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的整体性

2024-07-28

英语教学的整体性(精选12篇)

英语教学的整体性 第1篇

课文教学主要应把握这样一条主线, 即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逐步深化地理解课文, 使学生一开始接触课文内容就步步深化地去思考问题, 直到对课文全面理解。主要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整体泛读课文。先把课文作为整体来教, 首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文整体内容上。在学完单词后, 要求学生预习 (泛读) 课文, 同时配合有关课文的理解题。泛读并非是一种自流的课外阅读, 而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 快速提高阅读理解力和速度的教学。学生在默读中碰到不理解的单词, 不要停下查字典, 可跳过去或根据语境悟出它的含义。要求学生尽可能快地阅读 (如果不讲速度, 就不易培养根据语境悟意的能力) , 只要把握住课文的要点即可。在阅读过程中, 还要求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以便反馈给老师, 使语言操练时有针对性。

第二阶段:分段教学。第一阶段的整体阅读课文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文的完整信息和基本内容, 对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但还没有对课文达到由表及里的逐步深化理解程度。因此在此基础上应进行分段教学, 对其中的细节进行分析、探索。不过分段教学也要贯彻整体教学的原则。在分段讲授课文时可分两条线进行:1.Th e main thread of the text (课文内容的主线) .2.Useful language (语言知识点) 。目的是为了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保持课文信息的完整性。本文以第一条线为主, 以My Teacher一文 (高三课本第十课) 前两个自然段为例加以论述。

先提出有关前两段的问题, 由教师简述内容, 根据所述内容回答问题 (问题略) 。在师生间相互进行的语言交流中, 板书如下内容:

The student (I ← Helen Keller) :

Like an idiot:deaf, blind, unable to speak

The teacher (Anne Sullivan) :

a woman with patience and imagination.

a born teacher.

然后再提出较深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 再读课文, 引导学生归纳出主题句, 并领会两段的内在联系。即:

B: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paragraphs is that because there was such a student, there was.

such a great teacher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学生, 才创造了如此伟大的老师) 。同时指出, 第二自然段在整篇课文中的作用。至此, 学生经历了听、说、思、读、说的过程, 把握住了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符合“大纲”对课文教学的规定要求。最后把这两段出现的新的语言知识点 (Useful Language) 进行启发性的点拨、讲解, 寓讲于练中, 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和语言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三阶段:整体深化。即掌握巩固整篇课文, 对课文理解的深化阶段。分段教学完成后, 学生已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课文的意思和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所以在巩固课文阶段, 从对课文整体综合思考的角度, 设计一些深化理解的思考题。这些问题在课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 要求学生经过思考,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出来, 这样可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如My Teacher一文, 可设计如下问题:

1.As a student, what should you do ?

2.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teacher should be like ?

3.How do you think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treateach other?

4.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text ?

讨论中, 学生做出许多回答, 如:In our studies or our life, we should face any difficulties bra vely and try our best toovercome them, however great they are. As students we shouldrespect our te achers. We should treat each other as friends. We should love people and things around us. We shou ld enjoyour life. ……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及回答, 使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进而可仿照课文写读后感或短文。在逐步提高不断深化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读、听、思、说、写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达到了对课文深化理解与掌握的目的。

二、整体阅读、分段教学、整体深化教学法的优点

1、培养了听说能力, 体现了课堂教学交际化的原则。此方法虽然是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为其指导思想, 但是整个过程是以设疑、释疑、进行理解问答为表现形式的, 因此决不是抓了“阅读”而弃听说于不顾。相反, 它提供了丰富、充实的交际情景, 学生一旦进入角色, 用英语听、用英语想、用英语说, 使课文教学成为教师、教材、学生相互作用的积极过程, 从而培养了听说能力。

2、体现了整体教学的原则。由于分两条线进行课文讲授, 既保证了课文内容的完整性, 同时又不因语言知识点的讲授而把整篇课文分割得支离破碎, 从而影响信息的完整性。

3、培养了独立分析文章的能力。文章的题材、体裁不同, 对学生的思想活动提出的要求也不同, 其理解的难易程度也就相应不同。在授课中, 应根据材料适时地指导学生怎样抓住句中关键词领会句子大意;怎样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或以事件为中心利用标题悟出全文主旨;怎样根据每段中的主题句 (往往是段落中的首句或尾句) , 来确定论说文的段落大意以及根据每段大意去概括全文主题等。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以及独立分析文章的能力。

4、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由于对课文问题的设计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 练习量大, 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题目, 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当学生一时无法作答时, 教师可做示范, 启发学生思路, 学生会感到原先似乎很难表达的意思其实并不难表达, 因而提高了灵活运用已有知识与技巧的本领, 积极参与的兴趣更高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 第2篇

