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小企业

2024-07-09

浙江省中小企业(精选11篇)

浙江省中小企业 第1篇

近年来, 移动商务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 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移动通信和网络互连技术的融合和不断更新, 将极大推进移动商务的快速发展。移动商务正成为人们重视的新领域, 对于它的定义没有统一的说法, 可以暂时将移动商务定义为任何通过无线远程通信网络进行的商业行为。对于资金较少、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来说, 移动商务的发展与改革, 无疑是一股巨大的风浪, 将带动整个中小企业的发展。另外, 处于沿海地带的浙江省中小企业, 更是有着独特的发展特点, 移动商务的应用和发展也需要因地制宜, 这样不但能带动浙江省的经济, 更能带动中国的经济。

一、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分析

(一) 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 是农业社会的富庶之地, 但缺少工业化资源的先天条件。在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里, 国家投入少, 国有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似乎浙江人更懂得“滴水成河”的道理。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浙江的小企业开创了一条“轻、小、集、加”的具有浙江特色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二) 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特点

浙江省中小企业由于具有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的特点, 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 有着独特的功能,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对推进浙江省工业化进程, 实现共同富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和最为成功的部分。

浙江省中小企业最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中小企业扩张速度快; (2) 中小企业以乡镇个体企业为主; (3) 中小企业的轻型化结构明显; (4) 中小企业生产以中间产品为主。

(三) 浙江省中小企业主要发展模式———群落式

1. 中小企业群落概述

中小企业群落是指聚集在特定地理空间内的小企业群体。众多中小企业择地群集分布首先与地理环境因素有关, 如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毗邻自然资源产地与消费品市场。另外还与人文环境、工商传统、政府的政策导向等非自然的因素相关。

2. 浙江省中小企业的群落式分布

凭直观我们发现, 浙江众多中小企业并不是离散地、相互孤立地发展的, 而往往是相互依赖、相互抱团共同繁衍壮大的。据初略统计, 浙江省年产值超亿元的中小企业群落有306个, 1997年的产值达到2 664亿元, 平均每个群落的年产值达到8.7亿元, 其中10亿元到50亿元年产值的群落有91个, 50亿元到100亿元的群落有13个, 100亿元以上年产值的群落有4个。

3. 浙江省中小企业的群落式发展状况

遍布于全省城乡各地的大量专业性的中小企业群落的出现和壮大, 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特征和最主要的动因。一个中小企业群落的发展, 就带动了一方经济, 富裕了一方人民, 使当地的财政收人、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人民生活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善。

4. 浙江省中小企业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浙江中小企业群落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不断演化发展的开放系统。浙江小企业与天南海北的商家客户之间存在着多管路、多时空、多层次的商品交易和信息技术交流活动。这种交易和交流活动的单元密度、空间跨度、时间频率在国内商界是令人称奇的。以上从系统论的视角, 对浙江中小企业群落这一新型产业组织系统的宏观概貌作了描画, 下面再对它的微观结构特征作一些分析: (1) 相对集中的企业地理空间布局; (2) 以专业性市场为依托; (3) 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 以专业化产品为主业; (4) 生产性中小企业子群落与商贸服务性中小企业子群落相并联; (5) 中小企业与大群落两极对应。

二、浙江省中小企业移动商务发展现状

(一) 企业移动商务发展现状

1. 国内外中小企业移动商务的发展情况

目前, 许多国外中小企业正在利用各种移动商务来增加收入, 降低成本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像远程因特网接入, 移动办公。销售力量自动化 (SFA) 以及现场力量自动化 (FFA) 等移动解决方案, 在员工人数众多的美国、欧洲、日本公司正在日益普及;而像定位业务 (LBS) , 设备监控以及移动支付德国正为更为复杂的应用而兴起。这些应用可以降低各个行业 (如银行、公共设施、交通及零售业) 的成本, 提高运营效率。与固定网络相比较, 经济性是移动商务的优势之一, 比如北京移动在八达岭高速设置无线车速监控系统, 如果采用固网, 需要铺设一条线路到相关地段, 成本相当高, 而利用移动的无线网络, 就使得成本大大降低。从国际上来看, 中小企业移动商务市场, 在将来的几年, 必将经历一次巨大的发展。移动商务市场已经整装待发, 期待着飞速发展的明天。

随着中国加入WTO, 中小企业遇到了更加严峻的竞争挑战, 面临着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双重竞争压力, 中小企业亟须市场创新,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通过调查表明, 移动商务应用的行业市场分布比较均衡, 这说明许多行业都存在对移动商务应用的需求。调查发现, 政府部门和制造、流通、金融行业是目前移动商务应用的主要行业市场, 未来中小企业移动商务应用的主要行业是物流、流通、金融等高流动性和服务性行业。另外随着PDA、智能手机、pocket PC等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发展, 移动终端软件市场潜力巨大。已经有许多软件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在为用户提供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开发服务, 未来移动终端软件开发将成为软件业发展的热点。

(二) 浙江省中小企业移动商务发展的现状及分析

1. 浙江省中小企业移动商务现状

浙江省中许多发展较好的中小企业已经实现了“替代阶段”的信息化目标, 但是浙江省的核心企业在移动商务发展水平非常不突出, 它们只是运用联网的电脑进行一些基本的办公或管理工作。在产业集群中往往存在一家或几家核心企业, 它们的规模和实力超过区域中其他中小企业, 完全或部分控制了集群产品价值链某个或某几个结点 (工序) , 集群中其它众多中小企业实质上是共同完成专业分工的角色, 服务于核心企业。

2. 浙江省中小企业移动商务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浙江省中小企业移动商务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 企业总体信息化水平已经逐渐呈现出一种积极、主动发展的趋势, 与移动商务应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 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中小企业会在移动商务领域有更多的应用与意向, 会逐渐从提高阶段向转型阶段发展, 因为有了之前的良好基础与认识, 再进一步实现移动商务会有更大的优势, 但是通过调研了解到, 即便部分核心企业已经在软硬件方面为移动商务的发展做了基础, 然而他们更愿意将更多的建设资金、人力等投入到原有的有线商务发展中,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企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 中小企业在起步阶段就已经处于弱势, 对原有的传统商务模式的认可, 移动商务无法一下子替代, 这也使移动商务发展一直都处于萌芽初期阶段。许多企业的高层领导曾经表示过对移动商务的质疑。外浙江省中小企业在移动商务的应用过程中, 都认为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替换, 对移动商务的运用还只是表面化的。同时, 核心企业的标杆作用不强烈, 部分企业在应用移动商务时出现失败例子, 这些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移动商务走进中小企业的速度缓慢。功能简单、容易推广也是各中小企业比较关注的, 所以对于移动商务应用的功能性要求并不十分高, 简单、容易推广并且能够满足大部分企业的移动商务平台更受企业的欢迎, 此外, 系统的稳定性和维护成本也是他们十分重视的。

三、浙江省中小企业移动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群落核心企业作用意识不强

核心企业同任何小企业一样, 都无法孤立在产业集群之外, 需要集群内众多的中小企业帮助它实现专业分工, 由于巨大的投资、高昂的运转费用导致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无法复制核心企业的信息系统, 加上核心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和业务需求, 往往是该地区移动运营商的主要客户。如果由移动运营商出面主导移动商务产业平台的建设, 那么移动运营商对核心企业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况且, 产业平台的建设并不影响核心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核心企业将乐于向移动运营商提供帮助。这样核心企业的价值也更进一步加大。但是目前两者之间的信息交互尚无法做到双向的畅通与高效。尽管核心企业的作用各中小企业是一清二楚, 但是在发展移动商务时并未对核心企业的作用提高重视, 忽略了核心企业所带来的优势, 没有体现出核心企业对其他中小企业的实质性作用。

(二) 通用移动商务平台缺乏

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产业性, 不同产业领域的宽泛或狭窄与企业群落的规模大小有某种关联性, 同时同一产业的中小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然而在浙江中小企业移动商务发展中可以发现, 缺乏标准的、规范的、通用性、公用性的移动商务平台, 尽管在较早之前, 有类似的移动商务产品, 不幸的是, 这类产品不仅应用范围较小, 而且并不受欢迎。不少企业都表示了他们各自对早期一些产品的不满。通用型标准化产品的推出本身就是一个尝试, 稳定的用户群体、能满足实际需求的功能、良好的内容质量以及包含关键参与者的盈利模式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因此这种移动商务平台可以为产业内的每一个企业服务, 并且产业内的企业可同时共用这种系统。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本身在资金上的周转困难, 对移动商务的认识比较缺乏, 要让每个企业都自己运营不同的移动商务产品, 在短时期内比较难实现,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情形下, 推出通用性的移动商务, 是非常具有市场前景, 可以满足浙江省中小企业自身的一个发展情况。

(三) 传统商务模式的限制

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 已经成为浙江省的招牌,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对推进浙江省工业进程, 实现共同富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正由于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各个企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和业务经营模式, 商务模式也呈现了较传统的固化方式, 限制了移动商务的应用。尽管如今移动商务的技术逐渐成熟, 也能被许多企业所接受, 但是对于很多小企业来说都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 没有充分了解移动商务对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 同时又基于中小企业传统的商务模式, 使中小企业移动商务的应用发展受到阻碍。

(四) 认识不足, 观念陈旧

如今浙江省农村企业越来越多, 占浙江省中小企业的比例高达96%, 这种以点多面广的农村小企业为发展格局, 经营各个企业的老板和员工多数都是出身于农村, 学历上相对处于低位置, 本身知识水平有限, 又由于移动商务的发展和普及度并不十分广泛, 所以他们对于移动商务的概念以及应用等接触甚少, 使得对移动商务在企业中的发展形成很大一个障碍。另外无线技术的普及应用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 互联网的宽带接入刚刚让人们体会到消息技术创造的应用“奇迹”, 而手机信号的“时断时续”让人感到移动办公时代的来临还是一种愿望, 在原有固定网络运营比较顺利的情况, 许多中小企业并没有很大的意向去尝试移动商务的应用。

(五) 缺乏人性化

中小企业要想立足, 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力。除了自身竞争,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也受到大型企业的挤压。小企业没有大企业那样雄厚的资金、齐全的设备和专业的人员, 稍一不小心就会被淘汰, 因此, 为力保自己在商场战争中不被吞没, 中小企业在很多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对客户做出一些缺乏人性化的行为。如在目前简单应用移动商务的过程中, 有些中小企业总是会借助移动设备将一些信息强加于客户身上, 这种信息并非是客户所急需的或者感兴趣的, 而是企业为了能让更多的客户了解它们而被动接受的。

(六) 专业人员

移动商务是信息现代化与商务的有机结合, 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目前, 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日趋加快, 移动商务必将成为企业经营信息化的又一重要手段, 然而, 如果不重视人才的培养或人才培养滞后, 那么, 人才短缺问题就会成为制约我国移动商务发展的诸多问题中最根本、最紧迫的一个。中小企业中, 专业人员相对比较稀缺, 因为专业人员需要支付比一般员工较高的工资, 这样也就加大了中小企业的成本, 企业领导并不十分愿意这样做, 因此也就出现了对于人才不重视的现象。

(七) 存在安全隐患

有线世界里, 密码技术和合法认证书是电子商务增长的基础。而在无线世界里, 安全性仍然是备受关注的领域。移动商务安全体系关键是保证交易数据和交易过程的安全, 本身的开放性使移动商务系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如果用户信息、业务订购信息被改动, 会影响移动商务交易的真实性。另外, 移动商务对隐私保护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由于它要牵涉到网络连接, 这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隐私问题, 如位置感应和对移动电话号码的认定, 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可以详细的了解你所在位置和个人情况 (当然这也有有利的一方面) 。使用PC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时, 你很难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而当你用移动电话进行移动电子商务活动时, 这个问题将变得更加严重。

(八) 资金有限

中小企业在使用无线数据服务时, 会发现一些特点是:费用太高, 难以被广大顾客接受。如用户使用移动支付方式银行要收取交易手续费, 移动网络运营商还要收取服务费, 再加上发送短信的费用, 用户使用手机支付要比传统支付方式付出更多, 而现在并没有很突出的需求来支持这一市场。高成本又没有突出的应用严重拉开了移动支付与用户的距离。本身中小企业的资金就少, 周转起来也没有大企业那么快。

