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循环经济

2024-09-17

国内旅游循环经济(精选12篇)

国内旅游循环经济 第1篇

国内旅游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2004年首届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的举办,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内学者对旅游循环经济的深入研究。明庆忠等(2007)在相继出版的专著中,对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基本方法、基本理念和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对其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经济科技支撑体系的对策措施的实施进行了具体阐述;[1,2,3]李庆雷等(2008)又对2004—2007年间有关我国旅游循环经济的文献进行了全面综述。这些成果表明我国对旅游循环经济的研究已逐步科学、系统和深入。但近几年随着我国宏观政策的推动及微观层面措施的拉动,对旅游循环经济研究出现了新的视角,涌现出大量期刊文献,因此有必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对旅游循环经济的研究动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其整体研究态势,以期能对以后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以“旅游、循环经济”为主题,以“核心期刊”为来源类别,经过梳理共筛选出与“旅游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文献102篇,并对文献按年份和发表期刊类别进行了简单统计(见图1、图2)。从两图中可以看出:(1)文献年度发表量波动较大,2008年和2010年分别出现波峰。2008年的波峰主要原因是旅游循环经济论文发表具有作者单位的集中性和论文的系列性,其中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代表;2010年的波峰主要因为许多省市以2010年为结束或起始年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这引发了新一轮研究旅游循环经济的热潮。(2)文献发表数量的变动说明学者对旅游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视程度明显受国家或地区政策的影响。(3)发表旅游循环经济的期刊多集中在经济管理类、农业林业类、地理类,尤其是农业林业类期刊占到了22%,这说明在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中发展循环经济受到学者的高度重视。

二、旅游循环经济文献内容研究

文章根据检索的文献,并将其研究内容归纳为旅游循环经济基础性研究、旅游循环经济构成体系及运行模式研究、专项旅游与循环经济结合研究、旅游循环经济实证研究、旅游循环经济支撑和保障体系研究等5个方面(见表1)。

1. 旅游循环经济的基础性研究.

(1)理念综述。由于与旅游循环经济有关的文献从2004年之后才开始大量出现,学者对其研究成果和进展的归纳总结较少,李庆雷等(2008)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旅游循环经济的文献研究的内容类别、研究方法进行了概述,并对中国循环经济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以后学者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值。(2)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旅游业是对生态环境依赖性极强的产业,所以在旅游循环经济理论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大部分学者都自然而然的融合了景观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理论,并且探讨了这些理论对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明庆忠(2009)等把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化理论应用于旅游业提出了建立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使旅游循环经济研究从企业层面逐渐扩大到了产业层面,研究更具有系统化。(3)概念辨析及基本内涵研究。国内学者对其概念名称表述由“旅游循环经济”和“循环旅游经济”两种转向“旅游循环经济”一种,虽然概念内容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但“旅游循环经济”这一概念名称基本达成共识。目前对旅游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和概念表述基本都是要求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少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旅游循环经济融入了一些新理念,吴季松(2005)把循环经济的“3R”原则拓展为“5R”,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原则,魏卫(2006)、宋松(2009)等把“5R”新理念应用到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研究中。

2. 旅游循环经济的构成体系和运行的基本模式研究。

构成体系及运行基本模式的研究是旅游循环经济研究中专家学者较早关注的领域之一,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论文数量在所发表的有关旅游循环经济的文献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和模式的具体措施、[4,5,6,7]运行体系及运行模式框架、[8,9,10,11,12,13,14]如何推进已经建立的旅游循环经济模式良好运行等。[15,16,17]其中关于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和模式的具体措施、如何推进已经建立的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良好运行主要是从政府、法律、科技、教育等角度展开论述;运行体系及运行模式框架一般分层次探讨,以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模式、区域层面的生态园区模式、产业层面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连接模式、社会层面的生态旅游城市模式为代表。近两年又逐渐引入了一些新理论,李本振等(2009)通过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优化旅游循环经济这一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从而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伍峰等(2010)从超循环理论的角度论述了旅游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及形成条件。

3. 专项旅游与循环经济的结合研究。

由于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及其与循环经济理念结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发展循环型乡村旅游受到众多学者关注。循环型乡村旅游研究焦点在循环经济与乡村旅游关系分析、循环型乡村旅游开发思路和模式上。在循环经济与乡村旅游关系分析中重点探讨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与旅游循环经济关系、[7]乡村旅游中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18]关于循环型乡村旅游开发思路和模式研究最多的是“MDR”模式,另外李广宏(2007)构建了旅游业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一加工一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周凌燕(2006)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资源减量化为中心、信息技术为手段构建了新乡村旅游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循环型工业旅游、温泉旅游研究文章只有3篇,内容主要涉及概念辨析和模式研究。[19,20,21]

4. 旅游循环经济实证研究。

旅游循环经济实证研究是旅游循环经济研究正在增长的一个研究热点,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已有的循环经济理论来指导具体某一区域或层面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重点提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和措施;[22,23,24,25,26]另一方面是从具体实践中归纳总结与旅游循环经济有关的理论,比较典型的是郑燕(2011)以云南省抚仙湖禄充景区为个案提出了滨湖旅游区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

5. 旅游循环经济的支撑和保障体系研究。

旅游业是关联度较高的行业,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又需要高科技的支撑,所以应加强对旅游循环经济的支撑和保障体系的研究,这是旅游循环经济良好发展的基础。杨敏等(2009)从政府、旅游企业和社会三大实施主体出发,结合涉及到的法律法规、经济、科技、教育、环境、消费等多方面政策,构建了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体系。

三、结语

旅游循环经济是从循环经济延伸而来,它与循环经济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密切相关,因此虽然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基础。旅游循环经济毕竟是新事物,其理论从起步到成熟需经历漫长的过程,目前对于其研究存在以下问题和特点:

1. 研究未受到旅游学者的充分重视。

这一点从文献发表的期刊类型可以充分显现,从文献的作者也可以发现国内著名旅游专家对旅游循环经济研究并不热衷。国外对旅游循环经济理论研究较少,他们更注重旅游循环经济的应用方面,因此对旅游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旅游循环经济理论体系研究可能会困难重重,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索,旅游专家学者应将更多的热情倾注到其理论研究中,以期能更好的指导实践。

2. 研究内容偏重宏观,并且多有重复和雷同。

内容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的指导上,由于缺乏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际调研,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相当严重,重复内容主要体现在发展模式和对策上。对微观层面旅游企业和专项旅游应用研究相当少,对循环经济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和旅游循环经济实施主体的研究几乎没有。今后应加强旅游循环经济微观方面的研究、循环经济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研究、旅游循环经济实施主体作用研究、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研究,实证研究应加大对国内典型旅游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和对策探讨。

3. 理论研究尚浅且理论依托欠缺。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国内外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入手,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相关启示,并给出相关建议。

一、国外循环经济研究状况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众多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论体系。

一些发达国家成功地进行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包括企业层面的降耗、减污减排,区域层次的废弃物交换和传递,社会层次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从企业层次来看,最典型的循环经济实例是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制造法。从区域层次来看,通过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生态工业园区。最为典型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

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走在世界前列,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最全面的国家,已经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一系列具体法律;美国没有全国性循环经济法规,但半数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

针对不同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方面,Sujit Das(1995),Hirohiso Kishin(1998),YasuoKondol(2001),JohnE.Tilton(2002),S.Spatari(2002),StuartKoss(2003)分别对电冰箱、汽车、塑料包装材料、废金属、纸张等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策略进行了研究;物质减量化及物质减量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方面,Cleveland和Ruth指出,特定企业或工业的原材料使用范围、运行机制、使用模式、物质减量化等对经济层面产生的影响以及物质替代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问题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HondF,2000);在原料与能量流动(工业代谢)的研究方面,Ayres等人(2002)对经济运行中原料与能量流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的研究方面,多年来LCA理论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在产品生态设计的研究方面,Allenby B.R.(1991a;199lb)对有关企业产品为环境而设计(DfE)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生态工业园与工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方面,Frosch和Gallopulos(1989)对工业生态学的理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在技术变革和环境的研究方面,S.Erkman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环境系统分析是技术研究方法的基础,并诠释了工业生态技术;在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手段、立法等研究方面,Wulf-Peter Schmit(2001)提出了推行生态型经济。

