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发布范文

2024-06-05

政府发布范文(精选11篇)

政府发布 第1篇

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我国政府一直积极的带领着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伴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变化,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得到完善。与此同时,信息化传播技术的飞跃式变化给新闻媒介的信息传播速度也在迅速提升,在这样的前提下,政府、社会与公众三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就会在广泛的信息发布中产生摩擦,并且这种摩擦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更为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采用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进一步的协调政府内的公共关系已经成为了我国公共行政发展所关注的个焦点问题。

1.1 无法明确新闻发布的责任人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是有关政府信息发布行为定性的,因此在这样的现有环境下,一旦政府新闻发布的过程中出现了任何侵权行为,很难通过法律程序来确定事故责任追查,公众也很难对政府进行法律责任追究。从根本上讲,新闻发布的责任归属问题其实就是对行政行为的责任追究,但是因为发布新闻具有特殊性,其影响范围广、影响层面多的特点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那么对于带来负面影响的责任事故问题就很难追究其责任应由谁来负责。新闻发布的责任归责的关键在于如何落实责任人并且追究其失职的责任,但是因为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明文规定,所以发生问题就难以明确事故责任人,相应的也就无法进行惩罚机制,问题也就无法解决。这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责任追究体系不够健全,需要多加完善。

1.2 法律对政府新闻发布行为尚无定论

近年来,我国虽然在新闻发布会制度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从法律艰涩角度来看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目前我国尚没有正式出台一套较为明确的国家法律规定来对新闻发布制度的相关制度进行规定,对于新闻发布会制度的实施造成了影响。虽然部分神识已经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但是从地方以及各部门在对政府新闻发布会制度的管理上来看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就相关法律的地位来讲,部分法律的效力的等级都较低,一旦遇到上位法就极易出现冲突。我国政府部门的新闻发布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掌握信息的发布权,如果不能够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制约和监督机制,就很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导致对公众的侵权。

1.3 政府的新闻发布媒体选择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政府在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对媒体的选择较为任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政府新闻发布会的饿召开过程中,政府大多是会选择一些遵奉行的媒记者来参加组织的发布会,而一些中立媒体甚至是对立媒体记者也就被排除在新闻发布会之外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媒体就会选择低调对待或是故意操作,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难以发挥新闻发言人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甚至还以造成政府垄断信息的嫌疑。政府进行新闻发布的媒体过于单一,对于新闻发布信息的传播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客观上会影响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影响新闻发布会召开的意义和效果。

2 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新闻发布尚无必要的程序对其进行控制

从我国现有的新闻发布会情况来看,我国在横幅新闻发布行为随意性较大,同时也没有相应的城区对其进行控制。从本质上来讲,新闻发布行为是属于政府重点考虑对象,是需要慎重对待的,但是因为我国还没有新闻发布制度的相关规章制度,所以任何级别的行政机关都可以自行设立各自的新闻发言人。这样就会出现新闻发布会的召开、内容以及审查批准等其他程序都是不固定的,甚至还存在一些仓促上阵的情况,对于新闻发布会的召开相关问题缺乏规行的工作程序指导。这样缺乏程序的新闻发布制度不能使信息进行准确、迅速、可观的传播。

2.2 政府新闻发布的内容不明确

在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中,还存在着发布的新闻内容不明确的现象。新闻信息是存在一定的客观性的,但是因为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双方的观察时间不同,就会使得行政人员在发布信息是带有个人色彩的,并不按照统一标准发布信息,而公众往往更多是想要及时得知事实真相,更需要信息发布的客观性,所以这就会导致政府新闻发布时存在内容不明确的问题。虽然我国遵循正面宣传信息的原则,并且很多地区都制定了新闻发布制度,但是大多数发布的信息还是喜大于忧,所以并未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同时国家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也没有很好地把握。

2.3 新闻发言人的素质水平较低

新闻发言人的素质水平是一个政府形象的最标致性特征,其素质会之间关系到新闻发布会的成效。但是以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的新闻发布情况来看,新闻发言人的素质并未达标,水平较低。有些地方政府并不重视新闻发言人的选用,甚至选用灭有经过培训的发言人,新闻发言人的专业水平低,法律意识差,业务素质不高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发布会的效果。

3 关于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的相关对策

3.1 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的法律保障及监督制度

第一,应该出台先关的法律法规,如颁布《新闻法》等。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才能够有效地规范新闻发布制度。在这一点上,我国各级政府可以借鉴国外颁布的相关新闻发布制度,逐步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使得我国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逐渐趋于世界水平。

第二,从法律效力上确认新闻发布行为的行政行为,同时保障新闻发布的公定力、约束力以及确定力。确保发布的信息具有及时、客观、准确的特点,明确新闻发布的责任对象,避免新闻发布发生其他问题。

第三,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要通过相应的监督机制来对新闻发布会的新闻发布全进行约束,避免权力滥用行为的出现,同时也可以保证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更好的发挥作用。此外,还要加强舆论监督,增强政府对新闻发布的责任意识以及自律意识,使其作为一项好的制度产生好的社会效果。

3.2 明确新闻发布内容、规范程序

理论上来看,新闻发布制度应具有原则性和严肃性,新闻发布相关制度必须要对新闻发布的内容、操作程序等做出相关的规定。

第一,对于新闻发布会上所要进行新闻发布的内容应该采取概括、列举和排除相结合的发布方式,总体上可以采用概括和排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二,应按照迅速及时、客观、准确的原则规定新闻发布的信息发布程序。政府在信息发布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规范发布程序。

3.3 积极提高新闻发言人的素质

提高新闻发言人的素质,首先要在政府选拔时把好关,选用政治素质较高、文化程度较高、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水平的发言人。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考察新闻发言人的应变能力、语言艺术,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知晓国内外政治要事,并且要有一定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的善于策划的发言人。具有以上各项能力的才能算的上是一个合格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基于这些对新闻发言人的高要求,我们应加大对新闻发布言人的培训力度,强调培训的经常性,保证新闻发言人的知识水平和良好的应对能力。S

摘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的信息化发展也在同步进行, 公众知识水平也在普遍提高, 这样公众对于政务公开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同时公众对于政务知情权的要求也逐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我国在政府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的同时, 近年来正在积极的借鉴西方政务公开的成功经验, 通过各种方式引进新闻发布会这种形式来协调政府的公共关系。新闻发布会这种关系已经被证明是现阶段较为成功的一种传播政务、协调政府与公众关系的方式。而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一关键时期, 政府必须要财务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并健全我国的新闻发布会制度, 进而加强我国政务公开的程度。

关键词: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公共危机,公共关系

参考文献

[1]徐琴媛.中外新闻发布制度比较[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6.

[2]郎劲松.新闻发言人实务[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5.

政府发布 第2篇

为了确保各行政机关准确一致地发布政府信息,保证政府信息发布的权威性、规范性和一致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政府令第152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行政机关发布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遵循“谁制作、谁公开,谁保存、谁公开”的原则。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制作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行政机关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的政府信息,由保存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其他单位不得对该信息进行发布和解释。

二、多家单位联合共同起草生成的需对外公布的政府信息,由组织起草生成该信息的单位负责向公众公开发布,其他单位不得对该信息进行发布。

三、行政机关发布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传染病疫情、重大动物疫情、对外贸易公共信息、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统计信息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明确需要审批的政府信息,应当及时报请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批,信息未经审批的不得发布。

四、行政机关拟发布的政府信息涉及其他单位工作内容或发布后可能对其他单位工作产生影响的,应当及时向所涉及单位发送《自治区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发布协调函》(样函附后)和拟发布信息全文,书面征求意见。被征求意见单位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予以书面回复。

五、书面回复同意的,拟发布单位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相应工作规程向公众公开发布信息。书面回复不同意的,拟发布单位应当立即指派专人与被征求意见单位进行协商解决;经协商被征求意见单位仍不同意的,拟发布单位应当立即报请同级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协调解决;同级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应当组织该信息涉及单位、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以及该领域专家顾问共同研究协商,最终确定该信息是否可以公开发布,并以书面形式向相关涉及单位进行确认回复。

六、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公开政府信息的活动,适用本制度。

七、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参照本制度执行。

美国政府发布新的膳食指南 第3篇

2011年1月,美国农业部和卫生部联合举办了新膳食指南的发布会,首次放弃了使用近20年的膳食金字塔,采用餐盘的方式来为社会提供膳食指导信息。新的膳食指南是以循证医学和研究为基础的。从如何改善健康、降低医疗费用到提高生命质量等方面来看,都比以往的膳食指南更有指导意义。

新的膳食指南和以前公布的膳食指南最大的区别,是用餐盘来表示一个人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健康食物,而不再用金字塔来表示。

从“我的金字塔”到“我的餐盘”

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心,食品行业、营养专家、餐饮业、学校、公益机构和政府部门等都在向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健康和营养信息。可是,公众显然疲于应付这些成堆的信息和提醒。

美国农业部部长汤姆·维尔沙克指出,老的“金字塔膳食指南过于复杂,无法为美国家庭提供简单快捷的膳食指南”。所以,美国农业部这次以最快的速度,推出了一个全新的膳食指导网站www choo.semyplate.gov.并在进行膳食指南宣传时采用统一的视觉标识,以方便公众和个人获取相关在线资源、网络媒体以及整合相关营养学信息。这个标识就是“我的餐盘”图谱。

美国农业部还计划利用微博。社交网络服务网站和博客等手段来促进新膳食指南的宣传。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对“我的餐盘”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其简单明了,对忙碌的家庭来说非常实用。她还倡导人们开始使用“我的餐盘”,“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使用它吧”。

新的餐盘标识不仅代表了目前的膳食推荐标准,也是美国改革的一部分。以前的膳食指南的目的仅仅是提供指导信息,新指南则旨在通过各种现代工具达到改变美国人饮食行为的目的。

肥胖、静坐的生活方式以及高能量,高脂肪和高盐的饮食,不仅不能为人们提供足够的营养素,还对我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威胁。新的膳食指南鼓励人们去选择能够促进健康的食物,避免那些含有大量动物脂肪、添加的糖份、盐的食品和精加工的食品原料制作成的加工食品。新的膳食指南鼓励健康的饮食方式,同时降低食品的采购费用,并最终降低医疗费用。

