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发展的区域

2024-08-06

联动发展的区域(精选12篇)

联动发展的区域 第1篇

1 虚拟无水港的内涵

虚拟无水港是“物流+电子商务”的一种现代物流系统工程解决方案, 它将有水港口的各项功能延伸到虚拟无水港的电子平台, 通过电子网络, 与无水港服务进行对接, “一站式”完成订舱、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一切通关手续, 并通过科技手段保障出口货物装运安全的现代综合物流信息平台系统。从虚拟无水港定义中可以看到, 它没有港口、码头、货仓和船舶, 却拥有虚拟的港口堆场货位和各种物流服务供客户在线订舱、货物追踪、物流方案咨询与定制、金融与保险等贸易活动, 拥有真实的电子口岸让客户在线完成通关手续。这种畅通快捷的贸易渠道, 大大降低了货物通关成本, 提高了物流效率, 对内陆腹地的外贸企业起到很大的支持作用。沿海港口通过“虚拟”无水港这个平台与无水港开展两区域联动, 在政策、空间、电子口岸三方面进行一体化合作, 实施多式联运、资源协同、绿色物流、增值物流服务等活动。

2008年中国国际海运网第一个实施在线订舱服务, 在全国30家大中型口岸铺设在线订舱服务网络, 在线订舱能力达到200集装箱。网站企业会员达25万家, 每天点击量达250万次。目前网站会员30万, 日点击量200万次, 每天10~20万用户在线查询或发布信息, 全年业务成交总金额6~10亿美元。“金牌订舱”在线为全国各地、世界各地贸易商提供集中订舱交易, 在全国30多家口岸、50多个内陆城市、海外25个国家开设230多个在线订舱网络窗口, 集中订舱量突破300万TEU, 成为世界最大的海运集装箱订舱中心, 为航运物流降低数百亿元的成本。同时, 中国国际海运网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合作, 为外贸企业提供在线集中团购保险服务;与华夏银行合作, 联合发行了中国第一张B2B联名卡“华夏海运卡”, 为航贸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中国国际海运网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国交通信息中心合作, 共同开发RFID货物跟踪在线查询系统;中国国际海运网开通“蓝网代代通”服务, 帮助货代做代理, 代理个人或公司报关、运费收支、代开代缴、出具提单等。中国国际海运网自主研发的海运物流B2B搜索引擎“海歌Seagle”, 搜索出的结果不是“爬虫技术”的文字信息, 而是通过协议取得的可交易、可应用、可对接数据。目前, 海歌搜索信息源有4000万多条商机数据。海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海运智能垂直搜索引擎, 帮助客户创造更多的商机, 节约成本, 提高效用, 促进业务增长。

2 虚拟无水港区域联动发展模式机理分析

虚拟无水港区域联动发展模式主要内涵是:在A海港与B无水港中间建立一个虚拟的C港, A、B港以C港为平台, 在政策、空间、电子口岸三方面一体化。虚拟的C港核心技术包括网络信息技术、卫星定位 (GPS) 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GIS) 、移动通讯技术 (GPRS) 和无线射频技术 (RFID) 等。

在虚拟无水港C平台上, 沿海港口A和无水港B的港口功能都向C延伸, 虚拟无水港C除了没有现实的港口、船舶、码头、仓库、堆场外, 其他的港口功能都具备,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GPS、GIS、GPRS和RFID, 客户可以开展在线订舱、口岸服务、货物追踪活动, 同时为客户提供物流、金融、保险、酒店、货代等增值服务。

第一, 在虚拟无水港C平台上, 沿海港口A和无水港B的港口资源都向C聚集与联动, 虚拟无水港C首先体现的是海港与无水港政策一体化和共享通用;共享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独特的功能和便捷快速的对外物流通道, 同时深化自由贸易区功能的开发, 如保税展示业务、启运港退税政策、期货保税交割试点、仓单质押融资等功能可直接移植到虚拟无水港C。虚拟无水港C可设立自由贸易区窗口, 为无水港周边地区的重大工程建设物品从自由贸易区海关转关采购提供服务。双港政策一体化可使双港的各物流要素相互协调统一, 进行畅通、快速、高效的流动。

第二, 虚拟无水港C体现了沿海港口A和无水港B的空间融合, 无水港与联动海港一般都有良好的交通设施和优越的交通条件, 包括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 这就形成两港空间联动网络。如我国第一个无水港北京无水港和天津海港之间距离120 km, 有5条高速公路连接和1条城际轨道, 形成了6大交通动脉, 便利的交通有利于两城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为京津企业发展和市民沟通带来更大效益, 促进两地物流、人流的发展, 拉近京津之间的距离。

第三, 虚拟无水港C实现了电子口岸一体化, 无水港电子口岸功能在C平台与海港电子口岸实施无缝对接, 对外部信息资源如税务、外汇、银行、企业、代理公司、铁路部门、船公司、货主及物流公司进行电子联网, 建立无水港信息服务综合平台, 与海港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对接, 实现双港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通过“港口虚拟、在线办单、多式联运、无缝对接”, 为企业发展打造了坚实的平台, 实现了保税仓储、加工配送、国际采购、国际中转等功能以及港区联动、海铁公铁联运、沿海与内陆联动的格局。

第四, 虚拟无水港C实现了海港与无水港资源联动, 在海港与无水港共有的地理区域范围内, 打破地域界限, 突破行政机制束缚,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依据两港之间资源的内在关联和地理空间的交通网络, 进行联动与协作, 实现资源集聚与共享。

建立这一模式的目的是破解无水港难以持续发展的难题, 解决无水港运行中主体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信息水平低、服务能力薄弱、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缺乏独立性、承载量跟不上集装箱增长速度以及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瓶颈问题, 挖掘无水港“黄金水道”的发展潜力, 营造优良的外部环境, 提高无水港物流效益和质量, 实现以无水港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 虚拟无水港区域联动发展模式在区域联动中的主要功能

3.1 实施虚拟无水港区域联动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无水港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

无水港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远离国际市场, 缺少对国际贸易方式、国际物流方式的实践经验。实施虚拟无水港区域联动发展模式, 使无水港、海港在空间上形成辐射范围广阔的大物流网络, 拓展了无水港地区物流企业的发展空间, 同时引入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理念, 推动无水港地区物流业高速发展。虚拟无水港的电子口岸功能、物流功能使无水港与海港和国际市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 成为无水港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如2013年郑州建成中西部地区最完善的虚拟无水港无水港, 拥有口岸、保税、分拨仓储、分装分销、商贸展示、海铁联运、公海联运、公铁联运功能和强大的物流信息平台。2013年7月17日, 首班郑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从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出发, 经新疆阿拉山口市出境, 至境外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 抵达德国汉堡, 途经六国、转关两次、换轨两次, 总里程约10214公里, 用时16~18天。首班班列运送的货物有:高档服装、高档棉纺织品、特种橡胶制品……它们装满了21个40英尺的集装箱;还有20个20英尺的集装箱, 里面装着特种毛料。这些货物来自河南、浙江、福建、江西等省的10多家企业、5个行业, 它们要去德国汉堡、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地, 货物总量614吨。班列在年内就能实现进出口货值1亿美元以上, 2014年则计划开行50趟班次, 进出口货值将达到10亿美元。班列比海运节约20天左右的时间;比空运节约80%的资金;每集装箱比公路运输减少2000~3000元运费。

通过国际班列, 河南的郑州和欧洲的经济体连为一体, 使河南地区有更多贸易、商业机会, 打开向西通道, 将物流服务半径拓展到中原经济区外, 服务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 服务武汉经济圈、湖南经济圈, 还有一些西部的经济圈。郑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将成长为中国乃至欧亚大陆“最强大、最可靠、最便捷、最环保”的国际集装箱物流通道, 建立郑州港与中原经济区区联动、海铁公铁联运、沿海与内陆联动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3.2 实施虚拟无水港区域联动发展模式有利于降低国际贸易成本, 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海港的功能通过虚拟无水港延伸到无水港, 形成具有在线订舱、网上交易、实时查询、物流方案咨询、物流增值服务等功能一体化的海铁联运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报关系统, 实行“区域通关、直通放行”通关政策, 使货运物流、单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效、顺畅地运转, 大大降低了企业国际贸易成本。如一家在郑州的对外贸易公司要出口货物到德国, 原来的物流方式是将货物运到当地站点, 再通过铁路或公路将货物运到青岛站点, 然后委派人员或青岛当地报关公司理进行一关三检, 在青岛集港、装箱、装船后拿到提单寄回郑州, 全程要15~20天。如果通过虚拟无水港运作, 郑州的对外贸易公司可以于当地在线进行一关三检, 在当地装箱并领取提单, 整个过程仅需5天时间就可全部完成。

3.3 实施虚拟无水港区域联动发展模式有利于拓展港口货源

实施虚拟无水港区域联动发展模式后, 无水港城市地区和海港成为“唇齿相依、荣辱与共”利益共同体, 无水港城市地区成为海港牢固的、充足的货源基地, 为其提供了稳定而又充足的货源, 如2003年以前, 义乌小商品经宁波港出口只有20%, 与宁波港合建无水港后就有85%的商品经宁波港出口。目前, 我国各港口都已经建成了较大吞吐能力的基础设施, 扩大港口规模和船舶日益大型化的开发已不再重要, 提高港口效益就要从货源、港口高效的运作和成本的控制三方面入手, 无水港的核心功能就是通过虚拟无水港平台为港口提供充足货源, 整合并集中运输服务, 一站式完成一关三检, 为提升港口的工作效率提供保证。

3.4 实施虚拟无水港区域联动发展模式有利于绿色物流建设

目前我国政府已把虚拟无水港作为促进绿色环保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虚拟无水港可促使长距离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和内河运输。如郑州虚拟无水港的建设使其港口的60%~80%的货物运输由公路转移至铁路, 在物流过程中减少交通排放与噪音, 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 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无水港的建设可集约散装运输、减少物流垃圾与废弃物, 注重经济发展与环保物流之间的双向作用关系, 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实现无水港绿色物流。

3.5 实施虚拟无水港区域联动发展模式形成交通经济带发挥其“汇水”功能

交通载体对经济区域的基本要素存在着集聚作用, 使得该区域在空间上形成了以交通干线为主轴向两侧呈放射状态的结构, 因此, 有学者称这一现象为交通载体发挥了对经济要素的“汇水”作用。我国无水港大都位于交通主干线上形成综合运输通道, 为该区域经济活动提供了最方便、快捷的通路。沿综合运输通道的企业、产业, 它们相互联系或向外开展活动时, 要受到综合运输通道的引导和控制, 并沿综合运输通道作线性运动, 使沿通道方向出现产业集聚区或点状经济区, 进而发展成为内陆腹地的经济要素的“汇水区”。如天津港以大通关建设协作机制为基点, 拓宽天津港辐射范围, 开展全国性布局, 在重要物流中心城市和边境城市建设内陆无水港, 完善运输通道的各项功能, 实现内陆地区与国际航运的贯通。2012年底已先后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建立23个无水港, 2012年无水港运量同比增15.3%, 已运营的无水港达14个, 在全国沿海港口服务辐射内陆区域中充分起到示范作用。

3.6 实施虚拟无水港区域联动发展模式推动了服务业发展

随着虚拟无水港的不断发展, 银行、保险、移动和软件等服务逐步加入物流服务内容之中, 为客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也为银行、保险、移动和软件业提供翔实有价值的客户和市场。如中国国际海运网的蓝银中心, 它是中国航运电子商务中心的金融服务模式, 包括运费支付宝、蓝银贷款、航运联保通以及蓝银货币。通过蓝银中心, 不但可以实现航运业务交易, 而且还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和信用问题。

4 结语

虚拟无水港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 其使内陆地区的企业可以进行在线贸易、在线数据传输、货物跟踪、在线报关、在线货物操作等贸易活动。提供了新型的国际贸易交易方式, 减少了物流服务的操作环节, 降低了物流成本, 提升了港口和物流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虚拟无水港在物流技术上实施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 发展“虚拟物流链控制中心”和“高度整合的大物流”, 把无水港与海港打造成技术密集型的“联合智能港”, 拉近了无水港地区与国际市场的距离, 让内陆腹地区域经济高速发展, 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

摘要:虚拟无水港是“物流+电子商务”的一种现代物流系统工程解决方案, 是海港与无水港功能延伸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大力建设无水港促进内陆与东部地区联动开放, 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虚拟无水港的内涵, 分析虚拟无水港区域联动发展模式的内在机理, 研究提出建立虚拟无水港促进区域联动开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无水港,海港,虚拟无水港,区域联动

参考文献

[1]刘琼, 蔡玉凤.无水港与沿海港口联动发展模式初探[J].港口经济, 2009 (9) .

