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康复范文

2024-06-28

脑瘫康复范文(精选12篇)

脑瘫康复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脑瘫儿童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儿童脑性瘫痪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5例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个月~5岁,平均年龄(2.2±0.9)岁;19例痉挛型脑瘫,9例弛缓型脑瘫,7例混合性脑瘫。治疗组35例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1个月~6岁,平均年龄(2.4±1.5)岁;17例痉挛型脑瘫,10例弛缓型脑瘫,8例混合性脑瘫。对照组和治疗组儿童的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单一的形态躯体功能康复以及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采用2 ml的脑苷肌肽、125 ml的胞二磷胆碱、5 ml的丽珠赛乐、125 ml的胞二磷胆碱进行静脉滴注,1次/d[2]。

1.2.2 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主要包括:首先对患儿进行包括体重、头围、神经精神发育、神经反射、肌张力、异常姿势等在内的康复检查,然后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对患儿进行血液注射治疗,1次/d;年龄小的患儿,应该指导家长喂养、护理知识,年龄较大的患儿应该引导其掌握翻身、爬行及站立等正常的运动方法;如果患儿存在语言障碍则可以设置相关的语言测试题来锻炼患儿的语言能力,以此来提高患儿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指导所有患儿家长学会如何给患儿作视、听、触等各种感觉刺激、婴儿抚触、婴儿肢体活动等训练[3]。本次治疗以1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患儿经进行为期6个疗程(6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经过为期6个月的治疗后,对两组患儿的适应能力DQ、语言DQ、大运动DQ、精细运动DQ、社会行为DQ进行评分并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为期6个月的治疗后,对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对照组患儿的适应能力DQ平均(85.5±11.1)分,语言DQ平均(84.5±10.4)分,大运动DQ平均(81.1±10.4)分,精细运动DQ平均(77.7±9.7)分,社会行为DQ平均(81.4±9.3)分;治疗组患儿的适应能力DQ平均(99.2±20.2)分,语言DQ平均(95.7±18.8)分,大运动DQ平均(94.5±19.5)分,精细运动DQ平均(89.8±14.4)分,社会行为DQ平均(95.5±17.3)分。治疗组患儿的适应能力DQ、语言DQ、大运动DQ、精细运动DQ、社会行为DQ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康复治疗的治疗组患儿的适应能力DQ、语言DQ、大运动DQ、精细运动DQ、社会行为DQ评分均显著高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证明,对脑瘫儿童采用康复治疗能够取得十分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促进患儿神经的各个方面比较均衡地发展,对提高患儿的智力发育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夏梓红,刘丽伟,徐和秀,等.脑瘫高危儿早期康复治疗临床观察.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1):1496-1497.

[2]陈正平,张绍岚,陆建霞,等.小儿脑瘫康复治疗86例临床分析.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4):774-775.

脑瘫康复 第2篇

怎样帮助脑瘫患儿做康复训练?

一、让患儿有成就感:如用汤匙吃东西,可以抓他的手,帮他握住汤匙去取食物,拿到他的嘴边,重复几次之后,就可让在食物快到他嘴巴之前放手,让患儿自己完成最后的动作,他有一种自己完成的成就感。

二、注意患儿心理:在患儿反抗或是消极情绪时,采取不遇可理睬的态度,例如他拒不吃饭的时候,不要生气,将饭菜拿开,等到下顿饭的时候才给他吃,这样他会比你还急,这并不残忍,比一味的强迫或迁就要仁慈得多。

脑瘫病人家用肌肉康复装置 第3篇

一、基本思路

1.功能定位

新设计的装置应具有方便患者安全使用、保证其四肢肌肉功能不退化或好转的功能,其中包括减速机构、往返运动机构等分功能;既能利用家庭环境(如居室的床铺,便于缩小装置体积),又能利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的机电装置来满足以上要求。

2.技术难点

严重脑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极低,要实现康复治疗,装置调速、往返运动、安全操控等技术问题应符合患者的特殊需要。

3.原理方案

严重脑瘫患者一般需躺在病床上,由此联想到“卧床平躺”;根据物理曲线运动ω=v/r的原理,由“皮带传动”联想到“减速机构”;根据《通用技术》四连杆机构知识,联想到“四肢伸屈”。在老师指导下,我设计了如图1的原理方案。

二、设计制作

1.装置设计

(1)动力设计

选用小型交流减速电机,型号为Y7112-2铝壳电机,价格为190元。

(2)减速机构设计

第一次采用两级皮带减速,第二次采用摩擦轮无级调速。

(3)往返运动机构设计

采用四连杆往返运动机构,如图2。

2.制作过程

(1)搜集相关数据资料、绘制家用肌肉康复装置的零件图与装配图。

(2)计算电机的尺寸与功率,选购原材料自行加工零部件或购买其他合适的部件。

(3)将各零部件按设计图纸组装。

(4)对装置进行技术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三、创新点

1.巧妙利用家庭卧床,显著缩小了装置体积;重量轻,实现了患者在家自行锻炼康复。

2.成本低,仅需800元左右。

3.采用简单的皮带轮运动,实现第一次减速;再利用滚动实现无级调速。

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体会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9月~2013年11月收治的46例小儿脑瘫患儿, 其中男25例, 女21例。年龄3个月~5岁, 平均年龄 (2.1±0.9) 岁, 具体年龄分布:3~6个月8例, 7~12个月16例, 1~3岁12例, 3~5岁10例。病情程度:重度26例, 中度12例, 轻度8例。临床分型:共济失调型7例, 不随意运动型8例, 肌张力低下型7例, 单纯痉挛性15例, 混合型9例。将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23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所有患儿均静脉滴注辅酶A、脑蛋白水解物、三磷酸腺苷、胞二磷胆碱等脑细胞活化剂治疗, 2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配合以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宣教等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以系统的康复锻炼, 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患儿受肢体运动障碍等病情影响会产生恐惧、焦虑、紧张等心理, 对此, 护士应当主动和患儿建立互信关系, 生活给予精细的照顾, 心理上给予充分支持和鼓励。此外, 强调、培养和建立家属对患儿情绪及心理的支持及支援系统,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指导家属多和患儿进行正确、有益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和鼓励。

