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价值范文

2024-07-27

档案文化价值范文(精选12篇)

档案文化价值 第1篇

一、藏族档案的特点

藏族是一个重视文化记载与传承的民族, 从7世纪吞米·桑木扎创立藏文开始, 藏族档案与档案工作就开始萌生、发展, 上千年来, 西藏各个历史时期的官方机构、庄园、寺庙以及个人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了大量形式各异的藏族档案, 它们系统而翔实地记录了藏民族生息、繁衍、发展、交流的历史进程, 既是西藏极为重要的社会记忆, 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时间长河的积淀, 藏族档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 时间跨度大。

藏族档案的藏量非常庞大, 全区各级综合性档案馆馆藏档案达504万卷 (件) , 其中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保存的历史档案就达300余万件 (册) 。目前保存在西藏档案部门最早的档案是1304年仁钦坚赞被元成宗封为帝师后奉圣旨颁布的“法旨”, 如果将保存于其他部门的具有明确档案属性的文物也统计在内, 那么时间可以再向前推至吐蕃时期, 这些档案从吐蕃时期到元朝, 再历经明、清、民国至现代, 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藏族社会的发展脉络。

2. 民族特色鲜明。

藏民族世代生息繁衍在世界的第三极———青藏高原上, 特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宗教文化, 档案作为文化的重要承载体, 也必然会客观忠实地反映这一文化特色, 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藏族档案。如西藏广泛建立的藏传佛教寺院在佛事活动和寺院管理活动中形成了文书档案、经济档案、僧尼人事档案以及包括法器、雕刻、佛像等在内的实物档案等, 它们类型特殊、内容丰富。为体现对佛教和政教领袖的尊崇, 藏族人民还将最为贵重的金、银、珍珠、珊瑚等研磨成粉用于佛经和重要档案的书写, 这也是藏族档案中极具特色的一点。

3. 保管分散。

藏族档案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西藏各级各类档案馆 (室) 的丰富馆藏, 还应包括那些未归入档案系统进行管理, 但具有明确档案属性的各类文物, 如桑耶寺内的铭文铜钟, 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 布达拉宫前的雪碑等等, 它们虽然已经成为某些历史遗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归属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文化部门管辖, 但这些文物或是历史上某次宗教活动的客观记录, 或本身即是当时敕令、诏书、盟誓等类文牍, 鲜明的原始记录性和突出的信息属性又使它们成为西藏早期档案的典型类型, 是藏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档案法》对既是文物、图书资料又是档案的, 明确提出由各文化机构自行管理的原则, 从而使藏族档案在保管上具有相当的分散性。

4. 形式多样。

藏族档案在载体形式、书写材料及形制规格上也极为多样化, 且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载体除了以狼毒草为原料的珍贵藏纸外, 还有叶质、木质、骨质等材料。书写用料除常见的黑墨和朱墨外, 还使用了金、银、珍珠、翡翠、珊瑚等名贵材料研磨调制, 大大丰富了藏族档案的表现形式。由于地处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 藏族档案在文字种类上也是多种多样, 除以藏文为主体外, 还兼有汉文、满文、梵文及英、俄等多种语言文字, 弥足珍贵。档案外在形制上也多种多样, 最长的清代文书达300多米, 而最短的仅有一指宽。

二、藏族档案在西藏旅游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藏族档案所记录的有关藏族历史、佛教、文化、艺术及民俗风情等可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真、求美”的旅游心理, 有利于丰富西藏民族文化旅游的内涵, 从而对西藏旅游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1. 历史文化价值。

藏族档案起始于吐蕃时期, 承载着悠久的藏族社会发展历史, 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从整体上看它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藏族社会发展变迁的轨迹, 从个体上看, 不少藏族档案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它们以其原始性、真实性、可靠性吸引着旅游者的目光。如在吐蕃各个时期留下的碑文石刻, 它们大多是记事文字, 详尽地反映了一些历史事件及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方面情况, 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即是典型代表, 该碑立于823年, 用汉、藏两种文字记录了821-822年唐穆宗与吐蕃赤祖德赞之间会盟和好的历史事件。整个碑体呈方柱形并覆有石帽, 碑身四面均刻写文字, 既有赤祖德赞的敕令, 也镌刻了参加会盟的双方官员姓名。唐蕃会盟碑以翔实原始的文字记载了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 同时这些石刻形制古朴, 石碑所呈现的方柱体、四面刻写文字及顶部石帽覆盖等特征, 充分体现了藏区碑刻的独特风格, 这是风格迥异的藏文化的一种表现。

2. 艺术审美价值。

藏族档案载体形式多种多样, 虽大多与我国传统档案载体相类似, 如金属、简牍、碑石、纸张等, 但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如源于古印度、被誉为“佛教大熊猫”的贝叶经, 西藏存有几万叶, 这是采用贝多罗树叶, 经过多道复杂工序制作而成, 具有防虫、防水、防变形等优点, 用铁笔刻写的经文字迹清晰、质地考究, 透着浓重的佛朴古香, 极具美感, 是极为珍贵的工艺品,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就是汉族地区使用的金属、缣帛、纸质等档案载体, 在西藏特定的民族文化氛围下也被赋予了新的审美特质, 如我国在西周时期大贵族们往往以青铜制作而成的鼎、簋、盘等器皿作为记事铭文的载体, 同样是青铜材质, 在佛教盛行的吐蕃则将其制作成钟, 上刻礼佛祈愿文字敬献于寺庙之中, 历史悠久的桑耶寺钟便是一例, 它造型古朴圆润、庞大厚重, 本身即是难得的青铜工艺品。此外, 具有浓郁民族和宗教色彩的唐卡, 以佛像和宗教故事为主要题材, 采用矿物颜料绘制, 色彩艳丽, 历久弥新, 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藏族档案中有90%为藏文档案, 藏文书法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历经了乌金、徂仁、白徂和酋体等数十种字体, 工整严谨。随着唐卡画颜料制作技术的娴熟, 书写藏文的颜料也从单一的墨汁, 发展到金、银、朱砂、绿松石等制作的颜料, 这些藏文档案装帧华丽, 字体优美, 具有很高的审美和收藏价值。

3. 宣传教育价值。

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打砸抢烧暴力事件, 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有力驳斥国外反华势力的错误言论, 国家档案局网站于4月7日以视频文件的形式公布了来自中央档案馆、一史馆、二史馆和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的15份珍贵藏事档案, 以无可辩驳的史实证明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档案维护西藏社会稳定、开展反分裂斗争的成功例证。此外, 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馆内办有《历史的缩影与结论》档案史料陈列展, 多年来接待了领导、干部群众、学生、僧尼等各界人士, 很好地发挥了档案的教育宣传功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更多的旅游者不仅进入西藏, 深入地了解西藏, 而且还是西藏历史与文化的潜在传播者。在西藏反分裂的长期斗争中, 不仅要动员和教育西藏本地的干部职工、学生僧尼, 而且应该充分发挥旅行者的桥梁作用, 通过在文化场所、公共场所举办针对国内外旅行者的档案展览, 发送或销售档案复制件、档案汇编等各种形式, 充分调动旅游者对西藏历史的关注、认同, 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意识, 并借助于旅游者将这一理念广泛传播到各个地方, 这既是旅游活动的教育功能, 同时也是档案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4. 科学研究价值。

首先, 藏族档案是旅行者探索文化差异的重要参考。民族文化旅游不仅是对异域文化的体验和感知过程, 也会激发旅行者对真知的追求。旅行者在深度旅行的过程中, 异域文化环境无时无刻不与他们自身的知识背景相碰撞, 极有可能触发他们对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探索的兴趣, 这时, 他们不仅需要通俗易懂的图书、音像制品等二手甚至三手的资料, 更需要第一手的原始档案信息。档案记载了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中大量有知识价值的事实、数据、成果和理论, 是贮存和传播知识的方式之一, 藏族档案更是集中展现了藏民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技艺和成就, 是旅行者探索文化差异, 开展深入研究的依据和参考。其次, 藏族档案还是科学地开展旅游规划开发的客观依据。旅游是以自然和文化差异为基础, 只有民族的、地域的才是世界的、吸引游客的。西藏旅游开发同样需要遵循这一点。藏族档案客观真实地记载着西藏各个景观的“前缘今生”, 旅游规划与开发时如果能够从这些档案入手, 深入研究档案中蕴含的相关知识信息, 有利于深入挖掘景观的文化内涵, 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和旅游吸引力。

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藏族档案又是西藏民族文化的承载体, 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是一种必然。充分认识和发挥藏族档案的旅游文化价值, 既是推动西藏旅游发展的动力, 也是提高档案事业社会知名度的要求。

摘要:在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发展的今天, 如何使藏族档案焕发出新的活力?本文在简述藏族档案构成与特点的基础上, 从旅游文化价值关系入手, 分析了藏族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存在的客观性及其价值表现。

关键词:藏族档案,价值关系,旅游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白水.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J].中国档案, 2008 (5) .

