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由贸易范文

2024-08-01

上海自由贸易范文(精选12篇)

上海自由贸易 第1篇

关键词:自贸区,贸易史,中国特色,试验

在地球村概念的影响下, 国家间的交往与合作越发频繁, 贸易往来也显得极其重要。经济合作中, 各国不断创新, 共同发展。目前,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备受人们关注, 不可否认的是, 他是中国在贸易道路上迈出的重要步伐, 有着无数的可能;他是中国贸易史上新的里程碑, 肩负着伟大的使命;他是中国贸易历史的结晶, 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正所谓“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 因此, 研究演变历史对自贸区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中国贸易史简述与成就

(一) 中国贸易史:有盛也有衰。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 对外贸易道路亦是如此。远在古代就因国力强盛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成就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代代相传的佳话。这也说明对外贸易这一概念很早就已形成, 只是过多地依附于外交活动, 没能适应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但在清朝时期, 中国没有正确应对强弱差距, 一味地害怕西方先进思想技术的传入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与各国的贸易交流与发展。正因如此, 中国近代的外贸事业可以说是在被动的道路上匍匐前进。国内市场不断“开放”,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控制了国家的关税权, 破坏了国家的贸易主权。

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希望, 中国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重新主动地开启了对外贸易的大门。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 点、线、面相结合的开放新格局。此后, 中国以积极的态度加入APEC、WTO等国际经济组织, 并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贸易政策下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协调发展, 在世界经济之林中占了一席之地。

(二) 中国贸易成就。在中国贸易发展历程中, 每个阶段都是一步台阶, 逐步建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贸易阶梯。新中国成立以来, 对外贸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外贸体制、外贸政策及外贸功能等均有了很大改变。现如今, 中国的贸易伙伴多达220多个, 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贸易伙伴最多的国家, 货物贸易规模扩大了数千倍, 占全球贸易比重提高到近8%;国家注重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使服务贸易从无到有, 外贸管理政策与制度严格履行国际承诺, 贸易透明度不断提高。

上海自由贸易园区成立前, 国内拥有深圳、珠海、厦门等六大经济特区, 建立了外高桥、天津港、张家港等15个保税区, 设立了香港、澳门、宁波等贸易吞吐量惊人的自由港, 在建自贸区18个, 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成就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随着国际贸易大环境不断改变, 贸易强国不断施压, 中国也需要借鉴国内历史, 吸收国外经验。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氛围中, 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迎难而上, 在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 成为国内首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二、在肩膀上成长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又一扇大门。但在门内, 中国需要做好何种准备来迎接挑战是值得关注的一点。《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开宗明义:“试验区肩负着我国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 是国家战略需要”。这无疑是在说明国家以开放促改革的新策略, 通过国内改革来增强综合实力, 提高竞争力, 同时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经济全球化, 成为贸易强国。

回顾历史,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地方政府的竞争模式曾是中国奇迹的动力之一, 但伴随着地方政府日益介入市场, 地方政府本身也越来越像一个公司, 这样的模式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的阻碍, 甚至有恶化为逐底竞争的趋势。这样的模式已不再适应中国目前的发展, 需构建新的竞赛规则。此外, 近几年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先后发起TPP、TTIP等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 力图形成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规则来取代目前的WTO规则, 重塑国际贸易、投资和世界经济新格局, 对像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因此, 试验区不能作为政策洼地, 必须做机制体制创新的高地来冲破牢笼, 为中国贸易事业真正做到试验作用。

(一) 借鉴国外经验

1、探索新的管理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资的管理基本采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模式, 对外资进入的审批管理较为复杂。而在试验区的建设中, 需要有所突破, 要做到制度、管理、服务坚持高水准, 以国际标准作为标杆。因此, 自贸区借鉴了发达国家采取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也是我国在全球贸易投资规则重构背景下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措施。这种全新的尝试适应了国际金融、投资、贸易领域的新变化, 弥补了以前既繁琐又费时费力的不足, 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2、追求新的自由模式。相比世界其他自贸区, 中国在之前保税区、自由港的建设中显得相对拘谨, 缺乏自由度。他们采用的“境内关内”的模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贸易的发展, 因为此种模式海关的监督力度大, 影响货物的流通率。在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中, 中国向新加坡学习加大开放力度, 采用“境内关外”模式, 不仅为货物流转过程提供便捷, 增加货物进出口贸易自由度, 简化海关工作手续, 更有可能将上海打造成国际物流中心。

3、寻找新的贸易伙伴。中国在面对欧美日三大经济体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有两种选择:一是进入长期的准入谈判进程;二是向他们学习, 寻觅新的贸易伙伴, 建立新的贸易圈。就目前局势来看, 前者更困难, 也更费时。对于中国而言, 由于政治体制存在差异, 文化管制必将是日后谈判的难点, 尤其是准入前的国民待遇。而当前对国内自己的企业, 如国有和私营, 都有很大区别, 如何以后对所有企业, 包括海外企业, 一视同仁, 这在自贸区试验的短期内改变是一大难事。自然, 第二个选择更合适, 也更符合当前国家的战略要求。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要求下, 发改委表示将积极推动中韩、中澳自贸协定谈判于2014年结束, 做好中日韩、RCEP等自贸协定谈判的相关工作, 推动中国-斯里兰卡、中国-哥伦比亚等自贸协定谈判尽快启动, 并继续探索与更多的贸易伙伴。

(二) 坚持走中国道路:以金融改革为例。试验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探索,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也将彰显“中国优势”。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实力得到认可, 构建国际新金融中心的行动在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中清晰可见。试验区金融改革, 关键是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理清政府边界, 解放和增强制度活力, 以放松管制、鼓励创新为重点, 进一步转变监管理念和方式, 减少乃至终结行政审批, 从重行政审批转变为重监测分析, 从重微观管制转变为重宏观审慎管理, 从“正面清单”转变为“负面清单”, 激发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动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特色的代名词, 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更上一层楼。现在试验区的金融改革也同样需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更好地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现园区内产业多与融资有关, 这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原则是分不开的, 此次改革扩大金融业高标准, 对内对外开放, 使外资金融机构与民间资本在平等的市场环境下提供金融服务和市场竞争, 进一步减少资金进出的管制, 降低投融资成本, 促进资本的自由流动。

从我国已经取得的经验看, 改革取得成功, 一靠坚持循序渐进, 二靠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轮驱动。改革不能光喊口号, 须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使试验区金融改革实施到位, 既要做好金融改革顶层设计, 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地部署推动, 并及时自下而上地反馈报告;也要积极探索和试点, 不失时机地抓住改革时间窗口, 在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当然, 在此过程中, 相关部门要服务国家金融改革的总体战略, 对部分市场影响较大的措施需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审慎实施, 对条件基本成熟的可率先组织实施, 由浅入深, 决不能急于求成而偏离目标路线, 要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做好榜样, 成为新历史

(一) 正视历史, 放手过去。中国走过的贸易道路很长, 在造就一次又一次辉煌时也有过一些错误的外贸政策。站在当今的台阶上回头看走过的每一步路, 我们需理性。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 历史悠久, 成就颇多, 赋予整个民族荣耀感, 但同时也使整个民族过度沉浸于此, 在心理上形成了民族优越感, 而在全球化的推广下, 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国对外的开放力度和接受程度, 阻碍贸易事业的发展, 给中国经济的提升设置屏障。因此, 中国需理性对待自己的历史成就, 放手过去, 而不是以此作为通行证在世界贸易大家庭中沾沾自喜。同时, 在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交往中, 中国应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历史进程中的不足, 以谦逊的态度学习借鉴国外建设管理自贸区的先进经验。

(二) 理性对待, 着眼未来。汉堡自由港、迪拜自贸区的发展经验表明, 不同定位的自贸区可以有不同的方案策略。中国 (上海) 自贸试验区肩负着国家重任, 一经推出就引发全球关注。他是中国重启改革的标志性事件, 也是新一届政府改革的练兵, 更是观察三中全会改革、克强经济学和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转型的窗口。然而, 试验区究竟能走多远, 能为中国贸易带来多大效应仍不明确, 结果可以期待, 但需理性。目前看来, 试验区的发展与计划相比还处于落后阶段, 实施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 “监管长一寸、审批减一寸”的改革在中国官僚体制复杂性的影响下行动缓慢。认清现阶段面临的困难, 上级政府在符合自贸区总方案的条件下及时调整策略, 下级政府积极配合, 进行实战性的实施。自贸试验区已是出弦之箭, 为了达到可推广、可复制、可升级的经验, 未来两年上海自贸区应以更大的动作先试先行, 只要不影响全局, 就应该大胆试错, 大胆开拓, 真正成为各项改革的先锋, 完成赋予上海的历史使命, 成为中国未来自贸区的榜样, 成为富有中国特色的贸易辉煌。

参考文献

[1]徐瑾.以开放倒逼改革的自贸区[EB/OL].FT中文网, 2013.9.29.