四、浙江省中小企业移动商务发展策略

(一) 构建中小企业公共移动商务平台

无论是移动商务运营商还是企业自身, 都应该积极开发创建适合中小企业通用的移动商务平台, 这样对双方都是具有较大的好处。鉴于群落环境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分析, 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整合资源, 按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方式, 建设一个统一公用的面向群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平台, 既可以利用核心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与硬件平台资源共享的优势, 又可以克服部分中小企业在经济及技术方面的困难, 从而为集群中各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这样的平台对于各个企业的财务预算都是比较有利, 这样部分企业也会愿意尝试这种小成本的新服务。因此, 面向群落企业的“移动商务产业平台”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在平台的结构上, 每个产业可以具有特定的具体功能, 都能为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一定的功能服务。同时每一个具体的产业平台对产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参与者都是开放的, 企业都可利用它所提供的功能服务来解决相应的业务问题, 这也说明了平台应该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共用性, 它所提供的功能服务是标准化、规范化。另外合理规则限制可以使项目逐渐走上正轨, 运营完善, 使产业平台能得到有效的共同利用。当平台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 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也会逐渐得到改善, 各个企业在慢慢了解到移动商务作用时, 会运用平台建立人性化体制, 整合相关资料, 提供客户需要的信息, 这样从原先的短期或者临时合作, 转变到长期的友好合作。

(二) 加强群落核心企业作用

加强核心企业与集群内中小企业彼此之间的合作与联系:这是在核心企业中推进移动信息化共享平台的一个突破口。核心企业无法孤立在产业集群之外, 需要集群内众多的中小企业帮助它实现专业分工。巨大的投资、高昂的运转费用导致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无法复制核心企业的信息系统, 两者之间的信息交互尚无法做到双向的畅通与高效。因而, 公共移动商务平台的建设应以在中小企业中普遍应用、能与核心企业信息系统兼容, 且注重加强两者之间联系为主要目标之一。在公共移动商务平台的建设中, 应充分考虑核心企业的意见, 理清它与周边中小企业的信息交互需求。每个群落之间本身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联系渠道以及方式, 在此基础上, 继续寻找出更加合理有效地交流方式, 彼此统一对核心企业进行实质性的认识, 而核心企业, 也应将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更加明确的展现给其他中小企业, 更加形象更加深刻的让其他中小企业认识到移动商务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三) 加强移动商务宣传, 强化企业内部人员意识

浙江省中小企业中农村中小企业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所以对于移动商务在企业中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打破这种阻碍需要各个企业以及企业内部人员共同的努力。企业之间对于移动商务应用发展的交流非常重要, 可以起到宣传作用。关键的一点是企业高层领导等对移动商务要有本质性的认识, 企业应该加强内部各岗位人员对移动商务的宣传与培训, 组织企业人员进行对移动商务相关内容的了解, 让员工从意识上本质上对移动商务有系统性的认识, 让人们对于移动商务的观念有所改变。另外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传统的商务模式固化现象比较严重, 但是每个企业都希望自身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 而且也随着对移动商务的逐渐了解, 公共平台的建设, 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和商务模式可以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移动商务的发展会越来越顺利。企业在接受新事物时都需要过程, 其中包括筛选, 毕竟不同的企业发展状况不一, 需要根据情况而定。核心企业可以带动周边对移动商务发展不完善的中小企业, 将应用情况, 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一系列现象反映出来, 让各个企业相互之间借鉴学习, 从而使整体都能运用移动商务。而对于那些还处于摸索阶段甚至还未开始移动商务发展的中小企业, 自身则要树立和明确移动商务的作用与好处, 督促自身跟住移动商务发展的脚步。

(四) 加强移动电子人才培养体制整合教育资源

专业人员对于移动商务的发展是有较大的作用, 所以应该加强移动电子人才培养体制, 专门设置相关专业来进行学习, 从简单学习到最后对移动商务的精通应用, 同时整合教育资源, 进行集中培训。面向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的企业, 对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有所侧重的专项培训。单独请专业人员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所以可以对企业原有的一些员工进行培训, 让愿意向移动商务专业人员方向发展的员工进一步学习深造, 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小企业要加强对人才的重视, 没有专业人员来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 移动商务很难被正确的应用发展。

(五) 构建安全交易环境

浙江省中小企业 第2篇

【发布文号】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8号 【发布日期】2006-07-28 【生效日期】2006-1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浙江省

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8号)

《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已于2006年7月28日经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6年7月28日

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引导中小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主创新,健康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中小企业,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依法设立的符合国家有关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第三条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坚持国家实行的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的方针,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扶持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为中小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

第四条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中小企业工作的部门(以下简称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应当结合本行政区域发展状况,确定扶持重点,做好对中小企业的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中小企业进行指导和服务,落实有关政策措施。

第五条第五条 省统计部门会同省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制定中小企业统计制度,准确反映中小企业发展运行状况。

第六条第六条 中小企业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中小企业应当依法承担相应义务,坚持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公平竞争,遵守国家有关劳动用工、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社会保障、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品质量、财政金融等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侵犯职工合法权益。

第二章 创业扶持

第七条第七条 保护中小企业依法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权利,不得限制中小企业进入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没有明确禁止的行业和领域经营。

第八条第八条 引导创办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环保节能型、农产品加工型等中小企业,重点扶持初创的、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

第九条第九条 支持利用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依法创办中小企业。

创业人员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依法用劳务或者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创办中小企业。

第十条第十条 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应当加强创业辅导工作,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培训、管理咨询、融资指导、技术创新、风险防范、企业诊断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安排必要的中小企业建设用地,采取利用原有存量建设用地、闲置厂房和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工业园区等多种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所。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支持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引导小企业集聚发展,扶持小企业创业。

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出租或者转让给中小企业使用。

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多层标准厂房以及承租多层标准厂房的,可以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下简称有关部门)应当为中小企业创业人员提供工商、财税、融资、人才档案、户籍管理、子女入学、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和便利措施,提高服务质量。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家有关政策,在税收上对中小企业给予扶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按照国家规定适用相关税收政策。

第三章 创新推动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要,鼓励中小企业发挥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增加技术创新投入,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推进技术进步。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动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为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引进人才,依法设立企业技术中心、科研实验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者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机构。

行业协会或者自主研发能力强的企业可以建立或者带动中小企业建立共性技术研发机构。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对中小企业建立的各类研发机构在建设资金、建设用地、人才引进、科技项目和有关规费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鼓励境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创办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适用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政策。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费用以及用于研发的仪器和设备,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在税收和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适用相关政策。

中小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新产品的,可以适用国家和省规定的相关政策。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支持中小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和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工商、专利等有关部门应当为中小企业申请注册商标或者国内外专利提供咨询辅导和资金支持,为中小企业保护知识产权提供服务。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引导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优化资本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第四章 市场开拓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信息、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引导中小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协作配套,促进中小企业的产品进入国内外大企业的产业链或者采购系统。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加强对中小企业自主品牌保护。有关部门应当完善品牌建设激励机制。

中小企业应当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创造自主品牌,增强品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引导中小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县级以上标准化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跟踪研究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本省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及时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服务。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引导中小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交易和电子商务等活动,开拓国内外市场,降低交易成本。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购人应当及时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公布采购信息,为中小企业获得采购合同提供指导和服务。

政府采购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同等优先的原则,购买中小企业的优质产品和列入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由省财政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在国家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范围内确定。

同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加强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在市场信息、展览展销、税务、海关、检验检疫、进出口信贷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促进中小企业拓展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或者设立经营销售和研发服务网点,帮助中小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各种产品、技术的展销展览活动。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建立和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监测分析进出口异常情况,为中小企业及时运用贸易救济措施提供服务,保护产业安全。

第五章 资金支持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省级财政预算应当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年度财政收入情况适当增长。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有条件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或者以其他方式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具体管理使用办法,由同级财政部门会同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制定。乡(镇)人民政府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应当制定具体管理使用办法。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各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创业、专业化发展及与大企业协作配套、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小企业融资贷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服务。

省级财政用于扶持企业发展的其他各项资金应当向中小企业倾斜,并逐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中国人民银行在本省的分支机构和国家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本省的派出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能推进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和延伸中小企业信贷渠道,加强信贷政策指导,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和窗口指导等措施,引导信贷投向,推动信贷制度改革和信贷产品创新,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国家信贷政策,调整信贷结构,建立符合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体制机制,创新信贷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可以向金融机构推荐财务制度健全、发展状况和信用记录良好的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加强融资合作。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中小企业贷款需要进行抵押登记的,有关登记部门应当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不得强行要求对抵押物进行评估,也不得指定评估机构。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债券融资、租赁融资、境内外上市等途径,依法开展直接融资。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鼓励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依法设立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省人民政府和有条件的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设立创业风险投资企业。

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对中小企业进行投资的,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适用相关的税收政策。

第六章 信用担保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用风险防范和失信追究等信用制度。鼓励信用中介机构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用信息查询等服务。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建立部门之间联合的数据共享体系,依法为信用中介机构提供中小企业有关信用信息。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鼓励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多元投资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下列事项:

(一)政府出资或者参股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或者再担保机构;

(二)对商业性和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的创业资助;

(三)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助。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当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建立健全担保业务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追偿与处置机制,有效防范与控制担保风险。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依法对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提供担保或者再担保;不得从事存、贷款金融业务及财政信用业务。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鼓励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信用担保机构向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的信用担保额超过其担保总额百分之七十的,可以按照规定适用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政策。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符合国家规定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经依法批准,其从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经营业务的收入,按照国家规定适用相关税收政策。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指导和服务,完善绩效评价机制,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第七章 员工培训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加强中小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法规、经营管理、安全生产、质量管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服务。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中小企业应当合理安排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或者深造,提高经营管理和技术研发能力。?

中小企业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对在职员工、新录用员工的职业技能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从业素质。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中小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比例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不得挪用。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可以按照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

第八章 社会服务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政府扶持建立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应当向中小企业提供免费或者低收费的公益性服务,联系和引导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 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网,依法公开政策法规、市场动态、中小企业信用等级等各类信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形象宣传的网络平台。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行业准则,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信息咨询、技术支持、人才引进、员工培训、风险投资、融资担保、产权交易、产品开发、质量认证、申请专利、市场开拓、展览展销、财务代理和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服务。

第四十九条第四十九条 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服务、项目研发,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人员,提高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和技术水平。

第五十条第五十条 中小企业可以自主建立或者自愿参加行业协会组织,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行业协会应当反映中小企业的建议和要求,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第九章 权益保护

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 中小企业及其出资人的合法投资和合法收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非法改变企业的产权关系,不得非法占有或者无偿使用企业财产。

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二条 任何机关或者单位不得在法律、法规规定和权限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之外,向中小企业收取费用。

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提供赞助、订购报刊杂志、加入协会、购买产品或者接受有偿服务,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强制要求中小企业参加培训、评比、考核等活动。

第五十四条第五十四条 有关部门在履行管理职责时,不得为中小企业指定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价、产品质量认证等服务的中介机构。

第五十五条第五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中小企业工作部门、财政、价格和其他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负担监测制度,对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情况予以监测督促。

第五十六条第五十六条 中小企业对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拒绝,并可以向有关部门或者中小企业工作部门投诉或者举报。

有关部门或者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应当在收到投诉或者举报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办结并予答复。

第五十七条第五十七条 政府及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法改变中小企业财产所有权的;

(二)违法对中小企业实施监督检查的;

(三)违法向中小企业收费的;

(四)截留、挪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或者其他扶持资金的;

(五)强制要求中小企业提供赞助、订购报刊杂志、加入协会、购买产品或者接受有偿服务的;

(六)违法要求中小企业参加培训、评比、考核等活动的;

(七)其他损害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因前款行为给中小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第五十八条 本条例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中小企业 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对策

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 它已经涉及全国各个地区的中小企业,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不容乐观。

一、中小企业融资研究理论的概述

要形象地认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我们画了一张曲线统计图, 见图1:

如图1所示, S为外部资金供给线, D为中小企业对外部融资的需求线, E点为均衡点, rE为均衡利率。如果利率是受严格控制的, 可浮动的区间很窄, 比如控制在r1附近, 则会出现较大的融资缺口Q1Q2。

