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个性化

2024-07-26

语文教育个性化(精选12篇)

语文教育个性化 第1篇

随着教育时空的拓展, 学校与学生都无可回避地面临着语文教育个性化的问题———即把学生培养成人而非工具。语文教育个性化的真正实现, 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或人道化, 实现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 学校语文教育具有个性特色。

一、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或人道化

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或人道化, 其英语对应词是personality或humanity。其内在含义是, 语文教育要高扬人性, 遵循人道的原则, 既是理性的, 又是充满人类情感的;既依据学生的生理规律, 又满足其心理需求;既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 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既满足个体需求, 更是通过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从这个意义来说, 人主要是以语言交际所获得的精神存在作为中介来沟通连结其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同时, 语言又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诚如萨丕尔所说:“言语是一种非本能性的, 获得‘文化’的功能。”因而, 我们可以说, 人主要通过语言进行交际以实现其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 在这种交际过程中人既内化先前已有的文化又创造出先前所没有的新文化;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对于文化的内化与创新, 实际上就是对自己人性的或隐或显的展示与呈露。

因而, 语文教育除语言交际教育 (认知教育) 的功能外, 还有审美教育与伦理教育的功能, 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品质。真、善、美的终极指向是人性, 是人的精神自由。“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主体精神的人。”[2]语文教育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 既有利于实现客体主体化, 更有利于实现主体客体化, 对于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与作用。只有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双向建构, 实现了人的双重存在的有机统一,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语文教育通过实现个体 (学生) 发展来实现共体 (自然、社会) 发展, 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社会对人的奴役, 这种语文教育是人性的、人道的。

二、语文教育的个体化或个别化

语文教育的个体化, 其内在含义是, 学生作为个体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具有差异性, 个体与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 所以, 为了尽量开拓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必须给他们的个性以发挥的余地, 在语文教育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 个别对待, 使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这一思想的关键是在时间、空间这一纵横广阔的环境里, 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3]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 其言也讠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对仁所作的四种解释, 是分别针对四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而言的。而自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后, 班级授课制便逐渐为各国学校所采用。然而, 班级授课制也在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严重的划一化与同步化的局限性, 那就是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甚至是抹杀学生个性。前苏联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倡导者赞可夫说:“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因此, 要求一律, 就会压制个性, 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 阻碍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与形成, 也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4]在没有找到另外一种更好的教育形式取代班级授课制以前, 有一些教师对因材施教还存有不同程度的误解, 步入了赞可夫所批评的个性发展简单化的误区, 以为给优等生做难题、让差生多做题就是根据不同对象进行个别对待与分别教育了。这简直是对学困生的摧残。

其实, 语文教育是最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在本世纪70年代末编拟的《发展语言教学大纲》认为:“语言———这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5]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 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整齐划一, 让所有学生都变为优等生, 而是使优等生与学困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因而, 要实现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 就必须注意个体在不同年龄的个性差异与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这两个方面。

综上所述, 学校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化是基础, 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是途径, 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或人道化是归宿, 终极目的是通过语文教育来培养与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三位一体, 共同奏出语文教育个性化深沉激越的旋律。

摘要:语文教育个性化实际是将学生培养成人而非工具的问题。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 语文教育有利于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 这便是语文教育个性化或人性化。

关键词:语文教育,人性化,个性化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试论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J].北京师大学报, 1996, (3) .

[2]黄崴.教育的超越价值[J].北京师大学报, 1996, (3) .

[3]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与趋势:第1集[Z].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163.

[4]赞可夫.教育与发展[M].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0:51.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探析论文 第2篇

1适当增加学习内容,彰显个性化审美需求

高中语文中涉及到的学习内容相对较多,这其中包含很多可以培养审美能力的部分,对于这部分的学习要给予极高的重视,借助语文学习的独特优势,通过学习语文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可以从文学经典名著中汲取审美教育,通过不断的阅读累积继而提升审美意识及能力。例如:最具盛名的经典作品:《巴黎圣母院》,在作品阅读过程中,对比其中的人物形象,如卡西莫多,他虽然长相丑陋,但是却是内心非常善良;而反观菲比斯,他虽然外表俊朗,但是却是朝三暮四的小人。在进行这部作品阅读时,需要从中感知到人性的真善美,然后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不同审美视觉切入,由此能够更好的鉴赏与分析文学作品不同人物形象,实现其个性化审美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诗歌的学习提升审美教育的个性化特征,诗歌属于文学瑰宝,同时也是极具审美价值。在拼读诗歌作品时,需要对其意境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其中的诗情画意,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形成个性化特征。例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歌中对于月色的描绘极为生动,可以通过进入意境形式更深刻的体会其中的韵味,调动审美主动性,必然能够从中汲取美的感受,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

2激发个性化审美兴趣

审美教育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审美意识与能力,并且根据不同的个性特征逐渐形成自身的个性化审美特点。而这其中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个性化审美兴趣,只有在感兴趣的前提之下,才能更好的展开相关的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平台获取相关内容,这样能够从中吸取更多的与培养内容相关联的信息内容。例如:《红楼梦》是我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在进行该作品学习过程中,可以从网络平台作品相关的内容,比如创作背景、艺术成就等等,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对其进行鉴赏与分析,从而增加阅读兴趣。如可以选择林黛玉,作为作品中才华横溢的女子,其孤傲的性子等,从这些元素结合判词给予全面的分析,从而强化阅读兴趣,从各个经典的影视作品中汲取精华部分,加深对林黛玉这个人物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筛选其中的一个人物进行分析,并且与同学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从而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特点,强化审美培养意识。

3给予科学化评价,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评价是推动教学活动重要内动力,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到高中生学习质量,还有学习效率,所以在实施审美教育过程中,则需要重视教育评价,给予科学化的评价内容,从而增强高中生个性化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从兴趣层面着手,最大限度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审美教育,在已有知识的储备前提下,提升审美能力。由于高中生生活及学习条件的差异性,从而导致在学习能力及经验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也导致其审美能力的差异性,所以在展开个性化审美教育时是需要基于他们的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个性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及难点部分,由于其描述的知识与我们生活相距甚远,从而导致在理解文言文时遭遇到极大的困境,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引,从品鉴文言文方面着手,培养审美能力,筛选其中的优美句子进行品读与鉴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达到提升审美意识的效果。例如:《出师表》中,诸葛亮对于君主的忠诚,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能够调动高中生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同层面及角度分析文章所需表达的情感,以及想要渗透的情怀,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效果。

4结语

总体来说,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不同的手段及途径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及能力,借助语文这一有效的平台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个性化特征,继而丰富学习内容,完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冲.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01):53~54.

