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药理学范文

2024-06-20

中职药理学范文(精选12篇)

中职药理学 第1篇

一、中职药品营销专业的定位及药品终端销售的现状

1.中职药品营销专业的定位

中专层次的药品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各药品营销企业培养和输送从事药品销售、采购、仓储管理、检验养护等一线工作的中初级技术人才。其中, 零售药店是作为药品终端消费的一个重要环节。

2.药品终端销售的现状

根据药品经营管理规范实施细则的要求, 具有高中 (含) 以上文化程度, 经岗位培训和地市级 (含) 以上药瓶监督管理部门考试合格取得岗位证书的人员即可从事药店的销售工作。由此可见, 药店从业人员的门槛过低, 使得目前药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知识结构不合理, 不适应药学服务的发展需要[1]。很多地区都存在从业人员为非药学专业毕业的, 且存在每年参加药学培训的人员比例偏低的情况[2]。药店销售人员的专业素养成了备受热议的一项内容。

培养有一定专业素养的药品营销人才, 尤其需要培养有足够的药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的人才成为很重要的一项议题。

二、药品营销专业的药理学教学改革

1.传统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问题。近几年各种规划教材应用广泛, 大大减少了教材内容陈旧、叙述枯燥的问题, 但由于教材的编写、出版与使用有一定的周期, 使其内容仍然相对滞后, 主要还是偏重于经典药物, 对于临床应用广泛的新药介绍的较少, 与实践还是有一定的脱节。同时相关专业的教材是通用的, 不能体现药品营销的专业特色, 限制了药品营销方向药理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从1993年至2000年, 由多所职业学校开展的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的典型试验, 对职业教育的课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药理学内容庞杂, 很难实现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或者项目教学。教师在授课时也常是面面俱到, 借助于多媒体, 节奏很快。存在的问题就是理论知识如不经过针对性强化与综合训练, 来不及转化为专业技能, 也易随着考试的结束而被遗忘。同时因为中职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控能力, 单一的教学方法大大减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药理学考核形式单一, 难以体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传统的药理学考试一般为笔试, 考题形式也多是传统的选择问答等等, 而且这种考试方式既不能体现学生的真正能力也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很多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 但是一考完, 就选择忘记, 严重影响了日后的职业发展。

(4) 药理学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很多《药理学》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或者相关岗位的实践经验, 无法游刃有余的进行新颖的授课形式, 也跟不上药理学的最新研究情况。

2.改革措施

(1) 改革传统《药理学》教材内容, 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根据本学校的专业培养层次, 编制校本教材。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 制定合理的带有实践操作的内容。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用”的无缝对接。同时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学习。

此外, 在教学内容中, 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大胆的进行取舍。对于与中职营销专业相去甚远的章节, 果断的舍弃。同时根据行业的发展前沿情况, 增加新知识模块, 对于新药的研发成果及临床用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介绍, 如药物配伍、老药新用、新制剂开发等内容。

(2) 将案例分析法引入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法, 是美国哈佛商学院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和倡导的。一经问世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教师需要根据授课内容, 选择相对应的案例, 并且需要设置一些障碍, 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患者的情况, 比如年龄、性别、有无其他疾病、有无禁忌等等方面的问题, 共同讨论具体的用药方案, 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会在案例分析中得到一种成就感, 使理论不再枯燥无趣。这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大有益处, 促进其知识向技能的转化。但在进行案例分析时, 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速度不能过快, 每一步用药分析和选择都需要消化和吸收。

(3) 充分利用模拟药房的教学资源。所谓“模拟药房”就是在学校里设置的仿真药店。柜台、货架、药品摆放、规章制度、营业执照、认证证书等等所有的形式均仿照真正药店, 只是药品是搜集来的一些空盒和空瓶, 并带有说明书。“模拟药房”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药品更好地学习药理学知识。药理学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在药房中进行实践。学生可以自己根据所学的内容自行到药房进行实践, 阅读药品说明书, 进一步消化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药房中设计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扮演成患者、 药师、营业员等, 同时遵照处方调剂模式进行实践。在情境教学中要求营业人员主动与患者交流, 了解其本情况, 做到有针对性的审方、正确调配药品、并给出正确的用药指导。对于OTC药品的销售, 需要与患者有更多的交流, 正确判断患者的真实情况, 能够准确无误的推介药品。

由于这些情景来自于生活, 既具体又复杂, 在这样的体验当中较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可促使学生主动的回顾所学知识, 并加以灵活运用, 大大提高学生的药学综合能力。

(4) 适当采用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药理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生动化、具体化和形象化。因减少了板书的书写, 可以增加讲授的内容。但不能一味地以多媒体为主, 变成老师讲, 学生不停的记笔记。缺少互动, 知识来不及消化。我们要适当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但不能喧宾夺主, 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改变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改善教学效果。而不是单纯的进行多媒体教学。

3.多方位、多角度全面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打破原来“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 采用多种考核办法, 更全面、更合理地评价学生学习水平。首先要改变原来《药理学》理论考试考题内容, 从考察学生能力的角度出题, 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 增加主观病例处方分析题, 让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其次, 增加实训考核,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按照一定比例记入期末总成绩。

4.增加药理学教师的实践培训

教学改革和实践都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如此才能设计好每一步的教学,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有针对性, 不然很容易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定期到社会药房、医院药房、制药企业以及临床科室深入学习与实践。同时需要多多阅读文献, 掌握药学前沿知识, 不断的提升自己, 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够随着学科发展而不断更新, 从而缩小与岗位要求的差距。而这些都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结语

药品营销专业的药理学教学要和专业定位相适应, 重视药品营销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3], 适应行业的发展。让教学改革带动行业的发展。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良好对接。希望新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 能够发挥所学, 帮助患者提高安全用药意识和健康保健意识, 正确的选择药品, 杜绝药品零售终端的医疗事件[4], 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形成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改善和最终消除毕业生满天飞, 而企业却陷入无法招到高素质员工的困境。

摘要:根据中职药品营销专业的定位, 结合本专业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教学改革建议, 培养出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学生, 更好地服务于药品营销企业。

关键词:教学改革,药品营销,药理学

参考文献

[1]陈沁.药品零售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执业药师.2012, 9 (8) :24.

[2]李贝晶.湖南永州农村地区357家零售药店药学服务的现状调查.中国药房.2015, 26 (28) :4030.