[2]王凤山.全球供应链下义乌陆港与沿海港口联动发展分析[J].区域经级, 2011 (12) .

[3]乔俊英, 刘新雨, 李弘.基于SWOT分析法的我国“虚拟”无水港发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2 (3) .

[4]刘冉昕.内陆无水港与辽宁沿海港口联动发展研究[J].中国水运, 2011 (5) .

[5]汪传旭.无水港思路[J].东方早报, 2012 (6) .

[6]黄志勇, 李京文.充分发挥无水港在区域联动开放中的重要作用[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3 (1)

联动发展的区域 第2篇

内容摘要

当前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正如火如荼,“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已上升为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重大举措,这为杨浦共青团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青年思想多元化、青年群体流动化、青年需求多样化,团组织在功能上亟需调整和重新定位。本文结合杨浦区情,分析了影响当前区域青少年工作的各种因素,总结了区域联动新模式下“理论学习同开展、青年人才同培养、精神文明同创建、自身建设同加强、服务青年同努力”的“五同”工作法,探索知识创新区中青年工作区域联动的新突破,以期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的学习能力、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和合作能力。

关键词

青年工作 区域联动 “五同”工作法

一、研究的背景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

杨浦区现有14-35岁青少年12.3万余人,占区人口总数的14%,团员3.5万余名,占青年总数的28.5%。区属团组织104个,区域内高校和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也都有各自的团组织,约有35岁以下青年18万余人,其中团员12万余人。此外,区青联组织共涉及14个界别194名委员。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整个社会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带来了青少年群体多极化、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变化。此外,在团建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团干部兼职化,青年群体的分化和青年的快速流动。这些都对青年工作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杨浦区团委在多年来开展区域化团建的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开展本次调研,探索青年工作区域化、机制化、组织化、系统化的途径,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的学习能力、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和合作能力,进一步做好服务、凝聚青年的工作。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以问卷调查和座谈会为主,也采用了个案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反映和分析了课题。根据专业抽样方法进行了问卷发放,共发放4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98份。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开展青年工作区域联动的意义

1、青年工作区域联动为团建工作发展指引了新思路

合作是社会组织应对挑战、赢得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加强合作,社会组织才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共青团必须大力增强合作能力,面向青年、面向社会、实现团内团外资源共享、工作联通,以合作求活力,以合作促发展。当前杨浦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正在打破原有的行业界限、人才模式,为青年人的学习、就业和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为青年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目前青年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青年人员构成复杂,流动快速,自身特点及需求不尽相同,思想意识多种多样,而组织性较低。只有整合三区资源,互通有无,切实为青年提供各种资源,满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需要,将青年吸引团结起来,用全新的方式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才能在新时期保持团组织自身的活力和团组织作为青年的引路人的角色,贯彻为青年服务的宗旨。因此,区域联动是青年工作的必经之路,也是今后青年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重点。青年工作区域联动不仅是时代的趋势,而且凭借其整合区域内各方面资源优势,已经成为团建工作努力的新方向。

2、青年工作区域联动是夯实青年基础的有效形式

研究显示,团员青年基本可分为四种类型:在校团员青年、传统体制内职业青年、社区团员青年、“两新”组织团员青年。而其中社区青少年和“两新”组织青年相对在校青年和体制内青年而言,缺乏严谨有效的组织管理,符合其需求的活动较少,亟待需要一个有效途径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和恰当的组织管理。同时,在校青年和体制内青年虽有组织覆盖,但相对传统的组织方式、相对固定的服务内容难以较好满足他们的需求。调查研究发现,64%的青年认为青年工作区域联动作为团建的新趋势是可行的(见表1),而且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青年工作区域联动较之其它方式有很大的优势,能最大限度提高团建水平。

表1 团员青年对青年工作区域联动作为团建新趋势的看法

非常可行应该可行不确定不可行

在校团员22%52%15%11%

传统体制内职业青年35%34%20%10%

“两新”组织团员青年10%52%24%4%

社区青年60%25%15%-

3、青年工作区域联动是服务党政中心工作的具体举措

杨浦区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区属到区域的过程,从“服务高校就是服务杨浦,发展高校就是发展杨浦”到“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发展理念,日益体现了杨浦与高校等区域单位的联动发展,特别是在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今天,“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已上升为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重大举措。大学校区主要为园区提供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手段,为整个城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技园区是大学师生和城区市民创新创业及就业的场所,是城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极;公共社区主要为校区和园区提供公共服务,以创造一个适宜居住、休闲和创新交流的环境。青年作为当代社会思想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是杨浦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同时也是杨浦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因此,杨浦区的青年工作围绕区域联动进行,既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团组织服务党政中心工作的具体举措,可以最大限度的拓展青年工作的覆盖面,更有效地服务青年成长成才。

(二)开展青年工作区域联动的优势

1、资源优势

杨浦区作为上海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具有“百年大学、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区域内聚集了10多所高校及众多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在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杨浦区充分发挥自身在科技、人文和产业基础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采取市区联手、区校共建、企业参与等多种方式,相继建立了复旦大学科技园、同济大学科技园等各具特色的若干科技园区,同时五角场市级副中心、中环线、黄浦江滨江开发、新江湾城等重大市政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城区功能的快速提升,“知识杨浦”的轮廓正日渐清晰。杨浦具有的区域资源也为青年工作区域联动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源。特别是当前区域复旦、同济、上海理工等高校陆续迎来百年校庆,团组织在其中承担着相当多的工作,更是为推进区域化团建工作平台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2、理念优势

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三区即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包含着区域化的工作思路,青年工作区域化联动的理念与其是相一致的,这为青年工作区域化联动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高校青年学生众多,他们思想活跃,知识层次高,同时也具有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的需求,同时还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优良师资,高校有丰富的志愿者资源,在校青年有较高的组织纪律性和知识修养水平,在与园区、社区青年的互动中,能为他们带来有益的影响。高校专家在各项活动的策划、实施和评价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社区掌握了外来青年和“三失”青年的各项资料,可以在这些青年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及时了解他们的动向和需求,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相应的活动,将青年工作深入基层,同时社区拥有丰富的活动资源(如:场地、器械等),和大量组织活动的经验,是解决社区青年基本处于无组织状况的有效手段。园区为青年工作的区域联动提供活动阵地,园区的建设与发展需要青年人才的创新思维和积极参与,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也为青年人才的自身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效载体,同时随着园区内白领青年数量日益增加,各项活动也对白领青年有较大的吸引力,园区组织符合青年需要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青年在社会交往,自身发展上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塑造企业文化,凝聚人心,为园区的长期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所有这些都为广大青年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舞台。

3、团情优势

随着形势的发展,区域团组织沟通交流日益密切,从志愿者服务、思想道德建设到人才培养举荐等工作都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为了更好地了解广大青年的思想动态和自身需求,提升团组织的服务能力,从2000年杨浦区团委就建立校区企联谊会,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在人才培养举荐等方面同区域内团组织开展合作,如在青联换届中增加了区域委员的比例,达55.4%。2004年在“构建区域化团建大格局”探索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延伸工作手臂,注重满足各层面组合的需要,努力塔建平台,健全团组织纽带,扩大共青团对青年的组织覆盖面。

(三)青年工作区域联动的探索与实践

在青年工作的区域联动实践中,杨浦区通过实践“理论学习同开展、青年人才同培养、精神文明同创建、自身建设同加强、服务青年同努力”的“五同”工作法,在探索以高校、城区、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化团建大格局的过程中,围绕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的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展开了一系列活动。

1、理论学习同开展

一是开展联组学习,建立互动模式。团区委常委中心组、基层团组织和理论学习组织与区域内高校、企事业单位开展联组学习、结对共建,建立互动模式。理论学习结对共建是团员青年理论学习新形式的一种探索,充分利用了高校的理论优势,克服了园区、社区在理论学习上的师资不足问题。

二是加大资助力度,扶持优秀项目。资助基层理论学习组织,促进基层理论学习活动的全面活跃,并将资助面扩展到区域高校大学生理论学习组织。在区域团员青年中围绕团员青年理论学习推进计划、素质培养等内容开展专题辅导讲座。

三是利用专家资源,加强思想教育。借助高校专家资源优势,举办各类论坛,如青年发展论坛、院士论坛、文化论坛等,探索建设理论学习专家指导队伍,通过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学习,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如我们利用复旦博士生讲师团开展了社区行系列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良好风貌,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养。

四是学习推动实践,实践体现成效。在已有的大学生社区实践基地和高中生“三个代表”实践考察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活动机制,拓宽活动面,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实践的舞台。如通过召开挂职大学生座谈会和学习逆境成才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青年人才同培养

一是积极举荐青年人才。与挂职锻炼活动相结合,整合优秀青年人才资源,摆脱过去部门行业之间的限制,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青年人才库,做好区域内青年人才的登记入库工作,加大举荐力度。在人力资源上为实现青年工作的区域联动打下基础,满足青年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方面的要求。

二是树立青年典型。进一步加大区域化、社会化的力度,通过“十大杰出青年”、“杨浦青年创新奖”、杨浦青年“五四”奖章、区“新长征突击手(队)”等团的系列品牌评选表彰活动,树立区域内青少年典型。据统计,近年来在优秀青年评选中区域青年的比例逐年上升,在2005年杨浦“十大杰出青年”的评选中,获奖的区域、区属青年比例为7:3。

三是搭设青年成长成才的舞台。通过优秀青年挂职轮岗锻炼计划、青年职业生涯导航计划等项目,在区域范围内积极推荐和组织优秀青年赴区重点领域、重大工程、高校、社区、企业、机关进行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初步实现了人才的整合流动,为区域青年人才的自由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大力发育青年创业协会等青年社团,为青年成长成才搭设舞台,凝聚和团结体制内外青年。

