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职业国际化

2024-07-25

旅游职业国际化(精选12篇)

旅游职业国际化 第1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国际化,旅游职业,核心,人才,培养,需求

1 我国旅游行业背景调查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 如今我国已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仅2015年, 我国所接待的入境旅游人数超过了3.5亿人次。旅游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与其相关的周边行业的发展, 在这些行业中, 酒店行业最先看到旅游行业所带来的商机, 不仅是我国本土的酒店行业, 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酒店也纷纷进驻我国, 与我国本土企业一同抢占国内旅游市场。截至2015年年底, 已经有超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级知名酒店品牌进驻我国。

这一趋势使得我国旅游行业逐渐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旅游国际化不仅仅是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还对从业人员的素养要求有了极大的提升, 而从目前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状况来看, 所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暂时还不能满足旅游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无法满足的因素主要是旅游产业的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及素养较低, 服务意识淡薄, 遇到突发问题时没有及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再加上一些旅游人才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较低, 遇到外国游客时常常会慌了手脚, 根本没有办法与其进行正常交流, 这样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服务质量, 随之而来的是企业经济效益也会随着大幅降低。基于此种情况, 培养具备较高外语应用能力和服务技能的应用型旅游人才是当前的根本任务, 而这一任务大部分落实到了职业旅游院校之中。

2 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内涵主要是指具有广阔国际视野, 能够系统掌握国际旅游知识并具备较强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除此之外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能够胜任国际旅游岗位, 为旅游国际化进程做出相应的贡献。国际旅游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思想上诚实守信, 并以其为基准来要求自己;知识体系上, 要具备广博的国际化视野;专业能力上, 具备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自身素质上, 具备长久学习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国际化旅游人才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国际化上, 它与普通的旅游行业有本质上的区别, 即国际化旅游人才建立在国际化这一层面, 是以国际旅游为基准的一种旅游形式, 它能够进一步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提高各个国家间的友好程度, 为国际和谐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3 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一般来说, 旅游行业的专业人才都是由我国旅游职业院校提供, 而职业院校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不断改变教育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更多地注重实践领域的发展,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各种技巧和技能, 不断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目前我国的旅游职业院校已将国际化的实用型旅游人才作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人才的培养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际化实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对策进行逐一阐述和分析。

3.1 创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增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中, 其本质要求是知行合一, 教、学、实用集于一身。我国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推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制度, 强调校内校外的实训教学与社会的实际工作相一致, 进而形成一个工学结合的教学情境。除此之外, 还要建立校企合一的实训基地, 一些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与社会企业合作, 建立订单培养, 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将专业课程与校外岗位紧密结合起来, 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

此外, 一些有经济条件的院校, 还可以建设四星级标准的酒店以及具备国际资质的旅行社, 这样就可以直接供学生在校内进行教学, 实现教学与实训零距离, 实习与就业零距离, 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极为有益。

3.2 注重职业素质教育培养

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爱岗敬业和服务大众的职业精神要求非常高, 职业院校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在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做事做人, 坚持技能与人文并重的教育理念, 从而促进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先成人, 然后再培养学生的品格, 进而塑造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的现代旅游服务人才。

当前我国旅游职业院校都是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形成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校园文化体系, 将旅游职业院校创建成为没有客人的宾馆, 让学生能够在这样一种校园氛围中养成旅游业从业人员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3.3 培养学生交际应用能力

外语是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能力, 所以对学生进行外语能力培养才是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核心基础, 我国各大院校也将学生外语能力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重点改革方向。除此之外, 院校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还引进了CSD教学法, 不断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并实施英语分层次教学, 因为很多旅游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只有实施分层次教学才能够让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平衡, 同时要增加英语课程时长, 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可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外语演讲竞赛等活动来营造语言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知识, 并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应用到实际环境中。为了更好的适应国际化发展要求, 职业院校还可以组建各种海外培训班, 有针地性地对学生开展语言强化训练, 提高学生参与国际旅游企业实习实训的竞争能力, 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3.4 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

旅游职业院校始终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 在院校发展过程中, 建设国际化的教学师资队伍, 开展国际化实习培训, 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能力, 为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4 结语

旅游是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发展的重要经济产业, 它对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旅游业近几年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 而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 其他国家的品牌酒店也进驻我国, 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 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要格外注重人才的外语能力培养, 因为国际化的旅游行业需要用外语交流, 因此在培养人才时要将外语能力培养列为首要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真正适应国际化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 才能够更好促进国际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国鑫.构造国有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C]//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 (2) .2009.

[2]李金勇, 郑丕谔.外包策略与企业核心能力[C]//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2001.

[3]王林花, 邓修权.特许经营体系和核心能力的保护[C]//全国第七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

[4]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探索[C]//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5]赵荣锋.浅析职业院校教师可持续性发展的几个方面[C]//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1.

[6]陈书洋, 田雷.构建职业院校教学的督导网络[C]//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2009.

[7]王吉明.职业院校试行首席教师制初探[C]//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山东课题组研究成果.2005.

[8]汪宇明.国际化背景下的旅游强国战略与地方响应---兼论上海与内地的旅游互动关系[C]//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6.

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战略研究 第2篇

2012-12-11

乡村旅游始于100多年前的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1]。在我国,乡村旅游则是在最近20年才兴起的。1987年春,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在郫县友爱乡农科村诞生,成都也因此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我国乡村旅游发源地之一。2012年,成都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全市总体目标。在这一总体目标指引下,大力实施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战略,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旅游现代化、国际化,切合现实所需,关乎未来所系。

一、资源优势: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旅游国际化是一国旅游要素走向世界的过程,旅游要走向国际化必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旅游资源等级﹙如资源特色、类型、集聚度、丰富度、珍稀度﹚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成都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其乡村旅游资源数量多、品级高,且保存了十分浓郁的农耕文化传统。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是中国二千多年农耕水利文化的见证,也是成都高品级乡村旅游资源的典范。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成都市乡村旅游得以快速发展,已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旅游特色村59个,星级乡村酒店84家,星级农家乐121家,形成了以农家乐、乡村酒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特色村、旅游古镇为主要产品的旅游产业业态。从资源类型看,以下四个功能板块是成都市乡村旅游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依托:

一是以都江堰古代水利工程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等水利工程,以及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是体验两千年都江堰水利工程源远流长的平原农耕文明的最佳乡村旅游地。此外利用都江堰景区的秀丽风光,发展拜江祭水、避暑养生、体育健身、文化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

二是以洛带、黄龙溪为代表的国家、省、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围绕着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9个市级文化名镇,发展集接待服务、古镇建筑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复合型乡村旅游。

三是以农科村、三圣花乡、龙泉“桃花故里”为代表的农家乐。全市已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旅游特色村59个,星级乡村酒店84家,星级农家乐121家。这些农家乐依托城市郊区这一区位优势开发了农事参与、乡村观光、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修学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

四是以都江堰、彭州、崇州等为代表的灾后重建现代化村庄。结合汶川地震灾区农村灾后重建,陆续推出灾后重建农民新村观光游、农家生活体验游和农村风光休闲游等乡村旅游项目,向游客全面展示成都受灾乡村地区的灾后重建和农村旅游恢复成果。

承载上述四类乡村旅游资源的地区,对国内外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已成为众多游客节假日闲暇度假的重要目的地,为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二、多重价值: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的发展意义

国际化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消除地域空间的阻隔,增加资本、人员、理念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2,3]。乡村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是近年来我国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因此,加快推进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必然会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为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提供持续动力。

(一)乡村旅游国际化是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肩负着探索可供全国城乡统筹经验借鉴的重大历史使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成都坚持不懈追求和探索解决的现实命题。乡村旅游产品生产、消费的主要场所虽处在偏远平静的乡村,但由于乡村旅游的消费市场主要来源于喧闹繁华的都市。因此可以说,乡村旅游是维

系城乡共生共荣、带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推进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一是能促进国际国内旅游资金、人才、信息源源不断流向广大农村地区,为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二是能扩大成都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成都国际化水平。此外,还能以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带动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旅游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可见,实施乡村旅游国际化战略,能有效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产业支撑问题,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搭建起了“立足点”和“立交桥”。

(二)乡村旅游国际化是促进成都旅游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从理论研究看,Ftefan等国外学者以安提瓜岛和巴布达岛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旅游需求的增加能促进经济和贸易的增长[4];国内学者周旋、甘晓蓉以陕西省为例同样证实了旅游国际收入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即旅游国际化发展能促进经济的增长[5]。从成都实践来看,2011年,全市乡村旅游仅农家乐一项,就接待游客4035万人次,接待收入近30亿元,纳税额达1.9亿元。由于成都原有的入境旅游资源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和使用,这些资源的再开发潜力已经不大,为促进成都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应当积极开发成都市新的入境旅游资源,包括推出新的景点、新的体验内容、新的旅游方式等,从而增加对境外游客新的吸引力。因此,实施乡村旅游国际化战略,按照国际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和国际标准,改造旅游基础设施,保护、传承乡村风貌,打造新型乡村旅游品牌,不仅能极大刺激入境旅游,而且会对国内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并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使乡村旅游成为成都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乡村旅游国际化是成都传承农耕文明、赈灾文化的有效途径

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成都乡村地区,有两类本土文化根植并在这片土地上广泛流传,在国内外游客心目中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一类是源远流长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另一类是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中形成的成都赈灾文化。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按照乡村旅游国际标准,依托承载成都平原农耕文明的旅游资源及灾后重建新型城镇、村庄,以成都农耕文明和赈灾文化为精神内核,面向国际旅游市场推出系列乡村旅游产品,能让国内外游客直观体验成都平原悠久的农耕文明,真切感受成都人民在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中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弘扬成都城市精神,传承成都传统民俗文化,打造国际知名旅游文化品牌,把成都建成我国西部地区一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旅游国际化的示范点。

(四)乡村旅游国际化是成都维护良好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保障

生态环境是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从成都未来五年发展目标看,不仅鲜明提出建设生态田园城市,而且提出建设充分国际化的城市。其实,城市国际化涉及到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环境国际化,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改善。[6]因此无论是建设生态城市,还是充分国际化的城市,都需要自觉维护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除了做好城区园林建设和景观绿化外,更重要的是维护广大乡村地区自然生态,并形成城乡生态的良性循环和有机补偿。乡村旅游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将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农业生活三者合为一体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类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又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二者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7]。推进乡村旅游国际化,不仅不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会依据国际标准,更加强调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好城市人工空间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乡村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城市生态大系统,形成城、山、水、林有机融合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格局。

三、顶层设计: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的总体框架

在《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5)》、《成都市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0)》、《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总体规划(2010-2035)》、《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2010-2050)》基础上,成都市去年底又编制了《成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凸显成都市“一区两带”(城市休闲旅游区、龙门山生态旅游带、龙泉山生态旅游带)旅游业发展格局。结合成都旅游规划和乡村旅游建设实际,我们将成都未来一段时期推进乡村旅游国际化的总体框架设想为:

(一)实现“一个目标”

即打造中国西部地区一流的国际休闲中心与乡村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具体包括:入境游客数及其在旅游市场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乡村旅游市场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境外游客对成都乡村旅游预期增高,乡村旅游国际知名度明显提升;通讯、邮电、旅游标识等更加完善,配套设施更符合国际化标准;旅游管理人员及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英语普及程度增高,管理服务水平与国际标准衔接更加紧密;乡村旅游海外游客数不断增多、海外客源市场不断扩张与日益多元化;乡村旅游外汇收入不断增长,国际化水平位列西部同类地区前列,达到东部沿海同类地区与中等发达国家同期的先进水平,等等。

(二)突显“两大文化”

即突显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赈灾文化。一方面,依托都江堰灌区、历史文化古镇及村庄、知名农家乐品牌等,面向国际乡村旅游市场,以传承成都平原农耕文明为核心,建立乡村旅游国际化标准,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培育塑造成都乡村国际旅游的新品牌、新业态和新形象。另一方面,以都江堰、彭州、崇州等地震重灾区灾后创建乡镇、村庄为载体,结合现存地震遗址,整体打造成都地震灾区赈灾文化旅游品牌,展示成都在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现成都人民抗击特大地震的伟大精神和良好形象。

(三)构筑“四大机制”