在图中, 由于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 是经济发展的大局所决定的, 因此需求曲线是不发生变化的, 变动只能是利率和供给曲线。

从供给曲线方面来考虑。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的主要是商业银行、资本市场和政府。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较为落后, 现阶段还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二、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一) 融资结构上内源融资比例较高

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两种:内源 (内部) 融资和外源 (外部) 融资。内源融资包括:内源性权益资本筹集和内源性债务资本筹集。外源融资主要有商业银行间接融资、证券市场中股票和债券直接融资、政府政策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等。有关融资渠道的详细内容见表1。

(二) 外源融资中银行信贷是主要来源

中小企业融资难, 靠利用外源融资也不容易。在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处理上, 我国政府及管理当局虽倾力改善融资环境, 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但目前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不仅数量少, 可以运用的金融资源有限, 而且受到诸多行政干预, 运行机制欠规范, 因此在实际情况中, 直接融资可行性很小。

三、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 企业自身管理和建设不够, 抗风险能力弱

1. 中小企业本身的企业资本金份额少

与大型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具有初始资本投入不足的特征。国际金融危机后, 国家收缩了银根, 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所拥有的资本金是相对匮乏的,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小企业资金流动难现象的发生。

2. 中小企业诚信度不高, 抗风险能力弱

良好的信用是经济交易顺利进行的基础, 也是一个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繁荣的前提。目前, 中小企业健康地发展也受到这个问题的威胁, 在整个社会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阶段, 监督机制尚不健全, 市场发育不够成熟。

(二) 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创新不足

其实我们国家中小企业融资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融资主要是靠银行贷款, 而能够给予融资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创新能力与意识都不足, 没有设计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实际需要的融资方案。

近年来, 信用担保在我国已引起政府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从目前看来, 虽然我国已有遍及城乡的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是他们没有得到政策性融资权, 自身的发展问题没有解决, 而且它们的运用也因担保机构资金来源不足、担保基金不能规避自身风险等问题而难以有效运作。

四、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 建立政策性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虽然已经对中小企业开放, 但真正能够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中小企业比重很小, 大部分都被高门槛拒之门外。然而, 资本市场又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重要渠道。第一,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二板市场”。相对主板市场而言, 二板市场的进入门槛较低, 非常适合中小科技型企业的融资。第二, 努力构建风险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行业, 疏通中小企业重要的直接融资渠道。

(二) 促进和完善担保业的发展

促进发展担保行业、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当前信用担保业政策性资金补偿机制存在问题的现状和信用担保机构出资方式及资金来源异化的现象, 政府应该作出努力, 成立专门化的资金用于扶持信用担保业的发展, 严禁一些地方政府以土地等不易流转的物资作为担保资金的来源。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与担保业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 为担保业的健康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五、结论

总之, 中小企业融资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相关各方的协调、配合。合理解决融资问题是当前我国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一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事关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可持续, 需要政府高度重视, 需要银行家的睿智和配合,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霞.转危为机——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J].科技创业, 2009 (04) :48.

[2]徐晓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J].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0.

浙江省中小企业 第4篇

发布时间:2009-2-23信息来源:

目前,浙江省的中小企业数目已超过了100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2003年底全省中小企业已经实现了“21111”目标,即全年营业收入突破20000亿元,实现利润突破1000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突破1000亿元,工业性投入突破1000亿元,就业人数突破1000万人。(注:数据来源: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调研与对策[Z].2004,(14).)这些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已成为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给定内需约束条件下,这些数目众多、行业、地区分布广泛的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浙江省经济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并且进一步构划提升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

一、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优势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省众多中小企业以其特有的产业优势、技术创新优势、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经营业绩,创造了许多令人欣羡的快速发展个案,不仅在全省各行业的众多发展指标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份额,而且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与优势。

(一)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浙江省众多的中小企业能动态地利用和发挥各类比较优势,获得了众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实现了传统比较优势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的众多中小企业能紧紧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广泛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契机,在纺织、服装、玩具等典型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广泛形成并不断扩大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取得了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创造了大量的经济剩余。浙江省的中小企业能以加工贸易方式承接传统产业的转移,使企业能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动态地发挥比较优势,取得出口贸易方面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浙江省中小企业显现的快速成长性,为其逐步突破国内市场的边界,参与国际竞争,取得国际竞争方面的优势创造了条件。浙江省中小企业已连续多年保持快速的增长,主要经济指标连续6年名列全国第一。国家发改委的统计年报表明:2003年浙江省的中小企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实交税金、利润总额、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等6项指标名列全国第一。这些指标最高的占据全国总量的23%,最低的占全国总量的14%。2003年浙江省中小企业实现出口产品交货值3502.2亿元,比上年增长34.68%,高于广东98.39亿元,首次名列全国榜首。其中直接出口2900.59亿元,自营出口1509.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99%和58.21%。纺织、服装、机电三大类产品仍然是浙江省外贸出口的当家产品(注:数据来源: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调研与对策[Z].2004,(14).)。在2003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报告中,国家发改委与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确定了2933家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浙江有914家,占全国的31.16%;在全国500家最佳成长型中小企业中,浙江有108家,占21.8%。上述两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2004年8月浙江省中小企业局、浙江省统计局采用ZJGEP的评价认定方法根据发展状况、盈利水平、经济效益、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行业成长性等六方面15个指标体系,对全省2000年进入统计样本、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8500多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进行了成长型评价认定,评出了最具成长性中型企业100家,最具成长潜力中小企业100家。最具成长性中型企业评价认定的企业对象是资产为1亿元至4亿元,最具成长潜力中小企业评价认定的企业对象是资产为1000万元至1亿元。

这些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其主体分布在浙江的经济发达地区,与浙江经济的总体格局基本一致,而且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总体上也较多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而使这些优势企业具备了跳跃式发展和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浙江中小企业通过集聚(agglomeration)这一形式形成了特色较为鲜明的产业集群,提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整合竞争力。具体表现为,首先,浙江中小企业群的区域创新能力以及区域创新优势不断呈现。因为中小企业集群中的关联性造就了相互学习以及技术外溢的通畅路径使得新技术能迅速地由点到面扩散,加速了中小企业技术整体升级换代的步伐。另外,由于企业集群中信息传递路径的短而畅通使得中小企业善于捕捉市场机会,其及时调整产品、产业结构的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样,在技术、信息等创新条件的配合下浙江中小企业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整合性的区域创新能力以及区域创新优势。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服装为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浙江省纺织服装业的集聚已形成了四类较为成功的模式:1.绍兴中国轻纺城的市场“增长极”模式,即同类或相关中小企业向销售地的集聚;2.温州的品牌“增长极”模式,即集群区内的中小企业都以自己的品牌对外销售;3.嵊州领带的原产地“增长极”模式,即同类中小企业高度密集,产品知名度在外;4.以杉杉、雅戈尔为核心,众多中小型企业为辅助的卫星“增长极”模式。产业集聚为浙江省中小企业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建立了国内和国际竞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集聚型的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会产生强烈的技术扩散效应,进而会提高整个区域以及临近区域的专业化水平及技术水平。相似的经验知识与长期形成的信誉与承诺提高了集群企业核心能力的开放性和诚实度,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也加强了核心能力的传播与共享,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就会普遍提高。

其次,围绕跨国公司直接采购而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在吸收技术外溢方面存在得天独厚的优势,促成了其外生型的创新。例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台州市、温州市等众多生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群,通过为福特、德尔福、依维柯等汽车类跨国公司生产配套汽车零部件的方式进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内分工体系,逐步掌握了较为先进的汽车零部件生产技术,占领了部分汽车零部件的国际OEM市场和售后维修市场。浙江的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不仅从跨国公司的产业内分工中收获了技术溢出,具备了开展国际竞争的实力,而且也在这一领域里孵化出了诸如万向集团之类的大型企业。

(四)浙江中小企业家以其突出的创新模仿能力创立了众多企业家型中小企业从而获得了持续不断的国内、国际竞争优势。在我国,根据GEP2000年研究报告,成长型中小企业只占企业数的30.42%,却创造了90%的利润。浙江省企业家型中小企业不断增多的根源在于浙江拥有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家,这十分有助于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浙江省中小企业家特有的创新模仿能力具体表现在:第一,中小企业家在特定时期的工业知识存量中具有很强的技术判断能力,他们能很快地判断出现有知识技术存量中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东西并迅速作出投资决策,快速抢占国内、国际市场,这种能力得益于长期形成的对市场的敏锐感觉以及产权明晰的体制环境。另一方面,浙江省中小企业“轻、小,集、加”的产业结构也使其管理者具备了审时度势调整产业结构的能力。第二,浙江众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能用其自身独特的经营管理才能突破区域自然要素禀赋的制约,创造别具一格的“无资源经济”。“无资源经济”取得成功的关键就是企业家通过对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生产、商业活动进行有机组合所产生的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下降并克服资源传送成本等约束,最终形成具有块状经济特色的企业或区

域的特有竞争优势。例如,地处平原的浙北嘉善县本地没有森林也不产木材,却形成了经营规模名列全国前茅的木业生产加工企业群,形成了全国较大的木业交易市场;同处浙北的海宁县没有草原、牧场却产生了全国最大的皮革制品生产集群以及交易集散地。“无资源经济”的产生说明了中小企业家对生产经营、交易活动的有效组织能帮助企业克服资源配置上的先天不足,一旦资源禀赋上的约束被突破,那么中小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生存空间就被打开,其竞争优势就会在看似没有条件的地方被创造出来。

(五)浙江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已初步具备了以多种不同方式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从而形成了根据错综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选择适合自身的国际市场开拓战略。不同的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实力及海外经营的经验选择具体的国际市场开拓方式。一项对温州112家中小型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企业只把间接出口代理作为一种过渡形式而重点选择直接出口,但选择更高级开拓形式的比例并不高。

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对海外市场进入方式偏好的不同选择反映了不同实力的浙江中小企业对海外市场都具有一定的开拓能力,只不过实力不同,开拓方式有所差异。但差异方式的存在也说明了浙江省中小企业对国际市场的较强适应能力。

二、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看到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现实优势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还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在:

(一)浙江省中小企业应对成长中复杂管理的能力严重不足,形成了中小企业国际经营中的管理约束。浙江省中小企业在成长中不协调现象之一就是企业的规模呈现高速增长;企业的制度呈现创新型成长;企业的整体素质呈现渐进式成长;而企业家队伍建设只是呈现适应性成长。目前浙江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层正在完成新老交替,新一代的民营企业主也正以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路开始了第二代创业,但总体看来还存在中小企业素质的改善跟不上企业规模的成长,企业家队伍和群体经营素质的提高跟不上企业家数量的扩张的现象。中小企业家应对成长中复杂管理的能力严重不足,在创业初期中小企业家可以普遍采用“任人唯亲”以及企业最高管理者事必躬亲的管理模式来实现企业的发展与扩张,但当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边界迅速扩张而实行国际化经营时,原先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就不再能有效地对其内外部资源进行协调和管理,甚至会成为企业成长中的约束因素,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张超过了原有企业的管理能力,这就是企业能力理论中的“彭罗斯效应”,该理论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验证性。其次,事无巨细的传统管理方式使企业家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去处理国际化经营中的日常事务,而缺乏国际化经营中所应具备的宏观战略构思,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就会缺少明确的方向感。与此同时,迥异于国内市场的国际经营环境,使许多中小企业家难以再凭直觉找到市场机会了。企业宏观国际经营战略规划的缺失以及企业家主观判断能力的下降,使得其国际竞争能力出现下降。

(二)浙江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是制约其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又一主要因素。如果说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仅能依靠利润留存、自有资金滚动的资金运作模式实现企业发展的话,那么在其后续发展特别是在其从事国际化经营的阶段,就必须依靠较强的融资能力利用外部资金,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发展速度超越自身资金规模的限制,取得国际竞争中的后发优势。然而,目前浙江中小企业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中小企业一样还普遍面临着融资“瓶颈”。浙江省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在间接融资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各商业银行还无法满足众多中小企业需