浅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 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93-01

“循环经济”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以来,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线性经济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威胁,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加紧了循环经济的研究。本文根据旅游业的特点就如何构筑旅游循环经济进行浅论,促进旅游业持续性大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旅游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生产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每一原则对旅游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当今旅游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旅游法规的名称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缺乏国家性法律的指导和规范,各地立法水平和步伐参差不齐。从调整范围上看,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很多重要领域,《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三部法律作为旅游管理的典型法规还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我国旅游资源面临着严峻形势,从长远看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循环经济立法也应当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作出相应地调整,而不是仅仅制定偏重于那一方面的政策法,从我国的法治状况看,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从现实需要出发,应当制定出一部旅游与经济法叉的专项法规,这样更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些正在开发中的偏远的旅游景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和交通的不便,这些地区多数为还未被人为干扰和破坏的区域,其旅游价值不可小觑,只是因为未经申报审批而未划入特殊区域来进行特别保护。但这些区域恰恰是更应予以重点保护的。由于调整范围的狭窄,使得很多可贵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却无法寻求救济。

(二)旅游业盲目开发,只强调收益,很大程度上忽视风险的存在。我国正处在旅游业快速发展时期,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几乎都做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有多数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当作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来发展。毫无疑问的是这里面肯定有盲目性。旅游业决不是人们常说的“无污染产业”,因游人大量拥挤于景区,或者因决策者的旅游开发战略当、缺乏系统规划等原因,开发会导致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的破坏。旅游业也不是没有风险的产业,“投资少见效快”、“回报率高”只是一厢情愿。事实上,国内即做到旅游开发,又能真正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只是少数。由此看来,那种只强调收益、不重视成本、更忽视风险和生态损失的旅游开发,是危险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价值,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我们开发旅游资源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二、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

(一)对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运用科学发展观思想促进我国現代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第三产业的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繁荣发展。一个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这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第三产业越发的,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越高。实践证明,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科学选择。我国总体上资源较为丰富,但人均拥有量相对不足,特别是代表性旅游资源非常短缺。为了能更好的缓解资源约束与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矛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仅旅游资源难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且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能够以最小的资源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从而缓解资源供需矛盾,是加快旅游业循环发展的科学选择。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旅游发发达城市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旅游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旅游景点的质量,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明庆忠,李庆雷著.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梁留科,曹新向.和谐旅游的价值、构建及其实现[J].经济地理,2007,27.

[4]张建萍.旅游环境保护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5]曲福田.资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6]刘天齐.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刍论 第4篇

1.1 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协调自然”3个阶段,在第一次飞跃中,人们在充分享受征服大自然成果的同时得到了自然规律的严重惩罚,付出了惨重代价。人们不得不反省自己,“协调自然”成了一种必然,于是循环经济的理念应运而生。“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的“宇宙飞船理论”中首次提出,它的出现是对传统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污染”的线性经济模式(美国生态学家哈丁称之为“牧童经济”)的抛弃[1,2]。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实现了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转变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利用”物质循环流动的闭环型经济,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的运作严格遵循 “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循环经济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把经济和环境系统割裂的弊端,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为传统经济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1,2,3] 。旅游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旅游业中的运用,是循环经济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旅游循环经济严格遵循 “3R”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一切旅游经济活动,在旅游开发和旅游运营中实现“旅游景区的环保性开发、旅游资源高效率利用、旅游产品的生态设计和旅游者的可持续消费”,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从农业社会以来,人类在资源的利用上经历了4个阶段:资源基本够用—资源开发基本够用—资源开发不够用—资源枯竭。如今资源利用已进入第三阶段,很快会陷入资源枯竭的尴尬境地。而经济活动方式由传统的“牧童经济”延续到“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线性经济,再到“末端治理”经济模式,让资源和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循环经济的提出和推行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和以资源、环境为吸引物的产业,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尤其重要,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必然的选择。

旅游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载体,是经济系统中很活跃的部分,也是资源和环境依赖度很高的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要遵循生态学规律,这与以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是一致的。旅游业以旅游资源和环境为吸引物,要求其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要达到更高标准,这就决定了旅游业必须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旅游业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和良好条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载体。在旅游经济中,从旅游规划、开发到旅游消费都贯穿着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思想,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旅游规划以科学开发、生态保护为指导原则。旅游规划是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之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对旅游系统进行合理调整的结构性筹划过程[1]。在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规划者考虑的重中之重,在旅游规划中强调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促进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始终保持旅游景区的吸引力。②旅游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创造和维护优美的环境为基础。旅游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以资源为基础、以生态为核心、以开发促保护,始终注重优美环境的建造,包括绿化、美化、水域、生态景观等的建造。优美的环境既是旅游资源又是生态资源,起着调节生态平衡、净化环境的作用。环境资源在环保链条上扮演着生产者、净化者和分解者的角色,有着重要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是促进旅游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③旅游经营以旅游容量管理为杠杆。旅游区的经营应立足于长远目标,为了保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很多景区的管理已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对景区的承载力进行管理。在淡季景区实行“休眠制度”,对景区进行维修和保养;在旅游旺季,为防止景区超负荷运转,解决环境容量与游客数量之间的矛盾,对游客人数及其旅游活动实行限制,有效地防止旅游活动严重超过生态负荷,以利于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1]。④旅游活动以倡导“绿色消费”为理念。在旅游活动方面,倡导旅游者树立“绿色”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绿色消费是一种科学的消费方式,强调的是消费对象、消费方式、消费排放的绿色性,实现可持续消费。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倡导的“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别带走”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思想。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提高旅游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都会伴随物质的流进和流出,关键是资源流进的减量化和废物流出的环保化。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意味着不再存在或尽可能减少“废物”,因为旅游循环经济倡导建立在物质循环基础上的经济模式。在旅游业内部,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等原则,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实现了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整个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废弃物排放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共赢”的需要。传统旅游经济忽视了社会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迁移、循环,违背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等规律,形成了资源消耗型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很多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或者枯竭,产生环境污染,造成经济社会和人民健康的损害[5]。而旅游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旅游经济的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同时,旅游循环经济还拉长了生产链,推动了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促了进社会发展。

2 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旅游经济运行过程中,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给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对当地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循环利用”,同时又不能制约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均衡,为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能。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要有一个基础性的体系框架作支撑,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旅游业的各个相关层面,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及旅游通道等环节,需要从旅游区的规划、开发、旅游活动开展的全过程综合考虑。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包括4个环节(图1):①旅游区。旅游区是旅游业的核心所在,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主体。根据旅游循环经济理念,要求旅游区的管理者要着眼于旅游业长远发展,尽量减少或避免人类活动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避免对旅游景区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保证旅游区的吸引力,同时不断提高景区自身循环发展的能力,实现景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实现包括旅游区开发与规划阶段旅游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保护以及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经营阶段的旅游容量的控制、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废物资源化利用;旅游区设施老化处置过程中的回收利用及无害化、无污染化处理等。②旅游支撑行业。旅游支撑产业是旅游业发展和运行的重要保证,包括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商品等。旅游交通在工具上要环保、节能,在路线设计上要便捷及通道的环境影响最小化;旅游饭店要提倡“绿色饭店”运营模式,位置要合理;旅游商品既要反映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又要注重环保。③旅游者。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旅游环境问题的制造者。旅游者消费方式和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经济的持续性和生态性,因此对旅游者来说,倡导“绿色消费”和“理性消费”是旅游循环经济实现的重要环节。旅游绿色消费倡导消费对象的绿色性(绿色旅游产品)、消费过程的无污染性(尽可能减少废物排放,杜绝污染排放)、消费方式的绿色性(转变消费方式,注重环保、节约、循环的消费理念)。绿色消费的实施可通过教育和立法来实现。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消费时还要做到理性消费,对出游地、出游时间的选择上要尽量避开高峰期,既保证旅游质量,又减轻对旅游区的压力。④政府。政府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引导者、管理者和规范者,应从宏观规划、立法、政策等方面加强对旅游业的干预,使旅游经济快速进入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模式。政府部门应科学合理地论证和制定宏观旅游发展规划,从宏观层面保障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政府要与时俱进地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来规范旅游经济活动,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以法治旅,从法律层面来规范旅游经济活动;政府还要积极通过财政、金融、 税收、价格等措施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引导和鼓励旅游业快速式发展。