[2]闵秋洁.审美范畴视角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J].文学教育(下),(12):82~83.

[3]白忠明,潘忠.试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05):181~187.

[4]叶梅.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07):16~17.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实施策略

G633.3

一、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中语文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中最重要的时期,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感情的认知和情商的提高,同时能让学生自己对优秀的作品独立解析,能作出独特的审美赏析,能够从文章作品中感受美,从而接受阅读带来的美的感染和熏陶,慢慢的养成独立阅读和审美的情趣。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力众所周知就是看到一个事物然后联想起来的别的虚无的很多东西,在心理学家看来想象力是已经通过某种途径储存在大脑中然后看个一个事物后大脑对这些东西进行的加工整理形成自我想象的一个过程。审美就是对想象力的一种深化。现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是选取的大师的作品然后来进行分析,还有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教育我们如何养成更好的自己,学生通过老师对教材文章的讲解进行想象,活跃了教学气氛,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己的创造能力。老师应该让教育个性化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2)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东西的特别爱好,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知识考老师强硬的去逼迫学习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加的厌恶课堂,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课程改变后,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不单单是讲解课本知识更多的是调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在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高中时代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老师应该及时调动这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主动积极的学习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

(3)能够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个人对美的认知主要是从高中时代的语文课中获得的,对高中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是现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的东西,老师要让审美教育贯穿在每一堂课上,让审美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读到好的作品是能感受到美好的东西,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激发他们的对学习的兴趣,可以说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相当于提升着学生的审美质量。所有高中语文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实践策略

高中语文最主要的学习主题就是学生,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是依赖于老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应该培养老师的个人审美素养,促进老师的个人审美能力不断地提高。老师教学能力的到底直接关系着老师审美能力的高低,对于老师综合审美素质和教育实践的研究极为重要,老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研究个性化教学,更好的引导学生的审美方向,学校有义务让高中老师形成一个好的审美态度,老师的审美态度正确了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审美观念的提高,可以说语文老师是学生审美素养的一个起点,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审美教育的效果。老师应该注意自己知识层次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扩宽,不断的培养自己的教学技能,在扩展自己能力的同时也让自己感受到了美的东西,这样才能刚好的教育学生,老师也应该追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然后又目的性的去提升个性化教学的质量,学生正确的个性化教学部仅仅是让学生形成感性的认知,这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的融合。

三、创建个性化审美教学环境

高中审美教育个性化对审美的氛围和审美环境要求特别高,审美氛围和审美环境是审美教育个性化的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产生的效果会更加明显,这就要求学校多开展一些关于美的公共讲堂,让学校氛围时刻围绕在美的气氛中,让学生从心底感受美积极的去发现美培养他们的审美心态。这样会更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愿的去学习,而不是老师去强迫学习,慢慢的让学生有这种求知的欲望,这才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老师要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沟通和引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对学生情感的指导上作出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日常良好的审美习惯,能自己对一些佳作作出审美经验和判断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平等公平的坚持用审美教育和因人而异的教育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不断进行审美学习的时候主动的发现自己的特产和优点,利用这些特长和优点不断的参加到审美的活动中,然后老师去及时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观点。

四、開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实施美育

除了以上我们谈到的老师要试行因材施教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经常组织学生去附近的历史博物馆,去领略祖国博大的文化,去野外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面对祖国的锦绣江山,来亲临其境的感受美。用具体的历史教育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从心底热爱家乡,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明辨是非黑白,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去感染学生,还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去观看一些爱国主义的电影,从电影中真实的例子中去感受革命先烈还有那些尊老爱幼的美德,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对各种美的认知。

五、结语: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研究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让现在的人民喜欢阅读,认识美,发现美。知道追求美的的东西。随着人们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认识越来越重要,我们去通过高中语文教育来实现综合审美素养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课题的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

参考文献:

[1]邓斐.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J].雪莲,2015,(35):100.

[2]王英杰.试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实践原则[J].考试周刊,2015,(A1):25.

漫谈传统教育与个性化教育 第4篇

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别,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了解其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根据社会要求适应其能力水平进行教育,使之得到发展,而反对强求划一式的教育”。其主要特征是认同个体生理基础的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注重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信心、主动性、创造性、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强调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都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个体充分地发展这些能力,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造就有活力的有创造性的个体。其实质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促使个体的智力、才干、创造力得到充分自由发展。

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教育也不例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变得五彩缤纷,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同时,社会上的激烈竞争和密切合作也需要培养具有个性的、有创造能力的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指出:“教育即解放”,“教育能够是,而且必须是一种解放”,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解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个性,应该是今天和未来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正因为如此,建立以人为本的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实现教育的人道化和个性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普遍趋势,正如《学会生存》指出的:“应培养人的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趋势。”“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把之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有学者把个性化列为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之一,他们认为:知识经济要求同质教育模式转化为因材施教,培养创造力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此,许多国家都把个性化教育作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先决条件提上了国民教育的议事日程。

蔡元培先生认为,人既是“群性的人”,又是“个性的人”,他是“群性”与“个性”的统一生命体。因此,教育之出发点必须不能忽视和偏废任何一面。“盖群性与个性的发展相反而适以相成,是今日完全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标准也”。因为“夫人类为社会性之生物,于其本性,即含有适应社会能力,因不得有离绝社会关系之各人,而要亦不容有消尽各人价值之社会”。于这样的基点出发来看教育方针之确立,也就必须同时考虑两个因素,即人的个性因素和人的群性因素,这两个因素应该成为教育方针确立的根本依据:一要根据作为教育本体的人,二要根据社会对人的要求,即人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国民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人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即“本体的人”)和社会需要的人(即“对社会负责任的人”)。

我们不妨把“群性的人”的教育,或者说“对人的社会责任能力教育”看成是传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对人进行德育、智育、体育方面的教育,学生通过这些方面的教育,具备作为一个“群性的人”承担社会责任的品质和能力。这是教育的应有社会功能和应尽社会责任,教育的这一社会责任的履行和社会功能的释放,主要表现为服务于国家政治和国家利益,即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是为眼前的现实利益报务的。