求急、需求频繁的贷款要求。面对行业分布广泛、行业国内外竞争情况迥异、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各类中小企业,商业银行难以作出精确的贷前判断,如果要求银行对每个情况差异的企业都作出个性化判断的话将会大大增加银行的交易成本,在利率实现自由化之前商业银行将无法通过贷款利率的上扬来抵补额外的贷款成本,于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就产生了。第二,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全省虽有125家担保机构,独立承担担保风险的有85家,但银行对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一般只有30%。另外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和控制机制也未建立,全省仅27家担保机构获得政府补偿,补偿资金也较为有限。

(三)浙江中小企业获得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机会较少,无法充分参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内分工,而只能以补偿贸易、贴牌生产等低端形式参与国际分工,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提升及技术进步。这主要是因为利用外资一直以来是浙江对外开放中的薄弱环节,不仅引进外资的总量少,而且结构不合理、层次不高,这与浙江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极不相称。世界500强在浙江的投资不多,投资方向也以纺织、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项目居多,以先进技术在浙江投资的跨国公司不到总量的1%,这样浙江中小企业就无法在更多的行业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从而游离于世界先进生产技术之外。不仅如此,浙江省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的比重也严重偏少,整体研发能力不强,与国际大企业相比差距显著。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也已反复说明:企业要获得持续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或某种特有的优势,缺乏研发能力、研发投入的企业是很难创立并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制约浙江中小企业技术发展与研发能力的主要因素为:一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实际投入普遍较少,许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投入;二是高素质经营人才的缺乏是浙江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又一主要障碍。

(四)浙江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综合能力还存在诸多欠缺,在此方面尚有待提高。表现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大量低价同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集中出口并且缺少必要的行业规范和约束,造成了国际贸易纠纷不断,恶化了国际化经营的环境。近年来浙江省中小企业低质、低价的粗放式国际化经营模式正不断遭受倾销指控、环保指控及产品安全指控甚至还遭到了埃尔切之类的暴力捣毁。近年来欧盟围绕低价节能灯、低价打火机等初级产品频繁提出倾销及技术方面的指控,使不少中小企业疲于应付难以招架,种种迹象表明中小企业仅靠低质廉价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增长方式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

三、提高浙江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在对浙江中小企业国际竞争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总体经济的发展态势,应着手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提升全省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努力克服中小企业素质的改善跟不上企业规模的成长,企业家队伍和群体的经营素质的提高跟不上企业家数量的扩张的管理制约。首先,要实现从创业型简单管理向成长型复杂管理的转变。实现这种管理模式的转化是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一道坎,需要在转变时机的把握、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的同步提高、企业管理职能权限的重构、企业个人资源向显性化方向发展等方面作出个性化探索。其次,需要通过组织学习来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需要中小企业不断收集单个市场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浓缩成组织知识用于将来应付不同的国际经营环境。如果中小企业能有效地管理这个学习过程就能够提高其国际化经营中的创造知识、转移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就能够产生实质性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国际贸易摩擦,规范中小企业的出口经营秩序,应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的建设。近年来,浙江省已成立了11家中小企业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在政府简政放权的背景下,在加强行业自律,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例如,温州的烟具行业协会在应对欧盟打火机CR条款的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当务之急是要从法律上确立行业协会的性质、地位、职能,切实理顺行业协会与政府、企业的关系,使行业协会在政府法规的框架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三)构建浙江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系统发展规划。浙江中小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还得靠不断加强自身的研发能力以及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来实现,要积极寻求被国际大企业忽视的、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新产品以及新项目,不断创造某些领域中的“小型巨人企业”。其次,浙江中小企业的二次创业中要特别注意采用现代技术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作出改造,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动态转化。

(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省市两级政府应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提供必要的服务。首先,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要在继续做好浙扛省农业银行5年1000亿和浙江省建设银行3年500亿中小企业新增贷款项目推荐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和加强与海外金融机构合作,积极推荐一批优质成长型中小企业到海外上市融资。其次,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要求,规范组建或增资扩大一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省市两级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设立再担保机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再次,要积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补偿机制,全省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和奖励基金。

(五)抓紧中小企业政策保障体系的建设,从省、市政府两级层面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但为了更好地体现政策效果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地方性法规,为此要抓紧制定出台与《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的《浙江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设立和使用管理办法》、《浙江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浙江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条例》、《浙江省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从而构建起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Forsgren,M.The concept of Leaning in the 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Model:a Critical Review[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2,(11).[2]Peter J.Buckley.Multinational Firms,Cooperation and the Competi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

浙江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第5篇

关键词: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2013年《毕马威中国经济全球化观察》中指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整体保持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保持活跃,在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主力军。2014年9月份相关部门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中表明,在2013年中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增长14%,但是中国的对外投资增长却达到了228%的增长率。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中,民营企业也是一股非常有力的力量,尤其是浙江等民营企业高度发达的地区,更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一、现状分析

(一)投资规模

浙江作为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之一,对境外的投资工资开展的相对较早,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浙江已经成为对外投资大省。截止2013年底,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了551648万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上升的幅度呈典型的波浪型。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额从2007年的60606万美元,到2009年底的123491万美元,增长上比较平缓。然而2009-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幅度明显放大,直接从2009年的123491万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336008万美元,增长幅度达到172%。2010-2012年增幅有所放缓。2012-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势头又开始猛涨。2013年的对外投资额度达到551648万美元,增幅达到417%。

二、投资分布

2012年新华网发布的新闻——浙江民企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居全国第一。2010年之后2011年浙江全省对外直接投资额度突破21亿美元,再次位居大陆省市第一名。2011年中,浙江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为海外并购且具有拓展国际市场的特点,对外经济合作首次突破3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亚洲仍然是浙江对外投资的重点区域。

数据统计2014年1月份至10月份,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依旧,浙江省审批和核准的境外企業和机构共计429,对外直接投资中中方投资额达到了4603亿美元,同比下降479%。其中,实际投资额2997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度为24973亿美元。

在2014年从投资的地域分布上来看,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达14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的投资国家为六十多个,其中投资排名第一的是亚洲,在2014年408家企业投资当中有188家,估计46%投资在亚洲;投资金融排名第二的是美洲,为总数的29%;排名第三的是欧洲,为总数的13%;另外2014投资大洋洲的企业为18家,非洲为30家。总体来说,亚洲至今仍是浙江民营企业的投资重点区域,非洲地区是具有巨大投资潜力的一个区域。从企业投资最多的地区与国家来看,亚洲地区的投资重点主要是在香港地区,2014年在香港投资的企业达到了105家,紧随其后在美国的投资企业为89家,其他国家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德国,新加坡的投资企业也在10家以上。

从投资的行业分布上来看,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以及批发零售业为主,和中国民营企业投资行业的分布在总体上比较一致。由分析可知,其主要原因在于浙江民营企业大多数为劳动密集的制造业为主,所以对外投资的主要考虑为劳动力的成本,这样的动机诱发了很多浙江民营企业会选择越南、老挝这样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作为投资的目标。但是与其他对外投资发达省份比较而不同的是,浙江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行业中服务业的投资比重偏低,在信息传输、计算机以及软件、科学研究、金融服务等普遍投资比重偏低。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都比发的国家地区要低,一方面说明了浙江省服务行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内服务业的市场空间有提升的空间。

三、投资主体和目标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贸易企业。这里的贸易公司主要是跨国的资深企业和在香港澳门地区投资的贸易企业。其中主要有浙江国际公司、机械进出口公司和电子进出口公司等。这些公司规模较大,长期具有海外贸易经验,并在贸易过程中积累了巨大的人脉关系和口碑,这类公司由于长期的贸易经验具有更高的信誉和海外市场开拓经验。这类贸易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在对外贸易的国家直接简历贸易基地,借助他国市场优势生产产品,销售给当地市场或者其他市场;另一方面,在对外贸易中遇到问题时,凭借自身优势可以进行有效规避。

(三)大型民营企业。在浙江本土比较大型的企业有镇海石化、万向、远洋渔业、杭州链条等,这类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具有很多国企所不具有的优势,其中:第一,产权明确,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比较有优势的就是其产权结构,相对于国企民营企业的产权更加适合市场变化和更替。第二,在贸易中长期积累的市场经验可以应用在对外投资的事业当中。第三,相对健全的公司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管理机制。第四,自身的技术储备和技术优势,民营企业在生存中比较注意技术的投入和储备,这恰是海外投资所必须的技能。

(三)产业集群企业。在浙江比较具有优势的产业比如义乌小商品城市场、海宁皮革市场、永康五金市场等类似的产业集群的企业在浙江市县中比比皆是,而这些企业往往抱团经营投资,往往具有一般企业所不具有的强大凝聚力和低成本。并且这里这类企业的经营能力卓越,市场拓展能力顽强,经验丰富,是一个非常具有海外投资能力的集群企业。(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胡焱杰.浅析浙江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风险[J].法制与社会,2009,(2):126-127.

[2]王会龙.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及其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1,(28):225-227.

[3]孙金秀,尹晓梅.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和行业选择[J].经营与管理,2013,(06).

浙江省中小企业 第6篇

关键词: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融资模式,创新研究

随着浙江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最近几年, 浙江省中小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市场竞争激烈, 而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也是一直困扰着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更导致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困难,面对这一困境,我们需要全面了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及需求,并提供多种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多方面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帮助,促进浙江省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发展,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一、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

经济建设发展至今,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推动着国家的经济建设[1]。 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市, 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庞大,为浙江省的GDP创造了很大的份额,还为浙江省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的就业难题。 中小企业凭借在经营方式、 生产运作结构上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活跃程度给浙江省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在21 世纪之前,我国经济界一直重视发展大企业,然而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证明这样是不全面的, 这些年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全社会有目共睹的,由此可见, 中小企业在浙江省乃至我国国家经济发展中都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二、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及存在的问题

(一)浙江省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1.内部需求

中小企业想要实现全面的发展, 在设立企业时就要严格遵守市场准则,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存在制度缺失行为,需要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财务监管制度,在筹集自有资金时全面规划企业的发展前景并合理得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的需求, 尤其是在国家政策扶持不足的情况下要懂得寻求多方面的融资途径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企业应重视员工素质建设,并且需要培养一批管理型人才来筹划企业未来,合理安排企业的资金收支,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的信用体系建设, 为中小企业自身实现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

2.外部需求

许多中小企业抵押资产不足,信用额度不够,因此就非常需要政府的援助, 需要政府提供担保来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浙江省政府对于这一方面缺少政策扶持,需要出台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来减少企业的压力和负担,而且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财政投资也比较匮乏,财政支出也存在不合理性, 在这一方面仍旧要依靠政府多做努力,许多机构不愿意承担风险,因此需要政府为企业建立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 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建立保障服务机构, 为中小企业所承担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补偿, 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扶持才能帮助中小企业早日走出困境。

(二)浙江省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1.宏观层面原因

(1)政府政策扶持不足

浙江省的中小企业日益成为促进省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虽然政府近些年有出台一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规章政策,但是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依旧十分不足,而且力度不足,广度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以及减免措施,这必将加重企业的经营负担,在中小企业本就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造成了更大压力,导致了企业融资的困难。浙江省政府对于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或其他政策, 多年来表明要实施的扶持项目也并未得到有效成果, 并且没有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供帮助, 例如在鼓励民间融资和建立专门的金融机构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 以致于中小企业所能实现的融资渠道单一并且较难实现, 为中小企业的建设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困难。

(2)金融机构借贷困难

金融机构的信用政策条件高也是中小企业很难实现融资的一大重要原因。 浙江省许多金融机构的信用条件都是一般只是适用于国有或大型企业的政策, 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很实现如此高的信用标准, 而且大部分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基本也都没有为中小企业专门设立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和扶持项目, 因此中小企业想要实现向金融机构的信贷融资还是存在较大问题。 浙江省的金融体系结构也普遍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 金融机构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优势,而中小企业势力比较弱,因此所能获得资金非常有限, 想要支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远远不足的。

2.企业自身原因

(1)中小企业自身制度不完善

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资产少等特点,与一些国有企业、大型企业相比较设立的条件比较低,因此近年来浙江省有许多商人选择建立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也就导致了一些企业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在制度的漏洞下浑水摸鱼,忽视企业自身的建设,甚至不了解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比如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全面等问题层出不穷,企业不重视自身的制度建设,必然导致企业的融资困难,因此,浙江省的中小企业必须重视到建设全面的内部制度的重要性, 以促进企业获得融资。