本节课按照评价先于教学设计的原则,设计了具体的评价目标,评价方法有师评、生评,教学环节有合作探究、视频展示、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在通过案例的讲述,学生明白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了降低难度,舍弃了课本中厄尔尼诺的案例,通过黄土高原一个案例深入探究了三个问题,依次呈现整体性的三个表现,最后通过分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整体把握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本节课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的讲授某个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不同区域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感受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还不够,小组合作讨论的氛围不够浓厚,课堂气氛略显沉闷;教态不够自然大方,略显拘谨,缺乏激情,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激励形式可再进行研究,以更加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刍议整体性教学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 第3篇

在诸多论述英语整体性教学的文章中,大多谈到的是阅读课的整体性教学,而很少论及到写作方面的整体性教学。从操作层面上讲,写作课的教学相对于阅读教学以及语法、词汇教学来说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有的老师要么把写作课上成了纠错课,把各种错误罗列出来提醒学生注意,要么上成了范文欣赏课,让学生背诵范文,掌握各种写作模式,或者是让学生自己互改互批。当然这些教学方法本身没什么问题,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就可能产生一定的成效。但是关键是这样的写作训练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都是缺乏计划性的,且没有一个系统的统筹安排,更少有老师愿意拿出一整节时间来专门讲练写作。这样作为语言输出的一条重要的也是基本的途径——写作,往往无意之中就被忽略、被边缘化了。

作为写作的整体性教学,其整体性不但体现了它与其它三种技能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隐含了写作本身所遵循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写作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到写作教学形式的整体性以及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整体性上,笔者试着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列出了写作应该遵循的四种模式。从宏观上可分为读写结合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评价教学模式;从微观上可分为过程取向模式、结果取向模式、主题定位模式。

语言的输出和输入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过程,所以读写结合模式应该作为最常用的有效的模式之一。多种版本的高中英语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理念(曹敏,2001)。比较常用的读写结合模式就是在明确写作的教学目标后,通过各种语言输入的教学活动,如选择和确定主题词块,找主题句,翻译句子,互问互答,完型填空练习,听力选择以及填空填表等来达到对主体材料的精读和精解;同时,层层铺垫,循序渐进地为语言的输出——写作做充分的准备。但是,从能读到能写、从语言知识的积累到语言技能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把外化的语言知识内化成自身的语言技能,从语言信息的无障碍输入到流畅地输出以致最终达到信息能够自动化提取的程度,都要经过长期大量的练习方能水到渠成。

任务型教学模式往往适合某一专题或者体裁内容的写作训练。在写作教学中主要由老师提出具体的写作任务并给出范文,通常以仿写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或者以单个的写作主体为单位在固定时间里写出符合规范要求的习作。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关于“写”的要求是这样的:“能写出语义连贯并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并且在测试部分有进一步要求:“写作任务、话题、语言结构、文体等要求应和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生活体验和语言能力相适应(人教社,2007)。”教师应根据这些要求整体安排自己的任务型写作教学,在叙事性文体与议论性文体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布置写作任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譬如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就要从基本词汇和基本句型上多进行写作操练,而对于基础稍好的学生就要从篇章结构、谋篇布局上多进行指导。

过程取向写作教学模式就是要依托教材内容,注重学生体验,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陈勇,2010),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和掌握写作模式,选择多种手段收集相关写作信息,实施写作规划,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修改和评价完成整个写作过程。为了激发写作兴趣和积极性,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整体性教学法,在写作的初始阶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譬如速写、替换设疑、改变观点和文体(Stanley,2007)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在修改和评价阶段可以通过各小组展示成果,教师点评;也提倡各小组之间反复讨论,小组评、自评、互评以及教师总评相结合的整体教学手段。

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整体性研究 第4篇

一、音不离词

形和声一起学,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发音,也要教它的拼音形式,看它是否符合拼读规则,注意是否与其他词音同形不同、形同音不同,这些词是否有反义词,它的词干是什么,词根是什么,词性是什么,不同词性的相应词的拼写形式的变化怎样,有无固定搭配词,如何运用等。例如有时从某一个词根派生出不同的单词,而这些词虽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完全不同的一面,如engine(名词)发动机,engineer(名词)工程师,engineer(动词)设计、策划,以上三个词虽然意义不同,但都和机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只有了解清楚他们的相互关系,才容易记住。因为“声”容易被大脑接受,像孩子说话总是先发出声,“形”容易储藏于人的大脑,这合乎生物学的观点。

