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2024-05-31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精选12篇)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第1篇

现行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本着以人为本、遵循规律、注重整合、引导学习、倡导开放、立体构建的编写理念, 构建了以人文话题为主线的跨文本、综合性的块状结构。教科书进行综合立体的设计, 采用板块式的组合, 以专题方式呈现。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 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以人文精神作统领, 以“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分别设置了20个板块。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情感资源的编排上有以下一些突出特点:

1. 情感丰富, 内容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情感含量丰富, 内容全面, 本文所列的一系列情感目标及其子目标在教材中都有大量的体现。其中关于体现爱国情 (24.8%) 、亲情 (27.2%) 、友情 (36.8%) 、爱心及同情心 (22.4%) 、批判现实 (21.6%) 、自然美 (29.6%) 、人情美 (96.4%) 等目标的内容相对而言更为丰富。

2. 修养道德, 提升文化。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有很多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课文。

《纪念刘和珍君》是现代文学史上一篇出色的至情文章。讲述了爱国青年为了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对反动派屠刀毫不畏惧而不惜献出年轻生命的事迹, 他们炽热的爱国情怀可歌可泣。课文汹涌澎湃的感情与冷峻凝重的思考交汇, 情感上有一种巨大的力量之美。

3. 浓缩人生, 良师益友。

教材中很多课文, 不仅能多方面地反映生活, 同时也形象地告诉高中生应该怎样认识生活, 怎样面对生活, 怎样创造生活。高中生开始关心社会, 渴望了解生活, 积累人生经验, 他们极需启发帮助。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很多课文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 是社会人生的浓缩, 可以成为高中生的良师益友。

下面选取教材中最典型的例子加以阐述。

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一专题中专设了爱情板块“执子之手”, 选编了《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篇表现男女主人公爱情的作品, 一中一外, 一聚一别, 一悲一喜, 构成互补关系。《长亭送别》对恋人不忍分别的悲苦心情作了细腻的刻画, 《罗密欧与朱丽叶》对青年男女的一见倾心进行了动人的描写, 让同学们陶醉于优美的意境之中, 对爱情这一人类情感的高峰体验有了全新理性的认识:成熟动人的爱情是一种始终专一的关系。此外《雨霖铃》、《雷雨》、《边城》等课文也都从不同角度, 不同程度涉及到爱情的主题。这些课文可以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这对于他们将来走进爱情婚姻生活大有益处

4. 熔铸美感, 陶冶性情。

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熔铸美感的文章, 这对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提升审美能力很有帮助。

必修一中有这样一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 专题的题目是一个带有号召意味的祈使句, 意在指导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 人类同大自然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并没有什么区别, 做到“像山那样思考”, 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本专题旨在加强关于自然美的审美教育, 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 提升精神境界, 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性情, 涵养心灵, 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 培养审美能力, 激发真爱自然的情感。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情感资源分类和分布上有待改进之处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是全新的, 注重了教材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成为学生培养健康成长的沃土, 而不是单纯工具性或人文性的试验田, 这是教材编写思想的可喜进步。但是从教材内容的情感资源分类和分布上看, 它还是有值得商榷与改进的地方。

1. 情感资源分配失衡。

根据笔者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情感资源的分析统计, 教材对部分情感目标过于重视, 而相对忽视了另外一些情感目标的实现, 比如对爱国情、亲情偏重, 而有关爱情、友情的资源就相对较少;对感悟人生、反思历史有所偏重, 而探求真理体现较少, 存在着明显不均衡的现象。这些被削弱或忽视的情感目标的重要性和教育的必要性前文已述, 编写组在编写时并未对这些情感目标的教材内容给予足够关注。

2. 城市化倾向明显。

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的城市化倾向过重, 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取舍亦或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上, 都倾向于城市学校与师生的基准, 致使农村的语文教育缺乏“现实土壤”, 对农村学生的情感发展的培养也缺乏了现实效果。如对网络的至信推崇, 对各种资料的绝对依靠等, 城市学生凭借其条件的优越性很容易达成, 而对于那些处于相对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来说, 实施起来就困难重重了。这套有着明显城市化倾向的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村师生产生严重隔离感, 让他们无所适从。因此, 体现农村生活, 尊重农村文化, 关注农村教育, 关爱农村学生的全面有效发展是语文教育课程改革所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问题。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情感教学策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以全新模式向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 更为可贵的是教材编写组将学法指导也巧妙地融入了每一专题, 成为专题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几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分别为:“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新的课改, 新的理念;新的教材, 新的学法, 面对全新的教材体系, 我们理应选择全新的教学方法。而情感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与语文文本的阅读相融合, 这勿庸置疑。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已经了解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情感资源丰富, 要实现情感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对话”、“体验”、“探究”是几种比较有效的策略。

1.“对话”策略。

所谓“对话”, 并非简单的你问我答, 而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 是平等的交往、精神的相遇相知, 是一个创造的行动。

根据弗莱雷的对话教育理论, 对话有两重含义:一是以对话为手段实施教学, 二是在实施教学中贯穿对话精神, 即对话要体现民主沟通、合作互动、创造生成等原则。这就意味着教学的对话首先要追求教学的人性化。对话, 不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 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向对方敞开心扉, 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

(1) 生本“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三者之间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和基石。所谓“生本对话”就是学生深入到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及其精神, 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抓住字词句篇阅读课文, 与文本进行沟通交流, 最终达到把握作者情感的目的。具体而言, 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操作:

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觉与文本对话。

设计提问, 让学生善于与文本对话。

鼓励质疑, 让学生勤于与文本对话

适当引导, 让学生精于与文本对话。

(2) 生生“对话”。

所谓生生“对话”, 即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它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改思想的重要体现, 也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形式多种多样, 它可以交流、讨论、讲演、辩论、表演课本剧, 可以是两人或四人学习小组, 小组与小组互相对话, 解疑释惑, 也可以是全班同学共同“对话”, 学生发问、质疑, 正是因为学生与学生在对话中呈现出的各式各样完全不同的见解, 才会促成新的意义上的创新。

(3) 师生“对话”。

教师跟学生交流彼此的观点、情感, 教师给学生提供背景信息, 让学生有更多发现与阐述的需要, 对话就会源源不断。师生“对话”在平时教学中是非常常见的。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作为对话中的一个角色, 在课堂上应维护学生的话语权, 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这样语文课堂才会因为多维的对话体系而变得活跃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师生“对话”型课堂应鼓励每一个学生主动创造, 让他们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3.“体验”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可见, 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实践。“活动体验”是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提出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 毫无疑问, 这提倡的是“体验型”课堂教学模式。要达成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情感目标, 笔者认为“体验”教学是有效的策略之一。创设体验型课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诵读中体验, 以声品情。

谈到诵读, 南宋朱熹曾说:“凡读书……只要多诵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 疾徐有致, 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 全身心地投入, 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 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力求让学生感知作品流露的情感, 进而感悟人生的价值, 完善自我的价值观。

(2) 在视听中体验, 以画传情。

一些文本中往往含有复杂的事理, 这些事理如果单纯用语言、文字传达, 往往难以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 而借助于图片图像、影视画面展示出来, 则能起到直观的现场体验效果, 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 在游戏中体验, 以玩促情。

一般的语文课堂, 重点放在鉴赏文本上, 很少有游戏的设计, 但事实上, 游戏在语文教学中的功用也是不可小觑的。通过游戏, 可以由浅入深地去体验文本中的感情。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对于还没有足够人生体验和阅历的高中同学而言是相当难以有深刻体验的, 他们必然会觉得茫然和沉重, 但如果换一种方式, 用游戏的方式来诱导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 倒是相对轻松可行的。

(4) 在表演中体验, 以演悟情。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可以采取表演体验的学习方式, 如必修四中的《雷雨》, 这是曹禺先生的经典话剧, 很适合表演。这样的课文, 表演应该是揣摩人物语言、体验人物情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最佳途径。

3.“探究”策略。

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核心要求, 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 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这样的要求, 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是最能与当前的素质教育合拍的教学方式。对于苏教版高中必修语文课本中情感因素丰富的文本, 笔者认为创设探究型课堂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探究型教学, 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作为探究型教学的导师, 教师负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任务, 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设置情境, 营造氛围, 促进探究的开展, 最终把握其深度, 评价其成败。作为探究型教学的主人, 学生在明确了探究的目标后, 要在教师提供的条件下, 思考探究的问题, 掌握探究的方法, 敞开探究的思路, 交流探究的内容, 总结探究的结果。总之, 探究型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

(1) 激趣导入, 自主探究。

导入是新课伊始必不可少的环节,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开始的一两分钟内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情绪, 打动学生的心灵, 为良好的课堂气氛做好铺垫。教师简短的导入创设了情境, 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自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潜力, 展现自主性, 为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教师要为他们提供相对充裕的时间, 让学生仔细品读感知, 接受情感的熏陶。