把“个性的人”教育,或者说人作为自然之子的“存在教育”理解为个性化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指对人进行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对人进行自我省视能力与品格、超越现象世界的想象力、终极关怀、生存信仰和生活信念的培养。教育对人类文明的创造力,教育对人的塑造性,主要来源于后者。因为,人性的自省教育、生活信念和生存信仰教育、形而上的精神教育、终极关怀教育,才是“德”、“智”、“体”、“能”教育的基础,才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因为,从根本上讲,没有终极关怀的教育,往往是一种片面、浅薄、鄙陋甚至是堕落人性的教育;没有形而上的精神追求的智力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没有生气、没有灵魂的知识灌输;没有生活信念和生存信仰的能力培养,常常沦为工具人格的教化。

传统教育,更确切地说传统学校教育,之所以与个性化教育形成冲突原因是很多的,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传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所谓的人才是有恒一标准的,这一标准大多是以统治者的意志和需要相适应的。而此原因并没有因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改变,甚至由于种种原因尤剧于前。这就造成了学校教育普遍忽视个性化教育的现状。如果我们不彻底转变观念,不以“应培养人的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当代教育的趋势,不以“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那么“教育即解放”、“素质教育”将都是奢谈,要么是空话,要么流于形式。如果我们真正以“应培养人的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当代教育的趋势,以“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就会发现在现代化教育的进程中传统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并不矛盾。

以教育为动力而在短短20年内就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日本,面对风云变幻的21世纪社会,早在1988年就提出了整体教育改革的目标,将整个国民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世界能力的日本人”,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中学教育的“个性化”和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多样化”的教育发展方向,并规定基本而具体的教育任务是:(1)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2)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3)面向世界的日本人,即具有在广阔的国家视野和全人类视野上处理事务的知识和能力,和同异国文化交流疏通意思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国际礼仪、知识和教养,以及在国际社会中,能对日本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作出有说服力的介绍的能力。日本的经验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传统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并重,二者不可偏废。

当今,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整个国民教育体制中是一个被忽略了的环节。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见,但那多是在被动的状态下产生的。如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加大了融入国际潮流的步伐,这是积极主动的进取。中外文化在一种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时代更深入地“亲密接触”,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且不可避免。西方的书籍、报刊、影视等文化产品会大量地出现在中国市场上,随之而来也产生了各种正面或者负面的问题。面对外来文化的涌入,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中国历史文化优秀传统的教育。对于好的、优秀的东西,我们要大胆吸收;对于不好的、坏的内容,我们要坚决抛弃。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把中外文化优秀的东西融合起来。首先要爱护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习传统历史文化,以中西融会为指归进行教育。时下在我国,学外语渐成风潮,从小学就开设英语课。社会上有种倾向:以能讲几句外文为荣。其实更应该以能准确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更光荣,这同样要从娃娃开始抓起。我们融入国际社会,自然要尊重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但更要尊重本国文化,它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没有自己的传统历史文化,是无法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因为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科技愈是进步,社会对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需求也将愈强烈。科技也有科技伦理,环境也有环境伦理,自然与人类是密不可分的,要尊重自然,唤起人文精神。

文化是大地,个性是山巅,作为文化核心生产力的教育应当成就个性。为使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许多思想家倡扬的教育最高理想———个性化教育。虽然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界学者没有排斥传统教育或个性化教育,但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失之偏颇,其原因很多。我认为对于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一个人健康成长的作用有一些认识,无疑会使我们少犯一些错误,少走一些弯路。

摘要:传统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应该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互相融合。传统教育是“对人的社会责任能力教育”;个性化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指对人进行形而上的精神追求, 对人进行自我省视能力与品格、超越现象世界的想象力、终极关怀、生存信仰和生活信念的培养。因此, 教育之出发点不能忽视和偏废任何一面。

关键词:传统教育,个性化教育,差异,融合

参考文献

[1]毕淑芝, 王义高.当今世界教育思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家庭个性化教育 第5篇

个性化教育,简单概括就是根据孩子独有的个性因材施教。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健康和谐的家庭教育能够为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非常大的贡献。所以,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做好个性化教育,作为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一、家庭个性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要做好家庭个性化教育,首先家长要对家庭个性化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个人认为,做好家庭个性化教育,应该遵循下面的几个原则。

1.重视个性化教育,但更要重视共性化教育

相对于家庭个性化教育,学校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共性化教育,因为学校教育虽然也强调注重学生个性,但是在教育方式上,更多的是采用统一的方式,注重的是标准化规范化。

我觉得,在当今社会,家庭个性化教育只能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绝不能替代学校教育。因为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体意识,可以让孩子们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也可以更好的保证孩子们按部就班接受系统化教育。也有些人把家庭个性化教育走到了极端,不让孩子上学,结果,孩子个人能力得到了发挥和开发,但是,却丧失了人所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能力——社会能力。

所以,家庭个性化教育,只能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绝不可以替代学校教育。这就是家庭个性化教育的基本定位。

2.不能单纯的用分数高低来评价孩子好坏

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并不能完全反映孩子的能力。所以,绝对不用某次考试的分数来作为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孩子取得好成绩,我们和他一样高兴,孩子考得不好,我们会鼓励他,帮助他进行分析,看到自己的不足。也用其他方面的进步来鼓励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本身就很有上进心,那么,这时候,如果再横加指责,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永远不能是我们指责孩子的理由。

另外,我们也不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其他孩子的长处比。我们总是教育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让他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对于别的同学,也鼓励他找出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

别的孩子的长处,永远不会成为我们指责自己孩子的理由。

3.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

我们一直认为,在人格上,不能区分大人和孩子,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我对孩子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多年的父子成兄弟”。现在也确实如此,孩子的个头已经超过了父亲,孩子可以和父亲勾肩搭背了。

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尊严,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尊,学会尊重别人。只有成为朋友,才能让孩子感觉到平等,才会无拘无束,能够和父母自由的交流思想。

但是,这种尊重,决不是一切由着孩子。我一直向孩子灌输一种观念:非原则问题,可以讨价还价,但是,原则问题绝不能轻易让步。比如,在品德上、在金钱上,都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4.不仅仅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能力

系统化的知识学习,学校做得更好,因为学校已经根据孩子们的身心发育特点制定了科学的知识传授计划和传授方法。而且一般家长,并不真正了解学校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适当的知识传授,也许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所以,家庭个性化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

作为大学教师,作为新生班主任,我也发现并深有体会的就是,现在的学生,自理能力差,自制能力差。学生习惯于什么事情都由别人给安排好,没有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学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没有别人的督促和监督,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做不好,自己就不会约束自己的欲望。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上大学之前在这方面的训练比较少。所以,在家庭个性化教育上,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所以,自理能力、自制能力的培养,就应该从中学生开始。