[3]李亚萍.要重视对药学基础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疗前沿, 2007, 2 (16) :114.

中职药理学 第2篇

问题导入法在中职院校药理学课堂上的实践

目的 探讨问题导入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 ~开设药理学的6个普通护理班级共301人进行不同教学方法的尝试,将其随机分为2组,一组采用传统讲授法,作为对照组;另一组采用问题导入法,作为实验组,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并考试.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2组考核成绩的及格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问题导入法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其优越性.

作 者:隋玲娟 胡志强 郑浩 高永 作者单位:铁岭市卫生学校药理教研室,辽宁,铁岭,11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7(12)分类号:G424.1关键词:问题导入法 药理学 实践

中职药理学 第3篇

摘 要:微课程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即时学习、泛在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本文旨在如何通过微课制作和应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网络平台。

关键词:药理学 微课 应用

药理学是中职医学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由于枯燥乏味、难理解且授课学时少等原因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学校根据学情制作和精选了一系列的微课视频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并通过QQ群、微信公众平台及数字化校园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2013级高职护理(中职阶段)4个班发放调查问卷,参与调查共计220人,回收有效问卷220份。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统计方法用SPSS18.0统计。

2.研究方法

两组高职护理生使用的教材、总学时数、授课教师均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和实验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与微课辅助教学法,即在授课前、后嵌入微课资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P<0.05有效的证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有明显差异。微课嵌入式教学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验组的期中、期末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期中考试后,授课教师除了把微课直接放在微信公众平台、班级QQ群上以外,课前还布置了预习任务及讨论题,课后与学生交流、答疑解惑,并组织学生进行拓展练习等,使学生学习成绩有了进一步提高。因为对某一知识的学习,除了兴趣以外,还须有目的性,尤其对学习主动性差的中职生来说后者更为重要。

发现微课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自我学习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并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微课供学习需要。

2015年下半年4个班级全部嵌入微课教学,总人数220人。

各种微课都得到85%以上的学生观看,说明学生已经认可微课这种学习方式。在各种类型的微课中比较受欢迎的是实训实验类、答疑类和活动类的微课,可见微课形式的多样性非常必要。

三、讨论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调查发现,大部分中职学生对所学课程缺乏主动性的主要原因是受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完全理解、记住教师课堂上所讲的重要知识点,而课下又无从查找,日积月累,遗留的问题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微课的细化、形象化、透彻化以及可移动性的特点,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这一缺点,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

2.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实训实验类、答疑类和活动类微课的应用打破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使教师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加强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3.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问题的导入、课中案例分析及课后知识拓展练习、小结等,均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4.为医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医学科学已成为科技领域发展进步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知识老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校医学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医学生终生学习成为必然。微课程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即时学习、泛在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医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 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情,不断地思考在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再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6.促进同行教师的交流

微课教学交流平台的建立,可突破地域、时空的限制,可以和本国甚至国外相关专业的人员进行自由交流,加速自身的成长速度、提高教学能力。

四、教学反思

1.微课程的质量和数量有待提高

要制作一系列优秀的微课,除了认真分析学情外,其核心是创意。目前中职微课特别是医学基础类微课非常少,单靠某一个人或某一学校制作能力和经费很难实现,需要同行共同努力制作一系列的优质微课。

如果国家投资通过制作公司制作某一课程的系列,专供中职生学习,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近根据山东省精品课程“碎片化资源、系统化设计、结构化课程”的要求,有望建立微课程资源库,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系统、完整的教学资源保障。

2.需加大学校网络、学习平台等各类应用系统的建设

微课程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多种教学资源构成,并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生长”而成的一种微型网络学习课程。只有完善了学校的网络平台,才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移动学习。

综上所述,嵌入微课资源的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它促使了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教师而言,促使其不断地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地使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中职药理学 第4篇

中职生同一课程一般是连续上两节, 这样的安排本身就会使学生对同一内容产生厌倦情绪, 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分散, 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在药理学教学中, 针对当前中职生的特点, 笔者发现如果在每节课上巧用注意规律, 可使学生在一张一弛的课堂氛围中较轻松地掌握学习内容,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 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因无需意志努力, 所以在学习中可较少消耗脑力, 可避免学生因身心过度疲劳而产生厌学情绪。

1.1 无意注意主要由每节课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内容引起

如果能以多样的教学方法讲解教学内容, 或以生动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组织教学, 或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及知识的联系, 都易于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 可使学生较轻松地集中精力听讲。所以, 应根据每节课的内容, 尽量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相互结合运用。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除采用常规的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外, 还可大胆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在讲授每节内容时, 注重给学生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如讲青霉素过敏反应时, 笔者运用多媒体先展示出青霉素的化学结构, 告诉学生青霉素之所以能杀灭细菌依靠的是四元的β-内酰胺环, 但此环易水解, 尤其是遇到酸、碱、醇、光、热及金属离子时水解更快, 水解后产生杂质, 导致青霉素杀菌活性消失, 同时这些杂质可引起少数人出现过敏甚至过敏性休克。此时把杂质产生过敏反应的机制及症状一一展示给学生, 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链条。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青霉素能否制成口服制剂?为什么注意事项里要求青霉素粉针剂要现用现配?同时让学生回答前面案例中为什么会出现“嗅瓶身亡”的事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引入案例、及时提问、深入浅出地讲解, 内容环环相扣, 使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

1.2 无意注意也可由学生本身的状态引起

在备课时, 不仅要钻研教材, 还要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兴趣、性格、思想状况等, 以及他们的需要, 如果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切合学生实际, 就易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在多年教学实践中, 笔者了解到学生喜欢听故事、案例, 若讲课时穿插一些病例, 并提出问题, 可使学生产生无意注意, 并对要讲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青霉素的不良反应”时, 笔者举出“嗅瓶身亡”等曾发生的过敏反应案例, 提出问题, 留下悬念, 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学生就会带着强烈探究的愿望来学习青霉素的不良反应。

2 采取措施, 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干扰, 如果只凭借无意注意, 学生是不可能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完成有一定难度的试验。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2.1 进行药理学学习目的性教育, 明确每节课学习目标, 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在上第一堂课时强调药理学主要阐述药物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为临床合理用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理论基础。每一节所讲的药物都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重要武器, 将来无论就职于临床的哪个科室都离不开药物的应用。而药物具有两重性, 合理用药可治病救人;不合理用药轻则延误病情、给病人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重则可产生不可逆转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并在以后的讲课中经常以不合理用药案例警示学生, 使学生强烈意识到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清楚地认识到对一名医护工作者来说学好药理学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药理学教学中, 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具体要求, 讲解新内容前应清晰地展示给学生, 目标越明确, 要求越具体, 学生注意力就会越容易集中。