四是开展青年人才培训工作。杨浦区的高校优势在人力资源上除了直接的高校毕业生之外,就是高校间接提供的专业培训,这对提升杨浦区青年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整合三区资源的有效方式。借助高校师资丰富的优势,发挥团校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联合复旦、同济、财大等高校开展管理型、专业型青年人才的培训。

3、精神文明同创建

一是拓展服务领域。开展“共青团号”进高校活动,为高校师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弘扬文明新风,开展青年志愿者高校、进园区、进社区的工作,为校区、园区、社区青年的相互了解和协作提供有效途径,满足青年在社会交往方面的需求。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围绕党政中心和重大节点开展活动,开展区域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结合创文明交通,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维护交通秩序,围绕复旦百年校庆,组织区内青年志愿者开展系列活动,团区委还探索和区域高校共同举办了区域青年纪念五四大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互动局面。

三是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促进区域文化的相互融合,开展青年文化经典进社区、进园区、进校区活动,组织区域内青少年开展历史文化遗迹寻访活动,积极推动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园区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共同发展。打破原先三区文化建设各自为政的局面,融合各方特色,共同建设健康有益的青年文化氛围,为青年工作区域联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文化上的支持。

4、自身建设同加强

一是探索体制建设。进行了区域化团建联席会议工作的探索,努力推动三区青年工作的区域联动,按照“联片抓团建、优势抓互补、资源抓共享、合力抓共建”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密切与区域团组织间的联系和协作。

二是夯实基础建设,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完善杨浦青少年网站,实施与区域团组织间的网络链接,搭建团务、文化、创业等各类信息的交流共享平台。建立现代化信息交流平台,提供便捷快速的信息交流渠道,真正将三区的公开信息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方便各方了解彼此的动向,寻找有利的合作契机,协调各方,步调一致地搞好青年工作。

三是加强阵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加大青年中心的建设力度,推动社区、校区、园区的文体资源共享,为区域内青少年提供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打破三区文体资源相对封闭的现状,集各方力量,由社区提供场地和器材,校区提供活动及指导,园区提供资金,使区域内青少年有更多相互了解合作的机会,为青少年提供更为丰富,精彩的文体活动。

5、服务青年同努力

一是服务青年创业就业。依托青年创业协会和即将成立的青年企业家协会,为大学生、社区青少年等群体的创业和社会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推动青年自主创新创业。如通过实施失业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三年行动计划”,了解青年再就业的实际问题,切实为青年服务。

二是充分发挥区青联和各类青年社团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联青”品牌以及青少年事务社工的作用,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在就学、就业等方面为区域内青年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三是开展区域内特殊特困青少年的帮扶和维权。通过开展分类分层的帮困救助,做好困难大学生的帮困助学、大学生与社区困难家庭结对以及进城务工青年、民工子女的权益保护等工作。

四是服务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借助区域内各类资源,进一步扩充社工志愿者队伍,努力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募集社会资金,聘请督导指导社工更好地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促进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引进高校积极参与青少年事务的教育管理工作,我们与复旦、同济、上理工、体院、电力等高校的有关社团签定了共同开展社工志愿者活动的合作书,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同努力。

(四)开展青年工作区域联动工作面临的困难

在近年来青年工作区域化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区域内团组织和青年都有进一步加强工作联系,整合资源的需要,而且也都开展了相关的探索,但相对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和青年工作中的困难,在机制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与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打造“知识杨浦”的需要还有一些距离。

1、缺乏有效的组织体系

有些工作由于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或畅通程度不够而难以开展。校区企联谊会虽然可以同区域内各团组织加强沟通,听取意见,交流经验。但是在协调各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方面,还缺乏有效性,更多的时候起到一个交流平台的作用,而不是统筹协调的作用。从整个区域联动的开始,运行到监督,评估都没有建立一个贯彻始终的机制。机制的亟待完善,是目前最为紧要的工作。应当尽快建立三区在体制上的联系,完善整个青年工作区域联动的体制建设,使三区的青年工作由原来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工作局面转变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相互配合的工作局面。

2、缺乏活动的长效机制

各类活动是团组织凝聚青年的重要手段,我们发现除重大活动、结点工作需要区域联动外,在实践中更多存在的是团组织在系统内运作,活动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如高校与社区的联动,存在着“运作具有单向性,多为高校输出”的特点,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一方多为主动输出,另一方多为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共建的稳定性、长期性。而且在协调落实活动时,由于各方的配合程度不同,进度不一,难以协调共进。如果强行安排工作的话,各部门会缺乏工作上的主动性,从而影响到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3、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

成立区域化团建联席会议,活动的开展、项目的整合,都需要一定的人员、资金,这些仍是制约区域化团建发展的一个瓶颈。区域情况调查表明,团组织在资金和项目方面目前还存在“先天不足”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单位党政领导的重视程度。而且在目前条件下,各单位分属不同条块,彼此存在相对的独立性,团组织之间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团组织负责人个人之间的感情来维系,导致会出现“项目随人走”、“人走茶就凉”的现象。

三、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区域化青年工作的协调机制

调查发现,高校、企业团组织对于联席会议制度都相当认可,建议成立杨浦区域化团建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区域化的青年工作协调机制。联席会议在团市委指导下开展工作(为加强推进力度,建议团市委相关部门作为指导机构参与区域化团建联席会议),将知识创新区内各个团组织通过区域团建联席会整合起来。

区域化团建联席会议的成员由杨浦区域范围内各高校及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的团组织,根据需要,可特邀区外团组织参加。联席会议可分协调层、决策层、执行层等层面,如协调层可邀请区域各单位党组织领导参与,及时协调运行过程中的机制问题,决策层由全体会议构成,执行层的建设可考虑在联席会议下设立秘书处作为日常办公机构,同时设立若干工作组。如青年人才工作组、青年信息化工作组、青年志愿者事务工作组、理论学习推进工作组、青年社团工作组等,就某一专题及时进行协商。结合杨浦区域特点,实行轮值主席制度,由区域内各类团组织负责人轮流担任,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处理有关区域化青年工作事宜。以区域化团建联席会议为核心,同时发育各类区域青年社团,将广大区域青年团结在联席会议周围。

区域化团建联席会议承担的功能主要有:一是组织成员单位针对各领域团员管理、团建创新的实践,开展经验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探讨新时期团建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向区域内团组织提出有关建议;二是加强各领域团干部之间友好交流与联系,学习先进团建理念,有效促进整体团建创新;三是沟通与区域外团干部的联系,扩大交流领域,发挥成员单位的作用,研究和创新团的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拓展团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领域,加强团的基层和基础建设,构筑区域化团建大格局,为杨浦团建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四是介绍和交流基层团的建设的经验和信息,向上级团组织和团讯团刊推荐成员单位的工作经验、研究成果;五是征集团建工作的论文,汇编团建工作论文集;六是创造提高团建理论水平、开展调研活动的机会和条件。

(二)建立区域化青年工作的运行机制

1、建立区域化的志愿者服务机制

要整合团内资源,探索建立区域化的青年志愿者人才库,进行分类管理,向区域内各团组织开放,形成依托团的各项重点工作动员广大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机制;同时在社区和高校建设系列志愿者基地,推动青年志愿者“进高校、进园区、进社区”的“三进”工作;要探索整合社会资源,推动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规范化、机制化、社会化,建立健全社会化的运行机制。

2、建立区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人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区域化联动工作中要依托各种资源,建设特色的区域化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如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等,形成特色,形成系列。积极争取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推动与青年成才工作问题的研究,为青年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方案;鼓励青年利用市场提供的各类学习机会,广泛依靠社会和青年自身的力量,力求做到对青年学习需求的全程跟踪和系统服务。

3、建立区域化的活动共享机制

先进性是团组织开展青年工作的核心,实践性是团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延展性是团工作开展的效果。要注意活动项目的意义效果与整体团工作一贯性相结合,活动共享可以使效果延伸得更远,通过区域化团建联席会议制度,可以充分共享原先某一块的活动,吸取众家之长,也可交流经验,探讨应对方法等等。在推动过程中可考虑采取区域化的项目发布和招投标推进制度,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如考虑建立区域性的青年社团联盟,增进各单位青年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社团之间联合开展大型活动牵线搭桥,整合社团资源。

4、完善区域化的信息共享机制

调研发现,各团组织都开通了自己的网站,因此第一步可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建立推动信息的共享。在此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区域内各团组织的信息化共享平台。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考虑依托城市青年网这一技术载体,在团市委的统一协调下,开展相关的试点工作,建立杨浦区域化团建的信息化平台,最终建立起纵向和横向的、内部和外部的区域化青年工作信息网络系统,随时收集、储存、检索、分析、处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各种有关于青年工作的区域联动的内容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与社会各界人士分享,方便各部门随时获取信息,做出相应行动。

(三)建立区域化青年工作的激励保障机制

1、建立工作激励机制

探索建设各项工作机制,保证工作的长效推进是检验区域化青年工作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激励有两种,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考虑到区域化青年工作的实际情况,各团组织隶属不同的条线,相对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建议多采用正面激励。如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可考虑设置一定的区域性的奖项,进行评比,对优胜者予以奖励;志愿者工作方面可考虑对志愿者工作设计量化考核指标体系,根据结果进行表彰;区域社团。

2、建立活动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建设包括各种工作制度建设以及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如建设区域化的青年中心,高校的文化设施等方面实现区域青年的共享,区属的体育资源等也面向区域青年开放。要对区域化青年工作进行梳理,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保证工作的顺利推进。活动保障机制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争取将其纳入各系统整体的工作予以考虑。在此方面可参考目前已经较为成熟的各种联席会议制度的模式,同时也要积极创新,走出一条新路。

3、建立工作评估机制

对区域内校际联动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第3篇

【关键词】质量立校 校本研修共同体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与广州市增城区教育局合作开展《增城市学校制度建设之“质量立校”项目(2013-2015年)》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60-02

一、研究背景

教育体系的要素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管理等。教育现代化是指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根据《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为加快推进增城市普通中小学教育现代化进程,提升学校教育质量,选择7所中小学(5所薄弱学校,2所优质学校,其中,4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作为试点,开展增城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之“质量立校工程”项目。通过院校合作、专家引领、校际联动与学校自主发展,开展校际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进试点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升,缩小校际差距,整体优化区域教育发展水平。

二、整体设计

(一)质量立校

质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学校要立足,要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办学质量。这就涉及到学校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实施和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因此,在实操的过程中,项目研究团队将质量立校的内涵拆解为以下指标,逐一开展各项工作:

(二)校本研修共同体

校本研修共同体是一种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校际联合研修模式。这种以同质促进、异质互补原则建立起来的共同体,通过各自学校的特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联合互动,共同开展校本研修,从而形成一种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协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校本研修共同体的建立可以通过同伴互助的形式达成,通过教研组备课、听课、研课等活动,与同伴互为“课程”,互助成长。此外,通过专家听课、评课、指导课题研究等形式,把教师引领到专业研究的轨道上,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对于校本研修共同体的建立也非常重要。

