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2024-06-25

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精选10篇)

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1篇

关键词:李白诗歌,感情,形象,风格,变化统一

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李白,是一位极擅长表达自己内心体验和生活感受的抒情诗人;他特善于从各种各样的事物身上,体会到不同的印象,并异常敏锐地捕捉住由此而在内心涌现的瞬息万变、复杂纷沓的感情瞬间,给它以外在的具象的表现。在许多抒情诗里,他也能通过奇妙的独特的合理想象,使自己汹涌如潮的感情波澜,得到集中的形象化的诗意创造。这样,激荡的感情因素和形象化的想象成分的交融与合流,就使他的诗真正收到了化静为动,化美为媚,抽象转为具体,疏远成为亲近的动人艺术效果。诗人创作的鲜明个性色彩,也就在这种对感情、形象的奇妙构思中,凸显了出来。

在读《李太白全集》时,我曾随手记下了许多这类饶有意趣的诗句。比如,他写山,那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他笔下的风,又是: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秋夕旅怀》)甚至天空中的白云,也是:肠断枝上猿,泪添山下樽,白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翻。(《题深情树寄象公》)

无论是山啊,风啊,云啊,……等等自然界习见事物,经过诗人感情和想象的熔铸,面目以非,它们都充满性灵,具有生命,成为一些与诗人的特殊思想感受直接沟通的动人形象。

如果我们从这些个性化的形象表现里,再深入一步,就会发现,诗人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在感情上的关联,同样受着具体社会条件所制约、所决定的。于是贯穿于这些形象之间,就出现了一条统一的思想线索,即在唐代那种特定的社会境遇下, 诗人精神深处的无尽的孤独与寂寞。相思、离愁、年华凋零的予感,真挚友情的企慕和渴求……就构成了他思想生活中,有才不得伸,有志不得展的某些特具的独特感受,出现在这些诗里,它们就依托和凭借于各式各样的具体事物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在诗人想象中所呈现的人格化了的关系表现了出来。因此,读着李白的诗,使人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好像李白能够去利用、去摄取、去创造千种百样、甚至是世间存在的任何事物, 驱遣于自己的笔下;但只有当它们与诗人的独特生活感受和激情发生共鸣的时候,他才去写它,表现它,对它倾注一股赤子般的热情。因此,各种具体事物在李白的诗中,才有可能放射出色彩缤纷、耀眼夺目的形象光彩。这也可以说是李白浪漫主义抒情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与此同时,在别的一些抒情诗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李白浪漫主义抒情风格的另一特点:随着诗人不同生活感受的复杂变化和想象的高翔,丰富多彩的诗的激情,往往又汇总于同一种事物的形象上,使它更集中、更丰沛起来。在思想上,使其达到更典型化,而在艺术上,又使它成为构思的“重音”,主观抒情的渊薮。

值得注意的是,在概括各方面不同生活感受和内在激情时,李白常常把想象附丽于“月”这个具体形象上;但在许多诗里,“月”所蕴蓄的思想寓意、感情和艺术风貌,又显现出多么纷繁的差异!《月下独酌》中的“月”: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就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月”不同。那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前者,集中表现出诗人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社会里孤独、寂寞之感,但有不甘心沉沦的复杂矛盾心境。“月”作为性格化了的可感形象,在对比中更加重地显示出诗人这种心境与感触;而后者,“月”又巧妙的成为与朋友的深挚友谊和因其左迁而牵扯起来的心灵上难分难舍的感情寄托:“愁心”不绝如缕,“明月”夜夜照临,此刻将愁心寄予明月,在精神上或想象里,就永远消弭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 从而变得更不会分离了。多奇妙的构思,多俊秀的想象,又是多形象的思想概括!但在《秋浦歌》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明月,又转化成大自然美的一部分,渲染出天晴、水静、鲜花芳香、酒船喧腾的夜的动人氛围。至于其他,像“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城谢兆楼饯别校书叔云》)“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等等,诗中的“月”都莫不情态万状,变化多端,各自不同的体现出诗人特定精神状态的某些方面来。总之,“月”所凝聚的诗人的多样化的思想概括,实质上是植根于诗人在生活中的各种认识、体验和独特创作构思的土壤上,再加以浪漫主义激情与想象的灌溉,才开放出瑰丽、灿烂、摇曳多彩的形象花朵。

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第2篇

学号:***49 姓名:王一键

【摘要】: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热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风格豪迈,个性鲜明,处处彰显豪放飘逸的风格特色。在他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的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的非凡和意境,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思想基础 飘逸风格 浪漫主义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之笔,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其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李白出蜀前后,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诗歌“飘逸”的风格比较明显。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请新根庚开府,俊逸鲍参军。”他以内行的直感,用诗的语言,对李白诗歌风格做出了简单的概括。“清新”、“俊逸”是就其风格特点直接而言的,“飘然思不群”,则是指他创作构思的特征。飘然言其意象飘移不定迷离恍惚的情态,“思不群”是指他的艺术构思以一般诗人有别,能够超拔流俗。“无敌”则誉其天才超轶,举世无匹。以诗的语言风格而论,李白诗不仅清新俊逸而卓特,极萧散洒脱之致。飘逸与俊逸,简言之即飘逸,这是李白诗歌风格的主要特征。

继杜甫之后,历代诗人和评论家对李白诗歌的风格,多有一语中的评赞。王安石说:“白之诗歌,豪放飘逸,人固莫及。”【1】严羽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2】他们都拈出了“飘逸”二字,一概括李白诗歌的风格。所谓天仙之辞,恍无定处、不主故常,等等都是描绘李白诗的艺术风格,于写诗时

能够离方遁圆,挥洒自如,若神仙乘祥云来往于宇宙之间,自由自在而无拘检。兴会属辞,则是指其兴致到来时脱口而出,而不是苦思冥索而得的写诗情景。不墨守成规,天才的大胆的创造,是李白诗歌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可见,李白诗歌风格之飘逸,为历代诗歌评论家所公认。虽然,飘逸二字不能概括李白诗全部风格的特点,但却是李白诗歌风格的金光闪闪的一个徽章。

一、思想基础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商人家庭。他从小“诵六甲,观百家”,喜欢击剑、游侠。他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环境对他的儒道信仰影响极大,后来他又学习纵横术。也就是因为他少年时代受到的各种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也使他的诗中有了那种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奋发昂扬的气势。我认为这种风格的形成究其思想应该是多个因素综合的结果。

1、侠士的影响

李白从小就受到侠士的影响,是个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游侠生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逐渐形成一种豪放无畏、急公好义的性格,一种高度浪漫的精神和气质。他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 结发未识亊,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当朝揖高义,举业钦英风。”又在《留别广陵诸公》中说:“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玉泉。”随着阅历的增长‘李白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入,他的任侠行为减少了,但其游侠生活培养出来的正义感和热情慷慨的性格却一直伴随他走完人生的路程。可以说,李白一生都带有几分“侠气”其实就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气质。

2、儒家思想的影响

从26岁起,李白就踏上游历的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但屡遭失败。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这一时期是就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但好景不长,没多久就被权贵们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愤懑和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安史之乱起,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被迫离开长安。虽然他觉得极端痛苦,总是在那里挣扎、抗议、奋斗,但仍然表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在这一时期他揭露现实的作品越来越多,反抗精神也愈演愈烈。李白

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远大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但“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不免与道家厌世的思想合流,游侠的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养成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和豪迈旷达的作风。

3、道家思想的影响

少年时代生活于道教浓郁的蜀中之地,自然耳濡目染。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多次举行了入道仪式。正因为如此,李白在不少的诗中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另外他的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出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狂”是他人生的象征。他的侠胆、仙趣、狂放、都极大的刺激着其个性中那高傲狂放的因素,使他的个胜意识常处于一种膨胀状态,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倨傲达观的性格。尽管他在诗歌中常流露出人生如梦、是行乐的感慨,其实是出于内心深处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诗中,李白常通过对仙境和神仙生活的描绘,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以神仙的洒脱快活,表示对现实世俗的反抗;于飘飘欲仙的奇异想象中,将强烈的自我意识,天真的自命不凡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充分表现了出来。

李白秉承老庄的生命哲学,在审美上摆脱功利,笔下的自然风物或宁静淡雅、曲径通幽,或飞动飘洒、舒卷自如,或豪迈雄奇、崔嵬惊人,都是诗人把自己对生命自由的执著追求与自然、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由此,他的许多诗篇飘飞超凡,内含哲理。如《日出入行》:“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汉代乐府中的《日出入》篇,咏叹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升天。李白这首拟作一反其意,首先否认羲和驱日的神话。接着说草木“不谢春,不怨秋”。郭象《庄子注》说:“暖焉若阳春之自和,故蒙泽者不谢;凄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 怨”。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李白则以反问的形式发问,嘲笑羲和﹑鲁阳公,认为既然日出日落、四时变化、万物生息都有自己的规律,人就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只有顺应天时,同自然(所谓“元 气”、“溟涬”)融为一体,在精神上才能“囊括”天地宇宙, 与宇宙“齐死生”,终至超尘脱俗。