“我的餐盘”里装了些什么

“我的餐盘”由四个彩色部分组成。红色代表水果,绿色代表蔬菜,黄色代表谷类,紫色代表蛋白质。外加一个蓝色部分,代表乳制品。

公众通过“我的餐盘”可以直观地获得以下信息健康饮食由五类食物组成,即水果、蔬菜、谷类、蛋白质、乳制品。其中水果和蔬菜应该占据食物的一半,而蛋白质则是餐盘里最少的。

与“我的金字塔”相比,“我的餐盘”简单明了。它既不细分食物种类,也不标注某种食物每天具体应该吃多少,只是把简单的膳食比例提供给公众参考,比“我的金字塔”更具有指导意义,使用起来更简单易行。

正如米歇尔·奥巴马所说,家长们没有时间称量3盎司(1盎司约等于28.3克)蛋白质。但是,现在妈妈们可以看看孩子们的盘子里有些什么食物。

美国农业部营养政策中心的罗伯特·帕斯特和他的同事花了两年的时间做出这个重大的改进。帕斯特说,这个最新的膳食指南图谱的设计更加艺术,更加吸引人。“我的餐盘“直观地提醒人们什么是健康饮食。而且,尽管盘子被分成不同大小的四份,但是,吃的时候食物不必完全按比例。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健康状况及其他因素影响下,会有不同的营养需求。

新膳食指南乃应运而生

近几十年,美国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中的超重人群数量急剧增加。增加最为显著的是肥胖人群。数据显示,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08年,美国肥胖人口增加了1~2倍。

超重人群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因为超重会增加健康危险。比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都与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类患病风险不局限于成年人,也在威胁着儿童和青少年。比如,高胆固醇、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患病比例在不断上升。

比起超重,更严重的是肥胖。肥胖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还会对生命长度造成威胁。肥胖是慢病最大的潜在危险因素,许多慢病都是从肥胖发展而来,所以,预防肥胖就等于获得健康。预防肥胖要从儿童期开始,这是遏制肥胖流行的重要战略。

那么,肥胖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

肥胖在美国如此流行,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环境的变化造成的,包括居住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等。这些环境制约着人们的选择。比如,您不能决定居住地或工作场所周边有哪些超市和餐厅,只能在它们提供的商品中进行选择。研究表明,在被大量快餐店环绕的社区中,居民的身体质量指数要高于快餐店相对较少的社区里的居民。

在过去四十年的时间里,美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可以从影响热量平衡的两个主要方面来看,即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

从能量摄入方面来看,这些年美国的食品供应已大为不同。超市增多,快餐业蓬勃发展。肉类消费增加,油脂、甜味剂、乳制品等食品添加剂被大量应用,高热量食物种类空前增多。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现在平均每人每天可以在市场中消费的热量增加了大约600卡路里。

从能量消耗的方面来看,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造就了现代化生活方式,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办公室工作的增多降低了人们体力活动的频率和强度。人们需要通过业余时间参加体力活动,才能弥补日常生活中运动的不足。

数据显示,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参加定期的体育锻炼。还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经常进行简单的体力活动。另外三分之一的人则很少运动。一项利用能耗监测仪进行的社会调查显示,美国42%的儿童(6~11岁)和8%的青少年(12~17岁)平均每天运动可达60分钟,只有不到5%的成年人达到了平均每天30分钟的运动量(刚刚满足每周不少于150分钟的运动目标)。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政府推出了膳食指南和身体活动指南(我们将在下一期特别关注中为您介绍2008版美国身体活动指南),用于指导人们的饮食摄入和身体活动。可是,从1992年美国首次发布“膳食金字塔”到如今,近20年过去了,收效却甚微。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肥胖率仍在继续攀升。人们迫切地需要一个真正有用又好用的膳食指导工具。

网络语境下的政府信息发布 第4篇

>及时性与主动性

2009年7月1日, 一条“靖边县县长助理与情人亲热被咬伤”的帖子在网上迅速传播, 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在随后几天内, 网上不仅出现了这位县长助理贾某和一位女教师的真实个人资料, 关于该事件的描述越来越详细, 还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版本, 直到网民把矛头从县长助理转向政府, 靖边县政府才于7月6日在该县的政府网站上公开发布声明, 强调该事件子虚乌有, 是典型的恶意诽谤。靖边县政府通过网络公开辟谣最终化解了这场危机的做法值得政府借鉴。但是从事件爆发到谣言流行, 再到事件的转向, 靖边县政府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澄清信息, 也没有主动回应网民的无端猜测, 任由网民一步步地建构事实, 使得议题从最开始的“真伪”, 转变为“是非”, 最后升级到“对错”。毫无疑问, “真伪”易辨, “是非”难陈, 倘若靖边县政府能在帖子出现的第一时间进行主动澄清, 事态就不会进一步恶化。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掩盖与隐瞒已经成为泡影, 政府不知不觉地站到了网民的对立面上, 却因此错过了夺取第一话语的机会。

事实上, 政府仅仅做到及时、主动的发布信息是远远不够的, 其还要能够引导网络舆论, 发现潜在舆论, 并迅速回应网民的疑问, 具有快捷、准确的舆情搜集和判断能力。今年6月24日, 《人民日报》就石首事件发表评论指出, “面对突发群体性事件, 政府和主流媒体仅仅发布信息还不够, 还必须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各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 第一时间回应公众疑问”。在石首事件发生后的80个小时之内, 一边是政府的新闻发布语焉不详, 一边是网友发表评论、探寻真相。据不完全统计, 在这段时间里, 体现政府立场的新闻稿只有3篇, 而一个网站的贴吧中就出现了近500个相关主贴, 在一些播客网站, 网友自拍的视频不止一个。

谈到政府对网络言论的态度时, 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张千帆认为, “放开言论, 哪怕流言、批评乃至漫骂满天飞, 执政者也至少可以得到诚实、自信、从善如流的赞誉。”在当下, 网络对信息发布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掌握网络最新舆论, 相应做出反应亦是题中之义。

>解释力与开放性

政府在信息发布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困境:即使及时、主动地发布了相关信息, 也不能赢得网民的信任。今年5月, “全国戒网专家”杨永信自创的“醒脑电击疗法”引起了广泛争议, 虽然有网民表示这种疗法“生不如死”, 但还是有近3000名青少年在家长的强制下接受治疗。据不完全统计, 在百度“杨永信吧”的1万多个主题、8万多篇帖子中, 有一半以上是在恶搞、咒骂杨永信和网戒中心, 且言辞激烈, 针对于此, 卫生部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7月13日, 卫生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就此事件发布紧急通知, 指出电击疗法对治疗网瘾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明确。

社会舆论的走向最终由参与公共讨论的各方意见竞争所决定的, 这就要求政府在网络信息发布中要提供具有足够解释力的文本, 不仅要注重信息的丰富性、真实性, 而且还要注意树立权威性, 确保开放性。开放性使得寻求第三方话语同盟成为必然。事实上, 多元话语体系的建立, 有赖于精英专家学者的正言, 公众层面的网络意见领袖表达。这里的网络意见领袖, 可以是网络公共事件中的“行动者”, 诸如自发参与调查事件的网民, 他们在事件中往往更能和公众建立信任。

然而, 政府在躲猫猫事件中, 从前期蹩脚的解释, 到后期仓促的权力下放, 自始至终都未能提供一个具有解释力、权威性的文本。最初, 政府公布的李荞明因“游戏致死”的说法让人无法信服, 甚至有违常识。紧随其后, 云南省委宣传部基于开放与透明建立起了“史上筹措时间最短的委员会”, 由4名相关部门成员、3名媒体代表、8名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组成, 主任和副主任均由网民担任。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委员会给出的调查报告遭到亿万网民的质疑、谩骂, 连委员会的发起者云南宣传部副部长伍皓亦说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网友对调查也觉得“不解渴”。虽然政府意在将此次政府信息发布的权利下放给网民,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 “史上最短”的特性使选出的网民代表不足以成为意见领袖, 而且专家的缺位也同样使其遭受质疑。正如调查委员会给出的报告中说到, “从虚拟回到现实, 却没有历史小说般美妙”。

事实上, 具有解释力、开放性的文本输出既是身份的确认, 也是掌握话语权的砝码。在民意沸腾的网络语境下, 政府的信息发布只有增强自身的解释力、开放性才能让网民信服, 从而防止谣言、骚乱的产生。因此, 建立多元话语体系、权威话语同盟, 是政府走出信任泥沼的最优选择。

>情感力及价值标尺

网络语境下, 政府信息发布最终都会以文本、视频的方式呈现于互联网, 这使得信息具有了延滞性、文本性, 网民随时可以在网上寻到某一事件中政府的态度、观点、结论, 并对其进行无限放大、详细分析, 这给政府信息发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 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 加大情感力的表达和价值信息的输出。换句话说, 在面对多数情绪化网民的时候, 政府信息发布只有做到人性化才可能安抚情绪, 并召唤出共同的价值信念。

5月4日, 针对杭州飙车案, 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和网友聊天时表态:“保护市民的生命安全是每一位城市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谭卓的不幸遇难, 我作为市委书记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谭卓的不幸遇难表示最深切的哀悼, 向谭卓的父母及亲友表示最诚挚的慰问!”

虽然有网民把王国平的行为抨击为“作秀”, 认为市委书记没有必要对一起交通肇事案道歉, 但是笔者认为, 王国平的做法获得了大部分网民的谅解。首先, 这位市委书记并不以政府自居, 而仅仅把自己称之为“城市管理者”, 真诚的道歉, 及时的反省, 让人感受到政府官员对市民生命安全的重视。

社会学认为, 在社会系统内, 人们彼此参照, 当社会拥有共同的价值时, 个体的行动与对他人的期望都有一个标尺, 在方向、行动上会逐渐趋同, 这是一个社会系统稳定性的重要表现。如果政府在关乎生命尊严这类恒常价值议题上表现出关照不足, 则会于价值层面失语, 使公众对本就势微的主流价值不再忠诚。

因此, 将情感力与价值尺度导入政府信息发布, 对网络时代政府与网民的直接对话有重要意义。在传统媒体时代, 公众之间相对独立, 信息发布与判断都处于相对孤立状态, 情感唤起的力量较弱, 而在网络时代, 公众瞬间即可形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一个道德的共同体, 素不相识的人们会为了一个理想、一种精神而聚集网络, 竭力而战。

然而, 研究发现, 在政府信息发布的五个指标中, 及时性与开放性已基本为政府接受, 但在其他准则上却存在缺憾——解释力不足、话语同盟缺席、情感表达缺位与价值尺度漂浮。

政府发布 第5篇

【内容提要】文章调查分析了政府统计信息网上公开情况,以统计局网站为研究平台,全面、细致、系统地比较国内外统计局网站提供的服务,包括各项统计数据、统计方法、更新速度、查询策略、统计出版物、互动方式等,从而找出中国统计局网站与国际标准或同类型优秀网站的差距,对我国统计局网站的设计与制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摘  要  题】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在各种信息中,统计信息以其追踪性、概括性、及时性与服务性越来越受到企业、公司、团体的重视和青睐。随着网络功能的日益强大,政府上网也应运而生,给统计信息又增添了一笔宝贵资源,在急需翔实、全面、鲜活地统计信息时登录中国政府统计局网站,我们发现网站上提供的信息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上述需求,在数据的全面性、及时性、拓展性,查询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比较方法的多变性及出版物、联系方式、网站介绍等诸多方面都不很令人满意。这将制约统计网站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必将影响政府统计信息网上公开的力度和透明度。那么,一个合格的统计网站又该如何适应被信息充斥着的社会和各类信息需求者呢?进而言之,政府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好网上信息的发布工作呢?