三、过程推进

(一)理念引领

为全面摸查试点学校的情况,更为准确地定位学校未来三年的发展方向,高校专家对每所学校开展现场诊断活动,全面把握学校发展的现状、优势、问题及其挑战,明晰学校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质量提升的思路,协助每所学校编制“质量立校”三年改进计划,健全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改善教师工作状态和学校育人环境,增强学校活力。

(二)实施途径

1.开设专题讲座,加强理论培训

高校专家依据学校发展需要和教师意愿,从教学、教师、学生、学校管理等多角度、多层面开设通识类的专题讲座,同时还邀请了语、数、英、物理等学科的专家就该学科的发展趋势、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等做了专题介绍。

2.搭建平台,校际联动

高校专家每学期每月都赴试点校参与听评课等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改进建议,并邀请省内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开展各学科同课异构活动,开设“名师大讲堂”,与试点学校的教师们交流和切磋教育教学方法。同时,专家团队组织试点学校的管理和教师队伍赴省内外优质中小学考察学习。在考察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员们选择一至两个问题作为考察交流的研究重点,全面考察学校的各类活动,深度体验学习。为推动试点学校的共同进步,实现同伴互助,研究团队搭建了经验分享、观点交流、智慧共生的平台,分别就管理与效益、学校顶层设计与办学思路、学科质量与校本问题、课堂教学与学科组建设等方面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教育沙龙、主题论坛、研讨会等等。

3.撰写心得,反思提升

在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发展,提升学校特色经验”的思想指导下,研究团队以改进学科教学方法为题,要求试点学校的教师们撰写经验总结或反思论文,开展学科教师论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同时,还引导试点学校不断反思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的各种做法,对学校质量问题归因分析与策略思考,经验分享与问题研讨,撰写校本改进计划和提升策略。

四、整体成效

经过三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试点学校在办学理念、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实施、评价机制、办学成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一)学校顶层设计明晰了发展方向

试点学校在的层面上都有了自己的三年发展规划和“一校一案改进计划”:荔城二中以“构建和谐书香校园”为统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荔景中学形成了科学有序的管理机制,实行了精细化管理;朱村中学以“创建书香校园”为抓手,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围绕“增效减负”目标,对常规工作实行流程化管理;荔江小学致力于凝聚学校文化内涵,打造“和美教育”特色,推动学校全面发展,和美课堂、和美家校、和谐团队的构建;派潭中心小学通过“质量立校”工程,学校管理也逐步放权、归位,职权清晰、明朗起来。

(二)课堂改革初显成效,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荔城二中开展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灵动课堂”探究和实践:2013年毕业班中考成绩排名较上一年进步10名,获得区毕业班综合评价三等奖;2015年毕业班中考成绩获区初中毕业班综合评价三等奖。荔景中学、增城二中则分步骤、分年级在各自的学校推动“互动探究课堂”的改革:荔景中学三个年级的教学成绩教稳步向前,教育教学成绩一年一个新台阶,连续三年获得增城市毕业班综合评估一等奖;增城二中从进步幅度上看,七、八年级的成绩在稳中有进,九年级的成绩也有了较大的进步,2015届中考成绩进步幅度为全区最大,获得2015年毕业班工作评估三等奖。派潭中心小学在镇、区的多次抽测里,教学成绩喜人:语文科成绩稳中有升,英语科成绩也直线上追,抽测排在市前列,增城区2014年调研反馈教学效果优良率是93.6%,2015年是100%。朱村中学以“目标导学案”的设计、实施和“小组教学” 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为切入点,探究和实践“全效共进”教学模式。麻车小学也已启动“先学后教、小组合作”的课堂改革。荔江小学在全体师生中践行着“和美教育”的精神。

(三)教师队伍组团发展,梯队发展,整体素质提升明显

各校借着“质量立校”工程的东风,全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组织教师开展寒暑假读书活动,做好骨干教师的挖掘和培养工作,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组织全员教师大比武,加强集备,促进教师间的业务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三年中,多位教师荣获省、市、区级各类荣誉称号,整体素养明显提升。

(四)教育科研成果丰富

教育科研最重要、最基本的价值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三年来,教师们在“质量立校”课题任务的带动下,从一开始提到课题研究非常抗拒到现在部分教师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并有了做课题研究的欲望。各校积极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成果丰富。据不完全统计,7所学校的教师于合作研究期间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130多篇,获得近20项各级各类课题立项。

五、拓展空间

以“U-S”模式推进的区域校际联动发展中,试点学校的校本教研可以尝试从更多的点上突破自我,如学生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教师队伍提升、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同时,站在高校研究团队的角度来看,中学与小学之间纵向层面上的有效链接可以成为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范斯义.创新型学校内涵式发展四维模式研究.硕士论文.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2]吴晓玲.区域联动式学校内涵发展的整体探索——以南京市栖霞区U-A-S合作研究为个案. 教育发展研究,2012,24:54-59

[3]张银山.县域薄弱学校内涵式发展研究.硕士论文.云南师范大学,2013

[4]郑金洲.学校内涵发展: 意蕴与实施.教育科学研究,2007,10:23-28

联动发展的区域 第4篇

一、何为区域联动

“区域联动”一词来源于“区域合作”。“区域合作”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领域, 激起了人们的区域合作意识, 使人们深切地认识到了打破区域界限, 发挥区域优势, 实施强强联手, 强弱帮扶, 互利互惠, 共创良好发展环境的重要性。本文中的“区域联动”借用了上述概念, 并基于以下设计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

1. 教科研区域联动”的特征是“在区域中, 基于区域”, 强调资源共享和区域协作, 凸显“区域性优质教科研资源”的引领作用。

2. 本土的名优教师是开展教科研区域联动的核心力量, 我们的研究必须凸显他们较高的专业素养, 在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中充分凸显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培养更多的教学科研骨干教师。

3. 教科研基地是区域联动的磁力场, 我们的设计关注基地的磁力辐射能量及辐射范围, 试图通过结对帮扶, 使薄弱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得到较大提升, 实现均衡发展。

二、区域联动的活动框架

三、区域联动的实施与推进

1. 整合优质资源, 开展强弱结对, 推进均衡发展策略。

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店口镇, 各校的教科研发展水平层次不一, 在理念认识、行动实践、研究成果等方面均存在不小的差异。通过区域联动这个交流平台, 加强沟通和联络, 整合优质资源, 放大科研骨干的引领作用, 广泛开展合作研究, 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在推进政府提出的教育均衡化战略, 实现教育公平方面有所作为。

通过名师、科研基地与薄弱学校结对子, 因地制宜地开展教科研指导工作, 将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店口教育神经末梢”——文裔完小和育蕾民工子弟学校, 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 实现区域内各类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共同提升。在区域结对互助中, 文裔完小与绍兴市教科研基地店口一小结对, 开展经常性的教科研互动, 活动不断, 内容丰富, 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成员的科研素养不断提高, 创建了“农业实践基地”, 并开展了相应的课题研究;店口二小的科研团队主动与育蕾民工子弟学校结对, 开展了“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同课异构”、“教师读书会建设”等指导工作。科研意识已经萌发, 科研氛围正在形成, 教科研发展逐步均衡。

2. 建立教科研网络平台, 高效推进区域联动步伐。

通过店口教育网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了网络速度快、信息发布及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透明度、参与面与交流面都较大等优点, 将教学科研信息辐射至全镇教师, 助推教师广泛开展区域网络教科研。

“店口教育网” (http://www.zjjydk.cn/) 内容包括:教科研信息、课程改革、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专题研究、教科研论文、教科研计划、教科研通知、学科动态、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读书活动、特色学校建设等栏目。我们倡导教师开设个人博客, 鼓励各类研究小组成立QQ群, 目前成立了“店口教办读书群”、“教科室主任交流群”、“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研修群”等十多个研究团队。为有效集聚优质教科研资源, 更好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作用, 我们设立“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动态小课题管理”等网络研修栏目, 保证了我镇科研团队建设高起点发展。

3. 在区域内开展参与式培训, 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培养科研骨干团队。

“参与式”是目前国内外普遍倡导的一类进行培训、教学和研究的方法, 此方法力图使每位参与者都投入到活动中, 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 在对话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 丰富个人体验, 参与集体决策, 进而提高改变现状的能力和信心。

一是组建以共同愿景为前提的“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 在参与式培训中提升科研智慧。如店口一小是绍兴市教科研基地, 有多名省市科研骨干, 也有良好的科研氛围, 培训更多关注的是课题研究的实践能力, 他们的“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开展了诸如“开题论证”、“观点报告”、“课题研究课”, 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 用理论指导实践, 用实践提升理论, 在参与中获得成长。二是以项目组为载体的区域性课题研究, 凸显本土名优教师在其中的引领作用, 在实践中提升项目组人员的教科研能力。我们将项目组建设分两类:“学科教改项目研究”项目组和品牌课题研究项目组。 (1) 根据各校教师“学科教改项目”不同的研究主题, 在区域内进行“同项归并”, 成立课题项目组, 结合课堂实践开展教学研讨。 (2) 区域联动关注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进程, 重点对一小的“围棋文化”、二小的“乒乓文化”、一幼的“快乐围棋”、二幼的“绿色五金”五个项目研究中心的品牌课题进行科研扶持, 使这些课题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4. 精心打造“名师工作室”, 培养一批高品质的本土名优教师。

名师工作室建设以教育教学研究为主线, 以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为平台, 以提升实践智慧, 形成教育教学思想和风格为主要内容, 以培养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为重要手段, 以提高名师的专业素养为目标, 整合了全镇优质教师资源, 通过集中培训、异地培训、送教下校、网络资源建设等途径, 加大了名师的培养、辐射和带动力度。

目前, 店口教办开设了两个在市内外有影响力的“名师工作室”:绍兴市学科带头人何铁勇领衔的“铁勇工作室”和诸暨市学科带头人朱利清领衔的“朱利清工作室”。两个工作室面向全镇乃至全市招收研修员, 除了开展面对面的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外, 还充分利用“店口教育网”网络平台上的“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学指导和教学研讨, 提升了研修员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培养了一批教学科研骨干力量, 效果十分明显。

5. 加强各校教科室的内涵发展, 保证教科研区域联动的活动品质。

教科研区域联动的活动品质取决于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 特别是各校的教科室主任队伍建设。通过调研了解到了教科室主任、一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态度、教育科研知识掌握的程度、参与教育科研的情况和对教育科研的困惑与期望等, 我们以活动为载体, 将教科室主任推到前台, 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科研管理和指导能力。

一是采取以会代训的模式, 继续办好店口镇教科室主任培训班, 开设教科室主任论坛, 在科研理念、科研管理、科研指导等方面开展深度研讨, 在思维交锋中实现提升;二是聚焦科研活动主题, 结合课堂进行“学科教改项目”研究, 以课堂教学为展示平台, 进行了“学科教改项目”研究课展示, 教科室主任现场点评, 在教学实践中提升科研能力, 增长教育智慧;三是设立区域教科研主题报告, 教科室主任作为培训主角走向前台, 围绕“课题是什么”、“为什么做课题”、“如何做课题”进行阐述,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严谨生动、充满智慧, 为课题研究者提供了借鉴。