3 旅游循环经济体系运行的对策

首先,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要转变观念,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思想。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从旅游规划、开发到经营管理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转变观念,权衡短期利益与永续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放眼于长远利益及对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贡献最大化上。其次,健全旅游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目前,我国旅游循环经济方面相关的法律规范较少,加快制订关于旅游循环经济方面的法规,通过法规来规范旅游经济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违法成本。此外,推行旅游循环经济还要充分运用经济激励和刺激手段,如财政、金融、价格、税收等政策。第三,建立旅游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应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通过对旅游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大幅度降低旅游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建立旅游绿色技术体系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力量。旅游循环经济技术包括资源减量化技术、资源再利用技术、新材料替代技术、环保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生物降解技术等,其具体的实现途径包括建设生态化景观、提供生态化服务、建立生态绿色饭店、创建生态商店、开展生态交通、倡导绿色消费等。其次,要改变现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考核方式,制定出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相应的绿色评价体系和绿色GDP核算体系[6,7]。第四,加强生态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扩大公众参与性。旅游者的消费观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成败,因此要加强对大众的生态教育,培养大众的“科学生态观”和“绿色消费观”,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让大众参与到爱护自然、崇尚自然的活动中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摘要: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载体。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循环经济是整个循环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驱动力,阐述了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试图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来阐述旅游循环经济的实现模式,提出了运行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邓念梅,等.试论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J].青海社会科学,2005,(1)∶37-39.

[2]单宝.解读循环经济.生产力研究[J].2005,(3)∶13.

[3]崔铁宁.循环型社会及其规划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7-20.

[4]王立红.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38-41.

[5]刘艳红,等.中国循环旅游经济的发展战略[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9)∶61.

[6]沈金生.循环经济技术分析框架探微[J].经济问题,2006,(1)∶22-23.

国内旅游循环经济 第5篇

日前,万亩中药材种植及循环经济旅游观光一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编制完结,该项目已获得有关部门批准。

该项目属于新建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彭州市,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区面积10000亩,包括川芎苓种基地、黄精基地、白及基地、黄连基地、重楼基地、三木药材基地以及循环经济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该一期项目总投资为65000.00万元,建设周期为三年。

据专家分析,该项目建设顺应了当前发展的时代背景。

当前人民生存环境不断变化,亚健康群体日益增加,公众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国有1/3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民更加关注精神文化生活及养生,养生则是为了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与人们当前的需求相契合。

我国中药养身文化,源源流传几千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药保健养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整个社会的需求来看,中药养生必将是养生服务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世界各地都掀起了学习中国养生文化的热潮。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和我国中医药院校展开合作,成立中医药学院或大学,开设中医(针灸)专业,共同培养中医药(针灸)的人才,如日本、韩国建立了政府承认的以中医药为基础的汉方医学和韩医教育的正规高等学院;在欧洲,德国有38个医学院开设了针灸课程;法国政府批准在公立医科大学开设针灸课;在美国注册中医学院有72所,送教育部审查批准的达30所,中医养生保健文化正迈进国际化。

州、都江堰中药材与药品生产基地,乐山、雅安、攀枝花的特色中药基地,甘孜、阿坝、凉山的藏药彝药基地,打造1个年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的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

彭州市蕴藏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是四川中药材的重要产区,彭州医药产业历史悠久,现已发展成为彭州工业的重要支撑,全市拥有中成药生产企业、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植物提取物生产企业、化学合成原料生产企业、生化提取企业、医疗器械、保健品生产企业超过30家,其中规模企业18家,从业人员7000人,是成都市医药产业“一核心两园区”的主要植物提取物和现代中药工业园,医药原料和制剂生产企业全部通过国家GPM认证,生产各类产品达300余种,部分产品远销欧美。以川穹、黄连、三木等6种主要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业已经形成规模,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并已初步形成校友产业链。

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循环经济相关书籍 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经济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本项目在进行中药材种植的同时,在产业基地内开展循环农业模式。将中草药提取物残渣回收利用,开展药渣加工,药渣养殖业。将养殖牲畜所排放的粪便进行统一回收,作为天然肥料反向利用。形成循环利用的环保型经济产业。

植面积约11600亩,年产值在1700万元左右。

彭州市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属于近年来开发的新型旅游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512”地震前,白水河镇每年农家乐接待游客人数约20万人以上,拉动了区域内农业,工业,服务行业的大力发展。彭州市发展中药材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的前景十分广阔。

国内旅游循环经济 第6篇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 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神奇诱人的地方之一,大自然赋予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神秘深邃的宗教文化,使这里成为新世纪人类向往的新的旅游胜地。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密集、具多样性,但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气候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是香格里拉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然而高寒气候和高原山地却使得香格里拉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破坏后的修复能力差。因此,在旅游发展中,如何对生态旅游区内生态旅游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将是这一区域面临的新挑战,无疑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为该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该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香格里拉发展旅游一定要坚持生态与旅游的和谐发展,这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为了缓解人类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应被引入到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发展之中,它将为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战略,被认为是从机制上消解长期环境、资源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是21世纪与知识经济相并重的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大发展趋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因此,通过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实现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进步的多赢,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将探讨该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它将对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必须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探索可行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途径与模式。具体来说,不同层次、不同区域范围要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基础条件采取不同的产业模式,每个地区只有明确发展的模式,才能找到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关键,才能使得循环经济建设有具体的方向,突出重点不断深入,从而取得成效。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依托香格里拉高科技、无污染的有机农业,既满足游客的食物消费需求,又营造田园风光式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休闲度假,并通过旅游业促进农业发展,游客排放的粪便作为农业的肥源,形成农业和旅游结合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图1:

2. 水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

采用雨水收集与处理应用技术、中水处理综合技术、雨水中水的生物过滤和回用技术、节水器具和控制技术应用、饮用水入户技术应用等,通过整体上的优化设计和合理控制,实现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节水与污水处理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见图2:

图2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水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

3.生态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协调共生的原理,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型生态产业技术体系,使整个生态系统获得多重效益,结合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及周边景区(点)内的农业、养殖业、旅游业等的生态化建设,对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统筹安排,明确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或旅游业改革发展试点区范围内的空间格局,构建香格里拉旅游区生态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图3:

图3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意图(参考《旅游循环经济研究》)

参考文献:

[1] 眀庆忠.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8.1

[2] 迪庆州旅游局.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介绍.2006.10

[3] 冯之浚.循环经济在实践--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人民出版社.2006.3

[4] 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汇报材料.香格里拉的跨越--迪庆旅游二次创业纪实.2007.5

[5] 戴慎志,陈鸿.让香格里拉自然和谐地生长--对香格里拉县城发展与保护的思索[J].云南建筑,2006.3

国内旅游循环经济 第7篇

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具体就旅游业而言, 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旅游的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 在旅游业内积极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 综合体现了科学发展我国旅游业、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提出的, 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而言。它要求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 使物质和能量能够在不断进行的循环和流动中得到充分、合理和持久地利用。简言之, 它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益、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

二、我国旅游经济管理问题分析

(一) 相应法规体系及监督机制不健全。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迅速, 而旅游法规建设严重不适应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现代旅游企业制度和现代旅游行业组织还没有建立, 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管理机制。由于旅游经济管理涉及到旅游、财政、物价、公安、交通、文化、劳动和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 具有综合性, 要求必须通过政府牵头、部门联合行动, 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任务不明确, 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职权相对比较薄弱, 职业素养高低不同, 难以形成强大的旅游经济管理合力, 也就难以对旅游行业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 旅游经费投入侧重不合理。

