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景观范文

2024-07-23

绿色化景观范文(精选11篇)

绿色化景观 第1篇

什么是景观照明?

景观照明是指既有照明功能, 又兼有艺术装饰和美化环境功能的户外照明工程。景观照明通常涵盖范围广、门类多, 需要整体规划思考, 同时兼顾其中关键节点, 如小景、建筑等个体的重点照明。因此, 照明手法多样, 照明器的选择也复杂, 对照明设计师的整体能力要求较高。

一般景观照明对象包括建筑物或构筑物、广场、道路、桥梁、机场、车站、码头、名胜古迹、园林绿地、江河水面、商业街和广告标志以及城市市政设施等, 其目的就是利用灯光将照明对象的景观加以重塑, 并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和谐协调、优美壮观和富有特色的夜景图画, 以此来表现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夜间形象。

“智慧城市”逐步实践

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 景观照明以及灯光广告等各种照明设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带来城市美观、形象提升的同时, 也出现了能源浪费及光污染的问题, 亟需一套专业的景观亮化智能监控系统来实现对城市美观形象的提升, 以此节省电能资源、减少光污染。自“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以来, 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能源、城市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智能实践和应用效果已经逐步显现。

目前照明设施数量大幅增加、照明控制要求更加复杂, 只有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才能实现城市照明的精细化管理, 在实现环保方面也更加便利。智慧照明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应用城市传感网、电力载波技术将城市中路灯联系起来, 形成“物联网”, 并利用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对海量感知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 对包括民生、环境、公共安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 使得城市生活照明达到“智慧”和“绿色”的状态。

照明法规进一步完善

城市道路照明及城市景观照明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其市场规模也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作为一项复杂的照明系统工程, 城市景观照明设施应当符合一定的控制标准, 一些城市的地方法规也相应出台。6月份, 南京市政府下发了《南京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规定城市景观照明设施应当符合光污染控制标准,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不得影响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办法》中规定, 今后凡是擅自改变、移动、拆除城市功能照明设施的行为, 将被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

此次发布实施的《办法》中的内容涉及城市主次干道两侧主要公共建筑物;机场、码头、车站、电视塔、大型桥梁、立交等公共建筑物、构筑物;商业街区、城市广场、景观河道、公园、公共绿地等公共区域;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在城市景观照明设施建设规范上, 必须符合光污染控制标准,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不得影响居民日常生产生活。这是首次对城市照明专项规划设置区域予以明确的一套法规, 对城市景观照明的设计和规范性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城市景观照明趋势

由于受到城市景观照明行业整体良好发展的推动, 我国城市景观照明行业企业也表现出了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 未来城市景观照明的精细化管理将迎来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此外, 景观照明也将因其兼具文化艺术体验和功能照明技艺结合的多重优势, 而成为城市照明发展趋势所在, LED光源以及照明设施的智能管理和维护也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016年6月, 广州市政协常委会议就“打造广州特色的珠江景观带”进行专题议政, 通报了广州市“一江两岸三带”景观带建设工作情况:珠江两岸景观亮化照明提升正在开展立项, 计划2017年10月底前完成。据悉两岸LED光亮工程高达2700万元, 项目内容包括在白鹅潭、海心沙区域设置LED灯柱灯具, 并在白鹅潭区域设置灯光雕塑及配供电工程, 广州大桥、猎德大桥设置节庆灯柱灯具及配电工程等。

其中, 广州市政协在《优化“一江两岸三带”景观带建设中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中指出, 随着时间的推演, 人们对城市的期望会发生巨大变化。为此建议试行留白机制。事实上, 准确判断未来空间、时间、生态的概念越来越难, 为应对传统的规划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 清晰的路线反倒可能成为未来建设的障碍。城市景观建设规划面积众多, 建立先留白, 再一点点地更新、阶段性地更新机制, 践行“保护生态, 留一张白纸”的理念。

绿色化景观 第2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发展;绿色接到;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是近年来被人们提出,并逐渐体现出其实用效果的一种城市设计理念。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是一种将生态循环系统融入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设中的一种理念,旨在让城市更好地发展,构造更加完美的城市日常生活环境[1]。海绵城市理念比较关注水循环的利用,并且十分尊崇生态环境至上的思想,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建设十分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等,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下文将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一、海绵城市发展的意义

海绵城市理念是近年来被提出的一种理念,利用海绵城市理念,让城市有海绵的特性,让城市可以高效率收集雨水,并在必要的时候释放雨水,构建科学化的雨水收集、雨水使用体系[2]。还可以通过海绵城市的方式对城市建筑物、城市道路、城市绿化等进行相对系统地整合、治理,提升城市的水资源收集能力,并利用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来帮助城市实现自我调节。海绵城市在建设的过程当中,比较提倡利用环保透水材料进行铺装,不论是地上还是地下,都会通过分布式的建设系统来构建水资源利用系统,而且这种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量也比较大[3]。虽然前期项目资金以及人力的支出比较多,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能够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

二、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植物造景以及绿色街道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是提升城镇绿化程度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骨架,覆盖了城市大面积的路面,可以有效减少沙尘对城市的影响,净化城市有害气体,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下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道路两边的植物,因为会受到汽车尾气、严寒、酷暑等多种外部不良条件的影响,所以其生存环境比较残酷。针对该情况,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必须要保证植物的基本生存要求与当地街道的实际情况相吻合,选择适应性比较强而且比较容易管理的植物[4]。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道路绿化带经常使用各种大色块手法,比较追求整体上的视觉效果。但是因为来往的车辆比较多,行道树经常因为各种原因出现问题,人工浇灌不能保证可以浇灌到所有的行道树,所以必须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喷灌设备或者是雨水收集系统等,提升行道树的生存质量。主要从雨水收集的角度去分析相关问题,因为目前国内出台的相关规定要求,道路的标高必须要超过绿地[5],通过这种方式让雨水流入到道路两边的陆地当中,从上至下的实现雨水渗透。与此同时,还要将自行车道上的雨水引入到树池当中,事先在树池中构建过滤系统或者是雨水处理系统,让流经的雨水都可以储存到树池内部,从侧面增加了周围地区的需水量,便于行道树渗透浇灌,还可以有效延长其浇灌时间。

1.绿色街道景观立面设计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道路附近位置硬质地表所汇集的雨水可以真正地流入到绿化植池当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设立科学合理的绿化种植池竖向标高,通过竖向标高的形式来处理种植池和路面铺装之间的关系。在设计绿化种植池时,要保证绿化种植池的高度比周围位置道路以及周围位置的硬质地表低,具体的下沉深度可以按照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的实际水温情况以及土壤渗透率等加以分析,明确雨水、洪涝灾害等控制目标,通常可以将其控制在50mm-100mm的范围内,最大也不能使其超过200mm。路缘石要和周围道路的高度持平,方便雨水流入到其中。如果路缘石的高度超出了周围道路以及硬质地表,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地设置一些缺口,缺口的高度通常均在50mm左右。通过设置缺口的方式,让雨水更快地流入种植池当中。工作人员还可以在入口的位置铺设一些鹅卵石,避免因为雨水冲刷等问题,给项目使用质量带来负面影响。工作人员可以将溢流口设置到种植池当中,而且雨水口的高程要明显高出种植池,但是还要控制其低于地面。如果降雨量比较大[6],还可以将绿化种植池当中超出额定标准的雨水排入到当地城市的雨水管道当中。城市在降雨时会自然产生雨水径流,这些雨水径流会不断地冲刷路面上的各种污染物以及固体垃圾等,并将这些杂物冲到种植池当中,影响种植池的正常使用。据不完全统计、雨水径流所产生的污染物,不论是悬浮物还是重金属,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前期情况会比较严重。针对该情况,可以通过初期弃流的方式来控制径流所带来的污染。综合上述各种情况来看,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绿化种植池雨水集中入口的位置来设置一些拦截污雨水的设备,以减少污雨水产生的不良影响。雨水是城市道路水资源主要补充来源,对提升地下水资源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生态雨水系统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道路土壤的夯实度太高,土壤强度过大,会导致雨水下渗速度变慢,影响到绿色街道对雨水的吸收速度。针对该情况,在对道路进行设计时,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土壤渗透速度以及整体渗透率。目前常见的处理办法包含下述几个方面:首先是尽量选择沙质土或者是砂质壤土,利用这两种土来完成项目建设,可以有效提升下渗速率;其次,还要关注机械使用环节,对于已经压实的土壤,可以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对其进行处理,优化土壤夯实程度,提升土壤下渗率。针对部分渗透性不够理想的土质,在建设时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炉渣或者是一些膨胀的页岩,起到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