二、家庭个性化教育的基本做法

1.加强沟通,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需要,也会使我们发现孩子身上那些我们未曾注意到的长处和进步。

而了解孩子,最重要的是交流,是一起相处。所以,在孩子放学之后,我们常常和孩子一起玩,或者一起做事,通过孩子的言谈举止了解孩子的想法。当然,要想真正了解孩子,就必须真正平等的对待孩子。绝对不能动不动就拿出父亲的威严。因为对于中学生,父亲的威严,不是来自于父亲的身高,也不是来自于高声吼叫,而是来自于孩子对你的敬重和佩服。你平等对待孩子,孩子敬重你,他才会和你真心交流。

2.自己的事情,自己安排

我们一直向孩子灌输一种观念,自己的事情,就是需要自己去做,要自己去完成。比如,从孩子上学到现在,我们从来没有帮孩子整理过书包,更没有帮孩子背过书包。记得在他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早晨出门晚了,我送他去坐班车的时候,班车已经启动了,我们俩只好快跑,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没有帮他背书包。

在平时他自己的事情,我们会让他去做,为了防止忘记,让他自己写个计划贴在墙上。到了假期更是如此,自己制定作息时间,安排学习时间。当然,有的时候做得并不好,但是,至少给他一种意识,他自己的事情,就该他自己安排。

在平时学习中,让他自己安排做作业的时间。在作业方面,都是他在自己房间里独立完成,我们不陪在身边。如果他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找我,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引导他分析,教给他思考方法。

3.发现长处,及时鼓励

孩子需要家长的肯定,这样才会增强他的自信。比如,国庆节全家跟随旅行社到曲阜和泰山旅游,孩子的表现就很独立,不再和父母走在一起,而是自己走在前面,而且主动地帮助导游做一些事情,帮助导游组织游客。通过这件事情,我们由衷地感慨,孩子真的长大了。同样,我们也对他的做法大加鼓励。再比如,今天放学回家,他兴高采烈的说他今天受到表扬了,我就仔细问了表扬的原因,对他进行肯定和鼓励,他自己也很高兴,表示自己会做得更好。

4.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

有句名言,“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我的理解就是,教育,不要拘于什么形式,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比如,去年和他妈妈到北京游玩,他妈妈就让孩子自己看地图,决定去什么地方,怎么坐车。在无形中,就培养了他出门旅行的能力,也让他很有成就感。我喜欢背古文,在高中的时候学的一些古文,也能背诵。前两年,我就把白居易的《琵琶行》背给儿子听,儿子对爸爸很佩服,而且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主动地跟着背诵,时间不长,也会背了。用这种方式,还学会了背诵其他几首长诗。儿子很得意,也成了自己的保留节目,在带他参加大学生联欢会的时候表演给大家。我也喜欢和孩子一起骑车,在前年的时候,我们两个就骑车去了胶南县城,更多的时候是在开发区内。在骑车的过程中,就告诉儿子交通规则,也应到儿子学会欣赏开发区的美,让孩子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

再比如,有一天他放学的路上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没有现金,只有各种银行卡、身份证、名片。回家后他给了我,我就和他一起和失主联系,第二天一起交还给失主。通过这些过程的参与,让他学会对类似事情的处理,该考虑到什么问题,该怎么说话。

5.对待缺点,及时批评。

因为毕竟是孩子,缺点在所难免。就连我们这些成年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何况是个孩子呢。所以,孩子有缺点,我们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但是,绝对不纵容。如果孩子什么事情做得不好,我们会给他指出来,督促他改正,甚至进行批评。在批评的时候,尽量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和语气。另外,批评一定要就事论事,他做错了什么,就批评什么,千万不能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所以,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从来不说“你真笨”,“你怎么连这点事情都做不好”。

6.鼓励与惩罚并重

对待孩子成绩,我们总是肯定,但是从来不提奖励。我们总是给孩子灌输一个观念:自己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好是应该的。比如学习,取得好成绩是应该的,不是给家长的,所以,家长没有必要奖励。在小学毕业的时候他考试成绩很好,他回家后对我说,“我们班有个同学对我说,他要是考得这么好,他父母会奖励给他五百元钱。”我对儿子说,我们不会奖励,因为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庆祝。所以,考试之后,我们安排和他一起出去玩,[~课件]和他一起出去吃饭。我们绝对不想让孩子把从父母这里得到奖励当成学习的动力。

另一方面,对做错的事情,也会严格处罚。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情,是要承担责任、要付出代价的。有一次,他在家里洗碗,把碗摞得过高,而且是小碗放在下面,结果,哗啦一下子全倒了。我们肯定了他做家务事,但是,也对他打碎碗作出了惩罚,罚掉了他一个星期的零花钱(我们要求收拾自己的房间,洗自己的袜子等,然后每个星期给他六元钱。)。通过这件事情,我们要让他明白。出了问题,就要受到惩罚,就要承担责任。也让他明白,即使是做好事,造成了坏结果,也要承担责任。

当然,庆祝的方式和惩罚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随时灵活运用。

7.培养孩子发自内心的快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可能外向,有的可能内向。我们希望孩子能有真正的快乐。

在我们看来,这种快乐,并不仅仅取决于孩子的内心,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视角。我们总是鼓励孩子,学会欣赏别人,学会欣赏周围的世界。,绝对不能让孩子怨天尤人。

另外,还要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学会幽默,学会欣赏幽默。幽默,不仅仅能带来给人快乐,也是一种智慧。

三、结语

对于家庭个性化教育,谈不上有什么体会,只是从孩子小时候就想着尊重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从目前来看,孩子还是很快乐的,每天上学、放学,都是高高兴兴。

语文教育个性化 第6篇

当被问到“现在‘互联网+概念那么火,‘互联网+教育能带来什么改变”时,任友群说,他最期待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产生的“化学效果”是消除信息鸿沟,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支撑,催生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让“个性化”的教育不再只是梦想,“因材施教”能关照更多人。

在教育教学运行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互动方面,任友群认为,任何一种新型技术工具的出现,都要考虑它在教育中正面和反面的作用,微信也不例外。目前,不管哪一种新工具,一定是在云、网、端这3个层面以及之间的连接中发挥作用。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这样的现实,并积极研究“互联网+教育”中的各种新情况。