二、飘逸风格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3】是李白语言风格的真实写照。李白写诗时情绪变化之迅敏,思路之流畅,行为之洒脱都是惊人的。所谓“李白斗酒诗百篇”,“挥翰雾散”失近乎实录的。这种飘逸的创作风格生动的体现在他的绝句、乐府和歌行等诗歌中

1、绝句

李白在绝句创作上,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无不令人神往。《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大自然的山水在李白那开阔的胸襟、浪漫的情怀浸润下越发显示出豪放壮阔的神奇。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是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

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的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2、乐府诗和歌行体

李白不仅绝句的成就卓越,而县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本诗是李白的成名作。诗人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以此诗示,贺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李白为“谪仙”。《蜀道难》全诗大致可分三段。

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

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时而顺流而下,时而逆流而上,时而大跨度的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将李白式的抒情表露无疑,好似暴风骤雨,骤起骤落,如水银泻般,仿佛从胸中直接奔涌而出。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呈现出浩荡放逸的浪漫主义色彩。李白在创作中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显示了诗人以恍惚变幻和积极夸张的语言,表现豪迈的、杳远的理想,显示了诗人飞跃的精神状态与落魄不羁的情怀。

三、浪漫主义者

飘逸风格的形成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李白是个浪漫主义者。李白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对酒诗情,挥洒个淋漓尽致。诗人的情感与文思在这一刻如同狂风暴雨势不可挡;又如江河入海一泻千里。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全诗不仅感情充沛,而且主人公的情绪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诗人就是以感情的变化来贯策始终,甚至韵律的缓急,句型的变化,都与李白的情感相联系。全诗都随着这种感情的变化而奔腾向前,给人一泻千里的感觉。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是诗仙李白的巅峰之作。从这些诗中不难看出,李白就是一个能把外物随时随处为我所有,抒发强烈主观感受的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有一种天马行空的轻灵飘逸,也有江河般的激情豪迈,这无疑是给李白的诗增加了一种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的想象是离奇的。他往往发想无端出其意料,匪夷所思。这种奇特的想象随情感的流动而变幻莫测,使人读了就仿佛走进了神仙境界,处处是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

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3篇

关键词:饮酒诗 托物言志 写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93-01

伊斯兰教明令禁止饮酒。阿拔斯时期,在外来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下,饮酒风极盛。诗歌题材也因此扩展到与酒相关的领域,出现了饮酒诗。其中,艾布·努瓦斯所作的饮酒诗可谓是阿拉伯诗坛上的不朽之作。与此同时,唐朝诗人李白的酒诗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将进酒》,其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更是脍炙人口。本论文通过两位代表性诗人饮酒诗的写作风格对比研究,深入了解中阿当时的社会文化及其发展。

1 表现手法的异同

1.1 相同之处

1.1.1 铺陈开来、重重叠叠咏饮酒

李白与艾布·努瓦斯是嗜酒的,均可谓是“饮酒的魁首”,也是“说酒的魁首”,他们饮酒诗数量之多,风味之独特是古往今来任何诗人所无法比拟的。例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欢,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饮,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又如艾布·努瓦斯的“侍者把灯点燃,又将金杯斟满;顷刻之间堂内光闪烁,犹如双灯放亮吐红焰。一阵疑惑起心头,虽然我明明知道还是欲发问:‘是酒发出火样光,还是火像酒在燃?’”

1.1.2 大胆豪放、任情而为

两位诗人对酒的热情胜过一切,如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来换美酒及努瓦斯的“一旦我死了,把我埋在葡萄树下,让葡萄汁液把我的骨头浸泡”。前者号称“酒仙”,后者则是“酒诗魁首”。王安石说李白:“其识污下,十句九句言妇人与酒”,这固然是污蔑夸张,但由于其一生仕途上的不得志,李白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借酒消愁,发泄愤懑、麻痹自己,以此宣扬人生如梦、及时行乐。如李白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而努瓦斯的“赏乐酣酒结高朋,此生不乐又奈何?”诗中流露出他对宗教的不满和他世俗主义的倾向。

1.2 相异之处—— 开门见山与烘云托月

艾布·努瓦斯描绘酒的色、香、味及它对感官和心里的影响。他的描绘是十分自然的,没有任何造作。他对酒的形象化的比喻、借喻诙谐动人;他对酒女、酒肆环境的描写更富声色。读其诗篇,大有趋之能闻酒香,合目能见杯酒闪烁,竖耳能听歌女吟唱的感受。例如努瓦斯的“那是黄金熔化在杯中,像大海里鲸睛在翻动。”和“玫瑰红酒饮不尽,醇醪入咽染醉眼。红映对腮胜玫艳,甘醇美酒殷红玉。杯酒烁闪珍珠光,秀媚侍女纤细段。手捧琼浆口含蜜,尽令酒郎醉达旦。”相反,李白的饮酒诗不是用浓墨重彩来渲染酒的形、色、味,而是侧重言情述志,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用心。他的诗中多以酒醉抒发平生抱负、讽喻时政时事、倾吐真挚友情。如“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少年行》),“如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乌栖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前者开门见山、形象生动,后者烘云托月、托物言志。

2 思想感情的异同

2.1 相同之处

2.1.1 把酒言欢、及时行乐

“是酒就说明白,让我豪饮开怀!别让我偷偷的喝,如果能公开。人生就是酒醉一场又一场,唯有长醉岁月才逍遥自在。在清醒时我总能失意潦倒,烂醉如泥才走鸿运发大财。大胆指名说出我之所爱,欢乐幸福怎好遮遮盖盖!寻欢作乐难免放荡不羁,循规蹈矩岂能得到欢快。哪一个酒徒不似新月当空,周围美女如群星大放光彩。”这是艾布·努瓦斯的著名诗句,在努瓦斯看来,在酣酒、歌声、歌女之中寻找欢乐就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和唯一追求。同样,像李白的“把酒领美人,请歌邯郸句。”(《邯郸南亭观妓》),“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江山吟》)等诗句中宣扬人生如梦,提倡及时行乐。两位诗人的这种自我昏秽的行为,是由于处于苦闷中的痛苦与狂喜交织而颠狂的状态。但这种提倡及时享乐的思想不宜传倡为是。

2.1.2 率性由真、自由自在

李白喜欢陶渊明,学习陶渊明,向往隐居的田园生活。如“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留别王司马嵩》)“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赠韦秘书子春》)。艾布·努瓦斯天性酷爱自由,向往丰富多彩、不受束缚的自由生活。如诗句“寻欢作乐难免放荡不羁,循规蹈矩岂能得到欢快。”(《人生就是酒醉一场又一场》)

2.2 不同之处—— 寻欢作乐与雄心壮志

艾布·努瓦斯幼时家境贫寒,6岁丧父,生活艰难,母亲不得不将其送到一个香料商那里当佣工。后经过一番努力与奋斗之后,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君王身边,一度成为哈里发宫廷的座上宾,后出于政治原因,被拘禁在狱中。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他更加觉得人生无常、生命无法掌握,应举杯畅饮,从夜晚到天明。相反,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将进酒》)诗句中虽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惆怅,却又体现出作者的雄心壮志以及自我肯定、乐观向上的心态。

3 结语

李白与怒瓦斯的诗歌创作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诗人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不仅在唐诗的发展中占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在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也是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峰。其饮酒诗所体现的诗人追求自由主义的精神等思想对后来的诗人在文学创作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阿拉伯诗人艾布?努瓦斯,作为阿巴斯王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反映了诗人大胆豪放,落拓不羁的性格和主张自由解放,反对宗教禁欲的思想,可以说对后来阿拉伯诗人饮酒诗的创作影响很大。总的说来,两位诗人以诗为抒情工具,以酒来衬托自己,为盛世积累下不朽的诗作,流芳万年,影响后世。

此外,两位诗人细腻、出色地描绘出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饮酒诗中所体现的思想,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无一不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蔡伟良,周顺贤.阿拉伯文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 国少华.阿拉伯—— 伊斯兰文化研究[M].时事出版社,2009.