旅游产业囊括了吃、住、行、旅、购、娱六大要素。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少, 财政相对困难, 这就间接造成了对旅游设施的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不建全, 导致天然优良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闲置。由于旅游服务设施只有少量投资, 导致旅游服务和设施不配套与落后, 这就造成了花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开发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实现有效的利用。旅游景区主要通道的道路周边绿化程度低, 连接游览景区的道路和景区内游览通道的建设落后, 污水、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薄弱, 这些都制约了旅游经济管理的高效运作。

(三) 重开发、轻保护现象严重。

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 各种旅游经营者急功近利的盲目开发活动和游人不当的旅游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 严重违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不仅在资源开发之初不考虑环境和资源问题, 在某个已经开发的资源遭到破坏后也没有及时进行保护和弥补, 致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完全破坏。这种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完全是鼠目寸光的行为, 更谈不上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了。为保护而保护的纯事后行为也经常发生, 即在开发旅游资源之初完全没有考虑3R原则, 当造成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后果时才意识到保护, 后果是以资源的破坏和高额的治理费用为代价。

(四) 旅游产品不精致、无特色。

产品供需错位是现在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旅游景区的产品往往没有特色, 沿用的是以往的主体和方案, 不能进行个性化产品设计, 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 导致游客数量的逐渐减少, 难以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些旅游景区尤其是主题公园试图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新颖的体验, 但由于缺乏独特性设计、游客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客源随之慢慢萎缩。另外, 旅游产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行业的高失败率。

(五) 景区超限量接待现象严重。

可持续旅游的首要标志是旅游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因此, 作为旅游环境系统与旅游的环境承载力, 应成为判断旅游业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旅游产品和大众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凸现, 旅游供给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 许多旅游景区并没有对旅游区的承载能力进行科学的考查, 特定的时期旅游景区人满为患, 严重超出了环境的承载力, 不但导致旅游资源破坏和退化, 而且还会引起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质量恶化。

三、循环经济视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创新

(一) 系统观创新。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集成式的复合系统, 不仅涉及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及相关产业, 还涉及旅游管理者、开发经营者、当地社区、当地居民、旅游者等的行为, 也涉及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科技等自然与人文要素, 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建立起系统控制、系统优化的系统观。循环经济观要求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从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大资源观、大开发观、大发展观。必须从大局出发整合好旅游资源, 用品牌景区、景点带动周边的旅游景点发展。通过社会化投入和市场运作, 实现旅游资源有效整合, 增强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要对旅游发展未来状态进行科学的设想、设计, 使旅游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二) 经济观创新。

旅游循环经济要按照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 充分发挥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技术经济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 充分考虑旅游资源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社区承载力、旅游者心理承载力等旅游承载力体系, 以保证旅游业科学、有效地发展。要做到旅游区域管理与环境容量相结合, 既满足游客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旅游需求, 又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 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这是旅游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以免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 实现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 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不能有效地控制游客数量, 就可能发生游客过分拥挤、破坏生物栖息环境和天然植被的局面。

(三) 环境伦理观创新。

旅游循环经济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的核心, 是建立真正平等、公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倡导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应认识到人类应与自然保持和谐相处、协调进化的关系, 人以外其他生物、物种、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界所有的存在物具有其内在价值, 生态系统和自然界还有其系统价值, 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 对其他生命和生命支持系统负有伦理责任。实施旅游循环经济应培养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育环境的伦理情操, 并将环境伦理运用于节约资源、生态恢复、环境整治、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绿色消费、护育自然等之中。遵循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 尽量开发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 特别要根据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不同类型来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

(四) 生产观创新。

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循环使用资源, 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其“3R”原则要求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节能生产、节约型生产、再生型生产、绿色生产等生产发展形式, 树立起新的生产发展观。在旅游开发建设和产品设计过程中, 在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置过程中, 均要遵循生态系统平衡原理, 按生物链发展要求, 采用新的生产发展观来运行, 以求经济、社会、生态的统筹和谐发展。在生产中尽可能利用高科技, 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 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加快推进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O14001的实施, 以“绿色采购”、“绿色服务”和“绿色消费”理念引导企业组织的发展方向, 促进各类组织节能降耗、减轻污染、提高效益。

(五) 消费观创新。

旅游循环经济要求人们改变消费观念, 提倡旅游的精神文化消费、适度的物质消费, 尽力做到消费文明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提倡合理、健康、有限量的消费行为, 努力使旅游消费行为不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使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旅游绿色消费要求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 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再利用。完善“产、学、研、官、民”的合作体制、产品的标示制度, 鼓励公众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在政府采购中, 确定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 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等。“3R”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改善要求以政府和企业为主体, 鼓励支持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 加强社区参与, 促使全社会关注旅游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 宣传教育体系创新。

宣传教育具有信息传递、舆论导向和监督、规范公共行为和普及知识的功能, 是实现公众参与的前提。旅游循环经济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 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 才能使政府、企业和社区公众提高对规划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并将有关规定落到实处。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各种文学艺术等多种宣传渠道, 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理念, 加强舆论监督;将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科学原理等基础知识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教育, 增强全社会的循环经济法制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 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旅游循环经济, 在旅游区建立各种标识系统或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等, 引导游客进行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等。

四、结论

循环经济是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而采取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面对旅游业现存的种种弊端,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适合我国的国情, 也是构建环境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旅游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是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 是增强国家旅游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 2000.3.

[2]王华.我国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 2006.11.

[3]郑度.人地关系与环境伦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3.

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 第8篇

循环经济的顺利推进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作保障,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在政府通过法律法规与政策的指导下, 各类企业与社会参与而实施的, 因此完备的政策法规是推进循环经济顺利实施的内在的动力因素, 实施成功与否与政策法规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国内外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进行研究与分析, 得到一些有关循环经济政策的启示。

一、国外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现状

(一) 德国

德国循环经济政策研究主要是围绕废弃物领域, 为促进污染物的减少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德国政府制定了许多激励政策来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到垃圾和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活动中。

1. 税收政策。

德国政府于1998年制订了“绿色规划”, 对税收体制进行改革, 在国内工业领域和金融投资中纳入生态税, 2000年开始实施该税制。生态税是对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和使用对环境产生有毒有害材料生产的产品新增的税种。生态税的引入可促进各企业改进工艺、设备和技术, 有利于政府通过经济措施引导生产商的行为。还有其它一些税收优惠政策, 如加大设备折旧率, 免交销售税等。

2. 抵押金返还政策。

抵押金返还政策主要是针对消费领域制定的, 对消费者购买含有包装和容器的产品, 在购买时按规定缴纳一定的费用作为包装和容器使用的押金, 在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 消费者把包装和容器退还给商店就可取回抵押金。德国政府在《包装条例》中规定, 如果被消费的容器如液体饮料等的容器, 是不可回收利用的, 则消费者在购买时必须为每个容器额外支付0.25欧元的押金, 当容器容量超过1.5升时, 需多付0.5欧元。在《饮料容器实施强制抵押金制度》中规定, 在德国境内任何人购买饮料时, 都必须要为每个容器额外支付0.5马克的押金。以上所制定的条例、制度都要求消费者把使用后的容器和包装按要求返还到购买处, 押金才能予以退还。

3. 废弃物收费与处理政策。

德国废弃物处理费的缴费主体主要是城市居民和生产者。对居民收费, 主要是按户收取、也有计量收费, 按不同废物和废物不同量收取费用。对生产者收费, 主要是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 要求生产者对其生产的产品负责, 迫使生产者对其使用的落后生产技术予以更新改造。对居民和生产者收取的垃圾费增加了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资源化处理的资金投入, 从而为今后垃圾处理积累了资金。

