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教育范文

2024-07-11

工程技术教育范文(精选12篇)

工程技术教育 第1篇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涵义及特征

所谓专业认证(specialized/professional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指的是由专业性(professional)认证机构对专业性教育学院及专业性教育计划(programmatic)实施的专门性(specialized)认证,一般由专门职业协会会同该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其目的是为相关人才进入专门职业界从业的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1与此相对应,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就是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如土木工程、电子机械等)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未来的从业人员获得必要教育基础的过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如下的特点:

从性质上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合格性评价,而非选优评估,它是对工程教育是否达到所规定的最低标准(threshold quality standard)的检查。因此,在专业认证的结果上,仅有通过和不通过之分,而没有等级或层次上的差别。通过认证也仅仅意味着相应的工程教育专业达到了最低的要求。

从主体上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主体包含了工程界人士、教育界人士以及其他相关群体的代表,代表了整个社会尤其是工程职业界对工程教育质量的干预。从国外负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组织来看,一般都是非官方的中介机构,如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英国工程理事会(ECUK)、日本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JABEE)等。在具体的认证实施过程中,通常又由工程实业界人士(通常占到1/3)、教育界人士(通常占到1/3)以及其他社会成员(通常占到1/3)共同构成认证小组对工程专业的质量加以考察。这就决定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可能是囿于工程教育系统内部的自我评价过程,而是一个院校——社会(包含了教育界、工程界和其他相关利益群体)互动机制的开放式的反馈过程。

从功能上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对工程教育专业质量的控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最主要的目的是保证未来的工程技术从业人员获得了质量可靠的、与其职业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专业教育,当然,认证的结果还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各个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信息,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在国外发达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往往与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制度相配合,获得经认证的四年制工程相关专业本科教育通常是毕业生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的先决条件。例如,拥有欧洲工程师学会联盟(FEANI)认可的工程专业学习经历是取得“欧洲工程师”资格的基本条件2;在美国,取得注册工程师资格要获得经ABET认证的四年制工程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3;同样,日本的《技术士法》也有类似规定,给予日本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JABEE)认可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免试通过技术士资格考试初试的优惠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制度通道的联接意味着工程教育与工程师未来职业发展之间更为密切和更为直接的关联。工程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决定着未来工程师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工程师队伍的职业声誉和社会地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这些特点最终体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价值目标上的“客户导向”,它是一种以满足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消费者(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公众)需求为目标的质量保证过程,是对工程专业教育是否能为毕业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基础、是否满足工程教育人才的消费者——社会需求的验证,是一种全社会维度而非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质量保证方式。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对于工程教育的积极作用

作为一种质量保证制度,专业认证制度对于工程教育起着直接的引导和控制作用,这一制度的实施必然会对工程教育产生直接的作用。与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相对应,这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主要表现在:

(一)确定了工程教育的基础性标准,保证了工程教育的质量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对工程教育最低标准的检查,这种最低标准的存在为工程教育的实施和发展确定了边界性的条件,保证了工程教育的质量是在一个明确的标准之上。这就意味着,各个高校的工程专业教育首先要达到这个标准,更要超越这个标准,这是工程专业获得更好声誉,使其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谋求自身更大发展的需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这种基础性的标准也会逐步更新,从而不断引导工程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实现工程教育的持续质量改进。

(二)促进了工程教育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保证了工程教育与工程师职业的密切联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了工程教育是为工程技术人员走上职业化道路提供教育基础,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一认识将使工程教育在教育目标的确定和教育内容的安排上更为凸显工程教育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首先,在工程教育的目标上,强调工程教育要培养未来的工程师,要为工程师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基础;其次,在工程教育的内容上,强调工程教育要在密切关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培养工程师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在所有可能从事工作的领域中继续学习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为毕业生成为一个工程师提供知识上的储备和能力、品德上的准备

(三)为社会各界参与工程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了工程界和教育界的密切联系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制定和认证实施的具体过程中,都有企业界、教育界和社会人士的代表,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就能够比较有效地把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教育界)和消费者(主要是企业界)组织到一起,把企业界、工业界对工程师的要求及时地反馈到工程师培养的过程中来,引导高等工程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密切高等工程教育和工业界的关系,从而促进工业界对高等工程教育的了解和支持,使高等工程教育更加反映工程技术的实际需求,改善高等工程教育的产业适应性,进而实现工程教育的社会功能。

三、专业认证制度与工程教育发展的几个矛盾

不可否认,专业认证制度对工程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和任何制度一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本身固有的一些特点也会与工程教育的发展产生矛盾,尤其当专业认证制度本身不够科学和完善的时候,这种矛盾就会更加尖锐和突出。由于任何一种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最终目的都是要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要从解决矛盾的角度积极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以利工程教育本身的发展。以下就对几个需要面对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并提出化解矛盾的对策和建议:

(一)专业认证的规范性与工程教育个性化发展之间的矛盾

作为一种规则和制度,专业认证本身要体现一定的规范化要求,特别是在专业认证的标准上,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可操作性,如强调各个专业名称的一致,强调开设工程教育专业必须具有一些基本的要素等,这种规范化的要求固然对于规范工程教育、保证工程教育的最低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过于规范化的要求也有可能导致工程专业教育的趋同性,进而妨碍工程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各国专业认证机构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加以防范,尽力促进工程教育机构的个性化发展,如在认证的程序上,都很重视各个专业的自评过程;在认证的方法上,更多地采用定性而非定量的方法;在认证的标准上,采用产出标准而不是投入标准,也就是关注各个专业已经培养出的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状况而非为实现这一目标所投入的资源的多少。

(二)专业认证的稳定性与工程教育变革之间的矛盾

从实施的角度来看,专业认证制度作为一种经多年协调和发展形成的制度形式,是一种稳定清晰的规则表达,其实施的程序、标准和要求都是多年实践积累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也是专业认证制度有效实施的需要。但人们对工程教育的要求却在不断发展变化,如果专业认证制度(尤其是认证标准)不能及时更新以体现社会的发展,不仅不能发挥认证制度的质量保证作用,也会束缚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工程教育的认证组织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应该在认证标准制定和变革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和主动的地位。事实上,从很多国家的经验来看,专业认证组织确实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它们能够准确、及时地把社会变化和外界需求反映到工程教育机构,反映到认证标准中,那么,其认证制度就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ABET,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认证标准一度因为过于刚性、僵化、注重说明性的材料、不能及时反映现实社会需要等问题而限制了工程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但ABET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于1997年形成了新的工程认证标准——“EC2000”(Engineering Criteria 2000)。这一标准一经实施,就在国际工程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很多国家工程专业认证组织效仿和学习的典范;而且,为了避免重蹈覆辙,ABET十分重视“EC2000”的实施现状和效果分析,把标准的完善作为认证制度的一部分。5

(三)专业认证的开放性与工程教育独立性之间的矛盾

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工程教育本身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它不仅要强调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作用,也要强调教化育人的功能。这就决定了工程教育在关注外界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要拥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专业认证制度是开放的,它是工程教育机构与社会外界的一种互动反馈过程,是社会各界参与和干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一个途径,这就造成了两者的矛盾。如果在专业认证的过程中,职业界和工程界的力量过于强大,教育界的力量受到压制,工程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就有可能更多地考虑外界的需求,而忽视工程教育自身的规律。

对待这一问题,世界各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都非常关注,也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被认证专业在认证过程中的独立性和积极性,如认证考察小组的成员要经过被认证专业的审核和同意,给予被认证专业相应的申诉权;强调认证专家组成员的构成要实现合理的配备,强调各方力量的制衡等。在人员配备上,德国专业认证机构ASIIN认证委员会的成员就包括了专业协会的成员、工业协会的会员、大学的教授以及学生代表;在认证决议的制定上,ASIIN还保证参与的成员中综合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和工业界的代表各占三分之一,以此来保证力量的平衡,确保各方的利益6。

综上所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作为一种客户导向的质量保证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必将对工程教育产生影响,我们不能只看到这种影响的积极方面,更应该关注认证制度可能与工程教育存在的矛盾,并采取多种办法,不断完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本身,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化解这些矛盾,促进工程教育本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P.Lenn.Accreditation,Certification,and Licensure.New Direc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J|.1987(57):49.转引自董秀华.就业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质量认证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3.

[2].Guide to the FEANI Register,http://www.feani.org/euring.html

[3].Report of the Engineering Licensure Qualifications Task Force,http://www.ncees.org/licensure/licensure_for_engineers

[4].汪辉.美欧日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评估机制的比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06,(2):98-101.