(2) 设疑解疑, 合作探究。

自学探究中学生学和探相结合, 对于简单的问题, 学生就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自行解决, 而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则可以集中在一起解决。学生提供各自探究过程中的疑点难点, 教师不必急于给出解决方法, 而是综合大家的疑难, 汇总成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有三种形式, 分别是:生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集体探究。所谓生生合作探究就是让邻座同学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讨论, 彼此启发最终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是将学生分成小组, 集思广益、开阔思路, 以达到思维互补, 使个体获得更为清楚的思路、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全班集体探究, 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问题, 让全班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集中各方面的意见, 统筹解决难点。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样的合作探究过程中, 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引导, 万不可左右学生的思维, 主宰学生的思想。合作探究对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交流,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构建民主和谐气氛, 形成良好个性品质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3) 方法总结, 实践探究。

要巩固探究的成绩, 检验探究的效果, 通过实践总结方法是必要的, 只有通过实践, 学生才能牢牢掌握探究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探究的实际情况理清思路, 归纳要点, 提炼精髓, 最后再给予总结。然后, 布置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获得的知识去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对已有知识的强化和拓展, 同时也是将其消化、吸收并进一步转变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途径, 在具体操作中, 一定要做到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4) 评价激励, 深入探究。

这是探究活动的最后一步, 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在这一阶段既要对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进行充分总结, 对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精神给予肯定和褒奖, 又要形成结论, 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提供摹本。评价方式可以是多样的, 如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

总之, 人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具备积极、健康的情感有助于人去适应各种人生境遇。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它担当着铸魂的重任, 所以, 我们教书的同时, 也要做好一个真诚的情感引导者,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教育资源, 努力引导, 使学生内心的情感变得丰富多彩、积极健康, 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明海主编.营构与创造——语文教学策略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8.

[2]陈学询.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3]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 1999.

[4]傅谨.感性美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文目录 第2篇

第一册

第一专题 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 吟诵青春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3 相信未来/食指/9 六月,我们看海去/潘洗尘/10 ◎ 体悟人生

十八岁和其他/杨子/15 我的四季/张洁/19 ◎ 设计未来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德]马克思/23 我的五样/毕淑敏/29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 经典的力量

获得教养的途径/[瑞士]赫尔曼•黑塞/41 ◎ 求学之道

劝学(节选)/荀子/46 师说/韩愈/47 ◎ 从质疑到创新

贵在一个“新”字/王梓坤/50 第三专题 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 古典的乡愁 采薇/《诗经》/61 奥德赛(节选)/[希腊]荷马/62 我心归去/韩少功/65 ◎ 漂泊的旅人 想北平/老舍/69 乡土情结/柯灵/73 前方/曹文轩/79 ◎ 恒久的烙印

月是故乡明/季羡林/83 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86 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文本研习)◎ 谛听天籁

江南的冬景/郁达夫/93 晨昏诺日朗/赵丽宏/96

◎ 感悟白然 前赤壁赋/苏轼/10l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103 ◎ 湖山沉思

寂寞/[美]梭罗/105 像山那样思考/[美]奥尔多•利奥波德/109 第二册

第一专题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本研习)◎ 生命的强音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美]海伦•凯勒/3 渴生者/钱钢/10 ◎ 精神支点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16 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22 ◎ 共享幸福

我的邻居胡蜂/苇岸/29 敬畏生命/[法]阿尔贝特•史怀泽/34 第二专题 和平的祈祷(研习•探讨•活动)◎ 遭遇战争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联]肖洛霍夫/4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海因里希•伯尔/50 ◎ 黑暗中的心迹

安妮日记(节选)/[德]安妮•弗兰克/60 ◎ 历史画外音 图片两组/68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文本研习)

◎ 后人之鉴 六国论/苏洵/75 阿房宫赋/杜牧/77 ◎ 千古江山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81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8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82 ◎ 血与火的记录

血肉筑起的滇缅路(节选)/萧乾/85 东史郎日记(二则)/[日本]东史郎/90 第四专题 如琢如磨(活动体验)◎ 体味“推敲”的奥妙 咬文嚼字/朱光潜/97 ◎ 追寻名作诞生的印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修改稿品评/103 ◎ 亲历词句锤炼的甘苦 句式调整/111 第三册

第一专题 祖国土(文本研习)◎ 故园音画

祖国山川颂/黄药眠/3 肖邦故园/[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8 ◎ 颂歌的变奏 发现/闻—多/15 北方/艾青/16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舒婷/20 我愿意平平常常地死去/[古巴]何塞•马蒂/21 祖国土/[苏联]阿赫玛托娃/22 第二专题 号角,为你长鸣(问题探讨)◎ 燃烧的心

离骚(节选)/屈原/27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俄]普希金/29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美]惠特曼/30 ◎ 底层的光芒 五人墓碑记/张溥/32 品质/[英]高尔斯华绥/34 老王/杨绛/41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活动体验)◎ 感受碰撞

刮痧(节选)/王小平/49 ◎ 放出眼光 拿来主义/鲁迅/71 “文明”与“文化”/陈炎/73 ◎ 搜索与发现 组织社会调查/80 第四专题 笔落惊风雨(文本研习)◎ 诗从肺腑出 蜀道难/李白/85 登高/杜甫/87 锦瑟/李商隐/88 ◎ 词别是一家 蝶恋花/晏殊/90 雨霖铃/柳永/90 声声慢/李清照/91 ◎ 文以气为主

滕王阁序(并诗)/王勃/93 秋声赋/欧阳修/97 第四册

第一专题 我有一个梦想(文本研习)◎ 经世济民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3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4 ◎ 英名与事业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德]恩格斯/6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孙文/8;我有一个梦想/[美]马丁•路德•金/10 第二专题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问题探讨)◎ 仰观宇宙

逍遥游(节选)/庄子/21 兰亭集序/王羲之/24 ◎ 思想的阳光

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节选)/[刻帕斯卡尔/26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德]康德/27 ◎ 生命箴言

我为何而生/(英)罗素/30 横渠四句/冯友兰/31 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问题探讨)◎ 生存选择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37 渔父/《楚辞》/43平凡的张鲁/乔艳琳等/45 庸人/丁大同/49 真的猛士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54 苦难中的尊严

论厄运/[英]培根/60 《名人传》序(节选)/[法]罗曼•罗兰/61 直面苦难(节选)/周国平/62 第四专题 走进语言现场(活动体验)

在演讲厅

不自由,毋宁死/[美]帕特里克•亨利/69 奥林匹克精神/[法]顾拜旦/72 增进相互了解 加强友好合作/江泽民/75 问答之间 作为偶像/82 一个人的渡口(节选)/87 交锋时刻

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97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梁思成/100 第五册

第一专题 美的方程式(活动体验)美的发现

科学中的美与求美/[美]钱德拉塞卡/3 走在科学之前/[苏联]苏霍金/9 领悟匠心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俞孔坚/14 第二专题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活动体验)灵魂的对白

雷雨(节选)/曹禺/27 美与丑的看台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法]雨果/37 人性在复苏

辛德勒名单(节选)/46 第三专题 世相百态(文本研习)说不尽的阿Q 阿Q正传/鲁迅/61 众土之相

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106 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俄]契诃夫/108 格里高尔一觉醒来成甲虫/[奥地利]卡夫卡/109 高松年与方鸿渐/钱钟书/110 第四专题 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亲情:轩窗书影 陈情表/李密/117 项脊轩志/归有光/119 谁染霜林醉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英]莎士比亚/122 长亭送别/王实甫/129 旧日时光

友情的歌唱(诗四首)/134 第五专题 慢慢走,欣赏啊(文本研习)丹青难写是精神

看蒙娜丽莎看/熊秉明/145 此时无声胜有声

草书歌行/李白/152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153 园日涉以成趣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曹雪芹/157 日本的庭园/[日本]室生犀星/168 第六专题 书于竹帛(活动体验)长河溯源

语言的演变/吕叔湘/175 寻觅文言的津粱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探讨二题 第3篇

【关键词】商榷 质疑 高中语文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修改稿品评》补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修改稿品评》(见苏教版选修教材《语言规范与创新》2008年5月第4版,同年11月第2次印刷,文题系编者所加)的作者朱正系鲁迅研究专家。他从鲁迅手稿与发表稿的比较对照中,揣摩作家的修改意图,体味其修改妙处。这样品评的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方法:它在使我们明白文章不惮千遍改的道理的同时,也非常直观地让我们看到修改前后的情况,以及修改的好处,便于我们大家对照学习。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段的品评,笔者以为就有美中不足之处,至少有两点“缺憾”——一处品评不完全,没有做到全部评品;一处体味属于误解、臆解。下面不避浅陋,试分别评述。

一处是作者对“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的评析还没有完全到位,没有做到全评。为了评述的方便,现把相关句子抄录如下:

如果用手指按住它的背脊,便会×的一声,从后身喷出一股烟雾。[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作者在这里一一指出了鲁迅的修改之处,且对“如果”改为“倘若”,“后身”改为“后窍”,“一股”改为“一阵”作了点评,但对“背脊”改为“脊梁”未作点评。笔者在这里不妨“狗尾续貂”——这两个词是同义词,改与不改均可,推想鲁迅这样改,应当是从语体的角度来考虑的,是为了语言的规范。注文⑤对“×”的解说是“这里被涂去的一字无法辨认”。笔者从《鲁迅手稿选集》(文物出版社1962年版)上的文本影印手迹上仔细辨认,还是可以看出鲁迅是把“剥”字涂掉而改成“拍”字的,并非无法辨认。“剥”与“拍”都是双唇音,“剥”是不送气音,而“拍”是送气音。作为象声词,“拍”读起来比“剥”响亮;改“剥”为“拍”,则更为准确地描摹出斑蝥从后窍喷出一股烟雾的声响,能更好地表现其童真童趣。

另一处值得商榷的是作者对鲁迅写摘覆盆子的一段的评析。原文是这样的:

如果不怕刺,就可以摘到角×角婆……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好得远。[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一段文字,作者在注文⑩对“就”改为“还”作了精当的点评,这里不再赘言。对“角×角婆”处的修改,朱文的注文{11}则是误解了鲁迅的修改意图,是没能体会到鲁迅修改的匠心,因此有说一说的必要,否则就容易产生误导。

注文{11}是这样写的:“写着‘覆盆子的地方原来是五个什么字,涂掉了,看不十分清楚。推想起来,原来大约是打算先写上一句描写覆盆子的话的。像现在这样,先明写覆盆子,跟着再来描写它,就可以把句子造得短些,更符合汉语的习惯。如果写‘还可以摘到什么什么样的覆盆子,句子就长了,也更‘欧化了。”

作者的这些“推想”与鲁迅修改的意图相距甚远。笔者以为,这是由于作者没有分辨出删去的文字是“角公角婆”,也没有想到“角公角婆”是浙江一带的方言,指的就是“覆盆子”所致。

覆盆子是一种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木本植物,果实味道酸甜,植株的枝干上長有倒钩刺。它有很多别名,如:悬钩子、覆盆、覆盆莓、树梅、野莓等。鲁迅二弟周作人说:“覆盆子的形状,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这句话形容得真像,它同洋莓那么整块的不同,长在绿叶白花中间,的确是又中吃又好看,俗名‘各公各婆,不晓得什么意思,字应当怎么写的。”(《百草园·园里的植物》)同为浙江籍的作家胡兰成在散文《桃花》里提到“初夏在庭前,听见夹公鸟叫,夹公即覆盆子,母亲教我学鸟语:‘夹公夹婆,摘颗吃颗!”这样看来,在浙江角与各和夹同音。因为是方言,作家们据己理解,只是在具体写法上略有不同而已,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角公角婆”就是“覆盆子”无疑。因此笔者认为对“角公角婆”处的修改,应作这样的理解:“‘角公角婆是当地方言,指的就是‘覆盆子。作者改方言词为规范学名,是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像在这一段的前半部分,鲁迅对“叫天子”(云雀)就用括注的形式作了说明,而在随后不到200来字之后,又来了一个方言——“角公角婆”,作者大约觉得不妥而改动,因为他一向主张“太僻的土语,是不必用的”(《答曹聚仁先生信》)。笔者以为,这才是鲁迅修改此处的初衷,虽然这也是推想。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教材第133页题注中说“节选自《鲁迅手稿管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有误。事实上,该书(由叶圣陶题写书名)是1981年6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81年印了6300本之后,二十多年一直没有重印”。上面引用文字是作者以新书名《跟鲁迅学改文章》(岳麓书社2005年2月第1版)重新出版这本书的“后记”中所言,应该是可信的,故“1987”系“1981”的误植无疑。

二、对“东犬西吠”注解的质疑

对归有光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中的“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一句中的“东犬西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2005年6月第1版注释为“东家的狗对着西家的狗叫”,2006年6月第2版的课本把这一句的注释改为“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笔者以为,这两种解释都是不妥当的。

从文意来看,这两种解释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这一段是紧承过渡段,“多可喜”承上(第1段),“亦多可悲”启下(第3段)。这一段(即第3段)是重点写悲的,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然余居于此……亦多可悲”。作者写“悲”,从“诸父异爨”——分家写起。正由于分家,因而“墙往往而是”,导致了庭院由一个整体分成了若干小块,这就非常形象地反映了一个大家庭的零落衰败、分崩离析。“东犬西吠”正是这个大家庭分裂后必然出现的一个现象——叔伯们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一细节描写,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对大家庭“瓦解”、败落的无限伤感。如果按照第1版的注释来理解,“东”是“犬”的定语,意思是“东家的”,“西”作“吠”的状语,是指“对着西家”,整个句子解释为“东家的狗对着西家的狗叫”似乎顺理成章。至于第2版的解释,又引申为“跑到”,笔者以为这纯粹是想当然。假如依照上面的两种解释,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既然“东家的狗对着西家的狗叫”,那么西家的狗难道就那样“友好”,不对着东家的狗叫吗?既然“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那么西家的狗难道就那么“老实”,不跑到东家叫吗?不要忘了古谚所揭示的“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生活常理啊。很明显,这两个注释的解释都是不合生活逻辑的。

这两个注释的错误是源于理解太机械了,太拘泥于字面意思了,只是想当然,只是“自由”引申。“东犬西吠”应当从“互文见义”的角度来理解。

所谓互文(互辞)即“参互成文,含而见文”。也就是说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得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它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的结构特征是互省,“文省而意存”。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它的语义特征是互补,“互文相足”(钱钟书语)。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意思是:“(木兰)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花黄帖在脸上。”也就是说“理”和“贴”这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所以对这类句子,我们理解时应注意瞻前顾后,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同理,“东犬西吠”亦属此类,需要前后补充而“见义”——前半部分只讲“犬”,动作义由后半句的“吠”补出;后半部分只讲“吠”,主语义由前半句的“犬”补出。也就是说“东犬西吠”即“东犬(吠)西(犬)吠”的省略形式而已。前面说过,这句话是大家庭分裂后所出现的犬声相闻而不往来的真实记录。作者不言伤感而感伤寓于其中。

因此无论是从文意的方面来理解,还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考虑,准确的解释应当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也对着东家叫。即犬声相闻之意。看来对于古诗文中的这类互文句,我们阅读时万万不可自以为是,以免闹出望文生义的笑话来。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第4篇

一、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部分的编排

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主题内容, 包括了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套教材作文部分的安排, 现将各模块写作观和写作指导整理如下:

从上表内容可以看出, 现行苏教版教材在作文编排上有了新的举措:一是改变了传统以文体为体例或者以写作能力点为体例的编排方式, 依托阅读专题, 以人文精神为母线, 构成写作实践板块。二是试图颠覆过去模式化、没有个性、没有情感的写作方式, 重视创设写作情境, 重视学生个体的特征, 体现了开放性和选择性。三是尝试用“写作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态度和写作习惯。这些举措的意义在于, 充分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 把学生的写作看成个体的表达需要, 把个性的表达看成生命成长的必须与必然。简而言之, 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部分的编排, 沿袭了阅读部分编排的基本特点——诗意和浪漫, 体现了许多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诸如以人为本、生活作文等。

当然, 正如黑塞所说“教养是需要可教养的客体作为前提的”, 诗意和浪漫也是要以诗意和浪漫的客体为前提的。遗憾的是, 现阶段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很少有这样的诗意——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部分的编排也就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尴尬。

于是, 有论者非常现实地提出, “这些内容分散在五册教材中, 从教学角度而言, 时间跨度大, 很难形成写作指导的系统性、连续性, 分析也不够具体, 适用性也不强”;“教材的写作目标指向与高考《考纲》写作目标指向不完全一致。教材写作训练的设计, 着力于写作观念的确立, 着重于写作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而《考纲》的写作要求, 内容偏向于能力与技能;文体上偏重于记叙、议论。”“作文还是在为阅读服务, 或者说是阅读的拓展”。 (陈旭强《苏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 作文序列设计的分析与思考》)

也有论者更理性地指出, “只在大范围内涉及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向度, 没有广泛引导学生更自由自在地去认识和探讨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具体现象和问题, 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既说不上紧密更谈不上彻底”;“苏教版每个写作专题的人文指向难免使其依托的作文教学承担上了过多无形的人文负荷, 这不利于学生的真实表达”;“一味强调人文性, 淡化序列化训练和形式训练, 能不能真正打好学生的写作基础, 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王新伟《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编写体系的创新与不足》, 《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 》2008年第1期)

