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脊疗法范文

2024-07-18

整脊疗法范文(精选8篇)

整脊疗法 第1篇

一、整脊疗法的概念

随着现代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 人们坐的时间越来越长, 直立状态及卧床休息越来越少, 因此脊柱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诸如颈、胸、腰椎病, 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椎管狭窄症, 脊椎骨质增生, 骶髂关节损伤与错位等, 已成为困扰人们的常见病、多发病。脊柱病除部分严重病例需手术治疗外, 绝大多数缺乏手术指征, 即使适应手术者, 术后仍有相当一部分留有后遗症, 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因而运用推拿按摩和导引整复调理脊柱位置结构异常, 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和患者青睐。

整脊疗法是指用推拿按摩手法 (包括手法的延伸, 如器械牵引等) 和医疗导引等方法, 整复调理位置结构异常的脊柱, 以预防和治疗脊源性疾病的医疗方法。随着整脊疗法的广泛应用和研究, 近十多年来逐渐形成一门新的医学学科——整脊学。整脊学是以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 以生物力学和生物物理学为基础, 以脊源性疾病及整脊方法为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中医推拿学中伤科正骨推拿与推拿功法学、导引养生学中脊柱导引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脊柱病治疗和预防科学。

二、整脊疗法的原理

现代神经生理学认为, 脑神经、脊髓神经及植物神经通过脊柱分布于全身各处, 它们与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各种生理反射活动的必经之路, 承担着支配内脏、躯干和四肢的全部功能活动。由此可见, “脊柱是人体的调控器”。一旦不慎, 如跌打损伤、姿势不良、用力不当等, 造成脊柱位置结构异常, 即使细微的变化, 就可以刺激或压迫神经、血管及脊柱区的其他组织器官, 引起神经、血管运动、血液循环及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失调及障碍, 造成肢体或内脏器官疾病的发生。运用合理正确的按摩推拿手法和牵引、导引方法, 整复调理异常的脊椎, 可以迅速解除对神经、血管和脊柱区组织器官的刺激和压迫, 消除脊柱及其相关的肢体、组织器官疾病。

三、整脊的适应证

1.脊椎位置结构异常引起的各种病证。如脊柱侧凸、前凸、后凸畸形, 脊柱扭转、侧转, 棘突偏斜, 椎体错缝、半脱位、脱位, 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等。

2.脊旁软组织病变。急、慢性脊旁软组织损伤, 如落枕、胸胁岔气、肩关节周围炎、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等。

3.脊髓轻度受压迫或刺激。如早期脊髓型颈椎病, 影像学检查 (MRI为主要客观依据) 无明显脊髓受压现象, 或虽然压迫较严重, 但不宜手术或病人不愿意手术者及腰椎椎管狭窄症等。

4.脊椎骨折后遗症、脊髓损伤后遗症可酌情运用。

5.脊椎退行性病变。脊柱退行性变化引起椎间隙、椎间孔狭窄性病证, 如各型颈椎病、腰椎病、腰3横突综合征等;脊柱稳定性、灵活性下降引起的脊柱强直、活动受限, 如退行性脊柱炎;脊椎骨质增生引起的局部或/和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关节晨僵等。

6.健康或亚健康人群的保健。古人云:“人不能一日无损伤, 亦不能一日无修补”。健康、亚健康人群, 尤其是工作紧张者、中老年人、运动员, 脊柱位置结构常会出现轻微的异常变化, 即使没有异常, 通过整脊调整脊柱位置结构, 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改善脊神经、内分泌和内脏组织器官的机能状态, 消除工作、生活产生的脊柱疲劳和机能退化, 增强脊柱健康和身体素质, 提高生活质量。

四、整脊的禁忌证

1.脊柱感染性疾病, 如脊椎结核、椎骨骨髓炎及其他化脓性感染。

2.脊柱区外伤出血, 脊椎骨折早期, 椎骨骨质疏松症等骨质有明显病理性改变。

3.脊椎恶性肿瘤部位。

4.脊柱外伤引起气闭昏迷, 吐、衄、便血, 骨折断端压迫或刺伤脏器, 脊柱区开放性损伤等。

5.局部皮肤破损, 如水火烫伤、感染性病灶及皮肤病。

6.妇女妊娠期、经期应慎用。剧烈运动后, 极度劳累、饥饿、虚弱及酒后神志不清者, 一般不宜立即做整脊治疗。

7.对疼痛高度敏感者, 传染病传染期患者。

五、整脊的基本原则

1.以辨病为主, 结合辨症, 正确选择整脊手法。

2.动静结合。既要运用推拿、导引整复调理, 又要酌情局部固定;既要强调适度的功能锻炼, 又要注意静卧休息, 从而促进脊柱位置结构早日恢复正常并得以巩固。

3.筋骨并重。推拿整脊时重点在整复脊椎的位置结构异常, 但同时也要重视脊柱区软组织及脊椎病变节段脊神经支配区域软组织的调理, 使其恢复正常的位置结构和生理功能, 消除脊柱、脊柱区软组织及肢体、内脏的病痛。

4.内外兼顾。整脊主要是运用推拿、牵引和导引等方法整复调理脊柱结构位置异常, 通过外治迅速解除患者外在形体的病痛, 但为了彻底恢复、防止复发, 在推拿整脊的同时, 不能忽视运用针灸、药物调理脊柱病变引起的内在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异常。两方面相辅相成, 相互影响, 只有同时调整, 才能使局部与整体、内部与外部兼顾, 达到彻底治愈而又不易复发的目的。

5.医患合作。包括在推拿整脊过程中患者体位的摆放, 身心的放松, 与医生整脊手法的配合, 以及整脊措施与患者调养保护脊柱结构位置的配合。常言道:三分治, 七分养。脊柱病患者在治疗和康复期间, 行、住、坐、卧时均应保持脊柱正直并且力争做到:能卧不站, 能站不坐。卧具以硬板床为佳, 枕头高低适宜:仰卧时3~5cm, 侧卧时5~7cm, 维持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和正位时的正直, 并且以仰卧或侧卧为佳。彻底康复后也应做到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 以维持脊柱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六、影响整脊的常见因素

1.辨病与辨证的正确与否。与施术部位的确定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是影响疗效的首要因素。

2.治疗时机的选择。最佳疗效是在病变的初期和早期 (2~6周) 。3个月后, 疗效降低;1年后, 疗效减至最低。

3.整脊原则和手法的正确选择。

4.施术者的功力、手法技巧的纯熟程度及手法的刺激量 (力量、时间、间隔、疗程等) 和施力方向。

5.患者的配合。推拿整脊时, 首先要给患者选择一个最佳体位, 以利于手法操作。选择体位时, 应以患者感到舒适、安全, 被操作部位又尽可能暴露和放松, 施术者在施行各种手法时操作方便为原则。其次, 要把握好患者的放松状态。对精神紧张、肌肉异常收缩痉挛者, 要采取松解类推拿手法使其身心放松。若仍然不能放松或不能配合整复手法操作者, 可暂缓或在下次治疗时整复。

七、整脊的注意事项

1.熟练掌握和运用整脊的原理、治则和手法, 弄清局部解剖生理和病变局部的立体形象, 提高手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2.准确掌握整脊的适应证、禁忌证。