1.2.2饮食护理对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不足时进行合理的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 同时多给与患儿富含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 指导患儿学习进食动作, 对饮食困难者进行饮食训练。告知患儿及家属忌食爆米花、皮蛋等影响脑部发育的食物。

1.2.3语言障碍干预语言障碍康复锻炼以提高患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患儿语言交际能力为目的。因此, 在进行康复护理时, 护理人员要注意交流时为使患儿更加容易理解, 要面对患儿, 使之能看明白一举一动, 听清楚一言一行, 说话时要用简单的句子配合手势、表情等进行表达。为巩固和强化语言康复效果, 要鼓励家属和患儿多进行语言交流。

1.2.4肢体康复为改善肌力, 促进患儿肌肉和关节活动, 对瘫痪的肢体要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 并保持其功能[2]。例如, 进行剪刀步、足下垂、足内翻、足外翻及各痉挛关节的经络疏通按摩对促进四肢功能恢复有明显效果。指导家属进行阶段性按摩法、指压法、易筋法、屈伸旋转法、弹拔法等是常见的基本手法。为促进患儿康复, 家长要以持之以恒的信念坚持各种训练, 以使患儿能得到系统、长期、有效的康复训练。

1.2.5感知刺激婴幼儿的脑组织可塑性强, 代偿能力强, 因此对其进行感知刺激和动作训练非常重要。 (1) 声音刺激:依据患儿病情及年龄进行摇铃、播发音乐、家长呼唤和说话等刺激, 有助于帮助患儿感知声音, 准确找到声源, 并能锻炼耳、眼协调能力; (2) 视觉刺激: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气球、会动的东西等吸引患儿注意力, 以开发其视觉功能; (3) 触觉刺激:可通过游戏或玩玩具等方式进行, 如通过抓布娃娃、小球等游戏训练握、抓、扔、拍等动作。

1.2.6安全护理由于脑瘫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感觉及肢体运动障碍等, 故日常康复锻炼中容易受到头部、面部和四肢损伤, 因此, 关注患儿的安全护理及安全指导非常重要。病房及家庭中锋利或有棱角的物品要远离患儿, 保证患儿不能触及。进行室外活动时要加倍看顾以免患儿机体损伤。

1.3疗效判定标准[2]系统治疗1年后进行疗效评价, 以患儿语言表达、肢体活动、智力发育等与同龄儿童无明显差异为治愈;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提高为有效;与入院时相比无任何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1.4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治愈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小结

婴幼儿期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脑的代谢最快、代偿力强。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幼儿大脑生长迅速, 异常运动及姿势尚未定型, 故给予神经营养药物等有效修复脑细胞, 再进行运动、感觉等康复干预能够促进脑细胞发育和髓鞘的形成[3]。因此, 脑瘫患儿的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它能有效抑制原始反射, 矫正各种功能异常, 促进患儿脑部功能的改善, 效果显著。本文中, 实施了系统的康复护理的研究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充分证明了早期康复干预对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促进患儿康复的重要意义, 值得重视。

摘要:目的 研究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46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23例。对照组进行心理、饮食等常规护理, 研究组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愈率为39.1%、总有效率为91.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4%、65.2% (P<0.05) 。结论 早期康复干预对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促进患儿康复有重要意义, 值得重视。

关键词:脑瘫,康复护理,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娟, 贺晓梅, 孟晓慧.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时的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 (3) :141.

[2]陈颖.脑瘫患儿的康复与护理体会.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14) :81-82.

脑瘫运动康复训练课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及练习,使学生的肢体运动功能得到改善;

2、防止挛缩、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培养学生的协调性运动;

3、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运动;

二、教学内容:

1、关节活动操

2、游戏

3、集体训练

4、分组训练

5、放松活动

三、教学准备:

音乐扩音器、U盘、绒球、计时器、各种训练器械等

四、教学过程:

1、队列常规(时间:1`)

2、准备活动 :(时间:5`)

关节活动操

由教师带领学生们排成两列横队站好,教师做示范,学生在下面跟着完成,操的内容包括:

1)头部运动 2)肩部运动 3)扩胸运动 4)腰部运动 5)压腿(正压、侧压)6)膝关节的运动

7)手腕关节及踝关节的运动

3、游戏《快速传接球》(时间:7`)游戏方法:

学生围成一个圆圈站立,老师双手持球站在圆圈中央。教师快速的将球传给任意一位学生,学生接球后快速将球回传给老师。如果学生在传接球过程中将球掉落地上,则此名学生被淘汰出局。最后剩下的学生为优胜者。

4、集体训练

1)正压腿(时间:4`)四个八拍(教师做动作说明、负责喊口令)

姿势保持3分钟(教师做动作说明、负责记时、辅助学生完成动作)

2)侧压腿(时间:4`)

四个八拍(教师做动作说明、负责喊口令)

姿势保持3分钟(教师做动作说明、负责记时、辅助学生完成动作)

3)开胯坐(时间:4`)

四个八拍(教师做动作说明、负责喊口令)

姿势保持3分钟(教师做动作说明、负责记时、辅助学生完成动作)

5、分组训练(每组各4`)

(1)上肢组

动作安排:插板等

(2)下肢组

动作安排:过桥等

(3)平衡组

动作安排:过木桩等

(4)器械组

动作安排: 髋关节训练器等

6、放松活动(时间:4`)听音乐调整呼吸、放松全身

德国SES脑瘫康复专家在镇江 第6篇

4月17日,正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第二人民医院执行“脑瘫儿童诊断与康复治疗”项目的德国脑瘫康复专家泽尔贝克教授及夫人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小病人——身残志坚的中学生涂径,为他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

德國专家较为详细地询问了涂径的情况,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检查,专家针对涂径的身体状况,拟定了四种方法来帮助涂径进行恢复治疗,并勉励涂径进一步提高自信心,通过长期的康复锻炼提高自我生活能力。