即乡村旅游统筹发展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财税扶持机制。一是建立乡村旅游统筹发展机制,包括:制定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搭建区域间乡村旅游发展协作平台,完善乡村旅游监管体系,实施乡村旅游整体营销战略,强化乡村旅游的领导组织和政策保障。二是建立乡村旅游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建立乡村旅游地方法规,划定乡村旅游密集区和缓冲区,维护知名乡村旅游地及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市为单位建立乡村旅游生态系统保护基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区)、乡镇维护、恢复乡村生态环境提供经费保障。三是建立乡村旅游发展绩效考核机制,在龙门山、龙泉山等生态区,重点考核生态保护和旅游、农业效益等指标;在乡村旅游示范区等旅游资源富集地区,特别是对国外游客有很强吸引力的地区,重点考核乡村旅游国际化水平及旅游效益等指标;在乡村旅游发展一般区域,重点考核乡村旅游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状况。四是建立乡村旅游发展财税扶持机制,通过减免税、专项扶持等方式,充分调动区域内地方政府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打造国际知名乡村旅游品牌等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建立四种机制,形成乡村旅游发展上下结合、整体联动、齐抓共建、全员参与的良好格局。

(四)抓好“六大领域”

即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功能、产品、营销、管理、服务和环境等六大领域,以充分国际化为指引,整体提高乡村旅游国际化水平。一是推进乡村旅游目的地功能国际化,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国际化,进一步提高成都的开放度和可进入性,实现国际游客在入境签证无障碍、区域交通无障碍、住宿餐饮无障碍、医疗救助无障碍、信息咨询无障碍等优质化目标。二是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国际化,按照国际旅游者需求,深化“旅游下乡”战略,推进旅游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观光旅游产品、农耕文明遗产产品、农村生活体验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灾区新村旅游产品、商务会展旅游产品、特殊兴趣旅游产品等多元化产品共同发展的旅游产品新格局。三是推进乡村旅游营销国际化,整体制定市域乡村旅游营销方案,实施成都乡村旅游品牌国际推广专项计划,提高成都乡村旅游整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细分国际市场,创新营销方式,构建科学高效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建立政府与企业相互支持、共担责任、共享成果的旅游营销机制。此外,就是推进乡村旅游服务、管理与环境国际化,通过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标准体系,引进外资与国际知名品牌旅游企业(集团)投资乡村旅游,引进具备全球事业、熟悉国际规则和多元文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类旅游人才,确保旅游服务、管理与环境符合国际管理,为境外旅游者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好客环境。

从国外乡村旅游认知和需求现状调查看,美国1980年进行的一次全国居民调查的结果显示,30%的居民知道农庄度假旅游,36%的居民认为在农庄度假十分吸引人,18%的居民认为会在未来去农庄度假[8];而在整个欧洲,有1/4的居民选择乡村作为他们的度假目的地[9]。可见,成都乡村旅游的国际市场也是客观存在的。有市场就有机遇,有创新就有发展。因此,加快推进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既顺应了国际旅游市场需求,又会为成都旅游创新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彭顺生.世界旅游发展史[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275.[2]Harvey D.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9.[3]ChangTC,Milne S,Fallon D,et al.UrbanHeritageTourism:The Global-local Nexu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84-305.[4]Stefan F,Juan G,Wiston A.The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mandon Economic Growth of Small Economies Dependent on Tourism[J].TourismManagement,2011,(32)∶377-385.[5]周旋,甘晓蓉.陕西国际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2010,30(2)∶33-37.[6]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另一种眼光看城市[J].旅游学刊,2001(6)∶8-12.[7]陆仁艳,孙厚超.浅论乡村旅游中的生态环境保护[J].旅游科学,2008(12)∶60-61.[8]PIZAM A,POKELA J.The vacation farm:a new form of tourism destina-tion[M]//HAWKINS D E,SHAFE E L,ROVELSTAD J M.Tourismmarketing and management.Washington,DC: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1980:203-216.

[9]RICHARD SHARPLEY.Flagship attractions and 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旅游职业国际化 第3篇

摘要:以瑞士、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代表的旅游人才培养做国际比较分析,发现四地区的旅游人才培养一方面各地特色分明,契合区域旅游市场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强化国家保障、发展行业协会、联合企业政府、加强国际合作、注重人才知行合一的共性特征。中国旅游教育在借鉴与吸收国外政行校企合作经验的同时,需要从宏观国家层面、中观学校层面以及微观教学层面对国家资历框架、专业教学标准、政策法律保障、产学联盟、国际合作、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师发展、学生素养、质量认证等做探索实践。

关键词:政行校企;旅游人才培养;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C-0060-05

近年来,中国旅游教育正经历着转型期前所未有的时代性发展契机与全球化人才培养的挑战。一方面,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旅游经济的地位持续提升、旅游需求的质效升级、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旅游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失衡、旅游人才流失递增、旅游院校的合并消减以及连续几年的旅游就业红牌。逆差之下,中国旅游教育需要整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学校、企业等各方资源并优化配置,重新定位与建设旅游人才培养的内涵。

旅游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类专业,我国旅游人才培养还处于发展期,距离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熟期不止数步之遥。借鉴与拿来,合理为准绳,嵌套有分寸。

一、基于政行校企合作的旅游人才培养国际比较

(一)以瑞士为代表的欧洲旅游人才培养

欧洲是世界旅游教育的起源地,瑞士是欧洲旅游教育的始祖,其闻名全球的洛桑模式注重技能操作和职业素养。瑞士旅游教育传承欧洲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第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职能。欧洲早期的学校基本由行业协会创立,协会允许有质量的学校加盟,指导学校育人功能,协同欧洲旅游业的发展。第二,强调与时俱进的双师型教师结构。欧洲教师绝大部分都有在旅游企业长期工作的经验,还有不少担任过高层管理者的职务,学校要求教师周期性去挂职锻炼,如洛桑学院要求教师每隔三五年重新回到企业。第三,注重实践教学的分层与考核。实践教学层次有基于课堂的操作实习、基于课程的项目实习以及基于岗位的毕业实习,实践教学考核严苛明确,如学生不但要亲手制作产品,还要分析产品质量,有了问题还要调查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嵌入与行业对接的职业资格证书。欧洲拥有一套完备的职业考试和资格认证制度,以各种资格证书和文凭为桥梁将中等、高等、继续教育以及劳动力市场之间相互连结起来。如瑞士洛桑学生学业结束后获得国际酒店行业认可的就业证书,在各国高星级酒店可直接上岗,一般可任部门经理、助理,不必再经历实习期。第五,以操行学分为手段,强化品行教育。欧洲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职业品行教育,用双重学分制来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习惯。[1]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旅游人才培养

美国作为全球旅游教育资源最为发达的国家,其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有别于“洛桑模式”,致力于培养中高端旅游人才。北美旅游教育主要以美国为典型,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放眼全球,聚焦高端。康乃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为全球培养21世纪招待业的领袖”,普渡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培养全面专业化的技术人员,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技术训练,将来在所选择的专业领域获得成功”。美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定位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不仅是指会外语,而且具有国际眼光和视野,了解国际最新知识和经验,具有国际交流和合作等全面素质和能力。第二,强化领导力,提倡体验化。美国旅游教育的课程内容是以旅游行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涯规划与兴趣为依据,尤其重视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教学方式注重现场体验(IXP)和问题导向(PBL)模式。第三,实境镶嵌,店院合一。美国是世界上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最早的国家,采用真实的企业项目供学生实践训练,巧用企业化运作的教研载体,类似教学酒店、研究中心、实习餐厅等。如康乃尔大学教学酒店的店院合一模式既为学生提供接触一线客人的实践课堂,又提供经营状况的案例和数据,还提供为期两周的学生自主经营。美国院校和企业合办研究中心,定期召开学界团体与世界酒店业间的圆桌会议,开办领袖系列讲座区域,共享会议出版物。第四,国颁标准,统一管控。美国旅游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科学、严谨,依据标准开发课程,将教学项目和岗位任务密切对应,并以国家意志的统一形式颁布执行与过程监控。

(三)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旅游人才培养

兴于20世纪60年代的亚洲旅游教育起步晚,发展慢,较为典型的是日本。日本旅游教育早期办学以专业学校、短期大学及民办力量为主,后以成立立教大学为里程碑,开始重视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旅游教育。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旅游教育的特征有:第一,走国际化办学路径。与欧美各国相比,日本旅游教育比较落后,如果按照常规模式发展将会丧失良机,所以他们纷纷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之间的联系,开展旅游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二,建市场导向的广域课程。课程设置密切联系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侧重学生将来的就职方向与学生对知识的关心程度,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性旅游人才。如日本立教大学旅游学部所开设的科目,充分体现四大内容:关于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的形成,关于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关于重视基础、基本的教育与推进个性教育,关于重视文化传统与推进国际理解。第三,融产、官、学的一体化发展道路。日本旅游教育充分利用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的体制优势,明确各自角色职能,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如面对复杂工作情景所需要的实践学习,日本政府直接从中央层面对技能教学实施干预,通过引进国外技术人才,在公有企业内部建立培训项目制度等来推动私有企业参与到公共部门的技能培训中来。

(四)以澳、新为代表的大洋洲旅游人才培养 澳大利亚、新西兰旅游教育由职业教育发展而来。目前澳、新旅游教育在职教与普教两个不同教育类型之间建立互通互认机制,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确立终身学习的国家资历框架。澳、新把旅游教育体系界定为终身学习、资历衔接以及国际互认的需要,通过国家资历框架与可转移的弹性学分来衔接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学校学历和企业经历以及不同国别间的继续学习。第二,开发岗位群技能和行业素养的培训包。培训包是澳大利亚课程内容模块化设置的特色方式,贴近旅游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实际,获得政府、雇主、教育机构和学生高度认可。第三,推动多方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澳大利亚旅游教育领域由澳大利亚旅游理事会(旅游企业的最高行业协会)、澳大利亚旅游研究局(由联邦政府资助)、澳大利亚旅游研究理事会及澳大利亚旅游研究学院等组织广泛参与,共同推动。第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澳大利亚学生学习旅游营销课程时,老师要求学生去火车上调查餐饮销售状况,分析销售状况不佳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学习饭店培训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自选课题,对该校自营旅馆的员工上一次培训课。第五,推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初期的校内见习实行轮岗制,配备专门教师和企业员工督导,后期的校外实习分为经营性实习和管理性实习,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对能力。新西兰立体化的实训体系包括加强行业认知的实地考察,实施学分考核的计时课程实习,培育职业素养的计时岗位实习等。endprint

通过国别区域的比较分析可以清晰地得出:以瑞士为代表的欧洲旅游教育强调高技能、高素质、高要求的人才培养;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旅游教育强调国际化、经营型、管理型的人才培养;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旅游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市场型的人才培养;以澳、新为代表的大洋洲旅游教育强调学习型、实践型、分析型的人才培养。四地区的旅游人才培养一方面各地特色分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基于”政行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建设,诸如强化国家保障、发展行业协会、联合企业政府、加强国际合作、注重人才知行合一等共性特征。[2]

二、立足我国国情的旅游人才培养本土探索

中国旅游教育人才培养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变革、突破,甚至是局部颠覆。在吸收与借鉴国际旅游教育“政行校企合作”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本土探索。

(一)国家宏观层面

我国旅游职业教育发展30余年,由起初的本科院校旅游专科、综合性行业性高职高专、独立建制旅游专科院校发展到区域旅游教育集团的成立、行业指导协会的加盟、现代旅游职教体系的建立,中国旅游职业教育逐步从外延式、零散式的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式、整合化的质量提速,这亟待我国充分借鉴国外政府深度且有限介入的成功经验,发挥规整、规划、规范、规定的导向与保障功能。规整为先,全面树立以终身学习为主线的旅游教育理念,打破单纯以就业市场为取向的人才培养;规划为上,系统建立与国际接轨、独具中国特色的旅游教育资历框架,细化制定资、学历互认的学分转换机制,促进各级各类旅游教育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规范为标,合力开发对接行业项目和职业资格的旅游专业教学标准,使教学过程能够围绕生产过程得以纠偏与缩距;规定为纲,完善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从旅游职业教育重大体制机制建设到具体实施举措都要有可操作的准绳,组织协调所涉及的教育部门、旅游部门、工商税务和劳动保障部门以及旅游行业、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从而扩大旅游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发展行业协会的正向功能,提高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3]

