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情感范文

2024-05-17

爱国主义情感范文(精选12篇)

爱国主义情感 第1篇

一、环境陶冶法

良好的环境具有导向、激励、育人、审美等功能, 是一种无声的力量, 它每时每刻都在对学生进行着一种渗透力很强的性情陶冶。为此, 学校要精心创设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引导学生由入境而入情, 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1. 净化美化校园。

很显然, 在一个整洁优雅、情趣横溢的环境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会显得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而在一个纷乱嘈杂的氛围里大讲爱国主义, 则显得苍白无力、格格不入。可见, 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即是校园的美丽和宁静。

2. 布置环境。

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 占领各种宣传阵地 (宣传栏、黑板报、走廊、教室墙壁等) , 张贴国旗与国徽图案、革命领袖和历史杰出人物的肖像、爱国名言等。应充分发挥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用直观鲜明的艺术形象拨动学生的心弦, 如油画、壁画、连环画等。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建造爱国人士纪念亭和塑像等。

3. 发挥环境作用。

让学生留下对美好环境的“感性印象”固然重要, 引导学生爱护环境, 人人动脑、人人动手积极参与建设也不可忽视。因为这些活动中, 包含着许多陶冶学生性情的契机。

二、情境感染法

毋庸置疑, 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 在各科教材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素材, 犹如粒粒闪光的珍珠, 但要串成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美丽项链, 决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面无表情地喊几声令学生坠云入雾的“伟大、崇高、优秀”之类的言辞可以办到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是一种心与心的呼唤、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碰撞, 硬性灌输是难以奏效的。这要求教师必须饱含真情, 用富有磁性的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情, 创设一种情境, 制造一种氛围, 如和风细雨般地感染学生的情绪。无论是语文课中讲到人物形象的美丑、正义与邪恶的交锋、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还是历史学科中谈到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卑躬屈膝的屈辱史、忠臣英烈的悲壮和奸险小人的可耻;亦或政治学科中提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现实中人心不古的缺憾, 教师都应用一种如江流般深沉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随之潮起潮落, 使学生如临其境, 深感其情。

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当深钻教材, 精心设计, 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做到文道结合, 水乳交融, 情境自生。如语文课运用诗词进行爱国情感激发就是一例:时代散曲乃诗人赞颂祖国, 高扬时代主旋律之心声;烈士心曲是革命烈士鲜血铸就的诗章;古国恋曲为民族英雄魂去来兮的感召等。这些均是教材中的“闪光点”。

三、活动激情法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在性和丰富性, 决定了其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化, 其中更重要的, 在于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活动中去体验, 去感受。因此, 学校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和校外活动。

1. 开展爱国文艺作品赏析活动。

如“读百部爱国故事书”、“唱百首革命歌曲”、“观百部爱国优秀影视片”、“赏百首爱国诗词”等, 借五彩缤纷的镜头银屏和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文字和旋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结合清明节、“五四”、“七一”、国庆节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

如凭吊先烈、远足寻根、文艺演出、歌咏比赛、入团宣誓、书画展、征文等。这些活动寓意深刻, 寓情于景, 寓教于乐, 使学生耳濡目染, 动心动情。

3. 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

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革命故居、历史遗迹、中外合资企业, 访问老红军老八路;还可邀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同志来校作乡情和形势报告;开展一些爱国实践活动, 如“我为残疾人事业献爱心”、“我与灾区小朋友心连心”、“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等。这些贴近现实的活动更富真情实感。

四、按需施教法

表现爱国主义情感的诗句 第2篇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3、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南安军》

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7、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8、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9、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10、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11、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州桥》

1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1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4、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龚自珍《漫感》

1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16、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7、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18、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

19、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20、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21、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龚自珍《漫感》

22、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

23、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顾炎武《海上》

24、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秋逢甲《春愁》

一首洋溢着深沉爱国主义情感的绝唱 第3篇

关键词:阿赫玛托娃 祖国土 爱国主义 绝唱

基金项目:广东省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

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1961)是一首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诗体。其发展有三个标志性的阶段。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可以说是第一个阶段的代表,他使十四行诗臻于完美,其形式是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每行诗句11个音节,通常用抑扬格。第二个阶段以莎士比亚为代表,他的十四行诗由三段四行和两行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AB,CDCD,EFEF, GG;每行诗句10个音节,抑扬格。普希金是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他创立的“奥涅金诗节”可分为四组,用的也是抑扬格,韵脚分别采用交叉韵(ABAB)、叠韵(CCDD)、环抱韵(EFFE)和连韵(GG)形式。前三段陈述事实,后两行常用来做警句式或哲理式的结论,其押韵形式更为丰富。彼特拉克和莎士比亚的14行诗是抒情的,而普希金的“奥涅金诗节”则是叙事的。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采用的基本上是莎士比亚体。这种体式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常常在最后两行诗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

《祖国土》有的译为《故乡的土》(见《阿赫玛托娃诗选》乌兰汗译,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1年版),也有译成《故土》的。原诗的标题下还有这样两句题词:“世上不流泪的人中间,没人比我们更高傲、更纯粹。1922年。”这两句诗出自诗人1922年创作的《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最后两句。收入本集的作品,大多创作于192l年。老革命京尼·奥辛斯基谈到这本诗集时写道:“阿赫玛托娃歌颂了在战火中诞生的美好事物,她越来越接近了我们从饥荒和贫困的枷锁中争来的东西。”[1]P75《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写了诗人对那些在祖国命运危难之际而一走了之的人的鄙视,歌颂了包括诗人在内的不逃避危难而从容面对的人的高尚,流露了深厚的爱国情感。《祖国土》以这两句诗为题词,不难看出诗人在其中所要宣泄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下面我们按本诗“四四四二”的结构形式进行欣赏。

诗的前四句主要强调的是祖国土的平凡,不为人们所重视。诗人每一句都用了否定的词语说明祖国土平凡到人们无视的地步。“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2]P139祖国土太过平常。它不仅值不得人们像宝贝那样“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更值不得诗人们用充满激情的诗篇“为它放声痛哭”(这里的“痛哭”实际上是歌唱);因为它不会给我们本来就充满痛苦的生活再“增添苦楚”;它更不像是上帝许给人类的“天国乐土”,人们在这块土地上感受不到伊甸园般无忧无虑的幸福。

第二个四行主要写人们不理解这块平凡的土地的价值,以至于忽略了它的存在。“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受难、遭灾,/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2]P139俄罗斯大地太辽阔了,太平常了,人们天天与它接触,谁会想到它的价值,更不曾想到拿它进行买卖。人们只是在充满灾难的土地上默默地忍受着生活的煎熬,忍受着各式各样的天灾人祸。人们似乎已经麻木了,连天天接触的土地似乎也不存在了。这里,女诗人以沉痛的感情,写出了当时人们的麻木。土地,对于人来说,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平凡,同时也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人们离不开土地就像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人与生俱来就与泥土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上帝造人,普罗米修斯造人,女娲造人,其原料都是泥土。而人类也靠土地上所生长出来的东西维系生命。没有土地就没有人类。而祖国土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它见证了国民生息与繁衍,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国民,是离不开生他养他的祖国土的,但这一切人们都没有意识到。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何等的痛心疾首。

第三个四行紧接上四行,写祖国的儿女们因不理解其土地的价值而对其进行无情的践踏。“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2]P139祖国的儿女们竟然把祖国土视为套鞋上沾满的污泥和牙齿间的沙砾。污泥和沙砾两样东西是令人不快的,甚至是厌恶的。于是就连靠它维系生存的儿女们对它也是无情的蹂躏践踏,要把它磨成齑粉,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是“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实际在表现一种真实的感受。人们往往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哪怕是最为宝贵的东西也熟视无睹,就连对生他养他的祖国土也失去了最起码的敬畏。对此,诗人是何等的心碎,心里充满了说不出的苦楚。