3.注意患者的放松状态, 排除心理上的恐惧感。

4.以脊椎位置结构异常变化部位为中心施术, 在施术前后对周围软组织放松调整。

5.施术过程中不应追求弹响声的出现。弹响声是关节突然受到牵拉或扭转时, 瞬间拉力超过关节腔内中心的负压, 关节腔内周围的气体迅速向中心扩散而形成的。弹响实际是关节腔内气体扩散的震动声, 既可在正常关节运动时出现, 亦可在错位脊椎复位时发出。因此, 弹响声并不一定代表错位关节已复正, 在复位过程中切忌强求响声的出现, 以免反复施术损伤脊椎及脊周组织。

6.不宜用暴力、蛮力, 而要用巧力、寸劲, 并且在施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和身体反应, 以推测手法恰当与否。术后应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就一个完整手法操作过程而言, 一般应遵循“轻→重→轻”的原则, 即前、后1/4时间刺激量轻一些, 中间2/4时间刺激量相对重一些。

7.施术应有一定的时间和频次, 不能在同一部位反复施用整复手法。操作时间要根据手法和疾病的性质以及操作范围的大小而定。一般放松类手法5~30分钟, 整复类手法不超过1秒钟, 每日治疗1次, 急重症每日可治疗2次或更多, 10~15天为一疗程。

8.施术时应细心认真, 全神贯注, 意到手到, 意先于手, 顺次调整脊椎、神经、肌肉和器官的生理功能。对脊椎的整复调理主要根据病位和症状施术, 并没有固定的节段顺序。一般在整复之前, 先用放松类手法松动患椎上下6个椎体附近的软组织, 以利手法复位。对于错位部位紧张痉挛的软组织, 除用手法放松外, 还可酌情使用红外线、场效应治疗仪、频谱、神灯、电脑中频、超短波、低周波、拔火罐、刮痧、中药外敷熏洗等方法放松。

整脊疗法 第2篇

关键词心律失常,脊椎错位诊断手法治疗整脊疗法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病因复杂,部分病人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笔者从1992年11月至1998年10月,采用整脊疗法结合水针治疗83例心律失常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83例患者,男51例,女32例;年龄34~62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4年。83例患者均通过药物治疗欠佳或无效,其中室性早搏39例,心动过缓8例,房性早搏36例。

2诊断标准

2.1有颈、胸椎病的症状和体征,经X线CT或MR检查确诊为颈、胸椎病。

2.2有心悸,心前区不适,心搏增强感、间歇感,或心跳不规则感。

2.3听诊心律不齐,在规则中有提前的搏动,其后间歇较长。

2.4心电图检查确诊。

3治疗方法

3.1手法治疗以下整脊疗法必须在手法放松颈胸背肌群的前提下才能进行。

3.1.1俯卧冲压法(分压法):适应于颈胸交界处前后滑脱式和左右旋转式错位及胸椎的错位。以C7棘突偏右,T1棘突偏左为例。病人俯卧于软枕上,双手自然垂直于床两侧,头转右侧,术者立于床头,右掌根部按于C棘突右方,左手掌根部按着患者颞部,令病人呼吸,当其呼气约1/2时,双手同时用力冲压,可听到"咯哒"一声即后突或旋转错位得以纠正。

3.1.2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环、环枢关节错位。病人仰卧、低视,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其枕部,将其头后仰、侧转,缓慢摇动2~3下,嘱病人放松颈部后将头转至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听到"咯哒"一声复位弹响。

3.1.3低头摇正法:适用于C2~6颈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术者一手轻拿后颈,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下方作为"定点",另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头作支点,将头转动当摇至最大再度时,托面颊的手稍用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加力按压,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有压力而复位。

3.1.4侧头摇正法:适用于C2~6勾椎关节旋转式错位,病人侧卧低枕,颈前屈,术者一手托其头部,另手拇指"定点"于病椎关节处将其头抬起(侧屈)进行转动摇正。

3.1.5侧卧摇肩法:适用于第C6~T2旋转式关节错位,病人侧卧,平枕,术者一手拇指食指分别置于其病椎横突隆起处的上下二椎前后方作"定点",另一手扶其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使关节在摇动中复正。

以上治疗10天为1个疗程,每天坚持1次,每次30分钟,1个疗程后休息2天后再行第二疗程的治疗。

3.2水针疗法颈肩背部软组织劳损,是本病的发病基础,要降低其病的复发率,必须重视软组织的治疗,我们采用10%葡萄糖15ml、20%胎盘组织液4ml、地塞米松5mg做劳损点或病椎椎旁注射,一次选3~5个点,每点注射4~5ml,一般地塞米松用3次左右就停用。

4疗效标准

4.1治愈自觉症状消失,心脏听诊正常,颈胸椎触诊无异常,心电图恢复正常。

4.2显效自觉症状基本上消失,或仍感轻微不适,听诊心脏大致正常,心电图、X线或CT检查明显好转。

4.3好转自觉症状改善,心脏听诊、颈胸椎触诊有改善,心电图、X线、CT检查好转。

5治疗结果

整脊疗法 第3篇

运动整脊保健是适用于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保健按摩, 有调整比赛心理, 预防运动创伤, 加强体能恢复, 提高竞技成绩的作用。

运动整脊保健分为运动前、赛前、比赛间歇期和赛后按摩。其中运动前和赛前重点施术于颈项、腰背脊柱和四肢, 比赛间歇也以脊柱和四肢为主, 比赛后以头面部和主要运动部位为重点, 也包括了脊柱部分。运动按摩也是以脊柱为中心, 以运动过程中的不同时段机体的要求为基础, 有重点地保健按摩。正如前苏联运动按摩专家伏·伊·杜勃洛夫斯基指出的, 运动按摩多从脊椎开始。

其他整脊保健法

一、港式保健按摩

港式保健按摩是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澡堂搓背、掏耳等基础上,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并逐渐在香港等地流行的一套保健按摩方法。20世纪80年代末该方法又传入国内。港式按摩特别重视脊柱及脊柱区的施术。全套方法包括俯卧位指压按摩、仰卧位指压按摩和踩背三部分, 其中仰卧指压按摩和踩背均在脊柱及脊旁和四肢部施术, 具有整脊保健作用。全套方法如下:

(一) 俯卧位

1.起式:起式手法主要松解骨骼、肌肉, 为整套手法的进行做好准备。时间1~2分钟。

(1) 肩、臀反向分推法:施术者以双手掌面, 自受术者背腰部正中处, 反向分推至一侧肩部及对侧臀部。

(2) 压足、骶法:施术者以左手抵住受术者骶骨, 以右手按压住一侧足跟 (脚尖朝内, 足跟朝外) , 用力下压。

(3) 双掌叠压上背法:施术者站于受术者头部的正前方, 双掌叠压其上背部, 用力向下顿压后迅速弹起。

2.颈肩部:颈肩部按摩在于松解上背和两侧颈肩的肌肉、韧带, 能止痛、缓解疲劳。时间为2~3分钟。

(1) 上背定位指压法:以双手拇指先在肩胛骨上角平胸椎处按压, 接着依次沿着胸椎两侧与肩胛骨内侧缘之间上下间隔1寸按压, 最后双手拇指按压至肩胛骨上角与胸椎间隙处。