1 各统计局网站涉及的部门

从总体上看,各国统计局网站虽在部门细类目上有些出入,侧重不同,但一般都能涵盖几大产业的主要方面。各国国情不同,我们也不强求中国与国外类目的完全统一,但是比较过后,觉得有两点值得借鉴:

其一,国内的统计信息偏重于第一大类,即金融税收财政等,数据提供得比较详细且查询较方便,而其他几大类的信息量较少,且也侧重于它们的经济效益。而国外几乎每一大类的信息都比较详尽,没有明显的偏重。尤其是美国,每一大类都有一个专门的统计网站,经过这样的精心打造,所能提供的服务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其二,就统计局网站与数据提供部门的关系而言,美国与众不同。中国等国都是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而美国是由每个部负责自己的统计网站。这当然与各国体制有关,无可厚非,但就网站的实际效果而言,单独管理的网站数据更为详尽,面对不同的浏览者或目标群体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从而更能发挥各部门的特色与优势。

2 数据信息

数据信息也许是评价政府统计信息网上公开情况最为关键的指标了。表1中列出了五项能大体上体现数据质量的参数。

表1

附图

注:以上日期均为/12/14浏览时获得,空格处为没有具体日期公布。

我国统计局网站在网页的更新、阶段信息方面可以做到及时,但在最新数据的提供上还有一两个月的时滞,历史数据提供的还不是很多,回溯能力不够强,北京的网站还可以,而上海的网站几乎没有较大历史跨度的回溯数据。美国的数据回溯能力都比较强。在网上轻松点击鼠标就能找到以往需在故纸堆里翻腾半天还不一定能找到的几十年前的数据,这是互联网的优势所在。所以,统计局网站可以挖掘一下这方面的潜力,给浏览者提供便利。

另外,在数据的表达方式上,我国提供的种类不少,但在实际浏览中,却存在着不足:(1)文本。国外能提供诸如txt、pdf、html、csv等多种文本类型的浏览、下载方式;(2)表格。就表格的类目划分而言,国外比较详细,在利用表格查询信息的互动程度上,国外网站可使浏览者根据需要自行组织表格,放弃对其而言是冗余的信息;国内相对死板,没有发挥电脑人机交互的特长;(3)图。国外有很多交互式很强的动态地图,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范围、进行大小切换等,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比单纯的印刷版信息服务更便捷、更具个性化。而这正是我们所欠缺的,一来图的形式使用得较少,二来图的类型诸如直方图、曲线图、饼图等使用范围比较狭窄。

3 检索信息

检索是人机交互的最直接的通道之一,统计局网站如何才能既保留印刷型检索的特点又充分发挥电子版、互联网检索的优势是我们必须关注的。检索不仅要设计得规范、科学,而且要人性化,要为检索经验不足的普通浏览者提供便利。

3.1 检索策略

首先,国内外大多数统计局网站都采用了时间、关键字、分类等检索策略,而后两种也是网络搜索引擎经常采用的较为成熟的检索策略,优势互补。

其次,就关键字而言,各网站运用的灵活性不同。我们列举了三种,即简单输入、选择和布尔逻辑。从表2中可以发现:国外网站一般都具备两种以上检索策略,国内只有国家统计局和上海统计局可以做到。上海统计局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出色,方法多样,检索便利。另外,在“选择”法上,国外网站提供的关键字较为丰富、角度多样,而国内的网站大多停留在选择类目的简单层面上。

再次,在分类法上,按树型的等级类目层层检索的方法几乎每个网站都有,但我们惊异地发现美国交通局在此基础上领先了一步,采用了分面组配的方式,这类似于在分类法中运用布尔逻辑的思想,从按不同角度分成的类目进行选择后得出的交集中检索出结果。这是网络检索的优势,能对检索目标进行多维思考、定义。

最后,从表格可以明显看出国外网站全部采用了地图检索方式而国内无一采用。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链接完全有能力支持检索方式的图文并茂。

此外,国外大都有按字母顺序检索的策略,而国内没有,这固然与不同文字特征有关,但是国内是否能采用按拼音音序查询的策略呢,这是非常值得讨论的。

3.2 检索源

国内外统计局网站大多具备的检索途径是由很多张表格组成的关系型数据库,而下面列举出的三种是国外经常利用而国内欠缺的途径,我们认为可以加以吸收。

出版物方面,国外的网站大多可以直接链接到相关出版物,有的可在网上直接浏览,有的给出刊物名称便于用户下线查阅,这是对统计出版物的充分利用与合理推销,当然收益最大的是检索者。而web服务器的互连更大大拓宽了检索范围,运用了搜索引擎的本质。国外网站通常采用的形式是提供网址供选择,再进行超链接。鉴于此,国内网站应提高检索途径的多样性。此外,美国交通局和美国国家海图中心的数字图书馆设计得非常出色,如身临图书馆一般,数据来源丰富、信息广博,分布有条理、便于查找。

3.3 检索结果要求

对检索结果的要求是检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得到位能大大提高检索结果的相关性、适用性与针对性,从而提高满意度与效率。从表格可以看出,各大网站对此的.重视程度大不相同。

我们列举了数量要求、类型要求、顺序要求三个具有通性、可以借鉴的方面作为比较的依据。浏览下来,国内的网站除了上海,其他无一涉及,国外的网站一般都有对检索结果的要求,某些网站还有对除此三项外的其他项目的要求。

在涉及到此部分的网站中,有些国外网站做得相当不错。例如:美国国家地理中心的检索表上对检索结果中关键字的位置提供详细的说明供选择,如in  the  body,title,description,URL,site  name,link,

image  link,image  alt  text,remote  anchor  text等;在检索结果输出顺序上有按时间、字母、关键字出现的次数等,可顺序,也可倒序。

表2

附图

4 出版物信息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国的统计出版物各有特色。新加坡和澳大利亚提供了推荐出版物,即对即将出版的刊物予以详细介绍。但新加坡的部分订购业务有些是免费的,有些受地区限制。美国各网站出版物方面的特色服务相对较多,如美国国家农业统计署有以日历形式公布的每月出版物,并列出出版物的名称、时间(图示标明早、中、晚)及格式;美国国家海图中心有出版物的拼音索引;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按类别提供了各种形式出版物的发行机构。在这些方面,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服务虽较全面如提供了图书的ISBN号、书名、价格、出版日期、作者及有相应的网上订购服务,但出版物类型不够多样,服务相对比较传统,缺乏特色服务;甚至北京网站中的E-survey根本没有记录或无法链接,出版物也全部被各种各样的公告、布告所取代。

表3

附图

5 联系方式

国内外各统计网站的联系方式大同小异,电话、传真、E-mail是不可缺少且基本具备的。只有香港没有涉及联系方式这一项。在进行反馈调查实验中,以相似内容发至所选网站,美国各网站在短时间内都给出了较为满意的回复,美国交通局网站还能在收到询问邮件之后立刻予以确认;而国内各网站在反馈速度和质量上都较为欠缺,其中北京统计局网站未予回复。

特色服务包括: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中“联系”界面详细,并以填写survey表姓名、职位、组织、地址、问题等项的形式进行沟通;美国劳工统计局更加吸引人,极其详细地提供了每个部门及负责不同工作的专家或职员的姓名、电话及E-mail,这些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网站上是极为欠缺的。

6 网站介绍及新闻

6.1 新闻

所谓新闻,重在“新”字,当然要为用户提供最新统计动态,以便于跟踪时势作出及时反应与决策。过时的东西只能称其为消息,而不能视为新闻,因为它无法让用户感受到“新”在何处。这一点澳大利亚、瑞士、新加坡及国内各网站做得不错,而相比之下美国部分网站稍有欠缺。但美国普查局提供的特色服务就是按日期、产品名称、地理位置等将新闻分类;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新闻中还配有图表和大量数据。

6.2 网站介绍

美国各网站介绍的详尽程度不同,如美国交通局对其网站作了极为详细的介绍,包括职责权限、政策目标、质量、更新速度、用途等;美国普查局介绍了它的职责目标、职员活动、顾客信息并配有相关图片;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的介绍包括职责、政策、背景、目标、数据范围、成员、样本文章、成就等;美国劳工统计局的介绍有职责、承诺、目标、政策、成员等。另外,美国交通局、美国国家海图中心、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及国家设计局网站给出了职能结构图,这给用户更加清晰地了解网站,获取政府统计信息,更便利地联系与利用网站提供了机会和可能性。

7 其他特色服务

(1)美国国家农业统计署、美国普查局、美国劳工统计局有专门为孩子设计的页面,从孩子的眼光和认知能力入手,以多种形式引领孩子了解统计信息,关心统计网站,如各种游戏、小测验、简明易懂的介绍、难词表等,并分为初中、高中等不同层次;同时有可爱的卡通人物领路,成长地图方式,让孩子寓知识于娱乐中,其图片之精美、吸引人,色彩之和谐、明快让人赞不绝口。此外,他们也有专门为老师设计的网页。

(2)美国普查局提供了日历查询,并标明重大节日及庆祝活动的具体日期,还提供了统计领域著名人物简介,可以以mp3、RealPlay形式听国歌、演讲,看Powerpoint的演示等,使该统计局网站身兼多职。