废弃物处理是一项投资巨大、全民参与的事业, 仅靠政府的投资无法使这项活动顺利进行。德国政府广泛吸引私人经济投资参与, 逐步推动废弃物处理的市场化和产业化。DSD双轨回收系统有限公司就是废弃物处置的成功典例。

4. 财政补贴。

德国政府很重视环保设施和节能设施的建设, 规定对各类环保设施的兴建给予相当于其投资费用1%的补贴;对节能设施建造与改造给予其投资费用25%的补贴率。

(二) 日本

日本在推进循环型社会过程中, 制定了各种资金投入和税收制度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

1. 融资政策。

日本政府对于从事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工艺改造、新设备投资等活动的企业和个人, 根据不同情况可分别从日本政策开发银行享受政策贷款利率。

非赢利性的金融机构可为实施循环经济的企业、项目提供中长期优惠利率贷款并给予各种税收优惠。

2. 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主要有优惠政策和退税政策。政府对各类环保设施, 在其原有折旧率的基础上再增加14%~20%的特别折旧, 加大设备折旧率。对废弃物如废塑料制品、建筑废物和废木材等进行资源化处理的设备或装置, 政府也有所规定, 该设备或装置在使用年度内除了享受正常的普通退税外, 还享受特别退税, 标准是按取得价格的14%。对公害防止设施可减免固定资产税。

3. 预算政策。

对从事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各企业给予补贴, 补助费占研发费的1/2左右;对于民间从事实用先进技术研究的企业给予2/3的补贴, 金额最高上限为1亿日元。对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工艺流程和设备的企业给予补助, 费用占其生产和试验费用的1/2。对企业引进合理利用资源的先进设备给予1/3的补贴, 金额最高上限为2亿日元。

4. 公众参与政策。

日本政府在建立循环型社会过程中非常重视公众的参与, 政府规定媒体要承担宣传循环经济、提高人民节约意识的社会责任。通过其它各种手段, 如把循环经济纳入学校教育中;动员市民开展垃圾收集活动, 尤其是废旧电子产品、电池等的回收, 提高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公众减少对过量、奢华包装产品的消费, 进行适度消费和正确购物, 减少包装垃圾的产生;延长一次性用品和不可再生资源产品的使用期限;向公众发放有关垃圾分类和处理的资料等进行宣传, 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到产品的节约使用、废弃物的回收中, 以提高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 美国

美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也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 循环消费政策。

循环消费主要是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 是指同一件商品对一个消费者失去了价值, 但同时却对另一个消费者有利用价值, 因此消费者之间可以实现产品的有偿转让来实现循环消费。主要是通过网络在政府规定或支持的商业网站进行旧货交易, 也可同慈善机构、定期举行的甩卖活动进行旧货买卖。

2. 能源政策。

美国主要是通过财政手段来激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政府拨款资助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并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提供抵税优惠。政府部门带头使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产品。对于生产节能型家电的企业提供抵税优惠。鼓励研发和使用新型的采用可再生能源车辆, 以节约石油资源。

(四) 其他国家

除以上三个国家外, 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也有相应的政策体系。

荷兰的废水、废弃物处理收费政策, 固体废弃物处理厂由政府投资建立, 每处理1公斤垃圾规定收费0.16荷兰盾。

瑞士政府规定, 企业在使废弃的塑料瓶回收率达到75%, 才能获准广泛生产与使用塑料瓶。在全国各地设立专门的回收箱分别对废罐头盒、废电池回收以作它用。

韩国的废弃物再利用责任制, 指“废弃物预付金制度”, 即生产单位依据其产品将出售数量、按比例向政府预付一定的数量的资金作为押金, 政府再根据其最终废弃资源的情况, 确定返还押金的比例。还有瑞典、丹麦等各国都有与其发展循环经济相配套的政策体系。

二、国内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于循环经济政策的研究也较多, 主要是基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节约。学者们在财税政策和立法专项方面的研究较其它方面多。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从国家、企业、社会层面推动循环经济的试点企业和园区等不同行业发展循环经济, 从而最终希望在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 学者们研究主要概括如下。

1.财税政策。财税政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理想的政策手段。财税政策主要是根据市场经济活动而制定的, 政府通过制定财税政策可以主导市场行为, 引导市场主体。财税政策可用来鼓励对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有意义的科研开发、设备更新、工艺改造等经济活动。财税政策主要有:绿色购买政策、财政补贴、税收政策等。学者们对现有的税收提出改革性建议, 主要有:扩大征收范围;设立资源消费税;实行差别税率;提高污染物排放税;资源税的征收应转变为事前行为;细化税收的优惠政策如:免征关税, 税收抵扣, 加速折旧等。

2.产业政策。要解决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就必须坚决改变过去的分散发展的产业布局政策, 积极推进企业积聚化、延伸产业链、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3.技术政策。循环经济技术政策主要有清洁生产技术政策、废弃物处理技术政策、污染物治理技术政策, 总之是要保证所有产业内的资源都能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

4.价格政策。提高初始资源价格;提高废弃物排放成本;降低废弃物再生利用成本;降低循环经济的交易成本和市场开发成本。这些价格政策的出台可以促使资源利用率提高;废弃物减少;废旧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更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环保产业、清洁产品的开发。

三、启示

纵观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 可以发现循环经济的政策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公众参与性政策, 政府的规制性政策和利用市场运作的市场性政策。

1.规制性政策。规制性政策主要是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和控制手段主导市场行为, 政府的这些命令和手段对市场具有指导和驱动作用, 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动力。这些命令和手段一般有法律法规、禁令、规划计划等, 且操作单一化。循环经济的规制性政策大多是以立法形式制定, 主要有综合法、基本法和专项法, 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2.社会公众参与性政策。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循环经济的推进除了依靠政府外, 还应该把重点放在市场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方面, 公众参与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将循环经济纳入学校教育中, 从小进行宣传教育;规定媒体必需承担宣传循环经济的社会责任;组织民间团体进行宣传;发放宣传知识手册与材料, 建立信息公布平台, 及时公布一些在生产中实施循环经济的企业、绿色产品和发展落后的企业, 进行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便于公众及时了解信息, 适时进行监督。宣传公众主要是在消费方面, 防止过度消费, 购买适度包装的产品, 减少包装垃圾的产生;在日常的垃圾收集中进行分类, 尤其是对废旧资源的回收与分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产品在群体之间进行循环利用, 避免其过早成为废弃物。最终促使公众通过参与循环经济发展养成节约资源、减少垃圾以及环境友好的适度消费模式。

3.市场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有税收、收费、补贴和价格等政策。

税收政策有税收减免和优惠、生态税收等政策, 主要表现为对企业从事循环利用设备生产的免征销售税;对进行废旧资源处理的企业给予普通退税和特别退税优惠;对用再生能源生产产品和节能型产品的企业给予税收抵免等等。这些政策都是为了促进企业改进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 进行清洁生产, 以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收费政策, 主要是要对废弃物和污染物征收处理费。对企业和消费者依据不同规定收费, 对生产者来说延伸生产责任制, 对产品废弃物回收处理负责, 按照企业排污量、污染程度进行收费;对消费者按户按人口按量等标准收取。最后积累污染物和废弃物处理的资金, 并可广泛接纳社会私人经济以承包、服务协议等多种形式参与这项措施。

补贴政策, 主要是指政府对在生产过程中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和要求进行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设备研发的企业和个人以直接性补贴、间接性补贴、投资、贷款、奖励、优先支持股票上市等形式进行鼓励, 以促进市场主体企业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活动中, 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模生产的目标。

总之, 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是在政府的指导与驱动下, 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从而形成规制性政策、参与性政策和市场性政策的政策体系, 实现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军, 刘金华.日本循环型社会发展动向[J].环保视窗, 2002 (4)

[2].赵景华, 王雍君.德、日、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3].陈灵.循环经济论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4].林云莲.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经验及启示[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6 (1)

[5].谯薇, 蒋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6 (2)