[2]沈建光.上海自贸区的四大难题[EB/OL].FT中文网, 2013.10.29.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要任务和措施 第2篇

紧紧围绕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战略要求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任务,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方式,把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把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

[详细]

二、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

扩大服务业开放,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构筑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创新投资服务促进机制,支持试验区内各类投资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

[详细]

三、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详细]

四、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

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 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详细]

五、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

上海自由贸易 第3篇

10月20日,上海召开市政府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在3个半小时的座谈会上,百步亭集团董事局主席茅永红、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李河君、苏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近东、联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刘亭、上海汇银(集团)董事长沃伟东、上海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亿阳集团董事长邓伟、杉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郑永刚、修正药业集团董事长修涞贵等14位企业家代表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他们提意见直言不讳、提建议善意中肯。

@力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明善 “我们开拓海外市场往往遭遇融资难,自贸区能不能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创新服务?”

@科瑞集团董事局主席郑跃文 “如果能解决现在自贸区政策制度上不清晰等问题,上海就能成为民营企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

@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傅军 “自贸区对民营企业到底有哪些利好,上海能不能尽快提供指导细则。”

在场企业家们普遍认可上海的投资环境,看好上海的发展前景,更是一致认为自贸区建设为民营企业迎来了在上海发展的最好时机。

@张 军(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自贸区成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中国现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期,如果经济体制改革跟不上的话,反而会阻碍经济发展。这也是为什么说第二季发展阶段最重要的问题是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改革。这时候改革,看过去几十年改革对于未来改革有很大不同,过去几十年改革是支撑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未来改革是改革过去不到位的地方,包括方方面面内容,特别集中在投资、金融方面。而面对这些方面政府对这个市场干预会越来越模糊,因此未来改革必须扫清体制上障碍,这样中国经济才会有未来更好发展。

上海自由贸易 第4篇

关键词:上海自由贸易区,背景,功能定位,发展途径

2013年7月,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了《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同年8月, 国务院批准创建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 该实验区包括上海的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和浦东机场的综合保税区等4个特殊监管区域, 建成占地约28平方公里的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区, 也称作上海自贸区, 上海自贸区是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 也是中国积极应对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制衡中国发展组织的策略。

一、中国 (上海) 自由区贸易的创建背景

2011年, 是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第十年, 在这十年中, 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在亚太经合组织的影响顺利发展, 成为了亚太地区层次最高、体制最完善、影响力最大的全球性的经济合作组织。然而, 正是在2011年11月份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 美国等欧美国家提出了泛太平洋的伙伴关系协议, 即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 计划。该计划由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会议期间推出, 加拿大、菲律宾、墨西哥、日本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五国拟加入谈判, 然而却将中国排除在外。无疑, 美国的这一计划存在着架空亚太经合组织的嫌隙。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市场体制的稳定, 中国的贸易已从被动加入状态转移到主动创建自由区贸易的阶段, 为了应对TPP对中国的冲击, 中国政府积极筹建自由区贸易。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国际化的大都市, 其发展一直处于中国的领先水平。但是由于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 上海近几年的GDP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居于后几位, 经济发展陷入了瓶颈。随着政府加大对上海的支持力度, 随着中国 (上海) 自由区贸易的创建, 上海的发展将迎来第二个春天。

二、中国 (上海) 自由区贸易的功能定位

早期自贸区的雏形是以自由港区的形式存在的。世界上最早的自由港是1547年在意大利的热那亚湾建立的, 迄今为止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通常情况下, 自由贸易区功能定位是依据区位条件与进出口贸易量来确定的。外贸易区的主要功能有进出口贸易、简单的商业性加工、混合加工、展销、制造或转口贸易、保税仓储等。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规划与定位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贸易上, 它应当是多功能型的、创新型的、复合型的综合性贸易区。只有建设新型的上海自由贸易区, 才能适应中国的国情, 实现与国际接轨。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 向转口集散型贸易区转变。欧洲大多数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型。这种类型的自贸区的主要功能是港口的装卸、货物的储存以及货物的商业性加工与货物的转运。比如汉堡自由港、马赛自由区和巴塞罗那自由区等。倘若实现上海自贸区的整体发展, 必须以集散型的贸易港口来定位港口的功能。

其次,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贸工综合型定位。贸工综合型是世界上大部分自由贸易区的类型。贸工综合型的贸易区既重视将技术上的创新和发明当做新产品, 进行进出口贸易, 同时又重视商品的加工与制造。这种既进行贸易, 又进行加工的综合型的自由贸易区很适合在发展中国家成长, 目前有势不可挡之势。上海也应当积极的发展成为综合型的贸易自由区。

再次, 上海保税仓库型定位。保税仓库型又称为“保税仓库区”或者“自由区”, 其主要作用是保税, 也就是说国外的货物可以不用办理进口手续就能够不间断的长期处于保税的状态。在保税状态的商品允许进行分级、挑选、混合、处理、再包装等商业活动。保税仓库区设立的目的是发展转口型贸易, 让利于贸易商, 便于货物的待机销售。上海自由贸易区也将实施一线逐步的彻底放开、二线的安全高效管住、自由贸易区内的货物自由流动的新型的上海综合保税区。

上海自贸区的功能定位, 提高了其运作上的目标性, 实现了自由贸易区里人与货物间的高效的、快捷的流动。也就是说, 简化了手续, 降低了成本, 实现了自由贸易区的“境内关外”。

三、中国 (上海) 自由区贸易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1、建设上海自由贸易区, 首先应当从上海自贸区的功能定位合理规划, 建立创新型的管理框架。

因此, 自贸区的规划应该以法治的角度为突破点, 发掘新型的区域管理模式, 在具体的行政事务授权中, 严格按照“授权基本法”赋予上海自由贸易区的管理权限, 根据当地的行政立法与行政管理模式, 开辟出上海自贸区新型的管理框架, 同时认真执行。

2、准确的定位自贸区内的经营主体, 坚决避免无序的投机开发。

从国外成功的自贸区运作经验来说, 经营者应当根据自由贸易区的定位以及国内外市场对于自由贸易区的要求, 在开始建立的时候就应当确立自贸区的规模以及主体。因此, 上海自贸区的规模和经营主体也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 模仿其他贸易区的形式, 而是应当依据上海的区位经济优势和国际市场的要求来定位, 因地制宜, 均衡发展。

3、税收方面, 探索创新的税收政策。

在金融和离岸贸易上适当降低税率, 在境外投资收益方面, 适当实行分期缴纳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以此支持自贸易区内企业的发展。此外, 在关税及和非关税壁垒方面提供各类特殊的优惠政策与税费的减免政策。

综上所述, 通过本文对中国 (上海) 自由区贸易的创建背景和功能定位的分析, 对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我们认为, 在管理的规划上应当做到创新, 认真执行;在经营主体方面应当准确定位, 避免无序的开发;此外, 在税收方面应当适当放宽税收政策, 提高外资的积极性, 进而支持自由贸易去的发展。上海自由贸易区对上海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意义, 上海将真正打造为东北亚贸易与物流的枢纽。

参考文献

[1]胡欣欣.不能单从28平方公里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N].21世纪经济报道, 2013 (06) .

[2]宗禾.上海自贸区:实体经济和金融改革的新窗口[N].中国税务报, 2013 (02) .

[3]朱菲娜, 张倪.上海自贸区如何破题[N].中国经济时报, 2013 (01) .

[4]王勇.在自由贸易区试行一揽子创新:上海的新引擎[N].上海证券报, 2013 (07) .

