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经济范文

2024-07-17

出口经济范文(精选12篇)

出口经济 第1篇

关键词:投资,出口,消费需求

一、投资与出口长期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

建国后, 我国受西方早期工业化增长模式 (即波特所称的投资驱动阶段) 和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路线影响, 大力发展重工业。重工业为资本密集型产业, 因此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投资, 重积累重储蓄而轻消费。改革开放后, 虽然进行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增长方式的探索, 但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体制基础没有消除, 那种依靠高投资、高消耗维持高增长的做法就很容易自动死灰复燃。尤其进入2000年以来, 投资率更是连年攀升, 出口贸易迅速扩大, 相比较, 消费率则是严重偏低。由于经济增长都有周期性, 我国最近一次的经济增长周期是从2003年开始的, 从2003年,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GDP增长速度分别为10.0%, 10.1%, 10.4%, 11.6%, 13.0%, 五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率。由于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的GDP增长下降了4个百分点, 初步核算是9%。2009年在国家一系列政策刺激下, 经济增长保八已经没有悬念。那么这么高的增长率是怎么来的呢?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看, 投资与出口作了绝对贡献, 消费占经济总量的份额却逐年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核算, 2003年到2007年, 中国的投资率从42.3%上升到52.4%,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49.36%;而消费率平均为36%,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平均为37%。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表示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2008年美国居民消费率为70.1%, 印度为54.7%) 。我国2008年居民消费率35.3%, 而投资率达到了57.3%, 投资与消费结构愈加扭曲。统计数字显示, 2000年至2008年, 我国投资增长17.9%, 净出口增长34.7%, 分别比消费增速快7.2个和24个百分点。2009年经济增长更是依靠投资的拉动, 尤其是政府投资。虽然在国家鼓励消费政策的引导下, 消费平稳增长, 但前三季度, 经济增长90%以上仍然是靠投资拉动,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在前三季度7.7%的经济增速中, 投资对GDP的贡献占7.3个百分点, 消费贡献4个百分点, 而净出口是拉低3.6个百分点。目前来看依靠外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短期内雄风难再, 本来在国际经济形势好的时候, 通过出口掩盖了消费和投资严重不平衡的矛盾, 部分化解了产能过剩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那么外需疲软时, 仅仅靠投资拉动而居民消费需求不能扩大与之平衡, 则会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 国民经济不能很好地运行。所以扩大投资在2009年特殊的情况下, 可以作为应对经济下滑的应急手段, 而最终需要向消费拉动经济转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虽然扩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见效快, 启动也较容易, 但很容易产生大量生产能力, 如果终端消费能力得不到扩大, 未来必然存在产能过剩风险。从拉动经济增长角度看, 虽然消费启动慢, 但一旦启动, 其对经济增长有持续稳定的支撑作用。”但是, 中国的内需主要是居民的消费需求屡拉不动。

二、抑制居民消费需求的原因分析

第一, 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机制中, 财富分配向政府倾斜, 公众收入较低, 国富民穷。决定消费的直接因素就是收入, 从根源上来讲, 抑制居民消费需求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民众收入没有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收入增长缓慢限制了消费。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 (2006) 》指出:从资金流量核算结果来看,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现象, 政府和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 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近些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所导致的一个结果是, 在中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 劳动者报酬占比已由2000年的51.4%降低为2007年的39.7%, 7年中下降了11.7个百分点。在政府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企业利润率也有所攀高的同时, 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下降, 结果自然是“国富民穷”。这是近些年中国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从总体上来说各阶层和各地区居民的收入都增加了, 但是由于我们现存的体制和制度原因, 一些人在近些年的市场化过程中积累社会财富极其迅速, 而大多数民众的收入增加速度相对而言比较缓慢, 这就导致自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社会收入分配和社会财富占有中的差距不断拉大, 20%的人拥有80%的储蓄, 高收入阶层虽然收入增长迅速, 有效消费需求随收入增长不断得到满足, 但由于其消费倾向不高,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对消费增长的拉动力不足;另一方面, 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慢, 消费能力不足, 消费需求又得不到释放, 致使整体国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第三,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公共产品的市场化倾向蚕食了民众的消费能力。社会保障健全的国家, 民众对未来不确定性预期的担忧小, 后顾之忧小, 自然也敢于消费。反之,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国家, 民众对未来担忧大, 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养成储蓄的习惯, 不敢轻易去消费。我国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民众需要承担医疗、教育、养老支出, 并受到高房价的困扰, 这些负担蚕食了民众的消费能力。

2007年5月28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07年《社会保障绿皮书》。绿皮书指出, 1990~2004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10.2元增加到9421.6元, 增加5.24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686.3元增加到4039.6元, 增加4.89倍。但同时, 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分别增加了19.57倍和5.86倍, 居民卫生支出的增速远超出其收入增长速度。尤其需要强调的是, 房价的过快增长是制约内需启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由于房价持续快速上涨, 偏离民众的实际购买力越来越远。在许多城市, 购买一套房, 相当于消耗掉一个中等收入家庭一辈子的收入。至于按揭买房者, 在长达10年、20年、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 背负着沉重的还贷压力, 高房价透支了他们未来几十年的消费能力。当开发商等少数既得利益集团获取巨额财富的时候, 牺牲掉的是民生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内需。

所以收入增速远低于居民支出增速, 加上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 使我国居民生活压力较重、对未来不确定性预期的担忧加大, 严重抑制消费需求的释放, 导致内需屡拉不动, 从而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致命缺陷。

第四, 行政管理支出增长过快, 挤压了公共产品领域的财政投入。财政部官方网站一篇研究指出:如果以行政管理成本支出情况分析, 行政支出成本确实存在着不断膨胀的事实, 公共财政支出的有效性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这种膨胀基本体现在:一方面行政管理费用的绝对支出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52.9亿元, 增加到2003年的4691.26亿元, 增长了88倍, 同期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分别增长19.18倍、21.97倍, 政府成本支出增长的倍数分别高出同期财政收入与总支出增长的68.82倍和66.03倍;另一方面, 在国际上比较, 中国的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比发达国家高出很多。以2003年为例, 中国的行政管理财政支出已上升到19.03%, 远远高于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6%、法国的6.5%、美国的9.9%。由于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是一定的, 如果在行政管理支出方面过多, 自然在其他方面的支出就会减少, 这就挤压了公共产品领域的财政投入。本该由政府负担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就只能由居民自己承担, 造成居民消费需求屡拉不动。

三、启动消费需求, 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动力

第一, 增加民众的可支配收入。

经济学家魏杰在网易财经《百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访谈时提出, “如果说改革30年是解决国富问题, 那么后30年则要解决民富问题。”刺激消费需求, 扩大内需关键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最终实现民众有钱可花的目标。200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在2009年工作部署时讲“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 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二是调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第二, 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才能真正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而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包含着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必须加大财政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据经济学家陈志武介绍, 美国政府财政开支的73%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产品, 行政开支只占10%, 而中国政府开支只有25.5%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教和科研事业。国家把财政收入用在社会保障上, 才真正称得上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二是确保公众分享公共产品的公平性。有限的公共产品在分享方面的不平等, 是造成相关公共产品供应结构性严重不足的另一个原因。以医疗为例, 据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透露, 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 80%是为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所以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确保公众分享公共产品的公平性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第三, 削减政府的行政管理支出, 为社会保障节约出更多的资金。

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控制人员规模, 做到精兵简政;节约行政开支, 做到廉洁奉公。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 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 监督就落实到哪里, 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 审计就跟进到哪里。”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再次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建设服务型政府, 大力推进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线的政府转型。从这些可以看出政府改革的决心, 但要明确的是, 这些提议要落实到实处, 真正做到削减行政管理支出, 为社会保障节约更多资金, 还需要相关改革的推进和制度的配套以及执行机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吴敬琏.破解增长模式新课题[N].文汇报, 2005-3-9.

[2]时寒冰.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对市外贸出口经济形势的分析 第2篇

最近,我市国税、商务、海关、商检、外汇等部门联合对该市有代表性的32家外贸企业进行了调查,深入了解了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发挥各贸易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更好的服务于外贸企业,为做大做强贸易经济做出新贡献提出一些建议。

一、宏观政策对我市外贸经济的影响

2005年,我市有出口企业254户,年出口额54389万美元。出口企业从主要以市内几家骨干企业和瓷器与鞭炮行业维系的局面,发展到以有色金属、机械企业为龙头,以陶瓷产业集群为支柱,各区、县(市)全面开花的出口贸易格局。去年,我市的出口贸易虽然实现12的增长速度,但远低于全省的20.9增长速度,占全省出口比重逐年下降,增长速度明显较慢。

表一:我市近年来外贸出口实绩

出口额(万美元)

占全省比例()

市州排名

200

133330

19.0

212002

30500

16.99

2200

336542

17.03

200

448436

15.63

200

554390

14.52

近年来,国家对出口贸易实施了下调退税率、汇率的宏观调控,同时,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国内无序竞争激烈等复杂因素对外贸出口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出口退税一直是出口企业利润的重要指标。在大多数出口企业特别是竞争激烈的行业,把退税作为企业的预期利润,有的企业为了扩大出口把价格压到零利润或负利润的下限,靠国家退税来弥补亏损或增加盈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对资源的消耗,国家调整了产业结构,逐步降低了初级产品的出口退税税率,近2年来,国家多次较大规模的下调了资源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税率,锌、钨的出口退税率从原来的13降到了5,一些出口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接近于或者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这些出口企业就增加了内销的比例,降低外销比例。(见下表)

表二:出口退税税率下调对我市出口主打产品的影响

产品

年创汇

(万美元)

原退税率

现退税率

减少退税额(万元)

4660

352980

3600

5230

4高纯度银

6170

1900

由上表可以看出,去年我市外贸出口虽然增长了12的,但因为退税率的下调,主要出口产品减少的退税达到了7148万元,因此影响了我市出口退税的总额,2004年办理出口退税5.16亿元,2005年办理的出口退税为5.7亿元,比上年增加8.5,低于出口创汇的增长比例。

人民币汇率也是影响出口企业利润的一个重要因数。2005年人民币汇率下调,我市外贸出口企业减少的利润达3000多万元。

二、我市出口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产品结构单一。近年来,我市的出口产品缺乏新的亮点,有色金属、陶瓷、烟花等传统产品仍是出口市场的主打,2005年,有色金属产品的年出口额达2760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50.7,陶瓷、烟花产品出口额达12514万美元,三大产品的出口量一直是我市外贸出口的龙头,地位没有改变,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还没有形成规模,对全市出口贸易的贡献较少。

(二)无序竞争削弱了优势行业的竞争力。我市冶炼企业大多处于有色金属的加工和提炼环节,都没有拥有自己的有色金属矿山。2005年,国际、国内有色金属价格连创新高,但有色金属矿的价格也是节节攀升,许多产品原材料价格的涨幅远高于产成品价格的涨幅。产品价格的上涨随之冒出众多的小冶炼、小加工企业,又对矿资源进行了分流,从而造成有色金属骨干企业所需矿资源的严重不足。我市传统的出口产品瓷器,已形成了产业集群,特别是日用瓷器随着炻瓷技术的成熟和以华联瓷业为龙头的一批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带动了一批陶瓷生产企业的发展。但经抽样调查发现却有近50以上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自身无序竞争的结果。表现出一方面对外不计成本竞相压价,例如原本是展示自我、推销产品的展销会却变成了被外商相互砍价的舞台,另一方面随着大小企业一哄而上,造成原材料价格飞涨,熟练工人严重短缺。甚至出现了一批以骗取、拖欠各种款项为生的空壳企业。