小儿脑瘫是发生在小儿早期的疾病,江苏省脑瘫儿童发病率为3‰-4‰,由于病情发现不及时、治疗时间长等多重原因造成相当一部分儿童无法得到正规、系统的康复治疗。为了让本地区脑瘫患儿能够得到多种方法和技术的治疗,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镇江市人事局外专局与德国SES专家组织多次联系,邀请专家为丹阳第二人民医院脑瘫康复中心进行指导。此次来镇的泽尔贝克教授是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儿童神经中心的主任医师,在治疗残疾、脑瘫儿童等领域有着30年的丰富经验,曾经在尼泊尔、也门等国开展过国际医疗援助,而他的夫人则是帮助脑瘫儿童进行康复治疗的主任理疗医师。目前,作为无偿提供医疗帮助的志愿者,两位德国专家已经为十多位脑瘫患儿进行诊治,并为丹阳从事妇幼保健方面的医师进行了培训。 (吴成荣供稿)

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及其体会 第7篇

小儿脑瘫是发生在分娩前到分娩后1个月内的脑性瘫痪疾病,脑组织表现为非进行性损伤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我国小儿脑瘫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不断提高的重症监护技术降低了早产儿的病死率,脑瘫成为儿童死亡的一种重要原因,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疾病负担。对小儿脑瘫患儿实施康复运动训练,对患儿的日常生活给予护理和指导,不仅可以随时矫正患儿异常的姿势和体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可以降低脑瘫的致残率,使患儿康复,回归家庭和社会。现将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措施及其体会总结如下。

1 康复计划与康复方法的制定

越早进行脑瘫康复训练,越有利于病情的控制,治愈的概率也就越大。所以,应针对每例脑瘫患儿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护理方案和详细的康复计划,为家长做好良好的心理护理,以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在执行护理方案过程中,护士必须指导家长学会康复训练的具体方法和并掌握注意事项,充分利用亲子互动予以特殊教育,使患儿在日常生活中也接受了正确的康复训练。如对患儿采用引导式教育法使之接受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刺激并逐渐形成功能性动作与运动,对伴有采用自闭、多动、情绪不稳等异常的心理行为者采用心理行为治疗干预以防治心理行为疾病,采用感觉整合训练法使患儿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反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患儿预后的改善。

2 基础护理

2.1 一般护理:

脑瘫患儿入院后,责任护士应利用沟通技巧与患者及家长积极交流,为其介绍病区环境,能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更好地配合治疗,促进康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室内经常通风换气,尽量让患儿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对于养成良好性格,形成正常的心态十分重要,必须尽早干预。

2.2 饮食护理:

脑瘫患儿住院时间较长,患儿接受运动、针灸、导平、高压氧、语言训练等多项治疗,其强度大、体力消耗大,营养至关重要,否则患儿将疲乏无力,难以完成多项训练而影响治疗效果。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及富有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做到合理营养。对伴有吞咽功能困难的患儿,给予易消化、易吞咽的食物。对独立进食困难儿进行饮食训练。喂食时,为避免牙齿损伤,在患儿紧咬牙齿时不得硬性抽出汤匙;为避免患儿头后仰吸入异物,应保持其头处于中线位。要教会患儿学习并完成独立进食动作,尽早脱离他人帮助。如无法保证患儿进食的热量,可进行鼻饲。

2.3 生活护理:

日常生活活动是人们维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动。脑瘫患儿多方面日常生活能力存在缺陷,需加强护理并进行训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衣时,一般采用坐位较为方便,一般病重侧肢体先穿、后脱,注意个体化差异。选择衣服以患儿穿脱方便为基本原则,最终达到具备独立更衣的能力。卫生梳洗训练应根据患儿年龄进行,养成定时大小便的习惯和方法。年龄增长到具有一定智力水平时,教会患儿排便前向大人提示,并顺利完成相关动作。

2.4 皮肤护理:

在小儿脑瘫的护理中,不能让其卧床时间过长,侧卧位适合于所有类型患儿,要帮助其勤翻身,尽量减少白天卧床时间。大小便要及时清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或减少压疮和感染的发生机会。

2.5 心理护理:

脑瘫病程长,见效慢,焦虑、忧愁甚或放弃治疗的心理在患儿家属中较为常见。所以,护士必须经常深入病房,向家长做健康宣教,同家长交流,讲解脑瘫是可以通过物理治疗、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适当措施而达到康复目的,使其消除顾虑,增强早日康复的信心。因此,注意患儿家人的培训、充分发挥家人的作用,使其密切配合治疗,在形式上可个别指导或办学习班等,教给家长康复知识。

对于患儿来说,护士要用耐心、细心、轻柔语调、缓慢语速和简单明了的语言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要学会耐心倾听并分析其诉说和表达,对患儿提出的问题尽量给予合理解答。要与患儿建立互相信任、相互尊重的朋友式的护患关系,使其能说出真实而详细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要使患儿丢弃依赖心理,培养独立意识,使其能够生活自理,尽量让患儿自己去做能自己做的事情,减轻家长负担。护士可采用交谈、问答及特定、有效的量表或问卷,对患儿及其亲属进行心理测试,以了解患儿及其亲属的心理、行为问题所在,根据患儿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这是脑瘫的心理护理之一。要鼓励患儿多与他人交往,不要理会社会上对脑瘫的误解及歧视,消除恐惧心理,锻炼社交能力,教育患儿通过锻炼照样可以自食其力,长大后要做一个身残志坚的人。

3 姿势和体位护理

脑瘫患儿脑组织病变是相对静止的,神经功能缺陷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恰当康复治疗如不早期进行,不仅会固定异常的姿势和运动模式,同时还会出现肌腱挛缩,骨、关节畸形,进而智力障碍程度会加重。婴幼儿脑组织具有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的特点,若早期给予恰当的康复治疗,可获较为理想的效果。

3.1 抱姿的护理:

要注意抑制患儿的异常姿式,使其头、躯干处于或接近正常位置,双侧手臂不能受压,竖直抱患儿在怀里使其搂住颈部,双下肢分置两侧髋部,双手分别托住患儿臀部和肩背部,达到牵张下肢内收肌,伸展上肢的目的。避免遮挡患儿视线,以防止失去观察周围环境的机会。