最后两行,表现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2]P139祖国的土地不仅生了我们,也养育了我们,甚至我们死后也要投入它的怀抱,和它融为一体。祖国土成了我们最终的归宿地。可见,我们永远也无法和祖国土分开。这是诗人对祖国土的理性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诗人对祖国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亲切而且不拘礼节地称祖国土为“自己的土地”。在这句质朴而亲切随意的称呼里,诗人那种对祖国土的深沉赞美之情不觉流溢于字里行间。这种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感是震撼人心的,它将使那些没有认识到祖国土价值而对其任意践踏的人们警醒,从而热爱那片与自己生息与共的祖国土。

以上是就诗歌字面的意思进行分析。如果我们了解诗人的经历,就更能理解阿赫玛托娃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阿赫玛托娃是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女诗人,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她虽有此美誉,但命运多舛。1910年,她与第一任丈夫古米廖夫结婚,后因感情问题于1918年离异。十月革命前夕,俄国政局动荡,许多作家和诗人都跑到外国去,但阿赫玛托娃却毅然选择留下。她在《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1922)一诗中写道:“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我不能和那种人在一起,/我厌恶他那粗俗的奉承,/我不会为他们献出歌曲。”[3]P76诗中对那些祖国处于危难时选择离开的人表示了鄙视,并表明自己是不会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的。1921年,古米廖夫因“参与反布尔什维克的阴谋活动”罪被枪毙(1991年平反)。虽然诗人早已与古米廖夫离婚,但她和儿子还是受到牵连。尤其儿子列夫·古米廖夫曾三次入狱,被判死刑、长期流放,直到1956年才获得自由。阿赫玛托娃创作于1935—1941年间的《安魂曲》就是关于自己的命运、自己儿子的命运的作品,当然“也是一部关于整个民族背负十字架的苦难的作品”。她为入狱的儿子而痛哭,这也是千万个因儿子受难的母亲而发出的悲鸣。儿子的命运如此,其第二任丈夫——艺术评论家尼·普宁命运似乎还要糟,他在肃反扩大化中两次入狱,并于1953年死于监牢。不仅如此,在那个没有自由的极权专制制度下,阿赫玛托娃本人更是受尽侮辱和摧残。1946年8月14日,联共(布)中央发布《关于<星>与<列宁格勒>两杂志的决议》。决议严厉批评两个杂志给阿赫玛托娃和左琴科等作家提供发表文学作品的阵地,指责阿赫玛托娃“诗歌渗透着悲观和失望的情绪,表现了停滞着的资产阶级贵族的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立场而不愿同本国人民一起前进的旧日沙龙诗歌的风格,她的诗歌给我国青年教育事业带来损害,因而在苏联文学中是绝不能容忍的……”。之后,当时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会书记安·日丹诺夫对阿赫玛托娃进行了大肆的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说女诗人是“奔跑在闺房和礼拜堂之间的发狂的贵妇人”,是“混合着淫声和祷告的荡妇和尼姑”[4]P315。随之阿赫玛托娃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她的作品也无法发表,生活陷于困窘。她只被允许做一些翻译和普希金研究工作,这就是当局对她示以的“宽容”。 “面对这些悲痛连群山也折腰,浩瀚的大海也不再流淌……”“天使齐唱这伟大的时刻,天空在烈焰中熔化。”[5]P245这是俄罗斯生活的悲剧。面对这些灾难、痛苦和当局对自己不公正的对待及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阿赫玛托娃坚强地承受住了。她没有沉沦,没有走上绝路,更没有因此而动摇她对祖国的爱,从早年没有离开灾难深重的俄罗斯大地到斯大林时代受尽磨难,她对祖国的爱痴心不改,相反,这种爱更加深沉、凝重。阿赫玛托娃是普希金的崇拜者和继承者,她以自身的行动和创作实践了普希金“要把心灵的美丽和激情献给祖国”的宗旨。其1956年抒写的《祖国土》就是一首洋溢着深沉爱国主义情感的绝唱。

深入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及个体对祖国的责任,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应是我们教授这首诗歌的主要目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6]P1739,她是祖先为后人所开辟的生存之地。人们对这片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土地怀有深深的恋情,不仅崇敬,而且爱惜和誓死捍卫。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和祖国连在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独特的风俗人情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及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等。台湾作家余光中所谓“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等充满爱国激情的语句,人们一看就明白他心目中的祖国就是“最美、最母亲的中国”。阿赫玛托娃把祖国称为“自己的土地”,这就是说,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和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他走到哪里,他的性格、情感、命运和记忆永远和祖国相关。因此,对个人而言,祖国不仅生育他、养育他,而且给他提供了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同时也赋予他继承、延续和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祖国尊严,促进祖国繁荣,也因此成了每一个国民的义务和责任。爱国是一种感情,大学语文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的内容,激发这种感情,并付诸行动。今天,让我们把全部心力奉献给祖国伟大的事业——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这就是爱国。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真理报,1922年7月4日.

[2]徐中玉.大学语文·第十版[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3.

[3]阿赫玛托娃诗选[M].乌兰汗,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1.

[4]辛守魁.20世纪文学泰斗——阿赫玛托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5]阿赫玛托娃诗选[M].王守仁,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情境研究 第4篇

一、以正面灌输为主导,全方位打造“心灵磁场”

结合教育情境的创设,让少年儿童在头脑中打好主流思想意识与核心价值体系的烙印,这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首先,要让身边的教育情境鲜活起来。目前,许多学校的班主任还兼任少先队中队辅导员,少先队组织的队歌、队礼、呼号等教育元素,都凝聚着浓浓的爱国情感;学校的队室、队报和红领巾广播站都是学生接受正面灌输教育的有力渠道;校外的战斗遗址、烈士公墓等,也都是鲜活的教育情境……所有这些,班主任都应该充分利用。其次,要让开展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我们要在继续发挥好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教育载体作用的同时,积极建立红领巾qq群、微信平台等阵地,通过儿歌、动漫等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增强主流思想意识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另外,要让主题班会更加新颖深刻。可以开展民主开放的“讨论式班会”,可以开展情趣盎然的“故事式班会”,可以采取自主创新的“即兴式班会”,还可以采取学习交流的“观摩式班会”,达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情境多样的目的。

二、以文化熏陶为重点,立体式设立“情境力场”

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集体,精神的力量一经形成,就会为这个集体的生存、发展、壮大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班主任就要用精神去感染,用文化去熏陶学生,立体式设立“情境立场”。熏陶在日常教学之中,熏陶在各项活动之中,熏陶在人际交往之中。爱国是一种情感,要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因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情境浸润,要充分发挥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英雄人物、光辉事例去感染学生,培育爱国情感。可以开展“我心目中的英雄”主题班会或手抄报的征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可以邀请老革命家作报告,给学生讲讲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的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在重阳节之际,引导学生们为爷爷奶奶或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做一件实事,以弘扬我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三、以实践体验为关键,分层次构建“行为立场”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班主任可以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将爱党、爱国教育创设不同的情境,分层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一般是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可以引导他们去发现家乡建设的新貌、去观察热烈的劳动场面、去留心欢快的节日盛况、去目睹体育赛场的胜利情景,并动员学生通过看新闻、看报纸等形式,多关心国家大事,一周进行一次交流,学生们一起来谈谈这一星期所搜集到的国家大事。激发他们从爱家乡、爱学校的一草一木,扩大、深化、升华为深刻的、强烈的爱国之情。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可以带领他们走出校门,观察社会的变化,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并指导他们撰写社会实践小论文,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或是采取制作手抄报的形式,与更多学生进行交流,开阔眼界,提升认识;也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演唱、演讲、朗诵、辩论会、报告会、班会汇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们直接感受、感知。