2.2 结合教学内容, 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

教学活动组织不合理, 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 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 应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灵活使用几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当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时可采取一些措施, 如给予语言提示、目光注视, 或变换一下教学方式等, 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3 两种注意相互转换运用, 组织教学

实验证明, 任何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2]。在教学中, 如果过分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 容易引起疲劳, 使学习无法进行下去;如果只有无意注意, 学习中遇到一点困难或干扰, 注意力也容易分散, 同样使学习进行不下去。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学习内容只需要无意注意, 而对于难点或重点则必须有有意注意。只有让这两种注意在课堂上交替发生, 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所以, 在每节课中, 应将两种注意转换运用, 组织教学。

在药理学教学中, 上课之初可先用病例或案例导入新内容,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把学生停留在课间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 对新的一节课产生有意注意。在讲到某些简单内容时, 可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 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当讲到重点或难点时, 则采取措施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 充分理解和思考重点或难点。如讲到肾上腺素时, 其中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是一个难点, 可把这一内容与曾做过的实验结合起来, 让学生的智力活动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引起有意注意。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 应改变教学方式, 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 如结合内容列举一些案例, 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一节课要结束时, 要进行目标测评, 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

在实际教学中, 即使教学内容再多,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也不能只顾赶课程进度, 完成教学的量, 而忽视注意规律的运用, 以致于影响教学的质。在教学中运用好两种注意, 可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所学内容,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组.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 (联合) 考试大纲及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中职教师护理学教学分析毕业论文 第5篇

1中职护生的特点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1特点目前的学生均是“90后”,生活优越,自尊心强,思维活跃,但做事易情绪化,逆反心理重,意志力薄弱。

1.2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2.1学生的文化基础差

对本校~入校学生的中考成绩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5科总分在45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占招生总数的1.2%,300~449分的学生占24%,200~299分的学生占51%,200分以下的学生占23.8%,并且招生分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1.2.2学习缺乏计划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没有时间性、目的性和具体的学习计划。

1.2.3学习方法不当

多数学生学习时死记硬背,平时学习不注意积累,考试前突击学习,加之课前没有预习,课中不注意掌握操作要领,课后不复习。

1.2.4学习没有持久性

由于学生的年龄处于16~18岁,正是生理与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学生学习经常是3分钟热度,遇到轻微的挫折就退缩,学习不能持之以恒。

2教师的作用

2.1中职护生实验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师的作用就是利用实验课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言传身教,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技巧。

2.2示范性作用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的榜样”。从卫生中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看,教师不仅要承担理论教学,而且有较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实验、实训教学[3]。李晓松主编的《护理学基础》的实验项目大约有46项,每项操作都应由教师按操作流程来演示,学生按教师演示的动作来练习,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还要手把手地去教,若教师的操作动作不仅协调、准确、敏捷、优美,且整个操作完成得又轻、又准、又稳、又快、又好,能给人美的享受[4]。所以教师的言行、标准的实验操作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变化,同时可促进学生模仿能力的提高,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2.3引导的作用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但学生学习缺乏计划性,没有方向,在操作中出现盲目性,所以教师在实验课中引导学生学会制订计划。如学习静脉滴注,课前让学生针对静脉滴注的操作做出计划,包括护士的准备工作、患者的准备工作、用物的准备、熟记操作步骤、操作后的整理等,课中根据学生制订的计划,先让学生分组实施,后帮助学生分析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在进行静脉滴注时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出现滴注故障时如何处理等,引导学生不但学会做,还要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2.4组织的作用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实验课中,由于学生较多,护理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分组示教、分组用物、整理用物等,如没有教师的组织安排,是无法上好一堂实验课的,而实验操作的学习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教师应组织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如每周定期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练习操作,在操作中去巩固理论,强化理论的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教师应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各类操作技能比赛,在比赛之前教师要统一各项操作的流程并组织学生有计划地练习,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会如何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并且将之养成良好的习惯。

2.5帮助的作用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和改变学生。学生在学习上有惰性,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熟悉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和谐的教与学关系,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技能,应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中培养学生当“小老师”,让“小老师”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通过小老师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综上所述,加强和改进基础护理技能教学,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主要措施[6]。

中职药理学 第6篇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    《护理学基础》    学前教育   教学方式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在护理学生的护士资格证考试、就业及工作中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护理学基础》课程内容繁杂,加之由于现在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低、学习习惯较差等原因,学生往往会觉得《护理学基础》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兴趣。通过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讨论,与学生私下交流,笔者反复改进教学方法,现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

一、特殊的学前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现在的中职生多数是由于初中成绩较差或中考失利而进入到中职学校学习,很多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是太了解,同时由于学习基础差而缺乏学习信心。针对学生的特点,在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笔者并不着急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安排了几次特殊的教学内容。

1.做好学前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

向学生介绍护理专业内容所涉及的具体工作内容、今后就业的方向、就业前景。只有让学生知道自己今后要“干什么”,明确了学习目的,他们才知道现在需要“做什么”。

2.播放护理界先进人物事迹的视频,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

护理界先进人物事迹的视频播放,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护理是一门高尚的职业。如播放“非典”时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事迹、“5.12”地震中护理人员奋力抢救灾区受伤民众的视频。

通过几次特殊的学前教育,学生对《护理学基础》有了一定的了解,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二、新兴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前充分了解学生,找出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

中职学生是15—18歲的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是身为90后的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方式多。结合当今学生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加“小组讨论法”来教学是学生较感兴趣的方式。在学习新课程之前,精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案例,并留下问题,让学生分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到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收集相关内容,并进行总结。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学会了团结协作。

2.课中充分调动学生,让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通过课前的准备,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各小组学生选出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则负责总结、补充。这样的课堂不再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而是老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互相促进。

3.课后布置作业,巩固学习知识

中职学生大多学习自觉性不高,想要巩固学习知识,布置课后作业是不错的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重点布置作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写作业,既重温了学习内容,又促进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鼓励学生动手,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促进操作能力提升