3.2 坐姿的护理:

长坐位是坐位训练的最佳姿式。先把患儿双腿分开,双侧膝关节尽量保持伸展位,用双手握住患儿骨盆两侧,诱导患儿挺直躯干,此方法简单易行。

3.3 卧姿护理:

侧卧位适合于所有类型患儿,注意分别夹一软枕在患儿两上肢下肢间,伸展上下肢,分开两腿。休息时,为抑制患儿姿势异常,以患侧卧位为佳,这可固定患肢。患儿抬头和低头控制能力的锻炼应采用俯卧位,但不宜时间过长。

3.4 睡眠姿势护理:

患儿头颈常常转向一侧,睡时可将患儿的头转向另一侧,并加以固定,对于后仰睡眠者,可用围巾包住双肩,或用布套将双肘套住,保持双肩向前,如此可促进两腿并拢,减少过分的踢动。但是,俯卧睡姿患儿不要用枕头,而应将患儿的脸转向一侧,若患儿的脸总是固定在一侧,而且对侧的手总是弯曲举起者,则要摆成反相方向。对于角弓反张的患儿,只能睡于吊床。

4 康复训练护理

4.1 治疗方法的护理:

相关人员要向家长讲解目前康复的原则应该采取综合康复治疗,脑性瘫痪康复的核心必须强调运动功能训练。一般在医院进行强化训练,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可让患儿稍事休息继续康复治疗,条件差的转为家庭康复。

4.2 治疗项目护理:

脑瘫患儿的治疗项目比较多,每个患儿一般都在6~7项,多的可达8~10项,每个项目治疗时间为30 min左右,家长应合理安排治疗顺序,勿使患儿感到疲劳。

4.3 治疗配合护理:

在康复治疗前,应为脑瘫患儿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除定时训练外,其余训练需家长配合,告诫家长不要过分依赖医务人员每天1 h的训练,业余时间一定要给患儿进行训练,不断提高治疗效果。训练要按医务人员要求进行,使其长时间保持正确的姿势,必要训练作业必须按时完成。因此,护士一定要向患儿家长强调,小儿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慢性疾病,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综合康复治疗脑瘫效果好坏与治疗的早晚、家长配合程度有较密切的关系[2]。

4.4 安全护理:

家长在给患儿的训练当中,一定要听从医务人员的安排,对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同时注意手法一定要轻柔,以免造成肌肉拉伤、骨折等意外损伤,耽误治疗。

4.5 家庭康复护理:

由于脑瘫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必须在医师和家属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康复治疗,而且已在实践中被认定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形式[3]。功能康复锻炼时,要按照正常儿童神经生理发育即抬头、翻身、坐起、爬行、蹲起、站立、行走的规律,分解训练各动作要领,利用契形垫、立位促通板,促使患儿进行抬头、站立平衡能力的训练。多给患儿讲故事、唱儿歌、玩玩具,能使患儿在游戏中增长见识,又能训练手、口、眼的协调,促进智力发育。训练需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护士应根据不同的脑瘫类型、病情特点给予讲解和示范,直至家长完全理解和掌握。

护理脑瘫患儿,必须增强护士的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学会用爱关怀患者、用心理解患者,增强护士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意识。护士要给患者作相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则需要较全面地掌握疾病的基础知识、社会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营养学知识、美学知识等,加强脑瘫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高患儿家长对脑瘫的认识,是保证脑瘫儿童得到早期治疗、全面康复的关键。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是脑瘫运动康复中不容忽视的措施之一。这不仅是护士的职责,也是其他相关医务人员和患儿家长的共同康复任务,脑瘫患儿必须经过持续不断地、反复地、全面地综合性康复,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患儿正常功能,使患儿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完全融入社会,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卢庆春.脑性瘫痪的现代诊断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杨亚丽,马堃.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医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1年疗效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康复训练案例287例,男196例,女91例,男女比例为2.15:1;年龄最大14岁,最小8个月,痉挛型126例,锥体外系型38例,肌力不全型64例,混合型59例。

1.2 综合康复训练方法

1.2.1 物理疗法或运动疗法(PT)

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训练。坐位、站位平衡能力训练,坐位、翻身、爬行、站立、步行等基本动作训练,结合肌腱拉松法、急擦法、拍法、持久牵拉法、压法等。

1.2.2 作业疗法(OT)

手部粗大和精细动作的功能训练,手眼协调性训练。

1.2.3 言语治疗

所有的康复训练要配合言语刺激以达到运动和意识的指导性和统一性。

1.2.4 音乐、教育、心理治疗。

1.2.5 社区康复(CBR)

家长直接参与整日流程的训练,尽量把患儿融入社区、社会,能上学的尽量随班就读。

1.3 疗效标准判定

以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制定《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试行)规定的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六大领域、13个小项进行综合评估。显效:六大领域评估分值提高8分以上;有效:评估分值提高1~7分;无效:评估分值无提高。

2 结果

287例脑瘫儿童2007~2008年经康复训练后,总有效例数149例,有效率51.9%,其中显效51例,占34.2%;有效98例,占65.8%。痉挛型有效74例,占58.7%;锥体外系型有效16例,占42.1%,肌力不全型有效24例,占37.5%,混合型有效35例,占59.3%。各型患者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临床观察,年龄越小,疗效越好,痉挛型与混合型较其他类型康复效果明显。

3 讨论

综合性康复训练方法贯穿在日常生活当中,脑瘫儿童通过主动参与学习及训练,克服因脑部受损而引起的肌肉痉挛、无力等障碍,在特殊的环境及用品用具的帮助下,重复做某项活动,自己去克服因身体引起的缺陷,进而达到独立生活和学习的目的。

3.1 物理治疗

痉挛已被公认为导致脑瘫儿童肌肉挛缩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利用较慢的速度进行有节奏有意向的肌肉及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可以刺激肌肉生长并且肌肉功能效用的长度方面起重要的作用,最终达到痉挛肌肉的有效松弛和协调[2]。