[5].ABET.Engineering Change-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EC2000,2006,http://www.abet.org/papers.shtml.

工程技术教育 第2篇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AECT2004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二者比较] 从2004定义来看,缩小了它的内涵,不再提理论体系了,而只提研究和合乎伦理或道德的实践领域,这与国外只将教育技术看成一个应用领域是直接相关的,与国人一定要将它学科化是相反的。

同时实践的范畴也只提创设,使用,管理呢,不再是以前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但其实本质的过程是没有多大的变化的。关键在于它们后面加了“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作宾语,翻译成“适切的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如下理解,学习与教学过程中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为教育技术的实践与研究领域,其它不相关的则不再是我们的研究与实践的领域,而这一点明显比94定义更切符合教育技术的实质了,否则的话,依据94定义,“与技术相关”各“与技术不相关”的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都是我们的专业的,有些抢饭碗之嫌!在现在,这个技术尤指信息技术!这一点好像印证了greenforrest以前的观点,教育技术就应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材料一)2.教育技术学 3信息技术

(1)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广义、中义、狭义(2)信息素质: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管理、创新知识、能力与情感等各方面品质的总和。有三个基本要素: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情感。

信息知识:人们在利用信息过程中所积累知识与经验的总和。是信息素质的基础 信息能力:是人们成功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需具有个性心理特征 是信息素质的核心。

信息情感与意识:涉及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情感、态度、意识及道德规范,是形成信息素质的重要动力。

4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特征:多媒体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层面)

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教育层面)

5.信息化教育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参见材料二)

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的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目标: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功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丰富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生认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7.教学(系统)设计

定义: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的根本目的,应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也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目的: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研究对象:教学系统

研究方法:系统方法,科学方法

层次:以产品为中心:这个层次主要是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等到当作产品来设计。

以课堂为中心:这个层次的设计范围是课堂教学,它是在规定的教学大纲和计划下,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固定的教学设施的教学资源条件下进行教学设计。

以系统为中心:这个层次 的设计通常包括系统目的目标的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案的建立,试行和评价、修改等。

结果:经过验证的、能够实现预期功能各个层次的教学方案 8.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人本主义 建构主义

9.系统方法

定义: 利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与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侧重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系统方法采用的一般步骤是:

(1)系统地分析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背景、约束条件和假设,从而确定为解决面临的问题,系统重新应具有的功能;

(2)调研、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资料和数据,分析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3)对这些方案做出分析,权衡利弊,选出其中的最优方案并提出优化方案的准则;(4)具体设计出能体现最优方案的系统;

(5)进行系统的研制、试验和评价,分析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发现不足之处及时纠正,直到实现或接近理想设计为止;

(6)应用和推广。

10.绩效技术:

Performance Technology :绩效技术是一种用于改进人的绩效水平的多学科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对绩效进行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来解决人的绩效提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改善个体和组织的行为,最终提高绩效水平。

电子绩效系统(EPSS):实质是一种集成化,支持特定服务的信息系统,是智能教学系统和工作平台的结合。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提供给每个学员具体的信息,学习者可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走出了传统培训过程中学员所处的被动地位。第二,以绩效为中心。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一切都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人员介入达到高水平的工作绩效。第三,资源经验共享。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凡是与这个系统有关的人员都可以十分方便地获取信息资料以及别人的经验等等,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信息发送到系统,与别人共享。)

11.(现代)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院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

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在应用、双向、交互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第三代远程教育。12.网络课程 定义: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网络课程的构成:网络课程与一般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不同,它是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学习的教材,根据网上教学法的特点和人才的需要,完整的网络课程应由如下几个系统构成;

1、教学内容系统:包括课程简介、目标说明、教学计划、知识点内容、典型实例,多媒体素材等

2、虚拟实验室系统:包括实验情境、交互操作、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等

3、学生档案系统:包括学生密码、个人账号、个人特征资料、其他相关资料等

4、诊断评价系统:包括形成性练习、达标测验、阅卷批改、成绩显示、结果显示等

5、学习导航系统:包括内容检索、路径指引等

6、学习工具系统:包括字典、词典、资料库、电子笔记本等;

7、协商交流系统:包括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聊天室、讨论区、教师信箱、问答天地、疑难解答等。

8、开放的学习环境系统:包括拓展知识、参考文献、网址等。13.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如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等,使多种媒体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系统的技术

14.超媒体

参见材料4 15 E-learning 参见材料5 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Blending learning “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参见材料6及请参见新版《教学设计》第248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

主导---主体(“学教并重”)教学法系统设计是在兼取以教为主教学法系统设计,以学为主教学系统设计两者优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其理论基础也就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学与教”理论的结合,也就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两者的结合。参见新版《教学设计》第25页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经对知识进行远东管理,以利于知识的主生,获得和重新利用。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网状联系的规范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参见旧版《教育技术学》第336页 知识工程

一门研究人类智能及为类知识的机理以及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并促进人类知识发展的学科。(黄荣怀2004)参见新版《教育设计学导论》第162页 教学系统设计自动化(Automated Instructinal Design)

是指能够有效地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为教学设计人员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在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开发过程中提供辅助、指导、咨询、帮助或决策的过程。其产品不仅仅是软件也包括一些教学方案,由此可见,教学设计自动化的并不专指高度智能的开发工具,也不强调用机器代替教师、学科专家的所有职责。数字媒体

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存储、处理和传播信息的媒体,或以数字化形式传递信息的媒介。数字媒体技术是指在各种形态的数字媒体的设计、制作、利用、管理、评价以及数字化传播环境的创设中所运用的各种技术的总和。参见新版《教育技术学导论》第108页 协作性学习发现式、随机式、抛锚式 24 开放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23-25请参见新版《教学设计》第90页----113页)26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是指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强及其具体可操作折教学活动方式。教学结构

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式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人工智能(教育)(见旧版《教育技术》)29(教学)代理(见旧版《教育技术》)个别化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合于满足学生个别需要的教学(参见材料7)31 教育评价:根据教育目标及其有关的标准,对教学行动进行系统的调查,确定其价值和优缺点并据此予以调整的进程。功能:诊断、导向、激励、调节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论据,制定科学标准。运用一节有效的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32过程性评价(参见材料9)33 发展性评价(参见材料10)34 诊断性评价

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而正常的教学活动尚未纳入轨道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以及情感等情感等状况进行“摸底”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下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是指教育活动隆后关于教育效果的评价。(二者区别参见旧版《教育技术》第346页)以上34-36请参见新版《教学系统设计》第155页

学习资源的评价(参见旧版《教育技术》第347页)38 网络课程的评价

39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是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等理论构成。认知结构具有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稳固性的三个方面的特征。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和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参见(参见旧版《教学系统设计》第65页)及ARCS动机模型)

学习风格:(参见旧版《教学系统设计》第62页)41 学习迁移

人们通常把学习的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个定义既包括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参见材料7)

项目管理

是指对教学设计和项目开发过程的计划、监督、与调控。(参见旧版《教育技术学》第328页)

移动教育

在移动的学习场所或利用移动的学习工具所实施的教育。参见新看到《教育技术学导论》第106页

44智能导师系统(ITS)

学习策略: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掌握的学习规则、方法和技巧,即学生能够自觉地用来提高学习成效的谋略,是一种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是每时学生如何获取、选择、组织信息、复习学过的内容,将新内容与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以及如何保持和检索不同类型知识方面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两方面内容:

1、有关认识的认识;

2、对认知的调节(45--46参见旧版《教育技术》第117页)

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48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要使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必须首先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他已经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一种是他可能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学生要借助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才能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quot;最近发展区“。正是教育创造了最近发展区,所以,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利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那么教育过程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源泉,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和阻碍,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

49教学系统

教学系统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由各要素按照一定互动方式组织起来的结构和功能的集合体。它可以是指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也可以是一门课程、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或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实施的、有控制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均为人员要素)、教材(教学信息要素)和教学媒体(物质要素)四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它们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并组成了系统的空间结构。

信息化教学设计

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其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WebQuest(网络探究)WebQuest(网络探究)是一种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为学习教材,基于任务(Task-based learning)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得以运用网站上的信息,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考活动来探索一些教育性的议题,完成一些指定的任务或工作。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相对于收集信息而言,WebQuest关注的重点是信息的使用,用来支持学生在“分析、综合和评价”级别上的思考。