(2)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缺失

浙江省许多中小企业存在信用制度缺失的现象,有些企业甚至从思想上忽视信勇体系的重要性[2]。 中小企业不重视自身的信用体系的建设, 造成失信行为严重,甚至还有虚假披露,抽逃资金等恶劣的行为,如此存在的这些行为非常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 因此也在国家政策扶持以及信贷等融资渠道中就很难达到融资要求, 在目前融资渠道还没有充分拓宽的情况下更将会给企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对企业融资的问题带来不利因素。

三、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浙江省的金融政策中缺乏针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措施,政府以及相关机构不应该局限以前的思想,墨守成规,应该要根据经济社会的时事变化,充分了解浙江省市场的变化和目前企业的需要, 积极建立公正合理的法律条例,改革规范模式,针对此难题进行改善和解决,例如利用浙江省财政支出推动金融产业的发展, 奖励为中小企业提供扶持的机构, 可以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采取补偿机制, 浙江省政府也可以建立具有专项扶持作用的银行或其他的一些金融机构, 尤其是对于发展前期的企业, 建立若干条对于融资的优惠条款将对中小企业带来很大的推进作用。

(二)促进金融产品多样化发展

对于浙江省中小企业来说, 实现融资首先选择的就是向银行贷款以及金融产品[3]。 然而浙江省大部分金融机构的产品基本都是面向发展较大的公司, 而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却是十分稀缺, 甚至还有些产品所要求的条件比较高或者因为成本问题不重视中小企业这方面的需求,因此企业所能选择空间非常小,但是面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需要实现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建设,不断实现创新, 积极地为浙江省的中小企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服务, 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和扶持, 依据中小企业所具有的独特的特点来帮助企业实现融资目标,例如全面开发低风险低投入的金融产品,帮助企业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费用, 并做到尽力为中小企业节约繁琐的审核步骤, 帮助企业免去投入资金过多和等候时间较长等困难, 而且对于金融产品需要保证产品的丰富性, 以便提供给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层次需求的企业,大范围的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实现发展。

(三)拓展民间融资渠道

近年来, 在发展基本的金融银行方面融资渠道的同时, 浙江省的中小企业也将更多的目光放到了民间融资的这一方面,而且依据近几年的融资过程,我们也看到民间融资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 如今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的融资渠道相比较来看, 民间借贷可以大大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这也是吸引浙江省中小企业进行民间融资的一大重要因素, 并且可以免去许多复杂的流程和一些不必要的时间, 还可以在保证双方利益的同时有协商条件的权利和余地, 而不是一味被沉重的规范拘束行为,因此,保障民间借贷的融资渠道将会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带来很大的帮助。 我国对于民间融资的扶持和引导政策还是有些欠缺的, 我国需要建立对民间融资渠道的规范以及保护政策, 完善民间融资的机制, 保证过程的合法性以及融资的有效性, 规范信用制度,完善这一渠道的长期顺利有效实施,将中小企业带出困境,实现发展。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具有便捷、快速、储存量大等特点," 互联网+" 的模式也在各方面越来越得到认可[4]。 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如影随形, 贯穿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经济发展强盛的浙江省,互联网的发展也是非常迅猛的,互联网也将不断融入浙江省的经济建设之中。 近年来,互联网在帮助中小企业实现融资中作用不断增加因此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模式对企业的资产、需求及前景进行数据化的分析和研究。 互联网技术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目前的状况,体现中小企业的竞争趋势,可以对企业所讲面临的融资机遇与风险进行评价, 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便高效完成企业融资,利用互联网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模式,能够大大为企业减少融资时间也可以为企业免去一些繁琐的步骤。

对于浙江省金融机构来说,互联网可以开发软件研究技术,还可以通过给予小额利息的方式快速筹集更多的资金,然后再通过较低的利率提供给中小企业实现融资, 并且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实现金融产品的优化和推广,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投资理财和资金管理,因此,浙江省政府和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模式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推广风险投资机制

浙江省的许多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会采取上市的方式来实现融资, 因为这样的模式可以使得企业较快获得比较多的收益。 但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吸引风险投资也是一条可以实现融资的新渠道。 在政府合理的保障政策支持下, 中小企业也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发行债券和股票, 现在在股票市场的中小板块和创业板块就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上市融资的平台。 对于发展较好的浙江省中小企业来说, 风险投资渠道也可以快速帮助企业实现融资,获得一部分资金,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风险投资可以充分挖掘企业的内在潜力, 风险机构的加入和参与,可以促使企业完善自身机制,改进自己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升自己的信用体系,还可以全面分析企业的发展前景,为企业未来的前进方向出谋划策,起到推进作用, 尤其是对于一些发展满足国家需要以及发展高科技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来说, 风险投资是一项不错的融资选择,高风险的同时也能获得高收益,能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而像浙江省的一些风险机构和风险投资家也不能保守思想,一味得把资金投入给大企业大集团,也要跟随经济社会的变化, 将目光汇聚到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身上,充分发挥作用,与此同时,政府也需要健全相关法规, 保障机制, 支持风险机构挖掘中小企业的内涵,帮助浙江省中小企业走上正轨。

参考文献

[1]徐巧静.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经济,2013(26)

[2]许腾.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研究与对策建议[J].现代物业,2012(10)

[3]王愚.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8)

浙江省中小企业 第7篇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大, 金额小, 业务成本高, 导致商业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信贷配给, 而中小企业在活跃市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解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对于增强中国经济活力, 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主要由于融资体系落后, 市场失灵和制度缺损上。如果在融资机制上创新, 与政府紧密合作, 发挥开发性金融市场建设、信用建设的优势, 给中小企业这些“贫血”领域培育“造血”机能, 中小企业融资就不是难题。国家开发银行系统推进中小企业贷款业务, 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这些创新的模式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 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因此本文以国开行浙江省分行对中小企业支持的模式为案例, 在开发性金融对中小企业支持的视角下进行融资模式的探讨, 丰富开发性金融的理论内涵;而且开发性金融构建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有效连接机制, 对于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弥补商业性金融不足, 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发挥了关键作用, 对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浙江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浙江已成为民营经济第一大省, 中小企业也日益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全省共有中小企业30余万家, 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7.7%;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税收总额, 占全部企业税收总额的73.6%;中小企业就业贡献率达96.5%。中小企业在繁荣城乡市场、出口创汇、开创新兴产业,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国民就业等方面,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主要依靠内源融资和民间融资, 从银行融资的比例较小。内源融资仅仅凭借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 使得可用资金相当有限;而民间融资又面临高额的融资成本以及复杂的担保关系, 在当前国际经济衰退的境况下, 大量企业不能实现盈利甚至出现“倒闭潮”, 也使得民间借贷的风险完全暴露, 一时间民间借贷渠道也向中小企业关闭。

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取贷款, 从企业自身来讲是由于浙江中小企业大部分是个体或者家族式, 产权结构单一, 财务制度混乱, 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不愿与之合作;同时企业缺乏足够的担保物来降低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也使银行惜贷或信贷不配合。

二、开发性金融理论

陈元董事长通过国家开发银行的实践证明, 开发性金融是把先进的金融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具体实践相结合, 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物质与制度制约的重要力量。开发性金融是传统的政策性金融的继承与超越, 开发性金融脱胎于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是把信贷资金财政化, 前者是财政资金信贷化, 即把财政资金用市场化的方法运作。政策性金融是以优于商业性金融的条件向特定项目提供中长期大额贷款, 不追求自身业绩, 其实质是财政拨款的延伸和补充, 作用有限。而开发性金融则是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发展, 不但可以从事传统的政策性金融业务, 通过市场化经营, 其能力和潜力均远远大于政策性金融。

国外经验表面, 存在市场缺损的领域往往是政府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这些领域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进入, 从而成为开发性金融的核心领域。研究发现德日两国中小企业开发性金融的活动对市场机制起到了重要的补充和引导作用。这种政策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国家宏观调控在中小企业金融领域的效率, 大大降低了社会成本。此外, 坚持资金运用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在不违背资金有偿使用原则前提下, 体现了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态度, 保证了贷款的社会经济效益顺利实现。

三、浙江开发性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模式

开发性金融在中国的机构载体是国家开发银行, 在探索开发性金融的道路上摸索到了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国特色开发性金融理论。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成立于1999年3月, 是国家开发银行在浙江省设立的一级分行, 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 致力于缓解和消除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 积极支持浙江省的经济建设和投融资体制建设, 为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小企业贷款困境的核心在于信息不对称、操作成本高以及风险难以控制, 开发银行以独有的金融社会化理念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调动政府等社会资源共同推进业务来解决信息不对称;依托合作机构操作辅助性工作来降低操作成本;社会化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来降低风险。浙江分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模式历经了直贷、商行转贷、平台委贷的探索实践, 逐步发展为以政府合作为基础, 以合作机构和平台建设为手段, 以社会化风险分担补偿为保障的有合作机构的委贷模式。

1. 政府平台合作模式。

由政府出面组建法人形式的借款主体, 作为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合作平台, 负责中小企业开发、受理、组织民主评议后向开行推荐。该模式是分行最早开展的中小企业贷款模式, 为分行实践中小企业贷款探索了路子, 收到良好的效果。该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是按照“政府入口”的要求, 以产业规划和政府热点为切入口, 充分发挥了政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二是“市场出口为目标”, 有效协调各方利益, 实现了政府、银行、企业“三赢”;三是以融资支持和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了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位一体”信用平台建设。

2. 租赁平台合作模式。

通过与租赁公司合作, 支持开行业务范围内有技术改造需求的中小企业。租赁公司作为贷款统借统还平台, 负责承担对贷款项目的选择、评审和后期信贷管理职能。该业务模式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 通过企业的租金支持建立一种市场化的贷款偿还机制, 避免了贷款被挪用的风险, 又构建了还款现金流, 使得该业务模式具备可持续发展空间。

浙江分行与有较高的经营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的租赁公司合作的模式主要是:分行依托租赁公司选择、评审中小企业融资项目, 通过资金封闭运作、专款专用的方式, 将贷款资金与设备租赁结合起来, 专项用于中小企业技术更新、设备升级改造, 项目委托租赁公司监管, 通过企业的租金支持建立对应的贷款偿还机制, 贷款资金通过融资租赁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租赁公司负责开发、筛选中小企业项目向我行推荐, 同时承担统借统还责任, 租赁公司将租赁合同项下的各项应收账款质押给我行, 作为统借统还的贷款担保, 并负责对项目进行后期管理。这样, 避免了贷款被挪用的风险, 又构建了还款现金流。这种模式完全通过市场规则运行, 较好地解决了各方的权利义务, 可以实现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通过该平台有效解决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为浙江省中小企业输血了上亿元的资金, 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

3. 担保平台合作模式。

浙江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但自1996年成立第一家信用担保机构以来, 信用担保行业发展迅速, 业务规模位于全国前列。浙江现有600多家担保公司, 2011年共为全省11万家小微企业担保了1 100亿元的贷款, 占浙江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6%-7%左右。

浙江分行通过与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密切合作, 围绕“抱团增信”的核心理念, 创造性地将开发性金融的融资优势与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担保机构的抱团优势以及地方金融机构的网络优势进行有机整合, 建立了政府指导扶持、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 实现了开发性金融对小企业客户“组织化、系统化、专业化、批发式”的批量支持。

利用这一平台开发的具体合作方案为:开行与省中小企业局签订中小企业贷款合作协议, 中小企业局负责组织推动和政策支持, 开行结合省中小企业局“三年万家”微小企业培育工程, 重点支持成长型小企业;省信用与担保协会专门成立浙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 负责各地担保公司推荐的小企业贷款项目审查、批量向开行推荐;中小企业由担保公司筛选、评审、申报, 各中小企业与担保公司办理反担保手续;在各担保公司分散担保的基础上, 由信用与担保协会集中整合各担保公司力量, “抱团”增强信用, 同时设立风险准备金, 作为担保公司的后盾, 在某个担保公司不能代偿的情况下, 动用共同基金还款。此举一是整合了担保公司分散的信用能力, 形成了合力, 起到了类似再担保的作用;二是通过这一共同体提升了整体信用意愿, 各担保公司间互相监督, 互相制约, 共同提高。