(二)学校中观层面

旅游学科的应用性与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旅游职业院校需要秉持开放、合作、整合的战略视角来承担旅游人才培养的重任。素有“常青藤联盟”美誉的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China Union Of Five Tourism Institutes,简称CTI5)成立于2009年10月,仅仅数年在学生互派、教师交流、科研合作、图文信息共享等方面优势共享、整体崛起,并根据形势发展建立校长级战略合作机制,深入合作努力打造世界旅游教育的中国品牌。五星联盟是国内首创的基于校校合作人才培养的战略模式。除校校合作外,旅游院校一直积极探索校企、校政、校际的战略模式,实现企业专业共建,政府业界共话,国际资源共享。

基于此,欧美等国家旅游人才培养提供可供借鉴的战略效应。第一,产学研的粘合效应。国内院校产学联盟多以廉价劳动力的人力输出以及有限智库与技术资源获取企业的青睐,地位较为被动。国外则是以研带产,以产带学,研学互动的良性循环来稳固学校享有的主动权,如学校自主建设、独立经营教学型企业(如教学酒店)与景区化校园,通过店院合一的管理模式来弥补校外企业的责任缺失,校内仿真基地的情景缺失以及改善学生长期出卖廉价劳动力的实习格局。第二,国际化的品牌效应。旅游院校与国际旅游教育联盟、与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培养模式和核心知识产权,加入国际旅游教育认证体系,共享其在教学、实习、就业等方面的资源,凭借平台来推动教学改革、教师培养、科技服务,形成品牌竞争力,赢取业界话语权。第三,高定位的辐射效应。国内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强调高素质、高技能,沿袭的是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规定或学历层次的传统要求。欧美等国家人才培养定位则是全球化、复合型与创新性。新时代旅游人才培养须借以高地辐射,既能体现专才的基础和通才的潜力,又能反映国际化全球视野和复合型市场需求,还能发挥地方优势整合资源。

(三)教学微观层面

教学是旅游人才培养的核心层面,也是旅游院校最大能为的空间,围绕教学需要借鉴与讨论国内外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团队、教学养成、教学评估这几个方面的异同点。

1.突出能力本位,完善课程体系

中国旅游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四块构成。从课程名称上看,均是以学科体系的分支来命名,如客源国概论、旅游社经营管理,这与国际课程命名规则不尽相同;从课程设置上看,职业教育课程偏学问化,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的演绎性;从课程排列与结构上看,各高职院校课程的结构性差异不大,差异根源主要基于师资和实训的短板有所不同,而不是市场需求。从理论到实践的正三角形排序法也导致理论课程过于集中,增加理论学习的难度;理论与实践之间间隔实践过长,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4]

国际课程命名切入较小,方向具体,且多以动宾结构的手法;国际课程排序并不严格将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国际课程设置多以职业能力为实践导向,着眼于度身定做的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为修正和完善我国课程体系,值得我国借鉴的国际旅游人才培养经验有:课程导向能力化,度身定做个性化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开发专业化,突出工作任务学习,采用DACUM技术开发凸显旅游应用类行业的专业特色;课程内容模块化,贴近旅游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实际;课程范围广域化,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密切联系;课程管理弹性化(APL),认可先前学习的经验,灵活转移学分,不重复学习。

2.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

国际旅游教学模式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基地教学和企业实习三个部分,突出实践与实用的教学理念。课堂理论教学不以高深理论知识为导向,而是基于问题解决方式(PBL)辅以案例讨论的主题化来展开。理论学习不重在课上教师的备课信息库存量,而在于学生的课前和课下的自主学习量,课堂甚至成为讨论、答疑和互动演示的场所。endprint

实验基地教学和企业实习的教学多以情景化、体验式、生成建构式的现场体验教学方式(IXP)展开。这与国内的割裂实用的“去情景化”与为模拟而模拟的“伪情景化”有着天壤之别。无论基地实训还是企业实习都通过多样化形式和系统完善的考评体系来组织与监控,如国内较为流行讨论的国际教学模式Field trip(实地考察),旅游资源课程的教师主动带学生去考察当地丰富且极具民族特色的地热、红杉林等自然景观,并布置详实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酒店餐饮课程直接在合作酒店进行实操与演示。

企业实习是以课程组织的形式来运作,不同于国内与教学隔离的放羊式。通过累计计时和业余时间让学生自主利用课下时间去做基础性和服务型工作。这其实是培养职业认同感和进修职业态度和操练职业技能的好途径。化整为零的实习小时与学生是否毕业密切相关,同时实习工作经历为企业直接认可,转正无需从基层做起。

3.打造双师发展,引进行业精英

国际上职业教育老师的专业性侧重企业经验,所教授的课程必须在行业和企业中有相对应的从业经历;有的国家甚至将行业经验作为学校教师资格准入的必要条件。这与国内选聘教师的机制完全不一样。国际也注重师资的再培育,如定期融入企业,间隔回炉培训。国内也有顶岗实习、挂职锻炼以及国培省培等进修,方式虽好,却与教师内生性的教学与专业发展相关度不大,多靠教师自主摸索,而没有体制上的保障对接或者说长期的、细化的师培方案。

我国旅游职业院校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具有一流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国际化教学团队。如特殊引进实践经验丰富并担任中高层管理职务的人才;选派中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积累经验并提供技术支持;聘请行业精英任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教学考核评估和教学工作;选派骨干教师境外研修,实地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经验。

4.注重学生养成,素养技能兼备

国外旅游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技能的同时,格外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人文精神的提升。联系国内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率较高以及职业幸福感低的事实,究其原因是学校没有养成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培养他们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这里可以借鉴瑞士操行学分制度或者日本通识课程设置的做法。[5]

5.强化规范标准,构建质量认证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完备、透明的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不但有全面科学且可操作的质量标准,而且具备完整规范的运作机制。澳门旅游学院是中国地区首家通过了世旅TedQual认证的旅游职业院校。近年来,中国内地的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旅游高等职业教学单位也通过了TedQual认证,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TedQual认证,院校可以对各项指标内容包括学校使命、企业需求、学生学习、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进行有效内部梳理,同时有机会借此成为世界旅游组织教育理事会成员,优先参与世旅组织的各项活动和项目,参与世旅组织政策制定与资源共享,增强国际知名度。

通过以瑞士、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代表的国际旅游人才培养的特征比较,不难发现我国旅游教育起步晚,历时短,在国家资历框架、专业教学标准、政策法律保障、产学联盟、国际合作、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师发展、学生素养、质量认证等方面发展相对并不成熟,适当拿来,借鉴与整合政行校企的各方资源,探索立足于本土的旅游人才培养新路径。[6]

参考文献

[1][2]邹统钎.“全球旅游产业领袖”培养模式研究:国际化背景下首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周其厚.当代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4]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9(2).

[5]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6]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旅游学刊,2004(7).

旅游职业国际化 第4篇

在国际化背景下, 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向社会开放, 并成为能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有序的组织系统,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旅游高等职业教育, 是以技术和应用为核心的教育类型。相对于知识而言, 技能在国家之间, 甚至在世界范围内, 更容易获得普遍认定和进行广泛交流。因此, 国际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浪潮, 高等旅游职业教育需要发展适合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 目前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 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2 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2.1 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存在缺陷

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体制问题, 是存在于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目前, 在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保障体制和管理机制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我国尚未建立特色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保障体制。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制不够灵活, 受政府的影响较大, 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 还没有建立起具有本国特色的旅游职业教育保障体制。这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体现在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主体的绝大部分由国内公办的教育机构承担, 而民办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形成一种健全的教育机制, 或者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 这与国际上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其中有将近一半以上由民办教育主体来承担存在相当差距。

其次, 我国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尚未与国际接轨。我国的旅游职业教育由于历史条件、国情、文化、传统办学规模、师资结构和管理思路等因素的制约, 目前在办学方式、办学途径上开放力度不够, 没有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 也缺乏将本专业推向国际学术界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而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人事制度上基本实行的是自治、自主管理体制, 这与我国的国情和管理机制不符。因此, 我国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机制还不能与国际接轨, 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

2.2 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国际化程度低

通过对国内外旅游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的统计, 发现国内外旅游专业的理论性课程, 同样有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旅游美学和旅游学概论等学科, 并且这些学科在国内外普及程度同样很高, 这表明国内旅游专业理论性课程设置已经与国际较为接轨了。但是另一方面, 理论性课程开设的情况与国外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主要表现为我国旅游职业教育的基础理论性课程开设还不够全面, 例如国外较为普及的旅游政治学, 国内尚未开设相关课程;这方面, 国内的研究也相当欠缺。旅游政治学是国内旅游管理教育的一个盲区。相比之下, 应用性的课程与国际衔接的情况要差于理论性课程。主要表现为:直接为旅游服务的应用性课程, 国外较为常见的是旅游地管理, 而国内则为景区管理, 旅游地管理是比景区管理更为复杂的管理系统。随着城市旅游的兴起和发展, 如何对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旅游目的地进行管理变得十分重要, 而开设旅游地管理课程则能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 英语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应用性不强。我国旅游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将来无论是国内就业还是通过海外就业, 英语的重要性程度自然是非常重要, 但是受我国英语学习的整体存在问题以及英语课程在整个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够突出, 英语这门课程并不具备现实的应用性, 还仅仅是满足于应付考试, 学习语法等理论层次。

除此之外, 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中缺乏职业道德教育也比较突出, 近年来游客针对专业旅游人士提供服务不满意而导致逐年上升的旅游投诉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我国旅游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意识的淡薄。

2.3 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旅游职业教育由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育, 所以其教学模式的课程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高低。但是长期以来, 受我国应试教育种种弊端的影响, 和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 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种种问题:一是在教学手段上, 还仅仅满足于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的目标仍定位在应付考试, 拿学分, 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在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协调上出现了严重失衡。旅游职业教育对实践性要求非常高, 但是我国国内很多旅游学校由于种种原因, 对学生的教学都是以学校的理论性教学为主, 缺乏让学生实践的机会, 有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四虽然有毕业实习的环节, 但是一方面由于学校没有系统组织, 另一方面由于对实习的管理比较松散, 导致实践环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 加强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对策

3.1 加快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国际化

高校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核心是课程建设。旅游高等教育要想建立教育的国际市场, 就必须适应时代需求, 建立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国际上旅游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依据学生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对口旅游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性技能, 所以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技能性课程, 当然, 也有很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严格意义上划清这样的界限, 但是从总体上讲还是集中在这两个方面, 鉴于此, 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国际化改革可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注重基础理论性课程的全面性。从国内外比较来看, 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无疑成为旅游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性科目, 但是需要借鉴国外一点的就是, 我国旅游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定位在为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后备性人才, 缺乏国际性旅游人才培养的前瞻性, 关于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不突出, 所以今后课程体系改革应该注重国外文化课程的导入, 例如有关国际礼仪、国际习俗等方面跨文化交流课程。

二是增加英语应用性教学。要想实现旅游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提高英语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以我国旅游高职中的饭店管理专业为例, 学校饭店教育中外语教学虽占据一定比例, 但对外语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显然存在不少问题, 尤其是张嘴说的能力弱, 成为学生进入国际饭店集团后进行人际交流的障碍, 而外语专业毕业生往往在外企饭店得到青睐。面对这种状况, 应该加强对饭店管理专业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训练, 可以在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饭店软件应用等专业课程上开展英汉双语教学, 从服务语言开始, 逐渐培养学生的英语人际沟通能力, 或者在英语课堂上高比例设计饭店业务情景教学环境, 同时加强外语训练的第二课堂设计, 多渠道训练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三是开设旅游职业德育课程。由于国外旅游职业教育定位是为旅游这种特殊的服务提供人才, 所以在教育时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相当重视。而我国目前高校中都开设了大学生德育课程, 但其中对大学生道德共性的内容居多, 而缺乏针对未来行业道德要求的内容。旅游职业德育课程在学习基本的道德理论与道德要求的同时, 会引导学生认识行业中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意识, 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行业,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了解从业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树立职业思想, 培养职业精神。

3.2 积极推广中外合作形式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体制

在国际上, 很多西方国家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主体呈现政府办学、民间办学以及国外资本办学三足鼎立的办学格局, 这种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政府、民间以及外资在旅游职业教育资金上有比较充裕的投入, 保证旅游职业教育在量上的充足性;另一方面, 消除旅游职业教育的垄断性有利于三方办学主体之间相互开展竞争, 有利于提高旅游职业教育质量。