(3)美国国家地理中心提供了按主题分类的交互式地图,并附有多种工具,在地图上可任意放大、缩小范围,并给出渐变过程,十分清晰,有层次感。

(4)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给出链接排名,这是参考了其他娱乐型网站的做法。

(5)相比之下,由于中国特殊国情的需要,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特别也是特色之处,就是随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将统计管理、统计法规、统计制度、标准和数据直报系统作为单独类目制成网页,而且公告、布告多而详细,并就数据直报系统提供了详细的供求信息,培训动态,报表下载,数据报送及介绍直报流程等。

(6)上海由于自身突出的经济、文化地位的优势,网站以大篇幅介绍上海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却没有对其统计局网站的介绍,但这种对城市介绍的详尽程度在其他网站是少有的。另外它的联系方式比较特别,并没有传统的电话、传真、E-mail,而是让用户登录个人信息,以便网站为用户提供免费统计咨询及最新产品信息。另外,上海统计局网站提供了排名金榜,包括工业、商业、房地产、物资流通、建筑业的XX强,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些激励作用。

8 问题与建议

8.1 问题

问题一:我国相关部门对政府统计信息的网上发布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国内统计网站的种种不足体现了我国相关部门对政府统计信息的网上发布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来,主管部门是否只是将统计网站看成是政府统计信息发布工作的附带品、印刷产品的电子版、统计事宜的公告牌,却很少想到充分利用网站在数据更新、资料查找与交流互动等方面的真正价值。二来,主管部门是否投入了足够的人力、物力与精力在政府统计网站的建设上。一个更新及时、剖析透彻、服务周到、为用户考虑周全的政府统计网站是多方面作用合力的结果。

问题二:网站为用户考虑较少。国外网站非常注重使用者的感受和使用便利程度,在网站各个栏目的设计上动足脑筋、大下功夫;而国内网站则相形见绌。在检索方面,澳大利亚统计局网站的查询是专门作为一个系统页面来处理的,提供了多达8种查询途径。相比之下,国内网站则把重点放在了统计数据本身,检索途径则相对简单。在交流方面,国内网站除公布传统的下线联系方式外,鲜有提供在线交流的,即使提供有的也无法链接、有的则无反馈,更不用提具备国外某些网站的各种生动直观便捷的互动方式了。总之,从用户角度出发、为用户着想应该是一个好的政府统计网站工作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问题三:政府统计网站没有在企业行为信息化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被利用率不高,得不到信任。网站的实用性强和被利用率高将会促进政府统计网站为本国市场尽心尽力,各个行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统计数据或资料时,可能首先想到该国的统计网站,因此会迫使其快速及时更新数据,透彻剖析数据,全面、详尽地总结数据。而国内政府统计网站,只是一种网上的形式,很少起到真正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各行业、企业及相关部门也很少首选浏览统计局网站,造成网站被利用率不高,得不到信任,于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事实上,一旦政府统计网站建立,就已经进入了网络世界所特有的“注意力经济”,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能否展示自身的风采,吸引上网者的注意力,提高点击率,取得用户

的信赖是一个网站生存的根本与成功的标准。

问题四:新颖性、创新性不足。从国内各统计网站提供的服务种类来看,多为一些传统的大众化的网站服务,这虽然有利于不同层次的人达成共识,却影响了网站成长进步的速度。特色服务讲求的是创新,即以别人未想、未尝试的思维创造新服务,构筑新形象或对原有服务进行完善,修改与润色。而这种特色服务的存在也是国内政府统计网站与国外网站的一个较大差异。

问题五:信息表述形式缺乏多样性。事实证明,单一的信息表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政府统计信息的公开在深度、广度方面的表达及被理解的可能性。国外很多统计局网站是图文并茂的,而国内网站则往往被文字充斥着。仅用文字表达不但枯燥,而且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各种图表、图示,如柱图、饼图、点线图及地图的使用会使信息表述形式更加多样化,对政府统计信息的表述与传播将会有相当实在的帮助作用。

问题六:网站的质量有待提高。在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网站链接中,23个省份在不同时期都有多个无法链接;在我们所研究的几个网站中有些栏目仅有标题,却无法链接内容。而浏览国外的统计网站时从未发生类似现象,即使是由于页面更新而造成的暂时无法浏览,也会事先通知暂停时期,到期后即恢复使用。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网站主管部门对网站质量的态度。

问题七:与浏览者的联系只停留在“纸面”上。我国政府统计信息的公开工作在与用户沟通方面存在不足,在调查阶段,我们试着将出现的疑难问题分别向国内外统计局网站发了E-mail,但受到的“接待”大相径庭。美国几个网站在数天内都给出了回复,而国内网站迟迟收不到回音。这个小小的环节正深刻地反映了国外尤其是美国网站真正实践了诺言,说到做到。而相比之下,国内网站只是将某些功能停留在“纸面”上。

8.2 建议

建议一:给予政府统计网站足够的重视。政府统计信息的网上公开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统计网站应该在企业、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与信得过的内容。这就需要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予以相当的重视,舍得花大力气投资建设与管理网站。各网站主管部门应与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合作,以期为网站的数据更新、回溯等创造更为迅速、丰富的信息资源。对于网站的建设可以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吸取优秀同类网站的建设经验,提高网站质量信包括信息质量、服务质量,不断创新,更好地发挥政府统计网站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各行业、企业应给予统计网站足够的信任。虽然这是一个复杂的双向的问题,但如果让网站感觉到用户的希望与期盼,自然会产生一种压力,这种无形的压力也会促进统计局网站的进步。

建议二:新增一些互动性栏目。在这方面,国内统计网站可以把国外网站作为榜样,先模仿再予以创新。如:在数据比较方法方面,可增添各种图表、图形分析,并可模仿美国网站,作出一些专门为儿童或其他特殊群体开设的模拟查询,让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参与其中。在数据查询、网站使用等方面允许用户提问,将提问及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答案公布在某个栏目中,让大家共享,不仅可以释疑解惑,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工作。

建议三:扩大网上数据资源,增强数据更新与回溯能力。国内网站虽然能做到及时更新网页,但仍有欠缺,时滞比较长。因而建议尽可能快速地提供最新数据,这将牵涉到统计网站主管单位的数据提供部门与网站的信息沟通问题。针对国内政府统计网站数据回溯能力不强的弱点,建议进一步充实网上数据资源,适当地添加原始数据和分析数据,从而帮助用户掌握更加丰富的资料,进行趋势分析与预测,以满足各类研究需要。

建议四:将信息表述形式多样化。在数据表述方面,这个工作的工作量并不很大,就取决于相关人员的重视程度。只要他们肯在现有表格、文字基础上运用现代化计算工具分析、运算,相应图表,图示或互动地图是不难实现的。另外,原有的文本形式也应提供多种浏览与下载方式。在出版物类型方面,建议提供一些电子版产品,以与印刷版产品形成互补。

建议五:重视检索。可以按照不同的信息提供与需求将检索方式设计为从简单到复杂的不同等级。简单的可以只有文本框和查询按钮,复杂的可以包括检索页和结果页,我们尤其要在后者上下功夫。查询页中可以包含更多检索信息,如:简单输入、选择输入、时间范围、地理范围、数据库的选择、数据库检索的标准、最大结果返回数量、帮助信息等等,而结果页可以包含:检索结果、结果排列方式、显示概述或详细信息、帮助信息、订购信息等等。合理地运用多种检索方法,更为细致地划分类目,使检索途径多样化,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建立数字图书馆,从而更合理地管理数据、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不仅考虑到浏览者查询时的便利,还要注意浏览者收到结果后的满意度,考虑以何种标准排列结果,显示多少条结果,以何种方式显示结果等。

建议六:将出版物的网上订购摆上议事日程。针对国内政府统计网站的出版物订购形式仍局限于电话、邮政订购等传统方式的情况,我们建议应当尽快实现网上订购。一方面提供更为详尽的出版物信息,如:出版日期、价格、简介等,另一方面设计订购单,内容包括:订购者信息、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数量、以何种方式付款和收货等。在这里,可以借鉴电子商务的某些做法,从而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此外,还建议将出版物加入检索源,若浏览者所需的信息来自某出版物可以立即订购。

建议七:真正重视用户的需求与建议。建议国内各省市统计局网站能将网站上的各个功能真正落到实处,重视用户的提问与建议并及时给予反馈,这样不仅为自身的信誉打下基础,增加访问量,更可以从用户的反馈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利于进一步发展。

收稿日期:-02-25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政策法规司.中国统计职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

2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提要.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

3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社会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4 贺铿,郑京平.中外政府统计体制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5 陆建平.信息检索――从手工到联机、光盘、因特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政府发布 第6篇

为了进一步推动陕西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提升新闻发布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于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经省委领导同意,2012年7月,陕西在省级部门开展新闻发布工作“先进单位”、“优秀新闻发言人”、“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此次评选,增设了网络投票、媒体测评和专家评议等环节。省委组织部、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等10家单位被评为“陕西省新闻发布工作先进单位”;省委组织部新闻发言人、副部长田晓东等8人荣获“陕西省优秀新闻发言人”称号; 省委办公厅综合四处副处长汤永刚,省教育厅新闻发言人助理、省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副处长柯昌万等20人被评为“陕西省新闻发布工作先进工作者”。

景俊海指出,新闻发布工作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推进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重要形式;是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的具体体现。各级各部门要深化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以权威信息抢占制高点,以主流声音赢得主导权。要加快落实新闻发布工作机构设置和新闻发布工作人员配备,不断充实新闻发布工作队伍。

景俊海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策划,主动设置议题,丰富发布形式,打造权威平台,努力提升新闻发布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按照“快报事实、重报态度、多报举措、慎报原因”的发布原则,制定好应急预案,健全完善协调机制,及时妥善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工作,努力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要抓好互联网信息发布工作,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突出抓好微博信息发布,并充分利用好党政机关门户网站的信息发布平台。要加强对新媒体发布工作的有效管理,努力增加网上舆论信息传播的“正能量”。要加快建设高素质新闻发言人队伍,做好人员选任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新闻发言人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推进我省新闻发布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在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教育部新闻办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紧密结合教育工作实际,积极做好新闻发布工作,有效改善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舆论环境。杨希文在会上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委厅新闻发布工作的作法和经验:

