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具论文范文

2024-07-07

教学工具论文范文(精选12篇)

教学工具论文 第1篇

当我们从工具的角度再看这些图表时,就会有新的感受:这些工具的应用使工作变简单了。当我们外出旅行时拿着对照单检查自己的行李时,会发现遗忘的东西更少了;这些工具的应用使观察更细致了。使用T型表、维恩图对观察的信息、测量的数据归类时,往往会发现更有意思的内容;这些工具的应用使思维更有深度了。当我们拿着左手栏、九宫格进一步分析信息时,往往会发现有深层含义体现出来……这些工具,不仅能够很好地支持我们的工作,在问题解决中发挥作用,还可以很好地支持学习活动。这些工具同时也是以人为核心的信息获取、处理、加工与应用的工具。

当面对这些新感受,我们的内心有一种更强烈的想法,那就是我们应该从教育、从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的角度来反思这些不太像工具的工具。让这样的工具在我们的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因为这些工具的使用而更具有个性。因此,本期专题我们借助软工具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几个案例,期待能让大家了解这熟悉又陌生的软工具对教育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技术—工具:技术往往需要通过工具来体现。对于大众来说,信息技术是用“针对信息的工具”还是“信息的工具”,或者“处理信息的工具”并不是首要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工具需要对生活、对工作有作用。

软技术:教育技术界一般认为教育技术可以划分为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和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前者是无形的技术,后者是有形的技术。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是指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为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它包括系统方法等理论阶段的技术。这些是无形的技术,通常又叫软技术。与其对应的是物化形态的技术,它包括从黑板、粉笔、课桌椅、教室等到现在的计算机、网络等。从这个方面理解,工具也可以分成“软”与“硬”或者“无形”与“有形”两类。有形的、硬技术大家更好理解一些,无形的、软技术大家关注的相对较少。

软工具: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维纳。那么针对信息或者处理信息的工具的首要的目标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技术与工具密切相关,与“软技术”相呼应的主要针对信息的“软工具”应当成为特别关注的方向。

这些针对信息获取、处理、行动的软工具会对教学活动中的各个方面都有作用与意义,也会对学习者、教师等在教学活动台前、台后的所有人都起到相对应的作用。

教学工具论文 第2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

②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

①引用相关历史资料,再现历史,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

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③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2 教学难点

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相传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岭南的荔枝,由于岭南离当时唐都长安路途遥远,唐玄宗为了防止荔枝在长途运输中变味,于是命令每年飞骑传送,走数千里,马死无数而荔枝原味不变。这个故事说明古代长途运送新鲜果品实在太难了,不过,这类事情放到现在就不难了。现在,岭南的荔枝从树上摘下来用不了6个小时就可以摆上超市的货架了。古今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新知介绍

一、交通工具

(一)铁路交通和机车制造 1.晚清的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3)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民国以后,进展缓慢; 3.新中国建立后

1)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

2)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3)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新精神。

4.铁路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铁路的延伸,而且还表现在火车机车和火车运行速度。火车机车的变化较大,我国现在基本告别了蒸汽机车,普遍使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已经崭露头角。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正式付诸实施,主要干线开始“时速200公里”的高速运行,中国铁路开启“追风时代”。

(二)公路和汽车制造

1.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2.清末民初: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三)水路交通:

1.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3.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过渡:有一幅脍炙人口的挽联这样评价他

上联: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 下联: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西风。他于1912年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上空飞行表演,不幸失事,壮烈殉职; 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杰出的飞行家冯如。

(四)航空运输:

1.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3.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百年间通信技术借助现代科技飞速发展。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一)电报在中国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二)电话在中国

(三)互联网发展迅速

与此同时传呼机、电话传真、互联网的Email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目前国内Internet用户已超过6 000万户,而宽带用户占到10%以上,数量十分可观,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的变化,分别从衣、食、住、习俗四个方面来了解其中的变化及其原因。同学们要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记住每个时期在这四个方面上的代表性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要从这些变化中看到变化的原因。这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3 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 复习总结

1.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冲击:西方三次工业革命。两个特点:半殖民地性、发展不平衡性。三种通信方式:邮政、电信、电话。四种交通工具: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2.关于近代交通发展的几个误区

(1)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京张铁路是中国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2)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1872年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行业的诞生

3.哪些因素推动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近代以来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交通、通讯的需求

4.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提高了生活质量 加快了信息传递 提高了效率

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课堂练习

1.“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业 B.水运业 C.航空运输业 D.电报、电信事业

2.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作业布置

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有效工具 第3篇

关键词:教师;教学技能训练;视频案例

视频案例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训练工具,其“不加修饰”的课堂情境,能让教师在观看的同时受到启发。

一、教学技能训练的特殊性

(一)教学技能训练是教师长期自我反思的实践过程

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它贯穿于教师的职业生涯,是一个长期自我反思的实践过程。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其教学行为、教学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问题意识得以培养,并且通过反思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并不囿于对具体教学实践的改进,重在分析实践背后的理论问题。其训练过程是基于教学实践,由实践需要探求相应理论,并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技能训练要求能够随时应对课堂情境的复杂性

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有别于一般技能训练的特殊性还表现在所面对环境的复杂性,即课堂情境的复杂性。课堂是由情境构成的一个序列,既有教师教的情境,又有学生学的情境,还有师生互动的情境,应该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封闭的系统。教学也不再是一个经过严格设计的由不同技能与技巧组合而成的程序化过程,而是一个依据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并做出相应修正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一些基本教学技能,更要掌握调控过程的技能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技能,如倾听技能、指导小组讨论技能、合作学习技能等。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时常遇到一些“意外”,这些“意外”都将可能成为课堂的精彩之处。教学技能训练就是要使教师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善于抓住“意外”和处理“意外”,进而呈现出“无法预约的精彩”。