由于这一合作平台支持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成长型小企业, 因此该平台也可以形象地称为“浙江中小企业成长贷款平台”。同时这个模式下还整合了分散的担保机构的信用能力, 有效地将开发性金融的融资优势和政府的组织优势结合起来, 构筑了运行顺畅有效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走出了中小企业贷款信用结构市场化的新路, 即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又支持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规范和提升。该模式风险防范措施到位, 操作性强, 合规性好, 是浙江分行支持省内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创新。

浙江分行努力建立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市县合作机制、合作机构网络、风险控制网络体系以及科学先进、风险可控、适合中国国情和开行特色的业务运行体系, 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总量显著增加, 盈利水平稳步提升, 逐步成长为开行新的贷款业务支柱。

结论

开发性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支持领域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些经验主要集中在风险控制机制、平台搭建模式、贷款运作方式等方面。总的来说, 现有的融资体系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开发性金融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府组织增信的作用, 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 约定共建信用、贷款支持、承诺还款等内容, 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和信用体系, 这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诸多风险。

浙江省中小企业 第8篇

关键词:成长型中小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因子分析

(一)引言

浙江是陆域面积小省,更是资源小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之所以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大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中小企业不仅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载体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而且,它还对提升全省经济的创新能力,配合大企业高效运作,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地区平衡,以及提高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质量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样的前提下,要求我们对中小企业竞争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尤其是极具潜力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它们是指在较长的时期内,具有持续挖掘未利用资源能力,不同程度地呈现整体扩张态势,未来发展预期良好的中小企业,也是我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浙江省不同行业成长型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作出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发展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基本思路。

(二)成长型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1. 成长型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和评价思路

(1)成长型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竞争力研究有国际比较学派、产业分析理论、企业资源基础论等多种理论学派,它们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都具有借鉴意义。但已有的竞争力理论和评价方法大多集中于较为宏观的国际比较、产业分析或者偏重于打企业竞争力研究,还需要结合成长型中小企业特点,研究具有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评价体系。

(2)成长型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思路

借鉴国内外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可以基于两条分析路线:一是企业内在的资源和能力形成的企业内在竞争力,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二是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优劣会形成企业的外部环境竞争力,外部环境的影响会逐步渗透于企业内在要素的变化之中从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强弱。

2. 成长型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外部环境竞争力指标

可以从贸易环境、法制环境、竞争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社会环境、政府服务等八个方面全面评价外部环境状况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2)企业内在竞争力指标

获利能力:总资产利润率;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亏损率。

产品竞争力:产品产销率;设备利用率;产品集中度;销售竞争力。

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总收入额;流动比率;营运资金占总资产比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流动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

成长能力:主营业务增长率;总资产扩张率;总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

研发技术能力:高学历员工占比;研发费用额;生产技术水平。

(三)基于因子分析的成长型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因子分析是一种很有效的降维和信息萃取技术。它是一种把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在尽量减少信息丢失的前提下,从众多指标中提取出少量的不相关指标,然后再根据贡献率定以权重,进而计算出综合得分,其计算结果更为准确、客观、操作性比较强。

1.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通过对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把变量分组,使得同一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就可试图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变量。

2. 因子分析的计算步骤:

第一步:选取分析变量: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第二步:数据标准化、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第三步: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以及特征向量;第四步:确定综合因子数以及因子结构和因子模型;第五步:因子旋转;第六步:计算因子得分。

(四)实证研究

由于外部环境竞争力和某些企业内在竞争力指标 (如产品竞争力、研发技术能力等) 很难获得实际数据,即使得到,其主观因素也非常显著,为简化问题,本文暂不考虑这些指标。显性指标是各种因素在市场竞争中的集中体现,其数据也容易从公开媒体得到。

本文从浙江省统计局选择了12个显性指标来构建成长型中小竞争力测评指标体系,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分别表示行业、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负债流动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营运资金占总资产比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和总资产扩张率。用这些指标对2006年浙江省29个行业的成长型中小企业竞争力进行测评。

1. 通过SPSS13.0软件对所给指标基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首先对其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

其中KMO值为0.449,根据统计学家Kaiset给出的分析,KMO取值大于0.5,适于因子分析;Bartlett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小平0.05,因此拒绝其零假设,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2.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后求得其相关系数矩阵R为:

由上面结果知原始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进行因子分析是合适的。

3. 特征根与方差贡献率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保留5个公因子为宜,前5个公因子集中了原始12个变量信息的87%,且前5个公因子的特征根均大于1,可见效果是比较好的。

4. 旋转后因子载荷阵

根据因子分析的原理,每个公共因子和其包含的指标应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而各个公共因子间相关性较低。从表中可知,第一个公共因子在指标X7 (流动比率) 、X8 (营运资金占总资产比率) 、X9 (固定资产周转率) 上有较大载荷,可以归为一类,这个因子可称为企业的运营能力;第二个公共因子在指标X2 (销售利润率) 、X3 (成本利润率) 、X4 (总资产利润率) 上有较大载荷,归为一类,这个因子可称为企业的获利能力;第三个公共因子在指标X10 (流动资金周转率) 、X11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上有较大载荷,可称这个因子为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能力;第四个公共因子在指标X12 (主营业务增长率) 、X13 (总资产扩张率) 上有较大载荷,可称这个因子为企业的成长能力;第五个公共因子在指标X5 (负债流动率) 、X6 (资产负债率) 上有较大载荷,这个因子可称为企业的偿债能力。

5. 因子得分

从表中可看出浙江省成长型中小企业29个行业的因子得分,在第一个公因子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得分最高,是4.704,可知该行业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在企业的运营能力方面较强;同理可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其他电子设备行业在企业的获利能力方面较好,因子得分为1.869;橡胶制品业在第三个公因子得分最高,是2.822,可认为其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能力最好;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行业的企业成长能力最好,因子得分为2.765;第五个公因子的企业偿债能力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得分最高,是3.88。

(五)浙江省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1. 实行“抓大扶小”的政策,加快发展成长型中小企业

实行“抓大扶小、两头并举”的政策,既鼓励和支持大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又加大对现有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之加快发展,成长为大企业;既抓好大企业和重点企业,又积极培育和扶持小企业,特别是初创型小企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大中型企业的后备军,为本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夯实基础,不断提高创业活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源。

2. 落实“走在前列”的要求,加快提升成长型中小企业

成长型中小企业是否能保持先行的发展势头,是影响浙江经济能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成长型中小企业在今后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创造新的发展优势。

(1)引导成长型中小企业制度创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深化企业改革,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4)推动中小企业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5)全面提高中小企业对外开放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6)推进大中小企业发展梯队建设,继续保持领先发展。

3.“法治浙江”的理念,推进成长型中小企业地方立法

成长型中小企业是弱势群体。维护自由竞争,培育和保护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才能保持经济增长的活力。

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以法规、规章形式加以规范,把有关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转化为地方性法规。”根据这个精神,浙江省可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浙江的实际需要,适宜单行立法的实行单行立法,适宜分散立法的不搞单行立法,把全省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加强成长型中小企业立法工作,从法律上促进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这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军, 万鹏.成长型中小企业平均体系综述[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7, (2) .

[3]吴晓伟, 吴伟租, 徐福缘.因子分析模型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J].工业技术经济, 2004, (12) .

[4]关于促进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考[J].广东经济, 2005, (4) .

浙江省中小企业 第9篇

领导方式应该是更加严格刻板的, 还是应该更加人性宽容的, 抑或应该存在一种领导道德作为领导方式的核心主线, 这些争论最早出现在西方学者关于管理者领导哲学层面的讨论过程中。Brown和Treviňo比较分析了一些重要领导理论的特质和优劣点, 如变革型领导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诚信领导 (Authentic Leadership) 、精神型领导 (Spiritual Leadership) 等领导方式, 提出以往的管理方式普遍缺失了一种“管理伦理”的要素[1]。

中小企业管理方式一直备受争议, 也是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一方面, 中小企业由于管理权主要集中于个人领导者, 组织构架也较为简单, 利于在领导过程中形成以个人威信或者个人魅力为基础的领导方式;而另一方面, 由于个人领导者在长期管理工作过程中必然受到众多局限性, 导致企业领导方式有时过于简单粗暴, 同时引发诸如上下级关系紧张、员工心理安全缺失等现实问题。缺乏正面、积极的制度性约束是造成中小企业管理时常陷入混乱无序的重要原因, 而“管理伦理”思想可以被借鉴到中小企业管理实践中, 对传统的基于个人风格的领导方式形成有效的补充。本文也是基于中小企业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冲突等问题, 试图以伦理型领导方式这一创新管理思想作为化解此类管理问题的方法。

2 伦理领导有效性的文献综述

Kanungo提出伦理领导主要内涵包括了个体领导者的品格以及领导行为中包含着的伦理或道德的特征[2]。这里存在着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面的道德或伦理与我们日常中所提及的有道德感的概念是相互承接的, 即作为一个领导者, 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自身道德修养, 包括正直、诚实、值得信任、关爱他人、公开透明、品德高尚, 他们秉持价值、客观公正、关爱社会, 遵循伦理的决策规则;第二层面的道德或伦理则是与管理企业联接的, 它要求管理者设定企业发展利益为一级考虑目标, 被管理者的职业发展利益为二级考虑目标, 通过自身的示范效应对企业日常管理过程设立明确的道德标准、作出相应的利他性管理决策, 并采取奖惩策略确保这些标准得以执行。国内外研究表明, 伦理领导方式与工作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已有较丰富的实证支持, 但是目前尚鲜有探讨伦理领导方式如何作用于员工工作绩效的内生过程机理的研究, 同时更加缺乏这一方面研究的实证结果支持, 这也是本研究旨在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取得成功必须首先经由组织成员之间达成一致理念, 在心理层面上形成一种组织归属感或者心理安全感 (Psychological Safety) 。心理安全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家Amy Edmondson在《行政科学季刊》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ASQ) 上开创性地提出的[3]。他在文章中指出, 在管理实际工作过程中, 组织成员往往会表达对现行规定或者管理制度的不满, 或者针对某个观点进行争论的情形。当然这既是组织创新的源泉, 又往往造成组织成员心理上的顾虑, 比如说, 当某人要批评团队中的另外一个人的时候, 他 (她) 可能会顾虑是否会伤害两个人之间的友好关系。伦理领导方式要求管理者营造出“组织心理安全”的气氛来消除这种顾虑。所谓组织心理安全是一种被组织成员所接受的组织理念, 能够帮助团队成员愿意承担人际关系的风险。伦理领导方式的核心理念是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和信任诚实的人际关系, 团队心理安全正是这种领导理念在组织成员中有效施行的保障, 有利于组织学习行为并促进组织创新。

目前对组织心理安全的定量研究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团队心理安全通过激发团队成员的学习创新行为而对团队绩效产生影响, 如Edmondson研究发现团队学习和创新行为是团队心理安全与团队绩效间的中介变量[3]。另一方面是研究团队心理安全通过提高成员工作投入来提升团队绩效, 如Brown发现心理安全作为个体工作动机的一个维度, 通过影响工作投入影响个体工作绩效[4];May实证验证了团队心理安全与团队成员工作投入正向相关[5];Mayer研究发现一个具有较高心理安全的团队其成员能够把更多精力投入于工作, 进而获得较好的团队绩效, 反之, 低心理安全使成员为了避免受到组织政治的困扰而花大量时间自我防卫的时候, 其团队绩效必然受到消极影响[6]。这些研究都试图通过对组织心理安全概念的剖析对其实现量化衡量。