(三)引进出口贸易增长点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在对南三县的调查中发现

从沿海引进的部分出口企业,投产后却发现连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内地都不是不全,就是质量达不到要求。结果出现只好从沿海购进原材料,生产后再拖到沿海出口的尴尬局面;在劳务输出型的湖南省,已具有充足劳动力为招牌,引进的劳动密集性的多家针织企业却因为招工人数不足三分之一而不得不处于半停厂状态;圈了大量土地却没有兑现出口业绩企业更是比比皆是。

(四)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及相关加工产品出口额少。我市的农产品出口仍停留在低水平阶段,更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所以说还没有真正走进国际市场。2005年,虽然在藠头制品与竹地板项目上有零的突破,但金额不大,出口额只有42.7万美元,与农产品外贸发达地区相比更是有较大的差距。湘阴年藠头出口年创汇达2000多万美元,我市的出口额相差太远。本次通过对我市仅有的一家农产品出口企业攸县华为公司进行调查发现,不但生产场地简陋,而且生产工艺,很难达到相应的要求。

三、加快我市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有色金属行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从国家的宏观政策走向上看,对资源类产品出口的调控力度越来越大,许多产品出口退税率已由最高时的17降到大部分为5,甚至还有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已降到0。但国家对进行了深加工特别有高技术含量的有色金属产成品,采取鼓励性的高退税率政策。我市企业对有色金属(钨、锌、钽等)进行深加工,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设备都较外地市其他同类企业都有相当的优势。因此,我市企业要紧跟国家的产业政策,加快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促进初级产品出口向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方向调整。同时也要调整经营模式,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大型企业利用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积极与目前急需资金与技术的矿区联合办厂,进行矿石的开采和初加工。这样,可以平抑原材料的市场价格波动,同时保持对小冶炼厂的绝对竞争力。其次,积极参与原材料采购国际化,减少对国内资源的依赖,利用加工贸易、来料加工等方式来达到从国际贸易采购原材料来扩大对外出口的目的。

(二)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有针对性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现有出口企业的实力。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中部崛起的大政方针。湖南有连接东西、对接两广、联系港澳的地域优势。要抓住制造业向中部转移的良机,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有针对的向沿海发达地区推荐湖南的现有工业企业,引进新技术、新理念和资金提升我市工业的制造水平。一方面多方位的推销自我,通过行业协会推荐,产品参展,国际交流等形式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企业,另一方面利用现有优势,积极主动的与国外大型企业联合办厂,积极加入国外大集团产品供应商的行列,特别是积极与他们在国内的采购代理商广泛合作,一举扩大企业的出口能力。例如由我市车辆厂与美国公司合资成立的我市斯威特公司,通过几年的努力,产品逐渐走向成熟,出口额由2004年不足8000美金,2005年就一跃完成千万美金的出口额。九方铸造有限公司(原电力机车的铸造分厂)充分利用自身在铸造上的优势与美国aff公司在我市的采购代理商拓普公司积极合作,在2006年3月一举通过美国铁道协会质量管理体系(af)认证,一举打开美国铁路市场,成为我市又一出口亮点。

(三)加强协作,充分发挥现有产业集群优势。如何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它能成为企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娘家,已是成为我市瓷器行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问题。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行业进行全方面的整合。例如提高入会门槛,只有具有一定资格的成员企业才能成为会员。并依据国家政策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行规,并上缴一定金额的保证金。由协会对成员企业执行行规情况进行评估,并在行业内进行如实通报,做到奖优罚劣,政府各部门也应积极扶植,对各类奖励评比必须取得协会认可,甚至可让行业协会参与政府部门的组团参展各类费用的补贴发放等各项优惠的落实,从而树立行业协会的威信,在我市形成同行团结协作,有序竞争的良好局面。

其次,应大力推广专业化外贸公司出口的模式。专业化的外贸出口公司对一个具有项目优势的地市的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例如众多的鞭炮专业出口公司对我市中小鞭炮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历史习惯、资金状况、专业人才缺乏等条件的限制,我市一批新型的专业化的外贸出口企业他们往往业务规模较小,出口产品较杂,根本形成不了专业化的出口格局。因此,我市应在搞好生产企业的同时,如能通过政策扶植、大力宣传、鼓励和引导市场精英利用市场规律,集中人力、物力针对我市在机械加工、陶瓷、鞭炮等优势项目形成具有品牌效应、专业化的外贸出口公司。

直面挑战:中国出口与经济增长 第3篇

摘 要 当金融危机席卷至中国的时候,我国的出口贸易最先受到冲击,并且表现强烈。自从零九年四月份以来,出口贸易状况一直低迷,直至出现回暖迹象。在看清我国出口的状况的同时,导致这种出口动荡不安局面也存在内外两方面的原因,提高出口附加值等办法或是解决之道,同时出口贸易影响经济增长。

关键词 出口贸易 产品附加值 内需 经济增长

一、我國1996年至2009年出口状况

1.出口与GDP的关系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出口额占GDP比重基本呈逐年增加趋势,处于17%-40%之间。2008年出口增长为GDP的增长贡献约为2.3%。

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进出口22072.7亿美元,比上年(下同)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下降16%,全年实现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减少34.2%。今年1至7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6170.5亿美元,增长40.9%。其中出口8504.9亿美元,增长35.6%;贸易顺差为839.3亿美元,减少21.2%。

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外贸出口值在08年末至09年初一直处于下降的低迷局面,从09年三月份之后呈现回暖的迹象。从政策方面看,国家从08年下半年以来7次上调出口商品退税率,效果明显,今年六月又将取消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以配合国家节能减排、抑制产能过剩的政策。

这其中一些回暖现象是属于阶段性的,如西方盛大的节日圣诞节等,短暂的刺激了消费。与此同时,西方的一些消费观念也因为这一场危机而改变甚多,在2009年上半年美国经济迅速恶化的时期,美国居民的储蓄率一度达到7%。同时这种回暖现象是否能够持久也是要看中国如何“练好内功”,创新出新的贸易模式了。

2.出口增长率的变化

再看2001年以后的数据,即从中国加入WTO 以后对中国出口以及GDP 的影响,可以观察出出口额明显大幅提高,尤其是2002年及以后,每年都大约以1万亿人民币的增量增加,远远大于1996年至2000年间的增量。

由图2可以看出,出口增长率从2002年起一般稳定在20%至30%之间,这个水平明显从稳定性和增长率两方面优于1996年至2001年水平。

除此之外,还可以发现2002年至2004年增长率连年增加,但是从2005年开始由于加入WTO的利得基本用光增长率开始掉头下降。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的承诺,到2005年外资将被允许进入基础电信业务市场,对进口车整车关税和进口零部件关税也进行降低调整,中国农产品关税由加入WTO前的23.2%下降至15.35%,而且,根据纺织品服装协议ATC,WTO成员间将取消纺织品服装的配额限制等等。这种大部分市场开放甚至一些市场的完全开放,使得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大打折扣。

二、金融危机之下,出口动荡局面的形成以及形成原因

金融危机之后,各国GDP下降大约在5%-10%的水平,而出口却平均下降了25%之多,在日本甚至出现了50%之逾的过激反应。这种局面的形成,不禁让人开始思考导致这种失衡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就我国而言,导致这种出口外贸波动剧烈的原因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

1.外界条件来看,外国这种稳定的外贸体制带来的低风险和相对较小的贸易成本得到了国内大多企业的青睐,然而当金融危机这种全球性的危机来临时,受到冲击便是必然的,尤其是中国出口“桥头堡”——珠三角的一些企业对出口的依赖性过高,一旦外国的订单大量减少,他们就只能停工待业。出口依存度如此之高,从外界条件上看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贸易体制问题的影响。

从运营模式上来说,外贸采购采取订单制,采购商提供图纸与标准,然后下订单,货到付全款,并且贸易全过程有国际标准信用证和提前预付定金制度保驾护航。这对大多数风险厌恶型的企业来说既不需要担心会有库存积压,也不需要担心拿不到货款。

再者,对于贸易成本,从硬件上来看,交通运输随着这几年我国的大力发展,这个已经不再是主要问题。那么就是软件,这其中有多少比例是因为关税限制,有多少是由于政府的政策法律导致的,又有多少是企业行为方式导致的,这是值得思考以及采取措施的地方[1]。

2.从内在条件来看,中国制造缺乏竞争力使得中国在面对2005年WTO关税调整和金融危机的时候占不住世界市场总需求份额,导致失衡的局面得以加剧。长久以来,中国制造的竞争力靠的是低成本,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支撑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服装、鞋帽、家具等基础型消费,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会出现回暖相对较快的趋势,这是因为这种低档商品多数发达国家本国不生产而是靠进口维持消费的,而相对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力接受大量订单,因而这类订单最终又会回到中国。而对于西门子、飞利浦、海信等贴牌、定牌生产的冲击是很大的。这种完全靠劳动加工支撑起来的生产,面对市场总需求萎缩的时候,显得不堪一击。

三、如何改变出口动荡局面

1.改变出口产品

金融危机中,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表现相对的则是一些能够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它们的国内与国外市场并没有受到过大的影响。这说明要稳定出口,除了稳住廉价商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外,还应该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创新,增加服务等要素比重。

为什么说现在的发展是不健康、不长远的呢?首先,中国因廉价商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究竟能支撑多久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因为像印度、越南等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慢慢的崛起,他们的劳动力资源比中国的更加廉价。相对于中国市场的开发程度来说,越南的市场既大,开发成本又相对小,这必定会吸引厂家的眼球。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生活成本当然也就随之提高了。低工资只能保证劳动者当前的生活需要,并不能保证劳动者后代的教育辅导费用的话。所以,中国这种现行的低成本生产模式不健康,发展空间小,故而不能长远。改变产品的生产模式是一种可以选择,或者必须选择的道路。

2.调整出口比重

除了上面所述,从出口产品本身来调整出口外,还应该从出口占GDP比重上予以调整。一般而言,经济规模越大,贸易占GDP比重应该越小(极端而言,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这一比重就是0)。而中国的出口比重最高占到了约37%,出口依存度着实过高[2]。

改变这种局面的措施就是增加内需,调节内外贸的平衡关系。

(1)减少外贸,间接增大内需

从那些外贸企业的转型的实际情况上我们可以看到,外贸转变为内这个路走的过于艰辛。国内市场远远复杂于国外市场,不仅是制度,还有潜规则等问题。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成本增加,风险增加的同时,收益却不见的高于外贸[3]。想必如果国内市场不能形成完整、稳定、公开透明的制度,这种外贸转内销的方法便不能行之有效。

同时,对于中国的出口贸易长久以来还有一处诟病,那就是出口的产品就一般质量水平而言,要比用于国内销售的产品质量好。一是因为其他出口国对于进口产品的要求本身就很高,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不得不将好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二是国内消费承担不起高质量产品所要求的成本,因而造成了这种高质量产品的外流。