谈李白诗歌“豪放飘逸”风格的成因 第4篇

“风格即人”, 诗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创作风格。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太白胸怀, 有高出六合之气, 诗则寄兴为之, 非促然诗人之作也。”这里所说的气, 就是浪漫主义的精神和气质。正由于李白胸怀“高出六合之气”, 其诗歌才能“神识超迈”, “自有天马行空, 不可羁勒之势” (赵翼, 《瓯北诗话》) 。李白这种“气”的成因, 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过人的天赋是形成李白狂放不羁性格 (表现在作品创作上就是高度的浪漫主义) 的原因之一。据李白自己说:“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 轩辕以来, 颇得闻也。” (《上安州裴长史书》) “十五观奇书, 作赋凌相如。” (《赠张相镐》) 天才的智慧是形成其作品浪漫主义风格的先决条件。

李白从小就受到侠士的影响, 是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 传说他曾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游侠生活充满浪漫色彩, 诗人逐渐形成一种豪放无畏、急公好义的性格, 一种高度浪漫的精神和气质。他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结发未识事, 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 击晋宁为功。脱身白刃里, 杀人红尘中。当朝揖高义, 举业钦英风。”又在《留别广陵诸公》中说:“忆昔作少年, 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 锦带横龙泉。”随着阅历的增长, 李白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入, 他的任侠行为减少了, 但其游侠生活培养出来的正义感和热情慷慨的性格却一直伴随他走完人生的路程。可以说, 李白一生都带有几分“侠气”, 这种“侠气”其实就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气质。

据当涂令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 李白是五胡十六国之一凉国创建人李暠的九世孙, 其祖先因罪或其他原因流亡到西域的碎叶, 隐姓易名流寓了五世, 直到唐中宗神龙元年, 其父李客才携家族重返内地西蜀绵州的昌隆 (今四川江油) 。显贵的身世不仅赋予了李白与生俱来的社会优越感, 使他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来看待社会, 追求理想, 而且这种家世也让李白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 为而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巨商家庭又不像一般士大夫家庭那么严格, 李白幼年所受教育, “除了儒家经籍外, 还有六甲和百家等”, 这样的家庭教育可以说为李白“狂放不羁”个性的养成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李白曾经自言:“一生好入名山游。”观其一生经历, 此言不虚。李白出蜀前就曾漫游蜀中名山, 登峨嵋, 涉剑门, 隐岷山。二十五岁时,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以“此行不为鲈鱼鲙, 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 不求黄金笼下生”的气概遍涉黄河流域和大江南北, 几乎所有的名山大川都留下了诗人的足迹。毫无疑问, 山水风光极大地陶冶了诗人的性灵, 影响了其风格的形成。诗人酝酿出“野竹分清霭, 飞泉挂碧峰”,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拨云见古道, 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 松高白鹤眠”, “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等异彩纷呈诗句, 刻画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正如陆游所云:“挥笔当得江山助, 不到潇湘岂有诗。”又如黄仲则诗云:“自怜诗少幽燕气, 姑向冰天跃马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为李白的浪漫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途径。

道家思想的影响也是形成其风格的重要原因之一。道教超凡脱俗的仙人气派、神思万逸的精神内涵,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李白。二十岁之前, 诗人就和一些隐士道教徒有过密切交往, 并拜隐士赵蕤为师, 在岷山隐居, 修炼道术, 甚至“广汉太守闻而异之, 诣庐亲睹”。漫游中原时, “五岳寻仙不辞远”, 结识了道隐之士元丹丘、吴筠, 接受道家特别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 追求绝对自由, 蔑视世间一切, “黄金白璧买歌笑, 一醉累月轻王侯”, “手持一枝菊, 调笑二钱石”, 表现了坚持独立人格的可贵精神。他一生好以大鹏自比, 显然有庄子《逍遥游》的影子, 其《大鹏赋》中的大鹏, 具有冲破一切束缚的力量, 是精神自由的象征, 表现了作者热烈追求精神解放的浪漫气质。甚至诗人临终前, 回顾一生, 留下了绝笔:“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诗人又一次以大鹏自比:高飞五万里的大鹏从高空摧落了, 孔子已死, 更有谁为大鹏的摧落而流泪呢?这是诗人壮志难酬的长长叹息, 也是对自己悲剧一生的沉痛惋惜。

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的碰撞更是其独特个性的一个重要成因。盛唐时期知识分子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常常很有信心, 渴望建功立业在诗人中是很普遍的现象。李白就曾想师法管仲晏子, “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 使寰宇大定, 海县清一”。但李白踏进政治舞台的时候, 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期。藩镇割据, 节度使拥兵自重, 而唐玄宗宠幸杨玉环, 沉迷酒色, 官场日趋腐败, 政治日益黑暗, 因此, 时代使拥有“兼善天下”儒家思想的李白对前途充满金色的理想, 又从根本上堵塞了他实现理想的道路。而李白的人生态度又是那样乐观积极:“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能发微深省地从他的哀叹中捕捉到他自哀自怜间潜流着以“天将降大任”的“王者师”自居的丝丝情感:“东山高卧时起来, 欲济苍生应未晚。”“遥望长安月, 不见长安人。长安宫阙九天上, 此地曾经是近臣, 一朝复一朝, 发白心不改。”“尚无济代心, 独善亦何益。”严酷的现实无法改变他的志向, 他便继续奋斗, 继续前进, 正是这种顽强的搏击精神, 成就了他作品中强烈的浪漫主义风格。其《行路难 (其一) 》: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道路的障碍是如此巨大, 以至于面对美酒珍馐, 嗜酒的“诗仙”都停杯投箸。然而, 李白仍然无法放弃自己的理想, 而且说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豪言壮语。总之, 诗人命运之艰难, 苦闷之深重, 理想之执著, 信念之坚定, 都带有时代的特点, 是他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撞击而迸发的浪漫主义精神的火花。

李白继承屈原, 弘扬了正视现实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精神, 达到了逸气顿挫、英气激扬、横波遗流、腾薄万古的艺术境界, 形成了唐代浪漫主义的新高峰, 遗憾的是这位雄才大略、飘逸不群、蔑视王侯的大诗人在六十二岁时“赋临终歌而卒”。

摘要: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热情奔放, 想象丰富, 语言清新, 风格豪迈, 个性鲜明, 处处彰显豪放飘逸的风格特色。过人的天赋, 富裕开放的家庭, 祖国瑰丽的山水, 游侠的浪漫色彩, 儒家兼善天下的政治理想, 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等因素是其浪漫主义风格的要素。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2 第5篇

盛唐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诗人,李白是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他把盛唐诗歌的气、情、神等发挥地淋漓尽致。阅读他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澎湃激情的胸怀抒发,又能领略到那种神奇宏大的美丽想象;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他的想象奇特而丰富,他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还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他的许多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形成了浪漫主义色彩,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加之他那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清新的语言,更使他光彩耀人,名垂千古。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是继承并发展了庄子、屈原所开拓的浪漫主义传统,创造了典型的浪漫主义诗风,把积极浪漫主义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李白对古典诗歌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

李白成为一个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决不是偶然的。盛唐时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富庶和在时代精神孕育下形成了他的豪迈性格,炽烈感情,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和对政治和生活理想的热烈追求,是他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而他一生存在的深刻的思想矛盾——理想与现实、建功立业与隐逸求仙,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的痛恨等,他要把这一切完美地酣畅地加以表现,也必然要选择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李白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就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之浪漫,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他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激昂的政治热情,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他的诗歌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他在诗中很少对自己的生活经历作具体的详尽的记述,他所要书写的不是具体的生活历程,而是他对生活的感受、他的理想和爱憎。在那些揭露现实的诗中,他也并不对所要揭露和批判的事实作具体的细致的描述,他不是让事实本身去感染读者,也不是在叙述了具体的事实以后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去发表议论,他只是把事实概括的描述,而在描述中倾注诗人的强烈的爱憎。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这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具有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

李白与盛唐似乎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现象,密不可分。盛唐因李白平添了几许辉煌,李白基于盛唐滋长着他的灵气。但这二者又是那么相悖,以致生活在盛唐中李白的人生轨迹是那样曲折、不尽如人意。“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我们当代人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赞誉,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李白也是一位国际级的文学大家、一位纯粹的诗人。而当时的他对政治抱有一定的热情,现在看来,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他那浪漫主义的气质与严酷的政治现实格格不入。李白也曾一度被唐玄宗召见,接到诏书的李白当时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许多诗歌抒发了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经历的丰富人生,心头汹涌的时代波澜,血管里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表现出的豪放飘逸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象出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李白的全部作品中,也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方面的因素,但就他的主导倾向而言,他却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大师。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虽然也接受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更深的却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李白和屈原有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同样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以这些共同的特点为基础,他必然会走上屈原所开辟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道路,并根据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它有所丰富和发展。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倾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和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确比屈原具有更广阔的内容。在表现手法上,他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在描写对象上,他所接触到的题材也比屈原更为广阔,因之,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就是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他是通过这样的幻想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敌人残暴、丑恶的憎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十九)

迄今为止,无论是研究者笔下的李白,还是活在一般人心中的李白,都不外乎于此。其实自贺知章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唐天宝元年,三十多岁的李白前去谒见当时已经名重海内的贺知章,拿出自己的作品《乌栖曲》》,贺知章看后赞赏说:这首诗真可以泣鬼神了!李白又拿出《蜀道难》让其指教,贺知章看后称李白为“謫仙人”,于是,李白以诗仙之名登上诗歌的舞台。后来,李白回忆贺写到:“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这种定型化了的历史人物形象,增加了李白的传奇色彩,使后世骚人望尘趋拜。当然这种定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可是我们读着他留下来的诗歌,循着诗人的思想情感轨迹,走入李白心灵殿堂的时候,仍可感到诗人的诗篇魅力无穷。

一、李白的诗歌具有自然明快的特点

自然明快的优美情韵,主要体现在他那些随口而发、颇多神来之笔的诗句里。如《独坐静亭山》:

“众鸟离飞近,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绝句佳作,一人独坐时的寂寞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感受到与自然相亲近的温暖,人与山刹那间灵性相通,不仅诗人看山,山也在看诗人,浑然一体了。诗人把这种心领神会的感受信口说出,仿佛毫不费力,但在相看两不厌的人与山的冥会中,仿佛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一切都有了生命,一切都富有性灵。似有未曾说出且不必说出的无限情思在其中,韵味无穷。再如《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借春风有情来写离别之苦,说春风吹过而柳色未青,似乎有意不让人折柳枝送别,话语极为明白易晓,景物很简单,情思事实上也只是灵心一闪的感悟,蕴含却委曲深长。