2.植物设计

植物设计是所有城市道路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不同雨水管理的景观设施内部,会有不同的雨水量处理模式。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雨水量不同,降雨情况难以估计,丰水期和少水期的差别也比较大。同时植物设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雨水管理景观设施坡度的影响,所以工作人员必须要按照植物水生的习惯以及特点来进行植物设计。在植物设计过程中,要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情况,判定选择水生植物、还是中生植物。在选择植物时,尽量选择本土植物,从根本上杜绝外来植物入侵;同时还要选择一些抗逆性比较强、吸附性比较强的植物。满足上述条件的植物不仅种植简单,后期养护所需要耗费的财力与人力也比较少,能够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在满足上述各种条件之后,再考虑植物的色彩、植物的质感以及植物的花期等综合性因素,择优选取。

3.景观设计

绿色街道设计,不仅要对城市道路雨水情况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尽量地满足各种城市道路景观美化效果。通过分析近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发现,绿色街道虽然可以满足自然水循环过程的需求,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纯天然的方式来提升景观效果。如果通过调查发现,某位置街道改造项目可以使用一些开花的植物,比如选用水仙等,要合理地搭配颜色,结合雨水塘等对其进行综合性设计,提升植物的观赏性以及植物的实用性[7]。雨水花园是一种完全通过人工进行挖掘的花园,有时也可以借助自然形成的绿地来吸收街道、建筑雨水。将这部分雨水引入到植物根系以及土壤当中,利用其中存在的微生物群落来实现综合性效果,并通过该方式来净化雨水,让雨水可以慢速度地渗入到土壤当中,起到涵养地下水的效果,为雨水利用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雨水花园的设计初期,还需要注意充分了解当地气候状况,选择渗透性合适的土壤类型以及容易生长的低养护植物。雨水花园的建设尺度通常较小,并设置于生活性街道、住宅的旁边。在实际选址时,需要注意与建筑之间的最近距离应当在3m以上,这样能够防止水渗漏入建筑基础,或者地下室,从而造成倒灌、霉变问题。另外,雨水花园还应当远离大树,设置于光照充足的区域,保证在暴雨季节能够快速排干雨水。

三、结语

从上文提出的各种情况来看,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节水、节省空间,保证水资源和城市空间均衡发展。对其进行系统性地整合处理,利用园林工程等自然界的力量,留住降水,对降水进行净化处理,保证这部分降水的可用性。园林工程不论是建设措施还是建设模式,都必须要满足当前目标城市的实际情况,采取最佳的工作方案进行设计。在海绵城市背景下的绿色街道景观设计方面,要综合考虑各种上文中所提出的因素,不论是景观设计、植物设计还是道路设计,都必须要以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上文首先阐述了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工作的要点,之后分别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应当如何对绿色街道景观进行设计,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的日后工作奠定基础,提升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于东飞,乔木,王云中,刘宝宝.基于GIS技术和“汇水小区”理念的城市雨水景观规划设计[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723-727.[2]高菲.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设施的植物运用[J].中外建筑,2016,(07):115-117.[3]马越,邓朝显,甘旭,梁行行,张哲.终端雨洪生态调蓄技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沣西新城中心绿廊示范项目[J].净水技术,2016,(03):38-44+62

浅谈城市园林景观绿色设计探讨 第3篇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步伐,但因此也带来了一定困扰,如何平衡城市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些城市的领导者在进行城市园林建设时,没有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大搞形象工程,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更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本文结合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并从实际现状出发,对城市园林景观的绿色设计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绿色设计

目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正在愈来愈多地受到现代人的重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者应当对街道景观实施多个方面的考虑,但同时也需要得到所在城市相关部门以及广大市民的鼎立支持,这是因为对一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具有主导作用并非是设计者,还需要得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更加美好、宜居。

一、城市景观绿色设计的内在涵义以及设计思路

1、城市景观绿色设计的内在涵义

绿色设计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主旨,也是城市绿色设计的核心内容。城镇化发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的绿色环境日趋减少,包括城市中心公园、城市广场以及街道的绿化和小区绿色景观都成为了绿色设计的重点,以期最大程度上缓解城市环境污染程度。城市园林景观的塑造不仅可以美化城市,提高城市整体规划交过,而且还保护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创造舒心而惬意的居住环境。为了促进城市景观与城市居民的协调性,园林景观的绿色设计要对于自然条件充分利用,保留城市中仅有的绿色环境,从居民居住的角度出发,以人工设计的方式不断地完善环境,以使其适合于人居住。可见园林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的融合,以将城市的内蕴以景观的形式呈现出来。

2、城市园林景观绿色设计的思路

2.1 城市园林景观绿色设计要融舒适与美化于一体

城市是人们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各种公共设施齐全,给城市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与此同时,逐渐密集的人口使得城市生活环境令人堪忧。城市景观绿色设计,就是要为城市居民创造和谐的氛围,并且方便宜居,同时,还要提供各种休闲场所。城市景观设计内容涉及到艺术和美学,也要将居民生活的便利考虑其中,融合生活舒适与城市美化于一体。这就意味着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简单的景观设计,更为城市文化的缩影。让人文气息从园林景观中渗透出来,不仅需要将园林景观设计得小巧精致,而且将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呈现出来。

2.2 城市园林景观绿色设计要融经济与生态于一体

城市园林景观绿色设计不仅要因地制宜,而且还要经济实用。园林中所引进的绿色植物,一方面要具有观赏价值,另一方面要具有净化城市环境的功效,同时还要优先选择本地植物以提高绿色植物的成活率。园林景观绿色设计有必要考虑经济效益,做到少动土木,充分地运用自然条件合理设计,以有效的维持原有的生态结构。在引入绿色技术时,也要重视生态面貌和节能环保,以建设经济实用性的园林景观。此外,园林景观的绿色环境设计要符合城市生活习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景观需要。包括当地的气候条件、地质状况以及日照、空气湿度等等,都是选择绿化植物的重点。为了节约成本,还要尽量减少重复建设,那么对于绿色设计要做好日常的养护工作,并实施科学的监督管理,以确保园林景观的可持续性。

二、城市园林景观绿色设计中的经济因素缺失

经历了工业现代化,使城市在发展的进程中,过于追求工业经济而导致城市居住环境污染严重。现代城市中的居民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城市环境生态环境的每况愈下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于是开始倡导城市生态文化。维护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是塑造城市绿色景观的目的。在绿色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城市园林,选用以可再利用的绿色材料进行城市景观设计,以维护园林景观设计的经济性和持续性。但是,从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绿色设计来看,盲目改造的现象依然存在,而导致了大量资源浪费。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然而当人们尽情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要面对严重的城市污染问题。城市越来越拥挤需要将城市中的工业生产单位移居,原有的工业生产场地由于存在着大量的污染物,而使得生态失衡。为了促进城市生态恢复,城市园林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却营造了更多的人工自然环境,而忽视了园林自然景观,使得园林生态遭到了破坏,加之各种时代元素被施加于园林设计当中,导致能源消耗严重,并导致了新的污染元素——光污染出现,使得园林附近“热岛效应”出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是文化的聚集地,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后所形成 城市文化积淀,即为城市的本土化内涵。而在城市园林绿色景观设计过程中,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而使得园林绿色设计的风格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采用西方某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案,不仅导致城市本土化缺失,还导致了园林原有的生态系统失衡。

三、城市景观绿色设计的思考

1、城市园林景观的绿色设计要符合自然生态系统

在城市规划中,往往会存在盲目追求时尚设计,而在城市园林景观绿化中,过多地改变原有的自然景观,结果导致土质改变,原有的生态系统失衡。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特点代表着城市理念。那么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上,就要尽量保持其自然地域特点,在遵循大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条件。此外,绿色景观具有实践性特点,基于园林景观的绿化效果和视觉效果,在绿色植物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季节因素,实施动态设计,以使园林绿色景观在不同的季节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点。

