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涉农专业范文

2024-07-25

高职涉农专业范文(精选11篇)

高职涉农专业 第1篇

一、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

2012年12月我校以现代农业工程系2011级和2012级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10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大一学生有52名, 大二学生有51名。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配合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等形式, 了解学生学习倦怠的深层原因。问卷采用的是由连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 该问卷计20个题目, 分为3部分:情绪低落, 反映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学习中的问题, 表现出倦怠、沮丧等消极情绪;行为不当, 反映出大学生表现出的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和不交作业等行为特征;成就感低, 反映大学生因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体验到的能力不足等方面的低成就感受。各项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 5级评定, 其中反向题反向计分, 被试得分越高, 表明他的学习倦怠程度越高。答题方式根据题意采用单选形式。

根据问卷的结构特点和得分情况, 得分高于60分者视为学习倦怠者, 低于40分者视为不存在学习倦怠, 介于40分和60分之间者视为不确定的中间状态。研究结果表明, 明确学习倦怠者有59名, 占59.74%, 不存在学习倦怠者有3人, 占3.09%, 状态不确定者有62人, 占63.86%。

结合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等形式的调查发现, 在高职涉农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倦怠症现象, 并且较为严重, 调查结论与高于任怡、龚芸等人的测试结果。在情绪低落、成就感低以及行为不当三个方面上, 以行为不当得分最高, 其次是成就感低, 再次为情绪低落;从性别来看, 男女生在学习倦怠方面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习倦怠情绪有递增的现象这一结果与龚芸等人测试结果是一致的。

二、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 个人因素

1.专业目标不明确。

调查统计, 40%左右的学生不安心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学习;32%的学生回答是父母和亲戚要他 (她) 来读的, 特别是我校大一学生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是干什么的一点都不了解, 入学后才发现对所学的专业毫无兴趣, 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和目标。

2.学习动机不足。

具体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基础薄弱, 缺乏信心;学习兴趣缺乏。

3.人格特征因素影响。

由于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不够, 很多高职学生都存一定的人格障碍。心理调适能力不强, 尤其是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重大挫折时他们很容易心理失衡, 陷入极度的失望和自卑, 变得缺乏信心、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4.错误归因, 低自我效能感。

通过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将自己没有考入理想学校的原因, 归结为社会不公, 家庭不幸, 学校教育不当, 自己时运不济;或自己智商低, 不是学习的料等。不能够正确归因, 自我效能感低, 行为消极。

(二) 社会环境影响

1.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并不高, 学生没能考上本科院校, 才来读高职, 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 导致厌倦情绪的产生。

2.就业压力过大。

由于行业、专业等因素的限制, 其出路相对较窄, 就业难度更大, 就业对口率低。而家长们看重的主要就是毕业后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 学校教育因素

1.人才培养方案和办学模式脱离实际。

过于强调专业理论的学习, 注重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 对职业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重视不够。由于实训基地条件差, 设备陈旧, 数量不足, 实训教师水平不高, 导致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数严重不足。通过访谈得知, 学校现在的教学模式, 与学生“学一门技术”的初衷相差甚远, 这也是造成部分同学学习倦怠的原因。

2.教师授课水平。

在访谈中一些学生反映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未能主动更新知识, 照本宣科, 教学内容陈旧,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部分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差, 对学生缺乏亲和力。学生对老师教育形成了抗拒的心理, 逐渐产生学习倦怠。

(四) 家庭因素

我校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成绩普遍较差, 是多数老师、家长眼中的“问题学生”, 使得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相对较低, 一旦考上高校, 家长就认为孩子已经完成了任务, 甚至有些家长只要孩子在学校“不出事”, 顺利毕业就心满意足。

三、改善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的对策探讨

(一) 重视对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教育

当大学生们出现心理问题时使他们陷入失望、苦恼、郁闷等不良情绪之中, 如果长期持续下去, 会危及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对学习、生活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一般来说, 积极的个性特征对压力源以及个人成就感的降低有着很好的预防和抵制作用。因此, 学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帮扶机构。

(二) 适当地调整学习动机的强度。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得森认为, 动机强弱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可以描绘成一条“倒转的U形曲线”。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因此高职学生要尽量调整自己抱负水平, 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 根据自己的能力强化学习动机, 学习目标不要太高。

(三)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职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必须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立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学校树立以育人为本, 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狠抓教学质量。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求知欲。

(五) 正确引导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树立正确与积极的就业观念, 减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要引导学生从入学那天起就要进行各种素质准备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 要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 积极创业。

摘要: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配合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等形式, 对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在高职涉农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倦怠症现象, 并且较为严重。文章从个人因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因素等方面对学生学习倦怠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涉农专业,学习倦怠,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杨丽娴, 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 2005, (62) :54-58.

[2]连榕, 杨丽娴, 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 2005, 37 (5) :68-72.

[3]任怡.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在高职院校的测试[J].理论与现代化, 2007, (3) :120-122.

[4]龚芸, 贺建新, 周旺东.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管理研究) , 2010, (04) :102-103.

[5]胡志海, 黄和林.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间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 2006, 29 (6) :112-116.

新增涉农专业申请报告 第2篇

关于开设现代农业技术等三个涉农类专业的申请

一、市场调查报告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国家和社会发展壮大的战略优先地位。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於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加大财政用於“三农”的支出、以及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近9亿),要保证全国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并且保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科学发展和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加大,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在“三农”上的投入更是达到了空前的力度,各项惠民政策密集出台,农业机械化水平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就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实情况却不能令人乐观:在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高中以上的只占12%,同时,仅有5%的农民接受过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这些因素制约着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的新农村建设,使国家的惠农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根据国家政策和“三农”发展的现状,中等职业教育在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大战略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利用职业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和现有的教学设备,开设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涉农类专业,提高农民素质、帮助其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既是职业学校响应国家号召的政治责任,又是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目前,最根本、最迫切的是将更多的农民培育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当今时代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即使是农村出来的学生也不愿报考涉农类专业。正因为如此,国家才于2009年出台了涉农类专业免学费的政策,用政策的导向来解决农业和农村中劳动力素质偏低的现实。

三门峡中专经过周密调查和科学论证,依据学校已开设多年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金融业会计专业和美术设计专业的雄厚师资力量和健全的实习实验设备,于2010年开设了农村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和园林三个涉农专业,当年招生近百人,2011年招生达到695人,各项教学工作进展顺利,学生表现平稳。但这三个专业已不能满足农村学员的需求,现申请开设现代农艺技术(010200)、畜牧兽医(012000)和农产品保鲜与加工(012500)三个专业。

高职涉农专业 第3篇

关键词:涉农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在新世纪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如何针对“三农”问题,有效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创业型“领头羊”,以带动广大农民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信息农业等,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区域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赋予涉农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涉农类专业近年来不断探索与践行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根据区域人才培养需求,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2009年,在进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明确要求把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立了“宽基础、活模块、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园林技术、畜牧兽医两专业本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学以致用为原则,分别构建了“五阶递进、学用交融”、“三年三循环”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第5学期,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与发展规划,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可持续发展。