这也就是说,高质量产品的外流会导致一部分可以消费的起的个体可能会选择出国购物,这更是对惨淡内需的局面雪上加霜。所以,考虑增大内需也要考虑如何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高产品质量,从而“赢”回消费。

(2)直接增加内需

在总需求短缺的情况下,获得市场份额的方法一是向外企设置贸易壁垒,占据国内市场份额。当然,这违背了WTO相关条约以及G20峰会的达成的共识,并且就实际而言,各国纷纷设置的贸易壁垒,这对每个国家都是不利的。二是按照凯恩斯经济理论,采取扩张的宏观财政政策和宽松的宏观货币政策以增大消费支出,从而带动社会的有效需求。凯恩斯宏观财政政策最大的特点就是“财政赤字”。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国家应该影响消费倾向,鼓励和支持全社会成员尽量多消费。并且,凯恩斯认为,政府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在私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扩大支出能够提高有效需求,有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推动经济增长。

面对刺激内需的要求,中国政府启动了了四万亿的投资。按凯恩斯经济分析,采取宏观财政政策手段之一是减税,通过减税,使得个人收入会有所增加,从而才会有消费的可能。但是我国采取的宏观政策是加紧税收,通过税收来弥补四万亿投资所形成的赤字。在一边加紧税收,一边采取发放消费券的同时不禁质疑,如此这样经过诸多繁杂手段后再刺激人们消费,和直接减少税收增加消费相比,何者更有效率。同时形成贫富差距的收入分配不均的态势也影响了消费支出的不足。如果将消费券再交给已得到绝大满足的富人,那么消费券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种会“变现”的工具,从而增加储蓄或者大量奢侈品的消费,并不能有效增加需求。所以,应该调节累进税率制度,或者调节征税的对象,切实有效增加需求。

面对如何利用增加的四万亿政府开支,除了用在公共设施建设上,还应该发挥出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来,从而带动民间投资。除了公布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部分汽车零件等八个产能过剩行业,其他的行业是否也应该考虑结束政府壟断局面,让民间投资进的去,从而带来可持续的需求。再者,对于政府投资的公共设施项目出现了拆了建,建了拆,不断循环的现象,就像是现在的房子,寿命越来越短,是质量问题,还是单纯的为了GDP 在“做贡献”?GDP不应该是这样“被”增长的。从长远来看,扩大内需,应该是合理利用资源,实实在在的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四、经济增长

站在全局的角度上看,采取如此之多的措施,不仅是为了改变出口模式,更是为了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或者说是“保8”。

但是以上这些手段也仅仅是短期来看比较有效的手段,长期实行会有通货膨胀的危险。而且,即使是在短期我国经济出现恢复,也并不能代表实体经济的真正恢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显示,09年一季度GDP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1%,二季度为7.1%,三季度为7.7%。为了达到制定的“保八”目标,在这个经济冰封时期,其中的成本必然是极大的,但是很多人只是看到了可喜的数字,并没有看到数字背后的巨大成本。这个成本目前并没有什么表现,或许会在几年之后表现将更为明显,比如中国经济再保持持续的高增长会变得十分吃力,因为这种不惜血本的保增长以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为代价的。

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应该从持续增加资本、人力的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技术进步等方面入手,即使在短期GDP增加表现并不是很乐观。因为在转变增长模式,提高增长效率的同时再要求高速经济增长就显得有点困难。

五、结论

这次危机带来的不仅是出口额下降,还有其他各方面利益损失,我们应该深刻地反思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因为经济增长不能仅要求“快”,更应该是“好”。调整产业结构,以内需为主导,平衡内外贸的比例,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效率,加强竞争力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国民幸福生活才是我们应该以危机为契机,真正的把转变落到实处应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葛清.危机过后,国制造业或能实现跨越发展——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南方周末.2009.4.16.

[2]张维迎.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南方周末.2009.12.3.

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实证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出口导向型经济,人口自然增长率,VAR

出口贸易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持肯定意见的一方主要强调了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针对中国是否是出口导向型经济, 本文将在原模型的基础上, 增加人口增长率这一变量, 对中国的出口导向进行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对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研究目前均集中在“出口带动经济增长” (ELG) 假说上, 其研究按方法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方法选取跨国 (地区) 的截面数据, 运用相关分析或回归分析来验证ELG假说, 这类实证研究大都 (只有少数例外) 支持ELG假说;第二类方法是选取单个国家 (地区) 的时间序列数据, 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和VAR模型等方法深入探讨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一类方法的弊端是:运用跨国数据时并没有考虑不同国家的特殊性, 选取不同的国家作为分析的对象时可能结论会有所偏差。本文只是选择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基于姚洋、余淼杰 (2009) 的研究结果, 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是根植于中国独特的人口结构和人口特征的, 因此本文选取人口增长率与出口贸易额为解释变量, 阐述人口自然增长率与ELG假说的关系, 将人口自然增长率纳入ELG假说检验框架中, 利用中国1980-2011年共32个数据, 建立一个包括三变量的VAR和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中国ELG假说命题。

二、人口增长率与FLG假说的VAR计量分析

(一) 数据的选取和单位根检验

由于出口是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一部分, 因此在回归分析中直接用包含出口的GDP会可能导致模型的结果受到联立方程偏误的影响, 本文将出口总额从GDP中减去, 用不包含出口总额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人口自然增长率用rate来表示。

我们利用DF检验的方法对变量的对数进行单位根检验, 得出各变量序列都存在单位根, 它们的一阶差分都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单位根的假设, 从而各变量的序列都是I (1) 过程, 于是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二) 从图形上考察三个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如图1, 可通过这三个变量的图形可以判断, 三者具有长期趋势, 出口贸易额和GDP有很明显的长期关系, 且相关系数为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GDP呈现负相关关系;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口贸易总额也呈现负的相关关系, 即国内消费市场不足以消化国内生产产品, 使其大量出口国外。表明, 本文选择的人口增长率的变量是合理的。

(三) 三个变量的协整分析

用Johansen方法分析Lngdp, Lnexp和Lnrate的协整关系。协整变量具有线性趋势并且有截距项, 根据VAR模型确定滞后阶数的方法, 综合AIC, FPE和HQIC的信息, 选择滞后三期, 具体协整检验见表1。

表1中, r表示协整关系的个数,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r=0的原假设, 且也拒绝了r=1的原假设, 即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 通过两个协整关系的比较, 剔除反映长期趋势差的协整方程, 选择两个关系当中最能说明三者关系的协整方程, 如下:lngdp=1.0366lnexp-6.1179lnrate-23.16297 (p=0.000)

通过系数的p值, 说明在小于0%的概率内拒绝原假设 (即系数为0) , 表示方程中长期关系的系数是显著的, 即三者确实存在明显的长期均衡关系。

(四) 误差修正模型

通过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 我们发现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但无法得知这些变量的短期变动关系, 误差修正模型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格兰杰表示法定理, 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具有误差修正模型的形式, 因此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研究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 省去系数不显著的变量, 误差修正模型为:

括号中为三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方程表明, GDP的一期滞后对被解释变量 (国内生产总值) 有正向影响, 即过去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若是呈现增长的趋势, 那么来年的GDP相应的呈现增长的态势;出口贸易总额的一期滞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也是正向, 即过去一年的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预示来年GDP的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为负向, 即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 人口抚养比将会上升。根据姚洋、余淼杰 (2009) 研究结果, 可能会降低投资, GDP会相应作出降低的反应。方程系数以及方程所呈现的关系与前面得到的三个变量的协整关系图 (图1) 是完全符合的。

三、脉冲响应图与结论

为刻画出口贸易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中国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动态影响, 我们将以向量自回归模型为基础, 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建立经济增长对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出口贸易总额的冲击反应模型, 同时建立出口贸易总额对人口增长率的冲击反应模型。图2-图4分别为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图。

如图2, 在1980-1992年这段时间内, 出口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快速递增的, 说明出口贸易对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且越来越大的作用, 而在1992年之后, 两个变量的脉冲曲线呈稳定趋势, 大致停在0.06附近, 表明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且为正效应冲击。

图3表示, 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一直存在负向效应, 且效应先呈递增态势, 随后在短时间内呈现递减态势, 长期而言, 很明显两个变量存在长期关系, 并且负向的影响大概停在0.016的位置, 说明人口增长率的提高并不利于经济增长, 低投资的环境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图4显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GDP的影响大致是一样的, 一直存在负效应, 在初始阶段呈现递增的趋势, 短时间内效应呈递减, 但最后停在一个稳定的值上, 大概为0.038, 通过数字可以得到, 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要大于对GDP的影响, 人口自然增长率对GDP的影响可能包含间接作用, 即通过出口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造成负向的影响;同时也表明我国的人口结构对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有一定的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全发, 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8 (08) .

[2]沈程翔.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997-1998[J].世界经济, 1999 (12) .

[3]赵陵, 宋少华, 宋泓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检验分析[J].世界经济, 2001 (08) .

[4]丁浩, 许长新.泰国97金融危机与06金融动荡背后的经济模式分析[J].亚太经济, 2007 (04) .

[5]黄新飞, 张娜.基于VAR模型的中国出口导经济假说检验[J].财贸研究, 2008 (02) .

[6]姚洋, 余淼杰.劳动力、人口和中国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J].金融研究, 2009 (09) .

浅析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第5篇

浅析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摘要: 本文以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出口贸易的具体状况,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协整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关键字: 贸易、经济、商品、结构 正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1738亿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排名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2位。2007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67.1%,外贸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将发挥更为明显的作用。但是,同其它各国一样,我国关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也主要关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受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口导向战略成功的影响,我国政界和学界表现出高度重视出口贸易而低估甚至忽视进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倾向。一.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概述

进口贸易指一国向他国购进商品用于国内生产或非生产性消费的全部贸易性业务。进口贸易的影响主要因素:(1)社会总产出和国民收入水平;(2)汇率;(3)贸易效率的提高。

经济增长是指全球或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也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其衡量指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或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因素: 供给因素及需求因素。二.我国进出口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从1980^-2007年这二十年间,外贸总量从1980年的570亿元迅猛增长到2007年165295.7亿元,不考虑物价指数的影响,年均增长122.4%。进、出口贸易额分别从1980年的298.8亿元和271.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72679.0亿元和92616.7亿元,不考虑物价

[l]

王敏 王敏

指数影响,年均增长100.7%和123.2%0。而我国的GDP增长也“不甘示弱”,从当初的4517.8亿元增加到246619亿元,增长幅度相当惊人。[2] 三.我国进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一直放在出口方面,国家通过出口 补贴和出口退税等措施积极地扩大出口,而对进口却实行不同程度的关税和非关 税限制措施。