李白诗歌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随口说出而趣味丛生,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蕴涵丰富。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诗歌里,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再如《关山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许多明白明快的语言被李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把一个水、月、白云连成一体的琉璃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产生的奇妙想象,写的那样明净秀美,如入神仙境界。其五:“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美的湖泊,美的传说,空灵明快,跃然如画的境界,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在创作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往往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止地滔滔奔泻,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因此,在诗体的选择上,他较少运用多有限制的律诗,而偏爱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这一类诗体在李白那里,比前人更为放纵自由。例如《蜀道难》大量运用长短不齐的杂言,劈头就用了独特的句式:“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下去忽而五言,忽而七言,时而短至三、四字,时而又长至十几字,如:“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在句式的屈伸变化中把诗人的激情一步步推向高潮。李白生长在蜀地,二十五岁经三峡出蜀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历代作品均以山川险阻备言蜀道之难。而李白的《蜀道难》诗中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之高俊险阻,是典型的艺术想象的产物。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难进行对比,隐含着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

李白诗歌的跳跃性也是极强的,往往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开阖动荡中坦露变幻无常的感情活动。贯穿在这些飞跃之中的,不是生活的逻辑,而是情感的踪迹。例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首两句从忧愁落笔,但从三句开始境界忽然一变,诗人抖擞精神,情绪变得高昂起来,以至于想上青天,览明月。“抽刀”两句又从天上跌回到人间,愁闷像回潮般再度袭来。但诗人不愿被这种消沉的情绪吞噬淹没,终于再次挣脱出来飞向自由的空间。诗人就在这样大起大落的飞跃之中,披露了其内心深沉的痛苦,感慨去日苦多,因饯别友人,他登上高楼,望长风飞燕,俯仰身世,感慨万千,说出了怀才不遇的心情,暗喻自己和朋友们的才学和抱负,也表现了他睥睨忧患的达观性格。全诗一唱三叹,跳跃起伏,前后照应,抑扬协调,在大起大落中显示出豪放气质,荡涤着一股清越之气,令诗歌清秀神奇。在慷慨苍凉的歌声中,我们听到一个崇高的心灵的人对庸俗社会的抗议,而不是消极颓废的哀吟。

李白诗歌的语言,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写有大量的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其渊源本起自乐府;而用为唐代乐府的绝句也正是李白所运用自如的。这一切都说明李白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实际上也就是使诗歌语言更多地从新鲜活泼的生活语言中得到充实和丰富,并加以提炼、升华。乐府诗自初唐以来没有多大发展,李白则融古朴森茂的汉魏乐府和清新明丽的六朝乐府为一炉,以其俊逸的才气创造了新鲜的诗歌语言。他有很多诗篇的用语就是直接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的,如《静夜思》系从《子夜秋歌》“秋风入窗里”一篇化出;而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又显然受到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他的《上三峡》诗则是以古代民歌《三峡谣》为张本改造而成。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诗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还有许多诗篇,虽然不是直接由民歌改造而来,却在语言风格上保持了率真自然、明朗流转的风格,深得民歌韵味。如: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但是,并不是说李白的诗歌语言局限在乐府民歌的范围,实际上,他也广泛汲取了前代文人诗歌的精华,形成通俗而又精炼,明朗而又含蓄,清新而又明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自然”并不仅仅是除去雕饰,浅显明白,而且是语近情遥,具有丰富的意味。总之,李白善于博采前人的成就而自成高格,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是人格气质的直接投射,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二、李白的诗歌写出了俊逸的情韵和飘逸的个性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触发出新奇灵感,无论写景言情,都具有俊逸风神的爽朗情韵。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

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

类似的七绝佳作,在李白诗中不胜枚举。这些作品,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所表现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通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现实主义诗人杜甫②有精当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他以内行对诗的直感,以精警的诗句,对李白诗歌作出了准确而简要的概括。“清新”、“俊逸”是就李白诗歌风格特点直接而言的,“飘然思不群”,则是指他创作构思的特征。“飘然”言其意象漂移不定迷离恍惚的情态,“思不群”是指他的艺术构思能够超拔流俗。他举重若轻,挥瀚雾散,笔走龙蛇,从而写出“惊风雨”、“泣鬼神”的动人篇章。“无敌”则誉其天才超轶,举世无匹。以诗的语言风格而论,李白诗不仅清新俊逸而卓特,极萧散洒脱之致。飘然与俊逸,简言之即飘逸,这是李白诗歌风格的主要特征。继杜甫之后,历代诗人和评论家对李白诗歌的风格,多有一语中的的评赞。王安石说:“白之诗歌,豪放飘逸,人固莫及。”③他们都拈出了“飘逸”二字,以概括李白的诗歌风格。南宋藏书家晁公武云:“白天才英丽,其辞逸荡隽伟,飘然有超世之心,非常人所及,读者自可别其真伪也。”“飘然有超世之心”的性格与“逸荡隽伟”之诗句,构成了他诗歌飘逸的风格。也就是说,李白诗歌飘逸的风格,不仅是他独特个性的表现,而且是通过语言的外壳表现出来的。读者可以根据这种飘逸的风格,辨识其诗的真伪。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常常不是用抽象的理论概括,而往往是用感人的形象描述。对于李白诗歌风格之研究,历代更多的人,则以形象的笔触描绘其诗歌飘逸的情态,有很强的可感性。李阳冰称“其言多似天仙之辞”。④刘全白谓“才调逸迈,往往兴会属辞”。⑤从他们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具体描绘中,显示与概括了李白诗歌风格的特征,前人或径直称其诗风格飘逸,或以形象的笔法,状其飘逸之态。由此可见,李白诗歌风格之飘逸,为历代诗歌评论家所公认。虽然,飘逸二字不能概括李白诗全部风格特征,但它是李白诗歌风格的金光闪闪的一个徽章。

飘逸风格是老庄思想作用于艺术趣味的反映,显示出潇洒闲逸离脱尘俗的艺术境界。飘逸重在逸,带有超脱凡俗的神仙风貌,裴敬在《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描写了李白这种飘然若仙之状:“先生得仙秀气耶?不然,何异于常人耶?”或曰:“太白之精下降,故贺监号为谪仙,不其然乎!故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架,想见飘然之状。”李白性格爽朗,胸襟开阔,志气恢宏,在诗中表现出一种安逸闲适与不执着世情的心境。《山中问答》表现了这种超然物外的安逸心情: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里流露出飘飘出尘之想。

李白的许多诗歌,都呈现出一种“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超脱凡俗的优美的艺术境界。《夜泊牛渚怀古》、《赠孟浩然》、《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寻雍尊师隐居》、《听蜀僧浚弹琴》、《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清溪行》、《春日醉起言志》、《送友人入蜀》、《月下独酌》等,这类诗闲逸洒脱,风格爽朗,神韵悠然,奇思络绎,妙语横生,表现出悠闲飘洒的情致。譬如《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从道,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写沿途风物,并对行者以安慰,这是送行诗常见的格局,此诗不以构思精巧见称,而以飘逸取胜。妙在将极为艰险之旅程,写得轻松而优美,使行者不但不将蜀道视为畏途,而且如寻幽探胜,以勇往也。友人赴蜀,蜀道之艰难崎岖不可回避。“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如此艰难的情景,写得却十分轻松。“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秦栈”、“蜀城”之风景又如此可爱诱人。《唐宋诗醇》的编者评云:“此诗颔联承接次句,语意奇险,五六则秾纤矣。颔联极言蜀道之难,五六又见风景可乐,以慰征夫,此两意也。一结翻案,更饶胜致。”此诗虽写旅途之险峻,却能以轻快的笔调出之,气度从容,极尽潇洒飘逸之态。又如《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此诗写峰峦迭嶂摩天入云的深山老林中独有的恬静幽美的境界,神韵悠然,逸态横生,吐语如转丸珠,又如白云卷舒,清风与归,足以概括这类诗的艺术特点。李白送人、登览、怀古、访友之作,大都写妙手偶得,毫不费力,却极见艺术功力。

如《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晴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这首诗写景清新而不粉饰,即景生情,景中寓情,抒情豪爽豁达而不忸怩作态,从胸中自然流出浑然流畅,妙句天成。江上枫叶纷纷落去,溶进了多少诗人的辛酸和感慨。明朝文学家王士桢给予这首诗很高的评价:“太白诗„牛渚西江夜······枫叶落纷纷‟,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器是也”。李白的五言近体诗,短篇乐府及部分七言绝句,都具有这种艺术特色。

李白飘逸风格的表现,或在情绪上有飘逸出尘之想,或在诗人风度上有飘逸洒脱之态,或在诗的标格上骨秀气清,语言无粘皮带骨之病,无艰深带涩之弊。大体而言,一为俊逸,其诗神韵悠然,有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之妙。