二、词不离句

单词是句子的一部分,每个句子都有它完整的意思。所以,教一个单词或者词组,要多给学生一些例句,如恰到好处的名言、谚语、谜语、笑话、小对话,最好举一个或几个课文中的句子或者根据课文内容稍作修改的句子。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英语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掌握好定语从句。另外,还可让学生当堂或者课后用一些重点词组造句,以提高他们的遣词造句能力。其次要多说、多练,选编几例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做填词练习,最后自己设计简笔画,一边画一边用简单的英语描述课文大意。可重复多次,然后让成绩较好的同学模仿做,再把学生分成几组互相练习,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句不离章

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1听录音,加深对课文的了解。2在学生初步了解词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便更好地掌握和正确运用词汇。同时自己阅读课文,然后做课后练习检测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3用英语简单地复述课文,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单词、词组。4听写,教师可说几句刚学过的单词、词组组成的句子让学生做听写练习。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第5篇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要保证好、中、差的三类学生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都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使他们各自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习得、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要克服过去“尖子”教学与“英才”教学的片面性和单一性做法的影响。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更是基础的基矗教师要把小学语文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着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二是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与全面提高素质不能以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顾学生兴趣特长、压抑学生创造个性为代价,而必须在整体培养和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差异“资源”,对学生实施优势教育,把教育者的着眼点从死盯书本与分数的“应成教育”引向研究学生心理特长的素质发展教育,使有某些天赋和特长的学生都能学有所长。为此,教师要找准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发展点,来确立他的特长、个性发展的具体方向和目标。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帮助学生发展个性。

英语教学的整体性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整体性阅读 教学

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模式有很多,整体性阅读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于语言积累相对已经比较丰富的高中学生而言,让他们从整体层面把握文意是对其阅读能力的一种更深入的锻炼,这会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上下文之间的关联,能够有效梳理文本的脉络,阅读体验也会更加丰富与立体。

一、根据文本特点确定解读方向

整体性阅读教学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合理的文本解读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结合文本的特点来明确方向,沿着合理的路径由浅入深的剖析文本。不同类型、题材、文体的文章各自的特点也会有所差异,这些特点是教师在确立整体的教学方向,尤其是确立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展开模式时需要重点参照的内容。教师要了解阅读文章,把握其中的一些特质,进而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展开文本解读。这样才能够让文章的解读更加深入,学生对于所学文本的理解也会更透彻。

以《江南的冬景》为例,为了更好的实践整体性阅读教学,在充分分析文本特质的基础上笔者确立了文本解读的方向。我首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特点入手进行整体感知: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着引导思考探究:作者本来要写“江南的冬景”,为什么开头又写了其他地方的冬天呢?作者写北国的冬景时选取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的表现流露了作者什么情感倾向?作者写江南的冬景时选取了哪些细节?这种层层推进的教学方式能够将学生慢慢引入到文本中,学生会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逐渐进入文章的主题,会随着对于问题的思考过程形成对于文本的整体把握,这才是整体性教学的合理展开模式。

二、对于核心内容进行反复推敲

整体性阅读教学并不只是局限于从整体层面展开的对于文章的剖析,对于那些较为细腻的文本,尤其是那些需要学生重点领会与推敲的一些字、词,这些内容通常有必要展开细致分析。学生只有对于这些关键点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有一定程度的领会,从整体层面理解与感受文章才可能实现。因此,对于那些需要学生用心推敲和感受的语言点,尤其是那些能够突出表现文章主旨或者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的语句、词汇,教师要将这些内容拿出来进行单独分析,让学生对于这些核心内容有较好的理解与把握,在将这些重难点部分逐一化解后,整体性阅读的展开才会更为顺畅。

比如,对于《我与地坛》这篇文章而言,最后一段最后一句“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一句话传达了非常深刻的含义,是值得学生用心推敲领会的内容。在学习时,教师可提出问题: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些“脚印”、“车辙”、“我”、“地坛”以及“母亲”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情和作用。整体性阅读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于文本的核心内容和重点内容有较好掌握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做好核心语言点的解读对于整体性阅读教学而言非常重要。

三、从整体层面理解与把握文意

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不断展开的过程中慢慢锻炼学生的整体性阅读能力,让学生从整体层面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进而让学生养成从整体层面分析文本含义的阅读习惯。不少学生都缺乏这种阅读技能,对于有的文章还是习惯性的逐句逐段的分析,这会遗漏掉很多内容,阅读也不够完善与连贯。教师可以慢慢培养学生的整体性阅读习惯,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上锻炼学生的这方面能力。比如,可以设计一些需要结合全文进行思考与分析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为推动来实现对于学生整体性阅读技能的锻炼。当学生养成了这样的阅读习惯后文本阅读的效率会有显著提升,文本的整体感知与把握能力也会得到显著增强。

