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前臂范文

2024-09-12

儿童前臂范文(精选7篇)

儿童前臂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根据诊治及随访要求设立入选标准: a) 患者年龄1 ~14岁; b) 骨折均为尺桡骨闭合性骨折; c) 无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及神经血管损伤发生; d) 治疗过程均在我院; e) 随访时间在3个月以上。符合上述标准的共40例前臂骨折可疑患者, 平均年龄6. 2岁 ( 2 ~ 12岁) ,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12例。B超为simens GE400型便携式超声仪频率为7. 5 MHz, 小型探头。

1. 2 B超使用方法

B超探头置于前臂背侧及桡尺侧沿尺桡骨长轴 ( 矢状面及冠状面) 检查, 检查后患者拍摄标准正侧位X线片, B超背侧及桡尺侧图像分别与X线片正侧位对应。骨科医师预先不知B超检查结果, 根据X线片检查结果评估骨折情况决定治疗方案。如果骨折需要复位, 在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前再次行B超检查及拍片。

1. 3 术后处理

对所有前臂骨折予石膏固定, 第1天即行功能锻炼, 分别于第1、2、4周及第2、3个月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1. 4 统计学分析

以X线片检查结果为参照, 计算B超诊断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 SPSS 15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超声检查图像证实患儿骨折部特别是前臂矢状面及冠状面切面强回声骨皮质连续性中断, 从而明确骨折诊断, 部分复杂粉碎骨折超声图像杂乱, 但依然能肯定诊断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情况。B超监视下进行闭合复位可见呈强回声带骨皮质的相互对合方式, 如复位至强回声骨皮质带连续性较好 ( 尽管依然可见断裂) , 则认为可接受复位, 特别是前臂矢状面及冠状面均能在复位中观察到此情况 ( 见图1 ~ 3) 。

影像学证实40 例前臂干骨折的患儿共68 个骨折, 其中桡骨干骨折8 例, 尺桡骨干双骨折28 例, 尺骨干骨折4 例。B超诊断的敏感性为99% ( 95% 可信区间, 91% ~ 100% ) , 特异性为100% ( 95% 可信区间, 83% ~ 100% ) , 见表1。24 个均在B超引导下行闭合手法复位后石膏外固定, 成功率92% ( 95% CI, 82% ~ 99% ) 。14 个青枝骨折及30 个稳定骨折不需手法复位, 直接行石膏外固定。所有病例均获随访, 随访3个月, 骨折愈合及前臂功能良好。

3 讨论

尺桡骨骨折是儿童常见骨折, 约占所有儿童骨折的13%[2]。由于儿童骨干有较厚的骨膜包绕且塑形矫正能力强, 大多数骨折可以保守治疗, 且疗效满意。儿童前臂骨折成角及旋转角度标准存在较大差异, 一般认为成角大于10°、旋转大于45°、完全移位是不能接受的[3,4,5,6,7]。但最近的证据表明, 过去认为安全的离子辐射可能对生长发育有长期的作用, 并且有潜在致癌可能。B超可以正确诊断并引导儿童前臂骨折闭合复位, 其优点如下: a) 无损伤, 无放射辐射。b) 与X线机相比, 新型B超易于携带。c) 重复检查简单快速, 特别是对连续检查疾病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不产生过多的放射危害[8,9,10]。

B超诊断前臂骨折并引导骨折复位已有报道。Williamson等[8]研究表明, B超与X线片对于单独简单的儿童前臂骨折的诊断价值相同。Hubner等[9]也发现B超与X线片对诊断儿童四肢长骨骨折价值相当。我们的研究表明B超对关节外的儿童长骨骨折的诊断价值与X线片相近, 甚至优于X线片。

因为尺桡骨、胫腓骨干骨折表浅易于评估, 因此使用B超诊断上述部位骨折相对于股骨、肱骨骨折更加容易。从技术上说检测胫腓骨骨折要难于尺桡骨骨折, 胫腓骨常发生纵向多平面的骨折, 而尺桡骨易发生横向单一平面骨折。本研究并不包括所有长骨骨折, 而仅仅针对前臂干骨折, 排除下肢长骨。

最近研究表明B超可用于肘、腕、踝关节内骨折。尽管肱骨也可能很适合使用B超检查, 但大多数前臂骨折并不累及关节, 且腕、肘关节结构相对复杂。因此, 我们排除了腕、肘关节内疑似骨折的患者。

Hubner等[9]研究表明B超不适合诊断近关节的骨折, 而本研究与其并不完全一致。本研究中1 例桡骨远端骨折使用B超确诊而同时伴有的尺骨茎突骨折漏诊。本组中1例桡骨远端骨折, 尽管不是关节内骨折但是骨折断端靠近关节, B超检查与X线检查的结果并不一致。B超正确诊断为骨折并需要复位但是难以测量成角角度, X线片确诊骨折但不需复位。1 例B超诊断桡骨远端无移位的Salter-Harris Ⅰ型的骨骺损伤病例, 体检桡骨生长板区压痛, 而其X线片上未见异常。有趣的是在这些病例的B超检查图像中可见少量的溢出。尽管病例数量较少, 细微的生长板损伤仅有少量的内出血, 拍片检查难以发现, 而B超却可以发现。本研究无法对此类相对少见损伤以及生长板的损伤进行评估。