3.2 作业治疗

脑瘫儿童最大的困难在于手部运动障碍,手的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及其灵活性都可以通过作业疗法进行训练,常用的项目有:拍手、弹玩具钢琴、捏面团等手对称性动作;捡豆子、搭积木、插棍、描画等受益协调性动作,实践证明,把各种训练有意识地与好玩的游戏结合起来,对于患儿注意力的培养和训练的持续性有很大的帮助。

3.3 语言、教育、心理、音乐治疗

每当患儿在训练中有良好的表现和有一点点进步时,就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或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失败不要显出失望,更不要责备,这既是心理的疏导,又让其懂得区分对与不对,潜移默化中将人生的漫漫征途置于单个的游戏中让其体会,从而建立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

3.4 社会康复及技巧

脑瘫是终生性残疾,康复训练是一项长期任务,所以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康复服务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家长必须参与训练流程,并掌握各种训练技巧[3]。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每个脑瘫儿童家长可称得起是一名优秀的康复治疗师,在家长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让孩子在训练中体会成就感,从而增强信心,启发他们到户外活动的主动性,为将来融入社会大家庭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韩文玲,吴莉华,刘文华,等.门诊干预治疗小儿脑损伤及脑瘫的方法及意义.中国医学创新,2009,6(6):7-8.

[2]刘悦强.以推拿疗法、电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中药治疗小儿脑瘫.中国医学创新,2009,6(24):149.

148例脑瘫患儿的康复与护理体会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本科2011年5月-2012年5月以小儿脑瘫入院治疗患儿的临床病历, 经临床诊断, 符合李树春[2]著《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本研究组共148例脑瘫患儿, 其中男69例 (46.62%) , 女79例 (53.38%) ;年龄0.5~8.2岁, 平均 (3.35±0.76) 岁;痉挛性46例, 不随意运动型37例, 肌张力低下型28例, 共济失调型19例, 强直型11例, 混合型5例, 震颤型2例;轻度智力障碍者62例, 严重智力障碍者8例, 智力正常者78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93例, 早产儿29例, 低体重产儿16例, 不明原因患儿10例。

1.2 护理方法

1.2.1 药物护理

入院后, 所有患儿完善相关检查, 全面评估病情。根据病情需要给予静脉滴注神经节苷脂、脑蛋白水解物等脑细胞活化剂, 密切观察输液反应和临床疗效。

1.2.2 心理护理

无论脑瘫患儿还是患儿家属, 在康复训练和护理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护理人员应该就脑瘫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预后以及护理干预措施等情况告知家属, 在稳定患儿家属情绪的同时, 嘱咐家属参与到患儿的整个康复和护理过程中去, 以期最大程度配合治疗, 促进患儿早期康复。康复训练前, 嘱咐家属对患儿进行一定程度的安抚, 给予语言和非语言性质的鼓励。

1.2.3 饮食护理

根据患儿的性别、年龄、饮食习惯和病情需要制定个性化饮食护理干预措施。婴儿期患儿建议母乳喂养, 适当配合高配方奶粉和流质饮食喂养;1岁以上患儿根据需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和高维生素类食物以及时补充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均衡营养, 忌食皮蛋等损失脑部发育类食物。

1.2.4 语言康复护理

听觉障碍和运动障碍是造成脑瘫患儿交流困难的主要原因, 因此, 通过护理干预提高患儿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是恢复患儿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保持病房内环境安静, 面对面指导患儿练习发音, 及时纠正错误发音和词语理解能力, 合理利用视觉刺激、听觉刺激和感觉刺激纠正发音, 逐步从单音到复杂音, 从单字到词语, 甚至整个语句的练习。

1.2.5 康复护理

嘱咐患儿家属强化家庭护理理念和训练方式, 培养患儿的自主生活能力。手足徐动型患儿的衣服宜适当宽大, 选择布料宜柔软、舒适且对皮肤无刺激, 预防衣物引起肌肉紧张等情况。痉挛性患儿宜俯卧位穿衣, 或者趴在护理人员的腿上, 使患儿双腿分开, 屈曲膝关节握住患侧肘关节, 拉直患儿手臂后慢慢穿衣等。年龄偏大的患儿要嘱咐家属教会患儿如厕和使用卫生纸等,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家属要把握每日大小便的时间以配合康复治疗。

1.2.6 安全护理

由于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 患儿在康复训练或日常生活中极易受到头部、面部和四肢损伤, 因此, 护理人员加强患儿家属的安全指导尤为重要。病房内有棱角或者锋利的物品要远离患儿, 保证患儿未能触及, 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损伤的玩具, 病房外活动时家属要倍加看护以防止机体损伤。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于兰梅著《小儿脑瘫的功能康复护理》中关于小儿脑瘫的描述制定疗效评价标准[3]:患儿肢体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智力发育等与同龄儿童没有明显差异者为治愈;患儿肢体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智力发育等与入院时比较有显著提高者为显效;患儿肢体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智力发育等与入院时比较稍微改善者为有效;患儿肢体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智力发育等与入院时比较未见任何变化者为无效。总有效率=100%×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

2 结果

经积极的治疗、康复和护理干预措施3个月后, 本研究组148例脑瘫患儿, 治愈26例 (17.57%) , 显效45例 (30.41%) , 有效61例 (41.22%) , 无效16例 (10.81%) , 总有效率为89.19%。

3 讨论

对于小儿脑瘫的治疗, 目前医学界尚无特效药物或治疗措施。作为基础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脑瘫患儿的治疗疗效和改善预后, 药物护理确保临床治疗的疗效, 心理护理使家属和患儿最大程度地配合治疗, 饮食护理保障了机体的营养供应, 语言护理提高了患儿的语言沟通能力, 康复护理提高了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安全护理保证了治疗和康复的安全性, 经积极的治疗、康复和护理干预措施3个月后, 本研究组148例脑瘫患儿康复和护理总有效率89.19%, 明显优于孙艳丽的研究[4]。

总之, 科学、系统的康复和护理措施能够提高脑瘫患儿的治疗疗效, 在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和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临床对于脑瘫患儿的康复和护理措施继续探讨。

摘要:目的:总结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和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整理本科148例脑瘫患儿的临床病历, 总结康复训练和护理干预措施, 观察其疗效。结果:经积极的治疗、康复和护理干预措施3个月后, 本研究组148例脑瘫患儿治愈26例, 显效45例, 有效61例, 无效16例, 总有效率为89.19%。结论:科学、系统的康复和护理措施能够提高脑瘫患儿的治疗疗效, 在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和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临床对于脑瘫患儿的康复和护理措施继续探讨。

关键词:脑瘫,患儿,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陈颖.脑瘫患儿的康复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14) :81-82.