比如,学生读完《最后的常春藤叶》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讨论:(1)全文按照什么样的线索来开展故事情节?小说中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2)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既然贝尔曼老人形象如此高大,作者为何不用浓墨重彩去勾勒他的形象呢?(3)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斯的生命?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才是贝尔曼的杰作?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学生从整体层面把握文本含义,了解整个故事的脉络,设计这样的问题可以推动学生有效展开整体性阅读,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整个故事的脉络。随着这样的训练过程的不断积累,学生会对于整体性阅读的方法越来越了解,结合全文来把握阅读文本的技能也会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 叶发森. 整体感悟阅读 实现审美迁移[J]. 基础教育参考,2012(06).

[2] 孙永强. 高中语文阅读网络学习空间设计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5.

[3] 王晶. 整体感知与文本细读[D]. 河南大学,2013.

英语教学的整体性 第7篇

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坚持整体性教学的必要性

整体教学法将英语的语言特性和功能特性有机结合起来, 将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学, 让学生全面掌握并灵活运用英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整体教学法体现了新课标对英语教学的基础性要求。首先, 英语是语言结构、交际功能、话题和文化的综合体, 各构成要素相互融会而不可割裂。其次, 语言技能中的听、说、读、写思想基础技能也是紧密结合而不可分割的。再次, 新课标所提倡的语言交际能力实际上市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情感、策略等各种要素的综合。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必须将各类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进行整体的、全局的教与学, 才能让学生全面掌握各方面要素的基本要领, 并通过语言实践转化为语言交际能力。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整体性教学的的主要措施

1.在备课过程中注重整体性。整体教学不仅需要将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整体, 同样需要教师奖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即在教学活动的初始阶段——备课阶段就把握整体和全局的概念。不论实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处理还是教学形式的把握上, 都要从整体性的角度进行考虑和安排。在目标上, 教学应当面对班级大多数的学生, 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提升, 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经过学习都能达到最高要求。其次, 教学形式上要注意生动活泼, 在课堂互动上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而不是专注于某一类学生。再次, 课堂活动要全面贯彻听说读写各方面要求, 让学生在全面学习中得到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全面提升。

2.在预习活动中注重整体性。备课室教师课前的重要准备工作, 而预习则是学生课前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 有效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对新的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因此, 教师要注意通过预习作业等形式加强学生预习活动的指导,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接下来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为了强化预习效果, 教师在课堂之上还可以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 并将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内容融入到预习检查中, 既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又锻炼他们的语言技能。

3.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整体性。教学活动是贯彻整体性教学策略的主要场所。首先, 就是要通过总分总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理解和把握, 即通过整体阅读、分段教学、整体深化三个主要环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文章结构以及新的知识点、新词汇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其次, 对于新词汇和新语法, 对于影响学生对整篇课文理解的词汇可以再阅读之前进行教学, 而对于那些不会影响学生阅读体验的大多数词汇和语法规则则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对于不常用的词汇则鼓励学生自己使用工具书进行查阅理解。为了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对课文进行复述,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分散性的知识凝结为一个有机整体, 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运用所学语法知识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或扩写。这样, 在课堂活动中, 就将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了。

三、如何将整体性教学应用在阅读教学中

1.整体泛读。在进行必要的词汇教学后, 给出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引导性题目, 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泛读。学生在泛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单词不能停顿下来查字典, 而是要快速根据上下文猜测含义或直接跳过, 通过对阅读速度的追求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

2 . 分段教学。在整体泛读的基础上, 教师对课文的细节进行分析, 这个分析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Themain thread of the text (课文内容的主线) , 二是Useful language (语言知识点) , 但需要注意的是分段教学也应当贯彻整体性的原则, 让学生完整地吸收来自课文的语言知识信息和语言技能。

3.整体深化。在进行分段教学之后, 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 即应当设计一些与课文有关、但又不能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My Teacher的教学中就可以通过As astudent, what should you do?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teachershould be like? 等等问题使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更进一层的理解。

总之, 新课程标准关于全面提升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 决定了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以整体性的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分条分块的教学形式, 将英语的语言特性和功能特性有机结合起来, 在备课、预习指导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等各个环节贯彻整体性策略, 让学生全面掌握并灵活运用英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参考文献

[1]彭明香.高中英语整体教学初探[J].高考 (综合版) .2013 (09) .