畸形不明显的青枝骨折往往表现不典型, X线片检查容易忽视而造成漏诊。本组中2 例B超诊断尺骨青枝骨折而初次X线片未发现因此被误认为假阳性, 进一步随访的X线片检查发现骨折处有骨痂生成表明曾经骨折。我们的研究表明B超诊断此类骨折比X线片更加准确。

目前, 骨折手法复位后需要再次拍片复查复位是否良好, 如果复位不佳可能需要再次复位, 这一过程可能会重复数次。临床判断复位是否满意有时会比较困难, 特别是骨折端肿胀明显或者患者较肥胖。术后X线片是复位标准之一。如果拍片证实复位不佳, 可能需要拆除石膏后再复位, 再次石膏固定, 患者再次拍片。此过程不仅耗时而且使得医患关系紧张。如果为追求一次复位成功, 可以使用X线透视下复位, 但此法对医患双方辐射损伤大。

使用B超引导复位可以反复检查并实时监控复位情况。本研究中我们测量成角的角度及骨折端移位的距离, B超结果对骨科医师是单盲, 他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片检查决定骨折是否需要复位或再次复位。然而B超仅能对纵向外侧及背侧面进行检查, 如果发生掌侧成角需要复位, B超往往不能正确诊断。因此, 对于需要复位的骨折应该行三维包括掌侧面检查。

本组研究显示, B超对关节外前臂骨折的诊断及是否需要复位上的价值与X线片相当。没有数据统计闭合复位或透视下复位的成功率[11,12], 因此无法比较是否B超引导下复位成功率更高, 需要在以后的随机化研究中予以明确。

超声探头需与肢体直接接触, 为获得优质的图像, 探头需加压, 因此可能会增加患者疼痛。在本研究中没有正式评估B超检查过程中是否疼痛, 我们使用适量超声传导凝胶涂于皮肤后轻轻加压于前臂即可获得满意的图像, 就我们的观察发现采用此法并不会增加患者额外的痛苦。因此, 我们还是主张使用超声传导凝胶, 既可提供声窗又可缓冲压力, 减轻疼痛。

此外, 并没有详细记录每次检查所需时间, 我们从开机到检查完毕一般不超过5 min。B超检查骨折及复位有两个明显缺点, 第一是一旦石膏固定后就无法使用B超检查, 只能通过X线检查明确复位情况; 另外无法检测后期复位后的稳定性。本组2 例再次复位的病例, 可能由于石膏固定过程中导致骨折端再移位。尽管如此, 可以认为下肢骨折、关节、生长板损伤等较大样本双盲前瞻性研究可能会使B超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所有长骨, 我们相信B超将会在儿童骨折的诊断和治疗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Price CT, Scott DS, Kurzner ME, et al.Malunited forearm fractures in children[J].J Pediatr Orthop, 1990, 10 (6) :705-712.

[3]Flynn JM, Waters PM.Single-bone fixation of both-bone forearm fractures[J].J Pediatr Orthop, 1996, 16 (5) :655-659.

[4]Luhmann SJ, Gordon JE, Schoenecker PL.Intramedullary fixation of unstable both-bone forearm fractures in children[J].J Pediatr Orthop, 1998, 18 (4) :451-456.

[5]Yung SH, Lam CY, Choi KY, et al.Percutaneous intramedullary Kirschner wiring for displaced diaphyseal forearm fractures in children[J].J Bone Joint Surg (Br) , 1998, 80 (1) :91-94.

[6]Anderson LD, Sisk TD, Tooms RE, et al.Compressionplate fixation in acute diaphyseal fractures of the radius and ulna[J].J Bone Joint Surg (Br) , 1975, 57 (3) :287-297.

[7]Dodge HS, Cady GW.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radius and ulna with compression plates[J].J Bone Joint Surg (Br) , 1972, 54 (6) :1167-1176.

[8]Williamson D, Watura R, Cobby M.Ultrasound imaging of forearm fractures in children:a viable alternative?[J].J Accid Emerg Med, 2000, 17 (1) :22-24.

[9]Hubner U, Schlicht W, Outzen S, et al.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fractures in children[J].J Bone Joint Surg (Br) , 2000, 82 (8) :1170-1173.

[10]Durston W, Swartzentruber R.Ultrasound guided reduction of pediatric forearm fractures in the ED[J].Am J Emerg Med, 2000, 18 (1) :72-77.

[11]Jubel A, Andermahr J, Isenberg J, et al.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s of 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forearm fractures in children[J].J Pediatr Orthop B, 2005, 14 (5) :375-380.