三、李白写的酒醉诗具有浓郁香烈的情感

诗与酒,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最具民族特色的孪生子。盛唐时期,中国更是诗酒结合的狂热世界。酒因其口感热辣、味道醇厚、令人迷狂的特性而成为一代诗豪的兴奋剂,催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酒诗。李白则更将酒与诗的关系演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其诗风也因酒的参与而显得更为豪放、悲壮与飘逸。美酒芬芳,醇醪味厚,曾吸引历代多少迁客骚人畅怀痛饮,尽情吟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吟酒诗,超越众家,更具特色。

特色之一,吟酒诗数量众多,在《李白全集》中所占比例相当大。《钟山语录》引王安石的语说:(李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这固然是诬蔑夸张之辞,但李白吟酒诗数量不少是事实。刘熙载《艺概》将李白的诗分为“言侠、言仙、言女、言酒”四类,语虽不免偏颇,而言李白吟酒诗多则属不虚。李白千首诗中,诗题出现“酒”字,以及与酒有关的“饮”、“酌”、“醉”等字的篇什,如《对酒》、《九日龙山饮》、《月下独酌》、《春日醉起言志》等,有50余首;在诗行中涉及“酒”、“醉”等字的诗作,近240首。可见其吟酒诗比重之大。特色之二,这类诗以多变的艺术手法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杨载《诗法家数》云:“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以此形容李白的吟酒诗,也是恰切的。李白的吟酒诗,不是用浓墨重彩渲染酒的形、色、味,而是侧重于言情述志,写诗人本人与他人的狂欢痛饮,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用心。有的于诗题著上“酒”或“醉”之类的字,诗里却不著一字,于诗外虚写之,如《铜官山醉后绝句》;有的在诗中以一句或数句加以概述,如《江行寄远》、《饯校书叔云》、《金陵凤凰台置酒》;有的在全篇中铺陈开来,如《襄阳歌》、《将进酒》等,而像《月下独酌》、《待酒不至》等篇,几乎无一句不与酒有关,重重叠叠咏吟酒。

李白的吟酒诗,以多变的艺术手法表现出的思想内容主要有:抒写平生抱负,讽谕时政世事,倾吐真挚友情,悼念亡友和表现诗人的思想、生活状况等。对李白那些吟酒讽谕时事、倾吐离情别绪、悼念亡友的诗篇,我们还是应加以肯定的。这些诗作毕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或者抒发了真挚强烈的友情,同时说明,一个有作为的诗人应注意反映现实生活,有感而发,不可无病呻吟。对吟酒诗中表现诗人思想和生活状况的部分,我们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那些鄙弃功名富贵的诗句,我们也应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对我们今天批判金钱万能、投机取巧的思想有一定的参照意义。对吟酒诗中宣扬人生如梦、提倡及时行乐的思想内容,我们则应持批判态度。像“把酒顾美人,请歌邯郸词”(《邯郸南亭观妓》),“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江上吟》),“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襄阳歌》),这些诗句,终究不宜传诵。对李白抒发因从政受挫而抑郁不平的吟酒诗,是他在“安社稷,济苍生”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写的,宛转表示了对封建统治者、达官贵人们的不满,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他于不满的同时也丝毫未减弱他的爱国之情,即使在流放夜郎之后,他还在高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他对权贵小人不满之甚,正说明他对国家热爱之深。李白自始至终是一个爱国诗人。

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6篇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 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 气势宏大, 语言清新, 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 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 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终身都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愿望, 再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 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和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杜甫经常用深沉的思考, 刚健的手法, 以及细节、典型形象、个性化语言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 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 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 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正是各具特色的创作方法, 构成二位诗坛巨人独特的诗歌风格。

李白的诗句具有大胆的夸张。“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等诗句, 早已成为文学描写中夸张的典型。他的喝酒, 也是“会须一饮三百杯”, “愁来饮酒二千石”。他的登高, 也竟然达到“连峰去天不盈尺”, “举手可近月”, “手可摘星辰”的地步。这些“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的夸张诗句, 在李白那些气势雄壮、豪放不羁的诗篇里, 比比皆是, 琳琅满目, 使人惊叹不已。杜甫则注重细节描写, 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身特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兵车行》中的“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生恨?”这一细节, 不仅揭示了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 更揭露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 深寓着作者的同情和愤慨。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这一细节描写, 既表现了儿媳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 又写出了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细节描写的生动传神, 源于作者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 如“牵衣顿足拦道哭”, 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 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 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 令人触目惊心。

李白的大胆夸张离不开丰富的想象, 因此,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 想象总是那样出人意表, 又是那样的天真纯洁, 深深拨动读者的心弦。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一些写“月”诗。他喜欢明月, 就想像明月可以问讯、追攀和摘揽。如《把酒问月》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写道:“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又常把明月引为知己, 想象明月可以伴他饮酒, 送他远行, 解他孤独, 寓他乡情, 甚至当月色不足时, 也能赊些来。现实的世界对李白来说, 往往显得狭小、憋闷、阴暗, 因此他时常展开幻想的翅膀, 飞向天空仙境, 去寻求光明和自由。如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写成的《古风 (五十九首) 》, 诗人就是驰骋美妙的幻想来写华山的仙景幻境:“西上莲花山, 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邀我至天台, 高揖卫叔卿。恍惚与之去, 驾鸿凌紫冥。” (其十九) 在这个仙界中, 明星仙女的素手捧着芙蓉, 云衣霓裳飘着宽宽的衣带, 凌空飘拂, 升天飞行, 超脱缥缈, 自由惬意的气氛弥漫在整个仙境, 甚至“我”也接受明星之邀, 恍惚与之同去, 驾鸿飞升。而《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诗人运用幻想手法的杰作。奇妙的神仙世界, 有力地反衬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反映出李白对自由, 解放的渴望与追求。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 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加工, 塑造出众多的人物形象, 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逾墙而逃的老翁, 应急河阳役的老妪, 新安被征的男子, 暮婚晨别的新娘, 无家可归的独身汉, 等等, 组成了一组人物形象画廊。这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反映出当时人民的共同遭遇, 对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而如此众多的真实, 鲜明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李白的诗富有奇特的比喻。“轻面把朋友, 对面九疑峰”, 用山峰来比喻朋友间的猜疑, 形象新奇而壮伟;“黄河捧土尚可塞, 北风雨雪恨难裁”, 用黄河可塞的惊心比喻, 来反衬阵亡士卒的的妻子那种绝望的悲哀, 也真够惊心动魄的了。他所写的瀑布、黄河、秋月、山峰皆雄奇、壮丽、灵活。杜甫的诗句则具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他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 就以人物的语言来刻画心理, 以塑造形象。《新婚别》一诗, 完全用新娘的独白写出, 将她送别丈夫时无奈、愤恨、抱怨、忧虑、沉痛、勉强和期待的复杂心理活动展示无遗, 从而塑造出一位感情丰富, 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他的《无家别》、《垂老别》也都用独白写成, 《新安吏》、《潼关吏》均采用对话方式。这些人物的话语, 通俗朴素, 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年龄, 读来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从这些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 李白将诗歌推向了继屈原之后的又一浪漫主义高峰, 而杜甫的出现, 又把现实主义传统推进了一个更加自觉、更加成熟的阶段。

