病情处于不稳定期;②伴有肝、肾或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③病例或身体指标情况不完全者[7]。

1.2 治疗方法

在对两组患者施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同时,采取抗菌、化痰、消炎和营养输入等治疗,机械通气模拟采用同步间歇指令(SMV)+压力支持通气(PSV)指令,当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拔除序贯组患者气管插管,对其进行口鼻面罩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 PAP)治疗辅助呼吸直至撤机,而传统治疗组患者则继续采用有创通气PSV直至撤机[8,9]。

1.3 肺部感染控制窗判断标准

患者独立咳痰能力增强、排痰顺畅且排痰量下降、痰色由黄变青、痰质由黏转稀;发热减轻,肺部痰鸣音或啰音降低,肺部阴影消失;白细胞数量小于10.0×109/L[10]。

1.4 主要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人数、患者住院时间、死亡人数、撤机成功人数和序贯拔除插管及PSV2h后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和PCO2等。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应用F检验,计数数据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相关指标的比较(表1)

2.2 序贯通气拔除插管及无创通气2h后患者情况(表2)

3. 讨论

3.1 AECOPD发病的主要因素

AECOPD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的气道遭受阻碍,呼吸肌及其辅助肌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使得肺部达到正常的呼吸水平。由于呼吸肌的张力增加,导致呼吸肌及其辅助肌的耗氧量增大,进而产生较多的CO2。呼吸肌长期处于非正常的环境下工作,最终导致呼吸肌功能损伤、CO2的存储量增多以及肺气肿的发生。患有AECOPD的患者支气管腔狭窄、腔内分泌物增加、支气管结构遭到破坏,使得气管内大量分泌物无法正常排泄和分泌进而阻塞气道,AECOPD患者的肺部亦发生炎性反应和小血管痉挛的现象,炎性反应使肺泡细胞的渗出性增高,加强了气体的凝聚作用,小血管痉挛会阻碍肺内血液的流动,通气量与血流量二者间的比例失去平衡,最终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甚至会出现呼吸衰败的临床症状。

3.2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治疗AECOPD中的应用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于AECOPD的治疗,综合了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优点,贯序组患者在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拔除气管插管,对其进行Bi PAP治疗辅助呼吸直至撤机。Bi PAP治疗能够减少气道感染的发生,降低合并病的发生概率。本实验结果表示(见表1),贯序组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VAP发生人数、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死亡人数均明显小于传统治疗组,而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能够有效降低AECOPD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VAP发生人数和AECOPD的死亡人数,增加撤机的成功率。贯序组患者拔除插管及无创通气2h后的身体各项指标比较(见表2)显示,无创通气2h后患者的PH、Pa O2、Pa CO2、Pa O2/Fi O2、心率、收缩压及自主呼吸频率较拔管时均有明显好转,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于改善AECOPD患者的身体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运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方法治疗AECOPD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减少VAP发生的人数、AECOPD的死亡人数,增加撤机的成功率及改善AECOPD患者的身体功能,在临床治疗AECOPD中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AECOPD)中的应用。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序贯组和传统治疗组。在对两组患者施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同时,采取抗菌、化痰、消炎和营养输入等治疗,机械通气模拟采用SMV(同步间歇指令)+PSV(压力支持通气)指令,当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拔除序贯组患者气管插管,对其进行Bi PAP(口鼻面罩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辅助呼吸直至撤机,而传统治疗组患者则继续采用有创通气PSV直至撤机,对两组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VAP发生人数、住院时间、死亡人数、撤机成功率和贯序组患者序贯通气拔除插管及无创通气2h后患者各项生理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序贯组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VAP发生人数、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死亡人数均明显小于传统治疗组,而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贯序组患者无创通气2h后PH、Pa O2、Pa CO2、Pa O2/Fi O2、心率、收缩压及自主呼吸频率较拔管时均有明显好转,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方法治疗AECOPD能够有效降低AECOPD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减少VAP发生的人数,AECOPD的死亡人数,增加撤机的成功率及改善AECOPD患者的身体功能,在临床治疗AECOPD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有创,无创,AECOPD,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

参考文献

[1]唐俊杰.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治疗AECOPD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4):1876-1877.

[2]巩健男.有创-无创无间隙序贯通气在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撤机中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2.

[3]梁磊,王玉萍,顾建芳.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在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病人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1,9(34):3130-3131.

[4]吴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

[5]郭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2.

[6]彭允忻.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中医证型变化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7]魏中兴.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疗效评价[J].中外医疗,2013,33(33):73-74.