上海自由贸易 第5篇

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银发〔2013〕244号,以下简称《意见》)及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是指上海市各金融机构依据《意见》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开展的自由贸易账户及投融资汇兑相关等业务。

金融机构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并从事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

第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下同)根据金融宏观审慎管理要求,对上海市金融机构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章 试验区分账核算管理的审慎合格标准

第四条 上海市级金融机构应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业务实施细则》)建立内部账务核算体系——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FTU-Free Trade Accounting Unit,以下简称分账核算单元),专门用于核算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以及投融资汇兑相关等业务。第五条 上海市级金融机构应按“标识分设、分账核算、独立出表、专项报告、自求平衡”的原则,建立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的各项管理制度。

第六条 上海市级金融机构应根据境内法人机构授权,建立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的财资管理和跨境资金风险管理制度。财资管理制度应包括为自由贸易账户提供自由兑换后本外币头寸的平盘、风险对冲管理,境内外本外币资产质量管理、资金来源管理、期限管理等内容。第七条 上海市级金融机构应根据“了解你的业务、了解你的客户以及尽职调查”展业三原则,建立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相关业务的展业管理制度,并落实到各个营业网点的相关岗位,确保反洗钱、反恐融资以及反逃税相关责任和义务落到实处。

第八条 上海市级金融机构应对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的各项业务建立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和应急预案制度,确保风险识别机制的落实,切实防范操作性风险。

第九条 金融机构应以上海市级机构为单位,接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相关系统,并按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有关规定报送相关的信息。

第三章 业务审慎合格评估及验收 第十条 上海市金融机构在完成内部各项准备工作后,应按本细则第二章的审慎合格标准进行自评估,并形成自评估报告。第十一条 上海市金融机构应向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提交正式的书面报告,内容包括内部分账核算管理以及相关制度的建设情况、系统准备情况以及自评估报告等,自愿参加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定期组织的专业评估,并申请接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相关系统。专业评估将主要采用打分的方式进行(见附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一)金融机构内部授权管理情况;

(二)金融机构分账核算科目设置、账务处理等财务会计核算制度;

(三)金融机构分账核算业务的财资管理及跨境资金风险管理制度;

(四)金融机构试验区分账核算中各项业务的处理流程;

(五)金融机构展业三原则的落实措施;

(六)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的落实措施;

(七)金融机构内部应急预案措施(包括流动性、突发事件等);

(八)金融机构相关系统准备情况;

(九)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决定的其他情况。

第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可根据审慎合格评估的情况,决定是否约谈相关业务的责任人以做进一步的深化评估。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按组织对金融机构分账核算业务的持续性评估。评估结论可用于对金融机构分账核算业务的指导和管理。

第十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根据金融机构准备情况对系统接入情况进行验收。验收采取现场加非现场同步的方式进行。

第四章 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的宏观审慎管理

第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对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管理的目标是建立符合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管理体系,为试验区实体经济与金融稳健运行提供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第十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对上海市金融机构开办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投融资汇兑等业务以及相关的资金流动进行非现场监测和持续性动态评估管理。

第十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对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建立本外币协调监管工作机制,根据《意见》制定相应的业务实施细则,通过系统采集业务数据,结合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外债统计监测系统等采集的相关信息,建立非现场监测指标体系,运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工具实施管理。

第十八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可根据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判断和管理的需要,灵活运用固定工具和可变工具以减少资本流动中的系统性风险。固定工具是指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并嵌入在金融机构分账核算业务常态运行中的参数型调节工具。可变工具是指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针对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实施的逆转性调节工具。

第十九条 上海市金融机构应在内部建立对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响应机制,对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做出及时响应。

第五章 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的风险管理

第二十条 金融机构的分账核算单元因人民币清算和结算需要,可以在其上级机构内开立人民币清算专用账户。该账户资金存放应符合《业务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对金融机构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与境内其他业务之间的渗透设置参数进行管理,并可根据资金流动以及触发指标的运行情况对相关参数进行调整。

第二十一条 金融机构的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出现流动性不足时,应通过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间的区内市场或境外市场自行解决。必要时,其境内法人机构应提供流动性支持,并于当日向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备案。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可在一定额度内按规定进入境内银行间市场开展拆借或回购交易。

第二十二条 金融机构办理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产生的外币流动性管理需求,以及为自由贸易账户办理本外币兑换而产生的币种敞口,应通过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间的区内市场或境外市场进行平盘,不得纳入其境内法人机构的结售汇头寸进行综合管理,也不得通过其境内法人机构进入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平盘管理。

第二十三条 金融机构办理的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应纳入其境内法人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统一管理,统一计提风险准备。

第二十四条 金融机构开展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产生的各类风险对冲管理需求,可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衍生工具进行管理,由此产生的对外负债应纳入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管理。

第六章 资金异常流动的监测预警

第二十五条 金融机构应按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有关规定报送自由贸易账户信息;自由贸易账户发生的国际收支应按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要求进行申报;自由贸易账户信息还应按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要求报送到外汇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建立相关的非现场监测指标体系,并根据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要求,依托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等对金融机构的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开展非现场监测。

第二十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对于非现场监测中发现的可疑问题向金融机构发出查疑通知。金融机构应及时核查并回复。第二十八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根据日常监测,建立异常资金流动预警机制,并向金融机构发出异常流动预警信号。第二十九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根据非现场监测情况及风险等级大小向金融机构发出相应的风险提示。风险提示分为I级(轻度风险)、II级(中度风险)以及III级(重度风险)。金融机构应配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七章 对资金异常流动的临时性管制措施

第三十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可对分账核算业务及自由贸易账户的异常资金流动实施干预,包括调整固定工具类的参数和可变工具类的逆转性调节工具等。

(一)当分账核算单元及自由贸易账户出现异常流动并触发相关指标时,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可要求金融机构采取延长账户资金存放期的措施,调节资金流动频率。

(二)当分账核算单元及自由贸易账户出现异常流动并触发相关指标时,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可采取征收特别存款准备金的措施,以调节资金流向和流量。

(三)当分账核算单元及自由贸易账户出现异常流动并触发相关指标时,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可采取征收零息存款准备金的措施,以调节资金流向和流量。

(四)当分账核算单元及自由贸易账户出现异常流动并触发相关指标时,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可对金融机构的分账核算单元及自由贸易账户采取临时资本管制措施,以调节资金流动。第三十一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可根据资金异常流动的情况,单独或组合采用上述各项措施,以达到调节资金流量及流向的目标。

第八章 持续性评估与监测

第三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组织对金融机构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进行非现场监测和持续性评估。持续性评估可采用现场方式进行。

第三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可根据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的需要,对金融机构开展的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范围进行调整。第三十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对金融机构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将依据持续性评估结果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正向激励包括:一是优先安排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提供的咨询服务;二是参与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在试验区推出的投融资汇兑便利创新业务;三是参与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在试验区推出的其他金融创新业务。

反向约束包括:一是发出整改通知并约见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负责人进行警示谈话;二是向其上级机构及监管机构发出风险警示;三是强制性退出部分或全部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

第三十五条 金融机构办理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出现重大风险事件、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或不配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开展宏观审慎管理及风险防范工作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外汇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并可对其上海市一级机构及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上海自由贸易 第6篇

上海自贸区对四川可能产生的影响

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平台

2008年金融危机后,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日趋激烈,WTO多边贸易体制日益边缘化,国际经济合作将从货物贸易领域转向服务贸易、跨境投资等多个领域,国际贸易、投资和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我国面临“二次入世”的考验。

上海自贸区在这一形势下设立,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相关政策在自贸区内先行先试,这为四川了解国际经贸新规则、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难得机遇。

推动深层次市场化改革

上海自贸区建设将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领域的改革。对地方政府而言,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将由事前的审查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电信、金融、医疗、教育等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将大大降低。尽管市场竞争将趋于激烈,但民营经济活力有望得到激发,发展环境将更加公平。

加速贸易经济多元化发展

通过建设自贸区,有望带动对外贸易总量加速扩张,更能促进贸易经济多元化。

借力上海开展国际贸易的四川外贸企业可探索将产品出口、原材料和设备进口与自贸区的离岸金融功能结合起来,加速内外贸的联动发展,能够更好地规避汇率风险,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利用外资更加便捷高效

四川虽然和上海地域上不相邻,但可以抢抓契机,围绕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有针对性地加强与自贸区内跨国公司的技术、资本等方面的合作,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

加快四川企业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四川企业海外投资的步伐持续加快,上海自贸区将有望带动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强化对全球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产业竞争优势。

以自贸区作为平台,企业境外投资的审批程序大大简化,同时集聚的大量境外金融机构可以为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融资、信息咨询和风险管理等服务。同时自贸区内实行境外投资所得税分期缴纳,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支持。

产业发展或将面临“虹吸”挑战

上海自贸区会吸引在四川有海外业务的企业在自贸区设立财务中心、运营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功能性的企业总部;四川的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或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也可能外流入自贸区。这将对四川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产生一定负面效应。

把握大势,提升四川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强跟踪研究建立联系机制

四川应加强与上海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了解自贸区的相关政策和相关企业入驻情况,做好研究,强化产业对接。