1.关于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认识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低估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于进口贸易的认 识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想法。一是外扎储备越多国家金融越安全的误区。2005 年底我国外旅储备已达到8189亿美元。金融安全的程度并不在于外汇储备多少,因为投机资金数量要远远大于任何国家外11储备数额,真正的危机是国外投机资金利用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发起攻击。二是出口越多国家越有实力。实际上出口创造的外汇并不是真正的财富,只是货币符号而己,只有将外汇花出去才能获得实际的财富。从另一方面来看,出口多只能说明中国在为世界“打工”,世界在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2.进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进口商品结构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原材料进口比重较高,技术进 口比重较低;二是高附加值原料材料进口较多,低附加值原材料进口较少;三是 技术设备进口用于加工行业的较多,用于原材料工业的较少。这种进口商品结构 是由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决定的,同时也将对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 级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形成阻碍。3.加工贸易进口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一般贸易而言,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不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弱,拉 动作用相对较小。我国绝大部分加工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短缺产品开 发能力,承接的加工贸易相当部分属于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生产 能力严重过剩的同时,真正高、精、尖的加工能力却严重不足,生产加工能力集 中于下游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 更是严重依赖进口。三.我国进口贸易特征分析

王敏 王敏

从建国至今,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也经历了明显的变化过程。建国初期,我国处于经济恢复阶段。在1953年的进口总值中,生产资料的比重占进口总值的比重达到92.1,占了绝大部分,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和调整时期,生活资料占进口总值的比重由1953年的7.9%上升到1962年的44.8%,生产资料比重则相应下降。70年以后才明显回升。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又发生新的变化,工业制成品比重远远高于初级产品比重,始终处于高位水平。[3]由上表可见,现在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特点主要是:

1、工业制成品进口在总进口中一直保持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我国从国外进口了大量机械设备以及用于生产的工业原料。自8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制成品进口在总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的高位水平上。

2、工业制成品内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设备及工业原料进口占支配地位

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两个主要类别(化学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在总进口中所占的份额从1980年的40.1%上升到2006年的56.1;相应地,作为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在总进口中所占的份额从1980年的20.8%下降到2006年的11.0%。这说明,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对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减少。

3、我国已成为初级产品的净进口国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及一些矿产资源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现在,我国发展经济所需的许多重要能源物资已主要依靠进口。四.进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1.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性分析(供给角度)从长期来看,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要素供给的增长,包括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投入的增加包括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供给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效应、制度创新等,而这些因素都与进口有密切关系。因为进口中往往包含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它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会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

王敏 王敏

GDP增长率的提高。所以说,如果一国的进口结构保持以先进技术、生产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原材料为主的格局,进口在一定时期中增加较快,甚至出现适度的贸易逆差也是可以容忍的。统计资料显示,随着美国先进技术进口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美国高科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不断增长,在美国经济增长中,至少有27%要归功于高科技产业及高新技术的进口,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有力的推动力。1981年至2007年这27年间,相比于出口增长率,我国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波动曲线更加吻合。特别是1991年以来,GDP增长率与进口增长率的波动更加一致。总体来看,GDP与进口的波动平均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差,这与我国进口以投资品为主的情况符合。出口增长波动情况,与GDP增长率波动差异较大,说明我国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关性较进口要小。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与推测相关性较强,进口贸易促进了要素供给的增长,进口贸易增长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2.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性分析(需求角度)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Y=C+工十G+(EX-IM),进口是国民收入的负向因子,进口会挤占进口国的资金和市场,削弱进口国的内需,这些都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若从系统角度来看,国民经济也是一种系统,是由进口、出口、投资、消费等诸要素构成的,各要素间及与系统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4] 1980年以来,我国进口、出口、固定资产投资与消费品零售总额都有很快增长。进口与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1984年以前较低,之后这一比例大幅度提高,近年呈基本稳定趋势。我国进口增幅的波动与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的波动基本一致,仅1998年出现反向情况。1980年以来,我国进口大于出口仅有9年,其余均为顺差,自1993年以来,己有连续14年的顺差。近年来,进口与出口比例逐年下降,2007年这一数据降到78.5%。进口增长波动与出口增长波动有一定差异。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结论和推测2:进口贸易增幅波动与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三者的增幅波动都呈现较强的同步性,进口贸易与这三者关联程度较强,且进口促进了这三者的增长。

3.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性分析(进口商品结构角度)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进口商品结构可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两大

王敏 王敏

类内部又各分为五个小类。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来源于合理的进口产品结构。不同类的商品会对经济增长起增长或抑制作用。比如,某些初级产品的 进口会缓解我国的资源瓶颈,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这些显然会促进经济增长。同样地,含有大量高新技术的机械设备类产品的进口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干中学效应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而某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会造成与国内产品的竞争,不利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国内市场,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于是我们得到结论与推测3:不同的进口商品结构会对经济增长起不同的作 用。

五.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探析

从前文的实证可知,进口有利于经济增长。而对于进口贸易推动经济增长的途径,从宏观层面上来说,进口贸易从供给角度和需求角度推动经济增长,从微观层面上说,初级产品和高新技术的资本品的进口则有利于经济增长。[5] 1.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探析(供给角度)从长期来看,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要素供给(主要是劳动和资本)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明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1)进口贸易促进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

通过进口贸易获得更好的中间产品:其一,更多种类中间产品能够增加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进口国不必对新的中间产品支付额外的费用;其二,中间产品的进口会刺激进口国对这些产品的学习和模仿,甚至开发出具有竞争性的类似产品,从而促进进口国的技术进步。这就是所谓的的技术外溢,本国通过进口贸易直接分享到了出口国R&D投入的成果,进而促进本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进口贸易促进竞争:外国商品意味着外国企业加入了竞争,这迫使国内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竞争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创新,这本身就意味着丁FP的增长。

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口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促进的增长。通过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关键设备,提升了进口国加工制造能力,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国际竞争力,逐步开始品牌化经营,占有产品价值链中附加值较高的环节。

王敏 王敏

(2)进口贸易促进劳动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一定条件下,进口可以促进劳动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一是增加就业,人们总是担心进口会冲击国内产业,增加失业。实际上,进口对就业的影响因情形不同而不同,与进口国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弹性有关。在灵活的经济结构中,如果高效率产业具有更高的增长率或较高的就业弹性,进口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增长可以增加就业,即就业弹性高的产业比就业弹性低的产业更能吸纳就业。对我国而言,由于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因此,加工贸易的进口对增加就业,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改善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干中学”,通过从发达国家进口设备、仪器等给本国带来更多的技术模仿、学习机会,在“干中学”过程中,必然会培养出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实现本国人力资本的积累,当然,这种“干中学”也是有条件的,即工人和管理者必须不断地从事崭新的工作,持续地“沿着质量阶梯向上爬行”。(3)进口贸易改善资源瓶颈

进口贸易的一个最直接的作用就在于可以克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和要素的限制,给本国或地区工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材料,实现工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良性循环和运行,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而言,进口贸易关系到该国经济是否能正常运行的重要问题,甚至还可能危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对于一个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来说,进口贸易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不管一个国家的资源察赋如何丰裕,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本国经济生产和人民消费的需要。显然,通过进口贸易途径弥补了我国生产资源的缺陷,缓解了经济发展资源供给瓶颈,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探析(需求角度)

从要素供给的角度分析了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现在我们从国民经 济恒等式的需求角度考虑来分析这个问题。实际上,进口贸易分别与消费、投资、出口这三者互相促进,存在着一种互动效应。(1)进口贸易优化国内消费结构

进口贸易有利于改变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有利于培育新的消 费需求,发现新的市场,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进口一方面带来了国内消费者原先 从未接触的新产品,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国外的文化和消费理念,引领他们接

王敏 王敏

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和新的消费方式,进而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刺激国内相关产业 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在汽车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表 现突出。而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进口的增加。于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进口增 加—培育新的消费需求—经济增长,紧接着又会带来进口的提高,所以说,进口和消费两者之间存在着是一种互动效应,互为促进。(2)进口贸易与FDI的互动效应

FDI通过资本积累、技术转移和扩散、“干中学”等效应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己经成为学术界一个公认的事实。进口贸易之所以能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归结于进口与FDI的互动效应。首先,进口促进了FDI的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对于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进口会不断增长,这就会导致外商市场驱动型的FDI。这是因为通过FDI,外商可以节约运输成本,绕过关税等各种贸易壁垒,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FDI的流入又促进了本国的进口贸易。[6]首先,FDI可间接派生出进口贸易,如外国子公司的跨行业生产可能对东道国多种产业的产品产生进口需求,有的外商利用我国廉价的生产成本,从海外进口原料或半成品,经过加工后再出口销售,这样就会增加本国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进口。其次,外商投资企业通过与本地企业的联动效应促进本土企业的进口,如生产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的企业,因受外商投资企业产品质量、技术标准等方面的限制,必须从国外进口原材料,从而使进口增加。(3)进口贸易促进出口增长

进口的增加意味着外汇需求的增加,从而缓解了本币升值的压力,进而有利 于出口。出口产品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进口,有利于提高 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推动出口的增长。进口能够满足国内对外国产品的潜在 需求,改变消费方式和习惯,形成新的消费生产,由此带动国内相关生产领域的 变化,导致新的投资生产。比如我国的彩电、手机等产业,开始时,这些消费品 都是进口的,然后国内企业开始模仿生产直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样在满足国 六.我国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结论

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是从履行我国对WTO的承诺来看,我国都将面临进一步增加进口的情况。进口将对我国经济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进口工作的重视和对我国进口的研究,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进口

王敏 王敏

对经济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的学术界和实际工作者中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视出口,相对忽视进口的情况,认为出口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更大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国内外许多关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却发现,进口对经济增长有着比出口更为显著和长期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周炳林:出口复苏主导中国经济 第6篇

周炳林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他们对宏观经济的分析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我们作预测时,紧跟行业面进行,也非常重视出去调研,基本上是从中观出发来分析研究宏观经济的。”

出口复苏将主导中国经济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今年周炳林比较看好出口,“今年出口对GDP的贡献,可提升3个百分点左右。”

中国经济复苏路径相对于2009年,将会在2010年出现一个大的、阶段性切换,在这种政府刺激政策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下:民间投资、出口、消费等需求渐次复苏,逐步接替刺激政策弱化所减少的需求,最终形成“一减三加”的新的总需求结构。其中,出口复苏将主导2010年中国经济。

出口事实上是有一个上下反转的态势,因为2009年是负增长、对经济负向拉动,假如2010年是正增长,不仅可以弥补财政刺激边界效应递减在2010年经济当中比较负面的一个因素,而且在递减之后还令GDP有约2%以上的提高。对比不同的经济部类的增长情况,很明显今年出口和民间需求是两大非常主要的亮点,因此,2010年出口复苏将主导中国经济。

周炳林表示,外贸在这么多年之所以这么重要,实际上它有十分深刻的社会背景。特别重要的是抚养品,中国在所有大国里抚养品是最低,为39.1%。基本上1个劳动力人口负责3.1个非劳动力人口,而这在美国是0.5%以上,印度是0.6%。

基本上比较高的劳动力人口比例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当前具有庞大的生产能力,且相对于当期的国内需求是过剩的,经济总供需平衡的一个不可替代的方式事实上必须是有一定的出口的。因此,出口在经济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2009年也就是在这一块出了很大的问题,从而导致了整个链条都上不去。”

根据全年的测算,2010年GDP将增长10.8%,其中一季度最高为13.8%,主要是因为外贸的同比会出现大幅的正增长,以及投资增幅收窄幅度仍然不大,导致了一季度的数据近乎完美。