(2) 点按肩三角法:以双手拇指由内向外双侧点按三个点, 即锁骨与肩胛骨、颈项根部所围成的锁骨上方凹陷的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并依次点压。

(3) 按颈三点法:施术者用右手拇指指腹自上而下按压受术者左侧颈部三点 (即项韧带交斜方肌点与项韧带入发际点连线之起、中、终点) 。同样以左手按压其右侧颈部三点。

3.后头部:后头部以点按、搓抓、叩击手法为主, 可健脑、益智、缓解中枢神经疲劳。时间为3~4分钟。

(1) 后发际一线三点法:双手拇指靠拢, 按压后发际中点 (即枕外隆凸下凹陷处) 及枕外隆突与乳突连线中点下方凹陷处。

(2) 指压头后正中线法:双手拇指并拢, 自下而上, 沿头后正中线, 从枕外隆凸上方开始, 依次间隔1寸左右按压至头顶处。

(3) 指压双侧线法:双手拇指, 沿着平行头后正中线外2寸的地方, 自下而上, 从后发际处至耳尖上部, 依次间隔1寸左右按压。头两侧的手法和取穴同上, 各按1次。

(4) 十指耕梳法:双手十指反复伸屈, 类似于耕种或梳头样, 搓擦头后部皮肤及头发。

(5) 悬发刺骨法:双手十指抓住头后部头发迅速向上提拉, 并瞬间松开。自下而上依次进行。

(6) 头部叩击法:三指叩, 即将两手的小指与无名指交叉握好, 两手中指和食指并拢, 指间分开, 在双手大拇指叠压的配合下, 向头后部沿正中线、旁侧线叩击。

4.肩胛及上肢部:肩胛及上肢按摩主要松解肩胛骨周边韧带, 缓解疲劳, 促进上肢的血液循环等。时间为5~6分钟。

(1) 压肩胛骨缝法:将受术者的一侧手臂背至腰部, 以施术者靠近床尾的一侧腿屈膝抬至床上, 抵住后背上肢的肘部, 双手拇指压肩胛骨内侧缘与脊柱之间隙。取正中点两拇指合压, 取两侧点两拇指分压;再取两侧点, 再分压。

(2) 点按冈下窝法:将上一动作恢复原位, 以拇指点压肩胛冈冈下窝。

(3) 揉按肩胛法:以手掌着力于肩胛部, 以掌根为主, 揉按肩胛部, 松弛肩胛周边肌肉群。

(4) 点按上臂内侧法:受术者两臂内收靠拢身体, 术者双手拇指并拢自腋下至肘部, 约分5等分, 在分界点按压上臂内侧。

(5) 前臂压筋法:术者面朝床尾, 让受术者肘部屈曲, 以双手拇指自肘部至腕部依次交替按压受术者前臂屈肌肌腱。

(6) 推压掌法:受术者俯卧位, 术者双手拇指并拢压在掌根部大、小鱼际之间, 用力推压至掌心处。

5.背、腰、骶部:背腰骶部按摩, 对背腰部肌肉劳损引起的酸困疼痛等有一定效果。时间为6~8分钟。

(1) 压背法:术者弓步跨在受术者身上, 左腿屈腿跪在床边, 右腿弓形下压。双手虎口张开, 以两拇指沿脊柱两侧, 自肩胛骨下角平脊柱处开始, 向下依次按压背部, 每个按压点间距2寸左右。

(2) 压腰法:压背后, 术者身体向下移位, 整体姿势保持不变, 在腰椎两侧依次自上而下分三点按压。

(3) 压骶法:术者身体继续向下移位, 以双手拇指分别点压髂后上棘下方凹陷处, 然后双手拇指叠压近尾骨部骶管裂孔处。

6.臀及下肢外侧、后侧部:臀及下肢外、后侧按摩对坐骨神经痛和臀部肌肉劳损、萎缩等软组织疾病有效, 时间为8~10分钟。

(1) 按压“臀三角”法:“臀三角”由臀大肌下缘和髂骨翼后凹陷中三个陷窝组成。术者站在受术者下肢一侧, 用拇指依次按压三个点。

(2) 大腿外侧按法:将受术者被按一侧下肢屈膝斜向外侧, 在大腿外侧均匀取5个点, 双手拇指并拢, 自上而下依次按压。

(3) 小腿外侧按压法:在受术者小腿外侧胫、腓骨之间的骨缝中自上而下, 两拇指用力按压。

(4) 大腿后侧按压法:将受术者大腿后侧从臀横纹至腘窝处分成四份, 双手拇指相对按压每份点, 自上而下依次进行。

(5) 点揉腘窝法:在受术者腘窝正中, 以拇指先点压, 然后缓缓揉动。

(6) 小腿后侧按压法:将受术者小腿后侧正中线划分为5份点, 以双手拇指相对用力按压每份点。

(7) 掐捏跟腱法:以拇、食指相对用力, 掐捏受术者跟腱。

(8) 搓足跟法:术者双手十指交叉, 扣在受术者足跟上方, 夹住其足跟, 往返搓擦。

(9) 指压足底法:以双手拇指按压受术者足底上部正中凹陷处, 并下移按压足掌心部。

(10) 屈膝按压足趾法:让受术者屈膝, 小腿屈起垂直床面, 一手扶住足跟, 另一手用拇指将受术者的足趾由小趾到大趾, 依次向下按压至一定限度, 常可听到“咔咔”声响。

〇11肘压足心法:受术者体位同上, 术者以肘尖顶压受术者足心, 同时以另一手扶住脚趾。

〇12空拳捶足法:术者以手握空拳, 有节奏地捶击受术者足掌中后部。

〇13摇踝法:受术者体位同上, 术者一手扶住足跟, 另一手握住足趾及足背上部, 由慢到快, 摇动足踝关节分别沿顺、逆时针方向运动。

〇14搬弹小腿法:接上式, 术者以近床尾侧手掌握住受术者踝关节, 另一手从其膝内伸进, 托住受术者膝部上方并快速向上用力托起。与此同时, 握踝关节手臂用力下压, 两手配合使受术者膝关节伸直。

〇15卧位捶、叩法:是身体背部、腰部、骶部、腿部的各种手法做完后整体放松的整理手法。术者两手握空心拳有节奏地捶打或两手五指相对、指间关节松开有节奏地叩击受术者背腰腿部的肌肉组织, 发出有节奏地捶击声或叩打声。

(二) 仰卧位

1.肩及上肢部:肩及上肢按摩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改善肩关节和上肢的功能, 消除肩关节和上肢部的劳损。