2、选择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和可再生资源

在园林景景观设计施工中,由于过于强调低成本、高收益,施工单位往往会选择低成本材料,而没有考虑到材料的质量和材料选用的合理性,结果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园林绿化材料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仅保证了绿色材料的质量,而且还会提高材料可利用率。另外,可以选择可再生资源,以降低资源耗费。中国在城市园林的绿色景观设计上,主张“低碳生活、绿色环保”,因此,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格外重视。在园林景观的绿色设计过程当中,做到可再生资源多样化利用,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比如,城市景观绿化要优先选择自然条件,如让绿色植物接受自然光和自然风。配套设施的设计上,要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选择可循环利用的太阳能发电或者风力发电。

3、保持原有的生态群落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园林建筑是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将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引入到施工当中,充分利用原有场地现有资源,就地取材设定园林施工方案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更要符合自然需求。园林景观设计要各具特色,就意味着将原有的自然生态保持下来,而不可以拘泥于城市时尚元素。城市园林景观要具有审美效果,除了保持其原有的自然特色之外,还要散发出人文底蕴,因此,人化自然的改造是不可避免的。要使園林生态维持良好的状态,离不开当地的水源以及各类植物的滋养,以此,要保持原有的生态群落。

四、结束语

城市园林景观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由城市广场景观、道路景观、公园和住宅小区景观等组成。中国城镇化脚步的加快,使得城市化建设中的园林景观绿色设计成为了主要涉及元素。从中国城市现状来看,城市大规模扩张建设,各种人工景观充斥于其中,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城市园林景观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也能够维护城市的绿色生态系统,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春宏.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0(05)

[2]韩冬青.绿色设计及其在城市建设实践中的难点[J].新建筑.1999(02)

[3]宋翼.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2(35).

[4]刘景.当代城市园林景观绿色设计的思路讨论[J].科技致富导向,2013(27).

[5]曲强.浅议地被植物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8).

绿色社区景观的海绵化之路 第4篇

0 引言

城市内涝和水体污染是严重困扰我国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城市规模的拓展, 各类建筑物、市政道路、广场等人工构筑物不断将城市地表硬化, 造成其透水性急剧下降、雨水下渗量不断减少、地表径流逐步增加, 雨水直接排入河道水体, 影响城市河道水体质量。

早在2014年11月,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部委提出建设海绵城市体系的构想, 以应对大城市频繁发生的城市内涝以及城市水资源污染与缺乏问题。海绵城市建设体系中最为突出的低影响开发系统与我国传统“快排”的雨洪管理系统相比, 具有建设及维护成本低、对周边建筑物影响小等优势, 同时还有传统雨洪管理模式不具备的雨水净化及回收利用功能, 可有效解决我国城市发展中遇到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和城市内涝两大问题。但如何解决海绵城市建设所需的城市空间是摆在城市建设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实施海绵城市改造可解决用地空间的问题, 进一步提升绿地的景观性。

1 海绵城市概述

国务院于2015年10月将综合建设、环保、水利等多部委意见形成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刊印, 政府职能部门希望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达到2030年所有城市建成区面积80%就地消纳和回收利用70%降雨的目标。根据《意见》的内容要求, 海绵城市工程技术主要包含“渗、滞、蓄、净、用、排”6方面。

目前, 国内众多研究机构总结了发达国家在城市雨洪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 并结合我国国情、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差异, 归纳出“渗、滞、蓄、净、用、排”6字真言, 以自然渗透、自然排放、自然净化为主要目标。“渗”指增加地表透水率, 将雨水引入地下;“滞”指就地滞留雨水;“蓄”指通过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技术工程手段储蓄雨水;“净”指通过生物技术改善水质, 净化水体;“用”指提高雨水回收利用;“排”指合理排放, 减少径流速度。

2 住宅区景观绿地海绵化的可行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房地产市场得到极大发展, 住宅小区的建设水准逐步提高, 进入21世纪, 无论是住宅质量还是小区绿地的景观效果都成为城市居民选购住房时着重考虑的问题。为此, 优秀的房地产商着力打造人居环境, 营造宜居家园, 根据我国相关住宅小区园林绿化建设标准, 小区绿化面积不得小于总面积的30%, 而此比率在某些高档住宅小区则达50%, 即整个小区内50%以上的土地用来进行园林绿化景观建设, 这为小区的海绵城市化提供了最为关键的条件——建设空间。

即使将住宅区内所有可利用的绿地空间都进行海绵城市化改造, 其短期内消纳的雨水量也有限, 而住宅区内原有完善的市政排水系统可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作为绿地海绵城市设施的一种补充, 两系统可共同确保住宅区不出现内涝。

住宅区内绿地的景观建设需对场地进行地形的调整, 种植各类植物营造植物景观, 开挖沟通水系, 使绿地景观充满灵性和活力, 构筑园路及铺装供住户游览, 而上述工程内容也正是海绵城市建设所需实施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两者需有机结合, 例如在进行地形调整时需考虑绿地的自然排水走向, 既不能太快而影响雨水的下渗, 也不能太慢造成小区内涝;种植植物时可选择耐水湿的植物品种, 尤其是部分水生植物既能起到美化景观的作用, 又能净化住宅区内人工水体的水质;在构筑园路、停车位、广场时可采用透水型的铺装材料, 加大住宅区的透水面面积 (见图1) 。

3 海绵城市技术路线在住宅区绿地景观中的应用

3.1 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 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 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见图2) 。下沉式绿地在住宅区中以中心花园的大草坪为主要载体, 晴天时大面积的草坪为住户提供运动、休闲、野餐等活动的场地, 雨天时住户不在草坪中活动, 草坪成为临时调蓄雨水的最佳场所, 经过雨水的滋润大大减少养护用水的水量, 一举两得。

3.2 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也称屋顶绿化, 根据种植土的厚度和景观性可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由于追求绿色生态的生活模式, 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屋顶或阳台种植各类植物, 不但美化自家的“空中花园”, 且能为住户提供部分有机生态的农作物。例如目前刚刚兴起的“都市屋顶农庄”项目, 在住宅的屋顶利用箱体或直接开拓种植槽, 用以种植番茄、青瓜、南瓜等各类便于种植管理的农作物。据相关研究分析, 管理良好、植物长势正常的屋顶花园可吸收和利用雨水0.5m3/m2/年。大面积推广屋顶花园可有效缓解雨季小区市政雨水管网系统排水的压力。

3.3 透水路面与铺装

目前住宅小区基本实现人车分流, 小区道路只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 这使小区道路和铺装对路面及基础强度的要求大大减低, 为采用透水铺装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见图3) 。采用卵石路、透水沥青等材质的道路可呈现变化丰富的色彩和图案, 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上述两种路面材质也可作为居民日常休闲的健身步道, 兼顾功能性与景观性。透水路面能初步过滤雨水, 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3.4 湿塘

湿塘指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 雨水作为其主要的补水水源。目前部分高端小区为营造天人合一的景观效果, 通常在小区绿地内开挖人工水体, 包括湿地、游泳池、戏水池等, 这些人工水体平时发挥景观游览和休闲游憩等功能, 暴雨时可以起到调蓄雨水的功能 (见图4) 。在人工湿地周围种植的水生植物不但能丰富绿地景观的植物品种和景观层次感, 也能强化人工水系的自我净化能力, 形成独立的小型生态体系, 为鸟类、鱼类、两栖类以及各类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

3.5 植草沟

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 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 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 (见图5) 。新建小区的地坪标高一般高于周边市政道路, 设计小区内部市政雨水管网时不需考虑外部水源的额外雨水量。在小区内部道路两侧、中心花园及主要绿带四周设置植草沟, 不但可以改变传统雨水收集井呆板的样式, 提高收集率, 而且在绿带和小区道路及铺装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绿色的过渡带。

4 住宅区绿地海绵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海绵城市是让土地像海绵一样吸收雨水, 但一块海绵能够吸收多少水量与其材质及体量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住宅区内绿地面积少, 种植土厚度少, 且存在大量被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如地下车库、设备用房等, 此条件下实施绿地的海绵城市改造必将失败。

进行住宅区绿地海绵城市化改造时应考虑住宅区内原有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避免改造过程中损坏原有建筑的基础或防水结构, 从而发生基础垮塌、地下空间渗漏等问题。

5 建议与思考

为推进我国住宅小区景观绿地的海绵城市化建设, 基于住宅小区的基本结构和目前国内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并集合部分已建成小区海绵城市化的成功案例,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职能部门应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 将每个新建小区景观绿地的海绵城市率纳入建设指标以促进海绵城市建设, 并对其中成绩突出的开发单位进行表彰。

2) 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研究我国幅员辽阔, 不同城市住宅小区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差异性较大, 需要制定符合当地地域性特色的技术体系和模式, 并出台可操作性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和评价体系。

3) 多部门共同研究探索小区绿地的海绵城市建设不能仅靠景观设计师, 应综合建筑、市政、水利等多家单位共同研究和探索, 一方牵头、多方谋划, 设立牵头部门并形成联动工作机制, 同时鼓励引导企业主、普通群众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6 结语

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刚刚兴起, 而住宅区景观绿地的海绵化也如朝阳正冉冉升起, 政府职能部门、开发建设单位、设计研究机构等都已将其列入重点研究课题。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标准与住宅区的景观建设有机结合, 可促进住宅小区的水资源综合利用与雨洪管理, 将雨水按照“蓄、渗、净、调”等原则就地资源化再利用, 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景观化、人性化。

参考文献

[1]胡楠, 李雄, 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 2015 (6) :21-25.