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7篇

《将进酒》是李白于天宝十一年, 在河南嵩山友人元丹丘处写下此诗。诗人借饮酒放歌一吐胸中理想难以实现的郁闷, 诗中所显示的超凡脱俗、鄙薄富贵的精神气质, 反映出李白独特的人格魅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 黄河是地上河落差极大, 如同从天而将, 一泻千里, 势不可挡。一涨一消, 形成鲜明的对比, 给人很强的视觉效果。这是空间上的夸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句是悲叹人生短暂, 诗人面对明镜看到满头的白发, 徒生慨叹, 早晨满头的青丝到了晚上却成了白发满头, 顾影自怜, 徒生哀叹, 这是时间上的夸张。诗人把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过程说成是一朝一暮的事, 即以河水的一去不回来比喻人的青春易逝, 用黄河的宏大来反衬人生命的渺小, 如沧海一粟。“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得知长安供奉翰林时是何等的欣喜, 在《南京别儿童入京》诗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被赐金放还后, 对朝廷失望、痛苦, 自己陷入迷茫之中,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李白看来, 人生无论得意与否, 都要高举金杯、对月畅饮, 尽情的享乐。此句发生了逆转, 诗人情绪有“悲”转“乐”。“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以乐观的心态正视人生, 肯定自我。这句表达了诗人内心深藏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遇到明主得到重用的思想情感, 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视金钱如粪土的人生态度。李白潇洒的气度、旷世豪情岂凡夫俗子、装腔作势的当权者所能比。“烹牛宰羊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诗人此诗句中描绘了一个盛大的宴会场面, 人逢知己, 酒逢对手, 要“烹牛宰羊”助兴, 喝它个酣畅淋漓, 喝它个一醉方休。“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酒酣耳热, 使人难以自持。忽发奇想, 饮酒高歌。“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诗人认为锦衣玉食“不足贵”, 只愿一醉不醒, 忘记自己的无尽忧愁。诗至此时, 诗人的狂放之情转为悲愤激动。酒后吐真言, 以李白的才能本可以封王拜相, 但由于生性耿直, 不肯“摧眉折腰”, 遭到权贵的排挤, 只好辞官不做, 一腔的豪情壮志得不到施展, 只能借酒消愁。“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自古以来贤能的人遭到冷落, 诗人用陈王曹植的例子来说明这点, 我们可以领率到诗人的忧愤和感慨。“主人为何嫌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诗人唱到这里狂放难以自持, 忘记自己只不过是被被友人招待的客人, 俨然以主人自居, 大呼沽酒对饮, 引出最后的一番豪言壮语:即使千金散尽, 也不要停杯, 不惜牵出珍稀的“五花马”, 拿出名贵的“千金裘”以换取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诗情至此狂放至极, 令人嗟叹咏歌。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歌的曲调, 题目意译即为“劝酒歌”, 含有饮酒放歌书言之意。诗人据此进行联想, 抒发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迈气概, 将及时行乐的狂饮写得激情澎湃, 具有大河奔流的气势和力量, 不仅把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地步, 还充分的展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此诗因偏重于抒情, 较好得体现了李白的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其中奥妙在于可解可不解之间, 既可以说它有寄托, 也可以说它只是书写感慨, 响落天外, 奇之又奇。《将进酒》篇幅不长, 却五音繁会, 气象不凡。诗歌大起大落, 由悲转乐, 由乐而狂, 又由狂转为愤激, 最后归于深沉的悲愁。为了表现这种情感上的巨大变化, 诗人使用了大量时间和空间的夸张, 把黄河之水, 漫长的人生, 说成一涨一消, 一朝一暮的事。诗中大量运用了巨额数目来表现豪迈诗情。这样的写法既抒发了诗人的狂放豪迈之情, 又不给人空洞浮夸的感觉, 究其原因在于诗歌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 和那潜在醉语下波涛汹涌的郁闷情结。《将进酒》通篇以七言为主, 夹有十言、五言、三言, 这种参差错落的句式和音节的错落, 显示其回旋震荡的节奏旋律, 造成使得气势, 突出使力度, 呈现出豪迈的诗歌风貌。李白的独特艺术风格, 及其非凡的气概和生命的激情, 在此诗中, 诗人能将失意的哀感, 表现出气势凌厉, 悲中见豪, 令人心醉神迷。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M].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0.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教出版社, 1999.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8篇

唐代的诗歌有着独具魅力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 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 浓郁的激情, 不息的生命力, 崭新的生活体验, 以及壮阔为美的审美情趣,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唐代诗歌与其他朝代诗歌的区别特色。礼拜的诗歌美丽就一这样的一种力量征服了当时以及后世许多的读者的心。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而盛唐诗则是这高峰的顶点。从公元712 年到年, 即唐玄宗初年到唐代宗初年这半个世纪, 历史上称为盛唐。这一时期诗的创作十分繁荣, 杰出的诗人如杜甫、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多人, 都写出了许多传世名篇。而李白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伟大的浪漫主义杰出者, 被尊为 “诗仙”。“昔年有狂客, 号为谛仙人;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名声从此大, 汩没一朝伸; 文采承殊喔, 流传必绝伦。” ( 《寄李白十二韵》杜甫) 则既是对李白的积极称赞, 又对李白诗歌的后世影响做了预言。明代诗人方孝孺更是把李白推向了极致: “泰山高兮高可兮, 沧海深兮深可涸; 惟有李白天才夺造化, 世人孰的窥其作? 我言李白无古双, 至今采石生辉光。” 李白是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最让人诗兴焕发, 才华灵动, 神气飘逸, 心胸俊爽。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李白, 正是站在这顶峰上的一颗奇松。

武则天长安元年, 公元的701 年, 唐诗的代表人物甚至也是中国整个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诞生了。

“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这是众所周知的故事, 这也就是李白悟出的深奥道理。据说他 “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 作赋凌相如”, 这都说明, 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 但由于蜀地边境, 接受的并非正统儒家教育, 而掺杂有道教等其它思想。文化环境及其早年所受的教育对李白神仙道教的信仰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大约在其18 岁时, 他曾隐居大匡山读书, 并师从赵蕤学习纵横术, 因此, 在李白的思想中, 我们还可看出其纵横家思想的一些痕迹。

2

李白, 在我国历史上, 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 想象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与杜甫并称 “李杜”, 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其诗想象丰富, 构思奇特, 气势雄浑瑰丽, 风格豪迈潇洒, 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不以功名显, 却高自期许, 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 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 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 以大胆反抗的姿态, 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由于李白独特的人生经历, 造就了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 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 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 讲究纵横驰骋, 一气呵成, 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 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以大鹏自喻, 并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的大鹏, 而是奋飞以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 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李白诗之所以惊动千古者在此。如他在 《江上吟》 诗中所说:“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笑傲凌沧州。”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 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 一旦感情兴发, 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 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如 《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鸡聚族以争食, 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 鱼目混珠。嫫母衣锦, 西施负薪。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 亦奚异于夔龙蹩躠于风尘?悲愤不平, 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 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荡, 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一开始便如行云流水般把浓烈激越的情怀抒写出来, 接着便是抑制不住的感情浪潮的喷发: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 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 横行青海夜带刀, 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 万言不值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 有如东风射马耳。鱼目亦笑我, 谓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 蹇驴得意鸣春风。《折杨》、《皇华》合流俗, 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 《阳春》, 楚地由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 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 苍蝇贝锦喧谤声。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 完全是李白式的。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 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 往往发想无端, 奇之又奇, 如: “西岳峥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 ……巨灵咆哮擘两山, 洪波喷流射东海。” (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 ( 《赠裴十四》)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 《将进酒》“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猿声催白发, 长短尽成丝。” ( 《秋浦歌十七首》其四) “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 (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真是想落天外, 匪夷所思。

他的奇特的想象, 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 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 跳跃极大, 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 离奇惝恍, 纵横变幻, 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 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 大鹏、巨鱼、长鲸, 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 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 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 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 “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 白波九道流雪山。”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 给人以一种崇高感。又如 《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但是, 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 “人行明镜中, 鸟度屏风里” ( 《清溪行》) 。 “绿水净素月, 月明白鹭飞” ( 《秋浦歌》其十三) 。“竹色溪下绿, 荷花镜里香” ( 《别储邕之剡中》)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 《玉阶怨》) 。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 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因此, 李白诗的意象, 便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李白在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一诗中说: “有时白云起, 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 托兴每不浅。”他对白色的透明体, 有一种本能的喜欢, 最感亲切的东西是月亮, 其 《月下独酌》云: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月的形象在李白诗中反复出现。在李白诗里, 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 “白”, 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他天性开朗, 喜欢明丽的色调, 不喜欢灰暗色。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具有清亲明快的特点, 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 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 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综上所述, 李白作为伟大的天才诗人, 作出了巨大的成就, 他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丰富遗产, 加之他个人的非凡才华, 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积极进取, 做出了令后人不可企及的贡献。

3

一星升起, 他灿烂的是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 欲上青天揽明月; 他自信, 天生我才必有用; 他狂放, 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 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这就是李白, 他在屈原之后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高峰, 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浪漫主义传统。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 而且从意像塑造、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上, 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下面我将结合李白的一些名作从这三个方面对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3. 1 意象塑造。

李白诗中多选择大鹏, 天马, 高山, 瀑布, 长江, 黄河等雄伟阔大的意像, 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 表现自我。例如 《将进酒》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表现岁月流逝, 如水之东。《行路难三首》中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表现困难重重。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面对艰难险阻, 乐观积极地心态。《渡荆门送别》中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他的诗鲜明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 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 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 讲究纵横驰骋, 一气呵成, 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 《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 抟摇直上九万里。”以大鹏自喻, 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这些常被李白写入诗歌的意象, 塑造了李白潇洒浪漫的形象。

3. 2 体裁选择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七言歌行篇幅长、容量大, 形式自由, 宜于表达诗人矛盾复杂的思想, 抒发奔放恣肆的才情, 而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 如 《蜀道难》 “噫吁戏, 危乎高哉”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 往往省略过渡照应, 似无迹可循,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就这首诗来说, 句法的变化极富于创造性。虽然以七言为基调, 但是还交错地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这样灵活多样的句法用在一首诗里, 却并不觉得生拼硬凑, 而是浑然一体, 非常协调。

3. 3 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 以大胆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创造出神奇莫测的艺术境界。善于凭借想象, 以主观现客观。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神奇浪漫的原因所在。

他的想象, 极其丰富。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等都是李白想像的对象。他常常借助想象, 超越时空, 将现实与梦境、仙境, 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 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 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 艺术的真实。如 《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夜之间黑发变成白发, 感慨时间飞逝。“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三千烦恼丝使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写梦游仙府名山, 着意奇特, 构思精密, 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 变化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 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 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 形象辉煌流丽, 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诗中的夸张更是奇特。如 《望庐山瀑布》中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夸张成三千尺银河从天倾泻, 突出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蜀道难》中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把走蜀道的困难与登天相比, 突出了蜀道的险峻难攀。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极言蜀国与外界隔绝时间之长。“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则是从感觉方面写蜀道的高险。“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极力写峰峦之高。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其实我们在分析这些特色的时候, 已经感受到李白诗歌的总体特色, 这就是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主要是以豪放为主。它通过比兴、夸张、强烈的抒情等方式表现出来。同时, 它又是李白式的比兴、夸张、强烈的抒情, 代表着李白所独有的特征。李白, 这位被世人称为 “诗仙”的男子, 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财富。他已不是他, 他代表着一种精神, 一种宏达豪放的不朽精神; 他成了一座丰碑, 一座永远耸立不倒的丰碑。