另一方面, 有效的管理方式都是基于上下级之间的良好沟通而实现的, 这种领导与成员之间的关系交换 (LMX, Leader-Member Exchange) 促使上层的领导理念更好地被下级部署领会并实际应用。该理论由Graen教授于1972年提出, 研究指出领导者在工作中要区分不同的员工, 采用不同的管理风格并与之建立起不同类型的关系[7]。该理论提出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会区分“圈内部属” (in-group) 和“圈外部属” (out-group) 。其中, 圈内部属与领导的接触更频繁, 因此将获得更多的自信、关注以及资源承诺, 承担更高的工作责任感, 并且更容易被领导评估为高绩效的工作者;圈外部属则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员工, 他们与领导的关系局限于正常的工作范围以内, 所得到的信任和资源承诺也低于圈内部属。组织的LMX程度也相应地产生分化, 圈子内的人得到更多的重视、更多的支持, 甚至是更多的权力。Graen和Schiemann通过研究发现, 管理者和圈内成员联系更为紧密, 就共同参与的事件更能达成一致意见[7]。

伦理领导所提出的公平价值观就要求扩大传统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内圈范围”, 在整个组织内部实行统一的交流渠道和关系, 所以可以看出伦理领导方式应该是一种高程度LMX状态, 并且在领导员工之间普遍、有效的交流协作过程中实现组织管理绩效的提升。对于LMX的考察指标, 最著名的是来自于Graen和Novak提出的测量LMX量表[8]。测量LMX量表测量主管和部属之间工作关系的特征主要包括:上司了解下属在工作上的问题及个人需要的程度;上司对下属的潜能了解的程度;上司运用他的职权帮助下属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上司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帮助下属的机会有多大;上下级之间工作关系的有效性;下属愿意为上司所作出的决策辩护和解释的可能性多大;下属是否知道上司对他工作的满意度。

还有研究学者认为组织公民行为 (OCB) 是伦理领导有效进行的重要考察指标之一。OCB的概念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管理学教授奥甘 (Organ) 等人在1984年首先提出的。所谓组织公民行为就是组织中的成员所采取的不是其本身工作职责所要求的额外有利于组织利益的行为。Philip Podsakoff等人在《管理学期刊》 (《Journal of Management》) 上分析了两个层面上的组织公民行为: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9]。在个体层面, 个体对组织的满意程度能够导致其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在群体层面, 群体的和睦程度能够导致群体内组织公民行为更多地出现。

伦理领导方式要求组织成员能够释放一些资源从而将其用于更具生产效率的方面, 节约纯粹用于维持目的而不是开发目的投入, 促进团队内部以及团队之间的协调活动[10]。侯亚丁等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组织公民行为构建了测量维度, 并且对组织公民行为在中国的环境下如何产生以及如何发生作用进行了分析[11,12]。

综上研究, 我们认为伦理领导方式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组织成员的心理安全基础之上, 实现组织成员之间的有效关系交换以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形成, 最终提升管理绩效, 所以, 伦理领导总体来说就是借由组织成员心理安全、领导成员关系交换以及公民行为作为中间途径对最终的员工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3 研究方法与验证过程

3.1 变量的选取与测度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的分析方法对伦理领导的有效性问题进行研究, 其中所涉及到的变量从可测性的角度分为两类:显变量和潜变量。根据文献整理与归纳的结果, 最终选取的潜变量包括企业伦理领导、心理安全、关系交换、组织公民行为、员工工作绩效, 其中关系交换变量被细分为情感联接、忠诚度两个分变量加以衡量, 组织公民行为变量被细分为职业贡献、专业尊敬两个分变量进行衡量。刻画各项变量的具体显变量共34项, 变量具体分类如表1所示。

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012年统计数据表明浙江共有工业中小微企业20多万家, 吸纳就业1 178.5万人, 占企业从业人员的55.5%, 承担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工作。中小企业作为全球浙商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 长期以来为打造浙江的各类专业市场、发展浙江的块状经济及产业集群、推动科技创新、充实地方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在全国也具有代表性和风向标的作用。但另一方面, 浙江省中小企业的管理绩效一直受到争议, 无论是从学界还是从中小企业管理者自身, 都呼唤有创新型的管理理论指导实际工作。所以本研究实证分析主要针对浙江省中小企业进行, 意在发掘伦理领导有效性理论在浙江省中小企业这一特殊群体中的实施情况, 这对于剖析一般性企业的伦理领导所产生的绩效影响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本研究的主要对象来自浙江省杭州、丽水、温州等地的中小企业。问卷从2010年11月20日开始发放, 到2011年3月30日回收截止, 共历时4个月余, 期间主要分三个途径获取问卷数据:一是跟随课题组在进行案例深度调研的同时直接获取问卷, 现场解答问卷中的事项并交换意见。该部分数据资料直接收回, 并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通过这种方式发出调查问卷20份, 回收16份, 回收率相对较高, 回收率为80%。二是通过查找企业的黄页, 直接向相关企业发Email, 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12份。经过邮件的反复催问, 问卷的回收率仍很低, 只有6%。三是通过所调研企业管理层关系帮助向本企业基层工作组以及其他关系企业的基层工作组发放, 共发出调查问卷600份, 回收454份, 回收率相对较高, 回收率为75.67%。在总共回收的482份问卷中, 总计有效问卷数为448份, 有效问卷比例较高, 达92.94%。对回收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 将个人信息整理成如表2所示。

3.3 变量的信度检验

就科学的角度而言, 一个良好的测量工具 (量表) 应具有足够的信度和效度。所谓信度, 即可靠性, 指的是一份测验所测得分数的可信度或稳定性, 也就是同一群受测者在同一份测验上测验多次的分数要有一致性, 所以信度是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对信度测量可从两个层面分析, 即测验结果的稳定度与一致性。

本研究将针对每个变量所对应的问卷题项计算Cronbach’s alpha值 (1) 评价信度, 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 保留在变量测度题项中的题项对所有题项 (Item-Total) 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6, 各潜变量的测度变量的Cronbachα系数值都超过了0.8, 符合Item-Total相关系数应该大于0.35、Cronbachα系数值应大于0.7的判断标准 (Nunnally和Bernstein) , 且表中删除该变量后的α值一般都比子量表的α系数要小。检验结果表明, 伦理领导各考察指标、心理安全等中间变量指标以及员工工作绩效子量表中各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内部结构一致性, 量表设计符合信度要求。

同时, 从表3中我们也可以发现, 专业尊敬中的PR3 (我上司的专业技能超过我的技能水平) 这一指标的Item-Total相关系数为0.289, 不符合I-tem-Total相关系数应大于0.35的判断标准, 且表中删除该变量后的α值比子量表的α系数大。其得分越小说明对企业的影响越大, 有可能因企业在填写问卷时有部分被访问者对题项看得不够仔细, 没有将其作为逆指标来处理, 造成结果与实际不符, 因此考虑在后续的分析中将PR3删除。调整后的知识整合与应用子量表的信度检验如表4所示。检验结果表明, 经过调整后, 职业贡献因素子量表中各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内部结构一致性, 符合信度要求, 不再需要删除其他变量。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 需要对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进行检验, 本研究采用KMO样本充足度测量值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来进行检验。当KMO值小于0.6时, 数据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当KMO值在0.6与0.7之间, 则说明数据勉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当KMO值大于0.7时, 说明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当KMO值大于0.8时, 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而当KMO值大于0.9时, 说明数据就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马庆国;吴明隆) 。

表5显示, 各子量表的KMO值均大于0.7, 适合做因子分析;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 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 适宜做因子分析。

本文还对模型的拟合效果及回归参数进行分析, 检验各子量表的整体效度。模型的拟合指数指标主要包括:χ2值、χ2/d.f值、拟合优度指数 (GFI) 、调整拟合优度指数 (AGFI) 、近似误差平方根 (RMSEA) 、增值拟合优度指数 (IFI) 、非正态拟合优度指数 (TLI) 、比较拟合优度指数 (CFI) 。表5给出了表征各测度项CFA模型拟合效果的统计值。从数据结果来看, 各子量表CFA模型的χ2显著性都大于0.05, χ2/d.f.值符合小于2的标准, AGFI都大于推荐的标准值0.8, GFI、IFI、TLI、CFI都大于推荐的标准值0.9, RMSEA都小于推荐的标准值0.1。各项测度指标都比较接近理想值, 说明各子量表构成的测度模型的拟合效果符合要求。

3.4 SEM模型检验与修正输出结果

本节通过运用结构方程建模 (SEM) 方法对技术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路径关系进行了分析, 分析表明, 伦理领导方式借由心理安全、情感联接等路径作用于员工的工作绩效, 其作用机理和路径关系如图1所示。

通过结构方程建模对中介模型的拟合度进行了分析, 模型的拟合指标为χ2/df=2.175, GFI=0.870, NFI=880, IFI=0.932, TLI=0.925, CFI=0.931, RMSEA=0.051, 均比较理想, 说明中介模型的拟合度符合要求。验证中介模型和各变量间的路径系数后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 伦理型领导与心理安全以及心理安全与工作绩效之间的路径系数均显著, 表明心理安全在伦理型领导与工作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2) 伦理型领导与LMX的职业贡献维度以及LMX的贡献维度与工作绩效之间的路径系数均显著, 表明LMX的忠诚维度在伦理型领导与工作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3) 伦理型领导与LMX的忠诚维度以及LMX的忠诚维度与工作绩效之间的路径系数均显著, 表明LMX的忠诚维度在伦理型领导与工作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4) 伦理型领导与LMX的情感维度、专业尊敬维度之间的路径系数均显著, 但是LMX的情感维度和专业尊敬维度与工作绩效之间的路径系数均不显著, 表明这两个维度在伦理型领导与工作绩效间的中介作用未得到证明。

4 结论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建模 (SEM) 方法对伦理领导、组织内成员的心理安全、关系交换以及公民行为等与员工工作绩效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以来自浙江省中小企业的问卷数据验证了伦理领导通过组织成员的关系交换、心理安全等途径最终与员工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伦理领导方式显著影响到组织内员工的工作绩效, 其中通过组织成员的心理安全、组织成员的忠诚度以及组织成员的职业贡献这三条路径显示为显著贯通, 说明伦理领导方式能够积极加强组织内成员的心理安全感, 提升组织成员之间的忠诚度, 促进组织成员对工作的投入性和职业贡献, 从而对员工的工作绩效产生显著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 伦理领导方式也对组织成员之间的感情联接以及上下级之间的专业尊敬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作用, 但是这两条路径在对员工工作绩效的最终影响方面不显著, 说明伦理领导方式不是主要借由这两个分指标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证明了伦理领导方式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这种创新的管理方式值得在中小企业中进行培训推广。当然伦理领导方式对于领导者也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尤其是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秉承诚实信用的管理理念、保持公平公正的领导态度以及建立起一整套上下级的共同工作目标, 这些都需要管理者将伦理领导理论和企业实际情况、企业管理环境等相结合后, 实事求是地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企业管理方法。

摘要:从企业伦理领导的概念出发, 分析伦理领导的特质和优越性, 并指出其对中小企业管理绩效的正面影响;通过分析伦理领导的影响途径, 提出组织成员心理安全、情感联接、忠诚度等一系列中间变量并构建研究模型, 基于此理论模型采用来自浙江省中小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得到一些积极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伦理领导,中小企业,组织关系交换,心理安全,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1]L K TREVIˇNO, M E BROWN, L P HARTMAN.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of perceived executive ethical leadership:Perceptions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the executive suite[J].Human Relations, 2003 (5) :5-37

[2]KANUNGO.Ethical values of transactional and Canadian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J].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01 (4) :257-2651

[3]A EDLNONDSON.Paychological safety and learning behavior in work tea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terly, 1999 (44) :350-383

[4]S P BROWN, T W LEIGH.A new look at psychological climat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job involvement, effort,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6 (4) :358-368

[5]D R MAY, R L GILSON, L M HARTER.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meaningfulness, safety, availability and the engagement of the human spirit at work[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4 (7) :11-37

[6]D M MAYER, M KUENZI, R GREENBAUM, et al.How low does ethical leadership flow test of a trickle-down model[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9 (10) :1-13

[7]G B GRAEN, W SCHIEMANN.Leader-member agreement:A vertical dyad linkage approach[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78 (63) :206-212

[8]G B GRAEN, M UHL-BIEN.Relationship-based approach to leadership:Development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 (LMX) theory of leadership over 25 years:Applying a multi-level-multi-domain perspective[J].Leadership Quarly, 1995 (6) :219-247

[9]MEDA.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thical leadership[D].Lisle:Benedictine University, 2005