针对网友提出的“在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上,老师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任友群表示,教师不仅要会运用PPT取代板书,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策略和行动中具有更开放的思维,共享优质资源,增加与学生的课堂互动,通过管理信息化分析学情、制订个性化方案。教师要“走出”传统课堂的局限,把握信息技术与课堂的契合点。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 第7篇

一、现在的语文教育缺乏鲜明的个性

长期以来, 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人们的思想, 影响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语文教学沿袭的保守、片面、教条、程式化的方式:教师上的是“大锅”课, 讲的是“八股”式, 打的是“题海战”, 给出的是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 一句话, 教师履行的是“保姆”职能, 充其量是一个教书匠;学生听的是“公共课”, 做的是统一布置的作业, 通用的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考的是同一张试卷, 所能选择的答案是唯一的。因此, “丧失个性”是社会大环境对语文施压的必然结果。没有宽松的社会氛围, 就没有造就教育个性的土壤。在这样的牵制与捆缚之中, 丧失了教师与学生的思想, 没有思想, 就没有个性。语文学科是联系生活最为紧密的学科, 也是与学生的思想有直接交锋并时时能撞击出火花的学科, 这样的学科里“思想缺席”是可怕的。

二、语文教师应如何实现个性化教学

所谓个性化教学, 主要指教师本身应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教学方式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方法应因人而异。个性化教学, 是语文教育的根本要求。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它伴随着数以亿计的青少年成长, 对一个人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然而, 长期以来,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语文教师的激情和个性受到了遏制, 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兴趣遭到了扼杀。语文这门本应最能激发想象、陶冶情操、张扬个性的课程, 却无形中沦为“学生的桎梏, 文学的悲哀”。那么, 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去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呢?

(一) 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全面启动。新课程实施中, 我想人们对教师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本身的教育理念及能力素养的重视。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就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要造就优秀合格的语文教师, 必须下工夫培养其进行课堂教学的真本领, 具有一定的专业功底。人们常说,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必须具备较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提高语文教师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读书, 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和写作视为自己生命的体现形式。也就是说, 语文教师要有深厚广博的学识, 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理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 有丰富的积累、有宽阔的视野、有良好的悟性, 这是现代语文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语文教师要强调“博”, 要成为“杂家”, 要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 要广泛猎取, 兼收并蓄, 消化吸收, 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理解。另外, 语文教师的素养还表现在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尤其是语文教师的魅力, 在外表现为风度、谈吐、举手投足、言传身教等方面;在内体现在教学思想、德识才学上。增加学习的动力, 带来思维的启迪, 甚至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只有使自己具有独特的人格修养, 光明磊落、心地善良、诚实正直, 慎重地对待自己的举止、言谈和待人接物的态度等, 才能以自己渊博的学识, 优雅的风度仪表, 去教育影响学生, 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效仿学习, 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优良个性。

(二) 转变观念, 要有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创新意识, 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每个学生在学校所受的影响多半来自于教师, 教师的个性是个人品格、学识和其他为人做事的方式方法的综合。我们同样不能想象一个没有个性的教师可以培养出个性鲜明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人才。因此, 教师应保留自己的个性, 我们要尊重教师个人才智的表现, 鼓励教师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式, 不要求教师盲从陈规。一个品质优良、学养深厚、个性突出的老师, 一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正尊敬, 并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 语文教师在成长观和发展观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

新课程站在时代的高度, 把握时代的脉搏, 强调语文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一个人从学校毕业, 还远远不能适应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他需要不断学习汲取更多的知识, 教师也同样如此。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有力说明了这一点。社会在向前发展, 时代更迭, 教师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 教师的知识必须更新、扩大, 要自觉地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要再度成为学生, 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 从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师的学业知识, 教育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集中体现。

语文教师追求个性化教学, 就要有标新立异的胆识。个性化的语文教师应是不迷信于名师, 不拘泥于教参, 不走模式化的教学套路, 而是敢于标新立异, 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和教学思路。教师教学有胆识, 学生才会赏识。有个性的教师敢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述自己的独特见解, 引导学生大胆思维,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性地审视课文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 从而去撞击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的个性闪光发亮。

【责编张景贤】

摘要:语文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 实际上是关注人个性的发展。由于社会大环境, 功利性教育和模式化教学的影响, 现代的语文教育缺乏鲜明的个性。语文教师要通过提高语文素养, 转变观念等方法来实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同时,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及教学评价的个性化。从而, 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创造性人才。

语文教育个性化 第8篇

提倡塑造教师个性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教师自我身心健康地发展,以多姿多彩的个人魅力,成为儿童、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示范者。实现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首先要对教师进行个性教育,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性,依据他们的志趣、才能、资质和爱好,实施教育促使其个性和谐完美地发展,成为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富有创造性与开拓性的良师。

教师个性发展贯穿在教学活动中,远程师范教育提供了发展教师个性的理想模式,这就是从教师→学生→教师的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远程师范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实现教育个性化,这是由远程师范教育的对象、手段、内容所决定的。

一、远程师范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

现有的教育模式是先制定好教育框架,让受教育者“削足适履”,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个性化教育强调尊重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获取学生的个人素质信息,就是以个性特征为主,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心理状态,“量体裁衣”,结合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制定教育框架。远程师范教育培养对象主要是在职的从教人员,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已经具备教育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个群体年龄在25 - 35 岁,以幼教、中小学教师为主,多为女性,但是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又形成独特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是在现实行为中表现出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实践活动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类似的情景中不断出现,有一定的稳定性,以致习惯化,便形成独特的性格特征,其中有社会型性格: 表现为师生交融,与家长的合作,同各年级、各学科的配合,教学管理的多样化,形成活跃、友好、乐于助人,重视爱,有奉献精神,易合作、合群等性格特征; 文艺型、审美型性格: 知识的传播,需要不断发掘万物之美,弘扬人类的创造精神,因此,始终处于热情、饱满、振奋的良好状态,具有感情丰富、想象力强、富有创造力、追求美、自我完善等性格特征; 教师性格类型中缺乏理论型、理智型特征,对理论体系、逻辑变化、把握事物本质、分析、思维等不够深刻,以上是远程师范教育培养对象的性格分析,这是一个由不成熟逐渐趋于成熟的自觉群体,又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群体,他们具有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渴望学习、继续发展、不断完善自我的迫切愿望,他们希望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注入新的内涵,全面、深入地探索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不满足于一个定义、一种答案。