(三)教学技能训练需要兼顾各个层次教师的需求

虽然说教学技能训练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但是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而言,就不能用统一规格训练,而要分层研究,根据各个层次教师的特点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青年教师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能快且容易,但他们教学经验少,在学习和掌握教学技能时,容易流于浅层次的模仿,并不能把这些技能内化,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的接受能力较弱,这些都是在教学技能训练时需要注意的。

二、视频案例在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中的运用

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大多是通过现场观摩、录像带分析和(文本)案例研究等方式展开的,而这三种方式都存在不足:现场观摩难以抓住课堂上的细节,容易受观察者本身水平和经验的制约;录像带分析则不易把握研究训练的焦点,难以解释录像带上一些细节的深层因素;(文本)案例的真实性常常受到怀疑,不能“感受”课堂训练的实际气氛。于是,视频案例便应运而生。

(一)视频案例的优势

视频案例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训练工具。根据视频案例的基本特征,可知视频案例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有利于提供真实可信的课堂情境

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想在学校这个环境里得到提高,那么,其训练的环境就必须是真实的,提供的案例也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否则教师难以产生共鸣,从而阻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视频案例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可以捕获课堂的大量细节,真实再现当时情境,并且具有反复观看定格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这个“不加修饰”的课堂情境寻求自己的观察点进行反思。

2.有利于“默会知识”的学习

在复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具备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更多的是需要具备灵活的教学智慧和自我调控技能,这些技能通常表现在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上,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而变化,因此具有内隐性,是属于教师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情境性和个体性。它是不可言传的,是嵌入具体的实际情境中的,并且这类知识难以用格式化的明确知识呈现出来。视频案例通过视频回放和定格把默会知识与其背景一起呈现出来,教师本人也可以借助当时情境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案例视频通过“专家访谈”“同行点评”“学生反馈”等形式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引发不同观点的碰撞。

3.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分析、评价、修正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专家的真知灼见与自身的实践融为一体,继而形成能适应教学变化的个性化操作体系。而视频案例的真实可信性为发展教师教学技能提供了机会,因为它将教学行为与反思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能够使教学理论很好地嵌入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二)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教学技能训练过程模型

鲍建生教授等人编著的《聚焦课堂——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一书系统介绍了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这里就借鉴鲍建生教授的观点阐述一下视频案例的结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大致由五部分组成:案例片段、案例问题、案例评价、案例讨论作业单和案例教学视频库。案例片段包括背景介绍、课堂片段和课后反思;案例问题则是从学科知识、教学法、认知水平等方面提炼;案例评价多是专家访谈、同行点评和学生反馈等;案例讨论作业单要提前设计好,包括学科知识要点、案例的说明和注意事项,并提出建议谈论的问题;案例教学视频库则是与本案例主题相关的网站、理论、研究和课件。

借鉴已有研究,结合实践,笔者构建了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过程: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要想使视频案例对教学技能的提高达到最大功效,首先就要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如果熟悉案例的课题内容和查阅相关知识,就有助于对视频中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分析,对案例讨论作业单的关注,也有助于后面的案例讨论。

第二阶段: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此训练模型的中心环节,后面的交流讨论、反思评价和实战演练都是围绕课堂观察展开的。在课堂观察之前教师就已经了解了案例聚焦点并获取了观察任务,使随后的案例讨论也相对比较集中。

第三阶段:交流讨论。教师围绕真实的事件和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唤起个人的实践经验或者寻找理论的支持,并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对策。教师通过对视频中的案例讨论,交流想法,一方面可以加深教师对视频案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对教学技能有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第四阶段:反思评价。反思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上升阶段,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师可以比较当前的案例与自身的教学实践,或者是根据案例讨论中产生的多种观点去反思自己的经验。同时专家、同行对视频案例中的教学过程及其他资源进行评价。

第五阶段:实践演练。该阶段是帮助教师将其习得的教学技能内化的阶段。教师在视频案例学习过程结束之后,对自己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并制作成视频案例,以供大家分析讨论,分析自身技能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改进教学。

视频案例在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中受到欢迎,其优势不言而喻,将成为我国教师教学技能提高的有效工具。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案例探究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互相学习,在学校里形成教研共同体。然而,我国目前视频案例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可供教师利用的优秀视频案例还比较缺乏,现有的视频案例资源也并非都能满足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要求。因此,在积极创建视频案例资源库的同时,也要保障资源的质量,最终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房超平.教师专业成长的突破口:教学技能的自我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7,(27).

[2]鲍建生,王洁,顾泠沅.聚焦课堂——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荀渊.教师教学技能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8).