[2]车生泉, 谢长坤, 陈丹, 等.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 2015 (6) :11-15.

[3]马姗姗, 许申来, 薛祥山, 等.城市在建小区海绵化实现思路的探讨[C]//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15.

[4]俞孔坚, 李迪华, 袁弘, 等.海绵城市理念在住宅小区微观应用实践[J].山西建筑, 2016 (6) :112-114.

绿色化景观 第5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发展;绿色接到;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是近年来被人们提出,并逐渐体现出其实用效果的一种城市设计理念。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是一种将生态循环系统融入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设中的一种理念,旨在让城市更好地发展,构造更加完美的城市日常生活环境[1]。海绵城市理念比较关注水循环的利用,并且十分尊崇生态环境至上的思想,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建设十分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等,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下文将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一、海绵城市发展的意义

海绵城市理念是近年来被提出的一种理念,利用海绵城市理念,让城市有海绵的特性,让城市可以高效率收集雨水,并在必要的时候释放雨水,构建科学化的雨水收集、雨水使用体系[2]。还可以通过海绵城市的方式对城市建筑物、城市道路、城市绿化等进行相对系统地整合、治理,提升城市的水资源收集能力,并利用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来帮助城市实现自我调节。海绵城市在建设的过程当中,比较提倡利用环保透水材料进行铺装,不论是地上还是地下,都会通过分布式的建设系统来构建水资源利用系统,而且这种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量也比较大[3]。虽然前期项目资金以及人力的支出比较多,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能够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

二、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植物造景

以及绿色街道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是提升城镇绿化程度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骨架,覆盖了城市大面积的路面,可以有效减少沙尘对城市的影响,净化城市有害气体,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下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秉承因地制宜原则

道路两边的植物,因为会受到汽车尾气、严寒、酷暑等多种外部不良条件的影响,所以其生存环境比较残酷。针对该情况,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必须要保证植物的基本生存要求与当地街道的实际情况相吻合,选择适应性比较强而且比较容易管理的植物[4]。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道路绿化带经常使用各种大色块手法,比较追求整体上的视觉效果。但是因为来往的车辆比较多,行道树经常因为各种原因出现问题,人工浇灌不能保证可以浇灌到所有的行道树,所以必须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喷灌设备或者是雨水收集系统等,提升行道树的生存质量。主要从雨水收集的角度去分析相关问题,因为目前国内出台的相关规定要求,道路的标高必须要超过绿地[5],通过这种方式让雨水流入到道路两边的陆地当中,从上至下的实现雨水渗透。与此同时,还要将自行车道上的雨水引入到树池当中,事先在树池中构建过滤系统或者是雨水处理系统,让流经的雨水都可以储存到树池内部,从侧面增加了周围地区的需水量,便于行道树渗透浇灌,还可以有效延长其浇灌时间。

1.绿色街道景观立面设计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道路附近位置硬质地表所汇集的雨水可以真正地流入到绿化植池当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设立科学合理的绿化种植池竖向标高,通过竖向标高的形式来处理种植池和路面铺装之间的关系。在设计绿化种植池时,要保证绿化种植池的高度比周围位置道路以及周围位置的硬质地表低,具体的下沉深度可以按照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的实际水温情况以及土壤渗透率等加以分析,明确雨水、洪涝灾害等控制目标,通常可以将其控制在50mm-100mm的范围内,最大也不能使其超过200mm。路缘石要和周围道路的高度持平,方便雨水流入到其中。如果路缘石的高度超出了周围道路以及硬质地表,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地设置一些缺口,缺口的高度通常均在50mm左右。通过设置缺口的方式,让雨水更快地流入种植池当中。工作人员还可以在入口的位置铺设一些鹅卵石,避免因为雨水冲刷等问题,给项目使用质量带来负面影响。工作人员可以将溢流口设置到种植池当中,而且雨水口的高程要明显高出种植池,但是还要控制其低于地面。如果降雨量比较大[6],还可以将绿化种植池当中超出额定标准的雨水排入到当地城市的雨水管道当中。城市在降雨时会自然产生雨水径流,这些雨水径流会不断地冲刷路面上的各种污染物以及固体垃圾等,并将这些杂物冲到种植池当中,影响种植池的正常使用。

据不完全统计、雨水径流所产生的污染物,不论是悬浮物还是重金属,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前期情况会比较严重。针对该情况,可以通过初期弃流的方式来控制径流所带来的污染。综合上述各种情况来看,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绿化种植池雨水集中入口的位置来设置一些拦截污雨水的设备,以减少污雨水产生的不良影响。雨水是城市道路水资源主要补充来源,对提升地下水资源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生态雨水系统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道路土壤的夯实度太高,土壤强度过大,会导致雨水下渗速度变慢,影响到绿色街道对雨水的吸收速度。针对该情况,在对道路进行设计时,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土壤渗透速度以及整体渗透率。目前常见的处理办法包含下述几个方面:首先是尽量选择沙质土或者是砂质壤土,利用这两种土来完成项目建设,可以有效提升下渗速率;其次,还要关注机械使用环节,对于已经压实的土壤,可以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对其进行处理,优化土壤夯实程度,提升土壤下渗率。针对部分渗透性不够理想的土质,在建设时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炉渣或者是一些膨胀的页岩,起到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

2.植物设计

植物设计是所有城市道路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不同雨水管理的景观设施内部,会有不同的雨水量处理模式。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雨水量不同,降雨情况难以估计,丰水期和少水期的差别也比较大。同时植物设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雨水管理景观设施坡度的影响,所以工作人员必须要按照植物水生的习惯以及特点来进行植物设计。在植物设计过程中,要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情况,判定选择水生植物、还是中生植物。在选择植物时,尽量选择本土植物,从根本上杜绝外来植物入侵;同时还要选择一些抗逆性比较强、吸附性比较强的植物。满足上述条件的植物不仅种植简单,后期养护所需要耗费的财力与人力也比较少,能够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在满足上述各种条件之后,再考虑植物的色彩、植物的质感以及植物的花期等综合性因素,择优选取。

3.景观设计

绿色街道设计,不仅要对城市道路雨水情况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尽量地满足各种城市道路景观美化效果。通过分析近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发现,绿色街道虽然可以满足自然水循环过程的需求,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纯天然的方式来提升景观效果。如果通过调查发现,某位置街道改造项目可以使用一些开花的植物,比如选用水仙等,要合理地搭配颜色,结合雨水塘等对其进行综合性设计,提升植物的观赏性以及植物的实用性[7]。雨水花园是一种完全通过人工进行挖掘的花园,有时也可以借助自然形成的绿地来吸收街道、建筑雨水。将这部分雨水引入到植物根系以及土壤当中,利用其中存在的微生物群落来实现综合性效果,并通过该方式来净化雨水,让雨水可以慢速度地渗入到土壤当中,起到涵养地下水的效果,为雨水利用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雨水花园的设计初期,还需要注意充分了解当地气候状况,选择渗透性合适的土壤类型以及容易生长的低养护植物。雨水花园的建设尺度通常较小,并设置于生活性街道、住宅的旁边。在实际选址时,需要注意与建筑之间的最近距离应当在 3m以上,这样能够防止水渗漏入建筑基础,或者地下室,从而造成倒灌、霉变问题。另外,雨水花园还应当远离大树,设置于光照充足的区域,保证在暴雨季节能够快速排干雨水。

三、结语

从上文提出的各种情况来看,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节水、节省空间,保证水资源和城市空间均衡发展。对其进行系统性地整合处理,利用园林工程等自然界的力量,留住降水,对降水进行净化处理,保证这部分降水的可用性。园林工程不论是建设措施还是建设模式,都必须要满足当前目标城市的实际情况,采取最佳的工作方案进行设计。在海绵城市背景下的绿色街道景观设计方面,要综合考虑各种上文中所提出的因素,不论是景观设计、植物设计还是道路设计,都必须要以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上文首先阐述了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工作的要点,之后分别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应当如何对绿色街道景观进行设计,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的日后工作奠定基础,提升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于东飞,乔木,王云中,刘宝宝.基于GIS技术和“汇水小区”理念的城市雨水景观规划设计[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723-727.