四、以分析对比为载体,形象化塑造“历史现场”

少年儿童正处在人生的奠基阶段,只有当他们了解了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荣的传统和杰出的人物时,才会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分析比对是人们认识事物时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从多个历史情境的对比中探寻它们的本质、特点、规律,可以使少年儿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班主任应抓住一些有利的契机,运用情境比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爱国方面的教育。比如,将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民不聊生的旧社会与“神舟”的飞天,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进行对比;将国家动荡时的四分五裂、遭受列强凌辱的局面与当前团结稳定、经济发展、安居乐业的环境进行对比;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国外经济大幅衰退,而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克时艰,使中国成为抵御危机的一支重要力量……以此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勇敢地迎接并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她还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调查报告 第5篇

1.调查背景在中国不断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不难得知存在着许多本土的以及非本土的因素在制约着中国的发展,其中不乏经济、文化以及主权问题等方面,那么在这全球经济大变革,时代步入快节奏的背景下,我们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怎样的呢?尤其是大学生,我们的爱国意识又如何呢?就此问题我们进行了如下调查。

2.调查目的对于此次调查,我们着重把握当前时期我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对其中所凸显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以及提出我深度的见解,以此共勉,希望增强我们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调查对象

4.调查方式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和盛校区)50名大学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

5.调查结果分析(1),对于“我们大学生对我国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了解的程度”的问题。13.5%选择了“比较了解”27.5%选择了“一般了解”,而有29%的人选择了“不太了解”,21%的人选择了“不了解”。

由此可见,尽管现如今大众传媒发展的很快,我们很容易了解到上诉知识但仍有大部分的大学生对我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状况不甚了解。

(2),针对“就个人而言,爱国主义方式有哪些?”约有12%的人选择“将自身的价值寄托祖国的需求中”,又21%的人选择“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11%的人选择“时刻关注国内外新闻”,又22%的人选择“树立名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反对崇洋媚外,热爱传统”,15%的人选择“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美德”,只有13%的人选择“在日常行为中彰显爱国主义情感”。

从中亦透露出大学生爱国心理,一方面虽没有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但从爱国主义者情感来讲还是会铭记传统道德和热爱传统文化。同时,爱国主义情感都表现在自身情感的寄托方面,难以表现在日常行为小事中。

(3),对于“你认为爱国主义表现的重要性方面”,80%以上的人都认为“重要”。

大多数大学生都认同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从层次心理来

讲,在校大学生对于我国都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对于身为中国人,绝对多的大学生都有一种自豪感。亦证明了此点。

(4),调查中对于“爱国主义的举动”,很多人都选择“支持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不受他国的欺压,积极参政议政,支持国内产品”,但仍有少部分人选择了“不学外语,禁止洋货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尤其是日、韩国家的产品)”。很显然,当前大学生对于大的爱国理念有一定的认识,但并没有认识到“爱国”的深度意思,只是一种作为中国人的意识同时掺杂个人情感的表述而已。

(5),在选择“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大多数同学选择“一般都热爱”同时对于“外来文化”一半同学选择“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显然数据的本身并不能说明说明问题,但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同学对于传统文化表示热衷的程度很低,主流思想是“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但为什么现实中仍津津乐道和一味追求西方文化,尤其是当代青年人对于外来文化的狂热程度也大大超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6),“你会不会移民,如果条件允许,你打算移居哪个国家?”,80%的人表示“不会”,20%的人表示“会考虑”而且多数移民到欧美发达国家,并没有选择亚非登发展中国家,其中日、韩都很少在人们考虑之内,通过咨询可知,大多数同学对于亚洲某些国家有较强烈的民族憎恨感,所以没有太多人愿意在这些国家长期的生活,这并不是说我们要用仇恨去报复仇恨。当然,对于国仇家恨,我们也不能忘记。然而,对于一些想移民到欧美国家的现象便可以反映出这些人的基本社会价值观的整体取向了。

(7),在“中国现状的经济发展问题方面”,调查中的大多数大学生都提出了诸如“政府工作应透明,经济才是当前的工作的重心,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城乡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只有少数人选择了其他的建议。

可见,当前的大学生还是可以客观的去面对一些事情。对于国家的现况表示强烈关注,希望国家向好的方面发展,并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所凸显的问题运用正当方式指出。

(8),对于“假如中美,中日开战,中国收复台湾,你将会怎样做?”。85%以上的同学选择了“参战,武力解决”等这样的回答,有少数的人主张用其他的方式打击假想敌,也又很少人想到的是应该立即调停,避免战争。

这不能立即说明当代大学生是属于好战的一代,只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我们对于本国,对于世界形式的了解,以及是否理性的去面对各种问题的现象。这其中有一些亦然成为“仇恨一族”,渴望用武力去还击一切,对我们持敌对态度。

(9),“就目前大学生中盛行在书桌上悬挂国旗,把国歌设为手机铃声,你如

何看待?”有30%的同学认为很好,是爱国的表现。有18%的同学认为出发点很好,但实际意义不大。有52%的同学认为很幼稚,不是爱国的表现,是一种跟风。

对于当前大学生的这些行为,大多数的同学都理性的看待此类表现行为,对于当前大学生的爱国行为多样化,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表现出一种跟风,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深思。

(10),“如果条件允许你出国留学,你的动机是什么?”有29%的同学选择了“感受异国文化,丰富自己”,有13%的同学决定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然后为国建设效力,有20%的同学想深造自己,在国外寻求更好的发展,而有38%的人选择了提升将来求职的竞争力。

由此可见,当前是经济高速运转的时代,我们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有多大!由此,对于爱国的这一点,来我们大学生又难以有全面的认识,只有个人对生活的狭义追求。这就更需要我们大学生提高爱国主义情怀,将自己的价值体现在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当中去,促进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民族的自信心。6.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上诉结果,结合口头咨询与座谈会等形式的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有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关心国家出路和前途的发展,对中国的未来要有信心,爱国情感的多元化,但未能合理的表达。

当代大学生对于“爱国“已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但深层次,理性的看待就不那么理想了,由于受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自我发展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有着浓厚的,狭隘的民族观念,对某些国家有着强烈的民族情结,在爱国的框架下,更多的表现出作为一个公民以及个人情感在内的爱国行为。有时,甚至是个人的喜好主导的爱国意识,但普遍有着对国家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并以中国人的身份而感到骄傲。

虽然很多大学生有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但爱国主义的行为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不足的思想认识滋生不妥的爱国方式和观点,以及在爱国行为上一些“有心无力”的现象。

对于“爱国主义”这一概念,想必也是“熟悉而陌生的”从小到大,我们在教科书中,影视传媒中都能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但是有很多人认为在和平年代谈“爱国”是不必要的,是庸俗的事。每一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活着。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说,公民的言行对国家有利就是爱国的,而不是很在乎你的方式;从义务的角度来谈,行动应该是出于爱国,而不是出于爱国的需求,以情感来看,有些人觉得只要意识里又爱国的观念就行了,行不行动是例外的事,关键是我们无法划定爱国主义行动的范围。就好像你无法评定好心人办了坏事的行为是否是正义的,所以也就无法定义什么是爱国主义。当然

也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存在相对清晰地认识。认为爱国主义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一种精神境界又能够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人会努力为增强祖国的实力做贡献,他的言行必然不会有损国家的尊严,在必要的时刻,甚至会为国家的尊严而献身。

当代大学生爱国行为都都表现在爱国主义情感形式化,但国家遭遇重大的灾难或国家取得巨大成绩时。热血澎湃的青年大学生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为祖国加油。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大学生任然是爱国的并且表现尤为积极,但是在平淡的现实中,我们也都只是为自己生活而生活,很难处处想着国家,也很难做到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灿烂文化,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当代大学生在现实与自我期待中试油很多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痛恨社会的不公平,追求外来文化、外来事物。一方面对本国的文化流传、经济发展又爱又恨,因此出现爱国情感的多样化、极端化,且情感多于现实中的行动,仅仅局限于个人的人生,而少有人将自己的价值与国家的利益相融合,同时爱国情感,爱国行为呈现单一性,片面性,大众化。很少有人涉及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等方面的内容,这之中当然有着教育体制的弊端的体现,桎梏大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心理教育,大多数的同学千篇一律的谈爱国,但事实上只是一种个人的情感加上公民意识而已,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十分复杂,但不可一概否之,毕竟在严格的意义上来讲他们还是具有很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引导策略在进行策略引导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弄明白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是什么?