[2]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24.

[3]于兰梅.小儿脑瘫的功能康复护理[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 2006:556-558.

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效果观察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26例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110人, 对照组116人, 年龄1~7岁, 平均年龄 (3.7±2.3) 。两组基本资料差异不大, 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试验组脑瘫患者运用综合性康复治疗 (神经发育治疗、药物应用、推拿按摩、物理疗法) 等分三个阶段治疗。对于对照组辅助运用音频、直流电、蜡疗、超短波、超激光、干扰电、经皮、磁疗、脑循环、颈腰牵、底周波、超声波等一系列理疗仪器, 治疗6个月时间, 同时记录数据并观察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首都西苑海淀神经伤残儿童医院研究的7项疗效评估标准评定:各项指标≥20分为显效, >10分为有效, <10分为无效[1]。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儿童康复科ADL评定表, 属独立完成项的即为显效, 能独立完成但耗时较久的为有效, 不能独立完成的为无效[1]。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 用±s表示计量资料, 用t检验组间比较, 用χ2检验率的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治疗6个月后, 试验组110人, 显效64例, 有效30例, 无效16例, 总有效率为94%。其中1岁者总有效率为100%, 1~3岁有效率为87.8%, 3~7岁为82.9%。治疗前后, 脑瘫患儿独立完成各项事项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见附表。

3 讨论

3.1 小儿脑瘫病理机理

小儿脑瘫的病理表现为综合性候症群, 是区别于正常儿童的正常功能, 是由于各种原因引发的非脑性损伤, 表现为智力发育不全。不言不语、行动不能自理及癫痫等症状。李颖等研究表明, 引起脑性瘫痪异常因素构成中前五位的因素依次为: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产妇年龄偏高和多胎[2]。小儿脑瘫最初是由于妊娠早期致病因素引起的神经元增值和移行障碍, 早产儿中多是脑组织异变, 而在足月儿中引起脑损伤的原因则比较复杂, 常见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在临床上的表现:多在婴儿期就很明显, 多见于行动自私异常和运动发育落后, 到行动站立时, 多见于行动障碍, 随时间增加, 多见于关节和脊柱的非正常性异变[3]。

3.3 小儿脑瘫的综合康复治疗

对小儿脑瘫的治疗, 是最大限度的改善患儿的生活生存质量, 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并尽最大可能对可能引发的全身病变和软组织异变及关节畸形进行遏制, 最大程度南斗避免手术。胎儿在出生后一月内脑部发育最快, 神经系统也在这一时期形成。根据脑的可塑性理论分析, 脑的发育越不成熟, 脑的可塑性就越强。而这一时期脑组织一旦发育完毕, 可逆转性就消耗殆尽, 综合治疗中功能恢复训练和学习新的功能对小儿脑瘫来说就尤为重要。

Bobath经典神经发育疗法, 消除脑瘫儿运动障碍, 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在对试验组的观察治疗中, 根据小儿脑瘫的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康复理疗仪器并配合按摩及物理疗法。利用综合康复治疗, 对于改善小儿脑部发育, 改善脑组织微循环供血状况, 利用康复治疗促进小儿脑瘫脑发育的目的, 修复和重塑脑组织, 实现功能代偿。刘振寰等的研究认为, 脑瘫患儿存在着脑血流动力学障碍, 其特点为脑供血呈高阻力、低灌流, 伴有外周微循环的明显障碍及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的异常, 年龄越小障碍越显著。脑瘫病情越重, 红细胞聚集增高越明显。且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的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4]。脑瘫患儿康复治疗多采取综合措施, 以功能训练、矫形器和手术治疗为主, 功能训练主要采取运动疗法、按摩、作业疗法以及引导式教育。治疗前后评估结果显示, 治疗后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措施在治疗儿童脑性瘫痪上起到一定效果[5]。

通过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的观察记录, 可见试验组采用康复治疗的效果, 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在小儿脑瘫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26例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运用音频、直流电、蜡疗、超短波、超激光、干扰电、经皮、磁疗、脑循环、颈腰牵、底周波、超声波等一系列理疗仪器, 对小儿脑瘫患者做综合康复理疗, 记录数据并观察理疗效果。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110人, 对照组116人, 年龄都17岁, 平均年龄 (3.7±2.3) 岁, 一般资料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 试验组110例患者均经过病理证实为小儿脑瘫, 运用综合康复治疗, 显效64例、有效30例、无效16例, 总有效率94%;治疗组116例患者采用同样的方法, 显效40例、有效44例、无效32例, 总有效率84%, 两者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患者, 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广为使用。

关键词: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

参考文献

[1]尤仲敏.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效果观察 (附230例报告) [J].山东医药, 2011 (14) :78-79.

[2]李颖.208例脑瘫儿童病例分析[D].吉林大学, 2011.

[3]李珩.儿童脑性瘫痪的中医康复评定及相关证候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4]刘振寰, 钱旭光, 马美美, 等.脑性瘫痪患儿的脑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资料及论文汇编[C].2011.