一是抓基础,把教育新闻发布当作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来部署。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教育新闻发布工作,做到日常工作与新闻发布同考虑、同部署、同落实,及时准确地宣传省委、省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发布陕西教育工作特别是教育民生取得的新进展,积极引导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增设了新闻宣传工作专项经费,健全了新闻发布制度。认真组织开展优秀教育新闻评选和业务培训,加强教育记者队伍建设,以多种形式指导和支持各地各校开展教育宣传工作,在全省教育系统形成了教育宣传工作的合力。

二是抓实施,精心策划组织每一场新闻发布会。近两年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主题主线,组织新闻发布会10多场,全面展示了陕西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新经验。2010年12月,陕西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新世纪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谋划部署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任务,描绘了建设教育强省的宏伟蓝图。会后,省教育厅立即组织力量撰写宣讲提纲,委厅领导分赴各市宣讲。省政府新闻办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解读陕西教育工作的战略目标、战略主题和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学前教育是陕西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之后,省教育厅积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三秦儿童幸福成长实施快乐的启蒙教育。2011年3月,教育部新闻办在北京召开新闻通气会,邀请25家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宣传陕西工作,受到社会普遍关注。2011年9月,全国学前教育现场推进会在陕西召开,会前,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陕西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面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新闻发布会;近年来,省教育厅依托省级新闻发布平台,由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主持,成功召开了职业教育为农服务、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扶持规范民办高教、改善教育民生等多场新闻发布会。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每年在全国、全省两会前集中宣传教育工作;在省十二次党代会、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召开新闻发布会,宣传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此外,省教育厅还多次以委厅名义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新闻吹风会,介绍陕西教育装备、大学生创新发明成果、科技成果转化、蛋奶工程、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成果,组织新闻媒体采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九成果巩固提高、教育督导、留守儿童管护、高等教育质量工程。2011年,中央及省级主流新闻媒体发表宣传陕西教育事业的新闻稿件达到2000多条。

三是抓制度,形成保障新闻发布工作有序推进的长效机制。省教育厅依托高校人才优势建立新闻发布专家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专家、新闻传播专家和媒体专家的力量,让权威说话,让内行说话,做到引导有方、引导有力、引导有效。建立机关处室新闻宣传联络员队伍,按照“谁部署,谁宣传,谁引导”的原则,研究制定并落实新闻发布工作与职能工作、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的责任分担机制。建立教育舆情分析研判中心,提高主动发言意识和准确发言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铺路架桥,保持教育信息的真实表达、有序释放、畅通传播和有效接收,营造教育改革良好的舆论环境。省教育厅和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共同建立了高等学校新闻发言人制度,72所高校成立了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的新闻宣传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新闻办公室,由党委常委会讨论任命了新闻发言人,配备了新闻发言人助理,做到了高校教育新闻发布有工作计划,有经费投入,有制度保障,有检查落实。对委厅新闻发布工作流程、注意事项作了明确要求,召开新闻发布会前,召集媒体记者和新闻传播专家共同就发布主题展开研判,请参加新闻发布会的领导和处室负责人结合各自工作做充分准备,做到新闻发布不缺位、敏感问题不失语、突发事件不滞后、回应关切不躲避。省教育厅还邀请新闻传播专家学者为委厅领导和处室负责人作讲座,提高机关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高度重视教育媒体和校园媒体的宣传推广和建设管理。省教育厅积极为中省媒体提供新闻素材,配合接受采访,为媒体做好服务。委厅领导还积极参与新华网、人民网、陕西省政府门户网站、西部网、陕西广播电视台的直播采访,与群众在线交流,答疑解惑。我们建立了专门队伍,努力办好省教育厅门户网站,每年发布信息8000多条。同时,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各单位网站、报纸、电视、广播的作用,整合资源,加强新闻发布工作。

政府发布 第7篇

一、一切从需要出发选好主题, 找准结合点、主攻点

确定主题是策划新闻发布活动的第一步, 也是具体筹划工作的接口。在“人人皆是麦克风”的背景下, 政府没必要更不可能“遍地发声”, 应把有限的新闻发布资源聚焦到“需要”一词上, 在选好主题上下功夫, 做到政府要说的、媒体关注的、公众关心的“三点一致”。

在政府新闻发布活动频率相对固定的情况下, 从政府纷繁复杂的行政行为中选出符合需要的发布主题显得尤为重要。总体上说, 确定政府新闻发布活动主题应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重要性, 即发布主题应对当前社会生活、公众利益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关注度, 即所发布的主题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主题不能大而化之、面面俱到, 而是有的放矢、个性鲜明, 是需要的最大公约数, 一般不发布媒体已经掌握或群众早已知晓的内容。选好主题可从四条线索入手:一是发展的需要。根据政府作出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和重点部署, 结合当前工作的主要安排, 列出1-2个主题进行新闻发布, 为保证重点工作扎实有序地推进创造良好的舆论宣传环境。二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需要。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的范畴, 特别是对照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明确的九大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结合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发布。三是公众的需要。紧盯政府出台的一些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 对其中迫切需要公众知晓和公众迫切需要知晓的热点难点, 在分类梳理后明晰发布主题, 并由“广播式发布”向“点播式发布”转变, 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应对危机的需要。本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且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的, 第一时间内应将事件进行发布, 抢占舆论先机, 维护社会稳定。

选好发布主题, 还必须完善工作机制。一方面, 各地主管政府新闻发布的工作机构做好牵头工作, 建立健全舆情收集、研判机制, 根据“四个需要”统筹安排, 对选题进行科学决策。另一方面, 政府部门特别是公权力大、公益性强的部门做好协助工作, 定期向主管机构提出建议、报送主题;政府可通过发文的形式, 向相关部门下达报送主题的任务, 形成推进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合力。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备好通稿, 达到顺大势、接地气

从实际出发根本要义就是坚持讲实话、道实情, 落实在筹划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精心准备发布通稿, 切实解决新闻通稿与公众关注点错位这个现实问题。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之所在, 也是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本质要求。判断一场政府新闻发布会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在是否减少和消除了人们对于公共事务认知上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使公众对事实的了解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深刻, 因此新闻通稿承担着保证新闻发布质量的重任。针对媒体总结的“通稿思维”“一篇通稿打天下”等问题, 在组织通稿过程中应把握三个要求, 即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有一是一、有二是二;讲清事实真相或政策措施, 不能含糊其辞;善用群众语言, 不做官样文章。

通稿必须要有“干货”, 是公众关注和媒体需要的实质内容。具体来说, 通稿内容应做到“三个贴近”:一是贴近中心。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全面、准确地向社会公众宣传各地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方针政策及执行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如定期或不定期介绍区域和专项发展规划、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以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等重点工作。此类通稿可着重强调横纵向对比中显著的业绩, 以及本地特色做法、典型经验和下一步重大举措, 既推动干部群众理解支持中心工作, 更起到一叶知秋的启发作用和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二是贴近群众。深入浅出解读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的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决策部署, 细述惠民利民政策涉及对象的基本条件、相关要求和办理具体步骤等。此类通稿应着重使受益群众“一目了然”“对号入座”, 既发挥汇集民意、反映民情的积极作用, 更起到解疑释惑、凝心聚力的实际效果。三是贴近媒体。通过跟踪、收集、分析新闻媒体的关注要点, 深入了解和预测媒体可能提出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有针对性地组织通稿。如行政决策的过程, 突发事件的原因、进展情况等等;同时不回避敏感问题, 如在事故原因未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应做好解释工作, 不能出现答非所问或自我表扬的语句。此类通稿应着重是媒体想问、必问话题的逐一回应。在完成初稿基础上应反复斟酌, 并按要求做好报批工作。

三、一切从效果出发搞好会务, 避免模式化、走形式

会务安排是做好政府新闻发布活动筹划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当前政府新闻发布活动实践中, 一些主办单位简单地认为组织会务是固定的流程、程序化的东西。实质上, 会务安排必须以增强实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并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 必须重抓三大重点。

第一, 重抓策划。

策划是在举办政府新闻发布会的决策作出即主题议定后, 以制定方案为主要外在形式的活动, 大体涵盖时机选择、媒体邀请、发布形式、发布程序等事项。在发布时机上, 既考虑在政府重大决策出台、重要工作节点、重要活动开展时举办, 还做到有效避免与其他重大事件冲突, 防止分散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度。记者邀请不在于多而全, 根据发布内容的影响力、终极传播对象的类别和覆盖面选择相对应的媒体。在由谁发布上, 应邀请熟悉情况、亲自参与政策起草或活动组织的人员发布, 新闻发言人此时应把更多精力放在相关邀请和协调上, 等等。

第二, 重抓创新。

当前是瞬间传播、网络传播的资讯时代, 公众对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 强化发布创新势在必行, 改变发布模式单一等状况。当前亟待抓好两方面创新:一是推进发布形式多样化。作为主要发布形式的现场发布, 在举办频率、传播速度等方面难以满足公众第一时间、全方位获取信息的需求, 必须更积极主动地运用新媒体, 任何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出台都应同步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与群众充分沟通;尝试更多地利用政府网站、网络发言人平台和微博、微信等开展热点回应和突发事件发布, 组织记者通气会、采访报道和书面发布等行之有效发布方式, 探索组合发布形式, 增强发布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强化部门发布主体地位。部门是具体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最了解基层对政策的诉求及实施后的效果, 理应强化发布职能。各地政府新闻发布主管机构应充分调动部门主动发布的积极性, 坚持政府牵头、部门主办的发布模式, 政府牵头制定年度发布计划, 抓好综合性和重大政策、重要事件新闻发布活动, 抓好多个部门联合发布的组织协调;更多的专项工作和某领域阶段性情况侧重部门主办, 达到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第三, 重抓筹备。

公共危机中的政府新闻发布机制 第8篇

政府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发布信息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 越来越多的公共危机事件进入人们的视野, 2003年的非典事件、孙志刚事件, 2004年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济宁市副市长下跪事件, 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2006年湖北汉川政府下达喝酒任务事件, 2007年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陕西“华南虎”事件, 2008年的中国更是如此, 雪灾事件、西藏“3·14”事件、“5·12”大地震、手足口病、三聚氰胺事件等, 几乎每个月都有重大事件发生。