关于小学英语整体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第8篇

一、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

(一) 英语教学设计应该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只有两者相结合, 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加的明确。

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这门语言, 并且把自己学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因此, 教学活动与目标的设计要按照教材的目标和学生的需求展开。

(二) 英语教学趣味性和多样性。

趣味性是为了增加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吸引力的东西会使识记的可能性增加一倍半。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用自己的的方法把英语这门学科更快的带到学生面前, 让学生们更加容易的接受这门语言。

(三) 英语教学设计要体现实用性。

实用性就是要充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交际的作用。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 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 学习英语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开口说应英语难, 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更难。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给学生英语打基础的阶段, 做好准备将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教给学生。实用性这个阶段是最难实现的阶段, 老师的知识储备, 教学手段, 教学设计都要时刻准备着为学生服务, 在面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时, 要有足够的知识去解答, 要通过最有效, 最实际的方法让去学生明白。

(四) 英语教学时学生知识面的扩展。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去看一些英语学习的电视节目, 运用信息化时代的优势让学生尽快感受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小学英语整体教学的应用探讨

(一) 听力教学

听力教学一般建立在对话教学与词汇教学的基础之上, 并与语法教学息息相关。听力教学同时也是每一个学生在其他教学的基础之上最容易接受的。在教学中, 教师们已经习惯的将听力稿发给学生, 然后直接播放听力, 最后对对答案就完事了。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教学方式, 但是有时普遍存在于当代的教学之中。我认识一个英语老师, 经常是带毕业班的, 她的英语教学水平在当地的教师中应该算是比较好的, 她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每天早自习和晚自习的时候都会给她的学生放听力, 每段听力都是三遍, 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将答案选择出来, 她的要求是要学生们将听到的句子全部写在本子上, 一遍写不对就两遍, 两遍不行就三遍, 听完写完之后她就让学生们自己总结, 基本上每天她都会这样做。她的学生听力水平可以说是比较好的, 我也比较赞同她的做法, 只有掌握了听力的要领, 才能真正的学会听力。

(二) 对话教学

说到对话教学, 首先想到的就是“英语角”, 在“英语角”学生们可以自由的交流。有些学校并没有所谓的“英语角”,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没有注意到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较好的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和周围一些老师交流时, 有一个老师在对话这方面的教学方法深深地吸引了我。他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搭档, 并且语言搭档是要求在两个星期之内换一次的, 为什么会要求两个星期换一次呢?之前我也难以理解, 但是他解释之后, 我觉得非常的了不起。他说换的原因是为了不让某一个学生局限于一个语言环境, 只有与更多的人用英语交流之后, 才能体会语言的真谛。每一个学生说话的方式、表情、眼神等等都是不一样的。对话教学也是一项细心的活, 每一次的对话任务都是需要与自己的搭档一起完成的, 多与不同的人交流, 感觉也会是不一样的。

(三) 词汇以及语法教学

词汇以及语法相对比较枯燥难学, 可以使用一些特别的方法来促进教学, 比如七天记忆法, 就是说花七天的时间去记忆一个你需要记忆的东西, 比如interest这个单词, 你第一天只需要看它一眼, 然后知道它怎么正确的发音;第二天你再看它一眼, 知道它如何拼写;第三天你就要牢牢的记住它怎么正确的拼写;接下来的四天你就要拿出来“炒现饭”, 久而久之你就能牢牢的记住它了, 当然一个星期的时间是非常长的, 在记忆单词的时候可以批量记忆, 也就是说将词性、词义相同的单词可以放在一起批量记忆。

(四) 写作教学

学生在掌握了大量的词汇的时候, 往往缺乏的是将固定的词组放在一起, 甚至在写作的时候会出现很多语法上的错误, 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给学生们灌输更多的固定词组搭配, 让学生在记忆的时候印象更加的深刻, 同时要大大加强写作的力度, 比如说:让学生用英文写日记记录身边的小事等等。

结语

略谈语文课文的整体性教学 第9篇

一、整体入手

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 不要搞得花里胡哨。为了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 为了常态课能够实现有效性, 还是沿用传统的好方法, 同时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例如利用“阅读提示”、教材关于题目的注释、教师出示的课件资料, 甚至利用教辅材料里各课的助读预习、学前热身的资料, 导入整体感知课文。如教学《< 孟子> 两章》, 引导学生默读或朗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题目的注释, 了解如下内容: (1) 课文的写作背景; (2) 有关《孟子》、孟子的简单情况。教师再投影简要资料并讲解: (1) 《孟子》的文章特点; (2) 本课文章的特点。这是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性内容, 为整体感知课文服务。