我国当前要想走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道路, 必须在职业教育体制上作根本性的变革,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旅游职业教育主体, 结合目前国际上以及国内做得比较成功的案例, 目前最具有推广意义的就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旅游教育体制改革。

这种多元化办学主体关系的建立即通过改革传统的单一办学体制, 以中外合作的形式设立独立学院, 以全新的办学机制和多元化的管理体制将世界著名旅游院校的教育模式移植过来, 全方位切入, 多面融合。在实际的管理和教学中中西结合, 管理团队和师资力量均来自双方。

旅游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战略是旅游教育顺应实践要求进行的变革, 体制是一切变革的关键, 它从根部解决问题。在此种模式下, 中外企业界和教育界多方介入, 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 使旅游院校在体制、机制、师资、课程设置、质量认证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实现与世界旅游教育接轨, 充分享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进而全面融合, 实现在本土化基础上的“全面西化”。

目前实行此模式的院校数量较少, 集中于本科教育层次, 目标指向高级管理人才, 专业主要是酒店管理和导游专业, 主要代表有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锦江国际里诺士酒店学院、TUC-FIU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峨眉山国际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等。

3.3 借鉴国际经验, 创新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在当前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 逐步将国内一些不科学的教学模式淘汰掉, 实现教学模式的国际化接轨, 结合国际上先进的经验, 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3.3.1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推行国际上流行的虚拟化教学模式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验教学, 实现实践教学的虚拟化, 对于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现代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一致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教学模式在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值得借鉴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第一,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模拟旅游企业运作流程, 使学生能够在实验室中反复多次地了解、研究旅游企业的运作过程, 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理论学习与实地实习操作, 对旅游企业管理提出创造性的意见与建议, 促使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验教学从认知层向求知层发展, 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旅游管理相关专业课程实践实验教学方案, 通过实地实习与虚拟实验的融合, 一方面将减轻实习单位的负担, 改善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在反复多次的虚拟实验过程中全面了解实习单位的运作流程, 进而根据自身兴趣制定针对性的实习策略, 降低实地实习的盲目性。

第三,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验教学互动学习体系, 构建集教、学、研于一体的旅游实践实验教学基地, 为师生搭建共同参与旅游管理实践的平台, 促使旅游管理专业互动教学发展, 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师生互动学习体系。

第四,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已有的和即将开展的旅游管理实践实验项目进行统一管理, 细化各实践实验项目的管理细节, 如实验项目的要求、实验报告格式、实践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实验组织规划、实验管理规范等, 构建旅游管理综合实验教学评估体系, 促使旅游实践实验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个性化、开放化发展。

3.3.2 积极推行海外实践制度

旅游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实践环节对其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海外实践是指国内旅游院校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到国外企业进行实践环节的学习。它集中于旅游职业教育领域, 以一些高职、少数中职及个别高等院校为代表。一方面, 它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把学生送到真实的国外实践环境中, 是具有旅游领域特点的有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另一方面, 它成为学校国际化战略的主导力量, 引发学校一系列配套变革, 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带效应, 能够有效提升整个学校的国际化办学能力, 由此而形成国际化战略实施的海外实践主导模式。

根据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海外实践的第一阶段可以将焦点集中在酒店行业, 一方面是由于酒店大量的用工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酒店行业工作本身的“无国界”性, 酒店工作地区障碍性很小, 因而更容易实现对流互通, 而像导游工作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 走出国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就较低;另外也与我国旅游行业中酒店行业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有关。虽然实践行业多是酒店行业, 但对于实习学生的专业没有严格限制, 主要是学院外语专业学生, 但校内其他专业学生同样有机会参加面试选拔。

参考文献

[1]于洪雁, 徐淑梅.浅谈中国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 2008 (6) :113-116.

[2]陈锡畴.对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7 (10) :36-37.

[3]朱倩倩.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8) :152-153.

旅游职业国际化 第5篇

第三届中国长沙(灰汤)温泉旅游节

策划提纲

2011年12月(暂定)

中国 长沙

提案时间:2011年3月

联合提案:中国旅游协会温泉旅游分会

长沙茗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一、节庆名称:

第二届中国国际温泉旅游节暨第三届中国长沙(灰汤)温泉旅游节

二、时间:2011年12月

三、地点:中国 长沙

四、主题:温泉让生活更幸福

五、目的:

1、全面提升中国温泉整体形象,把中国温泉推向世界;

2、推进温泉旅游普及,提高国民幸福指数;

3、宣传推广长沙温泉旅游,丰富“幸福长沙”内涵。

六、组织机构:

1、主 办:中国旅游协会、湖南省旅游局、长沙市人民政府

2、承 办:中国旅游协会温泉旅游分会、长沙市旅游局

3、协 办:世界温泉及气候养生联合会、台湾温泉观光协会

4、官方网站:中国温泉旅游网

5、会 刊:《中国温泉旅游》杂志

6、执行单位:长沙茗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七、组织委员会(拟邀):

主 任:吴文学(中国国家旅游局党组副书记、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

熊 健(湖南省旅游局局长)

张剑飞(长沙市市长)

委 员:王长乐(中国旅游协会温泉旅游分会会长)

谭 勇(长沙市旅游局长)

八、执行委员会(拟邀):

主 任:张 越(中国旅游协会温泉旅游分会秘书长)

谭 勇(长沙市旅游局长)

委 员:

九、主要活动内容:

(一)新闻发布会暨长沙温泉旅游推介会

1、时间:2011年9月、10月

2、地点:长沙、广州、北京

3、参加人员:主承办方领导、长沙主要旅游企业代表、50家全国主流媒体记者约100人。

4、发布内容:温泉节的内容及筹备情况。

(二)开幕式

1、时间待定,初定2011年12月

2、地点:湖南长沙灰汤紫龙湾温泉度假村

3、主持人:湖南卫视主持人李兵

4、参加人员:

1)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协会、湖南省政府、湖南省旅游局、长沙市政府、湖南省旅游协会、长沙市旅游局领导约50人;

2)国外嘉宾约10人;

3)各省市旅游局、旅游协会代表约50人; 4)各省市温泉企业高管约50人;

5)湖南各重点旅游企业、温泉企业高管约50人; 6)全国重点旅行社代表约50人;

7)全国主流媒体代表约50人 8)专家学者约10人;

以上合计约:320人

5、内容

1)播放长沙旅游宣传片 2)主持人介绍领导和嘉宾; 3)长沙市领导致辞; 4)湖南省旅游局领导致辞; 5)湖南省政府领导讲话;

6)中国首席温泉水质专家冼汉隆公布《灰汤温泉水质评价报告》; 7)世界温泉名镇(如意大利锡耶那省、托斯卡那的基安其安诺、英国的巴斯)与灰汤签订友好合作城镇协议;

8)台湾温泉观光协会与长沙签订《湖南台湾(二岸)灰汤温泉综合开创示范区合作协议》;

9)世界温泉及气候养生联合会授予灰汤世界珍稀高温药泉授牌仪式; 10)中国温泉旅游行业2011企业、人物颁奖 11)中国首批星级温泉授牌仪式 12)国家旅游局领导讲话; 13)启动仪式:

(三)两岸温泉产业紧密合作论坛

1、时间:开幕式之后

2、地点:紫龙湾温泉度假村

3.主持人:(温泉旅游界专家)

4.拟定论题及发言人(待定):

5、参加开幕式人员可以自由参加论坛

(四)湖南台湾(两岸)灰汤温泉综合开创示范区奠基仪式

1、目的:聚集两岸温泉界、旅游界、文化界、设计界等精英,打造中国温泉的优秀产品,把灰汤打造成两岸温泉旅游产业研发、创意、设计、装备的综合示范基地;

2、出席领导:国家旅游局、湖南省政府、台湾观光协会等领导;

(五)拍摄中国首部以温泉为主题的电影《灰汤》

1、内容:以灰汤为背景,拍摄一部励志创业电影;

2、时间:90分钟;

3、发行:在央视影频道及部份院线、网站播出;

4、投资:约100万。

(六)“灰汤”号高铁旅游专列

1、时间:温泉节开幕式前一天;

2、形式:以“灰汤”冠名武广高铁,组织去灰汤泡温泉的专列,举行隆重的发车仪式及接车仪式;

3、宣传:组织方提前二个月在珠三角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并接受游报名。

4、组织:由广州重点旅行社组织,当地尽可能提供一些免费资源,如门票等。

(七)长沙旅游项目投资考察及意向签约

由长沙市旅游局组织相关招商项目考察线路,由策划单位组织投资商、旅行社代表、媒体进行考察。可于考察洽谈之后与部份投资商签订投资意向协议。

(八)长沙温泉欢乐月

各温泉提供一定数量的免票、三折票、半价票等,由策划公司在主要客源市场的媒体上发布广告,游客可以通过发短信进行抢票。通过活动提高各温泉销售收入。

(九)闭幕式

时间:开幕式后一个月 地点:

内容:总结及发布温泉节成果。参加人员:主承办方领导及媒体代表。

十、主要工作安排

1、中国旅游协会温泉旅游分会

负责协调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协会相关领导出席活动; 负责全国各温泉企业参与活动; 负责协会年会、人物评选等活动的;

2、长沙市旅游局

负责筹措活动经费;

负责落实场地;

负责邀请省市领导出席活动;

安排相关人员进入执行委员会,负责监督执行各项工作;

3、联合策划公司

负责总体方案及执行方案的撰写;

负责温泉节的VI、背景板、宣传材料的设计;

负责方案所列各项活动的具体执行;

负责媒体宣传;

负责领导发言稿、新闻通稿等材料的撰写;

负责活动成果的收集整理。

中国旅游协会温泉旅游分会 长沙茗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广东肇庆国际化旅游休闲之都 第6篇

肇庆是广东省的旅游先发地,早在唐朝就有记载。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肇庆就已成为广东省最早实施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作为岭南最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肇庆以旅游资源最丰富,品位最高,历史文化积淀最丰厚而著称,先后被評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砚都 ”。

肇庆市内拥有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星湖,它是由“人间仙境七星岩”,“天然氧吧鼎湖山”和新建成的星湖国家湿地公园组成,被誉为兼得“西湖之水,阳朔之山”的“岭南第一奇观”。除此之外,西江小三峡、德庆盘龙峡、封开国家地质公园、大斑石、怀集燕岩、广宁竹海、四会贞山、鼎湖砚洲岛等各具特色,闻名中外。自唐朝以来的七星岩摩崖石刻被誉为“千年诗廊”,与宋城墙、梅庵、德庆学宫、悦城龙母祖庙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肇庆旅游进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加大了旅游与文化的整合力度,连续大手笔在老景区里大做文章,相继推出夜游星湖、星湖国家湿地公园、蝴蝶谷、老龙潭等佳作,更创新推出“肇庆千里旅游画廊”等,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其成功经验被许多旅游城市所借鉴。2008年,肇庆市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360万人次,旅游收入65.8亿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0%。

肇庆市旅游发展局郑时广局长向记者表示,国家将广东省列为“中国旅游改革综合试验区”,并率先在全国启动新的国民旅游计划,这是对广东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极大鼓舞,此举将有力地推进广东省旅游的二次大发展。肇庆将抓住这个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破解难题,进一步深化旅游体制改革。首先,立足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整合、完善、提高以肇庆城区为核心的“千里旅游画廊”沿线的各旅游景点景区的各项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其次,是带动由传统观光旅游为主体的消费模式向以休闲旅游为主的消费模式转变。进一步加强对“探险游乐园、森林游基地、乡村游典范、自驾游天堂”四大特色旅游产品的包装,不断提升肇庆旅游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三,是加强打造“南国旅游休闲之都——肇庆”的品牌定位,以关注普遍人群为代表的旅游对象,如职工带薪休假旅游、优秀职工奖励旅游、学生修学旅游、低收入人群福利旅游、老人银发旅游等,开发一系列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和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努力为把肇庆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经济强市”而奋斗。

历届的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对肇庆的旅游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肇庆市连续三年是广东国际旅游文化的分会场之一。举办每一届国际旅游文化节,肇庆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并推出“活力广东,精彩肇庆”的主题,以“旅游嘉年华”活动形式不断丰富肇庆旅游产品。