儿童前臂 第2篇

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同侧前臂骨折

为探讨儿童肱骨踝上骨折合并同侧前臂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对本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期间25例患儿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期间25例肱骨踝上骨折合并同侧前臂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例, 女9例;年龄5~15岁, 平均 (10±4.5) 岁。所有患儿X线检查均为确诊病例。其中骨折部位在右侧者16例, 左侧9例。前臂骨折中位于远端1/3段者17例, 桡骨远段骨骺骨折8例。骨折原因:车祸伤8例、摔伤17例, 骨折类型:肱骨髁上骨折均为伸直型骨折, 其中开放性骨折21例, 闭合性骨折4例。前臂骨折中开放性骨折16例, 闭合性骨折9例。

1.2 方法

对于前臂骨开放性骨折的患儿, 先在局麻或全麻下清创或缝合, 行前臂骨折手法复位夹板固定4~6周, 后采用无菌大号巾钳作尺骨鹰嘴悬吊滑动牵引, 肘关节屈曲80~90°之间, 牵引重量1~2kg, 每日手法调整。3d后肿胀基本消退, 床头拍片, 根据X线片调整牵引重量, 纠正侧方移位。共持续牵引1周。复拍X线片去除牵引及夹板, 肱骨踝上开发性骨折的患儿, 清创后切开复位, 以克氏针交叉固定3~4周, 闭合性骨折的患儿, 手法矫正髁上骨折, 行上肢肘关节屈曲90°、腕关节功能位石膏固定。2~3周后去除石膏, 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邱耀元等制定的评分标准[1]: (1) 优:肘关节伸屈活动受限在10°以内, 肘内翻<5°; (2) 良:肘关节伸屈活动受限高于11°而<20°, 肘内翻高于6°而<10°; (3) 中:肘关节伸屈活动受限高于21°而<30°, 肘内翻多于11°而<15°; (4) 差:肘关节伸屈活动受限在30°以上, 肘内翻多于15°。

2 结果

随访5~30个月, 25例患儿中除1例患儿骨折段趋于关节面, 断端为周围组织嵌顿复位不成功;1例合并肘部骨化性肌炎, 导致肘关节强直, 二次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外, 其余23例均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优18例, 良5例, 可1例, 差1例, 优良率92%。

3 讨论

肱骨踝上骨折合并同侧前臂骨折是儿童骨折中较为严重的一种骨折类型。病理机制是儿童摔倒时手掌着地, 肘关节受力或前壁伸直, 在外力作用下导致前臂下、桡骨远端骨垢及肱骨踝上伸直型骨折。为避免多重并发症引起的终身残疾, 应重视儿童肱骨踝上骨折的早期有效治疗。成年患者通常进行早期手术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治疗, 但是多数人反对对儿童采取手术方法治疗, 认为闭合整复外固定方法比较适合儿童[2]。同时, 复位前应注意检查患儿骨折侧桡动脉是否搏动, 确定是否存在骨折合并的神经及血管损伤, 检查指和腕关节屈伸情况。复位后, 经小夹板外固定等治疗的患肢远端肿胀较为严重, 应密切主要远端血运, 并观察患肢的温度。避免发生伏克曼挛缩或肘关节强直等并发症。前臂功能的恢复程度与术中骨折对位、对线, 骨间隙的恢复有直接关系。因此, 术中应力求完全纠正。同时, 早期康复锻炼对治疗效果也会发生影响。应在尽量减轻患儿因功能锻炼而产生的痛苦, 同时又能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综上所述, 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合并同侧前臂骨折, 应根据患儿骨折情况, 循征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以减少患儿痛苦,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程杰, 李大明.闭合复位外侧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6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 .

儿童前臂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6例前臂远端骨折患儿, 其中男19例, 女17例, 年龄5~13岁, 平均 (9.3±4.2) 岁;按照AO分类, A型13例, B型21例, C型2例;其中左腕骨折21例, 右腕骨折15例。骨折原因:13例因奔跑摔伤, 11例因推倒跌伤, 8例因滑倒摔伤, 3例因其他原因。经X线检查, 均有不同程度的成角征象以及移位。

1.2 方法

36例患儿均给予全麻或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前进行X线拍摄, 正确了解患儿上肢以及腕掌部的全长X线片, 结合患儿受伤时手掌撑地的方式以及倒地速度等, 诊断有无桡骨上段或尺骨骨折损伤等。同时了解患儿骨折的形态, 近端与远端有无成角以及移位, 做好充分准备后, 开始进行手术。术中采用轻柔的手法将骨折进行复位;在X线的透视下解剖复位之后, 远离神经以及血管, 在前臂远端经骺线斜行穿透对侧骨皮质采用两枚左右的克氏针进行交叉或者平行固定;然后行C型臂X线透视, 进行解剖复位后, 采用石膏托外固定腕关节以及前臂中立位置, 固定3周, 每3天进行针后的换药处理, 在术后3周将石膏拆除, 同时指导患儿进行前臂旋转活动以及腕关节的伸屈活动等功能训练;在术后5周进行X线的复查, 查看关节是否愈合, 达到临床规定的愈合后将克氏针拔除。