脱离现实的诗意和浪漫是虚空的, 结果只能是昙花一现。然而诗意和浪漫中折射出的理想和智慧的光芒还是让人不由自主地接近它。对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作文教学进行整合, 就成了在现实中拯救诗意和浪漫的有效举措。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部分的整合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从学生的角度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要求:“教科书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换言之, 在整合教材内容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知识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笔者在两轮的苏教版教材教学中尝试了以下的整合方法,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以文体知识为序列整合

教学中, 记叙类文章的“点 (细节描写) 、线 (物线情线) 、面 (场景与生活切面) 、法 (虚与实、联想与想象) ”, 论述类文章的立论鲜明、有理有据、论证方法运用、横式与纵式结构、叙和议处理、思辨能力培养等, “均可形成序列化的写作知识和方法体系” (袁春波《“有序”才能“有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年第5期) 。以文体知识为序列整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作文教学内容 (见下表) 看起来走了传统的老路, 但其现实意义不容忽视。文体意识淡薄是当下高中生的常见弊病。这种体系的训练对作文水平处于中等以下的同学是极为有利的。当然, 这里文体训练的次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如结合阅读教学的内容) 调整。

2.以思维训练为序列整合

“观察——思考——表达”是作文成文的基本思维过程。作文的真正基本功, 是从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和表现美的能力。发现美的能力通过观察和思考习得, 表现美的能力通过表达训练习得。观察和思考可以解决“没什么可写”的问题, 表达训练可以解决“不会写”的问题。以思维训练为序列整合 (见下表) , 借助于“写作观”, 内容排列打破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组合训练体系。

3.以写作能力为序列整合

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搜集材料的能力, 选材能力, 谋篇布局能力, 修改文章的能力等。与这些能力要求相对应的是作文成文的基本操作过程。以写作能力为序列整合 (见下表, 表格里的部分内容可交叉) , 同样打破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并且隐藏了思维品质的基本要求。如此整合, 我们需要调整 (增或删) 的内容更多 (教材中提供的写作指导只能作为材料之一) 。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教学的思考

1.对于整合的理解

整合不是一种妥协, 而是一种创造。以上所列三种整合的角度, 都重视了写作指导的序列化问题, 但这不是退回到过去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的阶段, 更不会消解学生的写作兴趣, 而是在诗意和浪漫的花朵上培上现实的土壤, 让花朵有艳丽或者持续艳丽的可能。这种整合的创造性或许就在于当编者和教者各执一端的时候, 可以稳稳当当地将学生带到能够自由表达自我的彼岸。所以, 当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形成思想、自我表达的时候, 我们更要积极地引导鼓励, 让思考成为他们的一种追求、一种生活, 让表达成为他们的一种需求、一种习惯。

2.关于整合的时机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校长彭玮说:“教师进行教材整合的前提, 是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本质、把握学科知识和能力体系”。这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教学来说同样适用。从笔者的实践看, 对有一定写作基础的高中学生来说, 按文体知识为序列进行的整合, 在教完所有五本必修教材以后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因为联系本套教材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编排特点, 当我们学完所有课文以后, 学生对教材的熟练程度会有利于整合教学的效果, 对阅读教学也会有一定的帮助。而思维训练、能力训练的整合最好渗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这样有助于习惯的养成和写作素养的提升。

3.关于教学的方法

一是要注意保护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调动起来的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笔者采取的方法是先写“放胆文”, 再写“规范文”, 在此基础上达到“我手写我心”的自由状态。通过放胆文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规范文引导学生的发展, 通过自由文鼓励学生的创作。

二是要循序渐进, 保护整合带来的效果。不管是哪一种整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都不能操之过急, 每一次作文训练, 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即可。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 逐渐累加写作的要求。尤其是以写作能力为序列进行整合训练的时候, 要注意每次批改或评讲侧重其中的一到两个方面, 等到这一到两个能力点训练结束的时候再提进一步的要求。

三是要尊重编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编写意图。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话题组元是苏教版的创举, 也是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从整合教学的角度看, 经过整合, 一些作文训练会与阅读教学不再吻合。这个时候, 我们可以通过随笔的方式弥补这个不足 (随笔每周两篇, 完全可以与阅读教学匹配起来) 。当然, 要特别强调的是, 阅读教材提供给读者的只是一个话题, 而非思想。我们可以在这个话题的提示下进行我们的写作, 但千万不能模仿甚至移用只能是表面理解的“思想”, 否则, 真要陷于“不利于真实表达”“伪崇高”“伪神圣” (王新伟《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编写体系的创新与不足》) 的境地了。

参考文献

[1].陈旭强《苏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 作文序列设计的分析与思考》

[2].王新伟《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编写体系的创新与不足》, 《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 》2008年第1期。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第5篇

七年级上册(2005年6月第5版)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1、为你打开一扇门(赵丽宏)

2、繁星(巴金)

3、冰心诗四首(母亲、纸船、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4、“诺曼底”号遇难记(雨果)

5、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韩非子》)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次北固山下(王湾)赤壁(杜牧)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

写作 有感而发

语文实践活动 我爱文学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6、往事依依(于漪)

7、幼时记趣(沈复)

8、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

9、伟人细胞(秦文君)

诵读欣赏 现代诗二首 少年歌(朱湘)生活是多么广阔(何其芳)

写作 说真话,抒真情

口语交际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名著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10、社戏(鲁迅)

11、端午日(沈从文)

12、本命年的回想(刘绍棠)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王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过故人庄(孟浩然)游山西村(陆游)一剪梅&S226;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对联六副

写作 从生活中找“米”

语文实践活动 走进图书馆

第四单元(多彩四季)

14、春(朱自清)

15、三峡(郦道元)

16、济南的冬天(老舍)

17、夏(梁衡)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秋词(刘禹锡)

文笔精华

(一)充满活力的春天(高晓声)夏夜(钱钟书)

晚秋的原野(叶以群)草原之冬(玛拉沁夫)

写作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口语交际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

18、斜塔上的实验(亨利·托马斯 达纳·李·托马斯)

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20、宇宙里有些什么(郑文光)

21、《梦溪笔谈》二则(沈括)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

诵读欣赏 《论语》八则

写作 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词语的修改

语文实践活动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专题:狼

第六单元(奇思妙想)

22、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23、七颗钻石(列夫·托尔斯泰)

24、蔚蓝的王国(屠格涅夫)

25、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写作 想像

口语交际 婉转拒绝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条据 通知 日常书信)

附录二 名家书法鉴赏(王羲之、颜真卿)

附录三 字词表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七年级下册(2004年12月第4版)

第一单元(人物风采)

1、童年的朋友(高尔基)

2、一面(阿累)

3、我的老师(魏巍)

4、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余玮)

5、赵普(《宋史》)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登岳阳楼(杜甫)

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

写作 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口语交际 做一回小记者

第二单元(童年趣事)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7、月迹(贾平凹)

8、三颗枸杞豆(程海)

9、我们家的男子汉(王安忆)

10、柳叶儿(宋学孟)

诵读欣赏 两小儿辩日(《列子》)

黄纱巾(薛涛)

写作 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口语交际 劝告

第三单元(建筑艺术)

1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周定舫)

12、巍巍中山陵(刘叙杰)

13、凡尔塞宫(吉祖英)

14、短文两篇

黄鹤楼(阎伯理)

于园(张岱)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二)天坛(秦牧)

古罗马斗鸡场(乔万尼奥里)

昆明花街(李广田)

苏州小巷(陆文夫)

写作 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

口语交际 话须形象才动人

第四单元(动物世界)

15、松鼠(布丰)

16、松树金龟子(节选)(法布尔)

17、国宝——大熊猫(叶永烈)

18、黔之驴(柳宗元)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蝉(虞世南)

孤雁(杜甫)

鹧鸪(郑谷)

写作 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语文实践活动 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

第五单元(信息传播)

19、三个太阳(黄传会)

20、录音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21“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廖文根)

22、新闻两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被屏蔽词语])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人民日报》)

诵读欣赏 七子之歌(闻一多)

写作 写消息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句子的修改

语文实践活动 网上读写与交流

专题:荷

第六单元(诗词拔萃)

23、[***被屏蔽词语]词二首

沁园春&S226;雪

卜算子·咏梅

24、古代诗词三首 木兰诗(《乐府诗集》)观刈麦(白居易)破阵子(辛弃疾)

25、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贺敬之)

再别康桥(徐志摩)

26、歌词三首

我的中国心(黄霑)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黄河颂(光未然)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使至塞上(王维)黄鹤楼(崔颢)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渊明)

写作 自由作文

语文实践活动 赛诗会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 申请书、聘请书、请柬、介绍信

附录二 语法简表(词的分类)

附录三 词语表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目录

八年级上册(2005年6月第4版)

第一单元(长征组歌)

1、七律·长征([***被屏蔽词语])

2、《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萧华)

3、老山界(陆定一)

4、草(王愿坚)

5、《长征》节选(王朝柱)

诵读欣赏 诗人 领袖(任先青)

写作 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口语交际 当一次主持人

第二单元(爱国情怀)

6、枣核(萧乾)

7、最后一课(都德)