教学评价制作工具五则 第4篇

上期文章中我们曾介绍过Articulate的Presenter, 一款功能强大的Flash课件制作工具。该公司旗下的Quizmaker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软件, 在制作测试题上也很有特色。虽然这是一款商业软件, 但因其丰富的交互功能和优秀的界面设计, 不得不提。

Quizmaker支持中文, 使用习惯上和Office系列软件接近, 很容易上手。内置的音频处理模块更是方便教师添加旁白和音效。Quizmaker提供了丰富的交互手段, 常规的测试题型在此不一一列举, 大家可以登录网站观看示例。其中, “热点” (hot spot) 是很有特色的一个题型。它类似大家熟悉的“找茬游戏”, 教师只要给出一张图, 就可以利用这个功能设计多个测试点。学生需点击正确的位置方能通过测试。这个功能在物理、化学实验操作;生物、地理识图的测试中非常有用。在具体设计上还可以通过设置尝试次数防止学生通过盲目点击蒙混过关。

另一项笔者认为很实用的功能是分支结构。在设计一些较复杂测试, 比如场景模拟类的测试中, 题目的出现往往取决于学习者子在前一题的选择。以往这样的流程往往需要教师进行编程, 但在Quizmaker中只需要对每个选项做一个类似ppt中的页面跳转即可。

此外, Quizmaker提供了很多版面、配色和动画方案, 教师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界面设计上也能得到非常专业的效果。

Quizmaker提供了多种输出方式, 可以单独输出成Flash供单机使用, 也可以整合到Presenter里与作为网络课程的一部分。当然, 它也符合SCORM规范, 可以导入学习管理系统中, 供系统跟踪记录。

网址:http://www.articulate.com/products/quizmaker.php

是否免费:否

特色:互动类型丰富;与Presenter合用可制作非常专业的网络课程。

类似软件:Wondershare QuizCreator:http://www.sameshow.com/

●Hot potato

Hot Potatoes (热土豆) 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一款制作测试题的免费软件, 支持中文, 专为教学开发, 目前已经发展到6.3版本, 已相当成熟。与Quizmaker不同, 热土豆并不使用Flash, 它是基于HTML和JavaScript的。虽然在目前Flash大行其道的情形下显得有点“落伍”, 但丝毫不影响它给教育者带来的便捷和丰富的交互。

热土豆提供了填空题、配对/连线题、选择题、简答题、连词成句和填字游戏这几种题型。教师可以单独出题, 也可以通过热土豆提供的组卷模块产生形式多样的测验单元。用热土豆制作习题非常快捷, 通过输入题目、设置格式、生成网页、测试与修改等几个步骤就可完成。而随着题库的积累, 组卷模块的优势会逐渐体现, 大大提高效率。热土豆能提供了限时和自动评分, 并且可以产生随机的题序, 防止学生作弊。

热土豆的迷人之处在于提供了比较丰富的题型, 并且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造空间,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 英语学科的老师可以把选择题外加文本或添加媒体的方式拓展成阅读理解题和听力题。连词成句和填字游戏是它比较有特色的两个题型, 尤其适合在英语、语文、历史和地理课中使用。

用热土豆制作的可以直接导出成符合SCORM1.2规范的习题包, 导入到如Moodle等学习管理平台。

网址:http://hotpot.uvic.ca/

是否免费:是

特色:HTML+Java Script方式;题型丰富;可累积的题库;组卷模块

●Google Docs

教师常需要从学生那里获得一些反馈数据, 帮助改进教学, 这时就需要用到问卷。而纸笔问卷从设计、打印、分发到最后统计都费事费力。在线问卷是一个高效的替代方案, 网上也有类似的专业平台。但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 这里向大家介绍Google文档中的问卷设计功能 (Form) 。

从功能上看, Google Docs的Form并算不上强大, 只是提供了基本的单选、多选、问答、李克特量表, 但这些已能满足一般的问卷设计需求。值得一提的是, Google Docs也提供了分支功能, 为问卷设计提供了便利。教师在预先准备好题目的情况下, 短短几分钟就能设计出一份像样的在线问卷, 并通过email邀请学生参与答卷。在完成问卷调查后, 数据被保存在一个电子表格中, 教师可以看到学生答卷的时间、ID号, 每题选择的答案等信息。根据需要, 教师可在电子表格中设计数学公式, 对答题进行评分, 最后输出成Excel、网页或文本文件。

网址:http://docs.google.com

是否免费:是

特色:方便易用;后台数据统计。

●ClassMaker

目前网上有很多的测试题制作平台, ClassMaker的特色在于面向班级。它提供有多选题、简答题、判断题、改错题、写作题等题型。用户只要注册即可使用, 网站账户分教师和学生两种身份。教师拥有建立试题、建立班级, 为班级成员选定测试内容的权限。

该平台虽然使用方便, 但对免费用户只能提供基本的测试功能, 对全班的成绩统计分析则需要付费。

网址:http://www.classmarker.com

是否免费:部分

特色:面向班级测试;后台数据统计。

类似平台:Quiz School:http://www.proprofs.com

●RUBRIC MACHINE

习题类的测试只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部分, 教师在平时工作中还会用到很多评价量规。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规不仅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本人评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达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

RUBRIC MACHINE可以看作一个评价量规的搜索引擎。教师可以输入自己学科或教学方法的关键词搜索。比如, 输入WebQuest或者Physics, 就可以得到该网站存储的有关网络探究或物理学科的评价量规。由于国内外在教学内容上并不一致, 所以笔者建议多以教学方法来搜索。比如, problem solving (问题解决) 、PBL (问题解决学习) 、Group Work (小组学习) Mindmap (脑图) 等关键词搜索。这样搜索出来的评价量规大多是通用性的, 便于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修改。

网址:http://landmark-project.com/rubric_builder/index.php

是否免费:是

特色:评价量规搜索器

使用工具教学反思(推荐) 第5篇

作为本学期的第一课,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有利于促进一学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即然教学的是“使用工具”,那就让学生亲身经历使用多种工具的过程,在使用中培养兴趣,在使用中掌握技能。切不可一二种工具走个过场,更不可看看插图说一说来“画梅止渴”。