《护理学基础》课程,除了理论知识以外,实践操作也是重点之一。

1.示教方法多元化,加深学生印象

在一般的示教中,教师的示教方法较单一,常常示教结束后让学生自行练习。由于教师示教时间短,有些细节学生在练习中不易掌握。经总结,在操作课时,教师先示教一遍,到学生练习时,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做一遍,这时,学生手中有练习的用物,跟着教师做,边看边动手,这样操作中的细节学生较为容易掌握。

2.练习方法多元化,促进学习兴趣

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操作时较有兴趣,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操作课枯燥、累,慢慢就失去了兴趣。喜欢“玩”是学生的天性,怎样让学生既能“玩”又能“学”呢?把“角色扮演法 ”运用到实践练习中,是个将“玩”与“学”结合在一起的好办法。具体做法是,在练习一段时间后,根据操作内容排练情景剧,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将操作内容融入情景剧中,这样学生在“玩”中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四、适当安排见习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见习课,可以将理论学习的内容及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条件的话带学生到医院见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医院见习,学生可以很快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医院中的实际案例、操作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通过医院见习了解当今护理技术的发展情况,拓展知识面,提升专业素质。

中职药理学 第7篇

1 用问题做导语

人们通常会对未知的、不可测的事物心驰神往, 在学习与发现未知的东西时产生满足感和愉快感, 针对这一心理特征, 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以问题为先导的教学法[2]。一个好的开头常常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大多数有经验的药理学教师非常重视每次课的导入语, 会在课前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入语, 从而产生“课方始、趣已生”的效果。

例如, 讲授“抗心律失常药”必须复习有关心肌电生理才能将其作用和作用机理讲清楚, 故介绍药物前需温习心肌电生理。如果一上课就说:“首先我们复习心肌电生理内容。”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改用提问法则不然, 如“心律失常是心跳的频率或节律超出正常, 而心跳的频率、节律受什么因素影响呢?”在讲镇痛药吗啡时, 先问学生“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呢?”通过提问很快让学生处于思索状态, 并沿着教师的思路进入正题。所以, 好的导入语能起到“磁铁”作用, 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学习内容上来。

2 循循善诱, 提出问题

课堂提问是为了强化记忆, 考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或运用的灵活性, 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学习新知识, 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启发式提问不仅可使旧知识得到巩固, 同时也使新旧知识系统化, 让学生学会了思考问题和学习新内容的方法[3]。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并以此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因此, 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 加以启发诱导, 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如讲到“阿托品对眼的作用”时, 可先让学生回忆刚刚讲过的毛果芸香碱的作用,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不难发现, 二者同样作用于眼睛, 但作用机制正好相反;学习“甲氧苄胺嘧啶”时, 让学生结合刚讲过的“磺胺甲基异恶唑”来比较二者作用机制异同, 包括二者联合使用可使敏感细菌的叶酸代谢有什么改变?两药合用抗菌活性是否增强?这样, 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 又学到了新知识, 同时通过比较, 记忆更为深刻。

3 把握时机, 灵活提问

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设计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思考提问的最佳时机。如讲“药酶诱导剂和药酶抑制剂”时, 可以提问:与这两类药合用的药物剂量应做何调整?做过磺胺类药物溶解性试验后, 可问学生:这类药物为什么会引起肾损坏?讲青霉素的过敏反应时, 可运用多媒体先展示出青霉素的化学结构, 然后告诉学生“青霉素能杀灭细菌, 依靠的是四元的β-内酰胺环, 但此环易水解, 尤其当遇到酸、碱、醇、光、热及金属离子时水解更快, 水解后产生的杂质导致青霉素杀菌活性消失, 同时这些杂质会引起少数人出现过敏甚至过敏性休克。”并把杂质产生过敏反应的机制及症状一步一步展示给学生, 从而使其形成知识链。此时提出:青霉素能否制成口服制剂?为什么注意事项里要求青霉素粉针剂要现用现配?同时让学生回答前面案例中出现“嗅瓶身亡”事件的原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加入案例、及时提问、深入浅出地讲解, 内容环环相扣, 使学生轻松地学到了知识。提问应据思维活动的特点适当停顿, 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 使其考虑问题更全面。教师在提问题时还要注意提问的形式, 要随提问的内容、对象、情景不同有所改变, 以使收效更佳, 如有的内容适合直接问, 有的则要层层深入问。

参考文献

[1]王晓敏, 黄小英, 侯吉华.问题式教学法在高等中医院校生理学教学中的尝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 17 (6) :25.

[2]朱大乔, 周秀华, 刘燕燕, 等.问题讨论式教学在《内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5) :371.

中职药理学 第8篇

一、执业药师市场需求分析

在2011年, 新版GSP等一系列法规的实施, 其中药店必须配备执业药师, 药店的法人也必须为执业药师, 市场缺口巨大。

截止2016年2月29日, 全国执业药师注册人数为267897人。本科及以下学历占注册执业药师总数的65.7%。可见, 中高职毕业生是药房零售行业中的生力军。

二、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现状

面对执业药师的巨大缺口, 国家也并未作出任何让步,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不足20%。同时, 国家还对资格考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2015年的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启用了新大纲和新题型, 以满足执业药师职责和岗位能力要求。

三、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理学分析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 改革前各学科平分秋色。改革后, 临床药学和药理学考核比重大大增加。由此看出, 国家对执业药师提出了更高的临床应用要求。当然, 执业药师作为在最前线工作的药学工作者, 必须掌握好药理学以及临床药学等桥梁学科, 才能提供更安全、更合理的服务。

四、中职药理学传统学习现状

(一) 学生学习能力差

面对专业性很强的药理学科, 往往因为基础差, 理解力和学习能力不足, 中职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课本上的药理学知识点, 而对药理学没有感性和系统的认识, 使得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 教师“填鸭式”教学手段

大部分人包括老师, 在面对药理学时都觉得它就是一门“语文课”, 每次课几乎都是照教材进行逐字阅读, 然后画画所谓的重点。教师强行灌输知识, 学生通过乏味的死记硬背来学习。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手段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最终放弃药理学。

(三) 教学课程内容缺乏合理性

药理学飞速发展着, 但课程内容却很陈旧。一些药理学的新知识, 未能及时融入教材之中;其次, 少数教师药理学业务能力不强, 缺乏对药理学新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另外, 药理学课程设置与学生执业技能培养存在脱节现象, 药理学更多地偏重于知识理论的死记硬背, 而忽视了其实用性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五、药理学课程改革