引导企业利用好自贸区这一优质平台

四川应帮助重点外贸企业、境外投资企业及时了解自贸区的基本政策和相关信息,鼓励外贸企业和有境外投资意向的企业抢抓自贸区建设的机遇,利用好国外市场和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

鼓励四川金融企业依托自贸区,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的合资合作,积极拓展新业务,尽快适应金融国际化的新规则。

积极研究争取国家相关政策

四川应准确把握国家的政策导向,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积极拓展功能,强化与空港的物流对接,大力推进区港联动发展。同时可加强与上海离岸贸易、转口贸易的对接,争取发展新机遇。

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期发展的关系

从短期来看,四川企业进入上海自贸区,将会给地方的税收收入增长、总部经济发展和人才要素资源的集聚、开放型经济发展等带来一定的压力。但从长远来看,按照国家未来改革趋向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企业只有更好利用这一平台加快“走出去”,才能以全球化视角强化资源整合能力,逐步成长为真正的跨国企业。

上海自由贸易 第7篇

2015年4月21日, 中国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正式揭牌成立, 标志着中国自贸区建设进入2.0时代。在世界范围内, 自由贸易区主要呈现目标多元、开放自由、功能服务和贸易便利的发展趋势 (唐健飞, 2014)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积极向国际成熟的自由贸易区靠拢, 并被赋予国际贸易、高端金融、改革创新、吸引外资、发展高端技术等新的功能定位。自贸区战略作为国家大力推行的经济战略, 以上海自贸区作为改革的排头兵, 沿海自贸区得到了快速发展。2014年《FDI》杂志评选的2012-2013年度全球十佳自由贸易区中,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综合排名第三, 充分展示了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成绩, 而作为自贸区试点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中国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区进入中国自由贸易区队列。对于已经批复的四个自贸区, 广东自贸区立足于内地与港澳经济深度融合 (蔡春林, 2015) , 天津自贸区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制度创新 (盛斌, 2015) , 福建自贸区立足于海丝载体、对台经贸合作 (林晓伟等, 2015) 。而四地主要宏观经济状况、发展定位及试点任务的比较分析有助于为进一步推广自由贸易区战略提供理论层面的参考。

二、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相关经济数据对比

本文通过对比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相关经济指标来对比分析其各自的宏观经济状况。如表1所示, 广东、上海自由贸易区在进口贸易额、出口贸易额、贸易依存度及政府财政收入上有着明显的总量优势, 充分反映了其良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相比之下天津及福建稍差;而在外商投资额、实际利用外资额上, 上海、天津虽然享有相对的总量优势, 但是整体利用效率远不及天津、福建, 后两者具有较高的外资利用率, 同时, 天津整体规模较大;运作面积上四地总体持平, 差距并不明显。

三、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概况对比分析

本文从总定位、区域概况、功能定位、优势产业及试点任务五方面分别对比中国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地自由贸易区的基本状况, 其基本状况分别如表2、3、4、5所示。

各自贸区在总定位及试点任务上互相配合各有侧重。上海仍然是自由贸易区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及核心实验地, 总体定位相比后者侧重面更广, 切入点更深, 试点任务业致力于推动制度创新;广东凭借毗邻港澳的优势, 主要的定位集中在依托港澳, 担当海丝枢纽, 致力于创造优质营商环境, 推动粤港澳深度合作;天津在制度创新定位上有协同优势, 主要着重于协同京津冀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福建自贸区则更多的侧重于立足海上丝绸之路, 承接台湾的高新产业转型。

综合对比可以发现:功能定位与自贸区传统优势产业具有较高的关联程度, 各自贸区分区的定位可谓是其传统优势产业的一脉相承。以天津自贸区为例, 天津港片区形成了租赁产业、航运产业、保税展示交易、旅游产业、国际贸易结算、高端物流业、航运金融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八大主导产业, 其区域定位集中在港口航运、物流加工、商务贸易、金融服务、休闲旅游五大方面;天津机场片区以航天航空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三大先进制造产业, 而其功能定位为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综合配套;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优势产业为现代商务业、国际金融业, 其定位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商务服务及文化创意。功能定位与优势产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推广四地自贸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 结合自身产业及自身特点, 探索自贸区建设新模式

上海、广东、天津及福建自由贸易区地区差异较大, 资源禀赋也不尽相同, 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探索出了与自身状况高度极其适应的自贸区发展模式。上海积极担当改革创新核心试验区, 进行改革创新;广东依托港澳, 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天津立足自身高端制造及区位优势产业实现技术创新, 协同京津冀发展;福建找准自身优势, 定位于对台经贸, 以“一区多园”模式对接台湾“六海一空一区”经济示范区。充分说明, 自身状况与自贸区建设模式应当高度匹配, 进而挖掘建立自贸区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 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 实现创新发展

上海是自贸区进行推广的排头兵, 其已经形成的“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的理念及更成熟全面的相关创新制度是自贸区进行推广的宝贵财富, 通过对其的甄别、消化和吸收将极大地助力各地自贸区的建设。

(三) 契合国家经贸战略, 实现全球布局

自贸区本身便承担着国家战略构建的需要, 同时, 国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 当自贸区战略与这些区域及走出去的战略形相结合的时候, 能够发挥更大的规模带动效用, 并且借助于相关战略实现全球布局, 真正实现建设优质的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参考文献

[1]唐健飞.中国 (上海) 自贸区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及法制对策[J].国际贸易.2014 (4) :27-32.

[2]蔡春林.广东自贸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J].国际贸易.2015 (1) :15-21.

[2]盛斌.天津自贸区:制度创新的综合实验田[J].国际贸易.2015 (1) :4-10.

上海自由贸易 第8篇

过去30多年的改革把比较容易改,所有人都迫切需要改的地方先改了,形成了现存的各既得利益群体,于是有人不想改了。然而从国家层面看,不改革的后果只能是国家发展停滞不前。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党中央的改革意志很坚定,是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稳妥推进改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正是改革的重大举措,是以开放倒逼改革,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陈志武认为,中国目前能通过经济改革做的事情已经差不多了,所以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释放经济活力和改革红利。而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又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1],理应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着力点。自贸试验区的行政体制改革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要与国际贸易投资高标准相适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模式,进行合理有效的制度设计。

一、自贸试验区中的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创新

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在于简政放权,建设有效政府。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2]。发挥政府的作用应该要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弥补市场失灵。具体到自贸试验区,政府的职能应该是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和服务,这两个职能本身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而且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政府更好的提供服务,使市场主体更配合政府监管。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

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就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自贸试验区更是将这一要求落到了实处。

1.进行制度创新,为企业提供便利

自贸试验区成立一年来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在最大限度上给予企业方便,以激发市场活力。对于投资管理体制,采用准入前国民待遇 + 负面清单的模式,提高了开放度与透明度。并且建立了工商“一口受理”制度,即申请人只需将材料交给“一口受理”窗口,材料进行各管理部门内部流转,备案登记完毕统一由窗口将各类证照交由申请人,工作时间由原来29个工作日缩短到4个工作日。商事登记制度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

创新企业投融资制度,设立FTA、FTN账户,分账管理、有限渗透,允许企业在有实际需要的情况下可按规定从境外融入本外币资金,企业的境外母公司在境内资本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区内企业按规定开展境外证券和衍生品投资业务,跨境直接投资直接向银行办理所涉及的跨境收付、兑换业务[3]。

2.建立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到,要在四个方面完善法制保障:一是加快形成符合试验区发展需要的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二是停止实施有关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的部分规定;三是各部门要支持试验区在服务业扩大开放、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试点。四是上海市要通过地方立法,建立与试点要求相适应的试验区管理制度。并且在收税等制度上做了总括性的规定,这是政府监管的需要,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对企业服务的措施。要管住政府“闲不住的手”,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将权利关在笼子里,笼子就是法制。政府依法管理,明确监管的内容,使监管更透明、监管效率更高,可以更好为企业服务。

首先,中央各部委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支持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允许区内企业在一些领域先行先试,这对于区内企业是更好的发展机会。其次,自贸试验区所制订的规则体系是与国际投资贸易高标准相适应的,对于区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帮助企业腾飞的更大平台。

(二)改革创新政府监管模式

自贸试验区的监管模式在“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总原则下进行了积极创新。实践由货物监管到企业监管的理念,既强化了监管又方便了企业,利于活跃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其中信息化等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建设“智能化”政府进行了先行先试。

1.简化海关监管手续

采取先入区再申报,区内货物“分送集报”的流转模式。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智能化卡口管理和信息化系统联网,使车辆过卡入区“零上下(车),不敲章”,过卡的平均时间由6分钟缩短至30秒。