但在我国, 与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呈现出鲜明对比的是政府应对媒体能力上的欠缺。在一些危机事件中, 由于政府应对媒体不当, 一贯地“捂”和“盖”,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2003年的非典事件, 导致国家卫生部部长和北京市市长引咎辞职;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导致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引咎辞职。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 由于前期没有及时允许境外记者实地采访, 一些西方媒体歪曲报道事实, 用谣言、猜想等拼凑抹黑中国的报道, 企图“妖魔化”中国, 造成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被动, 境外奥运圣火传递也受到多方阻挠。而汶川地震的信息则在第一时间公开, 使谣言没有了生存空间, 有效地稳定了局面, 安定了人心, 使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获得极大提高, 并首次赢得了西方媒体的敬意。所以在突发事件中, 政府必须主动发布有关信息, 而且这种信息在时效性上有着严格的要求, 它必须是最新最近的信息, 换言之, 它必须是“新闻”, 而不能等到时过境迁, 再发布“旧闻”。

危机事件发生后, 必然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内造成公众的心理恐慌, 而公众之所以恐慌, 主要就是因为信息缺失, 公众不知道危机的情况, 不知道危机对自己已经造成多大的影响, 还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也不知道政府有没有应对, 又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在危机事件发生时, 公众的集体恐慌是极其可怕的, 而安定人心的最有效举措就是尽快让公众知晓事件的最新信息, 了解政府的应对举措。危机事件一旦发生, 政府责无旁贷, 必须及时应对。

我国危机新闻发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003年非典期间政府的新闻发布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 2003年的非典事件既是对政府危机公关的考验, 同时也成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进器, 这促使中国政府在非典之后大力推进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建设。虽然现在政府在危机新闻发布方面的做法比2003年之前有了进步, 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 政府危机新闻发布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贯报喜不报忧, 缺乏危机意识。长期以来, 我们国家所提倡的报道方针是“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根据我国社会实际情况, 这一宣传方针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 政府部门往往以此为挡箭牌, 拒绝正常的新闻发布和报道, 长期报喜不报忧, 家丑不外扬, 政府和公众普遍缺乏危机意识, 一旦有大的危机爆发, 公众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心理冲击, 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爆发后, 地方政府在前期封锁消息, 哈尔滨人心惶惶, 全城抢购饮用水, 社会秩序极度混乱。

政府新闻发布成为政府新闻封口, 新闻发布名不副实。近年来, 出于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需要, 各级政府也渐渐习惯于举办各种类型的新闻发布活动, 但令人遗憾的是, 在政府公开举办的新闻发布活动中, 政府新闻发布活动往往演变成为政府新闻封口行动。对待本地传媒, 地方政府居高临下, 统一报道口径, 限制报道范围, 严格审查报道内容, 宣传部或者是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出的新闻通稿就是本地传媒的报道指针。对待外地传媒或者上级传媒的提问, 政府发言人往往三缄其口, 或者以职责权限为借口, 推托搪塞, 不愿更多地提供相关信息。新加坡《联合早报》驻京首席记者叶鹏飞曾在一篇短评《站着问, 坐着答》中谈道,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 如果是中国国内媒体机构的记者, 几乎都会起立发问;如果是外国记者, 则会坐着发问。他感慨道, “这种差异耐人寻味。在我们的观念里, 官员和记者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是平等的。一方发布信息, 一方报道、整理、传播给读者, 没有高低之别。或许在中国, 这些还在转变过程中。”

新闻发布的内容还不够客观全面, “捂盖子”的情况时有发生。设立新闻发言人并不是为了要把一件事情“抹平”, 其根本目的是, 政府要通过新闻发言人的发言行为, 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得以改善, 使公众对事实的了解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深刻。但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 政府新闻发言人对于政府或者说政府行政长官“有用”和“有利”的信息就对外公布, 对他们“有害”而群众热切希望了解的信息却隐而不报或蜻蜓点水般地敷衍一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说:“长期以来, 在信息披露方面, 我们国家存在着一种明显的责任不对称的情况。表现在:作为某一级官员, 不披露某类信息不会承担任何责任。但如果一旦他披露了, 却可能要承担由此而来的全部后果。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责任不对称使官员倾向于沉默、倾向于不披露、倾向于不跟媒体接触。这是体制的问题。”

信息公开视角下我国政府危机新闻发布制度改革策略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 政府从前靠层层传达重要信息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和覆盖全社会的需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和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普遍模式, 现阶段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我国政府危机新闻发布制度的建设:

转变政府职能, 增强危机处理能力。我国加入WTO以后, 面临最大挑战的是政府。WTO对政府理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简而言之, 就是要求政府在职能上更多地用软性的引导代替硬性的控制。今后, 政府的发展方向就是有限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政府危机事件处理信息的公开化, 使公民对公共服务、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有了更多的理解, 公民和社会组织对于政府公共管理的参与将有比较好的信息基础。从我国最近几年的实践来看, 各级政府总体上对新闻发布越来越重视, 操作渐趋规范, 在危机处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可以说, 利用和依靠新闻发布处理危机, 已经成了各地各级政府的共识。

第一时间表态,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危机事件发生后,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第一时间作原则表态, 告诉媒体现在的情况如何, 不要等到一切搞清楚后再说。“尚无可靠结论”或者“没有确切消息”等表态, 本身也就是一条重要新闻, 它能够有效防止错误、虚假信息的出现和蔓延。初步表态不要怕出错, 只要公开透明, 媒体不会揪住个别错误信息不放;不应该因害怕出错而坐失第一时间表态的良机, 以免造成负面影响的进一步扩散。政府作为权威信息的掌握者和控制者,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初, 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 尤其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包括网络技术, 发布信息, 实现公开、透明, 积极主动地引导社会公众采取理性行为, 可以避免造成舆论误区和社会心理震荡。千万不要粉饰太平, 事态不会因说法的“缩小”而缩小。政府最大的致命伤就是失信于民。没有不透风的墙, 更何况在网络时代, 隐瞒信息只会使外界对政府失去信任。

及时沟通媒体, 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媒体沟通在危机新闻处置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负面消息的传播足以抵消千百次正面报道, 可谓成也媒体、败也媒体。英国的危机公关专家罗杰斯特就危机沟通提出的3T原则, 最为业界认同。所谓3T原则, 即主动沟通 (tell your own tale) 、充分沟通 (tell it all) 、尽快沟通 (tell it fast) , 具体含义如下:主动沟通强调要主动将危机信息披露给利益相关者, 以掌握危机话语的主动权, 而非被其牵着鼻子走;充分沟通包括信息的“量”和“质”两方面的要求, 要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尽可能多 (非全部) 的、最具价值的信息;尽快沟通强调对沟通时效的把握, 要在最适宜的时机, 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告知利益相关者。新闻舆论监督对于揭露问题, 批评缺点, 纠正失误, 改进工作、防治腐败和抑制邪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提高了政府的威望和媒体的公信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加强, 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必将强化和发展。

滚动发布信息, 避免公众恐慌心理。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后, 媒体与公众就会特别关注, 最佳方案是不间断发布新闻, 步步为营。首先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告知核心信息, 不必一次披露所有的信息, 事实上也做不到, 只要最简明扼要地把几个核心问题讲清楚即可。其次是要不间断地发布最新情况, 初步发布的基本信息不一定是全面的, 有了进一步的信息继续发布, 对过去由于情况不清晰而发布的不准确、不全面的信息给予纠正和补充, 保持政府部门信息最权威发布者的地位。然后, 适当采取非正式的方式透露相关信息, 为了防止或减少公众对事态的错觉, 可以采取小型通报会或者专家现场接受采访等方式, 继续发布相关情况, 这样, 既便于组织, 又能够尽量避免公众对事件的恐慌心理。“5·12”大地震就是24小时滚动发布地震信息, 有效地避免了公众恐慌, 并且得到了西方媒体的好评。

融入法治精神, 加强新闻法治建设。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我国长期以来在危机处理方面无法可依的局面宣告结束。但在制定这项法律的过程中, 曾经引起过激烈的争论, 这深刻地提示我们, 危机处理要真正在法律框架内走上正轨, 任重而道远。

现在,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实施,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也制定了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决策事项告知制度, 比如广州、上海、苏州等市都制定了《信息公开规定》, 除了地方政府, 各级职能部门也出台了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 2007年2月8日, 国家环保总局局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环境信息公开暂行办法》, 今后, 再出现类似松花江污染事件, 其有关的信息发布将有章可循, 但这些都属于行政法规的范畴, 还没有上升到国家意志的层面, 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总体上还处于设计当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通知》的约束对象又是各新闻媒体, 而且这个《通知》本身是不公开的, 因此, 建立和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法律保障制度和监督制度, 是我国建立健全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叶皓:《政府新闻学》,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2].孟建:《国家形象建构与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 《国际新闻界》, 2008 (11) 。

[3].刘鹤:《我国危机新闻发布的缺失及其解决措施》,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7 (s2) 。

政府发布 第9篇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有效的新闻执政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并逐步加入到政府信息公开的行列里来, 政府信息公开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化趋势, 到目前为止, 世界上已经有50多个国家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早在上世纪80年代, 我国党政领导便提出并重视信息公开原则, 但直到2008年5月1日, 国务院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才正式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颁布实施, 是我国建设法治政府、推行民主执政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 在党和政府对信息公开的高度重视下,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 2008年期间,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各部门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总数大大超过往年, 达1587场, 这还不包括奥运会期间举办的300多场新闻发布活动。

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机制, 具备了强大的政治沟通、议程设置和政府公关能力, 可以帮助政府有效地进行新闻执政、引导社会舆论, 并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样, 信息公开作为政府新闻发布的法理基础, 其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必不可分的。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政府的一项基本业务, 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建设民主国家、法制社会的必然要求。政务信息的公开与透明, 不仅是衡量一个政府形象的重要标准, 也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重要条件。政府通过新闻发布会的方式, 将各种政府信息主动向社会公开, 表明政府对某一重大事件或处理某一问题的意见和态度, 这对于协调公共关系、增强公众可信度、塑造政府良好形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公众对要求满足知情权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在这个文明的社会与发达的市场体制下, 每一位民众都迫切地想知道社会发生了什么, 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又究竟是怎样的。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是法治政府的先决条件, 新闻发布制度作为政府控制新闻传播的手段, 是最直接、最可靠、最权威的信息来源。由政府出面的“新闻发布会”, 可以根据政府的需要设置议程, 通过权威渠道让广大民众了解到“第一手”的事实真相, 作为一种行政手段, 它还起着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 是隐形的舆论控制。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公共服务新窗口