二、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回乡创业的梦想与激情

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强弱将会是影响学习成败的关键性因素。针对部分学生“学农但不爱农”,引导学生树立以服务“三农”为荣、“在基层也可以干一番事业”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为抓手,每年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娄底农业局、林业局、人社局领导以讲座形式向学生宣讲国家支农扶农政策及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等,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创业欲望与激情,点燃创业思维火花[1];同时,不定期邀请企业家特别是农林行业成功创业人士走进校园走上讲坛,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创业过程、创业体会及经验教训,以通过企业家零距离现身说法打消学生在心理上对创业的畏惧感与神秘感,体会企业家们切身的创业历程与可贵的创业精神,分享他们们成功后的喜悦,以增强创业勇气和信心。

三、调整课程结构体系,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环节和主渠道。课程体系设置上我们按照“三通一特”、“三同二优”模式来安排[2]。“三通一特”即公共选修课全院打通,通识公共基础课按专业大类打通,专业基础课按专业类群打通,专业核心课开出特色。“三同二优”即公共选修课全院各专业学时标准相同,通识公共基础课同学科门类学时标准相同,专业基础课同专业类群学时标准相同,专业核心课设置求优求精,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要求优质合理。《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农业企业管理》等创业教育课程作为通识公共素质课模块基本内容之一,置于与思想政治教育课、文化素质教育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对所有涉农专业大类开设,旨在使学生正确处理好成才与择业、就业与创业的关系以及懂得一些必要的农业企业管理知识。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精英式创业教育,开设《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培训班,同时开设创业心理学、社交礼仪、投资理财等公共选修课,给学生储备足够的创业知识技能和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

四、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适应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

为使教学内容能够紧密契合生产实际,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时刻关注行业动态,力争把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每年寒暑假,专业教师都有轮流安排下企业实践与参加师资培训,三年一轮回,走出去亲临生产一线,开展实际岗位任务调研并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类,以便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强化训练任务或项目。同时学校也鼓励与鞭策教师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要培养创业型人才,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彻底摒弃“满堂灌”的基本原则,针对不同课程的特征与性质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如在《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等采用现场教学与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到现场去直观接触,以调动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技术》这类实践性综合性强的课程,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组织。

五、打造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创业实战平台

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最好途径就是打造创业实战体验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创业意志品质,训练创业技能等。我们校内实训基地采用学校出场地、企业出资金设备的模式“引企入院”,建成融“技能教学、技术培训、创业体验、职业技能鉴定”四大功能于一体;校外实训基地率先在全国实施“院村合作”,目前与娄星区小碧乡十字村(湘村黑猪养殖基地)、双峰县印塘乡铁马山村(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湘中黑牛养殖基地)、市开发区大埠桥办事处中阳村(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土猪、土鸡、经济动植物养殖)等全面开展了合作。这些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的打造,为学生全过程积累创业实战经验提供良好平台,也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创造良好条件。

娄底职院涉农类专业从2009年开始推行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于一体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表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较好的专业技能,学生综合素质也大大提高,成功创业的学生也逐年增加。

参考文献:

高职涉农专业 第4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能,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 集中体现了院校专业设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提出的预期, 课程体系的设置则决定了学生能否实现这种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预期, 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因此, 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服务、生产、销售、管理等一线岗位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必须满足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制度下的社会需求, 具体表现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满足动态发展的劳动市场的需求。然而,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迅速扩大规模, 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未能适应新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相互不能适应的偏差。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 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已经越来越受到高职教育者的关注。

一、现代农业对农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特点

现代农业呈现循环经济的特点, 急需一大批懂技术、会生产、能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现代农业各个岗位的工作均具有综合性特点, 即使是单一的工作岗位, 也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多项知识和技能, 因此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集中体现为“交叉复合”的特点。

(一) 多种农作物种植技术的交叉复合

现代农业将淡化区域的界限,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 各种农作物需要交叉种植, 因此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多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例如, 温带作物种植区内多种温带作物产品需要轮作, 要求掌握多种作物种植核心技术来应对农业的经济风险、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这就要求园艺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花卉、蔬菜、果树等作物核心种植技术以外, 还要懂其他温带作物的种植技术。同时, 要掌握各种植物的病虫害防治、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新品种选育等核心技术。

(二) 种植技术同农产品的深加工、贮运、营销等技能的交叉复合

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性特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 体现为农工商一体化, 产供销一条龙。为确保食品安全要“从田头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全程要素追踪。例如, 种植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必要的种植技术之外, 还要学习食品加工知识、食品质量控制技术, 食品加工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加工专业课程之外, 还要学习销售、企业管理、储运等方面的知识。现代农业下的新型农业技术人才必须具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管理、质量控制、营销、企业管理等综合技能, 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

(三) “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的交叉复合

发展现代农业, 必须将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与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型农业高度结合, 为充分开发人才发展潜力, 涉农专业除了掌握核心种植技术以外, 还应该学习经营与管理相关知识, 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性人才, 这样也能够适应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不确定性的现实。

(四) 专业技术人员与农业创业者的交叉复合

为了发展农村经济, 最好的解决三农问题, 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 各级政府也大力支持, 使得农业创业成本非常低, 并且技术相对成熟, 市场需求也非常广泛。农业创业可以利用荒山、林地、旱地承包经营, 投入低, 风险小, 当年投入, 当年见效, 因此创业门槛较低, 自主创业成为涉农专业毕业生的首选。

高职院校在建设课程体系时, 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交叉复合”特点。根据涉农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以一项核心技能培养为主线, 兼顾几项或多项技能, 实施综合技能交叉培养。

二、涉农高职专业如何建设课程体系

(一) 在涉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 应使学生建立起扎实的专业基础

笔者在讲授专业课时, 凡提及与专业课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时, 极少数学生表示已经学过, 有的学生回答说没学过, 有的说学过但不记得了, 有的干脆说不知道。但是, 笔者通过启发式教学、细致沟通, 发现学生的思维和反应比较活跃, 逐渐能够回答出来。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中经常出现, 由此可以看出, 现在的涉农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原因如下。

1. 学生文化基础太差, 学习能力较弱。

现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将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互相联系和综合运用的要求。

2. 部分学校专业课和基础理论课排课

先后顺序和课时安排不合理, 专业课中涉及到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生还未接触。

3. 基础理论课程有些内容较深。

例如, 有些基础课程是其专业课的浓缩;有些课程较抽象, 作为独立学科讲授, 因知识点多, 内容枯燥, 学生提不起兴趣, 大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知识, 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由此, 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学得不扎实,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制订合理的课程计划, 使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相互呼应, 同时加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间的联系, 在课程设置时应保证足够的重复, 只有满足量的重复才能保证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 为专业技能培养和专业技能学习打好基础。

(二) 在涉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 应凸显基础课与专业课交叉融入

传统的课程体系中, 一般先开基础课, 然后开专业课, 采取以学期为单位的教学方式, 这样的教学方式表面上没什么错, 但在专业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中, 由于时间等多方面因素, 遗忘以往学过的基础知识的现象经常出现, 学生往往感觉基础课与专业课不相关联或关联不大, 在实践课中还需要补充原有知识, 不利于实践课中对学生能力的强化。根据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建构交叉融入式课程教学方式, 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其具体操作方法为:在基础课中融入穿插专业课的相关技能与知识, 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基础课相关内容, 使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穿插与贯穿, 这样就可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得益彰和交互强化。如, 讲动物解剖时, 把牛、马等的相关知识交叉在其中, 专业课交叉进行教学, 从而形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交叉和融入, 使学生通过专业课训练挖掘、展示其潜能, 并因其目的性较强, 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此外, 由于专业课与基础课的相互交融, 学生在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 明确本门课程的开设目的, 在学习专业课过程中, 体会基础课知识的重要性。