2.建立各部门联合监管机制

2014年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总体方案》中提出要“推进企业运营信息与监管系统对接,加强海关、质检、工商、税务、外汇等管理部门的协作,加快一体化监管方式。[4]”笔者认为,可以将包括企业公示的年报在内的企业数据、各部门的检查监管信息等共享到此信息系统,并与企业的诚信系统结合成一体,在保证各部门监管安全和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浏览者资质,以最大的开放度公开这些信息。

二、政府的制度设计应有明确的政策目标

政府减少对市场干预,是要从微观经营中退出来,不等于将市场放任自流。特别作为自贸试验区,承载着国家战略层面的任务,政府不能置身事外,要做好制度设计,而且制度设计只有眼光放长远,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效率。

(一)政府应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

我们经常看到政府的政策执行不了或执行偏离的情况。例如PX事件,其实很大部分公众并不知道PX是什么,只是听到有人蛊惑PX是剧毒,于是各地就出现了抵制行为,政府只好放弃建立PX工厂。一方面,确实是公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更关注身体健康与环境保护,政府也更考虑公民的意愿,进一步有人大肆鼓吹这是法治的进步;另一方面,从政府公共治理的层面看,这是政府没有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的结果。政府部门习惯了被动反应,甚至有时候被逼无奈才会回应,而不是主动向公众交代清楚一些政策的目标和走向。这与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是极不相称的,政府不表态的后果就是大量的解读在网络上流传,其中肯定会包括一些不正确的。

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自从设立自贸试验区的政策消息出现,各方面一直按照自己的利益过度解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混乱。部分原因就是政府的政策目标不十分明确,没有做到与公众及时沟通、有效披露信息。

(二)政策路径依赖

罗月领(2014)提出“政策创新存在路径依赖,会对原有的政策体系、目标及工具存在依赖”[5],因此,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存在一定难度,政策细则的出台和实施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公众对政府还要有一点耐心。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市场主体对于政府的政策路径也有依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园区,方法就是设置各种优惠政策,目的是进行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园区会根据不同投资主体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自贸试验区不是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而是以高标准营造透明法治的营商环境,以提供经营主体公开公正的竞争平台,帮助中国企业提高竞争力,为企业走出去奠定基础。而很多企业依然想当然认为自贸试验区内也会有政策优惠,在抢占地盘时就是为了以后可以享受优惠,很多金融机构的进区目标是伺机寻找套利机会,这显然都违背了国家战略。

三、总结

上海自由贸易 第9篇

一、上海现代物流业和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一) 上海物流发展现状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上海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GDP总量全国第一,也是连接世界各地的各条海运、空运航线的交汇点。2013年,上海货物运输量9. 15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约7. 76亿吨,国际集装箱3361. 7万标准箱,国际集装箱吞吐量约3. 36亿吨,均保持世界第一。物流成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5% ,低于全国3个百分点。汽车、化工、公路运输等领域的物流企业在全国进行网络布局,辐射能力逐步增强。陆上货运交易中心依托道路货运公共中转平台,开通上海到全国80多个城市的回程专线,同时建立全国首个定班专线联盟市场,末端分拨配送可到达全国地县级城市。省际道路货运中转业务覆盖全国九大物流区域、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11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平台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陆上货运交易中心56135平台有网上注册会员3万多家,每日发布有效物流供求信息60万条、有效运价行情14万条,日均访问量35万人次; 通过平台交易的总货值超过188亿元,运费总额超过14亿元; 平台物流服务收入达1. 3亿元。运用RFID电子标签等先进技术,实现物流精细化管理。同时,自贸区内建有深水港物流园区、外高桥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依托海、陆、空港门户,加强多式联运能力建设,突出功能提升和联动发展,搭建对接国际、连接腹地、服务全国的物流设施平台,物流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

但上海物流需求社会化程度依然不高,企业物流外包层次低,物流服务内部化特征明显。物流企业集中度不够,专业化服务能力不强,低端化、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诚信缺失引发社会关注。物流效率和效益提升缓慢,无论是物流费用与GDP的比重,还是企业物流成本费用率均居高不下。

( 二) 上海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上海市电子商务总体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应用覆盖面和渗透率不断提高,行业特色比较鲜明,门类比较齐全,电子商务交易额约占全国比重的10% 。据统计,2013年上海参与电子商务( 销售或采购) 的企业超过了1300个,占总企业数的比重约为8% 。全年的电子商务交易额为2223. 77亿元,销售额为2841. 58亿元,其中B2B销售为2589. 75亿元,B2C销售为249. 17亿元,而电子商务采购额也突破了1600亿元。部分业态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城市的水平,在推动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上海是我国内地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数量最多和最集中的城市,业务范围涉及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创新服务方式作用。上海市政府对电子商务发展加大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推出了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 实施“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双推”工程; 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等。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仍然较低,虽然上海在该领域已属国内领先,但电子商务企业数量还较少,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还不能适应电子商务跨部门、跨行业发展的要求,网络市场的诚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上海市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

二、新加坡和荷兰现代物流信息化管理经验

( 一) 新加坡的现代物流网络系统( TNS)

该系统1989年开始实施,将进出口贸易货物运输信息与各有关部门信息系统相连接,基本形成24小时服务,且实现电子化、自动化、全面化、高效化、人性化以及手续便利化,极大提高了通关效率。因此,各大企业更愿意把新加坡作为货运的中转站,新加坡航运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 二) 荷兰鹿特丹港的中央计算机系统( TAGITTA)

荷兰鹿特丹港地处莱茵河三角洲,是世界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其吞吐量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该港依托先天的区位优势,建立中央计算机系统形成高度信息化管理,使得鹿特丹港不仅令相关进出口货物电子资料能国际间共享,且除关税信息外,货物风险分析是该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把进口货物的资料风险用四种颜色灯来显示: 橘色( 清查比对货物与相关文件) 、红色( 实体抽查检验货物) 、绿色( 人工审查文件与清关) 、白色( 立即放行) 。荷兰高效的物流系统与其颇具特色的保税仓库系统分不开。荷兰把保税仓库分为B型( 用于国际货物实体盘查,常在海关附近) 、C型( 所有者不是货物所有者,执照获得需海关实地考察勘验) 、D型( 保税仓库的货物完税价值取决于该货物进入仓库时显示的价值,而其他仓库的货物的完税则取决于该货物运出仓库时的价值,最为快捷) 和E型( 无固定地址,只需每月向海关申报,其所有者可以自由地在荷兰境内运送货物) 四种类型,其中只有维持高标准仓储记录与完备管理信息系统,并得到海关信任的大公司才能取得D类保税仓库的执照。对保税仓库严密监管控制机制,减少海关的实体核查工作,避免了海关过多干预,使得荷兰成为世界上物流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三、加快上海自贸区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 优化物流成本结构

一是降低库存成本。充分利用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吸引国际物流企业入区,同时鼓励国内有能力的物流企业进行重组、联合发展,引入先进的物流设备和技术,加快资金周转和有效配置,从而减少库存量,减低库存成本; 做到“一线全面放开,二线适度放开”。二是降低运输成本。建立反应快速化、功能集成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目标系统化、手段现代化、组织网络化、系统信息化、服务社会化以及活动全球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利用合理物流网络、设施和技术,实现货物在国内、国际间更好地流动和交换,最终促进资源优化,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 二) 大力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1. 提高海关通关便利化水平。借鉴新加坡、荷兰等国的先进经验,加快通关网络体系信息化,将各国海关资料和企业信息共享,加快完全无纸化通关进程,保持24小时通关,提高通关效率。

2. 建立信息化、一体化“海关监管”体系。海关监管要适应现代国际物流发展,以“有效监管”和“高效运作”的有机统一为目标,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和风险管理方法,实现管理资源和管理方式的有效整合,加快实体监控和信息监控一体化物流监控模式的建设步伐。

3. 加强国际物流平台建设的区域性合作。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离散、“孤岛”现象在上海自贸区普遍存在,须加强国际间国际物流平台建设的区域合作,在遵循一致的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前提下,与不同部门与不同国家的信息系统连接起来,解决国际贸易活动各方之间信息不流畅的问题,主要可以从电子单证交换、舱单传输、订舱协同、通关申报协同、物流状态跟踪等方面进行合作。

( 三) 充分发挥政府监管作用

政府在自贸区的建设中应起到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政府应大力扶持和保护我国物流和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特别是要确保国际物流与跨境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既要考虑到上海自区的发展实际,还应充分意识到未来其他区域组织的冲击,法律政策不但应具有先进性、发展性,更要有兼容性; 完善行政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明确行政监管主体,避免多部门重复、无效监管; 出台特殊的优惠政策,如对相关业务办理开通绿色通道,解决相关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可以延长税收审查时限或者简化相关程序,提高海关监管便利化程度,对相关企业产品根据不同级别可采取免查、抽查或者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抽查方式。