6. 开展区域特色学校建设研讨会, 在相互学习借鉴中提升内涵。

店口镇教办所属各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个性、办学特色, 诞生了四所省市级特色学校 (园) :店口一小的“文化围棋”、店口二小的“乒乓文化”、店口一幼的“快乐围棋”、店口二幼的“绿色五金”, 这在我们诸暨毫无疑问是领先的, 但社会的扩张度、师生的参与度、家长的认同度都不尽如人意, 为此, 我们在区域联动中从以下两方面开展活动。

一是开展特色学校建设现场会, 以观摩促创建。店口一小是省级围棋特色学校, 具有二十多年的特色办学史, 师生认知度和参与度较高, 围棋教学研究和校本课程建设成果丰硕, 围棋文化已融入日常教学中。2011年, 我们举行“店口一小文化围棋特色教学现场会”, 从学生的“围棋活动课建设”、“围棋课程建设”、“围棋文化月活动”到青年教师围棋研修班建设, 全方位展示了该校的围棋文化教学特色, 给区域内的其他各校的特色学校创建树立了标杆。二是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特色学校建设。网络是推销办学理念、宣传办学优势的快速通道, “店口教育网”专门设置了“特色学校”版块, 特色介绍、课题研究、活动开展、解决方案、学生成长及特色论坛, 将特色活动全方位地呈现给师生、家长和社会, 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形象。

四、区域联动的活动成果

1. 基地学校的结对帮扶推进了区域科研发展逐步均衡。

教科研区域联动基于店口本土, 重视实践演练, 开展了开题论证、中期汇报、带课题进课堂、读书活动等科研团队研讨活动, 通过两个教科研基地的结对帮扶和两个“名师工作室”的收徒研修, 有效培养了各校教科室主任和科研骨干的科研意识、理论水平、协作互助、实践操作等方面能力, 促进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特别是教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的文裔完小和育蕾民工子弟学校, 经过区域联动的锤炼和结对学校的帮扶, 教科研工作有了很大起色, 培养了一支科研骨干队伍, 都成立了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 课题研究步入正轨。其中, 文裔完小在绍兴市教科研基地店口一小的帮扶下, 建立了“学农实践基地”, 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 并有两个课题在市里立项;育蕾民工子弟学校在店口二小的支持下, 开展了一系列“外来建设者子女融入店口文化的行动研究”, 并有一项课题在市里立项。在基地帮扶和名师引领下, 店口镇区域教科研发展逐步走向均衡。

2.“学科教改项目”和综合性课题在各校开花。

实施区域联动以来, 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科研意识进一步提高, 更加关注课堂研究, 以及学校特色教学的研究。过去一年, 共诞生了68个诸暨市级立项课题 (其中45个是学科教改项目课题) 、9个绍兴市级立项课题 (其中4个是学科教改项目课题) 和4个省级课题, 这些课题犹如一颗颗火种播散在区域内, 将点亮各校教科研的火把。何铁勇负责的“构建区域联动平台整体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店口教科研发展的研究”和俞培锋负责的“‘益智·养德·尚美·怡情’围棋文化理念的培育与实践”成功入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目录;骆忠云主持的“基于网络的农村学校教科研区域联动的实践研究”入选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田永江主持的省级规划课题“以乒乓活动丰富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行动研究”成功结题, 并编写了《乒乓文化》校本教材。

3. 助推区域内特色学校高品质整体发展。

毫无疑问, 教科研是特色学校建设内涵发展的助推剂, 店口镇的四所特色学校正是借助了课题研究才有了今天高品质的发展。店口一小是浙江省围棋特色学校, “小学围棋小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益智·养德·尚美·怡情’围棋文化理念的培育与实践”先后被确定为省规划课题, 研究成果获绍兴市教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浙江省第二届教研课题成果评比二等奖、浙江省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被评为“全国十佳围棋育苗基地”、“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研究先进实验基地”。店口二小是诸暨市乒乓球特色学校, 省级规划课题“以乒乓活动丰富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行动研究”已经结题, “乒乓文化校本教材”、“乒乓球考级标准”、“乒乓文化月建设”等研究成果有效推进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店口一幼是诸暨市特色幼儿园, 省级规划课题“围棋活动开发幼儿社会智力的行动研究”获浙江省教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三等奖, 其推行的“玩中学, 学中玩”的快乐围棋理念得到了幼儿和家长的高度认可, 社会评价极高。店口二幼也是诸暨市特色幼儿园, “园本课程中开发利用本土五金资源的行动研究”是浙江省教研立项课题, 研究以店口的五金产业为背景, 立足课堂, 联合家校, 把丰富多彩的五金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育资源, 弘扬了五金精神, 延伸了课堂教学, 引起了社会的共鸣。文裔完小的“学农实践基地”, 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正在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

3.科研团队品质和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各校的科研团队在区域联动中丰富了内涵, 提升了品质。店口一小“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获浙诸暨市优秀教师团队称号, 绍兴市教科研基地验收通过;店口一幼顺利通过了诸暨市教科研基地年度考核验收, “女教师快乐围棋研修班”获浙江省围棋育苗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店口二小的“青年教师读书会”获诸暨市阅读文化节优秀团队, 店口二幼依托“全国故事妈妈义工团”开展绘本教学研究成效显著;“铁勇名师工作室”和“朱利清名师工作室”的创新开展研修活动, 教学示范、课题研讨搞得有声有色、扎实有效, 在市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教科研区域联动最直接的受益者毫无疑问是教师。通过本土名师的悉心指导、科研团队中的熏陶、教学研讨中的思维碰撞、观点交锋中的理性思考, 教师在这种参与式培训中, 个性得到张扬, 潜能充分激发, 科研能力获得发展。店口一小的李丽老师是“铁勇工作室”的一名研修员, 通过一年的历练, 教学和科研水平有了长足发展, 执教的《小庙会》获绍兴市2011年中小学综合类课程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负责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学环境教育主题提炼的实践研究”已完成结题工作;店口二小的宋冠义、蒋李莎借助区域联动平台, 在本土名师团队的精心指导下, 课堂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分别获得绍兴市、诸暨市的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店口一幼的教科室主任吴姣斐是我们区域联动的骨干力量, 活动主持、科研培训、教学研讨等搞得有声有色, 主持了“围棋活动开发幼儿社会智力的行动研究”、“巧设管理员促进大班幼儿自治管理的探索”等多个省市级课题;店口二幼的教科室主任周磊在区域联动的磨炼中, 科研管理和指导的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创新组织教科研校本培训, 培养了一支有较强科研意识的科研团队, 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教科研发展;店口文裔完小的寿樊君老师区域中成长最快的老师, 她勤于学习, 虚心请教, 在联动中大胆交流, 科研水平突飞猛进, 在“文裔完小青年教师读书会”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支虽然稚嫩但富有朝气的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 创建了“学农实践基地”, 被团中央辅导员网站杂志社官方网站聘为版主。

4. 促进学生发展。

区域教育科研发展与创新实效性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发展。出不了高品位的学生就成不了高品位的区域教育。我镇始终坚持德育为首, 诸育并举, 全员参与, 对全体学生共同发展负责, 以特色教学和学习评价研究为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店口一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丰富多彩, 店口二小学生“小小主持人”初露锋芒, 育蕾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日记精彩纷呈, 文裔完小的科学认读取得奇效, 店口一幼的围棋小能手, 店口二幼的绘本阅读得到家长好评……学生习作发表量大, 音体美各科获奖捷报频传, 《围棋报》、《绍兴晚报》、《诸暨教育专刊》诸多媒体时有专题报道, 店口教育区域特色日益彰显, 成为社会认可的一大品牌。

实践证明, 区域联动是推进走向城镇化的农村教科研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今店口各小学、幼儿园教科研获得了高位均衡发展, 相对薄弱的文裔完小和育蕾民工子弟学校教科研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校间差异逐步缩小, “短板”现象逐步消除, 区域教科研骨干团队正在快速健康成长, 更多的名优教师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高的助推剂, 学校特色建设有了质的提升, 各校之间的总体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摘要:走进城镇化的农村学校教科研发展的软硬件建设呈现了较大反差, 各校的教科研发展极不平衡。区域联动有效整合了区域教育资源, 适时借助网络平台, 开展基地结对、名师引领、项目组建设、特色示范等活动, 优质的本土教育资源得以共享, 校间差异逐步缩小, “短板”现象逐步消除, 是实现区域内校际间教科研高品质均衡发展之路。

关键词:区域联动,教科研,城镇化,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夏晓春, 孙照保.发挥课题研究的带动作用,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 (小学版) , 2008, (10) .

[2]孟均辉, 何铁勇, 何建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J].考试周刊, 2011, (6) .

[3]唐章蔚.农远工程背景下区域教研基地构建研究[J].渤海大学教育学院, 2010, (4) .

七方联动,共谱区域化党建新篇章 第5篇

硖石街道商业街区地处海宁市闹市区,是集大型商场及娱乐场所于一体,聚商贸经济为中心的黄金地段,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社区党总支积极探索符合商业街区发展状况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模式,建立了区域化党建工作七方联动制度,依托商业街区党支部,实现与学校、医院、商场、警立方、非公企业、文艺之家和书画院等七个部门资源共享,服务商户,服务居民,服务党员,不断深化和创新区域化党建工作,引导与依靠各级各类组织,推动商业街区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实现党建工作与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互惠双赢。

一、学校联动制度,欢乐共享构和谐

社区党总支通过与学校联动,发掘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服务社区居民和党员,实现资源共享。一是积极与幼儿园党支部联系互动,充分发挥学校老师力量,开展亲子教育及亲子活动,改善居民亲子关系,提高居民和党员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促进社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并通过该类活动拉近社区与年轻居民间的关系,促进年轻党员间的交流。5月11日社区联合实验幼儿园举办“感恩母亲,送妈妈一幅画”绘画比赛,通过绘画比赛不仅唤醒了小朋友们的创作灵感,更激发了他们对母亲的感恩之心。二是利用学校活动器材和活动场地开展娱乐活动,并邀请小朋友为社区孤寡老人、老党员表演节目。既为社区老人送去关怀,又让孩子们孝敬长辈,关心他人,达到“社会育人”和“育社会人”的目的。三是发挥社区党员和居民骨干作用,营造安全社区氛围,组织党员志愿者定时定点开展校园安保工作,确保学生安全上学、放学。

二、医院联动制度,卫生服务促健康

人民医院和康华医院是社区共建单位,社区党总支利用这一优势发掘卫生资源服务社区,党总支积极联系两所医院党支部,开展长期性健康讲座、医疗咨询、帮困结对的组团式服务。一是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商业街区党支部联系医院党员医师祝霞琴、吴英、沈永舟等轮流每季度免费为居民和党员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更好地提升社区居民和党员的健康素质,转变旧的生活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了广大居民和党员的自我保健意识。二是长期性医疗咨询服务,医院青年党支部组织医师长期为社区居民免费测量血压,提供医疗咨询服务,一一解答居民提出的许多问题。三是建立开展帮困结对、医患互助关系。人民医院党支部对社区困难家庭形成帮困结对提供医疗帮助或经济支持。3月5日学雷锋日,社区团支部携手人民医院团支部到困难残疾人家中开展爱心志愿服务活动,上门做免费医疗服务并送上慰问品。医院对社区部分患者建立医患关系,既能够增加患者的防病意识和治疗的顺延性,又能使得医院有机会获得宝贵的病例,可以针对一些有研究价值的病人比如老年病人的特点,进行临床、基础、预防医学的综合探讨,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