以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为导向, 为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同时依据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大纲进行改革, 提高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 树立执业药师学习目标

开始学习药理理论内容前进行一次执业药师及其资格考试介绍和药房模拟课程, 增加学生对执业药师以及药房工作的感性认识, 激发其为未来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做好准备。

(二) 更具有职业化的课程标准

同时在制定药理学课程标准时, 药理学课程设置必须丢掉传统的教学模式, 把职业功能模块整合到药理学教学课程中, 从而实现药理学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

(三) 丰富教学手段

药理课程如前所述系一门内容繁多又略显枯燥的课程, 在整个药理学课程中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 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石。如何将枯燥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可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 多采用中高职院校学生喜欢的一些教学方法: (1) 在进行药物作用机制教学时,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如视频教学, 一定会事半功倍。把晦涩的作用机制用一些动画进行介绍。 (2) 进行药物临床应用学习时, 让学生讲讲亲身用药经历, 可以使药理脱去“高贵”的外衣变得无比亲切。

(四) 教学内容的选择

实用性强的内容更容易让人接受。厚厚一本药理课本, 都是重点吗?那必然不是的。在教学中发现, 降血压药算是药理学习中的最为庞大的家族了, 临床常用药就有五大类, 但它紧密结合生活, 学生兴致勃勃。这不难看出, 越是实用的药理越是受欢迎, 这一点跟执业药师改革的目的不谋而合。其次, 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基础疾病的治疗指南和用药指南, 学生大都听得津津有味, 少数学生甚至自觉记起笔记来。多引入这样一些贴近生活的实用性强的内容, 不仅不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反而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迅猛发展的医药科技时代背景下, 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借助各种平台, 或是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师资能力。

面向市场、面对就业, 技师院校教师应逐步更新和转变育人观念, 认真分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内涵, 明确培养目标, 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摘要:在新版GMP, GSP法规的指导下,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考核内容有了新的变化, 在“以用定考、学以致用”方面进行许多务实改革和创新, 启用了新大纲和新题型。但目前中高职药理学教育重理论轻技能的现状并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以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为导向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药理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药理学,中职教学,执业药师

参考文献

中职药理学 第9篇

1 课堂观察LICC模式

1.1 课堂观察LICC模式框架

由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是由学生学习 (Learning) 、教师教学 (Instruction) 、课程性质 (Curriculum) 与课堂文化 (Culture) 4个维度构成[3]。其中每个维度由5个视角构成, 共20个视角 (见图1) 。每个视角又由3~5个观察点组成, 共68个观察点。

1.2 课堂观察程序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 其程序主要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等主要步骤[1]。课前会议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共同商讨, 确定观察的主题、量表的制作。课中观察是指进入研究情境, 在课堂中依照既定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式, 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课后会议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针对上课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 达成共识并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

2 基于合作的课堂观察行动研究实例

2.1 背景

2008年11月, 我校课题“中职卫校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获得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 随即成立由我校20名专任教师 (其中课题成员10名, 非课题成员10名) 组成的课堂观察合作组。从2008年12月起, 课堂观察合作组走进课堂, 开展课堂观察行动研究, 并积累了一定的课堂观察活动经验。本次课例研究的课堂观察合作组就是由这20名教师组成。主讲Z教师, 药学专业本科毕业, 教龄3年, 为本课题的实验教师, 对行动研究有浓厚兴趣, 教学基本功较扎实, 有良好的亲和力, 勤于思考, 善于归纳、总结。选择我校2009级药剂专业的一个班级为研究对象, 以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中第24章第1节的“糖皮质激素”作为教学主题, 教学内容为:糖皮质激素的体内过程及药理作用。课堂观察时间为1学时 (40分钟) 。

2.2 课前会议

2.2.1 被观察者说课

Z教师主要围绕6个问题展开: (1) 根据课程标准、专业方向、岗位需求和学生实际, 确定3个教学目标 (第一, 说出糖皮质激素的分类及各类常用药物的名称;第二, 比较各类药物的体内过程特点及规律;第三, 阐明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的机制及特点) 。 (2) 根据“学情”及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与处理。 (3) 分析起点能力、使能目标 (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的教学目标) 、终点能力 (即教学目标) 的先后顺序, 确定教学步骤和方法。 (4) 重点及难点的确定及突破方法。 (5) 学习目标达成的判断。 (6) 该班学生整体情况以及“学优生”、“学困生”的情况 (并在观察量表上标注) 。

本节课的创新之处: (1) 通过寻找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及规律, 把繁杂的教材内容加以整理, 形成组织结构图, 并编成口诀或歌谣。 (2) 充分利用学校模拟药房, 把药品搬到课堂, 通过实物展示, 创设教学情境。

本节课困惑之处: (1) 学生人数多 (共80人) , 个体差异大 (大部分为初中毕业、少数为高中毕业) , 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如何实现? (2) 作为新手教师, 缺乏经验与信心, 如何通过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提高课堂提问、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2.2.2 确定观察点并明确分工

针对被观察者说课情况, 由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共同讨论确定本次课堂观察主题: (1) 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2)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3) 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共设计了6个观察量表, 其中5个量表 (情境创设、教学时间分配、师生互动、教师目光分配、课堂提问) 由教师记录 (3~4名教师一组) , 1个量表 (课堂讲解及倾听) 由学生记录 (随机抽取40名学生) 。涵盖3个维度9个视角: (1) 学生学习:倾听、互动、达成; (2) 教师教学:机智、呈示、环节、对话; (3) 课堂文化:关爱、创新。共有19位教师参加了课堂观察, 结合自身能力及兴趣选择观察量表。

2.3 课中观察

各位观察者在课前5分钟进入教室, 根据各自的观察任务选择最佳观察位置, 运用观察量表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教室内设一台摄像机, 由其中1名观察者负责现场全程摄像以便课后会议及教学反思使用。课后, 1名观察者随机抽取40名学生, 发出40份调查问卷 (学生用观察量表) , 当即全部收回, 进行统计分析。

2.4 课后会议

2.4.1 被观察者课后反思Z教师从目标达成、教学行为、课堂生成3方面对本节课进行了回顾反思。

目标达成情况。在教师引导下,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第一及第二个目标很快达成, 说明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较强。针对第三个目标, 由于涉及解剖生理学、病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等先导课程知识较多, 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 并且其理解能力普遍较低, 因此这一目标没能很好达成。