8、始终眷恋着祖国(刘敬智)

9、古诗四首

春望(杜甫)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过零丁洋(文天祥)泊秦淮(杜牧)

10、晏子使楚

诵读欣赏 革命烈士诗二首

把牢底坐穿(何敬平)

花(白深富)

写作 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语文实践活动 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专题:长城

第三单元(至爱亲情)

11、背影(朱自清)

12、甜甜的泥土(黄飞)

13、人琴俱亡(刘义庆)

14、我的母亲(邹韬奋)

15、父母的心(川端康成)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己亥杂诗(龚自珍)

写作 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口语交际 一姿一容总关情

第四单元(江山多娇)

16、小石潭记(柳宗元)

17、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8、阿里山纪行(吴功正)

19、美丽的西双版纳(李舵)

20、蓝蓝的威尼斯(马信德)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望岳(杜甫)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登飞来峰(王安石)

写作 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口语交际 假如我是导游

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五单元(人与环境)

21、苏州园林(叶圣陶)

22、都市精灵(舒乙)

23、幽径悲剧(季羡林)

24、明天不封阳台(杜卫东)

25、治水必躬亲(钱泳)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三)大地上的事情(苇岸)

写作 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标点符号的修改

实践活动 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

第六单元(高新科技)

26、从小就要爱科学(苏步青)

27、在太空中理家(杰瑞·M·利宁杰)

28、奇妙的克隆(谈家桢)

29、送你一束转基因花(小祥)30、(师生自荐课文)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雁门太守行(李贺)

别云间(夏完淳)

写作 自由作文

语文实践活动 师生自行设计

专题“汉字”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规则、计划、表扬信、建议书、倡议书)

附录二 名家书法欣赏(米芾、赵孟兆页)

附录三 修辞简表

附录四 字词表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目录

八年级下册(2004年12月第3版)

第一单元(咏物抒怀)

1、海燕(高尔基)

2、白杨礼赞(茅盾)

3、石榴(郭沫若)

4、马说(韩愈)

5、紫藤萝瀑布(宗璞)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四)杨柳(丰子恺)

写作 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口语交际 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

专题:鸟

第二单元(道德修养)

6、纪念白求恩([***被屏蔽词语])

7、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8、多一些宽容(郭安凤)

9、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周国平)

10、陋室铭(刘禹锡)

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写作 写简单的议论文

口语交际 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第三单元(事理说明)

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竺可桢)

12、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伽利略)

13、短文两篇

活板(沈括)

核舟记(魏学洢)

14、叫三声夸克

15、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诵读欣赏 山市(蒲松龄)

写作 写简单的说明文

语文实践活动 如果我主办校刊

第四单元(小说之林)

16、孔乙己(鲁迅)

17、范进中举(吴敬梓)

18、口技(林嗣环)

19、变色龙(契诃夫)

20、窗(泰格特)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五)一双明亮的眼睛(巴金)

写作 写人记事突出中心

语文实践活动 市场新商品调查

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

第五单元(人生体验)

21、错过(刘心武)

22、散步(莫怀戚)

23、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24、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李瑛)

25、有的人(臧克家)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写作 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

专题“叶”

第六单元(精彩演讲)

26、悼念玛丽·居里(爱因斯坦)

27、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左拉)

28、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公刘)

29、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郭沫若)

30、向生命中一切的青春举杯(克努特·汉姆生)

诵读欣赏 两小儿辩日(《列子》)

写作 写简短的演讲稿

口语交际(师生自行设计)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通告、布告、启事、广播稿

附录二 语法简表(短语结构简表)

附录三 词语表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目录

九年级上册(2005年6月第3版)

第一单元(学会读书一: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1、鼎湖山听泉(谢大光)

2、林中小溪(普里什文)

3、飞红滴翠记黄山(柯蓝)

4、画山绣水(杨朔)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六)《温泉》(碧野)(节选自《山泉水暖》)

专题“气象物候”

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二:品味·感悟·欣赏)

5、故乡(鲁迅)

6、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7、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

8、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诗经》二首

《关雎》

《蒹葭》

名著推荐与阅读 《格列佛游记》

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三:学学牛吃草)

9、成功(季羡林)

10、创造学思想录(罗曼&S226;罗兰)

11、学问和智慧(罗家伦)

12、论美(培根)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

13、散文家谈散文 关于散文《白鹭》——晓雪 附:白鹭——郭沫若

14、小说家谈小说 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茅盾 附:百合花——茹志鹃

15、诗人谈诗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曾卓 附:一个深夜的记忆——鲁藜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乡愁(余光中)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结构的调整

第五单元(学会读书五:借助注释学文言)

16、陈涉世家(司马迁)

17、桃花源记(陶渊明)

18、与朱元思书(吴均)

19、捕蛇者说(柳宗元)

20、岳阳楼记(范仲淹)

21、醉翁亭记(欧阳修)

诵读欣赏 词二首 相见欢(李煜)

浣溪沙(晏殊)

第六单元(学会读书六:读书动笔)(自由读写单元)

22、绿(朱自清)

23、囚绿记(陆蠡)

25、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宋淑运)

25、一双手(姜孟之)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绿(艾青)

古代诗词三首 龟虽寿(曹操)

使至塞上(王维)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专题:广告多棱镜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简单的会议记录、简单的总结、简单的调查报告、简单的实验报告、说明书)

附录二 名家书法欣赏

附录三 修辞简表

附录四 词语表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目录九年级下册(2004年12月第2版)

第一单元(学会阅读七:比较与辨微)

1、威尼斯商人(节选)(莎士比亚)

2、江村小景(田汉)

3、《陈毅市长》选场(沙叶新)

4、一厘米(毕淑敏)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七)莎剧独白两则

《哈姆雷特》

《雅典的泰门》

古诗二首

《饮酒》(陶渊明)

《行路难》(李白)

第二单元(学会读书八:迅速捕捉阅读信息)

5、藤野先生(鲁迅)

6、生命与和平相爱(铁凝)

7、热爱生命(杰克·伦敦)

8、享受生活(海伦·凯勒)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八)《老人与海》(节选)(海明威)

专题“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

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九:疑为学之始)

9、送行(比尔博姆)

10、给我的孩子们(节录)(丰子恺)

11、台阶(李森祥)

12、呼兰河传(节选)(萧红)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九)《往事》之七(冰心)

第四单元(学会读书十:知人论世读经典)

13、曹刿论战(《左传》)

14、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5、《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16、愚公移山(《列子》)

17、出师表(诸葛亮)

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文章的综合修改

名著推荐与阅读 《朝花夕拾》

第五单元(学会读书十一:横看成岭侧成峰)

19、雪(鲁迅)

20、《雪》四人谈

读《雪》需要联想(王蒙)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黄蓓佳)

简洁精纯的《雪》(斯妤)

《雪》的独特之处(李允经)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十)《延安纺车抒怀》(吴伯箫)

专题

我心中的语文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

附录二 语法简表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第6篇

一、“活动体验”在练习系统上的优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与传统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不同,苏教版教材的课后练习不再只放在每篇文章的后面,而是转移到每个版块的后面,并以文本研习形式、活动体验形式、问题探讨形式以及积累与应用的形式出现。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研习指对文章的阅读、研究和欣赏。通过对文章的反复阅读和研究,学生情感和文章情感产生共鸣,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提高语文阅读素养和审美能力。如苏教版教材《斑纹》的课后习题有一道“文本研习”题:《斑纹》描写了什么事物和现象?“斑纹”的含义是什么?找出文章的议论语句,并说出他在文中的作用。

活动体验主要是指在语文阅读活动时的亲历和体验,在活跃的语文活动氛围下用心倾听、开口阅读,以动手记笔记等形式来学习语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高中语文《图片两组》的“活动体验”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的题目:对于一个时代,一幅照片能体现的内容有限,但他却记录了历史的真相,一组图片表现了战争带来的灾难,通过同学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对照片进行评论,说出他们从哪些角度记录了战争带来的苦难。

问题探讨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文中发现问题和探讨问题的意识,通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寻找文章蕴含的真理。探讨问题的关键在于探讨,在《安妮日记》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问题探讨”习题:通过阅读安妮的日记,体验安妮的遭遇和心灵的痛苦,在艰苦的环境下为什么还能说出“我必须执着于我的理想”?表现安妮怎么的精神境界?