[8]黄华兴,陈飞鹏.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的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4):646-649.

[9]庄志方,周尧.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5):816-817,837.

序贯无创通气论文 第5篇

患者,男性,92岁。因肺炎急性呼吸衰竭后昏迷而入院就诊。查体:体温36.0℃、脉搏108次/分、呼吸频率28次/分、血压135/65mmHg(1mmHg=0.133KPa),指尖血氧饱和度(SpO2)74%,颜面青紫,口唇紫绀,中度昏迷,双侧瞳孔直径约1.5mm,对光反射消失,呼吸浅促,三凹征明显,下颌式呼吸,双肺可闻及大量干、湿性啰音,心率108次/分,心律齐,腹部平软,肠鸣音略弱,双下肢轻度水肿。床旁胸片示:双侧肺炎;血气分析(鼻导管吸氧10L/min):pH7.137,动脉血氧分压(PaO2)88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82.6mmHg,剩余碱(BE)-1mmol/L;电解质系列Na+125.1mmol/L,K+4.60mmol/L;颅脑CT示:脑萎缩,左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8×109/L,中性粒细胞%85.3%,淋巴细胞%10.6%,红细胞计数4.43×1012/L,血小板计数426×109/L。立即行经口气管插管接有创呼吸机通气,给予A/C模式,设定潮气量(Vt)500ml,呼吸频率(RR)20次/分,吸呼比(I:E)为1:2,吸入氧浓度(FiO2)80%,4h后患者呼吸平稳,SpO2为96%,改为SIMV+PSV通气,设定Vt450ml,RR14次/分,压力支持(PSV)18cmH2O,呼气末正压(PEEP)5cmH2O,FiO240%,同时给予解痉、平喘、抗感染、降颅压、强心等治疗,查血气分析:pH7.452,PaO260mmHg,PaCO236.6mmHg,BE2mmol/L,入院20h后患者神志转清,瞳孔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查血气分析:pH7.496,PaO276mmHg,PaCO235.6mmHg,BE4mmol/L,此时将呼吸机设置调为Vt450ml,RR12次/分,PSV12cmH2O,PEEP4cmH2O,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设置,81h后患者血气正常呼吸平稳,停用有创呼吸机,改为无创通气,无创通气72h后撤离呼吸机,给予鼻导管吸氧,住院59d后患者痊愈出院。

2 讨论

有创机械通气是救治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其作用包括通过建立和管理人工气道,有效的引流痰液,控制支气管-肺部感染,承担部分甚至全部通气负荷来保证机体的有效通气,同时使呼吸肌得到休息。但有创机械通气时的正压通气可造成胸内压升高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还包括气管插管继发感染引起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了尽量避免和减少有创机械通气带来的并发症应争取早日撤机。通气时间大于72h就可称为呼吸机依赖,此时撤机失败率很高[1],呼吸肌的废用性萎缩和呼吸肌疲劳是造成呼吸机依赖的重要原因。部分支持通气的优点在于呼吸机允许自主呼吸的存在,从而能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的气体交换和血液动力学稳定,同时维持一定的呼吸肌运动,有利于防止呼吸肌萎缩和呼吸肌疲劳。SIMV+PSV是目前最常用的部分支持通气模式之一,既保留了患者的自主呼吸功能,又可逐渐降低呼吸机辅助支持的水平;既可作为长期通气支持的方式,也是准备撤机前使用的序贯模式。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行有创机械通气后,当呼吸情况有一定好转但尚未达到传统的拔管一撤机标准之前即撤离有创通气,继之以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NIPPV),从而使有创机械通气的时间缩短,称之为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NIPPV一方面通过正压通气帮助患者克服气道阻力,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外加的PEEP来减少由PEEPi所引起的吸气功耗增加,使呼吸肌疲劳得到缓解。NIPPV早期主要用来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近10余年来已广泛用于多种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2]。无创通气可以减少有创通气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并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易被患者接受,将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合理的结合,序贯的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的危重病,可能是更好的选择[3]。

参考文献

[1] Sapijaszko MJ,Brant R,Sandharn D,et al.Nonrespiratory predictor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dependency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Crit Care Med,1996;24(4):601~607

[2]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s in intensive care medicine;noninvasive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1;163:283~291