郑局长回顾几年来的工作积累,向记者谈了以下两方面的深刻体会:一是加强将节庆活动与旅游产品相结合,既做活动,也做产品。如鼎湖山国际森林旅游登山节、七星岩旅游欢乐节和”星湖渔乐坊”,既是活动,也是产品性的项目。鼎湖山举办的国际森林旅游登山节,主要包括攀越亚热带沟谷雨林、植物科普考察等活动;在星湖国家湿地公园举行的七星岩旅游欢乐节——“与鸟同乐在星湖”活动,内容包括:游览新改造开发的星湖湿地公园新线,观赏“宫庭美女”火烈鸟,观赏丹顶鹤放飞表演,观看星湖天然大卧佛,到野生候鸟岛观赏万只鹭鸟、鸬鹚及各种野生水鸟翱翔蓝天、声鸣长空的动人场景。又如去年推出“星湖渔乐坊”庆典晚会,则是省政府支持的项目,主要是解决了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观光功能有余、休闲功能不足的问题。这台晚会自开业以来每天晚上都会上演。“星湖渔乐坊”是一台集轻松搞笑、演员与观众互动、融合肇庆民间传说于一体的谐趣表演晚会。新建的一条星湖西堤休闲旅游街,与原有的大型音乐喷泉、游船以及啤酒吧、茶吧等休闲娱乐元素结合,打造出一个肇庆娱乐的新地标。二是注重旅游与文化的融合。肇庆旅游嘉年华活动文化元素比较多,一是美食文化,连续举行了三届乡村旅游美食节。规模大,品种多,广东本地乡土美食、省外风味美食、国外特色美食都有;内容丰富,包括肇庆名食府美食展示、肇庆特色小吃、国际美食廊、中华名小食、特色风味坊、特产包装食品、啤酒狂欢节、文艺大汇演、大胃王比赛、卡拉OK比赛等。特别是去年新增了台湾美食交流、中华美食绝活大表演等多个项目。二是艺术文化展示。在七星岩牌坊广场文化大展示活动也相当丰富,包括旅游故事会、红歌会、曲艺、街舞、交谊舞、肇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等。此外,它还带动了市属周边县市区的各种民间节庆活动蓬勃发展,如德庆县的“龙母感恩节”,封开县的“广信文化节”,四会市的“柑桔玉器节”,广宁县的“广宁竹子节”。这些文化的挖掘,为繁荣肇庆的旅游文化推波助澜。

最后郑局长向记者表示,肇庆旅游发展的总体取向是打造南国旅游休闲之都肇庆的品牌,把肇庆建设为旅游经济强市。近年来,肇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先后确立了建设“最适宜旅游的花园式风景城市”到打造“中国重要的观光、休闲、度假、会议旅游目的地城市“再到打造“南国旅游休闲之都”的目标定位,创新发展思路,整合联动,务实推进,加快了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转变。在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市委覃卫东书记提出了打造旅游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为落实市委战略部署,保持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优势,肇庆市在整合原有旅游资源的同时,全力开发旅游新产品,推进旅游产品从单一观光旅游向多层次现代旅游产品转变。

2003年,肇庆市以500公里大环市路为纽带,把分散在各县(市、区)的新老景区进行整合包装,串珠成线,形成了“千里旅游画廊”,具体景点有:七星岩、鼎湖山、星湖国家湿地公园、包公祠、梅庵、德庆龙母祖庙、盘龙峡、金林水乡、德庆(孔庙)学宫、封开杨池古村、封开国家地质公园、怀集燕岩、燕峰峡漂流、广宁竹海大观、四会贞山、邓村古法造纸村、玉器街、鼎湖九龙湖、黄金沟、藏龙沟、端砚文化村、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八卦村和肇庆高尔夫度假村等40多个景区景点。“肇庆千里旅游画廊”已成为“活力广东”的精品旅游线路。通过用一条线成功串联各地资源,推出肇庆市一体化区域旅游品牌并大大促进旅游发展,在全国,肇庆市率先做了有益的尝试。

旅游职业国际化 第7篇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2014年6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明确要求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拓展教育国际服务。

笔者所在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学校致力于面向未来, 为现代服务业培养国际化人才。学校在国际化发展战略指导下, 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启动, 不断创新, 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地探索。学校计划在校园中心位置 (西食堂三楼) 改造修建国际交流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的建设对国示范建设, 以及I4C的学校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目标

国际交流中心是学校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也是学校商贸类、旅游类等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学校将把国际交流中心项目打造成为综合实训中心的标杆项目和校内中央商务区 (CBD) 项目。该项目规划参考国家及行业的规范, 立足与学校未来的发展定位, 借鉴信息化先进大学的经验, 结合当前ICT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目标, 为学校今后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方向。

国际交流中心总净面积约1 700平米, 按区域划分, 主要由商贸类实训中心、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商务休闲中心和商务办公区四个板块 (如下页图1所示) , 集教学实训、创新创业、学术交流、商务休闲、教师办公、学生活动“六位一体”的开放式现代化多功能区, 使之成为学校培养现代服务业国际化人才的真实岗位实践区。商贸类实训中心由商务情景模拟实训室、商务礼仪实训室、国际贸易实训室 (三室) 组成;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分别提供英语、日语和意大利语的开放式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三区) ;商务休闲中心主要由咖啡吧、茶吧 (含日式茶艺) 和插花吧 (三吧) 构成;商务办公区由行政办公室、外籍教师办公室、会议室、会客室、资料室等部分构成。

其中, 商务休闲中心的咖啡吧作为整个区域的中心, 其开放式的休闲空间将引入“星巴克·必胜客”式的设计思维模式, 开放的吧台将提供清餐饮服务, 简洁且便于移动的家具满足学生不同的功能需求, 同时便于卫生的打扫, 吧台也将为学生提供课程咨询、打印扫描等配套服务。商务休闲中心本身也是学生的实习基地, 作为一个经营场所可以直接为学生提供相应专业的实习实训服务, 在真实的岗位中锻炼学生。总体而言, 该项目的设计是围绕着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在或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 践行“做中学, 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养成, 同时突出学生沟通技巧、团队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设计思路

在现有学校硬件设施条件的基础上, 按照产教融合与“校企互动、学做一体”的建设思路, 通过新建、改造和充实, 将国际交流中心建设成为“六位一体”的开放式现代化多功能区, 使之成为学校培养现代服务业国际化人才的真实岗位实践区。在国际交流中心设计过程中, 遵循四个原则:

(一) 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原则是国际交流中心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该项目从系统设计、装修、施工、运行及维护等诸多方面进行整体考虑。

(二) 多功能原则

该项目集教学实训、创新创业、学术交流、商务休闲、教师办公、学生活动“六位一体”, 实现商贸类、旅游类等专业学生实训的多元共享;全层WIFI覆盖, 全外文标识, 在设施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时尽可能便于移动和拆装。

(三) 安全性原则

国际交流中心装修材料运用安全、环保等符合国家各项标准的材质, 做到耐用、可回收。多媒体系统具有较强的防御攻击能力, 具有高度的安全和保密性、系统在用户权限管理上实现统一有效的管理和认证, 以确保信息安全, 杜绝系统被非法使用或越权操作。

(四) 信息交互原则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 采用最先进的信息发布及预约系统技术, 将最新的信息以最高的效率, 快速展示在各个区域的视觉中心焦点上, 使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与交互触摸查询系统有机融合, 实现信息发布与交互触摸合二为一的完整应用, 提高学校形象档次、高效传递信息、方便服务师生。

四、整体布局设计及各区域主要功能

(一) 整体布局图 (见下页图2)

(二) 各区域主要功能

1. 商务情景模拟实训室:

为商贸类、旅游类专业学生商务英语、商务谈判、酒店服务、商务礼仪等课程提供教学及模拟实训场所;承接学校国际交流中心相关会议;为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场所等。

2. 商务礼仪实训室:

为商贸类专业学生商务谈判、商务礼仪、形体等课程提供教学及模拟实训场所;对外承接商务礼仪培训;为学生礼仪社团、学生舞蹈社团等提供活动场所等。

3. 国际贸易实训室:

为商贸类专业学生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单证等相关课程教学及模拟提供实训场所;为外贸单证员考试提供辅导及实训场所;为商贸类专业技能大赛提供训练场所;为学生创新社团、学生创业工作室提供场所等。

4. 外语自主学习中心:

为商贸类、旅游类专业学生专业英语、日语、意大利语等外语课程提供教学及模拟实训场所;结合校园文化建设, 为国外文化、旅游文化及学生作品提供展示的场所;为学生外语类专业社团活动提供活动场所等。

5. 咖啡吧 (时尚咖啡工作室) :

为旅游类专业学生酒吧服务、餐饮服务与管理等相关课程提供教学及模拟实训场所;为餐厅服务项目技能集训队提供训练场所;承接校外社会培训服务;为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场所等。

6. 茶吧 (茶艺工作室) :

为旅游类专业学生、日语专业学生茶艺相关课程提供教学及模拟实训场所;为“茶艺师资格培训”提供教学与实训场所;承接学校对外交流接待活动;为学生茶艺社团活动、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场所等。

7. 插花吧 (插花工作室) :

为旅游类专业学生酒店实用插花课程提供教学及模拟实训场所;餐厅服务项目技能集训队插花设计工作室;承接校内各级接待的插花装饰服务;为学生插花社团活动、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场所等。

8. 商务办公区:

国际交流中心教师、外籍教师办公使用, 可召开小型会议与接待;此外, 员工更衣室可用于商务礼仪实训化妆训练场所等。

五、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职业学校教学能力基本建设的重要环节, 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及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总之, 多功能综合实训中心 (国际交流中心) 的建设是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国际化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设计建设基于真实岗位的多功能综合实训项目, 将是今后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探索和创新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旭辉.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标准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

[2]张红.财经类高职院校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7) .

[3]谢雨萍.高职高专旅游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考——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 .

国内外旅游国际化研究综述 第8篇

1 对旅游国际化概念的研究

长期以来,旅游业都是全球性的产业,这是毫无争议的[1,2,3]。伴随着旅游业在全球的快速发展,旅游国际化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在笔者搜索到的外文文献中,未能发现直接对旅游国际化概念进行界定的表述,多是从一个或多个侧面进行描述。如国际化是旅游的一个中心特征,它是旅游要素从一国分布转向多国分布的过程,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4,5]。这是从要素分布的角度对旅游国际化做的描述,山姆概括出了旅游国际化的定义性特征,即稳定的供给、高流动性的资本和全球性的旅游需求,并伴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标准的技术要求及策略性的公共干预[6]。

国内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对旅游国际化概念进行了界定,取得了一些成果。魏小安指出旅游国际化是三个层面上的国际化:一是环境的国际化,二是运营的国际化,三是心态的国际化[7],并对旅游国际化的层次和内容进行了概括。作为一名法学教授,王云飞基于旅游法治的思考,对旅游发展国际化的概念进行了描述,认为旅游发展国际化是指在旅游立法的指导思想上,在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中,在旅游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在旅游健康指数的综合研究中,各个主权国家的上述制度和综合指标与实际旅游体系接轨、融合,实现市场模式基本同步原则,最后确认共同准则[8]。姚李忠则强调旅游国际化不仅是旅游产业的国际化,更是城市发展的国际化。旅游国际化首先表现为客源市场国际化,即国际旅游者占有较大比例;关键是旅游产品国际化,即符合国际旅游者的口味,为国际旅游者首选;核心是旅游服务国际化,即旅游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服务标准符合国际惯例[9]。

国内外学者研究旅游国际化的视角各有不同,对其概念和内涵的表述也有差异,但不论如何表述,旅游国际化的内涵都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旅游国际化必然涉及到两个及以上的国家,并伴随着游客与资金、人员等旅游发展要素在它们之间流动;②旅游国际化是一个过程,是旅游经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基于此,我们将旅游国际化概念界定为:旅游国际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要素走向世界,旅游功能日益与世界接轨,国际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日益融入国际旅游网络的过程。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现状与对策研究

通过对搜索到的文献分析,发现对旅游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的中文文献数量最多,英文文献则较少。这类中文文献的研究思路通常都是分析现状、提出策略、展望未来,总体上多为泛泛之谈,亮点不多,鲜有新颖观点;英文文献则主要利用经济模型对相关的经济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按研究对象的不同,这类文献又可分为探讨地区发展策略和行业(产品)发展策略两类。