爱国主义是当前中华民族最强有力的凝聚力

爱国主义需要热情,但不需要狂热,需要感悟,但更需要理性。

爱国主义需要与时俱进。熬过主义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社会不断发展。我们要在发展的新时代赋予爱国主义新的内涵,让爱国主义成为永不过时的主题。在充分了解爱国主义情感时代内涵的基础上。那么在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方面,我们就必须以整个时代背景进行着手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1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实现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教育的一个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有着其他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包括一些信仰的教育、人文素养的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创新实践教育等。相互依托,相互支持,从而实现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引导,增强和发

扬爱国主义的理性思想。通过社会教育的多元化开展,是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爱国主义的实践中。

○2关注社会的热点,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

大学生的情绪具有建立在动态性,开放性和感染性的基础上的不确定性和高传导性,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充分唤起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就现实而言,大学生在面临社会与自身的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很难使各级祝贺发扬爱国主义,大部分时间他们会安心做自己的事情,也同时会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发展在社会重大事件中。如: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玉树地震、钓鱼岛事件上,大学生都投入了很多烦人努力,用行动诠释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从中同学了爱国主义是有效的、强大的凝聚力,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热点问题也是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和引导,爱国主义实践的良好教材。专家、学者、媒体评说员,以及高校教授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来与大学生进行交流,解答各种问题,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正确引导和传授的爱国主义情感。

○3从最根本的教育入手,引导大学生以及所有的人民,铭记书本中的科学理论,让人们社会实践中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内心去感知“祖国的存在,祖国的伟大”,而不是盲目、非理性爱国,中有充分了解自己的祖国,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将爱国的思想和理性的爱国行动相结合才能算是真正的爱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这样。○4大学生爱国总的来讲必须是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

只有坚持科学性,才能在爱国主义实践中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把握人类前进的客观规律,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励性爱国,只有坚持爱国主义的科学性,才能更好的创造有利的社会关系。爱国是通过人的行为来体现的。因此,科学爱国应是我们的初衷,也必须是我们的最终。在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关系多样化的今天,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也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有着不同的新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与时俱进的。

○5就大学生个人而言,应以全局观念来统筹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全面充分的发展自我,还要有意识的将自我价值与国家利益相联系起来,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并着重体现在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对国家重大事件的面前理性的思考与科学的行动上加以体会和把握,就客观因素而言,社会应充分的展现爱国的思想内涵。而针对我们大学生,学校的教育就尤为重要了。社会、家庭、学校三维一体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思想素质的提高。

结束语

通过此次调查,使我不仅对我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此次调查中锻炼了我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人沟通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加深了我对“爱国”这一主题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组织朋友收集资料,加以整理,并以座谈会、口头咨询、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此次活动对于提高我的认知水平又很大的帮助。“爱国”是一种激情与理性的交融,是一种真挚的情感。作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力量,我们要更懂爱国,要更注重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爱国”是维护国家的利益,促进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增强国防意识。以“振兴祖国为己任”将思想用行动表现出来。

爱国主义情感 第6篇

关键词:渗透;民族意识;教育;长期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250-01

爱国主义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由于它内容多、范围广,牵涉到情感、行为、礼仪等各个方面,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让人感到无从入手,有的甚至认为只是讲讲大道理。其实不然,在教育过程中陷于窘境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只要掌握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做法,我们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体育教师应有意识的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爱国信念

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信念;就是把“希望”和“结果”转化成坚信不移的观点,进而成为一种信念。主要方法可以这样操作:其一,把学习体育和国家利益相联系,使学生初步懂得体育和“国力”,体育和“国威”,体育和“国民”的关系。其二,把体育和民族精神相联系,初步树立民族意识,知道体育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质量的体现。把自己学好体育和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小树立学好体育,增强体质;用好体育,服务社会;终身体育,报效祖国的好思想,逐步培养关心自身健康的社会责任感。还有,通过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培养集体意识,从而增强爱国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集体视为国家的一个“细胞”。由此可见,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体育课教学中,“集体”是教师教学、学生练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的一些活动和练习大都在集体之中完成。由于教学的特殊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变性,导致集体与集体,个人与集体的平凡接触,学生对集体间的竞争和对抗,胜与负比较敏感,情感流露比较真实。因此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编队、分组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集体的理解;通过集体行动“齐步走--立定”、“四面转法”等,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懂得个人和全局的关系。还可以通过“拔河”游戏或球类比赛等,培养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逐渐加深对集体构成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的集体。

二 通过行为训练,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体育教学中,能表现行为活动的内容莫过于队列队形练习了。“队列队形练习”统一性强,动作一致规范,一举手,一投足,都给人们留下一种严肃、神圣、振奋之感,它是精神的象征,行为的写照。军人的队列队形和各种规范动作,更是中学生们崇拜的偶像。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崇拜心理、好胜心理,在进行队列队形练习的同时逐步给他们灌输解放军战士的爱国主义行为和思想,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像解放军战士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在队列操练中,还可以适当穿插呼喊一些有教育意义并能振奋精神的口号,例如,“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 锻炼身体,振兴中华!”等。这种方法既能帮助学生振奋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同时对形成正确的形体姿态,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 体育课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教学创设爱国、爱家、爱集体的情境

“游戏是中学生比较偏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在中学游戏教材中,多数游戏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思想性,有情节,又有对抗和竞争,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很受学生欢迎。但是,这种教育要根据游戏的内容和特点切合实际地进行,做到既要挖掘游戏的思想内容,又不牵强附会。教师对游戏的选择要准,渗透要实,方法要多,可采用“故事法”、“演练法”等,创作出一定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还可以通过讲英雄人物的故事,介绍英雄人物事迹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做学生很投入,爱国主义情操在游戏中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 还可以通过体育“名人效应”激发学习主动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体育事业从一张白纸走向辉煌,涌现出大批体育名人,这些都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要善于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充分利用“讲、看、说、仿”等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方向,行有目标。所谓讲就是给学生介绍一些我国优秀体育名人。例如,排球队长郎平;体操玉子李宁;水中蚊龙林莉;篮球国手郑海霞;乒乓皇后邓亚萍;体操新秀莫慧兰等。给学生看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体育比赛的图片,如“精彩瞬间”、“明星英姿”等,也可以適当看一 些相关的电视录相,让学生们模仿一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体育名人的动作。这样做学生容易理解,心境真切自然,学习主动性得到较好地发挥。 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环境布置营造渗透氛围。 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予人一种享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环境氛围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充分利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营造出多种渗透氛围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例如,利用校园的围墙或板报写一些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看关的标语,或画一些相关内容的体育宣传画等。又如,利用操场的边角空地适当插置一些有关格言或者是有鼓动性、号召性的小标语牌,这样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还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同样承担着这沉甸甸的责任。体育教师在不断加强和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应利用体育课的特有形式和教材的特点,深挖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联系,适时的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情感。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觉悟、情感和意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中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和体验,训练和熏陶逐渐形成的。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应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张选惠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