现代社会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价值 第2篇

档案本文主要通过对现代社会档案的价值以及档案工作的价值的内涵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意在通过对其内涵的深刻研究使读者能够提高社会档案意识,自愿促进社会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其对社会以及其他研究机构或者个人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上简单提出几点措施用以提高现代社会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价值。

关键词:档案意识 档案价值 档案工作 工作方法

根据档案的定义,即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社会实践的历史记录,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的资料的总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逐渐完善和发展,档案和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其价值的体现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但是由于我国将其作为一种专业的技术工作发展的时间晚,发展的程度低,导致社会档案和档案工作价值内涵无法被广大的人民所熟识,不利于我国现代社会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开展以及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

因此,对现代社会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价值研究是我国发展档案工作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影响社会档案和档案工作价值实现的主要因素

根据对我国档案事业数据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影响社会档案和档案工作价值实现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两点:1.社会档案意识的淡薄。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公众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一种主观判断和印象,其中包括对档案性质价值的认识和认同。

社会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存在应该以人们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为发展基础。

但是,由于现在社会上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价值内涵的认识淡薄,对相关档案工作并不关心,只是将其归为普通的档案管理工作,严重影响了档案工作的发展。

2.影响力低。

档案工作在工作中向来被误解为用处大但是对日常工作的开展没有多大影响力。

许多人单纯地人物档案管理工作清闲,缺乏影响力。

档案工作的影响力来源于对工作价值的认可以及档案工作人员自身必须认识和实现其影响力。

二、档案的价值内涵

社会档案的价值是作为研究社会档案工作的基础,档案价值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1.专业性价值的客观要求。

每个不同的职业就其特点来说都需要具备你职业的专业性,专业人员的知识体系应该比其他普通工作人员的具备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概念结构。

档案工作的专业性不仅在于工作的价值内涵还应该在于与社会其他行业的相关性,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也可以提现档案工作的价值内涵。

2.资料筛选价值。

资料筛选是社会档案工作的基本工作之一也是评估鉴定的客观要求。

对于档案的工作人员来说,保存资料是其重要性的要求。

而对资料的筛选是发挥档案工作重要影响力的关键,原因在于档案工作者是经过专业培训的高素质人才,通过自己的职业能力,经过精心筛选的第一手有效资料提供给社会。

资料的筛选是为评估做基础,评估是对资料筛选的技术升华。

3.保存价值。

资料的保存是筛选和利用的桥梁,如何处理好保存和利用之间的关系档案工作应该长期坚持的工作目标。

档案的保存工作发展趋势主要是保存那些有用地、经过系统筛选地有价值的资料,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不仅对材料情况熟悉掌握,做到科学、具有前瞻性地筛选,并做好资料的评估,是保存的资料具有长期研究的使用价值。

对于档案价值内容的研究还有其他方面的价值含义,例如,服务价值、档案的历史价值、多样性价值的要求、整体性价值等等,再次不一一予以举例介绍。

三、档案工作的价值

档案工作的价值是指档案在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效应,是利用者在利用档案实现其预期目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

档案工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利用资料中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纲领性的文件指导工作的开展,将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将档案的价值有精神层面向物质层面的升华和过渡。

档案工作者不能“闭门造车”,与社会实践向脱离,档案的工作价值的实质就是特定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特殊属性,是坚持以价值标准为引导的社会行为。

1.社会价值

社会的需求是档案工作中社会价值的最主要的表现,如果社会没有产生对档案的使用需求,那么自然不会产生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那么就不要说是档案工作的.价值体现了。

档案价值的社会大小是取决于社会对档案工作需求程度的高低决定的,档案的特殊性质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辅助性功能,主要决定于社会对档案的需求以及档案本身所具备的特殊属性和作用。

2.主体价值

档案工作的主题价值主要是指社会对档案人付出的工作劳动得到的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物质、文化、精神的度量,主要表现为工作的吸引力和魅力所在。

档案工作的主体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精神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精神价值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指档案工作的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所产生的工作成就感、归属感和精神依托感所产生的情感力量。

所谓的文化价值是指档案工作管理员对工作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中所体现的支撑和满足的程度,换句话说,就是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环境情况氛围。

而所谓的经济价值是档案工作管理人的生存的物质基础保障,是以物资或者货币等表现形式为主的衡量其工作价值大小的物质度量。

需要注意的是,档案管理者的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

四、结论

根据上述对社会档案和档案工作价值内涵的分析,伴随着现代社会档案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何提高现代社会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价值,是摆在档案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档案管理者自身素质的建设,不仅加强对其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还应该坚持对档案工作体系以及行为规范予以培训和完善。

其次,根据不同的情况塑造不同的档案文化,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艰辛而又枯燥的工作,但是这是一份光荣和为后代守护历史的重要工作,这就要求档案从业人员坚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维持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

最后。

应该加强社会档案意识的宣传活动,提升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认同感。

通过加强宣传用以提高社会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是增加社会认同感的关键性步骤。

对现代社会档案和档案工作价值内涵的明确和执行,不仅会拓宽我们管理员的职业范围和内容,也会提升我们自身的业务素质。

努力按照提升工作价值的途径进行工作,将会对国家的档案工作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陶丽琼.提高档案界的社会意识是增强社会档案意识的重要途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6(3):99—102.

[2]钱海波.浅析社会整理的档案意识和档案人的社会意识[J].才智,(15):286.

浅论档案的文化价值及其功能的拓展 第3篇

【关键词】档案;档案文化;文化价值;历史文化;档案功能

【中图分类号】G2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336-01

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是历史轨迹的记录,是真实的过往与事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档案具备明显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信息价值等,是人类文明变迁和历史演进的“见证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档案的众多价值中,文化价值因其独特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累而更显其重大意义。此外,对档案诸多功能进行系统分析,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档案的文化价值

文化是一国、一个民族最为重要的标识,也是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最显著的个性特征。就以我国为例,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可以显示出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的特征的,这就是“中华文化”。而档案作为文化的记录和积累,是文化的忠实见证者,其本身的文化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档案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价值

纵观档案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档案是民族文化最可靠的记录来源,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载体。可以这样说,档案的民族文化价值是其存在的重要原因,也是档案能够成为各个民族文化载体的核心要素。所谓的民族文化,即该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特色,比如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源远流长、滔滔不绝,这是华夏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标识所在。我国的档案可以为民族文化发展提供忠实的记录与扎实的积累,是研究民族文化变革、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参考物,是民族文化理论意义上的物质载体。简言之,档案记录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其内容就是民族文化的历史,其档案本身也是重要的历史资料,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档案由于是民族文化活动的重要基础,更增加了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价值是档案的真实性、记录性的特征决定的,是档案传承后世的基本依据。

(二)档案具有重大的文化教育价值

众所周知,档案不同于一般性的历史资料、民间野史、神话传说等,它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历史直接记录,是历史文化的硬性烙印,是真实可靠的文化载体。基于此,可以看到档案具有积极的文化教育价值。档案本身的真实性、历史性等特征是档案保存、传承的先决条件,也给档案的文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由于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求真、求实的反映,所以它可以给当时的人们和后世的人们提供有效的启示与惊醒。同时,档案可以借助事实来教育人们,所谓“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即说明了真实的档案历史能够指导后人的行为,能够为后人的行为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同时,档案馆的存在就是直接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接受文化教育、历史教育的场所,更加丰富了档案的外延与内容。所以,要充分认识到档案的文化教育价值,并真正将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发挥出来,使之更好的为文化发展、历史传承和民族进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信息保障。

(三)档案具有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价值

档案的产生总是和历史息息相关的,甚至可以说档案就是历史。那么,档案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十分明显了。从一般意义上分析,档案至少可以通过详细的记录业已发生的历史来延续历史记忆、传播历史信息、整合历史资源。在档案的记录中,历史是鲜活、真实和有效的,是客观存在的,是业已完成的。所以,能够把真实的历史过往完整、详细、有效的记录下来,这本身就十分不易了。因此,档案所赋予的历史文化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此外,档案还具备显著的社会文化价值,是社会文化传播、发展的推动力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推进因素,在社会文化发展和社会变革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档案馆是保存和记录档案的地方,也是传播档案信息的地方。档案馆既要存在于现实的社会中,又要与社会其他部门、机构、人员发生密切的联系;同时,档案馆还担负着传播档案文化的使命。总之,档案馆已经发挥了明显的社会文化传播的作用。所以,档案具有很显著的社会文化价值。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同样需要档案的真实、有效的记录,这也是丰富档案内容、提升档案品质的重要路径。综合而言,档案具有社会文化价值,社会文化的发展反哺档案的记录,二者可谓“形影不离,相辅相成”。

二、档案功能的拓展

前文已经提到,档案是直接记录的真实历史,是文化发展的载体,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所以,档案具备的原始功能正在发展变化,档案本身的功用也在随着历史文化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变迁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这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象征。所以,简要了解档案功能的拓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档案包含着民族文化的情感

档案具有记录民族文化的功能,但是,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与传承,而是民族发展史的真实见证,是民族的遗产。任何一份档案,都是民族文化情感的寄托,是民族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有着显著的文明特征。例如,我国先秦时期的甲骨档案,不但是记录我国先民生存、生产和生活的宝贵史料,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印证,更是民族情感的依托。一片薄薄的甲骨,上面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符号,都是我们民族的血脉见证,是我们奋发图强的动力源泉。所以,档案民族文化记录功能的拓展,更应该增添其人性化、情感化色彩,更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扩展档案的民族性与文化性范畴。

(二)档案可以实现历史文化信息更好的传播

档案的存在,不仅仅是记录历史那么简单,更应该从档案具有的本质特征考虑,将档案中的历史文化信息传播出去,实现其真正的价值。虽然说,不同的档案由于时间、地点、内容和保存等各种因素的左右,会影响档案的私密级别与传播效果,但是应该千方百计的把档案中的历史文化信息透过各种手段传播出去,使其为公众所知、为社会服务。档案本来就应该具备服务功能,应该发挥其服务社会公众的职能。我们以档案馆为例,其保存的各类档案,不但可以有效的记录历史信息,而且还可以成为地区、国家的历史文化信息传播中心。社会大众有权力了解真实的历史档案,有义务了解本地区、本民族的档案历史,这既是社会文化传播的需要,也是公众个人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三)档案应该拓展休闲文化的功能

在一般的印象中,档案总是和历史、文化、民族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似乎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远。久而久之,这也造成了档案服务功能的缺失,同时也减少了社会大众与档案“亲密接触”的机会,这本身是巨大的浪费。因此,要想方设法的挖掘档案的休闲文化功能,吸引更多的人们能够透过各种渠道、窗口和途径来了解档案、“阅览档案”、体会档案。在这样的休闲氛围中,人们更容易感悟档案记录的信息,能够更为直接的获取真实有效的档案资源,这其中也正是档案的价值所在。例如,各地的档案馆可以仿照图书馆的模式建立“阅览区域”,以便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到档案学习中来,参与到档案的文化建设中来。将档案文化纳入到社会休闲文化体系中,其实也正是档案功能拓展之所在,也是档案文化价值的又一次体现。

三、结束语

档案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载体,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都是显而易见的。档案的各种文化价值,正是因其本身的真实性、记录性特征所产生的,这也是推动档案延续性发展的源动力。同时,档案不断拓展的功能和效用,可以发挥出更大、更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这是档案“生机勃发,生生不息”的根本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廖芬.试论档案文化内涵及其功能[J].兰台世界.2010(02)

档案文化价值 第4篇

关键词:文化价值,档案,档案馆,旅游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的多元化, 人们在日益频繁的旅游活动中不再只追求五官的感受, 不再只欣赏湖光山色, 越来越多的人对富有多彩厚重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更为感兴趣。文化旅游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当前, 随着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的开放, 并发展为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 档案馆也完全具备成为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条件, 目前, 已经有一些档案馆开始涉足旅游业, 或多或少地发挥其旅游的功能。

一、档案的文化价值是档案馆旅游的核心

有需求, 才有市场。如今, 文化旅游的热潮使旅游者更加期待文化体验, 而旅游开发者也积极寻求更好的方式来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文化成为了旅游, 尤其是文化旅游与档案馆之间的一条纽带, 促成了档案馆旅游的形成, 并将成为推动其发展的动力。档案馆作为保管档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机构, 是档案的外在载体, 档案是档案馆的内在灵魂。因此档案馆能成为旅游景点根本取决于档案馆中档案的文化价值。那么, 档案为什么具有文化价值呢?