二、优化部分

1. 寻找评价性语言。很多文本会在不同位置出现评价课文所记叙的人、事、物等的语句, 这样的议论性语句往往是对诸多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的归纳提炼。所以, 寻找并抓住此类评价性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 可充分贯穿全文的内容,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 读课文之后, 教师问:“作者对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如何评价?为什么?”学生回答:“变色龙, 因为奥楚蔑洛夫有五次变化。”教师提出要求:“请简要概括奥楚蔑洛夫五次变化的原因和内容。态度五次变化, 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归纳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如此教学, 抓住了“变色龙”这一评价性语言, 促使学生逐步读课文、分析内容, 让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流畅自然、井井有条。

2. 筛选内容、语言、篇章的特点。很多课文, 叙写的顺序、结构、内容、方法、语言等方面, 总有至少一个方面很有特点, 非同寻常。课堂教学时, 就紧抓课文的特点进行探究, 肯定能够达到良好效果。写人的文章, 一般都得写出人的正面形象, 但朱自清的《背影》却写人的背影, 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进行分析。学生初读课文后, 我就问:题目是“背影”, 本文对父亲的背影写到了几次?“背影”在课文里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共四次;线索, 贯穿全文。我又问:你们觉得哪一次背影最感人? 学生回答最感人的是第二次背影, 并且具体描写。我又问:课文这么平凡的背影描写, 怎么会深深感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技巧?学生在引导下体会细节描写的效果。我引导再读第二次背影的画面时问:又读出了之前你们没读出的东西?学生回答读出了质朴的父爱, 读出了一幅深沉的父爱图。这样, 教师引导体会四次背影, 体会质朴深沉的父爱, 为体会情感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默读课文, 我问:课文几次写作者流泪?学生回答四次。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旁批的方法, 品味语言, 感悟流泪所表达的情感。

3. 做到有力的教学过渡。要使整个课文教学过程眉目清楚、紧密衔接, 让学生容易接受, 就得注意做好教学过渡, 让教学秩序不凌乱, 整体感强。 (1) 设计自然有力的过渡。如教学《最后一课》, 当再读课文、从全文内容分析了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之后, 我说:韩麦尔先生怎么分析?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分析有三种见解:是位好老师, 因为他非常热爱祖国;不是好老师, 他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去替他浇花, 他去钓鱼时就放学生一天假, 他很不负责任;无法评价韩麦尔老师, 评价老师要看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学水平, 但从文中看不出来。出现了此类状况, 就得靠教师进行教学过渡, 做好思维导向。教师问:“从全文来看, 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越来越高的, 为什么?因为在最后一课上的人和事影响着他, 那么, 谁对他影响最大呢?显然是韩麦尔先生。那么, 韩麦尔先生的哪些言行影响着小弗朗士的爱国热情的高涨呢?”这样问, 就把讲解韩麦尔与讲解小弗朗士进行了教学内容的过渡。 (2) 批注文中的过渡句。如教学勃兰兑斯《人生》, 我就直接引导批注文中的四个过渡句:“这里有一座高塔, 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在人们眼前, 还有一个无穷无尽地延伸开去的广阔领域”“然而还有这样一种工场”。引导抓住四个过渡句进行合作探究:A、勃兰兑斯分别将人生比做什么呢?B、模仿勃兰兑斯的语句来一段。请注意, 勃兰兑斯每个比喻的开头都有提示语:“这里有一座高塔”、“这里还有一个地洞”、“还有一个……广阔领域”、“还有这样一种工场”。

三、回归整体

1. 布置课堂练习题。很多课文, 第一课时“回归整体”时要布置课堂练习题, 题目要体现教学目的、教学重点, 题目分三类:口头回答题、笔答题、为第二课时服务的预习题。这样就有助于理解全文。

关于语文教学整体性的思考 第10篇

先来说说语文教学与其外部的联系。

从学生发展横的方面看, 语文学习只是智育的一个部分。对于其他学科来说, 语文是工具, 只有具有必要的听说读写能力, 才能学好其他学科。但反过来说, 一个人在成长中要打好语文基础, 又绝对不能只局限于语文学科或课本之内, 正如陆游所说:“汝果欲学诗, 工夫在诗外。”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提高都须得力于课外, 因而, 其他各科课程的学习, 都有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