爱国主义情感 第7篇

关键词:港澳台学生,内地高校,境外生,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与国俱存的历史现象, 可以说世界没有那个国家不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虽然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甚至生活方式有不小的差异, 不同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内容及方式方法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比如美国和新加坡这样的移民国家, 爱国主义教育主要目标还是培养公民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法国就特别强调以捍卫文化多样性旗手自居的形象出来, 俄罗斯则一直强调强国思想等。但是, 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的一些形式、途径方式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 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突出对祖国主权、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等等的保护。另外比如赞美家乡, 学习祖国的历史文化, 瞻仰一些英雄遗迹等等, 这些都是非常相似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 每个国家更加重视对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尤其是对青年人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境外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内涵深刻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尤其是港澳回归以来, 内地和港澳台等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交流的持续深入, 来内地求学的境外生越来越多。

我们深知, 青年大学生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明天,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境外生亦是如此。对境外学生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他们以后立志成才立业建设所属国的最低道德要求, 可以激发他们为自己的民族和故土做有益实事, 这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心,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弘扬爱国主义是一个永久的课题, 对境外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他们与祖籍国之间的文化联系, 吸引更多的华侨华人学生前来中国大陆高校学习, 持续推进爱国统一战线。做好港澳台学生和华裔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对增强境外学生对中国的认同感, 提升华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教育他们学成归去, 胸怀对学校的感恩, 对祖国的亲情, 成为特别行政区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光荣使者。伴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生活方式的进入和网络的迅速传播, 境外学生通过国外媒体网络等途径更早的接触到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与主流文化, 尤其是今年来港澳发生一些不和谐现象。因此, 对境外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民族精神, 就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中一项迫切的任务。

三、境外生爱国主义情感培育路径

( 一) 境外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因人而教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与国俱存的历史现象,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可谓是一项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内涵深刻, 系统性强的“大工程”。境外生由于生活区域的各方面环境与中国内地有所不同, 所以, 对境外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应当有别于内地。境外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不同于内地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爱国主义尤其是港澳台学生教育、德育教育的核心。

境外生包含的学生类别非常多, 对他们教育必须因人而异, “适当的区别对待”。港澳台学生是中国人, 中国是他们的祖国, 华裔留学生是华夏炎黄子孙, 他们具有外国国籍的人, 中国是他们的祖籍国, 二者的教育内容应有所区别。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认同是核心, 而国家认同的本质就是制度认同。港澳台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侧重于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认同, 对港澳台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侧重于一国两制的认同。华裔留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在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此外, 港澳和台湾的境外生又有所区别。虽然香港和澳门都已回归祖国母亲怀抱, 并与内地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密切, 但需注意的是, 目前这个年龄层上的港澳学生, 大多数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所以, 对这些学生, 应该着重让他们对祖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有比较客观、真实的认识, 有机会更可以让他们走出校门, 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走走看, 对祖国的发展状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台湾学生的主要的问题与港澳学生又有所不同, 他们主要是在于文化方面的断层。相较于港澳学生, 他们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会更深一些,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也会比较认同并以自己祖先的辉煌文明自豪。但是对于中国近现代史, 特别是对于红色性质的教育, 台湾学生相比较其他境外生会比较敏感, 有时会有矛盾甚至是回避抵触的心理。所以, 要根据境外生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价值取向、人生态度、风俗习惯以及学习目的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育。

(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重视隐性教育

校园文化氛围是塑造学生品质, 陶冶情操的重要因素。校园氛围是一个学校文化品格的重要体现, 大学的校园文化无形中影响着学校师生, 对他们的各方面的发展产生着非常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2]境外生较为活跃, 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兴趣爱好, 开展各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可以鼓励学生开展一些具有居住地文化特色的活动, 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 培养学生的宽容情怀。如可支持海外学生举办居住地文化展、文化节等活动, 尊重境外学生的民俗习惯, 如支持东南亚留学生筹办自己的民俗节日: 泼水节, 支持港澳台学生举办圣诞晚会, 让全校师生感受东西方文化交融氛围。通过这种特色活动开展, 加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学生间的交流、理解, 使他们懂得包容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甚至是思维方式。激发境外学生的爱国、爱校、爱他之心,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如在国庆日, 组织港澳台学生举办大型升国旗仪式; 在澳门、香港回归前后举办晚会庆祝回归活动; 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境外生演讲、征文比赛等。组建境外学生艺术团队, 培养学生的共荣情怀。受居住地文化的影响, 境外学生尤其是港台学生相对比较自我, 集体意识比较薄弱, 针对他们这样的特点, 可以组建一些具有团队性学生组织, 鼓励他们参与群体性活动, 组织他们参加校院举办的各种文化节、校庆演出、等校内外大型活动, 通过这样的活动, 培养境外学生团结意识及共荣情怀。

( 三) 适时改革课堂教育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仍然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 因此必须制定合乎实际的有计划、有层次、有体系的教学方案, 并且,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还要有所创新。教学方案一定要有系统性, 既要能体现了历史性又突出了鲜明的时代感, 又要有政治、经济、外交层面, 也有文化、思维方式层面, 具有多方位、多层面、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特点, 结构要合理。这就要求一定要加强教材建设, 完善这一重要载体, 教材不但要紧扣时代脉搏, 注重吸收最新的热点难点问题, 同时必须能够紧密结合境外生的学习特点和适应情况, 突出内容的适用性, 。此外, 境外生的起点相对较低, 而且因为语言上的障碍, 和随之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 对于境外生而言, 选择什么样的考核方式, 既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又不太僵化, 也是境外生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必须要优化考核方式, 既要重视可和成绩, 又不能忽视学习过程, 使考核起到实际的促进作用。

( 四) 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中华民族文化, 提高爱国主义情感

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延续文化基因, 萃取思想精华, 展现精神魅力。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3]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 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 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 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 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境外生和内地高校学生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相差很大, 而且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境外生, 他们所能够适应的教学方法又不一样。要实现因材施教, 提高境外生教学的有效性和满意度。实践教育是对境外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亲身感受中华民族文化, 还可同课堂理论教学形成互补。从而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根据境外生学生特点, 具体开展社会实践考察活动, 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家园, 了解自己的历史, 为祖国而自豪, 从而在真切实感中更加贴切地提升爱国主义情感。高校可以划拨专项资金, 有计划地组织境外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尤其是寒暑假期, 时间也较为充裕, 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 走出校门, 开展文化交流、社会调研与志愿服务活动, 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感受祖国传统文化、国家历史、民族精神以及风土人情, [4]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 国务院侨办主办的寻根之旅活动和华侨大学举办的“中国文化之旅”系列活动较具有代表性, 此外, 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 可建设境外生课外社会实践基地, 探索教育新模式。

( 五) 关注生活, 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大事业”, 人是其中的核心, 所以无论什么教育, 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样, 对境外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也不例外。要关爱学生, 为学生做实事做好事, 想学生之所想,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境外生来内地求学, 这里与他们原居住地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气候、语言甚至娱乐方式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 高校可按照“区别对待, 适当照顾的原则”实施适应境外学生习惯和需求的生活管理, 尽最大可能提供方便, 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如可以建立起境内外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帮扶机制和制度,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 提高他们的适应性。同时, 要争取和鼓励设立境外生奖学金、助学金, 帮助经济困难的境外生完成学业。[4]此外, 也要重视境外生的就业问题, 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指导。总之要给与更多的仁爱与关怀, [5]让境外生感受到“祖国处处有亲人”, 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总结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中, 深深植根于全世界华人的心中, 维系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团结统一, 欣欣向荣,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5000 多年来,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 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 生生不息, 薪火相传, 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3]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6]

境外生虽然在生活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环境等和中国内地有所不同, 但是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华儿女与内地有着剪不断的血缘纽带。对境外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是符合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符合境外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是符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 是不断充实海外的爱国主义力量, 实现港澳的长期稳定的要求, 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对境外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就是要他们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和文化, 就是要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认同自己同胞, 热爱现代化教育事业, 对祖国感到自豪, 就是要教育他们学成归去, 胸怀对学校的感恩对祖国的亲情, 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为中华民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成志雄.论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J].经济师, 2011 (12) :93-94.