(三) 在涉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中, 专业知识转化技能应注重理论与技能不断强化

传统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内容方面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 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理论知识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要求和规范比较模糊, 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性不强;在课程结构方面, 以理论课程学习为起点, 强化理论铺垫, 而不是以实践需要为核心, 仅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附属;在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方面, 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 实践过程依附于理论学习, 往往是在课堂学习之外, 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实践, 重视程度不高;在课程评价方面, 以笔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结果, 未根据学生的行动结果评价, 理论考核重于实践考核。

涉农专业非常适合项目化教学, 即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 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 整合理论与实践,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项目教学能让学生经历接受任务、有产出的独立工作、展示成果和讨论总结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真正在教学中做到教学做一体、理论和实践一体、教学性和生产性一体。

以养猪技术为例:胎儿—仔猪—保育猪—育肥猪, 这是一个自然流程, 是许多猪场高度认可的生产模式, 产供销一条龙。如果从饲养管理流程讲, 实际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胎儿和仔猪的饲养, 管理主体实际上是母猪。保育猪和育肥猪的饲喂管理主体是一致的, 是直接创造利润的猪。在养猪技术这门课程中, 可以根据母猪的饲喂管理和保育猪、育肥猪的饲喂管理划分任务, 进行教学。

实现不同工作任务完成, 达到知识点、技能点重复教学和学习, 使学生达到重复学习, 重复练习, 进而实现技能形成及熟练应用技能。

参考文献

[1]乐彩珠.浅论高职教学中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7 (05) .

[2]骆世明.农业生态挑战与生态农业建设[N].农民日报, 2012-09-11.

[3]尹昌斌, 周颖, 刘利花.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01) .

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交流材料 第5篇

——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推行“现代学徒制”交流材料

2011 年 6 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强调,中国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学徒制肯定是产业升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代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我校抓住课改契机,努力以“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联姻”的合作有效形式,翻开中职农业教育的新篇章。

浙江省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的前身是湖州市埭溪中学,创办于1956年。1985年,经教育改革布局调整后开始招收涉农专业职高班,2001年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挂牌,成为全省唯一一所纯涉农的省一级重点职业学校。现有在校农业类学生共计1092人,已开设现代农艺、园林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商品花卉、淡水养殖、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与检验等专业。2010年秋季开始承担招收中职西藏学生这一光荣而艰巨的教育任务,至今已有两届。学校现为浙江省中职农经专业教研大组理事学校。

一、我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几大条件:

(一)专业提升:专家引领,联袂前行

在多方联系,积极争取下,我校已聘得浙江大学、湖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农科院、相关农业龙头企业的专家8人为我校外聘教师,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作为“现代学徒制”推行的专家资源库。对学校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基地运行和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提供咨询。这些正是“现代学徒制”推行的软件基础。(二)课程改革:坚守专业,重点突破

我校坚定围绕品牌专业特色和本市经济发展要求,不搞大而全,而是有重点地就一二个专业进行突破。如为了做强我校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借助省教育厅在全省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2011年6月我校成立项目研究课题组,同时我校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省级课程改革项目申报成功,成为我市首家中标学校。这些成为“现代学徒制”推行的课程基础。

(三)基地建设:精心规划,打造品牌

近年来我校重点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2008年园艺专业和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同时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和省级示范基地;2010年成功申报了省级养殖示范专业和市级园艺品牌基地;2011年园林技术专业成功申报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市级品牌专业,并成功注册“湖州博创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实现了基地的公司化运作;2012年投资260万元,开始建设一座建 1

筑面积180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花卉大棚,基地建设是“现代学徒制”推行的实践场所。

(四)校企合作:服务社会,扩大影响

为尽快深入落实“现代学徒制”,我校园艺、园林技术、养殖等骨干专业都走上了“校企合作”之路。学校先后与多家单位合作,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包括上挂下联模式、横向联系模式、校校联合培训模式、校村结对辐射指导模式。拟成立“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实验职业高中”,下与德清阳光园艺有限公司、浙江绿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派学生见习、实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多种模式的灵活推行,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铺平道路。

二、实践“现代学徒制”的几步探索(一)中职西藏班

本学期初,我校中职西藏班学生分三组奔赴各实习单位开始第一期实习,一周一轮训。此次实习的单位主要有:浙江德清绿色阳光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湖州方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州博创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进行了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尝试,得到了吴志广经理、褚国平主管的大力支持。

内地中职西藏班学生顶岗实习责任大,任务重,为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完成,学校专门成立了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实习前,学校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联系落实实习单位,给每位实习生配备了工作服、鞋帽、劳保用品等。

在实习过程中每个实习点每天都安排了带队老师,并确定学生实习小组长,明确责任。每3-4位实习生分别和一位师傅进行师徒结对,落实实习任务,并要求每位带队老师和实习生分别填写工作日志和实习日志。为确保中职西藏班学生的安全,加强住宿管理,顶岗实习期间采取早出晚归、教师带班护送的形式。

在总结上学期第一期实习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涉农专业实习受生产季节周期性影响较大等特点,克服各种困难,探索创新实习方式。试行创业承包式实习,小组合作比赛,分阶段分项目安排分配实习内容,定期轮岗实训,践行和诠释湖州市中职现代学徒制。(二)涉农职高班

本学期学校探索实训实习新举措,借鉴“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尝试开展创业承包式实习,分班级承包了埭溪镇小羊山绿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五个瓜果大棚。

每个大棚由各班主任当“班级农场主”,分别种植新品种甜瓜、樱桃番茄等,由班级学生亲自轮流参与施肥、种植、喷药、整枝、授粉等全程管理。学校专业老师和吴兴绿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家师傅给予技术指导,进行师徒结对。2

师生主动参与性空前高涨。

涉农专业实习受生产季节周期性影响较大,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周期分阶段分项目制定实习内容成了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在实施市中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新课题。而创业承包式实习无疑为涉农专业实习开创了一条新思路。

学期结束前,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学生在实训基地种植的新品种樱桃番茄、甜瓜等喜获丰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作品走向商品”,师生们在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小羊山瓜果团”成员对产品进行包装,走进埭溪中心农贸市场等,进行农产品营销。真刀实枪体验,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尤其是至尊金珠樱桃番茄的味道,大家都啧啧称赞,市场反馈较好。实训基地引领示范,许多教师、农户回家亲自种植,学校提供技术,大大提高了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办学的影响力和声誉。

三、探寻“现代学徒制”的几点困惑

实践中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工和学的结合停留于形式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缺乏落实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落实校企合作政策,需要制订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保障发展并逐步形成制度化的保障机制。当前在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两个方面都存在欠缺,如在校企合作的合同协议签订、执行过程、成效评估等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定,使得合作效果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也就难以对评估对象进行适当的奖励和督促。(二)企业自身利益缺乏保障,合作积极性不高。

由于企业在合作中没有得到预期的成本补偿和收益,即政府的财政补贴或合格人才的不断补充,因此导致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欠缺,不愿为校企合作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三)对校企合作的作用认识不够。