流动性将出现新动力

“当前货币政策趋向正常化,下一步将会更加收紧,预计2季度将有加息措施出台。”周炳林表示。

与2009年不同,2010年,当贷款增速放缓和结构变化时,流动性驱动将会换挡,出现新动力。

流动性来源风格转换的催化剂在于2010年刺激性金融政策将逐渐弱化,而外贸复苏、人民币重回升值轨道,引致外汇占款较2009年显著增加。

在货币创造中,2010年外汇占款增加的作用将延续2005年~2008年的历史趋势,占比将有恢复性提高。

他据此判断,2010年的流动性生成机制将发生较大的结構转换——贷款将从超高水平回落,以人民币升值、外贸复苏为主的外汇占款增加将形成新的流动性力量。

工业生产出口补贴经济效应比较分析 第7篇

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 笔者查阅多本教科书, 发现它们在分析出口行业生产补贴的经济效应时, 都是基于第一种理解展开的。本文基于两种理解展开分析, 并把两种分析思路得到的结果放在一起做对比, 不仅验证了第二种分析思路的正确性, 也向同行和学生系统介绍了其分析过程,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 第二种分析方法运用了学生已有的微观经济学中供给的理论知识, 启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下面以一国对出口工业的生产补贴为例, 对其产生的经济效应同时基于两种思路展开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

模型一:一国国内生产的X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该国对外出口X产品。在自由贸易条件下, X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为PW。为了鼓励出口, 该国政府对X产品实施生产补贴, 单位产量补贴s。当该国为小国时, 生产补贴带来的出口规模扩大不改变国际市场价格;当该国为大国时, 生产补贴带来的出口规模扩大导致国际市场价格降为PW'。由于生产者在产品进入市场以前就已经得到了补贴, 在哪里销售与补贴无关, 因此生产补贴不会使国内市场价格上升, 所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一致。

以下分析在模型一假设基础上展开:

一、小国分析

(一) 基于厂商收益增加的分析 (图1 (a) )

图1 (a) 中, 横轴表示产量 (消费量) , 纵轴表示价格。D和S分别代表一国X商品的需求与供给曲线。PW为X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在封闭条件下, 本国X商品的价格由国内供求共同决定, 即S和D两条曲线交点所对应的价格, 该价格低于PW, 体现了本国在X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 X商品的国内价格就是国际市场价格PW, 该国X商品的产量为QS, 消费量为QD, 出口量为QS-QD。如果该国政府对单位X商品提供数量为s的生产补贴, 本国生产者仍按原来的市场价格PW销售, 但实际获得的收入为PW+s, 在此收益下, 该国X商品的产量增加到QS'。消费者仍将消费QD, 出口则增至QS'-QD。

由于国内价格没有变动, 消费者也就没有福利损失;国内生产者获利 (a+b+c) , 政府提供的生产补贴为 (a+b+c+d) , 该国的国民福利净损失为d。

(二) 基于厂商成本减少的角度

政府对X商品提供补贴, 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将引起X商品国内供给的变动, 在图中表现为S曲线向右下方平移至S'。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 供给曲线是厂商边际成本曲线的一部分, 政府对单位产量提供数量s的补贴, 相当于厂商的边际成本减少s, 因此S'与S在竖直方向的位移为s。S'与PW相交于B点, 此时产量为QS'。设A为S上产量也为QS'所对应的点, 则A与B之间的距离为单位产出的补贴s。S与价格轴相交于F点, S'与价格轴相交于E点。消费者仍将消费QD, 出口则增至QS'-QD。 (图1 (b) )

由于国内价格没有变动, 消费者也就没有福利损失;国内生产者获利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政府提供的生产补贴为平行四边形ABEF的面积, 即阴影部分的面积+d, 该国的国民福利净损失为d。

分析得到的消费效应和社会福利效应与上面分析结果一致。那么, 两种方法对生产效应和财政效应的分析结果是否一致呢?下面把二者放在一起做进一步的对比。 (图1 (c) )

在分析方法一中, 财政补贴为 (a+b+c+d) , 即图中矩形ABPW (PW+s) 的面积, 即 (a+b+c+d) =s×QS';生产者福利增加量为 (a+b+c) =s×QS'-d。在分析方法二中, 财政补贴为平行四边形ABEF的面积s×QS', 生产者福利增加量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减阴影部分面积, 即s×QS'-d。

对比分析的结果是, 两种思路对生产效应和财政效应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对小国出口工业的生产补贴, 可以从两个角度评价其经济效应, 一个是基于产品供给曲线不变、收益增加的角度;另一个是基于供给曲线平移、成本降低的角度。两种分析思路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二、大国分析

(一) 基于厂商收益增加的分析 (图2 (a) )

与小国不同, 大国出口工业的生产补贴会带来该国贸易条件的恶化。本国生产者将按新的国际市场价格PW'销售, 但实际获得的收入为PW'+s, 在此收益下, 该国X商品的产量增加到QS'。在新的市场价格PW'下, 消费者将消费QD', 出口则增至QS'-QD'。

由于国内价格下降, 消费者福利增加e;国内生产者获利 (a+b+c) , 政府提供的生产补贴为 (a+b+c+d+e+f+g) , 该国的国民福利净损失为 (d+f+g) 。

(二) 基于厂商成本减少的分析 (图2 (b) )

政府对X商品提供补贴, 将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 在图中表现为S曲线向右下方平移s至S'。S'与PW'相交于B点, 此时产量为QS'。S与PW'相交于G点。设A为S上产量也为QS'所对应的点, 则A与B之间的距离为单位产量的补贴s。S与价格轴相交于F点, 与价格轴相交于E点。

由于国内价格下降, 消费者福利增加e;国内生产者获利为梯形BEFG的面积- (e+f) , 即国内生产者获利 (h-e-f) ;政府提供的生产补贴为平行四边形ABEF的面积, 即 (d+g+h) , 该国的国民福利净损失为 (d+f+g) 。

在分析方法一中, 财政补贴为 (a+b+c+d+e+f+g) , 即图中矩形ABPW' (PW'+s) 的面积, 因此 (a+b+c+d+e+f+g) =s×QS', 国内生产者获利 (a+b+c) ;在分析方法二中, 财政补贴为平行四边形ABEF的面积s×QS', 国内生产者获利 (h-e-f) =s×QS'-d-g-e-f=a+b+c。

由上得出结论:对于大国出口工业的生产补贴, 可以使用两种思路评价其经济效应, 两种分析思路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三、结论

一国对出口工业的生产补贴, 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其经济效应。一是基于企业收益增加的角度;二是基于企业成本减少的角度。两种分析思路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但从学生接受和理解难易度来看, 各存在优缺点。

第一种分析思路的优点是各种效应的大小和成因在图形上反映直观。缺点是生产者的收益和消费者负担的成本不一致, 产生了两个价格, 与学生从微观经济学中获得的已有认知有冲突, 增加了理解上的难度。

第二种分析思路的优点是沿用了微观经济学中供给变动的理论, 与学生已有认知吻合, 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缺点是各种效应的图形表示抽象, 计算比较复杂。

两种分析思路各有优缺点, 在教学过程中对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可以取长补短, 提高教学效果, 启迪学生思维。

摘要:一国对出口工业的生产补贴会改变企业的收益或成本, 由此影响企业的生产行为, 并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效应。因此, 分析出口工业生产补贴经济效应的思路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企业收益增加的角度;二是企业成本减少的角度。已有的国际经济学教科书多沿用第一种思路。本文采用两种思路进行分析。

关键词:进出口,生产补贴,收益,成本

参考文献

[1]阙澄宇, 姜文学, 邓立立.国际经济学 (3版)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

出口经济 第8篇

一、新政实施对外贸出口的影响

开发区有出口企业97户,2013年,1—7月, 出口总额达2272万美元,同比增长20%。出口退税新政实施一年来, 不仅促进了出口企业快速发展,也促使行业的重新洗牌。

1.宏观影响。新政策中,文件由600多份精减为60余份,不仅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总体要求,更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简化退税手续,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征纳双方发生的税收争议,体现了合理、公平、亲民的税收体制管理。

2.局部影响。

一是促进了税企人员素质的提升。出口企业在申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会向税务机关寻求解决方法,税务机关也有义务宣讲国家政策。促使税收管理员在实地核查中,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第一线,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学习和宣传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出口企业办税员进行培训和辅导,帮助企业掌握政策、熟悉退税电子化管理操作;不仅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水平,优化了税收执法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带动企业一起边学习边实践,达到了税企双方共同成长。

二是营造了税企合作的氛围。有了政策引路,再有政府支持,国税机关通过座谈会、招商引资贸易洽谈会、定期通报等形式加强与外经贸主管部门、出口企业的联系,开展税企、税贸沟通与合作,采取宣传政策,公开办事程序,听取企业所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予以研究解决。让政府和企业了解出口退税的工作动态和面临的困难,营造税企合作的良好氛围。

三是提高了工作效率。随着政策的调整,退税流程更加优化,速度不断提升,做到了当月申报、当月受理、当月审核、当月退税。完全改变了以往出口退税周期普遍在3至6个月以上的局面,加快了企业资金流速。

3.政策影响。

一是出口退税申报期限放宽,政策更科学。对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申报期限进行了统一调整,为“在出口货物报关出口之日次月起至次年4月30日前的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收齐凭证申报退(免)税”,进一步放宽了企业申报退税的期限。此项政策的调整大大减少了出口企业因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收齐单证造成的损失,出口退税新政带来辖区50多家外贸企业受惠近40万元。

二是小型生产企业、新办企业当月可申报退税。新政规定了小型企业、新办企业当月申报的出口免抵退税经审批后可直接办理退税,而不是再等到第13个月后一次性办理。此次调整许多政策明显侧重于中小企业。新政为开发区企业盘活资金300万元,加速了企业的资金周转,节省了财务费用,推动了外贸出口。

三是生产企业外购产品可退税。新政策明确生产企业代理出口的货物可按规定实行出口退(免)税政策。这大大推动了生产企业扩大出口。

四是出口收汇核销单取消。新政策对报送出口收汇核销单进行了规范和简化。自2012年7月1日起,申报出口退(免)税业务时无需向税务部门提供纸质出口收汇核销单,税务部门也不再审核其出口收汇核销电子数据。此举简化了出口企业退税申报资料,退税进度明显加快。

五是原材料成本并入加工费退税。出口退税新政的实施并没有给从事委托加工贸易的出口企业带来欢喜。新政规定:“调整外贸企业委托加工修理、修配原材料的出口退税规定,申报退税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加工费应包含原材料金额,统一按出口货物的退税率退税。”这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新政实施存在的问题

这次政策调整,有利于企业把握国家的优惠政策,尽快把政策精神落实到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出口种类,利用一切国内、国际参展机会,培养新的出口增长点,多接触国外客户,争取多拿出口订单,使业务对外发展更加丰富多样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困难在所难免。出口企业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困惑。

1.委托加工业务买卖受阻。十堰市世纪安途进出口贸易公司经营汽车改装车销售,过去委托加工的出口货物,加工费和原材料应分别计算退税。现在却将增值税专用发票所列加工费按出口货物的退税率退税。其购进的底盘与车的改装并不在一家公司,上装由广西玉柴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开具销售增值税发票,而车的改装在广西南宁桂盛泰工贸有限公司,该公司无法取得底盘 + 上装由一个单位开具增值税票。据了解,广西南宁桂盛泰工贸有限公司不同意出口企业将购进的原材料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卖给本公司而无谓地增加销售收入。据对方企业讲,这样增大销售会带来税务稽查等而得不到加工企业的认可,由此影响其出口业务。