积累与应用是指在听、说、读、写中积累知识并加以应用,如在《报任安书》中有关于“积累和应用”的习题:朗读《〈报任安书〉节选》《渔父》,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二、“活动体验”的特征

教材文本所具有的开放性使得“活动体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体验选择,不同专题采取不同的体验方式,同一选文可以选择不同的体验方式,也可以综合多种方式,只要选择合理恰当,也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而且“活动体验”强调的就是体验,突出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果。

例如在“走进语言现场”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演讲和辩论等活动,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有关语言的视频等,使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闭上双眼,用心去感受黑暗给我们带来的不便,切身去感受作者的心情并得出感悟。在《老王》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去领悟和模仿教材中主人公的动作、神态和心情,让朗读变得细腻、深刻。在教学《江南的冬景》时,教师可以配上音乐给学生朗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这景色之中。

三、“活动体验”的开展

只有有了活动的运行才会让学生生成体验。活动的开展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要想活动开展好,首先要分析研究其运行机制,进而掌握其中各环节的开展和运行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遇到困难和疑问的时候适当给予指导和帮助。例如在《祝福》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虚拟言语情景让学生展开思维延伸和交流:“假如祥林嫂没有死,又会有怎样的后续”“如果祥林嫂逃离了婆婆家,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得到更真实、深刻的体验。

学生通过听说读写以及探究活动等,认识了对象,并使其主体化,再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理解,获得符合自身需求和兴趣的“活动体验”,并加以内化,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进而实现“活动体验”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诵读品析文本,细细咀嚼,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而获得个人体验,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在“吟诵青春”专题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朗读活动,根据教材中活动提示设计朗读提示,让学生相互较量,通过恰当的声音传递情感,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读出了青春的激情。

总之,在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这一练习形式的过程中,教师应借助教材编写者提供的体验素材和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专题内涵,不断地总结、整合、感受和领悟,设计出具有创新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个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第7篇

一、语文到底姓什么

首先有必要说说语文观。语文观要从语文史说起。中国的语文史,首先起自先民的结绳记事,仓颉造字,这是语文的萌芽期;然后在艰难摸索中经历几个世纪,出现孔子这个有历史代表性的教育巨人,形成早期的语文初型期;然后一直延续,识字读书认理乃至个性写作,一直贯穿整个封建时代,至十九世纪末期西风渐进,这是语文发展期;五四时期新思想的传播,影响和动摇了中国的传统根基,众多先辈,名家辈出,各自编撰教材,出现了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语文教育家,迎来了语文的转折期;改革开放迎来了语文教育的春天,语文教材也由人教版的一统天下,走向多种版本精彩纷呈,苏教版也应运而生。语文而至专业,实际上是时代发展所致,无人能够阻挡。但如何专业,所专何业,需要更多的语文教育家在荆棘丛生处开辟新路。因此,从语文史的角度说,我们以为,当代语文尚未定型,它还处于实验探索之中,处于发展变化时期。

这样看来,苏教版教材体现的语文观只是一种尝试的语文观、实验的语文观。这种语文观在教材选编上的反映是,对语文到底姓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学什么的回答,是实验性和探索性的。这样,我们自然可以理解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了。苏教版的《培训手册》明确提出:教材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0个专题。这样的设置重点一目了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的建议,具有积极的语文意义。为了便于教学,教材将这些专题打乱,纵横交织,形成网络,这样的编写使教学上有很大的空间性。但我统计了一下,“人与自我”6个专题,“人与社会”11个专题,“人与自然”3个专题,首先的问题是量的不平衡导致教材教育教学的不成系统,如必修二、三、四根本没有“人与自然”的专题,那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破坏了知识的连贯,造成学生思维习得上的空白。如果教材编写者的出发点是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处理语文素养层面和编写向度之间的关系呢?

又如必修一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一首朦胧诗歌,不仅长,而且第三节在排版上又有象形意味,是一个特例,不具有普遍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难以把握其度。如果要切实读懂这首诗歌,要涉及很多知识,比如语言的挪移手段、意象的随意性、象形诗等,但实际上本诗是一篇自读课文,上面的内容又无法深入讲解讨论,老师往往一扫而过,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苏教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途径,那就是:语文到底姓什么?我们语文教师面对教材时候应该如何灵活处置?我们相信,随着语文观的渐趋理性和成熟,教材的理性和成熟也就在其中了。

二、讲人文性,也需要讲科学性

语文的确需要人文性。我们是叶圣陶教材影响下的学生、老师。叶圣陶先生与那个时代所有的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一样具有平民思想、启蒙思想,他的教材具有开拓性和务实性。我们说的人文性,在他早期的教材编写中已经体现出来了,众多论者已经提到这一点,于此不再赘述。

苏教版教材入选了其他教材没有出现过的大量文章,这种创新是应肯定的,但有的文章作为教材,似乎不尽合理。语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相当广泛。作为一门课程,从纵向看,它关乎学生的成长,是每一年都必须开的一门基础学科;从横向看,它是全部课程中的一门,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既有教育的普遍性,即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又有教育的特殊性,即还承担着给学生以必要的人文滋养的任务。经前人的不断努力,才慢慢形成了今天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标准。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材的选文应该“文质兼美”。而苏教版的某些篇目,很难说是“文质兼美”。比如《十八岁及其他》,结构比较松散,语言也无多大特色,离此标准是有距离的。

三、务实的教材设计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能力

叶圣陶教学理论的精髓在于肯定“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强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生活中遇到需要运用语言文字的场合,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这就对教材编写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而不是说学生自己动手就算落实了这个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许多提法和中学实际课堂有差距。下面试举一例。教材中有这样的要求:

“围绕《沁园春·长沙》的内容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学习、生活经历,体会诗人情怀。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请收集相关资料,探讨这几首诗词分别体现了特定时代的青年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推荐一两首能体现当代青年精神风貌的诗歌,在班里朗读交流。”

苏教版提供了三种基本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文本研习”,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很有突破性的。上面的例子选自必修一,属于“活动体验”,让学生自己能够动起来。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中学的图书资料匮乏,学生也没有多少时间上网,所以上面两句话里的“收集”“推荐”,往往是一个落空的“活动”。因此这个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第8篇

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要真正实现选修课程教学的突破和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精致有效整合必不可少,只有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平台,才能使合作探究的活动走向深层,进而读出《史记》之神髓。

一、精选教文,板块整合

苏教版《〈史记〉选读》编写自成体系,有其归类上的理论独到之处,却未必是实际教学的最佳体系。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教材体系和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对教材作适合自己教学的有效调整是系统教学《史记》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案如下:第一阶段是认识《史记》和司马迁的关系。结合《必修五》刚学完的《报任安书》来研习《太史公自序》,深入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关系。然后直接跳转第四专题“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的研习,通过屈原的以死明志和管仲的“不羞小节”洞悉司马迁的生死观,结合《孔子世家》破解其“立功、立德、立言”的价值观。第二阶段是学习《史记》人物。首先是帝王系列:《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一为无赖布衣,一为名将之后,逐鹿中原,在明争暗斗、强弱逆转中结局大相径庭,史家之思、探究之点不言自显。其次是将相系列:《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和《魏公子列传》,于其起伏人生中感受其鲜明个性、不凡气质和悲慨命运。最后是布衣系列:《刺客列传》和《滑稽列传》,一者以剑慰平生,一者以言谏君王,于此尽显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第三阶段是综合探究,回顾所学,简介第二专题“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了解《史记》对后世的影响。在搭建基本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深入探讨研究,拉高视点的高度,拓宽视域的广度,方能成就目光的深度和视角的新颖,在如此的合作探究中方能言之有物并真正走向深处。这样的体系编排的教学效果显然是按教材体例按部就班教学或者随意挑选篇目教学无法企及的。

二、多样裁剪,篇章整合

在明确了重点篇目和合理教学体系之后,实际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文本研习就成了我们直面的问题呢?由于《〈史记〉选修》绝大多数篇目都很长,若囫囵吞枣,势必食而不知其味,难品文本精妙之处;若逐段串讲,就把选修教成了必修,甚至“逼修”,势必耗时费力,难激学生探究之趣。可见篇章内部巧妙裁剪和篇章之间有效整合必不可少。

1. 单篇裁剪,求完整求精巧。

《〈史记〉选修》不少选出的精读篇目篇幅较长,非一两节课所能驾驭,在篇章教学重点的宏观把握前提下,合理裁剪语段,凸显每一课时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独特性。例如苏教版《高祖本纪》,全篇共20节,共记述了刘邦崛起草莽、入关破秦、与楚相争、称帝封王、诗酒还乡等诸多史事。编写者将其放入“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史家传统”专题,历来一线教师实际教学中为了说明史家秉笔直书之品,有意凸显刘邦狡诈圆滑、寡情薄义的一面,似乎他胜于项羽之因就在于他的狠和诈。这是对刘邦的误读,对史迁之意的曲解,也违背了编写者组材的本意。若对文本做如下裁剪:1—4节作为一课时,凸显其生不凡、其相不俗、其志不小等见司马迁君权神授之见。5—10、16作为一课时,刘邦礼贤纳士、虚心纳谏,转败为胜,先行入关;项羽刚愎自用,不听忠言,转盛为衰,错失良机。刘邦入关,赦秦王,除苛法,安百姓;项羽入关,怨怀王,烧宫室,杀百姓。刘项强弱胜败之中见史迁人心民意之重。8、11—14刘邦用人用计之高,临危屈伸之能。4、15、17—20,刘邦安邦定国之忧,其人其品之欠,明秉笔直书史家之品。在固有语段的重新组构中实现课时内容的完整,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构思的精巧,于此揭开蕴于春秋笔法中的真见解。