由于缺乏深层次的合作意识,不少企业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暂时用工困难的手段,没有长期的人才培养、储备规划。(四)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协调管理不足。

部分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不当,缺乏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致使部分学生没有归属感,并未起到企业对学生应有的教育教学作用。(五)课程体系未能满足企业需求,针对性不强。

学校培养学生受多方面客观条件制约,多侧重理论方面的内容,过多强调基础技术教学,而针对企业具体用工要求的系统能力训练不足,针对岗位工作过程 3 的训练不足。

(六)师资理论扎实,技术更新落后。

由于缺少更多的实践历练,在推行过程中已暴露出许多问题,亟待通过各种培训途径来弥补不足。

四、拓展“现代学徒制”的几点建议:

“现代学徒制”的发展需要的体现现代学徒制精髓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寻找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个方面共同的利益诉求点。(一)政府层面

校企合作是校企之间资源交换的一种形式,是涉及到不同社会经济主体的合作,要兼顾多元办学主体的利益,必须遵循权益平衡,因此需要政策的引导和公共财政的支持,作为一所办学规模不大,但特色鲜明,极具潜力的中职农业学校,我们期待来自上级领导部门更多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以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展开合作。(二)合作层面

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运行中,需要校企双方互相高度认可和积极合作,只有校企合作模式中的院校和企业通过深层次的了解,互相认可对方的实际教育、培训效果才能积极地开展合作。推行校企合作试点,论证、修订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协调校企双方的优质师资,形成最佳的可行方案已迫在眉睫。而我们也希望企业也不能简单地把顶岗实习的学生视为学徒工,应认可并像培养自己的员工一样开展培训教学,激发我们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进而形成认同感。(三)学生层面

高职涉农专业 第6篇

关键词:行业英语课程;涉外导游翻译;教学策略

引言:英国政府曾在21st Century Skills Realizing Our

Potential(《21世纪技能:实现我们的潜能》)的白皮书中提到, 要将职业资格的内容与学习者个体的未来发展需要结合,开发一种普适性行业课程项目,扩充学习的内容,拓展与专门岗位或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以适应市场的要求,满足学生学习生涯发展的需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由针对岗位转变为针对职业群或整个行业,以及受教育者的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现阶段,国际职教界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强调两类职业能力观,即关键能力观和整合能力观,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属的职业岗位或行业工作情境相结合,对就业所需的特定职业能力进行必要的补充与完善。因此,在现代高职教育不断向细化岗位技能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标准的需求作为教学培养目标的切入点,并结合笔者所在院校自2015年以来涉农营销经贸类多项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际,对高职涉农营销类专业的行业英语课程建设进行探索性研究。

一、高职涉农营销行业英语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一)能力本位理念。高职涉农营销行业英语教学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行业企业的职业需求为指导,结合考虑高职学生现实的能力状况,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应用能力素质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核心,适应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需求。

(二)职业情境学习理念。职业情境学习理念的核心原则为创设适合教学的仿真职业环境,以目标职业群技能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设计相应的职业典型任务的基础上,让学生切实体验未来的职业情境,了解现实职业要求,掌握并能运用所需职业知识与技能,从而实现涉农营销行业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BPMM课程体系理念。BPMM全写形式为Basic

Platform and Model Menu,是基于管理学模式而创新的课程体系改革理念,具体模式为:基础课程平台+职业模块菜单。高职涉农营销行业英语教学BPMM课程改革体系是根据高职涉农营销行业英语职业自身特点建立基础模块、核心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和市场需求。

(四)多元智能理念。高职涉农营销行业英语教学多元智能理论是指学生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强调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优势, 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引导学生完成翻译项目,帮助学生开发涉农营销行业类职业所需的智能和能力。

二、高职涉农营销行业英语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高职学院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

弱,英语思维能力普遍不佳。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自2013年以来,涉农营销行业类课程以原有的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商务管理等三个专业为基础新成立一个二级机构,目前在校学生1000余人。在设定课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时,首先应正确评估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

(二)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分析。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在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中,行业英语技能培养的目的应定位于生产技术、管理与服务等应用领域。高职涉农营销行业英语课程应当着力于以英语语言为工具,培养学生行业实践能力,根据涉农营销类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调研分析重新设定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

三、课程开发与设计路线与内容探索

课题组对省内开设本课程的五所高职学院(含1所民办高职学院)进行较为全面的问卷调查,了解高职相关经贸类专业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中心”原则。据调查,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希望从旧式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能够主动快乐地学习语言,在能调动学习英语兴趣的课堂中学习。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行业英语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只是作为主要的引导者和适当的监督者,切实增强学生对涉农营销行业英语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二)发挥职业导向教学特色。目前行业英语课程实践教学已普遍采用职业化教材,并组织实施职业导向模块课堂教学,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涉农营销行业英语模块教学特色,淡化现行课程中与先修课程联系紧密的纯理论性教学内容,集中课时于教授职业导向的内容,突出涉农营销行业英语课程实践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的教学特点。

(三)运用“微课”和“慕课”教学。目前,国家教育教学领域都在积极推行“微课”和“慕课”(限时10分钟左右),经课题组一致研究讨论,将平时每次课堂教学的90分钟重新进行设计,即教师讲授时间尽量压缩,小于或等于45分钟,随之学生的课堂操练和实践安排时间尽量延长,大于或等于45分钟,涉农营销行业英语的操练内容包括课前复习、课中操练、课后延伸及拓展作业。

(四)改革课程考核体系。众所周知,高职学生整体的公共文化基础相薄弱,英语语言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亟待纠正,学习目标模糊不明了,“及格万岁”已然成为学生们普遍的追求口号,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就此,经课题组共同商讨决定,取消旧式的成绩考核制,对涉农营销行业英语的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考评。着力加强教学过程的评价与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态度分别计分,并且将学生的行业英语内容进行模块划分(区别于课程学习单元划分),在学生每学完每一个相应教学模块后,就安排相应测试与评价。平时性考核为主,每次考核的成绩科学动态地构成总评成绩。

(五)加强行业实践性教学。在编写涉农营销行业英语实训指导书时,我们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本课程教学目标和特点,大力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性学习中。除了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做完基本的行业英语实训项目外,辅以一定的课外顶岗实习项目,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意愿,来确定相应的行业顶岗实习项目,从而完善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六)多层面评价理念。(1)评价结构:强调职业评价结合专业评价,以职业评价为主,专业评价为辅,着力促进学生的职业素质发展;(2)评价方式:侧重学生自我评价,并结合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精神培养;(3)评价标准:引入行业企业标准以及职业岗位群标准,兼顾学院对学生的培养标准以及教学管理评价标准,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精神标准。

结语:课题组在将高职涉农营销专业的行业英语课程建设体系研究出来后,首先在本学院2015级市场营销班大二学生进行实践,并经过逐步实践验证与完善,将其推广至本学院其他市场营销专业等涉农营销专业班级,最终形成本土地域特色的涉农营销行业英语课程建设与开发体系。

参考文献:

[1] 蔡永丰.高职涉农行业英语翻译课程建设研究[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03)