摘要: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逸、洒脱不羁的特点。我把李白诗歌概括为以下几点: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以大气贯注, 有鲜明的个性;奇特的想象和喷发式的情感表达方式;壮美和优美的意象;具有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李白诗歌浪漫特质的艺术价值 第9篇

1 诗歌与人生合一

人生应该是诗意的人生。李白是皇室宗亲, 这使他能够摆脱一个穷酸读书人孜孜以求的“暮登天子堂”的“田舍郎”梦想, 他直到四十岁才应诏入朝, 不是由于科举, 而是由玄宗下诏相请。达芬奇一生最大的预言就是:人类定有飞翼!而且一生在致力研究飞行器。李白则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 他就是人类性灵得以飞升之翼。李白在二十岁时就做《大鹏赋》, 在他临终前写的《临路歌》以及其它一些诗中始终以大鹏自比, 以寄托他那“激三千以崛起, 向九万以迅征”之志!他是以道家的天地人合一为目标和准则的, 正因为如此, 他能展开“无往不到的想象之翼” (达芬奇) 。正是出于这种心态, 足以使他把人的本真情感化, 追思人生的诗意而不被异化。

从青年起, 李白就怀有“济苍生, 安社稷”之宏大抱负, 并为理想孜孜以求, 锲而不舍, 希望建立不世之功。正如陈胜所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琯陈涉世家》) 但他又不想一步步脚踏实地登上事业的顶峰, 却想平交王候, 一步凌云。他一生都怀有侥幸成功的心理, 一举定邦, 一言问鼎, 西入长安, 从永王嶙以及晚年想当一普通士兵进而建功立业的想法都是这“侥幸心理”的直接反映。这一点, 正与大鹏捕捉猎物的方式相似, 它在云端远远地看着猎物, 一个俯冲便轻而易举地用爪子将猎物抓获。

在处世上, 道家的思想支配李白, 他自由自在, 毫无拘检, 无为而达。他在茶楼酒肆“天子呼来不上马, 自言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 他在金銮殿, 让高力士为他脱靴, 凡此种种, 都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大鹏在飞翔之中, 总是看似漫不经心, 自由自在, 但自有不可撼动的活泼与强硬。

李白以诗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人情、世态, 有时异常敏锐地看出本质的东西。但总的说来, 未免失之浪漫。大鹏在云端向下俯啄, 不再象在平地上看世界时那样是孤立的静止的, 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而是在动态中把握, 抛开了颜色、声音、形状的干扰, 更能抓住本质。

在艺术上, 李白继承了庄周、屈原以来的优秀浪漫主义传统, 以囊括宇宙、席卷八荒的气概, 以“惊风雨、泣鬼神”的笔姿表现出恢弘的志气和飘逸的风格。所谓“黄河落尽走东海, 万里写入襟怀间” (《赠裴十四》) , “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笑傲凌沧洲” (《乐府琯江上吟》) 。在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一首中, 有“我志在删述, 绝笔于获鳞”的诗句, 俨然以新一代知识分子领袖自居。

李白能把不被世人理解的悲愤体现在不入俗流的气魄和狂歌的坦荡上。在剧烈的冲突中, 他能把极度的痛苦表现为极度的超凡脱俗:“严陵高揖汉天子, 何必长街挂颐事玉阶!”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 “达亦不足贵, 穷变不足悲!”“黄金白壁买歌笑, 一醉累月轻王侯!”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 “东山高卧时起来, 欲济苍生未应晚” (《七古琯梁园吟》) 。大鹏能够在暴风雨中, 笔直向上, 直冲云宵, 以表现自己的生命力, 这正是他孤傲冷峻的性格所决定的。李白这种精神境界的超越性几乎是唐代乃至后代诗人无法比拟的。这种超越性使他的诗的力度空前, 也使人的生命力及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从这个意义让讲:李白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一个以生命写诗的人。

2 追求与大自然的神秘契合交感, 反对理性使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抗

这一点是李白和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和文学家共同具备的, 那就是他们都具有强烈的宇宙意识。

庄周梦见蝴蝶, 他分不清到底是蝴蝶变成了庄周, 还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屈原在《天问》中, 一连串向天发问, 一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李白终身以大鹏自比, 是他能够象大鹏一样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 还是大鹏能够像李白一样有放荡不羁的思想?具有这强烈的宇宙意识的人, 是不能为理性而牺牲自己内心的灵性的, 他的灵性只能来自于他强大的生命, 来自于他对生命对宇宙的神秘契合的强烈的爱。既然有白天存在, 那么一定有黑夜存在, 既然生命是存在的, 那么死亡也一定存在, 生命是好的, 那么死亡也一定是美好的, 具有宇宙意识的人, 能够超越事物偏执的两端, 在两者之上静观两者的兴替变化, 所以他进亦忧、退亦忧。李白就是这样一个能把生命中的得失、痛苦和欢乐一起下酒的人, 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 是因为他对自己生命的强烈的爱, 而这种爱来源于对任何一个自然生命生存的全部认同。尼采说过一句话:“上帝死了!”是他们共同的焦虑之声。具有了强烈宇宙意识的人, 他们退了, 退到山林做起了隐士, 那里不再有政治战争的干扰和危胁其生命的存在, 但为了摆脱精神的无归依, 他们向社会的道德进攻了, 以获得人的精神生活的健全, 李白是这样做的, 庄子, 嵇康, 陶渊明莫不如此。

论秦观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10篇

一、清新妩丽的写景诗

“示及秦君诗, 适叶致远一见, 亦谓清新妩丽, 鲍谢似之。”王安石一语中的, 认为秦诗有清新妩丽一面, 质似鲍照和谢灵运之诗。如《春日杂兴十首》 (其一) :

飘忽星气徂, 春阳迫迟暮。鸣飞各有适, 赤白纷无数,

雨砌堕危芳, 风轩纳飞絮。褰帏香雾横, 岸帻云锋度。

林影无窗扉, 池光染衣履。参差花鸟期, 蹭蹬琴觞趣。

抚事动幽寻, 感时遗远梦。秣马膏余车, 行行不周路。

诗的前半部分写暮春乡间景色, 清新秀丽, 读罢不禁让人感受到春天气息扑面而来。诗的后半部分借春景抒春恨之意, 表达出仕的愿望, 情景相生。这首诗语言畅晓清丽, 境界清幽深远, 特别是“雨砌堕危芳, 风轩纳飞絮”一联, 诗意盎然, 充满清新飘逸色彩。吕本中《童蒙训》云:“‘雨砌堕危芳, 风轩纳飞絮’之类, 李公择以为谢家兄弟得意不能过也。”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五说此联:“宋人一代所无。”由此可知, 一部分评论家对秦诗的这种清新妩丽风格很是推崇。秦诗这一风格的产生, 与学习古代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如《送僧归保宁》中的一联:“白玉芙蓉出清沼, 天然不受淄尘扰”, 此句诗化用了李白“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名句。体现了秦观发扬李白、谢灵运和谢眺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力求诗歌感情真挚, 不矫饰, 不无病呻吟, 感情真切。他的这种风格在好议论、重理趣的宋代诗坛上可谓独辟蹊径, 独树一帜。

再看其它能够体现清新妩丽风格的诗, 如《春日五首》 (其一) :

幅巾投晓入西园, 春动林塘物物鲜。

却憩小庭才日出, 海棠花发麝香眠。

此诗前两句写诗人对西园春景的整体感受, 表现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气息。后两句写诗人在和煦春风中的小庭中歇息, 欣赏着美丽鲜艳的海棠花, 闻着阵阵风儿吹过的花香味, 如痴如醉。

再如《泗州东城晚望》:

渺渺孤城白水环, 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 应是淮流转处山。

作者将动词“环”、“语”、“抹”和“转”把意象“孤城与白水”、“人与夕霏”、“林梢与山”以及“淮流”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让人觉得画面清新秀丽, 境界朦胧而不虚幻, 恬淡而不孤寂。小巧而优美, 柔和而妩媚, 情景相生, 诗意盎然, 韵味横生。

又如《春日五首》 (其三) :

裌衣新著倦琴书, 散策池塘返照初。

翠碧黄鹂相续去, 荇丝深处见游鱼。

在美好的春日里, 诗人看书弹琴, 在翠绿树荫下倚杖散步, 十分惬意, 映入眼帘的是黄莺在树林间跳跃, 鱼儿在池塘水草间嬉戏, 画面清丽和谐。

从以上几首写景诗的分析中, 可以看出, 秦观在描写景物时, 善于采用白描手法, 勾勒景物最有情趣的部分, 巧妙运用动词, 把诗人微妙的情感传神地表达出来。同时, 诗人多采用写实的手法描写景物, 并且所描绘的意象空间和时间跨度不大, 这些意象完美地组合在一起, 构成一幅生动传神的富有诗意的画面, 让读者感觉到清新妩丽, 美不胜收。总之, 这种清新妩丽的风貌始终是秦观写景诗基本风格中的一个稳定特征。