远程师范教育对象个性特征还表现在气质上差异,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它影响人活动的一切方面,反映一个人在获取他的目标时如何行动的特质,决定一个人的一般“风格和节奏”,使其整个心理活动都涂上个人独特的色彩,气质与人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内分泌腺等整个身体组织密切相连,具有稳定性,也可在生活和教育条件下发生缓慢的变化。当代美国教学设计理论家罗伯特·M·加涅( Robert Mills Gagne) 认为,学习是人类素质或才能的一种变化,教育的目的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素质的基础和特点的差异,实施教育以提高其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生活素质。教师气质类型以多血质为主,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由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灵活性等三个基本特性组成,表现为活泼型即神经过程强度大,情绪兴奋性高而且外部表现明显,对新信息、新刺激反应迅速灵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强,并且二者容易转化,有良好的自制力和平衡能力,容易适应新环境,具有可塑性和外向性,在课堂上独立教学活动,形成自觉、自主的个性特征,从众行为少。

在个性特征中,能力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是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分析远程师范教育对象的能力类型、发展水平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重要依据,教师能力类型多为组织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绘画音乐方面的特殊能力等,组织型能力表现对书本教材的组织能力、对班级领导管理能力; 言语表达能力表现在言语形象生动,逻辑严密,精练准确,教学活动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能力类型丰富多彩,水平差异因教龄、年龄、性别、地域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存在博而不精,缺乏系统完整性的问题,传统师范教育以基础学科为标准划分能力类型,将培养对象简单化、灌注化,远程师范教育专业设置不是为了铸造“标准件”,应该是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使其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人”教师,并能在其一生中持续不断地学习。

个性化教育不仅依照教育对象的身心素质特征,更体现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主体性表现在学习活动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善于独立思考有主见,有韧性,有活力。创造性集中体现为求新求异,质疑问难,敢于批判,开拓进取。在远程师范教育领域实现个性化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远程教育开放、灵活、独立、自主的优势,为学生“量身定制”专业类型、教育计划、学科配置,在教学组织上,学生自觉、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实现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全面发展。

二、远程师范教育如何实现师范教育个性化

1. 以学生需要开设专业,配置课程,教学内容个性化。远程师范教育具备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特征。加涅的教学设计思想提倡“为学习设计教学”,开放教育的意义在于向学生打开所有的知识大门,提供一切可能的外部条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是个性心理的根本,学习需要是提高学习情绪,端正学习态度的中介,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基础,远程师范教育课程配置以满足学生需要为依据,主要包括:

( 1) 知识学习。获取知识经验是学习的基本要求,社会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教师应当在第一时间获取新知识学习新经验,远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涉及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广泛领域,与师范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应将师范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突破传统的框架,因时、因地、因人设置课程,以更加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内容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例如,一名处在边远山区的教师工作、生活环境恶劣,一天进行三个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教学,学生人数不多,但年龄差异大,居住地分散,教师除了教学工作,还要负责学生的生活起居,课堂上是教师下课后又是学校的校长、学生的家长。面对物资匮乏的环境,他们要学会利用当地有限的条件因陋就简创建教育环境和教学工具,如利用农作物的种类、形状进行数学教学,在大自然中让学生感受科学的价值、文学艺术的魅力。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对一名教师的知识能力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西北边疆的教师与东部海岛教师的生活、工作的知识经验有很大差异。所以师范生不仅仅希望获得学历证书,更需要获得对他们的生活工作有价值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远程师范教育的课程内容是建立在全球知识资源基础上的,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学生需要的知识内容、学习工作生活经验; 教师将不同类型的知识理论结合学生需要合理配置,通过远程网络传授给学生,并在学生的反馈中及时调整,实现学习最优化的指导。教育不仅要适时,更要发展,在世界多极化、知识多元化时期,重组知识结构,改变教育观念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根本内容,如果一个学生希望同时获得艺术、心理学、历史学科的教育,可以向远程师范教育中心提出申请,教育中心依据其提供的基础条件和要求,制订教育计划,教学方案,配置辅导教师,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引领其探索和发展。

( 2) 技能学习。技能是指各种心智的或身体的行动以及对概念、事物和人所做的反应,包括认知、交互技能、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想象力、情绪能力、意志力等一般技能,还包括音乐、绘画运动等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特殊能力。技能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内容,个性化教育目的是提高人的能力,传统教育因场所条件限制,教练习实践的机会少,导致学生“高分低能”,虽然技能在掌握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发展起来,但知识和能力的一个重要区别是: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知识是人类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发展比掌握知识要慢得多,能力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经过运用知识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是随着经验和练习得以培养,远程师范教育能够弥补场所限制、资金匮乏的不足,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掌握的理论知识基础,循序渐进设置实践练习课程,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交互式测试系统、模拟教室、实验室,学生提交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工作背景等个人资料,教学平台进行综合分析,制订适合其练习的个人实践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实施跟踪指导及时反馈。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练习、观摩、交流、讨论,可以选择不同的难度和数量,练习次数取决于完成状况,在练习中不断完善其教学技能、判断思辨能力、情绪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意志控制力。