三、商场联动制度,进商入市扩宣传

社区党总支牵头,发挥商场市场党支部、党员先锋作用,积极开展服务进市场,实惠进社区活动。社区处于市中心商贸繁华地段,辖区内有大型商场市场8个,商场市场内人员流动量大,集散集中,是宣传教育提供基础服务的优良场所。社区党总支积极探索社区服务进市场活动机制,商业街区党支部积极配合联络小商品市场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在今年5月社区在共建单位海宁市小商品市场开展了计生服务、劳动保障、法制宣传、科普知识、医疗卫生、新居民政策等六项服务进市场,构建和谐美好新生活的宣传活动。此次活动将宣传台搬到市场,创新宣传方式,拓展宣传平台,向市场内流动人员发放宣传资料和免费药具并为他们提供知识咨询服务,活动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200余份,避孕药具400余盒。同时商业街区党支部积极与商场市场联动,大型商场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进社区开展清理环境、清楚牛皮癣、清扫卫生死角及楼道,为社区孤寡老人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

四、警立方联动制度,警民合作保平安

社区拥有硖石街道唯一警立方,党总支以党代表、党员为核心骨干,警民配合,确保一方太平。工人路警立方成立于2011年8月,设有办事区、群众休息区等主要功能区,24小时进行接处警、纠纷调解、警务咨询等,是一个“微型派出所”。2011年工人路商业街区刑事警情超一千余起,社区党总支在警立方成立的同时以党代表、党员为核心骨干,划分责任网格,七个党支部组成七支党员志愿巡逻队伍,一周七天不间断,以全面铺开的方式巡查,配合警立方防止各类不安全隐患出现,及时制止不法犯罪行为,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犯罪。今年9月7日警立方会同社区党总支共建商业街区品牌工作室,为了让老百姓放心购物,打造平安商业街,组建了以商业街区党员志愿者为主,民警保安、社区干部、海宁义工、居民骨干为辅的巡逻队,每天晚上6点在商业街区商场、店面开展义务巡逻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非公企业联动制度,互惠共利谋双赢

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地处市区商贸繁华地段,辖区内有非公企业一百余家,党总支充分利用企业丰富的设备场地资源,有效动员、凝聚和引导非公企业主动融入社区服务居民,开展党建活动。一是与社区共建单位海宁宾馆、海宁剧院联动,利用海宁宾馆会议厅开展建党周年纪念活动及各类党员培训活动,充分利用海宁剧院场地设备优势,开展便民服务活动、邻里节金婚庆典活动等等。商业街区党支部与海宁剧院协商,在海宁剧院开辟了30平方的党员活动室一间,方便商业街区党员开展活动。二是与辖区内小龙美发结对,组建了一支志愿理发服务队,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每周二上午定期在社区康复室为社区6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受到居民群众一致好评。三是“家常菜进社区”项目,辖区内有大小餐饮行业百余家,商业街区党支部与部分餐饮店联动,轮流组团进社区传授厨艺,交流经验,教社区居民科学烹饪,科学饮食,不但促进学员的家庭温馨祥和,同时还增加了邻里之间的团结互助。

六、文艺之家联动制度,队伍建设树品牌

在寸土寸金的商业街区,社区文艺爱好者及京剧队、越剧队、舞蹈队活动开展受场地制约严重。针对这一特殊情况,社区党总支多处走访联系,出面协调,与海宁市文艺之家结对,为社区文艺爱好者解决了场地难题,同时邀请文艺之家的党员曹老师进行技术指导,进一步培养、提高广大文艺爱好者的艺术素养。社区京剧队、越剧队、舞蹈队由支部党员和社区居民组成的,在支部党员的带领下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大家自编、自导、自练、排练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艺节目,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社区居民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发展成果的享有者,进一步促进了社区文化的全面发展。社区党总支大力支持文艺团队发展,树立品牌意识,做好、做实服务文章,有效促进了基层文艺团队健康和快速发展,促进良好社会风尚形成。

七、书画院联动制度,交流学习提水平

区域联动防治流域污染 第6篇

流域水环境保护事关重大。构建流域污染防治的区域联动机制,目的是为平衡上下游的利益,协调上下游的行为和行动,预防重大污染事故的发生,以最有效的手段,和最低的成本实现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2年,环保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出台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流域污染防治统筹、流域协商、跨行政区断面水质考核、区域水污染机制处理等区域联动机制,并要求流域所经各省级政府形成治污合力。

但是,由于上述规定和部署原则性较强,难以为现实中错综复杂的流域水环境监管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机制。

在国家部委的指导性原则下,一些地方政府也陆续推出了区域联动机制的探索性尝试,如湖北省2014年1月通过的《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提出,“建立健全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以及有关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2013年4月,广西和广东省环保厅联手,建立了珠江流域上下游水环境联防联治管理、省区污染事故应急协调处理等合作机制;此外,江苏等省试点实施了排污权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环境政策,河南省焦作市对流域水环境质量的行政区域考核和补偿做了规定。

国家层次的联动体制、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具有普适性的特点,既应放眼宏观和长远,也要立足基础和基层。

在统一规划方面,制定各省级、市级和县级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小流域与中流域的污染防治规划相协调,中流域与大流域的污染防治规划相协调。

在统一规范方面,建立流域内统一的水环境质量环境评估和治理验收规范、水环境监测规范、水环境保护信息平台;明确本行政区域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联动的目的、责任追究等问题;统一市场准入条件;建立统一的上游对下游的水污染补偿标准,及下游对上游的水环境改善补偿标准。

在统一协调方面,建立由各行政区域分管负责人参加的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下设若干个工作组;建立统一的流域水污染物排放交易与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在统一责任方面,核算流域的环境容量,分配各行政区域和各行业的水污染排放总量。对于跨界断面水环境质量超标的,支付污染损害补偿;对于水环境質量明显改善的,下游应当支付生态收益补偿;若发生跨区域水污染事故,使区域联动责任真正得到落实。

在统一监测方面,组建统一的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监测数据定期向社会公布,按时报送预警信息。

联动发展的区域 第7篇

因此, 为实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教育目标, 也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专业建设方面, 地方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结合自身办学条件,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建立若干重点专业、相关辅助专业, 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直接服务所辐射区域的行业、企业、农村, 实现地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同时, 再寻求并拓展新的服务区域,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如何实现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方面, 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明确“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越来越趋同于普通高校, 造成“千校一面”的现状。以何种姿态参与高等教育竞争成为地方高职院校亟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面临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竞争力提升等现实与矛盾, 这些矛盾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职院校作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实用型人才的主力军, 其发展和命运正日益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专业作为培养人才的载体, 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因此, 在这种大背景下, 地方高职院校不能故步自封, 要跳出教育看教育, 走向市场看教育, 首先要明确“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根据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需要, 以专业建设为纽带, 努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职业人才, 这样既可以为自身发展拓宽空间, 形成办学特色, 同时也满足了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整体需要。例如, 在专业建设制度方面, 地方高职院校可以尝试打破传统的专业建设模式, 建立以学科为依托、专业为载体, 产学研合作为途径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在专业设置方面, 为突显办学特色, 地方高职院校要紧跟区域产业发展需要, 逐步实现学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链相匹配, 可以大胆尝试淘汰重复率高、就业率低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方面, 地方高职院校应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 而要着眼于培养掌握专业实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方面, 地方高职院校应主动与政府和企业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 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 使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 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做好衔接工作等。

二采取“多方联动”寻求多角度合作的专业建设策略

在当代社会环境下, 要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和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局面, 需要大学、政府、市场 (企业) 的共同努力。因此, 在“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地方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要以市场要求为纽带, 积极拓展与政府、企业 (行业) 的合作, 采取“多方联动”的策略, 使自己真正成为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参与者。一方面, 地方高职院校要认真进行市场调研, 结合区域发展规划、政府招商引资和发展经济的需求, 精心设置专业, 培养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 “主动吸引”政府对地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支持, 尝试和政府合作开发专业, 形成高职院校与政府合作办学之势。另一方面, 地方高职院校也要及时跟踪相关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主动出击与相关企业、行业共同开发专业。

三努力“瞄准市场”实现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的专业设置

地方高职院校要逐步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高等教育发展思路, 通过“瞄准市场”力求在更大的视域中重新审视自身的功能和价值, 以服务谋求支持, 以贡献谋求发展, 实现与区域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美国的一些职业教育专家认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就业, 因此所设置的专业几乎涵盖了当地社会需求的职业技术领域。”而德国的高等职业学院专业设置的普遍原则是“企业需要什么, 学校就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1) 因此, 在专业设置方面, 一方面, 地方高职院校要遵循并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合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 挖掘当前城市建设需要的紧缺人才、招生的热门专业以及就业率高的专业, 走出以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求全求多”的误区, 着眼于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与相关行业联手, 废除、改造重复性大、就业率低的专业, 努力将专业设置出特色。另一方面, 地方高职院校还应该注重学院的整体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耦合, 通过跟踪相关产业链的发展需求, 设置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的专业链,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地方高职院校不能生搬硬套。在与政府、企业 (行业) 合作的实践中, 要坚持因地制宜, 联合政府、企业 (行业)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推行多种适合自身专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 可以对传统的“订单式培养”“学工交替式培养”“2+1式培养”等模式进行改造和组合, 尝试“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式培养”“项目化培养”等, 大胆探索适应专业特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助于解决以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人才培养计划不实用、专业设置盲目、专业课程肤浅、教材脱离实际、实训基地缺乏、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也由于培养出了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从而获得企业的信任, 使企业对地方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产生依赖。

五营造“和谐氛围”为专业建设提供软环境

走专业特色发展道路是地方高职院校实现特色发展的唯一出路, 也是实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我国的现实状况是“高校的运行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 为地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营造“和谐氛围”也尤为重要。一方面, 地方政府要推行有利政策, 从组织制度上保障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运行顺畅, 例如, 专业建设过程中的教学基本建设、投资筹资、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机制等方面。一方面, 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转变职能, 从传统的微观管理向宏观服务转变, 充分尊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自主权, 可以尝试实施教育奖励机制, 激发企业和学校合作共建的热情。当然, 这种和谐的氛围也离不开地方相关企业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参考文献

[1]王守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联动发展的区域 第8篇

西北地区指陕西、甘肃、青海三省及宁夏、新疆两自治区, 简称“西北五省区”, 是全国七大行政区之一。西北地区面积广大, 约占全国面积的30%, 而GDP总量仅占全国的5.3%, 是地广人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我国大学竞争力在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别。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某些地区高校云集, 而另一些地区, 尤其是西北地区, 与东部地区相比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一) 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西北地区的师资水平、办学条件、信息技术装备等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止到2012年, 西北五省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总数为18.03万人, 正高级专任教师总数为1.28万人, 而同年仅北京一市的普通高校教职工总数就达到了13.88万人, 江苏省的正高级专任教师数为1.2万人。这一时期西北中等职业学校 (未含技工学校数据) 招生总数为46.69万人, 而广东一省的招生总数就超出西北五省2.89万人。2011年的教育经费西北五省约为1792亿元, 广东省的教育经费约为1885亿元。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五所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共10个, 仅占全国总数量的3%。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7所学校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 占全国总数量的8%。