(1) 掌根压肩法:术者一手扶住受术者前臂部, 另一手掌根压住受术者肩关节内侧, 身体略前倾使重心前移, 以便重力传达掌根, 作用于肩部。

(2) 指压肩关节法:以大拇指点按受术者肩关节内侧凹陷处。

(3) 松弛肩部法:施术者一手握住受术者手腕, 另一手五指揉捏肩关节周围肌肉组织 (三角肌区域) 。

(4) 松弛上臂、前臂肌肉法:术者连续用手指、手掌自上而下抓揉受术者上臂肱三头肌和前臂各伸肌。

(5) 推抹掌心法:受术者手臂屈曲成90°与床面垂直, 施术者两手拇指在受术者掌心处, 分别向手掌两侧“倒八字”推抹。

(6) 叉手摇腕法:一手握住受术者前臂近腕部, 另一手五指与受术者五指相向交叉, 环转并向后方压腕关节, 然后迅速向前牵拉手腕。

(7) 牵拉上肢法:将受术者上肢举过头部, 施术者站其头上方, 双手握住受术者手指, 向上方用力牵拉, 左右交替。

(8) 捏揉虎口法:拇指点压受术者“虎口”处, 然后捏揉。

(9) 拔伸指关节法:一手托腕, 另一手食指、中指中节夹住受术者手指末节迅速拔伸, 依次由拇指至小指操作。

(10) 抖臂法:双手握住受术者腕关节, 以自己手腕的抖动带动受术者臂部做上下传导性抖动。

2.下肢部:下肢部按摩可解除大腿前部肌群和小腿外侧肌群的疲劳, 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时间为6~8分钟。

(1) 指压下肢外侧法:施术者双手拇指并拢, 按压受术者大腿和小腿的外侧部。大腿外侧均匀分4个份点按压, 小腿外侧均匀分5个份点按压。

(2) 指压大腿前部法:施术者两掌分开, 双手拇指相对, 均分4个份点按压受术者大腿前部肌肉组织。

(3) 揉髌骨法:施术者掌根扣于受术者髌骨之上, 前后推移, 揉动髌骨。

(4) 屈膝外展按压腿后侧和内侧法:受术者取屈膝外展位, 术者坐于床前, 以近床侧下肢屈膝置于受术者膝关节下方, 双手拇指从两侧伸入大腿后部, 按压大腿后侧肌群, 然后再双手按压大腿内侧肌群, 并以单手捏拿内侧肌肉组织。双手拇指按压小腿内侧肌肉;双手十指交叉, 夹压小腿后侧肌肉。

(5) 捏提足趾法:拇、食指捏住受术者足趾向上提拉, 带动下肢上抬, 依次从拇趾至小趾操作。

(6) 扳筋法:一手手掌抵住受术者足跟, 五指包住足跟及跟腱部, 并且使手臂抵住受术者前脚掌, 另一手按住其膝部。下方手臂发力抵住受术者前脚掌, 五指紧抓住足跟, 适当用力扳动足趾, 以牵拉下肢后部大筋。

(7) 曲蹬法:施术者一手扶住受术者膝部, 另一手握住其踝部, 使受术者屈膝屈髋, 然后握踝之手迅速向下拉, 使下肢伸直下蹬。

3.头面部:头面部按摩以点、按、搓、揉、抹手法为主, 对健脑、明目、安神、美容有良好作用, 时间为3~4分钟。

(1) 眶下点压法:施术者坐于受术者头前, 双手拇指尖分别点压双侧眼眶上缘, 由内向外分别点压眉头、眉中、眉梢三点。

(2) 眼外侧点按法:双手拇指分别点按受术者双侧目外侧太阳、眉梢、眼角梢三点。

(3) 轮推印堂法:双手拇指交替自受术者两眉心推抹至印堂穴, 再由印堂推抹至前发际处。

(4) 分抹额头法:双手拇指指腹由受术者额正中分别向两侧太阳穴推抹。

(5) 搓擦鼻法:食中两指轻夹受术者鼻部, 上下搓擦。

(6) 鼻旁点压推抹法:双手拇指在受术者鼻根两侧点压, 然后从鼻翼两侧呈“倒八字”推抹至鼻翼旁。

(7) 唇周推抹法:双手拇指自鼻翼旁先推抹至受术者“人中”处, 然后从“人中”处推抹至嘴角, 再由嘴角推抹至下嘴唇中央处。

(8) 搓擦双耳法:双手拇、食指搓捻受术者整个耳廓, 然后双手食、中指夹住双耳根部上下搓擦两耳及耳根。

(9) 擦面法:双手掌根夹压受术者两侧颧骨部, 双手十指轮替自面颊下方依次向上回旋擦抹面法。

(10) 头部按压法:双手拇指并拢自受术者前发际向上至头顶沿头部正中线按压, 然后按压距正中线2寸且平行于正中线的侧线。每个按压点约相距2寸。

4.结束式:时间为1~2分钟

(1) 托头起身法:术者双手前臂交叉, 置于受术者头下, 左手搭其右肩, 右手搭其左肩, 两臂用力将受术者头部及上半身抬起, 使受术者处于坐位。

(2) 拿肩整理法:受术者坐位, 术者跪于其身后床上, 双手捏拿两侧肩部肌肉1分钟, 再叩击、拍打两侧肩部、颈部和上背部。

二、泰式按摩

是流行于泰国的一种保健按摩方法。由我国的传统保健按摩手法演变而来, 以运动关节类手法为主, 无穴位之说, 简单实用, 是浴后保健的较佳手法。其侧卧背部按摩、俯卧压、扳、伸腰及各种背法、牵拉斜扳腰法、倒拉踩背法等均具有整脊保健的作用。全套操作需2小时, 具体操作从略。

三、日式保健按摩

整脊保健是日本三大按摩体系之一, 近年来非常盛行。它不仅用于治疗脊柱病, 而且常常用于保健。日本的指压按摩、整体疗法按摩也非常重视脊柱部位的施术, 如整体疗法按摩中俯卧位保健按摩就分头颈、肩背、腰骶等脊柱部位及下肢部位施术, 以对脊柱部位的操作为主。具体操作从略。 (完) 编后语

整脊疗法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1例患者均为兰州市七里河区中医院门诊或住院病人, 排除内耳眩晕及其他原因造成脑供血不足而眩晕者。确诊为颈型眩晕症, 其中男27例, 女34例;年龄28~64岁, 平均年龄46.8岁;病程最短3周, 最长者11年。在治疗前经颅多普勒超声 (TDC) 检测中, 均有不同程度的左右椎动脉血流异常, 其中血流加快14例, 血流减慢47例。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 结合《实用中医内科学》中眩晕的诊断标准[1]。1) 有颈椎眩晕史、可有猝倒发生;2) 旋颈试验阳性;3) 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4) X线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或颈椎关节骨质增生;5) 排除脑源性、耳源性、眼源性、外伤性及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所致眩晕。

西医诊断参照文献拟定的诊断标准[2]。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疗法

基本方:颈夹脊穴、风池、肩井、列缺及阿是穴均取双侧。

针刺方法:患者取坐位, 微低头, 用1.5寸30号一次性毫针, 每穴常规消毒, 进针后行捻转提插手法, 得气后要守气, 不再用提插法, 行捻转法导气至病所, 不松手持针守气12~15s后出针, 每穴针刺如此。