1. 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 可以以各种形式传承下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财富。

可以说, 凡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成果都是文化。而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能够反映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原始记录, 是人类社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 文化蕴含在档案的载体和内容中。

档案的载体形式多种多样, 除了最主要的纸张, 包括甲骨、青铜、竹简、缣帛、金石、贝叶, 乃至如今的电子介质, 光磁介质, 都是档案的载体。这些不同的档案载体, 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和民族特色。此外, 档案丰富的内容信息是档案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它是一个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印记, 也是一个民族荣辱兴衰的史书, 更是一个人, 一个家族的故事集锦。如今, 档案的种类繁多, 内容丰富, 尤其是少数民族档案, 有许多反映宗教、神话、法律以及农林生产等诸多方面的档案, 它们都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 对文化旅游来说, 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二、开展档案馆旅游所面临的问题

档案馆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档案馆储藏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既能扩展旅游者的文化视野, 提升旅游品位, 又是发挥档案文化价值, 开发利用档案的一条途径。然而, 档案馆旅游仍然是一项新生事物, 虽然有些旅游项目已经将它列入名单之中, 但实际上, 它只是一个附加内容, 档案馆旅游尚未真正地开展起来。

1. 观念问题。

社会各界, 包括旅游者、旅游开发者, 以及档案馆的工作人员都对档案馆旅游认识不足。首先, 旅游者尽管希望寻求更多的文化体验, 但是由于国内长期以来造成的思维定式, 认为档案都是一些机密的文件, 档案馆是不允许普通人进入的, 让人望而生畏。还有人认为, 档案馆是一个死板、枯燥、过时的地方, 那些档案对大众来说是毫无用处的。因此, 很多旅游者不愿意或不敢去档案馆, 使得档案馆旅游难以成型。其次, 旅游开发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文化旅游的内容、方式多种多样, 相比歌舞表演、节日旅行来说, 档案馆旅游显得毫无吸引力, 开发者并不愿意花大精力来挖掘档案馆的内在魅力, 这种高雅严肃的文化活动只能成为一个陪衬。最后, 档案馆旅游与档案的开发利用是分不开的。旅游可以为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然而, 很多档案馆工作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导致很多档案馆守旧、封闭, 难以吸引旅游者和旅游开发者。

2. 档案馆与游客缺乏良性互动。

档案种类繁多, 有很多档案专业性强, 或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 对于游客来说, 简单地观看是很难知晓档案所要表达的信息, 也难以感受到档案所带给人们的浩瀚博大的文化世界是什么样子。格雷本认为旅游者应具备“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与“文化自信”两个条件。而文化自信就是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一般而言, 参观档案馆更多的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游客。然而, 当前很多档案馆并没有去主动了解游客的需求, 尤其是对文化的需求, 只是简单地陈列档案或档案复制品, 工作人员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无论是展览方式, 还是讲解内容上, 都无法有效地体现出档案的文化价值, 难以吸引游客和留住游客。

三、开展档案馆旅游的建议

档案馆旅游对文化旅游和档案价值的发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前档案馆旅游尚属于新生事物, 甚至说还没有大规模地开展, 也没有被很多人认可和知晓。对此,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希望能为档案馆旅游提供一些帮助, 促进档案的开放和利用, 积极地发挥档案的价值。

1. 走“多样化”道路。

档案的世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它是国家、民族以及个人的一种记忆载体, 档案通过文字、语言、图像等各种表达方式向我们展现有关神话、宗教、艺术、民俗、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情况,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 档案馆的多样化。在我国, 档案馆主要有国家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和企事业档案馆三大类。目前, 对旅游者比较有吸引力的档案馆主要有第一历史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皇家档案馆———皇史宬。这些档案馆名气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馆藏丰富。例如一史馆, 前身是故宫博物院的文献馆, 它主要保管明清两朝中央政府和皇室的档案。二史馆则集中民国时期 (1912—1949) 历届中央政府及其所属机构的档案。皇史宬———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 则专门负责保管明清两代的“实录”、“圣训”、“玉牒”等皇家档案。

而专业档案馆由于专业的局限性, 则很少被人所熟知。它是主要收藏某一方面、某一专业或某种载体形态档案的事业机构。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中国照片档案馆、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现代文学馆、气象档案馆以及城建档案馆等。其实专业档案馆的专业性既是它的局限, 也是它的特色, 例如中国照片档案馆,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现代文学馆都能够吸引很多摄影爱好者、电影爱好者、文学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又如, 随着中国航天航空事业不断的发展, 神舟一号到十号的发射, 航天档案馆和航空工业档案馆也将成为航天爱好者了解航天世界的不错选择。

此外, 在我国, 档案种类繁多, 内容丰富, 尤其是民族档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 56个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大量的民族档案成为我们认识少数民族, 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 也成为游客前来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吸引点之一。综合档案馆本身就保管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档案, 多种类的专门档案馆也能够体现档案的多样性, 但是能够展现民族档案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机构并不多。因为民族档案的区域性强, 民族特色明显, 因此除了当地综合档案馆收藏保管外, 还应该建立以展现和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少数民族档案主题馆室。以云南为例, 傣族贝叶档案、纳西东巴文档案不应该束之高阁, 只为少数研究者服务, 而应该可以成立专门的对外馆室, 向更多的人展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韵味。

2. 改革体制, 政府投资与自力更生相结合。

当前, 档案馆对国家、政府依赖性强, 档案工作人员忧患意识、竞争意识不强, 难以调动其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发挥档案价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档案作为国家、组织及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原始记录, 有些重要的档案资料是保密的, 不能对外公开的。然而,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档案又不得不面临对外开放的事实。档案保密与公开的矛盾, 使得档案部门小心翼翼, 档案馆畏手畏脚, 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因此国家、政府、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应该适度地放宽政策, 该保密的严格保密, 该开放的大胆开放, 给档案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同时, 还应该引进竞争机制, 让档案馆自觉、主动地吸收外界的有利条件, 充分地挖掘档案的内在价值, 提升档案的利用档次, 通过比较和学习, 提高档案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其实, 在日本、在美国, 其档案馆早已经成为了旅游景点之一, 如美国国家档案馆, 日本城市档案馆, 就连意大利的那座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留言档案馆, 也是旅游与档案相互作用的产物。尽管我国档案馆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与世界接轨的步伐越走越快, 国与国的文化碰撞, 地方与地方的文化交流, 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档案所拥有的巨大的文化能量, 以及档案馆旅游将带来的文化影响。例如覃兆刿早在1997年01期的《浙江档案》的《谈谈档案馆的旅游潜能》就提醒旅游业和档案馆对档案馆旅游的重视, 而1999年也有《来档案馆旅游, 如何?》一文来思考档案馆旅游的前程。虽然, 档案馆的行动并没有及时地跟上思想的步伐, 只有少数的档案馆在开展一些旅游性质的活动, 但是我相信,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旅游业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发展, 档案事业的改革创新, 以及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努力, 档案馆旅游将不再是陪衬, 不再只形单影只, 而将会成为一项具有巨大潜能的旅游活动, 也将成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发挥档案价值, 有效开放利用档案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张晓萍.旅游人类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档案的价值和作用 第5篇

姓名:袁满

学号:1501100106

班级:汉语1001班

档案与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相伴,并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对档案利用需求的增长,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档案是人类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的真实纪录,全面地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历史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江泽民同志指出: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显然,这部教科书是党的历史档案记载的。借助档案,我们能够很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预见未来。

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档案资料。档案成为人们进行研究历史现象、寻找事物发展规律的可靠依据,这对于当前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通过档案,我们可以探寻历史发展的轨迹,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的过去,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历史上志士仁人的高尚节操,感受中华民族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强大活力。借助于档案,后人可以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实现科学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大量事实说明,档案在技术革新、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转让等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科技水平,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研究历史档案有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毛泽东指出: “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例如湖南省石门县档案馆,2004 年为长江水利设计委、曙辉公司和明星水电公司等几家为兴建皂市水利枢纽工程和来石门投资兴建小水电站的外资企业提供了石门万分之一地形图、石门行政区划图及相关档案资料共 58 份。这些档案为投资商节约前期勘测设计费用 120 多万元,节省勘测设计时间近300 余天。由此不难看出,档案作为一种以特殊的资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档案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档案是在社会历史、文化及经济建设各个领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一、档案的历史价值。

记录历史是档案的第一价值。档案是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这种记录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全面地反映了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档案物化并延伸了人类的记忆,成为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信息纽带。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世代相传,没有间断,在这其中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二、档案的文化价值。

传承文化是档案的重要价值。档案记载着一个地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无锡市档案馆保存的薛怀成、钱钟书、顾毓秀等名人档案、荣氏、唐氏、杨氏等族谱以及江泽民题词等大量的档案精品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优秀文化的结晶,是今天我们建设“创新无锡幸福无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发掘文化底蕴的重要渠道。

三、档案的社会价值。

档案具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利用馆藏档案中蕴含的极其丰富而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档案查阅服务,为外来投资企业提供信息,为下

乡知青、下岗职工查证工龄,解决养老保险,为单位、部门编史修志提供原始资料。收集现行文件,按保密规定,向社会开放“法规性文件”,把党和政府的政策送到人民的手中,促进政务公开,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城乡社区建立档案室,规范社区文件资料的管理,帮助社区提高管理水平,为社区的组织建设、党员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提供规范、真实、有效地凭据,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统筹发展。