WebQuest至少有两种不同水平的学习模式,即短期探究和长期探究学习:前者指的是1~3课时单元的学习,教学目的是知识的获取和整合。在短期 WebQuest 结束时,学生可获取并整合了一定数量的新信息。后者的时间在一周到一月之间,学习目标是学习扩展和知识求精。完成一个长期 WebQuest,学生应该学会分析某一主题的深入知识,学会将知识进行转换和迁移,并且要求他们提供某些体现他们理解能力的作品,如网页或模型等,以帮助他人进行学习。通过设定一些在线讨论组方式,更可以与他人相互交流学习数据或信息。

工程技术教育 第3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工程伦理;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90-02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社会背景

我国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描述的漂移不定,对技术进步直接贡献率的缺失和低下,对专业建设中“重心下移”的片面化理解把握,对实践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简单化、低水平、浅内涵(包括顶岗实习)听之任之、视而不见,相当多的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的领导对当前和未来如何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表示迷茫,缺乏方向感,都与存在上述这些误区有直接关系。必须要从源头上来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就会影响甚至阻碍我国职业教育高水平的现代化。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并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0年教育部正式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相关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工业卓越工程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很多职业院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做到“培养目标与就业需求相结合”“培养内容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卓越工程师将致力于推进基于企业—课堂融合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面向区域和领域需求,培养专业创新人才;强化教师工程实践,提高专业业务水平;搭建企业—高校、高校—高校交流平台,推动各方互利共赢;建立机械行业专家库和工程案例集,共享人才和知识资源。

今后将继续加强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间人才联合培养的力度,努力培养面向未来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建筑学、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信息安全、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行业发展的新型工程人才,更好地为我国工业、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服务,进一步为我国教育、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服务,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的工业制造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2 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及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意义

在2016年8月举行的工程伦理教育论坛上,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周礼宣读了《关于加强<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推动<工程伦理>教学工作,培育德才兼备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倡议书》。倡议书说,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全国工程教指委于2014年决定启动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并于今年隆重推出《工程伦理》教材和工程伦理在线课程。教指委倡议,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先行先试,与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一起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全体培养单位要重视工程伦理教育,将工程伦理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学分要求;全体培养单位要积极组织富有经验的工程专家、教学名师、教育主管,以多种形式为工科研究生开设新生入学工程伦理通识第一堂课。

工程伦理教育内容 关于工程伦理的教育内容目前众说纷纭,归纳总结,最常见的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应以工程的质量与安全为核心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强调工程责任意识,强调以现代工程理念以及保护生态环境为主体进行工程伦理教育,这样的工程师才符合现代社会的工程要求;第二种说法认为工程伦理教育所讨论的是一种关系,一种工程与环境的关系、一种工程与人的关系,因此,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应该确定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上,着重打造工程与人、工程与天然的和谐关系,从而促进工程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种说法认为工程伦理教育涉及的主要是工程设计、工程决策以及工程评估等内容,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就是整个工程的进行过程,在工程中培养他们的工程师综合素质。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工程伦理的教育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来说还没有统一的规定,这同时也充分说明工程伦理教育不缺乏内容,将会成为之后研究的关键。

工程伦理教育对工程师培养的意义 从目前国际上对于工程师的要求来看,美国强调工程师在成为工程师之前,首先应该是一个有伦理道德的人;欧洲对于工程师的认定为应该对其雇主、同行以及社会环境负责任,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综上所述,要成为一个工程师,必须具备三种品质,即品德、知识、能力,如此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对工程师的伦理教育有助于工程师更早地认识到工程活动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他们身上的责任感,并帮助他们从中调整心态,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3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伦理教育实施路径

多渠道、多途径拓展工程伦理教育空间 工程伦理素质教育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工程师的责任意识直接关系工程的质量及我国工程的发展。因此,需要采用灵活措施进行工程倫理教育,多渠道、多途径贯彻工程伦理教学理念,形成立体的教学空间:1)在进行工程伦理教育时,将其和人文教育结合在一起,明确现代工程伦理教育的框架结构和准则;2)要加强工程伦理的案例教学,由教师根据该专业的教学性质,有选择地在工程伦理教学中插入相应的工程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3)在工程伦理教学中要实施实践教学,在实践中自觉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行为和意识。全方位加强联盟职业院校间、校企间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创新与合作,深化工程伦理教育理念,为国家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建设和发展培养新型人才,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扎实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建章立制的进程 要确保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效果,需要制定相关的教学制度,因为教学制度是教学成果的保证。教学制度的制定包括:1)制定教学章程,明确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责任及规范;2)设置“工程伦理门槛”,要求在工程师职业评定过程中,工程伦理教育必须达到一定的规定;3)健全和完善注册工程师制度,工程师注册考核中要加强伦理道德表现的比重,注重工程师的工程伦理道德考核;4)明确工程师必须遵守的工程伦理标准,对于一些明显违背道德的行为,需要接受相应的惩罚,为工程伦理教育提供有法可依的保障;5)相关的企业制定相应的工程伦理规程和制度。

4 结束语

在现代经济全球发展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我国工业的竞争力,加强工程教育的管理十分重要。为了提高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伦理教育对于工程师塑造良好的价值观,提升责任意识十分重要。因此,“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工程伦理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此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为提升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在今后将继续对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曾永卫.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伦理教育探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4-97.

工程技术教育 第4篇

一、新框架的三维内容及其解释

(一) 科学和工程实践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s)

科学框架的第一个维度是科学和工程实践。要求在科学课堂上培养学生以下八个方面的能力 (1) 提出科学问题和界定技术难题; (2) 发展和使用模型; (3) 计划和开展研究; (4) 分析和阐释数据; (5) 使用数学、信息、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思维; (6) 构建解释 (针对科学) 和设计解决方案 (针对工程) ; (7) 参与基于证据的争论; (8) 获取、评估和交流信息。

《新框架》用“科学和工程实践”替代“科学探究”一方面是为了强调“做”与“学’无法真正分开, 参与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不仅需要技能, 还需要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人们的一些片面看法, 如:将探究技能解释为机械掌握某项活动或程序步骤;或者将探究窄化理解为特指学生参与实验。此处术语“实践”的含义为:重复行为以使其熟练;深入彻底地学习以使其成为习惯;运用知识以使其达成目标。[1]新框架认为, “实践”能够更广义地体现科学学习的特点, 强调学生要亲自参与体验各种活动, 从中深刻理解科学和工程的核心概念;而探究只是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

(二) 跨学科概念 (cross-cutting concepts)

跨学科概念作为第二维度是指那些应用于科学和工程所有领域中的概念, 具有重要的解释价值, 它被细分为7个跨学科概念。这些概念为学科界限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它着重于帮助学生构建和填充知识框架, 让他们从初学者水平向更专业的层次迈进;并且是基于研究人类如何学习的最新进展之上的。下表1所示的7个跨学科概念将帮助学生建立对科学和工程的完整认识。

(三) 学科核心概念 (disciplinary core ideas)

以往, 美国中小学主流科学教材分为三大领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新框架将科学教材分为四个主要领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工程与技术。

每个领域的核心概念都将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物质科学领域的核心概念包括:物质及其相互作用;运动和稳定:力和相互作用;能量;波及其在信息传递技术中的应用。生命科学领域包括:从分子到生物体:结构和过程;生态系统:相互作用, 能量和动态;遗传学: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生物进化:统一性和多样性。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系统;地球和人类活动。工程技术和科学应用领域包括:工程设计;联结工程、技术、科学和社会。[3]

以下具体论述新增的关于工程技术和科学应用领域的核心概念。

1. 工程设计

指设计过程中工程师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如问题的定义、模型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对解决方案的最终决定等。这些工程实践中包含了一些有关的标准和制约, 建模和分析, 优化和权衡的专门知识。具体包括解释和定义工程问题, 讨论什么是一个成功的解决方案的标准和限制因素?提出开发的可能解决方案以及优化设计方案, 探讨不同的设计解决方案间该如何比较和权衡?其中开发一种新的设计方案来解决问题, 这种创造性过程是工程设计的核心要素。

2. 工程、技术、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

对于科学的新见解, 常常催化出新技术的产生及其应用, 这些都是利用工程设计被开发出来的。反过来, 新技术, 也为新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机遇。在科学, 工程和技术上的进步确实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当科技在不断被引进时, 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后果也会发生, 如环境、能源等问题。因此, 要决定有关的任何新技术是否被使用, 需预计其成本, 利益和风险, 有时, 这些预计可以通过科技和工程的辅助, 例如, 数学模型可以很容易地预测到行动的后果。不仅科学与工程会影响社会, 社会的决策 (市场力量或政治进程) 也会为工程设计设置限制, 从而影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

二、三维框架的整合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新框架的四个教育目标为加入工程技术教育后的科学教育指引了方向。在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增的工程技术是如何自然流畅地被加入到原有的框架中, 并与其他框架结构因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