1、工具的准备。要准备多种工具,对教师而言是增加了不少负担,很多老师会通知学生自带些工具,虽然减轻了教师准备的负担,但是学生要么忘记带了,要么带的不多,就那么几种常见工具。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自带”+“就地取材”来解决这个材料问题。学校的劳技器材中有榔头、螺丝刀、剪刀、锯子、镊子、木工刨、卷尺、尖嘴钳等十多种工具,而且数量较多,完全能满足四人小组的使用。有了那么多可以动手操作把玩的工具,学生的上课兴趣自然就高涨了。

2、“选用什么工具好”的活动安排。此项活动,要求学生选用合适的工具将铁钉、螺丝钉、图钉从木头里取出来。螺丝钉应分一字和十字螺丝钉,而给学生小组提供的螺丝刀只有一字螺丝刀或十字螺丝刀,故意制造些麻烦,让他们更深入了解“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干活”的重要性,并在活动中,通过不同小组间的借调工具,来加强组与组之间的合作配合。对于这个活动材料的准备,平行班的第一班教学,需要老师辛苦一下,准备好各组的材料,而后续的班级,一则为了避免准备上时间紧张,二则也可以减轻教师负担,我在让学生选择合适工具取出各类钉子后,又安排了一个“选择合适工具快速而保质地将这些钉子再钉回木头里去”的活动。这样,即再一次让学生选择工具使用工具,又完成了下一个平行班的准备工作,一举两得。不过,在进行这两项活动中,有部分小组的同学为了偷懒,用榔头将螺丝钉拔出或敲入木头,教师应强调一下这种操作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有其缺点,会减少该枚螺丝钉的承重能力,在生活中实际操作应用时不可取。

初中数学教学中辅助工具 第6篇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过程中存在的弊病

1,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2,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3,以计算机完全代替教师,把整节课的所有内容都搬上屏幕,教师只是把预先设计好的课件逐一播放,出现教师在讲解课件的怪现象。

二、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数学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数学科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帮助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授课教师解决难点教学问题,因而应让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授课。而且,每一节课不是非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可,有些课使用多媒体课件反而不如传统手段教学的实际效果好。因此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不能把数学搞成电脑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

2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变辅教为辅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应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所以,编制课件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趣味性强,问题的提出、回答及反馈易为学生接受,视觉、听觉要合理搭配,声音和画面要精选,以免干扰学生的视听,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我们一定要明确,多媒体应用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只是通过这一手段来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不能把多媒体的应用作为目的,应避免生硬地把多媒体的手段安插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在某些需及时交流师生思想情感的互动过程中还应考虑避免多媒体的干扰,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是不能够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的。

因此,我们不能把课件制作流于形式,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只会适得其反。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例如,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割舍教师的板书。板书是教师配合讲授和练习的需要,一般说来,板书既包括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相对固定的部分,也包括上课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情况临时书写的部分。教师板书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渐进的过程。演示课件的板书内容是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相对固定部分,且往往是一行一行的出现的,思维上的跳跃较大。而现场即时性板书则更能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并且对学生还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如一些数学符号的书写、图形图像的画法等一些基本技能的示范就不宜使用多媒体代替。

4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以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为基础。目前,我们的许多教师只是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外衣下,把原来的黑板粉笔换成了屏幕,把学生封闭在教材或简单的课件内。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被灌输的对象。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关键在于使教师拥有先进的现代教学思想理念,并使之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中。这也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而目前实行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侧重于强调在中小学教师中普及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没有考虑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应针对教学的实际需要,让教师学会有效地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掌握并运用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教师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自觉的应用到平时的教学当中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陕西成阳市秦都区马泉中学)

《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教学设计 第7篇

本课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让学生对智能工具有一个初步体验和了解,也为选修模块“人工智能初步”的开设作铺垫。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在使用信息智能处理工具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信息智能处理工具,对其形成感性认识,并在生活中对智能处理工具有主动认知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 爱好,选择了几种智能处理工具让他们进行体验式实践。本节采用“情境导入—探究新知—任务体验—交流分享—解答疑惑—查找区别—应用展望—巩固练习—教学小结”的环节组织教学内容。

● 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和特点有了一定的掌握。学生已经学会使用不同的处理工具来处理信息,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使用经验,但大多数都是常用的工具软件以及网络应用软件,对信息智能处理工具的使用并不熟悉,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引用了生活中常见的信息智能处理工具,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体验后,再进行知识的讲解,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从操作的过程中了解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基本功能,会使用常见的几种智能信息处理工具。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视频、体验游戏、操作手写板、使用翻译软件、与QQ机器人聊天等活动,体验人工智能的魅力及其工作过程、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智能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能在应用和体验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过程中,形成对信息技术前沿技术探索的强烈要求。3培养探究能力、类比推理能力,激发探索人工智能的兴趣和热情。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应用。

难点:了解智能处理工具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

●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实践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霍金的照片(如图1),并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他是谁?你了解他吗?