四、档案的经济价值。

档案的经济价值被专家们喻为“铁皮柜中解放出来的生产力”,在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馆藏档案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信息,历史沿革、行业兴衰、产业发展、企业存亡等方面的档案资料,对于一个地方的企业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在重点工程建设中,规范化管理档案资料和充分利用档案资料可以提高管理效益,大大降低投资成本。在企业破产转制工作中,大量的产品研发、技术设备、市场营销、财务会计资料,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应依法保全档案资料的经济价值和利用权益。利用好档案,还可以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掌握市场信息,规范基础管理,提高社会信誉,吸引外来投资,在农业发展、农民致富上发挥作用。档案在民营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等经济建设的各个重要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档案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社会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档案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档案是机关行政管理和业务工作的查考凭据。

档案查询是机关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是处理业务和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要熟悉机关工作的情况、规划决策、处理事务就必须查考和利用档案。

2、档案是生产活动的参考依据。

档案,可以为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资料,特别是科技档案更是作为企业现代化生产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条件,在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生产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档案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

在科学研究中,档案一方面能提供原始的记录供直接借鉴,另一方面能提供大量的实验和观察中概括的基础材料供间接参考。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要在不断地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吸取有益的经验教圳,才能少走很多弯路。

4、档案是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

档案的内容极其丰富,是著书立说、文艺创作、举办各种展览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档案的作用可概括为两个基本方面,即档案的凭证作用和档案的参考作用。档案原始记录的特性决定了档案的凭证作用,它具有法律上的权威性,具有其他文献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档案的凭证作用是由档案的形成的特点和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其一,从档案的形成看,它是原始形态的记录品,是当时、当地、当事人留下的,未经过任何人改动的最为原始形态的记录,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活动,这种形成的自然性,决定了档案记录历史情况的可靠性强,是令人信服的证据。其二,档案保留着真切的历史痕迹,从档案自身的物质体态 上看,它保留了当事人的历史真迹,如有些是当事人的亲笔手稿;有的留有机关领导人或有关人员的亲笔签名或批示;许多文件盖有制发机关或个人的印信;有些材料是以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的形式存在的,这些都是档案具有凭据作用的证明。

“察往知来,视兹故帙”,是对档案的参考作用的高度概括。由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多样性,所以档案所记录的信息和知识也是极其丰富的。档案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思想观点,也有实验观察数据;有社会变革,也有生产的发展。与图书情报资料相比,档案的参考作用具有较大的可靠性。档案是原始记录,历史学家称档案是“没有掺过水的史料”,它要比其他资料来源更加可靠。

作为档案工作者,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强化自身的素质,及时完善知识结构,加强现代化知识的学习,不仅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当的档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懂得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技能。要端正服务态度,积极工作,努力培养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认清形势的变化,从工作大局出发,紧跟时代的步伐,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档案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档案文化价值 第6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档案 地方习俗 文化价值

地方习俗是一类文化现象,特指“人们在群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且共同遵守的习惯和风俗,是人类在日常活动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社会行为模式。”①在宏扬民族文化,汲取历史精华号召下,地方习俗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机构成,通过多种手段对它进行积极批判、吸收、披露、传播、挖掘和创新是繁荣祖国民族文化的有力举措。而少数民族档案是民族地区历史发展的忠实记录者,客观反映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情风俗等,天然具备在地方习俗传承中作为第一手信息记录和研究资料的优势,具备在地方习俗传承中的文化信息提取、总结、借鉴、利用和创新的价值。

一、少数民族档案在地方习俗传承中的文化留存价值

少数民族档案在地方习俗传承中的文化留存价值表现为两点:一是借助有形符号在某类物质载体上记录习俗文化信息,如以文字、图片、绘画、雕刻等手段把信息记录于金石、竹简、纸张上等;二是通过人类自然语言口耳相传,在少数民族档案上的转换方式是把人类记忆转录成录音带或录像带等口述档案。

从有形符号记录上看,少数民族档案在地方习俗传承中的文化留存手段既表现为汉文的记载,也表现为少数民族文字的记录,如广西方块壮文、回文的记录等;既表现为绘画,也表现为雕刻,如广西龙州、扶绥、崇左等左江沿岸和广西宁明县明江沿岸的岩画,它记录了封建时代当地大量的生产生活习俗。从信息记录载体看,分为:竹简类(如竹简、木刻、贝叶、菠萝叶等);石质类(如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等);青铜类(如广西铜鼓);布帛类(如棉布、各色丝织品或用墨、颜料等书写的刺绣等);纸质类等。梳理少数民族档案在地方习俗传承中的特殊记录方式,有利于文化工作者或其他研究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调研和挖掘工作。

伴随民族地区汉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剧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制作口述档案成为当前民族地区习俗文化留存、挽救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随着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过去许多反映地方习俗的各式建筑、符号或图腾有被千篇一律的白墙红瓦覆盖的倾向;随着民族地区汉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剧,地方风俗已经不再那么隆重或被重视,甚至到了灭绝的边缘;随着民族地区少数懂民间习俗文化的老人的离开,民族习俗中的优秀成分有消亡的风险,如已出现了蒙文或广西回文无人能识别的现象。制作口述档案,以声像方式及时记录这些濒临灭绝的民族习俗文化成为留存祖国宝贵文化资源的有效手段。在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背景下,许多反映地方特色文化的习俗正逐渐消失,挽救古老文明,留存人类记忆的使命迫切要求有新的记录手段的出现。口述档案即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对留存地方习俗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如近几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已派人至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采访老人、录制地方节日活动影像方式,摄制了大量反映地方特色节日场景或服饰的画面。它对于再现民族文化,留存地方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二、少数民族档案在地方习俗传承中的文化传播价值

传播即“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分享,是人们制作、传递、储存信息的过程。”②借助传播,少数民族档案实现所记录习俗文化信息的流通与共享,让更多人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获取情报,从而使少数民族档案在地方习俗传承中的文化价值得到放大。

在传承地方习俗文化中,少数民族档案信息传播模式分为两类:一是在固定文化机构的传播,即各级各类民族档案机构或相关文化单位的传播,如档案馆、民委、民族研究所、民族事务办或少数民族高等院校等。例如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档案馆,馆藏大量反映当地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习俗(如盘王节)的照片、文件、锦旗和道具,每年接待大量地方习俗考察团和调研人员到馆查档。另一类是大众传播,即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传播等。例如广西借助《壮文报》,及时报导民俗档案中习俗文化的新发现,以消息方式满足人们求奇、求异、求新心理,如近年不断有对地方古老剧本“彩调”戏研究的新动向;借助民族类杂志如《民族研究》、《民族译丛》、《民族语文》、《民族团结》等,深入揭示民族档案中记载的复杂习俗之谜,详解史实真相,如依据档案对广西历史人物刘三姐民歌演唱方式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摄录影视剧《大瑶山瑶族》、《民族大家庭》、《民族艺苑》、《民族优育》等,披露广西各地大量习俗景观,其历史溯源内容主要来自民族档案的记录;并在广西档案信息网等专业网站,开辟有“广西民俗”的专栏等。借助大众传媒,以少数民族档案为信息源和依据,充分发掘地方独特的习俗文化信息,隆重向外界介绍广西各民族地区生活的不同形态、治理的不同模式、婚姻家庭的不同习俗等,引导了大批外地民俗游客来桂旅游,从而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档案工作自身的发展。如广西每年三月三的歌圩节和盘王节期间,通过大力宣传,包括依据档案内容进行的习俗内容或历史的介绍,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和调研当地档案馆。广西各民族地区也以档案记载为依据,努力复制或改善地方习俗景观,如在三江侗族自治县重建“风雨程阳桥”,兴建有中国首座白裤瑶族生态博物馆,南宁正在拟建民间艺术之乡等。在充分发掘少数民族档案在地方习俗传承中的文化价值时,大众传播是一道强有力的工具。

三、少数民族档案在地方习俗传承中的文化创新价值

档案是“未渗过水的史料”,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手素材,经过提炼、加工、总结和借鉴,可以实现规律总结、观点提炼、知识发现、理论抽象上的文化创新。

第一,通过研究民俗档案典籍,总结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预测文化发展趋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指导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典型例子如通过深入研究“三月三歌圩节”发展历程遗留下来的档案典籍,包括民歌剧本、活动期间盛况记录及各类道具、各种实物、各类报道等,会发现这种习俗之所以延续至今,源于它广泛深入扎根民间,扎根于民间文化的传统。如歌曲来自民间,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开摊贩贸易活动,并从诞生至今都拥有雄厚群众基础等。所以时于今日,广西地区仍然保留了这些优良文化传统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把它办成了每年一度的文化盛宴。还有参照今天科技发展的新发现,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始摒弃过去人人住竹楼的习俗。因为根据对相关建筑档案资料的阅读,发现这类住所并不利于防震,同时不利于保暖和抵御湿气,不利于人体健康。地方习俗是一类文化现象,其产生、发展、演变甚至消亡都留下历史痕迹,这些痕迹主要集中反映在各类不同载体和不同内容的少数民族档案中。研究少数民族档案这类历史记录,总结期间各类习俗发展的成败得失,对于今人积极引导地方习俗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发掘民俗艺术档案优秀因子,供文化艺术创新借用。借用是文化创新的一种手段,即多种因素的重新组合。通过发掘民俗艺术档案中的优秀因子,科学融入到今人艺术样式中,对于推动文化艺术创新具有重大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对少数民族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上。如对有民族地区特色的表演曲艺古籍剧本的研究,对其语言结构、音乐、演员、服饰、乐器、表演技法等加以理论总结,为今天的舞曲技艺创新补充新的因子;对广西瑶区石牌制度的研究,利于总结其在民族团结上的可取之处;对壮民音乐典籍的研究,对其以多声部为主,尤以二重部重唱为主要形式,从而演绎出优美旋律特点的总结,有利于今天民族歌曲的进一步完善;对壮族舞蹈,如“春堂舞”、“绣球舞”、“扁担舞”、“采茶舞”、“铜鼓舞”等声像档案(有的已失传,仅留有声像档案的记录)的研究,抽象其主题鲜明、舞步雄健、感情逼真的真谛,对今人的舞蹈改进具有积极意义。对这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档案典籍的研究,对今天文化创新具有重大的借用价值。

注释:

①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体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46.