三、新框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知识和实践应整合贯穿于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不应该仅仅学习“探究”这一主题。相反, 探究应作为学生的实践手段去解决一些科学工程问题, 因为知识和实践两者不可或缺, 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不断运用中加以深化;一个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也一定要有确定的知识目标, 并需要以先前知识为基础展开, 在“动手”的过程中更需“动脑”, 而不只是简单的操作活动。

科学老师应更多地思考如何融合各科教学方法而不是单独的学科教学方法来进行跨学科教学, 工程技术的加入将有利于鼓励在学校层面上跨学科的合作和协调。以往学习中, 学生往往看不到他们正在学习的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这是由于教师间对共同课程和教学计划认识的缺乏造成的, 也是由于跨学科术语使用的缺乏造成的。例如, 在自然科学中的“能源”一词, 在生物学、化学、物理的内容中略有不同的含义, 并可能在工程和技术方面的意思更加迥异, 这些都会混淆学生甚至妨碍他们掌握对“能量”这一各学科间共有的基本科学概念。因此, 在教学中协调指令, 统一概念的定义将成为科学教育关注的重点。

学校应加强与校外机构如科学中心和工程协会之间的合作来补充或支持工程技术教学。学校外的学习环境, 从科学技术中心到本地工业、工程技术专业协会可以通过提供学生一些超框架的学习机会来补充科学的教学, 从而使教师能集中精力于其他教学方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此标准框架上。另一方面, 学校通过与校外机构合作实施教学, 可以支持此标准框架的不断优化。所以在这种互利的情况下, 教师和学校需要与外部组织联手合作, 明确每个合作伙伴在其中的不同作用, 共同推进工程技术教学。

工程技术可为学生提供检验和运用科学知识的情境, 并体验将科学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学生还可从中领悟到科学、工程技术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长久以来我国国民的技术素养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 我国理科教育在近20年落实STS教育的基础上, 吸纳了国际理科教育改革研究新成果, 在科学新课程改革中已经凸现了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明确指出“技术设计”在教材编写和教学中应渗透到各领域的内容之中。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 专门将“技术设计”作为一个主题。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的6个模块之一是“化学与技术”, 它在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技术”的特点, 让学生“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这些都表明了我国的科学教育已经重视科学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随着工程技术教育加入新框架, 谁来教授技术和工程的内容?新框架没有明确地解释这个问题, 也没有表明科学教师是学校的唯一的甚至最重要的传授者去教授给学生工程科技知识。因此, 新框架为工程技术教师开启了一个潜在的更广阔的天地。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 建议在高等教育的大学或专科学校中与工程技术有关的专业应增设科学教育师范类专业, 或在社会的工程技术机构中选派有良好教授能力的人才等各种有效方法来培育专业的工程技术教师。

总之, 美国K-12科学教育新框架首次把工程教育提高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 将工程教育整合入科学课程, 并规定了需要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 希冀学生获取有关工程技术的核心概念, 完成相关的实践活动, 预示了科学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应该对此加以关注和研究。

摘要:美国新近发布了《K-12科学教育的框架:实践, 跨学科概念与核心概念》, 首次添加了工程技术教育元素, 从而形成科学教育框架的三个维度:科学和工程实践, 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评析新框架中工程技术教育新元素的相关内容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工程技术教育,科学教育,美国

参考文献

[1]Thomas E.Keller, Greg Pearson.A Framework for K-12Sci-ence Education:Increasing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 Learning.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Teacher, 2012 (2) :12, 15-16, 13.

[2]Tai, R.H., Liu, C.Q., Maltese, A.V., Fan, X.Planning Early for Careers in Science.Science, 312 (5777) :1143-1144.

工程技术教育 第5篇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规格:全三卷16开精装 定价:896元 优惠价:480元 目录 上卷

一:教育部 中国工程院关于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二: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远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

三:教育部办公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和专家组的通知

四:建设领域土建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组名单

第一篇 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贯彻实施解读与实践探索

第二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实施与创新探索 第三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 第四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师资队伍建议 第五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教学实践

第六篇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培养课程计划实施 中卷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1号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实施领域

二:加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管理 三: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 四:企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 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支持政策

第一篇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培养课程计划实施 第二篇大学卓越工程师与创新人才战略计划实施

第三篇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实践经验探索 第四篇玩过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案例解析 下卷

1.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

2.教育部办公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织和专家组的通知

第一篇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贯彻实施解读与实践探索

第二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实施与创新探索 第三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

第四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师资队伍建议 第五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教学实施

第六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培养课程计划实施 最新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探索与国家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全书 主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规格:16开精装三册 定价:896元 优惠价:450元

郑重诚诺:本店所有图书均由出版社直接配送,保证正版全新,不必担心,请大家放心购买

联系订购:010-51296515,***,在线服务QQ:853879171(全国大部分地区货到付款)

目录介绍: 上册

第一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工程教育发展 第一章,工程师职业发展 第一节,“工程师”词源解析 第二节,工程师行业成长史回顾 第三节,工程师职业及工程知识问题第四节,当今工程师的社会声明和社会地位问题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以往研究的不足和努力方向第三章,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问题第一节,西方工程教育中“通识”的含义第二节,第三节,第四章,独辟蹊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第一节,欧林工学院的由来第二节,第三节,对欧林试验的评价第五章,清华大学某工科系创新人才培养案例研究第一节,案例简介及案例研究过程回顾第二节,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深度通识教育”理念

30年来我国工程教育综述 30年来工程教育研究的阶段特征 30年来工程教育研究的主要成就

“通识”与中国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深度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在工程教育中的应用 “卓越工程师”的教育理念及实践第三节,案例总结和讨论

附录:德国工程教育工作者认证及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二篇,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贯彻实施解读与实践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解读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左铁镛院士:“卓越计划”不仅是工程教育的事

为新型工业化培养卓越工程师——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

浙工大校长张立彬解说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 改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徐匡迪:培养更多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服务国家——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和工程研究工作院所研究生教育学术委员会联席会议提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赵琦:“卓越计划”要多支持

中国首个工程教育学系在华东理工大学成立——用“全面工程教育”培养未来工程师

“真刀真枪”培养,让未来的工程师卓越起来 同济大学工程类专业今年首试“4+2”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希望更多这样的人才走出来 天津大学开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田”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工科生须实践一年 第三篇,高校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与对策 第一章,高校工程教育管理 第一节,工程教育须以求职为导向 第二节,是“教育”还是“学育” 第三节,为“工程师摇篮”正名第四节,第五节,教师的革命第六节,课程设置谁主宰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评估的裁判与标准第二章,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第三章,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之一: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技能大赛—“做中学”的重要环节第四章,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之二:产学合作第一节,产学合作发展战略第二节,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三节,建立完整的产业创新体系第五章,高校工程教育改革者战略之三:国际化

“做中学”

CDIO的12个标准

“关门办学”还是“开门办学”“学以致考”还是“学以致用”“听中学”还是“做中学”“做中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工程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 第二节,什么是工程教育的国际化 第三节,实施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要素 第四节,通过“用中学”提高英语能力 第五节,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典范

第六节,学习成功的国际化经验实施工程人才强国战略第六章,高校工程教育改革者的障碍和对策第一节,改革者的障碍第二节,改革战略与建议第四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实施与创新探索第一章,我国工程教育现状与问题第二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归纳式教学第三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第四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第五章,综合工程教育:一种改革创新试验第五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第一章,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不同定位第二章,创新人才素质教育的需求与构建第三章,创新型实用人才的智能结构探析第四章,创新型实用人才的职业道德目标第五章,必须加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第六章,高等教育创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PBL问题式学习CDIO工程教育改革

第七章,高职教育发展目标方向及对策 中册

第一篇,欧美工程师与工程技术人才教育及其专业鉴定 第一章,欧美工程师的社会角色及工程教育目标 第一节,欧美社会有关工程师社会角色的对立观点 第二节,现实中两种观点的温和折衷第二章,变化世界中的中国工程师第三章,美德工程技术人才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第一节,背景与概念界定第二节,美国的“陀螺型”与德国的“不倒翁型”第三节,两种不同体系的历史渊源解释第四节,美德工程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差别第五节,两国发展趋势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第四章,美德工程教育专业鉴定制度第一节,专业鉴定制度问题的描述与概念界定第二节,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的应用第三节,美国工程教育专业鉴定制度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第四节,德国工程教育专业鉴定制度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第五章,中国工程教育专业鉴定领域的实践第六章,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评鉴制度第七章,第一节,CDIO与工程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CDIO及其背景