序贯无创通气论文 第6篇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ICU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4 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 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6 例, 女16 例, 年龄为65~78 岁, 平均年龄为 (72.03 ±2.56) 岁, 血气分析结果如下:PO2为 (46.08±5.12) mm Hg;PCO2为 (74.03±15.24) mm Hg;平均p H值为 (7.26±0.02) 。 观察组患者男25 例, 女17 例, 年龄为60~79岁, 平均年龄为 (74.12±2.43) 岁, 血气分析结果如下:PO2为 (49.27 ±6.08) mm Hg;PCO2为 (75.14 ±17.09) mm Hg;平均p H值为 (7.30±0.04) 。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血气分析结果 (治疗前) 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本研究COPD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诊治指南》[4] (2002 年) ; (2) 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 (3) 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 严重上呼吸道梗阻患者; (2)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 (3) 具有意识障碍患者; (4) 肺大泡患者; (5) 严重心脏疾病患者; (6) 嗜睡者; (7) 近期做过胃食管或面部手术; (8) 严重胃胀气患者及肥胖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 包括抗感染、祛痰、低浓度氧疗、支气管扩张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糖皮质激素等。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 其具体措施如下: (1) 上机前医护人员向患者耐心解释清楚, 侧面消除患者不安、恐惧等心理, 使患者身心放松处于自然状态; (2) 患者将头带和面罩带好后, 接通输氧管; (3) 固定好面罩并对拉力带进行调节, 达到不漏气的目的; (4) 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进行调节参数, 采用通气模式S/T, 吸气压力为8 ~24cm H2O ( 其中1cm H2O为0.098k Pa) , 慢慢从低水平增加使患者能够适应水平变化, 呼气压力为4~8cm H2O, 以2cm H2O水平递增直到通气得到明显改善; (5) 面罩内潮气量保持为7~10m L/kg, 氧饱和度保持在90%以上; (6) 每天通气2~4 次, 并保证每次通气3~5h; (7) 通气间歇期, 应给予患者低流量吸氧, 并鼓励患者饮水、吐痰; (8) 治疗终点包括两种; 一是患者呼吸衰竭症状完全消除病愈出院;二是患者病情加重, 必须进行气管插管才能保护气道、处理分泌物, 疼痛难忍无法耐受面罩。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呼吸困难程度, 比较4h、36h后动脉血气指标变化, 同时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等。 其中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评定标准参照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分级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dyspnea Scale, MRC分级) , 1 级:只有在剧烈运动时才会感觉到呼吸困难;2 级:上坡甚至平地急行时感觉气短;3 级:平地行走时感到气短且慢于正常人, 或必须停下来喘气;4 级:平地行走几分钟 (或100m) 就感觉到气短;5 级:时常感觉气短, 不能离开房间。 将MRC1 级定为轻度, MRC2 级定为中度, MRC3~5 级定为重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 对记录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呼吸困难程度比较

治疗后, 两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心率减慢、胸闷气促等现象不同程度地改善。 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MRC分级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变化比较

在治疗前, 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各项指标 (PO2、PCO2及p H) 无差异不显著 (P>0.05) ;治疗4h后, 对照组患者动脉血气各指标变化不大, 而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 (P<0.05) ;治疗36h后, 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 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显著 (P<0.05) , 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所示。

注:与组内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3 两组患者住院病死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病死率为2.87%明显低于对照组9.26%, 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临床上呼吸系统常见疾病, 其临床表现为通气功能减弱、气道阻力增加, 形成内源性呼气末正压 (PEEPI) 而增加呼吸功耗, 进而导致呼吸机疲劳[4]。 每年COPD患者可以发生多次加重 (0.5~3.5 次) , 住院病死率高达60%,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更高, 如不及时采取相关治疗措施, 则容易使得患者部分重要脏器出现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20 世纪60 年代有创通气治疗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COPD患者, 需要建立人工呼吸道, 但随着时代进步, 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继发感染机会增加、气管损伤、撤机困难、医疗费用高及护理工作量较大等。 而近年来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能够保护上呼吸道各种黏膜屏障, 同时缓解呼吸肌疲劳, 进而改善通气及气体交换[5], 凭借其无创伤、简单方便及疗效显著等优点已逐渐应用于临床。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说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能够缓解患者呼吸肌疲劳进而改善患者的通气状况;观察组患者动脉血气各项指标变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可以促进气体交换;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降低患者病死率, 缩短住院时间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 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既可以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也可以降低病死率,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能够应用于临床治疗, 但无创序贯机械通气仍有缺点, 如不能解决痰栓问题,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摘要:探究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ICU重症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将2012年6月2013年8月甘肃省高台仁济医院ICU84例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行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呼吸困难缓解程度、动脉血气指标变化、住院病死率及平均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缓解程度远大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观察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PO2显著上升, PCO2显著下降, 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平均住院时间也相对较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ICU重症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可取得显著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但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关键词:无创序贯机械通气,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钟南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进展[J].新医学, 1997, 28 (8) :439.