(二) 高校分布很不平衡

由于地理优势, 历史积累等原因, 东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高, 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相对快, 直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的高校分布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等地区, 而西北地区的高校数量明显落后于中东部。

同时, 西北地区内部也存在严重的高校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五省中, 陕西省的数量最多。

西北五省共有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7所, 陕西省6所, 甘肃省1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13所, 陕西一省也独占7所。西安拥有西安交大、西北工大、西安电子科大、西北大学等“211”重点大学及普通高校47所, 民办高校32所, 每年硕士、博士毕业生在万人以上, 西安的大学规模和质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1]。

(三) 专业重复设置率高, 问题突出

许多高校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不仅造成有限的教育资源在低水平的重复配置中严重浪费, 同时也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以甘肃省为例, 其本科专业重复布点位居前12位的专业有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等, 主要集中在文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对于重复设置的专业, 不同院校并没有从自身性质、层次、功能等方面制定各自的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 致使甘肃本科专业缺乏特色, 雷同现象突出。

(四) 人才流失严重, 供给不足

师资队伍水平是高校竞争力以及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 在高校办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而对于西北高校来说, 建设一支数量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但现阶段, 由于气候和经济等原因, 教师队伍的高层次人才外流严重影响高校稳定和发展。如何实现西北地区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就成为一个很迫切的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 西北高校建立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体制就成为当务之急。

二、西北地区高校联动发展的建议

(一) 建立统一协调规划机构

高校联动发展过程中, 五省区应采取“总局+分局”的模式, 整合管理机构, 在西北地区建立1个规划总局, 5个分局。通过整合总体与部分的规划管理机构, 形成整个地区统一协调的规划管理体系, 在统一规划, 整体布局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规划的整体合力。将总局所在地建设成一个区域教育文化中心, 西安是西北地区第一大城市, 是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 同时也是中国五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 其科技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 居全国第三位, 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9所, 各类科研技术机构3000多个, 各类独立科研机构661个, 在校大学生63.22万人, 有45名两院院士, 拥有许多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努力将西安建设成区域性教育中心, 发挥引领模范, 协调规划、辐射周边的作用, 助推各城市教育事业建设。

(二) 打破学校壁垒, 开放式办学

研究生培养的制度安排、机构设置、课程与方法的取舍均突出其强制性、区隔性和固定化的特色, 其最终的实现方式则是不断促成并强化着研究生培养环境的日趋封闭[2]。高校联合可以通过合并的方式, 短期内大量增加国家重点学科, 严格控制需求已饱和、布点过多的专业, 尤其对于西北高校中重复布点位于前12位的专业, 控制其招生规模;对于部分需求不大、水平不高、效益低下的专业实行“关、停、并、转”, 以减少不必要的教育资源的结构性浪费。

(三) 大力引进人才, 着力培养人才

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抓好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用3-5年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及领军型创业人才。坚持以人为本, 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的创新, 进一步提升人才素质, 改善人才结构, 加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力度, 推动西北地区从“产业集聚人才”向“人才引领产业”方向发展, 努力形成人才与产业、高层次人才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

结论

区域教育发展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联动效应, 对于西北教育相对弱势的地区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其发展机制, 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 打破教育垄断、提高高等教育资源流通对于促进本地的教育发展具有较强的作用。因此,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国家一线人才的主体, 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 许多难点需要攻克,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关于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现状浅谈.

联动发展的区域 第9篇

——马光明

《财经界》:嘉峪关作为“两翼齐飞”战略布局中重要一翼的西翼城市, 在对接区域发展战略中承担着东接西引的枢纽作用。您认为嘉峪关应如何抓住甘肃跨越式发展这一历史机遇?

马光明:省委提出“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 明确要把河西地区建设成为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并对大力发展冶金新材料, 提升钢铁产业水平做了安排部署。这对嘉峪关来说是十分难得的机遇, 抓住了这个机遇, 嘉峪关就能顺势而发, 实现崛起, 失掉这个机遇就是失去一个时代。

我认为嘉峪关具有成为西翼重要增长极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引擎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主要表现在:一是区位优势。嘉峪关处在兰州—乌鲁木齐两个省会城市之间, 是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四省区的结合部, 是我国内地通往新疆及中亚欧洲远地的咽喉要道和交通枢纽。二是产业优势。嘉峪关是西北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除具有较完备的冶金工业体系外, 现已形成以冶金工业为主体, 化工、电力、建材、机械制造、食品酿造为辅的工业体系。三是交通优势。嘉峪关市作为兰州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承东接西的重要支点, 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呈立体格局, 国道312线连霍高速纵贯全境;民航嘉峪关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D级、兼顾E类亚欧航路备降场, 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已经初步形成。四是科技人才优势。嘉峪关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6万人, 占总人口的7.4%。

《财经界》:甘肃省委提出的跨越式发展对嘉峪关有什么特殊意义?

马光明:省委区域发展战略给我市指明了方向, 明确了思路, 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提升产业、乘势而上、率先发展, 通过区域联动, 推动西翼腾飞。一是抓住机遇, 引领发展。我们牢牢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国务院出台支持甘肃发展《若干意见》等重大历史机遇, 做好政策和项目对接工作, 努力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二是狠抓项目, 支撑发展。谋划了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项目、好项目, 实施了一批涉及城乡基础设施、产业优化升级、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大项目, 有力地增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优化环境, 推动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经营, 新城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迈出实质性步伐, 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四是创新管理, 服务发展。以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为契机, 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全面落实各项维稳措施,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五是改善民生, 共享发展。坚持项目向民生倾斜, 资金向民生聚拢, 重心向基层下移, 努力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六是加强党建, 保障发展。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 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 推动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财经界》:嘉峪关作为酒嘉一体化的组成部分, 如何与酒泉联手打造西翼腾飞的“引擎”?

联动发展的区域 第10篇

1 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

2008年, 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这预示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成为国家发展战略重要一环, 同时也为国家“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支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 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所辖行政区域组成,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的陆路通道, 同时也是国家实施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 (APEC) 对抗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PP) 战略所面临的前海阵地之一。

下面以北部湾经济区重点发展城市之一钦州为例, 分别从横向纵向简单阐述钦州区域经济最新发展现状。

横向:根据钦州政府门户网发布的相关数据可知, 2014年, 钦州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91亿元;县域工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57.85亿元。成功培育12家企业上规入库, 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2 20家。重大投资项目达3 5项, 投资额达5 116 619万元。另根据钦州市投资促进局发布的相关数据可知, 截至2014年底, 钦州已初步建成广西钦州保税港区、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石油化工 (钦州) 产业园、钦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钦州市进口资源加工区、灵山县工业区、浦北县工业集中区共八大工业园, 涉及行业包括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材料及新材料、生物技术、保税物流、石化产业、林浆纸产业、能源产业、钢铁和铝加工业、海洋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由钦州市相关的经济发展数据可知, 钦州不仅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还增强了对外部经济的吸引力, 这体现了钦州经济在国家战略上的重要性。

纵向:钦州未来经济走向, 不仅取决于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 还取决于国家对外经济战略的考量。因此, 国家对钦州区域经济的发展, 出台了相关发展规划政策, 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等。钦州市根据国家发展规划也制定出台了符合本市发展的相关政策, 如《中共钦州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简称《建议》) 等, 此建议明确以“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强科教、惠民生”为发展方略, 把钦州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枢纽、产业合作枢纽、市场交易枢纽和宜商宜居海湾新城, 所以钦州市早些年就制定了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2008-2025) , 见表1。

众所周知, 经济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保障, 而技术则以人为本。加快发展钦州区域经济, 必然少不了提及人才的需求。钦州区域人才的需求数量以及涉及行业可以参考钦州市2015年九大重点产业人才需求表 (见表2) 。由表2可知, 钦州市2015年九大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总量大约30万, 热门行包括现代服务业、粮油食品工业、物流产业、电子产业, 冷门行业包括林浆纸产业、石化产业。热门行业在人才培育上是充足的, 有时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而冷门行业虽说人才稀缺, 但在广西区内并非人才培育的问题, 而是由于企业本身宣传不足造成的劳力不足。

2 广西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相关数据可知, 截止2014年底, 广西区内有42所高职高专院校, 其中工科型10所, 综合型5所, 这两类共占全区高校总数的35.7%。另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的相关数据, 截至2014年7月15日, 广西区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88.43%, 区内就业人数105103人, 占就业总人数的68.83%, 其中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就业的人数为65698人, 占就业总人数的43.02%, 几乎占到全区就业总人数的一半。北部湾经济区对全区高职高专毕业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也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端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需求和培养的明显拉动效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于高职教育的需求, 是不言而喻的。广西高职类院校对于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培养, 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应抓住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积极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表2可知, 仅钦州区域需求人数保守估算30万, 主要需求为一线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 所以区内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基本上可以满足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需要的。

单从数字层面来看, 劳力是充足的, 但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学生就业意愿或从教育资源的配置来看, 结果并非令人满意, 因此广西区内不少高职院校都出现了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大致如下。

(1) 由于近年高职招生规模的下降, 部分广西高职院校生源严重不足, 教育资源没能有效整合, 从而造成浪费。

(2) 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无特色, 重置率高, 不能发挥各高校的特长, 导致学生毕业即失业。

(3) 实习就业与市场脱钩, 部分高校实习就业工作只停留在口号上, 或者闭门造车, 没有主动走出去寻找企业。

(4) 由于各高职院校所授知识与市场脱节严重, 企业对高校实习合作没有兴趣。

(5) 产学研结合流于表面形式, 政策落实不到位。

高职就业问题, 不仅与院校自身有关, 而且与企业的用人导向也有间接的关联。就企业用工情况看, 企业也面临如下问题。

(1) 岗位与人才信息不对称, 导致企业无法招到合适人才, 这是企业与高校之间无沟通所致。

(2) 岗位所需岗位技能要求较高, 而学校所授技能又无法满足需求, 但企业又不愿重新招聘培育毕业生, 导致企业用工紧张。这是企业缺乏企业文化, 只重短期利益, 不重视长期人才储备所致。

(3) 企业缺乏与高校切磋新技能的研究应用, 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另一方面也限制高校技术研发。

3 广西高职教育与北部湾经济区的联动发展方式

为使高职教育与企业人才输送通道畅通无阻, 更好服务北部湾经济区, 并解决广西各高职院校与企业所出现的问题, 必须使用科学发展观, 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实现两者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结合现有解决方案, 针对广西高职教育与北部湾经济区的联动发展方式, 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具体如下。