高职会计专业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思考 第7篇

(一)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机构对专业会计人才的需求

合格的从业人员是做好农村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 在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加强队伍建设是做好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的保障。各地要根据工作需要, 充实会计委托代理机构工作人员, 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和设施。有条件的地方, 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承办村级会计委托代理业务。

根据浙江省统计, 除宁波市外, 目前从事村账工作会计人员30419人, 其中:持财政部门核发的会计证人员为3597人, 持有经农业经管部门核发的会计证人员为10853人。目前乡镇会计委托代理机构中, 从事会计代理服务工作的会计人员为4445人, 其中:具有高级职称6人, 占0.13%;中级职称581人, 占13.07%;初级职称1444人, 占32.49%。以上数据反映出从事村账工作的会计人员持证比例较低, 仅为47.5%, 有超过半数的村账会计人员尚未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具有会计专业学习背景的从业人员比例极低, 总体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笔者在实地走访温州、丽水、湖州等地区村账代理机构及其主管部门过程中了解到:会计代理服务机构亟需具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 但由于体制和高校专业设置的原因导致引进不了大学生。一是会计代理服务机构专职从业人员属于事业编制, 引进人才缺乏灵活性, 进入壁垒较高, 而兼职从业人员由于待遇偏低, 人才流动性很高, 无法吸引大学生就业;二是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对农村会计工作的支持不够, 尽管很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均开设会计专业, 但根本没有为农服务的特色, 培养出的学生无法适应农村财务工作的需求, 虽然个别本科院校开设有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过程中开设有会计类课程, 但毕业生鲜少有到基层就业。

因此, 要提升农村会计代理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层次, 提高业务素质, 更好地开展农村会计核算工作, 发挥财务管理功能, 首先要改变会计代理服务机构的隶属关系和用人机制, 其次, 还要有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层次的会计专业开设涉农会计方向, 为农村会计工作输送专门人才, 为代理服务机构注入新鲜血液。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对专业会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 (试行) 》总则第三条规定:合作社应根据本制度规定和会计业务需要, 设置会计账簿, 配备必要的会计人员。不具备条件的, 也可以本着民主、自愿的原则, 委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或代理记账机构代理记账、核算。

据浙江省工商局经济运行统计, 截止2009年底, 全省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0686户, 出资总额1067749万元, 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88.91%、140.76%。2009年全省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9954户, 出资总额615875万元, 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4.52%、99.29%。从该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总额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数量的增长幅度, 由此显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平均资产总量在提高, 这无疑对其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会计核算现状堪忧, 一些专业合作社没有及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会计和出纳, 为了节省成本直接由理事长、监事长或本社社员等一些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代理会计、出纳岗位。但与资产总量的增加和有关部门对合作社会计不断规范的要求相配比, 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必将通过内部专设财务岗位, 或委托专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服务中心, 得以不断地专业化,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地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这项工作的推进需要专门化会计人才。

二、高职会计专业培养涉农会计人才的可行性及实施方案

(一) 会计专业培养涉农会计人才的可行性

首先, 我院的行业背景及深度的校企合作为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我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79年的浙江供销学校, 依托于浙江省供销社。根据省政府对供销社职能的调整, 其中重要的一项职能是, 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为此需要完成以下职责: (1) 组织协调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各项为农服务工作, 按照政府授权承担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的储备, 适时调控市场; (2) 维护各级供销合作社组织及其企事业单位、专业合作组织和全体社员的合法权益; (3) 协调同有关部门的关系, 指导社办企业和基层社的业务活动, 促进城乡物资交流, 开拓农村市场;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农村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 参与组织兴办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业的发展等。可见, 各级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另外我院会计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与省内一家农村财务软件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其为国内最早面向农村研发农村财务管理系统与审计系统软件的公司。双方在校企合作的深度方面不断加强, 由校方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参与软件开发开始, 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 直至双方共同合作面向农村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开展培训项目。校企合作的深化, 一方面使专业教师开始熟悉及研究农村会计, 另一方面在培训过程中与村级会计委托代理从业人员和管理部门之间建立了一定联系。因此, 学院所依托的省供销社行业背景以及与农村财务软件公司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 为我院会计专业进行涉农会计人才培养研究提供了契机, 积累了师资力量与社会资源。

其次, 我院学生的就业特征为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了出口。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与发展需要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层次的会计专业开设涉农会计方向, 为农村会计工作输送专门人才。由于学历层次越高, 就业期望值越高, 根据统计调查, 硕士生群体和本科生群体的目标工作单位排在前三位的均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 目标工作地点集中在大中城市。而专科生群体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 能够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 到基层、私营企业就业。我院会计专业面向浙江省招生, 学生生源地有70%以上来自于农村, 学生就业地点有50%以上在原籍所在地。因此, 有很多学生来源于农村并且愿意到农村就业, 这为开展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了出口。

(二) 会计专业培养涉农会计人才的实施方案

高职会计专业面向企业 (中小企业) 、审计及会计服务业等单位, 培养掌握出纳技能、企业会计核算能力、企业涉税知识, 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出纳岗位、财务会计岗位、税务会计岗位、财务审计岗位、财务管理岗位等。依据这一培养目标, 我院会计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依次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及职业综合能力, 使其具备从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必备知识和技能, 能够胜任在工业企业、流通企业等各行业进行会计核算、出纳等岗位的工作。

培养涉农会计人才, 即在保证学生应具备以上会计职业专业能力的同时, 拓展农村经营管理及农村会计核算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体实施为:在第三学期开展关于村务会计和合作社会计现状及就业前景方面的讲座, 学期结束前摸底统计具有该意向的学生名单, 组建“涉农会计”班;第四学期在现有课程基础上, 增设《农业经济与管理》课程, 加强学生对农业经济的认识, 掌握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知识;第五学期专门针对涉农会计开设《农业政策与法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农村财务软件应用操作》等课程, 使学生在了解农村相关政策法规基础上, 掌握农村会计核算的方法与能力。同时, 学有余力的学生, 仍可选修流通企业、涉外企业等不同行业的会计课程, 以拓宽未来就业渠道。此外, 加大师资培养, 加强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 做好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两个系统学习的保障。

参考文献

高职涉农专业 第8篇

1.1 创新与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创历史新高, 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难就业的问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 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转变了就业观念, 积极利用国家的创新创业相关优惠政策, 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与创业不再是人们传统观念中, 少数的具有冒险精神的人的行为[1]。社会在发展中总会催生出一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创新化趋势越来越烈, 创新的理念不仅仅是创业者需要考虑和具备的, 在普通工作岗位上的员工也应该具有创新理念, 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岗位的战略布局调整。而农业在所有的行业中始终是处于劣势和弱势, 所以学农的尤其是学农的高职学生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涉农类专业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虽然涉农类专业如作物栽培技术专业的专业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发展不是很迅速, 农业较其他行业发展较缓慢, 但只停留在校园学习的知识中, 恐怕几年就会被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所淘汰。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 几年前, 智能温室、冬暖大棚在乡镇寥寥无几, 可随着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大力宣传、培训及相关助农、惠农政策的精准帮扶, 如今智能温室、冬暖大棚在乡镇遍地开花, 现代化、高效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设施迅速的占领了市场。从农事操作工具的使用情况而言, 以往的牲畜力、人力应用较为广泛, 如今高精准、多用途、高效率的农业机械已大战江山。作为涉农类专业的高职毕业生, 不断跟随知识的发展进程, 不断学习与实践, 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农事操作中, 及时的找到农业生产中的瓶颈问题, 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使农业生产高效化、集约化、规模化, 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 培养涉农类专业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建议与举措