辨证取穴:属风痰上扰者加丰隆;属阴虚阳亢者加太溪;属气血亏虚者加足三里;属肾精不足者加太溪、悬钟;属痰瘀阻窍者加合谷、太冲、内关;属肝火上炎者加太冲。

2.2 整脊疗法

患者坐位, 术者立于侧后方, 用拿捏和滚法放松颈肩部肌肉, 然后用一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 嘱患者尽力前屈颈部至术者拇指下感到有棘突滑动, 保持此体位, 术者缓缓向上边提边向患侧旋转至有抵抗时, 作一个有控制的较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抵住棘突的拇指同时协调用力, 向对侧推动, 常可听到“咔嗒”声响, 或拇指下有棘突跳动感, 证明整脊成功。注意旋转手法时一定要轻柔、准确、酌情用力, 力求稳、准、轻、巧, 切忌粗暴, 不可强求复位时有声响, 否则可加重损伤引起的不良后果。

每天先针刺, 再行整脊疗法, 每次20~25min, 每日1次, 6次为一个疗程, 休息1日后继续下一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3 治疗结果

痊愈 (眩晕消失, 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恢复正常) 19例, 占31.1%;显效 (眩晕消失, 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明显改善) 23例, 占37.7%;有效 (眩晕有所减轻, 左右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有改善) 15例, 占24.6%;无效 (眩晕无改善, 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无改变) 4例, 占6.6%;显效率68.9%, 总有效率93.4%。

4 讨论

颈性眩晕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为主的退行性病变, 其次是退变组织和结构在椎节活动时对椎动脉压迫或刺激, 使之发生不同程度的痉挛, 使颅内血供减少, 产生眩晕后猝倒。长期慢性无菌性炎症, 又可使周围组织变性, 致颈椎不稳、关节错位、椎动脉扭曲变形以及软组织损伤造成对交感神经的刺激、挤压, 继而引发椎动脉痉挛等病理变化, 致使脑部供血不足发生眩晕。

基础研究表明, 颈椎周围存在大量的交感神经, 形态学研究发现椎动脉周围确实有许多交感神经末梢存在。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 椎动脉牵拉过度, 横突孔对椎动脉扭动, 刺激椎动脉上分布的交感神经, 以及后纵韧带、小关节囊被牵动, 使分布其上的交感神经兴奋。这些因素的叠加引起椎动脉痉挛, 血管弹性改变, 因其所支配的供脑血管痉挛性收缩, 脑、内耳前庭供血减少而产生症状[3]。

颈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 可由风、火、痰、虚所引起, 脑为髓海, 脑失所养, 则眩晕之病成。故治则应活血化瘀, 祛痰通络, 补肾生髓, 滋水涵木。本观察中所取主穴为项部腧穴, 针之可以疏通颈项部经络, 激发颈项部五脏神气而协调脏腑功能, 使气血充足, 脑髓得以濡养而晕停眩止。

研究表明, 项针穴位深层布有椎动脉和颈内动脉, 通过针刺治疗, 可改善椎一基底动脉血管的柔顺性和血管弹性, 从而减少血流阻力, 增加脑组织血流[4];针刺能增加椎一基底动脉颅内支收缩波的波幅, 降低椎一基底动脉颅内支流入时间, 增加椎一基底动脉颅内支的血流量, 可使两侧椎动脉供血不平衡者均能得到有效改善[5]。

整脊疗法是医师以整复手法为主作用于脊柱及周围肌肉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是医生运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 将力量集中在偏歪的棘突上, 并在复位的瞬间顶推偏歪的棘突, 运用杠杆力纠正小关节错位、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骨赘与椎动脉的关系、减轻椎间盘的压力使椎动脉血流增加, 脑供血不足得以改善。

整脊疗法配合针刺能有效解除或减轻软组织的损伤, 能够提高颈部肌肉的柔韧性, 提高颈椎的稳定性, 从而改善颈椎生物力学平衡, 具有筋骨并治、治病求本、疗效快捷、单次治疗时间短等优点, 能更有效地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体征, 是一种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

[2]粟秀初, 黄如训.眩晕[M].西安:第四军区大学出版社, 2008.

[3]姜建元, 马昕, 张爱敏, 等.颈部旋转与侧屈活动对椎动脉血供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4 (11) :666-669.

[4]张圣良, 莫新华.“项九针”针法对椎一基底动脉影响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 28 (6) :57.

整脊疗法 第5篇

1病例资料

患者, 男性, 45岁。于2008年11月30日入院。因腰背疼痛采用循经火疗, 在颈椎至尾椎间背部铺上2层全棉热湿毛巾, 用注射器抽出95%酒精后, 从颈椎至尾椎再沿督脉两侧, 膀胱经洒注95%酒精。完毕后, 用打火机点燃酒精, 燃烧3s后, 患者自感后背疼痛难忍, 用另外一条湿毛巾把火扑灭。用的湿毛巾拿开发现被烧伤。于2008年12月1日晚11时入住石家庄友谊烧伤医院。专科情况:创面分布于前后躯干, 有大小不等的水泡形成, 表皮坏死部分脱落, 基底呈潮红色, 部分呈红白相间, 部分苍白色, 弹性差, 渗出疼痛。诊断为:火焰烧伤前后躯干18%。Ⅰ°4%、浅Ⅱ°6.5%、深Ⅱ°7%、Ⅲ°0.5%。治疗护理:一级护理、普食、俯卧位或坐位、远红外烤创面;给予破伤风抗毒素1 500U;曲马多100mg肌注止痛;给予平衡盐500ml、706代血浆500ml抗休克;0.9%生理盐水100ml加头孢塞肟钠3g抗感染;用安尔碘60ml处理创面。

2讨论

整脊疗法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病例资料均来自我院2006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患者, 共180例。

1.2 纳入标准

(1) 符合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2) X线摄片显示寰枢关节齿状突两侧块间隙不对称, C2棘突偏歪, 或颈椎节段性不稳定, 颈椎生理弧度改变, 钩椎关节增生, 椎间孔狭小[1,2]。 (3) TCD显示单侧或双侧椎-基底动脉痉挛, 供血不足或椎动脉狭窄。

1.3 排除标准

排除耳源性眩晕, 脑源性眩晕, 心原性眩晕以及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

1.4 病例分组

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治疗组男52例, 女38例;年龄21~73岁, 平均49.2岁;病程1~180个月。对照组男49例, 女41例;年龄25~70岁, 平均47.1岁;病程2~192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整脊配合药物疗法。整脊具体操作如下, 操作时患者坐位, 术者站于背后, 一手扶住头颈, 一手以拇指检查颈椎关节或横突的偏歪情况, 结合颈椎X线正侧位片及患者的症状, 判定需要整复的位置。以C6棘突左偏为例, 术者以左手拇指按压在C6棘突左侧, 其余四肢张开托住患者枕部, 右手屈肘, 托住其颞颌部, 用术者前胸固定患者后头部, 然后缓慢地用右手带动头部向右方旋转, 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 右手突然快速向上牵引, 左手拇指同时在偏歪的棘突上向中线推压, 此时会出现一声或数声弹响声, 提示手法复位成功。同时配合金纳多注射液15 ml, 每日1次静点。1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金纳多注射液15 ml, 每日1次静点。1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1.6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颈椎活动正常;显效:颈椎活动大致正常, 眩晕、头痛、恶心、耳鸣等临床症状好转;好转:临床症状有改善, 但颈椎活动仍受限;无效:颈椎活动范围及临床症状均无改善。