现在的情况是, 对这个问题的前一面, 即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从语文教师本身来说, 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 而对于问题的后一方面即语文学习得力于其他学科知识、得力于课外的认识, 相对来说就差得多了。比如说, 从初中一年级开始, 数学科已经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的了, 而我们语文的教学体系仍然把议论文的重点放在初三, 即使小学已经写了成百篇记叙文, 已经把记事、写人、状物都写了个遍, 但初一还得是从“记一件小事”写起;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更是把议论文视为难途, 教材中本就不多的初一、初二的议论文训练, 到有些教师手里, 又给抹去了大部分。这当然有考试指挥捧因素的作用在内, 因为这些年来各地中考大多是考记叙文的。如果从初一开始就协调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就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更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其他课程亦如此, 比如美术、音乐, 形象思维方面的东西、美的熏陶等与语文科相通之处就更多了。语文科的许多课文里都用到“通感”这一手法, 作者的这种手法表现在语言文字能力之外, 还需要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造诣, 那么, 当学生学习时, 老师教学时也需要有一定的造诣, 才能理解得深, 才能真正领悟到作者神笔之妙处。

由上所述, 其他课程的学习对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 也就是说, 把学生在中学的成长看成一个整体, 语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它与其他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文不仅与各学科之间关系甚密, 与社会生活更是紧密相关的。当前语文教学颇感头疼的一个问题, 就是学生的认识不能满足需要, 因而影响了语文能力的提高。这就尤其需要语文教学在重视思维能力训练和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 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进行思想教育。也就是说, 语文教学必须是开放式的。由此可见, 语文与思想政治课之间亦是有机联系的。

再从学生发展纵的方面看, 中学教育 (特别是初中教育) 却较为重要, 它是为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打基础的前提。而语文学科, 则应该接续小学教学, 给学生以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能力, 特别是现代汉语所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是必须在初中解决的。

要让学生在初中掌握基本管用的语文能力, 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需要对语文教学来一番认真思考, 包括目的要求、教学思想、结构体系、教学方法等等, 而且需要把初中与小学统一起来通盘考虑。但是从事物的总体性出发来看中学语文教学, 看其在人的一生道路上的地位, 是我们建立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这是切切不可忘记的。

语文教学体系虽然目前仍未臻完善、科学, 但还是有一个大致的轮廓的, 何况有新课标与教材, 对总的中学语文教学要求乃至各年级、各册书、各单元也都有明确要求, 但是目前教学却无视这种整体性, 而只是孤立地把课文一篇篇讲完就算完事, 作文一篇篇写完即完成任务。

语文知识虽然不像数理化那样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及由浅入深的体系, 它也仍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只有这个整体中的每一部分都能协调的发展, 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 才能适应社会与生活的需要。

比如听说能力, 各级升学考试都难以考核, 因而教学中更为薄弱。但实际上, 听说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有诸多方面是读写训练代替不了的, 比如说对于思维的敏捷性, 听说训练即能起到比读写训练更有效的作用。另外, 出口成章与下笔成文是现代人才应该具有的两种基本能力, 而它们之间虽然不一定有绝对必然的联系, 但毕竟还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因而, 从本质上说, 语文能力总体上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而我们目前教学中重读写, 轻听说的现象, 正是违背语文教学总体性规律的。

再如讲读课文的篇章教学。如果从事物整体性原则出发来看讲读课文中的每一篇章, 都包括两个方面, 教学即应从这两方面入手去把握。

一个方面, 每一篇课文在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部分中, 只是一个点。但是语文教学中的这些“点”有其特殊性, 它不同于其他学科中的知识点, 它只是例文、范文。因而它们之间并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而是由课本编者根据自己的编写意图把它们编在一起而形成一个体系的。因而, 教师如果不从语文教学体系总体出发来进行教学, 只是就篇章而教篇章, 就必然把语文教学搞成了一盘散沙。

另一方面, 语文课文这样的“点”, 却又是复杂的, 因为每篇课文都是“五脏俱全”。字、词、句、篇, 语文教学的全部范围都包括了;语、修、逻、文, 语文教学的全部知识都有了;听、说、读、写, 语文教学的全部训练都能够从中进行。这就必然带来一个教学的角度问题。语文教学的链条, 不是一个个“点”自己连起来的, 而是要由教者经过自己的处理, 找到其内在的联系, 并据此而教学和训练。

例谈数学整体性教学的若干做法 第11篇

[关键词] 整体性教学;起始课;逻辑连贯;先行组织者

上述片段中的3个问题既是为本节课及本章学习提供知识准备,又是为本节课中的新知学习提供研究线索和研究方法. 问题1和问题2要求学生对数与式进行分类,一方面是为了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从数到式的学习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关系. 同时,学生通过实数和整式的学习,已经感受到两者的研究过程基本相同,都是经历从概念到运算以及运算法则的过程. 将分式混置于其他代数式中,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形成感知(如图2),进而延续类比的思维方式思考本章所学内容,即分式的概念、运算以及运算法则. 问题3旨在整体背景下思考分式有别于其他代数式的特征,学生在这样的比对中容易发现其不同之处,进而分式概念的获得就“水到渠成”了.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内容的整体性、学习方法的整体性等作为教学追求,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实现知识与方法的整体建构,逐步向学生渗透一种长远的学习方法,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善于认识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才.