地区发展策略研究:国内文献中的这类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区域。首先分析这一区域的旅游国际化的发展现状,指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今后发展的对策(战略),涉及的主要区域有黄山、云南、海南等[9,10,11]。当然,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区域旅游国际化进行研究,如万绪才等运用市场国际化水平、国际知名度等指标对南京市旅游国际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12],这类研究拓宽了国内旅游国际化的研究视角。

行业(产品)发展策略研究: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要素部门,同时又可细分出很多具体的产品形式,部分学者研究了这些具体的行业或产品的国际化发展。李红在对中国旅游饭店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国际化发展策略[13];高维忠讨论了政府在中国旅行社国际化经营中的作用,指出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政府在全方位开放旅行社市场、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帮助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14]。还有学者就某一具体旅游产品的国际化发展做了研究,涉及的有海滨旅游、乡村旅游等产品形式[15,16]。

2.2 影响因素

旅游国际化是一国旅游要素走向世界的过程,其发展涉及到众多领域和部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英文文献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多,在选题、研究方法上都较成熟,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国内文献则很少涉及这一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稀少。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我们概括出了旅游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是市场的基本要素之一,决定着一国或地区旅游发展的水平和潜力。如果没有市场需求也就不会有旅游业的发展,更不用说旅游的国际化。旅游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Sarath基于消费者的选择理论,构建出了国际旅游需求模型,指出产品价格、收入、时间、气候、旅行成本等是影响需求模型的重要参数,并将其应用到美国、英国、日本和新西兰四国游客对澳大利亚旅游需求变动的分析[17]。同样是对旅游需求的影响要素进行研究,克里斯丁等使用的是ARMAX模型,研究了日本游客的国际旅游需求与实际收入间的关系,得出了国际旅游需求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18]。国内学者则更多地关注国际旅游需求的预测,如陈俊等和张侨、蔡道成分别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基于灰色系统模型对云南省、海南中部地区的国际旅游需求进行了预测[19,20]。由此可见,国内关于需求研究主要偏重于对已有成果的应用,缺乏对需求模型原理性、基础性的研究。

政策:旅游国际化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这里指的是一国或地区政府是否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内,旅游不可能走向国际化。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旅游的国际化发展也需要不同的政策支撑。阿基拉对日本在1859—2003年间实施的入境旅游政策做了研究,依据所处的政治经济形势与政策的目标指向,将日本的入境旅游政策发展历程划分成5个时期10个阶段,并分析了各个时期政策起到的作用,论证了政策对日本旅游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影响[21]。

创新:按照常规理解,创新似乎与国际化没有直接的联系,更无法构成旅游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艾伦和加雷恩对此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国际化和创新是旅游研究中的两个重要的主题,它们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国际化是创新的一个形式;成功的旅游国际化需要创新;国际化要求旅游企业掌握卓越的知识[22]。

基础设施:学者们经常强调一国的基础设施条件是其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3,24,25],包括交通设施、通信设施、能源供应设施等多个方面,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旅游国际化的重要影响因素。Jameel和Booppen运用重力模型法(gravity model approach)研究了交通设施在旅游国际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指出交通设施是国际旅游流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游客在各国间的流动[26]。

碳税:这是近些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是指对CO2排放所征收的税,旨在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减缓全球变暖。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27],而交通又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交通方式中,国际游客出行的首选是航空,即国际航空是对旅游国际化发展影响最大的交通方式。理查德引入一个国际旅游流的仿真模型,研究了在航空燃料上征收碳税对国际旅游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受航空燃料征收碳税影响最大的是长途旅行和短途旅行,中程旅行受影响最小[28]。这是由于长途航班飞行距离长、碳排放量大,短途航班在起飞和着陆过程中有很大的碳排放。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文化差异、气候变化、危机事件等因素对旅游国际化发展的影响[29,30,31],但没有针对国际汇率、经济周期等因素与旅游国际化关系的研究。笔者认为,随着实践的开展,它们的研究价值将日益增大。

2.3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与国际化相对应的是本土化,两者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旅游国际化发展中,同样也面临着与旅游本土化的调和,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思考。Peggy和Lim以新加坡的虎豹别墅为例对旅游发展中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交互作用做了研究,通过探析虎豹别墅旅游国际化发展的兴衰历程,指出国际化不能消除本土化,国际化本身就包含着本土化的因素,承载着当地的文化传统、权力关系和人的情感[31]。在国内学者中,王云飞教授从中国旅游法治角度思考了旅游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基于旅游发展全球观的视角,分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内在机理和文化多元,提出旅游立法的统一性、二元性[8]。马赛从旅游产业和人文建设两个方面探讨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及其关系,指出国际化建设之路必须而且只能与本土化建设相结合,要在全球化、国际化视角下理直气壮地把本土化建设提到战略的高度认识,开创性地探索自己独特的旅游发展之路[32]。对比发现,国内文献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数量上与国外文献几乎是在同一水平上,但在研究方法与研究深度上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

2.4 对目的地的影响

国际化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消除地域空间的阻隔,增加资本、人员、理念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34,35]。旅游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产业,它的国际化进程必然会对全球尤其是目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Gunturd等引入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研究了旅游国际化对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旅游的发展能够放大国际化的积极影响,减少消极影响,即增加产品的供给和福利,减轻政府的财政赤字和贸易失衡[36]。Ftefan等学者研究了国际旅游需求变动对依靠旅游业的小规模经济体的影响。他们首先设计了一个动态模型,模型运算结果显示国际旅游需求的增加能促进经济和贸易的增长,然后以安提瓜岛和巴布达岛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了理论的发现[37]。周旋、甘晓蓉证实了陕西旅游国际收入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即旅游国际化发展能促进经济的增长[38]。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梳理发现,关于旅游国际化发展对目的地影响的研究文献数量很少,且多集中在对经济影响的研究,忽略对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这与旅游发展中片面重视经济效益的现象不无关系。

3 结论与启示

基于以上的文献综述,笔者认为国内对旅游国际化的研究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①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现阶段的研究普遍热衷于对旅游国际化发展策略的研究,而对基础理论的研究重视不足,鲜有对基本概念进行梳理或试图构建研究体系框架的文章,研究重心存在明显缺陷。由此产生的概念混淆现象比较常见,如将旅游国际化等同于国际旅游等。②研究视角和方法相对单一。国外文献多为实证性研究,常构造或借用经济模型,研究角度、方法多样化趋势显著。而国内文章创新性不足,问题—对策性文章比重较大,且多使用定性研究方法,这就造成研究成果常趋于表面,实际效果有限。③研究面较窄。目前国内的研究多集中在旅游国际化发展的实践上,而旅游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对目的地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另外,对区域旅游国际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也很匮乏。随着旅游国际化发展实践的深入,这些方面的研究将日趋重要。

旅游职业国际化 第9篇

海南三亚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海南三亚已从一个边陲小渔村跃升为我国滨海旅游的佼佼者和领先者。截止2009年, 三亚接待过夜游客人数669.05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103.77亿元, 增长14.0%。近几年入境游客数据显示, 三亚国际客源市场形成了以港澳台、俄韩日为主, 多元化发展的结构, 客源国和地区数量达到50多个。2009年12月, 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计划在未来10年, 将海南打造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按照“国际旅游岛”战略规划, 海南省将在2018年, 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

近年来, 三亚国际旅游市场发展较快, 但与世界著名滨海旅游目的地相比差距仍很大。选取26个指标以坎昆、帕塔亚、檀香山和巴塞罗那四城市为参照系, 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得出2008年三亚旅游国际化发展指数为30.64, 基本判断三亚旅游国际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2]。

2 海南三亚滨海旅游国际化发展的竞争力分析

三亚的滨海旅游走向国际化有巨大的市场竞争力, 它既由三亚内部旅游条件决定, 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三亚旅游市场需要利用国内外的各种契机, 打造滨海旅游的国际品牌。

2.1 外部环境分析

无论从生态环境的保护程度来看, 还是优越的热带滨海旅游资源来看, 三亚都可以与老牌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如夏威夷、马尔代夫、加勒比海等相媲美, 三亚要在激烈的滨海旅游市场中寻找到自己的定位。

2.1.1 三亚滨海旅游国际化的机会

(1) 旺盛的国际市场需求。随着国际旅游的不断发展, 度假型、娱乐型、观光型、疗养型和商务型旅游已经成为国际旅游的主体, 而滨海旅游目的地正是这种集度假、娱乐、观光和疗养于一体的综合性目的地, 旺盛的国际市场需求为海南三亚旅游国际化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2) 国际酒店品牌的进入。自1996年以来, 国际酒店品牌万豪、喜来登、假日等相继登陆三亚。国际酒店品牌的进入带动了三亚酒店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和营销理念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培养了一批熟悉国际市场的管理人员和高服务素质的服务人员, 提升了三亚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3) 积极的国际营销策略, 提高了三亚的国际知名度。近几年, 海南三亚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旅游展销会, 直接面向国际旅游运营商进行专业促销, 并邀请这些国际旅游运营商前往三亚考察、踩线, 与国际旅游运营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 海南三亚举办各种国际性赛事吸引世界的目光。

2.1.2 三亚滨海旅游国际化的威胁

(1) 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海南三亚旅游国际化面临着国际上同类滨海旅游目的地的激烈竞争。从世界范围来看, 美国的夏威夷、中北美的加勒比海和欧洲的地中海等地区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占有“地利”的优势, 已经形成了传统的竞争优势;海南三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从国内市场来看, 青岛、大连、秦皇岛等地的滨海旅游业发展迅速, 知名度较高, 滨海旅游设施较三亚完备, 使得三亚的滨海旅游面临双重挑战。

(2) 国际交通条件不发达。目前, 海南三亚与主要客源城市之间直飞航班少, 而大部分国际旅游者进入三亚还是以包机和从其它城市口岸转机等方式为主。一方面是因为凤凰国际机场基础条件落后, 无法适应旅游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三亚并非枢纽性城市, 目前, 海南三亚的国际交通条件已经严重制约了旅游国际化进程。

2.2 内部资源分析

三亚市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城市, 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热带海洋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 三亚滨海旅游国际化发展既有其本身的资源优势, 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

2.2.1 三亚滨海旅游国际化的优势

(1) 良好的国家开放政策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进入, 也吸引了国际旅游企业进驻国内设立分部, 促进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往。当前, 世界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着经济不景气、社会不稳定等情况, 而我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发展, 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2) 优质的“3S”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条件。大海 (sea) 、沙滩 (sand) 和阳光 (sun) 被称为“三S”旅游。海南三亚的“3S”资源等级属世界一流。世界环保组织1999年对48个国家158座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显示, 三亚的大气质量位居世界第二, 是“天然氧吧”。此外, 三亚有发展国际旅游的区位优势, 海南三亚地处我国海南省最南端, 地处亚太腹地, 而亚太区域人口约占全球的一半, 已逐渐成为国际旅游的巨大市场。

(3) 丰富的旅游产品。近10多年来, 海南三亚依托一流的“3S”资源、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已经形成了一批旅游产品, 如热带滨海观光产品、黎苗风情观光产品、温泉康乐休闲产品、中医理疗产品、海上娱乐产品和高尔夫球等。

2.2.2 三亚滨海旅游国际化的劣势

海南三亚近几年旅游国际化发展快速, 但是, 以下问题正阻碍三亚的滨海旅游走向国际化:

(1) 旅游市场粗放型管理, 信息化程度不高。三亚酒店、景区、旅行社和购物企业无论在经营管理理念、营销手段和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都很难适应旅游国际化的趋势, 竞争力较弱, 信息化程度不高。

(2) 国际品牌营销不到位。海南三亚国际营销仍存在着手段单一、范围狭窄, 致使营销效果十分有限, 在欧洲、北美等几大国际客源市场知名度十分低。同时, 在国际营销中, 海南三亚也忽视了形象营销, 缺乏具有深刻内涵和震撼力的旅游宣传口号, 造成三亚在国际市场中没有形成鲜明形象。

(3) 居民素质较低, 语言环境较差, 国际人才储备不足。海南三亚居民整体素质较低, 缺乏城市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 国外游客在海南三亚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 一旦离开导游就成了“聋子”和“瞎子”, 语言障碍问题使得国际旅游者对于海南三亚的满意度较低。

(4) 旅游产品开发滞后。目前, 海南三亚滨海旅游资源低水准开发、重复建设严重, 旅游资源的创新设计和再开发明显不足, 造成旅游产品开发千篇一律, 缺乏本地特色, 缺乏核心特色旅游产品。