[6].郑云虹, 李凯, 武珊.发展中国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J].东北大学学报, 2004 (4)

探讨循环型旅游经济的发展新策略 第9篇

关键词:旅游经济,循环型,发展,新策略

一、前言

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 循环型旅游经济是社会当中新兴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 它通过资源、环境以及能源等方面的持续利用, 使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及再利用向平衡趋势发展。目前, 循环型经济在我国还处在最初的发展时期, 旅游业需要虚心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促进我国循环型旅游经济的发展, 使旅游产业以循环型经济为基础, 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能够保持平衡地发展。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 虽然我国资源丰富、地大物博, 可是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 人均占有率较低, 有效地开展循环型旅游经济策略, 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循环型旅游经济的含义

循环型旅游经济本着清洁生产、再循环和再利用的基本原则。它所包涵的领域非常多, 其中涉及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活动过程当中所包涵的各种基本因素, 另外还包括旅游景区以工农业为主的各种社会活动情况等, 循环型旅游经济是新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 其发展需要由新的技术作为动力和支撑, 并通过法律的手段给予保障, 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这个过程中, 还要考虑我国环境, 将污染控制到最低, 使资源得到持续的利用。循环型旅游经济属于循环经济的一个分支, 所以也要遵循3R的原则, 实现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环的原则, 通过使无害环境的技术和手段, 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利用率, 使旅游景区当地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系统得到协调的长足发展, 在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下进行资源开发, 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使用, 做到资源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合理运用, 形成旅游建设与文明发展并重的生态旅游产业链。

同时, 循环型旅游经济, 是与旅游相关的经济发展模式, 因此, 要想使生态环境实现其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有效结合, 必须将旅游景区的环境优化以及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相有效结合, 将旅游业持续的发展和景区的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的就业问题有效融合统一, 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要求, 响应我国降低生态成本投入, 减少资源能源浪费的号召, 资源节约的同时使企业经济效果不断提高。

三、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策略、

我国要想构建科学合理的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必须控制好旅游企业的经济收入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使旅游业的开发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之间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在循环经济3R再利用、减量化以及再循环的原则基础之上, 使旅游环境得到合理地利用而且还要做到不过度地开发, 使旅游环境的生态利用率提高, 使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稳定且和谐的发展, 使旅游生态成本有效降低, 并提高其长远的经济收益率。

(一) 旅游企业要树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国内以及国外大量游客的涌入, 使我国的旅游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对于我国GDP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 旅游企业的经济利益被摆在了首位, 很少关注旅游企业将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及其再利用。

旅游企业在规划时, 并未将循环经济考虑进去, 为了企业的经济利益, 疯狂的开发并滥用旅游资源, 使已有的旅游资源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 而且很多都是无法再修复的。这些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发展失衡、旅游景区生态灾害不断加重、水体与空气严重污染、森林与草原不断退化等。为了能够将这种旅游企业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不计成本的错误开发理念改变, 旅游业管理部门要树立新的可持续消费的理念, 对旅游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旅游消费者进行积极的引导, 使其改变原有的思路。使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景区时, 可以自觉的对景区环境进行保护, 另外还要积极的宣传并提倡旅友们即旅游业的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引导游客保护生态环境, 爱护公共环境, 不乱丢垃圾以及文明观景等行为, 避免旅游景区的环境污染。旅游企业在设计及制定旅游线路时, 要将循环经济的具体要求充分地考虑进来, 在确保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线路的同时, 使旅友们感受到循环型旅游的重要意义, 使旅友的价值观念及审美态度得到提高。

(二) 延长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

旅游业的旅游产品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这是和旅游环境密切相关的。通过旅游景区产品生命周期的情况能够将当地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显示出来。关于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通常包含探索期、发展期、饱和期、停滞期以及衰退期, 按照各个旅游景区不同的性质, 导致某些旅游景区还有相应的复苏期, 通过各种保护手段, 有效延长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 使景区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以及长期的利益。

(三) 旅游业要积极构建循环型旅游经济完整的产业链

旅游业要立足当下, 放眼长远, 积极构建循环型旅游经济完整的产业链。从而实现旅游业区域性的协调发展, 确保当地的循环型旅游经济与当地的整体规划和发展形成统一, 与当地的旅游相关企业共同合作, 形成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模式。旅游企业要按照当地的生活方式、文化内涵、环境特色等因素, 积极建设具有当地风土人情、可以将当地特色展现出来的特色旅游。要通过口碑和媒体的宣传, 使当地的特色旅游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 促进当地循环型旅游经济得到快速、长远的发展。构建循环型旅游经济完整的产业链必须考虑各方的均衡利益, 对于旅游企业的招商引资和接下来的后续开发和管理工作当中, 尽量将各个单位的利益分割问题处理好, 将项目的开发者、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团体的不同要求处理好, 做到各个单位不同责任的明确划分, 制定并完善循环型旅游经济管理体系, 保证各项开发工程可以顺利的开展, 确保完整的景区生态环境, 在有效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同时, 确定旅游景区稳定及长远的经济效益。

(四) 旅游业要积极建构反馈式的循环型经济流程

按照循环型经济3R的原则要求, 旅游景点在循环型经济建设的过程当中要按照从旅游资源到代谢废物到再生资源的利用这样一体化的反馈式循环, 使可利用资源实现有效的利用, 对于不可利用的废物要集中处理, 使景区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反馈式循环型经济流程, 形成反馈式合理的循环模式。建立循环型经济流程的过程当中, 各个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协助合作, 按照各部门的职责处理相应事务。另外, 还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 使旅游资源开发的流程得到规范, 大力制止破坏景区环境导致污染的行为, 并给予相应处罚。建立完整的循环旅游经济发展体系, 使旅游业发展与环境污染间的矛盾在根据上得到解决。

四、结语

旅游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由于当前旅游资源掠夺式的大量开发, 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为了确保旅游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长期发展, 大力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同时, 应用循环型旅游经济模式对于我国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刘佳, 赵金金, 张广海.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 2013 (4) .

旅游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第10篇

我国旅游业自1986年正式纳入国民经济计划,至今已二十年了,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旅游产业已达相当规模。1998年12月国家已将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全国许多省、市、地区已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龙头或支柱产业予以优先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入境人数120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年国内旅游总收入7686亿元,增长12.4%。世界旅游及观光理事会预测,中国旅游业2006年预期将增长23%,总值可达3010亿美元,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旅游国,位于美国及法国之后。该理事会在北京发布的最新报告也预测,中国将在10年内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到2016年,中国的旅游市总值估计可望超越1万亿美元。

二、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素有“无烟工业”之称,但并非“无污染工业”。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眼前和局部利益的驱使下,各种旅游经营者急功近利的盲目开发建设行为和游人不当的旅游活动,不但会导致旅游资源破坏和退化,而且还会引起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质量恶化。

在我国,由于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加之国民生态意识较薄弱,人口众多,生态道德尚未形成普遍的社会风尚,旅游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环境既是旅游景现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旅游景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如在云南省,50多个高原湖泊如高原明珠璀璨夺目,湖泊周围都是风景优美的地方,但大量旅游者来到后,往日清澈深邃的湖面上,飘着各种各样的固体垃圾和机动船穿梭往来留下的油污。此外,旅游业带来的对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破坏,人文景观的破坏和造成的森林火灾等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云南丽江城历史悠久,是一座家家垂柳、户户流水的文化名城。现在,“户户流水”已经没有往日的那般清澈,污物随处可见,游人多了,不少生活废水排入这些流水,已经出现富营养化的迹象。如果不认真加以保护,丽江有可能失去原有美丽。泸沽湖位于云南和四川交界处,是水质I类的高原明珠,是世界著名唯一保存的母系摩梭女儿国。从92年开发旅游以来,一直处于自发粗放型状态,迄今景区拥有个体经营的家庭式宾馆酒店89家。为了争夺好的经商口岸,人们把房子建在湖边,甚至填湖建设。由于生活污水直排湖中,湖水污染变浑,生态有恶化趋势,导致三种特有的裂腹鱼濒于灭绝,这样发展旅游经济能持久、能循环吗?