教师播放关于霍金的视频,然后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师:智能工具是否真的那么神秘? 我们今天就来揭开智能工具的面纱,通过使用、体验几种智能工具,了解智能工具处理信息的方式、方法,分析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工作原理。

设计意图:本节以霍金的故事作为情境导入,吸引学生对神奇的信息智能处理工具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

师:大家认识我吗?知道我的名字吗?(因为是选班上课,所以学生对我都不熟悉)大家都不知道,但有一位朋友就知道。(展示人脸识别机,进行人脸识别实验)有哪位同学想和这位朋友打个招呼?(请学生上台实践)看来,咱们的这位朋友有点认生,等会再让它跟大家熟悉。我这里还有一位叫青青的朋友,它是个很擅长交流的智能娃娃玩具,现在请它来自我介绍吧。

教师演示智能玩具的功能,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这两位朋友都采用了智能技术,我还给同学们设置了四个智能工具的体验活动。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体验环节,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体验活动并通过老师的检查,就可以选择人脸识别机或与青青进行对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人工智能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3.任务体验

师:小组分工,完成四个体验后,推选代表回答关于体验工具的优点和不足的问题。

活动一:打开字符识别软件汉王OCR,按下面步骤识别三张图片上的文字,并完成以下问题。

文件菜单—打开图像—选择文件接收柜—打开识别图像找到图像—点击识别菜单—开始识别—输出菜单— 输出到指定格式文件—输入名字保存到桌面。

师:哪个图像识别的效果好?哪个图像识别的效果差?哪个字识别的效果不好?你的结论是什么?(提示:字符识别有什么用处?识别率与什么有关?)

活动二:打开逍遥笔手写输入软件,在记事本中输入以下文字,把不认识的字加上拼音,并完成以下问题。

槑砳兲垚叕

师:以上五个字中,正确输入识别了几个?你的结论是什么?(提示:手写输入有什么用处?手写识别率与什么有关?)

活动三:点击文件接收柜中的小I聊天按钮,访问自然语言处理网站http://i.xiaoi.com/,通过与智能语言机器人对话来验证机器人的智能程度,并完成以下问题。

师:你的问题小I机器人是否都能正确回答?举个例子说明它的答非所问。

活动四:利用百度在线翻译功能, 把下表内容进行中英文互译。(提示:请将翻译好的译文再重新翻译回去,你会有所发现)

学生进行活动体验,教师在巡视中关注每组的任务实施情况,并进行指导。

师:在线翻译能否实现正确翻译? 在线翻译时,是否会出现逐词翻译的现象?

生:在线翻译网站翻译并不完全正确,有时候甚至是错误的,它会逐字逐词翻译,没有语法规则。

教师给回答正确的小组提供青青或人脸识别机的体验作为奖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体验合作探究任务,对各智能处理工具有一个全面的感知,了解它们的功能,为进一步学习智能处理工具的工作原理作铺垫,并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工协作的能力。

4.交流分享结果——小组抢答优点和不足

教师分享四个智能处理工具的功能及优缺点。

1字符识别:可以实现快速、批量录入文字,识别率与源图像质量有关。

2手写识别:可以帮助对键盘不熟、不会拼音的人输入汉字,识别率与书写的规范程度有关。

3机器对话:小I能够进行简单对话,但有时答非所问。

4翻译系统:能够实现中英文翻译,但有时会出现中国式英语即逐词翻译现象。

师:人脸识别机和青青的表现如何?我们找位同学来说说。

生:人脸识别机有时候识别不出来,如戴上眼镜或者光线很强时人脸就无法识别。青青智能娃娃在与人对话时,有些问题听不懂或者直接就答非所

问,所以并不完全智能。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学会总结归纳体验结果。

5.解答疑惑

学生阅读资料,了解模式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的简单原理(如图2)。

师:我们利用学到的简单原理,再重新审视一下刚才的体验活动,并请各组代表给大家阐述智能处理工具的工作原理。

生:字符识别的原理是通过扫描输入文本图像后,先对图像的版面进行分析和理解,然后对图像进行分解,并对图像文字的特征进行选择和提取,接着对照字形特征库中的字体进行匹配, 最后输出识别的文字。

师:大家刚才体验了人脸识别机, 它能很清楚展现整个模式的识别过程, 尤其是建立特征库的过程,它会让你抬头、低头、转头来录入特征,然后进行比对。

设计意图:对活动的工作原理简单分析,让学生的学习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6.查找区别

师:大家知道了智能处理工具简单的工作原理,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智能处理工具的智能体现在哪里? 智能处理工具与一般处理工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生:一般处理工具是处理那些有固定算法的问题,最终的结果是确定的;智能处理工具处理的问题是没有固定算法的,最终得到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如图3)。

设计意图:在学生了解了各种智能工具的工作原理后,使其理解智能工具与一般工具的区别,并更深入地了解智能工具,对智能工具有全面的认识。

7.应用展望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并展望智能工具处理信息的应用前景。

生:人工智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便捷,应用领域也很广泛,但是它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代替人,还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去研究和探索,创造出更多的奇迹,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设计意图:进一步深化信息智能处理工具的应用,将课堂知识拓展到生活中,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智能工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8.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简单的练习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测试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9.教学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从始至终,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学习都在和谐而融洽的氛围中进行。笔者在授课时,把针对四种智能工具如何使用的探索交给学生自己体验,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归纳总结知识,从而获得成功的乐趣,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基本能够掌握,但课程内容偏多,教师如果想在一节课中把知识点全部讲完,时间会很紧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还是处理得不够完美,有待改进。

点评

教师在教授人工智能的内容时,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是人工智能是目前的技术前沿,如果学习只停留在应用的表层则浅尝辄止;二是人工智能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技术,正在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果学习更多理论知识,则又会落入藩篱。本节课中张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处理方式,既照顾了日常应用、前沿技术,又从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虽然不难,但很有深度,值得我们借鉴。 尤其是对语音识别、手写识别、人脸识别、机器对话、机器翻译进行了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了人工智能的特点与应用,以实证的方式讲述人工智能, 对学生的理解非常有益。