1.7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应用软件SPSS 13.0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为80.33%,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颈性眩晕发病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3]。现代医学认为有三种颈性眩晕的原因, (1) 椎动脉痉挛或受压:因不同原因的刺激使椎动脉在走行过程中发生血液动力学的变化[4]。椎动脉受压、刺激而痉挛, 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2) 交感神经功能紊乱:颈部交感神经会因刺激而产生椎-基底动脉缺血[5]。因受激引起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所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而致使前庭迷路缺血, 出现眩晕症状[6]。 (3) 颈椎失稳:由于颈椎在生理载荷下椎体间位置发生异常改变, 使椎体随头颈部活动而前后错动, 引起椎动脉牵张、扭曲, 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受刺激, 引起椎动脉痉挛, 产生眩晕。因此治疗本病主要是消除椎动脉的痉挛和供血不足, 扩大椎间隙及椎间孔, 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线, 缓解血管神经的压迫及刺激, 消除肿胀, 分离粘连以及调整和加强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

摘要:目的:观察整脊配合药物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2009年6月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整脊配合药物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33%。结论:整脊配合药物疗法对颈性眩晕治疗效果更可靠。

关键词:颈性眩晕,整脊,药物

参考文献

[1]张伟中, 贾立红, 袁光, 等.椎动脉型颈椎病与螺旋CT、彩超及颈椎横突孔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9) :48-49.

[2]张建华, 张其云.颈椎项韧带钙化的X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探讨[J].光明中医, 2009, 24 (10) :1907-1908.

[3]张清, 孙树椿, 童大伟.椎动脉Ⅱ段周围神经的显微解剖结构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1, 9 (3) :30.

[4]贾连顺.现代颈椎外科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3:167.

[5]于腾波, 夏玉军, 周秉文.交感神经因素对椎一基底动脉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0, 10 (2) :157.

整脊疗法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201 2年在本站就诊的颈椎病患者35例, 均在二级医院经X线、CT、MRI检查确诊, 其中神经根型24例 (68.6%) , 椎动脉型6例 (17.1%) , 交感型5例 (14.3%) 。男21例, 女14例;年龄35~64岁, 平均55岁;病程6个月至12年, 平均5.1年。临床表现为肩背、上肢麻木疼痛25例 (71.4%) , 颈部活动受限22例 (62.9%) , 眩晕8例 (22.9%) , 耳鸣、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各6例 (各17.1%) , 头痛4例 (11.4%) 。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 椎间隙变窄, 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 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 项韧带钙化, 椎体失稳等退行性改变征象。CT或MRI检查可见椎间盘突出、滑脱, 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和脊神经受压情况。排除标准:伴严重骨质疏松症、骨折等, 脊髓型颈椎病, 年龄超过70岁。

1.2 治疗

参照影像学资料进一步触诊, 以明确治疗手法及施加力度, 每隔2天治疗1次。患者俯卧或仰卧于治疗床上, 施以指压法、弹拨法、提捏法、捋顺法舒缓颈项僵硬组织。具体治疗措施如下:

1.2.1 推大椎

患者取俯卧位, 全身放松, 双手放于床下, 手心朝上。术者站于患者头前侧, 用左手或右手豌豆骨在第7颈椎旁开2cm处向第7颈椎根方向推至形成一肉垫按住, 辅助手放在患者对侧额角, 轻轻拨动额角, 相向用力, 有阻力时辅助手不动, 复位手与术者天突穴形成直角, 靠胸大肌收缩力反方向快速发力推动大椎, 矫正旋转、错位的关节。

1.2.2 牵引下正骨

用于治疗第2~6颈椎椎间盘突出、椎体旋转或错位、退行性病变。患者取仰卧位, 术者取一方凳, 坐在患者头前或半蹲姿势, 距离床头20cm处, 一手食指或中指触摸病变部位, 找好矫正位置, 另一只手扶住患者对侧额角, 向怀里拔伸1~2min, 如同牵引。矫正手食指第一关节顶住病变处, 靠肱二头肌收缩力向鼻尖方向快速发力。

1.2.3 颈椎强直、反张手法

患者取俯卧位, 术者站于患者一侧, 用一手小鱼际着力点压住患者第4颈椎, 另一手豌豆骨压住着力点手之上, 与天突穴成一直角, 靠胸部俯冲力垂直缓慢下按3~4次, 直至颈椎曲度形成。

1.2.4 屈、顶、旋寰枢椎矫正法

患者取仰卧位, 术者在患者头前半蹲姿势, 距离头20cm处, 双手扶住患者头部, 矫正手食指顶住寰椎横突, 使其仰头旋转。术者矫正手食指位于患者曲池穴上方, 另一手放于患者对侧额角上, 当发力瞬间矫正手食指下滑至患侧横突上, 可闻及“喀”的弹响声。或用俯卧高垫胸摇正法, 适用于环枕、环枢及颈2~7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取俯卧位, 头项伸出床外并前屈, 胸下垫枕。术者面对患者头部按枕部, 拇指按于偏歪棘突, 其头稍拉向前并旋转, 至最大限度时稍用“闪动力”, 同时拇指将偏歪棘突推正, 可闻及“喀”的弹响声。

1.2.5 膏药制作及应用

膏药制作参照《中药制剂分析技术》[1]和《中药学》[2]。取麻油2750g、狗骨200g煎炸90min, 油温控制在210℃, 炸至黑褐色, 去狗骨滤油, 继续熬油至滴水成珠状态时下丹, 离火放至70℃, 入冷水中浸泡去火毒, 每日换水1次, 10d后捞出为基质备用。取马钱子、生川草乌各50g, 生乳香、没药、蜈蚣各40g, 穿山甲、全蝎、白芥子、龙血竭、天南星各30g, 磨成细粉过120目筛备用。穿山龙200g, 威灵仙100g, 骨碎补、鹿含草、杜仲各60g, 桂枝、元胡、当归、川芎各50g, 麻黄30g等, 黄酒、熏醋各3000ml浸泡10d, 每天搅拌1次。武火煮沸, 中火煎熬60min过滤去渣, 继续熬制浓缩成流浸膏备用。樟脑20g、冰片10g、麝香3g为细料后下。取基质小火化开, 按比例入流浸膏、药粉、细料涂于直径10cm的无纺布上, 厚度1mm, 外敷塑料薄膜备用。每剂药可制成膏药约200贴。用温水洗净病变局部, 擦生姜, 将软化好的膏药贴于病变处, 每贴膏药可敷7d, 2贴为1个疗程。

1.2.6 脊柱保健操

源自虞定海教授八段锦视频, 结合关节自然、生理、解剖三个活动度增加关节活动范围。选取双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需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三节, 练习时直立动作调整为左右弓步, 上肢挺举增加了前后伸展, 并加大脊柱旋转, 从而引导脊柱关节从自然活动度提升到解剖活动度, 利于关节血液循环和韧带养护, 使颈椎病变得到持续康复。练习时要遵循柔和、缓慢原则, 不要刻意的追求完美动作, 适合自身体质, 脊柱伸展、旋转的每个动作要尽量做到位, 要多抻1~2度, 坚持每日练习5~1 0 m i n。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症状消失及功能恢复正常判定为完全缓解, 否则判定为无效。病情完全缓解后, 追踪1年复发率。