种种事实使人们越来越清楚认识到,旅游业并非是人们原来认为的无污染工业。旅游业作为一种产业,如果开发和管理不当,就会破坏生态,污染旅游环境,产生“旅游公害”,如不充分认识和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引起恶性循环,由此影响旅游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

三、循环经济是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可持续发展战略正逐步被各国和地区接受和实施,其发展的最佳模式———循环经济模式,亦正被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重视,并提出应该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建立循环社会,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明确提出了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

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循环经济就是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从而提出应该循环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并融合环境保护理念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保护日益稀缺的资源,同时提高资源配置率。旅游资源是一种稀缺、珍贵、有限、脆弱、不可再生的资源,其开发利用必须杜绝原有盲目无规划开发及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恶性循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循环经济模式,从而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循环利用。

在循环经济原则下,通过预防代替末端治理,各个环节全方位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我国旅游业一向重开发、轻保护,重经营、轻管理,理念滞后,旅游环境与资源保护措施落后,旅游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四、实现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走旅游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必须抓好各方面工作。

1抓好旅游法制的建设和执行工作

科学管理的基础在于完善的法制。在旅游环境保护,实现旅游循环经济工作中,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举措,就是利用各种涉及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来约束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的行为,以达到对旅游环境进行保护的目的。法律举措的基本特点是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和综合性。基本要求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国应该加快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2抓好旅游发展规划工作

旅游规划是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是旅游业科学发展的蓝图,是发展旅游业的宏观指导方针和战略推进依据。是促进旅游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科学的旅游规划可以遏制旅游资源各自为政的盲目开发,杜绝不顾长远效益的竭泽而渔的愚蠢行为,使旅游资源开发在渐进有序、统一和可持续的状态下进行。

3抓好旅游发展三同时工作

旅游区的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发展,以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绝不能只顾收入不顾环境,只顾眼前不管未来。旅游资源特别珍贵,必须坚持保护第一。保护具有否决权,若搞不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宁肯不开发或迟开发,也要对国家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4抓好旅游行政管理工作

发展旅游业,如果管理得当,会促进环境保护;如果管理不善,会给旅游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最终破坏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理应由国家统一管理,政府职能之一就是代表国家有效行使管理国有旅游资源的权利。所以,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由政府出面进行宏观规划与控制。政府“掌握着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代表公共利益”,在发展旅游业和保护环境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行政管理作用。

旅游业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工作必然涉及到方方面面,不仅涉及环保部门、旅游部门,而且还有公安、交通、卫生等众多部门。要实现旅游环境的保护,就需要齐心合力,共同努力。而要实现这方方面面的协调,政府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5抓好旅游经济管理工作

旅游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与实质在于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即从物质利益方面来处理国家、旅游企业、旅游者个人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调动各方面保护旅游环境的积极性。旅游环境是一种资源,采取经济举措保护旅游环境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可以增加或者减免有关部门或企业的税收,限制和禁止某些对旅游环境可能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建设项目,鼓励和支持那些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的建设项目。征收旅游资源税,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实行保证金制度,凡是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旅游项目,由主管部门按总投资的一定比例事先收取保证金,待该项目竣工完成验收合格后,保证金全部返还;收取押金,对可能造成污染的物品如啤酒瓶、饮料瓶等加收一份押金,当这些潜在污染物送回收集系统避免了污染时,即退还押金。这些都是保护旅游环境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简单易行的经济举措。

6抓好旅游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必须重视和长期坚持旅游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这是治本措施。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侧重的宣传教育工作。旅游目的地到处都应有环保标志和牌示,随时提醒人们的环保行为;导游在解说中要坚持面对面的旅游环保宣传教育,在旅游现场开展环保教育效果会更好生态旅游的环保教育功能非常明显。旅游者通过参加生态旅游,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接受环境保护教育比在其他环境中更生动、更直接、更具有说服力,应大力提倡。

7抓好旅游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实现旅游循环经济离不开科学技术。在旅游环境保护领域,离开科技进步,就难以改善旅游环境质量,无法控制旅游环境污染。在旅游环境保护中科技举措有数学举措、物理举措、化学举措、生物举措和工程举措等,可以利用和发挥其各自的优势,达到保护旅游环境的目的。

搞好旅游环境监测工作,运用数学中的数字、公式、模型、图表等形式,来表示旅游环境的质量及变化趋势,为旅游环保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各种环保设施、设备或方法的物理化学作用,来达到污染物的治理。给一些野生动物戴上无线电跟踪装置了解其生态行为,以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搞好旅游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香化工作,可以提高景区档次,实现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根据需要,建设一些旅游环境保护工程也很有必要,如建造围墙、堤坝、沟渠、桥、梯等,以达到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的目的。比如,青藏铁路,为了不影响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生活和迁徙,共修建动物通道33处,对保持高原生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只要我们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循环经济原则,全方位抓好旅游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我国旅游事业就一定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能够成为世界旅游大国和旅游强国。

摘要:当前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同样,我国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大力推行和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具体就旅游业而言,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旅游的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在旅游业内积极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综合体现了科学发展我国旅游业、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岩:《旅游产业中的循环经济理论》[J]财经界(下半月),2007,(01)。

[2]张欣:《旅游业后发地区发展战略研究》[J]旅游科学,2002,(04)。

[3]李颖、杨慧敏:《循环经济: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生态化经济》[J]兰州学刊,2003,(05)。

[4]王利朋、李茂青:《浅议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2007,(02)。

[5]胡晓晶、喻继军,李江风:《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型旅游业的模式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22)。

循环经济 经济效应有多大 第11篇

循环经济真正备受关注源自今年5月底,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全国财政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的表示:中国将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预计到2015年,循环经济产值达到1.2万亿元。不过,循环经济虽已是家喻户晓,但却鲜有人能说清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范围比较广,再利用、循环利用、减量利用都属于循环经济范畴。”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告诉《英才》记者。“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被称作3R原则。那么,遵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好处是什么?发展循环经济又存在哪些瓶颈?

难以计量

循环经济的概念听起来模糊,但循环经济却并不遥远。

湖北宜化集团于去年,在新疆进行了百亿元的投资,而此前也已经投资了几十亿元,这个项目打造的就是低碳循环经济园。“将煤化工、采矿、煤矿、尿素、水泥,循环起来,做成个循环经济园。”湖北宜化集团董事长蒋远华告诉《英才》记者,“在这个园区,二氧化碳能够变成尿素,进而达到了减碳。”

早在2008年,记者在乐山五通桥区进行多晶硅产业实地调研时,也发现为处置多晶硅的有毒附属品四氯化硅,而建设了循环经济产业园。四氯化硅是一种带有剧毒的化学物质,不便于长途运输和就地掩埋,处理不善将直接给人类和生活环境带来巨大危害。

在最古老的多晶硅生产工艺中,并没有妥善处理四氯化硅的方法,而是采取简单的酸碱中和后就地掩埋。光伏产业兴起之前,多晶硅的产量很低,只有几十吨。因为量小,其副产品就被化整为零后掩埋了。但是光伏产业的兴起,已经不能采取最古老的处理方法。当地政府就引进了新的处理技术,将四氯化硅生成白炭黑。“这些都是循环经济的一部分。”姜克隽说。

“循环经济实际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减量,减量是相对于节约、提高效率而言的;还有一个是变废为宝,也就是资源的再利用,让它循环起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告诉《英才》记者,“资源再利用里边也有交叉的,通常所说的三废,其中很多东西都能把它再变成新的资源。”

不过,循环经济对企业而言,代价颇高。

节能减排对企业亦有好处,降低消耗,就减少了能耗的支出,这是盈利。但蒋远华感叹,节能减排对很多企业也是包袱,因为技术不达标、管理不善,更重要的是投入不够,规模不够。