二、纤弱委婉, 具有阴柔美的“女郎诗”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说:“秦观的诗内容上比较贫薄, 气魄也显得狭小, 修辞上却非常精致。”这一说法主要是针对“女郎诗”而言。元好问之所以称秦诗为“女郎诗”, 是因为秦观的部分诗作意象小巧精致, 感情的跳跃性不大, 一首诗就着力表达一种情感, 且这种情感表达得很细, 腻有如女性细腻心境的流露。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诗境深厚宽大, 词境精工细巧。”这一说法道出了诗和词这两种文艺的区别。而秦观却不按常规出牌, 以作词的手法来写诗, 写出的诗当然就“精工细巧”了。难怪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提到:“苏子瞻词如诗, 秦少游诗如词。”秦观以作词手法写的“女郎诗”很多。

《春日》诗是秦观“女郎诗”的代表作, 是受评论最多的一首, 诗云:

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生动画面, 春雨过后万物复苏, 花枝俏丽可人。“轻”“丝”两个字把春雨的特点描绘出来, 足见秦观细腻心思和敏锐观察力。雨后天晴, 阳光照在错落有致的房屋的瓦片上, 浮光闪闪, 如同碧云, 令人心旷神怡。后两句更妙, 诗人采用了以美人喻花的写法, 令人赞叹。诗人对春景进行全景描写后, 然后转为局部描写, 雨后的芍药如天生丽质的少女, 泪光点点, 含情脉脉。蔷薇属藤蔓植物, 靠攀附其它植物而生长, 如佳人娇卧无力, 媚态横生。全诗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春天的景象, 抒发自己的哀愁, 虽是写春愁之事却未用愁苦之言, 可见诗人表达技巧的高超, 艺术构思的巧妙。诗人爱花惜花, 而花是女性的象征, 这也暗含了他对女性的爱护和的赞美。诗中意象优美, 风格柔婉。元好问评价该诗为“女郎诗”, 对此诗多有微辞, 清人陈衍颇为不满:“遗山讥‘有情’二语为‘女郎诗’”, “诗者, 劳人, 思妇公共之言, 岂能有《雅》《颂》而无《国风》, 决不许女郎诗耶?”肯定了“女郎诗”的价值。钱钟书在《宋诗选注》说:“‘时女伤春’的诗境未必不好。艺术之宫是重楼复室, 千门万户, 绝不仅仅是一大间敞厅。”由此可知, 诗歌的风格不应该是单一的, 它因作者的个性、气质的不同而呈现多种风格, 并不存在好坏之分。

又如《秋日》 (其二) :

月团新碾沦花瓷, 饮罢呼儿课楚辞。

风定小轩无落叶, 青虫相对吐秋思。

这首诗写诗人生活中的闲情逸趣。前两句写碾茶煮茗、唤儿读书两件日常生活小事。诗人以精美的花瓷为杯饮茶, 说明诗人很懂茶道, 暗示生活十分惬意。“饮罢呼儿课楚辞”, 可见诗人学识渊博, 注重教育。后两句则显示了诗人沉迷万物的闲情逸趣。微风停了, 树枝也停止了摆动, 地上没有一片落叶。在如此静谧的环境中, 青虫相对吐丝, 十分有趣。诗人对青虫这种微小的生物和青虫吐丝如此细微的动作兴趣盎然, 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世间喧嚣的淡泊情怀, 于是诗人转而沉醉于自己的小天地中, 这似乎让他回到了童年, 宠辱偕忘。这种情趣, 只有秦观这种心思细腻的诗人才感觉得到。

又如《睡起》一诗:

睡起东轩下, 悠悠春绪长。爬搔失幽啭, 款欠坠危芳。

蛛网留晴絮, 蜂房受晚香。欲寻初断梦, 云雾已冥茫。

全诗描写了闲散疏懒的生活, 自由自在, 无忧无虑。睡醒后的那种慵懒无聊、哈欠连连的样子, 有如时女伤春之态, 从而将日常生活的状态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诗的情感氛围来看, 此诗透露出一种多愁善感的气息, 具有女性恬静阴柔之美。

再看《白马寺晚泊》:

濛濛晚雨暗回塘, 远树依微不辨行。

人物渐稀疏磬断, 绿蒲丛底宿鸳鸯。

此诗描绘一处回塘下雨时的场景。黄昏, 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光线暗淡, 回塘似乎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远处, 树木在濛濛细雨中模糊不可看清, 路上行人寥寥无几, 沉闷的磬声断断续续地传来;近处, 在翠绿的蒲草下面, 一群嬉戏的鸳鸯正在躲雨, 给这朦胧的雨后黄昏带来了少许生机。诗歌笔触细腻巧妙, 描写景物的视角先远后近, 生动地再现了回塘雨后黄昏的景象, 如饮清酤, 令人回味无穷。

总之, 秦观用作词的手法作诗, 把作词的语言系统巧妙地移植到作诗的语言系统中, 使得其诗歌境界小巧玲珑, 再加上他细腻的心思, 真挚的感情, 从而创造出了具有女性阴柔之美的“女郎诗”。

三、豪放壮阔, 具有阳刚美的“男儿诗”

秦诗不仅有阴柔纤柔一面, 而且他的诗还有阳刚之美的一面。秦观被削职流徙, 是他人生道路的转折点, 也是他创作道路的转折点。他被贬南荒之后, 生活和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诗风也随之发生了较大改变。吕本中《童蒙诗训》说:“少游过岭之后诗, 严重高古, 自成一家, 与旧作不同。”

如《和游金山》前十六句:

江流会扬子, 汹汹东南骛。海门划前开, 金山屹中据。

鼓钟食万指, 金雘栖千柱。夜庭游月波, 晓观抟香雾。

天清猿鸟哀, 风暗鱼龙怒。云物横古今, 涛波阅晨暮。

三州气色来, 上下端倪露。伟哉元气间, 此胜知谁聚。

此诗视野开阔, 将金山雄奇壮阔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读者心境顿开。诗歌基调健昂豪放, 与李白那种“天然去雕饰”的诗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以健朗昂扬的情感, 将金山的美丽景色真切地描绘出来, 表现出秦观豪迈的气魄。

又如《次韵参蓼莘老》:

迅风薄高林, 万象号虎豹。纷披枳与棘, 尔复鼓狂闹。

我垣既已颓, 我栋又以扰。岂无一木支, 横力难与较。

黎明忽自黑, 晴日射鱼罩。死水失狂澜, 衰木回故茂。

此诗前四句描绘夜间狂风怒号之状, 风疾势大, 吹过树林, 呼呼作响, 如同猛兽的嚎叫声。后八句抒忧虑故乡之思。此诗无论是描写的风势、风力, 还是表现出的整体诗貌都是大气纵横, 铿锵有力, 颇具大丈夫的昂扬气概。

再如《秋日三首》 (其三) :

连卷雌蜺挂西楼, 逐雨追晴意未休。

安得万妆相向舞, 酒酣聊把作缠头。

此诗想象新奇, 富有浪漫色彩, 描绘了一幅雨尽之后, 彩虹当空的绚烂的图景。诗的第一、二句写景, 大雨过后, 天清气爽, 绚丽的彩虹出现在西楼之上, 变幻多姿, 从远处望去如同挂在西楼上, 却又近在咫尺, 好像诗人一伸手就可以触及。接着以拟人的手法, 用“逐”和“追”两字把彩虹写活了, 如同生性顽皮的孩童。 后两句写诗人面对如此绚丽景象后产生的奇特想象。诗人似乎也情不自禁受到了此情此景的感染, 精神为之一振, 心中感叹:此时我若能与千万个美人一起翩翩起舞, 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在酒酣之时, 我一定要将这绚丽的彩虹剪下来赠与她们。想象奇妙, 颇具豪放不羁的气质。

总之, 通过对具体文本的解读, 可知秦观诗歌的艺术风格多样, 写景诗清新妩丽, “女郎诗”阴柔婉约, “男儿诗”豪放阳刚。秦观以自己独特的个性, 在宋代“以理趣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诗歌创作主流格调之外, 开辟了一条秦氏风格的创作道路, 从而奠定了他在北宋诗坛的地位。

摘要:秦观诗名为词名所掩盖, 自元好问之后众口一辞, 皆以“女郎诗”视之, 有失偏颇。秦诗风格多样, 不仅有清新妩丽的写景诗, 还有纤弱委婉, 有阴柔美的“女郎诗”和庄重健朗, 豪放壮阔, 具有阳刚之美的“男儿诗”。

关键词:秦观,诗歌,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宋〕秦观撰.周义敢, 程自信等校注.淮海集编年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2]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三联书店, 2013.

[3]〔宋〕秦观撰.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4]〔清〕陈衍评点.曹中孚校注.宋诗精华录[M].成都:巴蜀书社, 1992.

上一篇:熟读深思下一篇:金融学本科专业