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讲授组织条理性、讲授清晰明了性、讲授科学性等教学行为较为有效 (与学生记录的课堂讲解及倾听有效性量表的统计结果基本一致) 。课堂提问有效性低, 可能原因:一是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 二是由于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过于平辅直叙, 启发、引导不到位。

课堂生成情况。由于过度关注课前的教学设计, 更多情况下只是机械地执行教案, 没有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困难和干扰, 不知如何应对。教学时间不足的情况, 没能及时调整, 只想着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 对学生回答对错的原因没有进行充分分析、讲解, 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资源没能很好地利用。忽视了启发引导、情感培养和教学目标更新。

本节课明显的不足有3点:一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不能做到简单明了, 缺乏吸引力;二是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明显不足;三是课堂提问形式单一、内容过浅。

2.4.2 观察者汇报观察结果

情境创设有效性组:本组主要从情境类型、情境目标指向、效果达成情况等方面观察判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1) 在教学各主要环节 (复习旧课、探索新知、巩固练习) 主要通过语言提问创设问题情境, 没有资料情境、视频情境及其他情境; (2) 情境目标主要指向知识与技能, 偶有涉及过程与方法, 基本不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行为、促进知识理解有较好的效果; (4) 创设的问题情境还停留在较低水平的知识技能学习, 而对知识的综合、迁移等高水平的知识技能学习欠缺。

课堂提问有效性组:本组主要从问题内容、提问背景及对象、问题来源、问题指向、达成效果等方面观察判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 Z教师提出的问题大约有7个 (什么是激素?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分类?什么是半衰期?肝功能不良患者能否使用可的松?炎症的常见症状有哪些?长疮疮口发炎能否使用皮炎平?休克的种类有哪些?) , 其中描述性问题5个, 判断性问题2个。 (2) 设问基本能贴近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 (3) 多为封闭式问题, 几乎没有开放式问题, 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及思维活动。 (4) 问题基本上是课前预设的, 课堂生成的问题很少。在学生回答完毕后, 教师并没有反问、追问和补问, 未出现“你是怎么解释的”、“其他同学有不同见解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样的问话。 (5) 7个问题学生回答基本正确, 候答时间通常为2~3秒, 说明所提问题较显浅, 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 (6) 4个问题为全班回答, 个别提问3人, 1人为“学优生”, 2人为普通生, 说明对“学困生”关注不够。 (7) 本节课没有学生主动提问, 说明教师缺乏对这种行为的关注和鼓励。

师生互动有效性组:本组主要从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态度、教师对互动过程的推进及管理、师生互动的方式等方面观察判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1) 教师提问的语气语调让人感受到了热情和关爱, 师生情感交流较融洽; (2) 教师主要以提问推进师生互动, 但整堂课教师一直站在讲台, 从未下讲台走到学生中, 不善于利用空间距离和目光增进师生互动, 如能适当以评价、非语言的方式推进互动, 会让课堂更生动有效; (3) 经常听到Z教师“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这样的口语表达习惯, 表面上看学生非常活跃, 课堂非常热闹, 但深层次的问题不多, 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 限制学生思维活动; (4) 教师对互动的管理过于机械, 还不能根据真实的课堂情境灵活做出动态调整, 从而影响到互动的有效性。

2.4.3 形成观察结论与行为改进建议

经过课堂观察合作体共同讨论, 形成以下观察结论及行为改进建议: (1) Z教师课前预设充分, 在教学设计上有个人思考和见解, 但由于Z教师课堂组织管理经验不足、课堂驾驭能力较欠缺, 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预设目标的达成, 忽视了启发引导、情感的培养和教学目标的更新, 课堂动态生成明显不足; (2) 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 Z教师通过组织结构图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将知识结构化, 形成知识体系, 并且编成便于学生理解及记忆的口诀及歌谣; (3) Z教师具备较强的问题驱动教学的意识, 但由于问题的设计缺乏开放性、层次性、实践性, 并且提问技巧不够娴熟, 因此问题驱动教学这一策略应用效果不佳; (4)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Z教师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力求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并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职业岗位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和应用,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课堂观察LICC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指向合作的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的操作框架, 为听评课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新范式。本次课堂观察是课题组成员组成的课堂观察合作组开展的十多次课堂观察行动研究之一。通过反复课堂观察实践, 课题组成员对基于合作、证据、研究的专业性听评课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及理解, 能够从分析视角来重新审视课堂, 使课堂观察更具动力, 更为持续, 更加专业化。但由于缺乏专家的专业引领,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不乏困惑及遗憾。而且, 目前我校所开展的课堂观察仅局限于在课题组成员组成的课堂观察合作组中进行。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得到课改专家以及专家型教师的指导, 并且能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校的课堂观察合作组, 使课堂观察成为教师合作实施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式, 使听评课真正发挥其专业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毅, 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崔允漷, 郑东辉.论指向专业发展的教师合作[J].教育研究, 2008 (6) :78~82.

中职解剖生理学教材建设感悟 第10篇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解剖生理学教材的变迁, 笔者参与教材编写工作, 对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解剖生理学教材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现就我校护理专业解剖生理学近5年所使用教材作一分析、说明并提出个人建议。

1 教材说明

我校2004级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正常人体学基础》[1], 当时我校的解剖、生理还是2个教研组, 所以针对这本教材的授课采取的是双人制 (第一学期解剖教师讲授、第二学期生理教师讲授) 。2005、2006级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仍然是《正常人体学基础》, 但是此时2个教研组被学校合二为一, 因此, 一位教师按照教科书的顺序全年授课, 给学生呈现出一个内容完整的教学体系。2007级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改为《人体结构学》[2], 又一次将解剖生理学教材分开, 并分别授课, 但此时教师已经具备了讲授2门基础课的能力, 这就为今后卫生职业教育培养全方位的专业教师打下了基础。2008级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是《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3], 此教材大体沿用了《人体结构学》教材的思路, 并且做了许多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2 教材分析