[2]高菲.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设施的植物运用[J].中外建筑,2016,(07):115-117.

[3]马越,邓朝显,甘旭,梁行行,张哲.终端雨洪生态调蓄技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沣西新城中心绿廊示范项目[J].净水技术,2016,(03):38-44+62.

[4]李岩.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街道景观设计研究[J].建筑知识,2016,(09):160.

[5]张善峰,王剑云.让自然做功——融合“雨水管理”的绿色街道景观设计[J].生态经济,2011,(11):182-189+192.

[6]金云峰,杜伊.绿色基础设施雨洪管理的景观学途径——以绿道规划与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5,(08):4-8.

[7]尹丽萍,刘卫兵.“海绵城市”理念下绿色基础设施对城市雨洪管理的指导[J].建筑与文化,2015,(11):160-161.

作者单位:

滨海度假酒店绿色景观设计 第6篇

滨海度假酒店作为滨海旅游度假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能充分利用滨海原有的自然景观资源, 包括方便进出海滩, 尽可能多地观赏海景, 紧邻海洋并以此为主要吸引特色的区域。但并不是所有的滨海区域都有度假酒店功能, 这种功能的实现需要依赖于优秀的自然条件, 这种先天条件是决定滨海度假型酒店发展前景的前提。

由于受自然条件、市场需求、地理位置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 度假酒店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类型, 主要形式有:度假村式酒店集群、大型滨海度假酒店、特色滨海度假酒店。

2 我国滨海度假酒店面临自然资源破坏的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国务院在1992年批准了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力图促进我国旅游业由观光型向度假型方向转变。由于受这一政策的影响, 滨海旅游度假区凭借自身的优势强力崛起, 短时间内全国滨海旅游酒店的数量节节攀升。但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其中最显著的是许多旅游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忽视了对滨海旅游资源的保护, 造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

滨海地区处于陆地环境系统和海洋系统的结合区域, 具有脆弱的地理特征, 极其容易受到人为的破坏。作为决定滨海度假酒店发展前景的景观特色被忽视, 那么酒店的发展道路就会崎岖不平。如山东蓬莱本来拥有地质地貌复杂的多类型景观特色, 但在过去几十年的开发中, 政府和开发商都忽视对绿色景观的保护, 致使景观设计越来越艰难, 严重制约了该地区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3 营造绿色景观, 增加滨海度假酒店特色

营造合理的景观, 能够增大滨海度假酒店的对顾客的吸引程度, 是滨海度假酒店保持特色、维持长久发展前景的保证。滨海度假酒店绿色景观设计要按照以下要求进行设计:

3.1 以绿色景观空间功能的定位为指导

滨海度假酒店环境中的绿色景观空间功能的定位是进行绿色景观设计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这种空间功能定位主要是立足于滨海度假酒店自身建筑的功能和不同植被空间层次的变化来确定的。通过植物空间功能的确定, 来指导绿色景观搭配的方式、植物的选择, 绿色本来也会给人以舒服的享受, 从而打造特有的宜人环境。如在滨海度假酒店的高档区域周围选用树形高大、枝叶茂盛的乔木作为屏障, 适当遮挡外界的视线。

3.2 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植物种类

海滨酒店地处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结合地, 具有非常脆弱的自然条件, 在进行绿色景观设计时, 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气候、光照、雨水等条件, 尤其是土壤和气候条件是影响绿色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由于靠近海洋, 一般滨海度假酒店的土壤都会有一些盐碱性, 在选择植物时, 应尽量选择耐盐碱性较强的植物来进行景观设计, 这样不仅有利于体现度假酒店独具风格的特色, 也有利于日后对景观的维护, 降低养护费用。

3.3 选取能体现地域特色的植物种类

选取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 能够更好地与该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 营造更具有吸引力的景观环境, 能够使居住的人感到轻松并充满活力。这一特点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体现得更为明显, 比如三亚地区最为代表性的植物当属椰树和棕榈树, 这是任何度假酒店都应首选的特色植物。

3.4 注重多种配置方式的有机结合

在对滨海度假酒店进行设计时应该避免单一的配置方式, 以免造成景观的单调。要根据环境的具体要求, 根据不同植物的独特观赏价值, 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配置进行多层次多方式的有机组合。

设计合理的绿色景观, 除了需要对植物的种类进行考量, 还要注重不同植物色彩上的变化, 营造感官上的多彩享受。一方面是指多种类型植物的叶色、花色、果色等颜色的变化进行色相和明度的对比。另一方面是指多种植物的四季不同时节色彩的变化。因此, 综合来讲, 滨海度假酒店应以绿色作为自然基调, 在此基础上要尽量丰富植物环境的色彩层次。

4 小结

滨海度假旅游业处于我国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 作为基础设施的滨海度假酒店需要更合理的设计才能跟上潮流的发展趋势, 为滨海旅游业的发展铺平道路。而绿色景观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滨海度假酒店能否具有吸引力。所以, 设计合理的绿色景观对促进滨海旅游业的兴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度假型旅游越来越受人们青睐, 滨海度假型酒店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也存在一些发展的问题, 如自然环境的破坏, 这需要设计合理的绿色景观来增加特色以吸引游客。本文针对绿色景观设计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滨海度假酒店,绿色景观,合理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南江.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5.

[2]程露悬.国内度假型酒店的发展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 200l (l0) :44-46.

[3]崔荷.旅游景观设计[M].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4]李振杰.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0.

[5]常雪怡.旅游景观设计中滨海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绿色园林景观设计策略探讨 第7篇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并不单单包括绿色植物设计, 它表示的是一种象征意义, 反映了人类由当前技术文化引起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 表现了设计人员的道德和社会意识的存在。绿色设计来源于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也就是要改变当前生产模式, 要保护当前人类生存环境,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前提, 自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转变为良好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力求与社会发展、环境发展做到和谐统一。

国家建设部推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说明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绿色建筑。在评价当中明确规定了绿色建筑设计、建造、评估体系、建材绿色化等, 并且也关注到了建筑物周围的环境、道路、植物种植等, 如明确规定了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选择绿化物种, 而且规定设计当中可以利用包含乔木和灌木的复层变化, 最大限度地减少单纯的草坪;对场地上原来存在的树木、水塘和水系等要充分保护, 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土地生态价值, 这些规定不但适用于绿色建筑, 同时为园林景观绿色设计提供了参考。

城市园林景观绿色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依靠绿色建筑设计, 力求促进人、城市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 有效利用自然条件合理运用人工方法创造优良健康的居住环境, 防止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发生, 大力保护生态平衡, 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 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

2 绿色园林景观设计策略

2.1 建筑材料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要想实现园林景观设计, 需要我们做哪些工作呢?首先在建设材料的选择上, 要大力应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 不但可以大量减少运输费用, 节省财力人力, 而且还能有效保护环境, 由于这些建筑材料都是当地生产, 因此材料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在建筑当中可以放心使用, 提高工作效率。

还有, 我们利用人力加工也可以得到很多建筑材料, 这种材料可以取代开采自然资源得到的材料。这种生产模式不但可以保证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 而且可以利用提高生产技术的方法, 不断提高建筑材料优越性, 使之比开采资源得到的材料更佳。做到这一点, 不但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而且得到了质量好, 性价比高的建筑材料。在生产中可以依据不同的建筑需要和不同的施工条件, 制造出自己需要的各种建筑材料。

2.2 再生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 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需要更多的建筑资源。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严重破坏了人类生存环境和当地气候。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们拥有的资源越来越少, 而环境却越来越差。因为必须马上改变传统资源开发形式, 大力保护生存环境, 开发应用当前成本低的各种能源, 充分发展绿色能源技术, 如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制热等新技术。