2.1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

2.1.1 在职业规划类课程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很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类课程, 并将大学生职业规划类课程纳入到基础课程中。此类课程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找准自己的兴趣及能力所在, 为就业做准备工作, 让学生对今后的毕业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初步的打算。现如今创业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就业形式, 创业理论知识是实施创业活动的前提条件, 是对创业活动的积累和准备。应该在职业规划类相关课程中, 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 并纳入学分管理。针对涉农类专业的学生, 还应该就目前农业生产领域自主创业的方向和成功案例进行介绍, 提升学生创业的信心, 充实学生的创业、创新理论知识, 为今后的创业、创新做好打好扎实理论基础。

2.1.2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学生通过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学习, 对创新创业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意识, 应把创新创业的一些能力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在涉农类专业课程中, 结合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将课程教学中涉及的实习、实训项目如设施蔬菜种植技术、花卉栽培、植物栽培养护等分配给学生, 让学生在完成相关分配的实训项目时先撰写项目计划书、分析成功的可能性、项目的可行性, 在项目的具体实训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应对出现的错误和各种突发情况[2]。实训项目完成后, 要完成总结报告, 对整个实训项目完成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 使课程学习与岗位技能培训、职业能力培养相互融通, 在锻炼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无形的提升创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些能力,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融合。

2.2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可以开展创业知识竞赛、“互联网+”创新项目竞赛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活动, 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 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 帮助学生学习创业知识, 树立创业意识,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涉农类专业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 可以借助全国风景园林设计大赛的契机, 在学院内部开展风景园林设计大赛, 由学生通过设计软件设计出效果图, 评选最佳、最优效果图, 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2.3 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目前, 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不足, 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努力在营造学生的创业氛围上下功服, 鼓励学生在毕业前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办公场地、实训场所、创业孵化设备、创业专家服务团队等优势、就近资源开展创业活动, 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 提高创业意识, 为毕业前做好创业准备[3]。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 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 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 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

2.4 充分运作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

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战略布局调整[4]。目前, 多数企业都倾向于与相关高职院校开展联合培养, 通过合作企业对于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充分运作“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 树立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3 结语

做好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要从意识做起, 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认识到创新与创业能力对于今后创业、就业的重要。再从课程中不断渗透, 注重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雷玉梅.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析[J].学周刊, 2016, 05:200.

[2]田蕾.试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求知导刊, 2016, 44:15~16.

[3]李颖.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电子测试, 2016, 05:134~135.

高职涉农专业 第9篇

当前我国涉农专业中女生一直占据着较高的比例,每年均有大量的应届高职涉农专业毕业女生进入就业市场,参与到形势本就非常严峻的就业竞争中。她们不仅要面对本科女生甚至女研究生的竞争,还要与相同层次的男生以及往届毕业生竞争为数不多的就业岗位,由于在学历、身体素质以及工作经验等各方面均不占优势,在这场就业角逐中,高职涉农专业女生面临着非常不利的就业环境,各种冲突和矛盾凸显。高职涉农专业女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缓解和调和涉农专业女生的就业矛盾,是涉农专业办学中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1 高职涉农专业女生就业中面临的主要冲突和矛盾

1.1 涉农人才流失与农业人才紧缺的冲突

当前我国的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济管理方法等逐渐在农业中运用和发展,预示着我国的农业正逐步走向农业现代化。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涉农专业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其转化为促进农业发展的生产力,满足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然而,农村艰苦的工作环境使大量涉农专业大学生望而生畏,即使有些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也在工作不久之后逃离,真正愿意扎根农村、农业的大学生并不多,女生就更少了,涉农专业人才的流失,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1]。

1.2 高职女生就业意识形态和企业用人实际情况的冲突

我国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定位是技术工人,这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相契合的。另外,企业的目标是盈利,因此希望每一个员工都能人尽其才,最大可能发挥出员工的作用。但是很多高职女生认为自己辛辛苦苦读了10多年的书,进入社会之后却要从底层做起,在心理上无法接受被作为技术工人的角色定位,因此工作中在接受任务、团队合作方面表现出消极的态度,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而导致降低工作效率,最终影响企业效益。

1.3 业能力不足与社会创业型人才缺乏的冲突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要完成这个目标,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需要大量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农业类科技人员[2],由于农业创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工作环境艰苦,高层次农业创业型人员短缺,我国科技创新型的农业生产发展较慢。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是培养农业人才的沃土,但是从当前高职学生的情况看,基于各种原因毕业后愿意进行农业创业的高职学生并不多,女生创业的就更少了。

1.4 高职女生与用人单位双方选择的冲突

婚前男女工作中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基本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婚后由于生理的原因,女性将面临怀孕、生育、哺乳等过程,这是与男性在性别上最明显的差异,这也是造成用人单位性别歧视的重要原因。与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同,高职女生对事业的追求之心相对会弱一些,因此毕业两三年内结婚的比例非常高,二胎政策的实施,使女性婚后面临的生育期比过去更长,这也迫使用人单位必须考虑降低用人成本而选择男性,这就使女性求职者在职场中更处于弱势了。

2高职涉农专业女生就业冲突和矛盾的调和策略

2.1加强农业职业价值观的培育,扎根农业行业

涉农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农业行业,扎根农村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职业价值取向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个人主义倾向,没能形成一个正确的农业职业价值观。高职院校在涉农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农业职业价值观培育,通过专业课程合理安排,设计农业职业价值观综合教育体系,强化专业认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唤醒其专业尊严,激发其理想,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使涉农专业毕业生真正做到扎根农村,服务农业,从而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行业的发展[3]。

2.2 构建和完善高职教育发展平台

发展高职教育不仅是高职院校的事,同时需要政府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搭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首先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市场对涉农人才的需求情况,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性和用人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强内涵建设,扶持涉农专业,打造专业建设品牌,提高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第三,完善校企合作,一方面把高职院校的知识和技术带给企业,同时企业吸纳毕业生实习就业。最后,毕业生个人应该有准确合理的职业定位,扎根农村,服务农业[4]。完善的高职教育发展平台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毕业生个人共同营造和构建,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科学合理发展。

2.3 培养创业复合型人才

当前国家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社会也需要大量的创业型人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生活品质的改善,涉农专业在改善人们生活品质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涉农专业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自主创业。适合女生创业的涉农专业,比如商品花卉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花店、婚庆公司等;园艺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承包大棚种植有机蔬菜、瓜果,还有目前大受欢迎的多肉植物等;而食品营养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开设西饼屋等。通过创业既实现了就业,实现自身的价值,又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

2.4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高职女生就业

2013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强调必须严禁就业歧视,保护毕业生合法权益,并指出凡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招聘活动,要严格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在高职生,特别是高职女生就业过程中,应加大执法力度,严打用人单位侵犯女性平等就业权利的不法行为,同时充分发挥妇女权益保障组织等机构的监督作用。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能和加强执法力度等措施,为高职涉农专业女生就业提供有效保障,减少就业歧视和性别歧视。