“刚保本的工厂,没有能力投资价格高昂的环保设备。”蒋远华表示,宜化集团的优势在于产业集群,没有集群就没有循环,集群的效益能够使不盈利的项目实现盈利。但湖北宜化并没有具体的估算过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带来的价值以及节约的成本。

“不同品种,不好算。”蒋远华举例说,“过去废渣处理每年都要花三四个亿,现在做了卖渣公司,将废渣卖掉还能变现三四个亿,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李佐军与蒋远华有着相同的感受,循环经济的经济效应到底有多大,难以估算。“这是因为循环经济,既可以通过节能安排、资源节约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如法律、标准、行政的手段(拉闸限电、谈交易等),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节能减排的效果。”

单独将循环经济本身拎出来,计算它究竟能产生多少作用,确实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减量化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太好界定的。

李佐军认为,减量化涉及到资源的节约问题,节约就是体现效率,减少浪费,体现效率的手段就涉及到技术、制度变革、人力资本的增加、结构的优化等。这就不完全是循环经济本身,它还包含了其他很多相关的问题。

所以,减量化把循环经济的外延扩展的很大,使其不太好界定,模棱两可。但是如果要从减量化方面考量,将所有的节能减排都放在循环经济概念里,循环经济这个概念本身就存在缺陷了。

不过,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固然难以计量,但另一方面,即再利用资源化,则是相对具体的,也就是把废物、垃圾等排放的东西,再变成新的产业、新的效益。

经济瓶颈

政策支持已是百箭齐发。

日前,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与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二局签署了《关于支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但是,政策也并非能解百忧。

“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也出台了,但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那么多问题。而且循环经济本身也有天生的缺陷,如分散、规模小等。以垃圾为例,垃圾不仅很分散,规模也很小,很难实现规模经济,这些问题不是光靠政策就能解决的。”李佐军认为,即便是所有的规则都制定出来了,能真正落实到位,在当前的体制下,也还要面临很多特殊的难题。

然而,循环经济有利于减少成本、减少能耗、减少排放,增加经济竞争性。

“能够做循环经济就尽量去做,没有循环经济的社会,必然会在未来竞争中败下阵来。”姜克隽认为,目前循环经济的主要瓶颈,仍然是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循环经济理念需要贯彻到所有经济发展格局中,尽力做到循环经济体系。现在,由于仍属投资驱动,有投资就去建厂,无法很好纳入一个大的循环经济体系中。

虽然是投资在拉动循环经济发展,但李佐军认为“如何实现经济效益才是制约循环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

在李看来,技术等问题都是能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则是每一个企业、个人或者相关的投资机构,发展循环经济的得失是什么?“没有经济性,再怎么吆喝他也不会干。有效益、有回报,投资者才会感兴趣。”李佐军说,当前最难的问题是通过制度和政策的设计,让参与循环经济的这些过渡主体能够得大于失。

对于初期可以通过政府主导来引导投资的理念,李佐军认为,即便政府引导也一样需要投入。政府的投入只能来自财政收入,也需要机构,无论是事业机构还是企业主体进行管理,最终又将政企不分。

“政府能做的,就是创造环境、制定政策、因势利导,至于具体的费用支出,政府不要介入太多,还是要引导市场、企业去做。”李佐军认为,不能奢望循环经济能解决所有难题,因为它仅是解决当前资源环境问题的一个手段,与其他的手段相辅相成。

循环经济中旅游资源法律问题探析 第12篇

随着全球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全球化相关问题的影响范围也逐步扩大, 成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人口剧增、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正严重制约着人类的发展延续。在这种形势下,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而实行可持续发展最具操作性的便是循环经济模式。在当前社会中, 循环经济模式已被发达国家广泛采用, 其在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层面效果十分明显, 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首先便是要保护自然, 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我国是当前世界最大的工业化国家, 经济的快速发展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使得人们生存空间逐渐恶化, 生活质量下降。因此, 国家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循环经济成为最适宜发展的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模式。

旅游业是以环境换经济的最突出的行业与经济类型, 它以现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来吸引大量游客、投资, 并带动附属产业和下游经济的整体发展, 是一种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绿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也是循环经济中最典型的经济类型。旅游行业理应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其发展应该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目标, 以循环开发利用为前提, 减少资源性污染浪费。不过, 旅游业发展至今, 已经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 景区环境污染、文物损坏等致使景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景区周边不规范的生产经营行为以及混乱的下游产业链也为旅游业“绿色”经济的称号打上了问号。一种经济发展过热, 必然会出现弊端, 这需要我们运用法律去规范和约束, 为旅游资源的正常开发和循环发展保驾护航。然而, 各国对旅游资源的法律制度建设却远远滞后于旅游行业的发展, 现有法律法规更不足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这不得不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对于旅游资源的法律建设现状, 并逐步去完善其法制框架, 使旅游业成为名符其实的“循环经济”。

二旅游资源法律建设的偏失之处

上世纪九十年代,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环境规划署以及世界旅游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 大会对当前世界旅游行业的现状以及后循环发展进行了讨论, 最后共同签署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及《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会议上达成共识:旅游业不仅可以发展经济, 增加国民收入, 带动就业, 同时也会加剧环境污染破坏, 致使地方特色消失, 其本身环境具有脆弱性和生态性, 不当的开发利用将会导致旅游资源的退化, 引起生态系统的失衡。

我国在发展可持续型经济过程中, 也逐渐认识到旅游行业循环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开始在法律建设方面给予努力。然而, 我国旅游行业一向重开发、轻保护、重经营、轻管理的理念导致旅游资源的污染破坏呈现日益严重的局面。另外, 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法律保障及实施方面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 不仅立法建设还并不完善, 旅游景区管理细则也并未落实, 中央与地方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法规缺乏整体性。

比如:我国对于旅游法律建设还并没有制定一部综合性的基本法律, 仅有国务院颁布的旅行社和导游管理两个基本行政法规;现行对特别区域环境进行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但三部法规涉及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条文甚少, 而且仅有的这几个条文规定十分笼统, 也不全面。

除此之外, 在中央暂无统一立法的局面下, 地方开始制定相关法规, 便宜地解决了地方景区存在的问题, 然而, 由于缺乏国家律法的指导, 地方法制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其所制定的法规名称也相当不规范, 容易造成司法误解, 对后续修改和修订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 地方行政法规对于旅游资源的经济利用价值重视程度显然要远大于对其保护的规定, 环境保护在法规文件中多作为独立一章进行规定, 且规定较少, 处罚较轻, 难以形成威慑力, 这种功利性的法规, 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来说效果仍然较微弱。

另外, 地方在制定旅游资源相关法规时, 具有封闭性, 人民群众难以广泛参与其中, 缺乏公众意见。经济的和谐发展必须兼顾民生, 景区的环境直接影响地区人民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 人民有参与和发言的权利, 而地方政府的重利用的角度往往忽视了人民的社会主体性, 难以制定出较为符合民生要求的法规文件。并且, 由于缺乏公众的讨论, 其法规文件质量将难以得到保证和完善。地方政府对于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也并未制定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 往往仅针对一些审批和后续管理进行评价, 而对于工程开发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价却并无规定, 这对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设十分不利。

旅游行业涉及面十分广泛, 包括景区的前期开发建设、景区管理和后续保护, 同时还涉及到景区的衣、食、住、行、娱乐、购物等服务, 这些环节在旅游经济中是一个整体, 我们要对旅游资源进行立法保护, 那么也就必须将这些方面纳入法律涵盖的范围之中, 进行统一的生态及法律规划管理, 使整体经济和谐地运行于法制的轨道上。在立法方面, 要对旅游资源工程前期、期中管理以及维护进行全面细致地规定, 对游客的权利与义务, 对旅馆、饭店的等的垃圾及污水处理、责任范畴等做详细的规划, 并且在进行环境保护立法时, 要尊重自然规律, 全面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贯彻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 将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统一纳入法制建设的基础之中, 走出一条文明、健康、规范、和谐、生态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内部创业机制下一篇:管理学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