第二节,历史的解读

第三节,目前对“理论”和“实践”困境的挑战及应对 第四节,关于CDIO的几点讨论

第二篇,高校面对21世纪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途径 第一章,高校工程技术人才的本质观 第一节,科学人才观的含义第二节,工程技术人才的内涵及类型第三节,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特征第二章,高校工程技术人才的伦理观第一节,工程伦理的解读第二节,工程技术人才的伦理准则与伦理责任第三节,工程技术人才伦理教育第三章,高校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观第一节,工程技术创新的概念分析第二节,工程技术人才创新的基本特征第四章,工程技术人才创新精神培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第五章,我国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途径分析第一节,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状况第二节,国外工程教育发展对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启示第六章,构建面向第七章,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第三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与创新教育定位及条件

21世纪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

第一章,高校是知识创新的第一执行主体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第三章,今日大学学习与明天知识创新 第四章,创新思念与创新人才 第一节,什么是创新思维 第二节,创新思维的培养第三节,创新思维方法第五章,创新的过程第一节,创新过程的阶段划分第二节,创新过程的基本特点第三节,走出创新过程的误区第六章,高校创新教育的定位第七章,高校创新教育的条件第四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师资队伍建议第一章,高校教师素质内涵及其提高途径第二章,创新人才培养与创造性师资建设第三章,创新型实用人才培养的师次要求第四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素质建设第五章,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目标与对策第六章,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第七章,远程教育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培养第八章,离职院校师资培养的国内外比较

第五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教学实践 第一章,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理念创新研究 第二章,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思路 第三章,高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改革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的创新性研究 第五章,高校教学的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 第六章,高职教育的专业特色架构与建设 第七章,高职院样的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第八章,高校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基础建设 第九章,双证课程的体系改革与品牌建设 下册目录

第一篇,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培养课程计划实施 第一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实施 第三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主体构建 第四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专业 第五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专业的设置 第六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专业评估 第七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课程 第八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课程设计 第九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课程结构 第十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课程评估与评价 第二篇,大学卓越工程师与创新人才战略计划实施 第一章,人才战略与创新人才制度设计 第一节,创新人才面临流失 第二节,国外的人才战略 第三节,人才战略的性质 第四节,人才战略的制度设计 第五节,创新人才战略与其他国家战略 第二章,大学创新教育培养 第一节,大学与国家创新体系 第三节,从阶段性教育工作到身教育 第四节,从教育指标化到教育产业化

第五节,从教育本土化到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 第三章,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第一节,创新人才与素质教育 第二节,创新型企业家的培养 第四章,创新人才的开发 第五章,创新人才资源的共享 第六章,“弱势群体”的开发 第七章,自主创新与连续性

第三篇,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理财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实践经验探索

第一章,教育部关于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经验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文理融合之美

基于人才培养多维度需求的网络工程教学体系初探 浅谈以微软“创新杯”为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社会资源参与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拓展第二课堂,促进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依托学科优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与改革 计算机科学工作者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第二章,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方法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学”双语教学初探 基于教练技术的互动型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任务驱动的嵌入式课程教学法 浅谈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氛围的营造 嵌入式课程教学中的苏格拉底教学法 第三章,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探索与改革 对嵌入式系统教学的思考分析和改革探索

关于电气信息类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面向创新实践的“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改革探索 食品工艺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与改革

新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者的探索 以学生团队学习和课题开发模式改革者嵌入式课程 第四章,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管理的思考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思考 构建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探索现代化教务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探索 对嵌入式课程教学的思考

高校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工作与探讨

基于SQLserver的移动应用程序开发过程分析与实现

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与实践

在计算机软件专业中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研究 第六章,卓越工程理财培养课程建设 “数据库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化学”课程在教学中教材内容的组织与教学实践的探讨 “高分子物理”课程建设特色与改革者初探 离散教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上与探索

第四篇,外国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械与案例解析 第一章,美国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美国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美国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案例研究 第三节,美国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加拿大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加拿大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加拿大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案例研究 第三节,加拿大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三章,新加坡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新加坡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新加坡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案例研究 第三节,新加坡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四章,马来西亚高校跨国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马来西亚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马来西亚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案例研究 第三节,马来西亚高校跨国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五章,英国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英国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英国高校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案例研究 第三节,英国跨国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六章,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案例 第三节,澳大利亚跨国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郑重诚诺:本店所有图书均由出版社直接配送,保证正版全新,不必担心,请大家放心购买

英国终身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第6篇

课程上,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联手进行顶层设计。同时,企业雇主参加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机构,参与制定国家专业证书标准,参与对职业技术学院的质量评估和开设专业课程的研究,接受学生到企业学习,并安排专门的教员,提供部分教学经费,推荐雇员和其他中小雇主参加职业教育学习。政府主管办学方针,以及宏观的政策协调、监督、评估办学质量及拨款情况。其他诸如开设专业、课程设置、招生数量、教学方式都由学校根据企业雇主的要求和市场需要自主决定。学校实行的基本都是模块教学,十分灵活,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完成一定的模块学习,经评估合格者就可获得相应证书。

下面我谈一下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证书体系。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融合,贯穿个体发展始终,并以资格证书体系为基础,逐渐发展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资格证书体系以能力为本,兼顾个体知识更新和就业需求,不同级别的资格之间相互衔接,与普通教育之间沟通顺畅。2011年10月,英国推出了最新的资格与学分框架,取代了原有的国家学分框架,成为英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教育资格的国家学分转换体系,新的资格与学分框架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对接关系进行了进一步调整,以达到方便二者接轨和转化,鼓励终身学习的目的。新的框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双维度。过去的框架基本上都是单维度的,即只有难度的区别,而没有更多的学习量的体现。新的框架纳入了对学习量的考核,并且引入了学分的概念,以学生为最小的学习单位,每个学习单元都包含相应的学分和级别,学习者可以根据行业技能委员会的组合规则,积累学分,并获得资格。

第二,全纳。通过学习单元、学分、学习内容和等级,将英国所有的资格体系都纳入这个框架,包括学徒制。过去,学徒制一直都是被放在大体系之外的,这是第一次把学徒制也纳入其中。同时,新框架还延续了原国家资格证书框架内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和对应。

第三,资格类别更加丰富,每级资格都分为三种规格,即证明、证书和文凭,用于不同学分值的评估。

第四,首次引入了学员成果记录。每个学员都会得到唯一的学员编号,相当于一个学分银行的户口,学生所取得的学分均记录其中。

英国的第一个职业证书体系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NVQ),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共分为五个等级,涵盖了11个职业领域,每一个职业领域中都包含不同的数量和专业方向。1992年,英国又推出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eneral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GNVQ),这是一种兼顾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预科课程,分为三个等级。1997年,英国政府推出了五级国家资格证书框架,试图实现英国职业证书与普通教育资格证书一体化。在之后的十多年里,英国政府又对其进行了若干次改革,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学分框架。

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的不断变化,表现出其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资格框架的建立与完善,是英国教育培训事业的重要成就。中英之间的职业教育合作是双方教育合作的重要内容,我们两国也面临着不少共同的挑战,如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等。英国在证书体系的有益探索和取得的成果值得我们借鉴。

教育技术还是教育艺术? 第7篇

不知从何时起, 教育技术成了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轮接一轮的教育技术培训, 似乎要把教师都训练成技术能手。然而事与愿违, 学习的结果, 教育装备和手段的应用能力、操控水平、制作技术根本没有见长, 神采飞扬中却多了许多的教学理论和教育理念, 夸夸其谈的资本也一摞摞地垒起。

教育技术到底带给了教师什么?

每次教育技术培训中, 培训老师都会让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技术?于是乎, 大家畅所欲言, 经过充分辩论, 大家终于得到一个结论:教育技术是个筐, 什么都能往里装!