[2]李莹.港澳台侨大学生教育和管理探讨[J].教育评论, 2012 (4) .

[3]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N].人民日报, 2015-12-31.

[4]骆文伟.内地高校港澳学生的国家认同实证研究.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2014年会优秀论文.

[5]成志雄.论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J].经济师, 2012 (1) .

历史教学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第8篇

一、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比中学其他学科,历史课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历史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历史素材, 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1.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生动的历史事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面对异族的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和奋争,涌现出了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无数可敬可爱的英雄,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业绩。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屈辱的历史,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每一次战争都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历史深渊。教师在传授这些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表达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力抗敌的决心和信心,震撼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从而培养学生发愤图强、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历史教师从讲述古今英雄报效祖国 , 甚至捐躯的壮烈历史故事入手,使学生产生爱国主义的同感共鸣。从英雄的事迹入手,既能使学生从身心上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又能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两弹”元勋邓稼先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冲破帝国主义的重重阻挠于1950年回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在身患晚期癌症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祖国核弹的研制工作,为祖国国防事业立下了卓越功勋的业绩。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种爱国主义美德。再从理论上分析其含义,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解爱国感情表现为对祖国壮丽山河、灿烂文化、悠久历史和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热爱,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心。“知之深、爱之切”,从而能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还可组织学生召开“寻伟人足迹,学爱国精神”的主题班会和“爱国、立志、成才”演讲比赛会等,讲英雄故事,找自身差距, 以“知”导“行”,达到明白做人的道理的教育目的。

二、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习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由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由感悟历史到理解历史,由理解到体验,进而探索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1.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学习《抗日救亡运动》这节内容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先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这首歌是抗日战争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反映了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悲惨的命运和渴望回到家乡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愿望。随着歌声充盈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思维逐渐融入歌曲意境中。学生看到了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及他们那种不愿做亡国奴的强烈愿望。 在歌声中提问:东北人民为什么流落他乡而又渴望回到家乡?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课堂气氛活跃,此时我及时导入新课,指出“九一八事变”使东北开始沦为日本殖民地,从此东北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涯,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歌词的理解, 把学生带回到了七十多年前的东北大地,为新课的顺利展开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歌曲,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显著强化了教学效果。

2.利用挂图和课文插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教材配有大量插图,有文物图、人物图,还有少量想象图,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如油画及浮雕《虎门销烟》、圆明园遗址等 ,在学生读图的同时 ,加以引导 ,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坚定其爱国主义信念———当祖国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尊严、民族的繁荣与昌盛勇挑重担。

3.利用第二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组织历史兴趣小组, 阅读历史课外读物, 看历史影片、录像、电视剧及图片展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通过举办爱国主义历史知识竞赛、演讲赛,编演历史短剧、开辟《历史园地》等,让学生在搜集资料和整理素材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利用乡土教材,如文物、古迹、烈士陵园及对革命前辈的访问,把课堂搬到实景中,让学生接受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历史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不能单纯地罗列具体事例,又不能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而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 ,使学生从 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 性认识 ,形成正确 的、全面的爱国主义认识, 在此基础上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 达到爱国主义教育实际效果与目的的统一。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学习历史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都非常重要。作者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利用第二课堂和多媒体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效果良好。

爱国主义情感 第9篇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做了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而实现的基本途径在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 放在首位的是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忧患爱国意识,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加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然而,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让爱国主义之花开满语文教学之园呢。

一、提升自身素养, 感染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常言道,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教师自身素养直接影响着语文人文教育的质量, 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语文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拥有爱国心, 中华情, 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的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感。一旦缺乏对人文精神的体悟, 教师的教学就会易带俗气, 难以迸发出强烈的激情, 也无从感染学生。语文教师的人文修养包括知识的积累程度、审美的感受力度、创造力的提升程度等, 加强文本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势在必行。

语文教学课堂上,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学习的载体。教师应积极的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精神。实现这一要求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应该充分理解文中作者要表达的爱国精神的实质性内容, 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

二、借助作者之笔, 熏陶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国家初中教材编委在编纂课本选文时, 选择了大量的名家名作, 其中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语文教师首先自身要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爱祖国, 爱人民, 爱教育这片园地。有了爱国心才能悉心地去播种美的种子。我们应借助作者之笔, 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如教学《沁园春·雪》一文, 描绘了气势恢宏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祖国河山图:曹操《观沧海》表达诗人“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雄浑气魄;散文《济南的冬天》恰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使人仿佛置身于图画之中。篇篇课文都是一支支歌, 以不同的音符谱写着爱国主题的交响曲。面对一叠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教科书, 面对一群喝蜜糖水长大的青少年, 我们不能不负有一种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一幅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在名篇的熏陶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美丽如画, 自然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之情。这样教学, 既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感, 又让学生油然生发出爱国主义情怀。

三、探究文本主题,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我手写我口”。文本是浓缩思想的载体。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如《我爱这土地》、《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等。其中,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就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中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 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在教学本文时, 教师可以把意象和句式修辞同主题分析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明确运用“我是…”的句式, 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 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 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

四、提高诵读水平, 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 同时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特别是通过感情诵读, 对作者洋溢于文中字里行间的爱国主义意境更容易受到陶冶, 情感更容易被激发, 从而,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初中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读、细致体悟, 读起来抑扬顿挫, 节奏明快, 富有音乐美。

例如, 在讲诸葛亮的《出师表》时, 在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基调后, 我们大声的诵读就可以体悟到请葛亮不愧是“智慧的化身, 忠臣的楷模”。在讲授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上课时, 我们引导学生弄懂“忧患”和“安乐”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先展开想象, 思考我们当今的治国之道该是怎么样的, 再感情诵读课文。这样很容易就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一个意识, 明白“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的意义。我们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伶仃洋》等爱国诗篇的时候,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复诵读, 注意方法, 把握情感的表达, 从而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结合语文实践, 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实践。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听说读写实践不应置于思想教育之外, 思想教育也不应是硬加进听说读写的“材料”。语文能力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听出“道”, 说出“德”, 读出“情”, 写出“理”, 关键是实践。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就应牢牢结合语文实践, 在实践话动中让学生体悟, 感受, 升华。可以开展适合学生特点, 易于学生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 既懂得“为什么要爱”, 又懂得“怎样去爱”。组织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我爱我的祖国”诗歌分享;“我爱壮丽山河”图片展览;“奥运伴我成长”朗诵比赛;“城多巨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社会调查活动, 让学生根据调查写出内容新颖丰富、取材广泛、有独到见解的文章, 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通过各种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 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 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深深扎下根, 使思想教育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效果显著。

爱国主义思想始终表现出它的重要性。一旦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成为青少年的精神支柱, 他们的道德情感、个性品质, 都会随之得到健康的发展。缺乏爱国主义情感的道德教育, 将是浮浅而零碎的, 是经不起岁月的考验的。因为爱国主义的教育, 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初中语文教学要时刻不忘爱国主义教育, 要通过语言教学的有机渗透, 多种方法, 不断强化, 才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度。

满怀激情地对学生进行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就让我们成为优秀的园丁, 让爱国主义之花开满语文教学之园。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初中学生特点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强调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 第10篇

思想品德课承担着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以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己任。但是因为学生认识水平低下, 行为习惯差, 学生的道德情操没有提升, 爱国主义情感对他们来说还是一句空话, 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对他们来说遥遥无期。而且, 应试教育偏离了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 忽视了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德育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挖掘教材资源, 使学生直接感受爱国主义情感