(1) 高职院校层面: (1) 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依据区域经济企业用人情况, 把握教育原则, 特色办学, 做精做深。如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注重特色办学, 依托面向东南亚区域特色文化经济, 开设越语, 泰语专业等, 并以此为支点, 带动其他专业的良性发展; (2) 专业设置保持与时俱进, 整合教育资源; (3) 主动邀请企业技术人员进入学校宣讲或授课, 保持知识与市场良性互动; (4) 开设“校中厂”、“厂中校”教学模式, 为企业提供长期的生产服务, 建立企业服务平台; (5) 落实顶岗实习制度, 让学生毕业即可上岗。

(2) 企业层面: (1) 注重企业“软硬”文化建设, 重视人才储备, 吸引高端人才, 如钦州市河东工业园区定期举办电影会、广场舞会等园区文化娱乐活动, 并在园区里设置网吧、超市、金融、邮政服务网点等公共配套设施; (2) 赞助高校研究本企业相关技术的实验机构, 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三赢; (3) 通过校企合作, 解决专业技术人才紧张问题, 搭建实习平台, 解决企业自身用工, 同时帮助高校落实了顶岗实习制度。

(3) 政府层面: (1) 助力大学生创业就业, 建立“就业、创业、兴业”绿色通道, 解决高校就业问题, 如钦州市工商局联合钦州市女企业家协会和钦州学院, 在校内开展“创业就业面对面, 优秀企业家进校园”活动; (2) 搭建人才招聘平台, 定期举办区域性高校招聘交流会; (3) 引导企业资金和技术对高职院校的支持, 以免税等多种补贴形式给予企业扶持; (4) 定期发布区域性企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情况, 引导教育与市场同步; (5) 搭建规模以上高校实习基地, 出台相关顶岗实习的鼓励政策等。

4 结语

该文对目前广西高职教育与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现状以及相应问题作出了简单的梳理和分析, 由此引出了广西高职教育与北部湾经济之间联动发展的一些方式。目前问题处理的关键所在是如何更好打造区域企业与区内高职教育互联互动平台, 虽然该文对此作了相应的探索, 但这里更需要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三者共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摘要:北部湾经济区与广西高职教育密不可分。该文对广西高职教育与北部湾经济区的现状及联动关系进行分析, 并对如何改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 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广西高职教育,北部湾经济区,现状,联动

参考文献

[1]袁华, 黄永捷, 韦艳玲.北部湾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广西经济与职业教育关系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 2010 (6) :17-19.

[2]陆克芬, 方崇, 孙萍, 等.北部湾经济发展与广西高职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广西教育, 2008 (18) :8-10.

[3]黎琳, 王友保.北部湾经济发展及技术人才需求探析——北部湾发展战略下广西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之一[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 (4) :118-124.

[4]孙祺.地方高校课程的结构性调整——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6) :51-52.

联动发展的区域 第11篇

本文以(CNKI)文献库为主,以“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和“vocational colleague and regional economy”在Elsevier SDOL、和ProQuest数据库中对1998以来的文献进行检索、整理、分析大体描绘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研究的发展脉络:1998年起总体呈现上扬态势,2008年增幅较大,2009年稍有下降,之后仍呈大幅增长趋势。整体上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表明现代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紧密。

二、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模式研究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等一系列的挑战,职业教育必须定位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其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和人才保障。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间的互动和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等方面。德国以著名的“双元制”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其特色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人才,职业院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岗位进行實践。瑞士推进的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的模式,具体表征为职业学校、企业、培训中心三种学习地点相结合,它的三个环节都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发展紧密联系。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适应社区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需要为关键,凸显了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联动共生的特征。加拿大的CBE模式(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强调以能力为基础,即在专业设置方面,基于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由社区各经济组织提出专业设置意见,政府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调查、论证,最后由政府裁定是否设置该专业。加拿大执行的是独具特色的“DACum(Developing A Curriculum)模式”,其实质是把人才市场需求和教学实施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学体系。

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几乎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极为匮乏。但随着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取得了一些较为可行的模式,如 “城乡联动、院校联动、院地联动”的职教发展模式(谭工,2011;等)、地方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生模式(王芳镜等,2013)、创业型职业教育模式(潘海生、许正中,2010)等,也有研究者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做了研究(邓志良等,2008;等),提出了教育集团化办学(郭国侠等,2013)、以双转型为导向的哑铃型全民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刘洪银,2011;等),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彭真怀,2011)。虽然我国对二者联动发展的模式探讨多局限于地方,但这更有利于因地制宜的探讨各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促进,从而赢得双方的共同发展。

三、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展望

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对于阐释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机制,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以及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使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清醒地意识到,在政府必要扶持下,尽快学会自己走路、尽快增强自立能力,树立“品牌”意识、面向市场办学,强化机遇意识、赢得发展先机,瞄准新兴产业设置专业、瞄准地方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设置新兴专业、瞄准城镇化设置新专业,强化应用科研与科技推广工作,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坚持学科专业的地方性、可行性、超前性、统筹性、开放性、应用性、复合性等原则,注重高职院校规模发展与质量提高的统一。同时还必须建立与完善多元化办学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工作,使职业院校与市场接轨,与经济社会融为一体。它更使我们认识到地方应该发挥职业教育体系较为完备的优势,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环境,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推进高职院校发展的管理体制改革,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实施就业准入原则,采取多种方式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促使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尤其是对贫困地区要采取扶持发展政策,加大投入,构建适应农村贫困地区人才培养需要的职教模式,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联动发展的区域 第12篇

大庆路小学、幸福路小学、新海小学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地区的西部, 这三所学校不仅地理位置接近, 而且办学情况也大致相同。虽说都是省或市的实验小学, 但办学规模相对较小, 教学设备相对比较简陋, 学生来源错综复杂, 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这些或多或少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同样的处境使三所学校的决策者产生一个共同的想法:在立足学校现实的基础上, 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 实行“西三校”区域联动、联片教研、整体推进的发展模式, 积极开展“校际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探索出一条共同发展的希望之路, 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

一、未雨绸缪:闭门中实现“造车”

2008年秋季, 三校校长及相关人员共商三校“区域联动”的事宜, 拉开了“区域联动”活动的序幕。商讨中, 大家针对种种问题,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很快《新浦区“西三校”联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的实施意见 (初稿) 》便“出炉”了。

首先是确定了活动的指导思想。即以认真贯彻落实规范办学行为, 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为中心, 以创建“校本教研中生本课堂构建”为主线, 以实施“三案六环节”为契机, 广泛开展联片教研活动;以大庆路小学教育科研、幸福路小学高效课堂、新海小学自主发展为点, 实施以点带面, 采各自所长补各自之短;借助共同发展的平台, 互动研讨, 平等交流, 合作共享,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整体提升“西三校”素质教育质量, 促进新浦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其次是确定了区域联动的工作目标。即探索新型教研方式, 努力创建与完善学校、片区、教研室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研究指导模式, 实现教研机制的创新;充分发挥各校的办学优势, 校际互动走访, 交流上课, 实现课程改革的区域整体推进;构建教师培养提高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促进本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再次是落实了活动的保障机制。即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三校的校长为组长, 负责对教研活动的领导和整体策划工作, 并积极给予政策支持和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分管教学的校长为副组长, 负责制订本校教研发展规划和具体的活动计划;学校的教导处、教科室的相关成员为活动成员;各校认真履行职责, 按照发展规划和活动计划开展多种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此外, 邀请市教研室教研员参与各校的教研活动, 及时发现典型、总结经验, 通过学校网站或推荐给上级业务部门予以推广。在具体工作中, 要求各学校要积极密切配合, 按时组织本校领导与教师参加联片教研活动;要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提高;要注意结合课题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做好教研活动和教育科研相结合的“文章”, 以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各校要注重活动的务实高效, 重视教研成果的交流与推广, 及时总结与反思。

最后确定了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经过初步研讨, 大家认为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方式、作业的设置与批改、考核评价模式、学生的养成教育、学校特色创建等可作为第一批活动的内容。现阶段重点围绕集体备课和“生本课堂建设”来研究课堂教学, 而在每个联片区的各个教研组, 教师们根据各自的情况又把“课堂教学技能”细化成更为实际的内容, 从而为整体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在落实:联动中实现提升

三所学校根据计划的安排, 在开会协商的基础上, 确定落实具体措施办法。

1. 专业引领专家会诊, 实现教师课堂的均衡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首先针对当前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师们的困惑和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联片组聘请区域外的课程专家及教研人员对三校教师作专题讲座, 进行现场对话交流, 答疑解惑。其次实施专家会诊, 针对本校某些教师的“亮点教学”和“病态教学”进行专题研究, 分析讨论, 提炼可以推广的成功做法, 制定解决“教学病态”的有效处方。

校际会课是教师交流的另一途径。由于学校规模及办学思路原因, 教师之间、学科之间还不均衡, 因此把校际会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针对某一课例进行“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是教师们觉得有话可说、有感可发的一种教学研讨形式。主要采取“示范课互动式”研讨方式, 对有关理念、任务的实践方式进行探讨;课后安排教研组的代表说课, 执教者的实践反思和观课者向执教者的提问与对话;然后组织分组讨论 (一般为校际混合分组) ;最后为大组交流汇总、小结, 提出下次活动的有关准备事项, 并将整理出来的材料分发到各个学校, 形成统一的教育思想, 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教学互访式的联片教研, 使合作程度大大加强了。

2. 专题合作共享资源, 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

首先, 各成员学校加强对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调研, 在梳理反思的基础上, 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对于某些具有一定难度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 则在工作小组的协调下建立跨校课题研究小组, 进行合作攻关。其次, 开放共享。为及时交流经验,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促进共同提高与进步, 以学校为单位举办开放周活动。在这种活动中, 学校要面向社会、家长和其他成员学校开放。这样, 各校在立足自身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基础上, 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 主题论坛网络研讨, 实现教学方式均衡

主题论坛式的联片教研是一种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自由发言的专题讨论会。每次就一个教学管理问题或教学热点问题或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展开讨论, 还可以把一些有代表性的课例或教学设计放在“教育博客”进行展示, 让大家自由讨论。这种专题式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 旨在思维的碰撞, 引导参与人员的思考, 加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寻求教学与管理的良好策略。博客已成为开展网络教研的信息平台、工作平台和资源平台, 由此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的教研队伍。

三、左右求索:创新中实现均衡

均衡发展不是教育发展的目标, 它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实现“向所有人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的手段。当然不能因为均衡而放弃优质, 即既不能单纯追求不公平的优质, 也不能追求低水平的均衡。均衡发展的本质在于缩小教育差距。

三所学校的区域联动, 实现了区域间的教育均衡, 而联片教研活动, 促进了成员单位的创新发展。我们初步的设想有:开展三校优秀教师教学开放周活动, 邀请区内名教师和社会人士参与三校的课堂教学研讨, 共同研究教学方面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互访活动, 增加教师间的交流机会, 增进彼此了解, 分享经验, 共同提高;另外, 还希望在区教育局相关部门的支持下, 实现教师与教育技术装备的流通, 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提高。

四、区域联动:均衡中实现公平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组成的社会, 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同样, 我们实施的区域联动也不是追求的三校平均, 而是鼓励学校个性发展, 只有个性提高才能实现新一轮的均衡。

上一篇: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下一篇:主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