1.3 评价标准

采用GW功能评分标准, 主要从客观评价、主观评价、局部畸形以及并发生的发生率上对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优:0~2分;良:3~8分;可:9~20分, 差:≥21分。

2 结果

36例患儿经过手术治疗后, 随访1年, 患肢均未出现发生畸形, 且通过X线复查, 骨折端对线对位良好, 桡骨远端尺偏角、长倾角正常。平均腕关节功能评分为 (2.50±1.35) 分。有1例患儿发生不良反应, 主要是针道感染, 给予口服抗生素以及局部消毒后, 症状消失, 恢复正常。

3 讨论

前臂远端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之一, 在临床上由于骨骺软骨的骨折线在X线片上的影像不够清晰, 往往出现误诊以及漏诊现象, 延误治疗时机。因此对儿童前臂远端骨折的诊断应该首先考虑骨骺损伤的可能性, 同时仔细观察在X线片中化骨核的位置变化, 从而对其进行确诊。良好的复位骨折、桡骨旋转弓的恢复以及骨折端旋转的限制以及早期的前臂功能锻炼都能够促进骨折的愈合, 并且还能够较好的预防骨折后期并发症的发生率[2]。儿童前臂远端骨折的治疗主要是符合骨骺解剖复位, 从而恢复期尺倾角以及掌倾角, 最终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性, 确保腕关节发生畸形。

对于远端桡骨骨骺损伤如系闭合性, 采用保守治疗效果比较好[3]。对前臂远端患儿进行手术治疗时, 复位手法应该尽量轻柔, 避免加重对骨骺以及骨骺板的损伤, 杜绝使用猛烈牵抖或者旋转等手法进行复位, 如果采用此种手法容易出现关节畸形。尤其是对生长发育的患儿, 不能够强求的进行解剖复位, 相对而言, 轻度的畸形复合能够在两年内自行愈合[4]。在手法复位之后, 在石膏内按照三垫法进行加垫, 从而确保骨折不发生移位现象。在本次的研究中, 无一例患儿发生移位或者畸形现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单纯的使用克氏针固定强度相对比较差, 因此, 可以结合外固定支架或者是石膏外固定治疗[5]。

综上所述, 对前臂远端骨折患儿行闭合复位经皮钢针固定, 操作方法简单, 创伤小, 固定可靠, 同时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钢针固定儿童前臂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6例前臂远端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儿均在C型X线机透视下行闭合复位, 采用克氏针内固定和辅以前臂石膏托外固定治疗, 随访1年, 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36例患儿经手术治疗后, 随访1年, 患肢均未出现畸形, 平均腕关节功能评分为 (2.50±1.35) 分。有1例患儿发生不良反应, 主要是针道感染, 给予口服抗生素以及局部消毒后, 症状消失, 恢复正常。结论:对前臂远端骨折患儿行闭合复位经皮钢针固定, 操作方法简单, 创伤小, 固定可靠, 同时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闭合复位经皮钢针,前臂远端骨折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55.

[2]安宁, 李志刚, 傅英霞.儿童前臂远端骨折治疗方法的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 32 (1) :89-90.

[3]胡关彪, 丁积勇, 吴明.微创治疗小儿桡骨远端骨骺骨折23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1 (12) :893-894.

[3]阳易华.保守治疗儿童前臂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 2013, 11 (4) :305-306.

[4]张立峰.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临床疗效[J].江苏医药, 2013, 39 (6) :689-699.

犬前臂骨折治疗 第4篇

受伤犬4月龄, 体重5kg, 左前臂被大犬咬骨折, 骨折后犬狂叫, 攻击人。其体温正常, 呼吸急促, 患处可弯折成120°左右, 被咬处有少量血液渗出。

触诊, 患处有骨摩擦音, 尺骨、桡骨均骨折, 腕关节活动正常, 局部软组织肿胀。

2 治疗

2.1 麻醉

穴位麻醉, 取百会、肘俞、四渎三穴。兑制1%普鲁卡因于上述三穴注射, 每穴1.5 mL。

2.2 接骨固定

患犬右侧卧保定, 固定其嘴, 注意保持呼吸通畅。

1号助手固定患犬肩肘部, 2号助手固定掌腕部, 并将前肢沿肢轴作远离躯干的牵引。术者在牵引的同时, 握住患处两端, 按旋转捏拢及推送方法, 依次整复桡骨、尺骨, 使骨折端吻合。

用75%酒精20 mL兑20 g鱼石脂, 溶解后将药液均匀敷于纱布上, 在保持患处对位的情况下, 将敷药纱布包于患处, 随后用4块小夹板固定接骨处。

夹板应磨平、打光, 厚度适当, 长度以8 cm左右为宜。固定时, 若夹板与肢体不能很好接触, 可在夹板与肢体间垫上纱布或棉花, 然后再行固定。夹板固定的松紧度要合适, 过紧易引起循环障碍, 过松夹板会松脱。