2.3 手段多样性

在绿化设计工作中我们要逐步改善传统绿色设计模式, 保证利用一种方法而达到多个目的。如在扩大城市绿色面积工作方面, 可以通过种植多种类型的绿色植物来达到其目的, 不但可以保证植物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而且可以实现与其他绿色植物的结合, 达到绿化的层次化发展。对于城市建设的规划者而言可以大力应用各种绿色设计方法, 也可以在推行一项工作过程中应用多种方法。

2.4 充实绿化内容

建设城市园林景观和推行绿化工作主要是城市内部工作, 利用人为工作予以完成。因此要使城市园林景观绿色设计内容越来越丰富, 如绿化工作中不同植物间的搭配要做到科学性, 在应用不同绿化手段时要注意紧密联系各种不同的绿化手段, 打造绿化工作立体层次, 创建稳定的景观内部空间, 应用多种方法保护手态环境, 防止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绿化手段越来越多, 绿化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实现人为环境改造和自然环境的充分融合, 创造出绿色健康、科学合理的人类生存环境。

2.5 保护自然环境

在当前的城市建设中, 很多领导人员意图全部改变城市原来的自然环境, 力争建设一个全新的城市, 这种做法缺乏科学性。城市原来的自然环境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 全部改变城市原来的自然环境, 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增加大量的建设成本, 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原有的规律。因此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依据城市原有自然规律, 依据当地实际情况, 遵循当地生态环境特点, 在大力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进行绿化设计, 不能不顾绿化重点, 不顾自然规律, 白白浪费前面的努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主要论述了绿色园林景观设计策略。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绿色,设计

参考文献

[1] 李春宏.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 2010 (5)

人居环境景观与绿色住宅 第8篇

关键词:环境景观,生态,绿色住宅,人居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1 环境景观与住宅

环境景观, 特别是人居环境景观, 是人类在所居住的建筑实体内部空间以外的, 并在外部空间中可看到、可感受到的一切元素所构成的统一体。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元素 (如风、水、生物、生态条件、土壤条件, 周围的山水格局、山水环境、气候) 和功能设施 (如休闲设施, 广告牌, 园林建筑, 各类小品) 之间的关系。好的环境景观是一个人与自然、文化、经济、人性需求完美结合的中和感官的体验的场所。

住宅是满足人类各种生活功能的人工场所, 住宅的环境景观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场所, 住宅的环境景观设计应该从该场地的自然属性开始分析, 设计尊重自然。如果场地有良好的地形, 那么要充分利用这山;如果场地有良好的植被, 那么就要充分利用这植被, 尽量不破坏自然。因为大自然本身有它天生的美, 天生的功能在其中, 人的活动应该在自然的环境背景下去完成。

2 绿色住宅的发展

1987年, 前苏联首次提出“生态绿色住宅”的概念, 并作为新住宅运动的主要内容, 对现代住宅的设计、材料、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思路。此后, 日本三泽住宅公司开发设计了新一代的“生态住宅”新型太阳能住宅, 可以满足家庭中85%的能源需求。英国采用自然通风的特殊研究, 使住宅楼内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含量大大降低。荷兰住房计划强调使用无污染建材, 儿童的哮喘病大大减少, 瑞典最大的住宅银行1995年宣布, 只向生态建筑贷款。韩国也刮起新住宅运动旋风, 并陆续推出一批健康住宅。

纵观国外现代住宅运动情况, 我们不难发现, 发达国家的住宅革新不是追求居住的豪华和大气, 而是首先考虑住宅和环境与居住者的心理、生理需求吻合与否, 把住宅本身影响健康的人本意识放在第1位, 因而生态环保型、健康型住宅将得到普遍推广, 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否将成为人类生存环境能不能正常维持的关键。节能、节地以及绿色建材的使用程度成为了绿色住宅设计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3 绿色住宅应有什么样的环境景观

在某种意义上说, 理想的人居场所必定离不开理想的空间。中国自古就有所谓的理想的栖居地:“居室背山面水, 周围树木环抱”眼前是草地和宽阔的睡眠, 草地上有许多花、水中有白鸭嬉水, 使人感到心旷神怡;“一条小路穿过水域通向对岸的树丛, 曲折幽深, 水中可以游泳, 草地上可以休息, 林中可以散步”。水在房子和山之间, 远可观山丘及树林, 近可观水中之倒影, 一条小路过桥之后, 通向山林。“……而在外面的21世纪, 随着人文主义在居住中的兴起, 人们对住宅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住宅对环境景观的要求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绿色住宅的概念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到底什么样的人居住环境才堪称绿色住宅的环境景观呢?

首先, 环境景观不只是用来参观摆设的, 而是要与人融合在一起, 把人的需求放在第1位, 让人们在其中有归属感、生活感和亲切感。举个例子说, 很多房地产项目爱在居住环境中做一些展示性的、不为人考虑的事情, 比如做一些大型广场, 彩色铺地、彩色铺砖、彩色花坛、大的喷泉、音乐喷泉等等。喷泉里边也有水, 但这个水不是为人真正清静而考虑做的, 往往是为做水而水, 忘记了人的参与性, 忘记了要留出一个交流活动场所, 没有把人需要交流、需要清静而放进来考虑。这些做法都是跟绿色住宅的要求相背离的。只有符合人的行为功能的和精神需求的景观才是生态的住宅景观。

第二, 绿色住宅的环境景观最终目的是把人与自然结合在一起, 让人理解自然的, 绿色住宅的环境景观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回复的科学和艺术的再现。同时, 绿色住宅的环境空间必须是健康的, 无论它的树木、泥土、空气都是对人的身体是有利的。景观设计就是在充分认识自然自身功能的基础上, 通过进行改造、管理、保护、修复, 使自然更适合人居住。这种改造必须以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原有特性进行开发为前提, 即让自然自己决定应如何使用。而不是在人的主观意识支配下, 盲目被开发。景观本质上应是不同尺度的土地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景观元素是不同尺度的打的综合体, 包括大地上的建筑、道路系统、生态系统等, 景观的实质是土地的概念。只有尊重自然的景观才是绿色住宅的环境景观。

第三, 绿色住宅的环境景观必须是尊重地方人文文化的景观。人文景观, 它是一个文脉, 它是长期的人跟自然相适应、人与人之间相适应而形成的一整套赋予这块土地的含义。所有的古建筑也好, 所有的野生植物也好, 它都是从这块土地上长出来的, 都是历史所赋予的, 都应当尊重。所以现在搞房地产开发, 有的缺乏文化品位, 一会儿搞个这个“宫”, 一会又搞个那个“宫”, 这些都是把欧陆的风格搬过来的。这些都没有尊重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文文化, 要么就失去现代精神, 要么失去地方及场地的本民族文化的精神。这些都是片面追求商业片面地追求市场造成的, 他们认为这些是市场所追求的东西, 实际上都不是, 这会搞得人们猛一看都是欧式罗马住宅、欧式喷泉、欧式建筑等等, 让人们住在里边都不知住什么地方, 会使人失去对场所的认同, 对场所的归属感。因此, 不尊重场所的精神, 就是不尊重地方文化, 也称不上什么绿色住宅。

绿色化景观 第9篇

省道337景观设计以“绿色项链”为理念, 从可持续生态思维出发, 崇尚自然, 追求自然, 力求自然、道路和人的高度融合, 引导道路景观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2“绿色项链”的景观特征

2.1 线性景观

省道337主线如同一条细长的“线”, 串联起沿线河流、山脉、田野、城市、村落等各种特色“珠子”, 形成连续、流畅、自然且通视的“绿色项链”, 营造出远观态势、顺势前行的线性景观特征。

2.2 动态景观

道路景观空间其独特的特殊性, 即它是一种动态的景观空间, 随着人流车流的不断移动, 道路景观空间也随之发生变化。省道337设计时速80km/h, 且沿线景观画面以单个、连续、瞬间等不同形式出现[3], 设计需要以人在车中的运动视觉特征为前提, 考虑不同景观画面的感知效果。

2.3 装饰景观

道路是城市的一种装饰品, 能够提升一个城市的形象气质, 道路景观色彩质感和文化内涵体现一个城市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水平。

3“绿色项链”的构建思路

3.1 形成条件

省道337与312国道、沪宁高速道路、宁杭城际铁路、机场高速等交叉, 跨越秦淮河、句容河, 沿线途经魅力老城、活力新城、美丽乡村、生态茶田等丰富多变的路域环境。这些良好区位条件和特色地域文化, 是构建“绿色项链”的基础。