[10]范丽群, 石金涛.我国企业伦理气氛及不道德行为差异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7 (4) :42-45

[11]侯亚丁.企业伦理与领导效率研究——从交易型领导到转换型领导[J].南开管理评论, 2003 (5) :49-53

浙江省中小企业 第10篇

兰溪农合行领导班子把支持服务实体经济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把支持两转企业转型升级工作作为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抓手,立足长远,制定切合实际的金融支持两转企业转型升级,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和深化各项服务工作,确保两转企业成熟一家扶持一家,大力支持兰溪两转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小上规”企业、“个转企”企业贷款名册,列入优质客户资源库;对“个转企”、“小上规”企业开设绿色贷款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和限时审批、办结制度;对“个转企”企业采用最便捷的方法办理结算账户的变更手续;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要求、发展前景和信用较好但暂时有困难的两转企业,贷款利率给予优惠等措施给两转企业转型升级增添了“金燃料”。

截止目前,兰溪农合行支持“小上规”企业35家,投放贷款金额16068万元;支持个体户转型升级为小企业投放8326万元,支持99家个体户升级为小企业,占兰溪全市243家个转企总额的40.74%,促进了全市“小上规”、“个转企”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浙江省中小企业 第11篇

一、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资金是中小企业运转的“血液”, 企业要维系, 要发展, 要创新, 离不开资金。融资渠道单一历来是中小企业运营的弊病。眼下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银行, 由于经济大环境、宏观政策、自身运营理念等原因, 一再对中小企业惜贷。这样一来, 不被认作是优质客户的中小企业被釜底抽薪, 在最需要资金的时候, 呈现在眼前的却是资金断流, 生存困难的残酷现实。

(一) 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主要有:

1.过度依赖银行贷款;

2.中小企业在证券市场中力图股票融资效果微乎其微;

3.企业债券未被中小企业充分利用;

4.民间借贷大行其道。

(二) 目前融资方式下的弊端

1.集中使用银行贷款。一是易受宏观经济, 政策调控的影响, 一旦银行收紧银根, 作为弱势群体的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资助, 偏赖于一种方式风险太大, 使企业极容易面临财务风险乃至破产;二则加大了银行的风险, 如果银行在发放了大量贷款后, 没有及时收回, 较易引起银行资金的流动性问题, 若遇上挤兑, 则会引起崩盘的连锁反应, 不利于我国金融秩序的稳定。

2.放弃了其他的融资方式, 使资本结构单一。不但无法筹集到更多的资金来适应企业发展, 抓住投资机会, 应付临时性的支付需要;更无法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享受不同融资方式带来的利息成本节约的好处, 税务筹划的灵活性, 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处于初级阶段, 没有进步, 就不可能充分提升企业价值, 从而使投资者回报最大化。

3.由民间借贷所引发的问题颇多。 (1) 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实施; (2) 给社会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3) 难以对民间借贷中介组织进行有效监管; (4) 民间借贷利率监测难度较大。

二、建立省区域性企业债券市场是解决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一) 建立区域性企业债券市场的必要性阐述

1.集中力量扶持区域内的企业融资。区域性的企业债券市场其债券的发行主体一般为本区域内的企业。集中力量为本区域企业解决资金问题, 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 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上的闲余资金, 调动区域内各方的积极性。

2.化解由于发送信号困难原因导致的资金不足。区域企业债券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功效极强的信号发放器, 将迫切需要资金的合格企业列入其中, 引导投资者资金投入, 既解决了不少企业信号发不出去的困难, 又使广大的投资需求得到了满足。区域性企业债券市场就是解决资金供求摩擦的润滑油。

3.降低资金供需的成本, 促进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有一种成本叫做“鞋底成本”, 即交易双方为了得到交易的理想结果所发生的与交易并无直接联系的费用支出。在企业与投资者的资金供需中, 这种类似“鞋底成本”的无谓成本的发生是很普遍的, 区域性企业债券市场的创办初衷就是为了缓解这一情况, 减少无谓成本的发生, 使资金供求双方获得最大的利益。

4.引入外省资金, 发挥融资的杠杆效应。区域性企业债券市场的建立, 不但是本区域内民间资本的投资途径, 也可以吸引外省的资金, 更好地弥补区域内企业资金的不足。浙江省企业有创造财富的能力, 通过资本引入, 将各自的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利用到最大限度, 调节资源配置, 合理生产要素布局。

(二) 建立浙江省区域性企业债券市场的可行性阐述

浙江省区域性企业债券市场 (以下简称“企业债券市场”) , 是以省内中小企业为发行单位, 发行约定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债权债务凭证的场外交易市场。发行主体通过招投标发行企业债券后, 投资者持有的债券可在浙江省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 是一个兼有一级资本市场与二级市场的整体性市场。

它的主要特征有:

1.债券发行单位为浙江省中小企业;

2.是企业债券的场外交易市场;

3.在浙江省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 可以实现区域性的全流通;

4.兼具资本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功能。

建设区域性企业债券市场, 旨在解决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发挥债券融资的优势, 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 提高省资本配置效率, 充分利用资源, 分散金融风险, 实现浙江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 一向在改革中身先士卒, 也正因为此, 往往能在商场上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此次贯彻中共中央的决心, 作为大力发展企业债券的试点, 率先建立浙江省区域性企业债券市场, 一是经济形势的迫在眉睫, 二是政治任务的主动请缨, 浙江省都义不容辞。

在实践中, 浙江省也有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优势:

1.长期市场大潮的冲击下, 形成了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一大批优质的中小企业, 他们有市场, 有技术, 有人才, 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具有投资价值。

2.历史来看, 浙江人一直有经商的意识, 从早期红极一时的浙商, 到如今在全国领先的民营企业, 塑造了一大批有胆识, 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他们较容易接受债券融资这个在中国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而富有冒险精神, 敢于实践, 敢于挑战的性格也会让广大的浙江民众成为投资企业债券的生力军。

3.浙江省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几个地区之一, 地殷民富, 民间资本充足, 为建设企业债券市场提供了必备的资金条件。

4.第三产业在浙江省发展迅速, 与建设企业债券市场配套的相关服务机构已有雏形, 如在全国颇有口碑, 现已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宁波银行, 其经营的主要战略方针便是为中小企业服务。

此外, 浙江省领导颇具战略眼光地提出了“金融强省”的口号, 力图发挥浙江省所长, 以金融产业为龙头, 带动其他产业增长, 决心开拓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新局面。而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快发展企业债券的步伐, 调整资本配置结构, 扩大融资规模, 这无疑不仅使建设“企业债券市场”成为了可能, 而且势必成为浙江省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有了中央、地方领导首肯与大力支持, 政策法规上遇到的瓶颈也就有望迎刃而解了。

三、建立浙江省区域性企业债券市场的具体建议

(一) 建立基准利率, 推进企业债券利率发行市场化

利率是债务融资的价格 (包括存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 , 是引导金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信号。健全的企业债券市场中, 利率是由市场来决定的, 只有风险与收益匹配, 才能达到资本需求与供给的均衡状态, 做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我们应该在新的“管理条例”中强调利率市场化, 改变利率管制的历史沿革。在试点的特殊政策下, 利用证监会派出机构的职能, 听取专家, 学者的意见后确定一个基准利率并对外公布, 且在此以后不断对其监控或修正。

(二) 大力施行“做市商”制度

要积极发展场外交易市场, 增强市场的流动性, 就必须引入“做市商”制度。从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的操作实践看, “做市商”制度是场外债券市场通行的做法。

证监会批准的67家证券公司, 他们既有一定的人才储备, 又对“企业债券市场”颇有了解。可通过他们尽可能增加做市商数量, 加入竞争的因子, 有助于“做市商”队伍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场外交易的价格更公允, 更能如实反映对企业债券的供需状况。另外, 市场有自然过滤器的作用, 经过优胜劣汰, 将不能胜任的机构挤出“做市商”队伍。

(三) 废除强制银行担保, 培育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债券担保机构

完整的“企业债券市场”中必定会存在一些收益高, 风险也高的“次级”债券, 为保障投资者利益, 通常的做法是对企业债券提供担保。我国一般施行强制银行担保, 这种不顾市场的做法一来加重银行负担, 二来加剧金融风险, 不可采用。

有担保的“次级”企业债券是“企业债券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与其他类型的债券优势互补, 使整个“企业债券市场”的风险收益趋于平衡状态, 也满足了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的需要。培育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债券担保机构是一剂良方。由于有担保的需求, 担保机构的市场前景是很广大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债券担保机构, 在促进企业债券发行的同时, 大大降低了债券的风险。担保机构因为承担了风险, 也迫使其严把审核关, 不断提高其对债券风险评估的水平, 适者生存, 对于这个行业来说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四) 债券评级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生命线

1.在浙江省拓展具有一流水准的债券评级机构。优质的债券评级指数只有一流的债券评级机构才能完成。由于“企业债券市场”是初设, 单纯依靠市场去慢慢孕育出一批符合要求的债券评级机构, 时间上不允许。那么我们可以采用“两手抓”的办法:一方面, 不抛弃市场, 毕竟市场是最后成败的决定者, 通过竞争、利益驱动, 不断会有新的债券评级机构诞生, 且会不断进步去适应市场, 到末期只会留下少数合格的债券评级机构的理想局面。另一方面, 提议建立一支债券评级队伍, 在其中灌输入浙江省债券评级方面最优秀的人才, 以满足眼下企业债券发行的迫切需要。在广大投资者、发行商的共同作用下, 具有一流水准的债券评级机构会被市场接受。

2.债券评级细致化。翻阅以往我国企业债券的评级资料, 所有债券都被评为A级以上, 这就导致了债券等级区分不明显, 价格与价值的背离, 市场整体结构有缺陷的局面。浙江省的“企业债券市场”具备成长为相当于美国成熟债券市场的条件, 在强制信息充分披露的前提下, 完全可以通过先进的债券评级机制, 细致的等级划分, 将充斥在市场中的各类等级债券区分开, 将“企业债券市场”推向所有的投资者, 维护其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基础。

3.可以引入世界顶级的债券评级机构。高质量的债券评级机构对于刚起步的浙江省“企业债券市场”来说难度很大, 所以提议引入世界顶级债券评级机构。一是他们有丰富的经验, 先进的评级技术;二是引入这些机构后有利于债券评级机构业务水平的提高。

(五) 鼓励机构投资者投资企业债券, 完善投资主体结构

在健全的企业债券市场中, 完善的投资主体构成是至关重要的。浙江省“企业债券市场”不仅要得到个人投资者的青睐, 更是要博得大型机构投资者的垂青。

机构投资者的优势明显:

1.资金雄厚, 抵御风险能力强;

2.对金融衍生品熟悉, 善于分散风险, 投资组合管理;

3.有优秀的投资意识, 投资行为较为理性, 不易被“羊群效应”干扰, 使市场失控。

大型机构投资者包括商业银行, 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也包括养老基金, 社保基金等公共机构。从需求上来说, 企业债券对这些大型机构是有吸引力的, 因为它是投资组合中很好的选择, 它具有流动性高, 收益理想的特点, 与其他金融产品一起能很好地分散风险;同时也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 改变长期以来企业融资对银行信贷依赖过度的状况,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六) 允许企业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转让

企业债券市场充满活力的源头是债券高度的流动性。浙江省“企业债券市场”是场外交易市场, 其平台建议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具备报价驱动交易机制, 将企业债券引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符合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需要, 符合成熟债券市场的发展规律, 可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风险评估水平高和风险承受能力强等优势, 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 提高企业债券二级市场的流动性, 促进企业债券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

有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企业债券二级市场交易的平台, 浙江省区域性企业债券市场便有了雏形, 组成了一个兼容一级、二级交易债券市场, 颇具浙江省特色的完整债券融资体系。

(七) 追踪企业发债融资后资金使用情况是实施监管的有力措施

在企业债券发行阶段, 监管的要求并不苛刻, 但这并不表示“浙江省区域性企业债券市场”缺乏监管, 运行机制不完善。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可持续壮大, 追踪企业发债融资后资金使用情况是实施监管的有力措施, 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该挑起这付重担。

上一篇:网络课程群下一篇:作文教学中的兴趣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