培训老师镇定地总结着大家的结论, 然后微笑着抛出终极武器——AECT的定义! (这里省略了M个番茄和N个鸡蛋……)

我们还是从鸡蛋和番茄中翻出这些AECT的定义仔细端详吧——

AECT94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AECT05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 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这个AECT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 对教育技术的定义自然是权威的, 先后提出了6个定义, 以至于国内以前的定义都相形见绌、抬不起头来: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No, No, 以前的认识不到位, 过于陈旧了。

以文盲的理解能力对AECT的定义进行研读, 终于归纳出了学习过程和资源这两个核心。不料, 被培训老师一棍子打死了。不过还好, 培训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 课堂气氛极其活跃。

然而, 培训结束最大的感想却是, 这是一次关于教育艺术的培训。

这让我想起在大学里学习普通话课程的情形:我们敬爱的普通话老师从普通话的特点、优势、形成、作用, 到为什么要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从普通话的发音、声调、音变, 到如何学习普通话;从全国各地方言和普通话的比较, 到如何从方言来过渡到普通话, 讲了一个学期, 没有说过一句普通话, 我们也没有学会普通话, 对各地方言却有了更多的了解, 还纠正了不少错读字。

撇开黎加厚等人对AECT05的讨论和批判不提, 个人也觉得这定义渐渐不那么“技术”化了。原来AECT是罪魁祸首, 呵呵。

但是教育技术学已经成了一门学科和专业, 并培养了大批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以及研究生。这些学习和从事教育技术工作或研究的人群, 在教育技术的熏陶下, 也在做着教育艺术的工作, 并且感觉不到方向的偏离。

技术的淡化也使得教育技术沦为教育艺术。艺术是独特而个性的, 而技术是死板且模式化的, 这就让人觉得技术是低层次的实现。一方面觉得不能把设备和工具看作技术, 进行假想敌批判;另一方面, 却真实而肤浅地把设备和工具认作了技术。

教育技术并非是把教育过程作为技术来研究, 而是研究教育过程的合理实现技术。“教育技术更像教育工艺, 也像教育工程。除非你真正从技术上考虑问题, 否则就不是教育技术。”李怀龙在《什么是教育技术》 (《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6日) 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工程技术教育 第8篇

2008年6月底,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召开的第29届全美教育信息化年会 (NECC2008) 上,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颁布了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NETS T) 第二版。正如e School News网站所说, NETS T (2008) 为教师从工业时代向数字化时代全面转变过程中运用技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指导框架。NETS T的发展向我们说明了美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从应用技术走向了数字化生活、工作与创新, 成为学生数字化生存的典范。

●基础性教育技术标准的比较

NETS T (2000) 的基础性教育技术标准分为6类23项, 而NETS T (2008) 进行了综合, 其基础性教育技术标准分为5类20项。虽然类别和项目比旧版少了一些, 但其标准却更加综合, 要求也更高。两版的内容比较如表1所示。

从第二版为出发点比较两个版本的标准, 可发现美国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方面的主要变化有:

1.两版的分类逻辑有较大不同。NETS T (2000) 的分类逻辑为基本的技术操作与概念, 然后是针对学生的设计、实施、评价以及信息伦理与安全, 再者是针对教师自身的工作效率和专业实践。NETS T (2008) 的分类逻辑则没有完全区分技术、学生与教师个人, 而是以数字化时代为出发点, 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到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经验、评估工具设计, 再到数字化时代学习工作、公民意识与素养、个人专业发展与领导力。

2.“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成为尤为强调的一栏, 并置于第一条。这与新颁布的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相呼应, 与新版的学生教育技术标准中, 培养创新的数字化时代的公民目标遥相呼应。因为创新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激发学生创新的教师。

3.“设计并开发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手段”融合了第一版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过程的规划和设计”和“评估与评价”两栏。这一部分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 不仅是学习环境多样化, 还有学习活动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4.“成为数字化时代工作学习的表率”大致与第一版的“教学、学习与课程”、“教学效率”相对应, 但新版更强调教师梳理的使用技术系统, 与学生、同事、家长以及社区交流分享, 并要求教师以身作则, 成为数字化时代的表率。

5.“提倡数字化时代的公民意识与责任感, 并以身作则”与第一版的“社会、道德、法律与人文问题”大致呼应, 又有所发展, 表现在内容要求更加细化和具有可操作性, 如对于版权、知识产权和恰当文件来源的尊重;提供公平获得恰当的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机会;倡导数字化时代应具备的礼仪规范与责任感;文化理解能力和全球化意识等。

6.“注重专业成长与领导力培养”与第一版的“教学效率与专业发展”大致对应, 但是增加了教师领导力的培养这一重要部分。值得提出的是, 这与新版的NETS S标准相耦合。因为在NETS S标准中新增了学生具备领导能力的要求, 对于教师的领导力培养而言, “帮助他人发展领导力和技术技能”, 是自身领导力的重要体现。

●NETS·T (2000) 绩效特征描述分析

NETS T (2000) 的绩效特征描述作为基础性标准的具体说明和外显行为, 分四个不同阶段:通识培训、专业教育、预备教师教学/实习、第一学年教学。因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的官网上还没有公布NETS T (2008) 的绩效特征描述, 因此只能先对NETS T (2000) 的绩效特征描述进行分析, 以期发现不同阶段的教师强调的基础性标准有哪些。

分析方法与上篇文章中的NETS S分析相同, 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对绩效指标文本进行编码与分析, 对每一条绩效特征对应的基础指标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 分析NETS T (2000) 的六类基础性指标各自所占的比重。

1.通识培训阶段。在这一阶段, 通过分析统计绩效特征描述所对应的基础性指标频率, 情况如图1所示。

通过图1, 我们可知NETS T (2000) 对通识培训阶段的教师, 尤其强调“技术操作与概念”这一基础性标准, 其次是“教学效率与专业发展”, 占32%;“教学、学习与课程”次之, 占24%。

2.专业教育阶段。在专业教育阶段, 情况如下图2所示。

可见专业教育阶段开始降低了“技术操作与概念”这一基础性标准的比重, “社会、道德、法律与人文问题”占第一比重;其次是“学习环境与学习过程的规划和设计” (19%) 、“教学、学习与课程” (19%) ;再者是“教学效率与专业发展” (17%) 和“评估与评价” (14%) 。总体而言, 专业教育阶段的要求比较均衡。

3.预备教师教学/实习阶段。分析统计绩效特征描述所对应的基础性指标频率, 情况如下页图3所示。

预备教师教学/实习时, 强调次序为:“教学、学习与课程”、“学习环境与学习过程的规划和设计”、“评估与评价”、“教学效率与专业发展”等。

4.第一学年教学阶段。在第一学年教学阶段, 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绩效特征描述, “技术操作与概念”比例较通识培训阶段低很多, 重点在“学习环境与学习过程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学习与课程”、“评估与评价”方面, 都占21%;其次是“社会、道德、法律与人文问题”和“教学效率与专业发展”分别占了16%和13%。具体情况如下页图4所示。

通过NETS T (2000) 四个教师阶段的绩效特征描述强调方面进行比较, 从纵向来看, 教师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各项基础性标准有不同侧重点。通过绩效特征描述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NETS T。关于NETS T (2008) 版的绩效特征将分哪些阶段, 不同阶段强调哪些基础性标准, 我们将待官方网站公布后做进一步分析和比较。

●NETS·T (2008) 的启示

NETS T (2008) 作为NETS T (2000) 的延续, 既有继承更有创新。首先编制过程的一脉相承, 依旧是各个体系的通力合作, 广泛采集了来自25个国家和美国50个州的2500多名教育者的反馈, 跟踪了信息化时代对教师的最新要求, 内容涵盖基础性标准、评价量规、软件和网站资源、学科案例等大量资源, 这为我国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更新和完善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行动路径。其次, NETS T (2008) 从强调技术应用走向以师生为本, 师生俨然是技术的主人。在NETS T (2000) 中, 多处出现“掌握技术”、“依靠技术”、“运用技术”、“基于技术”、“使用技术”等字眼;而在NETS T (2008) 中, 我们看到的, 更多的是教师如何“无痕”地把新技术应用到自己的教学、生活, 指向学生的创新, 个人的发展, 还有与学生、同事、家长、社区的沟通与交流。再者, NETS T (2008) 为我们勾勒了数字化时代, 教师学习、工作的典范。其标准言简意赅地向我们展示了教师潜移默化、表率的重要性。要培养NETS S (2007) 中提到的创新、合作、数字化时代的世界公民, 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是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教师能将知识迁移到新技术和新情境, 能运用数字化的工具开展协作、交流和评估, 并能整合面对面的和虚拟学习方式, 实现混合型的教学。最后, NETS T (2008) 呼唤具有创造性、领导力的教师,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具有创造性、领导力的数字化时代的学生, 才能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世界公民。在高声呼喊要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 教师除了要提倡并支持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创能力, 自身更要为学生树立榜样, 能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而教师个人的领导力则通过帮助他人发展领导力和技术能力得以展现, 这种领导力能引导教师对自身的研究与专业实践做出反思, 更能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教育事业中。

工程技术教育 第9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高等教育内部以及高等教育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 是高校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维护学术价值的重要力量。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由于高等教育历史短、受教育人群庞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需求多样性的特点, 因此在认识、方法、路径、实施上还处于探索阶段。2013年, 第二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训会上, 教育部评估中心主任、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吴岩指出, 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的评估制度, 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专业认证是“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程教育保障质量的重要举措, 对于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贯穿持续改进和自我提高理念的专业认证以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为机制, 结合其他评估手段, 正在逐步引导教育教学评价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市场化。