2.1《正常人体学基础》

2001年9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材, 我校使用此教材已经多年, 具体地说这本教材在当时是优点大于缺点。它包括了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胚胎学等几门学科。这几门学科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研究方法及不同水平上来研究正常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这样所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相互渗透, 其联系就越来越密切了。而且它从绪论、总论及九大系统分别阐述, 每个系统详尽讲述其结构、功能及与临床联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本教材的弱势就显现出来:其一, 解剖学与生理学知识相互混杂, 对新生来说难度太大 (我校开设正常人体学基础是在新生开学的第一学期) 。新生大多是初中毕业, 将结构和功能的知识混杂在一起讲授, 无形中增加了学习难度。而且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实验科学, 理论性很强。其二, 教材个别之处交待不清且做不到通俗易懂。如, 血液这一节没有明确交待血浆的概念, 教学大纲却要求掌握血浆及相关知识。

2.2《人体结构学》

2007年9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是黑龙江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卫生职业教育医学基础课程应用性系列成果教材之一, 我们教研组的几位教师有幸参编此书。本教材包括绪论、主要教学内容和一个附表———人体结构学教学大纲。现以第九章脉管系统为例说明: (1) 开始部分为内容提要, 导出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 使学生能够对本章内容一目了然; (2) 本章共分2节, 每节都能做到内容简洁、清晰明了; (3) 在本章节适当位置设置了一些护理应用连接———心内注射、动脉穿刺 (颈总动脉穿刺、股动脉穿刺) 、静脉穿刺,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视野; (4) 章后配有思考题。

2.3《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

2008年8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一五”教改规划教材, 笔者有幸参编此书。本教材包括绪论、主要教学内容、实验指导和2个附表 (学时分配、网络学习指引) 。它适应当前学生素质水平, 构建一个更加简明的知识结构。不苛求知识体系的完整, 但求知识够用。创建一种利于学生学习的新模式———“七大模块”: (1) 突出核心知识、核心技能; (2) 实现4个贴近, 即贴近当前社会需要、贴近职业岗位需求、贴近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现状、贴近执业资格考试要求; (3) 策划知识扩展; (4) 增加小结, 与引言中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形成呼应; (5) 精选练习题; (6) 提示“指引”; (7) 注明参考文献, 并且在每个页面都留有页白供学生做笔记。

具体地说, 本教材在编写形式上作了大胆尝试, 现以第八章脉管系统为例说明: (1) 开始部分为导言, 导出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 使学生能够对本章内容一目了然; (2) 本章共分3节, 每节前面以设问的方式将重点内容作为核心知识引出, 以引起师生的高度关注, 并且每节的问题尽量控制在3个; (3) 图片力求精美, 尽量以图表代替文字。笔者和其他教师一起编制了表8-2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示意图、表8-3体循环动脉的主要分支表、表8-4体循环静脉回流表、表8-5全身静脉流注表; (4) 在本章节适当位置设置了一些知识拓展内容———心包积液、外伤常用止血部位、静脉穿刺和淋巴结肿大,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拓展视野; (5) 本章后配有小结和练习题及习题答案, 以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消化和复习; (6) 本章包括实验十脉管系统大体结构、实验十一脉管系统微细结构, 实验部分以设问的方式将重点内容作为核心技能提出, 对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做了具体安排, 对实验内容与步骤进行了详细描述, 用实验小结作总结。因此, 每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 建议

3.1 沿袭现有思路

要紧扣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编写, 体现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 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 适应当前学生学习需要。

3.2 加强优势, 突出特点

我校在教材编写上创建出一种利于学生学习的新模式———“七大模块”, 且在教材页面留有页白供学生做笔记。这是我们教材的优势与特色,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进一步加强。

3.3 修改不足

比如个别习题与教材不是很贴切, 有的名词教材中没有出现, 但在习题中却出现了;个别章节尚显冗长, 不能做到贴近学生学习实际。

参考文献

[1]刘英林.正常人体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孙威, 姜哲, 邵忠富.人体结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中职《生理学》教材的优点和不足 第11篇

【关键词】生理学  教材  优点  不足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43-01

《生理学》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等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教材是以2007年卫生部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原则和整体规划要求编写而成,供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等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之用。

1.教材的优点

1.1优化内容、突出重点

《生理学》教材大幅度删减了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内容,简化了涉及原理和机制内容,在内容表述上变难为易,化繁为简,大量使用直观的图表、表格、箭头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

1.2精心选择实验项目,紧密结合临床实践

实验项目的选定突出重点和技能训练,删除临床已经淘汰的实验,部分实验选择新技术和新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在编写模式和体例上,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针对性

每章前的引言结合临床实践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正文中适当部位增加了生理学知识应用的小贴示,突出生理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和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每章末均列出题型多样复习题,与各种类型的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相适应,便于学生复习、巩固和检测。教材在最后附有生理学教学大纲,可供不同专业的师生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要求,灵活选用教材内容,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2. 教材的不足

2.1 基本概念的规范化

教材第20页“清蛋白”应为“白蛋白”;第30页“A凝集素”、“B凝集素”应为“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第74页是“缩胆囊素”,第75页变成“胆囊收缩素”,应前后保持一致称为“缩胆囊素”;第131页“卵泡刺激素”应为“促卵泡激素” 等。

2.2 内容表述错误

(1)教材第15页“肌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原肌球蛋白遮盖肌球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使横桥无法与位点结合” 。应该是“肌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原肌球蛋白遮盖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使横桥无法与位点结合” 。理论依据是与横桥结合的位点在细肌丝的肌动蛋白上。

(2)教材第21页表3-1中球蛋白的主要来源是“浆细胞产生”的说法不完整。理论依据是王庭槐主编的高教版《生理学》教材叙述为白蛋白和大多数球蛋白主要由肝脏产生(除γ-球蛋白外)[1];朱大年主编的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理学》(第七版)叙述为除γ-球蛋白来自浆细胞外,白蛋白和大多数球蛋白主要由肝脏产生[2];白波等主编的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理学》(第6版)叙述为白蛋白和大多数球蛋白主要由肝脏产生,少数球蛋白由淋巴系统产生,所以肝脏疾病时,常致A/G比值下降,甚至倒置[3]。

(3)教材第68页“紧密连接与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共同构成胃黏膜屏障”的叙述是错误的。理论依据是朱大年主编的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理学》(第七版)叙述为由黏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成的一个厚约0.5~1.0mm的抗胃黏膜损伤的屏障,称为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和相邻细胞之间存在的紧密连接构成胃黏膜屏障[4]。