( 3) 个性品质。学习过程也是塑造个性的过程,人类在对自身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人类是以多通道进行学习调动所有感官系统接收信息,在学习中体验情感、表现意志,远程开放教育以学生自愿、自主、自觉为特征,在选择专业、课程、学习资源、学习模式过程中,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变化,课程内容应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有利于责任心、自尊心、自我管理的发展。开放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教师个性中具有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意志控制力和自觉性,能排除压力和干扰,远程师范教育在没有严格的学习考勤制度下,宽松的学习环境,特别是课程设置在基础理论的范围之外,提供最新的教育理论发展动态、研究类型、各种学派代表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行使选择权,在选择中吸收、鉴别、批判、探索,给予学生最大的学习自主权,在恰当的时间、用合理的方法制订学习计划,以主动学习替代传统的被动学习,使教师的优良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升华,远程师范教育提倡“教师就在你身边”的教育宗旨,不仅让学生真正行使受教育的主动权,也促进学生树立为他人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 4) 五种通用才能,即利用资源、信息和技术的能力、人际交往技能及系统思维能力。实现“精通一技者,贯通百艺”,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的科目并学习如何做得更好更快和更轻松,课程设置除了师范基础学科,必须在学生认知活动中建立新的刺激,拓宽感知范围,尽最大可能开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关课程,突出跨学科性、综合性,如边缘学科、应用学科特别是针对个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提供其他学科知识内容,利用学习资源共享的条件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设如环境学、遗传学、社会学及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改变师范教育传统狭窄的学科分类习惯,由学生按需要选择课程组合,如一位幼儿教师,为了全面深入学习掌握幼儿心理学课程,希望学习营养学、遗传学、环境性、社会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全能”教育要针对学生的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发展差异,教师队伍不能千人一面,也不是培养少数精英。远程师范教育中的文字、音像及丰富的传播手段可以在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艺术方面塑造个性、培养创造力。以培养教学能力为例,师范生必须具备教学组织能力包括教材组织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班级组织能力。可以培养学生以逻辑推理方式、记忆迁移、情绪联想等类型建立自己的风格; 在语言组织方面具有口语表达能力优势的学生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音像资料学习模仿,发展其言语形象生动、简练准确、幽默诙谐,以声传奇、以音动人的个性; 书面语言能力优势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网络课件或自制教学课件发展其板书设计、图文表现力,在发展教师基本能力基础上,创建教师教学个性,只有具备个人魅力的教师,才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 教育时空个性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社会发展对人不断推出新的要求,学习过程不再是有始有终的简单过程,学习是终身的,无法分为教育阶段与工作阶段; 教育时空的个性化表现在按需学习的目标下,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从何时何处学习、怎样学习、自己掌握学习的进度、制订学习计划等。开放教育滚动式录取使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入学就读,学生可根据8年的有效学习期和学历层次的发展,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进度,课程的滚动播出能随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学内容随时提供,教育过程没有时间限制,远程师范教育场所融合了学校、家庭、社会、国内外广阔空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校之间不再有距离。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过程改变过去简单学习过程,即学生在单调的教材、听课、完成作业的单一方式,没有课堂45 分钟的限制而是依照人的身心特征,结合人的感官呈现出多样性,注重多感官刺激,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像、声音几种相互结合的“超媒体”形式讲授,尊重学生个人学习习惯,以多种感觉通道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交互式教学模式集中体现了教学过程个性化特征,学生能随时随地进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校内校外之间求学咨询、讨论、测试、实践操作,迅速、充分、有效地选择、存储和获取知识信息并利用它及时解决问题; 在获得知识中产生新思想、在交流过程中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远程教育的广阔空间和学生的高度自主性促进学生乐于想象、敢于质疑问难,打破常规重新组合,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和培养更广的兴趣,不满足于现状,敢于从保守走向革新,充满着积极的自信,培养出热爱创造的人格,建立起全新的个性。

远程师范教育刚刚起步,在为中国培养广大的基础教育人才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在利用有限资源,实现个性化教育,培养新型教师队伍的未来发展中,有其长久的优势。

摘要:远程师范教育与传统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其教育对象有着明显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的远程师范教育应努力实现师范教育个性化,培养未来新型的教师队伍。

个性化教育实践探析 第9篇

一、创设彰显个性的课程

课程在学校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 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并实施的。因此,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纵观各个国家的课程, 应该说美国课程是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 他们的课程除了统一的课程大纲, 全国没有统一教材, 如何达到课程标准完成教学目标, 完全由教师决定。教师要依据大纲制定教学方案, 教师还必须要有很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在美国每所学校就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课程, 五花八门的课程都是来自学生的需求。在我们国家, 由于受各种因素所限, 目前还没有完全按学生的需求开设课程, 但从孩子未来发展的要求开设孩子感兴趣的课程势在必行。近年来, 许多学校在艺体类、生活类、国学类、科技类、实践类等方面开设了灵活多样的课程, 这些课程的开设, 学生喜欢, 愿意参加。同时, 对学生兴趣的开发、智力的培养、气质的提升、性格的发展、手脑的灵活性锻炼以及创新思维的启蒙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构建孩子喜欢且有助于他们成长发展的课程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 当然课程的合理设置是一项比较系统且复杂的工程, 需要多方面的协调研究。

二、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考虑学生的差异, 课堂上一个方法、一个方式、一个标准, 由于学生间个性天赋的差异, 使学生随着年级越高差距逐渐拉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就必须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达成,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与再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感觉。正如布鲁姆所认为的:学生学习成绩的正态分布并不一定是绝对的, 只要教学策略正确, 不一定总是少数人位于高分段, 多年来, 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关注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发展。包括课堂设计、提问、作业、质量验收、评价等等。例如, 作业问题, 我们有很多小学优秀教师要求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作业, 甚至允许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写作业, 或者自己编排作业等等。总之, 让吃不饱的学生吃饱, 吃不了的学生吃好。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关注孩子的生命体验

近年来, 很多学校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 并自上而下地提出要构建生命课堂即让孩子在课堂上展现自我, 展示积极、主动、善学、善问、善辩的良好品质, 所以在学习方式上, 有了较大的变化。不仅如此, 很多学校每年都要举行社会实践活动与劳动课, 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在劳动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与懂得责任与义务、分享与合作、担当与关注、公平与竞争、律己与爱人。长期坚持, 孩子的创新意识就一定会得到培养, 个性化教育也随之而蕴含在其中。

四、构建“智慧课堂”

语文个性化教学探究 第10篇

一、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 学生有不同的个性

学生, 是学习语文的主体。从新课程的理念来看, 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而每个学生又有着不同的鲜明性格, 不应把他们看成一个接纳知识的容器, 应有正确的学生观, 培养学生生动活泼创新的个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是每个教育发展方向, 永远只有服从和遵守的陈旧观念会贻害学生一生, 是十分危险的, 必须摒弃。

(二) 教师具备不同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的不同, 也是教学多样性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 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 两者缺一不可。

个性化教学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基于他们独特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 不同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社会处境、生活观点, 不同个体对于同一内容的心灵体验是不一样的。因此,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 就是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用真情激发灵性, 用艺术点亮人生, 充分发挥语文的发散性与人文性特点, 是实现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根本。

(三) 语文学科的发散性教学

创新教育早已成为当今教育的热门词语, 它不只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且是对个体创造精神的鼓舞。语文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应是心灵的释放。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发散性”的特征, 鼓励学生“敢想”。

如学习《孔乙己》, 未必只着眼于导致孔乙己如此遭遇的科举制度背景, 也可引导学生换一角度, 从孔乙己其人出发。通过挖掘孔乙己的内涵, 延伸出当今社会中一类人的特征: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间有巨大反差。若教师在带领学生洞悉科举制度的残害及彼时的人情冷漠后, 引导学生学会认清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位置”, 从而找准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 让其明白对两者巨大反差的茫然不知是人生中之大悲哀, 或许对学生今后立足社会、个人发展更具实际指导意义。不拘泥于固有思维和教参, 立足文意启发、鼓励学生思考, 引导其大胆地自由追问与多元解读, 从而参透社会、完善人生——这, 或许才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四)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教学