一、传统的教学评价成为教学质量提高与发展的桎梏

1. 传统教学评价制度、内容未能涉及教学过程的微观机制。

目前, 各高校都有一套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的方式, 主要是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同行专家评价、管理者评价和其他评教活动。评价方法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较为成熟的定量研究方法有方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综合分析法。主要评价内容, 包括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为指标的课堂教学评价, 以考试成绩、试卷分析为观测点的课程评价;以问卷调查、座谈访谈为形式的教风、学风调查、以实验报告、设计说明书、论文 (设计) 的抽查、现场巡视为手段的实践教学评价。虽然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秩序和教学内容的有序进行, 发挥了教学质量监控的作用, 但是随着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对学习本质认识的深入, 传统的高等学校教学及其评估体系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2. 实践教学内容的质量评价体系薄弱。

长期以来, 教学评价存在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能力, 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实践教学评价手段和方法主要依靠单一的实验、实训报告, 实训教师的评分等。随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加强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管理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实践教学模式因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而无法及时有效地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二者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讲, 本来是可以互相印证和互相促进的, 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他们却受不到同等的关注, 变成了轻重不一、高低不平的关系。

3. 缺乏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途径和机制。

尽管存在着一系列的教育评价制度, 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严重的“有法不依”现象。教学评价流于形式, 学生座谈会和信息反馈制度对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问题和意见的深入调查和反馈解决却无人问津。作为教学管理者和执行者, 他们未能将受教育者知识、能力、素质提高的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改革建设中, 更关注于评估结果的成绩和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所带来的社会声誉和经济资源。教学质量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工具性的价值, 进行质量建设的目的不在于教学质量本身, 而是质量建设所带来的附加意义。

二、专业认证和评估促进教学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

1. 形成教学评价的跟踪反馈和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社会环境不断在变化, 所以任何一个专业需要持续改进。高校开展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动专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 满足注册工程师的实际发展需要, 为工程专业毕业生进入相关职业领域提供资格保证。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本身贯穿了这种质量持续提高与改进的基本理念。专业必须对自身在标准要求的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和信息获取的途径, 有明确的改进机制和措施, 在进行跟踪反馈之后用于持续改进, 从而实现教学质量从机制、制度、评价到结果、反馈、改进这一螺旋式的持续上升。

2. 市场环境和和社会需求成为教育评价重要的组成内容。

认证标准强调所设置的工程专业必须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 以保证学生毕业时具有一定的社会竞争力, 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 明确要求专业要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和市场评价成为评判其培养目标达成度的指标之一。毕业生离校后在工作岗位上所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思想品质、综合素质是对专业教育水平的印证和检验, 因此, 教育评价的过程应该延伸到学生离开学校在社会实践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教学质量是一种市场表现, 忽略学生、社会需求, 脱离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考察教学质量问题, 特别是教学质量评价问题, 很可能出现教学质量评价偏误。

三、评价结果反馈与提升的具体措施

1. 科学易操控的评价指标提升教学效果的根本。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合格评估, 强调被认证专业“说、做、证”必须达成一致。所谓“说”, 即说明, 认证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做”即实行, 专业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全程跟踪与进程式评估措施与做法。“证”即证明, 是专业为证明自身达到标准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对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概念性表述要转换成可以判断的指标点, 并将指标点逐项落实到教学活动并记录在案。专业应该具有的各种机制、制度、措施, 最终都聚焦到执行和落实情况, 所以科学易操控的指标是跟踪、评价与改进的根本。对于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 应能进行信息采集和评价, 进而得出明确结论, 或者能给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2. 教育信息化是保证教育教学评价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

目前, 教育部已经启动了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的填报, 该系统涵盖了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基本条件、学科专业、教师信息、人才培养、学生信息、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7大类内容。除此之外, 专业信息也十分翔实, 如专业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比例、有实验的课程门数、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数、实验开出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数、毕业设计 (论文) 中依托科研项目的比例、工程设计比例这些以往较为微观的指标数据, 均已纳入到基本状态数据库中, 该系统将成为教育部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与合格评估的重要依据。

3. 发挥评价结果对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发展促进作用。

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诊断和激励、调节和改进教学活动, 促进被评价者的自身发展。诊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 并丰富学习经验;促进教师教学的专业化与学术研究的职业化;依据反馈信息修订计划, 调节教学行为;改进管理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透明性”和“可问责性”。

四、结语

以坚持以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目标导向的教育取向、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三个方面为抓手,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正在推动和完善大学自身建立起来的质量保证体系, 增强工程教育人才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同时也在促进教育评价科学化、规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进一步延伸。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带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和管理的变革, 人才培养从过去的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 从能力本位转向发展健康人格与个性的全人教育。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不止是获取生存技能的一种手段, 更成为提升人的精神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石华敏.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3.

[2]刘小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新方向—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微观深层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10) :89-91.

[3]宋银玲.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2.

[4]张迪功, 马赞甫.市场关系对当前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4) :133-136.

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第10篇

一、转变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 大力营造创新氛围、改革课堂教学, 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

正如《学记》中所说:“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无牵, 强而无抑, 开而无达。”这里的喻, 即启发、诱导的意思。这一段意思是:“引导学生不能牵着走, 鼓励学生而不能压抑学生, 启发学生而不能代替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 大力营造创新氛围,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 让教学真正变为启发式教学。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可是从一般的课堂教学来看, 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取得真正的共识。不少的课堂把“主体”变成了“客体”、“主导”变成了“主宰”。不是教师的“教”服务学生的“学”, 而是学生的“学”服从教师的“教”, 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现有的能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可以置之度外。我讲, 你听;我问, 你答;我写, 你抄;我给, 你收。一切都得服从于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并没有取得真正的主体地位, 而是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是教学的“主导者”, 而是扮演教学活动“主宰者”的角色, 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了, 学习兴趣也丧失了。于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职业技术教育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管理弊端, 实施开放式管理, 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善疑, 好问, 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善于寻找疑点和进行批判,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创新工作制度是关键所在。

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用人制度, 采取积极措施, 组建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

职业技术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 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广大教师的创新教育,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有关创新的重要指示, 让教师树立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 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 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教师应具有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意识, 这是创新的前提;还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和综合、交叉、开拓新领域的能力。

一是全面实施教师的聘用制。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聘用条件, 保证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二是在职的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 还要进行科研, 用科研成果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并用自己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三是保证校与校之间的教学创新、科研创新等, 并组织教师到国内外创新教育搞得好的学校进行学习和进修。四是积极为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条件和机会。五是吸收企业或科研单位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 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专门培训, 稳定并扩大这部分人员的数量, 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 并在规定年限内达到相应专业中级以上的技术等级。

三、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变同步教学为异步教学, 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

所谓同步教学, 就是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法。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主动性和差异性, 导致了“优生吃不饱, 中生吃不好, 差生吃不了”的状况。实际上, 同步教学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在教学中的表现, 它的最大弊端是以牺牲优秀学生为代价, 对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是不利的, 同时, 也忽视了学习不好的差生。异步教学是以承认差别、允许差别为前提的教学方法, 是贯彻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措施。作为一名教师,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上下工夫,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和重点。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注意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鼓励学生的创新尝试。

四、夯实职业技术教育基础, 坚持学思结合和手脑并重的原则, 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孔子一贯主张学思结合, 他曾经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古今中外有学问的大家, 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否则, 就不能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思维的能力。动脑也就是思考, 但是只会动脑而不会动手, 那是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所以, 陶行知先生十分强调“手脑相长”的教学原则, 他曾指出:“中国有两种病, 一种是‘软手软脚病’, 一种是‘笨头笨脑病’, 一个人要贡献社会, 一定要手与脑结合, 手脑并用。然后, 可以创造, 可以发明……”

中国的教育一直存在着轻实践的弊端, 这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古代就存在“重道轻器”的思想, 后来又演变为“重学轻术”“重理轻技”的倾向, 致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我国在国际奥林匹克中学生数、理、化、生竞赛中荣获金牌的学生, 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还不如西方许多国家未拿到金牌的学生。这难道不值得引起重视吗?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必须培养学生动手的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和发明制作活动, 让他们在“做中学”, 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工程技术教育 第11篇

魏中林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决定》精神,将我省建立成为“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和“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使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促进劳动力转移,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保持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必须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立起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求,结构合理、形式多样、产学结合、自主发展,具有我省特色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叶小山