当然,张老师在教学反思中也说了, 这节课内容偏多,在一节课中完成有难度。但这并非是我关注的问题,我仅从以下一点谈谈我对这部分内容的看法与建议。我们应该关注智能处理工具的哪个工作流程(或原理)?这主要是受课标的影响,不是老师教学的原因,但是也反映出我们的教学创新往往只是局限在课标、课本之下,很被动。本课重视的人工智能的流程是信息检索的流程, 所以这几个流程图看起来都是类似的。 如果讲原理的话,是不是更应该重视核心的“识别”流程,即特征信息是怎样提取的,提取哪些关键点,是如何把模拟信息存储成数字信息的。笔画、人脸、声音、在线翻译或机器对话,具体到核心的关键技术就非常不一样了,里面会更有“干货”。

借此,我想提倡大家往更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去创新,而非单纯地对教学例子进行翻新,这就需要我们保持突破课标、教材等文本局限的科学精神。

概念图——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工具 第8篇

一、什么是概念图

所谓概念图, 简单讲就是一个概念关系图, 其表达形式是用图表形象地把几个内在有关联的概念, 用词及箭头把它们联结起来, 从而清楚地呈现各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图能构造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 使学生通过概念图直观快速地把握一个概念体系, 改变以往概念记忆的孤立、零散的现状, 提高学习的效率。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 将思考过程可视化。

二、概念图的应用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才能够使学生理解知识, 从而熟练地运用知识。绘制概念图能够有效促进这一过程的发生, 并且能把这个整合过程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在绘制、修改、完善的过程中, 不断分析、比较概念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 知识的提取和运用的正确率也越高。在画的过程中理清知识形成的思路, 学会学习, 有助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 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提高学习的效率。

平时教学都是按照单元课的顺序进行的, 由于学生学习的概念还处在孤立、零散阶段, 尚未将其联系成网络与体系。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一错再错”现象是学生对相关概念理解不到位造成的,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的联系, 我以概念图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先画出构架, 然后要求学生把关键词填到相应的括号中去, 于是就变成概念图。概念图的绘制和不断完善过程是学生对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一次再认识的过程。应用概念图进行概念梳理, 不是简单知识点的堆砌, 而是转化成学生的思考活动。概念图可帮助学生将多个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 使零散的知识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 促进知识之间的融合。这种学习, 能够有效地防止学生的死记硬背, 从而提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利用概念图作为可视化思维支架, 提高认知水平。学生在整理、复习的时候, 在概念图的引导下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提高思维品质, 支持知识的构建, 促进自省纠错自我评价。概念图作为学生学的工具, 需要模仿和教师的指导。

如果对概念不理解, 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清晰, 学生是很难将这些概念组织成层次清晰、关联准确的概念图的。只有对相关概念的认知和理解, 学生才能正确地用连接词及箭头把它们联结成一个概念图。所以, 利用概念图评价可以准确地反映学生对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是检测学生的理解水平、评价教学效果的一种理想工具。

三、概念图的应用思考

1. 概念图教学策略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概念图教学策略适合应用于一个概念较为集中的知识领域, 从这个概念能引出相关的一系列概念, 这样的知识领域比较适合这一方法, 如物质的分类、化学式的含义、酸碱的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的分类等。

2. 概念图教学策略适宜在复习时应用。

概念图教学策略的利用有一个前提, 就是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相关的概念, 概念图是把这些概念用连接词及箭头联结起来, 以图的形式来表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如果学生没有这些概念基础, 就无法绘制概念图。

3. 要及时有效地反馈。

同学间的分析和讨论是修正、完善概念图的必要环节, 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在构建概念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遇到的问题等, 及时反馈与指导解决。

4. 在制作概念图时, 一个概念图只能有

一个主题, 要从涵盖最广的概念出发, 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以箭头相连, 连线旁写连接词。概念图有一个完善的过程, 有了初步的概念图以后, 随着学习的深入, 可以不断地修改。绘制时还应注意字迹要工整清晰, 连接词要简练, 预留适当的自由拓展的空间, 以便修正和改进。

教学中“小组积分评价工具”的开发 第9篇

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课堂组织形式能将学生的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和老师评点有机结合, 营造团结合作、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它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点评提升等环节。但我在教学中发现:在课堂讨论的环节, 大部分学生并不积极投入讨论, 只是低头做思考状, 一些成绩较差或是比较内向的学生始终没有参与到讨论中来。在课堂展示环节时, 学生们又磨磨蹭蹭不愿展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 使我意识到,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就要建立激励机制。由此, 我将思考的目光转向了课堂教学的评价, 并开始在实践中研究“小组积分评价工具”。

二、“小组积分评价工具”的建立

评价工具是指为衡量评定人或事物的价值, 对人或事物用一定的器具或标准达到测试或评价的目的。“小组积分评价工具”就是将小组所有成员看作一个整体, 以各成员取得的成绩作为小组成绩来评价, 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该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评价内容如下:

三、“小组积分评价工具”的解读

(一) 课前复习评价

紧扣上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检测。根据内容的不同, 形式有所不同, 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检测题, 若检测涉及图、表内容, 或者是章节的重点, 就设计成小巧的“检查单”, 学生完成后, 组与组之间交换批阅, 由小组成员的平均分折算成小组分;另一种是快速回答, 由老师提出问题, 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根据该学生的回答计算小组分, 各小组回答机会均等, 小组其他成员不得提醒, 本人也不允许查看书本或相关资料, 如有违反, 将不能得分。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之内。