②孙宝水.公共关系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

档案文化价值 第7篇

一、档案资源———社会文化的记录载体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原始记录, 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内涵和品格, 在记录人类文化发展轨迹和文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真实地记录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 并把这些信息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 使后人能够从中汲取前辈的知识和智慧, 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走向更加文明的未来。文字的出现为记录人类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也为档案记录社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删定六经, 是“述而不作”, 基本是对档案原件的编纂, 这些档案原件真实完整地记载了3 000年前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皇帝下至汉代的发展历史, 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在当代, 档案在其形成机关履行完第一价值后, 按法律规定移交档案馆。各类档案馆中保存的丰富的档案资源成为服务社会大众和传承社会文明的重要资料。可见, 档案不仅是记载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 也是传承当代文化的重要媒介, 在中华民族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二、档案文化产品———社会文化的物质形式

档案文化产品是指人类利用档案资源创造的提供给社会利用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档案文化产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是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凭借档案文化的传播, 可以重现历史, 延续好的传统, 继承前人的知识和智慧, 使人类不断发展、进步。当前, 全国各级档案部门传播社会文化的主要方式是利用馆藏资源开发形式多样的档案文化产品,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档案出版物、电视纪录片或专题片、各种讲述类节目、档案展览等。档案出版物是以档案部门自编或与党史、地方志、文化等相关部门联合编辑出版的图书、画册为主, 是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主要表现形式。纪录片、专题片、各种讲述类节目主要以档案部门与专业媒体联姻开发为主, 档案部门提供文字、影像等基本素材, 媒体加工制作完成。如央视的《见证》、北京卫视的《档案》、湖北卫视的《大揭密》等, 都是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外延的扩展。档案展览是以档案部门自办或与相关部门联合举办为主, 以展现馆藏和纪念某一重大政治活动为出发点, 或是在某一展馆固定展览, 或是选择在学校、社区、商业区等人员聚集处流动展览, 目的是发挥档案资料作用, 展现档案文化价值。这些档案文化产品, 深受百姓的欢迎和喜爱, 既传播了知识文化, 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三、档案宣传媒介———社会文化的传播渠道

档案文化价值的大小,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宣传渠道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 发挥档案文化价值, 宣传工作很重要。北京卫视的《档案》节目之所以受到同行的认可、百姓的欢迎, 其超强的宣传理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节目不仅制作了精彩的《档案》节目宣传片, 在各大媒体播放, 还与《中国档案报》达成战略合作, 扩大节目在档案界的影响力。因此, 档案部门应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作用, 通过宣传手段扩大档案文化的影响力。一是自我宣传。档案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当地宣传、文化等部门联系, 对馆藏重要档案全宗进行详细介绍, 争取主动权, 自觉融入到文化建设中来。二是利用传统的报刊资料进行广泛宣传。档案专业报刊是档案宣传的主渠道, 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档案的宣传也不能只局限于档案专业报刊, 要积极拓展宣传渠道, 将宣传触角延伸至发行量大、影响面广的报刊, 提高档案社会认知度和知名度。三是联姻影视媒体, 拓展档案文化受众面。影视媒体因其有声、有影、有动画等特点, 满足了人们“眼见为实”的心理需求, 是充分发挥档案文化价值的理想手段。四是利用互联网传播档案文化。据统计, 截至2011年底, 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5.13亿, 占中国人口总数的38%。档案部门应抓住这前所未有的机遇, 加强网络档案文化宣传工作, 将档案编研成果制成电子图书, 将各种专题片、纪录片挂接到档案网站, 将档案信息网制作成图文并茂文化产品的聚集地为百姓提供利用, 使社会公众能切实感受到档案的文化价值和档案馆浓厚的文化氛围。

摘要:档案的基本价值有两个, 即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档案的基本价值是档案发挥社会价值的基础和条件。档案的社会价值是指档案对社会的有用性, 《档案》节目中对档案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了档案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体现了其独有的社会文化价值。

关键词:档案资源,开发,社会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徐盈.杨彩云.档案文化的功能与档案文化意识的提升.唐山学院学报, 2007.5

[2].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3

档案文化价值 第8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化价值,价值实现

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记载和传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被专家称为“文化活化石”。而作为人类无形文化记忆宝库的“非遗”档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 同样是人类社会文化与文明历史发展的文化产物, 是最宝贵最直接的“非遗”记忆资源。“非遗”档案不仅是文化传承、传播的有形的物质依托和媒介, 同时还是民族文化自我追溯与查考认证的历史凭证, 更是开启民族文化和文明历史记忆之门的金钥匙。正因为如此, 对于当下我国正处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时期, 如何在文化建设中实现“非遗”档案的文化价值, 弘扬和传承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树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我国文化发展繁荣发挥正能量, 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内涵、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是指国家机构、社会团体组织以及个人在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 运用文字、图表、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及其传承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收集整理, 形成对社会有保存和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载体的信息记录。按其“非遗”档案内容构成不同, 以“大档案”概念, 可将“非遗”档案分三种类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档案, 即指记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各种版本的文献记载、声像资料、实物档案等, 如传承的各种习俗、各种民族本土文化活动等。二是传承艺人档案, 即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人的相关档案, 如传承艺人生平活动和技艺表演的音频视频资料、民间艺人小传及其唱本、民间传说故事记录稿、出版物等。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 即指人们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抢救、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如制定的保护制度、进行的调查手稿、研究专著、学术论文、保护方法及成果描述、电视节目录像等方面的档案。除此以外, 也可从档案存在的客观载体形式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内涵和特点, 即“非遗”档案具有多维性。既有纸质档案又有电子档案;既有音像档案, 又有实物档案, 还有动态的表现形式。它们相互对应, 相互渗透, 相互补充, 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总之, “非遗”档案明显体现五大特点:一是记录内容的广泛性, 二是载体形式的多样性, 三是档案价值的史学文化性, 四是保管场所的分散性, 五是地域特色性。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化价值的再认识

“非遗”档案因直接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面貌、传承状况, 为此是人们认识民族文明历史、感知民族文化魅力、传承民族文明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是人类探索民族优秀文化奥秘, 探寻民族文化渊源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即具有文化性, 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1.“非遗”档案为无形非遗文化提供有形记录载体与传承媒介。

一方面, “非遗”档案是作为无形非遗文化的一种物质依托, 辅助实现非遗文化意蕴的表达和传递;另一方面, “非遗”档案是作为文化的记录和记忆, 是传承非遗文化信息的重要媒介, 它使得文化信息得到更方便快捷的传递, 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 推动了文化的认同与传播, 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如我国许多地方流传至今的一些风俗礼仪和民间传统表演艺术的一些文献记载、声像记录等, 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留存了一些正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和记忆, 有了这些记忆, 才使得我国的非遗文化有档可依、有物可寻;有了档案的承载和真实记录, 才使得许多民族生活、经历、灾难、迁徒及民族英雄的光辉由无形变为有形而得以世代传承。

2.“非遗”档案不由自主的成为了国家和民族文化载体的见证和传播手段。

“非遗”档案是其物化的浓缩反映, 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的重要手段, 自然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 其内容成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动力和方向。如方言档案, 作为语言的载体,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 方言日益明显衰退, 老祖宗留下来的各地方语面临消失, 为此各档案机构相继开展课题研究, 并在较大范围内系统地对一些方言进行调查描写建档和分析研究。如2011年, 浙江省档案局就启动了全省地方方言音频档案的建档工作。

3.“非遗”档案成为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及文明史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从人类第一次形成档案起, 就意味着人类从此以后的文化发展有了可靠地证明, 有了清楚的脉络。面对非常真实而又直观的“非遗”档案, 无论是一本经书、一段昆曲唱腔, 还是一句地方方言, 人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民族历史的遗韵, 闻到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气息, 也正是因为有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记录, 才使得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流传至今。我国一些著名的传统项目, 如舞狮、昆曲、木偶等;民俗, 如婚嫁、方言、丧礼等;传统手工艺技能, 如剪纸、刺绣、陶瓷;传统饮食制作工艺,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通过大量的档案资料, 真实记录了它们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程。档案内容的原始性、真实性、丰富性决定了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文明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吴宝康教授的观点是, 从一定意义上讲, 档案是“历史文明之母”、“文化之母”, “非遗文化的基石”。正是有了谱牒档案, 才能为今天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伦理学、经济学、民族学、中医学等提供各种第一手研究资料。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化价值实现的思考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 对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文化价值, 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灿烂文明历史展现在世界面前, 激发中华儿女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 无疑是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要实现其文化价值, 就是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利用, 将非遗档案资源由“静态保护”变“活化传承”。这就要求档案部门要紧跟形势、抓住机遇,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新思考非遗档案资源建设, 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记录与开发, 将其文化价值开发成果推向社会大众, 促进非遗档案文化的宣传与弘扬, 为文化建设发挥正能量。

1. 优化“非遗”资源, 强化档案管理。

目前“非遗”档案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 “非遗”档案收集不完整、不系统、不科学, 甚至有些尚未建档, 有许多重要的非遗资料、音像资料存放分散, 存在着管理缺失和资料流失现象。另一方面, 保护措施不到位, 一些重要的非遗档案出现霉变或影像因保管条件不到位而打不开, 未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虽以政府为主, 但遗产项目的建立和传承、挖掘和资料整理却侧重于民间或传承人个人行为, 而一些遗产项目传承后继无人, 濒临灭绝境地。令人担忧的尤其是依靠祖辈口传身教传承的非遗文化急需建档进行抢救保护, 非遗档案管理的资金和设施难以保证, 非遗档案管理工作时断时续, 无法正常开展。为此, 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投入力度, 相关文化职能部门应与档案部门应强强联合, 抓好非遗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系统工程,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 编研“非遗”档案文化精品, 传承中华民族精粹文化。