家庭投入对脑瘫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 第11篇

【摘 要】 脑瘫患儿是脑瘫患者中特殊人群,其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庭是其生活和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康复干预的最理想环境,获得足够的家庭投入对脑瘫患儿康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在训练中家长的参与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效果。

【关键词】 家庭投入;脑瘫;康复

【中图分类号】G6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一、脑瘫

脑瘫(cerebral palsy简称CP)指非进行性的脑部中枢神经受损后所造成的运动障碍并有其他伴随性障碍。是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其他如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症。脑瘫儿童的问题是伴随终身的,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受损的大脑对全身功能影响越来越明显,症状也会越来越严重。

(一)脑瘫的分类

美国脑瘫学会1950年对脑瘫分类(AACP 1950),分别是从障碍程度、神经受损特点及障碍部位来进行的分类。按障碍程度来分,脑瘫儿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的儿童可能具有行走能力,但是行走的姿势异常或者稳定程度差,重度的儿童都不可以基本的坐、爬、站。

(三)脑瘫现状

各国脑瘫儿童的患病率均有上升趋势,在加拿大脑瘫患病率约为2‰,在英国总体发病率大约为1.8~5.00‰,在美国每400个婴儿中就有1个受脑瘫的影响,我国的患病率为1.86‰,并以每年4.5万的速度递增[1]。从调查来看,各国发病率差别不大。

二、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两个研究对象均是痉挛型的脑瘫患儿,他们都属于重复偏瘫右侧,只是年龄大小上有不同,一个3岁(化名为A)另一个5岁半(化名为B)且他们自身所具备的能力有些差异。

A,表情单一,不善言辞,初次见他以为他不会说话,在随后的接触中才发现他说话清晰,语速适中,无任何障碍。在家人面前也主动交流,唱歌。不会行走,患有癫痫且不太严重,视力较正常,情绪反应较敏感,认知正常,接受过断断续续的康复。有一个哥哥,爸爸是建筑工人,家里有个小烟酒店。

B,不会行走,视力斜视,认知正常,有构音异常,说话语速较慢。善笑,喜与人沟通,情绪敏感。且家庭人员中也是有位14岁的哥哥,爸爸是地方上的行政人员,住在市里,妈妈在家专职他与哥哥。相较于A,B的家庭条件较宽裕些,父母的知识性较高些。

从以上的基本资料看出,这两个案在动作、情绪方面存在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通过对其进行家庭、机构综合康复的干预,使其运动、交流能力有所提高,从而提高现有能力。

(二)研究内容

1、脑瘫儿童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损伤程度及康复训练的渴望、康复训练的配合程度等

2、家庭因素:主要指家长是否参加康复培训,是否主动从老师、书等获得相关康复知识,家长是否主动坚持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并关注孩子的情绪、对康复效果期望值的高低。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观察法即对每次的训练进行观察并记录。访谈对象是儿童的妈妈及老师,在训练前后和休息时间,内容包括家庭情况、个案情况及孩子父母在家中地其实施的协助训练及效果。

三、结果

(一)个案基本情况和康复治疗现状

研究者在6月底到9月初期间跟随并参与到个案的动作训练中,与孩子及家长渐渐熟悉并建立良好的关系。两位调查对象在进入该机构前,分别都在不同的地方做过康复训练,且在同一老师指导下进行每天为期40分钟的运动康复训练,情况较好的A,每天还做30分钟的按摩。在训练中观察到,A的妈妈每次老师在为孩子做训练时都是靠墙坐着,很少参与到孩子训练中,平时带孩子训练都是卡着点到,较少提前到。在家里由于各种原因也很少跟孩子持续做训练。B的妈妈在老师训练时总是主动协助,在训练中常提醒其集中注意力及纠正错误动作。在上完课后,一般会主动和治疗师交流康复效果和心得。在家不常做训练,但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加入康复。比如,看电视时令B斜站着等。A的妈妈较为沉默寡言,孩子也显得很内向且依赖,若训练中妈妈有事出去,开始就会哭闹。平时日常生活也没有康复意识。

(二)分析康复期间影响因素

有研究者提出[3]:家长比训练师更清楚患儿的生活习惯和规律.可以根据患儿的睡眠休息、饮食、精神状况和治疗师沟通、选择出最适合个案当天状态的训练强度和项目顺序。脑瘫患儿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受到父母的生理、心理状况、生活质量、应对方式等的影响[4]。从脑瘫患儿角度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教养方式类型与父母的教育程度、经济社会状况并无相关性[5],而且与家庭其他因素相比,如家长年龄、焦虑程度、社会经济状况等,家庭教育方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B男孩训练时间利用率相比较于A要高。A男孩妈妈因要照顾家里事情,心理压力自然就大,又因其本身话少,对孩子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A在训练过程中表现更胆小内向,从而也影响训练的效果。

四、讨论

(一)脑瘫康复影响

脑瘫严重影响着小儿成长及身体健康,康复是必经之路,但康复影响因素也很多。研究证明年龄越小疗效越好[6]。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有效率高于其他类型脑瘫患儿的有效率,病情越轻治疗的难度就越小。反之病情越重治疗难度越大,无合并症的脑瘫患儿比有合并症的脑瘫患儿,治疗效果要好,家庭环境及家长配合程度越好,孩子康复情况就越明显。

(二)父母对脑瘫康复的影响

脑瘫康复历程是长期的,且贯穿日常生活中。因此脑瘫患儿家长的配合极大影响患儿康复效果[7]。家长的参与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效果。可以在游戏中进行引导式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

王和平[9]调查了上海两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脑瘫患儿家庭,高73.1%-80.8%的家庭未得到各级政府、社会福利机构或其他机构的支持和帮助,42.3%家庭认为康复疗效差而并无延续治疗必要性,76.9%家庭期望得到有关教育的专业指导。由此可看出,脑瘫儿童的康复情况与家庭中父母的认知、心理状况及对该疾病的了解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有极其密切的联系。

五、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个案在家长细心的教育及康复训练下成效较显著,无论是动作方面还是与人交谈、性格方面等。通过家长与物理治疗师共同的努力,孩子们都有进步,父母对孩子投入较多的孩子进步速度较快些。

参考文献:

[1]王辉.脑瘫研究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5);289-292.

[2] Murphy N,Caplin DA,Christian BJ,et a1.7nle function of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PMR,2011,3(2):98-104.

[3]强薇.家长参与院内康复的形式对脑瘫儿童康复的影响.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版).2011.02.(7).

[4]李平.李译楷.邓爱玲.脑瘫患儿家庭支持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13.48(5).

[5]Aran. A.shalev Rs Getal. Parenting style impacts on quality of life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J]. pediatr. 2007.151(1).56-60.