摘要:高职涉农专业女生就业中面临着与社会、家庭、用人单位等方方面面的矛盾和冲突,这些冲突可以通过农业职业价值观的培育、高职教育发展平台的完善、创业能力的培养、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等方法来调和。文章对高职涉农专业女生就业突出矛盾与调和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涉农专业,高职女生,就业,矛盾,对策

参考文献

[1]姚丰华,张钰.涉农专业学生服务“三农”择业观的培育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9):71-74﹒

[2]张志平.涉农专业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培育的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4(5):58-61﹒

[3]陈学忠.高职涉农学生为何要加强农业职业价值观的培育[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6):37-38﹒

高职涉农专业 第10篇

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主要以培养农产品流通领域中采购、营销、物流、管理、中介服务等一线经营管理岗位所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涉农职业技能, 保证“用得上”, 更需要对农业具有深厚的感情, 既能“下得去”, 也能“留得住”, 甘愿服务于现代农业。但现实情况却十分严峻, 毕业生真正愿意去涉农行业工作, 以涉农职业作为主要职业目标选择的非常少。其影响因素是复杂的, 但最根本的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变更不断发生变化, 了解当今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与特点, 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培育, 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 笔者通过采用舒伯 (Super) 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和自行设计的问卷, 分别对湖南商务职院、安徽财贸职院、广西经贸职院、浙江经贸职院等四所院校涉农的市场营销、农产品经纪与代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学生, 以班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式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量表和问卷1 107份, 回收有效量表994份、问卷937份。同时, 随机抽取了285位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一、学生职业价值观整体情况

学生职业价值观整体情况主要通过职业价值观量表测试来反映。量表将职业价值分为利他主义、美感、智力刺激、成就感、独立性、社会地位、管理、经济报酬、社会交际、安全感、舒适、人际关系和变异性等13个价值尺度, 每项价值尺度包括4个问题, 每个题目都有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很不重要等5个备选答案, 分别计5、4、3、2、1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见表1) 。

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 总的来看, 各职业价值尺度的平均得分都在12.0以上, 且分差不大, 也就是说被测试者在职业选择时认为这13项都重要, “鱼”和“熊掌”都不愿放弃, 这一方面表明尽管面临严峻的就业环境, 但就业期望值依旧攀升, 反映出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不成熟;另一方面表明在新形势下, 大学生就业方式趋于社会化、多样化的同时, 其职业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价值尺度的各项对比来看, 被测试者认为最重要价值观排名前三名的分别为人际关系、成就感和经济报酬, 排名最后三名的分别为美感、社会地位和管理, 表明涉农经贸类专业学生在择业中更看重与职业性质有关的外部因素, 职业价值取向功利性较强, 崇尚物质享受、讲究实用的个人主义倾向比较严重。

进一步对各年级进行对比, 利用方差分析表明 (见表2) , 一、二、三年级在美感、变异性、社会交际等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在智力刺激、管理、人际关系等三方面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p≤0.001) 。结合表1数据可以看出, 一年级学生更看重智力刺激、社会交际和管理, 而三年学生更看重经济报酬、变异性和舒适。另外, 在对待利他主义方面, 虽然在得分上各年级间并无显著差异, 但在重要性等级次序上差异明显, 在一年级中排名第7位, 三年级则排在第10位。相对而言, 一年级学生在职业价值取向方面更加倾向于“自我价值实现”, 更多的表现为“理想主义”;三年级学生则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因素, 更多的表现为“现实主义”。

二、学生对涉农职业的认知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现, 涉农经贸类专业学生70%以上是因“高考失利”, 22%是为了获得文凭, 而选择就读高职院校。在专业选择上, 有79%的学生仅凭个人喜好和家长单方面意见, 没有进行深入的咨询与了解, 所以专业和职业认同度普遍不高。一年级学生在认知上基本上是盲目的, 认同度只有17.8%, 二、三年级学生随着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 对专业、职业的认知和认同度也逐步提高, 三年级达到57.4%, 且大部分同学认为涉农职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 在回答“毕业后是否直接选择涉农职业”的问题上, 一年级学生选择“是”的高达61.3%, 而三年级学生只有11.6%。虽然认同专业, 但不愿把它作为自己目标职业的选择, 这种对专业与职业认知的不一致与矛盾, 反映了学生对涉农职业价值判断的困惑与盲目。矛盾性是当前涉农经贸类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最根本的特征, 它是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在职业价值观上的集中体现。

(一) 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消极腐败现实的矛盾

一方面, 学生在学校接受许多正面观点教育, 知道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要立志服务于现化农业;另一方面, 又因看到现实社会中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以及某些消极腐败的现象, 而对学校教育产生一定的怀疑, 因而在职业价值判断与选择上表现出困惑、徘徊、甚至失望的矛盾心态。

(二) 职业教育现实主义与农业职业价值观理想主义的矛盾

职业教育主要遵循功利主义教育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谋求个人生存手段为重点, 较明显的表现为“现实主义”。但目前, 作为艰苦行业与弱质产业的农业, 不仅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更要求具体远大的理想抱负, 具有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 有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的境界, 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在职业价值观上更多地表现为“理想主义”。

(三) 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矛盾

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主要以培养农产品流通领域基层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然而, 从目前专业就读的学生来看, 大部分来自农村, 90%以上不明白或者不能接受这一目标定位, 毕业后不愿回农村就业。其原因, 表面上是因为农村条件差, 经济收入较低,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历史文化。现在, 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达到了大众型水平, 但精英教育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农村, “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读大学仍然意味着“跳农门”, 就是为了找一份自己满意而轻松的工作, 不愿到基层去, 不愿干艰苦的工作。

(四) 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行动的矛盾

其一, 在未来职业选择上, 既表现为在观念上认同集体主义思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有报效祖国、追求理想的一面, 又表现为在行动上拒绝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去工作, 更多地关注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追求切身利益最大化的一面;其二, 在职业准备上, 既表现为重视学习, 努力将自己打造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又表现为在具体事务的践行上, 存在不踏实、不认真, 甚至破坏规则、投机取巧的行为;其三, 在职业实现上, 既有崇尚自我奋斗、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特点, 也有坐等父母、贪图安逸、看重“有能力不如有好家世”的倾向。

(五) 学生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矛盾

一般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 期望在追求较高报酬和社会地位的同时, 能将社会需求与自我需求相结合, 实现人生理想。但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职业竞争所需要的文凭、证书等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相形见绌, 在实际职业选择时不得不较多地选择个人现实利益标准。同时, 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矛盾、差距也使他们不可避免地遭遇挫折, 经常处于矛盾压抑中。有的因此不得不降低对就业的期望, 放弃专业对口和个人爱好的要求;有的甚至妄自菲薄, 过于贬低自我价值, 不能准确地自我认知与定位, 只注重短期效益, 缺乏长远的思考, 从而加剧了职业选择的盲目性与不稳定性。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当前涉农经贸类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主要表现为矛盾性、功利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 在择业中更看重与职业性质有关的外部因素, 崇尚物质享受、讲究实用的个人主义倾向比较严重, 这与涉农职业对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 在当前我国农业转型的特殊时期, 有必要构建以“知、情、意、行”为主线的内容体系, 通过以“知”为基础, 开展职业认知与职业技能教育;以“情”为动因, 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以“意”为重点, 开展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以“行”为关键, 开展职业规划与职业体验教育, 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 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进行引导, 培育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学忠.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职业能力结构模型化研究——以农产品经纪与代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 2013 (3) .