2. 前店后厂出口商贸企业业务无法开展。开发区辖区内90%以上企业以经营汽车零部件为主,不少企业会根据客户需要从外面购进汽车配件后再进行加工后销售。十堰创时贸易公司负责人就此问题到国税局咨询:“外商要求100组轮毂,我们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购进的100个轮毂、200个轴承、200个油封、1000个轮胎螺丝进行改良、装配,经过技术工艺处理后达到购方要求。我们这单业务在数量、名称上都与现政策规定不符。而我们的加工业务所占比例少于贸易,又不可能申请工业企业进行免抵退税申报。”此类业务在以前函调过程中开发区局类似情况也发现不少。

3. 对技术服务费无法处理。有出口企业纳税缴纳407元服务费后,在增值税申报表23栏“应纳税额减征额”中填列。但在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中此项没有对应的填写栏次。

三、新政实施管理建议

1.企业适度调整贸易方式。做到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结合,借此时机到境外办厂,进军国际市场,拓宽企业生存发展空间。

2.深化相关产业链的“扩容”。走新型科技发展道路,提升自身产品的边际效率。由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型,通过产品升级换代激活企业的生命力和发展力,巩固竞争地位。

3.加强国际议价谈判。科学测算出口成本,加强价格谈判,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联合指导,争取合理价格,确保微利底线。

4.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企业要与时俱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适时根据新政进行营销策略调整,降低生产流通各环节成本,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促进企业效益提升。

世界经济复苏中国出口可以笑了吗 第9篇

2009年,中国的出口企业在外承受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在内面临着出口退税下调、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原料涨价、工人工资上升等困难,出口的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而这时,国际采购商并没有因此主动提高收购价格,而是去寻找成本更低的生产地。由于中国大量出口的产品多为技术含量不高,易仿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采购商一见中国出口企业有提高产品价格的意思,马上把订单投向了早已瞄准了的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因此,印度的布玩具、越南的木制品玩具发展很快,大玩具商美泰公司表示要将30%~40%的订单转移到别的国家。内外交困之中,高速增长的中国出口不得不减缓了脚步。2009年,中国出口累计降幅达到16%,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全年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减少34.2%。

好在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回暖,中国2009年12月出口同比增长17.7%,环比增长15%,其中,同比增速自2008年11月份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并且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认为只要国内外形势不发生重大变化,2010年中国外贸实现恢复性增长是完全可能的。中国出口可以笑了吗?

一、中国保持出口平稳增长依然面临重重困难

1. 世界经济受重挫,复苏尚为脆弱。

从“两房”被美国政府接管、雷曼兄弟破产,再到美国、欧洲、日本这三大经济体同时出现了深度的经济衰退,这场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影响到实体,使全球化中的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无一不感到寒意。疲软的世界经济对世界需求造成了严重打击,据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商务信息部的统计数据,2009年2月,国际市场主要商品如原油、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及农产品月平均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多下降30%~50%。好在世界经济在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2009年第二季度起开始从急跌到企稳回升,由衰退走向逐步复苏。2010年1月,世界经济基本上被确认见底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2009年10月预计的3.1%上调至3.9%,但同时指出经济复苏依然脆弱。因为从各国经济恢复速度和发展情况来看,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是以中印为首的亚洲地区,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促进世界复苏的重要因素是中印等发展中大国扩大内需的政策,而非传统消费大国如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消费恢复。因而,对中国出口而言,外需市场距完全恢复还尚远,中国出口依然面临严峻局势,难以延续前几年的快速增长势头。

2. 贸易保护主义普遍存在,中国商品出口面临更多阻碍。

在经济不景气时期,采用贸易保护手段,本来就是各国选用贸易政策时所遵循的一般规律,因为在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的今天,贸易保护主义以各种各样的面目出现了。从美国经济刺激法案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到意大利农业部长卢卡·扎亚对“意大利人吃意大利食品”运动的支持,再到各个发展中国家纷纷使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如俄罗斯提高汽车等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印度提高豆油等商品的进口关税,贸易保护现象犹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从1948年关贸总协定到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再到今天,多边贸易体制一直致力于推动贸易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为什么贸易保护主义还是犹如庄稼地里的杂草,难以根除?关键就是因为各国不同利益集团的力量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滋生的土壤。所以,在贸易保护主义饱受非议的情况下,感受到金融危机带来的强烈压力的利益集团为了生存,不遗余力地将这种生存压力转化为政治压力,政治压力转化为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措施。而中国作为贸易出口大国无疑是处在风口浪尖,成为贸易保护措施的主要对象。甚至有人称2009年,可以叫做外部世界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年”。2009年,国外对华共启动116起贸易救济案件,涉及金额127亿美元。从对欧盟出口的螺丝和螺母,到对印度出口的玩具,再到对美国出口的禽肉和轮胎,尤其是美国针对中国重点行业——钢铁的“双反”调查更是显示出了中国出口面临的严峻局势。我们必须得认识到,中国出口与以往相比,的确更加困难。

3. 原来的进口大国(美国)转变经济模式,以发展出口来拉动本国经济增长,加剧了国际市场竞争。

进口大国之所以要大量进口,是因为其国内存在巨大的消费需求,如美国个人消费开支就占据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对这些主要消费大国人们的消费信心产生了强烈影响,经济不景气不知何时结束,未来的收入无法确定,这使人们尽可能地削减支出,转变过度消费的生活模式,但不断萎缩的消费无疑也使本国经济增长受到拖累,因此,这些国家便把眼光也投向了外需,要扩大出口以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劳伦斯·萨默斯表示,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后,必须改变以前过度消费的增长模式,而出口正是“可持续增长的一个基石”。2010年1月28日,奥巴马在国会发表其任内首份国情咨文时承诺,要在5年内使美国的货物出口量增长一倍。因此,美国政府在促进出口,尤其是促进服务出口更是下了一番工夫。消费大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加剧了国际出口市场的竞争,出口大国自然是早已感觉到山雨欲来的压力。

4. 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可能还会下降。

在货币化的李嘉图模型中,我们知道本币贬值将提高该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而本币升值将降低该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在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经历了一次快速升值的过程,反映到出口企业成本上,就体现在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据调查,假设一个出口企业劳工成本占15%~30%,本地含量占30%~50%,当人民币升值10%,企业生产成本将额外增长3%~5%。同时,人民币汇率的频繁调整,也可能使企业多次因汇率问题与国外客户商议进行合同调整,使中国出口企业信誉受到影响。虽然2009年,中国政府采取紧盯美元的汇率政策,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但批评人民币政策,要求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国外评论不绝于耳,其中包括一些发达国家政要和知名经济学家在内,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一直存在,增加了中国出口前景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那么,中国保持稳定增长还有希望吗?在充分认识困难的同时,也不宜妄自菲薄,我们对中国出口还是有信心的。

二、中国保持出口平稳增长的希望在哪里?

不过有人把希望寄托在发掘新兴市场潜力及扩大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方面,通过出口市场多元化来扩大出口则并不现实。因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包括俄罗斯和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遭受重创,尤其俄罗斯是“金砖四国”中复苏最慢的一个,再加上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结构与我国出口结构有一定类似的因素,中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更加困难,那么,保持出口平稳增长的信心在哪里呢?

1. 中国出口产业在多年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已经成长起来,在很多产业方面都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中国从改革开放到今天,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与德国,我国的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近8%。中国出口发展如斯,这种贸易水平绝非仅仅凭大量的低价初加工品的出口就能达到的。从我国的出口结构来看,在国际竞争中历练多年的中国机电、玩具、纺织服装、蔬菜等中国出口产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这些出口产业的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和质量,通过不断的产业升级和调整,已经取得很大进步,拥有了配套完善的产业链。虽然国际采购商把很多订单投向印度、越南等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但有很多案例表明,虽然印度、越南这些国家的某些订单产品价格比中国更便宜,但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产业配套方面以及产品质量和贸易的可靠性方面不能与中国相比。所以,就目前来看,这些国家的多数出口产业与中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并没有完全丧失竞争优势。

2. 中国出口产品中很大部分是中低档的日用消费品,需求弹性小。

欧美日是世界最主要的消费国,即使经济不景气,其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也决定了像纺织服装这样的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消费仍然要有,且受金融危机影响,消费档次有所降低,而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属于中低档,大部分产品正是需求弹性小的日用消费品,在质量、价格、性能等方面优势相当明显。因此,这些消费大国的消费者对未来收入不确定的情况下,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可能还会增加。

3. 贸易保护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反对,难以形成世界贸易政策的主流。

尽管危机之中,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但是,从2008年G20的金融峰会到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上,与会各国政府代表均对推动贸易自由化,消除贸易壁垒做出了赞同表示。如韩国、日本、中国及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抑制贸易保护主义提出了各种可操作的建议和对策,要求相关国际组织对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和嫌疑的国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干涉。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表示,贸易的开放也是解决这次危机的方法。而且对某些产业来讲,出口前景并非一片黑暗,如纺织品服装出口,2008年12月31日,输美纺织品配额正式取消,饱受配额限制的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袜子等34类产品,成为中国出口美国的畅销商品。部分贸易保护措施的取消,使我国某些出口企业有了继续发展的空间。

三、保持出口平稳增长,政府任重道远

就出口企业来讲,想在金融危机中生存下去,要么寻求外需,要么转向内需,无论怎样,都得为自己的产品找到市场,这自然要求企业苦练内功,提高产品性价比,以质优价廉来占领和巩固国内外市场。但要在脆弱的经济复苏中保持出口平稳增长,尚需政府担任举足轻重的角色。

首先,政府的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能够对保持出口平稳增长创造有利条件。政府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往往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国际经济形势普遍不明朗的情况下,要想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一定要有相应政策的支持。如推出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政策,从2009年4月开始,国家开始针对外需回落重启上调出口退税以来的第六次调整,纺织品服装、电子信息和钢铁、石化等3800多种商品将提高出口退税率。还有在加工贸易方面,继续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中西部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在汇率方面,继续稳定人民币汇率,保证出口企业的预期利益。在改善出口企业融资环境方面,继续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企业融资担保条件,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这些政策的及时出台稳定了出口企业的发展信心,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对保持出口平稳增长必然起着积极作用。

其次是政府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可为出口企业开路护航。一方面有利于创造友好的贸易环境。中国领导人对非洲、欧洲、拉丁美洲等国频频进行友好访问,不仅树立了友好的大国形象,而且也有助于中国企业扩大与国外的友好合作以及发展贸易伙伴关系,为中国企业营造了较好的贸易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中国出口产品遭受的各种贸易保护壁垒。中国连续14年成为反倾销案的最大受害国,近年来又屡屡成为众多反补贴案的被调查对象,各种各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给中国出口企业造成的损失更是数不胜数,贸易保护成为制约中国出口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些情况,中国政府除了在各种国际场合对贸易保护主义表示强烈反对,不断重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一贯立场之外,还对已经出现的针对我国出口的贸易保护手段,组织有关部门积极主动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为企业应对做好信息咨询、培训等工作,鼓励并引导企业采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自己利益,如应充分重视和利用复议的权利,即根据WTO原则可以对技术壁垒的不合理内容提出异议,为本国企业出口争取主动便利条件。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都将有助于中国出口保持稳定增长。