3 海南三亚旅游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引入国际旅游企业, 加快目的地国际化

2007年, 我国服务业全面兑现对WTO的承诺, 将全面取消外资准入的限制。海南三亚应积极利用这一发展机遇, 。一方面与国际旅游运营商形成利益共同体, 与国际旅游运营商建立起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吸引国际旅游企业进驻三亚, 加快海南三亚旅游国际化进程, 并提高海南三亚旅游企业整体竞争力。

3.2 改善国际交通条件, 提高交通可进入性

对于海南三亚旅游国际化, 改善口岸基础设施、开通与主要国际客源地的国际航线是海南三亚旅游国际化最务实、也是最见效的一项措施。目前, 三亚机场和港口的基础设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三亚旅游国际化的需要。三亚应抓紧凤凰国际机场的二期扩建, 实现“集中办公、一条龙服务”;增加国际航线和航班。

3.3 深度开发旅游产品, 提升核心吸引力

打造中国式度假文化形象, 海南三亚旅游对国际旅游者的文化吸引力首先是一种中国文化的吸引力, 其次才是海南三亚当地的黎苗文化、天涯文化, 打造“中国式度假文化”形象, 把海南三亚建设成为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开发符合世界潮流的旅游产品, 海南三亚应把握国际旅游者的需求, 开发出符合世界潮流的旅游产品, 增强对国际旅游者的吸引力。

3.4 加强旅游人才培训, 培养国际人才队伍

培养和引进紧缺人才, 优化导游队伍结构。制定高层次人才外送培养计划, 同培养吸纳复合型导游、多语种导游和专家兼职导游, 努力使导游队伍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3.5 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

海南三亚应努力推进旅游行业信息化基础建设, 三亚旅游行业信息建设要做好“两网站一中心”———三亚旅游政务网、三亚旅游商务网和三亚旅游呼叫中心:通过三亚旅游政务网把旅游主管部门、相关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连接起来, 实现旅游行业管理的电子化、现代化。

3.6 不断提高居民素质

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 提高市民对旅游业的认识, 制订文明市民条例, 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在市民中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素质教育活动, 开展评选文明市民、精神文明建设好事等系列“十佳”活动。

4 对三亚滨海旅游国际化发展的展望

三亚市地处世界热带滨海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将成为21世纪国际度假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 三亚要以世界著名的旅游滨海圣地马尔代夫、加勒比海、夏威夷等为借鉴对象, 从国际营销、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旅游产品等几个方面制订整体的旅游规划, 不断提高三亚的国际化水平, 不断缩短三亚滨海旅游和其他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的差距, 争取在未来10年、20年将三亚发展成国际性滨海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海南三亚市旅游产业发展局历年数据统计[Z].

[2]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海南三亚旅游国际化战略启动方案[R].三亚:三亚市政府.

[3]数据来源:坎昆、帕塔亚、巴塞罗那和檀香山数据来自WTO统计, 三亚数据来自三亚市旅游产业发展局统计[Z].

重庆旅游业国际化的战略思考 第10篇

一、旅游业国际化相关概念厘定

国际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方面或各个方面与全球进行衔接、与世界惯例进行接轨的过程, 国际化的核心是积极参与全球运作, 逐步融入全球网络。旅游业国际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实力和旅游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依据。目前, 学术界对旅游业国际化的衡量标准鲜有直接的、明确的定义。而对于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定义有不少代表性的观点, 如张广瑞认为国际化旅游城市至少应具备四个条件: (1) 具有国际标准的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 (2) 遵循国际惯例, 让旅游者处处感到方便; (3) 具有独特而广泛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 (4) 友好文明的社会环境。罗明义认为国际旅游城市, 是旅游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相融合的产物, 具有国际知名度高、经济开放度大、城市功能强、旅游产业发达、城市管理水平高等基本特征。张婷等认为国际旅游城市作为旅游产业和城市国际化共同发展的产物, 是指经济社会发达, 其中旅游产业成为城市主要支柱产业并成为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性城市。国际旅游城市的本质在于城市的国际型旅游的职能, 而不是巨大的城市规模。结合这些研究成果, 我们认为旅游业国际化的衡量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六点: (1) 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科学合理; (2) 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产品具有较高国际知晓度; (3) 旅游设施完备; (4) 旅游交通便捷、通达; (5) 旅游行业管理水平世界一流; (6) 能为世界各地旅游者提供无障碍旅游服务。

二、重庆旅游业国际化的战略契机

1. 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国际看, 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改变。“十二五”期间, 世界经济将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恢复期, 全球经济可望温和回升, 低碳经济成为主导发展方式,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推广, 将为旅游业国际化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 对于重庆旅游业国际化发展是重要机遇。从全国来看, 2010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10%左右的高位增长态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总额39万亿元, 人均GDP将达到4000美元左右, 处于消费总量快速增长期和结构加速升级期, 人民生活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 消费升级、城乡互动催生新的“消费革命”, 国家经济结构也将随之调整, 未来一段时间内, 旅游业将成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产业。这也为重庆旅游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就重庆自身而言, 由于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 是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统筹城乡、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开发西部等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14”总体部署、国发[2009]3号文件出台等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十二五”时期是重庆市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时期, 是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推进统筹城乡改革的攻坚时期, 拥有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成渝经济区建立、两江新区成立等重要机遇。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决定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高度, 将重庆打造成为全国重要旅游集散地、西部旅游高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2. 良好的外向经济支撑。“十一五”期间,

重庆外贸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开放环境明显改善, 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 国际经济合作进展喜人。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420亿美元, 年均增长22.8%, 约是“十五”期间累计总额的3倍, 其中2010年预计进出口总额120亿美元, 外贸依存度达到13%, 出口依存度达到8%;全市出口市场多元化步伐加快, 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服务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 被国家商务部批准为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2010年全市服务贸易总额预计达到30亿美元, 约是2005年3.2亿美元的10倍。利用外资水平跃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146亿美元, 年均增长63.4%, 是“十五”时期利用外资总额28亿美元的5倍多, 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60亿美元;“十一五”期间累计有16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渝投资或兴办企业, 数量是2005年底49家的3倍多。

3. 重庆旅游业国际化具有良好的内部条件。

重庆旅游业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 “十一五”时期, 重庆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幅均超过20%, 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幅超过30%, 入境游和出境游人数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旅游业涉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截至2009年底, 全市共有旅行社353家, 其中出境旅行社26家;星级饭店266家, 其中, 五星级11家, 四星级53家, 三星级123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87家, 其中5A级景区2家, 4A以上景区33家, 3A级旅游景区26家。重庆旅游交通体系不断完善, 随着“畅通重庆”建设的深入, 推进重庆市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 区域性交通枢纽基本成形。此外, 国家战略也将推动重庆市外部交通建设。根据《中国中长期铁路规划》, 到2020年, 将修通兰州至重庆、南京—武汉—重庆—成都高速铁路, 新建重庆—贵阳高速铁路。高速客运铁路的建成加速旅游客流由东向西梯度转移的强度和规模, 推动重庆旅游业国际化加速发展。重庆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提出, 到2015年, 全面建成形象鲜明、产品多元、服务一流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国重要旅游集散地和西部旅游高地, 重庆旅游产业效益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旅游业成为重庆市战略支柱产业之一, 成为提高人民群众福祉的现代服务业, 成为带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建设、对外开放的重要产业, 重庆市成为中国以旅游经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同时, 力争到2015年, 入境旅游人数超过300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6亿美元, 旅游总收入突破1800亿元, 旅游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7%;到2020年, 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5亿人次和2800亿元以上。

三、重庆旅游业国际化的实现路径

1. 目的地品牌国际化。

推动重庆旅游业目的地品牌国际化, 要不断推动重庆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国际化延伸与扩张, 重点打造一批重庆旅游目的地国际化品牌。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 强化开放能力,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进一步加大“引进来、走出去”力度, 借助外力, 引进、消化、吸收来自全世界的资金、项目、技术、管理、人才和发展理念, 提高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 促使重庆旅游市场规则和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 提高重庆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依托大小三峡、天坑地缝等自然生态旅游品牌, 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两江游、山城夜景、温泉之都等现代旅游品牌, 将长江三峡打造成为国际黄金旅游带和世界级旅游精品, 将大仙女山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山地特色旅游度假区、大足石刻建设成为国际文化休闲旅游区、钓鱼城建设成为欧洲人朝拜的胜地、金佛山建设成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

2. 行业管理国际化。

推动重庆旅游业行业管理国际化, 要适应国际旅游需求多样化、休闲化、散客化等趋势, 完善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和景区配套基础设施, 推进目的地信息系统建设和景区数字化管理, 提升重庆旅游景区环境配套国际化水平。高标准建立健全重庆旅游标准体系, 重点培育一批资源经营、旅游接待、景区开发等大型旅游集团, 扶持一批旅游装备、酒店设施、休闲产品等生产、营销龙头企业, 提升酒店、旅行社、餐饮企业及旅游购物、住宿、景区、演艺等服务标准和行业管理规范国际化水平。加强重庆旅游行业法制建设, 构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公共平台, 完善旅游投诉处理系统, 健全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旅游服务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价格诚信机制和旅游行业信用等级建设, 净化旅游环境, 构建重庆旅游市场国际化新秩序。

3. 设施水平国际化。

推动重庆旅游业设施水平国际化, 要加强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 增强国际旅游者到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和景区的便捷性和进行旅游活动的便利性。把握重庆建设全国公路枢纽、铁路枢纽、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西南地区航空枢纽的机遇, 统筹衔接交通运输方式, 完善旅游景区与交通网线的连接道路建设, 加强针对国际旅游者的旅游交通服务, 增强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 构建便捷旅游交通体系。完善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和景区配套基础设施, 加强市政、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各旅游目的地、集散地、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不同等级的旅游集散中心, 提升旅游厕所档次, 加强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和风貌整治, 高标准建设一批住宿、游览、购物等旅游接待设施, 高标准设计景区标徽、字体、色调、员工服装、纪念品包装等, 充分体现国际性, 为重庆旅游业国际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和保障。

4. 人才开发国际化。

推动重庆旅游业人才开发国际化, 要立足长远, 紧扣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在认真分析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和旅游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 系统制定重庆国际化旅游人才战略培养规划, 加强旅游人才资源国际合作交流, 建立国际化旅游人才培训基地, 通过“走出去”、“引进来”, 利用西部地区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 吸引凝聚海内外高素质旅游人才, 为加快重庆旅游国际化进程服务。加强旅游学历教育, 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 加快建立旅游中职、高职、本科、硕博层次齐全的教育体系, 为重庆旅游业国际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5. 营销宣传国际化。

推动重庆旅游业营销宣传国际化, 要加大营销宣传力度, 进一步增强重庆旅游产品的对外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全力塑造重庆旅游国际化新形象。加大旅游营销投入, 整合旅游营销资源, 强调整体营销行为, 设立旅游宣传营销中心, 实施旅游目的地全球营销计划, 以六大旅游精品 (山水都市、温泉之都、长江三峡、大足石刻、乌江画廊、大仙女山) 为重点, 构筑户外广告、网络、电视、报纸、手机短信、主题活动“六位一体”的重庆旅游国际化宣传营销体系。依托西部国际会展中心等, 积极申办国际国内重要会议, 把西部旅游博览会、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山水都市节、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打造成世界知名旅游节庆品牌。

参考文献

[1].万绪才, 丁敏, 徐菲菲.南京市旅游国际化水平评论及其发展构想[J].经济管理, 2007 (22)

[2].张广瑞.简谈国际旅游城市应具备的条件[J].旅游学刊, 1994 (1)

[3].罗明义.论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与发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

贵州特色旅游业国际化发展方向探索 第11篇

【关键词】贵州;旅游业;特色化;国际化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1.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贵州省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近年来,贵州省旅游业的到了长足的发展,各项旅游指标逐年增长,占全省GDP比重逐年增长。自1978年至2013年,贵州省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6761.2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70.65亿元,其中累计接待海外游客77.7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20143万美元。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贵州省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日趋完备,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健全,旅游周边产品日益成熟,新型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以贵州少数民族特色为主题的特色化旅游享誉海内外。随着去年贵广高铁的开通,彻底告别了贵州省无高铁的局面,同时开启了贵州旅游的“高铁时代”,今年6月沪昆高铁贵州段的开通,进一步完善全省的高铁线路布局,提高贵州旅游业的竞争力。