[2]田晓媛.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9) .

高职涉农专业 第11篇

毕业论文 (设计) 远程指导及网络答辩的意义

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 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要求推动着职教教学模式的变革。在高职院校普遍推行的“2+1”、“2.5+0.5”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 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的指导与答辩面临着师生之间时间与空间上的诸多不便, 给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利用互联网信息传递的优势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能使学校教师、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以及企业的指导教师三者之间很方便地沟通。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远程毕业论文指导与网络答辩, 既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又能发挥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优势, 同时能充分挖掘现有网络的交互教学功能。指导教师可通过电子邮件的传递及电话, 指导每个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在毕业论文 (设计) 提纲、一稿、二稿、三稿直至定稿的写作过程中, 指导教师都应对学生的写作情况提出具体切实的书面修改意见, 使用Word的修订功能对字、词、句、段进行修改。

能节约师生的宝贵时间和相关费用利用现代网络视频语音会议系统进行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远程指导及答辩, 既不耽误学生顶岗实习工作, 又能保证答辩质量, 还可避免学生回校答辩的舟车劳顿, 从而节省大量的各种相关费用。否则, 采用传统的论文指导与直面答辩模式, 毕业论文 (设计) 的提纲、一稿、二稿、三稿, 势必要在师生间往返多次, 必然要耗去大量时间, 每一个学生提交的提纲、一稿、二稿、三稿所需的纸张至少也要耗去近百张, 不仅会增加学生旅途疲劳之苦, 还会产生差旅费用、纸张费和占用时间。因此, 毕业论文 (设计) 远程指导及网络答辩模式的实施能大大帮助学生缓解工学矛盾, 减轻经济负担, 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效率, 增强师生意见交流反馈的及时性。

确保答辩质量网络答辩以虚拟答辩室的形式进行, 因此, 多个答辩小组可同步工作。师生双方虽身处异地, 却如在同一答辩教室, 气氛融洽, 效果显著, 保证了答辩过程的真实性, 确保了答辩的质量和效率。

毕业论文 (设计) 远程指导和网络答辩的实施

努力构建和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构建和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是成功实施毕业论文 (设计) 远程指导和网络答辩的关键。应努力促进学习者与内容的互动, 学习者与教学者的互动, 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 从而形成和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应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要求学习者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要求教育者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集中讲授毕业论文 (设计) 的写作方法在第五学期末, 学院应向师生印发顶岗实习环节工作安排, 并集中各专业学生统一安排毕业论文 (设计) 写作的有关事项。同时, 指导教师要向学生讲授毕业论文 (设计) 的写作方法, 包括论文选题、提纲拟写、资料搜集、格式要求等。

对师生进行毕业论文 (设计) 远程指导培训针对师生的实际情况, 要对师生进行毕业论文 (设计) 远程指导操作培训, 对指导的过程作具体要求。培训的主要项目有: (1) 一般上网知识; (2) 申请免费邮箱 (可由班主任统一为学生在同一网站上申请) 、建立QQ群 (以专业班为单位) ; (3) 发送电子邮件; (4) 接收电子邮件; (5) 网络下载资料; (6) Word修订功能的运用; (7) 改稿格式运用。培训应通过上机演示, 做到让每位师生熟悉并能亲自操作完成每个环节。

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写作为了远程指导能顺利进行, 应将指导教师及学生的姓名、论文选题、个人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地址印发给每个师生。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指导每个学生进行毕业论文 (设计) 写作, 从选题、拟写作提纲、一稿、二稿、三稿直至定稿, 都要对学生的写作情况提出具体切实的书面意见。有关字、词、句、段的修改, 可使用Word的“修订”功能, 以便把指导教师的“指导文本”和学生的“写作文本”区别开来。

毕业论文 (设计) 写作的完成 (1) 打印定稿。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 (设计) 定稿 (包括封面、提纲、正文和参考文献) , 要求在Word中使用A4纸统一格式打印一式五份。对论文格式、字体要做统一要求。 (2) 保存文稿。学生写作论文的各稿 (包括提纲、一稿、二稿、三稿等) , 指导教师对各稿的修改稿以及修改意见, 还有在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 都要保存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电子邮箱中, 不需再打印出书面文本, 但不得删除 (保留半年) 以备初审和终审时查验。 (3) 装袋交稿。将打印好的一式五份论文及其他相关资料装入毕业论文 (设计) 袋中。

指导填写好毕业论文 (设计) 评审表, 分级审核初评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规范地填写毕业论文 (设计) 评审表中学生应填写的栏目, 要亲自书写评语于毕业论文 (设计) 评审表的指导教师评语栏内, 落款处必须有指导教师本人签名或盖章。

毕业论文 (设计) 网络答辩的实施 (1) 答辩准备。答辩前一月成立答辩领导小组, 对网络答辩的准备工作及答辩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分工, 制定毕业论文 (设计) 答辩网络应急预案。答辩前一周应进行网络答辩预演。 (2) 答辩现场布置。为确保答辩质量, 对答辩现场要进行精心布置。设立远程答辩室, 兼用于向学生播放本地答辩现场的音频、视频等信息, 这样可以达到互动的效果和模拟面对面答辩的现场效果。同时, 要做好应急措施的准备, 一旦发生网络不通等问题, 可立即将答辩方式改为网络文字答辩。还可以对答辩现场进行录像, 以便有答辩过程的完整记录。 (3) 答辩开始时, 答辩负责教师通过本地计算机展示与毕业答辩相关的答辩流程、答辩小组成员, 答辩学生身份确认、答辩顺序及答辩分组等情况。答辩时先由学生陈述自己的毕业论文 (设计) 的关键内容, 然后进行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互动, 对指导教师的提问及学生的回答情况应进行记录。

毕业论文 (设计) 远程指导和网络答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思想观念上重视不够一部分学生认为, 实习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找工作, 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参加各种招聘会上。他们认为, 毕业论文是“软指标”, 教师会让他们及格的, 因此对毕业论文 (设计) 持应付态度, 更有个别学生直接抄袭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因此, 必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特别是要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研究素质。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所在单位的科研工作, 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工作的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严把开题关、初稿关和初审关。

学生答辩陈述方式受局限在网络答辩过程中, 学生对毕业论文 (设计) 的说明性汇报 (答辩陈述) 局限于口头表达, PPT等的运用很难实施, 学生肢体语言, 特别是手势语言的运用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会给答辩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 如何开发专用网络系统有待进一步研究。

网络堵塞现象时有发生在进行网络答辩过程中, 网络音、视频技术主要是借用QQ和MSN的聊天室功能, 有时网络在线人数太多, 偶尔会出现网络堵塞等通讯不稳定现象, 因此要尽量采用2M以上光缆专线接入的方式, 以减少网络堵塞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伟敏.网络学习中的信息迷航问题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10) .

[2]王广新, 白成杰.教师的网上引领行为与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 2005, (10) .

[3]戴冠秀, 刘梦溪.高职教育教学过程浅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5) .

[4]许汝贞.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现状的问题与对策[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5, (2) .

上一篇:串口扩展下一篇:热电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