在远古时代,人类要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存活下来,就必须学会谋生的技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今所有教育中,职业教育是最先诞生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要顺利地找到工作,最实际的还是学会一门手艺。因此,职业教育仍旧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最佳选择。

在将来,随着人类生活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作为获取谋生技能的教育可能会逐步淡化。此时,“赏识型”的高素质文化教育将逐步盛行,担当这项重任的,应该还是职业教育。所以,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地创新,人类的发展才能可持续。

李崴

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当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已成为检验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基本标准。对广东的职业学校来说,就是要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满足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积极开展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把我们的职业学校办成社会满意、群众放心、学生喜欢的学校,将成为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钟以俊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融公益性与产业性于一体,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更好地就业服务的领域。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融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大要素为一体,以服务经济社会、促进协调发展,培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用型中、高级技术人才为宗旨,努力促其朝集约化、社会化、基地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可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同时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并给予职业教育集团法人地位,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可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建设实训基地,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同时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技能人才。

刘传沛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最直接最紧密。服务经济,成就未来,是职业教育的天职。

湛江市职业教育坚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积极盘活职业教育资源,加快重点职业学校和重点专业建设,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与教学模式改革,推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到2008年已建成10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6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1所省级骨干示范学校,4个省级实训中心。在校学生近11万人,中职与普高比例为45:55。湛江已成为全省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之一,正朝着打造一个职教中心园区、两大实训基地、五大职教集团的目标奋进!

我们真诚希望《广东教育·职教》杂志给予湛江职教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打造职业教育广东品牌。

陈炎生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河源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今后几年总体发展思路如下: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加大师资队伍培训力度,规范学校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做优职教质量;三是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训实习,努力做强职教品牌。

苏晖

职业教育是应用型技能人才之母,社会经济建设的“助推器”,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方面军”。职业教育还是改善当地投资环境的“催化剂”,稳定社会的“定海神针”。

职业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在于其与企业、社会的结合。哪里的职业教育与当地企业、社会结合紧密了,哪里的职业教育肌体就健全,结合得越紧密,肌体就越健康。

职业教育基本建设的关键不在于设备设施,而在于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队伍。这支队伍建设好了,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黄定光

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中可以充分发挥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明显的引领作用。顺德已构建起由一所高职院、13所优质中职学校形成的职业教育体系,按照“政府统筹,校企合作,职业本位,厚德强技”的技术人才培养思路,走出了一条“立足本地,市场导向,打造品牌,综合发展”的道路,形成“一校一品,一人一技,品技并进”的顺德职业教育特色,成为“企业技术工人的蓄水池”。在实施“双转移”战略中,顺德创新“零学费入读、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功能。

我们期待《广东教育·职教》杂志给我们提供各地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助推我省职业教育向前发展。

姜蕙

“普九”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没有“普九”的巩固提高,就没有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实现;没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普高与中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就没有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

建立与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支持、社会参与、形式多样、灵活开放、协调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是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障。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特色树品牌、以质量求生存、以规模创效益、以创新谋发展”的办学思路,中等职业学校一定会大有作为。

张国铭

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创出“品牌”。在职教领域里树立教育品牌,有利于在各中职学校之间形成激烈的竞争局面,充分凸显特色、提升水平。首先要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建设好优势专业和龙头课程;其次是专业特色要创新,使学校有专业特色,学生有技能特长;再次是要增强品牌意识,不失时机、不遗余力地打造学校名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得到社会认可和欢迎,使学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张维嘉

近年,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无论在政策、专项资金上都大力扶持职业教育,职教事业发展势头好。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认为读大学才有前途,造成职校招生困难,再加上职校在设备设施的投入大,生源素质下降,职校之间的竞争激烈,致使职业教育面对许多的困难和压力。

但我坚信,只要不断创新进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会为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技能人才。

朱活强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发达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渠道。在不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意义重大,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切实改变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机制不活、办学规模较小、办学质量不高的状况。此外,在不发达地区办好职业学校,不仅有利于为当地培养各类急需的职业人才,还能降低当地中职生源就读期间的相关费用。

谢金通

在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十分重视,政策扶持到位,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职业教育呈现出大好形势。但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依然有根深蒂固的因素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就得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双赢”。要办好职业教育,就得不断改革与创新办学的理念、模式、目标和特色,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布局职教,走特色发展之路,如:组建职教集团,整合职教资源;推进工学结合,完善“订单培养”;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实训能力;集成专业产业群,打造特色品牌等。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教育创新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创新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 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 同时也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环节之中。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 笔者结合一般教学过程, 渗透教育创新理念, 在新课讲授→操作练习→巩固复习的环节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总结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教育创新的几个方面, 内容如下:

一、新课讲授

1、悬念激疑。

教育的创新是要求我们传授的不仅是过时的知识, 而且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 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需要, 培养创造新方法的态度和能力, 培养有心理品质、智能品质和伦理道德品质以及相应能力。因此, 我们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 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要灌输是什么、为什么, 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 而不是简单的向学生“奉送真理”, 而是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我们可以在一些新授课中采取这种方式教学, 这样不仅可以传授知识,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故错启思。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 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 开始于矛盾。”“故错”是置疑, 激疑, 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 以此启迪学生的思维,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引导学生由个别到一般, 进行概括、总结,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编制这个程序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 教师通过一个错误的语句一步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 最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幽默引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 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 使自己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在计算机课的教学中, 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 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 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 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 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 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 沉闷化为轻松,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二、操作练习

1、提供充分动手动脑空间。

记得, 上学时代, 我们都爱上实验课, 积极性很高, 可是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强调不要乱动这, 也不要乱动那, 一定要跟着老师走。当然, 老师怕学生把实验工具整坏或者是怕出乱子,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只能使学生们掌握片面的知识, 有很大的局限性, 并且使一些本来就胆小的学生经老师一强调, 什么也不敢动, 慢慢地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了, 也就不想学这门学科了。我的学生上机练习时就不再让以前出现在我身上的“悲剧”在他们身上重演了, 给予他们充足的自由练习时间, 不强调那么多, 适时给以指引和加强辅导。学生们只要掌握安全用电的知识就可以了, 一般情况下, 计算机是不会出什么毛病的, 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又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2、提供师生讨论交流空间。

例如, 在windows窗口组成的巩固课中, 笔者采取了这种形式。先带着学生讨论:“我们一起观察程序管理器窗口, 看看它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这时学生都热情发言:“在窗口中有菜单条、标题条……”、“还有最大化按钮、最小化按钮、还原按钮……”、“还有……”;再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两个人一组互相讲解一下窗口的组成。看看谁说的最全?”采取这样的方式上课, 不仅可以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形成你帮我, 我帮你的学习气氛。这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培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提供操作比武竞赛空间。

采取竞赛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赛本身就是一种激发人自身潜能的一项活动, 所以采取竞争的形式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如, 在讲用LOGO语言的简单命令绘图时, 笔者采用了竞赛的形式:“我们学习了LOGO语言中的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命令,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竞赛, 看看谁是我们的‘小画家’!”这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再布置竞赛的题目:“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数字1~10, 它们都用横或竖组成, 你们见过这样的数吗?”同学们表示:“见过, 在计算器上见过!”、“请同学们将它们画出来, 最后再总结一下你用简单命令画图时的思路。”

好胜心和求胜欲既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 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学生对这些并不陌生的方块数字充满了好奇, 也充满了要用自己的能力画出这些数字的渴望。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完成了布置的任务, 并且又积极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再画一次。笔者统计了一下仅画数字2的方法就出现了8种之多。当笔者宣布了比赛的冠、亚、季军之后,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然后鼓励画完的同学试着画更大的数以等待没有画完的同学。这堂课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几个简单命令, 也总结并掌握了用简单命令绘图的思路。这堂课气氛活跃,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三、巩固复习

1、补充更新信息。

科技的发展, 促使计算机的发展也很快。计算机现实性很强, 必须给学生“灌输”一些新知识和新信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跟着时代走, 把有关计算机方面的信息故事化来讲述给学生们, 让学生们容易接受, 并且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

2、注重思维拓展。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 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尤其在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当中后, 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 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 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激发积极的思维,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有所发现, 有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勤学好问。因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 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问题在于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相信学生是发展创造力的“兴奋剂”。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 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多一些表现的机会, 多一份创造的信心, 多一些成功的体会, 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基于创新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也应是多方面的, 我们要抓住目前我国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的契机, 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深入探索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谢丽丽.多媒体演示软件综合实训.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3]陈琳.现代教育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小学数学问题提问策略下一篇:宋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