“非遗”档案也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的文化面貌、分布状况、历史渊源、生活风俗等。档案部门可以根据非遗档案资源, 将所属地域最具影响力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编研, 编研出非遗文化精品读本和具有地域特色文化丛书, 如可编纂《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大全》、《地方非遗文化宣传画册》等。社会学者要进行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研究, “非遗”档案是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对这些档案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 结合查阅相关史料, 可编研出版“民族志、民俗志、名人志”等书籍, 为研究民族文化提供系统的档案资料汇编。如丽水市档案局近年来就开展对浙江丽水“三宝”——“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青田石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研究与编研, 编研的成果一方面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宝”, 让“三宝”非遗文化走出国门, 迈向世界。另一方面, 为这“三宝”行业宣传提供信息资源, 使档案文化助力经济实体“三宝”产业发展。总之, 只要开拓创新, 立足本土非遗文化特色,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进行深入研究, 就可编写出多种非遗文化编研成果, 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化价值开发利用实现其价值的主要途径。

3. 拓宽宣传渠道, 弘扬非遗多元文化。

“非遗”档案的文化价值开发的最终目的在于民族多元化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要扩大其影响, 就要采用一切可能的宣传渠道进行广为宣传。一是可在文化场所采用图片、图文、展版、广告或召开主题宣传会等向市民宣传;二是利用网络信息平台, 将非遗档案文化面向世界开放, 更快、更新的传播优秀中华文化;三是地方电视台可办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档案文化栏目, 就向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那样, 使档案真正走出兰台深闺, 让民众在日常生活的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丽水电视台就曾办了这样一期电视节目, 根据档案史料来介绍蜚声海内外的“龙泉青瓷”发展历史的电视片, 通过这样一档介绍本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非遗文化节目, 使广大市民了解到“龙泉青瓷”在是中国瓷器史上一颗燦烁的“瓷国明珠”, 是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总之, 要采用各种宣传手段,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华灿烂文化成为宣传阵地的主流。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意义重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韩英.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开发[J].档案学通讯, 2011 (5) .

[2]李小刚.档案文化价值及其在文化建设中实现研究[J].山东档案, 2012 (5) .

[3]周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收集亟待加强[J].浙江档案, 2011 (10) .

档案文化价值 第9篇

一、西藏档案资源的特点

1.独特性

独特性不仅是西藏地区档案资源的特点, 而且是多数少数民族地区档案资源的共同特点, 主要受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地域环境等差异的影响。西藏地区处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中心区域, 平均海拔达4000米以上, 使得西藏长期以来可以说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在封闭性的环境下, 藏族同胞结合自身的认识和风俗创造出了独特的藏族文化, 并对门巴族、珞巴族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丰富性

丰富性主要是针对档案资源的内容而的。西藏档案资源虽然局限于环境自身的封闭性而覆盖范围较小, 但是其内容极为广泛, 几乎涉及青藏高原地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所有社会活动, 包括政治、经济、技术、军事、宗教、医药、饮食、服饰、建筑、风俗礼仪、艺术等, 其内容的丰富性无可比拟。

3.多样性

西藏档案资源的存在形式有多样性特征, 记录文字包括藏、汉、蒙、俄等十多种, 储存载体包括藏纸、木片、石碑、铭钟、绢丝、照片等, 形式多种多样。

二、档案资源在西藏民族文化旅游中的价值

1.档案自身价值

档案自身的价值是指部分档案资源自身就可以构成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 彰显出西藏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例如, 西藏档案中, 存在大量碑刻、铭钟、壁画等,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物, 可以直观地反映藏族的发展历程和文化, 从而吸引游客的目光, 产生巨大的旅游价值。以西藏地区著名的布达拉宫为例, 整座宫殿采用土木架构, 依山而建, 气势雄伟且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 其内部收藏有大量文物, 加上延绵的壁画, 堪称艺术的殿堂, 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档案文化内涵的实现

除之前提到的档案资源外, 西藏的大部分档案都是对西藏地区民族事务和风俗技艺等的记录, 属于静态的文化信息, 需要利用现代技术激活, 才能实现其内化内涵, 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旅游价值。例如, 可以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信息技术, 对档案资源所承载的民族文化进行整理与编排, 以现代社会便于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播, 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就目前而言, 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根据档案资源编排电视剧, 较著名的包括《文成公主》、《西藏风云》等, 这些电视剧或相关纪录片、电影等, 都是通过对档案中文化信息的整理和应用, 才得以成功拍摄的。这样, 一方面可以使尘封的档案资源重新焕发出活力, 得到有效利用, 另一方面可以使国内外观众充分了解藏族文化, 吸引游客前往, 充分发挥出相应的旅游价值。

3.基于档案内容的文化景点

指结合档案的相关记录, 对文化景观进行重建、修复、增添等, 从而实现对于西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虽然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西部大发的第要务, 但是必须兼顾社会和环境效益, 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在对西藏地区进行文化旅游发时, 政府部门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发第二的原则, 尽可能保持文化景点的原貌。例如, 布达拉宫属于土木结构, 经过了漫长时间的侵蚀, 逐渐出现了损坏, 加上其属于极为著名的景点, 日接待人次众多, 对布达拉宫的承载量提出了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 当地政府方面加大修缮力度, 在布达拉宫脚下修剪展览和游客中心, 缓解布达拉宫的压力, 另方面, 利用相应的历史资料和照片, 在日喀则修建了“小布达拉宫”, 对游客进行分流, 从而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 保护文化景点的完整和安全。

4.对档案民俗文化的发

可以利用档案资料的相关信息, 展相应的民俗活动、节庆、会展等, 提高游客对于西藏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例如, 西藏民俗文化, 突出表现在建筑、宗教、服饰、饮食等方面, 具有极高的旅游发价值, 当地政府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当前少数民族中, 对于民俗文化发较为成功的, 包括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天葬仪式等, 而对于西藏地区而, 成功的典范, 则是对活形态史诗《格萨尔王传》的保护和发, 通过书籍、录音等形式, 《格萨尔王传》的影响越来越广, 在接触之后前往西藏地区亲近格萨尔文化的旅游者也越来越多, 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结语

在对西藏档案资源进行发利用的过程中, 要注意利用的方法和手段, 做好科学的规划工作, 坚持发展与保护并存的模式, 避免过度发对于景观的破坏。总之, 西藏档案资源为西藏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显示出了巨大的旅游价值, 但是从实际应用来看, 档案资料价值的发挥还存在些不足, 要档案管理部门与旅游发部门相互合作, 相互协调, 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 使得档案资源可以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摘要:文章结合西藏档案资源特点, 对其在西藏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价值进行了分析, 以推动西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促进西藏地区的经济繁荣。

关键词:西藏,档案资源,民族文化,旅游价值

参考文献

[1]巩君慧.西藏档案资源的民族文化旅游价值初探[J].兰台世界, 2013 (26) :57-58.

[2]陈娅玲, 孟来果.西藏旅游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2009 (4) :121-123.

档案文化价值 第10篇

一、西藏档案的特点

1.地域的独特性。西藏地处青藏高原的主体中心位置, 平均海拔4000米, 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面貌, 吐蕃时期的开放吸纳, 元明清时期的深刻依存及高原环境相对的封闭性, 藏民族创造了独特又丰富灿烂的藏文化, 门巴族、珞巴族等文化都受到它的巨大影响。这种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于区外、区内风格都迥异, 显示了西藏档案带有高原地域特色和多样民族风情特征。

2.内容的丰富性。西藏档案内容极其广泛, 涉及在西藏高原上的所有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教育、藏医药、藏饮食、藏服饰、建筑、绘画、丧葬嫁娶、风俗礼仪、民间技艺、手工艺、器皿用具、戏曲、歌舞等各个方面。

3.形式的多样性。西藏档案有藏、汉、蒙、梵、尼泊尔、英、俄等十几种文字, 有藏纸、木质、照片、口碑、石碑、摩崖、铭钟、绢丝 (帛) 、贝叶等多种载体。

二、西藏档案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保护中的价值

1.某些档案本身就构成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 彰显和传播着西藏民族文化。西藏档案中大量的碑刻、铭钟、墓志、壁画、雕刻品、宗教用品、建筑, 即通常所说的“文物”, 作为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直观、真实地彰显着藏族的历史和文化。藏传佛教各派的寺院建筑和君主的宫殿, 成为西藏数量最多的历史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如, 布达拉宫独特的土木架构建筑、美轮美奂的精美造型、绘画、雕刻等均闻名于世。大昭寺是西藏现存吐蕃时期最辉煌的土木建筑, 供奉着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阿里古格王朝留下的古格王国遗址由房屋、窑洞、佛塔、寺庙构成, 庙内壁画有佛祖释迦牟尼、吐蕃赞普及其王子、古格国王和臣子们的画像, 为研究古格王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档案记录的内在文化内涵经现代传媒挖掘、赋予时代色彩, 价值得到多元化实现。西藏档案作为西藏各民族事务的历史记录, 记录的文化信息呈现固定的静态, 必须加以激活利用, 才能发挥价值。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旅游部门、档案部门通力合作, 对其所载内容进行整理、编排、出版, 再借助现代传媒, 改编或重塑档案所积淀的民族历史文化, 让尘封故纸堆、档案柜一角的档案随之焕发出新的生机。

和平解放以来, 电视剧《西藏风云》、《文成公主》, 大型乐舞《天上西藏》, 话剧《扎西岗》, 藏戏《文成公主》、《朵雄的春天》, 电影《静静的嘛呢石》、《西藏往事》, 大型文献纪录片《新西藏》等, 就是在吸取了档案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上成功拍摄、播出的, 世界屋脊的西藏、藏族历史及文化进入了大众的视野。随着西藏旅游市场的深入开发和激烈竞争, 很多现代传媒公司斥巨资对档案所积淀的传统藏文化进行“改编”或“重塑”, 使传统藏文化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焕发新的生机并形成新的民族文化。如2008年, 《幸福在路上》在北京正式演出, 深受国内外观众高度赞誉。现今《幸福在路上》正成为西藏高端文化旅游项目, 2010年更荣登首批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旅游演出类名单中。