2009年9月1日, 贵阳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自当日起, 贵阳市正式启动市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 由网络新闻发言人代表市政府对外发布网络新闻和政务信息, 并就网络媒体和公众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答复。为此, 贵阳市专门出台《贵阳市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方案 (试行) 》, 规定“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为贵阳市网络新闻发布第一平台, 开设“贵阳市新闻网络发布平台”和“舆论监督回复专栏”, 整合传统新闻发布会的信息资源, 并以“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名义, 采取发帖、跟帖的形式对网络舆论进行回复。

贵阳市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 作为全国首个以政府名义推出的网络新闻发言人, 它的设立是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 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种新渠道和方式, 体现了政府主动面对社会、公众的开放态度。这一制度既为政府及时公布信息、压缩炒作空间提供了机会, 更让政府行为在网络下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网络信息传播形态的急速变化, 使政府必须面对角色转变, 主动“触网”。网络是一种更新阶段的民主表达方式, 对政府官员的要求也更高, 对宽容程度、反应的机敏程度, 都会有很大的挑战。网民的每一个意见、每一个问题, 对于政府来说都是一种考验, 因此,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必须培养对复杂舆情快速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特别在重大突发事件中, 面对网民来势汹涌的各类质疑与斥责声音,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团队必须从中归纳和判断出网民最关注的核心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 引导公众理性思考。

对于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公众对其寄予很多期待, 希望能以此构建一个良性的官民互动平台。因此, 在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 首先,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完整、真实地进行信息发布, 及时回应公众的质疑和建议, 满足公众对相关信息的知情权, 消除公众疑虑, 维护社会稳定。其次,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要为公众行使舆论监督权创造条件, 让公众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政府在关涉民生、行政许可和处罚等方面的决策和实施过程, 方便社会和公众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再者, 网络新闻发言人一定要善待民情民意, 通过网络平台真正实现“零距离”互动, 实现官民互动无障碍, 让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政府的意图。这也需要网络新闻发言人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和高超的能力素质, 真正把网络新闻发布打造成公共服务窗口。

网络民主平台:公民参政新渠道

信息化时代之后, 网络为人类提供了最迅捷、最直接的传播手段, 网络登上了民主发展的舞台, 成为民主发展的重要介质和场所。2009年2月28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走进中国政府网访谈室, 第一次与全球网友在线交流。短短两个小时的网聊就吸引了全球网友近30万个提问。温总理与网友的在线交流, 将“网络民主”这一民主表达新形式推向新的高潮, 体现出我国政府在把握社情民意、均衡各方力量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今年2月27日, 温家宝总理再次如约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 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 直接问政于民。整个交流过程中, 网友热情高涨, 提问源源不断, 网上好评如潮。温总理说道:“我们现在有4亿多网民, 他们代表社会的一个很大的群体, 而且也包含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倾听网民的意见, 开创了网络问政的新风。”

网络民主作为信息时代民主的新形式之一, 开辟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渠道。互联网带来的技术支持, 使每一位网络环境中的公众个体都是平等的, 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网民可以不受传统信息渠道和模式的限制, 平等地参与网络讨论和对话, 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和观点。在这里, 网络民意反映的是直接的原生态民意, 对于政府自身在决策、管理和形象上都是一种挑战, 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我国的政治生态。

从今年“两会”的情况来看, 网民的意见非常踊跃, 网上议政声“铺天盖地”, 不少网民踊跃建言。政府也逐渐利用这一平台, 实行“网上问政”, 汇集民智、掌握民情, 及时研究对策、化解问题。政府作为主要“决策者”, 要把网民的呼声作为民意诉求的重要信号, 及时吸纳到决策当中, 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出台重大政策时, 更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民主这个平台, 有效地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使网络民主在政治参与领域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媒介全球化:政府新闻发布应对新挑战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多元化, 媒介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它在客观上要求信息资源的全球流通、全球共享, 同时要求政府信息的发布更加及时、透明。中国和世界处在这样一个全球传播的互动环境中, 我国政府的传播环境和舆论格局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在媒介信息化与全球化的进程中, 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日新月异, 使政府新闻发布活动越来越趋于世界性。尤其是一些有关国家重大新闻或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 它面向的将是全球不同国籍的受众, 全球的民众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同一内容的信息传播。政府作为政府新闻发布活动的主动传播者, 就必须把握好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意识强化和信息的沟通传播。

进入全球化时代, 我国政府将面临更多新的变化和挑战, 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已不适应全球化进程的传播模式, 清醒地认识, 积极地面对, 适时地调整政府职能来适应新的信息传播特点。在激烈的国际传媒竞争中, 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高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提升我国政府的国际形象和在全球新闻发布活动中的地位。在进行每一项新闻发布活动时, 政府都要具有全局性的眼光, 因为每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发生, 都会影响到紧密联系着的世界各国, 乃至全球的震荡。新闻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我们要认真审视其本身存在的差距, 积极地对政府角色进行定位和调整, 以应对媒介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陈剑文:《信息公开与新闻发布》, 《新闻前哨》, 2008 (12) 。

[2].唐佰义:《新亮点: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 《中国信息界》, 2009 (10) 。

[3].赵春丽:《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网络民主研究的综述》,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

政府发布 第10篇

随着文化教育素质的提高, 人民群众对政府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基层政府虽然承担着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民生服务等各项职责, 但宣传教育和组织调动的手段却很有限。如何把人民群众想知道的、应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告诉他们, 把政府应该公开的、需要教育普及的、必须组织落实的信息和法规发布出去, 将政府的政策宣传与人民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从而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信任感, 提高政府工作的有效性, 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已成为基层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 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 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 重视新型媒体的运用和管理, 规范传播秩序。江苏有线作为国有大型文化和信息传媒骨干企业, 在推动舆论宣传方面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独一无二的优势, 根据基层政府的普遍需求, 设计了“基层政府信息发布平台”。

2 基层政府信息发布平台的内容和功能

2.1 设计思路

江苏有线苏州分公司拥有有线电视这个最广泛、最具公信力的宣传媒介, 拥有覆盖苏州城乡大街小巷的广电网络, 拥有已进入百姓家庭的机顶盒, 结合广电自身的技术和服务优势, 设计的基层政府信息发布平台包括“一个发布中心, 四种发布媒介”。一个发布中心是指在镇 (街道) 建设统一的信息制作、审核、播出中心, 四种发布媒体包括无线终端、电视、广播和电子大屏。结构如图1所示。

从对人群的覆盖范围来讲, 无线终端 (掌上0.5米) 覆盖移动人群, 电视 (客厅5米) 覆盖家庭, 广播 (楼宇50米) 覆盖小区, 电子大屏 (社区500米) 覆盖社区和周边地域, 发布中心从镇 (街道) 的层面覆盖周围5000米的区域, 统一进行信息的管理和发布。如图2所示。

2.2 四种发布媒介介绍

2.2.1 无线终端

在小区广场、商业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建设无线AP, 连接到有线电视宽带网络, 吸引居民使用免费Wi-Fi上网, 登陆时首先弹出政府信息首页, 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到基层政府信息。图3为苏州相城区太平街道无线社区首页。

无线社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普及性强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手机上网人群越来越多, 无线Wi-Fi覆盖区域也越来越广, 建设无线社区可满足社区居民在办理事务时或小区广场闲坐时能随时使用小区的免费网络, 同时跳出来的政府网页可让居民第一时间了解所在社区的政务民生情况。

(2) 满意度高

无线社区的建立不仅可以宣传各类政务民生信息, 也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免费上网的机会, 居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会得到提升。

(3) 适合年轻群体

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以年轻人为主, 而年轻人接收信息的来源多, 是基层政府宣传的一个难点, 无线社区的普及可以提高政府对年轻人的宣传引导作用。

2.2.2 电视

高清互动电视的普及率在苏州已超过50%, 即超过50%的家庭拥有高清互动机顶盒。在高清互动电视 (云媒体电视) 的首页, 为各级基层政府设置了一个“智慧社区”电视栏目推荐位。

该栏目只对所属区域的居民开放, 该区域的居民打开高清互动机顶盒就能看到所在镇 (街道) 的电视栏目图标, 按数字键就能快速进入, 居民收看非常便捷, 而其他区域的居民未经授权将无法收看。图4为苏州相城区太平街道建设的电视社区。

电视社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针对性强

江苏有线的高清互动平台可以针对某一区域内的电视机集中发布宣传内容, 使得只有该区域的居民群众才能收看, 适合各类地方信息的发布。

(2) 信任度高

该平台建立在现有的电视媒体上, 对居民群众来讲可信度高、影响力大。

(3) 内容丰富

电视社区不仅可以涵盖地方政务新闻、民生服务等信息, 还可以包括村务公开、党员教育、道德讲堂以及企业招聘、社区活动等各类信息。利用互动电视的投票功能, 还能开展知识问答、评优评先、用户调查等民意收集活动。

2.2.3 广播

广播系统是利用有线电视调频广播共缆传输方式而建的小区广播。因为有线电视网络已延伸到各小区居民楼, 通过在小区内安装音柱 (音柱与小区内的有线电视箱连接) , 声音从信息发布中心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送到各小区的音柱上, 从而让社区居民收听到信息中心发出的声音。在居民小区, 每幢楼房设立一个安装点, 上面安装两个音柱, 分别对应一幢楼房。如图5所示。

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小区广播系统向辖区内的居民群众播放各类政策法规、通知公告、便民信息, 播放文化娱乐节目、科普知识, 也可用于紧急情况下的指挥调动, 成为当地政府的“应急广播”。

小区广播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实施方便

有线电视网络已遍及各小区, 只要引出几米接入音箱即可, 不需大规模的开挖。

(2) 受众面广

只要在有线电视覆盖范围内, 广播信号即可到达, 实现对居民群众的主动全覆盖。

(3) 管控力强

每个音柱均配独立地址, 发布中心可对任何一个音柱实施管理, 可实现分组、分区域控制播出时间、播出内容、播出音量。

2.2.4 电子大屏

通过在区域内人流量大的小区出入口、政府办公大楼、主要道路上安装电子大屏, 基层政府可以建设自身的户外宣传阵地, 用于播放地方专题片、文化宣传片、党政会议内容以及重要通知、公告等。电子大屏采用先进的数字编解码和传输技术, 利用广电传输光缆, 将电视信号、视音频信号、图片和流动字幕等多媒体信息传输到各电子屏, 使区域内的居民群众能实时收看政府播放的各类信息内容。如图6所示。