小学思想品德课内容非常丰富。课本中渗透着爱国主义情感, 渗透着学生爱国主义认知结构。所以, 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小学思想品 德课程 , 系统地研 究教材 , 仔细挖掘知 识教学中 的思想性 。我们在 挖掘教材时, 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选择 , 逐步培养 学生的民 族精神 , 弘扬爱国 主义情感。 为了更好 地挖掘思 想品德课 程资源, 我们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 联系社会, 心系国家;要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 用事实说话, 用典型说话,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用浅显而生动形象的语言 , 介绍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喜闻乐见的事情 , 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爱国主义、民族主义, 做到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 加深学生对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 , 并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例如, 在讲解四年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 我要求学生向家长了解家乡的变化 , 家庭生活 质量的变 化 , 并用直观 形象的例证来表达社会的发展 ,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 立志建设家乡。我们还应告诉学生, 热爱祖国并不抽象, 可以体现在日常的许多小事中 , 如树立远 大理想 , 珍惜今天 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努力学习, 争做创新型人才, 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 平时也应注意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在社会生活中同不法行为做斗争等等。这样就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

二、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领悟爱国主义情感

在思想品德课教育过程中 , 教师同样可以创设教学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富有激情的语言, 创设情境, 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中, 教师要以真挚、饱满的情感, 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 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 并真实再现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 , 就能使学生真切地了解历史 , 从而会受到非常深刻的思想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紧紧抓住一些重大事件,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时事政治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时事政治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时事政治教学能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 增加了教学素材, 拓展了课堂知识, 使思想品德课变得生动有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时事政治教学对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说十分重要。因此, 我们要鼓励学生收看新闻联播, 关心国家大事, 关注时事, 看到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切身感受祖国的成就, 从而激发爱国主义自豪感。与此同时, 我们要充分利用时事政治, 抓住一些重大事件,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从第一时间感受社会问题, 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 教育学生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例如, 我国成功发射神舟飞船、2008年成功举办世界体育盛会、伟大中国梦的提出等,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祖国的成就、富强而带来的自豪感;“5.12汶川大地震”举国同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能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同时“3.14拉萨事件”, 能让学生感到愤怒, 痛恨。通过这些时事教育, 能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养成良好的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

三、播放爱国主义影视片断,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多媒体本身包涵丰富的内容, 趣味性强, 以生动形象的画面, 简言意骇的解说, 再配以恰当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 十分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以及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利用多媒体能更生动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小学生善于形象、直观思维。因此, 多媒体教学是其他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 这是因为多媒体通过声音、图像、动画前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 从不同的渠道把爱国信息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 全方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开发学生情感资源, 与剧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这是单纯进行语言教学无法达到效果。例如, 我在进行爱国主义教学时, 播放了《南京大屠杀》《 甲午风云》《董存瑞 》《汶川大地震救援》等影视剧作, 学生感触很深。如在播放《南京大屠杀》时, 看到日本军队在南京进行的惨无人寰的大屠杀, 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军队必须强大, 落后就要挨打, 发出好好学习, 振兴中华, 国强我荣, 国衰我耻, 与祖国同呼吸, 共命运的号召。又如, 看了《甲午风云》, 学生认识到中国失败有两个原因 , 一是清政府腐败无能, 科学技术落后, 二是爱国人心不齐。再如, 播放了《汶川紧急救援》, 学生仿佛来到地震灾区, 看到了人民军队千里献大爱, 感受到了党的大恩大德, 使得学生誓言做一个感恩报国的小学生。

四、以课堂外活动为补充,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也是每单元活动应始终贯穿的教育思想。把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变为学生的爱国思想, 变为学生的爱国情感, 变为学生的爱国行动, 以至于变为惯例。每周星期一举行升旗活动时, 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阵地。师生庄严肃穆站在国旗下, 听到高亢、激昂、充满厚重力量的国歌声, 看着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 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 感受到了祖国前进矫健的步伐, 感受到了祖国跳动脉搏, 感受到了中华儿女强大的凝聚力。一个庄严的升旗活动虽然短短几分钟, 但学生身临爱国现场, 并且其以强烈的艺术感染为载体, 把爱国主义思想源源不断输入学生心中, 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学生感到爱国主义思想的强烈震撼, 就能将爱国主义思想具体化、艺术化、立体化、直观化、形象化。

爱国主义情感 第11篇

关键词: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51-1

一、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爱国主义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比中学其他学科,历史课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历史素材,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我通过对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素材的归纳,得出如下结论:教材中爱国主义素材有三种,分别是显性的、隐性的和中性的,致力于科学研究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卓越的科学家的事迹、为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而辛勤耕耘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事迹、为抵制外国的侵略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的事迹、为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新制度而前仆后继斗争的革命家的事迹,是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为国家的发展而默默奉献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事迹、思想家提出的理论,是隐性的爱国主义素材,历史事件、历史图片、历史遗迹,是中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根据上述分类,我在历史教学中,对显性的爱国主义素材采取直接展示的策略,对隐性的爱国主义素材采取挖掘的策略,对中性的爱国主义素材采取赋予情感的策略。通过对历史教材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的挖掘,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倍增。

二、从历史文化遗迹中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国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也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较为欠缺,对历史上发生的事很难理解,给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历史,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如我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从威严雄壮的军阵中感受到秦国气吞山河、横扫六国的气势,从兵马俑栩栩如生的造型中体会了祖先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从旅途中感受到祖国的广阔和壮美,来自风光秀美的江南水乡的学生目睹了莽莽的黄土高原之后心胸也开阔了,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爱国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空喊口号,它要有实际的内容,学生要从书斋走向广阔的社会,从接触历史文化遗迹中感悟历史,从感悟历史中升腾起民族自豪感,进而形成爱国主义情感,这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参观历史遗迹为历史教学开辟了新天地。

三、从角色扮演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新课程的改革由于教师观念的转化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了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由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由感悟历史到理解历史,由理解到体验,进而探索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角色扮演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有效方法,学生演讲是角色扮演的方式之一,演讲能够把学到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更能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在历史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就教材中爱国主义的素材开展演讲活动,如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组织学生开展以“缅怀先烈丰功伟绩,90后有何担当”为题的演讲活动,学生以辛亥革命的史实,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自拟题目。这次演讲活动很成果,学生不仅掌握和深化了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而且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四、通过讨论明辨是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 第12篇

从古至今的中国优秀艺术作品, 给我们在艺术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渗透提供了绝佳的授课内容。这些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着社会历史进程, 寄托着人们的理想, 表达着人们的情感, 传承着中华文化遗产……这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对艺术产生终身需要的强烈感情, 如何在这浩翰的艺海中掬起闪烁爱国思想的浪花呢?围绕这个教学科研课题, 现总结教学实践, 谨作如下论述。

一、在艺术欣赏课中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题材、爱国事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素来就有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表现爱国主义的艺术作品象满天的繁星一样, 数不胜数。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 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是摆在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在艺术课程中, 艺术欣赏课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途径之一。

我们让学生欣赏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选择, 使学生在生活体验、思想感情、文化素养和艺术感受的基础上, 产生共鸣和联想, 在增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件艺术作品内容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创作背景, 许多作品的创作背景就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 从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例如, 油画《南京大屠杀》、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就是典型的案例。思想只能同思想对话, 感情和感情能够深深打动。正如只有当学生们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后, 才会懂得家乡沦陷在敌寇铁蹄下的人民, 怎能不为《松花江上》《打回老家去》的歌声所动情, 怎能不为《开国大典》《江山如此多骄》的画面所激动。