3.根据档案内容, 重建、修复和增添新的风景点, 有效传承和保护藏族传统文化。在西藏旅游开发中, 始终遵循着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的原则。如, 布达拉宫土木结构, 年久失修, 从1961年始, 国家就每年拨专款对其维修。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旅游的持续升温, 西藏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吸引和纷至参观。布达拉宫从原来的每天接待游客人数仅为几百人至一千人, 持续增长到2300人次[2]44。西藏文化旅游中的过度、不当开发给很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带来压力。比如, 布达拉宫目前的承载量就面临巨大挑战, 对此, 西藏已提出对布达拉宫脚下的“雪城”进行维修, 并修建展览和游客中心。还在日喀则修建“小布达拉宫”。依照三张老照片和其他历史资料, “小布达拉宫”于2004年始, 在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桑珠孜宗堡废墟上重建, 屋檐、门窗、楼梯和整个宫殿轮廓都仿得和历史丝毫不差。

4.开发档案的民俗文化信息, 开展民俗节庆、会展活动, 促进藏民族文化认同。西藏民俗文化突出表现在其民居、宗教、婚葬习俗、民族服饰、饮食、文学、戏曲舞蹈以及节日等生活方式上, 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作为西藏旅游地, 要吸引游客, 就必须去发掘和整理这些资源。其中最为成功的典范就是对活形态史诗《格萨尔王传》的抢救和保护, 经过对史诗及说唱艺人的普查和寻访, 目前西藏共搜集《格萨尔王传》藏文手抄本、木刻本近300部, 正式出版藏文本70余部[3]。录制《格萨尔王传》说唱已超过5000小时, 涉及120多个不同的版本[4]。随着《格萨尔王传》的影响越来越广, 前来亲近格萨尔文化的研究者和旅游者越来越多, “格萨尔”文化旅游成为了西藏旅游开发内容之一, 至今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都已成为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西藏节日众多, 那曲赛马节、林芝桃花节、工布节等传统节日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契机。赛马节项目有赛马、射箭、马术表演、说唱格萨尔、推介会等活动。赛马节期间, 各县以民俗特色帐篷、典型人文、古迹、风光图片、视频和实物, 充分展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风俗民情。

5.档案中保存的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能够持久促进西藏民族文化旅游乃至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远在远古时期, 藏族先民便形成了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苯教, 其中就包含有神山崇拜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佛教传入后, 其行善、惜生、因果轮回等观念与原始宗教信仰相结合, 就形成了以神山崇拜为核心的生态保护文化。其主体观念是“万物一体, 崇敬自然, 尊重生命”[5]2。藏族人民在宗教中“神山圣湖”观念推助下, 以神话传说解释山川河流等奇特地形和自然现象, 并由此产生一些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生活习俗与宗教禁忌。藏族人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行为规范, 虽有局限性, 但透示着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思想, 对化解因游客涌入过量、环境承载过度等问题造成的文化生态危机, 促进西藏民族文化旅游及整个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持久的影响。

三、价值功能的不足

1.依靠其内容价值形态在旅游业中的变化而实现, 对档案的利用还不够。截至目前, 适应西藏现代旅游和旅游市场的那部分档案很亮眼。藏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民族特色、生活习俗、独特的审美需求以及宗教意识、地理资源沉淀与交融在了唐卡、藏香、藏医药、藏纸、佛像、藏毯、藏刀、木碗、雕刻和各种工艺品等现代化的旅游商品、纪念品中。如今在拉萨达孜工业园建有吞米岭·藏艺博览园、藏医药基地、优敏芭等藏香产业基地, 唐卡、藏香、藏医药等传统工艺在西藏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文化产业。由此可见, 档案的影响度是依靠其衍生出的旅游文化产业化和旅游产品的市场化来实现的。

而目前西藏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现实的另一情况显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还基本停留在以寺庙为主题的观光旅游层面上;在景点规划、线路设计、活动组织方面, 仅限于现有资源的简单利用, 对民族文化切入和挖掘深度不够;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表现形式单一、雷同;缺乏知名度高、对游客有持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旅游纪念品品种单一, 设计简单、工艺粗糙, 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竞争力不强[6]28。这些都表明对藏民族文化的系统挖掘不够, 档案的影响还不深入, 利用层次低。

2.档案资源在文化旅游市场转化方面, 尚缺乏科学的规划, 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在拉萨药王山、林芝本日山崖、墨竹工卡县、山南琼结县等见到的一些摩崖、石碑、嘛呢石堆, 及很多寺院保存的藏文金石铭文档案大多裸存野外, 风蚀剥落与破损毁坏现象极为普遍。藏文纸质历史档案, 散存民间的, 因保管条件差, 发霉、粘连、虫蛀和结砖破碎现象很普遍。而一些文物犯罪团伙倒卖古籍、字画、雕刻品、器具等, 大量物化了的民族档案流失严重, 如古格王朝都城遗址札布让的殿堂天花壁画、皮央东嘎佛寺中的铜像就曾被不法分子所盗窃。此外, 近年来, 游人和香客过多, 人为乱涂和人体排放出的二氧化碳, 使大量壁画、岩画损坏、褪色严重。像阿里著名的“日姆栋岩画点”, 香客们在其上雕刻“六字真言”, 严重覆盖损坏了岩画。

且随着旅游业的开发, 旅游地为吸引、迎合旅游者, 将藏民族风俗、节庆、仪式等进行商业包装后展现给游客, 时间、地点随意, 纯粹的表演使内容和形式逐渐失真, 更甚肤浅化和庸俗化, 这些现象实际上是对藏民族文化的严重曲解和滥用, 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西藏档案资源的破坏。

综上所述, 西藏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为西藏档案拓展了发展空间, 而西藏档案资源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和科学性也渐渐渗透到当代的民族文化旅游中, 并在其开发和保护中价值被多方面运用彰显;但从民族文化旅游的实践看, 西藏档案资源在其中的价值发挥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何在西藏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保护中, 进一步发挥档案为其服务的空间, 关键在于西藏档案管理部门和旅游业部门能否建立良好的协调与合作关系、实现资源高度共享、经济利益更大化和民族文化极大弘扬。

摘要:在分析了西藏档案特点的基础上, 探讨了它在西藏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价值及价值发挥的不足。对西藏档案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 不仅能促进西藏民族文化旅游繁荣, 发展西藏经济, 也是西藏档案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西藏档案,民族文化旅游,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毅, 张会超.民族档案之旅游人类学建构与扩展研究[J].思想战线, 2009 (3) .

[2]陈娅玲, 孟来果.西藏旅游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2009 (4) .

[3]http://www.tibetinfor.com/news/2003-12-5/N042003125133832.htm.

[4]http://tibet.news.cn/gdbb/2010-03/27/content_19361393.htm.

[5]南文渊.藏族生态文化的继承与藏区生态文明建设[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0 (10) .

档案国家社会价值论 第11篇

关键词:档案价值;国家价值;社会价值;档案力量;国家力量;社会力量;档案行政指导

《档案管理》2014年第5期卷首语刊载了该刊评论员文章《关注社会档案,依法施行管理》。这是一篇观点分量很重的评论,可谓改革目前影响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积弊的前哨声音。文章提出:“界定什么是对国家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什么是对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抓紧研究如何实施对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事务的管理,特别是管理的方式、方法和程度,并以此提升对社会有保存价值档案的监督和管理水平,就成为当务之急。”[1]所论非常之惊世,可谓于熟视无睹中抓出了档案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相信这样的课题理论引领判断是非常正确的。此问题的探讨对我国档案事业的深入发展必定大有裨益。笔者积极响应讨论。发些激情感想,以就教各位同仁方家。

1  关于国家与社会的概念、区别与联系

1.1  国家概念。关于国家的概念,《辞海》首先引述列宁的论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2]然后解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而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时产生,并将随着世界上剥削制度和阶级的彻底消灭,因其丧失作用而自行消亡。国家的历史类型有: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四种。前三种是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是少数剥削者压迫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是通过暴力革命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后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人民群众对反动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现代汉语词典》对国家的释义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暴力组织,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3]简言之,国家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无产阶级领导(通过中国共产党实现)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其统治地位的阶级专政工具。

1.2  社会概念。社会,《辞海》释义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0页)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与一定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基础上产生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4]《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所谓社会,就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5]

1.3  国家、社会的区别与联系。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国家是阶级争斗的产物,社会是人们联系总体。国家是阶级统治社会工具。这区别是非常明显的。二者的联系呢?国家与社会是对立的统一。社会是基础,国家是主导。国家是社会中之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它作为工具,产生于社会,是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形式上却与社会脱离,神圣于社会之上,并驾驭治理社会,形成社会的主宰。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对档案表述有:“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其中的国家与社会概念当如何理解呢?这里的国家,自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从外延上理解,即是《档案法》第三条中所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等。除此以外,它还应包括国字号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这里的社会,则是相对于上述国家机关、组织、单位以外的各人群总体。[6]

2  对国家、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

2.1  对国家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新中国,国家代表的是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广大人民群众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所以,对国家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与对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其范围是大部重合一致的。比如上述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及国字号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社会人产生的档案,首先都是对国家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它们也必然是对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而社会形成的档案,其中的一部分是对国家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即对其中涉及国家利益的档案与对社会治理、社会稳定和谐、社会历史见证与研究、社会发展有价值的档案。这部分直接历史记录,大多存在于非国字号的企业档案、社区档案、村级档案、社团档案、家庭档案、社会人档案中。

2.2  对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对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应该包括国家形成档案的全部,非国字号的企业档案、社区档案、村级档案、社团档案等全部档案及家庭档案、社会人档案的一部分。因为非国字号的企业档案、社区档案、村级档案、社团档案等全部档案,是其各界、各领域在社会交互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它们都在社会交互中被利用着,其社会利用价值是与生俱来的。家庭档案、社会人档案不然。家庭、个人虽具社会性,但它毕竟只是社会的细胞。一家庭只有至少与另一家庭或个人交互作用,它的社会性才能实现表现出来。其形成的档案也必然带有这种性质。一旦一家庭档案、社会人档案与国家、社会(哪怕是一家庭或个人)发生交互作用,形成社会需求,为社会所用(包括其潜在需求、预期需求),它才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

3  档案管理的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

3.1  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国家力量的强弱,自然取决于社会,取决于社会力量。社会力量是国家力量的基础。但是,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相比,国家的力量神圣而强大。这是国家性质决定的。国家本身是阶级社会为避免阶级之间的火拼至同归于尽而不可避免地产生的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工具,它生来就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治理社会,稳定社会、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它可以最大限度地组织聚集社会力量而为国家力量。社会力量则是国家力量的基础。没有社会力量也就没有国家力量。