2.3 用药

2.3.1 灌服

云南白药2片/次、诺氟沙星胶囊0.4 g, 1次/d, 连用7 d。

2.3.2 静注

50 mL 20%甘露醇;25m L 10%GS、2mL复方丹参注射液;40mL 0.9%NaCl、0.5gVC;1 g葡萄糖酸钙。

2.3.3 注射

金葡液稀释100倍后, 注入骨折端骨膜下, 环形分点注射, 每点0.2 m L左右, 每隔3~5 d注射1次, 5次为1个疗程, 第1个疗程后停1周再用一个疗程。

2.3.4 浸润

接骨后从第2 d开始, 每天用75%酒精浸润包扎患处的纱布。

3 小结

3.1 良好的麻醉是治疗的前提

百会穴是此例麻醉的主穴, 肘俞、四渎作为配穴可增强麻醉效果。

3.2 断骨复位是关键

断骨的复位吻合度将直接影响愈后效果。

复位过程中术者与助手的配合, 牵引的力度, 旋转推送的手法将直接影响复位效果。

3.2 护理用药是保障

良好的护理及合理的用药是骨折愈合良好的保障。

3.3.1 护理

限制犬的活动, 防止其啃咬夹板。防止夹板固定过紧引起肢端水肿。术后前两天若患处肿胀, 可适当放松夹板, 当肿胀消除后, 要及时调节夹板的固定力度。

应根据患处的骨长度和大小确定夹板的长度和宽度。本例不应限制肘关节的活动, 否则会造成肘关节僵硬和运动不灵活。

3.3.2 用药

金葡液具有促使坏死细胞吸收, 促进骨痂生长, 加速骨端愈合的作用。其能提供营养物质, 改善局部血供, 促进细胞修复, 刺激断面骨细胞增生, 加速水肿吸收。

甘露醇为降压利尿药物, 其进入体内后可使组织内的水分进入血管, 减轻组织水肿, 从而起到利水消肿的作用。

云南白药有止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能;丹参具有活血祛瘀、止痛安神之效。

X线前臂骨折图像增强分析 第5篇

关键词:前臂骨折图像,MSE,PSNR

由于医疗设备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获得的图像由于存在失真和噪声而与实物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尤其在利用现代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对医学图像进行计算机辅助判断时,图像的质量显得更加重要,因此需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一般而言,实现医学骨折图像的计算机辅助诊疗需要进行图像的预处理、分割、特征提取以及类别划分等步骤。

目前,适应于医学图像增强的方法较多,其中包括滤波、形态学处理、小波变换等,因此,需要找到适合于骨折图像的增强理论和方法来对骨折图像进行研究,使得处理后的图像能较好的保留边界和结构信息。本文以10 幅前臂骨折图像做样本,均方偏差(MSE)与峰值信噪比(PSNR)作为处理之后图像的质量评定方法,对常用的图像增强方法的探讨比较剖析,结果显示采用小波变换的办法对骨折图像的加强效果最为显著,处理以后的图像骨骼以及背景部分的对比性显著加强[1,2,3]。

1 图像评价准则

通常,人的主观视角判定图像质量具有不精确性,所以,我们采用图像质量好坏的客观评定办法即均方误差(MSE) 与峰值信噪比(PSNR) 来评定图像质量的好坏。 设为处理后的图像,M,N则代表骨折图像的长与宽,令M = 339,N = 162, 则两之间的均方误差定义(MSE)为:

均方误差体现的是原图像和经处置后图像间的差别,当值越低时,两图之间的差别越小,因此,均方误差越小的图像质量越好。

峰值信噪比(PSNR)定义为:

fmax= 255 ,fmax代表图像像素灰度值,其最大值为255,峰值性噪比则为取值越高,图像的质量也就越好。

2骨折图像增强方法

2.1 灰度线性变换

灰度的线性变换是针对图像内每一个像素点的灰度依照转换函数开展线性拓展转换。进而令对比度较低的图像层级更为丰富,同时优化视觉效果,起到加强图像的作用。设原图像为f (i,j) ,转换之后的图像为,则转换函数的表达式为:

通过运算得到图像的骨骼位置灰度值区间在六十到二百之间,在处理时,我们通过使原图像的灰度值在0~ s1和s2~ s3之间的动态区域降低,在s1~ s2间的动态区域加大,进而加强了中间区域也就是背景部分和骨骼部分的对比度。 s2= 180 ,s1= t1, t2= 200 不同参数下处理后图像如图1所示。

(a)原始图像(b)s1(c)s1(d)s1(e)s1(f)s1=100

按照MSE的评定标准,计算出样本在各个s1值下的分段线性转换后的图像MSE值如表1所示。

结果表明随着s1值的增大,MSE值逐渐减小,PSNR值增大,骨骼区域对比度明显增强,s1值为90 时MSE平均值最小,PSNR平均值最大,根据质量评价标准,此时增强效果最好。

2.2 锐化

锐化常常被用来加强图像轮廓部分的信息。它可以显著地凸显图像内的过渡区域以及模糊的细节。而算子不同对于图像的锐化成效各异,其中包含实现锐化的Laplace算子、sobel算子以及prewitt算子等[4]。

Laplace算子是实现不同走向的图像边际锐化需求的2 阶导数算子,能够对边际模糊以及景象模糊的图像实行锐化处理后令图像变得清楚。对于离散函数f (x,y) ,其Laplace算子可表示为:

Sobel与prewitt算子是经过测算窗口的中心像素在x及y方位的梯度的1阶导数算子,函数可表达为:

骨折图像锐化处理后效果如图所示:

根据MSE和PSNR评价标准计算不同算子下的MSE值如下表所示.