[6]谢昆岭.邱永斌.孟庆周.脑性瘫痪康复疗效相关因素的研究.临床荟萃.2013.28(5).

[7]朱颖.吴建贤.脑瘫患儿家长相关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安徽医学.2012.33(10).

[8]毛红梅.张静.华伟.家长参与对脑性瘫痪康复疗效的影响.临床护理杂志.2008.7(5);7-9.

脑瘫儿康复过程中护理干预的实施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以往我院所收治的脑瘫患儿50名作为研究对象, 男26例, 女24例, 年龄0.3~1.6岁。

1.2 方法

针对患儿病症状况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 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了解护理干预前后患儿家属态度的变化, 具体包括对于患儿疾病的了解情况、对于康复治疗的配合情况以及面对疾病的信心。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如下。

1.3 患儿心理干预

多数脑瘫儿由于肢体运动障碍, 社会活动受限, 常伴语言、听力、视觉等障碍, 脑瘫儿更易出现心理障碍及不适应。因此, 初次与患儿见面时, 让患儿父母陪伴在一起, 避免陌生感, 消除恐惧心理;接待患儿时要热情、诚挚, 用温和而亲切的语言呼唤患儿乳名, 用彩色、带声响及带音乐的玩具逗弄患儿, 用轻柔的动作抚摸接触患儿;训练时掌握力度, 减轻不适感, 让患儿逐步适应。

1.4 家长心理干预

脑瘫患儿家长在知道孩子患病时, 通常都会受到很沉重的打击, 在精神上也很难保持平静, 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还有些家长不愿意接受现实, 会将自身情绪发泄在医生护士身上, 对于医护人员不信任, 甚至是排斥, 不能配合康复治疗工作的开展。因此, 作为医护工作者, 在面对这种情况时, 要和患儿家长多进行沟通, 拉近与家长之间的距离, 养成良好的医护关系, 给予其更多的勇气与信心。以为脑瘫患儿所需要的康复治疗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程, 治疗效果也并非立竿见影, 因此帮助家长树立起面对疾病的信心是十分关键的, 要让家长深刻的了解脑瘫这一疾病是能够有机会在全面系统化的治疗下实现康复的。

1.5 饮食干预

脑瘫儿免疫功能低下, 胃肠道功能发育差, 长期的康复训练消耗大量的体力, 故正确指导家长合理喂养, 及时添加辅食是保证患儿生长发育及训练消耗所需的关键。对吞咽困难患儿应配备一定黏稠度的食物, 可避免呛咳, 咀嚼困难者不应选择固体食物, 应由糊状一软食一固体食物一正常饮食过渡。进食过程中注意正确的姿势 (对称性坐位, 头稍前屈) 易于喂食, 避免呛咳发生窒息。此外, 选择合适的餐具能保证进食更顺利, 如双柄奶瓶、长柄浅勺、缺口水杯、吸管等。喂养时要有耐心, 多次尝试, 避免暴力。

1.6 家庭指导

脑瘫儿的康复是一个长期乃至终生的过程, 往往需要父母一方放弃工作专职看护。医院训练受费用高、时间不灵活、孩子精神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而家庭干预可弥补上述不足, 其时间充足、灵活, 费用低, 可选择孩子精神状况好的时段进行, 还能将训练贯穿于整个日常生活中。但不足的是训练手法不专业, 力度掌握不到位可能造成受伤, 因此, 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指导其掌握正确的姿势, 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

2 结果

经护理干预之后, 患儿家属对于康复训练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 主要表现为对于患儿病情的了解程度有了进一步的加深, 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康复治疗, 并建立其更加坚固的治疗信心。见表1。

3 讨论

患有脑瘫的儿童, 康复治疗都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 且需要家属承担很大的心理与经济压力。因此, 针对这种情况, 作为护理人员必须要做好相应的护理与干预, 正确获取患儿家长的信任以及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 并在康复过程中做好对家长的鼓励, 让其更加勇敢自信的对患儿的治疗。由于脑瘫患儿在发育情况及体征表现都异于正常婴幼儿, 再加上家长对脑瘫这一疾病了解程度不够, 因此面对康复治疗往往会丧失信心, 或情绪暴躁不能正常的配合治疗工作开展。在这种情况下, 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可能的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 培养成良好的护患关系, 积极正确的揣测患儿家长的心理需求, 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 让家长对于护理人员能够给与信任, 同时也对整个康复过程有一个充分的了。

另外, 还要帮助家长一起对患儿进行安抚, 主动的靠近患儿, 给予其关怀与爱护, 让患儿能够接纳自己, 并且要号召家长参与到护理工作中, 配合护理人员做好对患儿的看护, 将康复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详细的告知家长, 让家长时刻注意对患儿饮食与行为的干预, 帮助患儿提升免疫力水平, 防止发生患儿呼吸道或肠道出现感染而无法顺利康复的问题, 同时在出院后的家庭护理下, 也能够确保患儿康复治疗得到更好的巩固与维持。

总而言之, 在脑瘫患儿的康复过程中, 针对患儿病情状况开展干预护理, 能够让家属对于患儿病情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更加主动的去配合康复治疗, 从而有利于患儿病情的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在脑瘫儿的康复过程中护理干预的实施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所收治的脑瘫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 针对所选患儿的病情状况开展相应的护理干预服务, 观察患儿的康复情况。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之后, 家属对于患儿病情的了解程度有了进一步的加深, 也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康复治疗, 并建立其更加坚固的治疗信心。结论 在脑瘫患儿的康复过程中, 针对患儿病情状况, 针对性的开展干预护理, 能够让家属对于患儿病情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主动配合康复治疗, 从而有利于患儿病情的康复。

关键词:脑瘫,患儿,护理干预,训练

参考文献

[1]冉小蓉.脑瘫伴发癫痫儿童的康复护理[C].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护理学术高峰论坛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 2012:6.

[2]余蜀翔, 吴成凤.200例脑瘫儿康复治疗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 2004, 2:198-199.

[3]王丽华.家长参与脑瘫患儿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J].上海护理, 2009, 3:64-66.

上一篇:四合院建筑构造设计下一篇:阻力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