(4)教材第13页正文中有“锋电位”,但图注中为“峰电位”,显然图注中的峰电位是错误的。

2.3 部分内容需要商榷

(1)教材第116页中“主要引起Na+内流→终板膜去极化→总和达阈电位→肌细胞兴奋”的叙述。理论依据是王庭槐主编的高教版《生理学》教材中介绍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终板电位属于局部兴奋,而且由于终板膜处不存在电压门控Na+通道,但终板电位可通过电紧张性扩布引起邻近的肌细胞膜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产生的动作电位经局部电流的方式传遍整个细胞膜[5]。白波等主编的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理学》(第6版)也有类似的表述,终板电位(属于局部兴奋)向周围局部扩散,引起邻近肌膜除极达阈电位,使肌膜上的电压门控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爆发动作电位[6]。由此可见终板电位并没有总和。

(2)教材第8页B型题第2题的题干 “迷走神经在减压反射中属于”,内容表述不够严密,依据是由于迷走神经是混合神经,在减压反射中传出神经肯定有迷走神经,但传入神经主动脉神经也是从迷走神经传入延髓的。

(3)教材第17页A型题第2题的题干是“阈电位时,膜对其通透性突然增大的离子是”,提供的备选答案仅依据本章所学内容应选择答案A。但在学习第四章“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后,学习“除了Na+内流可以引起动作电位外,Ca2+内流也可以引起窦房结等慢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的内容,就应该选择E答案。

(4)教材第53页X型题第3题的题干是“心肌自律细胞”,其正确答案的选项E“主要包括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纤维”显然不够严密,应该删除“主要包括”的表述。中职教材《生理学》第75页B型题第2题“胆囊收缩素的作用是”能选择的答案有“C.促进胰液中胰酶分泌、D.促进胆汁排出”两个答案,而B型题应该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

(5)教材第98页关于“睫状肌的辐射状纤维”和“睫状肌的环状纤维”的表述,在各类有关生理学和解剖学教材中均无这种观点。

参考文献:

[1]王庭槐. 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7.

[2]朱大年. 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8.

[3]白波等. 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

[4]朱大年. 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4~175.

[5]王庭槐. 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6.

中职病理学的“肺炎”说课设计 第12篇

一、说教材

该课程选用科学出版社出版、周溢彪和刘起颖二人主编的《病理学》教材, 该教材适用于三年制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肺炎”为该教材的第十二章第二节。

1.教学内容

“肺炎”主要学习肺炎的概念, 大叶性肺炎的概念、原因、诱因、病理分期及并发症, 小叶性肺炎概念、原因、诱因、病理分期及并发症。其中, 大叶性肺炎是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计划, “肺炎”这部分内容安排2个学时。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大叶性肺炎的概念、病理分期及并发症;熟悉小叶性肺炎的概念和并发症。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认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 深化学生对肺炎的认识, 引导学生关注健康。

3.教学重点

大叶性肺炎的概念和病理分期。

4.教学难点

大叶性肺炎的并发症中肺肉质变的成因。

二、说学生

这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职医学生, 经过一学年的基础课学习, 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就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 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但自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很薄弱。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 拟采用以下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比较分析法和列表法。

四、说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且需要讲授学习方法。根据教法制定了相应的学法:自主探究法、对比观察法、归纳法。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说课的核心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按照教学设计实施, 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体现出教法的应用与学法的指导[2]。

(一) 教学设计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本次课2学时, 用时80分钟, 总体教学设计如下:课堂导入 (3分钟) →目标展示 (1分钟) →讲授新课 (70分钟) →课堂小结 (5分钟) →布置作业 (1分钟) 。

(二) 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

首先, 用一组图片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一张人类肺的图片, 并告诉学生, 这可不是一张正常肺的图片!学生表示不解!学生看完后会有学习兴趣, 到底哪里和正常肺不一样, 究竟是哪种疾病可能引起这种变化?从而引出本课的题目——肺炎。这属于情境教学法。

2. 目标展示

按照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层次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 有助于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

3. 讲授新课

(1) 第一, 在肺炎的概念上用一个案例来引出大叶性肺炎的概念、病因, 让学生认识到肺炎的概念和主要病因。第二,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正常人群不会因为肺炎链球菌在咽部的存在而引起大叶性肺炎, 将肺炎链球菌类比作学生都会有的玩手机、打游戏。虽然每个学生都会玩手机、打游戏, 但有的学生会因为外界一些影响, 陷入沉迷手机游戏的情况, 影响学业。教会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使学生深刻理解肺炎的诱因。

(2) “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是重点内容。第一, 在讲解大叶性肺炎的发病部位时, 应用直观教学法, 用大叶性肺炎的模型, 再辅以多媒体图片来讲解, 从而可以形象地讲解。第二, 在讲解大叶性肺炎的四个分期时, 应用学导式教学法, 让学生就渗出物的类别和数量推导该期的临床表现。第三, 在讲解铁锈色痰的成因时, 引导红细胞在肺泡内属正常还是异常, 将红细胞在肺泡内类比为在课堂上剪指甲, 让学生认识到上课不应该做与上课无关的事。第四, 在讲解肺肉质变的成因时, 让学生思考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

(3) 在讲解小叶性肺炎时, 应用比较分析法和图表法, 因为前面已经用了很多时间讲授大叶性肺炎, 在讲解小叶性肺炎时, 注重使用表格对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进行比较。

4. 课堂小结

根据教学目标和讲授的重点难点, 带领学生回顾和总结本次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总结。

5. 布置作业

为学生留下2~3道问答题作为课后思考题, 有利于学生紧紧围绕重点进行课后复习。

六、说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水平提高和自我成长的核心[3]。本次课教学环节完整, 教学方法多样, 能够化繁为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理解掌握。也有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尚未接触临床学科, 对讲解理解得不是很透彻。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多去临床实践, 用临床经验来充实课堂。

说课是最高层次, 最高境界的教学艺术[4]。通过说课, 增强了知识结构合理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以满足学校着重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社会需求[5]。对于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提高教研水平有很大帮助, 同时可以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任亚丽, 杨洋, 范双莉, 等.高职护理“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说课设计[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9) :88-92.

[2]贺玲.浅谈中职病理学“消化性溃疡”的说课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 2015 (12) :69.

[3]李萌, 贾元红.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说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1) :182-183.

[4]王勇.说课也是一门艺术[J].学周刊 (教育教学) , 2016 (1) :150.

上一篇:国家经济权力下一篇:大学生的厌学情绪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