(二) 课堂讨论评价

课堂上小组内的几分钟交流讨论, 提高效率是关键。为了更好地促进任务的完成, 在学生讨论时, 老师应细心观察, 发现组织规范有序、认真准备部署的小组, 进行表扬并加上奖励分;对于有成员不参加讨论的小组, 要问明原因, 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对于表现散漫不遵守纪律, 甚至讲题外话的小组酌情扣分。

(三) 展示过程评价

1、投影展示评价。实物投影展示法是快速方便的展示方法, 但每次只能展示一个小组的学习成果, 可用随机抽取小组号的方法。先以定性评价为手段, 由全体同学进行评价, 解答规范、书写工整, 大家会啧啧称赞;然后由讲解员进行解析, 对解释清晰、分析准确, 并加入自身的感悟来帮助同学理解的得分, 能在讲解中自如穿插提问、和台下同学互动的得分。老师和小组长负责打分, 然后取平均值。

2、黑板展示评价。黑板展示是最方便、实用、全面的展示方式。老师可将教室的黑板进行合理的分区, 划定各小组展示区域, 各小组的观点均全部呈现在黑板上, 呈现过程也是老师和学生对比分析的过程, 呈现过程结束后, 老师针对存在的争议进行启发和追问, 边解释边评定。

(四) 课堂反馈评价

课堂反馈环节, 采用抢答的方式来进行, 深受学生喜爱。为避免个别同学多次回答、成绩优秀的学生重复答题的现象, 规定每人只能作答一次, 作答成绩作为小组成绩。特别规定此时应该独立思考, 不准相互提醒, 否则就取消答题资格。

《实用工具软件》教学之我见 第10篇

关键词:管理,操作能力,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多元化

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必须紧跟社会发展,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技能和方法,提高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突破传统,积极思考,以《实用工具软件》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为例,探讨教学及技术问题,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工具软件是专门用于维护和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它能极大地丰富计算机的功能,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因此凡是使用计算机的都要知道一些工具软件。我们希望通过此课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计算机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自制力。由于这门课程和计算机硬件、网络有很大的联系。很多学生对课程本身不感兴趣,对上网却十分感兴趣,他们打着上网查找工具软件、硬件资料的旗号,在那里聊天,或者对破坏计算机系统感兴趣,想方设法破解计算机的保护系统,目的是往计算机里装游戏。2)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工具软件的特点之一就是种类繁多,能完成相似功能的软件多如牛毛,有的学生上网下载了一堆软件,个个都想学学,耗费了精力。还有的完全不看教材,认为它没用,自己琢磨,浪费了时间。3)对网络没有很好的利用。互联网的确是个好工具,网络里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浩如烟海。但有的同学不太会查找资料,不知道有哪些可以利用的网上资源。

二、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的学生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学习能力不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实用工具软件》的教学中,应突出如下教学方法。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实用工具软件》属于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在计算机专业中属于辅助课程,课时量不多,但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好其它计算机课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能什么事只图自己方便,要一切以方便学生学习为原则,一切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从学习的内容、步骤、方法、评价等方面为学生切实考虑。“为学生服务”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中心

学生学习《实用工具软件》是为了应用。学完这本书之后,他们应该能安装和优化系统,如windows的各个版本;安装实用软件,如超级兔子、KV杀毒系列、多媒体工具、网络工具等;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系统不能启动、运行速度慢、不能联网等。因此教师在授课时,时刻要把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努力遵循计算机应用能力形成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在讲授内容时,要做到深入浅出,避免繁琐的理论和推导,用解决实际问题和完成任务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比如在学习优化系统时,有一些东西是不太好理解的,如注册表各部分的功能、木马和黑客程序都潜伏在什么地方、系统都有哪些漏洞,这些东西对于刚学计算机的同学来说确实不好理解,即使教师费了很大力气讲解他们也不一定明白,那么我们就不管这些,只要学生会用超级兔子或windows优化大师等工具软件就行了,能清理出注册表中的垃圾,能检测出木马和黑客程序,能堵上漏洞等等,学生操作出了问题,教师给予引导,帮助他们查找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至于上面提出的那些不好理解的东西,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他们会慢慢明白了,我们当时学习计算机时不也是这样的吗,教师给我们灌输了大量东西,当时是如同坠入了云雾中,后来不也慢慢懂了吗。

(三)以“任务驱动”来引导教学

培养能力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事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采取“任务驱动”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实用工具软件》一课非常适用于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可以设计出很多有趣味性、实用性的任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我设计了如下一些任务:清除windows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木马、流氓软件、恶意程序,保护IE浏览器不被修改;利用瑞星清除C盘中可能存在的病毒,或是U盘专杀病毒;将从网络中下载的图片全部转换为JPG格式;每人申请一个163、sina、Yahoo免费邮箱;英文软件Winamp我看不懂,如何用翻译工具把它汉化一下。