( 四) 加强跨境电子商务管理

跨境电子商务可以给国内消费者提供一条阳光、便利、快捷的跨境网购新渠道,并且快速适应无国界电子商务对传统经济的冲击。相关部门应在报关、物流、付款等方面做出进一步改进,实现方便又快捷的交易。加强第三方支付业务管理是推进自贸区电子商务发展、实现贸易便利化的一大重要因素。相关部门首先要将风险控制作为前提,保障大力发展第三方支付业务,并按照真实性,便利性和均衡管理原则对其进行管理。做好相关部安全、稳定的助力点。门之间的协调工作,要根据消费者不同的消费习惯,实现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多样化。

( 五)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进一步利用上海地区现有的经济、贸易、物流以及电子商务等教育资源,培养复合型人才。消除地区差异的观念,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大不同区域的人才交流,防止相关人才断层、断代现象的出现。人才“引进来”和“送出去”同步实施,加大相关人才的国际交流,派遣优秀人才到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为我国建立数量上更多、发展持续性更强的自由贸易区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支先进的人才队伍和工作团队。

为解决就业难以及专业不对口问题,同时避免教育资源利用不合理,政府应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委员会提供专业资金、专款专用,并由该委员会根据自身情况,找出人才缺口较大的岗位或者专业,并且向社会广招人才,通过层层筛选和考核,最终择优录用,从而弥补相关人才的不足。

随着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不断完善,将为上海乃至全国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铺平道路,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必将成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有效、

摘要: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和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电子商务因其可复制性和推广性成为自贸区发展的重点领域。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还存在成本高和效率低等问题,电子商务处于起步阶段,安全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日益凸显。结合上海自贸区的特点及其现代物流业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借鉴新加坡和荷兰贸易信息化的先进管理经验,为加快上海自贸区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从成本、效率、信息化、政府监管以及人才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电子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Z].

[2]上海市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Z].

[3]商务部“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Z].

[4]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

[5]上海市商务委员会.2012上海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及研究报告[R].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6]上海市商务委员会2012上海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报告[R].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7]上海市商务委员会.2012上海总部经济及商务布局发展报告[R].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8]上海市商务委员会.2012上海市服务业发展报告[R].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9]洪水坤.“十二五”规划与中国物流业发展机遇[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3).

上海自由贸易 第10篇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1],这既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为上海参与更大范围的国际竞争打开一扇大门,也为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本研究重点分析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并研究提出应对建议,以期为决策层提供参考依据。

2 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自然禀赋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最前缘,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是我国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的结合部,通江达海,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区位条件极为优越[2]。为此,上海成为我国面对东北亚的最前沿、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桥头堡,在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江苏、上海、浙江沿岸及海域组成了东部海洋经济圈,该区域港口航运体系完善,海洋经济外向型程度高,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海洋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海洋服务业基地。江苏全省海域面积约3.75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7%,海岸线954km,岛屿岸线长68km,面积68km2[3]。江苏沿海处于中国东部沿海中心地带,具有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战略地位。江苏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3市,海岸线长954km,可建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区有4处。堤外滩涂面积50万hm2,占全国的1/4,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浙江拥有6 696km海岸线,全国最长,其中规划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506 km,占全国的30.7%。宁波-舟山港域,是我国建设世界级深水港群的最佳选址。浙江海域岛屿还蕴藏着丰富的海洋新能源,海岛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等蕴藏量均居全国前列。

上海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入海口和东海交汇处,海域面积约1万km2,岸线总长约518km(不含无居民岛),其中大陆岸线总长211km。共有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3个有居民岛屿,大金山岛、佘山岛、九段沙等23个无居民岛屿(沙洲)。拥有港口航道、滩涂湿地、渔业、滨海旅游、风能和潮汐能等多种海洋资源。上海海洋科技力量雄厚,在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海洋产业领域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上海市海洋产业布局逐步从黄浦江两岸向长江口和杭州湾沿海地区转移,基本形成了以洋山深水港和长江口深水航道为核心,以临港新城、崇明三岛为依托,与江浙两翼共同发展的区域海洋经济空间格局,逐步打造成长三角及长江沿线的战略物资物流和资源配置中心。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不仅将使上海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区域、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载体、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突破点。同时,使上海真正成为东北亚地区的贸易平台和物流枢纽,既可辐射东南沿海,又能纵深内陆腹地,其辐射范围将从跨越园区跨越到整个长三角地区,江苏、浙江等沿海大省乃至北部对接山东、河北、辽宁沿海经济区,南部与福建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接轨,将起到衔接中国和世界的作用,并带来发展良机。

3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

规划中的上海自贸区由外高桥保税区、洋山港保税区与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组成,共占地28km2。根据规划,上海自贸区的定位除传统的大小洋山港等货物进出口“硬贸易”外,也将侧重技术及服务型贸易。对此,笔者认为,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3.1 促进了海洋产业积极升级和科技的创新发展

中国的沿海地区发展必须更靠近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入全球经济体系和分工。上海试点自由贸易园区从很大程度上就是促进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形成以开放促改革的倒逼机制,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随着世界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海洋科技驱动日益强劲,海洋开发呈现高层次发展趋势[4]。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基本形成,海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沿海省、市、自治区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东部沿海加快了海洋经济发展步伐。然而,自由贸易区更强调要素的贸易,服务性,人才的流动,知识产权的交易,跨国企业资金的流动等,配套要求非常高。因此,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准入,能够促使一些涉海企业把市场开发的眼光不断延伸,跨出地域,跨出国门,从而促进海洋产业积极升级和科技的创新发展。区域内海洋产业的整体技术进步,能够带动更多海洋产业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此推动整个涉海企业在新的国际竞争格局中突破创新,实现转型。

3.2 促进海洋航运、造船业及港口服务业的发展

对于高度国际化的海洋航运业和造船业来说,上海自由贸易区将采取特殊的监管政策和优惠税收,对国内的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自由贸易区关于航运发展将延续此前国务院“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政策,即大力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船舶技术等各类航运服务机构,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延伸发展现代物流等关联产业,不断完善航运服务功能。因此,在关税、贸易和港口、航运产业发展方面能够享受更多的便利和优惠,为建设以上海为龙头,江苏、浙江为两翼,大力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和国际航运中心提供了契机,并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专家分析,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将使上海有可能成为世界上除传统的伦敦、鹿特丹、新加坡等之外另一大转口贸易港。

3.3 利用“窗口”优势实施海洋产业“走出去”战略

上海海洋“十二五”规划以及2013年2月底颁布的《临港“双特”30条实施政策》和4月中旬颁布的《临港地区中长期产业规划》都提出将重点发展能源装备、船舶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做强做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智能制造装备等,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海洋产业技术研发、海洋技术孵化、产业化及技术交易、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会展等,大力发展先进海洋经济产业集群。自由贸易试验区将为长三角地区的涉海企业打开窗口,尤其是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能源等高科技行业更需要外联与合作。今后利用好自由贸易区的“窗口”优势,抓住世界船舶工业转移的良好机遇,不但有利于造船和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参与国际竞争,还能把国际新技术引进来。更重要的是,它为沿海海洋产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更大程度地发挥上海交通枢纽的优势,带动周边长三角海洋产业的发展,使更多的海洋产业“借道内河”扬帆出海。

3.4 金融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融智融资资源

自由贸易区具有明确的聚集与扩散功能,如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仓储展示、商品简单处理加工、物流分拨以及金融等服务功能,并推动融资租赁业务向多元化发展。目前上海保税区已针对飞机、船舶、大型海洋工程、成套重装备、轨道运输设备等启动了融资租赁业务,还将成为多个金融创新的试验田。因此,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不仅将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而且为未来海洋经济发展储备融智融资资源。此外,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必将带动金融、税收、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变革,使政府有关部门转变整体的管理思路,提供企业低成本(具有国家竞争力的成本环境)配套政策,能够释放新的政策红利。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因此,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作为区域集优融资试点的机遇,推动更多高科技涉海中小企业集群通过银行间债券等市场获得融资,争取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使金融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与海洋产业紧密结合,有利于海洋经济从传统的内延发展模式走向内外结合方向,为打造海洋强国带来光明前景。