结果表明Laplace锐化后的图像MSE值最小且PSNR值最大,增强效果最好,较sobel和prewitt更好的突出了骨骼区域,且更好的保留了图像信息。

2.3小波变换

小波变换是经过伸缩与平移计算对原图像每一个像素点的信号逐渐展开多层次的细化以后获取的有效信息,而且能对其展开从构后达到图像加强。

2 维形态下,小波变化的基本函数由2 维尺度函数 ϕ(x,y)与小波 ψH(x,y)  ψV(x,y)  ψD(x,y) 就能够获得小波变换的基本函数:大小为M × N的图像f(x,y) 的离散小波变换为:

小波的多层次分解中一级分解会出现水平、竖直和对角线3 个细节分量以及1 个低频分量,并且原图像会被平均分为四个频带图像,如图4 所示,进行一级分解后的低频信息体现了图像骨骼部分的轮廓信息,高频信息则体现了各个方向的详细信息。二级分解时,再对低频分量展开二维离散小波转换,全部的子图像都通过原图像和2 维尺度函数以及小波函数的内积在各个维度内完成基2的取样[5,6,7,8,9]。



经过两级分解后获得的两级分解之后各个方向的小波系数,再对图像展开单支重构,使其尺寸与原图像大小相同,并提升低频部分,从而提升骨骼轮廓,弱化细节。经小波变换后的图像轮廓清楚, 细节性信息被显著加强,对于总体较暗、对比度不佳的医用骨折图像拥有良好的加强效果,根据质量评价标准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3实验结果分析

本文以Open CV 2.3.1作为平台,实验通过分别计算分段线性变换、锐化、小波变换三种常用方法处理后图像的均方偏差与峰值信噪比值,作为处理后图像质量好坏的评定标准,实验结果为:

实验结果表明小波变换的MMSSEE值最小,锐化处理后的PSNR值最大,但由于锐化处理后的图像会出现不规则纹理,从而导致图像信息与原图像产生明显差异。小波变换通过多尺度的分解及重构后的图像质量较好,明显增强了骨骼区域,因此小波变换的方法较适用于该类骨折图像进行增强处理。

4 结束语

在骨折图像增强处理阶段,应根据处理的图像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算法,小波变换能有效提升骨折图像中骨骼部分和背景部分的对比度,使细节清楚,但分解及重构复杂。锐化增强效果根据质量评价标准也较理想,但需优化算法,在实际运用可结合实际需求,选择出最适合的增强方法[10]。

参考文献

[1]李云红.数字图像处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蓉.图像增强算法实现[D].荆州:长江大学,2013.

[3]杨璐珍.医学图像增强处理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河南科技大学,2011.

[4]卢允伟.基于拉普拉斯算法的图像锐化算法研究和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6):1-3.

[5]刘青青.基于二维离散小波变换的红外图像增强算法[J].计算机用于与软件,2006(11):1-3.

[6]候艳芹.一种基于二维离散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增强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7):1-4.

[7]卢剑.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增强算法[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8]伊欣.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增强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2.

[9]孟正中.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增强方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右侧前臂动脉合并手掌动脉变异1例 第6篇

成年女性尸体, 无外伤。右侧肱动脉于肱骨外上髁平面下26.92mm处, 尺侧发出尺动脉、桡侧发出外径4.52mm、全长17.94mm的动脉短干。该短干末端分为桡动脉、骨间总动脉以及桡侧返动脉3支。骨间总动脉向后内下方走行, 其末端分为骨间前动脉、骨间后动脉和正中动脉3支, 正中动脉起始处外径2.44mm, 末端外径1.22mm, 全长208.34mm, 末端与掌浅弓吻合, 骨间前、后动脉骨行程未见异常。

桡动脉于豌豆骨外上方发出掌浅支, 分布于拇短展肌深面且营养该肌, 未见参与构成掌浅弓。主干于第一掌骨底外侧发出拇主要动脉, 该动脉发出2大分支:一支分布于拇指指掌侧缘, 另一支为示指桡掌侧动脉, 其外径1.70mm, 该动脉于第二掌骨体中下部发出2支:一支分布于示指桡掌侧缘, 另一支向尺侧移行构成掌浅弓, 桡动脉终末支构成掌深弓。