这些任务与现实结合非常紧密,包括时下热门话题流氓软件、电子邮件、网络下载等,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经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学生思维是敏捷的,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是高涨的,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不好,并不是他们的脑袋笨,很多是因为它们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好的学习方法有很多,针对《实用工具软件》一课中出现的问题,我想学生应注意如下一些方法:1)要重视教材,善于利用教材。有些学生轻视教材,认为书上的内容没有什么,不如自己去找点内容,事实上,教材是很多专家、学者精心编制而成,汇集了许多精华。2)有取舍,抓住重点。工具软件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完成相似功能的软件太多,我们没有必要每个都学,每类抓住一两个重要的即可。3)要善于总结。学习完一类软件后,要归纳出这类软件的共性,相似的功能、作用,这样才能记得牢、用得好。比如学习杀毒软件,国内、国外的很多软件,界面不同,杀毒方式也不同,但基本功能是相近的,都有整盘杀毒、系统监控等功能,我们只要善于分析、总结,就不难掌握具体功能。

三、多元化评价

(一)传统考试

传统的考试即书面考试,这种考试在计算机教学中同样适用,但不易考察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易了解学生真正的知识水平,因此,学生评价中不宜过于重视,应全面考察,看他们的动手操作、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何。

(二)制造问题、要学生解决

在每一节、每一章学习完毕之后,可给学生提供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应涉及多个知识点,比如:抓取网页中的图像和文字,用Acdsee处理;将你最近浏览的“收藏夹”整理一下,并按“新闻”、“体育”、“文学”、“IT”等分类收藏。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综合考虑的习惯。

(三)学生自己撰写创新研究报告

教学工具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工具;医用化学;利与弊;解决方法

近年来,随着电子科技产品的兴起,多媒体教学工具也应运而生。先进教学辅助工具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教材形态、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改变。新事物的出现均带着利和弊两面性,下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教学工具在医用化学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和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积极作用

多媒体教学工具主要的利用形式是制作多媒体课件,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具有良好的视觉优势,有利于突出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多媒体课件不同于传统的教材和教案,它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信息量大,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可以从网络上搜集并添加很多教师需要的资源。第二,通过背景、动画、声音和文字颜色,以及大小的搭配,使视觉效果突出。第三,由于受到教师字体和布局的影响,板书会显得凌乱,而多媒体课件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图文并茂,使学生赏心悦目。第四,操作简单直观,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电子白板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利用电子白板的程序进行课件的制作、维护和修改。课件的制作必须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编辑反复演示修改后才能在课堂上展示。好的教学课件要能突出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借助多媒体工具教学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其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势在于:第一,多媒体教学采用电脑和大屏幕投影仪的教学设备。而传统教学方式则使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第二,多媒体教学是将讲授内容以投影方式显示在大屏幕上,文字清晰整洁,能够增强学生的视觉美感。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将讲课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板书的结构安排不一定合理,学生有时会看不清楚黑板上板书的内容,从而影响视觉效果。第三,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电子白板,可以直接在投影的图像上进行批注和修改,并有很多实用的画图程序,而传统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板书和图形的绘制时,很难能达到标准不说,还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第四,多媒体工具的应用节省了学生做笔记的时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课,课后复制教师课件即可进行整理和复习。总之,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介入,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而且对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有帮助。

二、消极影响

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虽然消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些弊端,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有它的局限性,如果对其认识不足,使用不当,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多媒体教学工具仅是教学辅助手段,但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应用却不合理,一味自我讲解而没有留意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把课堂教学变为学术报告。教师在讲台上夸夸其谈,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不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学生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会因此而分散注意力,导致跟不上教师的思路,从而降低学习效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部分教师在课件制作时片面追求外观或只注重视觉效果,而没有从教学内容上深入思索,造成屏幕的过度渲染或附加信息、无关信息过多,使得学习效果降低。

三、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使多媒体工具在医学化学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注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互补,使用时把握好适度原则。多媒体工具的使用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更应加强对重要知识点的讲解,而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和容量。第二,教学中既要全盘考虑又要突出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和讲解课件时要注意侧重点。例如:重难点知识要用鲜明的颜色加以标示,仅需一般性了解的知识显示一下或讲述一遍就可以了。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听、看、想、画、写能力的综合发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教态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吐字清晰、语言流畅、语速适中、温文尔雅,落落大方。第四,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巧妙引入,要让课件内容紧随教师讲解之后显示,做到出之有序。

总的来说,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值得所有教师深入思考的新型教学模式,但在应用的同时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与传统教学方式互相补充,取长补短,要以更好的传授知识为第一准则,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大学出版社,2006:112-114.

[2]刘杰.多媒体技术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探讨[J].大学化学,2005,20(2):34.

[3]郭祥群.发挥现代教学媒体优势,追求教学的最优化——多媒体教学的时间与体会[J].大学化学,2002,17(4):10-12.

《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教学设计 第12篇

《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选自广教版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的第四章第二节。通过对语音输入、光学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双向翻译等学习活动的探究,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

(2)激发学生探索人工智能知识的热情和愿望。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大多数已有使用常用工具软件以及网络应用的经验,已经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图形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且对信息智能处理工具软件(如语音拨号、智能手机手写输入等)的使用,一些学生也已经具有一定的使用经验。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信息智能处理工具(软件)的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三、教学目标

11.知识与知识与技能

(1)体验智能工具的使用及其实际应用价值。

(2)初步了解智能工具处理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过程。

(3)通过对智能工具处理信息的探究,让学生学会选择,培养其合理利用智能工具的能力。

(4)通过对智能工具处理信息过程的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过程与方法

在应用和体验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过程中了解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基本工作过程。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信息智能处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索人工智能知识的热情,为今后选修“人工智能”打下基础。

四、教学重点

(1)体验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应用。

(2)感受智能工具对实际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智能工具处理信息的原理和过程。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上一篇: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下一篇:宫腔镜下电切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