[2]罗惠珍, 曹桂香, 王元珍.缩唇呼吸应用于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28) :34-36.

[3]吕洪博.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40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09, 15 (9) :47.

[4]程伟雄, 周伟雄.无创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III型呼吸衰竭35例[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 28 (3) :282-284.

序贯无创通气论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0月在本院ICU住院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6例, 男31例, 女15例, 以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COPD诊治标准为入选病例[2], 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治疗组和有创通气对照组。治疗组23例, 男15例, 女8例;对照组23例, 男16例, 女7例,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选患者最初都采用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呼吸机模式为SIMV+PSV, 依据患者血气分析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改善情况、脉搏血氧饱和度、及患者人机协调情况调整呼吸机参数, 其余常规治疗均应用有效抗菌素, 平喘化痰,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

治疗组在肺部感染控制窗 (PIC) 出现后, 将有创通气改为无创机械通气, 无创机械通气模式为 (SPONT) , PSV采用范围6~14 cm H2O (1 cm H2O=0.098 k Pa) , PEEP采用范围4~7cm H2O, 以患者的氧合、通气好转情况为指征逐渐降低PSV、PEEP支持水平, 直至撤离呼吸机。对照组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呼吸机有创通气模式不变, 直至脱机拔管。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的诊断标准:呼吸机治疗患者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X线胸片上出现新的浸润影, 并至少具备下列之一表现: (1) 新的发热; (2) 脓性气管分泌物; (3) 白细胞、CRP、PCT再次增高; (4) 肺部感染的细菌学证据; (5) 血或胸水培养阳性与气管内发现的致病原一致。

1.3 PIC的判断[3]

神志清, 咳痰较有力, 痰量明显减少, 痰色转白或变浅, 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床旁X线胸片显示支气管-肺部感染影像较前明显吸收。同时在下述指标中最少具备一项:不发热, 或体温<38℃;外周血白细胞<10×109/L;呼吸机参考标准:SIMV呼吸次数降至12次/min左右, PSV水平降至10~12 cm H2O。

1.4 观察指标

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发生例数、住ICU时间、住院费用等。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接受有创机械通气前的基础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治疗结束后统计结果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两组比较, P>0.05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COPD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原因是在不可逆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病变基础上, 因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 (如营养不良、长期高负荷做功) 所诱发。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可以迅速改善通气, 但长时间的有创机械通气过程中存在气管插管气囊周围细菌沿气管-支气管蔓延、不规范操作等因素可导致VAP[4], 加重患者病情, 上机时间延长。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是近年来在有创机械通气基础上提出的新观念, 是指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待病情改善但又未具备撤机拔管标准前即撤除有创机械通气 (以PIC窗为切换点) , 继以无创机械通气, 促进呼吸道生理状态迅速恢复, 提高治疗效果, 缩短病程, 改善预后[5]。

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方式对本院ICU入组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以PIC窗为切换点, 将有创机械通气改为无创通气, 迅速恢复呼吸道创伤, 减少并发症发生。在兼顾两者优点的同时减少了两种通气方式的缺点。临床结果显示,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方式, 能很好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 使经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时间缩短, 降低气管切开几率, 使VAP的发生明显下降;总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明显减少, 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经济及社会负担。

综上所述, 本组临床观察支持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尽早拔出气管使患者通气功能得到提高, VAP等有创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下降, 治疗效果得到改善, 医疗费用下降, 值得在临床试验性推广。

参考文献

[1]Nickol AH, Hart N, Hopkinson NS, et al.Mechanisms of improvement of respiratory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COPD treaded with NIV.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 2008, 3 (3) :453-462.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45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中华医学杂志, 2001 (81) :314.

[4]韩雪峰, 乜庆荣, 张爱民.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治疗II型呼吸衰竭临床分析.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6) :950-951.