4 拟采取的应对建议

4.1 抓住机遇根据自身优势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

针对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东部沿海地区的管理者和企业主都应该有契机意识,各不相同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优势,比如,江苏的海洋风电装备、海洋深潜装备,新型高端海洋船舶工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上海的港口航运及服务业,海洋工程装备和船舶制造业,浙江的海洋物流、海洋工业、海洋贸易、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旅游、海岛开发产业以及辽宁、河北、山东、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各海洋产业都要紧紧抓住和用好建立自由贸易的新机遇,依托自由贸易区寻找属于自己的新蓝海。

4.2 结合新形势建立健全配套管理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

目前国内海洋行政管理体制中还有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自由贸易区监管新的领域的扩展需要行政管理体制上作出很大的一个变革。既要积极探索政府经贸和投资管理模式创新,扩大服务业开放;又要防范各类风险。各海洋管理部门应结合新形势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管理职能的转变,做好各项规划、计划,建立健全配套管理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5],建立并完善海洋信息服务体系,为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4.3 在给予优惠政策的同时加强海洋环境监管

未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建设必然带来城市规模的向外扩张,占用沿海宝贵的土地资源,从而加大对环境的压力[6]。长三角地区海域环境受长江来水、钱塘江来水、苏北沿岸流和沿岸排水的共同影响,影响因素多,保护难度大[7]。随着入海污染物排放的进一步增加,要达到国家更高减排目标,保障河口海洋生态安全,控制削减入海污染物排放面临更大压力。因此,在给予优惠政策的同时,加强监管也很重要。应进一步注重提高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海洋应急管理。

4.4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形成共同发展的海洋经济格局

华东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基础最雄厚、城市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缺乏配套衔接﹑高效运营的联合协调机制。因此,尽管上游地区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下游地区市场取向改革起步早,商品市场网络发达,涉海企业经营机制比较灵活,但各省、市、自治区海洋经济发展缺乏紧密联系,区域整体海洋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应加强各省、市、自治区的海洋经济发展间的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在接受上海自由贸易区功能辐射的同时,形成以市场为基础,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又互补和共同发展的海洋经济格局。

摘要:文章分析了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自然禀赋,介绍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内容重点,从4个方面分析了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管理规章制度、政策法规、环境监管、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研究并提出了拟采取的应对建议。

上海自由贸易 第11篇

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年来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从改革层面上看

上海自贸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制度改革取得了全面成功。它的工作亮点是以制订负面清单为依据,形成了一个更加开放透明的、以备案制为主的投资管理体制。现在,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企业,只要不涉及负面清单的,就不必审批,备个案就行了,五个工作日就可以办结备案手续。一年来,区内新设外资企业通过备案方式设立的比例超过90%。

贸易便利化进展迅速,“单一窗口”的监管制度创新已经形成,由“多个部门多头受理”改为“一个部门、一个窗口集中受理”,内资企业和负面清单外的外资企业四个工作日就可以领取到相关证照,比原来的29个工作日大为减少。到2016年,所有的单据,如海关税费、相关规费、查验辅助作业服务费用的电子支付,以及船舶和贸易许可与证书、外汇、出口退税等,都可以在“单一窗口”里办理完毕。围绕着“投资管理体制、贸易便利化、金融市场开放、事中事后监管、产业扩大开放”五个方面的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所形成的制度,正在走出自贸区,在上海以外的其他地区复制推广。

(二) 从开放层面上看

总体方案确定的服务业23项开放措施全面实施,在电信、金融、航运、建筑、文化等重点领域的开放迈出了新步伐,目前已有283个项目落地。金融创新的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人民币跨境使用全面开放,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取消部分外汇管理行政审批,以及对一些银行、证券业、保险业简政放权,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自贸区金融服务业蓄势待发,近一年来,89家有金融牌照的机构,2000多家的金融服务业企业已经入驻自贸区。自今年6月18日启动自由贸易账户以来,已有10家银行接入自由贸易账户监管系统,开设自由贸易账户3235个,满足了企业开展跨境资金划拨和贸易融资的需要。1-8月,自贸区内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1563亿元,跨境借款174亿元,跨境人民币支付4.8万笔。金融已成为自贸区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

(三) 从建设层面上来看

借助一系列制度创新,上海自贸区通关速度大为提高。进口通关平均时间较区外减少41.3%,出口通关时间较区外减少36.8%。在自贸区23项改革措施中,已有22项全面实施,还有1项将在近期实施。

自贸区的服务展示交易中心和资产交易中心已经启动。一些商业直销中心已经开始运营。自贸区五大功能平台建设正在加快。这五大功能平台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平台、亚太分拨中心平台、专业物流平台、高端现代服务业平台和功能性贸易平台。在贸易平台中,将建设石油天然气、铁矿石、棉花、液体化工品、白银、大宗商品、有色金属等8个国际交易中心。另外,自贸区境外投资服务平台已经正式上线。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已批准成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正在加紧筹建。此外,有关制度安排,如社会信用体系、企业公示制度、信息共享办法、市场监督制度等建设全面展开。

(四) 从成效层面上看

自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中外各类企业体现出很高的热情,纷纷到自贸区设立企业。据到8月底的统计,近一年来,累计新注册企业达11944家,比原来上海综合保税区20年企业注册总和8000余家还要多。其中,挂牌以来在自贸区海关注册的企业逾5921家,新注册的企业占自贸区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新增企业数的迅速增长,反映了大家对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参与热情与深度。

效应也明显显现,今年1-8月,上海自贸区进出口货值81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值8.7个百分点,高于上海市平均值4.7个百分点。今年1-8月,区内企业经营总收入10200亿元,增长11.3%,实现利润总额增长超过20%。以备案制为主的境外投资项目完成79个,投向17个国家和地区,累计17.28亿美元。

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一) 空间发展面临的限制问题

由于上海自贸区承担着较重的改革开放以及先行先试的任务,但从经过这一年运作看,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工作准备,一些地方还有不足。首先空间发展有限。因为总面积只有28.78平方公里,这是在原上海综合保税区基础上变身而来的,原来综保区的土地就非常偏紧,随着自贸区发展和建设用地的需要,上海自贸区区内土地供求矛盾加剧,原来自贸区工业用地占比高达80%,现在如何转换为商业用地,已成为当务之急。一年来,土地价格已经翻倍,目前未经开发的“生地”也只有约5平方公里左右。其次是整体规划也有困难,上海自贸区分别由原来的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组成,这四个区块不连片,呈现碎片化,如洋山港以货物进出口的航运为主,上海浦东机场以旅客进出为主,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顾名思义就是以物流为主,真正能做点文章的恐怕就是原来的外高桥保税区了。如何总体规划和监管,如何对工业用地进行“腾笼换鸟”、二次开发?这些如果实施起来都要改变原来的格局,会有不小的麻烦。所以,上海自贸区这么个小地方要承担引领下一步改革开放的大任务,确实有“不可承载之重”。

(二) 可复制、可推广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问题

上海自贸区承担着国家给它的两个使命:一个是要取得成功经验,并可复制、可推广;另一个是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但有一个问题被大家忽视掉了,那就是,上海自贸区应该实行一个什么样的税率呢?至今未有公案,而是延续原上海综合保税区25%的税率。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你要可复制可推广,上海自贸区的税率就不可能太低,你就是20%的税率,你恐怕也不好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同时,你又要建设成具有国际高水准的自贸试验区,而国际上高标准的自贸区是什么样子呢?据英国《金融时报》2012年对世界上1200多个自由贸易园区进行评比,迪拜自贸区排名第一。它成立于1985年,将近30年了,面积135平方公里,是上海自贸区的4倍多。在迪拜自贸区内,企业50年免征所得税,无个人所得税,进口完全免税。香港实行完全开放的自由港政策,大多数货物进出香港自由,仅需提前14天报关,外国人可以自由进行投资、生产,税率是16.5%。新加坡也是采取自由港的发展模式,现已打造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贸易自由港,税率是17%,据我从驻新加坡的中资企业了解到,如果你的投资对新加坡经济发展有贡献,如解决就业、税收、科研等问题,税率还可以面谈后再降。我们上海自贸区的税率,如果比新加坡、香港和世界上其他自由贸易区的税率都高,你又怎么能成为国际水准的呢?

我不知道外资企业对此怎么看?我们很注意观察外资对上海自贸区的态度。上个月底,上海自贸区管委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就是在累计新设立的11944家企业中,内资企业10332家,约占86.5%;外资企业1612家,约占13.5%。也就是说还是内资企业进入的多。我认为,上海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应该是制度、改革开放的经验等,税率恐怕还是要与国际上的自贸区等量齐观,起码不能相差太大。据有关人士告诉我,国际上自贸区的平均税率不到17%。如果我们实行的税率比人家高,上海自贸区拿什么去跟人家竞争呢?