许多艺术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历史和当代的爱国人物, 民族英雄和无私奉献的劳动者, 这些是十分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还有很多艺术作品刻画的是祖国辽阔壮丽的河山和民族风采, 有的则是描写历史上发生的种种重大事件, 这其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是十分有意义的。如:《义勇军进行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都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毕业歌》———青年学生立志报国, 掀起了民族自救的巨浪;《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 开展游击战争,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南泥湾》、《二月里来》———展现了解放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前方后方互相支援、克服困难的动人画面。再如著名画家徐悲鸿的《群马》、华君武的《磨好刀再杀》、周思聪的《人民与总理》、滑田友的大型泥塑《农奴愤》、雕塑家潘鹤创作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艰苦岁月》系列雕塑作品, 我国近现代画家王式廓的素描《血衣》等都是具有鲜明时代爱国救国背景的典型艺术作品。

很多艺术作品的作者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他们的一生中说过许多爱国名言, 做过许多感人肺腑的爱国行为, 这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直观现实的。在欣赏艺术作品内容时适当结合介绍画家的爱国事例,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 进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艺术家们有名的一些爱国壮举, 如画家任伯年、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王式廓、董希文、罗中立、周思聪、关山月、傅抱石、叶浅予、音乐家聂耳、冼星海、贺绿汀、刘天华、李焕之等。介绍他们为追回国宝不惜重金, 亲囊借债的爱国行动, 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民族精神, 扎根生活不惧艰辛的爱国热情和推陈出新的创作激情。

这其中典型的课例很多, 比如有强烈的爱国心的齐白石。当日寇侵略我国之时, 他在一幅山水画上题写到“灯下再三挥泪看, 中华无此整山川”的诗句, 并坚持不为敌人作画。当新中国成立时, 他已是86岁的老人, 祖国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使他十分欣慰, 主动把自己画的雄鹰送给毛泽东主席, 表示对新社会的热爱。1955年国庆时, 90余岁的齐白石以真挚的感情画了作品《祖国万岁》。画面以一棵果实累累的万年青作为象征物, 加上‘祖国万岁’四个篆书大字强烈地表达了老人的爱国之心。还有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徐悲鸿的一生, 他以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卓越贡献, 深为世人敬仰等等。

再如, 面临国破家亡的现实危局, 中国的爱国音乐家们纷纷远涉重洋, 他们学习了西洋专业音乐的基本理论、作曲技术, 掌握了较完备的西洋专业音乐知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把中华民族推向亡国灭种的边缘, 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现代专业音乐的发展方向--抗日救亡成为中国音乐家的时代主题和由衷呐喊;“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心声”, 在狂飙般的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中, 产生出成千上万首音乐作品, 涌现出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大批爱国的、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们的爱国热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他们的许多爱国事例是我们可以利用的绝佳案例。

二、充分利用艺术课程的学科特色进行爱国熏陶

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学科特点, 我们要充分利用艺术课程的学科特色进行爱国熏陶。在艺术欣赏课程中, 音乐领域的欣赏还可以将听觉印象转化为视觉印象, 听到不同的歌曲时, 就自然地联想到各种不同的场面。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作品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如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便是一部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完美的艺术表现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作品。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乐曲, 就象给我们展现一幅山水画卷, 会使我们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 月上东山、渔舟荡漾、花影摇曳的迷人景色。同时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使他们极快进入到“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清澈月夜意境中, 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 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伟大, 从而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播下爱我中华的种子。再如歌曲《黄河大合唱》, 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 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 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 它以黄河为背景, 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 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 在这恢弘的乐曲中我们似乎听到了全中国受苦受难的人民向全世界发出的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这一类振奋人心的歌曲最能够掀起学生热血沸腾的爱国情感。

艺术课程中美术领域的欣赏则要突出其艺术的视觉冲击和中国特色。中国历代以来有大量的各种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图片资料, 有许多在世界艺术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如绘画作品, 《清明上河图》、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建筑群故宫长城, 还有青铜器、青花瓷、汉画像、书法、壁画、帛画、版画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等, 我们可以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引导学生去欣赏和感受艺术的美, 增强民族自豪感, 激发爱国情感, 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另外还要注意将音乐美术学科特点相融合, 情景交融, 声色并举, 创设浓厚的课堂氛围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境。如美术课中任伯年的《苏武牧羊》和优秀的爱国历史歌曲《苏武牧羊》就可以有机的融和。歌中苏武“留胡节不辱”, “大节定不亏”的精神形象和画中苏武牧羊的悲愤情怀都是爱国激情的反映, 如此相结合创设立体的课堂情境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三、发掘艺术课程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资源进行爱国教育

在艺术课程中发掘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资源进行爱国教育也是很好的方法之一。例如: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是世界东方画中的主要画种, 已有几千年历史, 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是民族情感的具体体现。由于其表现技法独特, 风格高雅, 在世界艺苑中占有重要位置, 无论从工具、材料、技法、表现内容到审美意蕴上都与西方绘画有很大差别。它集诗、书、画、印为一体, 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文化风格。中国画的绘画材料笔、墨、纸、砚、色等, 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悠久的历史, 其中“笔墨纸砚”中纸的制造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中国画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明代唐伯虎的《秋风纨扇图》到清代郑板桥的《梅竹》;从近代吴昌硕的《花鸟》到张大千的《山水》,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 等。另外还有中国书法、篆刻、陶瓷、青铜器、剪纸、皮影、雕版印刷等等。

再如中国京剧, 有近200年的历史, 是全国流行最广的剧种。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 多用虚拟性的程式动作。从清朝咸丰、同治开创, 经过了程长庚、谭鑫培和梅兰芳等人的改革、创新以及发展, 产生了很多风格不同的流派以及名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更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另有昆曲、豫剧、黄梅戏等多种曲种, 还有新疆歌舞、蒙古族呼麦、朝鲜族农乐舞、侗族大歌、傩戏表演等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艺术课程实施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的了解和适当形式的参与实践, 使学生既能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 又能振奋民族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从而达到艺术的升华。

四、用灵活丰富的艺术教学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社会发展促使了教育教改不断推陈出新, 艺术教育同样需要与时俱进。用丰富的教学活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强化艺术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落实。

教学环境的改善和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也给艺术课堂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艺术教育课堂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变。比如主题表演、话剧排练、分类欣赏、社团活动、参观博物馆、命题绘画、户外写生等。在这一块, 蓬勃发展中的艺术教育机构摸索出了许多优秀的教育课题和教学案例。比如成都市青少年宫做的教学案例《清清茶香老茶馆》、绵阳市少年宫做的教学案例《多情羌寨》、广东美术馆培训中心做的教学案例《走进美术馆的水墨教学活动》以及福建泉州艺术委员会做的教学案例《闽南风情》等。

同时灵活的教学方法也非常重要。比如在上《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一课时, 可以用网络上的中国富豪天价拍下流失海外的瓷器文物这一新闻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如在排练大合唱《七子之歌》时, 可以先引导学生收集这首歌的创作背景。课中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片中一位年仅7岁的澳门小姑娘用她那童真动人的声音演唱着《七子之歌———澳门》。那歌声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再启发同学们分析歌词并思考, 同学们自然而然的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歌者好象是在呐喊, 在表现一种盼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感情。通过一首歌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了一段历史, 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 增强了民族信心, 此时再结合国情使同学们明白祖国的强大、民族的振兴靠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 而当代青少年就是祖国的希望!同学们经过启发很自然的怀着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充满感情的演唱这首歌曲,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艺术教育的性质不同政治报告、哲学演讲, 它的教育形式是具体的, 直接的, 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 精神的愉悦, 美感的享受。因此要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艺术的美感之中, 用艺术的“灵魂”“流动的诗”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 使他们无论遇到如何恶劣的环境, 也不动遥。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内容广泛的主题, 在艺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应是有机的结合, 巧妙融合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 随机潜入心, 育人细无声。

上一篇:医院管理系统决策分析下一篇: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