“人文性”, 它强调的是语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 看重的是语文学科的内在价值, 强调它的思想涵养、情操陶冶、知识汲取、经验积累作用。因为提到人文性, 就不得不提及师生间的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在课堂中师生都敞开心扉, 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 而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学习伙伴。而一个平等对话的语文课堂亦少不了倾听的艺术, 大抵是这样的情境:学生读完文本, 愿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流, 而不担心自己说错遭到冷待或批评;教师愿意倾听学生的想法, 期待其基于文意的猜想或质疑, 并能通过感性的方式给予学生理性的解答——两者以平等的姿态面对文本, 彼此毫无戒备地交换意见, 各自吸取知识, 积累经验。

因此, 师生能够平等、毫无压力地进行对话, 是语文课堂人文性得以发挥的前提, 更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引发师生可贵共鸣的有力保障。

二、结语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爱心是教育的灵魂。语文学科, 作为情感、精神的最大浓缩, 包容着每个活在其中的思维个体。她是生命的展现, 更是人性的彰显。和谐的语文课堂应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绿洲课堂, 是平等对话、舒展灵性的舞台, 是彼此打开心门、释放思绪的窗口, 也只有在真实、大气的语文课堂中, 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在师生、文本的情感共鸣中, 年轻的心才能得到释放, 甚至延留住对其一生都有意义的精神体验。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8.

[2]孙建军.语文对话教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3]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8.

[4]刘永康.语文创新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

语文教育个性化 第11篇

关键词:教育;现状;发展;必要性;个性化

一、初中语文个性化教育的现状

所谓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适应个体个性化的自然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理念在当今的教学改革中被大力推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很多阻力,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

1.应试教育的推行阻碍了语文个

性化教育的发展

当今社会,中考和高考给予学生、教师以及整个教育体系巨大的压力,出现了“万般皆下品,唯有分数高”的追求方向,无论是对于学生好坏的评定还是教师教学的成功皆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紧紧围绕着考试大纲来安排教学计划,使得语文教学失去了其原有的特色和价值,阻碍了个性化教学的发展。

2.在教学工具的运用上略显单一

语文是一门涉及方方面面的学科,它对于学生各方面知识的提高都起着重要作用,故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在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展现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是推进语文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手段,而当今的语文课堂形式较为单一,仅仅从教师的单一讲解中片面的理解文章,忽视了各类教学手段的应用。

3.当今社会对于语文知识剖析得过于深入

例如一篇文章,对于作者内在思想感情的挖掘过于深入,甚至曲解了作者的本意,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理解需要死记硬背,枯燥无味,且教师的讲解方式也过于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得不到有效锻炼,不利于个性化教育的开展。

二、个性化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储备,而是在各方面拥有一定的能力,且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有了更高要求,所以现阶段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使其日后能在社会上赢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获取更多地社会财富,有必要在教育过程中推进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本性和特点,同时也尽可能多地发挥语文教学的真正作用。

三、如何有效推进初中语文的个性化教育

1.改变教学方式,综合利用各类教学工具

语文教学是一个刺激学生各方面思维运转的过程,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惰性,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今语文课堂多媒体的使用逐渐普遍,但大多是通过ppt的展示来引入學科内容。除此之外,教师应当注意各种资源的运用,例如自身生活经历的讲解,游览过程的展示,或者带领学生亲身走入社会,对于学习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深入了解。

2.加强心理辅导,重视情感教育

当今的学生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内心思想十分丰富,想法也较新颖奇特,如果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各方面知识,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各类思考方式,对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将产生巨大影响。当今的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学会倾听,想办法用自己的经历来解答学生的疑惑,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学生个体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尽管个性化教育与中考高考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某方面的冲突,但这仍然是我们需要探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不仅关系着当今学生的发展,更关乎着整代人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成巧云,施涌.初中语文教材所存问题分析[J].语文建设,2007(09).

[2]陈琳.浅论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J].青年文学家,2010(13).

[3]史新更.浅谈个性化阅读教育[J].语文学刊,2010(8).

语文教育个性化 第12篇

一、个性化教学的整体概况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个性化教学一直被各界教育专家所强调着。所谓的个性化教学,指的就是尊重学生独特个性的教学方式。完全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进行的教育。从这一个角度来说,个性化教学有一个最为鲜明特征,那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

同时,我们也能看出个性化教学所表现出来的特点:首先,是一种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推广个性化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普及;其次,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另外,对老师的教学也有一种帮助,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需要学习的知识。

二、目前存在于特殊教育语文课堂中的问题

开展特殊教育的学校同一般性的学校和技能型学校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在身体上存在着残缺,从而使得他们无法接受普通教育。所以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所需要面对的困难更大。

(一)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

因为学生存在着特殊性,就要求教师尽可能的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内容。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选择一味地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课,而不采用一些其他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给这些特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教学被困于书本

语文教学,更多的是需要老师根据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补充,来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可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老师,因为学生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过于抽象的知识点无法做到非常详尽的讲解。也不能对书上的知识点进行扩展,使得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很好地提升。

三、个性化教学在特殊教育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一)根据学生的独特个性,选择教学目标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多种多样,其中对于老师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大脑发育存在问题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智障学生。这些学生同其他的特殊学生不一样的是在学习能力上,对问题的理解上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这就要求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具体情况进行教课,给盲人学生上课使用的方法是无法再智障学生的课堂中使用的。因此,这就要求老师设定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例如,针对智障学生,目标是让他学会这篇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等;而盲人学生则可以依靠自己的阅读来把握整篇文章的感情色彩等。

(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保持课堂的趣味性

因为特殊教育学校存在着的特殊情况,这就要求老师不能一直选用一种教学模式。老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层次水平来选择更加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同时,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更多地与老师进行互动,积极地学习课本中的知识。

(三)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除此之外,语文老师还应该认识到师生交流的重要性,因为个性化教学价值的实现需要老师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惑、困难进行个别指导,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和资源。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实时观察班级学生的动态表现,根据他们的表现来猜想原由,然后据此提供具有价值意义的帮助,在个别指导中深化个性化教学的目标要求与价值意义。

(四)对学生做出贴切的评价

语文老师需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诊断和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和指导,升华个性化教学价值。对于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智障学生来说,老师还需要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放大这些智障学生的优点,让他们在老师的赞许和认同中更好地学习、进步和发展。

四、结束语

上一篇:软件保护系统下一篇: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