基层政府可以对区域内的各类电子屏实现集中控制、统一管理, 电子大屏在某一区域的有机布放, 可以提升该区域的城市形象与文化品位。

电子大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播出效果好

采用有线电视光缆传输, 信号损耗小, 因此播出效果可达高清。

(2) 实时更新快

发布中心集中管理, 各显示终端可实时同步播放视频内容, 及时发布紧急信息、突发事件, 插播电视新闻、天气预报等。

(3) 管控能力强

通过网络远程控制显示终端, 无需人工即可实现对不同场所、不同时间、不同受众播放不同的内容。

2.3 信息发布中心

信息发布中心是整个信息发布平台的核心, 负责信息内容的编辑制作, 对“无线终端、电视社区、广播和电子大屏”4个传播媒介的管理和统一发布。如图7所示。

从功能上区分, 信息发布中心包括编辑制作区、播音室和设备机房3部分。编辑制作室配备完整的采编播设备, 完成信息的采编和后期处理, 编排广播和电子大屏的播出内容。播音室主要完成广播节目的录制和现场播音, 需要采取隔音措施。设备机房用于安置机架、服务器、UPS电源和空调等设备。这三部分的建议面积为100m2。

信息发布中心要配置二个专职工作人员, 工作要纳入镇 (街道) 党委的宣传管理体系, 建立严格的采、编、播管理制度, 确保内容的安全播出。

3 基层政府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情况

政府信息发布平台通过以上1个中心、4种传播媒介可以全方位地覆盖区域的居民群众, 将政务信息、民生信息传达给百姓, 变事后处理为主动预防, 让居民群众有更多的渠道和途径接收到政府的信息, 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类服务内容, 正面宣传多了, 渠道广了, 反面的声音就会小很多, 居民群众听得多、看得多, 就更容易了解和理解当地政府为民服务的心愿, 配合政府的工作。

江苏有线苏州分公司从2012开始推行政府信息发布平台, 到2014年底累计建成6个镇 (街道) 级信息发布中心;上线3个电视社区栏目;建成电子LED大屏77块, 建成120个社区 (村) 的有线数字广播系统, 在3个街道建设了无线社区热点200多个。

政府发布 第11篇

突发事件应对中做好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重要性

按照2006年1月8日国务院颁行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007年1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突发事件的分类, 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实际上, 突发事件不仅只有这些。除公众安全之类的突发事件外, 严重扰乱和影响一地经济发展秩序、政治稳定 (包括政府公信力) 的事件, 同样也会是突发事件。简言之, 突发事件就是事涉公众利益保障的危机事件, 只要事件内容严重关系生命、财产、信用这些有序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件的保全与维护, 都可能被称为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因其事发突然, 短时间内各方力量交集, 矛盾尖锐对立, 各种新闻媒体密切关注, 往往对政府的正常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如果管理不善, 很可能会大幅度降低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这种结论是基于管理学上的水桶原理得出的, 即水桶容量取决于水桶最短的那块木板。将这一原理换一种表述方式, 我们称之为管理负效应的增倍, 即管理负效应所产生的危害冲击力会远大于管理正效应所带来的积极建设力, 俗语所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因此, 为了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维护和提升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政府务必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而要使对策能及时有效地起到应有的作用, 其间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政府务必重视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 以便尽快公布实情, 抚慰民心, 稳定社会公众情绪, 争取舆论的配合与支持, 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发布, 为政府迅速有效地开展其他应对策略提供有力的支撑。

突发事件应对中政府新闻发布的原则

根据突发事件管理的特性, 按照法治精神和现代管理理念的要求, 突发事件应对中政府新闻发布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依法管理。现代民主政治要求建设法治政府。政府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中同样要依法行政。近几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事件中的新闻发布、舆论引导和媒体管理工作, 相继出台了各类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2003年8月, 中央相继发出《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当前思想理论领域的形势和下一步工作措施》两个文件。2004年2月11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原则通过了根据中央有关规定制定的《关于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 并于2007年8月29日对其进行了再次讨论修订。此外, 2005年4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 2006年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都对突发事件中的新闻发布、舆论引导和媒体管理工作作了相当详尽的规范。各地方、各部门也为落实中央和上级政府的要求, 纷纷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构, 出台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 规范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可以说, 这些法规政策为政府做好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制度支持, 政府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做到了严格遵循法规政策的要求, 就能在原则方向上指导政府做好突发事件中的新闻发布工作。

第二, 以人为本。政府在新闻发布的全过程中, 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其一, 要告知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 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所采取的以人为本的施救策略。其二, 政府要为新闻媒体采访提供应有的方便, 要理解媒体、宽容媒体, 不阻挠或者逃避记者的正常采访报道。其三, 新闻稿件和重要信息的发布渠道与形式多样, 可以考虑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发布新闻, 通过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发布信息, 方便社会受众及时了解事件真相。其四, 政府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时, 要注意稳定和体谅突发事件中受害者的激动情绪, 做到耐心细致, 冷静客观, 不做过激反应。

第三, 及时公开。突发事件发生后, 为了迅速平息事态, 减少社会危害, 政府必须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与此同时, 在新闻发布中, 政府力争做到及时主动, 在第一时间发布公开、准确、全面、权威的信息, 以稳定公众情绪, 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疑虑、猜测和境内外媒体、互联网站不准确的报道, 积极掌握新闻报道和舆论宣传的主导权。实践中, 一些普通事件之所以能形成突发事件, 或者突发事件之所以能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危害后果, 有时就与政府未能及时公布事件发展的实情密切相关。例如, 2010年2月21日凌晨, 山西省多地民众因相信地震谣言而露宿街头, 这就与当地有关政府部门辟谣太慢直接相关。

第四, 严明责任。这包括明确政府内部信息上报和外部新闻发布中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工作责任, 既有积极作为的工作义务, 又有消极过犯中的追究责任。首先,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 相关单位和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层级政府关于突发公共事件报送的有关时限规定。下级政府部门要及时如实向上级政府报告实情。报告应采取书面方式以信息的形式报送, 紧急情况可先通过电话等快捷方式分阶段、分步骤地报告, 随后补报书面报告, 不得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其次, 政府应该按照相关法规政策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建设制度, 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 严格执行新闻发布工作规程。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分类, 确定新闻发布的层级政府和组织机构。新闻发布内容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不得违反事实, 不得泄露国家秘密。未经授权或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新闻。对违反法纪规定、蓄意封锁或随意散布消息, 造成重大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 将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 分类处理。对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危及公共安全并造成一定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 政府应及时组织新闻发布。对于涉及重大政治性、群体性的事件, 公开报道可能危害国家安全、损害民族团结和损害我国国际形象的事件, “涉及中国名牌、国家免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出口产品重大质量问题” (1) , 则要慎作报道或不作报道, 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快向上级政府乃至向更高层级的政府直接上报事件实情, 听从上级政府的指令, 开展后续工作。可以说, 突发事件的对外新闻发布, 原则上予以公开, 特殊情况下则要做好事件的保密工作。

突发事件应对中政府新闻发布的策略

政府要做好突发事件中的新闻发布工作, 除坚持以上五个工作原则之外, 还应采取合适的新闻发布策略。这些策略可包括平时的学习演练策略和突发事件应对全过程中的新闻发布策略。

第一, 政府在平时要做好预防和演练工作, 一旦遇到突发事件, 政府知道如何有条不紊地开展新闻发布工作。为此, 政府要建立健全境内外舆情收集、研判机制。要组织专人跟踪、收集、分析境内外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的相关报道, 及时做好个案分析研究, 总结经验, 提高新闻发布的针对性和引导舆论的有效性。更为重要的是, 政府相关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学习突发事件处理的相关法规政策, 事先制定出本地区、本部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 掌握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基本策略, 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第二, 在突发事件处理早期, 政府官员要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要把握好先机, 及时披露突发事件信息, 引导媒体客观、全面、公正地进行报道。情况较为复杂的突发事件, 在事件起因不太明确的情况下, 可能会引起公众猜测和恐慌时, 要坚持“快讲事实、慎讲原因”的策略, 力争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实情, 力求尽快消除谣言, 稳定公众情绪, 防止因政府失声而出现谣言四起、事态恶化的情形。因此, 遇到突发事件, 政府官员要在打造透明、法治、责任、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指导下, 迅速抢占舆论先机, 及时主动发布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 保证公民的知情权, 赢得舆论引导和媒体管理的主导权。

第三, 在突发事件处理中期, 政府官员要坦诚面对媒体和社会公众, 发布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效果, 展示处置危机的具体行动, 尽早赢得舆论的支持和广大公众的谅解和信任。新闻发布时, 要统一口径, 建立信息核实机制, 发布权威性的新闻消息, 坚决防止猜测性、歪曲性报道。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 要保证新闻记者拥有必要的采访发问时间, 新闻发言人应当耐心细致、实事求是地予以解答, 而不要出现答非所问、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如发现媒体有不实报道, 应及时通过适当方式予以澄清;如遇到境外媒体的歪曲性报道, 有关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对外报道, 以正视听。总之, 在突发事件处理中期, “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要把握4个‘有利于’, 即有利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 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信息发布的材料也是围绕这4个‘有利于’准备的。既保证内容, 又要从形式上下些工夫, 保证信息传播的最佳状态” (2) 。

第四, 在突发事件处理后期, 政府要总结经验, 妥善善后。首先, 有关部门要对事件发生、应急处置过程、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的情况及效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 上报有关领导。其次, “对参与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和新闻报道中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应予表扬, 通过适当方式进行褒奖;对工作不力, 不守纪律, 导致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不力并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和严重后果的, 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 。最后, 政府针对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失策之处, 要学会利用媒体重建声誉、重塑形象。

总之, 做好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能够尽快凝聚人心, 赢得舆论支持, 为政府应对好突发事件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此外, 这也体现了媒介化时代政府工作的与时俱进, 体现了政府的责任和良知, 体现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因而是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所期待和要求的。[本文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项目编号:DC10040221]

注释

1 (3) 《江西省突发事件新闻发布预案》, 2008年3月19日发布, 江西省政府信息公开网, http://xxgk.jiangxi.gov.cn/bmgkxx/szjj/gzdt/tfggsj/200803/t20080319_2847.htm

上一篇:监督工作下一篇:《大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