2 结果

综合治疗后病情完全缓解33例 (94.3%) , 其中1次完全缓解3例, 2次18例, 3次10例, 4次2例, 无效2例 (5.7%) 。治疗期间, 2例 (5.7%) 于贴敷膏药2d后局部刺痒过敏, 去除膏药后做无菌处理症状消失, 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随访1年, 33例完全缓解者中复发2例 (6.1%) 。

3 讨论

颈椎椎间关节退变累及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椎动脉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为颈椎病, 依据不同的神经、血管受累及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和椎动脉型[3]。神经根、交感、椎动脉型颈椎病首选保守治疗, 如卧床休息、颈牵引、手法治疗、封闭疗法、药物治疗, 部分病例如脊髓型颈椎病可进行手术治疗。笔者运用整脊疗法矫正椎骨以改善脊椎结构, 患者平卧于床上, 整个脊柱从承重状态游离出来, 术者从上向下施力, 力度大, 更准确精细、安全、有效。通过推拿背部腧穴解除肌肉痉挛疼痛以治其标, 矫正扭曲旋转的关节以治其本。

膏药方中威灵仙、穿山龙、生川草乌、麻黄、桂枝祛风胜湿, 温经散寒, 宣通经络;全蝎、蜈蚣搜风解痉;乳香、没药、川芎、元胡、当归、穿山甲行气活血, 消散瘀结, 收通则不痛之效;狗骨、骨碎补、鹿含草、杜仲补肝肾, 强筋骨, 激发养骨生髓作用;马钱子通络止痛, 兴奋脊髓;白芥子、天南星消经络之痰;少许麝香借其走窜之性, 载药渗透到损伤的骨面。加之贴敷前的推拿复位, 病变得到持续良性刺激, 促进血液循环。治疗颈椎病10min内可出现胸宽气爽、头脑清晰、耳顺目明之感受, 归于整脊疗法的疏导, 经络通顺作用, 促进血液循环, 经脉通, 气血畅, 筋骨荣, 脏腑和顺。此外, 脊柱保健操简单易学, 益于脊椎养护, 在八段锦的基础上加大了脊柱活动范围, 培养患者自我保健意识。

本文结果显示, 通过整脊疗法调理、贴敷膏药和练习脊柱保健操, 94.3%患者病情完全缓解, 1年复发率为6.1%。复发者均是未坚持练习脊柱保健操者, 应鼓励患者坚持练习, 可2个月巩固治疗1次。需注意的是, 影像学和触诊是准确量化地确定所矫正的颈椎骨作为施治的主要依据, 是确保安全、疗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钦德.中药制剂分析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420.

[2]颜正华.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79.

整脊疗法 第8篇

腰椎间关节综合征是由于腰椎退行性变、扭伤等因素引起的腰椎间关节对合不良、关节囊肥厚、滑膜嵌顿、增生性关节炎症急性发作而产生的一组腰臀甚至腿部疼痛的综合症状, 亦称腰椎后关节紊乱症、腰椎后小关节错缝 (半脱位) 、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腰椎病。

一、病因病理

长期姿势不良或用力不当, 使脊柱的内外平衡失调、腰椎退变, 运动或搬抬重物时, 即使轻度的扭挫伤或弯腰猛起, 就可引起滑膜嵌入腰椎关节间隙或引起腰椎小关节错缝。此外, 退变增生可引起腰椎关节不正常对合, 导致相邻两关节突的不协调动作, 从而诱发小关节炎的急性发作。以上病理变化均可引起脊神经后支分布区的无菌性炎症, 破坏脊柱的力学结构和协调平衡, 出现腰痛和反射性腰腿痛。

中医认为, 本病为肝肾不足, 筋骨失养, 加之跌仆闪挫, 导致机枢错努、经气不利所致。

二、临床表现

1.腰部有急性扭闪等外伤史, 腰部疼痛, 各方向活动均受限并引起疼痛加剧, 在骶棘肌或髂嵴后部有浅压痛, 无叩击痛。

2.下腰部剧烈疼痛, 有时牵扯及臀部、骶尾部、大腿后侧, 腰部活动受限, 尤其以后伸活动受限明显。

3.腰部肌肉痉挛、僵硬, 第4、5腰椎棘突和椎旁有深压痛、叩击痛, 可摸到棘突偏歪。一般无神经根刺激症状。

4.X线检查可无阳性体征, 部分患者出现腰椎生理曲度改变, 双侧后关节间隙不对称, 椎间隙左右不等宽, 患椎棘突轻度偏歪, 椎体骨质增生等。

三、整脊治疗

(一) 治疗原则

舒筋活络, 活血止痛, 解除嵌顿, 矫正复位。

(二) 整脊方法

1. 推拿整脊:

在松解手法基础上酌情选用牵抖法、斜扳法、坐位脊椎旋转复位法等。对于滑膜嵌顿者, 可用背法、牵抖法、抱膝滚动复位法等。

(1) 患者俯卧位, 术者用拇指点按痛点及脾俞、肾俞、居髎、环跳、秩边等穴;然后用双手在腰椎两侧骶棘肌处自下而上拿捏3~4遍;双手掌根或大鱼际自胸腰段开始, 沿两侧骶棘肌向外分推至骶骨外侧3~4遍;掌根或前臂揉按腰背、骶尾部2~3分钟, 然后施以扌衮法3~4分钟。

(2) 患者俯卧, 助手双手拉住患者腋下, 术者握患者双踝作对抗牵引, 持续1分钟后慢慢松开, 如此重复数次后, 用力将患者双下肢快速上下抖动数次, 使错缝得以归位。此方法简便易行, 多用于症状较轻者。

(3) 患者侧卧, 术者一手按压第4、5腰椎或腰部痛点, 交替做腰部两侧斜扳法。

(4) 交替做腰部两侧推扳法。

(5) 做背法3~5次。

(6) 患者双手握单杠或两臂架于双杠上, 使身体自然下垂约2分钟, 术者双手扶患者两侧髋关节, 交错用力, 使髋关节在自身牵引下带动腰椎左右旋转, 幅度逐渐加大, 旋转5~10次后, 术者托患者双下肢令其屈膝屈髋, 然后协助用力下蹬3~5次。

(7) 患者坐位, 术者做偏歪棘突的旋转推扳。

(8) 患者俯卧, 术者以空掌或空拳拍打叩击腰骶部两侧约1分钟;以掌根或大鱼际分推两侧骶棘肌3~4次;双掌置于腰椎及腰骶关节两侧, 上下搓摩腰骶部2分钟。

2. 导引整脊:

疼痛缓解后, 酌情选用腰部导引法, 锻炼腰背肌和腹肌, 改善腰部功能, 增强腰椎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防止复发。

3. 其他:

(1) 针灸拔罐疗法, 取阿是、肾俞、志室、气海俞、腰阳关等腧穴针刺后拔罐。 (2) 局部封闭, 用醋酸氢化可的松或泼尼松25mg加2%普鲁卡因5~10ml痛点封闭。 (3) 物理疗法, 局部音频、超短波等治疗, 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 (4) 药物疗法, 急性期可内服顺气活血汤、和营止痛汤、七厘散、三七片, 外敷药醋包、双柏散、消炎散、舒筋止痛膏或外搽红花油、万花油、治伤水等, 后期可内服补肾健筋汤、补肾壮筋汤等。