序贯无创通气论文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抽取的是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之间在我院治疗的78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 然后进行随机的分成两组, 其中治疗组患者39例, 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17例, 年龄为59~86岁, 平均年龄为 (72.4±4.5) 岁;对照组39例患者, 男性患者19例, 女性患者20例, 年龄为60~88岁, 平均年龄为 (73.1±5.1) 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的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本次纳入的标准需要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02版) 中的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 COPD合并的呼吸衰竭的患者中需要排除肺性脑病之外的其他中枢神经的疾病; (2) 出现又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的休克以及严重的左心衰竭患者; (3) 有过上消化道的穿孔和梗阻以及大出血患者或者近期有进行消化道手术的患者; (4) 出现面部的损伤或者畸形的患者[2]。

1.4 方法

将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之间在我院治疗的78例COPD合并的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随机的分成两组, 其中治疗组39例患者在通气治疗中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 采取无创序贯通气法进行治疗, 而对照组39例患者在通气治疗中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 采取有创机械通气法治疗。

1.4.1 有创机械通气

其操作方式:采用同步间歇的指令和压力的支持通气, 然后依据患者的病况和通气的状况, (PSV) , 根据患者自身状况、通气情况和血气的分析以及患者的耐受等情况, 从而进行有效的调节FiO2和VT以及PSV与呼吸的频率等。

1.4.2 无创序贯通气

其具体的操作为:采取口鼻面罩的双水平气道进行正压的通气, 然后依据患者的呼吸情况和耐受情况, 进行有效的控制压力的水平与FiO2。

1.5 肺感染控制窗的评定

(1) 患者进行床旁的X线拍摄, 每1~2d进行一次, 其中显示的支气管-肺部感染影比治疗前有明显的吸收, 且无明显的融合斑片影; (2) 患者的痰量比治疗前有明显的减少, 而且痰色逐渐的转化为白或者变浅, 同时黏度降低在Ⅱ度以下; (3) 患者的体温比之前有所下降且低于38℃;患者的外周血的白细胞的计数明显的≤10×109/L或者是比之前下降且值>12×109/L。至少出现上述的一种或者全部[3]。

1.6 观察指标

本次的观察指标为: (1) 有创的通气时间; (2) 总机械的通气时间; (3) VAP的发生率; (4) 住ICU的时间; (5) 住院的时间; (6) 再插管率; (7) 病死率。

1.7 统计学分析

本次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l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计量的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 而计量的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 组间的数据对比采取χ2进行检验, 其中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 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通过两组的治疗对比分析, 其中治疗组患者的有创的通气时间和住ICU的时间以及VAP发生率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情况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的总通气时间和住院的总时间以及再插管率与病死率比较无明显的差异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患者具体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

3 讨论

对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治疗目前常见的是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而且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利用感染进行控制患者的病情变化, 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病情, 但是若该方法使用的时间过长一般就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 对患者的肺功能造成损伤[4]。因此这一问题引起了临床医师们的关注,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中无创通气治疗技术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该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对患者进行插管, 继而减少患者的VAP的发生, 同时该方法对呼吸衰竭的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因此, 有资料显示将有创和无创进行结合治疗, 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而且效果显著[5]。

本文主要研究这两种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 其中发现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之后, 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 采取无创通气的治疗的效果明显的要优于继续采取的有创治疗的效果。而且该方法减少了患者的VAP发生率和住ICU的治疗时间, 但是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总通气时间以及再插管率比较无明显的差异[6], 其中该项与当前的资料显示具有一定的差异, 因此, 这种方法的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临床试验。

摘要:目的 分析有创与无创序贯疗法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之间收录的78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 其中, 治疗组在治疗中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之后, 进行拔除气管的插管, 然后改用口鼻面罩无创法进行通气治疗, 直到脱机成功;而对照组患者再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 继续采取有创通气法进行治疗, 直到脱机成功。然后观察两组患者中有创的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ICU治疗的时间等等情况。结果 通过两组的治疗对比分析, 其中治疗组患者中的有创的通气时间和住ICU的时间以及VAP发生率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情况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的总通气时间和住院的总时间以及再插管率与病死率比较无明显的差异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两组的治疗情况分析, 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法进行治疗中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 采取无创的效果要比继续采取有创的通气法更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该方法可以缩短患者的治疗的时间和降低患者出现VAP的概率。

关键词:COPD,呼吸衰竭,有创通气,无创通气,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梁结柱.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9, 3 (8) :377-378.

[2]王思荣, 陈裕胜, 黄昭, 等.浅快呼吸指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撤离中的应用评价[J].临床医学, 2008, 28 (6) :544-545.

[3]丁宏辉, 余天峰, 黄建强.有创后序贯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重度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 2006, 12 (6) :102-104.

[4]沈进, 傅静奕.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U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华西医学, 2009, 12 (4) :61-62.

[5]万齐全, 杨明施, 肖雪飞, 等.有创与无创序贯通气疗法在COPD急性加重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 2009, 26 (10) :988-990.

上一篇:主轴加工下一篇:塑造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