3.2  国家档案力量与社会档案力量。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表现在档案上,可以说国家规模的档案,或者说国家档案全宗的收集、保管与利用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来实现。国家规模的档案事业,只能依靠国家的力量来建立,来永久保护,为社会广泛利用。国家规模的对国家与社会有永久保管价值的档案保管与利用,只有国家各级各类档案馆才能担当实现。与国家档案力量相比较,社会档案力量应当是对国力的辅助与补充。当然,这种辅助与补充既是社会档案保管利用现实的需要,又是国家档案事业建设的需要。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在收集上,非国字号档案形成者形成的档案,需要其自身来整理归档。其二,在保管上,其定期、长期保管价值的档案也需要其自身来保管。其三,在档案利用上,其档案对国家与社会有用、需用部分,也需要其立档单位、保管、持有者的服务来完成。其四,国家与社会的某些档案事务还需要立档单位、社会专门和专业团体、专业个人的有偿服务,需要志愿者组织、个人的参与力量。从国家档案馆永久保管档案基地的主体地位观察,从国字号档案室是国家档案馆永久保管档案基地的基础地位来考察,其必须保持的国家力量永远是惊人强大的。由于国有档案实体在国家档案全宗中占据主体地位,相对而言,无论社会力量如何参与,都只能是参与辅助,而决不会改变其自身的辅助地位,决难形成与国家力量的均势状态。

现在,我们档案界流行这样一种观念,认为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实行计划经济那一套,档案主体以国有档案为主,档案力量,以国家力量为主。而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国家档案主体在削弱,档案社会力量在走强。现在,已经形成了档案国家力量与档案社会力量的均衡态势。这判断与现实还是有距离的。它并不太完全符合我国目前档案事业发展的实际。笔者以为,从宏观上讲,决定档案国家主体与社会主体地位,决定档案事业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占比状况的决定因素,不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而是国体。资本主义国家,国体私有制,其国家档事、社会档事平分秋色,档事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表现均势,甚至档案社会力量超过档案国家力量都是很自然的。我国不然。新中国建立不久,就确立了国家规模档案事业建设的目标。确立了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起了国家规模的档案事业。其中包括世界独一无二的党政档案统一管理。这样的档案管理原则是与我国档案国有为主体的实际相适应的。改革开放后,“国家档案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档案事业,对全国的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更被以档案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笔者相信,今后,《档案法》如何修改,这一条是不会有什么动摇的。这样的法律规定,广义理解,就是举全国之力,实现国家档案全宗的齐全完整,安全保护与利用。这是我国档案管理的历史与现实,这种历史与现实是不会因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改变的。档案国家力量与档案社会力量的统一,国家为主、社会为辅的力量格局也不会改变的。

当然,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代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现在,国家档案与社会档案占比变化是非常大的,其相应的档案管理国家力量与档案管理社会力量的占比也是有很大变化的。非国有经济飞速发展,非国有经济档案的高速增长与膨胀,加之家庭档案的日益普及与提高,其社会档案藏量的与日俱增,与其相适应的社会档案力量必然同步增长,其在一定时期与国家档案力量对比出现均势状态也是可能的。

4  关于档案指导服务的改革

《关注社会档案,依法施行管理 》文章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简政放权、‘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不断推进,国家控制的具体范围在缩小,社会力量管理社会事务获得了较大发展空间,国家与社会正在形成二元均势力量。”这里的二元均势力量的判断,应该说是国家档案行政指导服务力量与社会档案指导服务力量的均势力量。对此,笔者是完全赞成的。事实上,我国各级档案行政指导服务力量根本无力应付立档单位的具体指导服务,其巨大的指导服务具体责任,包括对国字号档案部门单位的具体指导服务,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担不起,不宜担,不必担的。自身做不了,做不好,还紧紧抱在怀里,抓在手上不肯放干什么?应该交出去,必须交出去。档案行政指导服务,应该是宏观指导与依法监督。具体的档案业务服务职能,包括对国字号部门单位的档案业务服务职能,应完全彻底地交出去,交给社会,交给社会组织。这就是简政的核心,这就是放权的重要内容。档案行政部门简放的这部分权力应该由谁来做呢?应该由三类社会组织来做。第一类是社团。比如各级各类档案学会(协会)等。这类组织应是热心于我们国家、省、市、县档案事业建设的社会人才,本着自愿、奉献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联合性、社会公益性、非盈利性,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社会组织。过去和现在,我国的各级各类档案学会组织,其领导者多为国家各级各类档案行政领导兼任,其组织成员多系档案行政部门在职人员。这样的组织结构,其建设初衷是为了取得行政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借力行政开展工作,方便其活动,但实际状况却与此大相径庭,学会组织成了行政附庸,没有什么活力,甚至就是一个摆设。在现在的档案事业发展大趋势下,档案学会一类组织应当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它应该彻底与档案行政相脱离,形成完全独立具有社会档案服务管理功能的非国有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法人单位。其功能范围应当是:承当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承当不了的部分业务指导服务功能。承当社会档案的宣传、教育、培训;负责社会档案关系的组织协调;部分地负责社会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社会档案规章的调研制定等功能。对这类组织,国家应该给予政策乃至资金方面的支持。当然,第一类社团,并不一定仅仅是档案学会,它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档案界》,就是这样的社会组织。这里,我想冒昧议论一下我们的《档案界》。《档案界》是目前我国最知名、最活跃的全国性档案界大网站。它形式是网站,组织核心却是公益性档案指导服务社团。这个组织的管理者队伍、这个组织的核心会员,都是热心于我国档案事业建设的社会人才。其管理组织是以自愿、奉献原则建立起来的组织,其组织的核心会员队伍,也是来自全国各省市区,自愿、奉献参加这个网站队伍的。如此,它完全具备档案社团的联合性、社会公益性、非盈利性品格。从活动内容上看,它的档案宣传功能可称强大,知名于国内外。它的档案业务指导可谓快捷方便天下档案馆室乃至千家万户。有档案实践疑难者,登录《档案界》的论坛,就有人答疑解惑。想系统学习档案操作技术,这里还有一本《档案工作》电子版杂志。论档案教育,这里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想探讨理论,写文章吗?这里最能反映前沿的理论探讨动态,又有《档案界》、《外国档案工作》两本电子期刊可参考。这里还有档案写作培训班,只要报名,就有教师一对一地给予指导。这样的档案社团不是公益性档案社会管理组织、档案社会管理力量的标杆吗?第二类社会组织是社会经济组织。比如档案服务公司,档案事务所等。它们的活动是要按市场规律运行的。

第三类社会组织应是以上两类组织性质兼而有之的组织,即半公益、半市场经济性质的组织。纯公益档案社团社会活动资金总是有困难,完全市场化档案经营服务又有档案非商品属性,有市场禁忌之处颇多者。两类组织性质兼而有之也许更理想一些。

总而言之,改革对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事务的管理方式、方法,实实在在地提升对社会有保存价值档案的监督和管理水平已是当务之急,条件成熟,不能再等了。

参考文献:

[1]本刊评论员.关注社会档案,依法施行管理 [J].档案管理,2014(5).

[2][4]《辞海》

[3][5]《现代汉语大词典》

[6]《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试分析档案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第12篇

一、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要进一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 首先应该明确档案文化的基本含义及其建设健全的重要意义,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 档案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缩影和历史记录, 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在传承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档案文化的基本含义。档案是一种记录人类活动和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 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现阶段对于档案文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但综合相关资料可以归纳得出, 档案文化一词的界定便是针对人类生产生活、创造文明、记录储存、围绕档案建立和管理所展开的一切生产管理活动和生活方式, 即档案文化是随着人类发展被人类所创造的, 并且通过人为的记载积累以及管理保存保留下来的丰厚的物质、精神成果。

(二) 档案文化的重要意义。当今时代, 文化将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将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因此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档案文化作为文化事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机构将肩负起前所未有的文化事业全面推行的责任。档案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对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是文化储存的载体。档案是文化的记录载体, 档案文化是档案的延伸。在我国, 档案文化历史悠久, 从早期的甲骨文以及已经发现的物质文化资源到现今的纸质档案和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建设, 档案文化通过物质的有形和文字语言精神力的无形记录下了人类发展和文明创造的点点滴滴, 通过文字、图像、声影等多种形式全面记录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完整地向后代展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载体的萌芽、产生、发展及繁荣, 为保障民族文化的完整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2.档案是文化传承的媒介。记录和传承是档案文化的两大特点, 在记录下一个民族完整统一系统的文化资源的情况下, 档案以物质的纸质书籍、图形图像、音乐声音等形式和无形的精神道德框架向后人展示了先辈的优秀文化和理念, 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二、加强档案文化事业的建设

档案文化事业的建设对于我国科学研究、艺术创造、文化教育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繁荣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基于档案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珍贵价值, 就要不断加强对档案文化事业的建设, 充分发挥我国档案文化的独特优势。

(一) 建立健全档案馆体系。现阶段我国档案馆的建设尚处于上升阶段, 要建立健全档案馆体系, 首先要加大对档案馆建设的资金投入, 通过完善档案馆标准和水平来提高全国档案馆的设备标准和管理水平, 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思想文化教育, 强化地方政府和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 通过制定相关规则来构建完善的档案馆体系, 以此来强化档案文化事业建设的物质基础, 为档案的管理保存、档案文化事业的建设提供丰富的物质设备资源和管理资源。

(二) 推行档案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深入影响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新的变革, 在档案纸质及实物管理越来越困难的情形下, 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已然成为今后档案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

三、结束语

档案文化的建设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意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国家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因此在档案文化建设的实际过程中, 首先要明确档案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通过加强保护档案资源、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来帮助档案文化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其次, 档案部门要依托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 通过具有吸引力的档案文化活动吸引群众走近档案, 熟悉档案, 通过档案感受人类的发展变化、了解人类文明的光辉历史、弘扬优良传统, 为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王霞, 张敏.试论档案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J].档案学通讯, 2015 (05) .

上一篇:仓储管理实务实践教学下一篇:任务型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