四、注意事项

1.整复时不可强求关节弹响声的出现, 其力点在病变的节段, 整复后忌弯腰搬抬重物及行走、站坐过久。

2.急性期应适当卧硬板床休息1周左右, 缓解期工作时应用腰围或宽布带固定, 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

按语本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的一种脊椎病, 推拿疗效显著, 若能辅以中药湿热敷及适度的功能锻炼疗效更为理想。但由于病程较长, 所以坚持完成疗程非常重要。

第二节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因腰椎间盘发生退变, 加上外伤及积累性损伤造成纤维环薄弱或断裂, 使髓核向病变部位移动或挤压, 逐渐形成一个膨隆样的突出物, 直接或间接压迫、刺激腰部脊神经根, 引起以腰及下肢疼痛、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脊柱病。

一、病因病理

一般认为, 除青少年型椎间盘突出是由直接损伤引起外, 其他类型多是在椎间盘退变基础上发生的, 而外伤只是发病诱因。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极其复杂, 病理分型较多且不一致。根据髓核的病理阶段分为突出前期、突出期和突出晚期。根据髓核的突出形态分为膨出型、破裂型、游离型。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分为前方、后方、侧方、四周和椎内突出 (临床上以后方突出最多见) 。后方突出又分为旁侧型和中央型。旁侧型又分为根肩、根腋、根前型;中央型又分为偏中央型和正中央型。根据椎间盘、小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和退变程度及椎管内外脊神经受累情况分为腰椎软骨板破裂型、纤维破裂髓核突出型 (弹力型椎间盘突出) 、退变失稳型、增生狭窄型。

中医认为, 本病主要为督脉病变并累及足少阳和足太阳经脉, 属“偏痹”“腰腿痛”。病因有三:一为筋骨劳损, 闪挫扭伤, 或跌打碰撞, 或劳损过度, 使筋骨损伤, 气滞血瘀, 发为腰腿痛;二为风寒侵袭, 多由劳累过度, 睡卧湿地, 或冒雨赶路, 或冷浴受凉, 感受风寒, 寒凝气滞, 经脉拘急不畅, 导致腰腿痛;三为肝肾不足。督脉病变累及肝肾, 或肝肾素虚, 又操劳过度, 或年老体衰, 肝肾精亏, 气血亏损, 不荣筋骨。

二、临床表现

1.患者多为青壮年, 可有外伤、劳累或感受寒湿史。

2.下腰及坐骨神经痛, 下肢发麻, 多于行走、打喷嚏或腰部后仰时加重。

3.棘间或椎旁有固定的深压痛点, 重压时痛感向臀部及下肢放射。

4.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

5.患侧肢体肌肉萎缩, 肌力减退, 皮肤浅感觉障碍, 可伴有腱反射改变。

6.摄X线平片排除腰椎其他病变, C T、MR I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三、整脊治疗

(一) 治疗原则

舒筋解痉, 祛瘀通络, 松解粘连, 整复间盘。

(二) 整脊方法

1. 推拿整脊:

多在局部及下肢松解、牵引、牵抖、晃腰等手法基础上, 选择定位旋转复位法或推扳法、定位股内侧弹拔复位法等, 可参考腰椎整复手法。

(1) 患者俯卧于床上, 术者立于一侧, 沿腰部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至下肢承山, 自上而下反复扌衮3遍;拇指按揉腰椎各棘突间、患侧骶棘肌、臀大肌各3遍;叠掌以掌根自第一胸椎开始沿督脉向下按压至骶部3遍后再以拇指点压阿是、腰阳关、命门、肾俞、环跳、居髎、承扶、风市、委中、承山等腧穴;患者双手抓住床头, 两助手分别紧握患者踝部用力持续牵引约半分钟, 术者以双手拇指紧压腰部痛点, 冲击抖动10余次, 如此反复3遍;术者一手按住腰部, 一手托其股前, 双手同时用力, 使腰部尽量背伸, 可闻及弹响声。

(2) 患者侧卧, 患侧肢体在下, 做腰部推扳法。

(3) 患者仰卧, 伸直下肢。术者一手托患肢踝部, 一手按膝关节上方, 同时相向用力直腿抬高至最大限度并按压抖动10余次, 如此反复3遍;术者一手握患肢踝部, 先上提使髋膝关节屈曲, 再用力压至大腿接近腹壁, 然后嘱患者用力向前蹬出, 同时术者一手握住踝部向前拉, 使髋膝关节伸直, 如此反复3遍。

(4) 反复做患肢外展引伸。

(5) 俯卧双髋过伸按压法:助手用双手抱住患者两膝, 徐徐作髋部过伸动作, 术者以手掌轻按压腰部痛点的同时, 助手将下肢作椭圆形摇摆, 反复3次。

(6) 仰卧双髋双膝屈曲按压法:术者两手分别扶持患者双膝部, 使髋膝关节同时屈曲, 逐步作顿挫性的按压, 使腰椎呈弹动性前屈状, 重复3次。

2. 导引整脊:

推拿整脊复位后, 随着症状减轻和病情稳定, 可酌情选择卧位导引法练习, 待痊愈后加强腰、腹肌的导引练习以增强脊柱稳定性、灵活性。

3. 其他

(1) 牵引疗法:可酌情选用手法牵引、悬挂牵引、骨盆牵引、牵引床牵引等方法。

(2) 针刺疗法:取肾俞、环跳、委中等腧穴, 每日1次, 1 0次1疗程。

(3) 药物疗法:分为气滞血瘀、湿热痹痛、风寒湿痹、肝肾亏损等证型辨证论治。详参有关资料。

(4) 药物注射疗法 (封闭疗法) :用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麻醉药加类固醇药浸润注射于痛点或注射于神经干周围、硬膜外腔等, 阻断外来或内在不良因素对中枢的刺激, 消除炎症及疼痛的传导冲动, 促进病变恢复。详参有关资料。

(5) 有限手术:常用的有两种。一是化学溶核疗法, 又称髓核化学溶解法, 是将木瓜凝乳蛋白酶或胶原酶注入髓核和椎间盘内, 使髓核脱水萎缩或使胶原蛋白和变性的髓核溶解。二是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 又称吸切术。有限手术能间接解除神经根的压张力, 对椎管和神经管狭窄或髓核游离于椎管内者不适用。

(6) 外科手术治疗:要有一定的手术指征。

四、注意事项

1.急性期应完全卧硬板床休息3周左右, 治疗期间病人也要卧硬板床休息, 注意腰部保暖, 防止受凉。恢复期适当进行导引整脊锻炼。

2.防止腰部负重、扭错, 经过2~3个月的调理休息, 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工作。

3.本病治疗及恢复期较长, 部分患者精神压力较大, 故应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 做好心理医护工作, 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4.积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活动筋骨, 增强肌力, 尤其要注意站、坐、行的姿势。避免用力弯腰搬抬重物等活动。

5.整脊治疗失败或症状加重, 尤其是出现急性马尾神经受压、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等应立即手术治疗。

上一篇:人文课堂拓展下一篇:集团资金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