3.2 景观定位

省道337将成为绿色生态、简约现代、轻松休闲、富有活力的风景绿道和城市走廊, 如同一条“绿色项链”将汤山新城、湖熟新城、禄口新城、滨江新城几个绿色珍珠串联起来, 形成南京城市的东南生态屏障, 未来将于南京滨江大道连接, 形成完整的生态链, 为南京构筑起强大的防护绿墙, 成为展示南京生态活力和文化活力的新三环。

3.3 景观结构

景观结构从一条项链出发, 形象地归纳为“一环、三链、四珍珠”。一环即南京城市路网“大三环”;三链即乡村休闲链 (体现汤山新城的休闲文化和乡村美) 、活力新城链 (体现空港活力与湖熟宜居城市形象) 、自然山林链 (体现生态旅游、美丽乡村的秀美) ;四珍珠即汤山、湖熟、禄口、滨江4个新城。

3.4 生态要素

3.4.1 植物。

省道337以丰富多样的植物弱化道路人工痕迹, 尤其在路侧以乡土树种为主, 协调道路绿化与周边自然植被, 提高景观认可度和归属感, 形成生态性强、稳定而优美的景观廊道;以不同树形、质感、层次和季相色彩的植物, 配置空间远近开合变化、连续性引导、隐退式遮挡、色彩冲击式强调等不同视觉效果的生境, 体现道路景观具有线性、动态性、装饰性的特征。

3.4.2 动物。

省道337在设计中引入动物通道生态理念, 沿线设置多处地下绿色通道, 将道路阻隔的自然环境联系起来, 最大限度减小对动物生存空间的破坏。

3.4.3 环境。

除动植物以外的生态要素主要是指山水田地域环境、气候、人工构筑、文化等综合要素。因地制宜利用沿线的资源环境, 降低景观建设成本, 同时突出地域文化, 是生态建设的差异性和标志性的重要手段。

3.5 配置模式

植物作为景观中的主角, 其配置模式必是影响景观效果的关键。省道337主要采用落叶大乔木+草坪双层开敞通视模式、常绿中乔木+灌木地被双层引导借景模式、开花中乔木+灌木地被双层色彩冲击模式、落叶常绿大乔木+开花常绿中乔木+灌木地被三层隐退遮挡模式。

3.6 设计手法

3.6.1 以少胜多, 打开视线借景。

对于周边有水有田的路段, 设计宜采用双层开敞通视模式, 将自然风光引入道路景观, 用最少的树打造最近自然的景观, 尽可能把视线打开, 借景美丽的自然风光, 增加道路的景观特色。

3.6.2 俗则屏之, 遮挡视线障景。

对周边建筑零乱、景观欠佳的路段, 设计宜采用3层隐退遮挡模式, 增加绿量, 消隐建筑。以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屏挡不美的区域, 同时也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3.6.3 隔而不断, 连通视线隔景。

对路侧紧邻建筑用地, 没有绿化空间的路段, 且出入口较多的区段, 设计宜整合空间, 减少路口, 用绿化隔开道路与建筑, 既保证交通功能安全, 又增加绿量, 但在视线上不隔断道路内外的通透性。

4 结语

省道337景观设计将生态景观思维贯穿到设计全过程, 为南京打造出一条近自然、高品味、可印象、有活力的“绿色项链”。

参考文献

[1]曹娟.以合肥为例研究城市道路景观的生态设计[D].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农业大学, 2012

绿色化景观 第10篇

关键词:绿色河流廊道;网络结构;景观格局;3S技术;广州市番禺区

中图分类号:S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32-2

0 引言

绿色河流廊道是指沿河流分布的绿色植被带,是一种绿色廊道[1,2],它在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以及满足城市居民视觉审美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对城市绿色河流廊道景观格局的分析重在探讨其生态效应,即研究该廊道的流的作用和分割景观造成景观破碎化及对环境的影响[3]。目前,国内外对河流植被带的研究较多,但研究对象多为块状绿地,基于河流河岸植被带的条形绿地研究还很少[4],且基于GIS技术对城市绿色河流廊道进行定量的景观格局研究也少有触及。基于此,在中小尺度上,综合运用3S技术与生态学原理,对广州市番禺区主干河道分布的绿色植被带的景观格局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探讨研究,除分析其现状、现存问题外,并提出优化对策。对广州市番禺区绿色河流廊道的研究除为绿色河流廊道建设提供合理、科学的依据外,也为实现研究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 研究概况与数据组织

1.1 研究区概况

广州市番禺区位于穗港澳“小三角”的中心位置,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界于北纬22°26′-23°05′、东经113°14′-113°42′之间,见图1。该区域江环水绕,河网纵横,是典型的平原感潮河网地区。境内干支流17条,边境干支流5条,多自西北流向东南见图2。密集的河网除担负引排水任务外,还对研究区防洪除涝、工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居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该区域河流绿色廊道的空间分布格局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数据组织与预处理

本文主要数据源为研究区TM数据(轨道号为P122R44,获取日期为2008年12月17日),广州市2005年行政区划图(1:25万)以及研究区2007年统计年鉴。涉及到的图像处理软件主要为ArcGIS9.2、ENVI4.6以及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3。

必要的数据预处理流程为,基于研究区已经过精校正的2000年TM数据校准08年影像,并以广州市行政区划矢量图为掩膜提取研究区,在此流程中ArcGIS9.2、ENVI4.6软件得到交互运用。

2 研究方法

2.1 绿色河流廊道数据的获取

(1)对08年TM影像以4,3,2波段组合得到富含植被信息的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

(2)基于ArcGIS9.2软件生成研究区主干河流网络分布图,并对河流两岸做60m缓冲区(有关资料表明,距河流60m处时,可有效过度污染物,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给,并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功能[6])。

(3)叠加分析研究区绿色河流廊道缓冲区分布图与遥感影像图,并借助监督分类方法提取缓冲区内水体、建筑物和植被三种土地覆被类型。经验证各类别可分离度均达到1.8以上,满足文章要求。

2.2 网络连接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网络连接度的评价指标包括线点率;环度;连通性;C指数等。本文选择最能反映网络空间结构的三个指标,科学简洁的表达出研究区绿色河流廊道网络空间结构特征。

线点率β是反映网络中廊道与节点之间的关系,用来衡量网络的通达程度,是网络中每个节点连接的平均廊道数。计算公式如下:

网络环度α是表示能流、物流和物种迁移路线的可选择程度,也是反映网络复杂程度的一个指标,指网络中实际环路数与网络中存在的最大可能环路数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连通性γ是廊道在空间上连续的度量,也是确定通道功能效率的重要指标,反映网络中各节点被连接起来的程度,即网络中实际连接廊道数与最大可能连接廊道数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上述公式中:L均表示连接廊道数;V为节点数[7]。

2.3 景观指数的选取与计算

现有景观格局指数类型繁多且大部分指数之间都有相关性。为更好地挖掘研究区河流绿色廊道景观格局信息,本文在类型水平上选取斑块数(NP)、斑块密度(PD)、分维数(FRAC-MN)、凝聚度指数(COHESION)这四个评价指标,拟从面积、形状、多样性等角度探讨研究区绿色河流廊道的景观特征[8,9]。其中,景观指数的计算采用由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森林科学系Dr. Kevin和Barbara Marks开发的FARGSTATS 3.3软件包完成,具体的计算公式见该软件的帮助文件[10]。

3 结果与分析

3.1 网络空间格局分析

借助ArcGIS9.2软件,对研究区绿色河流廊道网络矢量图进行拓扑处理,统计出整个河流廊道的弧度和节点(L和V)的数量,得到的α、β、γ值用以描述廊道的网络结构特征。网络结构α指数为0.24,说明网络环度偏低,网络中回路较缺乏。生物个体在躲避干扰或天敌时,网络可选择提供的线路少,即很难缩短危机情况下生物个体躲避的时间和路程,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网络结构β指数为1.33,说明研究区内骨干绿色河流廊道网络结构比较简单,网络中每个节点平均仅被一条廊道连接,造成了网络中生物个体迁移,能量和信息的流动效率偏低。反映出研究区绿色节点建设存在较严重的节点孤立化、点状化问题。

网络结构γ指数为0.51,说明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程度中等偏低,且多为间断式连接,没有形成有效的连接通道。同样不利于网络中物种的迁移、觅食和躲避干扰。

3.2 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对17条主干河流60m缓冲区范围分别进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斑块数、斑块密度、凝聚度和分维数等景观指数对比分析,见图2。