尺动脉未见发出骨间总动脉, 终末支构成掌浅弓, 在形成掌浅弓前尺动脉发出掌深支参与构成掌深弓, 在形成掌深弓前掌深支发出小指尺掌侧动脉, 分布于小指尺掌侧缘。

掌浅弓由示指桡掌侧动脉的分支、正中动脉和尺动脉终末支3支构成, 呈“M形”, 掌浅弓最远端距桡骨茎突平面距离54.94mm, 正中动脉将掌浅弓分为桡、尺侧两部分, 桡侧部分向远侧再无分支, 尺侧部分向远侧发出3条指掌侧总动脉。

据国人统计资料表明:骨间总动脉一般起自尺动脉, 而与桡动脉和桡侧返动脉三者共干于肱动脉发出的短动脉干, 未见报道。正中动脉出现率目前统计为3.74%, 其中参与构成掌浅弓的为78.6%, 多起源于骨间前动脉[1,2]。掌浅弓多见于桡尺动脉型、尺动脉型, 而正中尺动脉型和桡正中尺动脉型少见[3,4,5]。但由示指桡掌侧动脉的分支、正中动脉和尺动脉终末支三者构成“M形”者更为少见。此类变异对临床有重要的意义, 在手掌损伤修复重建掌浅弓时, 就应充分考虑到此类变异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泽宇, 吴坤成, 刘畅, 等.正中尺动脉型掌浅弓变异1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6, 24 (3) :267-268.

[2]彭裕文.局部解剖学[M].6版.北京:人民为生出版社, 2004:203-204.

[3]史二栓, 杜頲, 石岩.国人掌浅弓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1, 17 (1) :1-2.

[4]钟纯, 毛宜群, 陈洪.掌浅弓的临床解剖学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 2005, 25 (4) :63-65.

儿童前臂 第7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228 例, 男43 例, 女185 例;年龄60~69 岁, 男15 例, 女108 例;年龄70~79 岁, 男23 例, 女60 例;80 岁以上, 男5 例, 女17 例。单纯桡骨骨折46 例, 单纯尺骨骨折23 例, 合并尺桡骨骨折159 例。无移位71 例, 直接用小夹板固定, 中药外敷;移位157 例, 手法复位后夹板外固定, 中药外敷。

2 老年前臂骨折的特点

骨质疏松是导致该病多发的主要因素, 是骨折的内因, 摔倒则是外因。患者跌倒时肘部伸直手掌撑地, 导致暴力传至桡骨远端而发生骨折。暴力轻时骨折嵌插而无明显移位, 暴力大时骨折远端向桡侧和背侧移位, 常伴有尺骨茎突骨折和下尺桡关节分离。老年人肌张力降低, 韧带松弛, 通过软组织铰链作用, 手法复位容易, 但老年患者骨折挫伤严重, 整复固定后血液回流差, 故局部肿痛明显, 愈合时间长, 加上骨折后老人畏惧疼痛, 患肢不愿活动, 久之肩肘关节僵硬, 功能严重受限。因此, 做好患者的患肢固定、用药、功能锻炼等全面综合的护理, 老年前臂骨折患者的治疗才能收到良好地效果。

3 护理干预

3.1 早期功能锻炼

整复和固定为骨折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骨折能否迅速愈合关键在于功能锻炼[1]。老年患者畏惧疼痛, 怕早期活动对愈合和骨折恢复有不良影响。因此, 要对患者进行阶段性康复知识宣教, 使患者认识到早期功能锻炼能增加损伤肢体血液循环, 有利于消除水肿, 促进静脉回流, 增加局部血液, 促进骨折愈合。一般骨折复位后1~2周, 局部疼痛、肢端肿胀, 骨折断端也不稳定, 此时应鼓励、督促患者练习握拳活动, 尽量用力伸屈手指, 同时进行早期腕关节功能锻炼, 按腕关节的解剖活动轴运动范围进行, 不能过度训练[2], 以利于消除肿胀, 减轻疼痛, 减少关节僵硬。

3.2 调整夹板固定

患者行夹板外固定时多在骨折后不久, 患肢肿胀较为明显,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肢是否肿胀, 夹板及绷带包扎的松紧是否适宜以及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和知觉的变化。骨折1~2周内因患肢肿胀消退往往会导致夹板固定的松动, 扎带松紧度变化较大, 此时若不及时调整容易发生骨折再移位, 致使治疗失败。应嘱患者定时复诊, 并教会患者自我观察和调节扎带松紧度的方法。本包扎松紧以能在皮肤和绷带间插入1根手指为宜, 扎带的松紧度以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 cm为宜。如发现患者手部肿胀严重、肤色苍白、皮温降低, 并伴有疼痛、感觉麻木时, 提示危象的发生, 应立即检查扎带并放松, 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如发现皮肤有张力性水疱出现时, 应以75%酒精局部消毒后, 用注射器将其渗出液抽出, 并盖上雷佛奴尔纱布。注意保持夹板的清洁, 以降低感染概率。