第三是为出口企业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有利于出口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出口竞争力。企业的配套协作服务和部门的效率关系着企业成本降低的幅度,政府部门为企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量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在企业出口遭受重重困难的时刻,政府高效的服务将有助于企业保持出口增长。如提高通关速度,减少通关环节,提供出口信息,组织各种出口产品展销活动等等,对出口企业都将有一定帮助。目前,河南省为了降低出口企业成本,郑州海关改进了工作模式,与河南省企业经常进出的上海、满洲里、天津、青岛、南京五个关区开通了区域通关,这种模式减少了转关预录入等通关环节,降低了仓储费、交通费等相关费用,效率大大提高。如从天津到郑州一个四十尺的集装箱可降低物流成本一千元人民币左右;从天津口岸转关到郑州海关申报放行一般需要三至五天,而采用区域通关只需一至二天。政府高效的服务对出口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出口加工区的设立对淮安经济的影响 第10篇

一、出口加工区的含义和作用

(一) 出口加工区的含义

出口加工区, 又称加工出口区 (export processing zone) , 指一国或地区在其港口、机场附近或交通便利的地方, 划出一定的区域, 提供水电、道路、通讯及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 用税收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国投资, 发展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出口加工工业, 为制造、加工或装配出口商品而开辟的一种特殊区域。出口加工区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综合性出口加工区, 即在区内可经营多种出口加工工业;二是专业性出口加工区, 即在区内只准经营特定的出口加工产品。目前世界各地的出口加工区, 大部分是综合性出口加工区, 少数出口加工区对产业有限制。

与自由贸易区相比, 出口加工区不仅商品可以自由流动, 而且生产要素也可以自由流动。在出口加工区内从事经济活动的主要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为主。因此, 出口加工区较之其他形式的经济自由区, 更有利于吸引外资, 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也更有利于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就业以及开发落后地区等。此外, 设立出口加工区, 发展以进口原材料为主的出口加工工业, 是一种比退税与保税生产更为方便的有利方法, 可以避免繁琐的行政手续和提供货物担保所需的昂贵费用。

(二) 出口加工区的作用

出口加工区在管理手段上强化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使用电子数据传输衔接海关之间监管, 逐步取代传统的监管模式;区域管理上强化对区域的整体管理, 简化对逐个企业的管理;加工贸易业务管理上强化对企业开展的加工贸易业务的整体管理, 简化对逐个合同的管理;货物通关管理上强化对进、出区货物在进出加工区卡口时的实际监管, 简化办理通关的手续, 逐步满足现货跨国型企业零库存生产的需要。

二、出口加工区审批标准

出口加工区原则上设在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开发区内, 同一开发区内只能设立1个出口加工区。出口加工区要坚持以出口为导向, 申请设立出口加工区的国家级开发区加工贸易年进出口总值一般应达到1亿美元以上。加工贸易年进出口总值低于10亿美元的省 (自治区、直辖市) , 原则上只设立1个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年进出口总值超过10亿美元的省 (自治区、直辖市) , 虽已设有出口加工区, 根据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 可经批准增设出口加工区。东部各省 (直辖市) 的出口加工区封关运作后加工贸易年进出口总值达到或超过5000万美元的;中部各省出口加工区封关运作后加工贸易年进出口总值达到或超过2000万美元的;西部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出口加工区封关运作后加工贸易年进出口总值达到或超过1000万美元的, 方可申请在该省 (自治区、直辖市) 增设出口加工区或扩大原有出口加工区的面积。出口加工区如申请扩大面积, 须区内已摆满项目, 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发展用地已得到充分利用, 且扩大的面积不超过3平方公里。出口加工区须自批准之日起2年内建设完毕并申请验收。如1年内未启动建设, 由海关总署会同有关部门书面提请有关省 (自治区、直辖市) 予以注意。之后1年内仍未有进展的, 由海关总署会同有关部门报请国务院予以撤销。出口加工区封关运作后3年内仍无投资项目, 或虽有投资项目, 但加工贸易年进出口总值低于100万美元的, 由海关总署会同有关部门书面提请有关省 (自治区、直辖市) 予以注意。之后1年仍达不到要求的, 由海关总署会同有关部门报请国务院予以撒销。

三、出口加工区对淮安经济发展的作用

淮安市出口加工区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 首期开发1.36平方公里。出口加工区定位为海关对出口加工区的货物及区内相关场所进行24小时监管的特殊封闭领域, 在出口加工区内将设立出口加工企业、专为出口加工企业生产提供优质服务的仓储企业和经海关核准专门从事加工区货物进出的运输业。淮安出口加工区的设立必将填补当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项空白, 对于提升淮安市品位, 扩大开放和吸引外资意义重大。

以前, 淮安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 淮安经济开发区内外向型企业只有一两家, 申报出口加工区的意愿不迫切。近年来, 淮安经济快速发展, 作为淮安经济发展排头兵的淮安经济开发区相继引进了诸如富士康淮安科技城、华南玻璃集团、韩泰轮胎、明基达方电子、大同电子等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国际知名的大企业, 生产的产品大多出口。出于发展的需要, 企业迫切希望淮安能设立出口加工区作为企业的功能配套设施。淮安没有出口加工区已成为淮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瓶颈。淮安如果没有出口加工区, 已落户的出口加工企业由于享受不到诸多的优惠政策, 企业综合成本将加大, 将缺少进一步增资扩大规模的动力。没有出口加工区, 使一些打算到淮安经济开发区落户的大型出口加工企业虽然被淮安优越的区位、人才、土地等资源优势吸引, 但还是犹豫不定。

(一) 近期作用

淮安出口加工区的设立为淮安经济发展, “招大引外”提供了崭新平台。

进入出口加工区的企业除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各项优惠政策外, 还享受海关、检验检疫部门支持下的“四不”、“四免”、“一保”、“一退”的优惠政策。“四不”就是开展加工贸易业务不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制度;海关不实行《登记手册》管理;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 不实行进口配额、不实行许可证件管理。“四免”指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模具及其维修用零配件免税;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进境的机器、设备和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进境的基建物资免税;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进境的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免税;加工区内企业加工的制成品及其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余料、残次品、废品等销往境外的, 免征出口关税。“一保”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进境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件及消耗材料, 全额保税。“一退”是从加工区处进入加工区的货物视同出口, 可办理出口退税。

从近期看, 淮安出口加工区的设立, 解决了富士康一期已投产项目生产、退税的燃眉之急。2006年9月, 富士康科技集团在淮安经济开发区投资兴建大型电子产品生产项目, 分别在南京和淮安经济开发区签约。根据协议, 富士康集团将在淮安经济开发区用5年时间建成国内第九个富士康工业园区, 项目计划用地6.3平方公里, 用工12万人, 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利税百亿, 从而成为江苏省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的新高地。开工的一期工程包括富准精密铸造淮安有限公司、富誉电子科技淮安有限公司和宏恒胜电子科技淮安有限公司三个企业, 投资额不低于10亿美元。主要研发、生产、加工用于计算器及计算器周边设备等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仪表元器件及相关产品零配件和相关软件的开发。淮安出口加工区的设立, 还极大增强了包括富士康二期项目在内的大批“重量级”项目的投资信心。将快速推动包括年产1000万台LCD显示器和1000万台手机等重大项目的投资进度, 促进淮安千亿元IT产业链加速形成。3年内, 淮安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额可达到每年100亿美元, 在全国出口加工区的排名在六七位左右, 将成为全国一流的出口加工区。同时, 大量的高密度的资本投入, 将带来就业机会和商业、文化等方面的繁荣, 推动淮安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

(二) 远期意义

从长期看, 出口加工区是强势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 淮安出口加工区获国家批准, 填补了淮安功能设施配套空白, 使得淮安具备了承接特大项目的能力, 极大提升了淮安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在客商中的公信力, 从而提升了淮安招商引资的综合吸引力。

目前, 淮安出口加工区已经在规划、产业、功能、科技、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超前思考, 认真谋划:以科学规划为先导, 精心构建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新型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 全力打造“台资聚集高地、IT产业领地”。针对出口加工区招商特点, 选拔一批人脉关系广、招商经验丰富的人员开展专业、专题招商, 争取在大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和服务业招商上求突破, 加快构筑“台资聚集高地、IT产业领地”, 形成“南有昆山、北有淮安”利用台资新格局;以功能叠加为方向, 全面增强出口加工区的综合竞争优势。学习上海、昆山、苏州等地出口加工区先进经验, 提前做好保税物流功能叠加的准备工作。做好保税物流场地规划建设, 加大物流企业招商力度, 筹建出口加工区辅助管理系统平台, 努力创建综合保税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争取建成全市创新创业的先行区。坚持“科技强区”战略,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创新机制, 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和企业技术创新, 促进企业从代加工向代设计乃至自创品牌发展;以高效服务为保障, 努力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环境。确保封关运作后, 当年实现加工贸易额超10亿美元, 三年内年加工贸易额达到100亿美元, 直接跃升至全国加工区中的前5~6位, 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出口加工区。

摘要:出口加工区是海关监管下专门为制造、加工、装配出口产品而开辟的区域, 具备境内关外、外向度高、政策优惠三个特征。淮安出口加工区的设立, 使淮安具备了承接特大项目的能力, 提升了淮安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客商中的公信力, 从而提升了淮安招商引资的综合吸引力。对淮安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出口加工区,外向型经济,淮安

参考文献

[1]剧锦文, 阎坤.新经济辞典[M].沈阳出版社, 2003.

[2]王金, 杭卫东.众志成城[N].淮安日报, 2008-04-09.

[3]税务编写组.税务顾问[M].法律出版社, 2004.