(1)NP(斑块数):研究区主干河流绿色廊道平均建设率为45%,其中建设率最高的是顺德水道,达到60%。17条主干廊道中,绿地建设率达50%以上的仅6条,其余的均在40%以上。说明整个区域绿色廊道缺乏,建设率低,绿色廊道建设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图2-a显示,建筑用地和绿地的曲线走势近似,建筑物与绿地成比例分布;除了蕉门水道,各条绿色河流廊道的绿地面积均高于建筑用地和水体面积;仅有4条廊道的绿地与其他用地的占地比例差距较大,达1.5左右;1/3的廊道土地利用类型基本是等值分布,说明研究区绿色河流廊道略占优势的地类为植被,因其绝对优势不明显,不利于沿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

(2)PD(斑块密度):图2-b中对应于绿地的斑块密度都很大,表明各廊道内绿地分布的破碎化程度相对较高;建筑物的板块密度大幅度减小,说明该类型斑块破碎化度减小,呈大面积或聚集态分布。其中顺德水道的植被和建筑物PD值同时达到了最高和最低两个峰值,显示出该廊道内建筑物的高度密集和植被分布的高度零散。

(3)FRAC-MN(分维数):由图2-c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之间分维数值的差异仍然明显,曲线呈起伏的折线变化,且分维数值在1.07-1.18之间。其中峰值出现在建筑用地,说明此类斑块形状复杂,植被次之。

(4)COHESION(凝聚度指数):如图2-d所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COHESION曲线起伏变化,且建筑用地的凝聚度普遍高于其他土地类型,最低值均出现在水体斑块中,表明整个研究区内建筑用地和植被斑块的凝聚度相差不大,但和水体斑块的相差就很大。

4 结论

通过对研究区绿色河流廊道的网络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特征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1)就整个研究区而言,其绿色河流廊道网络结构的特点为网络环度较低,缺乏回路,即网络中可选择的线路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线点率低,平均每个节点仅被一条廊道连接;连通度中等偏低,节点孤立化,没有形成完善的网络结构,不易于生物物质、能量的交换。由此,应在原有河道景观的基础之上,加强绿地和水体的保护,同时增加有效绿地面积,增加网络的节点,完善网络结构。

(2)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中绿地占相对优势,但从斑块总量来说,整个区域绿地仍较缺乏,建设空间还很大。且景观的破碎度较高,零散、杂乱的分布在河流两岸,并未形成可以真正起到保护河流和生物生存的良好生境带。在保证城镇建设的同时提高绿地建设率。

(3)各地类景观形状复杂,除建筑用地分布相对集中外,其他地类分布较零散。总的来说,河流廊道的景观稳定性较低,敏感性较高。在以后的建设中要不断增强其生态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6-37.

[2] 罗坤,蔡永立,郭纪光,等.崇明岛绿色河流廊道景观格局[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0):908-912.

[3] 李艳红.广州城市廊道景观热环境效应模拟研究[D].广州: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蔡婵静,周志翔,陈芳,等.武汉市绿色河流廊道景观格局[J].生态学报,2006,26(9):2996-3003.

[5] 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J].生态学报,2005,25(9):2406-2412.

[6] 王云才.上海市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J].地理研究,2009,28(2):284-292.

[7] Cook E A. Landscape structure indices for assessing urban ecological networks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58:269-280.

[8] 陳文波,肖笃宁,李秀珍.景观指数分类-应用及构建[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21-125.

[9] 龚建周,夏北成,陈健飞,等.基于3S技术的广州市生态安全景观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2008,28(9):4323-4333.

[10] http://www.umass.edu/landeco/research/fragstats/downloads/fragstats-downloads.html[EB/OL].2007-10-13.

建筑发展与绿色生态景观分析 第11篇

当人们热衷于城市建设而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发现, 真正体现本质需要的不只是建筑面积和使用功能, 更重要的还在于建筑与城市的环境功能, 这是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物化反映。建设一个环境整洁优美, 有一定格调的环境艺术特色和文化品味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已提了出来。城市园林绿化、城市广场环境、城市风貌特色有机结合, 成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建设的典范。不少城市, 不少居住小区都开始把目光投向建筑与城市环境建设上来, “打环境牌”成了不少房地产开发商的热门话题。在城市美化形象工程的认识上也不断提高。城市环境美化有四个发展阶段。

绿化阶段:即达到一定水平的绿化率, 规划上该绿化的地方都栽上树, 种上草, 环境绿化有了基础。

彩化阶段:即光有绿色还不够, 还必须使大地添彩, 铺满锦绣。在绿化园林中培植各种花木, 五彩缤纷, 四季有花。这在园林绿化的经营管理和城市文明建设方面将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艺术化阶段:即城市的格调、特色有一定的艺术质量。一条街、一个片区, 要用城市设计的综合观点, 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乔、灌、花、草和城市雕塑、小品等环境要协调有致, 相得益彰, 步移景异, 无不成画。

生态化阶段:即人与自然统一、协调, 不仅是植物花草而且与山水环境, 与各类动物生灵相处和谐, 生态良好。

2 建筑发展与绿色景观相和谐

2.1 建筑与景观环境相互和谐统一

绿化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环境中成为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 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且造成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不同的室外绿化环境往往带给建筑迥异的视觉效果, 使建筑室外环境和建筑形象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建筑的外部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 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一旦离开了特定的环境, 建筑往往也就失去了相应的审美价值。

2.2 绿化植物在建筑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作

绿色植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 夏季蓬勃的盛绿, 秋季灿烂的金红, 冬季寂静的冷绿使建筑造型和空间环境在一年四季拥有时刻变换的生动表情, 带给人们时刻新鲜的心理和视觉感受。植物凭借其绚丽斑斓的季节性变化给建筑室外空间带来层出不穷的变化和惊喜。

现代城市中到处充斥着体型庞大, 色彩和质感单一的建筑, 绿色景观可以增加建筑物的层次感和色彩感, 对于杂乱的临街建筑, 绿色景观起到一定的遮掩作用, 对于烦躁的都市生活, 植物的绿色还能舒缓人们的心情, 使人在舒适安逸的同时, 感受到生命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3 建筑与景观环境的互动

在人们逐渐有意识的改变环境的过程中, 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 是对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 但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 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服从意识, 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和人之间的狭隘关系的相互制约, 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一现象的意识, 而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 经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4 绿色生态景观发展

人类与生俱来的对自然与绿色植物的强烈认同感与亲近感及其带给人类的安定感, 使得绿色植物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营造活动中始终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是生态环境备受关注的今天, 绿色植物更是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融入建筑设计和建筑环境, 扮演着生态要素的重要角色。

景观的生态性并不是新鲜的概念, 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建造, 景观都与自然发生密切的联系, 这就必然涉及到景观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只是因为今天的环境更为突出, 更受关注, 所以生态似乎成为最时髦的话题之一。

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生态景观。尊重自然发展过程, 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 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 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 占据了首要位置。

生态学思想的引入, 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更大的转变, 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 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 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 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 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论。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 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 但具体到每个设计, 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 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与这些原则, 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

5 景观设计在建筑中的地位

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他们相互间密不可分, 相辅相成, 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群广泛的使用需要。如今在住宅建筑中, 景观越来越成为房地产销售中的亮点, 成为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要素。通过对道路、植物、水及构筑物的组织, 给居住者提供了舒适的室外环境。现如今人们对建筑物要求不单一的追求功能, 而对景观环境的要求逐步提高, 两者相辅相承。总的来说, 一个成功的景观塑造, 需要各种因素的相互配合, 只有在细节上都认真考虑, 仔细推敲, 才能够有效地引导人流, 使人们行走于其中而不觉突兀, 既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要求, 给人们提供愉悦感, 又能够给人们提供足够的安全保护, 成为城市景观的有效延伸, 为人们构筑舒适而愉悦的生活环境。

6 结语

经过一个世纪在艺术和科学两个方面的延伸与发展, 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以其具有自身特征的社会性和生态性的尺度与传统园林划出了分水岭, 在不断的拓展与变化中已经成为了多元多价值观的实践专业。景观建筑学的三个潜在关怀——美学、环境和社会, 现代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 相反, 强调景观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强调景观中社会公平的体现, 强调景观中对人的精神愉悦的诉求越来越清晰地成为构成其价值体系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资料集 (第2版) 第一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学报, 2008~2009.

上一篇:城市广告下一篇:中华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