3.3 保持患肢功能位

手法整复和小夹板固定后, 使患者曲肘90°, 前臂置中立位, 用三角巾悬挂胸前, 休息时抬高患肢, 观察肢端血运。抬高患肢的正确方法是患处必须抬高至水平之上或至少与患处在同一水平, 患肢近侧绝不可高于患处。抬高患肢可以促进血液及淋巴回流, 以增进血液循环, 减轻水肿及疼痛。

夹板固定必须保持桡骨远端掌屈腕关节处于背伸尺偏位。中药外敷及调整夹板时, 将手掌向下, 先放置背侧夹板, 夹板长度不能超过腕关节, 再放置掌侧超腕夹板, 使腕关节处于背伸位, 这样可使桡骨远端掌屈而使腕关节处于背伸位。最后放置尺桡侧夹板, 桡侧超腕, 使腕关节处于尺偏, 掌侧夹板超腕关节顶压在大多角骨与钩骨上, 避免了对腕管的直接压迫, 有利于减轻手部肿胀, 预防腕管综合征的发生[3], 腕背伸位固定有利于改善手部肿胀, 有利于老年患者的功能恢复, 季滢瑶等[4]也持这种观点, 研究证实, 将腕关节固定在背伸15°时, 功能受限最小[5], 但不可过度强调腕关节的背伸固定。

3.4 密切观察用药

老年患者骨折伤后经脉受损, 气滞血瘀, 临床采用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 接骨续筋的药物内服外敷给予治疗。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药物反应。在静脉输入20%甘露醇或β-七叶皂甙钠时, 应选择粗、直、有弹性、易固定、血流通畅的大血管进行穿刺, 老年患者应避免使用下肢静脉, 输液过程严密观察, 严防药液外渗, 防止静脉炎的发生。中药外敷, 注意观察外敷药物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 如患者感觉皮肤搔痒时要及处理, 以防敷药局部因皮肤过敏形成水疱甚至破溃发生感染。

3.5 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体质和疾病的不同时期, 选择不同的食物。老年患者由于运动量减少, 骨细胞活动性降低, 钙的吸收利用率下降, 易发生骨质疏松 (绝经后女性尤甚[6]) , 使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或不愈。研究发现, 保证适宜的营养, 摄入充足的钙以及适量的运动能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7,8]。本组老年前臂骨折患者女性居多, 建议老年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除保证足够的休息及睡眠外, 每日应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 增加日光照射, 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及钙、磷的吸收, 饮食以富含钙、磷及维生素D的食物为主, 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和饮用咖啡及碳酸型饮料, 饮食宜清淡, 少食多餐, 可选择易消化、富含粗纤维的食物, 如新鲜蔬菜、水果, 米粥之类, 以促进食物中钙的吸收, 达到加速骨折愈合的目的。

4 讨论

对于大多数老年前臂骨折, 通过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即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此法操作简便、快速, 且经济实用, 适用于急诊治疗, 老年患者多容易接受。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前臂骨折, 关键在于恢复稳定而灵活的前臂功能。老年人因为关节本身比较僵硬, 加上固定或不活动, 一般2周后肩、肘关节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 时间过长将会带来永久的僵直, 给患者造成的痛苦远远超过骨折本身, 同时肢体活动量的减少也加重了骨质疏松的发展。因此, 必须重视老年前臂骨折固定后护理, 对前臂骨折固定后的老年患者做好早期功能锻炼、保持患肢功能位以及内服外用药物的护理, 能有效减轻患肢的肿胀和疼痛, 减少关节僵硬, 促进功能恢复。由于老年患者生理、病理的特点, 我们在做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还要有针对性的加强护理。首先, 我们要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老年期循环系统明显衰退, 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肌收缩相对减弱, 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 易致并发症。患者入院后除进行各种检查外, 应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神志等体征变化,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 警惕缺血性肌挛缩和皮肤压迫性坏死发生。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衰退, 使用小夹板时要注意观察患肢血运。第三, 加强心理护理。老年人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 护理过程中应耐心、细致多做解释。操作时动作轻柔, 给患者有种安全、亲切、舒适感。最后, 防范骨质疏松对骨折的影响。老年人多数患有骨质疏松, 而老年前臂骨折患者中女性居多, 我们应当建议老年骨折患者适当户外锻炼, 并补充维生素D和富含钙的食物。

参考文献

[1]宁宁.骨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医学出版社, 2005, 10.

[2]李美杏, 李艳玲.52例前臂双骨折患者小夹板外固定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3) :791-792.

[3]邬强, 杨宗显, 范林江.手法复位综合疗法治疗Co lles骨折[J].中医正骨, 2004, 16 (3) :35.

[4]季滢瑶, 吴纪奎, 黄忠胜, 等.腕背伸位石膏固定治疗Co lles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11 (9) :640.

[5]于胜杏, 蔡锦方.腕关节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21.

[6]杨欣, 郑淑蓉.骨质疏松症和激素补充治疗[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2, 8 (3) :1.

[7]吴青, 刘晓玲, 陶园框, 等.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特点及某些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994, 13 (6) :323-323.

上一篇:WEB三层架构下一篇:高中后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