初中历史整体性教学的分析与运用 第12篇

一、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整体性教学的价值

历史学习需要知古论今, 才能更好地掌握历史学习要点。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如果不能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认知, 将历史知识与技能割裂开来, 是无法有效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的。 因此,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 将整体性设计和整体性组织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切入点, 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前后对照、对比联系, 指导学生站在更高层次与角度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 将历史作为一个前后连贯的整体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二、教师要紧扣教学设计与组织体现教学整体性

教师在组织实施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站在整体性角度进行落实。 首先,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整体性时空概念。 特别强调历史学习内容中的时间因素, 细化到每一个朝代建立及灭亡的时间、重要历史事件出现的时间等, 指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将这些朝代、 历史事件乃至历史人物串联起来, 形成整体性的感知印象。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制作历史年表及历史事件要点目录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把握历史教材的内在线索, 只要将时间节点牢记在心, 学生的心中对整个历史发展就有全面认识。 其次, 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性的空间概念。 无论哪一方面的历史学习内容, 都离不开时间、地点与人物等要素,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整体性的空间概念, 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和研究历史。 如在带领学生研究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投影地图, 指导学生找出主要参战国的地理位置等信息, 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同盟国、协约国之间的主要战线、重大战役的方位等, 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更直观形象的历史知识信息, 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学习要点。 另外, 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历史问题时一定要充分兼顾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 民众生活等因素, 全面分析和理解问题, 进一步提高思维方式的全面性。 如和学生一起研究秦国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时, 有些学生认为仅是军事实力强大的原因, 看法比较片面。 笔者引导学生从秦国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从政治角度看, 商鞅变法带来的一系列新举措, 极大地增强秦国的实力, 从此走上励精图治的良性发展轨道;从经济角度看, 秦国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建成, 为农业的大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效益提高, 为国家实力的增强奠定基础;从军事角度看, 秦国军队士兵比较彪悍, 加上论功行赏的激励制度, 立下军功可以获得土地等, 军队的战斗力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对上述几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学生对秦国统一六国的要素就能深刻理解, 看待这一问题的角度与深度都有显著提升。 最后, 教师可以通过类似对比等方式, 指导学生整体性分析研究历史。 这样的对比可以是类似历史问题的对比, 如秦朝和隋朝的短暂繁荣; 可以是发展有共同之处的朝代, 如宦官专权非常突出的东汉、明朝等, 也可以指导学生搜集大量信息进行对比, 寻找其中的异同点, 发掘出深层次的历史发展规律等。

三、教师要紧扣教学形式与资源体现教学整体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注意在教学形式的选择及教学资源的整合等方面全面体现教学整体性, 让整个历史教学形成课内外相融合的整体性教学体系, 将可以发掘拓展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整体性资源, 从而为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和掌握历史提供有力支撑。 在历史教学形式选择方面, 教师要注重构建“课前+课堂+课后”的整体性教学体系。 课前要注意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活动, 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的方式, 了解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本信息, 对历史发展规律尝试做一些初步和简单的分析研究活动, 从而为历史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在课后环节, 教师要发挥拓展活动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支撑功能。 课堂上学生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要点, 完全可以在课后进行巩固延伸, 从而为学生顺利实现历史学习目标奠定基础。 通过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整体性教学体系, 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形成更立体的学习氛围, 将时间与空间充分利用起来, 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综合能力发展。 在历史教学资源整合方面, 教师要重点搜集各种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 如可以结合历史教材介绍, 从网络上下载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辅助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师也可以动员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与历史教材相关的信息, 增强学生历史学习感知效果, 深化历史学习理解。 无论是教学形式的整体推进, 还是更大范围内聚合历史学习资源,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强调整体性原则的贯彻落实, 确保整个历史教学工作全面扎实地推进。

四、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 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历史学系信息时严格区分严肃的历史和戏说的历史, 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搜集、分析研究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整体推进教学流程、整体汇聚教学资源, 同时引导学生从整体性角度看待历史、梳理历史、掌握历史, 更好地完成历史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赵波.对初中历史课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和实践[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22) .

[2]赵瑛欣.新课改下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22) .

上一篇:班级性格塑造下一篇:新制度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