[4]余光亚.出口加工区与经济发展[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进出口增速疲弱实体经济需求乏力 第11篇

从系列进度数据来看,7月实体经济终端需求仍然乏力,同时叠加存货去化的负面影响,工业增速大概率较6月份走弱。存货去化对经济增速的拖累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在外需和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的局面下,基建活动是稳增长的主要抓手。近期螺纹钢和局部区域水泥价格表现积极,但这可能受到供给收缩或其他扰动因素的影响,是否反映了基建活动的回升并具有可持续性,仍需观察。

过去几周,A股市场区间震荡,成交量下滑。市场参与者的博弈主要转向对政府救助立场和节奏的猜测和把握。

一、出口低迷 内需乏力

(1)进出口低迷格局未变

7月出口名义同比滑至-8.3%,实际同比与此接近。数据表现低于市场预期,显示出口低迷格局未变。考虑到全球经济复苏力度偏弱,并考虑到人民币汇率相对坚挺,预计下半年出口贸易增速恐怕仍难显著回升。

7月进口同比下降8.1%,实际同比或在0附近。数据表现好于1-5月,略低于6月,总体上看仍然是偏弱的。

6-7月份,在重要进口品中,原油进口增速回升较大,或许与原油储备建设有关。铁矿砂、铜进口增速小幅回升,初级塑料、汽车、金属机床等没有起色。

(2)关注基建稳增长落实情况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讨论了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几个月的时间里,政治局会议两次论及经济工作,反映了决策层对于经济稳增长关切度的上升。

在此背景下,近期市场对螺纹钢和水泥价格的表现比较关注。7月中下旬以来螺纹钢现货价格反弹了10%以上。但这是否一定反映了需求的改善并具有持续性,是存有疑问的。供应层面的扰动,譬如盈利恶化背景下企业的主动减产等等,也可能是驱动价格上涨的原因。水泥方面,近期西北和西南局部区域出现价格的小幅上涨,但东部地区仍然疲弱,合并来看,全国范围内水泥价格仍在下行。

(3)商品房销售小幅走弱

7月百城住宅价格环比0.54%,略低于6月的0.56%。其中,一线城市环比进一步上升,二三线环比有所下行。

此轮房价恢复迄今,一线城市价格环比涨幅已经超越了2012-2013年;但二三线价格环比涨幅较小,低于2012-2013年。

更高频数据方面,7月中旬以来,30大中城市商品房网签面积同比小幅走弱。目前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这可能主要来源于销售活动的节奏变化,在2012年9-10月、2013年1-7月也都出现过。

二、CPI温和上行 PPI跌幅扩大

(1)CPI温和上行

7月CPI温和上行。同比1.6%,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符合预期。猪肉涨价对CPI回升的贡献较大。其他食品细项,诸如粮食、鲜菜等,环比涨幅均与去年同期相当。

7月非食品细项环比与去年同期及历史均值持平。其中,烟草在5、6月因税率上升而大幅涨价,本月涨幅回落至历史均值水平。其他细项涨幅符合季节性,不超预期。

猪价近期持续上涨主要受行业自身因素驱动。如果没有宏观层面的配合和共振,难以出现类似2003-04、2006-07、2010-11年的大周期。并综合考虑经济弱势、核心通胀低迷及去年下半年低基数,预计下半年CPI低位温和回升。8月同比或在1.8%。

(2)PPI跌幅扩大

7月PPI环比下降0.7%,同比下降5.4%,跌幅较6月扩大。方向符合预期,幅度略超预期。

PPI环比跌幅的扩大,部分地与7月上旬股灾恐慌向商品市场的蔓延有关,全球油价重新开始下跌也有影响。在趋势上,它还受到6月以来存货回补结束并转入去化过程的影响。企业利润率6月以来也同步下行。即便剔除油价影响,当前PPI环比及工业企业利润率也已经处于过去几年相对偏低的位置附近,反映了需求的疲弱和企业预期的悲观。

8月上旬,重要工业品价格总体上稳定,关注其后续走势。目前预计8月PPI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5.7%。

三、加权贷款利率下行,银行流动性充裕

(1)加权贷款利率继续下行

央行2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去年4季度以来,金融机构加权贷款利率持续下行,结束了2012年年中以来的震荡态势。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进一步下滑,以及货币政策的转向宽松,共同驱动了这一局面的形成。

6月末加权贷款利率6.04%,为2010年4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但较2009年上半年和2006年上半年的历史低点还高出130BP左右。考虑到当前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的低迷,加权贷款利率仍然有下行的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特别是3月以来,短端利率下行速度快、幅度大,但中长端利率下行速度更慢、幅度更小,收益率曲线陡峭化。这可能与银行信贷资金调整的粘性,以及上半年资本市场的活跃有关。此外,我们一直倾向于认为,自外汇占款低增长、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以来,商业银行中长期资金来源的下降,也是影响经济中性利率水平的非常关键的原因。

此外,这一期的货政报告还专栏讨论了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不良贷款处置机制、收益率曲线形成机制、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与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密切关联的影响因素。

(2)银行流动性充裕

8月上旬,银行间1天回购利率继续小幅上行,目前水平1.56%,较5月下旬最低点回升了50BP左右。7天回购利率小幅下行,但也仍然较5月低点高出40BP。14天、21天、1个月利率则与前期低点相当。银行间1天和7天高出前期低点,可能主要来源于决策层操作层面的小幅修正。银行间流动性充裕程度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6月末超储率2.5%(新口径,老口径更高)也较3月更高,与往常的季节效应背离。

7月以来,银行间利率债收益率小幅走低,信用债收益率则较大幅度下行。利率债的置换、发行,以及置换和发行规模的不确定性,对利率债收益率构成负面影响。7月以来股市震荡,资金回流债券市场,这对银行间债券特别是信用债形成更多的支持。

广西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探析 第12篇

关键词:广西,贸易,经济增长

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议的话题。在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促进论、阻碍论、折中论。支持促进论观点的理论有:亚当斯密“剩余出路学说”, 凯恩斯的“外贸乘数”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Robertmn和NurSe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学说;克鲁格曼等的“新贸易”理论和罗默等的“内生增长理论”。另外一些经济学家, 如普雷维什和辛格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后, 提出“贸易条件理论”, 即“普雷维什一辛格假定 (Prebih-Singer Hypothesis)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呈现出下降的长期趋势, 对外贸易并不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还有一些持折中观点的经济学家, 如Kravis认为, 对外贸易既不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也未必对经济增长有益。这些不同的论点从不同的发展角度结合不同的国家给出不同的看法, 目前我们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如何呢?位于中国和东南亚交通枢纽的广西壮族自治州的进出口贸易又与经济增长有何关系呢?下面做一简单的介绍。

1 进出口贸易定义

那么究意什么是进出口贸易?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 是指一个国家 (地区) 与另一个国家 (地区) 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另外一种解释是:凡是从事各种国外商品直接买进及本国商品直接售予国外之行业, 都称为进出口贸易业。若更进一步细分, 则凡从事各种国外商品直接买进之行业, 不论其售予对象为本国批发商、零售商、公私客户或其他需要均属进口贸易业, 而凡从事本国商品直接售予国外客户之行为均属出口贸易业。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 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 (地区) 来说, 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 (地区) 来说, 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 到资本主义社会, 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2 进出口贸易业的重要性

随着世界贸易的日趋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日趋密切, 很多相距甚远的国家通过贸易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长足发展。贸易业本身虽然只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但是经由贸易合作的稳步发展, 我们可以让整个社会趋向国际化、自由化, 拉近各国人民的距离, 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来了解本国人文、地理、商品和文明, 互通商品、互相补充各国进出口业的不足。这对整个国家、社会乃至全世界都将有深远的影响。

3 广西进出口贸易现状

广西位于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结合部分,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是中国走向东南亚的桥头堡和东南亚进入中国的门户。作为西南出海的大通道, 加上近年修建的现代化陆海空交通网络, 广西已具有联络中国与东南亚最重要、最便捷陆海通道和交通枢纽的潜力和基础。

随着朱基总理与东盟国家领导人2002年11月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双方将于2010年建成自由贸易区。这将给双方带来大量的贸易和投资机会。据专家测算, 中国的GDP将由此提高0.9%, 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55%, 更不用说广西地区的人民收入水平了。

4 广西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通过对资料的翻查以及个人理解得出:首先, 广西进出口贸易可以利用东南亚和国内两大市场来扩大对外贸易。其次, 可以利用东南亚和国内两地资源来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再次, 可以利用东南亚和国内两地的资源和市场来发展旅游。这三方面都可以突出表现进出口贸易给本区带来的经济增长关系。更快更好的提高人均收入和人们生活水平。在广西日报中, 还看到一则由此而获得商机的小夫妇, 在与东盟贸易合作关系背后获得实实在在利益的新闻事实。

(引自广西日报) 南宁市官塘农贸市场以其“物杂价廉”吸引着南宁众多寻求实惠的消费者。近年来, 这里出现了四五家经营东南亚国家小商品的店铺, 越南的拖鞋、咖啡、菠萝蜜干果, 泰国的雨伞、香皂等等应有尽有。在这些摊位前, 购买和询问的顾客络绎不绝。东盟小商品已经走进了南宁市民的日常生活。在众多的东盟小商品中, 越南平仙鞋业的拖鞋深得消费者的喜爱。

据越南平仙鞋业南宁授权商庞家庆介绍, 他原来是和越南做橡胶生意的, 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后才开始代理越南平仙鞋业的产品。庞家庆说, 越南平仙鞋业希望把广西作为一个跳板, 把他们的产品销往中国各地。随着博览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越南拖鞋的舒适、耐用已经为大家所熟知, 许多广东、浙江、安徽的外地客商都找他进货。庞家庆曾作为参展商多次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 他认为在博览会上能找到更多的商机。

而且除了越南拖鞋, 他们还卖起了越南食品、外用药油、红木制成的生活用品, 以及泰国的香皂等, 经营的品种越来越多, 量也越来越大。杜女士说, 这些东盟商品的生产商和经销商大都参加过中国东盟博览会, 他们就是通过博览会与厂商认识, 并进行合作的。杜女士说:“南宁人很喜欢用越南和泰国的药油, 因为这些药油都是用天然的中草药制成的, 纯度较高, 见效快, 非常受市民的青睐, 所以销量比拖鞋还大。”由于如今进货方便, 只需给越南的厂商打个电话, 货就发过来了, 杜女士表示今后要增加更多种类的东盟日用品来满足南宁市民的需要。

可以看得出, 双边贸易关系的好转, 由广西以北部湾经济区为前沿, 依托东盟合作, 伴随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的加快, 广西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落成, 使广西大部分居民从中获得了商机, 拓展了事业发展的前景。广西与东盟双方贸易发展的同时, 投资和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2004至2008年, 广西对东盟的投资年平均额达3170万美元, 最高金额为8624万美元, 在这五年间增长了22.3倍。这些数字清楚的显示出广西与东盟贸易合作关系的长足发展, 以及对各区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深远影响。

总之, 贸易发展除了可以出口广西供大于求的热销商品给那些需要并缺少的国家, 还可以带动整个周边地区以及本地区生产, 进而推动小规模生产商的再加工, 生产资料再生产。随着本国的发展, 不同的分析结果产生不同的意见。第一, 李文应用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分析, 认为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它不仅带动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还扩大了外需和劳动力的增长;第二, 彭福伟、张小济从净出口角度分析, 认为净出口与经济增长并非很强有一定关系;第三, 赖明勇等和尹翔硕等将GNP分为出口产业部门和非出口产业部门, 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 得出出口贸易对非出口部门乃至整个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强的结论;第四, 杨全发采用生产函数理论, 对1978年~1995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认为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作用并不很大;第五, 刘小鹏利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1952年以来的GDP与进出口数据, 认为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而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

不管结论如何, 我们都能看到, 广西的贸易发展成功了, 在拉动内需、扩大再生产的同时贸易发展也同样可以收敛经济增长, 事情总是一正一反的相互运动着, 可谁也不能否认的是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5 结语

伴随着双边贸易协定的签署, 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贸易风暴期。广西搭乘着改革开放的大船将驶得越来越远, 越来越稳。

参考文献

[1]熊启泉.重新审视进口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02) .

[2]林毅夫, 李永军.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J].国际贸易, 2001, (09) .

[3]刘舜佳.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商品优化[J].财经科学, 2004, (02) .

[4]Aitken BGD.Hann, A.Harrison.Spilbver, Forei-In2v-tment, and Exert Behav.0r[A].NBER Worki[C].1994:49~67.

上一篇:营改增新政论文下一篇:英语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