值得一说的是,单篇语段裁剪成块之后,组构的顺序也不是死板的,当以具体篇章特点和教学重点力求最佳最巧顺序,比如《刺客列传》教学,有老师就以“失败的‘竖子’缘何名传千古?”即文本12节引入,抛石激浪,由学生自组探究人物形象,基本从行刺前的准备、临行时的心理、廷刺中的表现、行刺前的际遇四方面审视,学生自选其点,充分探讨,从而在共享中实现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得出“失败的荆轲怎不名传千古?”的结论。以一问统全篇,让学生在存疑解惑中,对人物有感触,对历史有感悟,使经典篇目越咀嚼越有味道。

2. 多篇比对,明深意现特色。

历史由人物活动的无数场景组合而成,历史场景必然地总纠结着人物的爱恨情仇,你争我夺,由多个人物来演义。《史记》作为纪传体史书,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将记言、记事相结合。司马迁独创“互见法”来塑造人物,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在数篇中,参差互见,相互补充。我们分析人物形象、历史事件时将相关篇目比对,对于充分了解丰富的人物性格,正确把握复杂的历史事件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分析采集《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中人物塑造时互见之处见下表:

若不将三篇传记比对探微,不足以真正了解刘邦、项羽、韩信,三人相生相克,演绎了生命的华彩,也痛饮了人生的苦酒,不比不足以明是非成败之因,不比不足以现个人性格神采。再如:《滑稽列传》与《李将军列传》稍作比对,淳于髡谏威王长夜之饮,极尽铺陈,泼墨如水;李将军指挥上郡遭遇战,寥寥几句,惜墨如金。优人滑稽多辩,故人物塑造重精妙语言刻画;李广讷口少言,故人物塑造重传神动作雕琢,于此可见史迁摹形传神,刻画艺术之高。

3. 原文精选,明因果全视角。

《〈史记〉选读》大多是长篇节选而成,编写者虽自有其用意,但有的篇目节选之后却不一定是最适合实际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在处理好单篇剪裁、多篇比对的情况之下,对《史记》原本相关资料的精选和有效利用也是必需的。比如《高祖本纪》教学中可补充《史记·高祖本纪》的高祖醉斩白蛇等相关语段资料,一则明司马迁于历史成败中“究天人之际”得君权神授之见,二则亦可明《淮阴侯列传》教学中“立汉赤帜”之前因。再如选读文本的《项羽本纪》直接从“巨鹿大战”跳到“垓下之围”,教师如不补充相关背景,阐明事件前因后果,学生在没有总揽当时战局形势的情况之下对人物言行的探讨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必定是欠缺的。

精选《史记》原文章节,与教材节选文本构成有效比对点,引导学生对比、发现和探究其中的疑点、难点,进而去观照历史,全面认知历史人物和形成个性化的见解。比如解读《项羽本纪》之霸王别姬时,被围垓下,悲歌慷慨,泣数行下,热血柔情。援引《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中同样身陷险境时,刘邦兀自逃命,几次三番推坠儿女、冷血寡情的语段作比较分析。刘、项二人性格各自丰满,司马迁之意不言自明,同时也为学生对刘、项二人的是非评点提供全面的视角。

三、资源类聚,古今沟通

选修课程学习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研读、探究的基本方法,此时教师需要合理整合丰富多样的资源,为学生的研习和探究提供有效文化“场”,力求使探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发展。

搜集各类相关资料,搭建广阔的思维平台。如《淮阴侯列传》中,关于韩信“谋反”被诛一段教学,要整合丰富资料,方能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需补充《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项王手下武涉和齐人蒯通对韩信的游说,以及韩信的回答;《史记·高祖本纪》中韩信劝刘邦决策东向争权天下时对形势的分析;韩信墓前“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的对联;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等等。教学中甚至可以引用各类专家学者对某些历史时间、历史人物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文献资料,指导学生思考探究,用现代人的观点引爆思维,在思维的碰撞中,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发展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整个自主合作探究中不必强调一定的结论,也不必强求所谓的突破,学生对问题理性思考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过程本身就是选修教学的关注点所在和开设这一课程的目标所在。

《百家讲坛》与《史记》相关的讲座,如《王立群说史记》、《易中天评汉代风云人物》等;由《史记》改编的优秀影视作品,如:《楚汉风云》、《刺秦》等;与《史记》有关的绘画音乐如《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经过筛选和剪辑,与课堂教学设计巧妙整合,都能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把名师请进课堂,把剧院搬进课堂,把音画引进课堂,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各种媒体,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与现代文化元素的交融中,内化为学生内在的文化素养。

德国的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丰富、有效、精致化整合课程资源,是让自主、合作、探究走向深层的前提,是《〈史记〉选修》教学实践的重要的第一步。要实现教育理想———新课标、新课程、新语文,还需要耕耘者更多多样而有效的教育活动设计、实践、反思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的研究 第9篇

一.从单元合成向整体训练发展

1、语文教材的历史传承和更新

江苏教育出版社在编写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格式上采用的是以单元编排课文的路线, 不过这种传承方式不是一种机械继承, 而是要在继承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以往的语文教材, 通常选择的都是文选型的, 教学单位是一篇篇的课文, 而这些课文之间也没有形成思维规律关系。在课本的单元中只有选文, 却没有语文知识, 也没有写作训练方面的材料;后来, 相关人员在编写语文教材时把语文知识和文选型的教科书相结合, 单元组合方法逐渐变得丰富起来。

时代的发展, 对教材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样使得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过程中要不断思考与探究符合当代要求的一些内容。洪宗礼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觉得, 这一次的改革目标决不能只是对教材进行简单的整改, 而是要在传统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改革, 使其快速发展, 进行创新。教材编写者们要形成一个共同的信念, 力争体现语文教材编写与汉语文规律相符的规律, 并且还要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 编写科学合理的新教材。从洪宗礼教材整套实验教科书中可以看出, 里面的内容主要是由四大块组成, 包括主题合成单元、阅读、经典著作、文章专题与附录。他在教材的编排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单一文选教科书存在的漏洞问题, 使得语文实践系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从而让语文教材的方法与学生学习的方法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的确立了。

2、生动活泼的语文教材呈现模式

在研究语文教材时, 对其教育的不同理解决定着语文教材的设计思路以及呈现的方式。洪宗礼根据这种情况, 作出了冷静的思考, 从国外的标准语言成功事例中吸收最精粹、最优秀的部分, 选文以内容的相同为主要的出发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心理认知特点, 构建一个既开放同时又有活力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 这样的编写方式是根据当前这个发展过程将时代具有的新的意义赋予到教材中。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中, 主要是以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为组成部分, 其具有启发性, 能够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多线并进, 序而有变

根据初中不同年级的培养目标,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结构呈现出多个路线一并前进的结构特征。在洪氏教材中, 合成是主要部分。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时期, 编写者根据学生的知识情况、心理发展规律, 同时将初中与高中教学阶段之间相互连接, 让语文教材在结构、内容方面都能够创新。具体做到两点, 一是将主题合成单元转变为整合优化单元, 每个单元中有四篇文章, 各个单元前无须写主题词, 二是写一些指点性的介绍读书的方法以及篇幅短小的文章。

在注重教材整体统一性的同时, 首先应考虑不同年级学生所具有的不同心理特点以及学习能力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编写教材时使每个年级的教材结构有着不一样的特点, 使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如七八年级的教材结构基本相同, 都是在一个单元内, 围绕着一个主题, 编写具有一定文采的主题词, 把学生引用到学习中, 之后编入一组名家的作品, 作为学生的主体课文。这样会很好地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自觉学习等创造有利条件, 让教育者对教材理解、处理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为阅读教学个性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第10篇

一、苏教版《实验化学》的编写思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苏教版高中化学的《实验化学》的教材内容分为“化学实验基础”和“化学实验探究”两个方面.纵观苏教版的《实验化学》教材,它将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学习和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有机结合,按照化学实验学习要求的梯度变化、化学实验方法的渗透和化学实验思维的培养这三个方面来安排教学内容.

1. 基础实验课题和拓展实验课题嵌套设计

新教材在课题的设计上,采用的是以基础实验课题中嵌套拓展课题的形式.通过精选的基础实验的教学来促使学生进行相近的实验探究性学习,以达到知识和方法迁移的目的.

2. 通过化学实验方法的渗透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十分重视不同的化学实验研究方法的渗透.例如在“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专题里,通过对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使学生掌握观察法、对比和类比法、归纳法等在科学实验中的运用.而在“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专题中,通过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和检验,让学生掌握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学生通过基础实验的演练,能系统的学习各种化学实验的研究方法,通过举一反三来顺利完成拓展课题中的实验.