2.贵州特色国际化旅游发展背景

在推进旅游产业国际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业有望于2020年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2011年,贵州省政府提出:发展旅游业应当突出多彩贵州特色,实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坚持与多元文化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进程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各县市都制定了本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现状,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推进国际化旅游进程,顺应全球旅游国际化、一体化趋势,大力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尽快提高旅游国际化水平。

二、贵州特色国际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

1.贵州特色国际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1)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贵州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全省初具规模的旅游景观共计1000余处,目前有3个国家5A级景区、46个国家4A级景区、12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四季皆宜的观光、旅游、休闲、探险之地。贵州共有49个民族成分,有汉、苗、布依、彝、水族等17个世居民族,其中的苗族文化、水族文化、屯堡文化古朴神秘,少数民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服饰的绚丽繁杂,一直吸引着广大海内外游客。

(2)不断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

贵州各州市基本拥有机场,如龙洞堡机场,铜仁机场,毕节机场等,有完备的省内、省际铁路网、公路网,铁路交通已实现全国一线通。随着去年贵广高铁的开通,彻底告别了贵州省无高铁的局面,同时开启了贵州旅游的“高铁时代”,今年6月沪昆高铁贵州段的开通,进一步完善全省的高铁线路布局,提高贵州旅游业的竞争力。通信网络全身覆盖,医疗水平不断盖上,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

(3)政府优惠政策扶持

近年来,贵州省政府相继提出:发展旅游业应当突出多彩贵州特色,实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坚持与多元文化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进程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强化生态文明和生态环保理念。等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理念,2014年提出:构建“快旅漫游”体系,提高旅游产业化水平,深入推进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与时俱进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为贵州省旅游业发展制定了政策指导,给予了政策支持。

2.贵州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限制因素

(1)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贵州旅游业国际化仍处于起步发展探索阶段,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英语水平明显不足,不能很好的和国外游客进行有效沟通,旅行社的对外专业人员数量明显不足,限制了国际游客的选择,制约了贵州特色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2)旅游产品种类少且陈旧

观光路线单一,没有新意,没有充分结合贵州山水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旅行周边产品千篇一律,没有具有当地特色的,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纪念品。旅行社为了争夺客源,进行削价的恶性竞争,造成旅游团质量良莠不齐,游客观光享受满意度低,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团,购物团,投诉事件增多。严重影响了贵州旅游业的形象。

(3)旅游资源整合和宣传力度不足

旅游资源整合和宣传力度不足。贵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合理开发整合贵州的优质旅游资源,对于推进贵州旅游业国际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到贵州的游客都只是看看风景,尝尝美食,并没有深层次的体验贵州的独特魅力,这对贵州丰厚的旅游资源无异于是一种浪费,同时也造成游客关于贵州旅游业浅显、不成熟的负面印象。其主要原因是游客对贵州的历史文化底蕴了解不足,同时我们旅行社及旅游从业人员也没有对游客进行有效的品牌展示和宣传。

三、贵州推进特色化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探索

1.优化政府旅游服务管理职能,强化行业自律作用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关联性、边缘性较强的行业,必须建立起一整套高级别,高权威,高职能的“三高”政府旅游管理机构。贵州省在推进国际化发展的今天,应当对旅游行业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强化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在旅游行业管理中的自律作用,优化政府在制定旅游产业方针政策,推进协调各部门的相互协作,对旅游业进行宏观调控等方面的管理职能,有效提高旅游资源的使用,优化旅游资源的配置。借鉴国内外先进成功经验,立足本省的特殊省情及与现行管理制度的连贯性,逐步推进旅游业国际化进程。

2.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一个成熟的行业离不开成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件,也离不开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这样的软件。要推进贵州特色国际化旅游发展,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大在交通、星级宾馆、景区建设等旅游设施方面的投入,使硬件设施建设符合国际休闲度假的标准,开发国内外游客喜爱的休闲度假产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从业人员准入门槛的标准,尤其是英语水平的测试,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强化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化旅游从业人才队伍。

3.以保护为基础,创新开发景区旅游资源,实现景区特色化,创新化

推进旅游国际化,必须关注景区这个核心,从创新旅游产品,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等方面来增强景区的竞争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上创新开发旅游资源,融合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增强景区的文化内涵,加强对外宣传,更新旅行线路,与旅行社、酒店联动,推出优惠促销方案,进行旅游促销,提高景区知名度和观光满意度。

四、结论

近年来,贵州省旅游业的到了长足的发展,各项旅游指标逐年增长。贵州省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日趋完备,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健全,旅游周边产品日益成熟,新型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以贵州少数民族特色为主题的特色化旅游享誉海内外。同时我们要看到贵州旅游业国际化发展中也存在诚如:旅游业国际化水平不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旅游产品种类少且陈旧等问题。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出一条独特的旅游国际化道路就要通过优化政府旅游服务管理职能,强化行业自律作用,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在保护的基础上创新开发景区旅游资源,实现景区特色化、创新化等措施来提高贵州旅游业吸引力,逐步实现旅游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统计局.2014年贵州统计年鉴.贵州省统计局,2015

[2]吴琼.贵州旅游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青年与社会,2013:250-250

[3]贵州省旅游局.《贵州省旅游条列》.2011

黎族自治地区旅游业国际化发展探讨 第12篇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曾雁、彭国川(2006)认为,旅游产业的社会经济功能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匹配,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其发展阶段影响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与产业定位。

彭京宜(2008)研究岛屿旅游业发展问题,描述环保先行、规划引导、市场定位的发展原则。

陈扬乐、苏鹏(2008)提出,要利用海南岛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医疗、保健旅游产品和休闲旅游产品等重要发展思路。

吴庆书、杨小波(2010)研究海南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关系,提出海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袁凤英(2012)采用SWOT分析法对海南旅游业发展进行分析,描述海南旅游业发展战略。

陈文婷(2012)指出,在政府官员考核中改进旧的“唯GDP至上”的政绩考核观,引入“绿色GDP”的概念,从政策层面引导政府官员重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蔡道成、张侨(2012)分析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建议。

以上学者的研究,正确指明海南旅游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为后续各种研究准备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在实践层面,从2010年开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绿色GDP支柱产业,成为海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先行产业。

二、国际化基本涵义

(一)旅游业投资主体的国际化

旅游业吸引外资的能力很强,投资市场准入宽松,来自全世界的投资者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自由投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国际化有利于促进投融资及其管理的国际性规范运作,并促进东道国与世界的旅游服务贸易持续发展。

(二)旅游业经营硬件的国际化

经营硬件是包括旅游景点、道路、现场服务设施、娱乐设施、各种酒店等在内的全部内容,其国际化的表现其综合接待能力的高效率与标准化,能满足国际游客的游览观光、生活体验、精神感悟、奇异探险等各种需要。

(三)旅游业服务标准的国际化

旅游业的服务标准是对经营软件的特别要求,服务标准的国际化体现在旅游服务程序、服务手段、服务质量等的国际化。比如:旅游信息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导游服务、各种接待服务的标准化、广域化等。

(四)旅游业行业管理的国际化

政府行业管理遵循国民待遇原则,在旅游市场准入上提导自由进入、公平竞争。政府部门对各种旅游投诉处理高效、平等、无歧视;整个旅游服务行业能充分尊重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游客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等。

(五)旅游业文化认同的国际化

即使东西方本身有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的不同,但并不妨碍国际化进程,相反,更多的文化荟萃、文化交融、东西合璧趋势越来越多见。旅游业文化认同的世界开放性是国际化的表现,彰显文化的力量,在艺术表演、会展交流、建筑设计、旅游路线等方面都可以体现越来越多的国际元素。

三、黎族自治地区旅游业国际化的基础条件

(一)原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黎族自治地区特殊的热带地理位置、海岛海洋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了它有非常丰富的得天独厚的原生态旅游资源。一方面,包括天然森林、奇异山水与各类湿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丰富,并已建成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众多奇异漂流险境、天然海滩、原生态湿地及国家级珍禽异兽、大河瀑布水库风光、火山、溶洞、温泉休闲度假村及科考、疗养基地等优越资源;另一方面,黎族民族风情文化浓厚,包括黎锦、黎族服饰及装饰、黎族纹身、黎族音乐、黎族建筑、黎族武术、民间特色体育、南药文化等在内的社会人文资源丰富,能结合黎族民族风情文化展览、生态观光农业、乡村生活体验、休闲体育比赛等多种形式,激发与捕捉国际旅游人群心灵深处的文化共鸣。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必须构建一个以“原生态、绿色、文化”为追求目标的高标准的大型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即具有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的功能,具有国际水准的综合性、复合型生态文化休闲度假主题景区,同时能把海南省独特的热带雨林及绿色生态文化全面展示的综合性主题景区。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政策效应明显

鉴于海南独具的南海通道经济地理区位优势和南海资源可持续开发战略地位,党中央、国务院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进行决策部署,当前,海南在新常态下海上丝绸之路“一路一带”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主基调是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旅游经济、生态经济、海洋经济等成为海南岛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黎族自治地区的旅游业国际化获得越来越多的政策发展空间。

1、旅游投融资政策

海南岛旅游业的市场准入更加宽松、自由,吸引外资的能力越来越强,国际资本投资越来越频繁。

2、旅游业是绿色发展的主导产业

旅游业对产业经济的带动效果明显,已经成为提高少数民族居民收入的重要源泉,是绿色GDP创造的中流砥柱。

3、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才培育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党和国家制定各种政策极力培养各类少数民族人才,以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黎族自治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更多有国际服务水准的专门人才,各类院校正在向社会输送这些合格人才。

四、黎族自治地区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策略

(一)完善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国际资本的运作条件是市场化,国内投融资体制的目标同样是市场化。市场化要求有宽松的市场准入条件、完整的投融资主体与较多的市场投融资手段。比如,旅游企业的股票、债券、BOT、置换等融资成为投融资主流;同时,传统银行贷款融资形式需要发达的信用系统支持,现代信用体系建设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建立完整、共享、全方位的社会信用系统,促进银行融资的低风险运作。

(二)进一步挖掘与建设黎族自治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其基本思路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发达的现代旅游产业及配套服务设施+国际生产及服务标准+优秀的文化内涵+特色品牌”,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进行思考与设计,并有国际化高起点思维,结合黎族特色,走出共融发展的路子。它需要较为发达的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有特色的多种旅游路线,能融入民族文化体验与游客生活感悟成分,能促进民族特色经济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进一步规范与提升旅游业行业管理水平

前面提到旅游业行业管理的国际化,要求政府行业管理遵循国民待遇原则;政府部门对各种旅游投诉处理高效、平等、无歧视;能充分尊重游客的消费个性等。从旅游业行业管理的总体要求来看,主要是包容、共享、法治与尊重,从旅游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服务到社会公共管理的全部内容都能体现国际化水准,这是当前时代文明进步的实际需要,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和谐社会的长远需要。

(四)引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置换机制

置换机制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机制,它实现社会资源的再度重组和配置。要把一个社会所拥有的有形无形资产(来自自然生成的资产、人力作用创造的资产与相关延伸资产)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置换机制的正常运作有利于合理引导各种资本突破城乡地域限制与体制束缚,为旅游产业投融资的国际化与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国际化积极准备内部条件。同时,旅游产业资本的自由运动又将积极促进旅游业与文化、娱乐、科技、体育、农林、工业、商贸、会展、交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

(五)加强政府政策引导

各级政府要遵循各种经济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运用政策手段调节旅游经济活动,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保证旅游经济的科学发展。通过政府的综合协调政策,即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政策和手段的综合运用,形成合理的政策保障体系,促进旅游经济的科学发展。旅游经济科学发展,要根据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采取保护环境、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加大对旅游业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等综合措施来实现。

五、结论

黎族自治地区特殊的热带地理位置、海岛海洋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了它有非常丰富的得天独厚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当前,国际旅游岛建设开发强调是科学发展、绿色崛起,黎族自治地区的旅游业国际化获得越来越多的政策发展空间。黎族自治地区旅游业的国际化是一种高起点、高效率、高标准的要求,是海南旅游服务贸易新常态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具体策略层面,通过完善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挖掘与建设黎族自治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进一步规范与提升旅游业行业管理水平,引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置换机制,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来推动黎族自治地区旅游业的国际化。

上一篇:雕塑语言下一篇:把活动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