(三)金融领域开放的风险问题

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既是设立上海自贸区的最大亮点也是最大挑战,它要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这三个方面进行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表明我国人民币朝着完全可兑换、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其意义不可低估。但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这一金融核心制度改革,则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如果改革成功,其效应会倒逼自贸区外的金融发生制度性改变。但必须看到,这些在我们这里都是个问题,而在人家那里一点也不是问题。因为目前海外已有的成百上千个自贸区中,尽管在功能、规模上不尽相同,但做法大多是一致的,就是鼓励吸引投资、给与充分的税率利率优惠、以及通关便捷等方便,而且这些自贸区所在大部分国家的利率、汇率、资本账户管理和本币的可自由兑换,本身就是市场化的、自由的,所以根本不存在对金融制度变革的要求。

上海自贸区所面临的则是要对经济全局最具冲击力和颠覆性影响力的金融进行改革,否则,自贸区的改革是不完整的。问题就在这里,现在自贸区要与“区外境内”的我国其他地方实行不同的金融制度与政策,这样就会产生利息差、汇率差,就会吸引大家在自贸区投资设机构,以便于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筹资,并利用制度空子进行投资套利,弄得不好,还会冲击国内经济的宏观平衡。另一方面,自贸区内一些从事服务贸易(文化、商贸、社会及中介服务等) 的企业,其注册地和经营地,往往是分开的,即注册地在自贸区,经营服务却多在自贸区外。在区内外利差、汇差不一致情况下,就会产生大量套利投机活动。如果存在大量资金大进大出的套利交易,就会给货币调控形成较大的压力。如果金融管得很严很死,自贸区就容易成为一个“孤岛”,又能支撑实体经济走多远呢?同时,在总体严格的资本管制情况下,上海是很难形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也是不可能与香港竞争的。

另外,上海自贸区最具意义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因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外汇市场成交量调查最新结果显示,在2013年初至今全球高达5.3万亿美元的日均外汇交易量中,人民币日成交额扩大至1200亿美元,首次进入全球十大交易最频繁货币榜单。人民币交易量得以放量增长应归功于我国在国际商品舞台上贸易半径的延伸。2012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货物贸易结算也成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最主要贡献板块。但相比于目前在全球外汇交易总量中,人民币仅占2.2%的市场份额,未来的空间还可大幅提升。国际经验表明,一国货币要成为全球性货币,必须完全开放资本项目。上海自贸区目前资本项目的放开虽然只具有局部意义,我们对它仍充满期待是有充分理由的。

(四) 管理与法律适用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用法律不一致的挑战。由于上海自贸区在许多领域的开放前所未有,需要在法律上也有所突破,它很大程度上要超越地方政府和国务院行政法规的权限。所以, 去年8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讨论通过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域内暂停实施外资“三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可见其所面临的法律挑战不小。过去,深圳搞特区曾授权深圳可以立法,上海自贸区可能不会有这种授权,因此,今后法律领域遇上的难题恐怕难免。

二是监管思路创新的挑战。我国眼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实行的仍是“境内关内”政策,而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园区则实行“境内关外”政策,这将会突破现有海关监管以及其他金融监管政策。政府监管,还有一项也很难,就是对自贸区里的企业要从过去的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一些部门反映说,企业设立我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去管它?这些不仅涉及政府职能的调整,而且涉及政府功能的重新配置、监管思路和制度的创新,以及企业的自觉、诚信的培育和社会监管力量的加强,不然,纵使你政府有三头六臂,你也管不了管不好。

三是政策开放度如何把握的挑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政府转型、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时至今日,应该承认,我们仍然算不上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国家,所以,上海如何结合自贸区建设的要求,如何把握监管与放开的度,这都是上海自贸区要面对的问题。

上海自由贸易 第12篇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对外开放思想,上海自贸区,继承与发展

一、伟大旗帜:邓小平同志的对外开放思想与策略

1. 经贸合作: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在邓小平同志看来,“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引进一个项目,可以带动一些行业的发展。引进的技术我们掌握了,就能够用到其他方面”。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所指的对外开放,应该是以经贸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对外开放,他主要是希望通过经贸合作,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社会主义中国,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2.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道路方向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我们实行开放政策,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有益的东西,是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必须坚持的道路方向,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时刻牢记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3. 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基本立场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我国在对外开放中的基本立场。他曾指出,“我们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只能按中国的实际办事,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可见,在对外开放中应该坚持的基本立场是自力更生。因为,没有任何国家能无条件地援助你,也没有任何国家会按照你的发展意愿全力帮助你。只有坚持自力更生的基本立场,才能更好地保障对外开放主要内容的实现,保证我国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道路方向。

4. 设实验区:对外开放的探索策略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采取“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从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开始试点和实验。邓小平同志曾讲到,“深圳经济特区是个试验,路子走得是否对,还要看一看。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有勇气,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后来又强调,“现在我要肯定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第二句话是,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实践证明,不仅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经济特区的试验也是正确的,是成功的。正是在经济特区试验的基础上,我国的对外开放才正式扬帆起程。因此,设立实验区这一经验可以说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有效探索策略。

5. 渐进开放:对外开放的稳妥方法

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按照这一思想,我国以渐进开放的方式稳妥推进对外开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对外开放的范围由特区逐步扩大到了沿海、沿江、沿边地区。1992年相继开放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沿边城市,开放太原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原区域性推进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而在这一渐进开放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也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

6. 富民强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

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因此,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经贸合作,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自己,实现富民强国。只有民富国强了,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二、继承运用:对外开放思想在上海自贸区的体现

1. 主动试点:认同对外开放的目的和内容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规则正在悄然发生着新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试图通过“跨太平洋自由贸易协定(TPP)”与“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TIP)”等平台构建采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旨在实现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世界贸易新规则。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已经离不开国际市场。为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接轨国际贸易的新规则,我国于2013年9月,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主动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主动试点是我国为确保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确保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采取的战略举措,说到底是为了经贸合作,是为了富民强国,是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认同和坚持。

2. 自主开放:确保对外开放的方向和立场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主动开放的结果。也正因如此,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国际传统的自由贸易区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自主在上海设立的,参照国际新标准,探索实行新规则的对外自由贸易区,它的规则由我国自主制定,不需要与其他国家谈判协商,其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先行先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率先建立符合国际化和法治化要求的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使试验区成为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可见,在自主开放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确保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方向和自力更生的基本立场。

3. 上海试点:沿用对外开放的策略和方法

试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并不是在整个上海范围内试点,也不仅仅是为了上海的发展而试点。“试验区的范围涵盖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并根据先行先试推进情况以及产业发展和辐射带动需要,逐步拓展实施范围和试点政策范围,形成与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试验区肩负着我国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是国家战略需要。”可见,对上海而言,试点是一个逐步拓展实施范围和试点政策范围的渐进开放过程,而对全国而言,上海试点则既是一个渐进开放的过程,更是一个体制机制的实验区,是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实验区,上海试点明显沿用了对外开放的策略和方法。

三、顺势发展:对外开放思想在上海自贸区的深化

1. 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新目标

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没有改变,但是时代赋予了对外开放新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改革,就是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倒逼改革,为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中央明确要求“上海市人民政府要精心组织好《方案》的实施工作。要探索建立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水平。要扩大服务业开放、推进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可见,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更是深化改革的需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已然成为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新目标。

2. 用高标准: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新策略

为顺利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目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坚持邓小平对外开放策略与方法的同时,还针对新形势和新需求采用了新策略,即用高标准倒逼改革。这里的高标准是指全球视野下的最高标准,是世界新规则和新潮流的体现,而当前的“高标准”是引领世界贸易新规则的“负面清单”。我国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正是新形势下对外开放新策略的具体运用。“用高标准”,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适应国际经济新形势,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新规则中处于有利地位;另一方面将倒逼我国的行政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

3. 系统推进: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新方法

系统推进,就是按照预定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保障地,系统地推进某项工作。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一大特点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也是在探索,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等都已日趋成熟,扩大对外开放的现实背景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我国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点中,有条件采用系统推进的新方法,可以通过科学制定“实施方案”“负面清单”等,在试点目标的设定,在试点产业和政策范围的选择,在保障试点顺利推进的法律制度构建和行政安排等方面,做到最大程度的把握全局、统筹安排、系统推进,以降低风险,缩短试点时间,提高试验质量。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

[3]国务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wgk/2013-09/27/content_2496147.htm.

上一篇:机械设备预防性维修下一篇:蔬菜重金属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