3. 通过实验内容的设计,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苏教版的《实验化学》教材在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的前提下,加大了实验设计的比例,并突出了思维训练的价值.具体体现在:新教材分别从实验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三个方面巧设问题.例如,装置原理的思维训练主要从仪器选用、配套组合和连接顺序入手,而操作原理的思维训练则着眼于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这些设计都有利于学生扩大思维的深度、广度,逐步提高自身思维品质的层次.

二、苏教版《实验化学》的内容体系

1. 教材的宏观内容体系

苏教版的《实验化学》共分为七个专题,专题内容是按照科学家开发和研究物质世界的逻辑顺序来编排的.具体是从物质的获得方法和手段、物质的性质研究、物质的反应及反应规律研究、物质的合成这些方面来设置内容的.专题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分为不同课题,每个课题乂附有一两个拓展课题,在每个课题结尾有“整理与归纳”和“专题作业”栏目,以便学生进一步巩固提高.

2. 教材的微观内容体系

教材的微观内容体系是指教材的纵向内容体系,其主要体现在课题内容的设计上.苏教版的《实验化学》的每一课题都由“知识预备”、“课题方案设计”“记录与结论”“拓展课题”四部分组成.

“知识预备”主要是以概念、原理的形式将所学课题涉及的知识点呈现出来,这些概念和原理都和课题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密切相关.“课题方案设计”主要是以流程图、文字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如在牙膏主要成分的检验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比较熟悉这一课题方案,因此操作细节以文字叙述为主.“记录与结论”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 苏教版《实验化学》的教材特色分析

(1)教材中的实验选题和生活密切相关.在新教材中,化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在实验的选取上也更加的生活化.如“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食醋总酸含量的测定”,这些课题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效避免了一些性质鉴定实验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实验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2)教材中实验设计关注绿色化.新教材中所选取的实验仪器和药品,都充分考虑了实验的需求,本着经济、环保的原则而选用的.如实验药品和试剂的选择主要以经济、无毒为主,实验原理中包含的化学知识也仅限于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

(3)教材突出实验的教学功能.新教材十分重视提供基本的化学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知识.在专题的设置上,新教材所选取研究课题大多是对实际操作技能有一定要求的,如在“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物质的定量分析”“物质的制备与合成”专题中,都包含了许多具体的操作实验操作程序,如,溶解、过滤、鉴别、检验、滴定和称量等,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演练这些程序来深入领会各项实验操作的要领.

(4)新教材还注重实验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应用.学生在某课题中习得了实验研究方法后很快就能将方法运用到别的情境中,如通过“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和提纯”这一实验,学生可以将其运用到“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实验中去,通过多次实验,达到提高自身科学研究素养的目的.

当然,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所选的实验化学反应不明显,有些实验素材没有与时俱进等.教师应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和实际,充分实现实验的教学功能.

摘要:对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内容设置等问题进行深入解析,都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材,更好地实现实验的教学功能.文章从教材的编写思路、内容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第11篇

一、品赏美文,以读促写

第一次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文本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大家名篇,其中熔铸着人文精神,包含着语文因素。高中生能从这些人文话题中获取心灵的滋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于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文字去咀嚼玩味、去表达展示,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生会惊喜地发现作品的精彩、丰富、博大。学生在审美中获得了愉悦,在审美中获得了灵感,于是,他们身上的文化趣味特征就会明显增强。在此过程中将审美所得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料库。有了大量素材的积累,并学会选择,善于运用,在写作的时候能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自觉地拿来为我所用,他们写的文章就不会苍白无力,而是内容丰富,有血有肉,多姿多彩。比如在教学时,有意识的让学生背诵一些精彩语段,像《祖国山川颂》、《荷塘月色》、《肖邦故园》这几篇课文里有大量描写四季之景的优美语段。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地去品读欣赏并熟读成诵。果然,学生是很有灵性的,在周记《我们的校园》中,就灵活运用上了。他们学习《祖国山川颂》大量运用修辞的手法,活用《荷塘月色》的句子,结合《肖邦故园》写四季之景的格式,可以说恰到好处,如盐融水,浑然一体。再如学了《我的五样》,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写写自己的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学了《我与地坛》,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或者对亲情的感悟;学了《品质》,可以让学生为主人翁格斯拉写一段颁奖词,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运用教材,发挥阅读与作文的整体作用,以读促写,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二、依托专题训练,提高写作的针对性

写作是一种技术,对于技术而言,要想切实地掌握它,反复的操作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却是教师和学生都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的作文质量依然不高。为什么多年的作文教学事倍功半,难以走出高耗低效的窘境?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我们高中作文训练计划性不强,随意性大,对语文教材中安排的与课文相应的作文训练,利用率不高。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教学的编排上以其全新的呈现方式为我们的作文训练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总体设计突出:(1)体系性,绝大多数学习专题后面都配有写作训练设计。既是相关专题内容的自然生发,又自成相对完整的系列。这样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每个专题的人文精神,利用“在场”特点,引导学生写作。同时,动态发展的系列还有效地矫正了传统僵化的作文教学带来的学生作文模式化,没有个性的弊病;(2)开放性,给出多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自拟题目写作,这就为学生提供了选择和创造的空间。以开放的观念引导学生,利于激发他们强烈的写作欲望,形成浓厚的写作氛围;(3)有机性,多专题的写作实践,和有关口语交际练笔的题目,经过有机整合,使“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得到具体落实。看似“无心插柳”,实则匠心独运。

可以相信,学生会喜爱这样的作文训练,“笔未动,意先行”,会乐于写作,享受写作的乐趣。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优势及不足 第12篇

一.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优势

苏教版的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追求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 注重教与学的双边效应, 讲求知识与能力的双边效应, 着意于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开放效应。总的来说, 具有以下优势。

1. 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内容上, 注意充分体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的融合。苏教版新教材的选文从作品风格、类型看, 既有高雅的精品佳作, 如鲁迅、冰心、老舍、季羡林等名家的经典作品, 力求为学生提供典范的文化内涵丰富的白话文作品, 如《我的母亲》, 还有反映民俗风情的通俗而富有理趣的小品文和民俗对联, 如《端午日》。教材在文言文板块选择了反映手足深情的《人琴俱亡》, 选择了体现民族传统精湛技艺的《核舟记》, 还选择了反映士大夫微妙心境的《小石潭记》。

2. 课文选择立足生活紧扣时代

苏教版的范文和读写听说活动、专题的材料还重点编进了时代感强、生活气息浓、文化内涵丰富的具有现代理念和现代色彩的中外典范作品, 如引进了《幽径悲剧》这样的一些文质兼美的“时代活水”。现代科技日新月异, 时代发展的步伐也越迈越大, 所以, 新教材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生活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新教材的选文注意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关注人类, 关注自然, 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苏教版的编写有利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求的人才必须具备多种能力。以往应试教育所催生的“高分低能”儿已经遭受到各界的批判。在应对社会竞争和日常生活等各种能力中, 语文学科承担了最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任务。为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苏教版教材开设了“口语交际”、“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和探究”等栏目。“专题”栏目的开设将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不足

尽管苏教版语文教材有许多优点, 但在使用中也表现出了不少弊端。

1. 过于强调人文性而减弱了工具性

任何一个初中语文教师都明白, 不论如何地强调突出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性, 也不能忽视其工具性。与人教版相比, 苏教版在课后练习题的设置上过于强调对文章的宏观把握, 而忽视了对字词句的落实, 尤其是没有编入像人教版课后习题中一词多义现象。这是一个失误, 因为一词多义现象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 应该来编入并加强化一下。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系统的认识, 切实可行的语言运用体系会让学生有随时随地的收获, 会让学生像做数理化练习题一样随时都有成功的喜悦, 这对学生是有益的。

2. 选入篇目多, 教师学生压力大

必修 (一) 到必修 (四) 共4册书, 有16个专题94篇文章, 教师要在一个学年内完成原先人教版两个学年的教学任务, 时间很紧, 难度很大。有些篇目讲明了是自读课文, 可是也需要老师点拨。例如必修 (三) 的第一专题内的现代诗歌板块, 是必须要对学生进行讲解的。与教材配套的读本中有许多的现代文和古诗文名篇, 教师必须带着学生梳理一遍。再有课堂教学中还有大量的实践活动课要进行, 这样一来, 上课十分紧张, 每堂课都必须给学生讲很多内容, 学生短时间内很难一一理解透彻。

3. 教材的适用度受到限制

教材的适用度可能更偏向于城市地区。在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 这套教材对教师有效、高效使用教材提出巨大的挑战。农村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技能、资源欠缺。许多农村教师对教材的各个板块编写理念琢磨得不够透彻, 或根本无意去解读编者意图, 不少教师还是按自己的老步调、老节奏、老习惯去使用教材, 对为什么而教、如何教、教得怎么样等问题, 并没有作深入的思考, 导致在使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上一篇:诊治预防下一篇:合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